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以HO模型为基础,对贸易的最终走向及贸易中国际收支的短期和长期均衡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
[关键词]HO模型 比较优势 贸易
一、对贸易最终走向的一些见解
首先我认为国际贸易的产生在根本上的基础是差异性,因为即使是产业内贸易所交易的商品同样也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差别,无论是水平差异性产品还是垂直差异性产品,它们从根本上都是要突出“差异”这个词汇,那么假如两国之间产品的差异完全消除呢?我认为两国的贸易将会停止,原因显而易见,在自己可以用同样的价格生产的情况下,没有人会去购买别人的产品的。正是基于这一点,从H-0模型出发,贸易进行到最终的结果便是产业间贸易完全停止,产业内贸易将取代产业间贸易的位置。在这篇小论文中我们沿用H0模型的一系列假设。
首先我们可以参考下国际贸易理论的基础理论即比较优势理论,在这个理论看来。“比较优势仍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动力”,[1]“如果每个国家都集中资源生产并出口本国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则两国间的贸易能使两国都受益。”[2]但这便会带来一种情况,就是随着本国生产规模的加大,外国生产规模的缩小的能力要低于本国扩大生产的能力(因为一些刚性要素的存在,比如资本是不可能完全转移的),由此带来供给的快速增加,而须看到的是需求不会随之而扩大,因此本国的出口产品价格只会一低再低,当两国同时出现这种情况时,贸易条件不容易判定将如何发生变化(这只是理论上的结果,事实上,发展中国家参照比较优势理论进行的贸易策略已经造成近10年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的不断恶化)。
在上述的情形下,我们知道H0模型是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只是更深刻地探究了比较优势的成因,因此我们基于比较优势理论的一系列讨论将同样适用于H0模型。并且H0模型还告诉我们,会出现这么一种情况,即最终两国交换的产品在两国的价格将趋于一致。
下一个问题是在于产业内贸易能否消化掉原属产业间贸易的贸易份额。也就是说贸易是否会持续扩大还是将陷入萎缩。因为“产业内贸易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3]故而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产业内能否做到完全无差别,因为只要差别的存在就意味着产业内贸易的存在。由实证经验告诉我们,除非世界出现大的经济动荡,否则贸易是会持续发展而不会陷入停滞,并且对近20年的贸易调查表明产业内贸易的发展速度是很快的而且高于产业间贸易的发展速度。在H0模型后的需求偏好相似理论和产业内贸易的理论也告诉我们这么一个事实――产业内贸易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产业内贸易是有可能取代产业间贸易成为主要的贸易形式的。(因为真正的完全无差异只会出现在理论中。现实中是不可能做到完全无差异的,劳动者状态,甚至机器的情形都存在着千差万别)。
我下面将着重描摹两国的产业间贸易如何逐步转化为产业内贸易。从纯理论而言假设本国资本相对充裕,出口汽车,进口衣物,外国劳动力相对充裕,出口衣物,进口汽车,两国经过一段时间的贸易,双方都采用进口偏向型增长,但发展方向并不完全相同,(比如以日本和美国的汽车行业为例,美国偏重于发展豪华型轿车而日本偏向于发展节能型轿车。)我们就以吃的为例,不温饱的状态是想要吃而没法得到食物的状态,温饱的状态是一个有什么就吃什么的状态,小康是我可以选择我喜欢吃什么的状态,发达则是我可以在我喜欢吃的某种食物中追求更高质量的状态。以上述分类为基础,在我看来,产业内贸易的发展至少要在小康状态下才能得到发展(以产业内产品水平差异为基础的贸易)。而这种贸易形式的发达阶段则必定要在发达状态下才能达到(以产业内产品垂直差异为基础的贸易)。
二、对贸易中国际收支的短期和长期均衡的一些看法
在这里我们仍沿用HO模型的一系列假设,在我看来,国际收支不仅仅在长期是均衡的,即使在短期也是均衡的。但这种均衡是不能单单通过国际货币的收支来衡量的。我在这里希望能够引入一个全新的等价物――资源要素。但这个等价物与以往不同的是,它并不是等价的,它的相对价格在两国是不同的,它所能带来的报酬率在两国也是不同的。因此即使是在短期内,中美贸易以依然是均衡的,国际货币的贸易顺差弥补了资源价格实际的不平等。从***治学角度来讲,国家利益至上早已深入人心,没有人会否认这个观点的合理性,相应的,在现代社会,也就不可能有当***者肆意挥霍国家利益,因此贸易收支的国际货币的不平衡必然有其深刻地平衡内涵,否则谁会进行这种稳赔不赚的贸易。我正是基于这个常理思考,认为这个内涵是资源的交换价格不同所带来的结果。
在这里,我以HO模型为基础,对贸易的最终走向及贸易中国际收支的短期和长期均衡问题提出了一些看法,敬请各位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由HO模型所想到的两个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