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织艺术论文第1篇
编织艺术品从古代到现代历史悠久,已经经历了数万年。从远古开始,人们就有结绳记事一说,生活中的工具有许多是编织制作完成的,例如竹椅凳、藤篮等。随着时代的变迁与发展,编织艺术不再只是出现在生活工具中,而是通过设计者之手变幻出的艺术品,美化并点缀着着我们的生活。中国传统的编织有竹草编、中国结、皮革编、壁挂、染织等等。编织从工艺技巧上区分,可以区分为“编”与“织”两种不同的工艺。编织艺术是根据材质的特性,运用一定的艺术处理手法,运用绳线的经纬交叉方式,采用压、挑、抽、编、结、缠、绕、交叉等手工编织艺术技法创作出的艺术产品或生活用品,一般使用的材料是纤维,例如植物的藤、茎、叶,动物的毛发、皮料等。运用不同材质的纤维编织出的艺术品其视觉感受力也不同,丰富而又韵味十足。
2编织艺术的基本技法
在编织艺术品中,丰富多彩的***案大多是在艺术品编织过程中形成的,有的编织技法本身就形成***案花纹。因此,编织技法对于编织艺术品的造型和***案装饰有着重大的作用。常见的编织技法有平纹编织、缠结编织、斜纹编织、螺旋编织、连珠纹编织、挑压编织等。
2.1平纹编织:
是最简单的一种编织方法。它的编织是采用经纬垂直交叉的方式,线料隔根交结完成,纹路表面经纬根数相同。
2.2缠结编织:
此种方法是用纬条与经条缠绕编织在一起,纬条缠绕经条360度,然后依次类推进行编织。
2.3斜纹编织:
是编织艺术品中采用最多的一种方法。它也是采用纬与经垂直相交,先是纬上压二经,然后经上压二纬,一织纬一经移,最终作品的组织结构出现人字交叉纹,与现今的芦席纹理类似。
2.4螺旋编织:
将线材从一头开始卷绕成螺旋的盘状,再用细针线将其固定缝住,这种方法与现在的日蒲团的技法基本相似。
2.5品字纹编织:
是多根纬线间隔穿行盘绕经线,形成“口”型,采用此法连续盘绕编织,最后成“品”字形,品字纹由此而来。品字纹理的特色是凸感较强,适宜表现编织品上需要重点突出的形象;不足之处是编织组织结构不够牢固紧密,多个部分运用此法编织会使得织品架构松散,易变形。
2.6连珠纹编织:
采用多根纬线盘绕单根经线排列编织,形成点状的织理,其样貌远看像珍珠形状,因此取名连珠纹。连珠纹的特点是点状纹形排列形成凹凸的肌理效果,视觉冲击力强。
2.7挑压编织:
是利用编织的材料经纬交叉、互相挑压编结成块面状。其艺术特点是编织物牢固结实,但视觉感单一,缺少变化性。
3编织艺术在现代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编织艺术运用在服装设计中由来以久,许多服装设计大师也十分钟爱编织艺术,有些艺术家甚至用毕生精力研究编织艺术,例如:苏格兰艺术家LiisaHietanen的针织艺术品维妙维俏;巴西手工钩织服装设计师海伦•罗德尔,每个系列服装作品都手工制作完成,具有精致、创新、高价值含量的特点。编织艺术服装指服装的内外造型设计、服装的色彩***案、服装的整体视觉肌理感受是运用不同的编织技巧完成的,因此服装在造型、色彩***案、肌理等方面具有较强的设计特色。
3.1编织艺术在服装廓形中的应用
编织服装的廓形是指在服装内外部款式造型上设计变化,它也是编织服装的重要环节。编织服装造型一般以其独有的视觉肌理感而著称,服装款式造型相对较为简单,通过编织面料的肌理效果和造型上的变化来展现其外形特色。编织服装设计中常用的几个廓形是:A型、H型、T型、X型等。A型编织服装的特点是整体造型呈现出服装上面部分较为紧身,下摆设计宽松肥大,人在运动中富有动感,这类服装具有宽松舒适、休闲简洁的风格特征。H型编织服装的造型特点是服装从上至下都是直筒状,腰部不收身,服装显现出宽松和舒适的特点,同时具有服装原始的质朴感。T型编织服装的造型是着重在肩部的夸张设计,通过对肩部的延展与设计,服装具有一种***旅风的潇洒感,如果搭配上帽子和腰带则更加突出T型服装的艺术美感。X型编织服装造型是注重缩腰设计,由此体现出人体的曲线美,服装具有优雅、女性化的特征。
3.2编织艺术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应用
编织艺术服装是运用点、线、面、体等造型要素,通过一定的编织艺术处理手法而设计出形态各异的服装造型。点、线、面、体是最基本的造型要素,不同点的运用在服装中就会产生不同的造型风格,在编织服装中往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服装编织材料的丰富性使得点、线、面、体在服装中的运用千变万化,我们可以编织出纽扣、编织出胸花等,然后将其装饰应用在服装作品中,具有较强的装饰效果,同时产生节奏感和动态美。
3.3编织艺术在服装边口造型上的应用
编织面料具有卷边性的特点,编织服装在边口部位的设计上会有别于其他面料的服装,一般服装的边口造型设计会选择在颈部、肩部、袖口、裙摆等位置,编织成立体造型的边口可以增强服装的层次感,而且具有收口的功能性,同时可以做装饰,立体编织卷边造型设计使服装在肌理上更加丰富。
3.4编织艺术在服装***案装饰造型上的应用
***案装饰是编织服装中运用频繁的技法,由于绳线本身的特性及编织技法自身的丰富性,因此在编织服装的***案设计中发挥空间较大,通过不同颜色绳线的组合,不同材质绳线的搭配,不同绳线编织技法的使用等形成不同的编织装饰***案,基于绳线编织的局限性,编织装饰***案的设计为服装设计本身增色不少。3.5编织艺术在服装配饰造型上的应用服装配饰是服装设计中重要的搭配元素,它能衬托服装设计作品的美感和设计感,是服装设计师们常用的表达技巧。通常编织服装配饰有头饰、项链、帽子、手套、围巾、胸花、袜子、腰带、包等;在服装设计中起到了点缀服装的作用,增强服装的装饰造型效果。例如运用一些仿生设计学知识编织配饰,配饰造型独特,别具特色。
4结论
编织艺术论文第2篇
关 键 词 :纤维艺术 编织 工业文明 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wwW.133229.Com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第3篇
关键词:纤维艺术编织工业文明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第4篇
关 键 词 :纤维艺术 编织 工业文明 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第5篇
关 键 词 :纤维艺术 编织 工业文明 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转贴于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第6篇
关 键 词 :纤维艺术 编织 工业文明 手工艺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昔日人类赖以生存的手工劳作被大工业生产所替代,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进入20世纪以来,对工业化程度的过度追求,在某些方面割裂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在充分享受物质文明成果的同时,也为摆脱不了机械的生活方式而感到困惑。正如著名艺术理论家张道一教授所讲的那样:“对于生活与日用,科技和工业化的程度越高,手工的东西便越显珍贵,不仅是人们怀念失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主要是在手工制品上能够直接体味到人的智慧和力量。”在这样的背景下,对手工艺术的崇尚、对自然的回归、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就越发迫切了。
纤维艺术便是将人们的“怀旧”与“追逝”融于手工艺创作的很好载体。人类有着悠久的编织历史,“经天纬地”便是对经纬编织的形象比喻。从结绳记事的蛮荒时期到纺车遍及家庭的农耕年代,从机械化生产的工业时代到网络化普及的信息时代,编织对于人类的生产、生活不可或缺。纤维材料质地柔软,色彩丰富,从视觉上能够引起人们情感的共鸣,被人们所喜爱。利用各种纤维材料,通过编织、缝缀等手段表现的平面或立体的艺术形式被称为纤维艺术。在纤维艺术的发展历程中,无论是传统的编织技艺还是创新发展的艺术形式,无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壁毯还是与现代艺术同步发展起来的纤维艺术,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积淀,彰显出时代赋予的人文精神。
中国是丝织的国度,从商周的织锦的出现到汉代的缂丝的产生,丝织都是主要的纤维编织形式。北宋的缂丝工艺高度发达,已经可以与工笔画相媲美,其细腻精美令人惊叹,达到“寸绣寸金”的程度。作为古老的艺术种类,编织的技艺是靠师徒相授来流传的,这种作坊式的师徒相传对于技艺的沿袭具有重要意义。过去的手工艺人的技术很少能够通过书面记录下来,大多采用口传心授,通过各个时期不同样式的艺术品,将经验技术世代相传。今天我们通过大量技艺精湛的作品可以体会古老的艺术魅力和朴素的文化价值观。
欧洲12世纪至16世纪壁毯艺术盛行,主要作为王室和贵族所居住的城堡或教堂墙壁的装饰品,同时具有防潮、保暖的作用。题材大多表现《圣经》等宗教故事以及叙事性的传说,如:《贵妇人与独角兽》《启示录》等,一时间成为上层社会争相求购的奢侈品,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宗教思想、生活观念和审美时尚的追求。著名的画家拉斐尔、鲁本斯都曾经为王室创作过壁毯的画稿。15 世纪的法国,以奥比松(aubusson)为中心兴起了一批手工艺作坊。巴黎的高比林(gobelin)家族,以技艺精湛闻名遐迩,使高比林成为壁毯的代名词。①17至18世纪,巴洛克、罗可可风格的壁毯盛行,编织技术达到极高的水平,毛、丝线的色彩种类达到1万种。19世纪,英国人莫里斯将编织这门艺术形式作了巨大推动,他重新发现了原始编织艺术的活力,设计制作与传统手工艺本质相适应的艺术样式,倡导了著名的“艺术与手工艺运动”,用莫里斯自己的话说:“我们应该懂得人类智慧所创造的作品的价值……虽然手工制作的作品可能比较粗糙,但它也要胜过机器制作的东西。”20世纪初,现代设计摇篮的包豪斯建立了编织艺术车间,对纤维编织语言进行系统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将艺术与工艺紧密结合,至今对纤维艺术教育产生影响。②30年代,法国让·吕尔萨将传统壁毯与现代设计结合,促进了现代纤维艺术的诞生,他使纤维艺术成为***的艺术形式,融入现代建筑空间,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学术思想和超越时代的追求体现了高度的人文价值。
古老传承的技艺记载着辉煌的文明,当代纤维艺术家的创作传达了对生命、自然及社会现象的思考。艺术家通过对纤维材料的触摸,造型技巧的运用,成为表意、象征的精神载体。由于受到社会环境、文化熏陶、所受教育、生活阅历的影响以及由此形成了不同思想、性格、修养、气质的个性差异,这些因素会通过艺术作品体现出来,展示出独有的精神境界和文化内涵,欣赏者可以通过作品的体悟,解读其中的韵味,这是工业化机器的加工产品所难以企及的。
走进现代文明的人们住进了钢铁、混凝土、玻璃包围的“容器”,过去的田园诗般的生活环境早已远去,密闭在“容器”内的人们越来越多地体会到心灵需要慰藉,情感需要交流,对自然的向往油然而生;工业生产使人们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成为了完全的脑力劳动者,然而机器的一次瘫痪,便会让人们重新怀念过去的时光,原来手工劳作的日子是那么值得怀念……③
事物的发展总是两面的,人们在享受文明成果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业文明所带来的负面疮痛,因此,社会整体的人文精神构建就越发显得重要。伴随而来的“手工文化现象”“手工艺热”与“民间艺术保护”之声日涨,其背后显现出的是学术界感性研究层面的探讨与现实社会手工艺行业发展的萎靡;传统手工文化遗产濒临失传;传统技艺后继乏人;“艺考”的热与工艺美术就业的冷……笔者认为,这些深层问题绝非感性的说辞与无力的呼吁可以解决的。要真正理解手工文化和它的人文精神,就要对手工艺真正理解,片面的“怀旧”与“感伤”毫无益处。
通过纤维艺术作品在空间中的应用的确可以软化建筑空间,消除人们在现代生活中大量使用硬质材料所带来的乏味与单调,在纤维艺术作品中凝聚着自然气息和手工制作的情趣,人们对生活的向往,对天然织物本能的、热爱的情感会激发。当人们用手触及羊毛纤维那松软、极富自然气息的质地,体味手工编织带来的韵味情调时,会觉得重新投入了大自然的怀抱。正如著名建筑师弗朗索瓦茨·格莱尔·普洛东讲的:“当纯欣赏的壁毯从实用织物中脱离的那一刻起,纤维艺术便从对人类直接的物质关怀转向深层的精神关怀。”④
在今天的文化背景下立足于艺术创作、拓宽纤维艺术表现语境艺术家是应该重视的,在艺术创新的同时,传承手工艺术的精神、观念和文化有助于提高社会文明。让我们用纤维艺术编织的纽带,薪火传承,构建新时代的人文精神。
注释 :
①张夫也.外国工艺美术史[m].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414,430.
②李砚祖.工艺美术概论[m].山东教育出版社,2002:11-13.
编织艺术论文第7篇
千百年来,神灵崇拜长期主宰着广西各民族的生命观、宇宙观,以及思考问题、面对世界的方式,其艺术的产生和发展也深受宗教观念的熏染。譬如壮族的岩画、铜鼓、织锦中的青蛙、鱼、鹭、犬、太阳、云雷、龙凤、花鸟等纹饰,无不糅杂着***腾文化的痕迹;基于万物有灵的傩文化中的傩面具是依据36神和72相的身份特性,并运用点、线、面要素配以程式化的色彩绘制而成的,手法夸张,造型古朴粗犷,充满了神性的幻化和想象力,体现了原始巫文化独特的品貌和神韵。此外,由于各族各分支居住环境不同,地域文化差异不可避免地强化了各族艺术的文化风貌,使民族传统艺术展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和民族特征。异族间的文化影响以及异族文化因子的吸纳和渗透,又为各族艺术注入了鲜活的生命。如广西民族服饰***案中,均有龙凤、蝴蝶、花鸟、麒麟等纹样;壮族和汉族皆有“福”“长命富贵”等字样;还有壮、苗、瑶族的卍字装饰纹,其吉祥主题蕴涵着传统文化的诸多内容和人文主义精神,这些都说明了广西各民族艺术的多样性和共融性的统一。
二、民族元素在编织设计中的运用探讨
1.民族艺术元素的提炼方法
广西民族历史文化资源为客家编织提供了大量的造型符号和设计要素,生动别致的形制,丰丽明艳的色彩,纯实兼具巧思的纹饰,精妙绝伦的工艺,无不隐藏着深层的社会文化意蕴,显示着高度的文化性和变异性。面对如此海量的少数民族艺术品类,我们需要以系统性、科学化的研究方法整理、归纳并解析之,同时我们还要进行有目的筛选和再设计。以下为笔者设计的民族艺术资料整理格式之范例,供大家参考。
2.民族艺术元素的运用
(1)造型元素。广西少数民族艺术种类繁多,器型独特,总体可分为具象形、抽象形、几何形等三大类。
造型是产品风格形成的第一要素,对民族造型的选取,要把握住最精美的部分和形态特征。如壮族铜鼓有大量风格各异的蛙形装饰,造型生动传神,因而在编织玩具造型设计上只需在保持其完整、可辨的造型基础上作量态调整即可。侗族银饰造型亦多达百种,玲珑精巧,这种利用点、线、面等要素进行穿插变化、重组再造的金属工艺创作手法,同样适用于编织工艺造型。而诸如石刻、木雕等其它的造型符号也大都形神兼备、古朴简练。只要经过适当的取舍、加工与美化,这些寄托着人们审美理想,具有较高美学价值的艺术符号便可在现代编织中获得新生,来增添产品的民族韵味。
(2)***案元素。相对于器型,民族纹饰的应用更为广泛,尤其是刺绣、织锦、蜡染、挑花、银饰等装饰***案,样式繁多,内涵丰富。
常见的有龙、凤、鱼、鸟、鹿、龟、蝴蝶、螃蟹、梧桐、桂花、山茶、木棉、芭蕉、柿子、团花等具象***案。这些***案同时还有云雷纹、水波纹、席纹、回形纹、菱形纹、卍字纹、羽状纹、锯齿纹、弦纹、八角芒星纹、圆圈纹等抽象***案,多为二方或四方连续形成的密满式构***,结构工整严谨、主次分明,具有对比强烈、变化无穷的艺术效果。在进行民族编织纹创新时,可尝试以下几种方法:①是保持原始纹饰本体的大致样式,通过点线面几何化手法使原态线形更规整、更顺畅,然后再作重新排列或组合。②是提取常见的传统吉祥***案,通过打散、分解、重组的方法,设计出具有现代感的简洁有序的新单体素材,然后再将新单体素材进行横向或纵向排列,构成二方连续花边或四方连续编织纹样。③是提取传统纹样中最具代表性的部分进行二次设计,运用夸张、变化、概括的手法,设计成适合平面编织或立体编织的纹样。④是把几个形态相异的纹饰元素组合在一起,并运用巧合法形成主次分明、大小相宜、布局疏密合理的编织新纹样。以上方法既可单独使用,也可综合运用,无论采用何种设计手法,都要注重取其神、延其意、传其神的设计构思,遵循旧中出新、俗中生雅的艺术辩证法则,从而展现其再生再创的活力。
(3)色彩元素。早期的民间编织多不绘彩,而是以材料本色为主。
随着国际市场的发展,单一的原材本色逐渐不能满足市场多元消费的需求。90年代初,欧美市场转向彩色编织品订单,这就迫使编织企业必须转变传统的设计观念,进行编织设计创新。受地理环境和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西民族色彩文化特色鲜明,质朴与绚烂并存。如壮、瑶族喜爱红、橙、黄等明艳亮丽的暖色;而侗、苗、水、毛南族喜爱黑、蓝、白等朴素淡雅的冷色;回族则崇尚洁净清新的白色。如壮锦喜用红、黄、蓝、绿等重彩,对比强烈,一般以红色为主调,绿色做烘托,再配以黄、蓝等色,既典雅富贵,又具有浓艳粗犷的风格;瑶锦多以大红、桃红、橙黄等暖色为主调,间以蓝、白、紫等色,色彩古艳厚重,斑斓富丽;苗锦则喜黑色做骨架,配以桃红、粉绿青紫、湖蓝等色,相间交错,有满地生辉之感。由此可见少数民族对色彩的运用极为讲究,有着特定的配色规则和次序,将这些独到的色彩法则运用到客家编织纹饰中,能使编织品产生出亦雅亦俗、亦奇亦平、亦庄亦谐的色彩特点,从而使产品更具浓郁的民族韵味。
3.民族文化意蕴之转换方法
文化内涵是提升产品附加值的关键,将民族文化意蕴转换到编织品形态上,仅在形式上因袭传统显然不够,且品质美感亦难以突破。因此,在吸收和传承民族艺术创作形式和风格的同时,还应注意借鉴国外的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换言之,就是在探讨民族设计文化内涵的基础上引入西方产品语意学理论,通过语意生成和语意表达的方式将民族文化融入编织设计中,以期达到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在产品语意生成方法中,通常会采用隐喻、象征的方式来表示和传达产品的文化内涵,并作为产品语意的重要方面被强化。这种强调思想内涵的设计手法在我国少数民族造物文化中一直备受推崇,如石榴、葫芦、鱼象征多子,松、龟、桃象征长寿,卍字格寓意万事如意等,这种象征、喻意手法一直传承至今。在2012年广西工艺美术作品展会上展出的编织八桂宫灯,就是取形于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朱槿花造型,朱槿花被视为广西区花和南宁市花,象征着凝聚、绽放、繁荣的美好寓意,八桂宫灯意为广西之灯,寓意在带来光明的同时,给人以幸福美好的遐想,此作品正是沿用了民族吉祥文化中常见的隐喻和象征的手法。另外,常用于工业产品造型和意义上的还有直喻、转喻、讽喻、类推等设计手法,展会上的另一编织作品龙舟赛灯采用的就是类推手法,该灯透过龙舟竞技景象,利用龙舟的形象诠释产品,使之在满足室内台灯照明功能的同时,传达给使用者更多的文化内涵,达到了人、灯、环境的和谐统一。
三、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