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游的诗10篇

陆游的诗篇1

坚持体力劳动“有暇即扫地”

陆游一向把整理书籍、扫地抹桌当作锻炼自己身体的活动。他曾在诗中写道:“一帚常在旁,有暇即扫地。既省课童奴,亦以平血气。按摩与引导,虽善亦多事。不如扫地法,延年直差易。”扫地是一项人人力所能及的活动,可疏通血气,活络筋骨,既做了家务又锻炼了身体。他认为,做一点力所能及的劳动是有益的,犹如“户枢不蠹,流水不腐”。

陆游闲居乡村时,经常从事诸如拾柴、割草的体力劳动,他常常说自己是“作废身犹健,生涯学灌园”。后来,他虽然年高体弱,不能再干重活了,还要“拥杖木鸡啄”,做些养鸡、养猪的事务,活动活动筋骨。

坚持户外活动“六十登山不用扶”

陆游在《看钟》中写道:“乘除尚喜身强健,六十登山不用扶。”从中可以看出,陆游从登山这项运动中是受益匪浅的。登山既可呼吸新鲜空气,陶冶情操,舒缓心情,还能在运动中舒活筋骨,可说是好处多多。

如今提倡老人要经常散步,放松心情,而当时的陆游也做到了这一点。“饮罢忌久坐,时须曳筇杖。”吃完饭切忌坐着不动,适当走走才有利于身体健康。古人的这种养生经验于今人仍很适用,也建议大家饭后多散步才好。

兴趣广泛“老翁七十尚童心”

陆游一生兴趣广泛,归纳起来有如下几种:

种花。陆游把种花视为老翁童心之举。其诗云:“荟兰移取偏中林,余地何妨种玉簪。更乞两丛香百里,老翁七十尚童心。”种花养草,既可锻炼身体,又可培养爱心;既可修身养性,又可赏心悦目,实为健身养体的好方法。

品茶下棋。品茶弈棋能陶冶情操,他在《秋怀》中这样吟道:“活火常煮茗,残枰静弈棋。”

书法。书法对延年益寿的作用是显著的,历代医家已经注意到了这一点。陆游喜欢练书法,并说习书能“驱尽心中愁”。

饮食养生“只将食粥致神仙”

陆游的饮食以素食为主,不主张“以肉养人”,在其诗中出现得比较多的食物是菱角、山药和粥。

陆游退居故乡后,就每年采食菱角。他的《夜归诗》中云:“今年寒到江乡早,未及中秋见雁飞。八十老翁顽似铁,三更风雨采菱归。”《本草纲目》记载:吃菱角能“安中补五脏,不饥轻身”,生吃鲜菱角能“解伤寒积热,止消渴,解酒毒,射罔毒”,晒干后碾成粉食用,能“补中延年”。

陆游一生喜欢吃粥,他还专写了《食粥诗》:“世人个个学长年,不悟长年在眼前。我得宛丘平易法,只将食粥致神仙。”老年人吃粥容易消化、吸收,对胃肠的保健作用是毋庸置疑的。

陆游认为体弱多病的人食山药能增强体质,有利健康。有诗云:“久缘多病疏云液,近为长斋煮玉延(山药)。”据现代科学分析,山药中富含多种营养成分,特别是它含有的黏液蛋白,能预防脂肪沉积,保持血管弹性,防止动脉硬化过早发生。山药中的黏多糖物质与无机盐结合,可使软骨的弹性增加。山药还含有消化酶,有促进蛋白质和淀粉分解的作用。

胸怀豁达“纷纷谤誉何劳问”

陆游的诗篇2

一、反映南宋苟且偷安的现实,抨击主张苟和的投降派

在陆游所处的时代,祖国的大好河山被***,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苟县偷安、不思收复、屈辱苟和,这种奇耻大辱,这一社会现实,是广大人民和爱国志士所不能忍受的。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每个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也不例外。他不能亲临战场,就拿起笔作斗争,对投降派进行了坚决的斗争和尖锐的讽刺。

如《关山月》所写的:

和戎诏下十五年,将***不战空临边,朱门沉沉按歌舞,厩马肥死弓断弦。戌楼刁斗催落月,三十从***今白发,笛里谁知壮士心,沙头空照征人骨!中原干戈古亦闻,岂有逆胡传子孙?遗民忍死望恢复,几处今宵垂泪痕!

在这首诗中,陆游用对照的写法:遗民们是渴望恢复的;战士们是极愿为国效死、杀敌立功的;只有“朱门”在那里酣歌醉舞,甘心向敌人献媚纳贡。从这三个方面的鲜明对照里,使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当时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就其所表现的内容来说,概括了南宋时代的社会现实,真可以说是时代的一面镜子。然而作者却又不是像镜子一样纯客观地把事物再现出来,而是贯注着自己强烈的感情。

二、表现对家乡、对祖国的挚爱深情

看到自己的家乡遭到沦陷,看到自己的祖国软弱无能,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公民,谁都会为之心酸,谁都会为之掉泪,更何况,作为一名一直视祖国的兴衰荣辱为己任的爱国诗人,又怎么不爱自己的家乡、不爱自己的祖国呢?他对家乡、对祖国的那种深沉的爱不亚于对自己的父母、对自己的兄弟姐妹的那种爱,他的这种爱已经渗透到了他的诗篇里。

如他在《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中说: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首诗头两句的“河”指黄河,“岳”指华山。黄河和华山是我们祖国的名山大川,也代表着祖国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三万里”和“五千仞”虽非实数,是一种夸张的写法,但用来形容祖国山河的雄伟壮丽则是很相称的。对于祖国有这样的大好河山,诗人感到骄傲和自豪,而对于失掉它们,当然就不胜其痛惜与悲愤了。诗的后两句表现了诗人对沦陷区人民的关怀。他把他们称为“遗民”,暗示出那是由于昏儒的统治者逃跑了,把他们遗弃在那里。而他们被遗弃之后,就开始在“胡尘”的笼罩之下饱受敌人的蹂躏与奴役,过着悲惨痛苦的生活。他们含着热泪,年复一年地盼望着“王师”来解救他们,但由于南宋小朝廷奉行着向敌人妥协投降的***策,他们殷切的希望总是成为泡影。

三、表明他匡扶社稷、抵御外侮的胆量与决心

他不但有爱国忧民的情绪,并且表明自己救国的胆量与决心。在南宋***府奉行苟和投降国策的时候,陆游坚决主张抗战,收复沦陷的国土,赶走侵略者。他渴望上战场,他愿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力量都交给国家去支配。他的这种前线杀敌、誓死报国的愿望在诗中表现的很强烈,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

他在临死之顷,还写下了作为遗嘱的《示儿》诗。他在弥留之际,还是念念不忘被女真贵族霸占着的中原领土和人民,殷切盼望着祖国的重新统一,因此他特地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子。从这里我们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无怪乎自南宋以来,凡是读过这首诗的人无不为之感动,特别是当外敌侵入或祖国***的情况下,更引起了无数人的共鸣。一个在病榻弥留之际的人,想到的不是自己,自己的家人,而是国家,这样博襟是无几人能相比的。就连一代英杰曹操在辞世之前还不免以分香履嘱,而诗人却以“北定中原”来表达其生命中最后的意愿。对于这首诗,明代学者胡应麟评价为:“悲愤之气,落落二十八字间。”清代诗人贺贻孙评价为:“率意直书,悲壮沉痛,孤忠至性,可泣鬼神”。但我比较欣赏朱自清的评语:“示儿”诗,是临终之作。不说到别的,只说‘北定中原’,正是他的专一处,这种诗只是对儿子说话,不是什么遗疏遗表的,用不着装腔作势。他尽可说些别的体己的话,可是他只说这个,他正以为这是最体己的话。诗里说:“死去”虽然不见“九州同”,可是相信,“王师”终有“北定中原日”,所以叮嘱他的儿子“家祭无忘告乃翁”教儿子“毋忘”正见自己的念念不“念”。这是他的爱国热诚的理想化。(《朱自清选集・爱国诗》)

如此光辉的遗命,如此精醇的爱国热诚,在封建文人中,实属罕见。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陆游的爱国思想是一贯的,是自少至老历久不渝的。他是一个诗人,也是一个战士,这是他杰出的一面,也是他不同于一般诗人的地方。

四、对幻景、梦境的描写体现出陆游的爱国情杯

***府的软弱、投降派的反战和排挤使陆游的一腔报国之心成为泡影;壮志难酬的现实使他只能从幻想或梦境里寄托他的报国思想。

陆游的诗篇3

【关键词】陆游;诗歌;爱国;梦

陆游的诗歌内容极为丰富。有抒发***治抱负,反映人民疾苦,批判当时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等等,其中最为突出的特点是饱含爱国激情。他在诗中表现出对祖国的热爱和怀念以及反抗侵略收复失地的要求,是数十年如一日的。直至临终前,他还一再嘱咐:“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爱国之心,其何切切!钱钟书先生评陆游诗说:“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而且这股热潮冲出了他的白天清醒生活的边界,还泛滥到他的梦境里去”。比如“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等等,报国之情,其何殷殷!

一、诗歌中的爱国情怀,主要表现在忧国忧民、心系国家上,他把自己的爱国情怀融化到诗歌中,或直抒胸臆,或含蓄寄意

在陆游的时代,祖国的大好山河被***,北方广大人民遭受到民族压迫,而南宋小朝廷却屈膝事敌,雪耻御侮,收复失地,是广大爱国志士的抱负。陆游的“抱负”,不是仅仅做一个诗人,从“岂其马上破贼手,哦诗长作寒将鸣?”(《长歌行》);到“愿闻下诏遣材官,耻作腐儒长碌碌!”(《融州寄松纹剑》),他不满足于纸上谈兵,“以口击贼”,而是要据鞍杀敌,所谓“手枭逆贼清旧京”、“直斩单于衅宝刀”。陆游将诗歌中的爱国情怀集中表现为那种“铁马横戈”“气吞残虏”的英雄气概和“一身报国有万死”的牺牲精神。早年他在《夜读兵书》诗里就说:“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去蜀之后,他也没有消沉,《前有樽酒行》说:“丈夫可为酒色死?战场横尸胜床第”。直到八十二岁,诗人还唱出了“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老马行》)的豪语。这些诗句无不显示了陆游的爱国情怀。然而,现实是残酷的,南宋统治集团妥协投降的基本国策决定了陆游一生郁郁不得志。于是,陆游转向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用诗歌含蓄寄意,来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怀。

陆游的爱国思想是深沉的,陆游的诗中由于其浓厚的爱国思想之贯注而显得更加恢弘。在那恢弘的意境中,我们深深地感受到了诗人的拳拳报国心,盈盈赤子情。陆游赞美的山,一如其理想中的猛士:“白盐赤甲天下雄,拔地突兀摩苍穹。凛然猛士抚长剑,空有豪健无雍容”(《风雨中望峡口诸山奇甚戏作短歌》)。陆游欣赏的泉,不是普通的幽涧细泉,而是罕见的石壁飞泉:“奇哉!一削千仞之苍崖,苍崖中裂银河飞,空里万斛倾珠玑”(《醉中下瞿塘峡中流观石壁飞泉》)。江山如此多娇,诗人在对祖国山水风光的激情描绘中,将自我形象与山水形象熔铸为一,诗篇境界之阔大,意象之奇幻,气魄之豪迈,笔势之纵肆,莫不令人拍案叫绝。其实,陆游山水风光诗的这种雄浑的气势是与他胸怀天下的人文情怀分不开的,试想,一个对祖国缺乏深厚情感的人,能对祖国的自然山水这么倾情吗?能写出这么有魅力的山水诗吗?

有时在自然山水景物与田园生活的语境里,历史责任感与使命感常袭诗人心头,身在山水,却心系国事。诗人触景生情,情调低沉,曲折地抒发自己赤子爱国之情,从“把酒不能饮,苦泪滴酒觞。醉酒蜀江中,和泪下荆扬”(《江上对酒作》),到“天下可忧非一事,书生无地效孤忠”(《溪上作》),无不说明陆游山水田园诗中的爱国情怀,是厚实的,也是炽热的。

二、陆游诗歌中的爱国情怀,还体现在以幻象梦境寄托报国理想、探寻自我理想的存在方式上

他在《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这首诗中写道:“僵卧孤城不自哀,尚思为国戊轮台。夜阑卧听风雨声,铁马冰河入梦来。”这是首绝句,作诗时,陆游已六十岁,虽然年迈力衰,独居孤村,但心怀壮志,急志不急心,思报国,戍守边防。虽不得志,但尚不自哀,以至积思成梦,在睡梦中实现救国杀敌之志,可见诗人的报国之情是何等强烈。“壮心自笑何时豁,梦绕梁州古战场”(《秋思》),正概括地说明了这类记梦诗的成因和内容。在这类诗中,我们可以看到,诗人有时像一员猛将,跃马大呼,夺关斩将:“三更抚枕忽大叫,梦中夺得松亭关”(《楼上醉书》),有时又不失书生本色,草檄招安,作歌告捷:“更呼斗酒作长歌,要遣天山健儿唱”(《九月十六日夜梦驻***河外遣使招安诸城》),有时他又像一位***师,随从皇帝亲征,不仅恢复了“两河百郡宋山川”,而且“尽复汉唐故地”(见《剑南诗稿》)卷十二的诗题)。所以他说:“谁知蓬窗梦,中有铁马声”(《书悲》)。陆游的爱国热情还往往通过对日常生活的联想表现出来。他作一幅草书时,也仿佛是在对敌作战:“酒为旗鼓笔刀槊,势从天落银河倾。……须臾收卷复把酒,如见万里烟尘清”(《题醉中所作草书卷后》,参看《草书歌》)。他听到一声新雁,也会勾起无限感慨:“夜闻雁声起太息,来时应过桑乾责”(《冬夜闻雁》)。所有这些梦思幻想,都是陆游爱国情怀的一种深刻表现。

总之,在陆游的诗歌中,洋溢着炽热的爱国主义精神,风格多样,或气壮语豪,感情激昂慷慨;或萧瑟清冷,情调低沉;或自然流畅,清新俊逸,就其本质特征而言,很自然地表现了一种独特的人文精神,就像一泓深泉,清灵却不见底。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陆游诗中的精神包含着“大我”的“大宇宙意识”和“小我”的“小宇宙意识”,形成了以爱国情怀为主线,以关注人民生活两位一体的人文价值体系。

参考文献:

[1]陆游精品诗歌欣赏[M].湖南出版社.

陆游的诗篇4

一、陆游家训诗的借代类型

根据不同的功能以及特点, 在大部分遵循赵克勤先生观点的基础上, 综合其他学者观点, 我们将借代大致分为十一类[1].例如:

(1) 儒林早岁窃虚名, 白首何曾负短檠。 (《示子聿》卷228) [2]

(2) 怪奇亦间出, 如石漱湍濑。 (《示子遹》卷228) [3]

(3) 元白才倚门, 温李真自郐。 (《示子遹》卷228) [4]

(4) 长亭结束秋将晚, 别酒凄凉日易斜。 (《送子坦赴盐官县市征》卷230) [5]

(5) 楚公着书数百编, 少师手挍世世传。 (《诵书示子聿》卷230) [6]

(6) 读书习气扫未尽, 灯前简牍纷朱黄。 (《示儿》卷228) [7]

(7) 角巾已入三更梦, 老眼先增十倍明。 (《庚申十二月二十一日西和州健步持子布书报已取安康襄阳路将至九江 (其一) 》卷218) [8]

(8) 观汝兄弟意, 岂复厌藜苋。 (《寄子虡兼示子遹》卷220) [9]

(9) 江水悠悠双鲤鱼, 眼明初坼人关书。 (《得子虡临安舟中书因寄》卷215) [10]

(10) 齿发日衰残, 岁月难把玩。 (《甲寅元日予七十矣酒间作短歌示子侄辈》卷220) [11]

(11) 只道耄年心似铁, 诗成也作鼻辛酸。 (《送子修入闽》卷230) [12]

例 (1) 是以事物的特征来代替该事物。白首指白发, 因年老者多双鬓斑白, 所以此处代指老人, 具有色彩特征的形象化。短檠指贫寒人家用的油灯, 对于经常夜读的古人来说, 如萤的灯火此处代指光阴, 具有时间特征的形象化。出身诗书世家的陆游早慧, 师从名士, 五岁入乡校, 十二岁能作诗文, 二十八岁在礼部锁厅试折桂名动江南。当其垂垂老矣白发苍苍之时, 回想起当年的求学生涯, 自认未负光阴, 并因此来勉励幼子勤勉读书、笔耕不辍。

例 (2) 是以事物的状态、属性来代替该事物。怪奇为怪异奇特之意, 除了用来描绘事物外貌之外, 此处用来代指文似看山不喜平的诗风。陆游第一创作阶段作品很多, 但流传下来的确非常稀少, 原因就在于他认为早年过于注重辞藻华丽、刻意求工, 所以予以了销毁。因此, 此处的怪奇不是刻意标新立异, 而是当胸中的情感恣意奔腾而出时, 形成见于外的自然清流。对此, 赵翼给予了自出机杼不落纤佻[13]的高度评价。

例 (3) 是以事物的所属、所有和所作来代替该事物。此处是以人名代作品, 元指元稹, 白指白居易, 温指温庭筠, 李指李商隐。在当时宋代诗坛, 无论是诗论还是创作论上, 都存在着过于精工、发风动气的弊端, 很多名士亦不能免俗。陆游极为推崇陶渊明的不烦绳削而自合的境界, 写诗上一贯主张不以文害词、循规蹈矩, 而是注重写意、信笔适情。因此, 他认为以上四位诗人的作品虽有小成, 但在自然论的大道面前, 才刚刚初窥门径, 不值一提。

例 (4) 是以事物的所在地点来代替该事物。自秦汉时期开始, 为提供信使的食宿补给, 两个驿站之间每隔十里便会修建一个亭子, 即长亭.后来因为百姓特别是文人墨客多到此处送别亲友, 所以长亭在众多诗词歌赋中就约定俗成地成为了送别的场所。在第四子子坦远行赴任之时, 作为父亲的陆游设酒相送, 此刻作为送别之所的长亭代指送别。通过诗句的渲染, 让一个客观存在、静态的事物处所, 变成了一场亲情切切、动态的诗意过程。

例 (5) 是以官名来代替人名、地名来代替官名和姓氏来代替朝代名。楚公指陆游的祖父陆佃, 系王安石弟子, 历任蔡州推官、礼部侍郎、尚书右丞、转左丞相, 后封楚国公;为着名经学家, 一生所着《陶山集》等近两百四十二卷, 数量甚丰。少师指陆游父亲陆宰, 历任提举、转运副使、直秘阁, 赠少师;手校《陶山集》等文稿, 亦能诗。此处陆游以官名来代替长辈人名, 一方面是遵循家讳, 另一方面是向幼子叙述其诗书传家的传统, 勉励其向祖上学习并继承、坚守素业。

例 (6) 是以事物的原料来代替该事物成品。朱黄语出自《新唐书》, 指古人在校稿书文时所用的相应两色笔墨。陆游自嘲我生学语即耽书, 万卷纵横眼欲枯 (《解嘲》) , 他自幼好学, 且读书之时深入思考, 经常提笔校注。此处以形成校点文字的原料来代替文字本身, 一是在音韵上形成了平平仄平平平平, 与上句平平平仄仄仄仄相应, 深符律诗的相关要求;而且朱、黄二色色彩明亮, 给人视觉上的冲击体验, 仿佛畅达奔腾的感悟喷涌而出, 朗读起来语感丰富, 具有极大的神韵空间。

例 (7) 是以具体事物来代替抽象事物。折角巾采用的是《后汉书》 (卷六十八) 郭林宗因途中遇雨所以将头巾折了一角的典故, 常用以指代名人志士, 此处以具体的头上巾饰代指抽象的头脑思维。年老之时本应子孙绕膝, 尽享天伦, 陆游却一心为国, 将儿子送往了前线战场。为了抗金大业, 诗人深明大义, 充满了血性壮志。但与此同时, 血脉亲情难舍, 他心中亦对儿子百般思念。白日牵挂过甚, 到了深夜便入梦中, 严慈并存的父爱可见一斑。

例 (8) 是以特殊事物来代替一般事物。藜和苋均是草本植物, 初长成叶嫩时可食用, 因常见且价格低廉, 一般被认为是贫苦人家才会食用的粗劣野菜之一, 此处泛指贫者所有食材。与当朝酒肉膏粱、日日笙歌的糜烂官员不同, 陆游从官之时, 就生活节俭。退仕断禄以后, 更是朴素度日, 一件衣服穿了三十年, 打满补丁也不舍得丢弃。因此, 他希望两个儿子不要厌恶这种艰苦的生活。这固然有客观的经济条件所迫, 但更是他对儿子继承勤俭家风的期望表达。

例 (9) 是以事物专名来代替该事物通名。鲤鱼本是一种水生栖性鱼类, 但后来代指书信。一说因传姜尚在渭水垂钓得一鲤鱼, 剖开后发现书信, 另一说古人书信多写于丝绢之上, 所以常用刻成鲤鱼形状的两篇竹简夹扎其中, 防止损毁。在那个烽火连绵、家书万金的年代, 诗人接到了远在临安的长子来信。子虡尚孝, 字里行间尽报平安喜乐和对老父的关心问候。对此, 陆游不禁潸然泪下, 千里的阻隔挡不住他浓重的思念对儿子早日还家的期盼。

例 (10) 是以事物部分来代替该事物全体。齿是人体口腔内用来咀嚼的器官, 发是生长在人体体表的毛发, 往往指年龄或自谦的称呼, 此处两字合并代指人体所有的器官组织。陆游作此诗时, 已经七十高龄, 尽管长于养生, 但古稀之年的他仍不可避免地衰老。齿发以部分代全体、以一斑窥全豹, 用自嘲素描的方式, 勾勒呈现出了他形容稍歇灭, 齿发行当堕 (魏缪袭《挽歌》) 的老迈之象。

例 (11) 是以事物结果来代替该事物原因。人在极度伤心、情绪激动之时, 会呼出带有酸性代谢产物的气体。而该气体经过鼻腔时, 会刺激鼻粘膜的交叉神经, 让人具有酸涨之感。所以此处鼻酸的结果实际上是代指令其伤心难过的思念成因。陆游一生共有七子, 生前除幼子子聿外, 其他六子均有离父赴任的经历。他自认心性乐观豁达, 八十岁后更是心硬看淡人生喜乐无常, 然而一个个孩子的数次远行却频频触动这个硬汉心中的柔情, 令其憔悴不已、心伤难耐。

二、借代产生的艺术作用

以现代的角度来阐述, 借代可以被诠释成为一种包装方式, 通过对事物外貌、称呼的改造, 令其在形象、特点、语言等方面焕然一新。

如在刻画意象时, 立体性得到了增强。例 (1) 、例 (6) 和例 (7) 中, 白朱黄等鲜明的色彩和折巾头饰等具化的物象加深了读者对于诗句所描绘本体的印象。这种借代产生了巧妙的艺术作用, 让没有脉搏的文字变得生动贴切, 呼之欲出, 从而更易于理解和接受。

又如在文笔表达时, 空间性得到了体现。例 (3) 元白温李四字就代表了四人所有作品, 颇为简洁凝练, 词约意丰;例 (11) 用世人皆经历过的鼻酸这种可体察的器官感受, 代替了无限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思念感伤, 留给读者极大的想象玩味的余地。

再如在使用称呼时, 新奇性得到了提升。例 (4) 例 (9) 没有采用送别书信等事物寻常陈旧的名称, 而是通过借代的同义词语长亭双鲤鱼达到了避俗新鲜的效果。此外, 由于代体用典的介入, 让诗句具有历史的气息, 更显得高雅隽永, 诗意更为浓厚可品。

陆游的诗篇5

红酥手,黄縢酒,

满城春*宫墙柳。

东风恶,欢情薄。

一怀愁绪,几年离索。

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

泪痕红浥鲛绡透。

桃花落,闲池阁。

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莫、莫、莫!

2、《卜算子·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3、《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陆游的诗篇6

一上课,裴老师就出了不少陆游的名诗名篇,和大家玩起了“填诗句”的活动。课堂上的气氛变得活跃了,听课的老师和同学们纷纷交头接耳、冥思苦想。其中的诗句有的简单易懂,有的寓意深刻,有的令全班同学对答如流,有的让博学的老师绞尽脑汁……游戏结束了,不仅每位同学都能印象深刻的记住这些诗句,而且更让大家多方面的了解了陆游和他的诗。时而抒发郁愤之情,时而怀念奋勇杀敌……陆游是一位爱国的诗人!

接着,裴老师开始带我们一会儿欣赏陆游笔下不畏严寒、坚韧不拔的梅花;一会儿随陆游追怀往事、感慨世事多艰;一会儿和陆游一同梦见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一会儿又同陆游一起至死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家都深深沉浸在陆游那深挚强烈的爱国情怀中,深深的体会着他的那满腔热血,也深深的感受着她那对金兵的痛恨。陆游是一位真正爱国的诗人!

最后,我们在裴老师的带领下朗诵着这位诗人的爱国情怀,时而高昂,时而低荡,时而强烈,时而收敛,时高时低,时长时短。我们高颂着这位伟大的诗人,高颂着这位爱国的诗人。陆游是一位真真正正爱国的诗人!

陆游的诗篇7

【关 键 词】《陆游与唐婉》 陆游 人生

以历史人物为原形创作的戏剧或电影,不少创作者为了刻意寻求创作思路的所谓突破,或着力宣染野史趣闻,或以个人视角曲解为大多数人们所熟知的史实,甚至于对既有史家定论予以颠覆性重述、戏说甚至胡说,以致纷争不已。笔者认为,文学作品包括影视剧中历史人物的塑造,虽可转喻多方、适当虚构,以感染受众,获得审美愉悦,但应以影响历史人物的客观史实为立足点,其所反映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必须有根有据,对涉及人物的基本事件应尊重历史事实,以期在残缺的历史真实中求得完美的艺术真实。在历史事件与现代情感和价值取向的契合点上进行合理的虚构,让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达到引起受众情感共鸣的目的。由浙江小百花越剧团演出的电影越剧《陆游与唐婉》的编剧和导演,通过传统戏剧的艺术创造,体现了对陆游思想情感的准确理解和把握,以爱情为中心线索剪裁情节,在充分展示陆游作为诗人和词家的才情风华的同时,凸显其一贯的爱国主张及其与当道的冲突,鲜活地再现了在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的历史场景中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的卓立傲岸,抒发了其爱情婚姻的挫折、人生命运的坎坷和投闲置散的失意,在引起我们低徊共鸣的同时,完成了陆游历史面目的现实重见。

一、以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婚姻悲剧为中心剪裁情节

情节是叙述性文艺作品描写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由此而衍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的关键,由展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与人物、人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具体事件构成。陆游是南宋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词家,赵翼在《瓯北诗话》卷六中是这样评价他的:“放翁以律诗见长,……实古来诗家所未见也”。[1]然诗人的一生坎坷悲辛,而且影响诗人心智情怀的事情,不可胜道。导演在繁多的历史素材中,着意表现陆游与唐婉的爱情婚姻悲剧,这是独具慧眼的。因为由此便抓住了人物的个性和命运的关节点,抓住了真正理解陆游、研究陆游的关键,成为电影《陆游与唐婉》的一大特色。电影在情节的剪裁上独具匠心,中心突出。对陆游与唐婉相识相爱的过程作了最大可能的省略,如对他们在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的临安邂逅,一个可以大作文章的情节,编剧和导演大刀阔斧予以删除。电影一开始就把陆游与母亲的爱,妻子的爱和国家的爱的冲突直呈出来,这可以说就是陆游生活和生命的全部内容。陆游与妻子,舅舅的女儿唐婉伉俪情深,但陆游的母亲却对自己的这位侄女、儿媳十分不满。母亲的爱,妻子的爱,本是不相冲突的两种情感,可陆游却身陷两难。陆游的母亲,以“爱”的名义,以儿子“功名仕途”的名义破坏儿子的婚姻。据说在陆游出生的前一天晚上,他的母亲曾梦见过秦观,陆游故而表字务观,可见母亲对陆游的期许甚高。因而偏执地认为唐婉误了陆游的前程,亦或是影响了母子之情。唐婉的爱对陆游是一种知己之爱的欣慰,而母亲的爱则寄寓过多世俗价值观的期许,这两种爱的交织冲突必然会酿就一场人生的劫难。陆游的心始终被痛苦撕扯着。爱情与事业,仕途与爱国情怀,母亲与妻子的微妙关系等等多种复杂的情感纠葛在越剧电影《陆游与唐婉》的第一场就初现端倪。矛盾从陆游要到福建引出,陆母爱子心切而专断,阻陆游远行,要托刚刚高升礼部主事的堂侄陆仲高为陆游谋划前程。陆母把陆游远行违命这个主意的策划归罪唐婉,盛怒之下迁恨唐婉,竟致以“七出”之罪逼迫陆游休妻。尽管陆游与唐婉对此也作了最大可能的抗争,终于还是因陆母的计谋劳燕分飞。这一次失败的婚姻对陆游的打击是巨大的,这难以愈合的创伤此后又被不期然地重新撕开。让诗人的心上重新渗出了腥红的血汁。在山阴城东南四里的禹迹寺南面的沈园,陆游与唐婉夫妇在此不期而遇了。唐婉的丈夫赵士程治办了一份酒菜送给他。陆游陷入了痛苦的沉思,对着粉墙,题下了《钗头凤》:“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析。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2]电影化用蒙太奇手法,陆游与唐婉二人同时出现在舞台两侧,将陆游的题诗与唐婉的和诗交融一体:“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晓风干,泪痕残,欲笺心事,独语斜阑。难!难!难!人成各,今非昨,病魂常似秋千索。角声寒,夜阑珊,怕人寻问,咽泪装欢。瞒,瞒,瞒!”。[3]《钗头凤》由此成为传诵千古的爱情绝唱。激愤的、一气贯注的胸臆,由“黄藤酒”的催生,蒸腾迸发,不尽的韵味流传千古。唐婉留给陆游一辈子温馨的旧梦,终身难以抚平的创痛。电影在恍惚迷离的光影中,空留满壁墨痕,让人唏嘘而终。

直到三十多年之后,诗人已六十有八,他还在追怀着这段往事:“枫叶初丹槲叶黄,河阳愁鬓却新霜;林亭感旧空回首,泉路凭谁说断肠,坏壁题词尘漠漠,断云幽梦事茫茫;年来妄念消除尽,回向蒲龛一柱香”。[2]八十多岁的时候,还常常记起唐婉的“惊鸿倩影”。婚姻的悲剧对陆游一生的影响是巨大的,我们应该这样看待这次感情的变故:通过这次感情的变故,家庭在陆游的眼里只是一种义务和责任,他的全部身心只在实现自己的***治理想。这次变故让诗人的情感更易受到伤害,也更能面对事业失败的各种打击。家庭的悲剧,让诗人受伤的灵魂无所逃遁,诗人在人生的风雨历程中没有避风的港湾,在人生失意的时候,沉溺于醇酒妇人之中,放浪形骸,这也不能不说是一种诠释。

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悲剧,是缘自精神深处的契合与共鸣,两颗不为世俗所容的孤寂叛逆之心,在相知相爱中长成相互交错的滕蔓,亦如生长在驿外断桥边的寒梅。编剧始终把陆游与唐婉的爱情作为中心事件剪裁情节,尤其是把爱情和他的抗金复国的理想交织在一起,抓住了解读陆游思想的内核。如果陆游仅仅是一个为爱情而爱情的情种,没有“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2]的英雄气概和爱国主义精神,那陆游就不是文学的陆游,历史的陆游,人们心中的陆游。

二、以壮志难酬的人生失意彰显爱国精神

电影新版越剧《陆游与唐婉》的另一特色是,抓住了陆游壮志难酬的人生失意来彰显其爱国精神。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陆游赴临安参加这一年的省试。主持这年省试的两浙转运使陈子茂(字阜卿),量才取士,擢陆游为省试第一,但是,由于秦桧的恃势弄权,在次年殿试中,陆游被借故黜落了,这一次挫折,在电影中是通过陆游与唐婉的对话来展示的,这个沉重的打击让他真正尝到了人的命运常常并不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滋味,感受到社会对人的不公平的待遇,诗人在愤愤不平中写道:“言语日益工,风节顾费竞,杞柳为木否棬,此岂真物胜。病夫背俗驰,梁甫时一咏,奈何七尺躯,贵贱视赵孟!”[2]这次打击对陆游的人生历炼十分重要。首先这次人生挫折对于炼就诗人沉郁顿挫的性格和诗歌的雄豪郁愤的风格,完成诗人从江西诗派兑变而为陆游风范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其次这次打击,考验和磨炼了诗人的意志,使诗人能够在漫长的人生道路上,经受住历次打击,忍受住长期沉溺下寮,投闲置散的寂寞,在饱尝人生凄悲和世事苍凉的岁月里,诗人却能直面现实的冷暖不平,积极的面对人生,用一支饱醮人世甘酸苦辣浓汁的如橼巨笔去抒写人生,干预生活,关照历史和未来。他并不领情于堂兄陆仲高,更不逢迎当道,而是以他的词《卜算子·咏梅》来表明自己不悔的志向。梅的处境就是人的处境,但即便是零落成泥,依然要保持那份清香,保持梅花冰清玉洁的精神世界。所以诗人要积极寻求新的路径,投奔福建,而投奔福建就成了陆母迁怒唐婉的借口。爱情、亲情、爱国之情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使陆游的形象十分鲜活丰满。

陆游生于民族矛盾极其尖锐的年代,早在青少年时期就常常看到父辈“相与言及国事,或裂眦嚼齿,或流涕痛哭,人人自期以杀身翊戴王室。”他因此终身把驱逐异族,收复失地作为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南宋小朝廷屈膝求和,陆游的北进主张无法实现,因而内心异常苦闷。又因生性耿直、不合时宜屡遭排挤。陆游一生真正为官仅仅20余年,但诗人并没有摒弃尘世,归隐江湖,作红尘无事神仙,而是抒发自己对祖国山河破碎,人民惨遭涂炭的牵怀记挂。空怀报国之志而不被任用的苦楚和投报无路的无奈,理想与现实的尖锐矛盾冲突,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始终是陆游诗歌的主题,也是电影《陆游与唐婉》的主题,这是陆游留给我们的最富时代精神的宝贵财富。

电影《陆游与唐婉》抒写了陆游在国家多难,报国无路的困厄中的爱情悲剧。理想与现实的巨大矛盾使陆游格外苦闷,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导演以爱情婚姻为叙事线索,反复以陆游的表现爱情的词和表现高洁理想的咏梅词渲染,为我们深入了解一个具有真实性情的陆游找到了契机——至死不渝心许国,一生痛苦是婚姻。这既是电影中陆游形象鲜活感人的关键所在,也是该剧深受受众欢迎的关节所在。

参考文献:

[1]清.赵翼.瓯北诗话(卷六)[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9.

陆游的诗篇8

[关键词] 陆游;书法;美学思想

abstract:as a well-known poet and patriot,lu you ranks high in the field of calligraphy. in this article the aesthetic principl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lu you’s calligraphy is analyzed with the supplement of preface,reader’s remarks on his poetry and handwriting;meanwhile,comments is maded on importance and value of lu you’s calligraphy.

key words:lu you;calligraphy;aesthetic principle

“放翁不以书名,而草书实横绝一时。……是放翁于草书工力,几于出神入化。惜今不传,且无有能知其善书者,盖为诗名所掩也。”这段话引自乾隆三大家之一赵翼所著的《瓯北诗话》卷六。这段话中有三点值得注意:其一,赵翼对陆放翁的书法(草书)评价颇高,认为“实横绝一时”,达到了“出神入化”之境;其二,指出放翁书名少为人知;其三,推测其“不以书名”的原因是“为诗名所掩”。133229.Com

陆游的书艺特征如何,呈现出怎样的风格面貌,是否达到“出神入化”,最直接的证物即其墨迹。然可惜真迹多亡佚,流传至今的极少,仅能从有限的几幅行书尺牍简札如《与仲躬侍郎书》、《拜违帖》、《与原佰知府书》、《焦山题名》等中略窥其书艺风采。

与陆游同时代的人及后人对其书法也极少提及。唯有朱熹、陈鹄、李日华、陶宗仪等人对其书法表示过关注和欣赏。但也只是片言只语,点到即止,可见,其“书名少为人知”确是一事实,赵翼之语不假。

陆游书法少为人知,赵翼以为是为诗名所掩,这一推测恐难以使人信服。历代名人中以兼善诗、文、书、画而留名于世者不乏其人,苏东坡即是一例。因此,我们有必要对陆游书法作进一步地了解,但正如前文所述,基于墨迹的稀少和旁人对其品评的不足这两个不利因素,我们把视线转入陆游自己的诗稿文集。纵览《剑南诗稿》,有关书法艺术创作、艺术特点的咏书诗(包括夹有咏书诗句的诗),据笔者统计,共有八十余首,另外,《渭南文集》及佚著辑存中所收的书帖题跋有四十余篇,其中的内容是颇为丰富的。

本文试以陆游咏书诗作为论述的出发点和主要依据,辅以题跋、旁人的品评、墨迹作补充,来探寻其书法美学思想、书艺特征,并对其书法艺术的地位、价值作一评价。

一、 以瘦为贵

陆游咏书以瘦为贵,反对因肥而失真。

“墨翻初若鬼神怒,字瘦忽作蛟螭僵。”

“纵酒长鲸渴吞海,草书瘦蔓饱经霜。”

“黑蚁常翻鲁壁简,瘦蛟时落越溪藤。”

“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拿虚空。”

(陆游《陆放翁全集》,北京市中国书店出版,1986年版,第33、179、56、120页)

陆游强调字应偏倚于瘦,避免肥。在中国古代美学史(书法史)上,“瘦”与“骨”这一概念是有着密切联系的。所谓“膏腴害骨”[1],是指肥腴多肉,往往会损害“骨”所具备的坚强、清劲、瘦硬这些审美特点,使字迥弱无力。古代书论中也多有论述,卫夫人《笔阵***》云:“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2]22,张怀瑾《书断》引韦诞云:“杜氏杰有骨力,而字笔画微瘦”[2]154。可见,骨的外在形相偏瘦,而不是偏肥。陆游评唐古石兰亭刻本胜过中山旧本,认为“可作兰亭祖”,正是因为“此本得具瘦”。

然而,陆游并不过分强调“瘦”,亦反对骨架毕露。其《学书》诗曰“老蔓缠松饱霜雪,瘦蛟出海拿虚空”,放翁以“松”来形象比拟书之“骨”,“老蔓”和“霜雪”则可分别与“筋”、“血”相对应。“骨”和“筋”作为人体的不同组成部分,各具功能、特性,当它们衍化为美学范畴时,其引申含义也不同。刘熙载对这两者作了确切的区分:“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果敢,指其坚硬性、果断性,偏倚于一种刚性之美。含忍,指其坚韧性、忍耐性,偏倚于一种刚柔相济的弹性之美。”[2]681松的坚挺、锋芒毕露正体现了骨力之果敢,而老蔓的遒劲婉曲则体现了筋力之含忍、这两者虽特性不同,却彼此有联系,放翁以一“缠”字点出了蔓依附于松即筋依附于骨的特点,他对书法“筋骨”的关系的理解以“老蔓缠松”这一对自然物作了恰当的形象的表述。至于以“霜雪”喻“血”,即指字不宜过分枯涩,须水墨相润。

“筋骨”与“力”又是密不可分的,“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2]681,“字有果敢之力,骨也;有含忍之力,筋也”。因此,放翁对“瘦”的追求,即是对“筋骨”、对“力”的追求,他推崇的是瘦硬、劲健的风格。

陆游尚瘦的美学思想和追求是有其渊源的。瘦硬、劲健是中国历代书论中一个重要的审美标准,是历代书艺作品体现出的一种重要的审美特征。从商周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直至唐宋,瘦劲一派书艺一直延续、发展,形成一系统脉络。尤其是唐代,不仅在实践上欧、虞、褚、薛等初唐诸家“皆尚爽健”,更在理论上对瘦劲美予以充分重视。杜甫在其《李潮八分小篆歌》中明确提出“书贵瘦硬方通神”一说,把“瘦硬”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陆游受传统书学影响颇深,就其咏书诗来看,他所睹所见亦多为瘦劲之作。如在《剑南诗稿》中他写到:“‘奇文粲可辨,高古篆籀杂。’(《黄牛峡庙》)‘峰山访秦碑,断裂无完笔。’(《古筑城曲》)‘午窗弄笔临唐帖。’(《冬日》)‘得意唐诗晋帖间。’(《出游归鞍正中占》)”

骨具有刚劲、端直、强健的审美特点,在中国书法批评史上,艺术鉴赏和人物品藻往往相互影响,紧密联系。宋代提出的“书如其人”说,如果不对它作狭隘的理解,不要求书品消极地依附人品,直接以人定书,那么它是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的。书法在一定程度上能表现出艺术家的人格、品行、性情、修养,同样,艺术家的人格也会在书法中有所反映。南宋是面临内忧外患、找不到出路的时代,朝廷上下主张向金称臣的媚软卑弱之士与主战派形成尖锐对立。陆游正是以其铮铮铁骨,以其刚正端直的人格精神力量反抗世俗媚态,他的这一美学思想具有深刻的社会性、现实性。

二、 以阵喻书

陆游咏书诗中有不少诗篇充满英雄气概和战斗激情。值得注意的是,在他的书学思想中,作为武艺的战阵和作为文艺的笔阵——书艺之间是相附相生,相契相通的。其咏书诗具有一个鲜明特点:以阵喻书。

“胸中磊落藏五兵,欲试无路空峥嵘。酒为旗鼓笔刀塑,势从天落银沙倾。端溪石池浓作墨,烛光相射飞纵横。须臾收卷复把酒,召见万里烟尘清”。

“还家痛饮洗尘土,醉帖淋漓寄豪举。石池墨渖如海宽,玄云下垂黑蛟舞。太阴鬼神挟风雨,夜半马陵飞万弩。堂堂笔阵从天下,气压唐人折钗股。丈夫本意陋千古,残虏何足膏砧斧。驿书驰报儿单于,直用毛锥惊杀汝。”

(陆游《剑南诗稿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07、81页。)

陆游在用笔之道和作战之理中找到契合点,并非他的首创。早在唐代,于马上得天下的太宗李世民著有书论《论书》,其中有一段话:“执金鼓必有指挥,观其阵即知强弱。……今吾临古人之书,殊不学其形势,唯在求其骨力,而形势自生耳。”[2]120李世民联系自己临阵指挥作战的体会,强调笔阵之说,其所悟之理可归纳如下:(1)“求其骨力”,***队具有强劲的战斗力即战阵的骨力所在,是关键。对于书法来说,骨力具有重要意义。(2)“执金鼓必有指挥”,一***之中将帅的统领举足轻重,书法创作亦有一指挥,此即“心”。

陆游对李世民“以阵喻书”之观加以吸收和继承,从本文前部分所述可知,陆游作书也重骨力,可见,其以阵喻书不仅和太宗的以阵喻书类同,而且和他自己的“以瘦为贵”在“重骨力”这一点上是相契相合的。同时,陆游对李世民的作书要“以心为指挥”这一点也有所继承,并在此基础上,对其蕴含的美学思想作了丰富和发展。

李世民的“以阵喻书”与“以心为主”是交相为用的。“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及其悟也,心动而手均……思与神会,同宇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2]121李认为作书时要妙用笔墨,随手挥运,心须要心有所动,以心驱物,即有诸中而形诸外,得于心而应于手。这强调了书法美是人心的自然流露。

无论是李世民的以阵喻书,还是陆游的以阵喻书,归根到底,他们都是强调了书艺创作中“心”的作用。但若我们继续挖掘下去,发现他们的区别在于:李世民从“以心为本”出发,强调的是“虚静”之心,而陆游则强调“亢奋激动”之心。

“夫心合于气,气合于心。神,心之用也。……思与神会,同乎自然,不知所以然而然矣。”“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心神不正,书则攲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2]117从上面的文字可知,李世民认为欲书之时的最佳心态是绝虑凝神后的高度宁静平和、摒弃了私心杂念的心态。然而我们从陆游的很大一部分咏书诗中看到的是与之截然不同的创作心态,他一反“虚静契妙”,把“书法以抒情表意为王”这一特征加以更大程度上的发挥,强调书法创作(尤其是草书)是情感的向外喷涌,显现为亢奋激迫的外化行为。其咏书诗多次描述自己在酒醉颠狂的状态下挥毫,所写之字攲侧诙诡。如:

“朱楼矫首隘八荒,绿酒一举累百觞。洗我堆阜峥嵘之胸次,写为淋漓放纵之词章。墨翻初若鬼神怒,字瘦忽作蛟螭僵。宝刀出匣挥雪刃,大舸破浪驰风樯。纸穷掷笔霹雳响,妇女惊走儿童藏。往时草檄喻西域,飒飒声动中书堂。……”

“朝作一池墨,弄笔招羁魂。初若奔騄骥,忽如掣蛟鲸。鬼神森出没,雷雨更晦明。飞扬兴已极,投笔径就床。”

(陆游《剑南诗稿校》,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93、174页。)

当然,在陆游咏书诗中,“虚静契妙”亦有所反映:“芭蕉绿润偏宜墨,戏就明窗学草书。”(《雨后散步后园》其二)[3]375“矮纸斜行闲作草,晴窗细***戏分茶。”(《临安春雨初霁》)[3]437“藤纸静临新获贴,铜瓶寒浸欲开花。”(《南省宿直》)[3]524作者在静谧的环境、闲适的心境中忘却忧愁,信手弄笔,墨润笔畅,所书之作亦该是不激不厉、平和冲淡。

正如宗白华先生所说:“黄子久以狄阿理素斯(dionysius)的热情深入宇宙的动象,米友仁却以阿波罗(apollo)式的宁静涵映世界的广大精微,代表着艺术生活上两种最高精神形式”[4],“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5]。陆游以其草书实践向我们展示了两种不同的创作心态。“虚静”在书法创作中绝不是唯一的或正宗的,艺术抒情因人、因事、因时、因地而异,在陆游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的恰恰是喷涌式的创作心态。从其两类不同内容的咏书诗中就可看出,就数量来看,反映情感喷涌而作书的比反映“虚静契妙”的诗多;就质量即诗的内容含量、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来说,前一类诗也要强于后一类。陆游咏书诗中体现出的书法创作理论与李世民的理论相比较,显然更为全面。

三、 法与无法

陆游咏书诗句“挥洒淋漓”、“吴笺蜀素不快人,付于高堂三大壁”的外在行为描写,并非指草书可以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的信手涂鸦,“最伟大的艺术力量要得到恰如其分的显示,就需要有与艺术力量相当的第一流的技巧。”[6]陆游就很重视“师法于古”,重视通过“临池工夫”悟得古人的书艺技法。例如:“窗底自用十年功”、“草书学张颠,行书学杨风”“学书当学颜”等,晋书唐帖都是他倾心追慕之作。他认为“书家以钟王为宗”[7]73,尤其是对于二王书迹喜爱至极。仅关于《兰亭帖》的题跋就有12篇之多,其中对不同的兰亭传刻本的优劣评判,显示出陆游在书法品鉴方面颇有见地。陆游认为,不可以“流”、“湍”、“带”、“右”、“天”五字是否残阙定刻本之真赝、优劣,而应以骨气、风采为品评标准。如:“观此本《兰亭》如见大勋业巨公于来央庭中……风采凛凛”[7]75,“此唐人响拓,乃独纵横放肆,不为法度拘窘,犹可想见茧纸故书之超轶绝尘也”[8]325,“右定武旧本兰亭,骨气卓然可见”[8]341。因此,他对于中山古本不以为然,而以冯达道定武旧本为佳,陆游此类见解须是以对古帖古法的深入研习为基础的。

然而陆游师古却不泥古,这从他对兰序诸本的评判中就可略窥一斑,他更注重自我意识情感的自由流露和个性精神的展现,弱化了法度、技巧的重要性。“一杯弄笔元无法,自爱龙蛇入卷声”。 “虽无古人法,简拙自一家”。 “聊复取一快,讵必师钟张”。 “心空万象提寸毫,睥睨醉僧窥长史”。

陆游在这类咏书诗中表示出不必独尊前人,甚至在钟繇、张旭、怀素等书法大家面前也表现出自信和狂傲的姿态。当然所谓的无法并非真正地完全脱离书法艺术创作规律,违背艺术特性,而是变法出新意,提倡有别于他人的个性、风格和艺术上的创新。

通过前面的论述、分析,可知,陆游咏书诗中所反映出的书法美学思想是颇具内涵与深度的。然而陆游在宋代书坛和整个书法史并没有特别突出的地位,这除了“书名为诗名所掩”、南宋战乱频繁、诗篇手迹大量亡佚等原因之外,另一重要原因即是:陆游的书法理论及创作还未达到“成一人之奇、开独造之域”的境界。

书法发展到宋代,不论是实践还是理论都已到了一个相当成熟的阶段,对于书法艺术的创作过程、书法家的创作心态等问题的理论探讨在整体上已具备了较高的水准,并达成了普遍的共识,它表现为:轻形式、卑法度、提倡即兴挥写,要求点画线条体现出更多的主观意味和情感价值。陆游关于抒情表意与点线技巧、守法与无法等关系的认识与宋代许多书法家一致。再如,虽然宋代各大书家表现出的风格带有强烈的个性色彩,各不相同,苏书飘逸、黄书奇宕、米书恣肆,他们强调个性、自我,这正是崇尚晋人风韵——“自由精神”的表现。所以他们要求创新,要求毫不做作地表现个性真情。在这一点上,陆游显然又是与之相契合的。因此,在宋代整个水准都较高的基础上,陆游书学思想的产生,也就不足为奇,在他之前,欧、苏、黄、米等已从多角度提出了书法创作主张,陆游更多的是吸收和继承了前人的理论。

至少陆游的实际创作,朱熹赞曰:“笔札精妙,意改高远”[9]27,陈鹄曰:“笔势飘逸”[9]98,明代的李日华称:“行草烂漫,如黄如米”[9]63,陶宗仪云:“书迹飘逸”[9]132,所谓精妙、飘逸、烂漫,皆是自然挥洒、以手相应、意态无穷之意,都认为陆游在书法创作上颇有造诣。陆游在咏书诗中称自己的书法受晋、唐、宋诸人影响,如二王、钟繇、张旭、杨风子、怀素、颜鲁公等,而实际上,就其留存的行书简札来看,苏轼、黄庭坚、米芾对他的影响更为明显。如其《与原知府书》,沈培方先生评:“其中端正的行楷,宛然黄庭坚嫡***而萧散有余纵逸的行草,则磊磊落落,直可也苏轼《黄川寒食诗》媲美。”[10]陆游之书不乏个性色彩,然而终究有受传统帖学影响过深的遗憾,以及苏、黄、米对其影响过于明显造成的不足。

毕竟,“成一人之奇、开独造之域”是极高的要求,也并非具备了个人素质和修养就能达到这一高度,还有时代、社会、历史等多种因素在起作用。应该说,陆游作为一名人人皆知的爱国主义诗人,即使出现在宋代书坛上也是占有一席之地的。他关于书法艺术的见解以及他的书法美学思想对于后学者仍有指导作用和许多值得借鉴之处,他在创作过程中展示出的勃勃生命力和精神追求足以使后学者获得启示。

[参考文献]

[1] 刘 勰.文心雕龙[m].北京:中华书局,1980:67.

[2] 黄 简.历代书***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

[3] 陆 游.剑南诗稿:卷十五,卷十七,卷十九[m].长沙:岳麓书社,1998.

[4] 宗白华.美学散步[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1.

[5] 宗白华.艺境[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科林伍德.艺术原理[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

[7] 陆 游.渭南文集:卷三十,卷三十一[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86.

[8] 陆 游.跋兰亭帖:其一,其五//《<陆游集>附录》佚著辑存[m].中华书局,1976.

陆游的诗篇9

摘要: 王国维与罗振玉因诗歌结缘,自此两人开始近乎一生的相知相守。罗振玉对王国维《咏史》组诗的赏识,奠定了王国维在罗振玉心中不可移易的地位。罗振玉的诗学根源于《毛诗序》,而涵养于杜甫、陆游二家诗,其崇尚真诚、雅正、自然,反对雕琢、应酬的文学观与王国维有着许多不谋而合之处。特别是对陆游诗歌的共同偏嗜,拉近了他们心性和诗学的距离。虽然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谱系中因为介乎被极度推崇和极度贬抑的两极之间,而未能彰显出特别的风采,但陆游的诗学实际上沉淀为王国维词学的一种底蕴。罗振玉的诗学在这一考察维度中显示出其重要意义。

中***分类号: I207.23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 10012435(2014)01001506

1898年,王国维到上海任《时务报》书记,结识了罗振玉,后入读罗振玉主办的东文学社,又结识了罗振常、刘大绅、沈紘、樊炳清等人。此数人虽皆好诗词,但除罗振玉、刘大绅创作较多外,其余均属偶尔为之,难称专精,似也都无意往这方面安排更多的精力。此数人都活跃在王国维填词创作的高峰时期和词学观念的形成时期,所以彼此的共读、诗词唱和、词学商讨对王国维词学思想的形成具有着重要意义。罗振玉在王国维学术生命中的重要地位已经得到学术界的充分认同,但这种认同更多地集中在传统经史、金石文字等研究方面。他们莫逆于心,倾盖谈学,欢若平生。至于在诗学思想上,罗振玉与王国维有过怎样的的交流,却一直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虽然这种诗学交往在王国维早年的词学形成过程中未必能起到决定性的作用,但彼此的影响应该是客观存在的。

一、王国维的《咏史》绝句与罗振玉的惊为“伟器”

罗振玉“认识”王国维的特异之处正是通过诗歌。罗振玉在《海宁王忠悫公传》中说:“……戊戌夏,遂立东文学社……公来受学。时予尚未知公,偶于其同舍生扇头读公《咏史》绝句,乃知为伟器,遂拔之俦类之中。”[1]228罗振玉的这一说法得到了王国维东文学社同学樊炳清的佐证,樊炳清在《王忠悫公事略》中也说:“时上虞罗叔言参事(振玉)设东文学社于上海……公来受学。参事见其《咏史》诗,大异之,许为大器,力拔之庸众之中。”[1]224王国维的《咏史》绝句有20首之多,大致作于1898至1900年间。今上海***书馆藏有《高啸桐友朋书札》,其中存有王国维诗函一通,即用东文学社印格子纸誊录全部《咏史》绝句20首。诗末王国维记云:“庚子三月,以事留滞武林,病风苦咳,不能读书,辄拈笔咏古,得二十绝句,录呈啸桐先生正。王国维草。”[2]620庚子(1900)三月,当是此组诗的定稿时间。识语中所谓“拈笔咏古,得二十绝句”,也只是綰合数年间咏史所得诸绝句而言。以此而言,《咏史》组诗当主要创作于上海、杭州二地,而罗振玉在1898年所见题于扇面者,只是先期写作者,当时组诗或尚未完成。

那么,究竟是哪一首诗歌引起了罗振玉的注意呢?樊炳清与罗振玉文皆未言其详。倒是赵万里在《王静安先生年谱》说出了具体情形,其语云:“……时同学仅六人,罗先生偶于其同舍生扇头读先生《咏史》绝句有‘千秋壮观君知否,黑海西头望大秦’之句,乃大异之。”[1]408赵万里编订年谱,对罗振玉多有征询,此所记之事或听闻于罗振玉。

“千秋”二句(按,“西头”应作“东头”)出于《咏史》组诗第12首,前二句是“西域纵横尽百城,张陈远略逊甘英”。罗振玉何以“大异”此诗,并由此看出王国维的“伟器”之质呢?此诗前二句比较张骞、陈汤与甘英在沟通汉朝与西域关系中的谋略与贡献大小,甘英作为西域都护班超的掾吏曾出使大秦,虽因海域辽阔、天气恶劣而未至大秦(即罗马帝国),但亦曾抵达临近的波斯属国条支(即今伊拉克),而张骞、陈汤虽也有西征匈奴的经历,但其谋略不过区区西域百城。论其远略,张骞和陈汤自是逊色于甘英。后两句极写甘英东望大秦国时怅然但不失威武之姿乃千秋以来最为壮观的景象。王国维写作此诗的意***当是以汉代的强盛与汉代帝王的雄才大略来映衬当今备受西方列强的现实以及清季柔弱的帝王和国民心态。

要明确这一层意思,可以对勘组诗的第18、19首:“五国冰霜惨不支,崖山波浪浩无涯。当时国势陵迟甚,莫怪诸贤唱攘夷。”“黑水金山启伯***,长驱远蹠世间无。至今碧眼黄须客,犹自惊魂说拔都。”前首言宋朝国势衰颓,故而士大夫高论攘夷;后首称赞蒙古西征乃当时绝无仅有的宏伟霸业。王国维在将组诗抄赠高啸桐时曾在第18首诗下附注云:“尝谓国势愈弱,则恶外人愈甚。宋人甚恶外人,汉、唐、元盛时不然。国朝嘉、道后始恶外人,康熙间不然。”[2]620王国维将国势的强弱与对外人的喜恶直接对应起来,也许显得简单,但王国维应是针对当时国人对西方文化的抗拒排斥心态而言的,王国维从历史发展的规律中发现了对待外人的好恶往往体现出国家的气度,而这种气度又直接带来国家的盛衰变化。王国维极力称颂汉代甘英的远略,深层的时代内蕴正在晚清这里。因为他自称正生活于一个“欲从鸿鹄翔,鎩羽不能遽”“我身局斗室,我魂驰关山”[3]2224的时代,所以对于“飞扬”的时代和“飞扬”的人物,才如此充满着渴望。罗振玉的“大异”很可能是从年轻而简默的王国维身上居然看到了一种难得的穿越历史时空的锐利之眼、涵括心胸和豪迈气魄,此绝非平常胸襟所能及,故由此看出了王国维之“伟器”潜质。

此诗被罗振玉“发现”后,很可能鼓舞了王国维续写《咏史》组诗的信心。1900年3月完成《咏史》20首之后,王国维除了写赠一份给高啸桐之外,当同时也受嘱将全诗20首写赠罗振玉。所以,1928年11月《学衡》第66期首次发表此组诗时便特别在“编者识”中说明是“辗转得之罗叔言先生”,并称其议论“新奇而正大”。但令人困惑的是,何以为罗振玉如此叹赏的《咏史》组诗,既未入《静安文集》中的《静安诗稿》,也未入后来编订的《观堂集林》?是王国维的历史观后来有了较大的变化,还是这种以议论为主要方式的诗歌不符合王国维追求真景物、真感情交融的诗歌境界?此一时难以追索清楚了。但罗振玉的“大异”使得王国维从此在罗振玉的心中具有了他人难以企及的地位,“厥后所致,公靡不从”[1]224,罗振玉与王国维从此开始了一生难以分隔的学术因缘。1925年,罗振玉60寿辰,王国维赴天津祝嘏,其寿诗便有“卅载云龙会合常”之句,概写两人近30年之交谊。同时,在东文学社开学月末后的“甄别”考试中,王国维虽未能及格,按例不能继续学习,但因为有罗振玉的别具青睐,并向藤田丰八说项,遂仍许入学。

王国维在外出闯荡之初、寂寂无名之时能得到罗振玉如此嘉许,知遇之感自然是十分强烈,所以在戊戌(1898)四月所写《杂诗》之三便有“豫章生七年,荏染不成株……匠石忽惊视,谓与凡材殊”之句,或即在文字隐约之间涵括了这一段因诗歌而结下的因缘。罗振玉也曾追忆说:“(王国维)并赠予诗,有‘豫章生七年,荏苒未成株……匠石忽惊视,谓与凡材殊’之语,以志知己之感。予固非匠石,而公则柟梓也。”[4]10失败后,王国维将此《杂诗》三首抄寄时在淮安省亲的罗振玉,罗振玉曾当着罗振常面对王国维“称许甚至”罗振常《观堂诗词汇编》批语,转引自陈鸿祥《王国维与文学》,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页。。盖不仅因为此三诗所抒发的情感有与《咏史》可相通者,而且当与其中包孕着罗振玉与王国维的这段相知故实有关。

二、罗振玉与王国维诗学之契合

罗振玉本人对哲学、文学研究兴趣淡薄,但罗振玉对王国维的这种研究嗜好并不干涉。罗继祖说:“观堂治西洋哲学,治倚声,治词曲,皆与祖父异趣,但祖父从无间言。”[5]328此在王国维辛亥东渡日本前,确乎如此。除了让王国维为其主办的《农学报》和《教育世界》或译述或撰述专论之外,罗振玉因为觉得王国维的不同凡响和卓异之姿,只是“为赡其家,俾力学无内顾忧”[1]228而已,这种缟纻之交投分匪浅,体现了罗振玉对王国维学术取向的充分尊重。

但罗振玉的诗学素养其实也堪称深厚的。据罗振玉自述,他6岁即入塾受读《毛诗》,塾师仅授章句,而罗振玉当时未明其义。8岁时侧闻塾师为其长兄讲授,始粗明训诂,对《毛诗序》述及诗教之兴与诗歌之体用关系有所感悟。12岁时,其师罗彦林授读《唐诗三百首》,罗振玉发现唐诗与《毛诗序》所论诗旨“合者一二,不合者恒七八”,其间种种疑问,罗振玉曾求教罗彦林,但罗彦林以“大其问”而未为其解惑。罗振玉转问其父,其父有一番教诲,曾影响罗振玉一生的诗学取向。罗振玉晚年回忆说:

予惊其不见答,灯下以语先大夫。先大夫曰:“师大汝问而缓其答是也。”因取案上《浣花》、《剑南》两集,曰:“汝读此,久自得之。”予受两集,昕夕披览不去手,久乃返而观之师所授,乃恍然曰:古今立辞之得失,殆诚与伪所由分欤?古人本乎性情之正,为身世遭遇所感触,而倾吐其胸中所蓄,其立言也诚。后世则以此为羔雁充行卷应制科,否则亦以博风雅之名,故模袭前人,依傍门户,第求工拙于字句之间,争得失于声调之末,情不发乎中而出于外袭,此所谓伪也。今读《浣花》、《剑南》诗,所谓“别裁伪体亲风雅”,与古者“六义”、“四始”之旨,古今出一辙矣。[6]158159

从这一节文字可以看出,罗振玉的诗学根柢于《毛诗序》,讲究性情之雅正和真诚,反对模拟、应酬、雕琢的文学。这从其将杜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和陆游“外物不移方是学”列为“最服膺之章句”[6]159,即可见其诗学的思想宗旨。而《唐诗三百首》因包罗有唐一代,且作者各异,性情思想时有逸出儒家诗教之外者,故为少年的罗振玉所困惑。而其尊人令其阅读的杜甫、陆游两家诗,恰是在精神旨趣上主要承续《毛诗序》诗学一脉。所以罗振玉的诗学思想应该在其16岁前后便已大体成型。罗振玉晚年为长孙罗继祖特编《杜诗授读》《陆诗授读》,以传承其诗学,更可见其少年诗学生命力之强固。

罗振玉根柢于《毛诗序》、涵养于杜甫与陆游两家诗歌而形成的诗学倾向,是否对王国维形成了直接的影响?此虽殊难确断,但也应具一定的考察空间。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主张词人应该不失其“赤子之心”,他推崇李后主的原因固然理出多源,但李后主因为“阅世浅”而带来的“性情真”是带着根本意义的。参见王国维著、彭玉平评注《人间词话》,中华书局2010年版,第24、25页。本文凡引用《人间词话》均出此本,不另注。其境界说的阐释理路也容有多端,但“真景物”与“真感情”始终是其底蕴所在。而“大家之作”的基本特征就是“所见者真,所知者深”。当然,相形之下,王国维的理论要更自觉,更深邃,更有层次,也更具体系性。如罗振玉只是强调诗歌创作“为身世遭遇所感触,而倾吐其胸中所蓄”,此在王国维的语境中只不过是“有我之境”而已,而“无我之境”才是王国维更高远的理论追求。所以,他在《人间词话》中比较李后主与宋道君的词时,认为“道君不过自道身世之戚,后主则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其大小固不同矣”。很显然,在罗振玉那里尚显得单一或笼统的身世之感,在王国维的笔下就有了人生境界的大小之分。在艺术表现上,罗振玉只是简单地认同修辞立诚以一倾胸中磊块。而王国维则讲究在表达人生自然之“生气”之外,更要表达超越具体人事的“高致”,“言外之味”“弦外之响”是王国维衡量第一流诗人的重要尺度之一。

此外,罗振玉反对把诗歌作为“羔雁”,或谋求利益,或博取名声。反对模仿和雕琢之风。这些主张都在王国维的《文学小言》和《人间词话》等著作中有鲜明的反映。如《文学小言》第13则就把唐中叶以后的诗和南宋之后的词称为“羔雁之具”,第17则直言“以文学为职业,餔餟的文学也”,第1则也认为哲学与文学在“一切学问”中是唯独不能“以利禄劝”的,第2则也说:“个人之汲汲于争存者,决无文学家之资格也。”这些都是追求纯粹文学的言论,与罗振玉之说契入针芥。至《人间词话》反对隶事之句与粉饰之字以及写景言情之隔,也都是反对雕琢之意。王国维曾在前人相关论说的基础上提出过“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之文体发展与更替理论,这一理论的形成当然也有很丰富的解读理路,但不可否认的是,文体发展到一定阶段,“染指遂多,自成习套”,模仿也就变得不可避免,而带着模仿和雕琢特点的文学常常渐失真性情,只能以“羔雁”的身份装点门面之时,其生命的光彩也就十分黯淡了。

王国维早年论文学,极重人格人品。其《文学小言》即提出“无高尚伟大之人格而有高尚伟大之文学者,殆未之有也”之说,将人格置于文学天才的基石位置。《人间词话》评说永叔、少游与美成词,虽同作艳语,但有淑女与倡伎之别。又说读东坡、稼轩词,须观其雅量高致,等等。这些都体现出王国维将词人品格胸襟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罗振玉对王国维品格的极度欣赏也屡曾表述。如他在《五十日梦痕录》中说:“予与王静安征君(国维)交亦十有八年。君博学强识,并世所稀。品行峻洁,如芳兰贞石,令人久敬不衰。”[6]88

关于以上的这些话题,究竟是罗振玉影响到王国维,还是王国维影响到罗振玉?现在因为文献的缺乏而无法得出明晰的结论,但至少这种在对纯文学的坚持上,罗振玉与王国维具有着极大的相似性。这种文学观念的相似性无疑对王国维在理论上的坚守具有一定的作用。

三、“宵深爱诵剑南诗”:罗振玉与王国维的陆游情结

关于杜甫的话题,罗振玉除了晚年曾为长孙罗继祖编过一本《杜诗授读》,便是前引《陆诗授读·序》中一番兼谈杜甫与陆游的话题比较集中了。从罗振玉一生诗歌创作的情况来看,其言诗学源流虽是杜甫、陆游并提,但其实更为服膺陆游,因此一度自号“陆庵”。晚年作《心身》诗,仍有“焚香远悼龟堂叟,此老平生最服膺”之句,“龟堂”乃陆游晚年自号。又《读渭南诗》云:“放翁余事作诗人,梦想中原瘁此身。老学庵成祠禄罢,江山半壁太平民。”自注:“放翁有‘生长兵间老太平’句。”或许只是陆游不息的民族情感和爱国情怀感染了罗振玉一生。罗振玉最早作诗之年已难确考,晚年成诗集《辽海吟》时,有小序云:“予不工韵语,少日所作,辄随手弃去。”[6]164“不工韵语”是罗振玉晚年对自己的基本定位,其早年诗作随手弃去,大概也是这种心态所致。现存罗振玉诗歌从1891年之后始多。与王国维早年沉浸在哲学文学之中不同,罗振玉十多岁时就对碑帖金石文字深感兴趣,19岁成《读碑小笺》一种,其序即自称“夙嗜金石之学”,虽然罗振玉在此后的学术研究中领域不断拓展,但这个金石之“嗜”也一直是通贯罗振玉一生的。除此之外,罗振玉早年花费很多精力在兴办农学和教育等方面,所以虽偶有诗作,但就诗学理论而言,确实是不遑多顾的。

关于陆游的话题,罗振玉与王国维应该有过深度的交流。刘蕙孙《我所了解的王静安先生》曾记云:

静安先生本来就好写诗,对陆游诗下了很深的工夫。罗雪堂先生曾拿一部普通木刻本的《剑南诗钞》给我看,说是静安先生送他的。末页有静安先生亲笔题诗,末二句是:“一事与君同一辙,深宵爱读剑南诗。”今诗收王集中。[7]461

今检《静庵藏书目》,列有汲古阁本初印《剑南诗稿》40本,接下便是“又《诗钞》八本”[1]143。这8册本“诗钞”当是《剑南诗钞》的简称,王国维未注明版本,或许是康熙二十四年(1685)武进杨大鹤选的《剑南诗钞》。书目中一人作品而存两种版本的情况,似不多见,陆游而外,仅有关于杜甫的《读书堂杜诗注》、《玉勾草堂杜诗》与关于黄庭坚的《山谷全集》《山谷文集》各两种。而杜甫与陆游正是罗振玉与王国维共同推许的诗人。王国维既将《剑南诗钞》持赠罗振玉,又专门题诗留念,则两人之间关于陆游的话题在20世纪初一定是经常性的。

其实,罗振玉尊人特别重视陆游也并非完全是一种个人的爱好,而是大体延续了清人前后相承的诗学源流,特别是明末清初因为宋诗的重受关注,陆游成为其中最为特出者。贺裳《载酒园诗话》说:“天启、崇祯中,忽崇尚宋诗,迄今未已。究未知宋人三百年间本末也,仅见陆务观一人耳。实则务观胜处,亦未能知,止爱其读之易解,学之易成耳。”[8]453贺裳主要是批评当时崇宋诗风气中片面追求易解易成的倾向,不遑说宋诗本原尚未悟得,即陆游胜处也未能了解。但贺裳所论客观上反映了陆游在明末诗学转向中的特殊意义。以此而言,李振裕说清初诗坛“《渭南》《剑南》遗稿家置一编,奉为楷式”[9]的情形应该是可信的。

当然,在师法陆游的潮流中,是择取其宋调,还是倾慕其唐风,其间差异因时因人而异,未可一概而论。据蒋寅考察,明末清初崇尚陆游诗风与钱谦益的鼓吹密切相关,而钱谦益又深受程孟阳的影响。从明末天启到清初康熙这一百多年间,陆游在这股崇宋诗风中,其地位堪与苏轼比肩,甚至在一定时期超出苏轼之上。[10]钱谦益由明入清,虽在***治上做了所谓的“贰臣”,但在诗学上的影响却一时称最。而陆游的诗歌既有闲适细腻、曲折隽永的情趣,更有慷慨悲凉、恢复中原的壮志。作为贰臣的钱谦益显然要更为侧重后者以曲写心志,陆游正是在这种诗学和***治的双重选择下异***突起了。清代诗学在康熙之后虽然有了新的变化,但晚清宋诗派的再度勃兴,兼之中外矛盾、民族问题日趋尖锐,也使得陆游在这股风气中重新出现在诗人面前。罗振玉尊人推崇陆游,也可以从这些诗学、***治、社会的多重维度去考察,他嘱罗振玉读杜甫和陆游两家诗,也是因为此二家诗与《毛诗大序》所论宗旨颇为契合之故,而罗振玉读后的感觉正是杜甫、陆游两家诗“别裁伪体亲风雅”“与古者‘六义’、‘四始’之旨,古今出一辙矣”,则罗振玉与其尊人诗学思想固是一脉相承的。

刘蕙孙说王国维对陆游诗很是下过一番工夫,大致是合乎事实的。赵万里也说《静安诗稿》中的诗“闲淡平实处,亦与放翁相近”,又说《题友人小像》中“差喜平生同一癖,宵深爱诵剑南诗”“盖自道也”。[7]320今传静安诗稿中颇多化用剑南之诗者。如《杂感》诗有“驰怀敷水条山里,托意开元武德间”之句,其句式即本于陆游《出游归鞍上口占》“寄怀楚水吴山里,得意唐诗晋帖间”。而“敷水条山”之语也出陆游《睡起已亭午终日凉甚有赋》之“颇闻王旅徂征近,敷水条山兴已狂”。敷水与中条山均为古代隐者栖居之地,这一意思王国维在第二首的结尾再度表述了。赵万里提到的《题友人小像》即王国维书于所赠罗振玉之《剑南诗钞》末页者,后诗题易为《题友人三十小像》(二首),此二诗一度为萧艾等疑为题赠友人陈守谦[3]35。但此诗作于光绪二十五年(1899),陈守谦大王国维5岁,时年不过27岁,不应先有此“三十小像”。罗振玉生于1866年,时年虽已33岁。但此“三十小像”很可能是罗振玉1896年初抵上海时所摄影,以作三十留念。罗振玉长孙罗继祖曾亲见罗振玉的三十小像,手持一枝兰花,只是此像今已不存了。[5]2451898年罗、王相识相知后,王国维既有诗赠罗振玉,罗振玉将数年前摄之小像请王国维题诗,也是完全合乎情理的。所以虽然题诗之时,罗振玉已过三十,但小像摄于30岁之时,这大概是此二诗的创作因缘所在。王国维后来将题诗之一抄录在持赠罗振玉的《剑南诗钞》末页,已足见此诗乃为罗振玉而写的了。二诗除了表示两人在“几看昆池累劫灰,俄惊沧海又楼台”的动荡之世,希望他年相邻卜居,以忘怀尘世之忧的心愿之外,对罗振玉高出侪辈的才华也极致称扬。当然其中更值得注意是两人深宵诵读陆游诗的相同之“癖”,可见陆游确实是王国维与罗振玉彼此相契的重要因缘。

四、陆游在王国维词学中的边缘地位

王国维虽然“宵深爱诵剑南诗”,但他对陆游的喜欢只是限于诗歌而已,而且这种喜欢更多地停留在对陆游创作风尚的追求上面,似乎并没有维持太久。1906年,王国维在《文学小言》中称屈原、陶潜、杜甫、苏轼为天才文学家,而陆游不与焉,述及宋代诗人,苏轼之下,也只是提及黄庭坚。显然,陆游并没有因为王国维早年的喜欢而入选到第一流诗人的行列。

在词学方面,陆游的地位也一直不高,属于总体被忽略的词人之列。1905年,王国维批点《词辨》,在跋文中列举所喜欢的南宋词人也仅有辛弃疾一人。1906年,王国维在的《人间词甲稿序》中直言“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盖鲜矣”,陆游根本未被提及。《乙稿序》同样没有出现陆游的名字。

在《人间词话》中,陆游依然十分边缘,属于既非高度揄扬的词人,亦非痛加贬抑的词人。提及陆游者有两处:一处批评陆游词“有气而乏韵”,因此而无法与稼轩抗衡;一处引用陆游《花间集·跋》,认为其云晚唐五代诗格愈卑而词道渐尊,是属于文体选择上的“能此不能彼”。王国维显然是认同陆游的这一文体升降理论,为此对《四库提要》非议陆游此论表示不能认同。此外,提及陆游的就是《桂翁词跋》了,其语云:“有明一代,乐府道衰……独文愍(夏言)以魁硕之才起而振之,豪壮典丽,与于湖、剑南为近。”[11]228综合而言,王国维对陆游词的精神气格应该是欣赏的,只是对其未能将这种气格用富有韵味的艺术方式表现出来表示了遗憾;对陆游豪壮典丽的词风,应该也是认同的,但豪壮典丽毕竟无法完全契合他的词学立场,所以这种认同是有限度的。以上两点使得陆游在王国维的词学体系中无法占据核心的地位,因为王国维的词学主要是在两极词人——极度揄扬的李煜、秦观等与极度贬抑的、张炎等之中展开,而陆游介乎其中,或破或立都难以涉及,这应该是陆游游离在王国维词学中心的原因所在。但对陆游文体观的赞同则与王国维文体发展观念密切相关,在《国粹学报》本《人间词话》中,引述陆游《花间集·跋》为第53则,而第54则即是他论“一切文体始盛终衰者”的规律和原因,以此可见陆游文体升降理论对王国维的潜在影响。

关于王国维的词学渊源,就“词学”一端来溯源,当然是最为切近的,所以樊炳清、罗振常、吴昌绶等与王国维的词学因缘,更具有直接考量的空间,特别是罗振常对《人间词乙稿序》的批注、吴昌绶与王国维关于《人间词话》的往返商榷等,在在可见出王国维词学与周边友人之间的密切关系。但词学与诗学,除了文体形态方面的差异,其在审美观念上的离合之处,也同样值得关注。事实上,《人间词话》手稿的开篇即是将《诗·蒹葭》与晏殊“昨夜西风”数句对照而论,从而揭示诗之“洒脱”与词之“悲壮”的不同。[12]85而整部《人间词话》,诗词对勘更是王国维的基本思路,其相关“词学”理论有不少即来源于“诗学”之支撑。如其论“无我之境”,赖以立说的句例就是陶潜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与元好问的“寒波澹澹起,白鸟悠悠下”,等等。凡此足以见出诗学在王国维词学中的重要意义。罗振玉与王国维的诗学因缘在这样的学术背景中,其价值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谢维扬,房鑫亮.王国维全集:20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2]谢维扬,房鑫亮.王国维全集:14卷[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10.

[3]陈永正.王国维诗词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4]陈鸿祥.王国维与文学[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88.

[5]罗继祖.我的祖父罗振玉[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

[6]罗振玉.雪堂自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9.

[7]袁英光.王国维学术研究论集:第三辑[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0.

[8]郭绍虞.清诗话续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453.

[9] 李振裕.新刊范石湖诗集序[M]∥白石山房集:卷十四. 康熙间香雪堂刊本.

[10]蒋寅.陆游诗歌在明末清初的流行[J].中国韵文学刊, 2006,(1).

陆游的诗篇10

陆游出身于一个爱国家庭,父亲陆宰,有坚定的民族立场,常常谈论国难国耻以至痛哭流泪,饭都吃不下。由于家庭的关系,陆游从小接触的都是爱国人士,他的老师也都是有骨气的人。陆游又从小饱受战乱的苦难,他出生的第二年就碰上靖康之变,跟随家人颠沛流离,他在国难中诞生、成长直至逝世。这样的家世,这样的经历,促使他产生“上马击狂胡,下马草***书”的英雄志愿。本诗系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所作。陆游时年62岁,这分明是时不我待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书愤”者,抒发胸中郁愤之情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诗的开头两句回忆过去,那时的诗人,遥望被金人占领的北方,满腔愤慨,气势如山,可望一举收复失地,却不懂得世道的艰难。“楼船夜雪瓜州渡,铁马秋风大散关”既是叙事,也是写景。这一联概括了南宋抗金斗争中两次让宋人引以自豪的“大捷”,字句里充满了战斗的豪情。其中的冬雪与秋风、水兵的楼船与陆***的铁马、东南的瓜洲渡与西北的大散关,对仗工整,且只用几个名词排列,句式别致。可叹诗人空有一腔爱国热情,空有一身本领,可朝廷并不给他施展抱负的机会,只能任由时光流逝,年岁渐长。尾联是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诸葛亮曾说过“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后出师表》)“北定中原,兴复汉室”(《出师表》)的话,诗人正是以此自勉,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这首诗的颈联与尾联,都用典明志。“塞上长城”的典故出自《南史・檀道济传》,“出师一表”出自《三国志》。

写于南宋光宗绍熙三年(1192)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传达的依然是诗人强烈的爱国情感。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当时诗人已近古稀之年,僵卧孤村,诗人心中所想,仍是“为国戍轮台”,建功立业,收复失地。

这种爱国情感,一直延续到了诗人那篇千古流传的临终绝笔《示儿》。

[思考]

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

剑门道中遇微雨①

陆 游

衣上征尘杂酒痕②,远游无处不消魂③。

此身合是诗人未④?细雨骑驴入剑门。

[注释]

①此诗作于乾道八年( 1172)十一月。正当诗人意气风发地要协助王炎收复长安、大展宏***的时候,王炎突然被调回临安,陆游也被改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这首诗即写于诗人由陕入蜀的途中。剑门,山名,在今四川剑阁东北,古去成都必经之地。 ②[征尘]旅途中沾上的灰尘。 ③[消魂]黯然伤情而不能自已。 ④[ “此身”句]我这辈子大概注定了应该只能做一个诗人吧?合是,应该是;未,否。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陆游的诗10篇

学习

责任意识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责任意识10篇,内容包括提高责任意识的心得,责任意识的养成。一、问题的提出现阶段的高中生被社会冠以“90后”这一称呼,这一代人大多是独生子女、父母知识文化素养较高、家庭环境优越,由此造成他们责任意识的普遍缺乏,具体表现

学习

红旗谱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红旗谱10篇,内容包括红旗谱精彩段落推荐,红旗谱的经典摘录。“红色经典”自产生以来引起了社会的巨大轰动,为文艺界添上了华丽的一笔,而这一笔中颇具亮点的便是梁斌的《红旗谱》。无论从形式还是内容上,它都对“红色经典”做了

学习

大草原10篇

阅读(40)

本文为您介绍大草原10篇,内容包括大草原的简介,大草原旅行的文章。不知不觉就来到了大草原,一眼望去,因为秋天的关系,草儿都被秋风染成了金黄色,一片的金色上还有一些点缀物,黑色,白色,像是给地球妈妈那漂亮的金色的衣服上添上了几朵小花,显得那

学习

隧道施工员工作总结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隧道施工员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简短隧道施工个人总结,隧道施工岗位心得体会。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在我国城市化发展的背景下,特长隧道施工可以充分满足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足交通行业的发展需求。但是,在特长隧道工程中,存在

学习

出淤泥而不染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出淤泥而不染10篇,内容包括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全篇,出淤泥而不染名言有哪些。其一:评论方面。评论评论,顾名思义,就是评好坏、论对错。很多荷友没有遵守“评论”的本质。我看过许多作文,每篇作文都有各种评论,然而,遵守“评

学习

人生如戏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人生如戏10篇,内容包括人生如戏短文100个,人生如戏散文100篇。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做这样的事情:抄作业、考试作弊、欺骗父母……这些事情都源于自己不把人生当一回事,把生活当做一次游戏。在这场游戏中,因为我们自己是主角,而

学习

企业营销战略论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营销战略论文,内容包括企业营销战略管理论文,企业营销战略论文参考文献。3.市场营销目标低、眼光浅。有些企业开展市场营销所涉及的范围狭小,同开展市场营销之前的销售范围相比较,并没有多大的变化,对打破市场分割,开拓新的

学习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执子之手与子偕老10篇,内容包括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典范,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相伴一生。(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经营工作报告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营工作报告,内容包括年度经营工作报告,经营工作报告范文。本人认为要得到客户的认可,主要有两种方式:第一,客户认可你的产品;第二,客户认可你的人。我首先是积极宣传本社产品,让客户有一个基本了解,并通过帮助客户扩大销售,树立

学习

海上日出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海上日出10篇,内容包括海上日出是篇什么文章,关于日出的文章海上日出。太阳像一个顽皮的孩子,一会儿看看这,一会儿看看那,把我们都照成小红人了!太阳缓缓的升起来了,像一个老太婆,弯着腰,一点一点的背着东西上来,给我们来照明来了。

学习

妈妈再爱我一次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妈妈再爱我一次10篇,内容包括妈妈再爱我一次电影,妈妈再爱我一次优秀观看心得10篇。不管怎么说,我还是很感谢您对我的养育之恩,我是您生的,也就是您身上掉下来的一块肉。也就是说,不管我们身在何方,处在何地,哪怕天涯海角,我们也是

学习

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农行试用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农行新员工试用期个人总结,农行试用期转正总结报告。㈠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考虑经济快速增长和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关系,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农村建设用地特别是农村宅基地的整理

学习

八年级上册历史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上册历史10篇,内容包括八年级上册历史十篇读后感500字,八年级上册历史大全。本学期我任教八年级(1)、(2)班的历史与社会课,由于学生对本学科的不重视,学生基础较差,其中有几为男生调皮,爱说闲话,不讲学习,但课堂气氛活跃,布

学习

人际交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人际交往10篇,内容包括人际交往精华大全,人际交往常识完整。

学习

含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含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含花的诗句飞花令,含花的诗句古诗。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南北朝·佚名《木兰诗/木兰辞》。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唐·杜甫《春望》。稻花香里说丰年—宋·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来源:

学习

劳动节的诗歌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劳动节的诗歌10篇,内容包括关于劳动节的诗歌,儿童劳动节的诗歌。你们用钢的意志把骄阳熔不化的石头狂风撞不垮的石壁暴雨穿不透的岩层钻破你们和隆隆的粉碎机一起唱着欢乐的歌唱出一条通向远方的道路你们为今天奠基你们为明

学习

酒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酒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酒诗句飞花令,酒的诗句十首。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中***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白日放歌须

学习

描写花的诗句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花的诗句大全100句,描写花下美人诗句。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唐·宋之问《有所思》:“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幽闺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南陌青楼十二重,春风桃李为谁容

学习

写雨的诗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写雨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与雨有关的诗句,夏天的雨的诗句。2.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3.渭城朝雨徘岢,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送元二使安西》4.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

学习

思念亲人的诗句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思念亲人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思念亲人的诗句经典十篇,思念亲人的诗句十首。3、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5、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6、梧桐叶上三更雨,惊破梦魂无觅处。7、静忆家人皆万里,独

学习

写月的诗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写月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含有月字的诗句,借月抒怀的诗句。月夜花朝、秋月寒江、华星秋月、吟风弄月、十冬腊月、步月登云、花辰月夕、日月无光、日就月将、日异月殊、年深月久、月晕而风、朗月清风、月夕花朝、面如满月、花

学习

母亲的诗句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母亲诗句十首,母亲的诗句有什么。4、喃喃教言语,一一刷毛衣。——白居易《燕诗示刘叟》5、***与子别,呼天野草间。——李白《豫章行》6、人家见生男女好,不知男女催人老。——王建《短歌行》7、将母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