苔丝的悲剧10篇

苔丝的悲剧篇1

关键词: 悲剧 女权 社会缩影 传统思想

一、引言

哈代的创作处于动荡、不安的时期。在这个时期,社会存在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显露。在当时社会状态下,女性没有话语权,甚至可以说当时的社会是一个女权缺失的社会。在当时社会背景下,文学中体现出来的女性很少勇于对男权至上这一社会现象表达出自己的不满。而且,在当时社会结构动荡的条件下,各种矛盾逐渐显现。《德伯家的苔丝》反映了作者对当时社会存在问题的关注。

二、作者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一位跨世纪文学巨匠。他先后发表了十四部长篇小说、四部短篇小说集、八部诗集、一部史诗剧,为19世纪后期英国小说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也为20世纪英国诗歌的发展起到了开拓性作用。其中,《德伯维尔家的苔丝》是他的主要代表作品之一。

三、苔丝的悲剧根源

苔丝的悲剧是当时社会结构的一个缩影。当苔丝一家都为知道自己是贵族后裔而兴奋的时候,由于苔丝的疏忽,家中的马死了,又迫于母亲的压力,苔丝被迫去德伯家认亲,希望能改善家中的窘境。从此,苔丝的悲剧开始了。苔丝在认亲的时候碰到了亚历克,他通过卑鄙的手段引诱年幼、懵懂无知的苔丝一步一步走向他设下的圈套,最终失去贞洁。然而,这只是苔丝悲剧的开始。之后她诞下了一个男婴,因为来历不明,这个婴孩不能在死后接受由牧师主持的葬礼。之后苔丝遇到了克莱尔――一个苔丝心目中的白马王子,他后来也给了苔丝致命一击。在他们的新婚之夜,苔丝不能忍受良心的谴责,向克莱尔坦白了曾遭遇的不堪往事。然而,尽管克莱尔也曾有过不清白的历史,但他却不能忍受苔丝坦白的一切,认为苔丝不再纯洁,并在之后遗弃了苔丝,前往巴西,杳无音讯。当苔丝一家人走投无路不得不流落街头时,亚历克再次出现,苔丝迫于家庭的压力,再一次掉入亚克力的谎言之中――与克莱尔过上同居生活。让苔丝不能忍受的是,克莱尔竟在这时回来,并浪子回头,想与苔丝重修旧好。然而,这一切都太晚了,苔丝意识到亚克力又一次毁灭了自己的幸福,终于重下杀手,杀了亚克力,与克莱尔逃亡。最终苔丝为此付出了代价,被处以绞刑。至此,苔丝悲惨的一生落幕了。

苔丝聪明、善良、纯洁、诚实,却经历了悲惨的一生。在这悲惨的一生当中,她不仅受到残酷的阶级剥削和阶级压迫,而且遭到纨绔子弟的恣意蹂躏和旧道德观念的无情摧残。她勤劳俭朴、热爱生活,却出身贫寒,这成为她悲惨生活的开端。当她处于社会规则变化的边缘时,就决定了她悲惨的一生。当宗教不再提供可以被接受的行为准则时,人们如何生活成为一个主要问题。人们在日益变化的社会面前,更趋附于宗教的羽翼之下。希望万能的主可以保护他们,让他们免受苦难。然而,宗教也是一个戴着面具的刽子手。苔丝的孩子最终没有逃脱死神的魔掌,苔丝本想让牧师送这个孩子一程,让他可以在死后通往天堂。却因为私生子的身份,不能接受牧师给予的葬礼。宗教在苔丝需要它施以援手的时候抛弃了她,让她曾一度陷入绝望。克莱尔的父亲也是一名牧师,克莱尔也受到宗教思想的熏陶,然而,克莱尔曾让苔丝陷入命运的泥淖,不能自拔。这些都是宣传要救人于水火之中的宗教干的好事。本来应给予众生帮助的宗教没有尽到应尽的义务,反而一次又一次地将它的信徒抛弃,使他们绝望。

书中两位男主角是这个动荡时代典型的年轻人,他们受到充分启蒙,反对传统陈规礼法,却不能找出新出路,这使他们与社会极不相容。苔丝处于他们之间受尽苦难,也是他们直接导致了苔丝的悲剧。克莱尔给苔丝带来的是精神折磨,而亚克力却给苔丝造成了相当程度的肉体折磨。这同时反映出了当时社会对于女性的双重摧残,克莱尔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有为的年轻人,他们文明、开放,却不能摆脱传统思想的束缚。虽然最后克莱尔接受了苔丝的过往,但为时已晚,同时也让苔丝更加后悔、自责,让苔丝走向毁灭的深渊。亚克力则代表了当时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公子哥,他们玩弄女人、压迫女人。就如同亚克力总在苔丝将要突破命运的桎梏时,让苔丝一次又一次回到他的魔爪下苦苦挣扎。克莱尔是苔丝心目中的理想伴侣,他风度翩翩、善解人意又温柔,然而他却在苔丝最需要他的时候离开了她、抛弃了她。当他要求苔丝对他坦白一切的时候,却不能接受苔丝的过去,他下意识地忽略了自己的不堪往事,却认为苔丝不再纯洁,这正是当时社会上的普遍思想,强调女性的贞洁,而不顾男性的荒唐生活,让女性束缚在传统道德中,不能追寻自己的幸福。亚克力却对苔丝的幸福一次又一次地“痛下杀手”,一次又一次地糟蹋苔丝,让苔丝远离幸福,却没有能力反抗。这正是当时社会的普遍写照,女性在社会上毫无地位可言,没有话语权。苔丝最终因为杀人被判死刑,可是法律并没有追究她杀人的原因,也没有追究被杀死的是一个犯。公正的法律在此时不再公正无私,而是偏向一个让女性深恶痛绝的恶人。女性长期生活在社会的底层,尤其是那些普通女性,她们没有高贵的出身,没有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她们只能在命运面前一次又一次地屈服。每当她们有机会挣脱命运的桎梏时,社会各个阶层会给她们设下层层关卡,让她们不得不放弃、认命。

当然,苔丝的悲剧还有苔丝的个人原因,她勇于反抗,却为时过晚,她想守候着克莱尔,却没能坚持到底。苔丝虽出生于没落的贵族世家,身上却背负着传统道德思想,传统观念在她的思想中根深蒂固,认为自己的苦难是亚克力和自己的原因,而不思考社会环境对自己做了什么,也不想想周围人的过错。最突出的体现就是苔丝的失身明明是无辜的,却深深自责,认为错在自己,而不考虑克莱尔是否也有过错。同时,我们可以在苔丝身上看出所谓的宿命论。她曾一再认命,认为自己不可能获得幸福,使她与幸福最终失之交臂。她认不清自己苦难的根源,却认为是命运使然。苔丝经历了种种苦难与摧残,最终可怜地牺牲了。

四、结语

本文通过研究揭示出苔丝的悲剧根源,多方原因促使苔丝成为当时社会机器下的牺牲品,她苦难的一生反映出当时社会存在的种种问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女权的缺失,这对当代社会仍有警示意义。但由于我水平有限,研究能力不足,本文仍存在一定缺陷,希望今后有机会展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苔丝的悲剧篇2

关键词:苔丝 悲剧 成因

《德伯家的苔丝》是英国著名自然主义作家哈代的代表作。它鲜明地体现了哈代的艺术风格,小说以人美好的性格和高尚的情操终于被卑污残忍的社会环境毁灭这个不可调和的悲剧冲突为基本主题,反应了“维多利亚盛世”的英国现实。苔丝出生于―个没落的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十六岁那年,她应父母的要求去认自己的本家――德伯家族,后来遭到该家的花花公子亚雷的。在塔尔波塞牛奶场,苔丝与―位牧师的儿子克莱尔相爱并结婚。在得知苔丝“失身”经历后。克莱尔离她而去。孤独无奈的苔丝重返亚雷身边,后来,苔丝杀死亚雷,于克莱尔度过了五天的逃亡日子。在巨石群被捕,最后苔丝被处以绞刑,成了令人扼腕哀叹的悲剧性人物。本文通过苔丝悲剧一声的剖析,探索其悲剧的根源。苔丝的悲剧来自复杂的社会背景,来自暴力和恶势力,来自男权当道的虚伪世界,来自传统的观对她的鄙视,来自她家庭的拖累,来自她个性的柔弱、善良、迁就、屈从。

一、苔丝的悲剧是社会的悲剧

苔丝的悲剧性命运在那个时代、那个社会中具有必然性。苔丝出生在19世纪末的英国,当时资本主义经济不仅在英国的城市得到长足发展,而且正逐渐向农村及农村边远地区延伸。资本主义的发展彻底打碎了乡村田园生活的宁静,传统的个体农业生产者纷纷破产,广大乡村劳动者趋于赤贫化。这种特定的环境造成了苔丝命运的历史规定性。苔丝尽管聪明美丽,勤学善良,但却家贫如洗、经济拮据。作为―个劳动者、一个无权无钱的农业工人,她处在社会的最底层,因而受到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压迫和欺凌。这些压迫和欺凌有经济的,权势的,肉体的,更有精神的,宗教的,道德的,传统观念的。在那个社会中,一切都被扭曲,常态变成畸形;美丽不是被赞美而是被蹂躏,纯洁不是被珍视而是被玷污;“端庄秀丽的像一幅画儿”的苔丝只能成为被***邪袭击、被暴力占有的目标,注定要被那个罪恶的社会吞噬。苔丝在身心遭到极大摧残的情况下,心中进发出了似岩浆喷射的满腔怒火,除掉了亚雷。当时,资产阶级国家机器立刻开动,社会视之为乱纪乱纲。迅速逮捕处以极刑。可见这个社会太不公平了。

二、暴力和恶势力是促成苔丝悲剧的第二个原因,也是其悲剧形成的直接原因

苔丝是资产阶级社会中暴力、恶势力及维护它们的法律、国家机器的受害者。亚雷・德伯就是这种暴力、恶势力的代表和其体体现

苔丝生活在绿草如茵、风景如画的乡野农村,她吃苦耐劳,心地善良,性格坚强。她热爱生活、敢于面对一切困难,为了维持家庭生计,不惜牺牲自己,带着胆怯和羞愧的心情,度在农村迅速蔓延而产生的暴发户,父亲因为有钱而后冠以贵族姓氏。阔少亚当凭借父亲的金钱、权势横行乡野,为所欲为。他第一次见到苔丝,荒***好色的本性便暴露无遗。应该说后来的苔丝对其已有所戒备,几欲离开,但由于一家老小生计所迫只好作罢。亚雷三番五次调戏均遭失败后,恶行不改反而变本加厉,残害无辜。由于苔丝年少无知,缺乏经验,而当时的社会环境又是那样险恶,纯真善良的少女处在了无援无助的绝境之中,无赖亚雷乘人之危,设下圈套,蹂躏、玷污了苔丝,毁坏了苔丝少女的贞洁和一生的幸福。资产阶级虚伪的法律没有也不会给她以任何保护,受辱的苔丝只能带着心灵的创伤忍辱负恨回到家中。默默承受着资产阶级虚伪的伦理道德对她的鄙视及“不洁女人”的污名。苔丝的悲惨遭遇,社会对苔丝的不公正,表明了资产阶级法律的不人道和虚伪。苔丝的悲剧充分证明了资产阶级的***治法律完全是为资产的占有者服务的,它所保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对贫穷阶级的人民只有无情的压迫。以亚雷之流代表的社会恶势力之所以敢于胡作非为,屡设圈套欺凌孤苦无助的苔丝,是因为有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做后盾。

三、男权主义思想是苔丝悲剧的思想根源

哈代所描写的处在“维多利亚盛世”的英国社会与中国传统的封建社会一样,是以男权主义思想为中心的社会,各种旧传、旧道德、旧秩序、旧观念鱼龙混杂,同时存在。男人不仅是社会的中心,也是家庭的主宰。女人只是社会和男人的附属品,无权选择自己的幸福和命运。按照传统的观念,妻子的是丈夫的特权,妇女失去就是不洁。因此当一个女人被某个男人占有之后,唯一的出路就是跟他结婚,无论对他有没有感情。而男性却没有守贞的义务,这与中国封建社拿所倡导的“三从四德”简直是如出一辙。加之各种旧礼教和旧道德对女性的层层束缚,女性的生活状态更是惨不忍睹。

男权主义思想是苔丝悲剧的思想根源。它即使苔丝深受其害,同时也扭曲了苔丝与克莱尔的关系,从而使本来已十分脆弱的苔丝遭到了克莱尔致命一击。

四、家庭的拖累是苔丝悲剧的又一成因

苔丝出生在―个没落小贵族世家的农民家庭,父亲虚荣懒惰,母亲贪婪愚昧,兄弟姐妹众多,家庭经济状况恶化,社会地位及其低下。家庭贫困是苔丝悲剧的经济根源。苔丝的家庭属于在当时农村不受欢迎的岌岌可危的阶层。她的父亲是小商贩,经常受到农场主的排挤。排挤的方式之一是,他们的房地租期一到,便收回房和地。苔丝较的房屋土地租期是到她父亲去世为止。父亲一死租约就到期,并且不能续租。于是,苔丝父亲去世后,她一家人既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且也成了无家可归的人。这给亚雷以可乘之机。苔丝第二次落人亚雷的魔掌,充当其情妇,主要原因是苔丝欲依靠亚雷摆脱家庭困境。

苔丝的父亲贪婪无能。虚荣愚昧,好酒贪杯。是一个虚伪的人。小说的开始就说他是古代日耳曼民族的后裔。他认为苔丝应该嫁给一个绅士或古董商。当苔丝遭到亚雷后,回到家时,他极注重声誉,怕他的朋友说闲话。母亲则是个浅薄庸俗而且爱慕虚荣的农村妇女,她也是个虚伪无知的人,几乎被她的丈夫所谓高贵的家庭所吸引,当她了解到德伯夫人是个盲人。并且有一个没结婚的儿子时。就让苔丝去攀远亲。憧憬着苔丝找到了一个富裕有钱的表亲。她虽然接受过一些乡村学校的教育,但她世俗,愚昧,相信迷信。两个无能的父母却有着七个孩子。沉重的家庭负担随时都可能落在苔丝的头上,而苔丝叉那么深爱着几个弟妹,不忍心看到他们受苦。她十七岁就过早的帮助父母担起生活重担。这种情形已注定苔丝的苦命。她的悲剧迟早是会发生的,只是表现形式可能不同而已。

五、性格决定命运是悲剧的必然

苔丝性格的矛盾化特征也是形成其悲剧的一个不可忽视的―个重要因素。苔丝是勇敢和坚强的,她大胆反抗传统道德,追求自身幸福,然而她却未能彻底摆脱传统伦理道德的束缚。在受到世俗的舆论,腐朽的道德观念伤害时,可悲的时她也用同样的道德标准来衡量自己,内心的自责伴随她在煎熬中度日。这也暴露出了苔丝性格中软弱的一面。传统的观念在苔丝身上仍然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苔丝的悲剧篇3

关键词:自尊;世俗偏见;双亲失职:贫穷

《德伯家的苔丝》是托马斯·哈代的代表作之一。作者通过讲述美丽,纯洁,善良的女孩——苔丝悲惨的一生,从而表达了对英国下层阶级,特别是 农村 妇女在道义上的深切同情。善良的苔丝本应该享受甜蜜的爱情和幸福的婚姻,可是事与愿违,她的人生之路充满了崎岖与坎坷。许多人认为苔丝的一生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一些超 自然 力,比如命运的左右。

在小说中,苔丝是一位纯洁的女性,她性格上不存在任何导致悲剧的缺陷。她在无知的情况下被亚雷克侵犯,作为一名受害者,等待苔丝的不是社会的同情和怜悯,而是人们的异样眼光和唾弃。由此,苔丝与命运之间展开了激烈的争斗。苔丝竭尽全力摆脱萦绕在脑海中的不光彩的过去,奋力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但这一切都无果而终。她被世俗和社会打上罪人的烙印,并屡次被侵犯她的人设计陷害。更可悲的是当侵犯者——亚雷克逍遥法外时,苔丝却独自承担所有的不公。最终,绝望中的苔丝刺死了亚雷克,并为此付出宝贵的生命。哈代似乎借此表达,每一个人都是命运手中的玩物,命运主宰一切。在与命运的交锋中,人始终处于劣势。

苔丝首先在正确的时间遇见了错误的人,随后又在错误的时间遇见了正确的人。当她拼命地抵触错误的人的时候,命运并没有就此放过她。这个错误的人影响了苔丝的整个人生。而当她遇到正确的人时,残酷的命运甚至连坦白的机会都不曾给予苔丝。当苔丝在婚前企***向安吉尔告知不光彩的过去时,她的坦白信竟然阴差阳错地被塞到地毯之下。继而更为残酷的是当苔丝放弃了希望,屈从于亚雷克后,安吉尔又悔过自新,前来与苔丝重归于好。读者似乎可以透过字里行间看到一双无形的手,一双命运的手将苔丝玩弄于股掌之中。

苔丝的本性中蕴藏着强烈的自尊。从一开始,苔丝就不情愿去拜访所谓的本家以寻求帮助。若不是她心中认定她就是杀死家中唯一一匹老马——王子的凶手,她绝不会迈出那一步。失去贞操后,苔丝拖着沉重的行李义无反顾地逃离亚克雷的家,当亚克雷追上并再次向苔丝提供他所谓的爱心时,苔丝一口回绝了。如果我们说自尊使苔丝暂时逃脱亚克雷的控制的话,那么这种自尊在她遇见安吉尔后将她一步步推向悲剧。安吉尔拒绝原谅苔丝并狠心抛弃她远赴巴西,苔丝仍旧挣扎着存活下去,等待丈夫的回心转意。面对艰苦的条件,强烈的自尊使苔丝不曾像被告知的那样向安吉尔的父母寻求帮助,而是默默地独自承担痛苦与孤独。

苔丝在小说中自始至终都承受着社会世俗对她的束缚和偏见。在苔丝被侵犯后回家不久,她与所谓的表哥不正常的关系就在马勒村中迅速传开。邻居们纷纷对她的所谓不道德的行为表示蔑视。甚至连苔丝的朋友都认为她不是原来的苔丝了。苔丝竭力摆脱过去的阴影,不受流言蜚语的干扰,所以她每日的放松活动仅仅局限为日落后林中的散步。苔丝的新生儿在没有受洗礼的情况下夭折了,苔丝的父亲拒绝为其请牧师,因为他认为苔丝和她的孩子已经使他们高贵家族蒙羞,不应该再让牧师刺探他的家事。为此苔丝不得不自己为孩子洗礼。在苔丝的父亲去世后,可怕的世俗观念又使他们被迫搬离住处,无家可归。

贫穷是导致苔丝去认本家的最直接的原因。得知自己有高贵的血统后,苔丝的父亲便洋洋自得。看着喝的烂醉的父亲,苔丝不得不替父半夜赶路送蜂箱。途中,苔丝和弟弟都睡着了,突然她们被一件不幸的事情惊醒了,她们的马车和邮车相撞,这个事故要了王子的命。苔丝是唯一清楚没有马将会有什么后果的人,她羞愧万分,严厉地责各自己。此时,除了那所谓的贵族血统之外,他们家真的是一无所有了。

带着内疚,她听从了母亲的建议来帮助家庭克服由贫穷所带来的困难。在安吉儿远去巴西后,苔丝重返贫穷的家照顾家人。而父亲的去世使她们雪上加霜。贫穷迫使苔丝不得不再一次屈服于亚克雷。苔丝家境的贫寒由很多因素造成。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双亲失职。苔丝的父亲是个酒鬼。苔丝,虽然仅仅十七岁,但是作为家中长女,她不得不承担养家糊口的重任。父母的失职不仅使苔丝的家庭深陷贫穷,而且最终变相地引发了一系列的不幸。苔丝的父亲一知道自己属于曾经高贵辉煌的家族,便自恃清高。

此时苔丝的母亲非但不归劝丈夫,反而由此产生让苔丝去认本家的,然后趁机嫁给有钱人的愚蠢想法。当苔丝受到侵犯并拒绝嫁给亚克雷后,苔丝的母亲感到非常沮丧和失望,她不停地抱怨苔丝光顾着自己,不为家里人着想。她甚至责备苔丝说如果不想嫁给亚克雷就应当更小心一些。苔丝的母亲从未考虑过造成这一切的根源是她从来没有警告过苔丝她所面临的那个危险。

苔丝的悲剧与两个男性——亚克雷和安吉尔息息相关。亚克雷认为女性仅仅为男性的玩物而已,他对苔丝的追求更多是由于占有欲和***;而安吉尔则相反,他对苔丝的看法太过理想化,他更多是从精神层面理解苔丝,并拒绝去更真实深刻地了解苔丝。亚克雷的引诱从肉体上毁了苔丝,他像鬼魂一样无时无刻不烦扰苔丝,这种烦扰使苔丝羞于见人,不能像其他人一样正常地生活下去。迫不得已,苔丝远走他乡,去一个无人认识她的地区。即便这样,她不光彩的过去总是萦绕她心头,使她无法释怀。

对于安吉尔,苔丝渴望得到他的爱。爱情像甜蜜的毒药一样让苔丝欣然接受并毁其一生。爱情的甜蜜使苔丝和安吉尔暂时忘却了各自的烦恼。当安吉尔得知苔丝与亚克雷的过去后,那份真挚的爱情就转化为苔丝不得不独自享用的毒药。苔丝苦苦哀求安吉尔原谅自己,所得到的仅仅是安吉尔狠心的拒绝。苔丝是一个相对***的女孩,但是她在精神层面极度依赖安吉尔。在苔丝内心深处,她相信安吉尔比她高贵,认为他所说的一切都是正确的。表面上看,安吉尔比亚克雷好上百倍,但是他给苔丝带来的伤害却远远超过亚克雷。安吉尔拒绝原谅使苔丝悲痛欲绝。在没有安吉尔的日子里,为了生存,苔丝不得不去夫林库姆农场做工。

苔丝的悲剧篇4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悲剧 哈代

纵观苔丝一生的悲剧,造成她毁灭的因素有很多,而且这些因素都是必然的。

一、苔丝悲剧的外部原因

诸多的外部因素造成苔丝的悲剧:苔丝的家庭背景、农村经济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破产、苔丝与安吉尔和亚力克的关系、不公平的社会法律与虚伪的道德四个方面。

(一)苔丝的家庭背景

苔丝的父亲不负责任、懒散无能、嗜酒如命。苔丝的母亲是一个浅薄庸俗、不谙世事的女人。当得知亚力克与自己家有亲戚关系时,苔丝的父母迫使苔丝去认亲。父母企***利用女儿的美貌换取他们幸福生活的贪欲、虚荣蒙蔽了他们的双眼。假如母亲不是一门心思地想通过认亚力克这个有钱的亲戚给自己家提供经济来源,如不是希望借苔丝嫁给亚力克来抬高身价从而“有一个美好的婚姻”,苔丝可能就不会受到,也许以后的悲剧就不会发生了。不夸张地说,苔丝父母的自私和虚荣是苔丝悲剧的导火索。

(二)农村经济的毁灭和农民阶级的破产

苔丝生活在19世纪末,那个时候英国资本主义正侵袭农村经济并毒化社会气氛。随着资本主义的入侵,那些本来占用少量土地和生活资料,能够维持基本生活的农民失去了生存之本,不得不破产。经济的拮据,生活的无奈最终导致了苔丝悲惨的命运。作为新旧时代交替的牺牲品,苔丝短暂而不幸的一生是资产阶级农村经济解体下广大农民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其悲剧性结局带有明显的必然性。苔丝所受到的折磨、痛苦、剥削和摧残是19世纪末英国资本主义制度下雇佣农民悲惨命运的缩影。

(三)苔丝与亚力克和安吉尔的关系

苔丝悲剧的一生与亚力克和安吉尔这两个男人有着密切的关系。亚历克觊觎苔丝的美貌已久,他对苔丝的追求只是出于占有欲和。而安吉尔则相反,他对苔丝的爱更多是在精神层面上,他不愿意更进一步地深入了解苔丝,他对苔丝的看法和爱情太过完美化。亚力克的引诱和折磨在身体上毁了苔丝。他像噩梦一样时时刻刻萦绕在苔丝头脑中,使苔丝倍感羞耻,羞于见人而被迫远走他乡。对于安吉尔,苔丝爱之至深,然而短暂的甜蜜爱情却又像毒药一样毁了苔丝的一生。在苔丝向他坦露自己的过去后,安吉尔认为苔丝是乡下姑娘毫无体面,那个男人使自己蒙羞,并毅然绝情地弃苔丝而去。苔丝对安吉尔那份真挚的爱情就转化为苔丝不得不独自享用的毒药。

安吉尔给苔丝带来的伤害深入苔丝的心里和灵魂深处。安吉尔可以请求苔丝原谅他曾经的放荡,却不能原谅苔丝因年幼单纯而被亚力克的过错。安吉尔迂腐的道德观念和注定了苔丝的悲剧命运。

二、苔丝悲剧的内部原因

(一)自身的弱点――悲惨命运的致命因素

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为人处世的方法都不可避免地受到性格的影响。从这个角度讲,苔丝的悲剧一生和她自己的性格有着密切的联系。

苔丝单纯、善良、勇敢、自尊,同时还表现出极大的执著和宽容,正是这些特性铸造了其自我牺牲的潜意识:为了家人她做任何牺牲都义无反顾。为了家人,她违背自己的意愿去亚力克家认亲,落入亚力克的圈套。结婚当晚,苔丝向丈夫坦露自己的过去。她为了诚信牺牲了自己的尊严,但是却遭到被抛弃的厄运。父亲过世后,为了家人的生活,苔丝再度牺牲自己,沦为亚力克的情妇。当安吉尔回心转意来找苔丝时,她不管安吉尔对自己多年的冷漠和无情,并为了能和安吉尔远走高飞而杀了亚力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纵观整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苔丝有着浓厚宿命论思想,她坚信自己的家庭出身和社会地位,自己的不幸,不公的命运,都是命中注定的、无法摆脱的,她能做的只能是屈从于命运的安排。

另一方面,苔丝又有着反抗精神,敢于挑战旧的社会风俗礼仪。她敢于反抗社会和传统道德,但是却反抗不彻底,不坚决。受到传统道德迫害时,她却用旧的道德标准判定自己是罪恶的。安吉尔弃她而去,她也将一切责任归咎于自己,默默地独自忍受生活的苦难,痴痴等待安吉尔归来。安吉尔回来后,她又马上不顾一切地投入了安吉尔的怀抱并祈求安吉尔的原谅。苔丝认为自己本身就是罪人,应该被安吉尔抛弃、鄙视,应该受到惩罚。宿命论思想吞噬着苔丝与生活和命运抗争的勇气,使她在命运面前软弱而惶恐无助。苔丝自身性格的弱点是其悲剧命运最根本的内在决定性因素。

(二)哈代思想上的悲观主义对苔丝的影响

哈代被誉为自莎士比亚以来最富有悲剧性的英国诗人,成为了悲观主义的代名词。哈代认为,人们命中注定的各种偶然最终会造成必然的悲剧。正是受哈代思想上悲观主义的影响,他小说中的很多人物总是以悲剧性的命运结局,苔丝亦是如此。苔丝的悲剧实际上是哈代悲观主义宿命论发展的轨迹。

三、结语

苔丝的悲剧是19世纪末英国农村经济解体下农民阶级悲惨命运的象征。资本主义入侵、社会伪善的道德标准和不公正的法律、苔丝自身性格的弱点和局限性注定了她的反抗最终会造成悲剧的结局。苔丝的悲剧是注定的,不可避免的,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

参考文献:

[1]Thomas Hardy. Tess of the D’Urbervilles[M].西安:世界***书出版公司西安公司,1997.

[2]秦岭.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J].南都学坛,2005(05).

苔丝的悲剧篇5

    关键词:哈代;苔丝;悲剧命运;女性主义

    一、引言

    19世纪末出现妇女***运动第一次高潮。而“哈代的作品中反映了与时代相吻合的女性***的思想,而且在作品中,女性对传统道德观念和社会的反抗是非常激烈的”。托马斯?哈代大胆地将创作的目光投向农村,深入的关注普通农家的悲剧命运。他十分擅长刻画女性人物悲剧命运,旨在揭露男权社会给女性造成的伤害,批判男性中心主义。

    二、托马斯?哈代及苔丝简介

    托马斯?哈代是横跨19世纪和20世纪的着名小说家和诗人,英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被沃尔夫誉为“英国小说家中最伟大的悲剧大师”。其作品即承接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文学精髓又体现二十世纪的文学创新,气势磅礴。以辽阔深远的背景与渺小的人物形象之间的巨大反差和动人的对比描写,给读者以深刻的印象和心灵的震撼。

    《德伯家的苔丝》刻画了一个善良、坚强、自尊、宽容而美丽的女性形象——苔丝。由于天真无知而受到富家浪子的侮辱,身心饱受摧残。但“她并没有自暴自弃,怨天尤人,而是勇敢地面对挫折;为减轻家里的负担,应付虚荣的父母,她勇于承受重担,奔走于不同农场,养家糊口;对待爱情,她自尊又执着”。她被“认为是唯一的一位逃脱了决定主义的人”,颠覆了传统的伦理道德。哈代极力要摧毁的正是这种道德观念,让女性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他对“堕落女性”的处境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对苔丝给予了深切的同情和宽容,带给读者对妇女生存状态的反思。

    三、从女性主义角度分析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

    苔丝从一位天使般的少女到绞刑架上的杀人犯,是何种邪恶力量在逼迫、摧残、毁灭着这“有自我意志,完整个性的女性?”,把这一优雅迷人的高尚女性一步步推向死亡深渊?苔丝悲剧的根源何在?以下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审视《德伯家的苔丝》中苔丝被压迫的血泪史,剥下男权中心主义这张丑陋的外皮。

    (一)教育。

    英国女权主义思想家朱丽叶?米切尔在《妇女:最漫长的***》中指出“歧视存在的基础是教育,而不是经济。在英国要求同工,首先要求接受同等教育,因为这一原因致使妇女从事社会地位较低的工作”。从这一理论出发,剖析苔丝走向悲剧的一个主要因素:教育的贫乏。

    “她最早的职业梦想是成为一名教师,但天不遂人愿”。由于家庭贫穷,苔丝很早就步入社会,她做过很多体力活,而且是同工不同酬。因所受教育贫乏,她无法获取较高社会地位与收入的工作,个人与娘家均陷入极度贫困,最终不得不接受亚雷克庇护。“接受庇护”是当克莱尔归来,苔丝杀死亚雷克,走向毁灭的直接导火线。另一方面教育对于女性的重要影响,表现在提高女性心智与觉悟上。苔丝受骗失身带着委屈,饱含心酸地控诉“名门小姐们都了解该防备什么,怎样去防备,因为她们都读小说,小说中会谈到这些男人们的诡计,可我从没机会读小说,哪能知道呢”。中国有句古话“女子无才便是德”,同样说明男权控制下的整个社会对女性受教育的排斥。压迫女性的邪恶力量让女性心智处于不开化状态,使女性沦为其奴隶。在这传统观念笼罩下,苔丝的梦想只能是幻想。教育问题不解决,苔丝式的妇女悲剧将不可逆转,女性终为男权社会的牺牲品。正如西蒙?波伏娃所说:“女人在父兄所支配的家庭中,处于奴隶或仆人的地位,她始终是由男性做主而嫁给另外的男性。”

    (二)苔丝自身的因素。

    1.性格的妥协性。

    苔丝敢于大胆地反抗传统道德,追求幸福,是一个毫不妥协的反抗者。然而苔丝不能彻底摆脱传统道德对自身的羁绊,在她的性格中也包含着保守落后的伦理观念。苔丝是暴力的受害者,是无辜的。她明白这一点,但在受到乡里人非议时,她也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必然造成她内心的自我折磨和谴责。

    苔丝性格的妥协性还表现在她和克莱尔的关系上。恋人之间本是平等的,而苔丝却一味贬低自己,抬高克莱尔。这是多么浓烈﹑炽热却又卑躬屈膝的爱。她悲惨的过去,得不到克莱尔的宽容。面对克莱尔无情的抛弃,苔丝没有做丝毫反抗。克莱尔离去了,苔丝对他的爱却从未削减。一封封热情洋溢的信,却唤不回克莱尔冰冷的心。在爱情面前,苔丝失去了自我,失去了尊严。正是这种盲目的﹑不平等的爱,使苔丝放弃了一个妻子争取幸福的权利,深化了苔丝的悲剧。

    2.自卑心理。

    苔丝失身后的痛苦是巨大的,压力是多方面的,但必须指出,苔丝的自卑心理加剧了她的痛苦。

    对于苔丝来说,她的许多痛苦都是心理上的。她往往从传统习俗﹑社会舆论上对自己的所谓“过去”作出道德上的判断,从而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苔丝无法卸掉身上背负的沉重十字架,她在忍受世俗舆论的同时,又受制于它的道德准则,毫不留情地审视自己、谴责自己,她在大胆反抗传统的同时,又囿于它的观念,而成为其维护者。“苔丝这种心理上的自卑,是世俗谬见在她身上发挥作用的体现,说明了苔丝自身在当时社会道德理境中培养起来的非正常心态。”苔丝正是这样给自己结成一张无形的道德罗网,把自己束缚起来。她的自我束缚的意识有其深刻的历史基础,是整个社会意识的具体表现。因此,苔丝的结局只能是悲惨的。

    3.自我意识缺乏。

    自我意识缺乏突出表现在苔丝对爱情的态度上。

    苔丝第一次遇见克莱尔,就被他与众不同的神情所吸引。在哈下,苔丝被描绘为一个完美的个体,代表了作者理想中的完整女性。但苔丝的性格中也包含了一些弱点,她总是处于爱情的纠葛之中,徘徊于两个男人之间。她经常考虑到别人的需要,却忽略自己的需求。在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处于社会的边缘。“哈代塑造的苔丝形象饱含着自己对当时社会地位低下的女性的深深同情,对世俗所谓文明的愤怒鞭挞,对传统男权社会的控诉。”同时也显示出19世纪时,以男性意愿为主导的社会所肯定的女性形象,即:“富有牺牲精神、宽容顺从、坚韧质朴”。就是说女性要永远把自己放在“后面”。男权社会予以褒奖的正是这样缺乏自我的女性。整个社会引导着妇女去牺牲小我,顾全家庭顾全丈夫。苔丝只是万千受到伤害、没有自我意志、被当作玩物的女人中的一个。也正是在这样复杂的社会洗礼中先是失去了贞节,进而走向痛苦的深渊,最终酿成了一生的悲剧。

    四、结语

    苔丝坎坷的一生最终以悲剧收场,她的悲剧不止是命运的悲剧,更是女性的悲剧。她“既是命运的牺牲品,也是对男人和性无知的牺牲品”。苔丝在那个男权的社会里,始终把自己置于依附和没有主体性的地位。女性只有摆脱僵化的传统习俗的控制,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要拥有自我的价值,才能获得女性真正的幸福。 

    参考文献:

    [1] 高万隆. 婚恋?女权?小说:哈代与劳伦斯小说的主题研究 [M].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托马斯?哈代着,张谷若译. 德伯家的苔丝 [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吴笛.哈代研究 [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94.

    吴笛.哈代新论 [M]. 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西蒙?波伏娃. 第二性. [M]. 北京:西苑出版社,2004.

苔丝的悲剧篇6

关键词:命运悲剧;社会悲剧;性格悲剧

托马斯哈代是19世纪现实主义小说家,对资本主义文明的发展采取了坚决批判的立场,因此获得了“悲观主义者”的绰号。作为一位人道主义作家,他认为人民的生活是悲惨的,民间人物的命运也是悲剧,而主人公的命运是人类命运的缩影。他在作品中广泛使用的表现手法是对比描写法,这种方法具有种种不同的具体形式。他的对比是多种层次和范围的:人和社会环境、人和大自然,人的粗暴的感情因素和理智因素,人的外貌和他的内心世界等。特别是突出地反映了人物性格与自然环境的冲突以及人物与命运抗争的无奈和弱小,因此,他把自己的作品称为“性格与环境小说”,他认为性格和环境的冲突造成个性的毁灭。这一特点集中体现在《德伯家的苔丝》(下称《苔丝》)中,它作为哈代悲剧小说中的典范,奠定了哈代悲剧作家的地位,为哈代赢得了杰出小说家的声誉。《苔丝》中的悲剧原因主要有命运悲剧、社会悲剧和性格悲剧三个方面,三者融为一体,呈现出强大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一、 命运悲剧

苔丝的悲剧首先是命运的悲剧。苔丝是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出生,并且是在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里,家庭拮据的经济状况和不负责任的父母注定了她的悲剧命运;同时,作为一个美丽但是身份低下的女性,在维多利亚时代,性别与出身给这个纯洁而勇敢地追求幸福的姑娘带来的只能是厄运。而作者似乎要为了突出这种命运的不可违抗性,在他的作品中总是穿插了大量的偶然性因素。在《苔丝》中,哈代作为一个农家孩子,她是朴质、善良、能干的小姑娘,从小就帮助家里干活并且干得比别家的孩子都不赖。同时她也是一个负责任的人,作为家中的长女,她打小就挑起了家中的重担,并且觉得自己有责任去承担这一切。这样的一个女孩的生活本应是幸福而美满的,但是命运却和她开了很大的玩笑。故事从她的善良、负责任的天性开始,她在深夜主动提出为酗酒的父亲赶车送蜂蜜,却在困倦中不小心与一辆邮车相撞,把家中唯一的一匹生计工具——“王子”撞死了,这让她有一种负疚感。而在此之前,他的父亲回家的路上获知了:苔丝家原是名门望族德伯氏的后裔。牧师劝告他:德伯家已经没落,不要再做任何无谓的工作。但是却在犹豫中没有清楚地告诉他:亚历克德伯家是假冒的德伯世家。于是虚荣的德伯执意要女儿去亚历克家认亲,从此攀上一户好人家,全家人也跟着享福。高洁的苔丝本不愿意却认亲,却因心有愧疚,只好硬着头皮去认亲。结果在德伯家惨遭不幸,从此开始了她悲壮的人生道路。遭遇了此厄运,她本来是要远走高飞的,却在落难后才遇见了心仪的对象安吉尔。两人一见钟情,苔丝也尝试过拒绝,但是都没有成功,两人终于到了水深火热的程度,谈婚论嫁的地步。苔丝无奈之余,婚前怀着负罪感给安吉尔写了一封忏悔信,希望能得到安吉尔的原谅,但是无独有偶,信被塞到了地毯下面,安吉尔没有看到,这又开始了她的另一个大灾难:安吉尔远走他乡。苔丝从此贫困交加,再加上父亲的死,家庭的重担全都落在了她这个长女身上,在混乱和无奈中,她又重回到了亚力克身边。当了她的情妇。但是恰恰在这个时候,安吉尔又回来了,并且是带了忏悔的心情回来的,他希望能得到苔丝的谅解,却得知妻子已作了他人的情妇。而苔丝此时悔恨交加,认为一切的恶果都是亚历克所为,在愤恨中把他杀死,但是自己也没有免遭到法律的制裁,被送上了绞刑架。

在苔丝的身上,我们明显地感觉到了命运对人物的嘲笑,苔丝是天命或宿命的牺牲品;同时,作者也稍微夸大了偶然性在人们生活里的作用,例如老马的死;苔丝跟亚历克的相遇成为她生活中的转折点;苔丝在与安吉尔结婚前夕写给他的信产生了悲剧的误会;安吉尔最后的悔改返回等等。但是这种命运的描写却也是真实的,在当时的社会不乏这样的例子,正如劳伦斯所说:“哈代的感情、他的直觉、他对美感的掌握……是非常伟大和深刻的。”1

二、 社会悲剧

照哈代所说 ,人类悲剧的基础在于个人跟相敌对的、不正当的生活环境之间的冲突,更广泛一些说,就是人类跟残酷无情的大自然之间的冲突,这种冲突令人可悲地无法解决。哈代小说中的爱情故事由于同传统的伦理观或道德观相抵触,总是以悲剧结束。虽然小说中的人物的爱情在他们自身的范围内或许是成熟的、道德的,但对于他们所处的社会环境而言,却又是不成熟的、不道德的。

在《苔丝》出版后,曾被攻击为“不忠,不贞,诲***”,因为在维多利亚的时代,男人与女人在婚姻爱情上的地位是永远无法平等的;而三角恋爱关系以及离婚、外遇、婚外关系之类,也都被认为是不道德的行为。苔丝正是这种不公平的伦理观和道德观下的牺牲品,她的整个一生都是在强迫和暴力下生存,社会和法律都认为那些侮辱和迫害苔丝的是正当的,因为她不能自卫。在作品中,哈代试***把苔丝和安吉尔平等:他们同样在青年时代都“陷入了罪恶”。但是,这个有着光明理想、先进的文明思想的人,口口声声说深爱着苔丝的人,到了紧要关头,却也暴露出自私自利的、目光狭小的小市民特征。因为资产阶级道德的不成文法,男人干了这种事并不认为有罪,只有女人——小市民宗法社会制度下的奴隶吃亏。而最后,当苔丝有生以来第一次进行自卫时,从那个同样的“刑律”观点看来,“一个纯洁的女人”就变成罪犯了。因为苔丝不属于有产阶级,从她出生之日起,她所处的社会环境就剥夺了她过象人的生活的权利,现在又剥夺了她所残余的唯一的东西——她的生命,命运对她的“戏弄”算完结了。

三、 性格悲剧

哈代曾说:“悲剧。简单地讲,可以这样说:悲剧表现个人生活中的一种事物的状态,他的本能或欲望最终不可避免地导致悲惨的结局。2

苔丝是哈代在人物塑造方面的高峰。她集人类美貌、善良、聪慧、勤劳、坦诚、坚贞于一身,是个纯情高洁的乡村田园姑娘。哈代正是怀着这样的激烈的感情来描绘苔丝的,她被奉为是“一个纯洁的女人”,并在序言中说:“这是一个心地坦白的人对于主人公的品格的评价。”可见苔丝在哈代心中的高洁形象。但是,这样一个优秀、突显的女性,她的不幸正是那种表现了她的性格力量的事件造成她的不可避免的堕落——她的纯洁致使了她的轻信与单纯:她因为责任心而挑起了夜里送蜜的重任,却不小心撞死了“王子”从而迫于无奈而去相亲,虽然她一开始就意识到亚历克的不轨***谋,但是她却过于天真大意。对于亚历克对她的帮助:教她吹口哨等都还心存感激。在事发那晚,只因想避开别人的“语战”,竟大意地跳上亚历克的马车,还挨着他睡着了;当她发现亚历克使诈却没有决意离开;同时对亚历克送给父亲和弟妹礼物而产生负债感,这一切都是她的纯洁所致,给了亚历克以可乘之机,让自己步入厄运之中。一位这样轻信的姑娘,她势必会既丧失名誉,又失去自己的爱人,这也是她不理解的,她的爱人安吉尔怎么能够不象她爱他那样,同样无私地爱着她。但是,倘若她不是这样纯朴,这样无用心地天真,她不会这样爱着安吉尔,她能够猜到她的爱情是怎样的结局,她也不会深有负罪感受,更不会说出自己的秘密,悲剧也决然不会发生。但是,她也不为之苔丝了,也决然不会引发我们的恐怖和怜悯之情。

苔丝还有一个突出的性格特点她的反抗性,这是她身上的另一个杰出的闪光点,被公认为维多利亚时期的三个叛逆女性之一,但是她这种反抗性却不够彻底,一直囿于她所生活的社会环境中。她一生追求幸福,对亚历克敢恨,对安吉尔敢爱,在一定程度上敢于反抗旧礼教。她蔑视和否定宗教,但当宗教约束与自然天性发生矛盾时,她毫不犹豫地对它发出了质问,她凭借着自己的一份微薄之力,“以卵击石”。但是尽管她做出最大的努力去抗争命运,仍然逃脱不了当时普遍女性的下场。她不自觉地从宗教观出发考虑问题,她无法摆脱世俗观念的阴影,封建礼教压迫着她。她恪守那个时代的准则,在她内心深处有一种不可饶恕的罪恶感。当她的孩子死时,虽然她不屑于宗教,但是她又担心她的孩子会因为没有洗礼而被打下地狱最低层,自己偷偷地给他洗礼;当她获知安吉尔也曾犯过错误时,她仿佛看到了希望,但是安吉尔的反应又让她跌回了不变的道德轨道中,她那原始的感情被安吉尔的文明轧得粉碎;她勇于追求爱情,对亚历克的不合理要求敢于反抗、拒绝,而没有从此甘于认命,但是考虑到孝道和迫于生活,她又重回到他身边;她认为自己对于安吉尔的爱是有欠缺的,她没有为安吉尔守身如玉,在临死前,她请求安吉尔娶她的妹妹为妻,因为“凡是我的长处,她一样地不短,可是我的坏处,她却一点没有……”她一直在旧有的道德圈边缘徘徊,在她这种不断地抗争、妥协、堕落到最终的坚决反抗中,我们看到了美好的东西被不可抗拒的强大力量撕裂的凄美。

四、总结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知道:哈代的悲剧性小说《德伯家的苔丝》之所以显得十分出色,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它塑造了一个动人的悲剧性人物——苔丝,由于主观或客观的原因,她犯了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而造成了悲剧性的结果。她是好人但不是完人;她的有着令人同情甚至钦佩的品质和性格,同时也有着凡人不可避免的弱点和缺陷;她的生活方式、思想感情和悲惨结局更能反映时代的现实,获得了我们的共鸣。哈代为我们展示了一位维多利亚时期少女的真实感情和多舛的命运,她是在同命运、环境、社会的斗争中失败后倒下来的。这样的悲剧不是偶然的,也不只发生在一个苔丝身上,从这个悲剧本身,我们对那个时代都应有更深的思索。

参考文献

[1] 托马斯哈代. 苔丝. . .

[2] 张中载. 托马斯哈代——思想和创作. 北京: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87

[3] 苏联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研究所编. 英国文学史1870-1955.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3.

[4] 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0年.

[5] 秦玲. 苔丝悲剧的形成原因. 南阳师范学院. 2005

[6] 王梅兰

[7] 姚佩芝,董俊峰.《德伯家的苔丝》——哈代综合悲剧观的完美体现. 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3

[8] (古希腊)亚理斯多德.《诗学》.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2年

注释:

苔丝的悲剧篇7

苔丝 哈代 表现形式 悲剧小说

一、绪论

一提到悲剧,人们就会想到埃斯库罗斯、莎士比亚或者悲剧杰作《俄狄浦斯王》《哈姆雷特》等,很少有人很把托马斯·哈代与悲剧联系在一起。这大慨与传统悲剧定义有关——局限于古典、拘泥于戏剧。而哈代的创作以小说为形式,且现实主义倾向明确,又因为作品中以普通凡人为主角,注重描写基于现实生活的矛盾和冲突。

然而,当我们阅读《苔丝》时,从审美角度看,会因主要人物的命运而感到怜悯与恐惧,并被其强大的艺术力量所吸引,这种情感体验与观赏古典悲剧(所谓的正宗悲剧)时的感受同样强烈,哈代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普通人的悲剧。

二、表现形式与悲剧效果

本文从哈代小说《苔丝》中的形式特点做分析,并将这些形式特点与小说总体的悲剧效果的关系作出评估。

(一)隐喻的巧妙运用,增强悲剧效果

隐喻在小说中时时彰显,不仅奠定了整个篇章的忧郁气氛、并且为人物命运埋下伏笔。在小说的开头和结尾分别向我们展示了两个相似的场景展现,寓意着苔丝经历的不幸。第一个场景是:克莱尔回头向路边望去,看见那群穿白衬衣的村女在春天地草地上跳着舞,苔丝这时还与同伴在一起,她站在树篱旁边。另一个场景是:克莱尔在他认为已与苔丝作最后分别之后,回头望那空旷的乡野和那条空荡荡的路,只见远处空旷灰白的画面上,一个跑动着的人影。那是已经脱离人群而完全孤立了的苔丝。两个相似的场景一头一尾遥相呼应,前面对后面是提前的预示,后面则成为前面的回应:寓意着苔丝从被发现到被遗弃的不幸经历。 隐喻的安排对悲剧效果的提升非常有效。最突出的是小说快结束时,哈代又用巧妙生动的总结形式,让我们完整的重温了苔丝的全部经历过程。庄园主的空房子,相当于他们新婚之夜的古宅、荒凉的索尔兹伯里平原相当于弗林库姆-阿什高地。悬石坛的一幕既与墓穴栖身相呼应,也与她像一个祭神品靠在十字架旁休息相呼应,这也是在她生命即将结束时所反映出的她的悲惨一生的缩影。

哈代所用的隐喻是含蓄而深沉的。他有意将苔丝的被捕和小说的倒数第二个场景安排在悬石坛,被捕前的苔丝躺在悬石坛的祭石上——从前就是在这些祭石上,绝望的公鹿之类的祭品被割断了喉咙。哈代将古老的寓意融入人物悲哀的命运结局之中,其艺术效果自然不言而喻。

这种隐喻在文中也是生动的。在《苔丝》中打谷场的片段,流动地开打谷机的工人和他们开着的打谷机,是用来同干活的农人形成鲜明对照的,这个是新兴资本主义农场里人与人之间丧失人性关系的象征,是新旧制度的对照。 这个隐喻以生动原味的画面显示出无声而有力的效果。

这种隐喻的运用又像是无意识的。小说中有处看似漫不经心的一笔,写的是苔丝驾着车去赶集和他弟弟关于星星的一段谈话,让人朦胧中感觉到有某种隐秘含蓄的东西包含在两个孩子谈话中:那有毛病的星星好象是对世界的怀疑,是对命运的窥视,而对爸爸妈妈的无望的企盼则是对现实的显现,弟弟对苔丝成为阔太太的调侃也在暗示将要在她身上发生的某些事情。

(二)悬念的运用,也是增强悲剧效果重要因素

悬念是建立在悲剧总体趋势的必然性基础上的,又和具体事件发展趋向的不可预测性有机的统一起来。这种建立在必然与偶然统一基础上的悬念是一般故意设置的脱离生活的悬念所不能比拟的。简言之,这种悬念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它们同时大大强化了小说的悲剧效果。

苔丝悲剧命运是的不可避免、她的悲剧人生是必然的。在十九世纪英国工业***之后,资本主义大规模的经营方式逐步入侵农村,新式的农业机器的广泛应用,个体农民走向贫穷、破产。苔丝一家在极度困苦的生活中、挣扎,而她的父母又沉湎于村子里的小酒店,对孩子不尽职责、却又对未来充满着虚荣的梦想,好像只有苔丝是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庭中唯一清醒的人。家庭的贫困、父母的消沉,使苔丝过早的成熟,过早的担当起照顾家庭、特别是年幼弟弟妹妹的责任。家里唯一赖以生存的老马由于苔丝的过错被撞死后,善良的苔丝在责任感、负疚感以及父母的哄诱的驱使下,违背自己的意愿,外出认亲,迈出了悲剧人生的第一步。

接下来苔丝的失身不仅成为她自己一生的“污点”,而且是整个小说发展的一个重要悬念。当苔丝与克莱尔的爱情萌发和发展时,这个过去的不幸就象幽灵一样,始终在他们周围游荡徘徊,威胁着他们的幸福。苔丝自己则处于激烈的内心冲突之中:是大胆地接受爱情还是屈从于社会偏见、压抑着对幸福的渴望?读者也如苔丝般焦灼,无法预料苔丝敢不敢大胆地去爱,会不会向克莱尔“坦白”自己的过去,如果“坦白”将会有什么样的后果?克莱尔对苔丝的态度会如何变化?等等,读者的心始终在为苔丝祝福与担忧之间左右摆动。

这些悬念又被苔丝结婚前的一系列征兆提高到了极点:结婚旅行出发前公鸡充满恶兆的啼鸣;苔丝三个伙伴因失恋而精神失常;克莱尔不无讽刺意味的选择苔丝祖宗的旧宅来过新婚之夜等等。在这充满不详之兆的氛围之下,苔丝终于在新婚之夜向丈夫诉说了自己的不幸遭遇。可是,温情脉脉的克莱尔在严酷的现实面前立刻退缩了,——他无情的抛弃了苔丝。小说从苔丝从几度矛盾的挣扎、错失良机到最终的诉说,其间各种悬念的安排,大大增强了她命运的悲剧效果。

这些悬念扣人心弦,但又不是杂乱无章、毫无条理的设置,它们总以某种运动的形态让人意外却又令人信服。苔丝和她的家人在他们家族的墓窖中栖身的场景与克莱尔在梦游中把苔丝放进空棺材的情景不谋而合。这些例子都可看出哈代的悬念设置是有始有终的,前面设置后面给予解答,是完整而有序的。

(三)发现与突转对于加强哈代小说的悲剧效果也起着重要作用。

发现,是对某种隐秘从不知到知的变化;突转,就是一个行动或局面转到其相反的方向。发现与突转的同时运用,预示着人物的命运,产生的悲剧效果最强。

《苔丝》中发现有很多:苔丝父亲对于自己家族历史的发现,苔丝对亚历克一家假身份的发现,亚历克假意皈依天主教的发现,苔丝与克莱儿相互之间的发现……,突转的情形也有很多:认亲挽救贫困的家、却招致更多的灾难;苔丝孩子的死去致其背井离乡,正心灰意冷时碰到一见倾心的克莱尔走进幸福花园;新婚之夜被克莱尔抛弃跌入痛苦的谷低;被亚历克拐骗回去之后,过着行尸走肉般的生活却又遇回心转意的丈夫……

发现与突转并不孤立,它们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甚至由发现引起突转或突转带来新的发现。克莱尔与苔丝新婚之夜的那一部分便是兼有发现与突转的。相当生动逼真也极具艺术效果,特别是在对克莱尔自相矛盾的语言和态度的描写上。当他想娶一个朴素纯洁的女人的梦想幻灭以后,他开始嘲弄苔丝从来就没有明白过世事人情。这里对克莱尔态度急剧变化(突转)的描写是建立在发现基础之上的——原以为他的显赫贵族身份可以弥补苔丝的农家女身份,然而得知妻子不在的时候,宽容仁爱的克莱儿立即消失的无影无踪,这更有利于表现克莱尔虚伪、残忍。这种发现带来的对比及引起的突转真切地将克莱尔的道学先生伪君子的形象公布于众。苔丝的不幸失贞被发现,克莱儿深情款款下的丑陋的呈现,这样的发现给这场原来甜蜜并本以为正走向幸福的爱情带来了急剧的变化(突转)——苔丝的被遗弃以及后来的种种不幸。

三、结束语

苔丝的悲剧篇8

关健词:苔丝 男权文化 异化

哈下的苔丝形象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人们在对其悲剧命运表示同情的同时,也对悲剧根源进行了无数探讨。传统的评论多倾向于“宿命论”、“时代论”和“性格论”。笔者以为,苔丝的悲剧实际上源于她的女性身份,是女性在男权文化的压迫下异化及自我异化的结果。

在父权文化背景下,女性从来不是***的个体,而是以男性期待的角色和身份存在的。她们不是现实中的女人,而是被男权社会异化的女性。男性以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念来规范女性的行为,却放弃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女性一旦违反这些规约,将会受到严厉的惩罚。男性则不然,他们的错误行为能够得到自己和社会的谅解。这种虚伪的道德观念无情地摧残了女性,而且由于长期的灌输和影响,女性已经把这种观念内化为她们的价值取向。

苔丝正是这种男权文化的牺牲品。作为一个女人,苔丝从没获得过真正属于自己的女性地位,相反,其女性地位被男权文化歪曲地理解并被公式化,久而久之,苔丝逐渐产生潜意识的认同而自我异化了。在男权传统势力的束缚下,苔丝的人性已经扭曲,她的悲剧实质是男权文化对女性异化的悲剧。

一、男权社会下异化的苔丝形象

传统的文学女性都是男性期望和设计的产物,她们通常以两个极端的异化类型存在的,要么是纯洁无私的“圣女”,要么是令人唾弃的“”,绝不可能是现实生活中的普通人。

亚雷和克莱眼中的苔丝正是如此。苔丝不是现实生活中的苔丝,她从未被理解为一个真实的女人,而是男权社会审美标准对女性形象的期待和再现。亚雷和克莱以男性需求的标准对苔丝做了女性角色期望判断,把她看成“既有飘逸脱俗之美,也是引起人欲望之物”。[1]

在亚雷看来,苔丝就是引诱他堕落的“”。他认为美貌对女人来说是不利的,它会使她成为男人性骚扰的对象。这似乎告诉人们,男人是从来不会犯错的,错都在于女人。亚雷地将自己的卑劣行为归咎于苔丝,因为他不能抵御她美貌的诱惑,“即使是那独身的使徒保罗受到了这样美丽的面孔的诱惑,也会像我一样为她放下他的铧犁”。[2]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克莱对苔丝的高度理想化。在克莱心中,苔丝是他幻想中的女性精华,是童贞和完美的化身,她“有着天使般的美丽和纯洁,内敛、顺从并且无私”。[3]但在得知其失贞后,克莱又称她为“道德败坏的”。 事实上,他对苔丝的爱是一种对“圣女”的爱:苔丝的美貌、天真纯朴和美好善良的品质,都是男权文化下“圣女”的原型,这也反映了男人对女人的希望和梦想:女人要么像妖女一样坏,要么像女神一样好。

无论是亚雷还是克莱,他们对苔丝的态度都表明,男权社会剥夺了女人作为象男人一样现实而普通的人的资格,它不去了解女人本来是什么,而只想象女人应该是什么。苔丝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以一个被男权社会异化了的形象呈现在人们面前的。

二、男权社会下传统贞节观对苔丝的异化

在男权社会,男人往往以极高的道德标准衡量女人,而自身却逍遥于道德标准之外,致使道德约束力因性别而论,最明显的表现就是对待女性的所谓“贞节”问题。传统观念认为,女性是男性不可侵犯的私有财产,男性的主体身份是靠女人的来构筑的。妻子的失贞将会“严重影响该男子的荣誉以及他的社会地位。因此,对男性来说,妻子的贞节至关重要。”[4]贞节是确立女性在社会立足和生存的决定性因素,女性一旦失去贞,就会被剥夺其社会地位和生存权利。男性一方面要求女性保持贞节,另一方面在性问题上又放纵自己,强行破坏她们的贞节。苔丝正是这种男权贞节观的典型受害者。

亚雷奸污苔丝后,不仅没有受到社会的谴责,反而成为虔诚的传教者,而受害者苔丝却成了世俗人眼里的罪人。克莱婚前曾经堕落放荡,苔丝原谅了他,而当苔丝坦白自己失贞的事并乞求他的宽恕时,克莱则把她看作是不洁的女人,“这不是饶恕与不饶恕的问题,你从前是一个人,现在是另外一个人。”[2]一个男人可以放纵自己,却不会受到社会舆论的谴责,而一个女人即使被迫受辱也是不可饶恕的,这就是男权统治下的逻辑。

恩格斯指出:“凡在妇女方面被认为犯罪而要引起严重法权后果和社会后果的一切,对于男子反被视为荣耀,或是在顶坏的场合不过当作道德上的小污点而泰然处之。”[5]这正道出了男权社会对两性的双重道德标准,它给女性套上了沉重的精神枷锁,也扭曲了她们的人性。由于长期潜移默化的作用,这种虚伪的道德观已在女性心中根深蒂固,成为内化的观念。生活在这样摧残人性的社会里,没有哪位女性能够逃脱被异化的悲剧命运。苔丝也不例外,她不得不走进外部力量为她设置的陷阱,一步一步地接受这个由男性所控制的社会。潜意识里,苔丝已经逐渐地认同自己的命运和地位而自我异化了。

由于长期受男权文化的熏陶,苔丝也将传统的贞节观作为衡量道德的标准。被后,苔丝生活在世俗偏见的阴影中,她认为自己是有罪的,因为自己是女性才会让男人做出这种事情。这种观念也决定了她今后的选择。起初,她不敢接受克莱的爱情,总觉得自己不完美,配不上克莱,接受后,又顾虑重重。苔丝似乎认同了男权社会对她的评价:身为女性生来就是有罪的,是自己的美貌诱使了男性的堕落。当亚雷指责她“你是我重新堕落的根源”时,苔丝表现出惶恐、不知所措,面对克莱的斥责和遗弃,她表现出恭顺和谦让,她认为这些都是自己应得的惩罚。苔丝深信自己“是丈夫的私有财产”这一男权观念,她甘愿把自己当做丈夫的附庸,甚至是奴仆。更为可悲的是,苔丝临死前又将妹妹托付给了克莱,她认为这样做是对克莱的补偿,可见苔丝在骨子里已经认可了男权社会的价值观念。

对苔丝来说,她的痛苦来自她长期在男权文化的束缚下潜意识形成的认同感。她往往从传统的社会习俗对自己的所谓“过失”做出道德上的判断,扭曲了自己的正常心理状态,并对自己的行为予以错误评价。[6]这种扭曲了的意识压迫、束缚着苔丝,最终把她推向了悲剧的深渊。

三、结束语

哈代借苔丝的悲剧抨击了当时的男权社会。受害者苔丝被认为是站在男权传统文化的对立面,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为社会所不容的“”。苔丝虽进行了不屈的反击,甚至喊出了男权社会对女性压迫的实质:“一次被害,永远被害,这是一定的道理”,但最终也未能逃脱男权传统文化的控制,以至走向毁灭。苔丝的悲剧表明,女性要勇于冲破男权意识的藩离,自己***自己,避免在男权文化的压迫下自我异化,这样才能少一些“苔丝”悲剧的重演。

参考文献:

[1]刘建***.基督教文化与西方文学传统[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2]哈代.德伯家的苔丝[M].张谷若,译.北京: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6.

[3]张岩冰.女权主义文论[M].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8.

[4]王萍.英国社会中的女性形象[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5.

[5]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 第四卷 (上)[M].北京: 人民出版社,1972.

苔丝的悲剧篇9

关键词:《德伯家的苔丝》 移情 心理距离 悲剧审美 读者

一个贫民家的女儿因为一场认亲而失了贞洁,身世飘零,抱恨千古。这样的题材故事看似老套,但在哈下,《德伯家的苔丝》(以下简称《苔丝》)却成为世界文学名著的经典,因其强烈的悲剧震撼力受到广泛欢迎。对于《苔丝》这一悲剧性主题,中外学者的探讨主要集中于以下几种研究:一是从社会、性格以及命运悲剧方面探讨苔丝悲剧产生的原因,二是将《苔丝》的悲剧研究置于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中,将苔丝的个人命运悲剧看作乡村文明对抗不可逆转的现代文明的悲剧,三是从弗莱的“原型说”探究苔丝作为“羔羊”和“殉道者”形象在《苔丝》这部小说中的原型再现,四是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讨男权压迫造成的女性悲剧及进而探讨女性自主***之路,五是从古希腊悲剧、圣经文学和莎士比亚戏剧研究哈代悲剧小说的形式来源。从以上研究中可以看出,对于《苔丝》悲剧性主题的探讨大部分限于悲剧产生的文学外部因素,而鲜有从审美角度探究《苔丝》中的悲剧效果。

何为悲剧审美?在悲剧审美过程中,作者、文本和读者又有着哪些关系?作为审美主体的读者如何在悲剧中体会美感?读者审美的过程又是怎样完成的呢?哈代又是怎样在《苔丝》这部小说中用自己的创作让读者完成悲剧审美的呢?这些都是本文中需要探讨和回答的问题。

一、移情:自失于对象之中

自古希腊开始,悲剧在西方文学中即享有崇高的地位。作为一种严肃的艺术,悲剧比其他戏剧形式更能唤起人的感情,即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唤起人的怜悯和恐惧[1]。亚的话为探究《苔丝》中的悲剧审美提供了一个思路:悲剧情节必然通过人的审美心理产生悲剧效果。随后黑格尔提出了伦理的相互冲突与和解理论,表示真正的悲剧产生于“永恒正义的权力的合理性,我们在看到有关人物的毁灭时仍然感到安慰(庆祝永恒正义的胜利)。”[2]然而他这种“胜利的庆祝”过分注重客体内容,却忽视了主体的参与这一产生悲剧审美的积极审美力量。在接受美学看来,读者即审美主体在审美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能动作用。“在作家、作品和读者的三角关系中,后者并不是被动的因素,不是单纯的作出反应的环节,它本身便是一种创造历史的力量。文学作品的历史生命没有接受者能动的参予是不可想象的。”[3]正是读者这一能动因素的参与赋予了作品以生命。

首先,阅读《苔丝》不带有任何实用的或科学的目的,这仅仅是人们的一项审美活动,正如欣赏一朵花、一幅画。在阅读中,读者把自己全神贯注的凝聚在这本书里,仿佛这本书就是一个世界,这时,读者与苔丝的界限就从意识中消失,读者会因为苔丝境遇的悲惨而伤心或因苔丝和克莱的爱情而欢喜。这种主体与客体界限的消失在叔本华的书中有很好的描述:“人们自失于对象之中了,也即是说人们忘记了他的个体,忘记了他的意志;他已仅仅只是作为纯粹的主体,作为客体的镜子而存在;好像仅仅只是对象的存在而没有知觉这对象的人了,所以人们也不能再把直观者和直观分开来了,而是两者已经合一了;这同时既是整个意识完全为一个单一的直观景象所充满,所占据”[4]。在主体和客体同一的过程中,就会自然的把主观情感投射到客体中,站在客体的位置上,即读者在阅读《苔丝》的过程中产生代入感,会因为苔丝的命运而产生情感的波动。这也正是美学家立普斯提出的“移情作用”[5]。

然而,“移情作用”的产生不仅仅源于客体本身所具有的“美”,还在于客体与读者的智力特点和个人经验存在一致性。这样的悲剧故事能够激发读者内心的同情心,产生代入感。苔丝的故事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悲剧震撼力,源于形象取材于生活。哈代在回忆自己创作时曾提到,他故事中叙述的鲜明的妇女形象都是以他的故乡,一个英国西南部的小镇中与他朝夕相处的妇女为蓝本,进行的凝练和再创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反映了维多利亚时期身处英国边远小镇的妇女的生活以及思想状态。同时,苔丝的故事具有跨越时间和空间的普遍审美性还在于,它描绘了在任何时代都可能存在的状况:贫困但善良的姑娘对待生活的真诚,面对爱情的渴望以及身份家庭的悬殊带给两个人爱情的问题,拥有强烈自尊心但出身于社会下层的妇女去与社会身份地位高的亲戚相认时遭到的冷遇和不幸。这些使得处于相同的情境,拥有相似的性格的年轻姑娘更能理解这种精神和行动上的痛苦,在阅读这部小说时,想到的不是苔丝的悲惨遭遇而是自身的经历。由此可以看出,这种移情作用的产生必然需要读者的参与,对于悲剧价值的最终实现审美主体起着重要作用。

二、距离化:回归自我

然而,“移情作用”带来的是读者与悲剧主人公的融为一体,这种心理上的重合带给读者的仅仅是悲伤不能自已,却无法达到悲剧中的和审美效果。在巴赫金看来,移情不是审美活动的目的,“真正的审美活动还没有开始呢”。在审美活动中,“不论在何种情况下,在移情之后都必须回归到自我,回到自己的外位于痛苦者的位置上。只有从这一位置出发,移情的材料方能从伦理上、认识上或审美上加以把握”[6]。这里,巴赫金提出的“外位于痛苦者的位置”也正是布洛提出的“心理距离”[5],即介于我们自身与对我们发生影响的事物之间的距离。在我们设身处地体验到苔丝的痛苦之后,回归到自我,与苔丝保持一定的距离,我们便能组织移情中产生的材料,完成审美活动,体验到故事中的悲剧美。朱光潜对布洛的“心理距离说”极为推崇,并将它应用于悲剧心理的研究,提出悲剧使生活“距离化”的几种方法[7]。这些距离化的手法使审美主体与客体相互分离,看似是作者采用的写作技巧,实则是对读者“审美期待”的预测,以期使读者产生外位于苔丝的地位,进而使《苔丝》这部悲剧作品为读者所理解和接受。

(一)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

这里首要谈及的手法是空间和时间的遥远性,即产生距离感是“让戏剧情节发生的时间是在往古的历史时期,地点是在遥远的国度”[5]。这种手法会因距离感使悲剧人物产生崇高感,也因其距离使悲剧降低恐怖性,增加审美效果。整个故事发生在保留着古风古貌的英国西南部小镇“维赛司”,这个在哈下虚构出来的小镇沿用自古维赛司王国,这里的景致保留着未受维多利亚时期工业文明影响的相对闭塞古朴的特色,“是一处群山环抱、幽深僻静的地方,虽然离伦敦不过四个钟头的路程,但是它的大部分,却还不曾有过游历家和风景画家的足迹”[8]。这样的背景设置无疑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加深了距离感。

(二)人物和情节的特殊性质

传统的悲剧中,悲剧英雄往往具有超越一般人之上的品质或意志。面对一些非常状况,情节往往安排悲剧主人公做出异于现实生活的选择。即通过人物和情节的非常性质的安排增加了“距离”。在苔丝身上被作者安排上某些不寻常的品质,特别是苔丝的反叛精神在维多利亚时期的年轻姑娘身上是不可想象的。生活在世俗道德、宗教礼法观念浓重的维多利亚时期,一个失去了贞洁的女子只能选择与那个男子结合。而苔丝却不愿为恶魔和无爱的婚姻束缚,勇敢的生下孩子想以一己之力抚养。在牧师拒绝为孩子洗礼后,她自己为孩子行洗礼,她那时是“心平气静”,因为如果上帝不承认,“那这种天堂,无论为自己,无论为小孩,就都不稀罕了”[8]。试想对于一个没有接受过教育,成长在如此闭塞的地区的年轻姑娘,这是多么的“离经叛道”。她自主意识强烈,质疑传统的贞洁观,认为“一切有机体都有回复本原的能力”[8]。这种性格的刻画使苔丝这一形象与现实中的普通人产生距离,从而增加了悲剧的崇高感。

情节安排的“距离”体现在有些悲剧成因在现实生活中可以避免。故事中的主人公苔丝面对现实中很少有人会遭遇到的因为爱情会触碰法律的选择。现实中,即便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也会选择符合道德和法律的看似明智的选择。苔丝最后死亡的悲剧结局的间接成因是亚雷,直接成因是法律的制裁。法律是维护社会正义的工具,但也可能因其冰冷刻板成为不幸的制造者。而在现实中任何反叛的少女很少起到杀人的念头,试想苔丝和克莱是法律意义上的夫妻,如果苔丝在克莱回来找她时选择远走高飞而非杀掉亚雷,只要有家人的谅解她仍然有机会过上世俗的幸福生活。在此可以看出普通人在现实中会尽量采取不行动,就可以避免悲剧结局。所以情节安排的非常性质使它脱离生活,而高于一般生活。

(三)超自然力量

悲剧中的超自然力量是悲剧得以展开的中心,推动着情节的发展,当主人公被某些超自然力量所裹挟,悲剧也往往从此时展开。这种发源于古希腊的命运悲剧观昭示着主体所蒙受的苦难常常带有偶然性,而企***超越命运的限制必然会带来灾祸。张谷若在译本序言中提到:“哈代基于他那悲观主义思想,在他自己解释他那些悲剧人物时,常常归咎于‘命运的捉弄’;他在具体安排细节时,也常常运用偶合和预兆。通常说,必然正是无数偶然的总和;预兆往往是事发前必然出现的迹象”[8]。父亲那匹可怜的老马的死是苔丝悲剧命运的开始,“在他们这样的人家,才真的算是倾家荡产”[8],而苔丝对家庭的责任感使她想撑起这样的责任。这种神秘的巧合使她被迫去亚雷家认亲,也由此走向恶魔的怀抱。苔丝答应安玑的求婚是因为她以为安玑看到她那封陈述自己过去的信而选择包容原谅了她。新婚之夜,当苔丝“供述”自己的罪恶时,安玑“心里还是照旧像瘫痪了的一般”[8],因无法接受苔丝曾经的经历而选择出走,使苔丝本燃起希望的生活更加雪上加霜。这封本该被安玑看到的信也成为偶然因素造成进一步推动苔丝的不幸。这些偶然因素共同构成必然,成为影响人物命运的关键因素。在这部小说中,这些超自然力量或是悲剧的预兆或是推动悲剧情节发展的因素,既有古希腊的宿命论观点,又因其与现实生活的距离化而增强悲剧的表达效果。

通过以上距离化的手法,《苔丝》作为一部悲剧主题的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拉开了距离,使读者感受到作品中的世界与读者生活的世界不同,产生外位于作品的地位。因此在阅读中,读者不仅要依靠自己的生活经验,还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在读者的阐释中小说被赋予了新的意义。小说中哈代欲表达的悲剧是维多利亚时期女性的悲剧,而经读者的再解读丰富了悲剧的内涵。接受美学家伊瑟尔曾谈到:“意义不确定性与空白在任何情况下都给予读者如下可能:把作品与自身的经验以及自己对世界的想象联系起来,产生意义反思。这种反思是歧异百出的。从这种意义上说,接受过程是一种再创造的过程。”[3]因此读者的参与创作更加丰富了悲剧的审美效果。

三、心理距离:悲剧审美

朱光潜指出:“写实主义与悲剧精神是不相容的”[7]。现实生活中的苦痛与灾难,因为没有理想化的“距离化”而不能成为悲剧。然而回归到布洛的观点,以上所论及的距离化方法是“距离这一概念的一些特殊形式。无论他们具有什么样的审美特质,那也都只能是从距离的总的内涵之中推衍出来的。这种总的内涵就叫做‘心理距离’”[5]。因此,以上的三种“距离化”方法是“心理距离”的特殊形式,它们在审美活动中最终要内化为“心理距离”而起作用。这种“心理距离”即审美对象与读者的实际利害关系保持一定的距离,即读者的实际利益不受影响,读者便会集中精力于审美现象本身而欣赏那种赏心悦目的美。苔丝的故事带有悲剧性,假如读者身处其中,必然会悲痛万分。但作为一名读者,与故事本身保持一定的距离,那么这个故事便会激起读者的怜悯和恐惧,从而欣赏到故事的悲剧美,这也正是心理距离所产生的悲剧审美效果。不同于黑格尔的来自于“永恒正义的胜利”,我们看到了读者在悲剧审美中发挥的作用,读者通过认同感的移情和与悲剧主角的心理距离产生痛感并从痛感中升腾提高出既包含消极性又体现积极性的复合审美感受。

那么,移情作用作为审美活动的第一步,然后通过“心理距离”使读者获得外位于苔丝的地位,是否可以认为“心理距离”说仅强调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保持距离呢?对于此,布洛强调“这并不意味着自我与对象之间的联系被打破”[5]。这也便是本文探讨过的――审美对象之所以强烈的吸引我们是因为与我们的智力特点和个人经验存在一致性。既然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保持距离才能欣赏到悲剧的审美效果,同时自我与对象之间又要存在联系,那么怎样控制这个距离的大小?我们看到,一方面,苔丝的故事与读者存在一致性使读者乐于欣赏并产生移情,但另一方面,读者又会因为情形接近而沉湎于自己的痛苦而无法自拔。这便是布洛提到的“距离的自我矛盾”[5]。朱光潜也指出,“对事物去一定距离的观点对于艺术创作和欣赏都极为重要,……在艺术中和生活中,中庸是一种理想”[7]。

四、结语

总结以上论述可以得出结论:悲剧因与现实生活的距离而产生强烈的悲剧震撼力。在《苔丝》这部作品中,通过心理距离的特殊形式――时间和空间的遥远性,人物和情节的特殊性质以及超自然力量产生与现实生活的距离感,最终内化为“心理距离”,产生悲剧效果。

“美学蕴涵存在于这一事实之中:一部作品被读者首次接受,包括同已经阅读过的作品进行比较,比较中就包含着作品审美价值的一种检验。其中明显的历史蕴涵是:第一个读者的理解将在一代又一代的接受之链上被充实和丰富,一部作品的历史意义就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确定,它的审美价值也在这一过程中得以证实。”[9]自从《苔丝》这部小说面世开始,由当时的社会文化等共时性因素就决定在读者中产生强烈的审美体验。这种审美体验既影响着以后一代又一代的读者,又与后代读者的体验构成了《苔丝》悲剧美学欣赏的丰富内涵。因此这种共时性与历时叉点上的读者,即审美主体是小说史和悲剧审美过程中积极的能动力量。

注释:

[1]亚里士多德,贺拉斯:《诗学・诗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34页。

[2]黑格尔:《美学》,香港: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327页。

[3]莱纳・瓦尔宁编:《接受美学》,慕尼黑:威廉・芬克出版社,1975年版,第127-246页。

[4]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北京: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248-249页。

[5]朱立元总编:《二十世纪西方美学经典文本》(第一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351-375页。

[6]巴赫金:《巴赫金全集》(第一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第122页。

[7]朱光潜:《悲剧心理学――各种悲剧理论的批判研究》,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31-40页。

[8]张谷若译,哈代著:《德伯家的苔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5-266页。

苔丝的悲剧篇10

关键词:悲剧;外在原因;牺牲品

1 宗教的根源

在维多利亚时代,对于宗教的信仰虽然已经不是活生生的事情,但宗教的影响仍然是巨大而广泛的,尤其在苔丝居住的偏僻乡村角落,宗教崇拜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情感。

正是受周围环境和父母的影响,苔丝如其她乡村姑娘一样,从本质上是一个纯粹的宿命论者。由于她父母的愚昧和她自己幼稚,她被亚历克·德伯维尔诱骗而失贞,她不知道贞节对女性至关重要性——少女的贞节一旦失去便永远失去。出于自尊及对未来美好的希望,苔丝没象其她女性遇到这种事情那样嫁给亚历克而是果断地离开了他。可根据教义信条,少女失去贞节是件可憎的事情,尤其那人不是丈夫,这都恰恰发生在苔丝身上。周围人们嘲笑她,把她看成有罪的,她的父母也责备她。苔丝第一次感到害怕和人情的冷淡,出于根深蒂固的宗教意识,她也把自己看成侵入“清白”世界的“罪恶”之人。就这样苔丝养成了听天由命的理念。

苔丝怀孕了,她认为孩子是无辜的、清白的,而且她非常爱他。可是不幸的是孩子没过多久便夭折了,这在医疗不发达的时代本是正常的。苔丝的宗教意识却认为正是由于自己的“罪过”使得“苦恼”成为无视社会规范的无耻“造化”送来的私生子而且得不到洗礼,最终死亡。

她越来越看重自己的“罪”,由此形成了长期逆来顺受的心态,这种心态带有自我牺牲的特点。

当苔丝又遇到了安琪儿,爱的渴望如一汪清泉涌出。虽然她原有的“罪恶”感让她不能毫无内疚地跟任何人结婚,可那种不可阻挡、普遍适用、自然而然追求美好事物的趋势渗透于一切生命之中,加上安琪儿不懈的追求,苔丝在经过痛苦而剧烈的思想挣扎之后,终于答应嫁给安琪儿。出于善良与忠诚,在新婚之夜,苔丝不顾母亲的忠告,把自己的过去犯的“罪”告诉了安琪儿并请求安琪儿原谅。谁知安琪儿不能原谅她,变得愤恨并遗弃了她。这次打击和之后越来越重的身心之痛使她确信那“一次被害,永远被害,这是法则”的信条。她为了逃避,到处颠沛流离。没有安琪儿的爱与物质帮助和不断的救济父母,就这样她的生活渐渐滑入了困境,对安琪儿的情感也从渐渐由爱变怨恨,有时还产生亚历克无论从宗教上还是肉体上才是她丈夫的念头。宗教的潜意识让她再一次相信这又是上帝对她“罪过”的惩罚。为了赎罪和拯救家庭,她又信了亚历克的谎言并委身于他,背叛了安琪儿。当安琪儿原谅她并找到她时,她感到自己已无一点做人尊严,愤怒、绝望之下,她杀了亚历克——害她一生的元凶,也使自己走上了绞刑之路。

2 世俗成见的因素

在维多利亚时代,男性和女性的社会地位不同。由于经济不能***,那时的女性必须嫁一个男人并依附于他,正是“男人的地位就是女人的地位,男人成为什么女人就成为什么,所以女性必须在思想上和外貌上忠于丈夫”(page.571)。因此,那时贞节对于少女至关重要。苔丝是相当天真的,她不知道贞节对她的真正价值。由于她父母的贪婪和愚昧,而使她处于危险的境地。就这样,她被亚历克诱奸了。苔丝并没有像其他女人那样,委身于亚历克,而是离开了他,因为她鄙视厌恶他。这种行为严重地违反了当时的世俗成见。村里的人笑话她愚蠢,认为她不道德。她的父母也如此。她母亲首先想到的是,失去了很多好处。苔丝怀孕了,她认为这个孩子是无辜的,所以她生下了孩子,并且非常爱他。未婚而生子,严重地违反了当时的世俗成见,而孩子不行夭折,使她的心灵再次受到很大的打击。在孩子快死的时候,她冲出屋子,想去找牧师。只是因为父亲拦住了她,认为苔丝所作的事情,已经给他们家族“高贵的血统”,增加了污点,他需要掩盖这种耻辱。孩子死后,牧师拒绝给孩子一个基督徒似的葬礼,只因为他是一个私生子,不为这个世界所接受。而这个孩子,只能和那些要下地狱的人一起埋在一个墓地偏僻荒凉的角落。由于冷漠, 没有同情及帮助,这种挫折太巨大了,苔丝恨不得找个地方钻进去。几乎一下子苔丝从一个纯洁的小姑娘变成了一个思想复杂的妇女。她也懂得了社会成见的强大力量。当安琪儿再一次出现在她面前,安琪儿——是她第一个也是她最青睐的男人。通过相互了解,这两个年轻人相爱了。一开始,苔丝想逃避,因为她感觉自己是丑陋和罪恶的。这种强烈的宗教意识使她不想跟任何男人结婚,通过自己痛苦的思想挣扎和安琪儿不懈的努力,苔丝答应了安琪儿的求婚。她母亲知道世俗成见可怕的力量,劝告苔丝不要把自己的过去告诉安琪儿,但是苔丝认为既然安琪儿是如此的爱她,她也原谅了安琪儿曾经的不忠行为。安琪儿同样也会原谅她过去的污点的。毕竟,那是亚历克犯的罪。于是,她不顾母亲的忠告,忘记了世俗成见的力量,告诉了安琪儿自己的过去。

但安琪儿遗弃了苔丝,并在很长时间内不与苔丝联系。苔丝再次被世俗成见所摧残,这次伤的更重,她感觉自己不能被社会所包容。从此她过上了一种颠沛流离逃避的生活,收入微薄还得不断资助她的家庭。她一步步陷入了绝望的痛苦之中。为了拯救家庭,苔丝再一次委身于亚历克。这样一来,出于安琪儿的声誉考虑,苔丝就再也不能回到安琪儿身边了。当安琪儿原谅了她,再次找到她的时候,苔丝出于对安琪儿深深的爱和自己的尊严,悔恨交加的苔丝,便杀死了亚历克。正是世俗成见这个看不见的魔掌,把苔丝推进了死亡的深渊。

3 家庭的因素

家庭对每个人都是很重要的,一个人的性格和处事态度,很大一部分都是继承于他们的父母。苔丝的家庭属于一个特殊的乡村团体——小商贩,与传统的农业劳动者生活在一起,他们比传统劳动者的地位略高些。他们更有见识,本来是旧日乡村生活的中间力量,是乡村传统风俗的储藏所。他们受过更好的教育,接受了许多新观念,过着一种有目的的、职业比较稳定的生活。相对较为***。他们住在农村里,却不从事农业劳动,所以农民劳动者们都不喜欢他们。苔丝家里孩子众多,她的父母本应该辛勤的劳动,以担负起抚养孩子的重任。但事实正好相反,这个痛苦不堪的家庭父母的生活态度是什么呢?他们不肯下苦功夫、埋头苦干来提高一点点社会地位。他们却依赖于直接的琐碎成就。她的父亲,甚至她的母亲经常喝的醉醺醺的。他们思想深处就很相信运气,因此这个家庭非常贫穷。一年又一年地被村民瞧不起,而且经常受到欺负。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苔丝的悲剧10篇

学习

最霸气的话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最霸气的话10篇,内容包括读起来最霸气的十句话,十大最霸气的话。2.不甘心失去就要去努力争取。3.泪,自己尝。痛,自己扛。未来,自己去闯。4.别把自己看的那么遭,其实你很好。5.一个人拥有什么样的性格,就拥有什么样的世界。6.永远

学习

关爱生命文明出行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关爱生命文明出行10篇,内容包括关爱生命文明出行小倡议10条,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手抄报。这些血的教训,告诫我们:我们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关爱生命,文明出行。我们只有每一次遵守交通规则,就能留住一个宝贵的生命。我呼吁人们:要珍惜自

学习

熟食督导工作计划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熟食督导工作计划,内容包括超市熟食部门工作计划,熟食部门工作计划。二、实施时间、范围、标准及经费来源(一)实施时间和范围。从2012年春季开始,在继续实施好“蛋奶工程”的基础上,在全县所有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中全面启动实

学习

医学生个人简历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生个人简历10篇,内容包括医学生个人简历怎么填,医学生个人简历介绍自己。

学习

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作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有一种爱叫做放手作文,有一种爱叫放手1200字作文。有一种爱是朦胧的它的付出也许是不自主它的温柔可能是迷惘的有一种爱是无形的它的割舍是因为一种希冀希冀所爱的人拥有比子更幸福的人生

学习

物业客服月工作总结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物业客服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物业客服6月工作总结,物业客服月工作总结及计划。先将截至目前的收房明细整理如下:XX年3月初至4月初———回迁业主105户占整个小区总户数的12%,旧宫占路业主45户占小区总户数的5%,回迁、占路户共

学习

电影观后感作文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电影观后感作文10篇,内容包括优秀电影观后感作文范文,八佰电影观后感800字作文。《美人鱼》讲述的是富豪刘轩(邓超饰)的地产计划涉及填海工程,威胁靠海为生的居民。因为人类对大海及生态的破坏,美人鱼只能被赶到了一艘破船里艰

学习

雨后天空10篇

阅读(65)

本文为您介绍雨后天空10篇,内容包括雨后绝美天空,写雨后天空的文案。显然不是这样的,我是爱着这雨后的天空,我喜欢一直跟随与她,仅此而已。可是,空中的那轮太阳终究还是会出来的,那刺眼的光芒会打破之前的那宁静。太阳的光芒是给每一个人的,这

学习

母亲节日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日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日句子,母亲节日动。15年前,母亲在巨痛中将我带到人间,这一天也理所当然地成为我的生日。当我一年年沉浸在快乐温馨的生日氛围中时,却丝毫没有注意到那与岁月一同衰老的容颜。今天,在“母亲节”三个

学习

教育诗歌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教育诗歌10篇,内容包括教育诗歌,教育学生最优美的诗歌。中国古代的伟大的教育家,无不重视青少年的诗歌教育。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朱熹曾提出“诗教说”。诗歌,是华夏民族千百年积累下来的宝贵财富,其中灌注着我们这个民族

学习

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知道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我有一双隐形的翅膀作文满分。美国前第一夫人埃莉诺罗斯福曾说:“没有得到你的同意,任何人都无法让你感到自惭形秽。”行走在通往明天的崎岖之路上,我们没理由不

学习

医学护理专业论文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医学护理专业论文,内容包括医学护理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护理论文写作技巧教程。1.2研究方法根据新乡医学院临床医学及护理专业实际情况,利用课余时间由经过培训的3名心理指导教师对学生进行集体施测,施测时被委托教师严格按照

学习

那一刻我迈上新台阶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那一刻我迈上新台阶10篇,内容包括那一刻我迈上新台阶感悟,那一刻我迈上新台阶。我很喜欢读书,书可以在我迷茫的时候给我很大的启示。果然。我被这样一段文字所吸引:一位失意的年轻人向哲人请教成功的秘密。哲人递给他一粒花生

学习

辅导员考试试题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辅导员考试试题10篇,内容包括辅导员考核考试试题,中专辅导员笔试试题。

学习

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

阅读(87)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电影《白鹿原》中人物的悲剧命运,内容包括浅析白鹿原电影人物悲剧,电影白鹿原精彩段落赏析。[摘要]2012年上映的国内电影《白鹿原》改编自实先生的同名著作,影片《白鹿原》经历了整整八年的波折才呈现在观众面前,是对我们

学习

解读话剧《立秋》中人物的悲剧性

阅读(734)

本文为您介绍解读话剧《立秋》中人物的悲剧性,内容包括立秋话剧人物分析,话剧立秋简介。话剧《立秋》是一部以晋商没落为题材的大型话剧,话剧演出后给人情感上的巨大感动和思想上的无比震撼足以叫我们拍案叫绝,它的魅力不是平面的文字所能

学习

试论《家》中女性悲剧形象及悲剧根源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试论《家》中女性悲剧形象及悲剧根源,内容包括女性悲剧命运原因的探究,女性悲剧命运特点。【摘要】巴金《家》中刻画了许多性格各异,命运不同的鲜活女性形象,愤怒的向封建礼教和封建制度发出了“控诉”。将封建制度吃人的本质

学习

多中心视角下的“公地悲剧”治理研究

阅读(23)

[摘要]在广州亚运免费公交、地铁实施的8天中,存在着大量的“公地悲剧”。“公地悲剧”源于公共资源的私人利用方式。我国日益深化的经济体制改革,很多领域都由于产权的支离破碎而带有明显的“公地”特征,广州免费公交就是显照。制度经济学

学习

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情怀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萧红小说《呼兰河传》中的悲剧情怀,内容包括萧红的作品呼兰河传全文,呼兰河传萧红一书的概述。萧红,中国现代著名女作家,《呼兰河传》是以其家乡呼兰河为背景,描写了在战火纷飞的年代,中国北方农村那种落后的生活以及“沉睡”的

学习

浅析酒神精神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酒神精神下尼采的《悲剧的诞生》,内容包括尼采的酒神精神与日神精神,尼采酒神精神指的是什么。作者简介:袁(1991-),女,硕士研究生,文学学位,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尼采的《悲剧的诞生》一书通过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

学习

论叔本华与尼采的悲剧观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论叔本华与尼采的悲剧观,内容包括叔本华与尼采的人生哲学,叔本华与尼采的人生智慧。探讨叔本华和尼采的悲剧观,可以通过分析二人悲剧观的异同之处来作进一步的理解。其异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二人对悲剧人生的体验;二

学习

中西方悲剧比较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中西方悲剧比较,内容包括中西方悲剧结尾比较,中西方悲剧主题的不同点。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认为悲剧是“描写的是严肃的事件,是对有一定长度的动作的摹仿;目的在于引起怜悯和恐惧,并导致这些情感的净化”,悲剧艺术一直以其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