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草原篇1
我去的大草是原位于马尔康的红原大草原,宽广的大草原在我的印象中是模糊的,似乎曾经爸爸告诉过我。这里虽说不是西藏或康定,但也是很有大草原的风味。
草原的天空永远都是那么美,从浅蓝色到宝石蓝,变化莫测,但每一种颜色都有它独特的风味,这么美的景色难免会使人心情愉快,一路上,我和姐姐有说有笑,不时还唱歌:“美丽的大草原,哦,我的家.....”太阳渐渐从东边升起了,它金色的阳光照耀着大地,使一切都变的生气勃勃。
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草原,一眼望去,因为秋天的关系,草儿都被秋风染成了金黄色,一片的金色上还有一些点缀物,黑色,白色,像是给地球妈妈那漂亮的金色的衣服上添上了几朵小花,显得那么美。
看见别人骑马便也勾起了我的兴趣,第一次骑马的我,当然很害怕,只好叫藏族姐姐带着我骑,她在前面牵着马儿,我在后面坐在马背上,这匹马儿似乎不太愿意让我骑在它身上,老是要晃荡,叫我不得不提高警惕,后来,受不了了的我终于想告诉藏族姐姐,我要和我爸爸一起骑,我要下马,可没等我开口,文文姐姐先发话了:“咦?藏族小妹妹,你几岁了呀?”藏族姐姐摇摇头,示意她听不懂我们的话。姐姐又问了一遍,这次,藏族姐姐好像听懂了一点,她开始数数:“1、2、3、4、5、6、7......18”正当我疑惑不解时,文文姐姐好像知道了她的意思,小心的问了一句:“你18岁吧?”藏族姐姐点点头,这番对话使我打消了和藏族姐姐说话的念头。上车后,我问爸爸:“他们藏族人说的话我们都听不懂耶?他们不会普通话吧?”爸爸:“什么呀!现在藏族人学的都是普通话。”这句话让我大吃一惊,什么?难道那个姐姐没钱上学么?我们和他们比起来,我们是多么幸福呀!
大草原篇2
挽一缕清香,在原野里烂漫。
携一代风流,抒写锦绣诗篇,
群群高楼,风雅漫步云端。
梦回大草原,情系敕勒川,
牧一群牛羊,在碧野中游玩。
摹一幅长卷,尽显大好河山,
座座城市,壮志胸怀无限。
梦回大草原,随风去浏览,
白云悠悠远,醉了时光的脸。
梦回大草原,随香去飘散,
大草原篇3
春天冰雪融化,万物复苏。这时我们来到草原上,在暖暖的阳光下,草地披上绿色的新装,地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草,五颜六色的野花在和煦的春风吹拂下竞相开放。远远望去,白蘑菇般的蒙古包点缀在绿茵如毯的草原上,格外醒目。成群的牛羊想朵朵棉花镶嵌在草地上,远处牧羊姑娘那动听的歌声在草原上回荡……。
草原的夏天是一个水草茂盛的季节。这是,你在来到草原,仿佛置身于渌色的海洋。微风偶尔轻轻吹过,才能看见草原上成群的牛羊,让我们体会到了诗人笔下的“风吹低见牛羊”的情景。远处蒙古包里升起的袅袅炊烟,有位这绿色的草原平添了一种恬淡的气息。秋天,草原的天,是那么高,那么蓝。蓝天上飘着朵朵白云,有的像绵绵的羊群;有的像雪白的棉花;还有的像高高的群山。蓝天下一眼望不到边的草原变成了金色的海洋。草籽成熟了,沉甸甸的穗头把草秆压垮了。这些优良的牧草把马牛羊喂得膘肥体壮。
寒冷的冬天悄悄的来到了草原。北风呼啸,大雪漫天飞舞,像鹅毛,像柳絮,纷纷扬扬地飘洒在草原上,草原像盖上了一层棉被,到处都是白雪皑皑。
大草原篇4
辽河小学2008届01班 孙佳怡
我去过很多旅游景点,但是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那让人留连忘返的辽阔的大草原。
我们一踏进大草原愉快的心情就难以言表,令人心况神怡。你看,草原的草比我们这里的草长得好多了,绿油油的,一眼望不到边。而且草长得格外茂盛,成群的牛羊在草地上悠闲地吃草、散步。有些人一边骑马一边放羊,嘴里还哼着小曲。这一切简直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再抬头仰望天空,啊!这里的天空真蓝,朵朵白云挂在上面,还不时地变换着姿态,真像是歌里唱的一样:蓝蓝的天空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我真是陶醉于这美景之中了。我和蒙古人一起玩耍、歌唱,尽情享受着草原带给我们的欢乐。
天渐渐的黑了,我们来到一个蒙古人的家里,蒙古人住的是一座座蒙古包。热情好客的蒙古人用奶酪、牛奶、羊肉等很多丰盛的饭菜来款待我们。这里的风景美,人也很美。
大草原篇5
内蒙古大草原
自我六七岁的时候,爸爸带我去了一次内蒙古的大草原,哪里是很有名的。
那一次,是我第一次去看大草原,也是我第一次骑马。当时我还太矮了,得让爸爸把我抱到马背上去,第一次毕竟第一次,当时我非常害怕,担心摔下来,怎么办?可是小马一走起来,我害怕的不得了,但觉得非常安全,嘴里不时还喊出几声驾!驾!来。
呵!大草原可真大呀!在远处有一座蒙古包,即使小马走了好远,还是非常远,真是一望无际,这里的草密密麻麻的,从远处看就像一片绿色的海洋,而且很绿,简称绿中之绿,当然,这就是蒙古大草原的奇特之处。
这里很美,所以令我终身难忘!
大草原篇6
我人生的第一个暑假在内蒙古的大草原度过的,也是我难忘的一个暑假、这里有我的亲人外公和外婆!因为我的妈妈是内蒙古的人,每年都要带我来这里看望外婆外公、所以我也慢慢喜欢上了这里,内蒙的天空是多么的蓝,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草原上有雪白的羊群,每天早上气床空气是那么的新鲜、
啊!美丽的大草原。一年级:贾
大草原篇7
相聚美丽大草原
我们聚会的地点是属于天堂草原锡林郭勒盟的南端正蓝旗,一个集多种地貌于一体的典型草原地区。作为元朝的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的所在地,正蓝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这里曾是大元王朝的龙兴之地,元世祖忽必烈在这里建立了第一座草原都城――元上都。这里是蒙元文化的发祥地,是察哈尔民俗文化的典型代表,是中国蒙古语音标准基地和皇家奶食的供应地,是国家重要的绿色畜产品基地,也是蒙古现代文学奠基人纳・赛音朝克***的家乡。
当首届路虎俱乐部车主大会招募信息以后,很多路虎俱乐部的成员都积极响应,最终有150台路虎车车主有幸成为此次活动的参与者,而参加活动的总人数则达到400人。选择在这样一个堪称越野圣地的地方举办路虎大会,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真正贴近自然观赏美景,并且在整个过程中充分体验多种路况的越野驾驶感受,非常开心。
向“沙地明珠”进***
在俱乐部的统一指挥下,我们开始向“沙地明珠”小扎格斯台淖尔进***。150辆路虎车彼此首尾相连,一时间组成的庞大车队行驶在草原深处的公路上,与白云和羊相辉映,场面蔚为壮观。在到达目的地以后的自由活动中,众车主如同冲破城市的牢笼一般,尽情投向大自然的怀抱。作为路虎俱乐部的成员,大家自然也不会忘记难得的越野体验,一时间有玩沙子的、有涉水的,好不热闹。在这期间,呈现出很多少有的感人场景。例如我们会经常看到一家三口齐上阵――车主自己开着车,妻子在前方指挥导航,儿子拿着单反相机摄影……如此家庭团结协作的场面常常会出现在路虎俱乐部主办的活动中。新老车主之间的团结互助同样也是路虎俱乐部的传统,虽然彼此并不相识,但在越野遇到困难时,总是会出现老车主的身影。
大草原篇8
生命,是非洲动物大迁徙永恒的主题。数百万计的角马和斑马浩浩荡荡,追随着雨水和嫩草长途迁徙至此,期间更是需要逃生于食肉动物的追随捕杀、马拉河汹涌河水以及潜伏四周的种种危险。滚滚而来的蹄声和漫天扬起的尘土,万“马”奔腾的壮观场景最好地诠释了它们对于生命的渴望。
冷峻的眼神、满嘴的鲜血。食肉动物用自己的速度和力量演绎着大草原上每天的生死对决,享受着一年一度的丰盛大餐季节。狮子、猎豹、花豹、鬣狗、秃鹫、鳄鱼,这些食物链顶层的统治者们用赤裸裸的杀戮讲述着草原上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的不变真理。
在众多位于东非的国家公园中,尤以肯尼亚境内的马赛马拉最为著名,这一片广袤的东非大草原上栖息着百万计的野生动物,是世界上大型哺***动物密度最高的地方,我们所看过的《国家地理》、《动物世界》等描写非洲野生动物的记录片,大多出自这里。而每年6~9月份。百万角马斑马聚集迁徙并横渡马拉河更是磅礴壮观,其气势让人唏嘘不已,回味终生。
2012年夏季,我第九次来到肯尼亚这片熟悉而又神秘的土地。我们在肯尼亚马赛马拉国家公园一望无际的草原上,乘坐四驱越野车,在司机兼向导的指点下观赏生活在大草原的野生动物,或者耐心地窝在越野车里,架着夸张的长焦大炮。拍摄周边的野生动物是一种奢侈的享受,尤其是对于热爱野生动物摄影和大自然的人来说,能够有机会目睹动物世界的奇妙和野性,并在机关***扫射般的快门声中把这些精彩瞬间记录下来是何等的快乐。然而大自然的奇妙之处就在于其不可预见性。所以良好的器材、耐心的等待和随时准备以及一份运气是拍摄到精彩瞬间照片的必要条件。
每天的清晨时分和日落黄昏都是草原上最热闹的时候,狮子、猎豹、花豹、鬣狗等主要猎手在休整了大半天之后,纷纷外出觅食,施展绝杀本领。而此时柔和的光线将草原染上一层金黄色,看似安静柔和的光线环境下却四处杀机。因此每天一大早6点和下午3点从酒店出发,乘坐四驱越野车或者面包车来到草原,花上2~3小时寻找拍摄野生动物是最佳安排。在几个著名的国家公园里都有不少中高档次的酒店或者私人帐篷营地,当然价格也不菲。开出酒店或者营地大门就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到处可以看到食草动物的踪影,而有时候也会有一些大象或者羚羊跑到酒店围栏附近好奇地看着人类活动。每天外出寻找动物的过程中,经验丰富的司机或者动物向导会根据自己对于动物领地的了解以及前一天发现动物的大致位置来判断去哪里寻找猎食动物,一旦发现其踪迹,驱车若即若离的跟随一队猎手,或者安静地等待往往可以拍摄到令人惊奇的猎杀场景。
然而真正能够拍摄到刺激的猎杀画面还是需要运气和耐心的,我也是在第六次肯尼亚拍摄行程中才第一次全程目睹拍摄到猎杀过程。当时正是清晨时分,我们发现猎豹三兄弟正在草原上行进。从它们腹部大小可以判断出还没有进食。我们远远地跟在猎豹们后面,若即若离,过于靠近可能会让羚羊角马警惕识别,而影响猎豹猎杀。20分钟后,猎豹三兄弟开始匍匐靠近一队前行的角马群,我们知道一定有好戏上演,于是事先把相机设置到高速连拍模式,因为光线条件并不太好,所以提高Is0设置,并把光圈开到最大,以确保拍摄速度不低于1/1200秒。果然,距离角马越来越近的猎豹突然箭一般蹿出,直取角马群中的弱者,而且三个猎豹分头进攻。瞬间,尘土飞扬,一片混乱。我有幸提前判断到哪一只猎豹最有可能猎杀成功,并连续追拍,捕捉到了其飞奔猎杀瞬间。
大草原篇9
草原是地球上最美丽的自然景观之一。它辽阔、清新、富饶,自古以来一直就是骏马驰骋的疆场、白云眷恋的故乡和牧人心中最美的家园。与森林、海洋、沙漠、湿地相比,草原更能让你体会大自然温情、易于亲近的一面。与其他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草原也是完整而缜密的,是大自然上亿年的精心之作,而不是什么“即兴发挥”。草原的形成绝不是一个短时期内的偶然产物,而是在漫长的地质、气候变迁和生物进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逐渐演化形成的。
在亿万年前,世界的地理轮廓与现在大不相同。那时,一些高山和高原尚未隆起,亚洲中西部的平原和青藏高原地区还是一片大海。由于没有高山的阻挡,湿润的季风让大部分陆地显得温暖而潮湿,到处都是林木葱郁。但随着地壳的剧烈运动,一切发生了改变。地壳的碰撞和挤压,让古地中海分成东西两段退出青藏地区,中亚地区抬升成为陆地。特别是青藏高原的隆起,成为了地球上的太阳灶、吹风机和水塔。
地质变化也改变了大气环流,阻挡了暖湿气流的运动,让很多地区原本湿热的气候向着干冷的方向发展,降水逐渐减少。气候和降水的改变迫使生活在该地区的物种重新洗牌。在优胜劣汰、残酷的自然选择中,需水量少、种子寿命长的草本植物战胜了木本植物成为优势物种,这样很多气候干冷的地区,原本苍郁的森林逐渐演变成了带有稀树的草原。草原的扩大和森林的缩小,反过来,又促进了草原动物的繁殖和发展,一些食草动物从森林迁徙到广阔的草原,地栖鸟类也日渐增多。于是,草原便从一个单纯的植物世界演变成栖居着各种野生动物的比较完整的草原生态系统。
因此,在草原的形成过程中,气候从湿热向干冷转变,是其中一个重要环节。大自然正是在这种“冷静”的状态下孕育出了草原。正如人类走出森林一样,草原是大自然的杰作。
由于气候的改变,促进了稀疏草原的形成,这个事件发生在人类出现之前。那个时候人类的祖先还在非洲的森林里。后来,草原出现了,人类走出森林,来到了草原,他的视野更宽了,才得以“人猿相揖别”。
大约距今1000万年前,整个非洲大陆覆盖着连绵不断的森林。然而从1000万年前,非洲东部下层地壳逐渐发生变化,沿今天坦桑尼亚、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到红海一线断裂,使肯尼亚和埃塞俄比亚东部陆地上升,形成了海拔几百米的高地。而东非形成了从北到南深达几百米的峡谷,叫作东非大裂谷。
大裂谷的形成改变了非洲的地貌和气候,隆起的高地使东部的地面成了少雨的地区,森林丧失了生存的条件,连续的森林破碎化使得东西部动物群的交往受到了阻碍。西边由大西洋来的气流依旧带来大量湿气,而东边则由于上升的高原西缘的阻碍,形成季风。因而原先的非洲广大地区,分成了两种不同的气候带。西边仍旧湿润,而东边则变得干旱;西边保持着森林和林地,东边则成为空旷的稀树草原。
环境改变后,人猿的共同祖先发生了分异。西边较大居群的后裔适应于湿润的森林环境,进化成为两种大型类人猿;而东边的较小居群的后裔则相反,出现了一种全新的适应空旷环境的新生活,成为人科成员。这种假设被叫作“东边的故事。”尽管多数科学家都同意人类祖先源于非洲的观点,但对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之后的发展过程又持有不同意见。以美国为首的科学家,认为人类曾三次走出非洲:大约200万年前,现代人类的祖先直立人就出现在历史舞台上,开始从非洲向世界各地扩张,人类第一次走出非洲。直立人离开非洲之后,在80万~40万年前开始了第二次大规模移出非洲浪潮,第三次则发生在约10万年前。直立人离开非洲后,现代人就在世界不同地区兴起。但也有人认为,约在5万年前又有一批人走出非洲,完全取代了欧亚大陆上的早期居民。
草原的形成是促成人类直立行走的关键因素。科学家们推测,当时非洲气候变得干燥之后,茂密的森林被草原所取代。在这个逐渐变化的过程中,生活在森林里的一些古猿逐渐由树栖生活转到地面上生活,最终进化成直立行走的人类;而留在森林中的那部分古猿则进化成了类人猿,是地球上人类最近的亲戚。
大草原篇10
女士们、先生们,你们好!
欢迎到呼伦贝尔观光游览!首先,我给大家介绍一下我们这个美丽的草原为什么叫呼伦贝尔草原。这里(呼伦贝尔)有一个美丽的传说。在很久的时候,草原上有一对情侣,姑娘叫呼伦,小伙叫贝尔,一天妖魔莽古斯抢走了呼伦姑娘,吸干了草原上的水,使牧草枯黄,牲畜倒毙。为了救草原,救呼伦,贝尔日以继夜,长途跋涉寻找妖魔。由于劳累,使他昏倒在地。幻觉中,他看到了呼伦被妖术变成了一朵阿日楞花在风沙中受煎熬。贝尔醒后,用水浇灌,呼伦恢复了人身,妖魔不罢休,重新抢回了呼伦。为了救草原,呼伦设计智取了妖魔头上的神珠吞下,变成了湖水,同时,贝尔也杀死了众小妖。贝尔在湖边找不到呼伦,悲痛欲绝,纵身跃入湖中。顿时,山崩地裂,草原上形成了两个湖泊,呼伦湖和贝尔湖,乌尔逊河把两湖紧紧地联在一起。草原上的人们为了永远怀念他(她)们,就把这版草原取名为呼伦贝尔。
呼伦贝尔面积为250.557平方公里,现有266万人口,是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民族,其中有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汉满、俄罗斯等36个民族组成。呼伦贝尔草原由于未受到污染,被人称之为“绿色净土”。
(进入草原时)
现在,我们已来到了呼伦贝尔大草原。你我远离了城市,远离了闹市,走进了草原,你看,草原犹如碧绿的地毯,绿茵茵、软绵绵。往远看,草原上盛开着无数种野花,星星点点的蒙古包上升起缕缕炊烟。微风吹来,牧草飘动,马群、牛群、羊群飘来飘去,处处可见“风吹草低见年羊”的优美景象。
(来到蒙古包)
这就是刚才我们在车上所看到的蒙古包。瞧,主人已出来迎接我们了,当然了,这可不是安排好的接待程序。在进蒙古包前,素以热情好客著称的蒙古牧民在听到有人来的脚步声时,他们总是走出包外热情迎接你。迎客时,他们将右手放在胸前,微微躬身施礼,随着“赛、赛白努”(好!您好!)的问候,客人被请入包内,男坐左,女坐右,主人坐中间,只要你一落座主人就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奶茶和各种奶制品请大家品尝,过一会儿,又会端上“手扒肉”,同时,还会向您献上“哈达”,敬上美酒。美酒和歌声在一起,就像蓝天和白支、绿草和鲜花在一起。在民间有无歌不成酒宴之说。草原牧人无论男女老少,人人都会唱,在敬酒中,代替美味佳肴的就是草原民歌和悠扬动听的马头琴广袤辽阔草原上的蒙古民族不仅能歌而且善舞。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在这里,你不仅能看到传统的民族舞蹈,还会看到节奏欢快,舞步刚劲在现代民族舞蹈。现在我们就进蒙古包,当一回蒙古族牧民的客人。
(走出蒙古包)
在蓝天白去之下,你看到一望无际的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奔腾的骏马和有着娴熟骑马和有着娴熟骑马技能的牧民手持马杆、挥动马鞭,策马驰骋的英姿。想体验一下吗 胆大的不妨骑上蒙古马跑上几圈,要不骑上骆驼走一走,逛一逛,如果哪位不敢骑马或骆驼的话,没关系,坐一坐草原的“勒勒车”,也可找到游牧生活的乐趣。
(介绍蒙古族人的身体状况)
到草原亲眼看看,蒙古族姑娘哪一个不是风姿绰约、挺拔健美 小伙子哪一个不是盘腱突露、充满谊气与力度 据说这与蒙古族追逐奔跑和马上运动的生活习惯有关,同时对长期以来养育了解空虚民族的奶茶和奶食品所起的壮盘健骨的作用也不可低估。
(介绍蒙古族饮食习惯)
先说奶茶:主人把砖茶捣成碎末,加水煎熬,待茶水郑着茶末哗哗响起时,倒进鲜牛奶,喝着这样的奶茶,从风雪严寒归来的牧人顿时暖和了身子。一碗奶茶、一把炒米,或几块奶豆腐、几块羊肉,就算一顿美餐了,牧民的奶食品有奶干、奶皮子、奶豆腐、奶酒、奶酷和白油、黄油等。正餐可以肉食与面食调剂。
来到草原,不吃手扒肉,那才叫人遗憾呢!手扒肉是把洗净的全羊切成几大块放在清水里煮,开上两滚,离火起锅,持蒙古刀,边割边吃。蒙古人认为肉的外表刚变白,肉里透着微红的血丝,这才是最大限度的保留了肉的营养。
(介绍蒙古族服饰)
草原上,一年四季都能看到穿蒙古袍的蒙古人。蒙古袍是古代牧民社会生产实践的产物。穿袍要配上腰带和头饰。袍子领高袖长,为的是保护脖子手腕不被蚊虫叮咬;袍身松弛宽展,既能马上运动自如,又可裹住膝盖腿腕不受风寒。而今,草原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各位服装已进入草原,但是,袍服毕竟是蒙古族的文化遗产,在蒙古人眼里,蒙古袍已成了民族意识和民族观念的象征。
(介绍蒙古包)
来到草原,亲眼见到了蒙古包,可是,你知道蒙古包流传的历史和它的构造吗
根据《史记。匈奴列传》记载,早在唐尧、虞舜时,匈奴人的先祖就居住在“北地”,穿皮革、披毡裘、住穹庐,人人都知道的“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中的“穹庐”就是淬至今的蒙古族毡帐——蒙古包。从那时算来,蒙古包的历史少说也有4000多年了,蒙古包——一个伟大民族浓缩的历史。
说说蒙古包的构造:牧民用石块垒起圆形房基,把木杆和皮毛绳穿成的“哈纳”(墙壁架)立在房基上,上面成斜坡状,并搭上“乌尼”(椽子)片。而后在“哈纳”和“乌尼”片的外面包上毛毡或兽皮,一座呈圆形尖顶的蒙古包就落成了,呈圆形蒙古包对大风雪阻力小,下雨时包顶不存水,门小且连着地,雪不易堆积,网状墙便于搬迁时折叠,适合游牧生活,这也许就是蒙古包的结构几千年不加改变的原因吧。
如果说蒙古包是蒙古人的家的话,那么草原特有的“勒勒车”就是蒙古人一个移动的“家”。
勒勒车“吱呀呀,吱呀呀”碾过的辙印究竟有多长 年代有多远 现已无法考证。勒勒车是以桦木为造车原料。车瓦、幅条、轮心、车轴、车辕、车架全用桦木做成,质地坚硬,着水受潮不易变形。勒勒车车轮又高又大,这是为什么呢 因为草原上的勒勒车常常要碾过茂密的草丛、浓厚的积雪、河边湖滨的沼泽地带,由于车轮高大,能避免陷车,畅通无阴。牧人倒扬(搬家),前边载人,后边拉货。勒勒车是草原牧人必备的家当和亲密的伙伴。
(介绍蒙古族节庆)
草原上的节日有许多,但最有名的还算草原盛会——那达慕。“那达慕”蒙古语是娱乐、游艺、玩的意思。一般活动包括赛马、摔跤、射箭和民族文艺表演等。那达慕历史悠久,早在700年前就闻名于世。现在的那达慕一般都在6、7月间举行。这时正是草原牧草茂盛、年头肥壮的丰收季节。牧民需要出售牲畜和畜产品、购买生活用品和生产资料,草原辽阔,牧民游牧,聚集一起,机会不多,所以,那达慕大会自然也就成了物资交流的大会。
说到那达慕,不能不说“祭敖包”。“敖包”,蒙古语的音译,意思是“堆子”,它是由人工堆积起来的石堆或土堆,一般建在山顶或丘陵之上,茫茫草原,辽阔无边,方向和道路难以确认于是人们就想到了这个办法,垒石成堆,当做标志。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它逐步演变成了祭祀山神和路神的地方。祭敖包是蒙古族人最为隆重的祭礼活动。祭祀时,敖包上要插树枝,上挂五颜六色的布条或写有经文的纸旗。祭祀礼仪一般有4种,即:血祭、酒祭、火祭、玉祭,但不论哪种,都要请喇嘛焚香点火,育经念咒。人们都要从左向右围着敖包转3圈,有的要向堆上扔几块小石头等,祈神降福,保佑人畜兴旺。礼仪结束,人们便进入了无拘无束、自由欢迎的阶段。牧民不仅要举行传统的赛马、摔跤、射箭等传统的活动项目,还要引吭高歌,翩翩起舞,开怀畅饮。此刻,有些青年男女便悄悄避开人群去谈情说爱了,这就是所说的“敖包相会”吧。不过,现在的“祭敖包”往往是为了旅游的需要而兴行的,礼仪也就更为简单了。
(总结性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