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发展方向篇1
关键词:个人养老指导;老龄化;消费需求
根据上海老龄科研中心预测,上海人口老龄化在“十三五”期间将进一步加深。到2018年,上海户籍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总数将突破500万,2020年总数将超过540万人,且随着时间推移规模将持续扩大[1]。而且随着社会发展与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上海人口平均寿命仍将不断延长,人口高龄化将不断加深。同时,未来一段时期,上海步入老年阶段的人群中80%以上是独生子女父母[1],随着独生子女父母成为老年人群主体,“纯老家庭”现象愈加明显。如今家庭规模小型化和家庭结构的核心化大大削弱了传统的家庭养老功能,社会上养老模式层出不穷,养老产业千变万化。目前养老保障、养老服务、老年医疗、老年精神文化生活、老年人权益维护等方面的社会化服务均有所提升。但养老领域依旧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与矛盾。如:老年群体退休适应难,退休生活质量不高;***府养老“好思路”“新思路”难以推广,得不到老年群体的理解与支持;养老产品“不知何处买”与“没有商机”矛盾重重;老年群体消费力下降与理财意识缺失;老年人自我养老意识不断增强,从满足养老基本物质生活水平到考虑如何提高老年生活质量,养老的需求不断在变化发展等。养老领域中的矛盾及养老观的变化使得老年人对未来的养老有了初步的规划,但这种规划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并且受老年人在年轻时形成的思维所束缚,在新的社会养老模式下无所适从,呈现出较大的盲目性。以上海市为例,上海市的长寿城市的特征进一步突显,养老问题势必作为重大民生问题在“十三五”期间予以突破。在养老转型的背景下和在养老供给侧改革中,探索个人养老指导的相关问题,引导并帮助老年人更好地度过晚年,拟为养老事业的发展提供参考。
一、个人养老指导
个人养老指导是指向老年人提供的关于法律、医疗保健、理财投资、异地养老及旅游等多方面的咨询、建议服务,旨在为老年人提供了解各类养老***策与养老产品的便捷渠道,帮助老年人合理规划老年生活,安度晚年。个人养老指导目前尚属新兴概念,国内相关研究少之又少。现今已存在的“老年超市”与“退休规划”的部分功能类似于个人养老指导,可以为个人养老指导的发展提供借鉴。退休规划,又名养老规划,是根据个人退休,进行个人收入和资产管理安排的个性化需求,以确保实现退休生活目标的财务安排[2]。目前,退休规划在国内已经引起了一定的关注,但其仅局限于通过金融理财为老年生活提供经济保障,并不能完全等同于个人养老指导。个人养老指导事业还需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拓宽其面向范围,完善“规划”具体规制,全方位的个人养老指导势在必行。
二、个人养老指导调研基本情况
为了了解社会个人养老指导的现状,设计了调查问卷,问卷内容包括两部分,一是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二是与个人养老指导相关的问题。2016年5月至11月针对50至59岁的“准”老年人和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在上海市的长宁区、浦东新区、松江区、闵行区、虹口区、杨浦区、黄浦区、徐汇区随机投放调查问卷,共分发问卷1294份以及网络问卷122份,回收有效问卷1186份。并根据受访者的年龄、性别、受教育水平、身体健康状况、是否为本地户籍等因素对受访者进行基本信息与社会背景分类,准确了解上海市年老的不同社会人群对个人养老指导的期待与需求。
三、个人养老指导调查结果及分析
(一)个人养老指导的社会需求
个人养老指导是养老领域里的新兴事物,可能大多数老年人没有涉及过,本次调查内容就有“是否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和“是否需要接受专业系统的养老指导”。在1186名受访者当中,有37%的受访者从未听说过个人养老指导,只有12%的受访者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主要来自家庭、子女、朋友等的建议);与此同时,接近四分之三(71%)的受访者表示希望能够接受专业的、系统的个人养老指导,社会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量巨大。而在我国养老市场当中,专业系统的个人养老指导却接近空白。
(二)不同社会人群需求差异显著
以年龄、是否为上海市户籍、受教育水平、希望获得个人养老指导的渠道等进行分类统计。上海市不同的老年社会人群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存在较大的差异,其中以是否为上海市本地户籍和不同年龄的调研对象的差异最为显著。在回收的有效问卷当中,上海市本地户籍849份(71.6%),非上海市户籍337份(28.4%),其中上海市本地户籍的受访者中有76.7%希望接受个人养老指导,较非上海市户籍的受访者高19.1个百分点(57.6%),需求量更大。
(三)个人养老指导获得渠道需求
在受调查中只有12%的受访者接受过个人养老指导,为了了解个人养老指导的获得渠道及老年人今后希望获得个人养老指导渠道,进行了调查。问卷调查中,约82%的受访者愿意通过***府、社区街道办获得个人养老指导,少部分人(约15%)愿意接受养老产业机构与子女及家庭的个人养老指导建议。此外,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与“准”老年人在个人养老指导方面对***府的信赖度明显较高,同时,各年龄层对社区街道办、子女及家庭的信赖度次之,而对养老产业机构的信赖度较低。
(四)个人养老指导间隔时间需求
从总体上看,受访人群更多地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占比达38%。不同年龄层的老年人对单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时间间隔的需求有着较大差异,“准”老年人(50~59岁)和低龄段老年人(60~69岁)由于即将步入或者刚刚步入老年生活,需要更好地了解养老***策与养老产品等相关信息,所以多数更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而对于70岁以上的老年人,选择“只需要接受1~2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比例较大,甚至远远高于“每年一次”的选择,考虑到这一年龄层在早些年可能接受过多年的个人养老指导,对每年一次的“高频率”时间间隔的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减少,通过1~2次的个人养老指导来补充对养老***策与老年产品的了解即可。
(五)老年人个人养老指导预期支出需求
上海市老年人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需求巨大,且多数希望得到***府和社区街道办的个人养老指导。那么他们对个人养老指导的预期支出有什么看法呢?经问卷统计数据显示,24%的受访者表示,个人养老指导单次开销在300元以内是可接受的。约占69%的老年人与“准”老年人认为,个人养老指导不应收取过高的费用,最好能作为社会福利或公益项目,免费向大众提供。
四、个人养老指导发展建议
中国当前的个人养老指导领域仍然存在着极大的空白,也很少存在公益性的或主业性的专门服务机构,个人养老指导行业亟待建设与发展。如何充实完善这一方面的内容对于我国居民养老供给侧改革至为重要。
(一)发挥***府主导作用,确认权责
个人养老指导涉及到方方面面,目前养老方面内容的机构部门功能单一,权责交杂、含混不清、推诿现象严重,以致许多老人难以获得专业个人指导。应明确***府在个人养老指导中的主导作用,准确划分权责。***府可通过整合该项职权,建立常设机构负责辖区内个人养老指导的相关事宜。通过定期开班宣讲会、编写并分发个人养老指导教育手册、设立养老资讯服务窗口、创建公众号等形式,为老年人提供合理理性且个性化的老年生活规划、法律、医疗保健、金融投资、旅游、老年产品、信息传播等多方面的公益咨询服务。为保证个人养老指导的有效性与健康稳定发展,***府必须加强监督,进行定期的监察与评估,建立回访机制。
(二)以社区、机构为依托,切实深入
基层以***府为指导,以社区、机构为依托,深入基层,切实落实并普及个人养老指导,使老年人从中真正得益。社区居委会、村委会设立相关服务平台,使老年群体在居住地附近即可就近咨询养老事宜。社会慈善机构亦可将个人养老指导纳入考虑范围之内。
(三)保障个人养老指导的公益性
调研结果显示,民众对个人养老指导的单次预期支出在300元以内,且倾向于将个人养老指导产业作为具有公益性质的社会福利项目来运营。故个人养老指导的资金以及人力资源就成为两大主要亟待解决的问题。个人养老指导的运作资金基本可来源于***府拨付的专款与社会第三方捐助。适时成立个人养老指导专项基金会,负责相关资金的具体运营操作。保障个人养老指导的公益性,尤其是在引导老年群体购买金融理财产品、旅游、保健等消费时,应避免对某一具体品牌或具体产品的推销性介绍,而应更多地指导老年群体如何选择及了解其利弊。个人养老指导所需的人力资源方面,除***府原有养老部门的工作人员之外,还可由***府聘请养老事业研究人员(如:专业教授、老龄研究所研究员等)、联系慈善机构提供人力资源、募集志愿者。另外,***府还可针对社区居委会、村委会、单位企业的干部或退休管理的相关人员开展短期培训;并充分利用老年人子女对其的影响,发挥这些子女的作用。由于目前关于个人养老指导方面的专业人员稀缺,还需由***府开展实施长期专业人员培训计划,选拔培养该方面的人才。
(四)针对不同人群提供个性化养老指导
通过问卷调研数据可以发现,不同类型的受访者对个人养老指导的具体需求存在着较大差异,***府与社会在提供个人养老指导服务时,不仅仅要考虑养老指导的普适性,即设计通用养老指导方案,也要考虑不同个体的差异性,提供个性化指导。调研发现,受访人群更多地倾向于每年接受一次个人养老指导,但只占38%,所以单次个人养老指导的时间间隔应针对不同年龄群体的意愿以及需求有所调整。针对50~59岁人群,可在其退休之前,分阶段进行每年1~2次有针对性的个人养老预先指导;对于60~69岁刚刚步入老年生活不久的老年人,可每年进行1~2次的有主题的个人养老集体指导;而随着年龄的增长,集中、统一的个人养老指导的频率可以有所下降,但仍欢迎鼓励70岁以上年龄层的老年人接受指导。另外,还应在社区、村委会等基层设立的个人养老指导服务平台为老年人随时提供便捷咨询服务。身体健康状况不同的老年群体在医疗保健方面的不同需求,必然导致在此方面所需的咨询服务不同:对身体状况不甚良好的老年人进行个人养老指导时,一是要有重点、有目的地指导,侧重于日常专业护理与看护、医疗保险与报销等此类老年人所急需的方面,急人之所急;二是考虑到此类老年人的实际身体状况,不适宜亲自接受指导,指导者可对其亲属就知道对象的实际情况进行指导。而对于较为健康的老年人的医疗指导,应侧重于体检、适宜强度的锻炼等维持老年人的健康之外,还应对未来潜在的疾病与可能的身体衰弱进行预防指导,并指导老年人如何选择合适的商业医保、就医途径等。对于所受教育水平不同的老年群体,所采用的指导方式与表达语言也应有所区别,必要时用更通俗易懂的表达来进行指导。
(五)发挥社交媒体潜移默化作用
由于个人养老指导在中国刚刚起步、尚未成型、发展缓慢、影响力小,使得许多老人不知道或者不了解该项目内容,而且对个人养老指导人员持不信任态度,因而参与的积极性也不高。通过加大宣传力度,使社会认识到接受个人养老指导的重要性。利用各类媒体,将个人养老指导的具体思想内容潜移默化给老年人。通过公益广告、民生类新闻等方式间接指导老年人如何更好地养老,引导他们建立起合理的养老理财观、消费观。甚至可以将此类思想元素融入电视剧、电影等之中,使养老指导中较为前卫、新颖的观点更易为老年群体所接受。
(六)试点先行,逐步推广
先行试点,探索路径,积累经验,逐步推广。可先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地域或社区进行试点工作,并及时收集反馈老年与“准”老年群体的体验信息,调整方案。而后在全区、全上海乃至全国范围内开展个人养老指导工作。由点及面,促进我国个人养老指导事业的普及与发展。个人养老指导的价值并不仅仅局限于帮助老年人尽快适应退休生活、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安度晚年,还将逐步改变老年人的消费观念,引导老年人有计划地理性消费,在提升自身生活质量的同时促进养老产业的发展,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从而间接地减轻***府的养老压力,在多方面带来极大的积极影响,为和谐社会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上海市老龄科研中心.2015年上海市老年人口和老龄事业发展信息会[EB/OL].(2016-03-30)[2016-08-16].
[2]高超.北京居民金融素养与养老规划调研报告[D].北京:首都经贸大学,2014.
[3]韩扬.新时期养老观更新的研究[D].辽宁:辽宁大学,2015.
个人发展方向篇2
关键词:智能设备,个人电脑,可戴式手机
引言
随着当今科技的飞速发展,带来个人智能设备也蓬勃发展。个人智能设备主要包括我们所经常使用的手机、平板、电脑以及现在非常流行的可穿戴的产品等。从以前的由PC电脑主导的桌面互联网时代,到现如今由手机和平板主导的移动互联网时代,但是继笔记本、平板、智能手机风靡之后,技术的不断进步,可穿戴设备的发展将会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虽然它绝不可能在短期内取代智能手机,不过对于未来的发展将有很大的可能将取代智能手机。
1.从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预测未来智能设备发展方向
个人电脑发展经过了好几代更新,先从我们熟知笨重的纯屏显示器的电脑,台式机在最早普及的时候,笨重的显示器、滚轴的鼠标等,台式机的键盘与鼠标都属于外接设备,所以不管哪一个坏掉了你都不可能在使用这台台式机,可见鼠标、显示器的作用是多么的重要。到逐渐的鼠标的设计已经有滚轴变成了现在的光电鼠标,增加了灵活性,而且现在无线鼠标、键盘也已经随处可见了。在鼠标进化的同时,液晶显示器逐渐成为市场的主流显示器。液晶显示器大大减轻了纯屏显示器的重量,占用面积也急剧缩小。
笔记本的出现为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了不少的帮助,它相比液晶台式机大大的机箱以及显示器来说,已经给我们带来了许多便捷。笔记本与台式机除了便携能力上有所不同,还有个不同之处就是笔记本可以不用鼠标也可以照常工作,因为有了触摸板。笔记本在使用过程中除了那些藏在机身内部的硬件设备以外,我们常用的就是显示器、键盘、触摸板。触摸板虽然不能像鼠标一样灵活,但是足已处理日常的工作、学习等方面。我们只需要在触摸板上轻敲,就可以完成鼠标左按钮和触摸板左按钮的相同功能,而且用起来比按钮更快捷、更方便。
从在形态上来说,个人电脑所配备的显示器的确越来越薄、越来越清晰,但是主机的外形仍然像一个大盒子。体积上的优势使你可以方便地将它们带到任何地方,未来它们甚至可以缩小到内置在你的衣服中或者皮肤里。实现这个梦想的关键在于生产速度更快、体积更小、价格更低廉的电脑芯片。在使用操作上;未来的电脑在交互式软件和芯片方面都会有很大的改进,因此,下一代个人电脑也会变得更为个人化,而不会像今天的PC机这样千机一面。人与电脑进行交互式交流也会更容易,比如说,将来的电脑可以和我们进行语音交流――这一点也不奇怪,目前的所谓语音识别软件还只能识别我们的声音,以后的这类软件甚至无需我们发声,它就可以读懂我们的“唇语”!将来的语音界面会训练电脑知道,当用户把脸转向它时,它就懂得主人要下命令了,而当人离开时,这种待命状态就自行结束。
纵观个人电脑的发展历程,未来的个人电脑发展趋势是在最小的空间内实现其功能的最大化,体积也在不断地变小,功能在不断地强大,其操作也更加便捷,正在逐步向着更加时尚、简洁化、人性化的方向发展。
2.从手机的发展历程预测未来智能设备发展方向
手机是我们现在日常生活使用最频繁的通讯工具。第一款手机是由摩托罗拉公司生产的,重2磅、通话时间半小时,销售价格为3995美元,是名副其实的最贵重的砖头,俗称“大哥大”。第一款揭盖式手机也是摩托罗拉80年代末生产出来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手机的大小也不断在变化,从内置天线手机、双屏显示手机、可旋转手机、滑盖手机等,到现在引领潮流的苹果公司出的一系列智能手机。它在一夜之间改变了智能手机市场的格局,开启了手机宽大屏幕和内置屏幕按键的时代。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手机产品已经和人的生活密不可分。随之而来的是人们不断追求更多的便捷的享受,更多娱乐气氛。十年前手机仅仅以一个通讯设备出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在网络全球化的今天,手机俨然成为个人的“超级计算机”,品种多样的手机,纷乱复杂的程序软件,不断改变人们手机使用的态度。至今为止,手机是我们人类历史上最大的信息平台,无论从覆盖面,还是总使用的人次,以及对每个人的影响,都是史无前例。所以我们进入了一个以手机为中心,手机为标准的时代。手机也是可便携的***象处理中心,它能够在手机上显示出天气或者地***,那么手机也变成了可便携的电脑运算中心。
3.从可戴式设备的发展历程预测未来智能设备发展方向
随着平板电脑的不断的发展,可穿戴设备在智能产品行业也越来越火。智能穿戴设备继笔记本电脑、智能手机、平板风靡之后,另一个兴起的产品。目前,市场上已经出现的可穿戴设备有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智能戒指、智能项链、智能服饰等。智能眼镜、智能手表、智能手环、智能头盔4类是目前市场上的主要可穿戴设备。目前,可穿戴设备更多的可能是以手机配件的形式存在,但未来一定会***化,因为未来可能处处都是屏幕,任何介质都有可能成为一个显示设备,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可穿戴设备将是手机的附属品,但是无论是从技术的发展,还是手机长远发展趋势来看,可穿戴手机终将替代智能手机。从人类的信息平台来看,距离我们每个人的距离是不一样的。从电视开始,它离我们是3-5米,电脑是1米之内,手机是10几公分,到了可穿戴就是零距离。而从待机时间来说,电脑的持续时间是两小时,而不是两三天,这是用手机的标准来看的。
可穿戴手机设计的难度一定是比手机难得多,因为手机离我们人是10几公分,而穿戴是0公分,这对用户体验要求是成倍上升。而我们需要做的最好的是用户如何操作它。人有五个感知:听觉、味觉、视觉、触觉等。未来的可穿戴手机也能听懂我们说的话,比如说可穿戴手机里面有一个应用,我想打开这个应用,只要说出那个应用的名称,它就会立马给提醒,确认我们需要的应用程序。这样我们会省去一些快捷键的设定,从而减小了手机的体积。从对使用手机各种习惯统计数据分析,我们发现打电话、发短信,用手机做的一些工具,包括我们看气象,看时间,这些功能从界面上面来讲都可以在穿戴上面进行完成。
笔者对可穿戴手机也有自己的想法,进行了设计。主要采用的是穿戴手表的形式,在使用上,第一,可以戴在手臂上;第二,可以将表带拆卸下来,将手机夹在衣服上,这样打电话时,不需要手持,就可以完全***我们的双手。由于可穿戴设备的屏幕大小具有一定的限制,所以在其手机上增加了投影仪的功能,让窄小的屏幕瞬间放大,这样方便了看电影。在操作上,侧边的按键主要是音量和开关键;其他按键均和屏幕融为一体,因为它具有较强的语音识别功能,很多按键我们将其转化为语音,来实现操控它。
结束语:随着物联网的不断发展,电子互联化也越来越流行,未来的智能可穿戴手机可以充当一个载体,比如我们可以通过手机来管理家里的电灯、空调、电视、窗帘等一切你想接入的物体。智能可穿戴或许真的将要成为未来物联网的“核心”。未来的可穿戴手机的发展,在形态上会有更大的突出,或许是一个手环,或许是一个戒指,或许是直接隐藏在人类的身体内。
参考文献
[1].石延辉; 李澍森; 左文霞; 冯宇;智能设备的发展现状分析及前景展望[J].电气开关,2010,(04)
个人发展方向篇3
关键词:学生发展指导;现代取向;价值;指导制度
中***分类号:G40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289(2011)12-0010-03
自1999年中共中央***颁布了《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以来,我国教育模式开始逐渐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促进学生发展性方向转变。《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指出:“高中阶段教育是学生个性形成、自主发展的关键时期,对提高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人才具有特殊意义。”在普通高中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是国家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迈出的重要一步。这既是“以人为本”教育精神的集中体现,也是学校指导功能的一次原点复归。
毋庸讳言,价值取向是潜藏在制度中一种无形的本质要素,是制度的灵魂所在。内在价值取向推动了新的教育制度的生成。如果说取向决定了普通高中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构建的未来走向,那么内在价值将决定其最终命运和成败。
一、学生发展指导的现代取向及其统整
(一)学生发展几种取向
学生的个体成长过程就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学生发展的路向研究对于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现代取向具有直接和深刻的影响。鉴于对学生发展的目标和内涵的理解不同,大致形成了以下几种学生发展路向的研究:
1.生命取向的学生发展观
生命取向的学生发展观主要是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来研究学生发展的问题。一方面,他们承认人具有“生物性”和“自然性”,因此,学生的发展应该是建立在躯体和心理不断成熟的客观现实之上。另一方面,该取向又强调学生需要在满足自然属性的基础上实现对自身的超越,反对传统的教育弊端对人的拘束和生命的异化。学生的发展需要遵循其作为人的本性,尊重他们的生命和尊严,通过教育帮助其实现自身的独特价值[1]。
可见,从生命的角度审视学生的发展和变化,会让我们精确把握此问题的根源和本质。在教育中将学生看作一个完全的人和生命实践的主体加以承认,可以避免过度的训育和教化对学生生命成长和发展潜力的制约,让受教育者摆脱以往教育弊端带来的机械和僵化,重新焕发生命的活力。
2.社会取向的学生发展观
所谓的社会取向是从社会结构、社会群体、组织、社会化的方式,以及人们之间的互动关系和方式讨论学生的发展问题,将学生的发展看作一种社会化的活动。这一观点把发展过程主要解释为个人参与社会活动,或者社会环境对个人发生影响的结果。“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人的发展构成了人类活动的全部内容。正因为“人的思想既有主动性,又有机动性,始终存在于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生态学过程之中”,因此,该取向的研究重点放在了个人参与或者对个人有影响的社会过程中[2]。
不待言,社会性培养对于普通高中学生的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价值。学生的发展本身亦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程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将决定学生一生的发展轨迹。然而,现实状况是我国高中阶段的社会教育依然较为薄弱。多数高中对学生的社会性培养仍旧停留在形式大于内容的空心化阶段,不能满足学生的实际需要。因此,研究社会取向的学生发展观对于解决我国当前高中学生的实际困境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3.整全取向的学生发展观
“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中包含一种整全取向的学生发展观。辩证唯物主义的代表人物马克思认为人的个体发展是同社会发展一样也是通过正、反、合这样一个持续过程完成的。马克思指出“人在其本质上是一切关系的总和”,因此提倡人的全面发展。在描绘未来教育蓝***时,马克思列出了智育、体育和技术教育等几个方面,并强调将生产劳动和智育、体育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随后将马克思人的发展教育思想运用到了教育的实践层面。他主张培养包括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即学生发展的方向既需要提倡生命取向的人本发展思路,兼顾社会取向的学生培养观,同时又要做到兼容并蓄,进而建立一种继承与超越并存的整全取向学生发展观。学生发展应是一个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等众多要素在内的总体性概念。整全取向的学生发展观就是将教育内容扩展到与学生成长有关的各个方面,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同时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样化、高素质的要求,最终实现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有机统一。
(二)学生发展指导的现代取向统整
纵观以上,当前的学生发展取向呈现出多质、多向和多维并存的繁荣局面。当前,学生发展指导应然取向应为继承已有基础的发展与创新。具体说来,学生发展指导需要做到以“生本教育”的精神为依托,把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促使当前的学校教育方式实现由传统的控制向激发、引导的转变,从而帮助学生从教育中获得可持续发展的能力[3]。
正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雅克・德洛尔所主张的“以促进人的发展的眼光来确定教育的定义”。他认为,应该在一个问题范围内对教育加以考虑,在此范围内,教育不止是许多发展手段中的一种,而且是发展的组成成分之一和主要目的之一。学生发展指导的目标是为每个人提供“生活通行证”,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并调动人的各种潜能,使其参与集体事业和社会生活[4]。
学生发展指导可以理解为一种发展性、***性的教育方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以往那种完成性甚至具有奴化意味的传统教育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于教育的真正诉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学生发展指导可以看作是素质教育的具体化、形态化。一方面,它的育人目标和素质教育具有内在的一致性,而指导的内涵中所包括的自主性、合作性与开放性特点也与素质教育对人的要求十分契合。另一方面,学生发展指导体系的出现会让我们的学校建设与发展的方向从过去的“唯分数论”转向“学生本位”,帮助学生以持续不断的能力获得可持续的发展。
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价值解析
(一)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促进高中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重要保证
首先,从人的发展角度而言,高中阶段学生正处于人生中“最有趣、最活泼、最有关系”的一个时期,是从少年到青年的转型阶段。学生在身体、思想、性格、心理等方面迅速发展并迈向成熟,自主和自我意识显著增强,具有很强的可塑性。此时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系统性指导,能够有效平衡和稳定青少年在身体、精神和社会性等方面发生的显著变化,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
其次,对于多数学生而言,高中教育的成败将可能决定其一生的发展。当前,高中学生群体的“异质化”现状要求我们的高中教育体制必须要作出积极的调整以满足学生的多样化需要。尽早对自己、对社会形成准确的认识,对未来人生作出合理的规划,在心理、技能等方面做好准备,为自己的健康成长和今后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是每一名高中生能否实现全面和谐发展,最终拥有完满人生的关键。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就是为了帮助和引导学生正确地认识自我,并为他们提供更多的选择,让每个学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和社会价值,进而拥有积极健康的人生。
(二)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完善学校教育职能,推动学生指导工作全面有效开展的前提
众所周知,普通高中教育是处于义务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中间性教育阶段,这是两个目的和组织原理均不相同的教育阶段的中间位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明确提出:“应把中等教育设想为每个人生活中的一个十字路口:正是在这里,青年们应根据自己的爱好和能力决定自己的未来;还是在这里,他们能够获得有助于他们成人阶段的生活圆满成功的能力。”[5]面对着当前高中学生的多质化、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普通高中教育需要发挥承前启后的教育功能:让义务教育阶段的成果能够顺利地迁移到高中阶段,与此同时,为高中毕业后的分流打下坚实的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止到2009年,我国高中在校学生数量已经达到了4624万人,预计到2020年,高中阶段的毛入学率将会创纪录地达到90%,到那时高中的教育将会被赋予更加艰巨的使命[6]。
诚然,升学依然是当下我国多数普通高中的优先培养目标。放眼世界,在新一轮普通高中改革与发展大潮下,各国的普通高中教育都纷纷从传统的升学与就业的单一目标向同时满足学生发展与促进社会整体进步的多极化目标方向转变。普通高中教育已经俨然变成了一个具有选拔和分流功能的“路由器”。普通高中的教育现实走向应该是向以升学准备教育、公民教育和生涯教育等内容为主,同时兼顾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健康人格、民主与合作意识、国际理解、实践和创新能力的综合性中学发展。
从学校的职能来看,如果说学校的教学和管理更多的是一种从外向内的训育和教化,那么指导就是让学生实现从内而外的自我潜力的发挥的一个“助人自助”的过程。指导者通过和被指导者之间建立的互信、坦诚、真诚及同感的关系,从而帮助被指导者明白、接纳及解决现有的成长困难,使之逐渐***自主,最后积极地迈向自我实践的目标。因此,指导的起点虽然是***性、预防性的,但是最终目标却是培养学生的发展性。在我国,学校的指导主要附属于教学与管理工作中,缺乏与教学、管理相并行的学生指导体系,学校的指导职能往往得不到应有重视,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功能。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建立,会促使普通高中现有教学和管理模式做出相应的调整,让学校指导职能变得明晰、系统和完善。
(三)学生发展指导制度是国家优化高中教育体系,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质性举措
素质教育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以人为本、育人为本,是面向未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自开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我国教育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不小的阻力。当下,应试教育中存在许多具有“误导性”的教育价值观,集中表现为把学生某个阶段的“价值诉求”临驾于“人的整体发展”这一“本原价值追求”之上,其弊端在普通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高考制度的存在使得多数学校的教育工作仍是以高考为中心展开,在高中推行素质教育如同“带着镣铐跳舞”,举步维艰。当前,我国普通高中对于学生的指导过多地偏向于升学和学业指导,而对于生涯规划、社会性、品德、职业等方面的指导往往重视不够。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建立将是我国为解决当前高中教育体制的弊端,修复高中教育体制的漏洞,全面推行素质教育迈出的实质性一步。
学生发展指导制度的提出是我国教育体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自省、调整、完善的一个必然结果。时至今日,面对高中教育的普及化和高等教育的大众化,终身教育理念指导下的高中教育要想更好地发挥以人为本的教育功能,办出真正让人们满意的教育,一套切实有效的学生发展指导体系无疑就是我们的应然选择。
参考文献:
[1]单中惠.外国中小学教育问题史[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5:102.
[2]谢维和.当代青年社会学[M].北京: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1993:101.
[3]郭思乐.生本教育的意义[J].现代教育论丛,2008,(1):2.
[4]鲁善坤.人的发展――教育的基本维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26.
[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17.
个人发展方向篇4
关键词:教师工作方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中***分类号:G63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9-0275-02
教师工作方略,我以为,应是“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学生发展”,“两个基本点”是“素质教育”与“改革创新”。教育教学工作要始终坚持工作方略不动摇,即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不动摇。
我国教育事业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它要求我们教师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工作方略。教师的工作方略是学校发展的生命线和生存线,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根本举措,是实现教育“三个面向”的根本保证。学生发展是教育之根本,只有作为国家生力***、主力***——学生发展了,教育才会蓬勃向上,国家才会兴旺发达,人民才会幸福安康,社会才会发展进步。素质教育是教育之方向,是学生自身全面发展的内在的根本要求,是培养什么样的学生、怎样培养学生的根本问题,是关系到作为国家的劳动者、建设者、接班人——学生走什么路、怎样走路的根本问题。归根到底,素质教育是立人之基、立人之本,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本质要求。改革创新是教育之动力。要改革那些落后的不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体制、教育课程构成体系和教材构建体系,要创造新的适应学生发展的教育体制、教育课程结构体系和教材构建体系;要改革原有的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管理***策,要创造新的合符学生发展、社会需要的考试制度、评价体系、管理***策;要改革不适应素质教育和时展的目标、内容、结构、环节、途径、手段、方式、方法、思想、观念、策略、措施、经验、倾向等,要创造新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和适应时展需要的目标、内容、结构、环节、途径、手段、方式、方法、思想、观念、策略、措施、经验、倾向等。要坚持把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同素质教育、改革创新这两个基本点统一于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事业的伟大实践,任何时候都决不能动摇。
那么怎样坚持并实施教师工作方略呢?
首先,要转变观念。任何方面的发展变化归根到底是人的发展变化,那么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发展变化核心关键在于学生的发展变化。当然,学生的发展变化不是指几个尖子生、少数学生的发展变化,而是全体学生的发展变化,这是应试教育无法企及的,只有素质教育才能担此重任。因为素质教育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教育,是适应时展需要的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人在各自的基础上都有提高的教育,是追求教育质量整体效益,使受教育者终生受益的教育,是全面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教育,实质是提高人的质量的根本教育。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才能坚持并实施教师工作方略,推动教育事业向更高的阶段发展。
其次,要科学协调。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协调好如下一些主要关系:
1.要协调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只要甄别与选拔(比如学生升入高一级学校、公务员的录取、各行各业的人才任用等)现实需要在,就离不开考试制度。当然,学生也就毫不例外地接受应试需要。既然现实如此,就不应该回避,我们在实施工作方略时必须协调好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关系。
当应试教育作为教育内容或手段之一,并与素质教育构成并列或交叉关系时,那么既利于培养人才,又利于选拔人才。
当应试教育作为教育体制,并凌驾于素质教育之上成为主体主导统治地位,与素质教育形成对立关系或使素质教育成为其附庸关系时,那么既不利于学生个性发展,也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或基础发展。
我以为,只有当应试教育成为素质教育内容或手段之一或某种能力之一,作为恰当甄别与选拔人才的教育功能或手段,包含于素质教育之中并与其构成真包含于关系,那么,才能真正回归并实现我国基础教育“以***同志关于‘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和同志‘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
2.要协调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基础教育是提高人人素质全面的教育,为其进一步接受高等教育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并为其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素质基础;高等教育是在人人提高全面素质教育的基础上享有的高层次教育,是人人要追求的并为之奋斗的深刻而丰厚的境界教育。
在实施基础教育过程中,有一种思想倾向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有些教师认为,从事基础教育的就抓基础教育,别的如高等教育它不关我们的事。其实这种思想认识是片面的错误的,就是基础教育也不是只停留在原有基础上的,它也有其发展过程,即从基础型到发展型到提高型的发展过程。可见基础教育也是人人得到发展的教育,是儿童、青少年构建智慧步入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因而,我们在教育教学工作中要积极主动协调好基础教育与高等教育的关系,使学生向更高的方向前进,向更高的目标迈进。
3.要协调好教育现实与教育理想的关系。教育现实,是我们改革创新、实施素质教育、发展学生的工作环境,是我们坚持和实施教师工作方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考虑问题、制定***策、编制方案、教学策略等都不能脱离它,要合于客观实际情况。同时,它为实现教育理想提供现实情境,使之合理化、科学化。教育理想则是我们教育教学工作要达到的崇高境界,是教育工作者追求未来教育的合理希望,它必须根植于教育现实沃土之中,并必须树立在教育现实基础之上。用它来鼓舞我们教育工作者勇于面对当前的教育现实,积极探索,自主创新,迎接各种挑战,把工作做到合符教育理想要求,让每位学生进入教育理想之境界,使***、国家和人民满意。
4.要协调好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全面发展是学生自身普遍达到的基本要求,在此前提下或基础上实现学生个性发展。个性发展是在全面发展目标定位上可以各有侧重,在内容选择上可以有所不同,在方法运用上可以因人而异,教师应充分尊重学生个性需要,可根据其不同特点和内在需要,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发展需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个性都能得到充分发展。
个人发展方向篇5
关键词:“二为”方向;历史地位;现实意义
中***分类号:D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8-0146-02
文化是人类在实践过程中所获得的能力和创造的成果,是人类在认识、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尺度。它标志着社会的进步状况和文明程度,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在当代世界的激烈竞争中,文化建设已成为决定综合国力强弱的重要因素。早在1985年,***就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也取决于文化建设的成果。”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兴起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中国***自成立之日起就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始终把文化建设摆在关乎全局、关乎根本的位置上来抓,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进行了艰辛的探索,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文化方针与文化***策。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简称“二为”方向)是中国***在新时期提出的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针。
一
“二为”方向的提出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中国***在土地***时期提出文化应为无产阶级服务,、瞿秋白和***根据地有关文化教育的文件均明确:文化教育是阶级斗争的武器,苏维埃的文化教育是阶级的教育,核心是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灌输。新中国成立后至中国***十一届三中全会期间,一直沿用“文化为工农兵服务、为***治服务”的文化观,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深深地影响着中国***的文化***策与文化方针,导致文化日趋***治化,使文化笼罩在极“左”思潮的阴霾下。“”的爆发更是给文艺界带来巨大的创伤,知识分子遭受迫害,文化园地被毁,出现了“文化断层”,我国文艺界陷入“万马齐喑”的局面。
粉碎“”结束“”之后,为了扭转文艺界万马齐喑的局面,推动经济建设,中国***开始着手调整文化建设方针。1977年8月,***在《关于科学和教育工作的几点意见》中提出,必须恢复实事求是的学风,重新提倡“百家争鸣”。1978年3月,***在《全国科学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中强调:“对于学术上的不同意见,必须坚持百家争鸣的方针,展开自由的讨论。” 1979年10月30日至11月16日,中国文联召开了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这次文代会以***在《中国文学艺术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会上的祝词》为主要标志,***在《祝词》中强调:“***对文艺工作的领导,不是发号施令,不是要求文学艺术从属于临时的、具体的、直接的***治任务,而是根据文学艺术的特征和发展规律,帮助文艺工作者获得条件来不断繁荣文学艺术事业,提高文学艺术水平。”在《祝词》中重申:“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方针,在艺术创作上提倡不同形式和风格的自由发展,在艺术理论上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的自由讨论。”在1980年5月6日由当时任中共中央宣传部长的王任重同志在全国出版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题为《出版工作要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讲话首先阐述了“二为”方向。根据《祝词》和会议精神,《人民日报》1980年7月26日发表题为《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社论,该文指出:“最近,***中央提出,我们的文艺工作总的口号应当是: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口号是在文艺界贯彻***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方针,***思想,拨乱反正,总结***文艺运动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提出来的,为我国社会主义新时期的文艺工作指出了正确的方向。我国各民族广大的文艺工作者,应当在这个统一的方向下,进一步团结起来,为繁荣社会主义的文艺事业而共同努力。”明确不再提“文艺从属于***治”及“文艺为***治服务”的口号,而以“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后来简称“二为”方向)作为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指导方针。
二
“二为”方向是对列宁的“文艺要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与的“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的继承与发展,深入阐述了文化建设“为了谁”的问题。为人民服务,就是要求文化建设必须对人民、对社会有益,对提高人民群众的各种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生活幸福,促进社会全面进步有某种帮助。为社会主义服务,就是要求文化建设要对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的巩固和发展有利;对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振兴大业、祖国统一大业有利;对改革开放,发展经济,创造更多的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治文明、精神文明,以造福人民群众有利。这两者相互统一不可分离,中国***坚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为落脚点。
“二为”方向的提出,打破了“文化从属于***治”的束缚,极大地拓宽了文艺反映社会生活的领域和空间,为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繁荣开辟了无限广阔的道路。但是,“二为”方向的提出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治”,而是解脱文艺发展中过多的***治束缚,为文化发展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志曾多次明确地提出:“不继续提文艺从属于***治这样的口号,因为这个口号容易成为对文艺横加干涉的理论根据,长期的实践证明它对文艺的发展利少害多。但是,这当然不是说文艺可以脱离***治。文艺是不可能脱离***治的。”
“二为”方向是我国文化建设进入新时期所提出的文化建设方针,对于我国文化建设***思想、彻底摆脱“左”的羁绊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体现了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性质,指出了我们文化发展的根本方向,它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是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保证。同志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出:“‘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刻反映了我国文化事业的发展规律,是对精神产品生产的基本要求,是宣传文化事业繁荣的重要保证。”“二为”方向是指导宣传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方针。坚持“二为”方向,是社会主义制度对文化建设提出的本质要求,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具体体现,是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担负的社会责任。
三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从迷雾中走出来;全国第四次文联代表会的召开,“二为”方向的确立,使我国的文化建设事业从“左”的阴霾中走出来。新时期,对“二为”方向做了全面阐述:“我们的文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充分体现人民的利益和愿望,满足人民不同层次的、多方面的、丰富的、健康的精神需要,激发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 我国文化的建设必须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方向,同时要为文化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两者并不矛盾而是相互促进的;文化的建设与发展必须依靠人民,坚持“以人为本”,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
从新中国成立后文化发展的实践来看,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与繁荣既要明确发展方向,又要有广阔的发展空间。社会主义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社会主义的上层建筑,既反映它的经济基础,又服务于它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制度。它特殊的社会属性决定了它必须有明确的服务方向。背离这个方向,社会主义文化就无法发展。任何一个社会要发展文化,必须高度重视作家、艺术家等文化工作者的自主性和独创性,给他们开辟一个文学艺术创作的广阔天地。列宁在《***的组织和***的出版物》中指出:“无可争论,文学事业最不能做机械的平均、划一、少数服从多数。无可争论,在这个事业中,绝对必须保证有个人创造性和个人爱好的广阔天地,有思想和幻想、形式和内容的广阔天地。”社会主义文化特殊的社会属性和文化工作者工作的特殊规律,决定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要方向明确,又要天地广阔。 “二为”方向的提出恰到好处地解决了这两个基本问题。它一方面明确地规定了我们文化的性质、服务对象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它又符合文化发展的特殊规律,为文化的发展繁荣提供了无限广阔的天地。
文化建设应坚持“以人为本”的文化发展观,坚持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文化是由现实的人及实践创造的,它的载体是最广大的人。在社会主义中国,人民是文化工作者的母亲。一切进步文化工作者的艺术生命,就在于他们同人民之间的血肉联系。忘记、忽略或是割断这种联系,艺术生命就会枯竭。人民需要艺术,艺术更需要人民。自觉地在人民的生活中汲取文化创作素材,用人民创造历史的奋发精神来哺育自己,这就是我们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兴旺发达的根本道路。人的问题是贯穿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全过程的关键性问题。人的现代化是四个现代化的前提,美国社会学家英格尔斯指出:“一个国家只有当它的人民是现代人,它的国民从心理上行为上获得了某种与社会现代化发展相适应的素质,这样的国家才可能称之为现代化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需要实现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阶段,人的现代化的实现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建设需要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目标导向和必然趋势,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具有极为丰富的内涵,包括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人际关系和生存空间、外在表象和内心世界。这些都离不开文化的支撑。
参考文献:
[1]***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列宁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3]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6.
[4]宋紫.论“二为”方向与“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关系[J].怀化学院学报,2006,(4).
个人发展方向篇6
关键词:能力;价值;个体价值取向;社会价值导向
中***分类号:B01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1605(2005)07―0004―03
一般来说,能力是指人的内在素质的外化力量。这里的内在素质,指人本身所固有和潜藏着的各种素质的综合,它们经过训导和激发,在一定条件下可以释放出来。这里的外化力量,指内在素质的外在表现,即人本身释放出来的、可以被人们感知与认识的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力量。内在素质与外化力量的有机统一,构成了能力的特殊矛盾,也揭示了能力的根本性质。通俗地说,能力是以人本身的内在素质为基础所表现出来的一种实际本领,是任何个人、团体、国家乃至社会存在与发展的现实力量。因此,无论是个体能力还是群体能力,其正确发挥对塑造自我和发展社会,都有重要作用。能力的正确发挥,需要认真把握其内在规定性,同时,也要把握其科学的价值取向,否则,能力的发挥就可能偏离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发展的正确轨道。
价值取向不仅是人的能力发展在理性层面上的方向性要求,更是人的能力发展在实践层面上选择目标的具体行为。诚然,价值取向与价值选择是两个有区别的概念,但它们又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任何价值都存在一定的方向,方向是价值的重要特点,价值冲突实质上是方向的冲突。价值取向宣示着价值主体在对客观事物价值的衡量中所确立的相对有利于自己的价值目标;价值选择则宣示着价值主体在预设的多个价值方向中“择取”符合自己需要的价值目标。可见,价值取向是价值选择的前提和基础,价值选择则是价值取向上的选择。人在选择价值时,不仅仅是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在选择自己的行动方向。因此,价值取向比价值选择更为内在和根本,它体现着一定价值观指导下人的行为的连续性。当然,价值取向更深层的动因,仍然是人们的需要和利益。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说到底,就是人们对自己能力发展的价值方向的定位和选择。
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是一个多层次的复杂系统,这是由人们利益需要的多样性和实践行为的复杂性所决定的,也受事物展开的过程性所制约。根据列宁的看法,任何事物都体现着普遍、特殊和个别的联结,所以,在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上,可以分为宏观价值取向、中观价值取向和微观价值取向。能力的宏观价值取向,指以整个人类为价值主体的普遍性能力价值取向。它是在人类某些带有共性的价值观指导下,涉及人类实践能力所追求的具有共同性价值目标的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人类整体生存与发展所需要获取的能力,包括维护生态环境以利于人类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能力,预测与抵御海啸等大自然的巨大破坏性灾害的能力,防止和销毁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维护世界持久和的能力,禁止有悖于人类伦理的科学研究与技术使用的能力等。能力的中观价值取向,指世界范围内以特定国家、地区、民族、******、社会集团等为价值主体所具有的某些特殊性能力的价值取向。它既包括对经济、***治、文化、科技及风俗、习惯等综合统一的社会能力的要求,也包括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具有一定特色的能力要求,诸如执***参***能力、和谐社会能力、科学决策能力、开拓创新能力以及对外交际能力等。能力的微观价值取向,指社会生活中以具体个人为价值主体所具有的个别性能力的价值取向。它包括对个人的生活方式、利益需求、人格品位及人生地位等有直接促进作用的能力要求,诸如个人的生存能力、发展能力、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实现人的价值的能力等。这三个方面的能力价值取向,概括起来大致可以形成两种相互联系的情况:其一是人的能力的个体价值取向,其二是人的能力的社会价值导向。
人的能力的个体价值取向,是从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角度而言的,它要求每个人最大限度地激发自身潜能,使个人能力在现有条件下尽量充分地施展出来,保证自己的能力在实践中的创价活动既有益于自我的完善和发展,也有利于他人与社会的发展。能力的充分而正确的发挥,是个人的一种最根本的价值与财富。个人应该自觉树立科学的能力理念,并积极地付诸实践,切实贯彻到个人的整个生活中去,达到人尽其能,人尽其才,人尽其用。具体说来,人的能力的个体价值取向有如下三个相互联系着的层面。
一是要依靠自己的能力来发展和完善自我,以个人的能力作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和人生价值的工具。每一个正常的人,都有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怎样才能如愿以偿地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价值追求,是靠拉关系、走后门、搞特权等不正当手段,还是靠自己的能力,在现实中必然表现出个体不同的价值取向。如果以前者为价值取向,虽可能得势于一时,但“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样的选择最终大多以难堪甚至狼狈的结局收场。相反,如果以后者为价值取向,尽管前进的道路上可能一时充满了曲折、坎坷、荆棘,但却步履坚实,心里塌实,结果丰实,活得也充实,最终必定以人生价值的实现来确证个人能力价值取向的正确性。这两种对立的价值取向所引起的不同后果,在现实中的事例比比皆是。因此,一个人要在实践中有所作为,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必须努力增强素质,不断提升能力,确立科学的价值取向,这才是现实的合理选择。
二是要正确处理好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以个人能力的提高有益于社会发展为坐标来选取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强调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旨在倡导个人应该成为充分和有效发挥自身能力的人。这种内在要求,需要个人在运用自己的能力时,不能仅仅以满足自身欲望和利益为目标,而要努力使自己的能力在对象化过程中发挥出有益于他人和社会的价值。也就是说,要以自身能力的健康发展对社会发展有益为坐标来选取自己的人生价值目标。那种将自己的能力作为损害他人利益和危害社会利益的手段,作为攫取个人利益的工具的价值取向,是极端错误的。众所周知,个人与社会是辩证的统一体,个人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也如此。个人能力有了正确的价值取向,其发挥必定有益于社会发展,而个人也会在这种整体利益的发展中实现自身能力价值的升华。
三是要认真反对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以个人能力的正确评价来保证自我完善和发展的可持续性。强调个人能力的价值取向,并非崇尚“自我中心论”,更不是为“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张目。恰恰相反,强调个人能力要有科学的价值取向,是以反对“自我中心论”为前提的,也与“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有本质区别。这不仅可以从上述关于自身能力与社会需要的关系中得到说明,也可以从对个人能力本位的科学规定中得出
结论。因为,无论在理论上抑或在实践中,自我中心论、利己主义、个人本位主义等理念,不仅割裂和颠倒了个人与他人及社会的关系,最终也破坏了个人能力发展的连续性。一个完全以自己的私利为价值目标的人,其能力的发挥不仅会受到社会的各种必然性的强烈限制,也会受到其内在素质日渐弱化乃至枯竭的影响。只有认真反对利己主义和个人本位主义,以对个人能力的正确评价来保证科学的价值取向,个人能力才会在社会中不断得到充实和完善,其发展的可持续性才是现实的。
人的能力的社会价值导向,是从社会作为价值主体的价值追求角度而言的。它要求人的能力的正确发挥不仅是社会所倡导的主要价值原则,同时还必须使这种能力的运用服从社会主导价值观的引领,以进一步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实现。这两个方面也是有机联系和辩证统一的,它们共同保证着人的能力价值取向的合理性、科学化与现实化。
从人的能力是社会所倡导的主导价值原则来说,这是指人的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应该成为全社会所倡导的一种主要价值原则。价值原则属于社会意识形态,不仅具有相对***性的特征,还具有指导实践的现实。因此,一个社会提倡什么价值原则,反对什么价值原则,必然会对其成员的思想与行为发生重大影响,也必然直接作用于人的能力发挥的价值取向。这就需要掌握***权的阶级和******,明智地从社会领域业已存在的多种价值原则中,科学甄别和及时挑选出符合社会发展要求的价值原则,并将其确立为占统治地位的主导性价值原则,成为人的能力发挥的社会价值导向,指导人的能力正确发挥,促进社会顺利发展。一方面,要在全社会大力推崇人的能力理念,弘扬能力本位精神,把能力发展看做是社会发展的稳固基石和强大力量,认真批判、清算有悖于人的能力生成和不利于人的能力发挥、发展的各种错误理念,在全社会形成一种以“讲能力为科学、不讲能力为愚昧”的思想氛围,努力营造一种以“有能力为光荣、没有能力为耻辱”的现实环境。另一方面,执******和社会制度也应该为人的能力充分、有效的正确发挥及健康发展,提供良好的社会保障和制度支撑。这包括社会体制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可靠与高效的机制,社会组织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合理的***策与措施,社会调控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科学的规划与设计,社会部门也应该为人的能力的发挥和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与激励等等。总之,要通过各种手段,全面、持久地调动和激发人的能力,为推动社会发展服务。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的执***能力建设的决定》强调:“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国内外条件下,我们***要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继续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必须大力加强执***能力建设。这是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的生死存亡和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课题。”
从人的能力的运用服从于社会的主导价值观的引领来说,这是指人的能力充分、有效地发挥所应该遵循的实践价值原则。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是人的社会。在千千万万个体人的基础上结合而成的人类社会,其价值观必然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一般来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的一定信念、倾向、主张和态度的基本观点,是现实的人对全部生活实践所产生的意义的一种评价标准、判断标准和取舍标准的思想体系。从范围来说,价值观是关于价值观念的完整系统,是一定历史时期的人们对价值问题所持的立场、观点和态度的总和。价值观渗透到现实生活的各个领域,人们的信念、信仰、追求和理想等都属于价值观的范畴。它既具有行为导向作用,又是一种行为动力。从根源上透析,价值观是社会意识的一部分,受到社会存在的制约,是处于一定经济关系之中的人的需要和利益的反映。因此,在现实社会中,经济成分的多样性必然决定了价值观的多元化,同时,占主导地位的经济成分又必然决定了主导价值观的一元性。社会的统治阶级必须确立有利于自己并能够促进社会发展的价值观为主导价值观,从而影响和制约其他价值观。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也是如此.必须在主导价值观引领下充分、有效地发挥,这是人的能力现实化过程中应该遵循的实践价值原则。人们常常看到,社会上许多有能力的人,因为跟错了人、走错了路,得到了错误的结果。这里的原因有多种,但最根本的还是价值观上发生了扭曲,致使自己的能力用偏或者用反了方向。就当前我国的现实来看,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关系是多种经济成分的统一体,作为社会意识存在的价值观又具有相对的***性,再加上对外开放所带来的某些负面影响,使社会价值观的多元性与一元化的主导价值观之间的矛盾十分突出,从而也必然影响到人的能力的价值取向。
个人发展方向篇7
[论文摘要以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思想是***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它包涵了先进文化对人的全面发展的作用、途径、方法、目标等一系列内容,有着丰富的内涵,对于我们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有着极强的指导作用。
一、先进文化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文化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它不仅标志着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程度,而且直接影响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推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性因素。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世界各国特别是正在向现代化迈进的广大发展中国家,对文化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越来越清晰,越来越自觉。在形形色色的文化形态中,对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引导作用的是先进文化。所谓先进文化,指的是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代表人类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方向,能够引领和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延续和发展的文化。它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灵魂,是凝聚和激励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和重要组成部分,是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和重要保证,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特征。只有加快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才能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毋庸置疑,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先进文化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与时代主题。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期,我们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就是发展能陶冶人们的情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上,***继承了***的关于发展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思想,进一步提出了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教育思想,提出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命题。这一命题,当然也涵盖了其有机组成部分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把先进文化建设视为实现四个现代化、建设物质文明最重要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人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他指出:“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光靠物质条件,我们的***和建设都不可能胜利。”必须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他认为文化建设是一个崇高的事业,对人的全面发展至关重要。“不论是对于满足人民精神生活多方面的需要,对于培养社会主义新人,对于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文化、道德水平”,文化工作“都负有其他部门所不能代替的重要责任。”这种作用就其时代性和现实意义来说,就是通过先进文化建设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通过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要求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治相互交融,国际间的竞争归根到底是国民素质的竞争,文化建设成为决定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在增强民族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针对这一现实,***明确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而一个国家知识分子的数量和质量又取决于这个国家先进文化发展的程度和传播的质量,其寓意非常明了,意即国力的强弱、经济的发展取决于一个国家的先进文化为其国民素质的提高所能提供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因此,先进文化建设担负着为整个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和人的全面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角色,是整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中一项极其重要而又非常艰巨的任务,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精神支柱,关系到社会主义前进的方向,关系到小康社会建设的成败。
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人的素质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最终目的是要提高人的能力和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从现实的、从事实践活动的人出发来思考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他认为:“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这里讲的人,是指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是全体劳动人民,他们的劳动实践活动是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定性因素。缺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创造性劳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不可能实现的。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劳动者的素质,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容。***把提高人的素质看作是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把它摆在决定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大小的重要地位。人的素质包括思想、智力、文化素质等方面。其中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文化素质决定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力和前进力。提高劳动者素质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大力弘扬和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先进文化包含多个层面,既包含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所必须掌握的科学知识,又包含其中核心方面的价值观问题。从***的有关论述来看,通过发展先进文化提高劳动者素质的主要途径有以下几条。
第一,学习先进文化中的专业知识提高劳动者的能力。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而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重要的因素。***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角度审视二者的相互关系,强调生产力的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决定因素,一定生产力的发展会促进人的发展;同样,人的能力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人的能力发展会极大地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人的能力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是前提。他说:“只靠坚持社会主义道路,没有真才实学,还是不能实现四个现代化。无论在什么岗位上,都要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在***看来,这种专业知识和能力中首要包涵的是科学技术知识和发展科技的能力。为此,他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把科学技术当作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并把加快科学技术的发展,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作为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关键,从而突出指明了以先进文化建设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内容的重点。
第二,通过发展先进文化塑造、完善人的道德品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发展先进文化,究其根本目的就是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保证中国现代化的正确方向,归根到底是培养社会主义新人。通过先进文化建设,不仅要提高人的科学文化素质,而且要改造人的思想,坚定人的信仰,确立人的崇高理想,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指出,要教育全***和人民发扬社会主义、共产主义道德,“要恢复和发扬我们***和人民的***传统,培养和树立优良的道德风尚。”针对一些人身上出现的信仰危机、理想滑坡,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抬头等社会现象,***提出要通过先进文化建设,大力加强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在改革开放新时期,要通过先进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化,逐步形成和发展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这是提高全民族素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良好的社会道德风尚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第三,教育现代化是加快先进文化传播、提高劳动者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直接途径。***从整个国家发展战略高度的需要出发,对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作了深刻的分析,把发展教育提到战略高度,强调教育是一个民族最根本的事业,要求在全***全国造成一种“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空气。他指出:“靠空讲不能实现现代化,必须有知识,有人才。没有知识,没有人才,怎么上得去。”他强调优先发展教育,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要求各级领导要像抓好经济工作那样抓好教育工作,加大教育投入,增加教育经费。1983年他在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时,强调指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把“三个面向”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落脚在先进文化的发展上,落脚在全民族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上,落脚在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合格人才培养上,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科学地为传播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赋予了任务,指明了发展方向。
第四,做到先进文化发展与提高人的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有机统一。***认为,先进文化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力量源泉,人的全面发展又为先进文化的发展提供前提和基础。先进文化建设必须服务于人民,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和提高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质量。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使之真正成为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实践活动,充分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先进文化建设的基本方向上,他继续坚持***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要“为最广大的人民群众、首先为工农兵服务”的方向,提出“我们的文艺属于人民。”主张以先进文化的发展实现人素质的提高和人的全面发展;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最终达到以发展先进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更多的先进文化的最佳效果。
三、发展先进文化才能实现培养社会主义“四有”新人这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目标
个人发展方向篇8
要]在“低碳”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的热门话题时,民族地区的发展自然应当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坚持“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的价值取向。文章阐述民族地区坚持低碳经济价值取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分析低碳经济价值取向的内涵,提出了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低碳经济;价值取向;民族地区;发展;广西
[作者简介]田米香,河池学院社科部讲师,硕士,广西宜州546300
[中***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13)02―0058―03
发展问题直接关系民族地区的未来,但是如何发展,发展应坚持怎样的价值取向?这是民族地区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低碳”成为全球气候变暖情况下的热门话题时,民族地区的发展自然也应当主动适应时代潮流――坚持“低碳经济”、“低碳发展”的价值取向。
一、民族地区坚持低碳经济价值取向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2010年《中国人类发展报告》指出:“中国目前的增长模式很难长期维持,中国在未来除了走低碳道路之外,别无选择。”报告还指出,在中国一些较发达的省份,其单位GDP产值中的碳排放相对较低,而那些收入水平和发展水平较落后的民族地区的碳排放量反而较高。对民族地区来说,走“低碳”之路成了必然的价值抉择。
(一)民族地区坚持低碳经济价值取向的必要性
自然禀赋的原因,使得民族地区在自然资源方面,具有相对国内其他地区的优势,而由于经济发展阶段的差异,民族地区在资金、技术、人才及管理等方面相对国内其他地区又处于相对劣势。因此,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对能源消耗,尤其是煤、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赖比较大,另一方面对环境气候条件造成了较大的负面影响。以广西为例,从当前情况来看,这一地区的碳排放形势不容乐观。首先,广西在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推进的过程中,“能源消费仍以化石燃料为主,且各种化石燃料消耗中又以煤炭为主。煤炭在广西产生的碳排放量在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例均大于70%。而煤炭和石油属于高污染、高排放的常规能源,对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其次,广西的工业部门仍然是高碳能源消费的主要部门。而大企业少、小企业多现实条件使得这一地区的工业技术条件相对落后,节能减排技术不能很好满足能源高增长的速度,能源利用效率较低,又加重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高碳特征。再次,广西对清洁能源(水能、风能、核能等)的开发起步较晚。近年来广西地方***府虽然加大了对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力度,但由于对清洁能源开发需要相对较高的技术条件,而这些技术大多还要从国内其他地区甚至国外进口,因而,广西目前已开发的清洁能源产品较少。这一定程度上加大了这一地区对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的依赖。最后,2010年,广西遭遇50年少见的大旱。灾难性的气候变化直逼人们思考低碳发展的必要性。因此,为了保证这一地区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上倡导“低碳”。
(二)民族地区坚持低碳经济价值取向的可能性
1.我国***府高度重视发展低碳经济。我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威胁,在2007年,同志在亚太经合组织(APEC)第15次领导人会议上,明确主张“发展低碳经济”。在这次重要讲话中,他一共说了4回“碳”:“发展低碳经济”、研发和推广“低碳能源技术”、“增加碳汇”、“促进碳吸收技术发展”。至此,我国对于发展低碳经济,坚持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开始迈出实质性的步伐。目前,正在从制度安排、体制运行、实践环节等多方面作出努力。这为民族自治地方发展低碳经济、坚持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提供了现实基础。
2.各地方***府,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民族自治地方,为发展低碳经济,也一路“亮绿灯”。比如广西在去年召开的自治区第十次***代会上,明确提出实现富民强桂新跨越必须坚持推动广西的“五区”(即西部经济强区、民族文化强区、社会和谐稳定模范区、生态文明示范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区)建设,明确将“生态文明示范区”作为富民强桂新跨越的战略任务之一提出来,显示了广西地方***府对于环境保护、对于发展低碳经济的高度重视。广西目前全境封闭使用乙醇汽油,在所有的汽油都添加了10%的由木薯生产的燃料乙醇,仅此一项广西一年就节省20万吨汽油。而广西地方***府推出的“14+4”产业振兴规划在重点发展14个千亿元产业的同时,大力发展四大新兴产业(即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这四大新兴产业的发展,则为广西发展低碳经济提供了现实可能性。
二、低碳经济价值取向的丰富内涵
(一)坚持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对民族地区发展的重大意义
1.坚持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有助于引导民族地区能源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自然禀赋的原因,使得民族地区既蕴含丰富的太阳能、水能、风能等清洁能源,又拥有大量化石能源、矿产资源。但是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多年来,民族地区在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指导下,始终坚持走“资源开发导向型”的发展道路,使得这一地区的环境和气候条件日益恶化。因此,民族地区要改变目前日益恶化的环境和气候条件,就必须走低碳经济的发展道路。由于低碳经济倡导“三低”发展,即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所以坚持“三低”发展为价值导向的低碳经济之路,民族地区一方面将更加注重太阳能、水能等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另一方面会加快技术创新、产业转型,提高化石能源、矿产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实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坚持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有利于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气候日益变暖趋势的减缓,有利于民族地区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由于低碳经济倡导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双赢”价值理念,倡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理念,这样的经济发展方式必然要求民族地区在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中改掉过去只抓经济不顾环境承受能力的错误做法,转而以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友好的双赢为目标,以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目标。
(二)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作为价值体系中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它体现了主体的价值追求,表现为主体在价值活动中的倾向性,“它调节并使主体的行为指向一定的价值目标”。也就是说,价值取向对主体的行为起着重要的支配、调节和导向作用。价值取向引入经济学领域,是指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活动中的倾向性,它引导经济活动主体的行为与一定的价值目标相符合。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经济活动主体在经济活动中,在处理人类自身对经济增长与能源资源的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与环境气候条件变化关系时应坚持的价值目标。首先,低碳经济坚持“三低”发展的价值取向。低碳经济是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以资源能源的低消耗、低排放、低污染为特征的新经济形态。低碳经济强调碳基能源对气候变化的影响减少。其次,低碳经济坚持“个体经济”与“社会经济”并重的价值取向。任何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不受道德的约束,就可能出现被滥用而导致不良后果的局面。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活动个体表现出了强大的自主意识和自我发展能力。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以各种方式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以个人经济获利为唯一目的的行为,毫无疑问,带来了个体的经济。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无疑有利于激发社会的活力,但是这种行为如果全然不顾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又必将给他人和社会带来严重不良影响,产生社会不经济。经济发展追求“低碳”,就是为使个体的行为与社会的整体利益结合起来,在追求个体经济的同时注重社会整体的经济,就是要使个体经济活动既注重节约能源资源,开发清洁能源,又主动承担社会责任。最后,低碳经济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价值取向。坚持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就是要求尊重自然的价值,坚持尊重自然规律与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相统一原则,在寻求经济发展过程中达到人与自然的永续和谐。
三、民族地区发展低碳经济的措施
应该说,低碳经济是经济发展的碳排放量、生态环境代价及社会经济成本最低的经济,是一种能够保障生态系统可持续性的经济。坚持低碳发展,也是民族地区在发展经济、改善民生的同时,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有效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然选择。然而,坚持低碳经济的价值取向,走低碳发展的道路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府、企业和个人都承担起相应的责任。以下以广西为视域。
(一)***府引导
广西地方***府作为公共权力的体现者和公共资源的权威分配者,应该在充分分析广西发展低碳经济的优势和劣势基础上,切实承担起经济管理与公共资源分配的职能,建立和完善低碳发展所需的***策法规体系,包括能源开发与利用体系、企业和个人行为监督体系、产业结构优化体系、科技创新支撑体系等。通过这些***策的制定和完善以扶持低碳经济的发展、监督经济发展主体的行为、评价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是非得失,保证广西在充分利用自身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的同时,顺利推进低碳战略。
(二)企业主体
改革开放的春风,使得广西的工业得到长足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巨大财富。就“十一五”而言,广西的工业总产值突破万亿元,食品、汽车、冶金成为千亿元产业,食糖、微型汽车、轮式装载机、柴油内燃机等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由31.7%提高到40.3%,工业主导作用进一步增强。但是,受传统经营模式的影响,“经济效益优先”的原则使工业企业忽视了环境承载能力,企业的日常生产活动在消耗大量能源资源的同时给环境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也就是出现了明显的“个体经济”和“社会不经济”情况。因此要改变这种状况,在发展低碳经济过程中,企业应主动承担起建设主体的责任,把“效益”和“环保”同时作为经济活动追求的目标,开发低碳能源系统、发展低碳技术,在促进企业的良性运营和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保持企业与环境的和谐共处。
(三)个人参与
低碳发展,不但是国家命题,而且也是每个人的责任。首先,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个人养成自觉节约身边各种资源的习惯。其次,实现低碳发展需要个人自觉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广西作为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区,人民群众参与低碳经济建设的积极性是值得肯定的。比如,南宁市民在国庆长假期间主动选择了低碳环保的骑自行车旅游。又如,南宁市***府为促进居民主动节能,仅2010年就推广节能灯70.2万只,而市民在推广企业中标价的基础上可享受国家补贴50%、南宁市补贴15%,一只节能灯只需2.5―3.5元。此外,广西提出“十二五”时期要努力建设林业强区的计划。为此,自治区***府着力实施“绿满八桂”造林绿化工程,开展“百万农户种千万颗树”活动,真正做到生态文明建设人人参与、人人出力。
[参考文献]
[1]杨琳,邓晓***,基于能源消费碳足迹的广西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2,(4).
个人发展方向篇9
近年来.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各级***府和相关部门都很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中国医药工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均增幅为23%。预计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7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12580亿元,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11年,中国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IllS,‘叫旦是,由于业内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对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少进行探索性实践,导致高速发展的医药产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负效应。低碳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突破创新瓶颈。取得历史性突破是一个新的契机。在低碳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中国医药产业有可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我国医药产业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医药制造业的很多研发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部门。它们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有比较活跃的团队。目前,不少医药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有的已经在向其他国家出口。其次,要看到我国的医药制造业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市场需求恰恰是驱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市场规模庞大,其研发成本更容易分摊。这意味着改变依靠传统产业的老路,走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我国医药产业要想抓住这个契机,关键不仅在于积极进行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还在于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并重构。因为,价值取向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驱动力,是创新行为的最终依据。
二、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反思
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中。技术创新本身不是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这~过程蕴含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医药技术创新实践中,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分为物质价值取向与精神价值取向两大类。进而可以继续分解为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等。各种价值取向之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认为医药技术创新追求的核心是经济价值。与此相对应.医药行业内对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只看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对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医药工业中的技术创新主体长期对技术创新负荷的其他价值视而不见,使技术创新的负价值.特别是在生态领域、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负价值全面爆发。
(一)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对立.忽视生态价值取向。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本应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为医药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管理、保护并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但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主张对人对自然改造的随意性,纵容对自然开采的掠夺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对于这一技术会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中国头孢氨苄的年产量超过两千吨,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未来还将持续增长.但是传统的化学法生产头孢氨苄会排出较多的废气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另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植物类药渣的排放量就高达65万余吨,目前这些药渣多以堆放处置为主.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耗去大量资金。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污染。阢。蜘传统医药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负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生态价值的忽视受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核心是“主客二分”。所谓“主客二分”。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笛卡尔把“思”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突出强调.人的理性使人高于其他存在物,把人从万物当中区分开来.成为和自然相分离的主体,自然成为与人这个主体相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被简化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展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的利益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和目的.人与自然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给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重要的影响。在医药技术创新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从而在创新过程中简单、粗暴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度强调医药技术创新主体的“主体性”.不知不觉地助长了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对生态价值视而不见。
(二)重“物”轻“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异化。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要求创新过程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结果不能违背人的价值,人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存在和发展,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达到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药技术创新能否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在人的文化、心理、认识、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最终引致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使人的主体地位削弱,在精神上感受到自身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比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用于基因***的药物研发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成就。这类药物的应用不仅可以给研发主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帮助人类弥补个体缺陷,从表面上来看的确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问题在于,人类基因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人会更加幸福、人类社会更加完美,更不意味着人类获得更好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基因技术的创新也会对人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以往的社会规范和生存规则带来强烈冲击。哈贝马斯认为,基因干预技术与人种身份的自我鉴定、人性的自我认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优生为目的的基因干涉限制了其他个体对自己生命方式的选择,因为个体的自主选择是以完全自主地拥有自己的身体为前提的,身体是实现个人存在方式最基本的媒介。一旦前辈对他们实施基因干涉的话。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哈贝马斯禁不住大声询问:“这是谁的力量.这是对谁的控制或对什么的控制?”陆1嘲正因为如此.早在上个世纪.胡塞尔就指出技术在根本上排斥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使人落人“不幸”的时代。他认为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技术)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技术)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I•l㈣马克思也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lYJ州}
三、低碳模式下我国医药工业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重构
纵观人类的技术发展史,不难发现,要想使某项技术创新活动不产生任何负价值是不可能的。但调整好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弱化技术创新的价值异化问题,使其负价值最小化、正价值最大化却是完全可能的。在低碳发展模式即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惟经济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统一,要实现这种协调统一,关键在于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弗洛姆指出,现有的技术之所以不人性、不人道,根源在于其技术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旧唧嘞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重构已经成为医药工业技术创新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构并不否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重构后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取向,更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生态平衡.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缓和医药技术创新在生态价值危机和人文价值危机这两方面越演越烈的趋势。
(一)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倡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和谐。技术本身具有生态价值。所谓技术的生态价值,是指技术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71恤,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不能推卸其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责任,其创新成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体现出技术应有的生态价值。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需要强调生态价值取向,提倡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使医药技术创新变成一种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所谓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是指医药技术创新在其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合理地考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它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其最本质特征是在传统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目标上。增加了促迸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双重目标。
第一,在自然生态协调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创新要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主张通过合理的技术创新方式,消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这个层面。医药技术的生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药技术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二是医药技术为人类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物质手段;三是医药技术进步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提供前提和保证。为了实现以上要求.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医药技术创新成果从生产到使用直到废弃处理,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者危害最小。(2)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3)医药技术创新过程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在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尽量做到消耗的能源最少。(4)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尽量提高可回收再利用率。
第二,在社会生态和谐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协调。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进一步实现从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和谐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这种生态化转向有助于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利益公平、合理分配,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当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的***治、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时,医药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才更扎实,其动力也更强劲。在此基础上.医药技术将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其社会负价值将不断降低。这样,才能保持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倡导人性化医药技术创新。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更好地促进•92•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而社会***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都渗透着人的发展问题.都是人的发展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内容和中心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所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有序,最终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技术创新。所谓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要求在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考虑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创造人文价值,从而实现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协调。具体说来,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应该追求以下几个层次的价值:
第一.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表现在医药技术创新能提高生产率的、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等方面的手段价值、工具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并非绝对没有体现人文价值取向。毕竟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医药技术创新确实能提高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毋庸置疑,这一点是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取向。工具价值不能代替人的本质力量去实现其目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对于目的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人性化技术创新在精神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的物质过程,它同时也一个精神过程。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就凝聚着人类的精神再造,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享受。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凝聚可以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享受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医药技术创新会导致医疗保健的改善,这种改善在本质上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因此,人性化技术创新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还能够使人性更加完善,使人格更加丰满。
第三,人性化技术创新在本质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在实现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后,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讲话中曾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祸害。你们在埋头于***标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帅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并不会陷入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因为,按照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思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而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把自然当做征服和统治的对象,事实上。医药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医药技术创新应该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虽然在追求的过程中完全消除对立和冲突是不可能的,然而就人的不断发展而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人类。每一步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与环节,这就要求在每一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技术的目的与价值走向。
(三)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医药技术创新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下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种种价值困境,构建与低碳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正确价值取向,需要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要坚持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中,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要兼顾。另一方面,在坚持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和谐互补,避免出现各种价值取向的相互替代甚至相互对立。做到这两个方面需要医药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以及人文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具体说来,这种合理的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
个人发展方向篇10
关键词:医院;行***管理人员;横向职业发展
当前,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大幅推进、“互联网+”和大数据时代的迅速发展对大型医院的医疗服务模式和组织管理变革不断提出新的要求,“精细化管理”被提至医院管理的重要位置[1],这对医院管理团队的职业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作为医院管理团队的储备人才,青年行***管理人员是医院实现“精细化”管理的基础力量和未来生力***[2],关注其职业发展状况,扩宽其职业发展通道,对促其个人成长、提升医院科学管理水平有着重要意义。然而,随着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的去行***化[3],医院管理人员的纵向职业发展通道,即职称晋升通道将越走越窄,医院管理者应将注意力转移到青年行***管理人员的横向职业发展通道上。什么是横向职业发展通道?什么是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的横向职业发展通道?关于该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研究进展如何?本文将对国内外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的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1概念
1.1职业发展通道
职业发展通道是指在组织中员工从一个特定的工作到下一个工作纵向或横向发展的路径[4]。对职业发展通道的管理即职业生涯管理,是组织结合员工的能力、兴趣等因素,根据组织发展目标,制定双方都能接受的职业生涯目标,并通过工作轮换、丰富工作经验、培训等一系列措施[5],使职工取得工作满意,实现职业理想和达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4]。
1.2横向职业发展通道
员工通过横向的工作轮换或岗位轮转进入一个新部门或新的工作领域,在同一个管理层次或同一个技术、技能等级上不同岗位或不同工种之间的变动通道,即横向职业发展通道[6]。结合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概念,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通过非职称晋升途径的发展通道,在同级别不同岗位间进行工作轮转,在同级别同岗位实现工作扩大和丰富,以及接受教育培训等,则为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的横向职业发展。尽管没有职位级别的变化,但通过在不同职能领域或不同业务上的发展,可使青年管理人员积累更多的工作经验,丰富知识和能力。
2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青年行***管理人员是医院管理团队的基础力量和未来主力***,良好的职业发展有利于增加其工作积极性、稳定性,激发创造力[2]。关于青年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组织更多关注的是其纵向发展通道,即职务晋升渠道[6]。纵向发展通道是职业发展通道的主体框架,然而,2000年《中组部、人事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指出,***和国家卫计委已在高校及部分直属或所属事业单位启动行***人员职员制改革[7];2013年出台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是推动公办事业单位去行***化,学校、科研院所、医院的行***级别将被逐步取消[3]。这从侧面反映了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将可能面临无职称、无级别的尴尬境地。此时,横向职业发展通道作为对纵向通道的辅助和补充[8],其对青年行***人员整体发展的作用不可或缺。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重要理论背景基于美国学者库克关于创造力的S形曲线研究模型[8]。库克指出,员工就职于某一岗位后,如若在3年内保持创造力的持续增长,在入职4.5年时就会达创造力巅峰,并在1年内为其出成果的黄金期,之后便进入衰减稳定期[9]。基于库克的研究结论,结合现代医院行***管理结构推崇扁平化组织模式的趋势[10],在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纵向职业发展通道可能受限时,如能及时改变其工作内容和环境,促其工作横向发展,将可使其在上一个创造力S形曲线结束时,继续进入下一个S形曲线,进而科学地提高医院行***后勤管理人员的职业能力和整体管理水平。
3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1国内研究现状
在国内,关于公立医院行***管理人员职业发展的研究多侧重于职业生涯规划管理方面。朱长格、刘敬等[11-12]对广州、北京、上海、江苏等经济发达地区的12家三级公立医院的行***管理人员开展了职业生涯管理规划现状调查,结果显示医院对行***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作用不足,管理系列的职称晋升体系缺乏,行***管理人员的工作岗位感知得分、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得分较低,学历、职称和职务是其工作岗位感知和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的影响因素。陈富强等[2]也对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进行了探讨及实践,他指出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规划应包括轮转(第1~3年)、定科(第4~7年)、定向发展(7年以后)三个阶段,提出了规划培养各阶段的要求和具体内容,并强调医院层面要以制度保证轮转实施。丁宁等[13]结合国内部分医院进行的管理实践,分析了现行医院行***管理人员轮转培养方式的局限性,总结武汉市某公立医院的实践经验,提出了“能力导向型”青年管理人员轮转培养方式。明确针对员工横向职业发展通道进行研究的,目前国内多见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领域。如李友忠[8]探讨了企业员工的横向职业发展通道,指出企业员工的横向职业发展通道主要表现为生产类员工的一专多能及管理类员工的岗位轮转。童露等[14]为经济型酒店核心员工设计了包括横向发展通道在内的多种职业发展通道模式,并从通道的宽窄、速度、长度上对员工职业发展体系进行了深入探讨,其研究维度较为全面。
3.2国外研究现状
在国外,由于社会制度的差异,欧美发达国家在医院人力资源管理上与国内有着较大不同。如美国许多医院实行的是医院董事会领导下的医师组织和行***领导分权管理体制即双权型管理。与医师组织成员不同,美国医院的行***管理人员均为雇员,管理上大多实行企业化管理,以职业化著称[15-16]。国外关于员工职业发展的有关理论研究较为成熟,如FrankParsons的“职业-人匹配”论[17]、EdgarH.Schein的职业锚理论[18]、JohnHolland的职业性向理论[19]等,为进行员工职业发展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基础。总的来说,国内在提高公立医院行***管理人员职业能力,促进其职业发展的研究上已提出了一定的对策方案,但国内现有的研究较少侧重针对医院的“青年”行***管理人员,对其职业发展的研究也不明显侧重“横向职业发展”维度(纵向职业发展维度涉及***策、制度层面,推动其变革需多方参与,任重而道远)。企业管理上关于员工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研究虽对医院管理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但公立医院的性质和运营方式始终与企业存在较大区别,不能照搬照抄。且国内已有研究大多为经验性研究,在新医改背景下,医院的行***决策应由经验性决策逐步向循证决策转变,才能切实提高医院管理队伍的职业水平。而国内外由于产权形式不同、国情不同,提示我们在学习借鉴国外先进理论的同时,需探索研究具有本土特色的公立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横向职业发展,提高其职业能力以促进科学化医院管理。
4借鉴和启发
通过对医院行***管理人员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研究进展进行文献综述,笔者作了以下思考总结,希望对医院高层管理者在打造职业化、专业化医院管理团队上起到一定的借鉴和启发作用。
4.1应进一步重视和规范医院行***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
国外有关研究表明,在结构、人员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管理可提高50%的效益[11]。医院要想健康地持续发展,就必须实现科学有效管理,需要职业化的管理团队。但目前很多医院存在重临床、轻管理的现象,对医院管理队伍的建设不够重视,影响行***管理人员的积极性,导致其工作效率下降,甚至产生职业倦怠。因此,医院高层管理者应进一步重视行***管理人员的职业生涯规划管理,从组织层面为其创造广阔的职业发展空间,保持其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以保证医院管理的效益。
4.2促进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应先帮助其确定职业锚
由美国麻省理工大学施恩博士提出的职业锚理论,是一种职业选择理论。所谓“职业锚”是指个人通过对自己的才干和能力、态度和价值观、自我动机和需要进行充分认识后逐步稳定、内化下来的职业经验[9]。透过职业锚,医院高层管理者可获取青年管理人员个人的职业生涯发展信息反馈,有利于为其设置可行、有效、畅通的职业发展通道。而当组织为个人设置的职业发展通道令其满足时,则有利于深化个人对组织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收到正反馈的效果。因此,职业锚对促进组织和个人的双向稳固接纳和双赢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4.3能力导向型轮岗培养方式可作为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重要的横向职业发展通道
岗位轮转作为一种低成本、高成效的培训模式,已为部分大型公立医院所采纳,用于医院行***后勤管理人员的培养培训。然而,要使轮岗制度真正实现提高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职业化水平的目标,则应进一步分析现行轮岗模式特点及其局限性,根据实际需要和实践经验设计轮转制度及内容,整合院内外优质培训资源,重视能力开发和能力评价,将轮岗优化为一种能力导向型培训方式,以作为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横向职业发展的主要通道。
作者:陈泽冰 黄继山 魏晓贤 宋斐 单位: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
参考文献:
[1]姜洁,唐绍***,曾利辉,等.新医改视野下医院管理队伍的专业化与职业化建设[J].四川医学,2015,36(2):129-134.
[2]陈富强,张福泉,胡冰水,等.医院青年行***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的探讨及实践[J].中国医院,2013,17(4):63-66.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府.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R].2013.
[4]刘冰,张欣平.职业生涯管理[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5]陈焱,陈立明.某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青年医务工作者职业生涯管理的研究[J].现代医院,2011,11(9):102-104.
[6]罗红梅.企业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研究[D].江苏大学,2006.
[7]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事部.中组部、人事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人事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R].人发[2000]59号,2000.
[8]李友忠.关于企业员工横向职业发展通道的探讨[J].职业圈,2007(14):40-43.
[9]叶金松,吴存凤.库克曲线与中国人力资源管理[J].经济与管理,2007,21(1):56-58.
[10]黄毅.为行***职员搭建职业发展通道[N].健康报.
[11]朱长格,刘敬.公立医院行***管理人员职业发展规划管理研究[J].现代医院,2011,11(12):128-130.
[12]刘敬,方鹏骞,高红霞,等.公立医院行***管理人员职业生涯规划管理状况与对策[J].医学与社会,2011,24(10):78-80.
[13]丁宁,南京辉,彭义香,等.武汉市某医院青年管理人员能力导向型轮转培养方式的实践与思考[J].医学与社会,2014,27(12):66-67.
[14]童露,杨红英.经济型酒店核心员工职业发展通道研究[J].旅游研究,2013,5(3):7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