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课程设置篇1
摘 要 农村由于经济各种条件的限制,小学美术课程设置简单,为了农村孩子可以更好地享受美术带来的乐趣,我们应加大农村美术教育的重视度。从河南农村小学的美术课程现状分析和思考出发,对其提出一些拟解决方法和措施。
关键词 美术教育 河南农村 课程设置 教学程序美术鉴赏课程
艺术在无形中使我们了解自然,了解万物,感受到美。使我们的生活丰富多彩。美术被包含于艺术之中,故美术在我们生活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美术不仅传递优美,更重要的是一种精神的表现[1]。从小培养孩子美的教育是很重要的,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农村条件不及城市,课程设置应因地制宜,下面就河南农村小学的美术课的课程设置进行讨论研究。
一、重视美术教育,增加美术课程节数
小学美术教育对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农村由于经济条件差,人们的思想认识浅,老师信息闭塞,故并没有认识到美术教育对一个孩子成长的重要性。美术课因此被老师所忽略。学校应重视起美术教育,增加美术课堂节数,一周应至少上八节美术课,课程应合理安排,八节课应分开安置,与其他科目搭配进行。就像庞・斯・德・利昂寻求永葆青春一样。大脑疲劳恳求休息的时候,你就应当遵守一条规则,就是不练不学。你要记住:大自然最初会提醒你,然后会恳求你,最后会命令你[2]。所以什么时候上课,上多长时间要合理安排好。
二、丰富课堂内容,精心安排教学程序
1.在河南农村的小学里因各种原因的限制,美术课堂内容很单一,老师没有丰富的教材来引导学生。其实我们可以因地制宜。虽然农村小学硬件设施远不如城市,没有太多的教材,绘画工具,但我们有城市所没有的大量丰富的自然资源。大自然囊括的业余爱好,比所有的艺术加起来都多。你可以进行的户外学习是无穷无尽的[3]。河南农村有碧绿的麦田,美丽的花朵,老师可以带孩子走出教室,到户外去触摸自然,感受它那丰富的色彩,相信这比孩子呆在教室要受益的多得多,让孩子们画下她们所看到的,所联想到的,这对他们的创造力有很大的帮助。
2.大多数农村的小学美术课老师只是在黑板上画一个动物或其他的简笔画,让学生去临摹,单调即无聊的课程会使孩子丧失兴趣,创造力和想象力。没有教材,我们可以自己创造教材。把生活中的东西带进课堂,用它作为我们的教材:如生活中有很多五颜六色的纸,我们可以教孩子们剪纸叠饰品;我们还可以用塑料瓶;孩子想象着剪做各种东西;让孩子从家里带各自喜欢的东西,让他们联想想象,画她们所想......这样既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也培养了他们的想象力创造力。我们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活动是孩子们进入绘画状态:如让他们的小手粘上颜料按在纸上,通过留下的手印让他们再往上添画他们想画的,然后让他们描绘他们那幅画的世界,互相评比对方的作品,这样既发挥了想象力也锻炼了他们的口才。
3.一味的只教孩子画画也是不行的,学校应该增设美术鉴赏课程,老师可以就像讲故事一样把伟大画家的事迹讲给孩子们听,再找些画册挂***等让孩子们观看欣赏,让他们通过欣赏来体会美,增加他们的感性认识,只有他们懂得了美术,他们才能更好地通过美术来表现他们的内心世界,表达他们的情感,我们应让孩子们从小懂得美术不要让孩子将来因高考而盲目。
4.趣味活跃有力,对每一个美好冲动产生感情共鸣。趣味能分辨崇高与卑下,能即刻冷对物类的畸形和粗鄙[4]。所以课堂上培养孩子的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对美术有更强烈的兴趣,孩子们才能更好的进入美术世界,更好地享受到画画所带来的乐趣。趣味是一位沉睡在人心中的有待唤醒的诗人。像天才一样,趣味也是天生的,他也许会沉睡很多年,然后突然被适宜的环境条件唤醒而开始活动[5]。我们虽然在农村,但农村丰富的自然资源可以更好的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所以开设户外课程也是必不可少的,故每周要有一个集中上课时间,要有一节时间较长的美术课。户外课老上师应领孩子们到大自然中帮助她们发现大自然中的美,来到大自然中不要一去就固定地点让他们画,让他们先去体验自然中存在的美,当他们对某一处有心发出赞叹时,想要描绘他们时,再让她们画,让他们随意表现。老师在课堂上应多鼓励学生,使他们更有信心。
三、总结
美术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未来世纪对人类的文化素质提出更高更新更全面的要求,也必然会加重青年们为迎接新世纪强化自身素质的自觉意识[6],高品质的教学机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与儿童的认识语言和人格的发展密切相关。为此,我们根据孩子的年龄,心理,兴趣特点来设置课程,让学生观察,探索和思考[7]。因此,教育工作者应重视美术课程的设置安排,让孩子们拥有一个美好的纯真年代,使他们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甄巍.世纪交响.中国纺织出版社:50.
[2][美]托马斯・塔珀.和孩子们聊音乐(MUSIC TALKS WHITH CHILDREN).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15.
[3]同上[2]第五章.音乐之外的学习:121-122.
[4][美]托马斯・塔珀著.和孩子们聊音乐(MUSIC TALKS WHITH CHILDREN).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第八章.趣味:136.
[5]同[4].
小学课程设置篇2
关键词: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
众所周知,小学教育是整个人生教育的基础教育的基础,也是一个人的身体成长、智力形成、品德形成、情操陶冶的重要时期,更是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2001年国家新增小学教育专业,据了解广西有小学教育的专业的学校一共有6个,而我校是在2012年开设小学教育专业。本文主要对广西师范学院师园学院(下面简称师园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现状进行研究,参考另外高校的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一些长处,取他人之长补自己所短为该专业的课程设置提出可行合理的建议,期待看到该专业课程设置日益完善。
一、广西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现状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为组织适应未来的教育,我们需要新型的教师。课程的设置是否适当,内容编订是否正确,直接关系带教学质量的高低和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师园学院发展小学教育专业稍迟,在课程设置上还不够完善、成熟,但教学场地、设备完善,要实现小学新型教师的培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小学教育是近几年来较为热门的专业,广西的大部分高校把培养精力放在理论的提升上,很多用人单位都说本科教育比专科教育差,专科的学生拥有扎实的理论知识和丰富的实践经验,这说明了本科院校对教师职业技能的重视程度不够。现在教师这个市场已达到一定的小饱和度,本科毕业的师范生要想进入一所普通的小学,门槛都非常高,更何况是较为突出的小学呢。
我校的小学教育专业主要培养的是全科教师。全科教师,就是那种“数理化通吃、语文艺术天文地理全扛”,什么都会点、什么课都可以教的老师。在我的印象中,只有在贫困的乡村当老师才这么干,因为那里师资缺乏,学校只有一个老师,只好“被全科”。小学教育专业课程安排十分齐全,各种科目都有,老师一开始就告诉我们,要把我们培养成全面发展的人才。但看中国的各大高校的小学教育课程设置。本专业课程设置类别:公共基础课程(包括***治理论课程、通识文化课程)、学科与专业基础课程(包括学科基础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模块课程(分小学语文方向、小学数学方向和小学英语方向)、专业任意选修课程和公共选修课程。
师园学院的小学教育专业课程,也是理论课程较多。现在提倡全面发展,老师也说要把我们培养成全能型的小学教师,到了小学不管哪门课程或是哪门艺术均能教学或展示。必须承认的是全才有,但是少有。我们的课程在知识文化和才艺各个方面都有一定的涉及,但都是蜻蜓点水,点到为止,博而不精。现在的小学生对有些东西的了解程度远远超出我们,我们要做的不单单是涉猎广泛,更应该有所专注的深入某方向研究学习才能更好的发展自己。
二、对广西小学教育课程设置的思考
广西的小学教育专业发展时间虽然稍迟,与沿海及发达地区相比是相对落后的,但发展进步的空间却十分大,对于课程设置上的不足,我们可以就此做一些前瞻性的思考。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下面我将从三个方面来谈谈师园学院小学教育专业课程的设置。
1.专业课程的方向性
正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各行各业都有不同的研究,广西师范学院小学教育专业坚持“大专业,小方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开设有中文、数学、英语等专业方向。师园学院致力于全科教师的培养全面发展,全才稀有,全面发展不是各学科、各领域知识的简单叠加,全面发展即人的全面发展,指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发展,又指人在德智体美各方面和谐的发展。针对我校情况可以培养“广中有精”的小学教师:以志向入手选定主攻方向,兼学简学其他方向;以能力入手,可以加上副攻方向,同时简学其他方向;以兴趣入手培养特长,挖掘天赋,发展多样艺术。在专业方向的基础上向综合方向发展,以适应现代社会所需要的新型教师。
2.教育课程的持续性
教育课程即教师养成课程或教师专业课程,以教育基础知识贯穿第一学年,以提升、加深、内化教育知识贯穿第二学年,以教育实践为主贯穿第三学年。说得容易,但缺少有效的实施方案,大多是述而不作,不能真正实施。成功在于坚持,欲废则断,对于教师应该具备的一些基础能力要持续贯穿整个教学中。
教师养成必须持续一些教师应具备的基础能力课程,解读教材是教师必须具备的一项最基本的能力。假如每一个语文教师都能认真的研读、吃透教材,那么教学就不再是简单的分段、概括段意、归纳中心,了解文章表现了什么精神,体现了什么思想,而是更注重对语言的品味,更讲究如何让学生全身心浸染于语境之中。在教学中真正达到正确“解读文本”到“活用教材”的至深、至高的境界,才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攻破教学重、难点,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才能使教学课堂因解读精辟而变得精彩纷呈。多方面的持续解读书籍的课程,不仅仅是为了解读教材,更是为了打下丰富的文学知识。
普通话的持续教学有助于表达能力的训练和敏捷思维的锻炼,标准的普通话是教师应具备的自身素质。流利的语言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而教师的语言应该具有一定的逻辑知识性、凝炼性和启发性,并结合眼神、表情、手势等让语言增强表现力。空有内涵却乏于表达是很多刚毕业的老师的一个缺点,所以教学上要持续性的教学普通话和语言的表达训练。
三字一画的持续训练,近段时间看了热门电视剧《虎妈猫爸》里有这么一个片段:虎妈看到孩子作业本上的老师评语,内容先不看,第一眼就看到那丑得像鬼画符的字,当即当着老师的面直指老师的字那么丑,这样怎么能教我孩子写出漂亮的字?这位老师是刚毕业的大学生,于是她就买了字帖狂练习写字,最终把字练得漂亮。这个小事例证明了书法对于一个教师的重要性,学校应该重视对三字一画的训练。我校应该把三字一画的学习有所保持,因为字的漂亮不是一蹴而就,它需要一个持续性的学习和练习。
三、艺术特长的兴趣性
小学教师的艺术发展,新世纪的小学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绘画手工、舞蹈、声乐和钢琴等艺术功底。所以对于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来说,除了要重视学科、教育知识的发展,还要特别注重艺术素质的培养,即兴趣的培养和特长的发展。
但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兴趣爱好,不同的特长。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你对某一方面充满兴趣,你就会在这方面发挥自己所有的潜力,甚至为它废寝忘食。追寻兴趣,确定兴趣,由浅入深,蜻蜓点水,找到兴趣,发展特长是为了全面发展,是实现专业化向综合方向发展的一个途径。在目标的指引下,不同的兴趣可以平行发展,目标就像船只,兴趣就像风帆,两者相辅相成让你更好地驶向理想的港湾。
小学课程设置篇3
关键词: 五年制 初等教育专业 课程体系
科学地构建课程体系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手段,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影响未来社会的发展。我院自2000年招收初中毕业生开始五年一贯制专科学历小学教师的培养以来,围绕着人才培养目标,坚持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建设的原则,在对小学教师素质状况调查分析的基础上,建立起了先进实用、特色鲜明的课程体系,全面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
一、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
在高等教育课程理论框架下,围绕培养目标,正确处理专科程度的教育和小学教师职业定向的关系。前两年:开设普通教育课程、教师教育理论课程,有计划地安排教育见习,旨在夯实学生的科学文化基础,引领学生的教师职业意识,使学生初步具备将来从事小学各学科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理论、知识、技能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做好准备。后三年:开设核心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技能课程,适时安排到小学跟班见习,加强教育实习,以期增强学生的学科专业能力和教育教学能力,熟悉小学教学的全过程,为将来高质量地从事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培养探索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各种复杂问题的实际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二、课程构建的依据
1.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小学教育的基本特点是启蒙性、基础性和各科教学的综合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奠基工程。小学教育要求教师具有广博的知识,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以人为本,全面发展,就是对师范生实施全面的素质教育,使其全面发展、主动发展。因此,五年制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应开放兼容,科学设置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加强师德修养和教育教学能力训练,着力培养师范生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师范性和学术性的统一
纵观战后世界各国高等师范教育改革发展的经验,其中最基本的一条便是坚持学术性和师范性统一,保证职前培养规格。多年从业的实践证明:高等师范教育专业如不重视师范性,培养出来的学生缺少必要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技能,职业素质较弱,难以适应小学教育教学现实工作的需要。如不重视学术性,学生则缺少扎实的科学知识和创新能力,就业后发展后劲不足,“教书匠”有之,“教育家”难寻。
3.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
为调摸清小学教师的素质状况,2001年我们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向某县乡(镇)小学发放调查表和闭卷式问卷各400份,和教干、教师座谈30人次。调查显示,当时农村小学教师的基本情况是好的:学历普遍提高、所教学科知识比较扎实、懂得一定的教育教学原理,但许多教师还存有专业情感不浓、专业思想不稳、教育理念滞后、知识结构不优、教育科研能力欠缺、自我完善和发展后劲不足等诸多问题。从不同的侧面折射出当前小学教师职前培养的课程体系、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等方面存有的弊端。
三、课程设置的预期目标
在参考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现状与自身实践的基础上,我们从师范学生应获得的知识、能力及具备的基本素质等方面明确了此次课程设置要达到的预期目标。
1.***治信仰坚定,职业道德高尚,拥护中国***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热爱小学教育事业,具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确的教育观、教师观和相应的行为(小学教师的立身之魂)。
2.具有宽广、扎实的文化修养、精湛的学科专业知识和丰富系统的教育理论知识,教育理念先进(小学教师的立足之本)。
3.能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教育规律,掌握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所必备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的小学多学科教育教学能力、小学管理能力和小学教育科研能力等职业能力(小学教师的成功之能)。
4.具有终身学习、主动发展、教学反思能力,及时跟踪、了解国内外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现状与趋势,不断地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小学教师发展之翼)。
5.具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高尚的审美情操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身心健康、体格健壮(小学教师工作的基本保证)。
四、课程设置的基本原则
1.思想性原则
当前我国社会经济形态的转变及全球化趋势的发展,使人们的思想变得异常活跃,观念更新加快,精神文化需求日趋复杂多样。故课程设置必须首先坚持思想性原则,坚持用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作指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的教育方针,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社会进步对小学生发展的新要求,注重高尚职业道德、热爱儿童和献身教育事业精神的培养。
2.时代性原则
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为理念,置课程设计于当前社会和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情境中,在继承传统的同时,拓宽普通教育课程,调整学科专业课程,加强教育专业课程。把对培养优秀小学教师有重要价值的课程内容、学科前沿知识、教育教学改革和教育研究最新成果等充实到教学内容中。
3.实践取向原则
切实改变重理论、轻实践的课程观念,增加实践课程比重,创新实践方式,科学安排实践课程时序,坚持教师职业能力训练五年贯通,突出抓好教育见习、实习,有效地提高学生的教学基本技能、专项技能和综合技能。
4.综合性原则
为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专科”学业程度的培养目标,必须综合设置课程,发挥整体功能,包括大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如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同一类课程间的课程综合,如教师教育课程内理论课程、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综合。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实践课程间的综合。
5.适应学生身心发展要求的原则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发展和快速变化时期,具有半儿童半成人的特点,既向往***又依赖他人,兴趣爱好广泛但又尚未定型。因此,前两年要充分考虑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可接受性,正确处理好课程内容的深度和广度的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奠定基础。后三年,学生已处在青年初期,他们朝气蓬勃,风华正茂,自我意识高度发展,对自己的评价也日趋成熟与理性,在各方面都表现出积极向上的趋势。因此要充分利用这一时期学生的积极因素,严格执行课程标准,强化创新实践能力训练,保证培养规格。
五、课程体系
初中起点,五年一贯制专科初等教育专业的课程体系由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教育实践课程三部分组成。
1.必修课程
必修课程是课程的主体,对培养学生的思想***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教师职业技能、身心素质、文学与艺术修养素质等起着关键的作用,它包括普通教育课程、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课程三大类。
(1)普通教育必修课程。除“语、数、外、计算机和***治”类课程单门开设外,按照同类学科间课程综合的原则,以模块化的方式将“理、化、生”三门课程组合成“自然科学概论”;将“哲学“、“历史”、“地理”整合成“社会科学”;将“音乐”与“美术”整合成“艺术概论”;将“体育”与“生理卫生”整合成“体育与健康”。
(2)核心学科专业必修课程。在普通教育必修课程的基础上,参照国家规定的高校学科专业门类的有关规定,精选“中国语言文学”、“外国语言文学”和“数学”,开设与专科层次相应的学科课程,让学生选一门作为核心学科专业课程主修。
(3)教师教育必修课程。主要讲授从事小学教育工作必备的教育理论、教育技能、教学方法和教育科研方法等,可参照《***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教师[2011]6号)[1]有关“小学职前教师教育课程目标与课程设置”的标准执行。
2.选修课程
选修课程是学校课程制度的重要支柱,是一个相对***的、不可或缺的课程领域,它对于加深、拓宽知识视野,发展个性、形成特长,增加学生对小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适应性等具有重要的作用。
(1)普通教育选修课程。一类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就世界范围内开设有关道德、法律、艺术、教育、***治与经济、科学与技术、资源与环境等课程,广泛吸收人类一切文明成果和先进文化,开阔学生的国际视野。另一类是为突出地方特色,使学生将来能更好地适应地方经济建设、***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针对生源所在地的实际,开设诸如人口、生态、环境保护、旅游、矿产资源开发、种植、养殖、地方文化研究等课程。
(2)核心学科专业选修课程。按文理兼备、学科交叉的原则,让学生在其主修核心学科课程外,从另外两门学科领域中选择一门选修。如主修中国语言文学的选修数学、主修数学的选修中国语言文学、主修外国语言文学的选修中国语言文学或数学。
(3)教师教育选修课程。突出师范性,加强应用性,发展学生专业特长,拓宽、丰富从事小学教育教学的工作能力。该类课程也分为两类。①知识技能拓展类,如心理健康教育、小学各学科特级教师教学案例分析、教育***策与法规、小学教具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教育统计与测量、小学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等;②专业素质拓展类,如教师专业发展、教师伦理、国外小学教育发展动态、人类教育发展史。
3.教育实践课程
教育实践课程对师范生了解小学、了解小学生、印证理论、巩固专业思想、培养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等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这类课程应贯穿于五年教育教学活动的始终。①校内教育实践。主要是配合心理学、教育学、各学科教学法和教育科研方法等教育科学课程的教学,适时组织学生观看优秀教学录像;把小学教师和小学生接到本校进行示范教学;请优秀小学教师来校作教育教学经验介绍;请教育专家、学者做小学教改动态或小学教育科研方法报告等。②校外教育实践。前两年,每学期安排一次到小学的全方位的教育见习,通过教育观察、教育调查、听课、观摩、座谈等活动,学生了解小学教育现状,做好从教的心理准备;了解小学生,培养热爱儿童的情感;感受从事小学教育教学所需要的知识、技能、方法与品行等,增强学习动力。后三年的前五学期:配合核心学科专业课程和教师教育技能课程的学习,适时安排学生到小学跟班教育见习。在小学科任教师的指导下,全程了解所跟班级的备课、上课、作业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评定、教改教研等情况,并用1至2周的时间安排就业指导课程,对学生进行入职教育。最后一学期:用12周的时间顶岗实习,实习学生在实习教师指导下,担负起一位全职小学教师的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参与小学教育研究和小学教育改革实验研究;用约6周的时间返校开展教学反思、查漏补缺(以选修课的方式补修普通教育课程类、核心学科专业课程类、教师教育课程类存在的缺陷)、完成毕业论文。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建立起了兼顾高等专科教育程度与面向小学、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不断调整与优化的弹性课程体系,达到了预期目标,保证了小学教师的培养质量。从对近五届毕业生的调查情况看,就总体而言:毕业生专业思想稳定,文化知识基础扎实、知识面较广,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较厚实,教师职业能力较强,水平、能力明显高于以往各届毕业生。
附:各类课程课时比例(供参考)
每学年36周、每周30学时。除去入学教育1周,***事训练2周,生产劳动、志愿服务、公益活动等社会实践活动9周,考试、考查18周,机动5周。纯授课时数:30×36×5-30×35=4350。
具体课程可参照此表和学校所在地的实际设置,学分可据所开设的课程及学生参加的教育教学活动按有关计算方法确定。
小学课程设置篇4
关键词: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
体系是指若干有关事物在一定范围内按照一定的秩序和内部联系而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体系,是针对中小学校长在专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存在的不足,根据国家、社会对校长的岗位要求及专业标准,帮助校长更好地履行校长职责而设计的课程系统。它包括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培训教材、课程模式、课程策略、课程评价等要素,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非常复杂的系统,本文就此提出一个初步设想。
一、融合多种价值取向的校长培训课程观念
课程观作为一种理念、价值取向,是课程体系定位的根本指导思想。从课程发展的历史来看,离不开社会需求、学科体系和学生发展这三个课程的基点,而对这三者关系的不同处理则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这三种课程价值观便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和设计。
以社会需要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社会本位价值取向,主张以满足社会(主要是以国家、民族、社区发展)的需要作为课程价值的基本取向,围绕社会问题进行课程设计。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设计,着眼于使学习者掌握社会生活所必要的知识、技术、技能,强调社会实践活动和社会问题解决能力,学校应帮助学习者了解社会现实,帮助学习者适应社会并找到改善社会的途径。WwW.133229.coM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与我国曾经长期将教育定位于上层建筑,重视教育的社会价值,忽视教育的个人价值密切相关,认为校长是为了使学校满足社会需要而组织教育教学活动。因此,校长培训课程的重点内容是***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策法规、国家教育发展形势等相关知识。
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观是知识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把教育建立在知识的本质及其重要性的基础上,并根据知识本身的状况和逻辑来组织课程。这种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把人类在漫长发展进程中所积累的知识技能等学问传递给学习者。这种应用最普遍的课程理论,按照学科门类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各学科领域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系统性。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对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的影响最大,他们多为教育学科和管理学科专家,主张通过系统的教育科学和管理科学的理论教学,帮助校长全面掌握教育科学的基本概念,提高学校管理的理论水平,推进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和发展。
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程观是学生本位的价值取向,主张为学习者提供有助于个性发展和成长的经验,强调将学习者的兴趣、需要、能力作为课程设计的核心,使课程适应学习者。课程的目的在于让每个学习者都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更多地关注学习者能力和个性品质的培养。这种价值取向的课程理论是市场机制下的一种“消费者导向”的课程思想,主张校长培训课程应建立在校长选择的基础上,校长需要什么就提供什么,课程设计要打破传统课程模式的束缚,把校长需要的教学内容纳入课程。“菜单式”培训课程模式就是按需施训的体现。
三种课程观念形成了三种不同的课程决策,并由此形成了三种基本的课程设计思路。在传统的课程设计中,设计者往往根据一种或两种理论基础作为课程的来源,以形成课程组织内部较高的一致性。然而,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各种课程价值取向越来越体现出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趋势。因此,在进行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设计时要适应时代变革的要求,吸收各种不同课程观念的优点和长处,根据具体的环境、目标、对象等,统筹兼顾并加以整合。
二、确定多层次的校长培训课程目标
课程是教育和培训活动的核心与关键,校长培训课程目标是校长培训目标的分解和具体化,它是课程设计的重要基础,也是课程设计的基本依据。由于校长培训本身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使得校长培训的课程目标也是多种多样的。从培训的目的划分,中小学校长培训主要分为:以保证校长基本任职技能为目的的任职资格培训;以提高校长综合素质和能力为目的的提高培训;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专题培训;以培养高级教育管理专家为目的的高级研修培训等。
校长任职资格培训是“按照中小学校长岗位规范要求,对新任校长或拟任校长进行以掌握履行岗位职责必备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任职资格培训,实现从“教
师到校长”的角色转换,取得校长任职资格,成为一名合格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建立学校管理的基本规范,形成校长的基本素质。
校长提高培训是“面向在职校长进行的以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管理能力、研究和交流办学经验为主要内容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提高培训实现从“合格校长到成熟校长”的转化,成为一名优秀校长。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规划与促进学校发展及校长职业生涯。
校长高级研修培训是“对富有办学经验并具有一定理论修养和研究能力的校长进行的旨在培养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专家的培训”。其目标在于通过培训实现从“区域性骨干校长向专家型校长”的转化,立志成为一名教育家。培训课程要帮助校长创建学校品牌和形成自己的办学思想。
专题培训是指各种与国际国内***治、经济、教育形势动态,科技、教育发展趋势及成果,国家教育方面的***策法规有关的以贯彻某种教育思想开展教育教学改革的适应性、普及型、拓展性培训。
校长的专业发展是一个循序渐进、不断深入的过程,不同发展阶段的校长有着不同的专业发展问题和需求,培训课程设置应体现出不同阶段校长的培训需求,引导校长朝着专业成熟持续发展,并能为下一阶段的专业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模块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内容
模块化课程就是将校长培训中的若干不同学科知识内容按基本理论层、法规***策层、操作技能层等三个层面和核心课程类、必修课程类、选修课程类等三个类别,进行不同的整合,构成一个个模块课程,由校长在培训时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实际需要进行自主选择和重新组合。
根据校长专业发展内涵,可考虑设置提高校长基本素质的基础性课程,提高校长管理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的本体性课程,促进师生和学校发展的发展型课程,开阔校长视野、拓展校长思维的拓展性课程五类学科领域课程。每一类学科领域课程下面又包括多门具体课程。每一个课程模块都是以某个特定的主题为中心来组织,模块中的所有课程都是围绕这个主题来设置,这就能保证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内容的系统性。
模块的设计主要是为解决问题服务,每一模块具体又由理论性、实务性、研究性和特色性内容组成,以形成综合优势,多角度、多方位帮助解决问题。理论性内容着眼于校长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须的教育、管理等方面知识的获取。实务性内容是为了达成提升校长管理能力的课程。研究性内容是基于基础教育深刻变革所引发的教育思想、管理体制、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等宏观、微观上的新情况、新问题而设定的内容。特色性内容是根据校长个人兴趣和关注点进行选择的个性化课程。
四、选择多样化的校长培训课程实施方式
课程实施方式就是课程内容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具体实施,即教学方式。多年来,我国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形式比较单一,经过十余年的实践与探索,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发展的方向已经逐渐明朗,那就是课程的小型化、专题化、系列化,以及向综合式、菜单式、自由选择式方向发展。
在工商企业界,现代培训作为一个***的领域已经形成并逐步完善,已经形成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完整理论与技术方法体系,尤其是经理人培训,有很多方法是值得校长培训学习和借鉴的。中小学校长培训应大胆引进工商企业培训的一些课程形式,努力使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跟上现代培训课程发展的步伐。目前,中小学校长培训的课程实施方式主要有系统讲授、专题讲授、小组研讨、课题研究、社会实践、情景模拟、角色扮演、自学读书、案例分析、总结反思、问题探究、经验共享、代岗见习实习等。所有的方式都不同程度地有利于某方面课程目标的实现,各有其优缺点。为了提高培训质量,达到培训目的,往往需要各种方式相互渗透,灵活运用,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现在的中小学校长有非常强烈的学习提高的愿望,但现实中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时间紧张,难以脱产到培训机构接受现场课堂教学。加之集中现场课堂教学会耗费校长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教学成本非常高。随着网络的逐步普及,已经成为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我们可以通过设计大量的网络课件和网络课程来实施网络教学,为中小学校长提供***接受培训的机会和条件。例如,搭建网络平台,利用网络管理校长的学习,举办主题式“网上论坛”,为校长提供学习资料、案例、学习参考书目等,校长通过电子邮件提交论文或作业,教师在网上批改论文和作业,对热点问题展开讨论。这就为中小学校长的主动学习、自主学习提供了条件,也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学习效果和学习效率。
五、实施专业化的校长培训课程管理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校长培训课程实施的重要保障条件,作为培训者如何科学、民主地组织实施课程,直接影响到中小学校长参加培训课程的态度。所以校长培训课程管理是一项专业化的工作,应由具有专业化水平的培训管理者负责培训的课程计划、课程管理制度、课程实施方案等,从而保证培训课程质量的提高。
不断探索科学的校长培训课程制度,是保证校长培训课程实效性的重要条件。培训机构应开出更多的开出模块,建立起必修与选修的课程系列,并将选修课以菜单的形式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校长,供他们自由、自主选择,以充分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同时,参加培训的校长自身也是重要的培训课程资源,他们有着丰富的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的实践经验。可以给他们提供一定的时间、师资、设备等支持,由自己组织论坛、沙龙等,发挥学习的主动性、主体性,引导他们自主建构课程。
六、探索有效的校长培训课程评估
中小学校长培训课程评估的基本出发点是对课程目标与实施效果进行评判,用来确定校长在多大范围和程度上掌握了培训内容,在什么程度上达到了课程目标,判断课程在促进校长发展方面所蕴涵的价值。
小学课程设置篇5
20世纪,我国对于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在经历了中师、5年制专科、3年制专科等层次的历史发展沿革之后,在21世纪初,开启了本科层次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探索。10多年来,虽然先后有部分高校对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进行了诸多有益的尝试,但是,由于目前国家尚未统一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模式和课程设置,因此,各院校人才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不仅存在较大差异,而且还存在一些问题。因为课程设置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并直接关系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所以在当前我国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的探索阶段,有必要对其课程设置进行深入分析,梳理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调整策略,以提升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的培养质量。为此,本文选取首都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和重庆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以下简称首师大初教院、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为样本,因为这3所院校都有师范教育办学的百年历史,且都是先后进行过各个层次小学音乐教师培养工作的院校。本文以其现行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培养方案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文本分析法,对其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一、三所院校的课程结构、专业课程设置、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一)课程结构分析
注:为便于分析,本研究根据各院校的具体课程设置,将所有课程的类别均按照广义上的教师教育课程分类进行了备注。一共分为4类: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上表中的“分类总比”,即每类课程占总学分的百分比。
(1)3所院校课程类别的设置差异较大。如首师大初教院和重师大初教院将公共基础课程称为通识课程,湖南一师则称为公共必修课;首师大初教院将学科专业课程称为专业方向课,重师大初教院则分为学科基础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方向课程,湖南一师又称为专业必修课等。还有,首师大初教院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核心课程;湖南一师将教师教育类课程设置在专业必修课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师教育类课程则是单独设置。(2)3所院校各类课程结构比例都存在需要调整之处。第一,3所院校的必修课和选修课学分占总学分的百分比很接近,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这也显示出几所院校所设置的选修课比例都偏低。第二,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也存在问题。如从首师大初教院5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可以看出,虽然该院独创的52%兼教课程在培养师范生具有多学科教学能力方面具有创新之处,其余4类课程的结构比例总体也较为均衡,但若将各类课程的比例与具体设置的课程结合在一起分析就会发现,该院的学科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单薄,毕竟在该院分科培养的模式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比教师教育课程的比例还低,易造成培养的人才专业性不足的问题。又如湖南一师的课程结构比例,可以看到该院的4类课程中,教师教育课程比例最低,仅为111%,而该院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都达到35%左右,显示出该院重公共基础课程和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再如重师大初教院的4类课程比例,学科专业课程的比例达到400%,教师教育课程为179%,显示出该院也有重学科专业课程、轻教师教育课程的倾向。另外,该院的实践环节比例为158%,也略显偏低。以上分析表明, 3所院校的课程结构都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是究竟如何设置必修课和选修课以及各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才更科学,更利于培养出符合基础教育改革需要的本科学历小学音乐教师,是各院校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调整的重点。
(二)专业课程设置分析
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钢琴即兴伴奏、曲式、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14门)
复调、器乐、钢琴、声乐、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舞蹈、曲式、中国近现代音乐、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14门)
湖南一师视唱练耳、基本乐理、基础声乐、基础钢琴、基础和声、艺术概论、小学音乐教学论、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合唱指挥、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形体舞蹈(14门)
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器乐选修、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艺术实践、声乐演唱、钢琴演奏、器乐演奏、儿童舞蹈表演与创作(18门)
重师大初教院基本乐理、视唱练耳、基础和声、钢琴与配奏、声乐、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合唱与指挥、形体训练、舞蹈基础与编导、器乐、曲式与作品分析基础、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18门)
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与配奏、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器乐、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22门)
注:上表所列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仅为3所院校设置的学科专业课程。另外,所列课程的顺序均按3所院校培养方案里设置的先后呈现。
各院校专业课程开设的数量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最多,共有18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必修课开设的数量均为14门。重师大初教院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也最多,共有22门;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专业选修课开设的数量分别为14门和18门。通过以上数据可以看出,首师大初教院和湖南一师的专业课程设置略显偏少,尤其是专业选修课程的范围有些偏窄。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相同或相近的课程有: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3所院校的专业必修课开设不同的课程有: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和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并将器乐作为选修课;湖南一师将艺术概论作为必修课,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曲式作为选修课,并开设了小学音乐教学论和小学音乐教材与教法两门学科教学法课程;重师大初教院专业必修课开设了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中国民族音乐、外国民族音乐、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以及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小学音乐课程教学设计与训练等3门学科教学法课程,而且,还将钢琴即兴伴奏课与钢琴课整合开设了钢琴与配奏课程。
各院校具体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看,3所院校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除了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课程都在三年级作为选修课程继续开设外,3所院校其余设置的专业选修课程各不相同。如首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复调、音乐欣赏、儿童歌曲创作、指挥常识、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音乐教育科研方法、当代音乐教育与实践等专业选修课;湖南一师单独开设了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理论作曲、民族舞蹈、现代舞、电脑音乐制作、中外音乐作品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音乐美学、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专业选修课,但该院的专业课程中均没有开设复调这门课程。另外,该院还将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设置为专业选修课。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音乐学概论、艺术概论、音乐美学基础、音乐心理学、钢琴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声乐艺术简史与名作赏析、意大利语音、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和声学、曲式与作品分析、复调音乐基础、小型乐队编配、电脑音乐基础、钢琴教学法、声乐教学法、音乐教育学、中国基础音乐教育改革研究等专业选修课。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3所院校在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以下问题:第一,3所院校设置的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的数量、比例均不合理,部分院校的专业必修课程数量略显不足、专业选修课程范围略为偏窄。第二,3所院校专业课程设置的深度和广度把握不足,造成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近似于专科层次小学教育(音乐)专业水平,部分院校的专业课程又接近本科层次音乐学(教师教育)专业水平。第三,3所院校所设的专业课程中,一些必要的课程没能呈现其中,而一些不太重要的课程却充斥其中。第四,3所院校所设专业课程总体上与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联系不够紧密,专业的特殊性和针对性不强。总的来说,3所院校的专业课程设置都需要进一步做出相应调整,以应对当前小学音乐课程改革的挑战。
(三)实践教学环节分析
分析3所院校培养方案中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个院校的设置均不相同。首先,分析3所院校开设相同的实践环节部分。从表3中可以看到,虽然3所院校都开设有***事训练、教育见习、教育实习、艺术实践和毕业论文,但3所院校在具体的开课学期和学时(周数)的设置上各不相同。如***事训练,虽然3所院校都在第1学期开设,但学时长短不一。首师大初教院为18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均为2周。教育见习,首师大初教院在第3、4学期开设2周;湖南一师是在第2、4、6学期开设3周;重师大初教院仅在第3学期开设了1周。教育实习,首师大初教院独设2次,一次是第6学期在远郊乡村实习4周,之后,第7学期又在城区优质校实习6周;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的教育实习均开设在第7学期,但湖南一师安排了18周的教育实习;重师大初教院则安排了15周的教育实习。艺术实践,首师大初教院在第7学期开设18学时、每周2节;湖南一师是将艺术实践开设为选修课,并只在第6学期开设1周;重师大初教院则分别在第4、6学期各开设2周。最后看毕业论文,3所院校都将毕业论文设置在第8学期,但首师大初教院没有规定具体学时;湖南一师和重师大初教院则都设置了8周的学时。
其次,分析3所院校开设不同的实践环节部分。首师大初教院开设的较为丰富的实践教学环节,其中一部分是将部分课程的实践部分也放在实践教学环节里,如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社会实践、***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社会实践、计算机实践、小学教师技能实训(口语)、小学教师技能实训(书法)、小学教师技能实训(教育技术)、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此外,首师大初教院还开设了科研实践活动和学术前沿讲座这2门实践课程。湖南一师单独在假期开设了为期4周的社会实践和社会调查。重师大初教院单独开设了1-6学期的读书学分和汇报演出、第5学期为期2周的教育研习以及1-8学期选修的创新学分和创业学分项目。
对比3所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可以发现,各院校都比较重视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且,从实践环节的设置及其开设的时间上,也能看出各院校都在尽力将师范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贯穿于整个教育教学过程。但如果仔细分析就会发现,各院校在一些具体的实践环节设置和学时、学期的安排上存在一定问题。如各院校在教育实习、见习环节的时间安排上都相对集中;部分院校的实习、见习时间安排较短;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的安排较为薄弱;还有部分院校对教育研习和艺术实践重视不够等。这些问题也导致各院校的实践教学环节没能充分体现出全程实践的培养理念。如首师大初教院虽然将教育实习安排在远郊和城区分别进行2次,但教育见习和实习的时间总共只有12周,与***2011年颁布实施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里对教育见习和实习规定的18周相比,少了整整6周;该院的艺术实践也只是在第7学期开设了18个课时。又如湖南一师的教育见习和实习时间虽然达到了21周,但和首师大初教院一样都只分别安排在4个学期。而且,该院的艺术实践是仅仅作为专业选修课在第6学期开设1周。还有,该院没有设置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另外,重师大初教院也只开设了16周的教育见习、实习,并只分别安排在2个学期。并且,该院的教育研习也只是在第5学期设置了2周的时间。显然,3所院校不管是实践周期的安排,还是实践学期的安排上都有必要进行调整。总之,各院校在师范生实践能力培养的全程性上体现不足。
二、建议
(一)调整课程结构,使各类课程结构比例更科学
首先,各院校的课程类别应该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设置标准。其实,大多数院校和研究者一般都将教师教育课程分为公共基础课程、学科专业课程、教师教育课程和实践教学环节4类。诚然,各院校在设置课程类别时突出自身的特色是无可厚非的,不过,像教育类课程设置的差异如此之大,将不利于整个专业的发展。
其次,各院校应该体现各类课程结构比例的科学性。具体说,各院校应该处理好以下几类课程之间的结构比例关系:第一,处理好必修课和选修课之间的比例关系。如前所述,3所院校设置的必修课和选修课比例基本都是8:2或85:15的比例,显然,选修课的比例都略为偏低。这既不利于拓展师范生的知识面,也不利于其个性的发展。因此,各院校应适当增加选修课的比例,同时,增加选修课的门类,为学生提供更多自由发展的机会。第二,处理好公共基础课、学科专业课、教师教育课和实践教学环节这4类课程之间的比例关系。在各院校都采用学科分科模式培养该专业师范生的前提下,首先在保证学科专业课程与教师教育课程基本平衡的基础上,课程比例略向学科专业课程倾斜。然后,适当增加实践教学环节的比例,同时,适当降低公共基础课程的比例。最终,使4类课程之间达到一个基本均衡,但又有所侧重的比例。4类课程比例设置的原则是,既要强调学术性,又要突出师范性;既要使学生充满后劲,又要使学生充满活力。那么,4类课程之间究竟设置多大的比例才算科学?这很难有一个定论。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4类课程中的每一类都不应该过于单薄或过于偏重。总的来说,各院校应尽量统一课程类别的设置标准,使各类课程结构的比例更加科学合理。
(二)调整专业课程设置,契合小学音乐课程改革需要
第一,结合当前小学音乐教育教学实际,设置一些既能满足师范生将来的小学音乐教育教学需要,又对师范生持续发展有重要作用的课程。第二,在设置具体课程时,也不能在一些课程的名称前随意冠以“小学”二字,就将其作为培养小学音乐教师的一门专业课,还应充分考虑课程设置的依据,以及与课程实施配套的如教材、课程资源、师资等因素。第三,基于当今世界课程发展的整合化趋势,各院校在设置专业课程时,还应注重专业课程的整合。将一些内在逻辑联系紧密的课程加以整合,使学生形成融会贯通的综合性知识体系,而非相互割裂的学科知识体系。
具体说,在专业必修课方面,除了几所院校均已开设的乐理、视唱练耳、钢琴、声乐、和声、舞蹈、合唱与指挥、钢琴即兴伴奏、小学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等课程外,笔者认为,中国音乐史与名作赏析、西方音乐史与名作赏析、曲式和器乐这几门课程应该列入专业必修课程。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中规定的小学音乐课程标准与教材研究和小学音乐教学设计也应该作为重要的学科教学法课程加入专业必修课。再有,鉴于钢琴即兴伴奏能力对小学音乐教师的重要性,各院校可在单独开设钢琴即兴伴奏课的同时,在钢琴课程中也整合进即兴伴奏的课程内容,同时将已开设的乐理和视唱练耳整合为一门课程开设。另外,在几所院校已开设的专业必修课程中,艺术概论可作为选修课程开设,而小学音乐教学研究、小学音乐教育心理学等课程的开设还值得进一步商榷。
在专业选修课方面,3所院校设置的差异很大。3所院校除了在三年级都开设了钢琴、声乐、舞蹈这几门专业选修课外,其余的专业选修课各不相同。而且,在诸多不同的专业选修课程中,部分专业选修课与专业必修课衔接不当,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开设了中国音乐史、西方音乐史、合唱与指挥等课程,然后,在专业选修课程中又开设音乐欣赏、指挥常识;又如,在专业必修课程中仅开设了基本乐理、和声,然后,在专业选修课中就直接开设理论作曲。部分对小学音乐教师用处不大的专业选修课也设置其中,如中国近现代音乐、20世纪中国艺术歌曲赏析、中国戏曲赏析、中国声乐语言艺术、外国声乐语言艺术、电脑音乐制作、意大利语音等课程。其中,部分开设的专业选修课程也值得商榷,如小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中外小学音乐教育比较研究等。还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既开设中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外国音乐史及作品欣赏,又开设中外音乐作品赏析;将仅仅为期一周的艺术实践作为专业选修课开设等。以上分析表明,各院校在专业选修课程的设置上还需要进行较大幅度的调整。各院校应增设更多实用性较强的专业选修课程,如儿童歌曲即兴伴奏、儿童歌曲分析与写作、童声合唱训练、儿童舞蹈编排、小学管乐队的组织与训练、音乐微格教学、音乐教育科学研究方法、中国基础音乐教育课程改革研究等课程。
(三)调整实践教学环节,强化实践能力全程培养的模式
实践教学环节是职前小学教师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师范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各院校都非常重视实践教学环节的设置。如首师大初教院就明确提出:在大学人才培养的全部过程中贯穿实践教育的思想,通过课内外各个环节,构建完整的实践教育体系[4],即倡导“全程实践”的培养模式。首先,各院校应依据2011年***颁布的《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对实践教学环节做相应调整。具体讲,一是各院校应保证教育见习、教育实习的时间至少达到《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规定的18周;二是各院校都应该设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提出的教育研习这一实践环节;三是教育见习、教育实习和教育研习这三项教育实践环节在保证课时达标的前提下,应统筹安排贯穿于师范生4年的学习生活之中。同时,各院校应增加艺术实践的课时,并在第2-7学期都增设艺术实践环节。另外,如首师大初教院1-8学期设置的学术前沿讲座、第6-7学期设置的小学学科教学技能等实践环节值得借鉴。再如重师大初教院1-6学期的读书学分、1-8学期的创新学分也是值得借鉴的实践教学环节。不过,该院实践环节设置的汇报演出和创业学分值得商榷。
小学课程设置篇6
关键词:实践导向;小学教育;课程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给小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现阶段的小学教育对实践性要求很高,小学教师必须掌握有效的教学实践方式。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是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场所,只有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过程中,设置具有实践导向的课程,才能提升小教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适应时展的需求,因此,加强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设置的研究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
1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中以实践导向为依据的重要性
在实践性教育理念不断推进的过程中,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也对实践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培养更多优秀的毕业生,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新时期,小学生思维创新能力的培养十分重要,这就要求小学教师具有教育创新的能力。以实践为导向的小教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正是侧重于对小学教师创新能力的培养。另外,基于实践导向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将教学重心向学生方向转移,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对今后学生教师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2现阶段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发展过程中越来越重视实践教学的开展,在课程设置中也加强了对实践导向的运用。但是由于对实践课程理解程度低,在课程设置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教学定位不准确。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在教学模式定位中,主要要求学生将学习的理论运用到实际的工作中,将实践教学作为了理论教学的辅助手段,降低了实践教学的作用。而实际上,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应该是相辅相成、相互配合的。同时,由于缺乏必要的认识,在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中,以实践导向的教学还处于被动局面,学校更加倾向于文化课程教学。第二,课程形式过于单一。高校开展以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过程中,往往以简单的理解为主,以学生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教学评价指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为了能够积攒更多的学分,学习内容实践性偏弱,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对学生今后的执教生涯造成不利影响。第三,实践与理论脱节。很多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课程设置过程中,将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放在了对立面,认为实践与理论是对立的,两者之间的联系相对较少。然而,实际上两者存在必然的相互依存关系,理论是实践的基础,而实践的进行必须以理论为依据,同时也能够对理论进行验证。
3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设置策略
3.1找准定位,保证课程设置的合理性
在设置教学课程前,必须明确教学的目标,明白通过教学需要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以培养结果为目标,保证实践导向教学设置的合理性。另外,在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保证实践导向贯穿于整个理论知识教学中,确保理论教学中包含有实践操作,而实践教学中也贯穿有理论讲解,真正意义上实现实践导向课程教学。
3.2加强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课程的规划与设计
传统的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更多的是体现学生小学教育理论的培养,导致学生在走向教学工作岗位时遇到了很多的困难。通过前沿实践教学课程的设置,帮助学生开拓视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非常乐意参与到实践教学活动中。同时,教师需要增加实践课程在小学本科教学中的比例,增加课时,不断提升学生的实践教学能力。现阶段的小学教师培养还要不断丰富实践教学的形式,保持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单一的教学模式往往不被学生接受,为了适应时代的变化,特别是小学教育改革的需求,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以实践为导向,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教学方式:或见习实习、或技能培训、或微课教学等,激发学生对实践教学的兴趣,让学生感受到实践教学能力对今后职业发展的重要性。
3.3不断完善实践导向课程教学支持体系
为了保证高校小学教育本科专业实践导向教学更好地开展,就必须建立足够多的实践教学基地,并保持与各类实习小学良好的合作关系,以满足学生实践需求,还能增加学生的就业机会。利用实践基地,学生可以把课堂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基地实践活动有效结合起来,理论与实践得以相互促进,综合提升学生素质。广泛建立高校与小学的合作机制,学生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和对未来工作意向选择不同类型小学进行实习,通过比较,找出更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例如有的学生多才多艺,可以在偏重文艺培养的小学得到锻炼和才能的发挥,通过实践基地与小学实习比较,还能总结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与风格,为今后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基础。通过上述分析可知,在我国教育改革的推动下,小学教育本科专业教学模式必须更新,以适应时展的需要。目前,培养小学生创新思维能力是教学的重要的目标之一,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具有创新实践能力,作为培养小学教师的重要场所,在小学教育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过程中,必须以实践为导向,增强课程的实践性,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作者:王华刚 单位:铜仁学院教育科学学院
参考文献:
小学课程设置篇7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作业设计
中***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2-0189-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还指出:“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合作的能力。”这就引领我们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要求我们更加关注其人文内涵和有效性,同时,更加注重作业设计的实践性。
一、作业设计的基本原则
1.扎根文本原则: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立足于文本又突破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的生活世界,作业的内容指向知识、技能、过程体验,作业形态呈现出“教、学、做”合一的最佳境界,以促使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发展。
2.身体力行原则: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特别强调学生的亲历性、感悟性,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和坚强意志。
3.注重过程原则:小学语文作业的布置与设计注重学生的操作过程,以过程来强化学生的情感体验,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语文能力。
4.因材施教原则:小学语文作业的设计凸显人性化的特点,站在各类学生的视角上,设计符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特点的丰富多彩的作业形式。
二、作业设计与布置类型
1.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趣味性作业就是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兴趣爱好,设计的的作业形式。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完成作业,既增长知识,又发展智能。趣味性的作业一般有演一演、尝一尝、唱一唱、画一画、编一编这几种形式,通常适用于诗歌、故事性强(童话、寓言等)或场景描写的课文等,如让学生为所学古诗配画;学完《长江之歌》请学生把这首诗歌,谱上曲子唱一唱;学完《精卫填海》,让学生把难读的古文来个故事新编……通过学生身临其境的积极参与者,在这种愉悦的环境中,学生把所有的感觉、情绪、智慧都投入到表演中,它不仅使学生内化了课文,实现了由语言的习得——积累——运用——再理解的转换。而且唤醒了他们对学习的热情,极大地激发了孩子的想象力、表现力和创造力,这样的作业真正成了创新实践的阵地。
2.探究性作业的设计。探究性作业一般有实验、调查、观察等方法,它通常适用于知识类、科普类的文章,如学完《赵州桥》我给学生设计了一份调查报告,让学生去了解上海的“桥”史;学完《躺在波浪上读书》请学生做一个“身边的科学”小实验;学完《大自然的秘密》则让学生观察大自然的奥秘……新课程十分重视学生的探究学习。因为实践性作业无现成的答案,需要学生主动地参与、观察、发问,获得自己的体验,在探究过程中不断优化自己的结论。
3.感悟性作业的设计。感悟性作业就是指学生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有所发现、有所感触而领悟其中的一些道理或思想感情。是来自于学生内心的学习活动。如果,学生没有身临其境就难以有深刻的体会或共鸣。因此,作为教师就要为学生的感悟行作业设计好情景。感悟性作业一般有交流、行动等方法。它通常适用于情感类的文章。所以,笔者设计了为母亲洗一次脚、洗一个头这样特殊的、前所未有的亲情作业,希望他们在活动的过程中加强交流,加深感情。这样的作业在打通了情感关节的基础上,变成了“我想说,我能说“的习作练习。
4.搜集性作业设计。由“为生命奠基”,我想到了“为学习课文奠基”,搜集性的作业是在学习文本之前,让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搜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认真筛选的基础上,精心设计物化的样式,传递、表达信息。它是学生相互启发、相互学习、合作交流、共同提高的学习过程,体现课内外、校内外、学科间的相互融合。搜集性作业一般通过书籍、网络、走访等形式,广泛涉猎、搜集整理。它通常适用于历史故事、人物传记等。如《苏武牧羊》我请学生查找苏武的生平,查找“北海”在哪里,是个怎样的地方、苏武似的人物还有哪些。
5.选择性作业的设计。《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应该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本着以尊重学生个性和学习差异这个前提,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乐于接受作业,并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获得轻松或愉悦的体验。
三、作业设计与布置反思
1.实践性作业不能等同于综合实践活动。语文实践性作业是以语文学科为中心,其目标是相对单一的学科能力与学科素养的培养。它注重的是学科课程的纵向垂直组织形式。而综合实践活动是按照水平组织的原则统整课程内容的活动,它强调的是对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着重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来解决综合性的、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就是说,它是以复合的知识为背景知识,通过以主题或者问题的形式,通过学生对问题的解决,而达到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实践性作业是一项长期的希望工程。也许目前的实践性作业的研究不能给学生的成绩带来巨大的飞跃,但作为教育者的我们应该明白——教育是一个长期过程。教育最重要的不是教给他们多少知识,而是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策略,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乐趣,在快乐中进步、成长,并对自主发展永远保持积极的期待。而本课题以及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朝着这一方向而努力。
小学课程设置篇8
关键词: 教师培训课程 课程设置 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2011年1月4日了〔2011〕1号《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对中小学教师培训的总体要求是: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中心任务,紧扣培养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的战略目标,以提高教师师德素养和业务水平为核心,以提升培训质量为主线,以农村教师为重点,开展中小学教师全员培训,努力构建开放灵活的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加大教师培训支持力度,全面提高教师素质。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在培训全过程中课程的设置是一个重要环节。现阶段,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存在价值取向偏差、课程模式单一、课程结构失调和课程内容陈旧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中小学教师教学质量的提高。我长期从事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工作,现结合工作实际,对如何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提高中小学教师队伍素质,提出个人一点浅见,就教于同行。
1.课程设置在中小学教师培训中的重要作用
课程设置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而规定的教学科目和内容,继续教育课程设置是实现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目标、完成教师培训任务的基本保证,是继续教育工程的核心。要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必须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入手,进行全面优化。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学什么、如何学,将成为影响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质量和水平的重要因素。高质量的培训课程可培训出高水平的教师。《意见》明确提出:不断优化培训内容,加强教师培训需求调研,根据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并针对不同类别、层次、岗位教师的需求,以问题为中心,以案例为载体,科学设计培训课程,丰富和优化培训内容,不断提高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从我国当前中小学教师培训目标来看,要遵循教师成长规律,着力抓好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骨干教师研修提高;新一轮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必须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优化设置,使之更加科学合理。
2.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原则
2.1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
整体性和个体性相结合的原则,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一种最基本教育类型,其任务是全面提高全体教师的素质。整体性是指课程设置要体现全员性特点,面向全体教师,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各课程设置力求形成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整体,以有利于教师掌握理论知识,增强实践能力,拓宽视野,产生最佳的整体效益。个体性是指课程设置要着眼于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形成独具特色的教育教学风格。在培训课程设置上,对新任教师进行岗前适应性培训,帮助新教师尽快适应教育教学工作。对在职教师岗位培训的重点是帮助教师更新教育理念,深入钻研业务,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提高教育教学实际能力。对骨干教师研修提高的重点是帮助骨干教师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探索教育教学规律,进一步提升教育教学教研能力,在推进素质教育和教师全员培训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2.2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原则,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的一种切合实际做法。理论性课程是指继续教育所开设的课程为更新、拓宽专业知识、最新教育理论、教学方法、科学人文知识等理论性课程;理论性课程的开设可提高教师教学的基本功,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前提条件。实践性课程是指继续教育所开设的课程要考虑教师教育教学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些实践性课程开设可使教师获得各种技能、技巧,构成教师多种教育教学能力。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对教师的成长、教学效果优化有着非同寻常的影响,使教师的自身发展和自我完善得到保证。
2.3选修与必修相结合
选修与必修相结合的原则,是根据教师的实际需要,为教师发展提供有利的空间和条件。必修课是统一规定的课程,包括师德教育、教学理论和课堂教学技术等公共课程及专业课程;选修课则是根据不同对象需求而设立的对专业知识的拓宽或深化的课程。由于教师教学经验、本身学历水平、知识水平、个性的差异,统一标准的课程模式难以真正起到提高教师整体素质的作用,也很难调动教师的积极性,因此提高课程选择的灵活性很必要。在课程设置上还要着眼于教师个性发展的需要,促进教师独具特点的教育教学风格的形成;这就需要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一定量的选修课,以有利于各层次教师的个性发展,科学地配置必修课和选修课,形成体现继续教育特点的课程体系。
3.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主要内容
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要按照***《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开发指南》要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体系设置的领域主要有:以教师敬业、爱岗为核心的师德教育课程;以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为核心的知识更新拓展课程;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学媒体应用能力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课程;以提高教师的现代教育观念为核心的教育学原理课程;以提高学员的教学改革、科学能力为核心的教育科研课程。
3.1师德教育课程
《意见》明确提出,师德教育是重点。在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中,加强对教师的***治思想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是一项重要内容,教师作为教育者,其本身的***治态度和水平,直接影响着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学高为师、德高为范”,为人师表是教师的职业要求,***《面向二十一世纪教育振兴计划》强调指出,“要大力提高教师队伍的素质,特别是加强师德建设”,教师能否具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强烈的责任心、责任感将直接影响教育能否顺利进行;良好的师德修养、高尚的道德情操是教师的必备素质。大力加强师德教育,能增强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能力水平。
3.2专业知识课程
专业知识课程是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的核心内容。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知识更新速度明显加快,知识老化周期进一步缩短,以往那种靠在学校学习知识就去享用终身的做法已过时,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因此,在继续教育课程设置中,要给教师提供新鲜的、先进的专业知识。要让教师了解本学科的新情况、新理论、新成果,拓宽知识视野,更新知识内容,改造知识结构,完善教师专业知识素质。通过专业知识课程的学习,中小学教师能够站在其学科发展的前沿,把握其发展动态,预测其发展方向,同时还能够加深与拓展一些与本学科相关、相邻或相近的学科知识的学习。
3.3教育学原理课程
教育学原理课程是一门内涵丰富的课程,它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材教法、教学理论等方面课程的内容。中小学教师只有不断充实教育学原理课程,才能更好地了解教学工作,掌握教学方法,分析和研究如何优化教学过程,有效进行课堂训练,大面积地提高教学质量;才能更好地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掌握青少年的心理特点,熟悉和掌握教学过程,把握教育规律,为教学服务。让中小学教师对中外教育、教学理论等内容有充分、深入的学习,提高教师的教育理论水平,加强教育理论的研究,从而为学科教育提供基本的理论依据和方法指导,帮助教师更新教育观念。
3.4教育技术课程
《意见》提出为适应教育现代化和教育信息化的新要求,进一步推进“全国中小学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设计划”,促进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提高教师在教育教学中有效应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和水平。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幻灯、电影、录像、录音设备、计算机、卫星传播、网络教学等现代技术正在引进教育中,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面临着一次新的重大***。此类课程的开设应包括:现代教育技术讲座、计算机基础、计算机辅助教学、简单教学软件制作技术、常用教具制作、多媒体组合教学等,中小学教师必须掌握最先进的现代教育技术,以适应时展的需要。
3.5教育科研课程
教育科学研究是一种运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对教育领域中的现象与问题进行研究的活动,旨在探索和认识教育教学规律,推动教育的发展。要通过对教学实践的研究和对教育科学研究课程的学习,培养教师熟练地掌握教育科研的研究方法,以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教育科学研究是人们探索和认识教育本质和规律的重要途径,也是专家型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可开设《教育科研方法研究》、《论文写作指导》、《教改实验方法》、《科研写作指导》等课程,帮助有丰富教学经验的教师在长期实践的基础上,开展研究活动,使感性认识达到理性的升华。
参考文献:
[1]陈绍富,李荣华.新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原则[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102-104.
[2]忽江华.关于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课程设置研究的文献综述[J].太原大学教育学院学报,2009,(6):96-97.
[3]苏文虹.教师专业发展理论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设置的启示[J].继续教育,2009,(9):21-23.
小学课程设置篇9
>> 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全科化”培养研究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探究 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必要牲与规律分析 基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校外教学实践基地建设与利用 全科团队模式下2型糖尿患者监测随访细节管理研究 社区全科医师综合干预措施对糖尿病2型的效果评价 全科医护团队对社区2型糖尿病监控服务模式的探讨 社区全科医生对2型糖尿病患者管理的效果探讨 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模式构建研究 试谈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素质培养 浅谈农村全科型小学教师的培养问题 当前我国本科层次全科型小学教师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全科小学教师培养的现状思考与实践路径 从课程设置的视角谈全科小学英语教师专业能力的培养 全科型教师的培养与普通物理教学的改革及实践 全科型乡镇卫生院适宜人才教育培训模式的探索研究 基于全科型需求的小学教育师范生艺术素养培养策略 全科型小学师资培训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专家型小学教师培养实践探索 我国2020年将建立全科医生制度每万名居民对应2-3名全科医生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2007-06-06.
[2]王智秋.小学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教育研究,2007(05).
[3]周德义,李纪武等.关于全科型小学教师培养的思考[J].教师,2007(09).
小学课程设置篇10
【关键词】英语教育;课程设置;调查研究
一、研究设计
本研究选取吉安师范五年制英教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下面分别简称“吉师”和“英教专业”),吉师是省百年师范学校,办学历史悠久,具有一定代表性。本研究通过资料研究和调查问卷(访谈)的形式,通过对五年制英教专业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对英教专业课程设置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就结果展开分析和讨论。具体研究问题是:(1)对现行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2)现行课程设置对形成有效就业技能是否有效。(3)目前课程设置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的建议。本研究的被试者是吉师一至五年级的学生。问卷的发放是通过问卷网让被试者完成电子问卷,所以回收率是100%。被试者情况如下:吉师学生126人,其中毕业工作被试者最多,占比48.41%,一年级学生占比最少,为0.79%。根据师范学校女多男少的特点,吉师被试者女生占比90.48%,男生占比为9.52%。
二、研究结果
对“英语课程设置的满意度”调查中,学生由高到低的比例依次为:41.27%的人选择了“基本满意”、33.33%的人选择了“满意”、15.08%的人选择了“很满意”9.52%的人选择了“不太满意”,0.79%的人选择了“不满意”。学生反映问题主要有:(1)理论太多,实践不够;(2)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够;(3)英语口语水平不够;(4)个人英语专业能力培养力度不够;(5)课堂授课形式形式单一;(6)课程与小学英语实际严重脱节;(7)专业不受重视。在“专业课和非专业课的比例上”,大部分学生都认为在课程设置上专业课应占70%,非专业课应占30%。在“那种能力您认为是比较欠缺的”一题中,学生似乎觉得每一种能力都感觉到匮乏,他们最匮乏的是“口语表达能力”。这说明学生对英语口语表达是自卑的。但同时学生们很清楚“口语表达能力”的重要性。学生认为这种能力欠缺的主要原因是“未能从能利用好课程进行锻炼”。在“您认为在我校设置的核心课程中,哪些课程对您未来就业有帮助?”学生把“英语口语”、“小学英语教学法”、和“多媒体课件”排在核心前三位;把“二外”、“英美概况”和“英美文学”放在倒数前三位。由此可见,第一、“英语口语”是教和学的重中之重;第二、“小学英语教学法”、和“多媒体课件”这两门课对学生的教学是很有帮助的,所以他们认为重要。第三、学生认为课程设置既要培养学生英语的专业性,又要培养他们就业所应具备的教师教育技能。在“您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能很好地让您适应未来的工作环境吗?”中,一半多的受访者认为“基本可以”,模糊表达了对目前课程设置能否能更好适应社会的信心。在“您认为目前的课程设置是否能帮助学生掌握英语的综合运用能力?”上,46.03%的学生觉得“基本能”;28.57%学生选择了“能”。这说明在目前课程设置对英语技能的掌握上,学生比较有信心。在“您最需要下列哪些课程群?”上,英语专业技能课程群(听说读写译)被48.41%的学生所选择,是第一梯队;教师技能课程群(普通话,写字,简笔画,手工等)和教学教法群(小英教,小语教,小数教等)占比相差不大,是第二梯队;首先是英语技能,其次就是教师技能和教法。在“您认为目前的下列科类基础课中哪一门最需要增加课时?”上,学生选择前三位分别是“英语口语”、“教师基本技能”和“英语听力”。学生认为英教专业技能很重要,且更重视“教师技能”。最后两道问答题,作为一种间接访谈形式,对学生进行访谈。学生的诉求主要包括有:需要开设手工、音乐等;需增加学时的课程有:教学教法,实践机会(见习和实习)等;需删减的课程有:英美文学和概况、写作和二外等。这个结果第一、反映了学生强烈的理论联系实际的愿望;第二、学生希望校方根据小学实际对教师的要求来开设课程;第三、反映了学生在专业学习上有上进心;第四、学生有学历的提升和过级的要求,希望课程利于专升本、考研、公务员或英语等级考试等。第五、为适应日后各种教师技能比赛,学生也希望能在三笔字、说课等方面有更多的实践机会。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根据《教师教育课程标准(试行)》和基于对吉师学生就英教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查研究,本研究得出以下结论和提出相应的建议。第一,英语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课时分配不合理。建议开设课程尽量多样化,加大专业课比例。第二,课程设置专业性不够,目的性不够,学生个人英语专业能力培养力度不够。建议教师对知识点力求讲得更深更透,让学生练得更勤、基本功更扎实。第三,理论太多,实践性不够,口语操练互动较少。建议多让学生进行课堂实践,老师和学生多互动。第四,课程枯燥乏味、形式单一。让学生多进行小组学习并对成果进行展示,让其自主学习。教师尽量使课堂生动活泼,形式多样。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