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第1篇
【论文关键词】网络舆论战 学科视野 基础学科群 构建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实际,服务于我***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治与舆论、***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事辩证法为基础,以******事思想、***新时期***事建设思想、***国防和***队建设思想、******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事学为统领,以***队***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相关部门与***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治、经济、***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治学院学报,2005(12).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第2篇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实际,服务于我***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治与舆论、***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事辩证法为基础,以***事思想、***新时期***事建设思想、国防和***队建设思想、***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事学为统领,以***队***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相关部门与***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治、经济、***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治学院学报,2005(12).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第3篇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实际,服务于我***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治与舆论、***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事辩证法为基础,以******事思想、***新时期***事建设思想、***国防和***队建设思想、******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事学为统领,以***队***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相关部门与***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治、经济、***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治学院学报,2005(12).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第4篇
【论文摘要】在阐述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必要性的过程中,简要分析网络舆论战与不同学科的内在关系,阐明了网络舆论战研究的众多适用学科,并就如何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提出了粗浅的建议。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wWW.133229.cOm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实际,服务于我***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治与舆论、***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2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2.1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事辩证法为基础,以******事思想、***新时期***事建设思想、***国防和***队建设思想、******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2.2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事学为统领,以***队***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3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3.1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相关部门与***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3.2***地结合,优势互补。网络舆论战虽属于***事领域,但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来却分布于***地众多院校与研究机构。在学科建设水准、人才储备、研究能力、发展潜力等方面,很多地方院校与科研机构拥有***队单位无法比拟的优势,应该而且必须大力分担建设任务。另外,网络舆论战作为配合国家***治、经济、***事、外交等斗争的重要工具,虽有鲜明的***事特色,应该也必须由***方所主导,但其平民化、全民性特点却十分突出,任何组织与个体在任何时间与地域都能够利用自己的专业能力参与其中。应充分挖掘地方学科资源及民间专业力量,***地双方各展所长,优势互补,共同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
3.3立足国情,注重实效。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应从实际出发,根据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轻重缓急和不同学科的现实状况制定出最优化的实施方案,再分门别类、分阶段有步骤地推进。要尽可能利用现有条件,通过对现有学科资源的优化配置,争取用最小投入取得最大效果。起步阶段尤其不能贪大求全,最忌急躁冒进,应选择网络舆论战研究急需、国内建设水平高的学科率先实施。对于发展水平较低且对网络舆论战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学科,应通过内联外引、优化配置和加大投入等方式,增强其发展动力,使其逐步达到应有的建设水平。
参考文献
[1]彭鹏.浅析网络媒体在舆论战中的运用[j].***事记者,2005(8).
[2]蔡世经.科学构建信息时代舆论战基础理论[j].西安***治学院学报,2005(12).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第5篇
一、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1.研究对象2014年12月中旬,课题组选择西部地区一所以理工科为主、文科具有一定特色的院校———兰州理工大学进行调查,对该校12个学院的学生进行随机抽样,包括8个工科学院、1个理科学院和3个文科学院,按照各学院学生规模,给每个学院定量分配30—50份问卷不等,共计500份问卷,请学院辅导员给四个年级的学生进行分散随机发放,问卷回收496份,其中有效问卷496份,回收率达99.2%。
2.研究方法课题组首先向所抽取的学院联系辅导员详细解释了本次调查的目的意义,取得各辅导员的支持与合作。将各学院分配好的问卷交由辅导员,由辅导员召集学生,向他们说明问卷填写要求。之后,从回收的496份问卷中清理审核有效问卷496份,利用SPSS10.0统计软件进行问卷数据相关分析。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本次调查的学生主要来自兰州理工大学工科类(61.70%)、理科类(8.1%)、经济类(8.1%),文科类(16.1%)和艺术类(6.0%)。调查中理工科学生比重超过半数,符合理工科院校的特点。
1.网络已成为理工科院校校园舆论的重要阵地调查显示,大部分理工科大学生接触网络已有较长的时间,80%以上的学生有3年以上的网龄。大学生对网络的依赖程度比较深,获取信息的主要手段是互联网和手机,并且有近70%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是可信的。对于评论,也有52.3%的学生认为网络信息的评论和跟帖也是可信的。这表明互联网和手机等基于Web2.0技术的新媒体已成为对当代大学生有重大影响力的舆论平台,是校园舆论的重要阵地。一方面,理工科院校的大学生普遍有着追求真知、探寻真理的良好心态和价值观念,善于接受新科技和新技术,他们能充分利用网络来丰富自己的学习内容和文化活动,改变学习和生活方式,使网络成为他们进行人际交往、表达意愿的重要平台和阵地;另一方面,理工科大学生对网络信息的关注度比较高,成为网络世界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2.网络舆论给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过滤、筛选信息带来一定的困难调查显示,新闻网站的信誉、实力,和新闻本身的内容与获取途径等,成为影响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网络信息可信度的主要因素,而传统媒体的看法对其可信度影响力最小(详见***1)。由此可见网络已经对大学生价值判断带来了极大影响,具体来看,更多的大学生倾向于***府***网站的信息,占到了43.3%,28.6%的学生更倾向于新浪等门户网站的信息,23.7%的倾向于国家有关专家学者的信息,11.6%的学生相信网民个人博客或微博的信息,另外还有5.1%的大学生更倾向于外国网站爆料的信息。而对于其中的主流网站,9.7%的学生认为其舆论观点能完全代表自己的意见,50.5%的认为大多数时候能代表,34.3%的认为只有少数时候能代表自己的意见,还有5.5%的大学生认为完全不能代表自己的意见。在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技术面前,传统媒体的舆论影响力受到了严重威胁,四通八达的网络为其筛选信息带来了困难。由于网络世界的个体主体性异常突出,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普遍缺少人文关怀、人文知识的熏陶,在自身价值观体系塑造过程中,或是当自身价值观体系尚不明确时,就容易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而出现盲目跟风和摇摆不定的现象,他们一方面倾向于***网站的信息,另一方面又对其所形成的舆论持有一定的排他性和自我性,对网络信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质疑,容易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对其价值观念的形成造成了困扰。
3.理工科院校大学生有较高的关注和参与网络舆论和网络行为的积极性调查显示,67.1%的大学生会对浏览过的网络新闻或感兴趣的新闻进行评论。71.2%的大学生会跟帖参与讨论,大多数学生会就事论事,并牵扯相关事件,表达自己的情绪,对舆论产生一定的影响。而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于新闻转载的积极性却不是很高,由此也可见他们更乐意于表达个人意见。当网络上热议一件事情时,78.4%的大学生会从不同渠道对其进行关注(详见***2)。对于各种网络发起活动,有67.7%的大学生曾经参与其中。在这些参与者中还有32.5%的大学生担任过领导者和组织者。以上表明,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热衷于各种网络活动,有比较高的关注和参与网络舆论或网络行为的积极性,对关心的网络信息能进行主动评论或转载、跟帖,并参与具体网络活动的组织与策划,借以抒发他们自身的情感,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推动着网络舆论的发展方向,大学生已然成为网络舆论发展的一个助推群体,甚至成为网络舆论发起群体的一部分,深刻影响着网络舆论的动向和影响力。
4.关注校园网络和网络舆论成为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一部分调查显示,86.7%的大学生会浏览校园网站,但超过半数大学生是为了完成选课任务,其次才是为了查询学习资料和就业指导等信息,只有为数不多的学生会关注本校新闻及动态,与师生互动交流,并参与评论。对于校园***微博、微信等新型媒体,超过60%的学生会关注并浏览信息。如果出现校园突发事件,也会在校内网站、手机客户端等平台上进行评议。可见,理工科院校大学生对于事关自己高校的网络舆论有比较高的参与意识,能采取主动信息搜集、讨论评议、转载等不同的方式对其进行不同程度的回应,展现了他们参与和谐校园建设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生的校园主人翁意识。但与此同时,大学生们认为目前理工科院校网络的建设和舆论引导方面也存在更新缓慢、语言刻板、内容不新颖等问题。校园网络也还未能真正发挥其良好的育人和引导功能,对大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不能很好满足其需求,致使大学生对校园网络关注不够,缺乏与校园网络舆论的互动。
三、对策与建议
第3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4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6.49亿,互联网普及率为47.9%[1]。网络舆论已成为影响高校校园舆论的重要力量。针对理工科院校校园网络建设存在的问题,建立和保持校园网络舆论影响力,仍需从全局出发,改变以往抗拒网络、轻视网络的认识,构建完善的网络体系,使网络真正成为理工科院校开展思想***治教育可掌控的工具和手段,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和影响力。
1.构建完善的校园网络体系,发挥其应有价值,提升理工科院校的网络舆论影响力一是,加强校园主流网站建设,掌握高校网络舆论主导权。理工科院校应对校园门户网站、新闻网、重要文化网站和思想***治教育网站进行重点建设,加大对网络建设中资金、***策、人才等方面的投入力度,提高校园主流网站的质量和吸引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坚持成熟、理性、有品位、有价值的原则,传播正能量,吸引大学生关注并参与评论,使校园主流网站能在大学生的网络生活中占有一席之地,让大学生感受到校园文化的正向引导力。如此,才能充分发挥理工科院校主流网站在校园网络舆论传播中的主要媒介和第一平台的作用,形成舆论上的强势氛围,让主流、权威的声音占领高校网络舆论阵地,引导大学生理性的舆论认知,让他们时时处处都能感受到网络带给他们的正能量。二是,挖掘网络教育资源,满足大学生学习需求。理工科院校除了建设新闻网、思想***治教育网站等主流网站外,还应注重结合专业特色,建立教育教学网络资源库。1.采用自建、购买等方式组建网络教育教学资源,推进MOOC课程建设,使枯燥的知识变得生动活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2.丰富学生课外文化网站,建设与本学科相关的蕴涵丰富课外文化知识的文化网站,或选择链接建设成熟的优秀文化网站,开阔学生视野;3.完善校园网特色资源,包括各类学术活动、技能竞赛、文化活动的音像或文字资料、本校老师的科研成果、学生的专业作品展示等,进一步拓展大学生学习交流平台。三是,打造特色网站,提升网络教育和舆论影响力。理工科院校各类网站应逐渐从简单的新闻拷贝和新闻事件的堆砌中走出来,以学校特有的理工文化底蕴为基础,针对本校大学生的特点,在网站设计风格和内容上不仅要突出理工色彩,更要注重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大力表现理工科大学生优秀的工科设计作品、摄影作品、DV作品以及文学作品等原创文化产品。采取恰当的传播方式,充分体现理工科院校重科学、重实际、重理性的精神风貌,展现人文关怀精神,实现学校特有文化的传播价值。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彰显理工科院校网站的特色,提升自身网站的品位和水平,更好地吸引大学生的关注,提升其教育和舆论的影响力。四是,积极探索新媒体建设,拓展网络舆论阵地。理工科院校网络建设应结合专业特色,积极探索新媒体建设的渠道和途径,与学校日常教学、校园活动、管理工作、学校环境等各个层面形成网上网下联动系统,拓展校园网络舆论的阵地。如,兰州理工大学作为一所地方理工科院校,积极开展新媒体环境下思想***治教育的研究及实践,形成了以学校新闻网为主干,以红柳网、手机报、网络电视台和学校***微博微信为特色的校园新媒体文化平台,具有全方位、立体化、多视角、全覆盖的特点。(见***3)其中“,红柳系列”手机短信平台,充分发挥手机短信的传播优势,先后创办了《红柳青年手机报》、《红柳短信学堂》、《红柳堂外堂》等,使其成为弘扬时代精神、引领学生成长、陶冶师生情操的新阵地;开通了***微博———红柳直播间,设立红柳简讯、校史钩沉、爱拍校园、红柳人物、招生就业、教学公告、红柳视频等特色栏目,对学校重大活动进行微博直播;开通***微信,设置校园时讯、通知公告、特别推荐等栏目,在师生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五是,畅通网络互动渠道,引导大学生积极参与校园网络舆论。理工科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园BBS、微博、微信以及网络课程互动教学等平台,鼓励广大学生积极参与网络舆论,让学生能在其中抒发自己的情感,发泄自己的情绪。更好地了解大学生的需求,走入大学生的内心世界,有针对性地引导大学生合理、公正地看待问题,努力保持冷静清醒的头脑。与此同时,要抓紧培养一支素质过硬的网络评论工作队伍,对学生关心的网络信息进行主动评论引导,用生动的文风、亲切的语境,以其正确的观点和责任意识疏导大学生情绪,爱护大学生情感,引导学生网民全面、深刻地了解新闻事件及其来龙去脉,让大学生网民们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教育,受到感染和启发,推动高校舆论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六是,完善校园网络服务功能,满足大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需求。理工科院校网络要充分体现为学生服务的功能和作用,在网络上开辟相应的栏目和阵地,为大学生生活、学习、娱乐提供便捷、全方位的服务。当大学生产生困惑时,网站能提供便捷的渠道解答他们的问题,使学生在接受网络教育的同时,也能时时感受到校园网络的便利,处处感受到学校对大学生的爱护和关怀,从而缓释大学生的不满情绪,在舆论上主动维护学校形象和声誉,为主流校园网络舆论提供良好的环境。如可尝试在高校相关网站开辟“爱问系统”等栏目,网站管理者既可以在其中设定题目,引导讨论,也可开辟专区供大学师生抛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由全校师生自由答复,并可从中评比最佳答复,吸引广大师生的关注,使之成为寻找解答大学生活困惑的重要平台。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第6篇
关键词:网络舆论战 学科视野 基础学科群 构建
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的进展之所以不尽人意,除了起步较晚、方法手段单调之外,也与研究视野单一、学科基础狭窄、研究力量单薄等因素有关。科学构建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是拓展研究视野、整合相关资源、夯实研究基础、提升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的必然选择。
1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必要性
从可以检索到的文献来看,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视角多局限于单一学科,尤其是集中于新闻播学的角度,已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进一步发展的制约因素。为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尽快由起步走向深入,其研究视野必须实现由单一学科向多学科转变。
1.1单一学科视角制约着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水平:国内现有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大多从新闻传播学的角度、用新闻传播学的思维进行分析与研究,甚至直接以新闻传播学的术语来命名,或者按照新闻传播学的脉络来展开。相关研究成果除了零散地于各种学报等刊物之外,只能相对比较集中地发表于“***事记者”等新闻刊物或网络媒体之上。
与此同时,我国为数不多的网络舆论战研究明显存在着“三多三少”现象:一是描述网络舆论现象多,深入研究网络舆论规律少。发生于近期战争中的一些网络舆论现象,是我国不少研究者关的主要关注点,围绕战争中一些个案进行研究的现象非常明显。这些文献之中当然不乏真知灼见,但也有一些只是局限于一般现象的描述。二是开展理论分析多,进行实证研究少。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克敌制胜,必须着眼于我***实际,服务于我***的客观需要,解决制约我***网络舆论战研究水平与实施能力的问题。然而,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中,泛泛而谈的理论性研究较多,针对我***实际进行实证性研究的少,提出具有操作性对策的更十分鲜见。三是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多,其他学科专业的研究者少。发表文章或出版专著的作者身份各不相同,但相当一部分是新闻战线的新闻工作者,其他人员中的大部分则与新闻传播业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对近期战争中的舆论现象进行个案研究的人员,大多是活跃于一线的战地记者,或者是新闻媒体的编辑人员。
客观地讲,从新闻传播学角度进行研究,取材方便,成文快捷,易于推广,在网络舆论战研究起步阶段具有积极作用,却也存在着理论性不强、实证研究不足、缺乏操作性等局限。新闻传播业及相关背景的研究者早已养成了新闻学的思维定式,喜欢用新闻学的方法研究和分析研究对象,善于用讲故事的方式撰写文章,习惯于描绘一般现象与浅层次分析,容易轻忽网络舆论战本质规律的探索。
1.2多学科视野是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要求:就其基本内涵来讲,网络舆论战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平台,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综合运用各种网络资源,根据传播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原理,通过网络传媒进行有针对性的信息传播和信息渗透,从而影响受众的思想、心理、情感、动机、主观判断和行为选择,有效控制舆论态势、影响民意归属的一种***治作战样式,其本质在于争夺、控制网络舆论传播权。作为现代战争中最具威力的作战样式之一,网络舆论战决非单一学科所能支撑,而是受到多种技术手段与学科理论及其他因素的制约。
首先,从网络舆论战赖以存在的计算机网络来看,需要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及学科的支撑。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主要包括计算机科学基础理论、计算机系统结构与组成、软硬件技术、计算机应用的理论与技术等内容,信息与通信工程是以通信系统为背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递、处理、交换及利用的基本知识和方法的学科。如果没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的快速发展,没有以此为基础上的网络技术和网络工程等的迅速普及,计算机网络就不可能快捷高效地在全球互联互通,网络舆论战的形成与发展、研究与实施也只能是幻想。
其次,从网络舆论战成为一种有效的作战样式来看,需要一大批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支撑。***学位委员会等颁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以下简称学科目录)中的大部分学科门类及其所属学科,都可以而且必须为网络舆论战研究发挥支撑作用。按学科目录顺序来讲,哲学及其宗教学、伦理学等,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基本的方***指导,从而成为网络舆论战的理论基础;法学及其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是网络舆论战的最基本武器,可为网络舆论战提供有关法律问题的法学理
[1] [2] [3]
论支撑和法律实践指导;***治与舆论、***治学与舆论战之间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关系,***治学是网络舆论战不可或缺的重要学科;社会学作为探讨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揭示社会结构、社会发展动力和社会生活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与网络舆论战具有天然的联系;网络舆论战一定意义上讲也是网络心理战,需要从心理学角度研究揭示其战法与规律;新闻传播学是与网络舆论战联系最为紧密的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已得到广泛运用;作为研究战争的本质和规律并用于指导战争准备与实施的科学,***事学及其从属学科是指导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纲领性学科;以舆论信息为武器的网络舆论战本身就是一种信息管理活动,必须遵守管理学及其信息管理学的原理和规律。
此外,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学科,在网络舆论战中也各有所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的几点建议
有效整合***地民多方战资源,合理集成不同学科力量,尽快构建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切实打牢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学科基础,已成为推进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必然选择。
.明确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是一个全新课题,网络舆论战领域走在前列的国家也没可供选择与借鉴的成熟方案。为确保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顺利实施,首先应明确其指导思想、建设方案、实施原则与基本方法。
具体来讲,我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指导思想应该是:以马列主义***事辩证法为基础,以******事思想、***新时期***事建设思想、***国防和***队建设思想、******队信息化建设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着眼于新时期我***的战略任务和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服务于中国特色***事变革和打赢信息化战争的需要,以提高我国网络舆论战的研究能力和研究水平、推动我国网络舆论战研究深入快速发展为目的,为国内网络舆论战研究奠定扎实厚重的学科基础和可靠有力的技术与理论支撑。
.按照网络舆论战的内在逻辑组建基础学科群:打破单一学科局限性,按照网络舆论战研究的内在逻辑要求,建立一个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学科为技术支撑,涵盖哲学(主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宗教学、伦理学等)、法学(主要是国际法学、***事法学等)、***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社会心理学、新闻传播学、***事学及其分支学科、管理学及信息管理学等学科在内的基础学科群。
进一步讲,是要构建一个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以***事学为统领,以***队***治工作学为渊源,以新闻传播学、法学、***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管理学等为工具,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信息与通信工程等为技术支撑,以经济学、民族学、教育学、历史学、系统科学以及***书馆、情报与档案管理等为补充的综合学科体系,使我国网络舆论战建立在牢固而厚重的学科群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各相关学科的综合功能,从而更好地推进我国的网络舆论战研究向纵深发展。
推进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的主要原则与方法
.整体谋划,分类实施。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涉及众多领域与学科及多种资源,需要一个权威高效的专门机构统一谋划、统一调度。为此,应由***相关部门与***队相关机构共同组建领导小组,下设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办公室,遴选权威专家组成筹委会,进行顶层设计并制定整体建设草案;由办公室与筹委会根据整体建设草案和不同学科建设要求及一定的程序和规范,在不同专业领域与学科背景中遴选***治素质过硬、学科专业功底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组建各学科专业筹委会,研究制定本学科建设草案;由筹委会对各学科建设草案进行汇总与整合,报呈领导小组审核批准后形成正式建设方案;由各学科专业筹委会按照建设方案所规定的任务与时间节点,在本学科内进行分类实施、分进合击,共同完成网络舆论战基础学科群建设。然后,撤销领导小组及下设办公室,筹委会与各学科专业筹委会转变成研究学会及其分会,成为网络舆论战研究的组织、协调者。
网络科学导论论文第7篇
【关键词】高校;舆论;环境建设
一、高校网络舆论环境建设的意义
高校的舆论环境是指社会大众,包括***府、教师、家长、学生、用人单位、媒体、理论界等社会各界对高校***策、行为各方面的评价意见的总和,这种舆论环境是和高校的自身形象建设分不开的,高校的社会形象正体现了它的社会关系状态和社会舆论状态的总和。舆论环境对高校的可持续发展起着间接的推动作用,这种间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对建设和谐校园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校网络舆论的及时监测和有效引导,可以积极化解网络舆论危机,将校园不和谐因素消除在萌芽之中对树立大学文化品牌具有新表征意义。网络已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块新型阵地,网络文化已构成大学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进一步强化校园大学文化品牌建设,必须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产品和服务为着力点,提升网络文化建设的内涵。
二、高校舆论环境现状
高校网络舆论存在许多不足,由于国内高校在网络舆论引导的工作处于起步阶段,都存在或多或少的问题,高校舆论环境的建设任务还很艰巨。
(一)网络舆情管理主体模糊
目前,在高校网络舆情的日常管理中,管理部门的主要单位是学生工作部门,网络管理部门主要是校园网络管理中心,管理学生言论等安全保卫问题的部门是学校保卫和宣传部门,由此可见,高校网络舆情管理主体不明确,每一部门都在管,实际上每一部门的管理都不全面。
(二)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缺失
高校对校园网络的管理尚且缺乏完整有效的制度,对于在校园网的注册要求、信息的条件、信息的审核和监控、传播消极甚至错误言论引发舆情危机的处罚等问题,由于没有相应的约束和监管,学生在匿名状态下对自己的言论危害性缺乏自律,容易引发网络舆情危机。所以,迫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完善管理制度,做到既满足学生交流信息、反映问题的需要,又要保持校园网络文化的健康发展。
三、网络舆论建设的思考和启示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媒介素养
要引导全体学生提高媒介素养,形成“掌握网络”而不是“被网络所掌握”的意识。增强大学生提高在网上辨别是非的能力,学会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网络信息、创造网络信息。实现网络行为的底线文明标准:“于己无害,于人无损,于私有得,于公有益”,使高校网络论坛成为既宽松自由,又严格理性的校园社区。要吸引更多学生学会运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树立能够创造性地利用网络资源开展学习和提高创新能力的典型,引导更多学生利用网络开展学习,形成良好的学风和教风。
(二) 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
要引导学生体验自我教育乐趣,提高自我教育能力,树立现代公民意识。从组织少数学生骨干自愿参与校园网络舆论引导开始,逐渐使骨干产生示范和带动效应,吸引全体学生有序参与社会和校园社区公共生活,以公民素质提高和价值提升来推动校园网络环境文明建设。要探索校园网络论坛舆论引导策略建议及长期对策思路。鼓励骨干成员在社会主流网站“灌水”发帖,发挥影响,历练成才,为社会输送相关领域的专门人才。
(三)完善信息公开制度
要完善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学校相关部门与学生的网上沟通机制,让与校园有关的网络空间声音更准确、更权威、更真实、更客观、更理性、更全面、更文明、更和谐。针对高校网络舆论研究缺乏实证分析的现状,我们认为,可以选择高校网络的典型案例,运用传播学和舆论学、社会学相关理论,利用调查问卷分析法,对高校的网络舆论引导进行细化研究,分析高校网络舆论的特点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为高校制定科学的网络舆论引导策略提供理论支持。
高校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通过自身的努力,全面系统地塑造良好形象,不断解决和克服发展中遇到的障碍和困难,才能进一步得到***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关心和理解,才能真正优化舆论环境,真正实现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孙雷.把握正确舆论导向促进论坛健康发展[J].辽宁工学院学报,2007,(5).
[2]余惠琼.大学生舆论的特点与引导策略[J].学校***建与思想教育,2007,(3).
[3]何海翔.高校校园网络论坛的引导原则及其途径探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8,(4).
[4]胡忠青.浅谈高校的舆论引导[J].当代教育论坛,2005,(12).
[5]陈章龙. 大学生舆论的特点与发展[J]. 学校***建与思想教育. 2010(22): 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