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的诗句10篇

水的诗句篇1

描写山的古诗佳句

1、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3、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4、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过故人庄》)

5、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6、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7、 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孔子)

描写水的古诗佳句

1、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2、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3、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苏轼)

4、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

5、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郦道元《三峡》)

6、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日映青丘岛,尘起邯郸陆。江移林岸微,岩深烟岫复”(《循役朱方道路》)

8、“山嶂远重叠,竹树近蒙笼。开襟濯寒水,解带临清风”(《游沈道士馆》)

9、“长枝萌紫叶,清源泛绿苔。山光浮水至,春色犯寒来”(《泛永康江》)

10、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

11、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12、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13、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杜甫:《春望》)

14、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王维:《鹿柴》)

15、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16、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李白:《独坐敬亭山》)

17、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陶渊明:《归园田居》)

18、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辛弃疾:《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壁》)

19、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苏轼:《题西林壁》)

20、所谓伊人,在水一方。(《诗经 蒹葭》)

2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曹操:《观沧海》)

22、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咏鹅》)

23、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李白:《望天门山》)

24、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李白:《赠汪伦》)

26、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刘禹锡:《竹枝词》)

27、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忆江南》)

水的诗句篇2

二、昆仑之高有积雪,蓬莱之远常遗寒。——王令《暑旱苦热》

三、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

四、南湖秋水夜无烟,耐可乘流直上天。——李白《游洞庭湖五首·其

五、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六、最是繁丝摇落后,转教人忆春山。——纳兰性德《临江仙·寒柳》

七、穿天透地不辞劳,到底方知出处高。——冯云山《咏瀑布》

八、鱼泽滩头嘶猎马,省嵬城畔看黄河。——石茂华《九月九日登长城关》

九、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十、秋雨一何碧,山色倚晴空。——方岳《水调歌头·平山堂用东坡韵》

十一、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苏轼《蝶恋花·春景》

十二、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枫桥夜泊/夜泊枫江》

十三、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杜甫《赠卫八处士》

十四、锦江春*来天地,玉垒浮云变古今。——杜甫《登楼》

十五、江深竹静两三家,多事红花映白花。——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十六、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李白《公无渡河》

十七、天容水色西湖好,云物俱鲜。——欧阳修《采桑子·天容水色西湖好》

十八、逢郎欲语低头笑,碧玉搔头落水中。——白居易《采莲曲》

十九、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杜甫《水槛遣心二首》

二十、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刘禹锡《望洞庭》

二十一、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二十二、长江万里东注,晓吹卷惊涛。——吴潜《水调歌头·焦山》

二十三、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二十四、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王维《鸟鸣涧》

二十五、平林漠漠烟如织,寒山一带伤心碧。——李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

二十六、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二十七、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杜甫《梦李白二首·其

二十八、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晏殊《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

二十九、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饮酒·其

三十、凉月如眉挂柳湾,越中山色镜中看。——戴叔伦《兰溪棹歌》

三十一、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十二、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李白《西岳云台歌送丹丘子》

三十三、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王维《送梓州李使君》

三十四、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琵琶引》

三十五、引之于山,兽不能走。吹之于水,鱼不能游。——牛殳《琵琶行》

三十六、寒雨连天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

三十七、江间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杜甫《秋兴八首·其

三十八、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三十九、惆怅南朝事,长江独至今。——刘长卿《秋日登吴公台上寺远眺》

四十、庭前落尽梧桐,水边开彻芙蓉。——朱庭玉《天净沙·秋》

四十一、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李白《关山月》

四十二、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古津。——王维《桃源行》

四十三、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李商隐《夜雨寄北》

四十四、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祖咏《终南望余雪》

四十五、群芳过后西湖好,狼籍残红。——欧阳修《采桑子·群芳过后西湖好》

四十六、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王之涣《送别》

四十七、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朓《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四十八、未能抛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白居易《春题湖上》

四十九、八月长江万里晴,千帆一道带风轻。——崔季卿《晴江秋望》

五十、长江悲已滞,万里念将归。——王勃《山中》

五十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

五十二、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朱熹《春日》

五十三、何人解赏西湖好,佳景无时。——欧阳修《采桑子·何人解赏西湖好》

五十四、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叶绍翁《夜书所见》

五十五、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李白《赠裴

五十六、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王维《画》

五十七、记取西湖西畔,正暮山好处,空翠烟霏。——苏轼《八声甘州·寄参寥子》

五十八、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白朴《天净沙·秋》

五十九、相呼相应湘江阔,苦竹丛深日向西。——郑谷《鹧鸪》

六十、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六十一、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成都曲》

六十二、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六十三、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刘禹锡《陋室铭》

六十四、日暮长江里,相邀归渡头。——储光羲《江南曲四首》

六十五、玉在山而草润,渊生珠而崖不枯。——荀子《劝学》

六十六、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杨万里《小池》

六十七、山黛远,月波长,暮云秋影蘸潇湘。——蔡松年《鹧鸪天·赏荷》

六十八、云来气接巫峡长,月出寒通雪山白。——杜甫《古柏行》

六十九、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杜甫《望岳》

水的诗句篇3

无灯可看。雨水从教正月半。探茧推盘。探得千秋字字看。

铜驼故老。说著宣和似天宝。五百年前。曾向杭州看上元。

2、《七绝·雨水时节》

郊岭风追残雪去,坳溪水送破冰来。

顽童指问云中雁,这里山花那日开?

3、《七绝·雨水》

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

水的诗句篇4

建安诗歌山水题材的兴起,标志着华夏山水诗的发轫,除曹操的山水诗作之外,建安诗人对山水景物的观照,更多地表现在游宴题材、女性题材等其他题材之中,山水题材以及意象方式的开启,一诗止干一时一事的写作 方法 ,标志着 中国 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方法向着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

 

【关键词】 曹操建安 山水 五言诗

中国的山水诗从何时开始?传统的解释,是认为中国的山水诗开始于谢灵运,同时,也承认曹操的《观沧海》是第一首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这就出现了一个难以圆通的 问题 。

一、山水诗之取代言志诗的历程

由于中国文化对于天地 自然 的重视,又由于比兴手法在华夏诗歌 艺术 历史 中具有开山的地位,诗人在天地自然中得到使主观情感客观化的途径,于是,《诗经》中多有“鸟兽草木之名”,然其中心,终在叙说诗歌的中心而非鸟兽草木;在屈原楚辞中,开始有具体的场景描写,如《涉江》中的“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然而风骚 时代 譬如文学生命的童年,虽然含纳了诗体生命的全部基因,却仅仅是作为 社会 人之人生历史的一个预演,并非真正意义上的作为***的“人”之本身。接下来,两汉诗人之所以不写山水,主要是由于:两汉诗人囿于汉大儒诗歌教化的正统观念,其诗歌写作多是一种 ***治 类型化的表现,重心在儒家“类”的普泛化表现,因此,而罕有具体场景、具体事件的描写,也就罕有具体的情感。换言之,华夏诗歌在经历了天真烂漫、童言无忌的比兴时代之后,一时失去了前进的目标,也失去了前行的动力。所以曹操之前,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山水诗。

从东汉后期赵壹的《刺世疾邪诗》其一,到建安初期的孔融《临终诗》,甚至直到曹操的早期诗作《薤露行》,共同特点:1.都是言志诗,都是***治性的主题,仍然受着汉儒“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以及以诗歌作为***治教化载体的拘限;2.都将诗歌视为一种押韵记录的工具,因此,都用空泛的议论和叙说的方式来写诗,都还没有寻求到以山水景物等物体形象来表达内心感受的艺术手法。也就是说,曹操写作山水诗的诗史依据,仅仅有远古时代的风骚传统,他所直接面对的汉魏诗坛,是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荒漠,一切都需要曹操个人自身的探索,这也是曹操仅有的几首五言诗移步换形,与时俱进,即以写作时间为序,每首之间一首一个手法,首首之间的水准都极为不同的原因。

从建安三年《蒿里行》,出现“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这样的细节描写,开始出现带有情感色彩的外物刻画,到建安十一年的第三首五言诗作《苦寒行》:“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树木何萧瑟,北风声正悲。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溪谷少人民,雪落何霏霏……”这既是***旅战争题材,同时也是真正的山水景物的描写,《苦寒行》虽然不能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但“羊肠坂诘屈,车轮为之摧”,“熊罴对我蹲,虎豹夹路啼”等,却可以称之为完整意义上的山水诗句,这就为曹操《观沧海》的诞生奠定了基础——正由于曹操有一系列的诗作,才实现了由言志向抒情的转型。一般认为《观沧海》为曹操建安十二年北征乌桓得胜回师途中所作,正是由于有了前述的写作经验,曹操才体会到山水意象方式较之空洞言志的截然不同的审美效果,从而产生了这首以山水来言志抒情的名篇。

从《苦寒行》到《观沧海》,曹操诗歌发生了某种飞跃,试比较两诗之异同:

1.两诗的起首,前者为“北上太行山”,后者为“东临竭石”,都是起首就将诗人置身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为王夫之所说的“一诗而写一时一事”奠定了基础。两诗随后的文字,想不说具体场景都难,因为,诗人起首就将诗人与读者的目光凝聚于某个特定的场景之中,这种写法,已经类似后来诗歌美学所说的意境、意象。所以,曹操山水诗写作的尝试,其意义不唯在题材方面,而兼及意象的写作方式。试比较赵壹《刺世疾邪诗》起首的“河清不可俟”,孔融的《临终诗》的开头“言多令事败”,曹操本人早期《薤露行》开头的言志议论“惟汉二十世”,都可以说是以四言诗的方式写作五言诗;而曹操后期的诗作,不仅这首《观沧海》的“东临碣石”,《短歌行》的起首“对酒当歌”,也是同样将作者置身于一个具体的场景之中,以后即便是多有议论,也是这“对酒当歌”中具体的、鲜活的、生动的对酒中的曹操所发出的感慨,因此,也就拥有了具象感。

2.在具体写作方式上,前者多有“艰哉何巍巍”“树木何萧瑟”之类主观的描述性语句,而后者除了结尾处的“幸甚至哉,歌以咏志”的卒章显志之外,其余均为对“以观沧海”的客观性摹写,在摹写大海的同时,显示曹操自我之胸襟怀抱。曹操开拓的建安风骨并非不言志,而是要将抽象之志,附丽在浓郁的情感上,而情感又附丽在具体的场景事件的形体之中。如明人钟惺所评:“直写其胸中眼中,一段笼盖吞吐气象。”也就是说,曹操通过“胸中眼中”的大海景物,完美地展示了他的“笼盖吞吐”的***治胸怀。其中又包蕴着某种悲凉的人生体验,如王夫之评《碣石篇》:“不言所悲,而充塞八极无非愁者。”一幅大海的画***,竟然包蕴了如此之多的内涵,这正是后来意象、意境 理论 之滥觞。而其中的大海描写,又通过山木草风的细节铺垫,使之更为细腻,如张玉毂《古诗赏析》卷八所评:“铺写沧海正面,插入山木草风,便不枯寂。……写沧海,正自写也。”曹操的观沧海诗句,并没有直接的比兴指向,而是具有某种朦胧的暗示,没有明确的、清晰的、功利性的指向,反而拥有了多层次的暗喻色彩:巨大的海涛将一轮夕阳吞没,又将一轮明月推向天空的舞台;灿烂的银河星汉,围绕着夜空的新主人,在海波的起伏里时隐时没。场面如此阔大恢弘,气势如此超卓不群,有并吞八荒之心,囊括四海之意。这里的“日月之行”和“笼盖吞吐”气象,让人联想汉魏之际的时代风云,曹操易代***的雄心和开创建安曹魏一代新思想潮流的伟岸。

3.由两汉言志诗到曹操《苦寒行》代表的山水诗句,再到《观沧海》的***意义的山水诗,是中国诗歌在汉魏之际山水题材方面的演进轨迹,但曹操写在早些时候的《苦寒行》却是五言诗,写得晚些的反而为四言诗,这似乎是某种意义上的倒退,其实,渐进式的、交错渐进式的嬗变,正是中国诗歌演进的最为正常的状态,也是最为基本的 规律 。题材方面飞跃了(由言志而产生写作山水景物题材的诗句),而在诗体形式方面则退回到四言诗的外形,使用曹操最为娴熟的、得心应手的诗体形式,这是十分自然的事情。进一步说,曹操是以五言诗的写作方法,来写作四言诗,是以五言诗的内形式来改造四言诗的外形式。

中国诗歌 发展 到曹操,实在是一大转关,两汉言志诗的空泛、无味、冗长、沉闷,被新兴的五言抒情诗所取代,诗人开始用审美的眼光看待整个世界和宇宙,于是,一山一水,一场一景,一人一事,都有了新的审美意义。同时,四言、五言也被打并为一体,曹操开始时是以四言诗的方式来写作五言诗,后来,到写作《观沧海》《短歌行》的时候,则是以五言诗的体制写作四言诗,于是,魏晋时代的四言诗,也有了新的面貌。

二、曹操之后建安五言诗中的山水

曹操的第一首山水诗,既不是偶然得之的特例,也不是随后就消亡的现象,而是既有着渐次形成的历程,又有着开一代诗风的诗史地位。换言之, 中国 山水诗始于建安曹操,经历曹丕兄弟和建安七子的承传,建安山水诗题材,成为中国山水诗演进史中的第一个环节,随之相伴而行的意象表达方式,也成为我国诗歌山水意象的第一个阶段。

曹操之后,首先是二曹六子继承了曹操的山水诗精神,以外物之形体来寄托或者渲染诗人的悲喜之情。如王粲的“北临清障水,西看柏杨山。回翔游广囿,逍遥波水间”、“幽兰吐芳烈,芙蓉发红晖”、(《杂诗》四首)“曲池扬素波,列树敷丹荣”(《杂诗》)等,都体现了情景之间的交融;陈琳的《宴会诗》、《游览诗》二首其一、刘桢《公宴诗》、曹植《公宴诗》、曹丕的《芙蓉池作诗》、徐干的《于清河见挽船士新婚与妻别诗》、曹丕《见挽船士兄弟辞别诗》、《闺情》等,则是将景物描写附丽在女性题材之中。

不难看出,这些诗作虽然不是单纯的山水诗,而附丽在游宴和女性题材之下,但当我们将这些山水诗句摘录下来的时候,已经能清晰地看到山水景物在建安五言诗作中不容忽视的地位;同时,建安诗歌对于意象方式的开启,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它标志了中国诗歌从原先的言志诗体制、赋比兴的表达 方法 ,向着具有古典意义的山水诗及意象方式的转型,标志了由以儒家 ***治 为人生价值中心向以山水 自然 的审美人生的转型。

刘勰认为:“宋初文咏,体有因革,庄、老告退,而山水方滋。”对此,有学者提出异议,如新加坡学者王力坚先生认为:“刘勰的论断显然与事实不符。事实是:玄风炽烈之时,山水已滋;而山水大盛之际,玄风犹存。”将“山水已滋”的时间上提到“玄风炽烈之时”的东晋。而笔者认为,山水诗发轫于曹操的建安 时代 ,从曹操首创山水诗的写作之后,到谢灵运的山水诗出现之前,可以视为中国山水诗的发轫期,其中又包含不同的具体阶段:曹操之后的建安时期,由于正在经历由两汉言志诗向建安五言抒情诗的变革运动,故抒发慷慨悲越的情感为此时期的主旋律,其总体特点是山水景物与情感结合,具有情景交融的审美趋向,而情感不是一个抽象物,需要寄托在具体的写作题材上。曹操之后的山水观照,主要附丽于游宴、女性、送别、游仙等题材;正始之后的山水,或附丽于哲思,或使山水成为绮靡流韵的载体,或使山水成为玄言的象征物,这一过程流变如同罗宗强先生所说:“建安以情,正始以哲思,西晋文学思想 发展 的走向则在结藻清英,流韵绮靡。”也就是说,从曹操的山水诗,到谢灵运的山水诗,经历了建安的情景山水,正始的哲思山水,太康时代的华美山水,东晋时代的玄言山水,最后,才推出了谢灵运的山水诗。

三、五言诗山水题材的本体意义

山水诗以及诗中景物的描写,对五言诗体制形成的最为重要的 影响 ,就是使诗歌写作,限定在一个具体的时间和空间,从而达到具体、生动、形象、精练的审美效果。

首先是具体和生动。王夫之《姜斋诗话》说:“一诗止于一时一事,自《十九首》至陶、谢皆然。”(十九首实际上是建安之后的作品,故王夫之此论,应该是“自曹操至陶谢皆然”)这无疑是深刻而具有宏观意义上的概括。两汉诗歌,大体上没有“一诗止于一时一事”之作,这是因为“诗言志”的观念 问题 ,既然当时对诗歌的本质认识是抒发或者记录***治志向的,自然就多是议论的、叙说的、概括的,从曹操的诗作开始,才逐渐出现“一诗止于一时一事的作品”,到了建安十六年的游宴诗之后,才开始大量出现这种形式的五言诗作。曹操的乐府诗也好,建安十六年之后的游宴诗也好,都与 音乐 和演唱有关,与娱乐有关,这就使诗歌的目的得以脱离开***治教化,开始与审美的愉悦发生关联,而“一诗止于一时一事”写作方式的兴起,主题缩小,使诗歌得以走向更为细腻,更为生动的境界。譬如《今日良宴会》,就写今日眼前的场景和欢乐。题材小了,反而腾出了抒情的空间,同时,也为精练的诗意表达奠定了基础。除去十九首、苏李诗这些不明时代的诗作之外,两汉诗作可有“今日良宴会”“涉江采芙蓉”“日月之行,若出其中”这样的诗句否?

其次,是促使五言诗日益走向精练。建安时期从七子、曹丕到曹植的诗歌,有一个日趋精美、日益凝练的过程。总体来看,四言诗较五言诗为长:如以王粲为例:写在建安十四年之前的四言诗和杂言诗:《赠蔡子笃》42句,《赠士孙文始》58句,《赠文书良》46句,《思亲为潘文则作》56句。平均接近50句;而五言诗就相对短小,如《杂诗》16句,《杂诗四首》分别为8句、10句、8句、8句,《咏史诗》20句,《公宴诗》24句,《七哀诗三首》分别是20、18、16句。《从***诗五首》较长,分别是32、26、18、20、24句。平均不足20句,比之四言诗,精练了许多。四言诗之所以长,是由于其言志的性质和诗歌观念尚未完全从散文中分离出来。建安元年(196)王粲20岁写的《赠士孙文始》与散文的主要区别还主要是一押韵,二整齐而已,议论、叙说,无所忌讳,有多少思想表达,就写出多少语句。

就五言诗内部而言,七子之诗,尚多有具体场景记录的诗作,如应场的《侍五官中郎建章台集诗》,全诗28句,140字,而十九首和曹植五言诗多为十几句之作,如十九首前六首依次是:16句,10句,16句,14句,16句,8句,六首共计80句,平均每首13句强;曹植乐府诗较长,其余则与十九首相似,特别是其优秀的篇章,兹以余冠英先生编选的《汉魏六朝诗选》中的曹植五言诗前九首(因为有一题而多首)为例:《七哀》诗16句,《送应氏》其一16句,其二16句,《杂诗》其一12句,其二12句,其三14句,其四8句,其五12句,其六12句,九首诗共计118句,平均每首也是13句强,与十九首大体相似。十九首和曹植诗多为十几句的诗作,篇幅的缩短,正是这种精练化的结果。

当然,上述的这种转型历程,只是一个大体的走势,一个宏观的鸟瞰,需要忽略其中的许多的反复和细节。譬如王粲的诗歌,由四言而五言,无疑是明显的由长而短,但具体到他自己的五言诗写作历程,却未必是一直这样的走向,写于建安十六年左右的《杂诗》等较短,而写于数年后的《从***行》反而长,还有譬如前文所举的应场等也有短的五言诗,而曹植也有长些的五言诗作。这些,都不能一概而论,还要看具体题材的需要、表达 内容 的多少等等,但由两汉到建安时代,由叙事而抒情,由言志而抒情,由议论叙说而走向写景写象,由受汉赋影响的铺排而渐次走向抒情诗的精练,这一总体走向是大体不差的。篇幅只是问题的一个侧面,更为重要的,是不同的描写方式,七子的诗句更为具体一些,更为个人化一些,譬如前文所引的“言我塞门来,将就衡阳栖。往春翔北土,今冬客南淮”,就是个人化的语句,而“和颜既以畅,乃肯顾细微。赠诗见存慰,小子非所宜”则是个人化的议论,这些,在十九首中都渐次得到淘汰。

这种叙说的繁简之变化,源于对诗歌总体性质认识的深化,也和民间乐府诗的叙事诗体向文人诗的抒情诗体的转型有关。民间乐府诗开始多有杂言体,如《上邪》和《有所思》,逐渐有五言体,尤其是汉魏乐府的五言体叙事诗。其中为众人所熟悉者,譬如《上山采蘼芜》《陌上桑》《十五从***征》《孔雀东南飞》等,皆为其中之翘楚。叙事诗中的情节、故事、人物形象、对话等,较之诗三百的叙事,更为成熟圆润,五言诗的体制实际上是在这种叙事诗中得到反复的练习,从而走向成熟。到文人五言诗出现的时期,仍然具有某种记录“言志”的成分,真正确立抒情五言诗体制的是曹氏兄弟和七子,特别是到了曹植的手中,才实现了完全的转型。因此,王瑶先生也说:“曹子建的成就,在于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给五言诗奠定基础的文人。五言本出于乐府,但经过了他的手,诗和乐府的界限几乎没有了。……中国诗底发展的主流,是由‘言志’到‘缘情’,而建安恰恰是从‘言志’到‘缘情’底 历史 的转变。乐府源出民间,其初当然以叙事为主,由叙事到抒情,是从内容方面说明了由乐府到诗的进展。建安文学的特点是在这里,曹子建的成就也在这里。”所以,应该说,五言诗发展到曹植的时代,才实现了在精练方面和表达方式方面的与十九首的接轨。

山水景物的描写,使诗人发现,可以使用较少的外物,达到表达丰富的情感的审美效果,从而使诗歌日益走向了精练的路途,到唐代近体诗形成,更是将这种精练的审美要求的格律化、定型化、程式化的表现。

其三,建安山水诗的出现,显示了诗人对于诗歌由记录功能向抒情功能的转型,建安时期五言诗体实现了由“言志”到“抒情”的转换。

水的诗句篇5

1唐诗中的声学知识

在《声现象》的教学中,讲授声音的产生机理、传播方式、乐音的三要素时,引用张继《枫桥夜泊》中的诗句“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在枫桥边客船里的人听到寒山寺的钟声,是因为寒山寺里的“钟”受到僧人的撞击,产生振动而发出的.客船上的人能辨别出传来的是“钟”声而不是“鼓”声或其他声音,是根据声音的音色来辨别的.李白《早发白帝城》中的诗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猿声”是猿声带的振动产生的,坐在船上的人能听见“猿声”是因为空气是传播声音的介质.贺知章《回乡偶书》中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鬃毛衰.”诗中“乡音无改”的“音”指的是音调、响度还是音色呢?我们知道,音调由振动的频率决定,响度与振幅有关,音色与发声体的材料有关,而频率和振幅是随时可以改变的,所以“乡音无改”是指音色没有改变.

在本节的教学中引用三首唐诗,既通俗地阐明了声音的产生、传播以及乐音的三要素,又因这几首唐诗为同学们所熟知,可作为该节内容的先行组织者,学生在朗诵熟知的唐诗的过程中感知物理现象、明确物理过程.使教学内容丰富多彩、课堂气氛生动有趣且充满文学气息.

2唐诗中的光学知识

在《光现象》中光的直线传播、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的教学中,可引用高骈《山亭夏日》中的诗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从物理学的角度,诗句中的“浓阴”说明形成了影子,是因为障碍物“绿树”挡住了光的直线传播形成的;而 “楼台倒影”则是平面镜成像即反射现象,“池塘”中的水便是平面镜,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张九龄《照镜见白发》中的诗句“谁知明镜里,形影自相怜.”这里的“镜”,即铜镜,是平面镜,“影”所成的是正立、等大的虚像,由光的反射形成的.高适《燕歌行》中的诗句“校尉羽书飞瀚海,善于烈火照狼烟.”其中的“照”字,即照射,是光的直线传播.崔护《题都城南庄》中的诗句“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红色的桃花只反射出红色光,人的脸就会被反射来的红光照红.李白《月下独酌》中的诗句“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何以会对影有“三人”?原来这三人分别是人、人在杯中的像、人在地面上的影子,简短10个字,却包含了光的反射和光的直线传播两个知识点.

在《光的折射》教学中,王维《使至塞上》中的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人观察到落日并非太阳的实际位置,而是光线经过不均匀大气时发生折射了而成的虚像.储光羲《钓鱼湾》中的诗句“池水映明月,潭清疑水浅.”也是光的折射现象,光线经过池水的折射后,看到是池底经光线折射后形成的虚像,这样池底比实际位置看起来要高,因此水看起来就“浅”了.

在光的反射现象中有一种特殊的现象――全反射现象.李白有“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之感叹.真有眼福!他看到空气中的全反射现象――海市蜃楼.

3唐诗中的运动学知识

在“参照物”的教学中,可引用李白《望天门山》中的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在这两句优美的诗句中,作者先选取运动的船为参照物,青山是运动的,后选取河岸为参照物,船帆是是运动的. 即可说明参照物的选取是任意的,但参照物选取的不同,所研究物体的运动情况就不相同.

在《平均速度的测量》的教学中,可引用李白《早发白帝城 》中的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教师可提出问题,让学生估算出该船的平均速度:

=st=500 km12 h=41.7 km/h.

4唐诗中的力学知识

在“力的作用效果”的教学中,孟浩然《早寒有怀》中的诗句“木落雁南渡,北风江上寒.”可说明力的作用效果之一,即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树叶受重力作用下由静止变为向下运动.杜甫《漫兴》中的诗句“癫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其中的“柳絮随风”亦可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桃花逐流水”中的“桃花”漂浮时所受浮力等于自身重力,“逐流水”的桃花和流水保持相对静止,即二者之间无摩擦力存在.

“平衡力”和“相互作用力”是物理教学中的难点内容,在教学中可引用骆宾王《咏鹅》中的诗句,“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漂浮在水上的“鹅”处于静止状态,根据二力平衡的条件,此时,“鹅”受到水的浮力和鹅自身的重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这两个力的受力物体都是鹅.脚掌对水施加向后的力,同时水对脚掌施加向前的力,说明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且这对相互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但是受力物体分别是水和鹅.

在《压强和流速的关系》的教学中,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诗句“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八月的天气刮大风,茅屋屋顶上表面空气流速变大,压强变小,屋内的空气可认为静止,屋顶下表面压强大,产生向上的压力差,即“茅”是由于压力差的作用被“卷”走的.

5唐诗中的热学知识

在《物态及其变化》的教学中,祖咏《终南望余雪》中的诗句,“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生动地说明了雪后天晴时,雪的融化过程中的一种物态变化,物质从固态变为液态时,要吸收周围的热量,让人深感寒意,于是作者从切身体验中发出“城中增暮寒”的感叹.李商隐《霜月》“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描写的是物质从气态直接转化为固态的过程,即凝华现象.白居易《微雨夜行》中的诗句“但觉衣裳湿,无点亦无声.”“衣裳湿”则描写是液化现象.

在《分子热运动》的教学中,亦可引用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春风草花香.”其中的“草花香”是指草花分子的无规则的热运动.

6唐诗中的能及其转化知识

在《能及其转化》的教学中,李白《望庐山瀑布》中诗句“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和杜甫《登高》中诗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分别描述的是庐山瀑布和长江水奔腾的壮观景象.水受到竖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飞流直下的水蕴藏着巨大的重力势能,水的重力势能转化为水的动能.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其中“登高”指人克服重力做功,这个过程人的重力势能增加.

在弹性势能的教学中,卢纶《塞下曲》中的诗句“林暗草惊风,将***夜引弓.”其中“引弓”指力可以使物体发生形变,发生弹性形变的物体具有弹性势能,在 “引弓”过程中,弓的弹性势能又转化为箭的动能.

水的诗句篇6

漫成一首 杜甫

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刺鸣。

8.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句从水中月影写起,描写了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江清月近人”这句诗异曲同工。

b.第三句写白鹭屈曲着身子,恬静地夜宿在月照下的沙滩上,竟境安谧、和平。

c.二、四两句分写了江风吹打桅灯、大鱼跃出水面的“动”,与一、三两句的“静”对比鲜明。

d.全诗通过写夜泊时的所见所闻,透露出诗人对平静、安宁生活的向往。

9.这首诗的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下列四首诗中与这种写法 相同的一首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b.门径俯清溪,茅檐古木齐。红尘飘不到,时有水禽啼。

c.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中的唐诗部分,所选诗歌短小浅显,明白如话,没有多大难度,大多考生都能读 个大概,然而对诗中关键词语及意境的理解,则因考生知识面不同而呈现不同的层面了:一般考生能读通诗句 ,稍有能力者能读懂作者心声,能力较高者除此之外还能读出诗中远近推移、动静结合的表现手法等。对不同 层次的考生而言,同样的试题在他们眼中便成了“拦路虎”或“一碟小菜”等不同的物什。就该题而言,一般 考生如何能得满分呢?我们不妨运用解题技巧,根据命题的一般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地解答这两道试题。

大家知道,人们在认识某个事物时,往往要遵循由表及里,由先及后,由上及下,由简及繁、由此及彼的 规律,命题者在命题时往往也要遵循这个原则,因此,当我们局限在原题上不能得出题意时,可根据这一命题 原则沿波溯源地寻求答案(要有两个以上围绕同一母题的子题为条件)。如上述第8题中,对该诗分析不当的项 为c。这题较有迷惑度。它难就难在对“风灯”一词的理解上。诗中的“风灯”即桅灯是行业术语,因过去桅灯 外面要加上纸罩避风,故名。细想之下,由上文“江月去人只数尺”可知,其时江上并没有风,否则江水也不 会那样宁静,江月也不会那样清晰近人了。然而大多数考生不懂“风灯”这个行业术语,对命题者有意望文生 义的曲解“江风吹打桅灯”也就无从察觉、无可奈何了。而除此外,这四项乍看上去均切合题意,都没有破绽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必急于作答,可静下心来先看下一题。在命完第8题的基础上,命题却又顺势出了考查 写法的第9题,细读第9题可知,上诗“四句分别写了月、灯、鹭、鱼四景,四景又组成了一个统一的意境”, 于是题目的破绽便出现了。这里说第二句写了“灯”景,而上题中分析这句则说写了“江风吹打桅灯”,不是 成了“风”景么?由于下文是题于表述,显然无误,因此上题选项c作为答案把握就大了,理由有三:①即刚才 分析的“风灯”的真实内涵;②全诗四句写景,一、三、四句开头第一个词“江月”、“沙头”、“船尾”都 是偏正式合成词,作为精通格律的杜甫,不可能把“风灯”当成述宾短语看待,因此只能是偏正关系,这样就 与题意吻合了;③全诗前三句写静景,第四句以动衬静,写出江上月夜宁静的美景,与a、b、d项分析一致。这 种得出答案的方法即“由下及上”法。

第9题是根据诗中的写法,在其他四首诗中找与此相同的一项。命题思路是由此及彼,扩大了诗歌鉴赏的信 息量。我们答题时不妨由彼及此地溯源而答。先具体分析“彼”即四个选项中的诗歌创作手法,然后对照题意 ,选出符合要求即“此”的答案。题目中a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登楼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登楼所感。 b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句以流水句式写所闻。c项一、二句以骈偶句式写“江山”、“花草” 之景,三、四句又以骈偶句式写“燕子”、“鸳鸯”之物。d项一、二句用非骈偶句式写所见,三、四两句以流 水句式写渔翁独钓的画面。从这四项分析可知,c项写法一句一景且全用骈偶句式,与其他三项有所不同。这是 “彼”。再看“此”,即《漫成一首》的写法则是四句分别写了四种景物,而且一、二句三、四句分别构成对 偶,各句之间似无关联,不像“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之类有目的等关系,这种写作方法在绝句中是有名 的“一句一绝”的格调,它起源于晋代的《四时咏》:“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 。”一般情况下较难把握,但写得好,不仅能使写景生动,律对精切,还能形成一个统一完美的意境,使句与 句前后照应、融为一幅完整的画面。因其难于把握,故写此调的人不多,唐代唯杜甫喜用此律。如大家熟悉的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即依此调而成,对照题意,该题答 案也是c项。这也是杜甫写的一首绝句。首句写春日阳光普照,四野青绿,溪水映日的秀丽景色;次句以和煦的 春风,初放的百花,如茵的芳草,浓郁的芳香来展现明媚的春光;第三句写春暖花开,泥融土湿,秋去春归的 燕子正繁忙地飞来飞去,衔泥筑巢,紧扣首句作动态描绘;第四句写日丽沙暖,鸳鸯也要享受春天的温暖,在 溪边的沙洲上静睡不动,也紧扣首句作静态描绘。整个四句以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景构成了一幅色彩鲜 明、生意勃发,具有美感的初春景物***,其写法与《漫成一首》一样,体现了杜诗摹物清丽雅致,浑然无痕的 艺术风格。

今年高考诗歌鉴赏题考一首唐诗,一首新诗,共3个题目计9分,其分值比往年增加,约占整个卷面总分的 三分之一,可以说与词语运用、语言连贯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这一导向启发我们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 二多”:

一、多读一些名家的诗篇。今年高考唐诗鉴赏题明为一诗,实际上却考了五首诗歌,阅读量相当大,这些 诗有的是课本上学过的,有的是课本外未学过的,因此,我们在平时教学中不能局限于课本,而要指导学生以 书本为范例,多涉猎一些与课本有关的名家的作品,如这次高考考了杜甫、艾青的诗,中学课本中也收录了他 们的作品,如果我们在课外适当地收集些他们风格不同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学生就能在总体上把握某作家的 创作风格,以便形成知人论世,知人论诗的评价鉴赏能力。这方面吉林省特级教师赵谦翔进行的“语文教育与 人的教育”教改课题为我们作了有益的探索。他在讲到某作家作品时,把该作家写的诗文代表作及别人评价, 介绍该作家作品的文章集中汇编成专题进行阅读教学。实践证明,这是提高学生阅读、鉴赏能力的行之有效的 方法。广大语文教育工作者再也不能满足于以前就书讲书、死搬教参、死做题目的教学方法了。

水的诗句篇7

关键词: 赖山阳汉诗文格律

一、引言

汉诗作为中华文明和中国文学的瑰宝,随着中华文明的传播一起传到邻国日本,成为日本文学的一种样式和组成部分,是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成果。

日本汉诗文兴起于公元7世纪中叶,到8世纪的奈良时代,汉诗写作已蔚然成风。这时,出现了以长屋王为首的藤原放前、藤原宇合等诗人,并于751年编撰了日本最初的汉诗集《怀风藻》。平安时代,日本统治者崇尚儒家学说,进一步吸收中国文化,促使汉诗文创作继续向前发展,以至出现了汉诗文占据文坛的局面。

平安初期,即9世纪上半叶,是汉诗文的全盛时代。嵯峨天皇令编选《凌云集》(814年),《文华秀丽集》(818年),淳和天皇令编选《经国集》(827年)。此时甚至有人说,日本本土文学的和歌地位都无法与汉诗文相提并论。平安中后期,中国大诗人白居易的诗集传到日本,给汉诗文的创作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出现了菅原道真、三善清行、藤原明衡等许多优秀诗人。平安末期,汉诗文创作逐渐衰落。

到13世纪,日本进入镰仓、室町时代,幕府崇尚武艺,汉诗文愈加衰落。14世纪禅学在日本盛行时,禅家把汉诗文修养行为作为禅僧的必备条件。于是,汉诗文复兴,以京都为中心形成了五山文学,代表诗人有堂周信、绝海中津等。

江户时代前期,步五山文学后尘,出现了林罗山、新井白石等受朱子学派影响颇深的载道派。不久以伊藤仁斋为代表的古学派和以荻生徂徕为代表的古文辞派相继登上文坛。江户后期,汉诗文再次形成鼎盛时代。全国各地诗社蜂起,前期各学派继续发展,产生了菅茶山、赖山阳等著名诗人。晚起的折衷学派,则出现了梁川星岩等重要诗人,他们反对古文辞学派,开辟了新的诗风,一直延续到明治时代。这当中,赖山阳的汉诗,至今仍被广为流传吟诵。

20世纪以后,日本汉诗文的创作急速衰退,但是汉诗文依然受到夏目漱石、森鸥外等文人的喜爱。现在日本喜爱汉诗文创作的人也不少,以石川忠久为首的爱好者还于平成15年(2003年)成立了全日本汉诗联盟,创作研究和选拔优秀的汉诗文。

本文从诗词格律的角度,对江户后期著名诗人赖山阳的汉诗文进行格律分析。

二、赖山阳汉诗文选析

1.赖山阳简介

赖山阳(1780―1832年),名襄,字子成,通称久太郎,号山阳,别号三十六峰外史,江户后期著名的历史学家、汉文学家。永安九年(1780年)生于大阪,父赖春水,朱子学者,以汉诗文闻名;母梅,大阪儒学家饭冈义斋之女,有文藻。赖山阳才识天授,而又励精不倦,六岁即问母“天何如物”。既受句读,昼夜不懈。八九岁时读《古今***记》,废寝忘食。年十四,父祗役江户,山阳作诗以寄:“十有三春秋,逝者已入水。天地无始终,人生有生死。安得类古人,千载列青史。”为“宽***三博士”之一的柴野所欣赏。年十四五,《近思录》皆已习诵。一日因曝书,见东坡《史论》,叹曰:“天地间有如此可喜之文乎!”遂肆力于文章。弱冠后,拟苏轼策论,作《新策》十余篇,晚年删润为《通议》。

赖氏一生著述甚富,著有《日本外史》二十卷、《日本***记》二十卷、《春秋讲义》若干卷等;诗集有《日本乐府》一卷、《山阳诗钞》八卷、《山阳遗稿》七卷等。

他精于史学,长于歌行,喜咏史而不喜咏物。年三十二游京师,遂居于京。终生不仕,诸藩多荐之,皆固辞不应,以授徒、著述为业。治家俭素,不妄带一钱。庭中杂植梅花竹树,建一草堂,临水面山,春花秋叶,皆可坐知。喜出游,名胜古迹,游屐殆遍。天保三年(1832年),以积劳成疾而卒,享年五十有三。

2.汉文诗的分类

中国诗歌大致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近体诗是为格律诗,包括绝句和律诗,也称为今体诗。在唐以前的诗称为古体诗(不包括所谓的“齐梁体”),另外,唐以后不合近体的诗也称为古体诗。古体诗与近体诗总的来说可以从句法、用韵、平仄上来区别。

在句法上,古体诗每句的字数不一,每首诗的句数也可以不一样。而近体诗只有五言和七言两种(绝句为四句,律诗为八句,超过八句的为排律或称为长律)。

在用韵上,古体诗可以在偶数句押韵,也可以在奇数句偶数句都押韵。近体诗只在偶数句上押韵(除第一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的押韵,可以把邻近韵部的韵混在一起通用,称为通韵。但是近体诗的押韵必须严格地只用同一韵部的字,即使这个韵部的字数很少(称为窄韵),也不能参杂了其他韵部的字,否则叫做出韵,出韵是近体诗的大忌。近体诗中如果是首句押韵,可以借用邻韵,首句可押可不押。古体诗可用平声韵也可用仄声韵。而近体诗一般只可用平声韵。

在平仄方面,古体诗不讲究。而近体诗是十分讲究的。

在律诗中,第一、二句为首联、三、四句为颔联,五、六句为颈联,七、八句是尾联。颔联和颈联必须句形一样,词性相对,平仄相反,十分工整。实际上,三四五六就是两副绝好的对联。

近体诗的句子是以两句为一个单位的,每两句称为一联,同一联的上下句称为对句,上联的下句和下联的上句称为邻句。近体诗的构成规则就是:对句相对,邻句相粘。要检查一首近体诗是否遵循粘对,一般看其偶数字和最后一字即可。如果对句不对,叫失对;如果邻句不粘,叫失粘。失对和失粘都是近体诗的大忌。

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

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古体诗格律比较自由,不拘对仗、平仄。押韵宽,除七言的柏梁体句句押韵外,一般都是隔句押韵,韵脚可平可仄,亦可换韵。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五言和七言古体诗作较多,简称“五古”、“七古”。杂言有一字至十字以上,一般为三、四、五、七言相杂,而以七言为主,故习惯上归入七古一类。汉魏以来,乐府诗原是配合音乐的,有歌、行、曲、辞等。唐人摹仿前代乐府而作,有沿用乐府古题的,如李白《蜀道难》;有即事命篇另立新题的,如杜甫“三吏”、“三别”,白居易《新乐府》等,都已不合乐,实属古体诗范围。另外,唐以前即有以四句为单位的绝句,或称“古绝句”,唐时也有作者与讲究平仄的近体绝句不同,也属古体诗一种。

3.代表作选析

赖山阳十四岁时,作「癸丑偶作。此诗已展露了山阳的才华,一时间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广为人知。这首诗也暗示了山阳以后的生涯际遇。

(一)癸丑偶作

十有三春秋

逝者已如水

天地始

人生有生死

安得古人

千列青史

这首诗虽然从字数上看是五言,但是句数上既不满足律诗8句的要求,又不是4句的绝句,更不是排律。所以认为其是五言古诗。

(二)梅

一株水静蟠仄平平仄仄平平

孤芳傲寒平仄平平仄仄平

自有松篁足相伴仄仄平平仄平仄

休去索人看平仄平仄仄平仄

这首诗从字句数上看像是五言绝句。但从用韵看,第一、二句的“蟠、寒”押平声韵,第三、四句的“伴、看”押仄声韵,平仄换韵;从平仄看,不符合七言近体诗的格式。所以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古诗。

(三)折梅二首(其一)

梅梢已可春光平平仄仄仄平平

奈家翁病床平仄平平仄仄平

聊折数枝供一笑平仄仄平仄平仄

成与花香平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从用韵来看,偶句末的“床、香”都是平声阳韵;从平仄来看,诗为首句入韵的平起平收式,有拗救,但尚有不谐律处。

(四)舟大垣赴桑名

水遥遥入海流平仄平平仄仄平

声雁愁仄平仄仄仄平平

独在天涯年欲暮平仄平平平仄仄

一篷雪下州仄平平仄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不入韵,平起仄收式,基本谐律。

(五)中秋

微暑未。平仄平平仄仄平

一尊待月且登楼。仄平仄仄仄平平

瓦光明海山影。仄平平仄仄平仄

旗色依稀越舟。平仄平平平仄平

短衣成久客。平平仄平平仄仄

蛮烟雨又中秋。平平仄仄仄平平

天涯醒同今夜。平平仄仄平平仄

念零此州。平仄平平平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平起平收式。

(六)泊天草洋

耶山耶耶越。平平平平平平仄

水天青一。仄平仄平平平仄

里泊舟天草洋。仄仄平平平仄平

烟横篷日没。平平平平仄仄仄

瞥***跳。平仄仄平平平仄

太白当船明似月。仄平平平平仄仄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句数上为六句,多换韵,格律比较自由,不拘于对仗,平仄。语言平易朴质,据此可判定为七古。

(七)花声

雨曲巷斜仄仄平平仄仄平

声声呼碧平平平仄仄平平

城南事深多少平平平仄平平仄

又到杏花仄平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阴韵,首句不入韵,有拗救,也有不谐处。仄起仄收式。

(八)茶山翁

肥山海平平平仄仄仄平

回首雪平仄平平仄仄平

当思向君平平仄平仄平仄

如今半堕恍惚中平平仄仄仄平平

剪尽春余在仄仄平平平仄仄

起阿空仄仄平平平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诗。句数上为六句,全诗偶句押平声阴韵,平仄多有不谐处。末句为“三平调”,因此绝非近体诗,语言朴实流畅,是为七古。

(九)崎十解之一

入港西洋客船仄仄平平仄仄平

楼信数声平平仄仄仄平平

藩戍卒森旌戟仄平仄平平平仄

万炬如星夜不眠仄仄平平仄仄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偶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有拗救,但平仄犹有不谐处,仄起仄收式。

(十)丁巳六首(一)

畿甸光吾始平仄平平平仄仄

地坡陀平平仄仄平平平

淡洲蟠踞当郊仄平平仄平平仄

淀水茫接海波仄仄平平平仄平

楠子孤涕平仄平平平仄仄

家尚山河平平仄仄仄平平

悠悠古今供首平平仄平仄平仄

欲亡奈独何仄平平平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古体。此诗也有一定律诗特色,但全诗押两个韵,平仄多有不谐处。因此将之归为七古。

(十一)石州路上

雨泉声逾喧仄仄平平平平

木落山骨尤瘠仄仄平仄平平

今朝杖底千岩平平仄仄平平

昨日天寸碧平仄平平仄仄

这是一首六言古体。第二联对仗工整,但末句为仄韵,近体诗一般只用平声韵,且诗多有不谐处,语言朴素精警,是以为古体诗。

(十二)三国人物十二句(四)

周 瑜

北船。平平平仄仄平平

烟江不痕。平仄平平平仄平

怪得曲。仄平平平仄平仄

一向中原。平平平仄仄平平

如题,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声阳韵,首句入韵,有拗救,平起平收式。但将吴偏安一隅、无法问鼎中原一案归于周郎精通音律上,恐怕只能是日本人的见解了。

(十三)後舟中、同、承弼

灯影人声平仄平平仄仄平

滴篷江雨夜平平平仄仄平平

知君新浴徐伸脚平平平仄平平仄

弁餐女槌腰仄仄平平仄平平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押平声阴韵,首句入韵,平起仄收式。有拗救,但诗中仍有不谐处。

三、结语

在中国的魏晋南北朝时期,沈约提出了“四声八病”说,呼吁诗歌要讲求音韵美。时至盛唐,这种对写作诗歌的要求进一步发展成为律诗。在唐一代,中外交流频繁,律诗的写作手法传入日本,新的诗体渐渐取代了古体诗的主要地位。

作为江户后期重要的汉学家,赖襄与同时代绝大部分汉文诗的作者一样,很大程度上受到了盛唐诗尤其是白居易诗歌的影响,其诗多为近体,语言自然优美,尤重抒情。

赖襄主张转益多师,唐宋兼收,但其诗实则更近于唐。

中国古诗贵在温柔慰籍,深衷浅貌。赖诗骨架是学到了,但在深沉的内涵上,还不足以窥门径。赖襄的诗歌流于粗率直露,感情也未达到含而不泻的境界。清末诗人黄遵宪对日本汉诗或者说对日本汉文学整体的缺失,有过一个总括性的“忠告”:“日本人之弊:一曰不读书,一曰器小,一曰气弱,一曰字冗,是皆通患,悉除之,则善矣。”这对赖襄汉文诗乃至日本汉文学都不失为精到的见解。

但是由于文化差异与语言发音不同,我们不能以中国诗歌的标准来定义日本汉文诗。赖襄在掌握古诗复杂的格律上,犹能写出清新流畅的诗句,实在难能可贵。日本汉文诗不能仅仅作为文学作品来欣赏,它是中日交流的宝贵资料,更是我们了解日本社会文化的重要资料。

参考文献:

[1]入谷仙介.江人集(第八)[M].岩波店,2001.6.

水的诗句篇8

关键词:诗圣;诗史;炼字;艺术;杜诗

昔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采,焕发精神。

一、杜诗炼字的体现

(一)炼动词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通过“荒”之与“倒”写出了秋色阑珊,物之凋零。

2.“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静楼影直,山昏塞日斜。“――《遣怀》

“随”写出有意无意之伴随,“堕”状无声无息之滑落,边塞之悲寒飘然而来。

3.“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苦竹》

炼“自守”、“扶持”、“避”、“疑”,写出了一丛苦竹高高低低相互扶持,倩影扶疏的画面。言外之意是状似苦竹一类的人,不怕地位低,身份贱,自守清白,相互扶持奋发向上。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唐人工于写景,杜诗工于摹意。”通过锤炼动词以见诗人幽微之深意,即意在词外。

4.“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

用“语”、“笑”、“行”、“歌”4个动词点染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男子的粗犷、豪放、率真,与唐朝子民形成了鲜明对比。“羌妇”和“胡儿”的形象呼之欲出。

5.“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野望》

“风更落”是因为“叶稀”,“日初沉”是因为“山迥”!真乃鬼斧神工之状物!写出了人想不到的角度。

(二)炼形容词

1.“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通过“浅”、“齐”、“散”、“迷”、“湿”、“低”6个字表现了唐宫廷散朝时的场面,既严肃又热闹,寒冷中透出春意。《杜臆》云:“杜诗妙在气象,此于退食时,能写出委蛇气象。”炼6个字写出了下朝官员在宫廷***治面具下掩饰不住的要赶回去吃饭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2.“落花游丝白日静,鸣******燕青春深。”――《题省中壁》

炼“静”、“深”2字,写出了春光无限,鸣***与与***燕自在享受美好时光,花自盛开,花自飘零,美丽的菟丝子在春日里静悄悄地长。在静中写出了动,在深中写出了扑面是春的浅。叶梦得《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被逐流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涵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浅深以是为序。予尝戏为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当为涵盖乾坤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燕青春深’当为随波逐流句,‘百年地僻柴门远,五月江深草阁寒’,当为截断众流句”。认为杜诗通过炼形容词达到了禅宗要求的3种语言艺术境界。而“落花游丝白日静,鸣******燕青春深”更是宫廷内的景色,那么“静”、“深”之外更透露了百僚和睦,一心事君的***通人和之气。这就是叶梦得讲的“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3.“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秦州杂诗二十首》

以苔藓衬托山门之古,以丹青衬托野殿之空,传神。

4.“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夕烽》

以“小”、“残”见之于“塞上”、“云边”,写出了夕阳下烽火连绵的壮观。

5.“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干”和“腻”两个形容词置于翠、红之后写出了翠竹的苍劲,红莲的粉韵。

(三)炼数量词

1.“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花底》

千万是言其多,见花之开,喜不自禁,人在花海,欢悦更难禁。

2.“山连越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

“三蜀”与“五溪”对仗工整,而且贴切地写出了射洪山水的雄胜。

3.“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百”、“双”、“一”、“五”四个数词点出了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无穷感慨。

4.“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越王楼歌》

“百丈”与“半轮”相互映衬,写出了江水如练,残阳如血的画面。

5.“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

都市“十万户”的热闹繁华与草堂水槛附近“两三家”的冷清幽僻形成对比,状写回归乡村后心情之宁静超脱。

(四)炼名词

1.“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李酃县丈人胡马行》

以“秋竹”写马耳之锐,以“寒玉”可削写马蹄之坚,神骏之姿飒然而来。

2.“东走无状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洗兵行》

秋风起思鲈鱼,明月升有恋巢鸟,在锤炼名词中使用典故,表现了郭子仪收复两京顺应民心。古人对杜诗的这种手法称为“用事”。杜诗“用事”信手拈来,不牵强附会,不掉书袋。以天才为诗。

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以鸿雁南飞对江湖零落,形成对仗。这样的锤炼名词,多见于颈联,颔联,尾联。叶梦得曰:“杜诗《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鸿、雁二物也。鲤者,鱼之一种,疑不可以对鸿雁。然《怀李白》云:‘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鸿雁对江湖,为正对矣。《得舍弟消息》云:‘浪传乌鹊喜,深负诗。’乌、鹊二物,疑不可对,然《偶题》云:‘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以乌鹊对熊为正对矣。《寄李白》云:‘几年遭鹏鸟,独泣问麒麟’。鹏鸟乃鸟之鹏者,疑不可以对麒麟。然《哭韦之晋》云:‘鹏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以鹏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寄贾严两阁老》云:‘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纵横出入,无不合耳。”认为杜诗在锤炼名词形成对仗的问题上,达到了“纵横出入”,偏正相生,自然成趣的境界。

4.“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

――《雨晴》

塞柳翠,山梨红是写色,胡笳发,一雁孤飞高空是写声,状形,秋天雨后晴空的清、艳、凉、旷历历而来。

5.“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

――《青阳峡》

冈峦见云水之中,云水飘曳于冈峦之上,山川巍峨,镌然纸上。江盈科《雪涛诗评》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旧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真诗人,真手笔也。”就是说杜甫在状写蜀中山水时善能抓住特定的“物”即对象,进行“随物肖形”,“春蚕结茧”的艺术加工,达到“挺特奇崛”、“象景传神”,使人读之,过目难忘,所写对象,历历在目。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蜀道山水奇绝,若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人耳。少陵搜奇抉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来天台方正学入蜀,对景阁笔,自叹无子美之才,何况他人乎?”方正学沿杜甫入蜀之路走一遭,对着杜甫曾描写过的景物同样来作诗,结果自叹弗如,没有办法做到“搜奇抉奥”,“峭刻生新”,“自辟境界”,随物换景,篇篇不同。

二、杜诗炼字的规律

1.所炼之字在一句诗中的位置各不相同。(1)炼句中一字,如“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2)炼句末一字。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3)炼第2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4)至少炼句中2字。如“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句中锤炼2字。

2.因实事实情实景实物而炼字。如《从人觅小胡狲许寄》中二句“举家闻若咳,为寄小如拳。”这只小猢狲叫声听起来象人在咳,形体只有头那么大。通过声音和形体的特征写出了小猢狲的独特。杜诗的炼字是围绕实事实情实景实物着笔,就避免了虚妄浮华的流弊,避免了应景化,庸俗化,将诗艺引向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学界评价杜甫入蜀后,诗艺达到了顶峰,清昆山王履曰,“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认为杜甫高人一等之处就在于“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实事求是地炼字。周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扌离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矣。”认为是从“骨”、“髓”、“肢”三个层面进行创造性炼字。如《草堂即事》中二句,“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炼“里”、“渡”、“前”、“斜”四字写出了草堂门前的一派自在且实在的雪景。

3.炼字与结句、谋篇结合起来。如《后游》一首,“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首联炼“忆”、“处”、“怜”、“时”4字以拟人手法让山寺、野桥恋恋随人;颈联炼“润”、“薄”、“暄”、“迟”4字写出了极目四望的景物,移步换景;尾联炼“为减”、“何之”4字,以疑问加强气势,寄形山水之意水到而渠成。特别是颔联炼“有待”、“无私”四字,写出了风物依旧,景色宜人的感慨。赵氵方 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呤’。凡集中抑扬开阖,与造化争衡于一字间者,皆是。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诗’、‘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炼字不脱离律诗的实际要求,贯穿于结句,谋篇的全过程,既“与造化争衡于一字”,也“与造化相流通”。赵氵方 曰的话也从侧面验证杜诗炼字有二条途征,两重境界,一是字斟句酌,通过反复“改诗”、“呤诗”的办法,争衡于一字;二是诗绪飞动,才气纵横,在长期炼字的积累上,下笔如有神,出现神来之笔,不需争衡于一字。既遵循格律,又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

4.炼字讲究独创、特色。历代诗家都讲究炼字,杜诗炼字在叠字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杨慎曰:“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认为杜诗在叠字的锤炼上独步百家。杜诗叠字(1)用之句首,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2)用之句尾。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3)用之句上腰。如“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云石荧荧高叶晚,风江飒飒乱帆秋”,“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4)用之句下腰。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风含翠筱娟娟净,雨红蕖冉冉香”,“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碧窗宿雾湿,朱拱浮云细细轻。”一般的诗家也能炼名词、数量词、形容词、动词等,但独不能炼叠词,那么能炼叠词就成了杜诗的独创。

三、杜诗炼字艺术的成就及主要原因

杜诗炼字取得了巨大成就:(1)炼字出现句句有眼,篇篇有眼的行文习惯,下笔如有神,字字珠玑;(2)炼字把诗歌创作引向了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将历史上的“笔法”引入“诗法”;(3)形成了杜诗劲气内敛,奇崛雄劲,含蓄耐读,余音绕梁,余味不绝的创作风格;(4)绝高的炼字艺术奠定了杜甫“诗圣”、“诗史”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

水的诗句篇9

论文摘要:杜诗的炼字艺术历来为学界所推崇。文章重点论述了杜诗炼字的体现、规律及成就、原因。

昔人有云:“诗要炼字,字者眼也。”杜甫作为诗之大家,其锤炼字句的功夫向为学界所推崇。宋代的黄庭坚断言,“拾遗句中有眼,篇篇有之。”对杜诗的炼字作了极高的评价——一句炼一字乃至数字即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让全句顿生异采,焕发精神。

一、杜诗炼字的体现

(一)炼动词

1.“雨荒深院菊,霜倒半池莲”——《宿赞公房》

通过“荒”之与“倒”写出了秋色阑珊,物之凋零。

2.“天风随断柳,客泪堕清笳。水静楼影直,山昏塞日斜。“——《遣怀》

“随”写出有意无意之伴随,“堕”状无声无息之滑落,边塞之悲寒飘然而来。

3.“青冥亦自守,软弱强扶持。味苦夏虫避,丛卑春鸟疑。”——《苦竹》

炼“自守”、“扶持”、“避”、“疑”,写出了一丛苦竹高高低低相互扶持,倩影扶疏的画面。言外之意是状似苦竹一类的人,不怕地位低,身份贱,自守清白,相互扶持奋发向上。清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唐人工于写景,杜诗工于摹意。”通过锤炼动词以见诗人幽微之深意,即意在词外。

4.“羌妇语还笑,胡儿行且歌”。——《日暮》

用“语”、“笑”、“行”、“歌”4个动词点染出了少数民族妇女、男子的粗犷、豪放、率真,与唐朝子民形成了鲜明对比。“羌妇”和“胡儿”的形象呼之欲出。

5.“叶稀风更落,山迥日初沉”。——《野望》

“风更落”是因为“叶稀”,“日初沉”是因为“山迥”!真乃鬼斧神工之状物!写出了人想不到的角度。

(二)炼形容词

1.“昼刻传呼浅,春旗簇仗齐。退朝花底散,归院柳边迷。楼雪融城湿,宫云去殿低。”——《晚出左掖》

通过“浅”、“齐”、“散”、“迷”、“湿”、“低”6个字表现了唐宫廷散朝时的场面,既严肃又热闹,寒冷中透出春意。《杜臆》云:“杜诗妙在气象,此于退食时,能写出委蛇气象。”炼6个字写出了下朝官员在宫廷***治面具下掩饰不住的要赶回去吃饭的浓厚的生活气息。

2.“落花游丝白日静,鸣******燕青春深。”——《题省中壁》

炼“静”、“深”2字,写出了春光无限,鸣***与与***燕自在享受美好时光,花自盛开,花自飘零,美丽的菟丝子在春日里静悄悄地长。在静中写出了动,在深中写出了扑面是春的浅。叶梦得《石林诗话》,“禅宗论云间有三种语,其一为随被逐流句,谓随物应机,不主故常。其二为截断众流句,谓超出言外,非情识所到。其三为涵盖乾坤句,谓泯然皆契,无间可伺。其浅深以是为序。予尝戏为学子言,老杜诗亦有此三种语,但先后不同。如‘波漂菰米沉云黑,露冷莲房坠粉红’,当为涵盖乾坤句,‘落花游丝白日静,鸣******燕青春深’当为随波逐流句,‘百年地僻柴门远,五月江深草阁寒’,当为截断众流句”。认为杜诗通过炼形容词达到了禅宗要求的3种语言艺术境界。而“落花游丝白日静,鸣******燕青春深”更是宫廷内的景色,那么“静”、“深”之外更透露了百僚和睦,一心事君的***通人和之气。这就是叶梦得讲的“随物应机,不主故常。”

3.“苔藓山门古,丹青野殿空。”——《秦州杂诗二十首》

以苔藓衬托山门之古,以丹青衬托野殿之空,传神。

4.“塞上传光小,云边落点残”——《夕烽》

以“小”、“残”见之于“塞上”、“云边”,写出了夕阳下烽火连绵的壮观。

5.“翠乾危栈竹,红腻小湖莲。”——《寄岳州贾司马六丈巴州严八使君两阁老五十韵》

“干”和“腻”两个形容词置于翠、红之后写出了翠竹的苍劲,红莲的粉韵。

(三)炼数量词

1.“紫萼扶千蕊,黄须照万花。”——《花底》

千万是言其多,见花之开,喜不自禁,人在花海,欢悦更难禁。

2.“山连越?Q蟠三蜀,水散巴渝下五溪。”——《野望》

“三蜀”与“五溪”对仗工整,而且贴切地写出了射洪山水的雄胜。

3.“百年双白鬓,一别五秋萤。”——《戏题寄上汉中王三首》

“百”、“双”、“一”、“五”四个数词点出了韶光易逝,青春易老的无穷感慨。

4.“楼下长江百丈清,山头落日半轮明。”——《越王楼歌》

“百丈”与“半轮”相互映衬,写出了江水如练,残阳如血的画面。

5.“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水槛遣心二首》

都市“十万户”的热闹繁华与草堂水槛附近“两三家”的冷清幽僻形成对比,状写回归乡村后心情之宁静超脱。

(四)炼名词

1.“头上锐耳批秋竹,脚下高蹄削寒玉。”——《李酃县丈人胡马行》

以“秋竹”写马耳之锐,以“寒玉”可削写马蹄之坚,神骏之姿飒然而来。

2.“东走无状忆鲈鱼,南飞觉有安巢鸟。”——《洗兵行》

秋风起思鲈鱼,明月升有恋巢鸟,在锤炼名词中使用典故,表现了郭子仪收复两京顺应民心。古人对杜诗的这种手法称为“用事”。杜诗“用事”信手拈来,不牵强附会,不掉书袋。以天才为诗。

3.“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天末怀李白》

以鸿雁南飞对江湖零落,形成对仗。这样的锤炼名词,多见于颈联,颔联,尾联。叶梦得曰:“杜诗《寄高詹事》云:‘天上多鸿雁,池中足鲤鱼’。鸿、雁二物也。鲤者,鱼之一种,疑不可以对鸿雁。然《怀李白》云:‘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以鸿雁对江湖,为正对矣。《得舍弟消息》云:‘浪传乌鹊喜,深负??诗。’乌、鹊二物,疑不可对??,然《偶题》云:‘音书恨乌鹊,号怒怪熊?’。以乌鹊对熊?为正对矣。《寄李白》云:‘几年遭鹏鸟,独泣问麒麟’。鹏鸟乃鸟之鹏者,疑不可以对麒麟。然《哭韦之晋》云:‘鹏鸟长沙讳,犀牛蜀郡怜。’以鹏鸟对犀牛为正对矣。《寄贾严两阁老》云:‘貔虎闲金甲,麒麟受玉鞭。’以貔虎对麒麟为正对矣。子美岂不知对属之偏正邪,盖纵横出入,无不合耳。”认为杜诗在锤炼名词形成对仗的问题上,达到了“纵横出入”,偏正相生,自然成趣的境界。

4.“塞柳行疏翠,山梨结小红。胡笳楼上发,一雁入高空。”——《雨晴》

塞柳翠,山梨红是写色,胡笳发,一雁孤飞高空是写声,状形,秋天雨后晴空的清、艳、凉、旷历历而来。

5.“塞外苦厌山,南行道弥恶。冈峦相经亘,云水气参错”。——《青阳峡》

冈峦见云水之中,云水飘曳于冈峦之上,山川巍峨,镌然纸上。江盈科《雪涛诗评》曰:“少陵秦州以后诗,突兀宏肆,迥异旧作。非有意换格,蜀中山水,自是挺特奇崛,独能象景传神,使人读之,山川历落,居然在眼。所谓春蚕结茧,随物肖形,乃真诗人,真手笔也。”就是说杜甫在状写蜀中山水时善能抓住特定的“物”即对象,进行“随物肖形”,“春蚕结茧”的艺术加工,达到“挺特奇崛”、“象景传神”,使人读之,过目难忘,所写对象,历历在目。仇兆鳌在《杜诗详注》中说,“蜀道山水奇绝,若作寻常登临览胜语,亦犹人耳。少陵搜奇抉奥,峭刻生新,各首自辟境界,后来天台方正学入蜀,对景阁笔,自叹无子美之才,何况他人乎?”方正学沿杜甫入蜀之路走一遭,对着杜甫曾描写过的景物同样来作诗,结果自叹弗如,没有办法做到“搜奇抉奥”,“峭刻生新”,“自辟境界”,随物换景,篇篇不同。

二、杜诗炼字的规律

1.所炼之字在一句诗中的位置各不相同。(1)炼句中一字,如“飞星过水白,落月动沙虚。”“卑枝低结子,接叶暗巢莺”;(2)炼句末一字。如“地坼江帆隐,天清木叶闻”;(3)炼第2字。如“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4)至少炼句中2字。如“剩水沧江破,残山碣石开”,“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一句中锤炼2字。

2.因实事实情实景实物而炼字。如《从人觅小胡狲许寄》中二句“举家闻若咳,为寄小如拳。”这只小猢狲叫声听起来象人在咳,形体只有头那么大。通过声音和形体的特征写出了小猢狲的独特。杜诗的炼字是围绕实事实情实景实物着笔,就避免了虚妄浮华的流弊,避免了应景化,庸俗化,将诗艺引向了现实主义的新天地。学界评价杜甫入蜀后,诗艺达到了顶峰,清昆山王履曰,“文章纵不宜规规传神写照,亦岂宜泛然驾虚立空?驾虚立空以夸其多,虽多亦奚以为?少陵则不然,其自秦入蜀诗二十余篇,皆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是故高出人表,而不失乎文章之所以然。”认为杜甫高人一等之处就在于“揽实事实景以入乎华藻之中,”实事求是地炼字。周?曰:“少陵入蜀诸篇,绝脂粉以坚其骨,贱丰神以实其髓,破绳格以活其肢,首首扌离幽撷奥,出鬼入神,诗运之变,至此极矣。”认为是从“骨”、“髓”、“肢”三个层面进行创造性炼字。如《草堂即事》中二句,“雪里江船渡,风前竹径斜”。炼“里”、“渡”、“前”、“斜”四字写出了草堂门前的一派自在且实在的雪景。

3.炼字与结句、谋篇结合起来。如《后游》一首,“寺忆曾游处,桥怜再渡时。江山如有待,花柳更无私。野润烟光薄,沙暄日色迟。客愁全为减,舍此复何之?”首联炼“忆”、“处”、“怜”、“时”4字以拟人手法让山寺、野桥恋恋随人;颈联炼“润”、“薄”、“暄”、“迟”4字写出了极目四望的景物,移步换景;尾联炼“为减”、“何之”4字,以疑问加强气势,寄形山水之意水到而渠成。特别是颔联炼“有待”、“无私”四字,写出了风物依旧,景色宜人的感慨。赵氵方曰:“杜诗有两等句,皆尝自言之。其一曰‘新诗改罢自长呤’。凡集中抑扬开阖,与造化争衡于一字间者,皆是。其二曰‘意惬关飞动,篇终接混茫’。如此章‘有诗’、‘无私’之类是也,盖与造化相流通矣。”炼字不脱离律诗的实际要求,贯穿于结句,谋篇的全过程,既“与造化争衡于一字”,也“与造化相流通”。赵方; 曰的话也从侧面验证杜诗炼字有二条途征,两重境界,一是字斟句酌,通过反复“改诗”、“呤诗”的办法,争衡于一字;二是诗绪飞动,才气纵横,在长期炼字的积累上,下笔如有神,出现神来之笔,不需争衡于一字。既遵循格律,又敢于突破格律的束缚。

4.炼字讲究独创、特色。历代诗家都讲究炼字,杜诗炼字在叠字上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新高度。明杨慎曰:“诗中叠字最难下,唯少陵用之独工。”认为杜诗在叠字的锤炼上独步百家。杜诗叠字(1)用之句首,如“娟娟戏蝶过闲幔,片片轻鸥下急湍”,“短短桃花临水岸,轻轻柳絮点人衣”,“青青竹笋迎船出,白白江鱼入馔来。”(2)用之句尾。如“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小院回廊春寂寂,浴凫飞鹭晚悠悠”,“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3)用之句上腰。如“宫草霏霏承委佩,炉烟细细驻游丝”,“江天漠漠鸟双去,风雨时时龙一吟”,“云石荧荧高叶晚,风江飒飒乱帆秋”,“山木苍苍落日曛,竹竿袅袅细泉分”。(4)用之句下腰。如“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风含翠筱娟娟净,雨?藕燹∪饺较恪保?拔薇呗淠鞠粝粝拢?痪〕そ?龉隼础保?氨檀八尬??魇??旃案葡赶盖帷!币话愕氖?乙材芰睹?省⑹?看省⑿稳荽省⒍?实龋??啦荒芰兜?剩?敲茨芰兜?示统闪硕攀?亩来础

三、杜诗炼字艺术的成就及主要原因

杜诗炼字取得了巨大成就:(1)炼字出现句句有眼,篇篇有眼的行文习惯,下笔如有神,字字珠玑;(2)炼字把诗歌创作引向了全方位的现实主义,将历史上的“笔法”引入“诗法”;(3)形成了杜诗劲气内敛,奇崛雄劲,含蓄耐读,余音绕梁,余味不绝的创作风格;(4)绝高的炼字艺术奠定了杜甫“诗圣”、“诗史”的历史地位和文化影响。<br>

水的诗句篇10

关键词:杨万里;七绝;句法;意象选择

文章编号:978-7-80736-771-0(2011)03-046-05

陆游在《杨廷秀寄南海集》中说:“夜读杨卿南海句,始知天下有高流”“四百年来无复继,如今始有此翁诗”;他还在《谢王子林判院惠诗编》云:“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范成大在《次韵同年杨廷秀使君寄题石湖》说:“文名藉甚更诗声”“句从月协天心得”,他们所评价的都是杨万里的诗歌创作。

杨万里的诗歌之所以受到著名诗人的推崇,归根结底是因为他自成一家的“诚斋体”诗风。对于“诚斋体”的具体涵义,大概自此概念提出之后就众说纷纭。近代以来,现代及当代学者对“诚斋体”的看法不断更新、补充,大有涵盖杨万里诗歌的全部优点之势。笔者认为,这样不加限定、毫无界说包括一切诗作特点的看法不符合杨万里诗歌创作的实际情况,而且过于宽泛的探讨“诚斋体”的内涵不但不会对杨万里诗风的深入认识,反而会使“诚斋体”的特征进一步晦涩难懂。所以。我们需要正确地理解“诚斋体”的真正内涵,恰当地界定具有“诚斋体”特色的诗作。

一、“诚斋体”的典型代表七绝

杨万里是一位长寿的诗人,在他八十载的人生经历中,诗歌创作有很明显的分期,即使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就他本人的主观努力而言,仍在不断追求着诗风的变化,但是如果从整体特色看,诗人自己在“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无疑是对“诚斋体”作完美的追求,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艺术上。因此,以“诚斋体”诗风的是否形成为标准,杨万里诗歌的创作历程可分为模仿、探索、成熟三个时期,至于“诚斋体”诗风形成之后的“求变”完全可以认为诗人对自己诗风不懈的完美追求。

诚斋体的形成就是以其诗风进入“欣如”阶段为标志。杨万里在《诚斋荆溪集序》中说得十分清晰,“戊戌三朝,时节赐告,少公事。是日即作诗,忽若有寤,于是辞谢唐人及王陈江西诸君子,皆不敢学,而后欣如也”,其中的“欣如”就是诗人自己诗风成熟的境界。至于“欣如”的含义,正如杨万里自己所说“试令儿辈操笔于予,口占数首则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其中的“浏浏焉,无复前日之轧轧矣”,即是作诗时应对自如、诗思泉涌的“欣如”境界。达到这种作诗状态,是诗人一直所追求的目标,同时也是诗人长期探索、积累的结果。“欣如”境界一旦获得,会令诗人欣喜若狂,创作大丰。因此,杨万里说:“自此每过午,吏散庭空,即携一便面,步后园、登古城,采撷杞菊,攀翻花竹,万象毕来,献予诗材。麾之不去,前者未雠而后者已迫,涣然未觉作诗之难也。”可见,至“戊戌三朝”,杨万里诗风已经,成熟,形成了别具特色的“诚斋体”风范。而这一时期的结集主要就是《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

梳理这三个集子,我们会发现其中的七绝数量占有很大的比重。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南京大学莫砺锋教授的研究成果,他对杨万里各本诗集中绝句数量做了一一统计,通过整体的对比,七绝诗体占杨万里整个诗歌数量的一半以上。而具体到《荆溪集》、《西归集》、《南海集》三本诗集中,七绝更占有不小的比重,如在《荆溪集》中七绝占66%,在《西归集》中占72%,在《南海集》中63%,这些数字无可争辩的说明:七绝在诚斋体诗风的重要载体。

至于杨万里为何选择七绝的形式来创作“诚斋体”诗歌,笔者认为主要得益于绝句诗体本身具有的“七言四句”自由不拘的形式,这种诗体形式最能表达杨万里的心口,也是诗人进入“欣如”状态后最容易采用的,正如张瑞君在《杨万里评传》中所言的“在五七言诗的各种体裁中,七绝最容易写得富有情趣、活泼、灵动。它既不象古风那样讲究章法,也不象律诗讲究对仗而形成拘谨和板滞”,“就五绝与七绝而言,七绝因能巧用虚词、重字等更灵活多变”,这些分析准确概括了七绝较于其他诗体的优势,可谓精到,也再次说明七绝之于杨万里创作“诚斋体”的意义。因此,我们可以大致粗略地认为杨万里选用了七绝,而七绝成就了“诚斋体”。

二、杨万里七绝句法词法的运用

有人总结杨万里绝句的作法,依据对仗还是散句总结出若干结构,其实这种路数不是依据绝句总结结构,而是以结构去套绝句,因为结构是完全式的、具有绝对包容性的,以此全部结构模式去衡量绝句形式,当然总能找到例证,但是遗憾的是,这种分析总结路数无疑是削足适履,更不能加深对于绝句的认识,其实质就是先有概念,后找例证,也即是“主题先行”。因此,分析总结性探索应避免此类观念先入,在未有定论之前,科学的态度是先个别再一般,即从个别的特点走向一般的总结。所以,笔者结合杨万里七绝的创作实践,力求通过具体作品的归类分析,得出较为正确的“一般”性结论。细细梳理杨万里诗风成熟时期的七绝,我们可从以下四方面来把握其艺术特征:

(一)虚词的巧妙运用

诗歌以字少凝练见长,要求言短意长,因此篇幅十分有限,就七绝而言,一首诗作四句二十八字,可谓极其短小。一般情况下,诗人创作诗作要表达丰富的意蕴,必须多用实词,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丰富含义的传递。而杨万里则喜欢用虚词,而且用的很巧妙,一首诗的好坏甚至取决于一个虚词的点缀装饰,这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之处。具体而言,杨万里七绝诗句中副词、介词、助词、连词、语气词等虚词用的最为精当,可举诗例如下:

1.副词的运用。副词虽属虚词,但由于它具有表情态、程度、时间等方向的功能。所以杨万里喜欢在七绝中运用,其七绝诗句中常见的副词有“忽、乃、皆、曾、聊、犹、堪、自、复”等。例如:

一峰忽被云偷去,留得峥嵘半截青。(《入常山界二首》)

初疑夜雨忽朝晴,乃是山泉终夜呜。(《宿灵鹫禅寺二首》其二)

忽开风起仍波起,乃是飞声与落声。(《净远亭晚望》)

路南路北皆秋水,净洗行人屦上泥。(《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三)

归舟曾被此滩留,说著招贤梦亦愁。(《过招贤渡四首》其一)

道边篱落聊遮眼,白白红红匾豆花。(《秋花》)

绿池落尽红蕖却,荷叶犹开最小钱。(《秋凉晚步》)

昼落无声夜有声,只堪醉听不堪醒。(《秋雨叹十解》其七)

我自愁吟无意思,蝉声移近入檐枝。(《秋热二首》其二)

春风也解嫌萧索,自送秋千不要人。(《晓寒二首》其一)

吹乱众红还复整,海棠却不怕春风。(《晓寒二首》其二)

2.介词的运用。在诚斋体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介词有“于、从、与、和、替、将、向、以”等。例如:

梅于雪后较多花,草亦晴初忽几芽。(《雪霁出

城》)

上巳春阴***未开,寒窗愁坐冷于灰。(《上巳三首》其一)

待倩春风作媒却,西湖嫁与水仙王。(《水仙花四首》其二)

只有向南接天去,更和一线也无痕。(《过新开湖五首》其一)

问渠何故终不语,却倩滩声替佛谈。(《兰溪双塔》)

偶见群儿聊与戏,布衫青底捉将来。(《与伯勤、子文幼楚同登南溪奇观,戏道傍群儿》)

岂有心情管风雨,向人弹泪绕天流。(《罗溪望夫岭二首》其一)

莫以甘棠南国荫,便忘蓝草北堂别。(《送庆基叔德上犹二绝》其一)

3.助词的运用。杨万里在七绝中常用的助词有“得、却、煞(杀)、来、将、了、去”等。例如:

柳上青虫宁许劣,垂丝到地却回身。(《过招贤渡四首》其二)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上却城来忘却归,迎他来属送他飞。(《晚衙野望》)

到得欲开浑别了,玉肤洗退淡脂。(《瓶中红白二莲五首》其四)

夜来一雨将秋至,今晚蝉声始报秋。(《立秋日闻蝉》)

茅屋破时偏入画,布衫洗了晒枯桑。(《野望二首》)

无数菊苗齐老去。多时花径不曾来。(《雨后行郡圃》)

4.连词的运用。在绝句中,杨万里常用的连词有“与、及、和、且、若、虽、要、只有、又、而、况”等。例如:

无波可照底须窥,与柳争娇也学垂。(《垂丝海棠二首》其一)

七字全胜五字城,清於庾信及锺嵘。(《和昊盐丞雪中湖上访梅四首》其二)

从教三日风和雨,闭户烧香不看花。(《巳未春日山居杂兴十二解》其二)

见说前头山更好,且留好句未须吟。(《舟过黄田,谒龙母护应庙二首》其一)

野鸭被人惊得惯,作群飞去却飞回。(《登净远亭》)

若要顺风兼顺水,拖头背指谢家山。(《过凌献台,望谢家青山》)

若遭好月唤登楼,脚力虽慵不自由。(《清心阁》)

要寻疏影横斜底,拣尽南枝与北枝。(《雪中看梅》)

只有睡时愁可遣,眷愁又向梦中来。(《纷纭》)

秋风遣我疏团扇,又被春风遣唤渠。(《春暖郡圃散策三首》其二)

柔条如线长而细,不贯双鱼只贯珠。(《发孔镇晨炊漆桥道中纪行十首》其十)

有得俸钱无吏青,如公官况世间无。(《和岩州添停赵彦先寄四鲍句》其二)

5.语气词的运用。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的语气词有“么、无、休、哉、矣、些”等。例如:

一年好处君知么,寒食千门插柳枝。(《清明雨寒八首》其二)

我昔属官今属我,子能略伴瘦藤无?(《送傅山人二绝句》其一)

莫笑山庄小集休,篇篇字字爽於秋。(《题山庄小集》)

荆溪老守底风流,哦就千诗一笑休。(《寒食相将诸子游翟得因十诗》其十)

闻道常山水壮哉,问途何惜小纡回。(《晨炊江山悬驿》)

今年老矣差无病,后夜中秋有月无?(《中秋前二夕钓雪舟中***二首》)

未论似得酴醵否,且是幽香野得些。(《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二)句法的灵活多变

这是有关诗句中“句法”具体运用的问题,也是指诗句之间的关系方面,杨万里在《和李天麟二首》一诗中说“句法天难秘,工夫子但加”,说的就是诗句句法的功夫。至于杨万里所言“句法”的含义,笔者认为当是指诗作句子之间的组合关系与连接规则。正如闻一多先生所说:“中国的文字尤其是中国诗的文字,是一种紧凑非常――紧凑到了最高限度的文字。这种诗意的美,完全靠‘句法’表现出来的。”诗作风范的确立离不开“句法”,同样“诚斋体”的形成也有“句法”运用的功劳,因此,句法的灵活多变无疑是“诚斋体”七绝的独特方面。结合具体的诗句,我们可以看出杨万里在诗句的组合关系中使用了以下“句法”:

1.反问式的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反问式连接诗句,以加强语势。例如:

不特山盘水亦回,溪山信关暇徘徊。(《过下梅》)

春光尽好关侬事。细雨梅花只做愁。(《甲申上元前闻家君不快,西归见梅有感二首》其二)

若无六代英雄骨,牛首诸山肯尔高。(《寒食前一日行部过牛首山七首》其四)

尽日舞风浑不倦,无人柰得柳条何。(《六月六日小集二首》其二)

尽日向人挥玉尘,知将何事语春风。(《宿南岭驿二首》其二)

2.设问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设问式联系上下旬,在一问一答中,使句间关系更为紧凑。如:

登山得似游湖好,却是湖心看尽山。(《同君俞季永步至普济寺晚泛西湖以归得四绝句》其二)

微躯所馔能多少,一猎归来满棱车。(《观蚁二首》其一)

如何对立烛光中。只见江梅白于雪。(《烛下瓶中江蜡二梅》)

郎峰好处端何似,笋剥三竿紫水精。(《江郎峰三石山在江山县南三十五里,礼贤镇望之极正,里人又呼为郎峰》)

平生山水看多少,最爱真阳第二峰。(《过真阳峡六首》其一)

3.倒装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倒装式,后句常常是前句行为或N"说的原因,即倒原因于后、变结果于前,如此更使语势跌宕。例如:

走上松梢绕却它,为他满插一头花。(《入上饶界,道中野酴醵盛开二首》其二)

花品已高香更绝,却缘韵胜得清愁。(《木犀落尽有感二首》其二)

荷衣芰制雪为容,家住云烟太华峰。(《德远叔坐上赋肴核八首藕》)

风掠水衣无处去,柳塘著在角头边。(《万安出郭早行》)

破晓篙师报放船,今朝不似昨朝寒。(《明发阶口岸下》)

梦中草草披衣起,爱看轻舟下急滩。(《明发阶口岸下》)

4.转折式句法。在诚斋体七绝中,杨万里常用转折式,前后两句形成矛盾之势,以化深化诗意引人惊醒。例如:

袈裟未着愁多事,着了袈裟事更多。(《送德轮行者》)

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悯农》)

撑得篙头都是血,一矶又复在前头。(《过显济庙前石矶竹枝》)

也知渔父趁鱼急。翻着春衫不裹头。(《过百家渡四绝句》其一)

也知滩急船难上,仰踏桅竿卧着篙。(《过招贤渡四首》其四)

三、杨万里七绝意象与表达手段的选择

(一)物象选择“小”的意趣

在杨万里现存成熟时期诗作中,数量上七绝占一半稍强,其中更以众多的咏物诗为人们所关注。与其他诗人创作咏物诗不同的是,杨万里的独特性体现在物象的选择上。从某种角度说,物象选择的倾向是诗人诗风意趣的所在,因此,以所咏对象来考察杨万里七绝咏物诗也能窥测出“诚斋体”的基本风貌。

细析具体诗作,我们会发现杨万里的七绝咏物诗有以下三个特点:

1.选择大动物、大植物诗作数量较少,选择小动物、小植物诗作数量众多。

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大动物如牛、马等很少单独描写,即使写到牛、马等大体格动物,也多是诗句中提到,而全诗的中心决不是围绕其展开,如《过大皋渡》一诗中“黄牛无数放春晴,船行非与牛相

背,何事黄牛却倒行”虽三句涉及到牛,但都是放到首句“隔岸横州十里青”以及诗题“大皋渡”背景展开的。至于大植物如柳、松、桑、枫等,虽然比大动物牛、马受关注的机会多,但其根本命运也未有主要的改变,其地位和作用在诚斋体咏物诗中同大动物一样,例如在七绝咏物诗中,柳树是杨万里选择最多的大植物,但其有关柳树的诗作多着眼于柳丝、柳条等小的部件。如“辇路金丝半欲垂,外间玉爪未渠开”(《新柳》)“柳条百尺拂银塘,且莫深青只浅黄”(《新柳》)“一巷海棠千架锦,两堤杨柳万窝丝”(《游翟园三首》其一)等等。

相比较而言,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更多的描写小动物、小植物。

小动物如鹊、莺、萤、蛙、蜂、蚁、促织、蝇、鸦、蜘蛛、啄木鸟、雁、子规、蝉、鱼、蝶、蜻蜒、鸡、水螳螂、蛩、鹅等,可谓为数不少。至于小植物更是数目众多,如梅花、海棠花、杏花、木犀花、李花、牡丹等反复出现,数量很多,占有咏物诗的绝大部分。

2.描摹动物的诗作明显少于描写植物的诗作数量。

细细梳理杨万里诗歌全集,我们会发现其中以咏动植物为题的各类诗体共有450首,而咏动物的诗只有6l首,尚不足13%,如果以诚斋体七绝咏物诗来考察咏动物的诗数量将更小。相对而言,不少诗作直接以植物命题,如《腊梅四首》、《木犀二绝句》、《神堂铺前桃花》、《野菊》、《黄菊》、《残菊》、《残梅》、《垂丝海棠》、《葵叶》、《道旁草木二首》等都是较为著名的诗作。

3.多用拟人化的描写来表现意趣。这种特点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反映的极为普遍,更极为突出,以至于任意捏来一首七绝咏物诗,都能说上它对意趣或日谐趣的表达。如《郎石峰》一诗:

四旁不与众山连。特地孤尖立半天。

碧落诸峰非不好,让他郎石一峰先。

这一诗言众山之中的一耸独峰――郎石峰单独直立说成“特地孤尖”而且“立半天”,且其有意识的“不与众山连”,典型的人格化;而且诗的前两句还可看作诗人站在“郎石峰”的角度来发言,而诗的后两句则站在众山的角度上说话,意为之所以郎石峰单独直立,不是因为其他山峰不好,而是其他山峰相互谦让,所以说“让他郎石-峰先”,其拟人化的谐趣令人忍俊不禁,而且又令人深思。再比如《鹅鼻铺前桃花》前两句是说自己归家较晚,而后两句则采用拟人手法,将桃花的盛开与自己的归家之喜连接起来,进而使人看到了桃花之喜,所以说“路上桃花亦喜。为人浓抹湿燕支”。总之,这种拟人意趣在诚斋体七绝咏物诗中随处可见。

(二)叙述、议论的完美组合

在杨万里七绝中,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组合也值得我们关注。按诗句所言内容的不同,可分为叙述句和议论句,任何一首诗都可分为这两个部分,都由两部分组成。叙述与议论的完美结合,也是诚斋体七绝的一大特征。以二者在诗作中次序不同,可分为三种形式:

1.先叙后议。即诗歌开头先进行铺叙、描写,或交待物象或言说事情,而后诗人则表达自己对物象或事情的看法和态度,这种形式使诚斋体诗风更为平易,因为先叙述再议论的顺序很符合读者的接受阅读规律。如《余于沂流至安仁》一诗,前两旬“半篙新涨满帆风,两岸千山一抹中”点出了自己所处的水域环境,而后两句“惭愧棹郎能袖手,若非袖手更无功”则是由水域环境而发出的议论。以此考察杨万里的七绝诗作,数量不少,如《玉山道中》、《郡斋梅花》、《二月一日郡圃寻春二首》、《晨炊黄冈望海》等都是较为典型的先叙后议的诗篇。

2.先议后叙。即先发表自己对某事某物的看法和态度,随后在叙述当前的事情和物象,这与逻辑学中从一般到个别的认识规律较为相似。这种先议后叙的形式,有助于诗人表达自己对事对物的真正态度,从而较为明晰地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如《过招贤渡四首》其三一诗,首句“倦游客子自无聊”即是议论。说出自己的因为倦游而百无聊赖,第二句“不是江山景不饶”以议论的形式说明了不是其他原因,总的来说前两句以议论为主,而后两句“危岸崩沙新改路,断渠横石自成桥”,虽然暗含一定的深意哲理,但如果以字面意思而理解为自己游山时看到的景象也是十分妥当的,因此可定为叙述。再如《正月二十八日峡外见子二首》,其两首诗都可看作先议后叙模式,当中最为典型的要数第二首,其前两句“不宿青枫学子规,不穿绿柳伴莺啼”完全是议论,而后两句“双飞只爱清江水。自喜身轻照舞衣”,可以看作叙述。在诚斋体七绝中,先议后叙模式的诗作代表还有《海岸七里沙二首》其二、《初四日晨炊横翠亭》、《榕树》、《南雄驿前双柳》、《蜡梅》、《过扬二渡》等。

3.叙议一体。即叙述与议论合而为一。很难分清哪是叙述、哪是议论,这是叙述和议论的真正结合,有助于诗人意绪的表达和物象、事情的融会贯通。如《过招贤渡四首》其四一诗,咋一看全诗从首到尾均为议论,其实是叙述与议论的融汇:前两句“岸上行人莫叹劳,长年三老***呼号”,既议论规劝行人“莫叹劳”,又叙述言说生活在此“三老”生活极为不好;后两句“也知滩恶船难上,仰蹈桅竿卧著篙”,既是言说“岸上难走水上却更难行”,以致于“仰蹈桅竿卧著篙”才能前进,可见其全诗是议论与叙述的融汇。《读严子陵传》“客星何补汉中兴,空有清风冷似冰。早遣阿瞒移汉鼎,人间何处有严陵”,全诗同样也是议论与叙述的合一。同类的代表诗作还有《题山庄小集》、《春晓三首》其二、《垂丝海棠半落》、《***池亭二首》其一、《红叶》、《蒲桃乾》等。

四、诗学意蕴

杨万里是位学者型诗人,他的诗作内容绝大多数是对平凡生活的吟咏,从而表现出独具特色的生活意趣。如前所言,“戊戌三朝”时节的七绝是杨万里诗风成熟的标志,也是其“诚斋体”形成的最初成果和典型代表。经过第三部分的分析,我们更能明确把握住代表“诚斋体”诗风的七绝的美学特征,而这些美学特征背后的理学观物态度的支撑,更值得我们去关注探讨。

正如前所论述的那样,杨万里在为数众多的七绝咏物诗中,十分侧重于对植物的关注,这体现了他的静的观物态度,而背后正是理学观物方法。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水的诗句10篇

学习

陶艺教育论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陶艺教育论文,内容包括陶艺结课论文100字,和陶艺教学有关的论文。1扩大教学场所一般情况下,陶艺课主要在各地的陶艺中心进行,但是由于陶艺中心场地有限,而学生数量众多,给每一位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较少,客观上造成陶艺教育不能真

学习

税务局后勤工作总结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税务局后勤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税务后勤工作年度总结,税务机关后勤服务工作总结。参加述勤述廉人员以直接从事纳税服务、管理和稽查的税务工作人员为主。具体参评人员是:双墩分局、下塘分局、稽查局、纳税服务科、税源管理一科

学习

雕刻时光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雕刻时光10篇,内容包括雕刻时光的文案,雕刻时光博客推荐语。很多时候人就是矛盾的集合体,拥有时不知珍惜,失去了才觉可惜,对于快乐,对于幸福,对于朋友,对于工作,都是如此。在我们的心中,那些不易察觉的情感,那些随时可以消失的牵挂,是

学习

调查报告怎么写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调查报告怎么写10篇,内容包括专用设备调查报告十篇,关于学生调查报告十篇。社会调查报告题目可分为两类:1.单行标题。只有一个正题,直接写明调查的事项、对象、范围。如《关于成都市国有企业科技人员作用发挥情况的调查与思

学习

开心一笑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开心一笑10篇,内容包括开心一笑朋友圈文案,开心笑一笑经典语录。信心不光重要,更重要的是付之于行动,俗话说光说不练假把式,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都离不开苦练。说罢,又往我嘴里塞了一个草莓,这一次不甜了,有点酸,但酸过之后是甜

学习

小雨沙沙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小雨沙沙10篇,内容包括小雨沙沙如何用文字表述,小雨沙沙文案。街上一片寂寞,只留下一片滴滴嗒嗒的声音。有雨滴落在窗檐上的声音,滴落在树叶上的声音,拍打着窗户的声音,犹如天籁之音。没有嘈杂的喧闹和大声的叫骂,只有这一片雨声

学习

下雪了10篇

阅读(17)

我很爱在静夜里斜倚窗前,望着从如漆夜空飞洒飘落的雪花。在没有声音静静的夜晚,雪花缓缓地旋转着,迎着寒风舒展,悄然奔向橘黄的灯影里。这个时候,最美的不是霓虹灯,而是路灯下光影中飘舞的雪花,那柔和、温馨的橘黄色的光线,静静地洒向四周,雪花像

学习

干部教育培训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干部教育培训10篇,内容包括干部教育培训的经验做法,干部教育培训经验总结。相同的教学内容,以不同的教学方式施教,教育培训效果迥然不同;由不同的教师施教,教育培训效果也非常不同;由同一个教师以不同的方式施教,教育培训效果会有

学习

月饼的由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月饼的由来10篇,内容包括月饼的由来是什么,月饼的由来英文。也在第8979次的失败后,嫦娥发明了一种热量很高的食品:月饼!跟学会做馒头后一样,嫦娥又开始了大吃特吃月饼了,直到一天晚上......那天晚上,嫦娥称了体重,低头一看,天哪!一百

学习

思乡的诗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思乡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思乡的诗句小学,回家思乡的诗句。3.胡马依北风,越鸟巢南枝------汉.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4.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唐.孟郊《游子吟》5.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唐.宋之问《度大庾岭》6.

学习

考研确认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考研确认10篇,内容包括考研网上确认时间,考研应该知道的问答信息。确认方式太原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运城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大同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长治市招生考试管理中心、阳泉市招生考试中心以及太原科技大学等6个

学习

红舞鞋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红舞鞋10篇,内容包括红舞鞋大概内容100字,红色舞鞋故事。妈妈在为我准备舞鞋,我望望这双别致的舞鞋。当我受不了练舞的艰辛时,只要看看脚上穿的红舞鞋便会信心倍增。八岁那年,我开始向往像舞台上的舞者一样舞出精彩,舞出动人。

学习

春节的诗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春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春节诗句精选,春节的诗句古诗。2、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____苏轼《春宵春宵一刻值千金》3、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____崔护《题都城南庄》4、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___

学习

关于爱的诗句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对孩子的爱的诗句,表达爱一个人诗句。我的房屋对于我如同一座城堡,法律也无法将我从那里赶出去---(威·斯汤福德)家园,世界的乐园(德国)鸟自爱巢人爱家(英国)别人的金窝银窝,不如自己的草窝任何一只害鸟不

学习

七夕的诗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七夕思故人诗句,七夕送爱人诗句。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

学习

写秋天的诗句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写秋天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写秋天的诗句有哪些,写秋天的诗句大全。宋柳永《八声甘州》万壑泉声松外去,数行秋色雁边来壑(音同贺):山谷。元萨都刺《梦登高山得诗二首》秋风吹白波,秋雨呜败荷。平湖三十里,过客感秋多败荷:残荷。元&m

学习

伤感的诗句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伤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伤感离别的诗句,女人伤感的诗句。3、爱久了,成了一种习惯;痛久了,成了一道刻痕;恨久了,成了一种负担。4、快乐与忧伤,一切都已成为过去,依然能感受到的那份真实与感动、虚伪与悲伤。5、很久,忘了怎么说爱,可

学习

中秋节诗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美图,中秋节的诗词15篇。4、“中秋佳月最端圆”。这是宋代诗人徐著《江城子·中秋早雨晚晴》中一句。中秋佳节月最圆,月满人团圆。5、“圆魄上寒空,皆言四海同”。唐代诗人李峤的《中秋月》

学习

黄河诗句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黄河诗句10篇,内容包括写黄河的诗句,黄河诗句100首。3、黄河西来决昆仑,咆哮万里触龙门。4、黄河落天走东海,万里写入胸怀间。5、西岳峥嵘何壮哉,黄河如丝天际来。6、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关于黄河的俗语举例:1、说尽

学习

气势磅礴的诗句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气势磅礴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100个气势磅礴的诗句,形容龙气势磅礴的诗句。3、百丈瀑布自山顶飞流直下,落到水潭中,水花四溅,真是气势磅礴。4、气势磅礴的万里长城是伟大的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5、***的诗词往往写得气势磅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