课余文化论文第1篇
【关键词】 基层***员教育;统筹资源;平台创新;余姚市
一、融合“线上线下”,统筹教育阵地
余姚市按照“线上线下”并举的思路,积极拓宽基层***员教育阵地,不断增强***员教育的渗透力和影响力。
1、建立“学习规范、制度健全”的行***村***理论学习中心组
理论学习中心组是加强***组织领导班子学习教育的重要阵地。余姚市将中心组学习延伸至行***村,制订出台《关于推进行***村***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的实施意见》,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进”的工作思路,在全市13个***委的行***村率先开展理论学习中心组建设试点,规范学习对象、学习内容、学习形式和学习制度,涌现了“周六学习制”的谢家路村模式,“学习+交流”的明伟村模式,营造了余姚村干部爱学习的良好氛围。
2、创建“人人皆学、时时可学、处处能学”的基层***校
基层***校是开展基层***员教育的主阵地。近年来,余姚市按照“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创新基层***校“十大特色办学模式”,为基层***员提供对象化、分众化、互动化教育。如针对山区交通不便、***员年龄偏大的实际,设立“走教”课堂,进村入户提供上门服务;针对行***村规模较大、***员集中教育难的问题,设立“1+x”便利课堂,打造“十分钟学习圈”;针对露天广场人员聚集的特点,创办“露天”课堂,以开放互动的活动寓教于乐,加强***员学习交流。截至目前,该市已建成省级示范、先进基层***校10家,宁波级示范、先进基层***校20家,余姚市级示范基层***校128家。
3、搭建“一网两微一端”四位一体的新媒体教育平台
新媒体平台是***员教育“指尖上的阵地”。余姚市主动适应“微时代”传播特点,在全省率先建立理论普及的“一网两微一端”新媒体,着力构建“四位一体”***员教育新平台。运作中,建立多元生成机制、同步机制、立体传播机制,“一网两微一端”既按各自优势和功能资讯,又互相打通终端,实现资源共享。目前,“余姚理论E苑”网页点击率10万余人次,“余姚微理论”微信浏览关注40万余人次,“余姚理论e台”微博阅读量100万余人次,累计推送***文信息1万余条。
4、建设“精神家园、红色殿堂”的农村文化礼堂
文化礼堂是基层***员教育的综合性阵地。余姚市围绕“精神家园、红色殿堂”的建设目标,开展“传播***的好声音・宣讲余姚好故事”系列宣教活动。举行市优秀“微型***课”进文化礼堂、“岁月余姚”微讲座、“身边好人”故事宣讲活动;举办“文化礼堂节”、“我们的村晚”、“理论说唱”文艺活动;组织“走进家园馆・感受家乡美”、“赶集会”等教育体验活动。2015年,全市88家农村文化礼堂共开展宣教活动230余场,受教育***员群众2万余人次。
二、着力“供需对接”,统筹教育活动
余姚市强化教育供给侧改革,对接需求和供给两个端口,整合队伍、课题、内容等资源,统筹教育活动。
1、宣教队伍分层分类
组建“专家库”、“******库”、“骨干库”理论宣讲队伍。市级层面,选聘省、宁波优秀宣讲员,选择市委宣传部、市委***校、市社科联(社科院)共50余名专家学者,组建理论宣讲“专家库”,建立“名师宣讲工作室”,打造“阳明讲坛”、“姚江讲坛”、“百场***课进基层”等宣讲品牌,为基层***员提供专业的理论辅导。吸纳各级******领导干部,组建理论宣讲“******库”,开展“领导干部上***课”活动,为基层***员提供权威的***策解读。整合“小载体宣讲团”、“微型***课宣讲团”、“好人故事宣讲团”、“农民理论说唱团”等特色宣讲队伍,组建理论宣讲“骨干库”,开展巡讲“十进”和宣讲“走亲”活动,为基层***员提供听得懂记得牢的“余姚故事”。
2、宣教课目点单点题
按照“以需定学,因需宣讲”的理念,每年面向基层开展“你最关注的话题”征集活动,由市委宣传部汇总审核,按照重大理论、形势***策、法律法规、社会热点、地域文化、实用技能等十个方面,形成年度宣讲菜单行文下发。2015年,共选定350余个宣讲课题,在“余姚理论E苑”、“余姚电子***务网”等平台公布,方便基层“按需下单”。同时,编写《做一个文明有礼的余姚人》等系列***课教案,制作《见微知著―余姚市优秀微型***课教案集萃》***课视频等教材,为基层***员开展教育学习提供教案参考。
3、宣教内容精准精到
一是强化专题教育。依托“姚江讲坛”、“村干部大课堂”,以中心会场现场授课和分会场视频授课的形式,每月一次面向基层***员干部开展培训。二是强化素质教育。利用每月23日“***员组织活动日”、农村***员“四日联动”、“七一”***员大会,组织基层***员开展经济、***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哲学、历史、科技、法律等学习活动,帮助***员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提升履职能力。
4、宣教形式多元多样
一是“课堂教育”法。利用基层***中心组、基层***校、文化礼堂、***员教育点、网络课堂,运用“”、“微型***课”、“微故事宣讲”、“微视频播放”等开展课堂教育活动。2015年,全市共开展教育活动1200余场次,受众13万余人次。二是“典型引领”法。每年开展“十佳村(社区)***组织书记”、“十佳进取型村***组织书记”、“十佳村***组织书记和村主任好搭档”评选活动,使基层干部学有榜样、干有标兵。面向全市***员,举办“寻找身边的感动、感受信仰的力量”主题***日活动,引导广大***员在议中找感动,在学中见行动。三是“活动践行”法。把***员教育融入践行活动之中,在全市开展“好家风好家训”系列活动,编印《姚江传统家训选辑》,引导广大***员做好家风的践行者、传播者和示范者。深化***员志愿服务行动,2015年,组织***员志愿者开展文化宣传、法律咨询、帮困扶贫、医疗保健等志愿服务活动1340余场次,服务群众10.8万余人次。
三、立足“科学规范”,统筹教育管理
为确保基层***员教育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余姚市不断优化教育制度、规范教育管理。
1、规范学习计划制度
每年年初制定年度教学计划并上墙公布,乡镇街道***校每年开课不少于24次,行***村、社区、“两新”组织等***校分校、教学点和文化礼堂每年开课不少于12次。其中,***治理论课不少于4次,形势***策课不少于2次,法律法规、生态文明、传统文化课各不少于1次。
2、规范学时管理制度
行***村、社区、“两新”组织***组织班子成员每年参加学习培训时间不少于56学时,***员骨干不少于40学时,普通***员不少于32学时。同时,规范“书记上***课”活动,乡镇街道***书记每年赴基层上***课不少于2次,其他******领导班子成员不少于1次;行***村、社区***组织书记上***课不少于1次。
3、规范督查考核制度
加强对基层***员教学的督促检查,制定出台《余姚市村干部学习培训学分制考核管理办法》,建立健全理论学习通报制度、学习巡听制度。将基层***员理论学习教育工作纳入对基层***组织的年度考核,纳入基层***组织书记年度述职内容,纳入基层***员年度评议评优范畴。
【参考文献】
[1] 刘玉瑛,李全生.“五抓”并举,推进***课教学(***员教育百法百例).中共中央***校出版社,2005.7.103-109.
课余文化论文第2篇
[关键词]普通高校 课余体育 模式与作用
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加上“双休工时制”的实行,大学生们相对可以腾出较多的课余时间,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其中课余体育就是他们首选的活动内容之一。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这些时间,成为教育工作者及学生们共同关心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当前,我国体育教育界的有识之士均已认识到单靠1周2节体育课,是无法实现增强体质任务的。课余体育对于学生全面发展身体素质,提高运动能力,进行思想品德教育,以及为运动队伍输送后备人才都有重要意义。因此,要实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标,必须重视学校课余体育工作,并把它列入整个学校的教育工作计划的日程上来。本文就高校课余体育概念、课余体育应采用的模式及其作用进行相关探讨。
一、高校课余体育概念分析
课余体育是指学生在学校体育课之外的时间里采用身体练习的方式,从事以发展身体、增强体质、娱乐身心、提高运动技术水平等为目的的身体活动。课外体育是学生接受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我国体育教育中,课外体育同样也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体育课一起,课外体育活动成为发展学生的身体,增强体质,丰富校园生活,培养学生体育兴趣,养成个人体育爱好的重要途径。可以说,课外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的和任务的基本途径之一。
课余体育与体育课相比,它具有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参与对象的群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性等特点。课余体育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它担负着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素质教育是一种个性化的教育,课余体育在为学生打好体质的基础上,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把培养学生的个性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为学生身心健康成长打好基础。由于课余体育既是课余的又是体育的,所以无论从环境因素、教育因素,还是从个性形成的阶段性因素来说,它对每个学生良好个性的形成与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
现阶段,我国在课余体育方面已经形成了一些经验。第一种做法是开展两类体育课程,即在上好每周两课时正规体育课的同时,再安排一课时体育活动课程,并把活动课程列入学生的课程表中,使活动课程在时间上,辅导力量上,运动设施和器材上得到确实的保障。两类课程的互相补充,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提高。第二种做法是在上好正规体育课和体育活动的前提下,开展大课间锻炼的活动,这就是延长课间操的时间,把课间锻炼延长20~30分钟,改变只做广播操的单一内容,增加跑步、武术、跳绳、游戏、健美操素质练习等多种内容,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得到增加。无论是活动课程还是大课间锻炼,在其组织形式上已出现小组锻炼的组织形式和学生自选活动内容,这是逐步推进我国课余体育改革的有益尝试。但是课余体育训练这一过程毕竟属于“课余”的性质,因此,它不同于职业型的优秀运动员训练。由于高校课余体育训练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校运动训练在许多方面均有自己的独特的运行模式。
二、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模式
(一)以依靠大学生自觉性为中心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年龄一般处在17~22岁左右,***性、自制力及自主意识较强。高校校园的运动氛围较浓厚,运动场地、器材相对较齐全,而且高校学生的课程安排灵活性大,参与课余体育活动的时间随意性大。那么高校学生课余体育活动的管理就应根据上述的特点,以依靠大学生的自觉性为中心,体育教师不宜过多直接参与管理,可以通过协助制定适当的目标,建议采取科学有效的锻炼方式方法,提高必要的技术辅导,提供应有的场地、器材以及组织形式多样的体育竞赛等途径间接地管理。
具体做法有很多类型,比如我们可以为了提高体育教学的效果,巩固学生的体育兴趣,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鼓励学生组建和参加各单项体育协会或俱乐部,如“篮协”“排协”“网协”“乒协”“足协”“羽协”等。校内进行的所有体育活动都可以成立协会和俱乐部,学校应在理论、技术、场地、设施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并加强管理,组织各协会开展形式多样和经常性的体育比赛活动。另外,学校体育运动会的设项,要充分考虑广大学生的参与性,避免过分竞技化。要通过组织多种多样的体育比赛活动,推动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二)加强体育理论教育
大学生知识水平较高,理解能力较强,但对人体科学知识和体育理论知识缺乏全面系统的了解。体育理论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育认识和体育意识,了解体育活动中生理、心理变化的规律,掌握体育煅练与健身的科学方法,教你如何欣赏体育,如何去组织安排体育活动竞赛等。因此,体育理论的教学内容要紧紧围绕着体育理论教学的目标,任务去组织选择教学内容。依据体育理论的教学任务、目的,体育理论教学的内容应该包括:运动解剖、运动生理、运动生物,运动力学的最基本知识,体育保健,体育卫生,体育竞赛的组织编排方法,体育欣赏等。因此,在课余时间可采用讲座、讨论、沙龙等形式向学生系统传授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化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解剖学、运动保健学、体育医疗康复、自我保护等知识。这样既丰富了大学生的理论知识,更开拓了他们的知识面,引导他们从理论上去了解体育对人们的深远影响,从而培养他们锻炼身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指导他们更好地进行体育锻炼。
(三)引进与提高相结合,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实施素质教育最根本的一条是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高素质、高待遇与高奉献,是三位一体的。所以我们要继续致力于提高教师的地位和待遇,继续解决好教师住房和工资待遇问题,要制定一些优惠***策,提高教师的社会地位,吸收优秀教师进入人大、***协等各级组织机构。另一方面还要讲奉献,只讲待遇不讲奉献也是不行的。教师这个词的本质含义,我认为就是“奉献”两个字。为什么大家用很多优美的词汇来赞美教师?人梯、蜡烛、绿叶、老黄牛,都是一个意思,说明教师这个职业的本质含义就是“奉献”,如果丢掉了奉献,那就不能称其为教师。所以,在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方面,素质要高,待遇要相应提高,还要强调有高度的奉献精神。学校要大力引用高学历体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以尽快改变数量不足,学历不高的状况。还要做好在职教师的培训工作,支持教师考研究生。每年从事业经费中拨出一定数量的资金,组织选派教师到其他高校进修学习,积极进行业务素质的培养和提高教学、训练水平。各高校体育训练教师应充分利用本校资源,加强与校医院和各生化实验室密切联系,对一些影响和评定运动成绩的生理、生化指标进行测试,以便更好地指导训练提高运动成绩,引起领导重视,加大对科学体育训练的投入,创造出有利的训练环境。
三、普通高校课余体育的作用
(一)弥补体育课堂教学的不足,保证学校体育目标的实现
学校体育目标概括起来主要有:增进健康目标、教养目标、教育目标、竞技目标、娱乐目标,但课堂教学因为时间短(一星期只有两节课),教学内容杂,针对性差等多方面的不足,往往不能很好的实现这些目标,课外体育训练可以弥补这个不足。
(二)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
课余体育活动不单纯只是对学生体能的提高有好处,通过课余体育活动,学生的身心健康会获得全面的发展。目前对健康的两种权威解释,不管是健康的三维观,还是健康的五要素学说,概括地说,健康诸因素之间的关系实际上是身心之间的关系。生理健康有助于心理健康,心理健康同样影响着生理健康。课余体育活动,使学生走出课堂,到大自然中嬉戏玩耍,不仅可以愉悦身心,还可交友漫谈,不仅获得身体的,同时获得心理的需要和满足。所以,课余体育活动不仅是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也是全面提高学生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
(三)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体育活动在育人过程中具有“身心双育”特点,校园体育文化对学校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有独到之功。课余体育活动的群体性可以培养学生的群体意识、集体主义观念,提高校园文化主体的思想道德水平;学生投身于多姿多彩的校园体育生活,浸染于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氛围时,会形成积极进取、发奋向上的情感。同时,课余体育将体育精神与校风、学风有机融合在一起,使体育精神成为校园文化有机成分,促进了校园文化建设。青少年学生最富于朝气和活力,对生活充满着美好的憧憬,他们不但需要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而且需要娱乐,需要友谊,需要发展自己的兴趣爱好和个性,需要情感和精力的宣泄,而课余体育活动正是满足青少年学生这些精神与心理需要的最好方式之一。因此,学校应高度重视课余体育活动,充分利用体育运动的交往性、娱乐性、互助性、竞争性的功能,发挥课余体育的内在与外化效应,丰富校园文化,体现多样性,创造出紧张严肃与生动活泼相统一的文化氛围,从而满足学生生理、心理多方面的精神情感需要。通过课余体育活动与校园文化的有机结合,使校园文化产生更加强大的凝聚力和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学生参加到课余体育活动中来,在活动中将他们剩余的精力得到有效的、正常的释放,达到既锻炼身体,又陶冶情操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韩毅.现行高校课余体育的形式与特点分析[J].南京体育学院学报,2006,(4).
[2]吴长青.课余体育在学生个性发展中的优势研究[J].广西右江民族师专学报,2005,(6).
[3]冯喜***.浅析我国课余体育的发展趋向[J].辽宁师专学报,2005.
[4] 张帆.关于加强大学生课余体育锻炼及相应管理的思考[J].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5]杜东照.浅析高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
[6]王发昌.论河南省高校在课余体育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与对策[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
课余文化论文第3篇
一、教学安排——高坡滚石,大胆取舍
对于中华文化史的讲述,余秋雨老师并不是按部就班地泛泛而谈。在余秋雨老师看来,中华文明早期的一些文化亮点应特别关注,因为它们安顿了中华文化的精神魂魄;而对于后期那些漫长的历史走廊,则应快步走过。余秋雨老师讲甲骨文、屈原、司马迁等均用四课时,而讲元文化、明清文化等只用一课时,即高坡滚石型,前详后略。当然,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安排有很大的自由度,不像中学历史教师,既要考虑课程标准,又要顾及联考、会考等。但“用教材教,而非教教材”是新课程历史改革的重要理念,“用教材教”提倡教师对教材的二次开发。高一历史教学内容繁多,如何取舍一直是很多教师面临的难题。笔者认为,历史课教学既要纵横古今,又要突出重点。如何判断重点?首先,坚持客观标准——课程标准和教学指导意见。其次,坚持自己的判断,做个性化的整合。最后,坚持以生为本,重点讲解学生普遍难以理解的问题。
二、教学形式——深度碰撞。有效讨论
对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这样的历史场景,笔者一直心向往之。遥想那时,大师云集、百家争鸣、谁与争锋。当我读到《中华文化四十七堂课:从北大到台大》时大有怦然心动之感。余秋雨老师的教学形式比较特殊:课堂的主体部分是师生讨论,课后师生间会进行“闪问”、“闪答”。余秋雨老师的讲解和总结总是精练和开放的,而不是简单地呈现结论。这里是灵感与智慧的深度碰撞,这里对历史的集体思考生成了一个个风生水起的文化现场。反观我们的高中历史课堂,仍存在一些低效甚至无效的“虚假繁荣”,如此深度的讨论景象则非常鲜见。如何才能提高课堂讨论的有效性?笔者的思考和尝试如下:首先,充分动员。通过动员,使学生认识到知识经济时代交流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其次,简单准备。多在周末或节假日给学生布置讨论题目。最后,求同存异。我们把伏尔泰的名言“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作为讨论的原则,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民主的氛围和研讨的价值。
课堂讨论实例:关于***的评价(材料略)。
师:人们常说“性格决定命运”,首先请大家用几个词来形容***的性格。
生:倔强刚烈、身处艰难气若虹;书生意气、我行我素、天生的斗士;爱国者、开拓者、抵抗派……
师:请同学们从近代化史观角度来谈谈***的历史作用。
生:从近代化角度看,他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倡导民主科学,参与创建中国***。从思想文化和***治组织层面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生:我认为由于他的***错误使中共在大***中损失惨重,这对中国的近代化进程造成了一定的延滞作用。当然,也应该看到,在当时共产国际高度集权的情况下,***的自主性很小,他没有能力超脱共产国际。
师:请一位同学简要、全面地对***进行评价。
生:我从辨证法角度来谈谈,一方面……另一方面……
师:纵观***一生,起起落落,可谓“独而秀,秀而独”。史学界对***的评价一直存在争议,但在研究态度上,越来越重视回到当时的历史环境中去评价其理论和实践。有兴趣的同学可从更新的角度去发掘,从而有新的收获。
三、教学特色——文学史学。双重滋养
课余文化论文第4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 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3]余学锋,沈建华.学校体育活动场所开放现状的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0,(4):37-39.
课余文化论文第5篇
摘 要 学生课余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培养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然而,并非每位大学生都能合理地安排课余时间。为进一步了解大学生如何处理、协调这些学习与生活间矛盾,帮助大学生合理有序的安排自己的课余生活,使得学习与实践的时间分配达到最佳化。为此,我们对这一问题进行认真调查研究,在对调查数据分析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 课余生活 质量 调查
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人们的业余生活也越来越丰富多彩,特别是当代大学生。在如今的大学校园里,属于大学生们自由支配的时间越来越多了。如何充分利用自己四年的大学课余时间,发展自己的个性,培养技能,增长知识,修养身心,使自己的综合素质有所提高,圆满的度过自己的大学生活,这是我们必须思考的问题。
一、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首都体育学院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业余生活的现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本课题在研究过程查阅《首都体育学院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选集》、《大学生心理面向观》等书籍与大学生业余生活的现状相关的资料进行了查阅。
2.问卷调查法。对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100份,收回100份,其中有效问卷100份,有效率100%。
3.数理统计法。对所收集的调查数据进行统计分析。
二、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课余时间及课余活动状况
1.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通过表1可以看出,统计的100名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周一至周五平均每天的课余时间多在三到六小时,其人数为63人,比例占总人数的63%,而九小时以上的人数仅占5%。
2.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的课余生活类型以娱乐主导为主。通过调查可以看出,根据某种活动在课余生活中的主导地位为标准,可简单地将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课余生活分为学习主导型、活动主导型、运动主导型、娱乐主导型等类型。在学生课余活动中选择率最高的是上网,占89%,而和同学闲聊及扑克、等也分别占55%和35%,这说明武术与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课余生活类型是以娱乐主导为主。
(二)民族传统体育专业本科生对待课余时间的安排状况
通过表2可以看出学生对课余生活基本处于盲目状态,调查结果表明对课余时间认真安排的仅占12%,有一小部分会对课余时间稍做安排占所调查人数的19%,而大部分的同学对于课余时间都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占所调查人数的69%。
三、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校园文化现状方面,现有校园文化生活远远不能满足同学的需求,有88%的同学认为学院的业余生活不够丰富,他们认为这些社团和活动不够正规,涉及面不广,活动质量不高,太形式化。
2.课余时间充裕,但有效的利用率很低,目前,大学生的课余时间比较充裕,有60%的同学认为自己的课余时间正好,但在大量的课余时间里利用课余时间上网的人数居高不下,而使用网络单独用于学习的较少。
3.对课余生活安排盲目,大学生在课余时间的安排上并没有认真的考虑,仅有12%的同学认真安排,19%的同学稍做安排,而其余的占一半的同学是对课余时间基本不安排或随心所欲。因此,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基本处于一种盲目的、自发的状态。
(二)建议
1.从学生自身入手,加强课余生活指导。首先就要从大学生自身入手,需要加强对大学生课余生活的指导,使他们从思想上认识到的与生活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安排好自己的课余生活已提高课余生活的质量。
2.从理论准备入手,加强课余生活研究。要对学生的课余生活加以指导,首先要有充分的理论准备,针对课余生活的专业,设立专门的课余生活的课程。开展在课余生活方面的研究,为指导大学生的课余生活奠定好理论基础。
3.从学校及社团活动入手,开展丰富的课余生活。学校及社团活动应该是在“业余、自愿、多样、收益”的原则下开展的,学校及社团在开展活动时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兴趣、爱好,而且要合理、全面、丰富,学校还应多组织一些校外的活动。
参考文献:
课余文化论文第6篇
[关键词] 高职院校 课余体育 体育锻炼
一、前言
学校体育是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基础,学校体育教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养成适应休闲和终身需要的习惯和运动技能。课余体育活动是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途径之一。与此相适应,课余体育活动与家庭体育、社会体育等多种形式一起扩展和延伸了体育课堂教育,它不仅能满足学生由于体育课时有限运动不足的缺陷,增加学生的体育实践,也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习惯拓展了新的广阔天地。
二、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河北省全部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共27所。2.研究方法(1)文献资料法。查阅学校体育方面的专著5部,各级相关体育科研文件以及课余体育活动相关的科研论文资料10余篇,为设计调查问卷和完成论文奠定基础。(2)问卷调查法。根据研究情况,设计了《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现状研究调查表》,了解目前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锻炼发展现状特征,为论文的分析提供实证材料和数据。(3)数理统计法。利用EXCEL2000统计软件对所有回收的问卷分别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与讨论
1.课余体育锻炼的调查与分析(1)早操。早操是高职院校认真落实学生每天一小时体育活动重要的措施,也是我国大中专院校课余体育锻炼最普遍、最有保障的一种形式。调查表明:100%的河北省高职院校均能坚持,学生在校每天开展早操体育锻炼活动的时间一般是15~20分钟。早操内容主要是长跑锻炼。(2)系部体育锻炼。系部体育锻炼是学校课外体育活动形式之一。主要内容是:①复习、巩固体育课所学的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②练习《学生体质健康标准》项目。③结合学校特点,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或组织各种小型竞赛活动。调查表明60%的河北高职院校开展系部体育锻炼,时间是40~50分钟,形式是以系为单位。(3)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一般是指将对某个体育锻炼项目有兴趣的学生组成一个体育活动小组。26.3%的河北省高职院校有体育兴趣小组。体育兴趣小组的内容有足球、篮球、乒乓球、轮滑和健美操等。2.课余体育训练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训练是在体育教学和班级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利用课余时间,对体育基础和技术水平较好的学生通过运动队、代表队等形式进行系统训练,以提高运动成绩的专门教育过程。
在河北省高职院校中常年坚持课余训练的仅占8%。92%的河北省高职院校采用赛前中短期集训的方式,这是为参加各级各类比赛经常采用的方式。一般集训时间为8~12周。通过这种赛前中短期集训,使学生可以在原有基础上做好赛前准备,在比赛中发挥已有的竞技水平,取得较好的成绩。3.课余体育竞赛的调查与分析
课余体育竞赛是学校课余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与课余体育锻炼、课余体育训练科学组成体系,相互衔接和配合。(1)田径运动会。田径运动会是一种较大规模的比赛形式,由很多运动项目组成并在同一时间内进行的比赛。100%的学校每学年在春季或秋季举行1次田径运动会。这说明以上调查学校是和《学校体育工作条例》的要求相符的。同时由于田径运动会是学校检查体育教学、课余锻炼、课余训练等开展情况,进一步推动各项学校竞技运动开展和激励学生积极参与体育活动的重要手段,所以本人认为各学院应把校田径运动会放到重要位置。(2)其它竞赛活动。除了田径运动会之外,河北省高职院校中有75%的学校每年都适当开展全校性的其它体育竞赛活动,其内容有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轮滑、趣味运动等。61%学校开展班级间的体育对抗赛;有65%的学校开展系与系间的体育比赛;72%的学校举行全校性的体育活动月。 4.课余体育计划方面的调查
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计划是使课余体育活动制度化、正规化、科学化的重要保证。(1)全校课余体育锻炼计划。在我调查的河北省高职院校中100%的学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而且全校性课余体育锻炼计划的内容比较全面。(2)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训练是一项重要而困难的工作,学校只有制定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才能抓好这项工作。调查表明: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训练计划,有22%的学校没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训练计划。(3)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课余体育活动要与课余体育竞赛相连接,适当开展一些竞赛活动,能活跃校园文化气氛,促进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调查显示:河北省高职院校有78%的学校有全校课余体育竞赛计划,通过各种课余体育竞赛活动的开展,调动了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四、结论
1.河北省100%的高职院校都能开展早操,60%的学校开展系级体育课余体育锻炼,26.3%的学校有体育兴趣小组,38%的学校有野外体育活动。2.虽然有11%的学校因为学校财力、教师数量、教师训练水平等原因没有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但89%的学校较好的开展了课余体育训练。3.河北省所有高校都有课余体育竞赛活动,较好的促进了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培养了学生的体育道德作风;丰富、活跃了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4.河北省所有高职院校都有全校性的课余体育锻炼计划,78%的学院有课余体育训练计划、课余体育竞赛计划。5.在河北省高职院校现有的环境和条件背景下,河北省高职院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状况还是值的肯定的。
五、建议
1.学校领导重视,各处级领导、教师及教学管理人员的教育改革观念的转变,基础教育改革的具体实施,使学校体育改革“健康第一”的思想及“阳光体育运动”在河北省高职院校普遍开花,并结出了丰硕成果。2.各学校加强对课外体育活动的宣传和引导工作,设立体育节,利用课外活动时间开展专题性的体育主题活动,形成了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有利环境,使课外体育活动成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校园文化气氛。
参考文献
[1]李相如.北京市城乡学校体育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国体育科技,2000,(1):10-12.
[2]李相如等.北京市农村中小学体育发展现状调查与初步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1999,(1):26-27.
课余文化论文第7篇
1 客观条件是影响中学生参与课外文艺活动的主要因素
1.1 “学习负担重、没时间”是影响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的第一因素。虽然国家一再强调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推行素质教育,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教改,推进素质教育的规定中提出: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学校教育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其实学生要想参与文艺活动只有利用课余休息时间或牺牲自由活动时间,很多学生为了保持正常学习节奏,只好放弃参与文艺活动。
1.2 “场地设施的缺乏”是阻碍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的第二因素。由于文艺场地设施不足,有的学校为了解决学生的住宿和教室问题,没有专门的文艺活动场地与基本设施,直接影响了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兴趣,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并限制了学生对文艺活动潜能的激活。
1.3 “无人组织指导”也是制约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的重要因素。很多学校虽然也提倡素质教育,笼罩着应试教育的学生,不可能有太多的经历与时间参与课余文艺活动,更谈不上有教师指导。各项文艺活动由于没有完善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因而在学生中的认同率不高,号召力不强。
2 主观因素对中学生参与课外文艺活动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2.1 “缺少伙伴”是影响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主观因素。现在的中学生绝大部分是独生子女,由于面临学业、升学、父母期望等压力,怯儒、自卑、孤僻、不合群的心理问题发生率不断上升,这使他们在处理人际关系方面面临很大的问题,在活动中缺少志同道合的伙伴。
2.2 “个人兴趣、爱好”是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的重要动因,它使这部分学生对参与课余文艺活动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和积极主动的态度,成为一种稳定、持久的内驱力。而对文艺活动没兴趣是中学生不参与课余文艺活动的重要因素。中学阶段是学生文艺兴趣与终身文艺意识培养的最佳时期,没有兴趣爱好,终身文艺思想将难以维系。当然,课余文艺活动需要正确的引导,以往我们仅注重文艺活动能力的培养,许多学生只是应付学校临时文艺活动排练与活动节目表演而已。
3 促进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的对策
3.1 更新观念,加强管理。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应认真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切实、合理地减轻课业负担,为中学生参与课余文艺活动提供基本条件。加强组织管理,为课余文艺活动开展提供制度保障,同时积极探索有效课余文艺活动管理方式,构建多样化的课余文艺管理模式。
3.2 加大文艺活动工作投资,改善文艺活动的物质环境。学校和***府应加大对文艺场所设施的投资力度,使中学生有更多的、更舒适的文艺活动场所,营造适合中学生健康成长的学校、家庭、社区文艺活动氛围,为中学生课余文艺活动服务。
3.3 推进音乐教学改革,培养终身文艺理念。加强对中学生基本音乐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对文艺的认识。教学中要充分考虑中学生的兴趣、爱好等,除教会学生各种基本文艺技能和表演技巧外,更应该加强学生终身文艺意识、技能和习惯的培养,为学生自觉、主动参与文艺活动打下基础。
3.4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和谐的文艺活动氛围。充分利用校园文艺活动的展示作用,宣传文艺知识和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意义,营造良好的校园文艺文化氛围,增强中学生的文艺意识和文艺消费意识以及鉴赏能力,引导中学生的文艺消费走上合理化、科学化道路。
总之,中学生参与课外文艺活动受诸多因素的影响,要使中学生群体能够摒弃各种不利因素,积极有效地参与课余文艺活动,不仅需要更新音乐课改理念,还需要深化素质教育中课外文艺活动制度管理与***策引领,才可能有在面对升学与文艺活动冲突时,正确处理两者关系,最终树立中学生终身文艺观念,使新时期中学生更具***个性与完善健康的人格魅力。
参考文献
1 申帮经.既抓功课也抓课余文艺活动[J].音乐世界,1980(02)
2 殷若南.新的社会环境与中学生思想教育[J].青年研究,1983(09)
3 关自力.对中小学文艺活动的三点建议[J].宁夏教育,1980(07)
4 徐姗娜.简论文学和音乐的关系[D].厦门大学,2001
5 阿文兴.论音乐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J].保山师专学
报,2006(01)
6 春艳等.论音乐在智力开发中的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4
(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