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落孙山篇1
1、今年你虽然名落孙山,但只要下定决心,努力用功,明年一定会考取。
2、名落孙山的候选人回去工作,其他的则说战斗刚刚开始。
3、我已有心理准备,此次考试纵然名落孙山,也不气馁。
4、后来人们用“名落孙山”来比喻考试没有考上或者选拔没有被录取。
5、一次考试名落孙山有什麽关系?我要急起直追,下次非金榜题名不可。
6、新世界葡萄酒轻松占据了前几名位置,拉菲则“名落孙山”。
7、如果你参加考试,最好能及格,一定不要名落孙山。
8、这次入学考试他虽名落孙山,但他并不气馁。
9、不难想象她在高考时名落孙山,并且只能主修她不喜欢的热能工程专业。
10、参***是萨达姆的梦想,当他在***校招生考试中名落孙山后,他便身心交瘁。
11、你平时不努力,难怪几次考试都名落孙山。
12、但是,还是有30%左右的学生名落孙山。
13、参加考试,即使名落孙山,也不应灰心,()再接再厉,下次再来!
14、今年高考他又名落孙山了。
15、他成绩那麽好,却名落孙山,真是令人感到意外。
16、我来投考的那一年,有一个山东老乡,已经报考了五次,次次名落孙山。
名落孙山篇2
过年了啊。
又一次丢掉了年级第一,把我重重地甩出了年级前十。怎么回事?可我依旧像得了第一似的坦然。我把自己从头到脚审视了一番,这个学期到底哪里出了问题?
我把所有都归咎于现在的座位。
第五排,前面一个T,后面一个L,左边一个Y,左边的左边一个Z,右边呢?过道。
T,她美貌如花,倾国倾城尽显一世风流。一年到头花枝招展,没有一片零落的花瓣。屁股后面跟了一大群玉树临风的俊男,一起发发短信,聊聊天,吃吃麻辣烫,混混日子。不是吹,就是甩,就是分。我们紧张的日子,她过得悠哉悠哉。时不时到我这儿偷几本作业抄抄,随便打发老师交差。其实除了新来的班主任还在意她,其余没有老师对她抱有一丝希望。一个月开销一百块,吃了零食不长肉,看了言情小说羡慕得死去活来。“我反正读艺校的!”她不屑地说。
L,唤之为“逼姐”,又名“鲁冰花”。眯地找不到缝的眼睛,圆的不能再小的鼻子,再加一副好嗓子,骂得男生跪地求饶。(海豚音让人毛骨悚然。)不过也只有她同桌“应妹”(男的)才这么懦弱。身为科学组长的我,大清早死活不给她作业抄,她便撅嘴飞来俩字——“小气!”
Y,左边那位。长了一口横七竖八的玉米牙,该整不整。理由就是整的时候吃不了零食。腿粗,臀大,脸圆。头发只能用“一捆”来形容,根根金黄,簇簇扭卷。以后既省了钱染,又省了钱烫。这回期末考,数学不及格,科学倒97,不知道她读书怎么读的。
再说Y左边的那位,也就是我左边的左边的那位,Z。他在学习上和我有的一拼。海拔忒高了点,每次都居高临下地看我。英语喂,考这么高,干什么都不知道的。不过他这一回也掉得很惨,比我还惨。原因也就归咎于现在的座位吧。被首陀罗誉为“阴险的副班长”,只要他在班级日记上鬼画符几下,班主任就立马会把罪犯叫出去“开飞机”。
名落孙山篇3
名落孙山:名字落在榜末孙山的后面。指考试或选拔没有录取。贻厥孙谋:贻,遗留;厥,其、他的;谋,计谋、打算。为子孙的将来作好安排。子子孙孙:子孙后裔,世世代代的意思。季孙之忧:季孙,鲁国大夫;忧,忧患。指内部的忧患。王孙公子:旧时贵族,官僚的子弟。福孙荫子:指福荫及于子孙。王孙贵戚:泛指皇亲国戚。
(来源:文章屋网 .wzu)
名落孙山篇4
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是陕西为数不多的省级特困村之一。2015年7月,省社科院信息中心主任孙P被选派到瓦铺村担任第一书记,任期一年。但是,任期届满,当其他地方的选派干部收拾行李、时复虻阑馗之时,孙P却陷入两难选择。
走,还是留?孙P最终选择了后者。
一袋袋装好的玉米糁,整齐地排列在墙根下,如同士兵列队一般。几位妇女正围着一个大笸箩进行包装,旁边的一个塑料桶里,还有大半桶金灿灿的玉米糁。
“这是富硒老玉米,产量不高,但吃起来特别香。”中国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下简称“中古委”)西北工作站贾咏昊主任如数家珍。
首批两千斤玉米糁,由中古委古村创益研习社监制,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精致农业合作社出品。浅褐色牛皮纸包装袋正中的标签寓意清晰:两根老玉米中间,一只白色小鸟站在一块红色瓦片上,醒目异常。
2016年12月26日,本刊记者走进瓦铺村,恰遇瓦铺村景观村落产品包装外运的场景。除了玉米糁,此次同时出售的产品还有瓦铺村村民自酿的清酒。
这是瓦铺村正式获得“中国景观村落”称号半个月之后上市的第一批景观村落产品。
其实,不管是“中国景观村落”称号,还是景观村落产品,对过去的瓦铺村来说都是无法想象的。而为了这一切,瓦铺村第一书记孙P已经忙碌奔走了大半年的时间。
瓦铺村的第一书记
2015年5月,陕西省转发《中共中央组织部、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扶贫开发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做好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工作的通知》,并明确要求省级单位选派人员要与本单位驻村联户扶贫工作相结合。
从级别上讲,“第一书记”是最小的官,但却是国家实施精准扶贫这盘大棋上一枚非常重要的棋子。
这一年的7月27日,孙P以瓦铺村***支部第一书记、省社科院驻村扶贫工作队队长双重身份,来到了瓦铺村。
“孙书记用二十多天时间,徒步跑了300多公里,挨家挨户走访群众。有时候家里没人,一连要跑好几次。”瓦铺村村主任唐章海对记者介绍说。
瓦铺村位于茨沟镇一个名叫寺沟的山道里,全村有15个村民小组、261户人家,其中91户为贫困户。除去16户五保户、26户低保户外,需要扶助脱贫的还有49户。很多贫困户聚合了因学、因病、因智、因残、无劳力、缺资金、少技术等多重致贫原因。但是按上级确定的目标,脱贫时间只有短短的两年。
很显然,脱贫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孙P意识到,要想按期稳定脱贫,必须采取具有组合拳性质的综合措施。对全村贫困户情况作了初步梳理后,孙P决定先从改善他们的生活入手。
村民罗先根因意外事故导致右脚粉碎性骨折,一家三口生活陷入困境。孙P替他写了救助申请,然后多次跑省市区慈善部门,千方百计为罗先根争取到了5000元的救助金,缓解了他一家人的生活困难。
六组的贫困户年化久,孩子外出打工,他留在家里操持家务,照料智障的老伴。年化久给孙P反映了门前过河桥的问题,孙P便到省慈善协会争取到一个慈安桥的帮扶项目。
村道两边不时能看到新房,多是村民在外打工挣钱盖的。有的人家房子盖好了,里边的墙没有钱粉刷,还是毛墙毛地;有的为了盖房,拉了账欠着债。全村三分之二的人家住在山上,其中134户住的还是土坯石板房。
孙P背着相机,对每一院石板房逐一拍照,登记造册,针对50户重度危房,他积极争取***府危房改造项目,同时联系慈善机构,呼吁爱心企业“认领”,动员社会公益力量资助困难群众改善居住条件。
村民老曹15岁的儿子因迷恋游戏、厌学贪玩,辍学在家。加之家里日子过得捉襟见肘,老曹打算送儿子去建筑工地做小工。孙P了解清楚孩子的具体问题后,就做家长的思想工作,随后向陕西阳虎教育学校――一家问题少年教育机构求助。校长王阳虎被孙P的真诚打动,免除8万元学费,欣然收下这个学生。孙P又四处联系,从西安一位好心人赵先生那里为孩子筹得1.2万元的生活费。
胡花和朱荣富两个高中生考上了大学,因为家里生活困难,面对高昂的大学学费手足无措。孙P积极联系爱心企业和公益机构,为每人争取到了5000元的助学金,使他们得以顺利入学。
冬天到了,孙P操心村里那些困难的孩子不能温暖过冬。他联系到李连杰壹基金,为全村所有单亲、特困、孤残儿童每人争取到了一个“365温暖包”。孩子们打开包装时,里面有崭新的帽子、围巾、棉衣、手套、鞋袜……过冬的衣物从头到脚一应俱全,是名副其实的温暖大礼包。六岁的胡厚坤小朋友高兴而又懂事地说,“要把这些新衣服留到过年的时候再穿。”
为了类似这样的事情,孙P没少往慈善协会和公益机构跑,去的次数多了也相互熟识了,大家说他是“爱心书记”,也有人一见面就打趣地称他“化缘村官”。
针对自身没有发展思路的农户,孙P因户而异替他们确定了“人均养1头猪、10只鸡,逐步发展一批烤酒、磨豆腐、魔芋加工大户”的增收路子。发现大家普遍缺乏科学的种植养殖技术后,孙P就利用去省城的机会,大包小包背回来了200多册农村实用技术***书,搜集了许多科普教育视频资料,在田间地头办起了“强农惠民讲堂”。
十四、十五组地处沟道最深处,地理环境艰苦,群众出行十分不便,日常的生产生活物资和农产品运输全靠肩挑背扛。为了打通这最后一公里村道,孙P在省社科院领导的支持和方海韵等同事的帮助下,争取到了70万元的专项资金,圆了群众的筑路梦。
带着记者在村里走访的过程中,孙P不时被村民“挡住去路”。一位妇女一声一声地叫着“孙书记”,向他打听旧房改造的事情。一位男子胳膊受了伤,孙P关切地询问他伤势情况。我们走进一户人家,屋子黑暗破败,住着三代六口人。孙P告诉男主人,不久就会上马移民搬迁安置项目,到时候他们就能住上新房子了。老房里有很多老物件,火塘上的吊炉,装粮食的板柜,吹谷糠的风车,孙P叮嘱老人家这些东西一定要留好,将来村里发展旅游,开办农家乐,都有大用场。
让留守儿童精神脱贫
瓦铺村全村1010人,外出打工的有400多人,几乎村上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了。
村上的留守儿童有90多个,大多由爷爷、奶奶照料,缺少来自父母的关爱。用孙P的话说,他们是“精神孤儿”。
一天,孙P来到村上的小学,见一群孩子围坐在一起。“孙叔叔,今天我们有书看了。”一个孩子高兴地大声说。孙P接过来一看,原来是一本街道上散发的医疗广告册。
“村上孩子除了课本,没有任何课外书。”孙P心里一酸,连夜写了一封呼吁信《来自大山深处的呼唤――为贫困山区的孩子捐一本书吧!》到网上。他在信中写道:在巍峨绵延的秦巴大山深处,生活着一群聪明可爱的孩子。他们大多是年幼的留守儿童,远离父母、家庭贫困、买书无钱,大山能够给予他们的实在是少之又少。他们无法像城市的小伙伴们那样,享受妈妈的陪伴和爸爸的呵护,获得阅读的快乐和知识的滋养。但是,他们依然拥有着五彩斑斓的梦想,他们期待一扇可以阅读山外的天窗,他们渴望用知识改变命运,他们憧憬着童话般的未来。“请您抽点时间整理一下自己的书架,将您闲置的***书奉献给大山里这些可爱的孩子,通过分享阅读,将梦想和力量移植给他们;通过书籍循环利用,将知识和爱传递下去。”
这份呼吁信,得到很多爱心人士的积极回应。
2016年5月28日,西安老约翰绘本馆驱车近200公里,将一周内汇集的首批85个爱心家庭捐赠的600余册***书送到了瓦铺村,为孩子们建起了爱心书柜。6月1日,又有18辆车冒着瓢泼大雨驶进瓦铺村。这是安康义工联合会、安康市种业管理局等机构满载爱心物资的公益车队,为孩子们带来25套崭新的课桌椅,以及***书、文具、书包、雨伞、衣服、鞋子、文体用品等一大批丰厚的礼物。在一场别开生面的“大手拉小手为爱一起走”的互动活动中,孩子们度过了一个特别的儿童节。
2016年暑假,在陕西阳虎教育学校的全额赞助下,孙P策划举办了“斩断穷根 拥抱梦想――留守儿童德艺培训”,让山区的孩子过了一个丰富多彩的暑假。
“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贫困,远比物质贫困更需要引起重视。在脱贫攻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解决物质脱贫,更要解决精神脱贫,不仅要保护好自然生态,更要呵护好心灵生态,要用爱筑牢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防护堤,让他们在关爱下树立信心,拥有梦想,更好地融入社会。”这是孙P举办暑期德艺培训班的出发点。
培训班上,80多名留守儿童,诵读《三字经》《弟子规》,以及流传已久的瓦铺民谣,学英语、绘画、练书法、***体拳、做手工,益智萌趣,从来没有接触过乐器的孩子,在专业老师的教授下学会了吹奏葫芦丝,个个欢天喜地。
孙P还特地邀请了美国、加拿大等国际友人走进瓦铺与留守儿童互动,一方面让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另一方面也展现乡土中国的魅力。来自加拿大的安大卫高兴地说,“这个地方真的是太美丽了,这里的人们很友好,我很喜欢这些农村的孩子。”
培训结束时,小女生任成娟在作文里写到:长大后,我想当一名画家,把家乡的山山水水展现给世界。小男生王贤勇的理想是当一名宇航员,他开始收集起与中国航天有关的资料。
在孙P的争取下,一年多的时间里,先后有西安明德教育咨询有限公司、陕西蓝普科技发展有限公司、陕西吉尔律师事务所、西安老约翰绘本馆、西安古道***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省市区慈善协会、安康义工联等10余家机构到瓦铺开展爱心帮扶活动,为村内资助了大量实用设备和急需物资,化解了许多贫困户的艰难处境,也使村级组织和村小学初步实现办公自动化,提高了办学条件和为民服务效率。
“一主两辅”产业致富
“这两块金子招牌,是我们瓦铺脱贫致富的基础。”村主任唐章海指着桌子上的“中国景观村落”、“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两块牌子对记者说。
在茨沟镇脱贫攻坚办公室的墙上,记者看到一个贫困村帮扶工作示意***,全镇13个贫困村,有4个村要在2017年脱贫摘帽,其中就包括瓦铺村。
而在瓦铺村***支部会议室的墙上,则挂着两张脱贫攻坚“作战***”,一张是瓦铺村精准扶贫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详规***,一张是全村贫困户分布***,***上不仅标有每个贫困户居住的具置,同时标明了每家每户脱贫的时间节点。
***策兜底,只能解决一部分丧失劳动能力贫困户的脱贫问题,而一般贫困户的脱贫,主要还得靠发展产业。孙P把自己的扶贫工作当成一项科研项目去做,他主持了省社科院重点课题《瓦铺(寺希┞糜畏銎堆芯俊罚并推动寺沟古道历史文化研究获得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
通过调查研究,孙P发现瓦铺人守着一个还没有被挖掘出来的“金饭碗”受穷。
地处国家中央公园――大秦岭南麓寺沟之内的瓦铺村,村史最早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明末清初“湖广填川陕”移民时期,湖北麻城等地大批人口迁居此地,形成现存村落的雏形,村内现有住户大多为明清移民的后裔。
与瓦铺村地域重合的山沟――寺沟,因境内过去建有48座庙宇而得名,曾经是一个民间说禅论道的圣地。古时金州(安康)通往长安(西安)的盐丝古道途经此地,因沿线曾遍布瓦顶店铺,得村名为“瓦铺子”。这里还是古时兵家必争之地,村内东梁西岭上建有9座山寨。
寺沟拥有金龙山祖师庙、祖师庙舍利塔、龙王洞石窟、白云寺遗址、燕子崖窝崖居遗址、李家湾明墓、老屋场叶氏家族墓地、老屋场谭王氏墓等8处古迹,被有关部门认定是不可移动的文物。其中,龙王洞石窟为安康地区第二大造像群,洞内神龙三泉久旱不枯、千年未竭;金龙山祖师庙享有“五龙捧圣”之誉,蕴含着皇家气势和帝王遗风。
瓦铺子还是陕南人民抗日第一***的重要活动区域,***先辈***也曾带领部队由此经过。这里至今还流传着一首民谣,“红***支队经寺沟,组建三县地下***。配合主力到延安,抗日打蒋建新国。”2001年12月,瓦铺子被正式划为***老区。
在孙P看来,发展乡村旅游可以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加快农村公共服务建设、传承乡村传统文化,实现农旅融合发展,为贫困村和贫困户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同时,未来消费市场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仍将处于高速发展期。他觉得,“这里交通便利,从西安到茨沟高速出入口,只有100多公里,现已形成漫山红叶、富硒豆腐宴等乡村旅游品牌,再深入挖掘其自然生态和历史人文等多重资源,全村乃至全镇发展特色旅游的前景应该很好。”
孙P的设想,得到村两委班子的认同和支持。“孙书记提出发展旅游的思路,请专家来了十多次进行项目调研,支部、村委干部多次开会,大家统一思想,最终形成‘生态立村、文创兴村、旅游富村、产业强村’的发展思路,确定了以特色旅游为引领,以富硒种植和生态养殖为支撑的‘一主两辅’主导产业体系。”唐章海介绍说。
为了给瓦铺村发展旅游奠定一个坚实基础,2016年下半年,孙P的工作重心就是为瓦铺申报中国景观村落。从2007年起,中古委开始评选中国景观村落。到2015年,评选授牌进行了六届,西北五省才有了首个入选的村落,可见申报难度之大。
孙P全力以赴投身申报工作,他邀请省社科院、省决策咨询委、西北大学、陕南发展研究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多次到瓦铺调研指导,安康当地市、区、镇、村的领导干部也给予了大力支持,瓦铺的百姓更是闻讯而动,洒扫清除、美化家园。9月,申报通过了省上初评。评审意见认为:瓦铺村资源的丰富性、多样性,已远远超出了一个传统村落的概念,堪称活态的生态博物馆。
国庆长假期间,孙P忙着给瓦铺村拍摄宣传片,连无人机都动用了。“为拍好一座庙宇,早上十点上去,直到下午四点才下来。拍着拍着没电了,就把无人机顶在头上跑着拍。”孙P笑着说。
与中国景观村落授牌仪式同时举行的是中国景观村落旅游博览会,要求每个村提供一个三分钟的短视频,展现景观村之精华。为了这三分钟,孙P带人在瓦铺村拍了四天,然后反复剪辑出一个十六分钟的资源展示片,又精剪出一个三分钟的景观宣传片。因时间紧迫,片子的画外音解说词还是孙P在去东莞的大巴上赶出来的。
2016年第七届中国景观村落授牌仪式在广东东莞茶山镇南社村举行。全国有8个村入选“中国景观村落”,其中4个整村入选的村子中,就有瓦铺村。瓦铺村是西北地区惟一入选本届“中国景观村落”的村庄。
2016年12月10日,孙P和瓦铺村支书唐国斌、村主任唐章海一行人赶赴东莞接牌领奖。给他们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在南社村的参观经历。
南社村是首届入选的景观村落,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对古村进行专业化开发,古村历史风貌、自然生态环境得以全面恢复升级、活化,成功举办“南社斋醮”民俗文化节,建有游客中心,增设了旅游观光车,围绕祠堂文化致力打造“岭南古村印象”品牌。
“我们有资源,过去不会开发利用,这次去真的是大开眼界。”唐章海深有感触地说。
摁着200多个红指印的请求书
在省社科院人事处,保存着一份瓦铺村村民的联名请求书,200多名村民在自己名字上按下红指印。他们用这种朴素的方式表达了一个共同的诉求――让孙P再留任一年。
“按规定驻村扶贫期限是一年,五六月份就不停地有人找我说,让孙书记再干一年吧。”唐国斌内心很纠结,他知道这一年孙P很辛苦,母亲一人独居老家,他回西安常常忙着为村里跑项目,也顾不上去看望。母亲生病,他也不能陪在身边。村干部更担心,如果留任一年,会不会耽误了人家的前程。
可是,不断有村民来找村干部表达挽留之意,于是就有了这份200多人的联名请求书,并被送到了省委组织部和省社科院。
孙P对瓦铺村也割舍不下,那时申报景观村落诸多事情都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也有许多村民直接找到他,流着泪表达不舍之情。在走与留之间,孙P选择了后者。
综合考量后,组织部门和省社科院也同意孙P继续留任瓦铺村第一书记。
留任半年后,瓦铺村景观村落申报获得成功,孙P也被中古委评为“古村落保护与发展突出贡献人物”。他向中古委递交的景观村落申报材料,引经据典,***文并茂,厚厚的一个大本子,令人惊叹之余,油然而生向往之情,评审团专家称,“瓦铺的申报材料就像一部通俗易懂的研究专著,又像一本设计精美的招商宣传册。”
孙P很清楚,古村落要守得住,必须有造血功能,这就需要打造产业链,创建特色品牌。孙P和一些投资商积极接触,反复商议,初步达成合作开发瓦铺旅游、保护活化古村落的意向。“通过古村保护和业态活化,不仅可以延续历史文脉,将废弃的古村院落变成留住乡愁的人文景观,还能开辟村民增收新渠道。”孙P满怀憧憬地介绍着。
发展旅游可以实现强村富民,但这毕竟是一个长线项目,要解决当下的生活困难,让村民短期见到增收效益,还是要回归农业,发展种植、养殖以及农产品加工业。
在瓦铺农家院坝,随处能看到水泥或木质的发酵池和灶台。“这是我们烤酒用的家伙。”唐国斌对记者介绍道。
瓦铺村家家户户烤酒,平均一家一户年a量在1000斤左右。山上长的柿子、拐枣、猕猴桃、野刺梨都是上好的酿酒原料。最主要的一种原料,是村民说的“甜杆”,也叫甜高粱。
村子两边山上,有二三十种野生药材,夏天采回来用水浸在缸里,秋冬时节烤酒时,把药水、自制酒曲以及甜杆等烤酒原料拌匀,铺在发酵池里自然发酵。村民们用古法酿造工艺烤酒,被形象地称为“天锅地锅烤酒法”:下面一口铁锅(地锅)烧水加热,发酵好的原料架在篦子上,最上面再放一口铁锅(天锅),里面加水冷却。酒精随地锅产生的蒸汽上升,到达天锅底部后,遇冷凝结为酒液落入接盘中,再经木质酒溜子汇入酒缸。这种酿酒法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016年10月,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将“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的牌子授予了瓦铺村。研究院张国柱教授对瓦铺村的农特产品情有独钟。此次首批外销的玉米糁和清酒,就是他帮忙联系的客户。“做文化的人腿长,听说江苏的陕西乡***要定年会抽奖礼品,我就大力举荐了瓦铺的老玉米糁和清酒。”
张教授亲力亲为,现场督战,从加工、包装直到运输。“首批货一定要保证信誉,为以后做出个样子。”张教授呵呵笑着说。
名落孙山篇5
接龙游戏学成语
在我的书架上,有本成语大辞典,这是我的好老师。平时一有空,我就要翻翻它,读上几条,但是还掌握的不够。怎么办呢?我想了一个好办法:和爷爷奶奶用成语接龙的形式来学习这本书里的成语知识。
在暑假的一天晚上,我们正式开始了接龙游戏。爷爷奶奶让我开头,我想了一会儿,于是,脱口而出;“一举成名!”他们俩夸我成语用的不错,奶奶接下去说:“名落孙山”,我听了就好笑,不努力怎么会是名次落到深山老林去呢?这时爷爷根据词典上的解释,讲了这个成语典故:“孙山”是一位读书人,他在一次考试中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如果我们再落到孙山的后面,那成绩会怎么样呢?这样,我终于懂了“名落孙山”的意思了。我的兴趣一下子涌了出来,马上接了一个成语“山清水秀”,并得意的说 “接下去啊”,爷爷想了一会儿说“秀而不实”,我又犯疑了,我只知道“华而不实”,怎么就没有听说过这个成语?爷爷、奶奶就叫我去请教“老师”------成语大辞典。后来我才知道,原来这两条成语指同一个意思。
我们已经玩了很长时间了,我提了一个建议:要求每个人思考成语时间只有5秒钟,这样可以提高思维速度。又轮到奶奶了,她一时想不出来,我提醒到:“实事求是”,爷爷:“是非不分”、“分秒必争”、“争分必争”、“争强好胜”…………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我学到了很多很多的成语。
名落孙山篇6
欧阳丽文,原籍广东顺德江尾人,生于1891年,有兄弟三人、姐妹四人,以采桑养蚕为生。欧阳丽文出落得眉清目秀,身材高挑,自小聪颖好学,对腐朽没落的清廷统治甚为不满。她15岁时,便借到广州和香港探亲为名参加夜校学习,参与***宣传。因深受孙中山先生***思想的影响,满怀救国救民的***热情,17岁时毅然女扮男装,弃蚕从戎,离家投身到孙中山先生属下的著名将领黄明堂部下当上一名近身侍卫,化名欧阳文。
在黄明堂的指点及自己的苦练下,欧阳文不但善于骑术,还能手持双***,而且***法极准。每逢战斗,黄明堂身为统帅,身先士卒,欧阳文亦冲锋在前,奋不顾身,英勇拼搏,不离左右,而屡立战功。但终因是女子乔装,在行***打仗中天长日久,难免露出女儿破绽。闪闪躲躲的行藏举止引起了一位老勤务兵的注意,而将他的怀疑告诉黄明堂,黄明堂听后半信半疑,细想欧阳文在战场上冒着漫天战火,出生入死,浴血奋战,全无惧色,有勇有谋不亚于男儿汉,但她日常的勤务工作都十分细心周到,确又是所有近身男侍卫都远远不及的。黄明堂遂对欧阳文细加盘问起来,欧阳文自知行藏不慎,已被人看出,无法再隐瞒下去,只好直陈来历,剖白自己痛恨满清腐朽辱国的统治,一心追随孙中山***救国的志向。使黄明堂感动得潸然泪下,仰天慨叹:“正是弃蚕从戎夸巾帼,浴血奋战愧儿男啊!”当即请示孙中山,要求对她给予嘉奖。孙中山很钦佩这位有胆有略的爱国女士,便亲自叫杨万夫及何奕文(女)介绍欧阳丽文加入了同盟会,仍辅助黄明堂工作,并开始由她招募女兵。欧阳丽文、黄明堂两人共同经历了江门起义和攻打广州清***等一段难忘的战斗历程,互相仰慕。在孙中山倡导新思想、新观念的影响下,1911年秋,由何奕文作介绍人,孙中山先生亲自主持婚礼,欧阳丽文与黄明堂终于结为志同道合的夫妻。廖仲恺、何香凝等***同志也参加了他俩的婚礼仪式。
智运弹药“失足”落水
武昌起义前夕,为壮大******事力量,欧阳丽文从香港把***枝弹药偷运回江门,沿途几个关卡她都机智巧妙地通过了,眼看货船将要安全抵埠了,大家正暗暗额手相庆,突然,从斜刺里冒出几个敌兵,为首的头目虎视眈眈地盯着此船,似乎嗅出了什么,正欲喝令查船,在这千钧一发之际,蓦地从船舱里走出一位端庄秀雅、雍容华贵的女子,她旁若无人地一边走一边嚷着:“这么美的景色,为什么不让我出来看看?”船舱里传出了连声的呼叫:“小姐小心!”话音未落,只听“哎呀!”一声,原来“小姐”只顾看着远方绚丽的彩霞,却一脚踏空失足掉下水去了!一时间,水里、岸上忙着救人,乱成一团,待将“小姐”救了上来,人人都争着领赏,说是见者有份,敌兵早将查船之事抛诸脑后了。“失足”落水的欧阳丽文又一次机智地“舍身”救回了一船***枝弹药。孙中山为嘉奖其功,委任她为第一警备司令。
阵上分娩 不下火线
名落孙山篇7
桂峰村位于福建省三明市尤溪县洋中镇之东北向,海拔550米,地处半高山谷地,四周群山环抱,云雾萦绕,山青水秀,气候宜人,历史上曾被誉为“山中理窟”、“云霞仙境”。整个村落依山就势分布在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正面临谷,一条溪水贯穿全村。村口处建“石印三桥”,以扼水口,形成了典型的藏风聚气、负阴抱阳的风水格局。
桂峰村历史悠久,自北宋名臣蔡襄之九世孙蔡长于宋淳祐七年(公元1247)肇基以来,迄今已760多年。那时因尤溪至福州的一条官道从此经过,桂峰村成了尤溪内地的达官贵人、商贾小贩和艄排工人往返福州的必经之地和食宿的唯一中转站。这使得桂峰迅速地繁华起来,素有“小福州”之美称。“四寻客栈五步楼,比屋弦声乐悠悠;梦寐以求寄居地,旅客旋步三回头”是当时桂峰的写照。至元代初年,蔡氏子孙在这里扎根下来,开始大规模开荒造田,广种桂花,遂又改村名为“桂岭”。蔡氏自蔡长始至今已在桂峰繁衍34代,裔孙遍及各地。蔡氏子孙承祖训以耕读传家,尤其崇文尚学,历代儒风不衰。据记载,明清两代中进士3名、中举人12名、中秀才412名。
民居古厝
桂峰整个村庄均依山就势分布于村中的三面山坡上,层层叠叠,错落有致。这些大厝布局集中,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主体皆为二进制穿斗式二层歇山顶木结构建筑。不用一钉一铁,全是榫铆镶嵌而成,斗拱翘角,装饰华丽,工艺精湛,雕刻精美,神态逼真,用料考究,做工细腻,数量繁多,保留完整,蔚为大观,是研究历史和明、清建筑艺术的“活化石”。因受地形限制,桂峰村少有移山填海式的建设,大多是在原址上的复建,故能保留较为完整的传统村落风貌。许多国内外专家、学者、权威人士到此参观考察后惊呼:“厝厝均有文化,满街都是历史”。如今许多游客正是冲着这几十座古建筑而翻山越岭,远道前来探幽解秘,休闲消暑。
现存清代以前的古建筑39座,首推“祖厝”与“宗祠”。
祖厝位于村中心,坐南朝北,占地面积1390平方米,建筑面积730平方米,为二进单檐歇山顶木结构,是蔡氏最早的肇基之地。背倚山脉如凤飞临,树木葱茏茂盛,对面横头墩似案横展于百米开外,墩上两坵大田像书远置案上,春来新秧纵横水面,形如字文,勘舆先生形象逼真地称之为“飞凤衔书”。整座建筑四周环有石砌走廊,屋后有五层花台,花台沟边左右各有一口小水井,清泉汩汩,誉为风水的“龙眼”。从建筑的风格来看,祖庙并不豪华,但在蔡氏子孙的眼中,却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蔡氏宗祠位于石印桥的上游30米处,系清康熙八年(公元1669年)己酉进士蔡茂相高中后第二年主持兴建的。宗祠为二进制单檐歇山顶抬梁式木结构建筑,占地面积948平方米,建筑面积616平方米,为蔡氏族姓最重要的纪念性建筑之一。正堂为祀典活动的主要场所。中堂前是一个小庭院,院右边立一根围斗式石旗杆,高约6米,左右埕立有旗杆硖九副。门前华表小巧华丽,额书“蔡氏宗祠”,石门框刻有对联,上联为“绳其祖武唯耕读”,下联是“贻厥孙谋在俭勤”。登斯堂者,敬仰之心油然而生。
后门田大厝占地3亩有余,位于桂峰的一个北面山坳里,座东朝西。始建于清咸丰年间,工程浩大为全村之最。光山墙就迤逦数百米长,就山势而筑,连绵起伏宛如长城,煞是好看!桂峰古厝多为二进制,唯此座为三进制大厝,独冠全村。
桂酒飘香
“足未临村口,已闻佳酿香”,桂峰人能酿酒,会喝酒,家家藏它三五坛。每逢嘉宾临门,首先搬出的是家酿老酒,酒自然就成了迎宾待客的常备品。
名落孙山篇8
元配夫人认可她为妾
晚晴园之名取自李商隐诗句“夕阳怜芳草,人间爱晚晴”,建于1880年。1906年,园主新加坡橡胶业巨子张永福为资助***,捐出晚晴园,做为孙中山在南洋活动的据点之一。孙中山在辛亥***成功前,曾八度前往新加坡筹措费用,三度落脚晚晴园,晚晴园后来成为同盟会新加坡分会所在地与新加坡支部办事处。
那段期间,陈粹芬紧随孙中山出入晚晴园,现今馆内的展示区,可以看见孙中山与黄兴、汪烈、张永福等先贤及当地仕绅商讨***活动的蜡像,陈粹芬就捧着茶壶随侍在侧。在其中一个展览室内,陈粹芬肖像下的玻璃柜里摆放着一只怀表,说明文字标示着,这是孙中山送给陈粹芬的纪念物。
1884年(清光绪十年),十八岁的孙中山奉父命从香港返回故乡,迎娶小他一岁的卢慕贞。元配卢慕贞为他生下三个孩子――长子孙科、长女孙与次女孙婉。不过,一般人知道在***成功后,五十岁的孙中山在民国四年娶了资助他***的宋嘉树之女***,却少有人知道陈粹芬协助孙中山推动***事业所做的贡献。陈粹芬不但被元配夫人卢慕贞认可为妾,也在孙家占有一定地位。
******人称她陈四姑
翻开史页,有关陈粹芬的资料少之又少。综合两岸各家说法,陈粹芬原名陈香菱,1874年生于福建,1960年卒于香港,她的出身为何虽不可考,但因毕生活跃于南洋,被视为南洋人。
陈粹芬在当时可说是勇敢而前卫的时代新女性。她拒绝缠足,协助推动***活动不遗余力,足迹遍及香港、马来西亚怡保、槟城与新加坡。孙中山在南洋的***活动里,几乎都有陈粹芬随行的影子。近年来有许多史学家开始研究陈粹芬在中国***史上的重要性,企***还给孙中山如夫人一个公平的历史地位。
陈粹芬与孙中山相识的版本有二:一说是在国父留学日本期间;另一种说法的时间更早,溯及1892年,当时孙中山二十六岁,已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两人同住于香港红楼。
陈粹芬对孙中山怀有倾慕之情,据说在孙中山留学日本期间便已跟随他四处奔走。当时卢慕贞携子住在孙中山胞兄孙眉于檀香山的住处,陈粹芬除了照顾孙中山的生活起居,也为******人洗衣、做饭,甚至担任联络员,协助情报传达与***火运送等。
1905年,孙中山被日本***府驱逐出境,转往南洋从事***活动,陈粹芬也随行。这段期间,孙中山在广西镇南关发动起义,陈粹芬则于越南河内负责***文件的印刷工作。由于******人受她照顾者众,皆尊称她为“陈四姑”。
至于陈粹芬后来如何离开孙中山,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说陈粹芬因罹患肺结核,怕传染给孙中山,因而离开;另一种说法是,1912年时,孙中山已是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不能有两位总统夫人,无法公开承认未举办结婚仪式的陈粹芬。
身后遗骨葬孙氏墓园
名落孙山篇9
今天的台湾同胞80%以上源自广东、福建移民,当年他们的祖先渡过风急浪高的台湾海峡,来到宝岛台湾“筚路蓝缕,以启山林”,习惯将他们落脚的新住地冠之以大陆家乡的地名,以慰思乡之情,也告诉子孙后代自己的“来龙去脉”。所以今天我们可以看到,台湾有不少乡镇、村落是跟福建、广东一些地方同样的名字。有资料说,台湾有9个地方以泉州为名,其中5个都称为泉州厝,而泉州籍台胞又分安溪、南安等系统,因此台湾还有2个安溪村、2个安溪厝。而漳州籍的台胞多来自福建省的长泰、诏安、平和、东山等县,因此在台湾也有以诏安、东山、平和、南靖、长泰等命名的地方。很多人知道台北近郊有个风景名胜叫做“芝山岩”,其实“芝山”这个名字也来源于大陆。明末清初,福建漳州人黄澄清落脚台北近郊,便以漳州芝山作为新辟居地的名字,让后人世代不忘大陆祖籍地。
而广东籍的台胞,祖先多来自惠州、潮州。其中惠州籍的移民又多来自陆丰与海丰,因此今天的台湾也有3个海丰村、1个海丰庄、1个海丰岭、1个海丰坡及1个陆丰村。至于潮州籍的台胞多居住在台湾南部的屏东,所以台湾的屏东也有多处以潮州命名的乡镇和村落,今天屏东县第一大镇就叫做“潮州”,这里一派南国情调,风景优美,民众富足。屏东县还有叫做潮州寮、潮州村的村落。
当初先民渡海到台湾,不仅带来了大陆家乡的地名,还保留了家乡的风俗民情,以至于几百年过去,虽然开枝散叶,子孙繁衍,但稍微一对比,就可以看出还是“同宗一脉”。清雍正年间,福建省南安市枫树村林姓第六世孙林景迪,带领部分宗亲到台湾花莲开基创业,为了让子孙后代永远记住家乡,先民们把在花莲落脚的村落叫做“枫树村”。几百年过去,至今福建南安和台湾花莲两村的名字还叫“枫树村”,两村居民也多为林姓。虽然花莲这个“枫树村”已经是个2000多人口的大村落,但是这里的林氏宗亲数百年来一直沿用南安市枫树村的传世辈字序列:孝友昭世德,敦仁念乃祖,文礼笃吾宗,习业于书斋,并沿用相同的堂号:九牧传芳。
除了地名,其实台湾还有一些山的名字与大陆也同名。比如,湖南有阳明山,台北也有阳明山,而且比湖南的还有名。台北的阳明山,以前叫做“草山”,到台湾后一度住在此地,为避讳“落草为寇”,遂改名“阳明山”,因为蒋最喜欢王阳明的著说。大陆海南有著名的“五指山”,台湾也有两座“五指山”,一在新北市汐止区,一在新竹县,均因五座山峰排列整齐,似五根手指向天张开,故名。此外,大陆温州海边有“半屏山”,台湾高雄海边也有山叫做“半屏山”,两岸的半屏山相距仅为160余海里,两岸半屏山有着共同的传说,台湾还有民谣“半屏山,半屏山,一半在大陆,一半在台湾……”
名落孙山篇10
“***圣人”――孙中山心目中的张静江
张静江的一生大致以1928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主要从事资产阶级***,是一个热情激昂的资产阶级***分子。张静江不但从经济上资助孙中山进行满清帝制的活动,而且和蔡元培、吴稚晖等人在法国巴黎创办《新世纪》周刊,从思想上大力宣传***,与中国同盟会在日本创办的《民报》遥相呼应。1928年之后,为了实现孙中山的实业建国计划,南京国民***府成立了规划全国建设事业的建设委员会,张静江担任***(一年之后改称委员长)一职,直至该机构在1938年1月合并到经济部,是南京国民***府时期负责全国经济建设事业的核心人物之一。遗憾的是,由于受时局所限,当时并没有一个能够实施全国经济建设的良好国内环境,因而建设委员会的事业在宋子文所主持的全国经济委员会与所控制的国防设计委员会(1935年之后改为资源委员会)的排挤下逐渐衰落下去。抗战爆发后,由于建设委员会被并入到经济部,张静江感到前途渺茫,便离开大陆远赴美国,以异国寓公的方式度过余生。
张静江在离开家乡南浔之前并不出名,只是一个富家子弟,但他行侠仗义,深受乡人夸奖。由于南浔张家资产颇大,是南浔“四象”之一。南浔有“四象八牛,七十二只小金狗”的谚语,据《湖州风俗志》载:“象、牛、狗其形体大小颇有悬殊。以此比喻各富豪聚财之程度,十分形象。民间传说一般以当时家财达百万两以上者称‘象’,五十万两以上不足百万者称‘牛’;三十万两以上不足五十万两者叫‘狗’。”张家与张静江的外祖父庞家均被列为“象”。而其祖父张颂贤与外祖父庞云,“均为丝商巨贾,个性又都开朗豪爽、冒险进取、热心公益,人杰(张静江的字――引者)自幼受熏陶”,两人对张静江一生的影响很大。20岁时,其父张定甫用10万银元为其捐得江苏候补道衔,这使张静江有机会参与***治活动。1902年,张静江以驻法使馆商务参赞的身份随驻法公使孙宝琦出使法国,此次法国之行彻底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张静江在巴黎独资经商,开办通运公司,专营古玩瓷器,兼营丝茶绸缎。1905年8月张静江与孙中山在赴法的轮船上相遇,之后便成为终身挚友,一直为孙中山的***事业筹资助款。
孙中山与张静江相遇时,由于张静江对孙中山清朝的***之举十分钦佩,曾问孙中山:“君非实行***之孙君乎?闻名久矣,余亦深信非***不能救中国。近数年在法经商,获资数万,甚欲为君之助,君如有需,请随时电告,余当悉力以应。”他还与孙中山约定汇款的暗号:A、B、C、D、E,分别代表1、2、3、4、5万元。当时孙中山因与之是萍水相逢,对其言语并不信以为真。分手之时,张静江留给孙中山一封信,让他到美国后去找纽约市第五街566号他所开办的通运公司,领取资助***的活动经费3万元。孙中山将信将疑,至美国后把信交与黄兴,让其办理,以探真假。结果钱分文不少,如数领取。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惊奇,认为遇到了***“奇人”。自此以后,每遇***款项不济,孙中山便想到了张静江的汇款之约,而张每次均能按时如数将款寄到。甚至有一次由于款项不支,反清起义无法举行,张静江将他在巴黎通运公司所经营的一个茶店卖掉以资起义。因此孙中山曾言:“自同盟会成立之后,始有向外筹资之举,当时出资最勇而名者,张静江也,倾其巴黎之店所得六七万元,尽以助饷。”孙中山对于张静江资助***的义举十分感激,曾让胡汉民回信以示谢意。张静江随即复信:“余深信君必能实行***,故愿尽力助君成此大业。君我既成同志,彼此默契,实无报告事实之必要;若因报告事实而为敌人所知,殊于事实进行有所不利。君能努力猛进,即胜于作长信多多。”由此即可看出张静江对于***充满着必胜的信心与满腔的爱国热情。
1906年3月,在胡汉民等人的主持下,张静江在新加坡加入同盟会,之后便积极介绍浙江南浔的富豪们加入到***的阵营中,如将大哥张弁群(上海通运公司总经理)、舅父庞青城(上海中国银行董事)等人介绍给孙中山,并发展成为同盟会会员。民国成立之前,浙江南浔加入***队伍者大多数为“四象八牛”成员。这为孙中山的***活动提供了一定的经费来源。
这一时期,张静江不但在经济上支持***,而且还资助***者创办***报刊,宣传***思想,其中创办《新世纪》周刊即为一例。1905年当孙中山在东京筹备成立中国同盟会之时,发行《民报》作为其机关刊物,在东京留学生中,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与此同时,为与东京的《民报》遥相呼应,在欧洲宣传中国***的思想,使留学欧洲的中国学生了解***,赞助***,张静江联合吴稚晖、蔡元培、李石曾、、褚民谊等人在巴黎发起成立“世界社”,同时创刊发行《新世纪》周刊,紧密配合国内外的诸多***报刊,大力宣传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主张,让世界从舆论上支持孙中山的***活动。
中华民国成立后,由于严峻的财***经济形势,使南京临时***府举步维艰,难以维持,此时张静江等人带头以商人名义捐赠巨款,使孙中山领导的临时***府财***紧张的局面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此举令孙中山大为感动。孙在中华民国临时***府成立后曾经将浙江南浔镇宣布为“南浔市”,可见南浔对孙中山的影响之大。
为了反对袁世凯***帝制,1914年7月8日,孙中山在日本筹建中华******,并任命张静江为***长,为此孙中山曾言:“张原属富豪出身,***内财务,唯张所为”,可见张静江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非同一般。当时因张在巴黎筹款,无法执行公务,由***副部长廖仲恺代行其职,但他却始终将为***筹款作为最紧要之事,如在1915年1月26日致杨寿彭的信中说:“因***事紧急,不可有一日之差,如各处有款源汇济,则急转输策应,无慢滞之患,一切进行当能如意也”,足见张静江为***筹款的急切心情。1920年2月4日,张静江又遵照孙中山之命到上海创办证券交易所,继续为***筹措经费,这样使孙中山的***事业一步步地度过难关。由于张静江对***的巨大贡献,1924年1月在“一大”上当选为中央执行委员,之后在大***时期,张静江在中国***治舞台上非常活跃,成为显赫一时的著名人物。
1923年,张静江因病在南浔家中休养,孙中山闻讯,特荐留德名医李其芳为其做电疗。他在推荐李其芳医生的信上,曾劝说张静江休养身体好转之后继续为国尽力,为***做事,并说治好张的病“不止是你一人之幸,实为之大幸”,并亲书“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一副对联让人送到浙江南浔张静江府上,张在孙中山心目中的地位由此可见一斑。由于张静江为***立下了汗马功劳,尤其是从经济上无偿捐助***,默默无闻,为***尽心尽力,孙中山便称张静江为“***圣人”,并手书“丹心侠骨”四字相赠。“***圣人”的雅号由此而来。
***“导师”――心目中的张静江
张静江与历史上的第二个重要人物的关系也非同寻常。在中国***治舞台上崛起之前,张静江总是为其提供更大的发展机遇。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张静江不遗余力地支持,实指望能够完成孙中山的遗愿,完成国家建设的伟大事业。但事与愿违。执***之后,由于***阀之间的混战,使国内缺乏一种安定的经济建设环境,不但如此,还极力维护“四大家族”的利益,张静江遂逐渐淡出中国***治舞台的核心,最后只落得到美国作个寓公,以度余生。
原是上海都督陈其美手下的得力干将,但是1916年陈其美遭袁世凯暗杀后,走投无路的便开始结交张静江,并与许崇智、张静江、戴季陶结拜为兄弟。这一结拜之举对以后的***治生涯影响甚巨,特别是家有万贯资产的张静江,更是对其竭尽全力帮助。张静江不但在生活上助蒋,而且还资助其去日本振武学堂学习***事,以待将来更大的发展。张静江利用一切机会把推荐给孙中山予以重用。1921年,在给张静江的一封信中,非常谦虚地请求张静江为其处世行事作指导:“关于弟以后之处世行事,请兄随时指教,以冀有成。”他称张为其良师:“季陶为我益友,而公则为我良师也。吾公患病,行动不便,又不能常亲聆教,此弟所以孤陋寡益甚,终生无长进也。”的确如此,无论对于早期的生活,或者以后的***治仕途,张静江均竭尽全力加以帮助,由此对张静江十分敬重。
1918年春,孙中山在广州任大元帅,张静江为使将来有所发展,便向孙中山推荐担任上校作战科主任;1922年夏天,当陈炯明炮轰总统府、孙中山处于危难之中时,张静江让到广州中山舰上侍奉孙中山40余日,从而取得孙中山的信任。之后撰写《孙大总统广州蒙难记》一书,该书由孙中山题名、张静江作序并资助出版,这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在内的声望,非常有助于***治上的崛起。张静江扶持步步紧随孙中山,为以后担任黄埔***校校长一职提供了可能。1924年5月黄埔***校成立,张静江再次向孙中山力荐。随着被任命为黄埔***校校长,开始在内发展自己的力量,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后,张静江更是全力以赴支持。1925年6月,在广州遭到内其他派系的攻击时,急忙电促张静江赴穗助己。据当时所言:“单***匹马前狼后虎,孤孽颠危,此吾今日之处境也。”在张静江的帮助下,逐步巩固了自己在中的地位。7月,广州国民***府成立,张静江由于在***内的重要影响,当选为国民***府常务委员。为使将来能够牢牢地控制住***权,张静江以元老的身份提名为国民******总司令,领导北伐事宜。翌年5月,为在北伐期间使的大权不至于旁落他人之手,便在二届二中全会上极力推举张静江为中央***治会议***。两个月后,张静江为树立在中的威望,力辞此职,提名由蒋担任,但在北伐期间仍由张静江该职。两人你来我往,通过张静江的步步扶持,便逐渐登上了的权力顶峰。对张静江的帮助十分感激,曾言自遇张静江之后,犹如枯木逢春,对自己的栽培之情,犹如草木仰之泰山一般。由此可以看出,在***治上的崛起很大程度得益于张静江的大力支持,对张静江***“导师”的称谓看来并不为过。
另外张静江不但对的***治前途多方提携,对其婚姻大事也颇为关心。最为值得一提的是,和陈洁如之间的婚姻,张静江可谓关怀备至。颇具讽刺意味的是,该婚姻之“合”乃张静江所为,“离”亦是张静江所劝。当然张静江为其婚姻的劝说“合”“离”的苦心也是为了其盟弟在***治上的迅速崛起。
南京国民***府建立后,和张静江之间的关系开始出现危机,主要是由于双方对建国之后在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上存在分歧。张静江认为在南京国民***府成立后,国家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经济,按照孙中山的建国方略,把被***破坏的生产重新建设起来,使国家变得富强,以成为世界上发达的资本主义强国,摆脱鸦片战争以来的弱国被欺的局面。而则想一心一意“剿共”,进而武力“统一全国”,确立自己在全国的统治地位。的内战***策,使经济建设缺乏一个安定的国内环境,对于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而言,无疑是个不利的因素。况且以为核心的“四大家族”的崛起对张静江所主持的建设委员会也存排挤之意。因为虽然张静江的建设委员会已经按照计划成立,但是,国民***府并没有按时为其拨付建设的经费,仅仅在其成立的时候,一次拨付10万元了事,直到建设委员会裁撤。由于张静江与两人在“剿共”和建设上的分歧越来越大,张静江于1929年3月三大上便被排挤出中央执行委员会,三十年代中后期渐渐地离开了中央***治的核心。自然其所管辖下的建设委员会也随着其权力的下降而在国民***府中的地位逐渐变得微弱,以至于在后来仅仅管理属于自己的几个附属企业,如淮南矿路局、首都电厂、戚墅堰电厂等。虽然名义上还管理着全国的电力工业,可是也只是发发电厂的营业执照而已,别的也就没有什么建设事业可言。
抗战爆发后,由于国民***府管理经济事务的机构繁多,如直属于行***院办公厅的全国经济委员会、直属于国民***府的全国建设委员会、直属于***事委员会的资源委员会,除去这三个主要的负责全国经济建设事务的经济机构之外,还有以下几个机构:隶属于行***院的铁道部、***、实业部等,这些部门建制重叠,互不相属,彼此分权,职责不明,根本无法适应战争的需要。因此1937年12月31日,在国防最高委员会会议上,国民***府决定将实业部、全国经济委员会、建设委员会、***事委员会第三部和第四部、资源委员会等机构进行合并,成立经济部。随着资源委员会、建设委员会等主持国家经济建设的机构并入经济部,张静江便由港赴欧,最终赴美。但在整个抗战期间始终关注中国抗日战争的进展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