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中医辨治水肿
【中***分类号】R242;R256.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517(2008)08-0070-02
水肿一证,各类教材及众多资料叙述均大同小异,但较为繁杂,不利于初学者或社区、农村卫生工作者的学习,笔者归纳相关内容,结合实践体会,赘述一般,以示导用。
1 概述
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引起头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浮肿者,称为水肿。为急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充血性心衰、肝硬化、贫血、营养不良及内分泌类疾病的主症之一。就其分类,历代医家众说纷纭。《内经》:有风水、石水、涌水之分;《金匮要略》:有风水、皮水、石水、正水、黄汗之别;宋・严用和《济生方》首分***阳水来辨证。其病因病机近代多以为是外感内伤,本虚标实,虚实夹杂所为。***上多数医家主张辨病***,对症处理或辨证与辨病相结合。***上应坚持辨证论治。
2 诊断依据
2.1 凡以头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浮肿者,即可诊为水肿。
2.2 严重者身肿、腹大,不能平卧,或见尿闭,恶心呕吐,口有秽味,鼻衄,牙宣,甚至头痛,抽搐、神昏。
2.3 可有***蛾,心悸,疮毒,紫癜及久病体虚病史。
2.4 24小时尿蛋白定量,血沉、血常规,血浆蛋白,血脂,肾功能,心电***,肝肾B超等检查有助确诊。
3 证治要点
3.1 区别***阳水:
3.1.1 ***:起病缓,病程长,水肿自下而上,下半身肿甚,肤色萎黄,按之凹陷难复。同时伴有神疲气怯,劳则病加,小便不赤涩,大便溏。
3.1.2 阳水:起病急,病程短,水肿自上而下,上半身肿甚,肤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同时伴有小便短涩黄赤,大便多秘。
3.2 辨别外感与内伤:
3.2.1 外感:感受外邪,起病急,病程短,恶寒发热、头痛、身疼、脉浮;
3.2.2 内伤:脏气亏虚,病程长,迁延反复,虚中挟实,以本虚为主,有气血阴阳不足表现;
3.3 辨病变脏腑:
3.3.1 水肿从上开始,头面较剧,兼肺系症状为风水、病在肺。
3.3.2 水肿从下开始,下肢较甚,兼脾湿症状为水湿、病在脾。
3.3.3 早晨面浮,午后足肿,劳则更甚为气血两虚、病在脾。腰以下肿甚,兼脾肾症状为阳虚水泛、病在脾肾。
3.4 辨析重症、危症:
小便少或点滴而下,合并癃闭。全身肿胀,喘咳心悸,不能平卧为水毒内留,上凌心肺。全身肿胀,恶心呕吐,头晕目眩,呃逆频作,口有尿臭,齿衄,神萎为浊阴上泛。神昏谵语,手足抽搐,呼吸急促为水毒内闭,元气欲脱。
3.5 掌握***要点:
3.5.1 ***大法:利水消肿,因势诱导,随证而施。
3.5.2 上下异治:上半身肿甚用发汗(开鬼门),下半身肿甚用利小便(洁净府),水液废料郁积于中,肿满实证用逐水(去菀陈)。
3.5.3 治分阴阳:阳水用发汗,利小便;***用温补脾肾。
3.5.4 区别脏腑:在肺用发散行水;在脾用补脾制水;在肾用温肾利水。
3.5.5 重视气血:治水先治气,气行则水行:行气,降气,气血不利则为水,用养血利水,化瘀利水。
3.5.6 慎用攻逐:高度浮肿,形体壮实,正虚邪实,急则治标,攻邪为先,可用攻逐利水法,症状改善,则以扶正为主。
4 分型论治
4.1 风水相搏型 辨证依据:浮肿从眼睑开始,头面较剧,波及四肢,肤色光亮,按之凹陷易复,小便短少。恶寒发热,咳嗽。苔白,脉浮。外感风邪病史,发病急、病程短。治则:疏风宣肺行水。方药:越婢加术汤。麻黄疏风宣肺利水。石羔清肺泄热。白术、茯苓、泽泻、猪苓健脾行水。加减:偏风寒去石羔,加防风、桂枝,或荆防败毒散;偏风热加银花、连翘或银翘散兼疮毒加五味消毒饮;肺气不宜,咳嗽较重加杏仁、前胡、葶苈子、川朴。
4.2 湿毒浸***型 辨证依据:眼睑浮肿,延及全身,小便不利,身发疮痍恶风发热,四肢困倦。舌红、苔薄黄、脉浮数或滑数。治则:宣肺解毒,利湿消肿。方药: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合五味消毒饮,麻黄、杏仁、桑白皮宣肺行水,连翘清热散结,赤小豆利水消肿,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利湿。加减:疮痈脓毒重用蒲公英、鱼腥草;疮毒糜烂加土茯苓、苦参;血热红肿加丹皮、赤芍;恶风发热加柴胡、黄芩。
4.3 水湿浸渍型 辨证依据:全身水肿,按之没指,小便短少;身重困倦,胸闷纳呆,泛恶;苔白腻,脉沉缓;治则:健脾化湿,通阳利水。方药:五皮饮合胃苓汤。大腹皮、茯苓皮、陈皮化湿行水,桂枝、泽泻、桑白皮、生姜皮通阳利水,白术、苍术、厚朴燥湿。加减:湿邪盛加苍术、苡仁、砂仁;脾虚较甚加***参、黄芪;上半身肿甚加麻黄、杏仁;下半身肿甚加木瓜、苍术、厚朴、车前子;肿甚而喘加麻黄、杏仁、葶苈子。
4.4 湿热壅盛型 辨证依据:遍体浮肿,皮色光亮绷急,小便短赤;胸脘痞闷,烦热口渴,不引饮或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脉沉数或濡数。治则:分利湿热,利水消肿方药:疏凿饮子加减;疏即为疏风胜湿,治表治上用秦艽、羌活;凿即为通利二便,治里治下用泽泻、木通、猪苓、茯苓、滑石、车前、槟榔、香陆、大腹皮。加减:水邪内盛,腹满不减,大便秘结加已椒苈黄丸,以攻逐利水;水邪迫肺,喘满气粗,倚息不得卧加葶苈大枣泻肺汤,泻肺行水。
4.5 脾阳虚衰型 辩证依据:水肿反复消长,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小便短少;脘闷腹胀,纳少便溏,神疲肢冷;起病缓,病程长,面色不华,舌淡苔白滑,脉沉缓。治则:健脾温阳,利水消肿。方药:实脾饮加减。白术、附子、干姜、草果健脾温阳,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厚朴、大腹皮行气导滞。加减:脾虚甚加***参、黄芪;湿重加苍术、厚朴、法夏;肿退以后,可用参苓白术散调理。
4.6 肾阳衰微型 辨证依据:水肿迁延不愈,面浮身肿,腰以下尤甚,两足跗尤剧,按之如泥,久久凹陷不起,小便短少或日短夜长;腰膝酸冷,畏寒肢冷;面色灰滞或白、舌淡胖、苔白、脉沉细或沉迟无力。治则:温阳补肾,化气行水。方药:真武汤合济生肾气丸。肉桂、附子温阳,六味地黄丸滋补肾阴,白术健脾,白芍调和营阴,茯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消肿,牛膝引药下行。加减:虚寒加巴戟、葫芦巴;肾不纳气气喘加五味子、***参、牡蛎;水邪凌心、心悸、唇紫加桂枝、甘草、丹参、红花、细辛;浊阴上逆,神倦欲寐,泛恶加温脾汤以温阳解毒降浊复感寒邪;恶寒无汗加麻黄附子细辛汤;阳损及阴,见阴虚证,如水肿反复发作,头晕耳鸣,神倦,腰酸,遗精、齿衄、失眠、舌红、脉细弦用大补元煎合肾气丸并补阴阳。
4.7 气滞血瘀型 辨证依据:浮肿日久不退或反复消长,小便少,皮色暗滞;肌肤斑疹衄血,便血、尿血反复发作,尿蛋白久治不愈;舌紫暗、脉弦细、面色暗滞。治则:理气活血、化瘀利水。方药:桃红四物汤、血府逐瘀汤,补阳还五汤化裁。四物加桃仁、红花、益母草活血,柴胡、青皮行气。车前子、泽泻、猪苓利水。加减:气虚加参芪;尿血加白茅根;阳虚加附桂;便血加槐花、地榆;阴虚加生地、麦冬;斑疹加丹参、丹皮;蛋白尿加益母草、黄芪。
5 善后调理
5.1 起居:调摄寒温,避免外邪,戒房劳,勿过劳,戒怒,调摄情志。
5.2 饮食:忌盐,肿退亦应低盐,戒生冷,肥腻之品,戒酒。
5.3 药物调理:及时***外感及各种加重因素,肿退以后,从虚劳调理,以脾肾为主。
6 小结
水肿多见于肾脏疾病,是体内水液潴留,泛溢肌肤而引起头面,四肢,胸腹乃至全身浮肿的疾病,多由风邪袭表,疮毒内归,感受水湿,饮食不节,劳倦体虚等病因致肺失通调,脾失运化,肾失蒸化,其标在肺,其本在肾,其制在脾,临床上以症状诊断为据,有***阳水之异,多分为以上七个证型,治当利水消肿,因势诱导,有是证而用是方,据证用方,方证合一,并注意调理气血,慎用攻逐,同时要针对病人心理、体质、病情、嗜好、家庭、经济、工作环境等因素制定个体化调护方案,以最少的药物、最短的疗程、最方便的治法、最小的费用,达到最好的效果。
(收稿日期:2008.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