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于壮其节范文精选

单于壮其节篇1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5题。

苏武传(节选)

武字子卿,少以父任。时汉连伐胡,数通使相窥观。匈奴留汉使前后十余辈。匈奴使来,汉亦留之以相当。

且侯单于初立,尽归汉使。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武与副中郎将张胜及常惠等百余人俱。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单于出猎,独阏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子弟发兵与战。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虞常果引张胜。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武气绝,半日复息。单于壮其节,而收系张胜。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律曰:“汉使张胜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曰;“副有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富贵如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

1.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阏氏归汉 阴:阴谋

B.私候胜曰 候:拜见

C.而收系张胜 收:逮捕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

2.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思和用法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①会缑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 ②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 ③缑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④虽生,何面目以归汉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

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

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3.下名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的“膏”用法相同的项是

()

例句:空以身膏野草

A.欲因此时降武 B.单于壮其节

C.使人止晋鄙,留***壁邺D.其一人夜亡

4.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危险,然而,由于张胜私下里支持虞常等人的谋反行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正是他爱国的具体体现。

C.苏武的自杀举动,不仅表现了汉朝使节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而且赢得了敌国的尊敬。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未能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忠贞不二的崇高气节。

5.请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汉亦留之以相当。

(2)见犯乃死,重负国。

(3)何以女为见?

参考答案

1.A(第一句的“阴”作“相与谋”的状语,是“暗中、私下里”的意思。)

2.D(第一句的“会”是恰逢、恰巧的意思。第二句的“会”从会合中引申为共同、一起的意思。第三句的“生”是活着的意思,作状语。第四句的“生”是也是活着的意思,但是动词,作谓语。)

3.C(例句中的“膏”本是溶化的油脂,引申为肥的意思,此处用作动词,给野草施肥的意思。C项的“壁”也是名词作动词,驻扎的意思。A项的“降”是使动,使苏武投降的意思;B项的“壮”是意动用法;D项的“夜”是名词作状词。)

4.B(他想杀卫律的目的,是想使在汉朝的母亲和弟弟受到汉朝的赏赐,这是在谋取私利,不是什么爱国行为。再则,他的计划还没有付诸实施,还不能叫“行动”。)

5.(1)汉朝也扣留他们来作抵押。(2)被侮辱以后才死,就更加对不起国家。(3)为什么要见你呢?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5题。

米洛斯的维纳斯(节选)

一个奇怪的念头忽地攫住我的心――她为了如此秀丽迷人,必须失去双臂。也就是说,使人不能不感到,这座丧失了双臂的雕像中,人们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同创作者毫无关系的某种东西正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

……

因此,对我来说,关于复原米洛斯的维纳斯那两条已经丢失了的胳膊的方案,我只能认为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当然,那些方案对丧失了的原形是做过客观推定的,所以,为复原所做的一切尝试,都是顺理成章的。我只不过是自找烦恼而已。然而,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恐怕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了吧。因为在这里成为问题的已不是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而是质量的变化了。当艺术效果的高度本身已经迥然不同之时,那种可以称之为是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怎能再回溯而上,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呢?这一方是包孕着不尽梦幻的“无”,而那一方却是受到限制的、不充分的“有”,哪怕它是何等地精美绝伦。

比如,也许她的左手掌上托着一只苹果,也许是被人柱像支托着,或者是擎着盾牌,抑或是玉笏?不,兴许根本不是那样,而是一座显露着入浴前或出浴后羞羞答答的娇姿的雕像。而且可以进一步驰骋想象――会不会其实她不是一座单身像,而是群像中的一个人物,她的左手搭放在恋人的肩头。人们从考证的角度,从想象的角度,提出形形色色的复原方案。我阅读着这方面的书籍,翻阅着书中的说明***,一种恐惧、空虚的感觉袭上心来。选择出来的任何一种形象,都如我方才所述,根本不能产生超越“丧失”的美感。如果发现了真正的原形,我对此无法再抱一丝怀疑而只能相信时,。

1.对“也就是说,……出神入化地烘托着作品”这句话含义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维纳斯雕像原本是有双臂的,所以说丧失双臂以及由此产生的美感,“同创作者毫无关系”。

B.“某些东西”指由断臂所唤起的人们的想象,造成一种难以准确描绘的神秘气氛,一种出神入化的艺术效果。

C.“称为美术作品命运的”具有双层含义,一是艺术效果决定着美术作品的命运,二是维纳斯断臂的命运。

D.丧失了双臂使维纳斯的艺术效果,向着神妙的整体美奋然一跃,形成了一种神奇的魅力,超越时空,成为不朽的杰作。

2.作者认为那些复原维纳斯胳膊的方案“全是些倒人胃口的方案,全是些奇谈怪论”,原因是什么?

3.艺术效果上的“数量的变化”和“质量的变化”具体指什么?

①数量上的变化:

②质量上的变化:

4.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是什么?

5.揣摩文意,在文末横线上填入适当的句子。

参考答案

1.C

2.⑴人们对丧失了的东西已经有过一次发自内心的感动之后,再也不会被以前的、尚未丧失的往昔所打动。⑵人们对欣赏品的爱的感动,不可能转移到另一个不同对象上去。

3.①增加了两条手臂。②无臂,无限想象;有臂,束缚想象。“有”、“无”之间有质的差别。

4.即使是十分精美,无与伦比的具象,其艺术效果也远远不如能让人尽情驰骋想象的残缺或空白。

5.那我将怀着一腔怒火,否定掉那个真正的原形,而用的正是艺术的名义。

单于壮其节篇2

摘 要:在史书关于匈奴和西域传记中,两汉与匈奴、西域诸国进行的和亲与人质***策贯穿于两汉的整个历史,因此,我们不妨将两汉的和亲和人质看成是一种被“制度化”的常规。本文依据史实,着重讨论这两种“制度”发生、发展及其背后可能的“法理”。

关键词:汉代;和亲;人质

中***分类号:K281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6959(2007)03-0119-06

On He-qin and Hostage of Han Dynasty

SHEN Shou-wen

(Law School, Yunnan University, Kunming,Yunnan 650091,China)Abstract:The policies of He-qin and Hostage were run through the whole period of Han dynasty base on the historical materials. Therefore we may consider them as an institution among Han dynasty ,Hun and Xi-yu. The author try to clarify what this institution happen, develop and its rules.

Key words:Han dynasty; He-qin; Hostage.

一、和亲:大国的惆怅

根据史书记载,匈奴和西域诸部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它们的生活习惯、法律习俗相近,但与主流的汉王朝差异巨大,比如《史记・匈奴列传》和《汉书・西域传》这样描述匈奴和乌孙国:

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p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其畜之所多,则马牛羊,其奇畜则橐驼、驴骡、马夫马是、马陶马余、马单马奚。逐水草迁徙,毋城郭常处耕田之业,然亦各有分地。毋文书,以言语为约束。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兔:用为食。士力能弯弓,尽为甲骑。其俗,宽则随畜,因射猎禽兽为生业,急则人习战攻以侵伐,其天性也。其长兵则弓矢,短兵则刀钅延。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1](卷110《匈奴列传》)乌孙国,大昆弥治赤谷城,……不田作种树,随畜逐水草,与匈奴同俗。国多马,富人至四五千匹。民刚恶,贪狼无信,多寇盗,最为强国。[2](卷96下《西域传》)

这种游牧的环境决定了匈奴民族的生产、生活、***事、婚姻家庭的运作方式。在汉朝人看来,匈奴人是“野蛮人”,因为他们“苟利所在,不知礼义。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旃裘。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皆取其妻妻之。其俗有名不讳,而无姓字。”特别是其中关于壮者食肥美,老者食其余;贵壮健,贱老弱的社会风气,以及儿子在父亲死后娶自己的后母,兄弟死后娶自己的嫂子或弟媳妇的婚姻习俗,在“礼仪之邦”看来,更是“禽兽行为”。

然而,尽管历史上两汉的公主因其高贵的身份只能嫁给王侯,但两汉王朝仍然不断地向这些“野蛮”的民族输出他们高贵的公主,嫁给“蛮王”,史书中也不乏有关这些“公主”因老单于的去世而又成为新单于王后的记载:

(一)匈奴闻其与汉通,怒欲击之。又汉使乌孙,乃出其南,抵大宛、月氏,相属不绝。乌孙于是恐,使使献马,愿得尚汉公主,为昆弟。天子问群臣,议许,曰:“必先内聘,然后遣女。”乌孙以马千匹聘。汉元封中,遣江都王建女细君为公主,以妻焉。赐乘舆服御物,为备官属宦官侍御数百人,赠送甚盛。乌孙昆莫以为右夫人。……公主至其国,自治宫室居,岁时一再与昆莫会,置酒饮食,以币、帛赐王左右贵人。昆莫年老,言语不通,公主悲愁,自为作歌曰:“吾家嫁我兮天一方,远托异国兮乌孙王。穹庐为室兮旃为墙,以肉为食兮酪为浆。居常土思兮心内伤,愿为黄鹄兮归故乡。”天子闻而怜之,间岁遣使者持帷帐锦绣给遗焉。昆莫年老,欲使其孙岑陬尚公主。公主不听,上书言状,天子报曰:“从其国俗,欲与乌孙共灭胡。”岑陬遂妻公主。昆莫死,岑陬代立。岑陬者,官号也,名***须靡。昆莫,王号也,名猎骄靡。后书“昆弥”云。岑陬尚江都公主,生一女少夫。

公主死,汉复以楚王戊之孙解忧为公主,妻岑陬。岑陬胡妇子泥靡尚小,岑陬且死,以国与季父大禄子翁归靡,曰:“泥靡大,以国归之。”翁归靡既立,号肥王,复尚楚主解忧,生三男两女:长男曰元贵靡;次曰万年,为莎车王;次曰大乐,为左大将;长女弟史为龟兹王绛宾妻;小女素光为若呼翕侯妻。[3] 卷96下《西域传》

(二)(呼韩邪)单于自言愿婿汉氏以自亲。元帝以后宫良家子王墙字昭君赐单于。……王昭君号宁胡阏氏,生一男伊屠智牙师,为右日逐王。呼韩邪立二十八年,建始二年死。……复株累若L单于立,……复株累单于复妻王昭君,生二女,长女云为须卜居次,小女为当于居次。[4]卷94下《匈奴传》

而且,从上列的史料中,我们得知并不是所有和亲的公主都愿意远嫁蛮王,也愿意在蛮王死后再嫁给新立的蛮王(往往是老“蛮王”的子孙)。然而汉朝皇帝在上述的史料中却表现出出奇的大度和理解:命令公主们要入乡随俗。确实,不管是汉王朝的皇帝、大臣、公主这些“大汉族主义者”,还是匈奴、西域等北方少数民族礼俗的辩护者,都深深知道两种社会生活方式的巨大差距,这在汉使与中行说的如下辩论中得到了验证:

汉使或言曰:“匈奴俗贱老。”中行说穷汉使曰:“而汉俗屯戍从***当发者,其老亲岂有不自脱温厚肥美以赍送饮食行戍乎?”汉使曰:“然。”中行说曰:“匈奴明以战攻为事,其老弱不能斗,故以其肥美饮食壮健者,盖以自为守卫,如此父子各得久相保,何以言匈奴轻老也?”汉使曰:“匈奴父子乃同穹庐而卧。父死,妻其后母;兄弟死,尽取其妻妻之。无冠带之饰,阙庭之礼。”中行说曰:“匈奴之俗,人食畜肉,饮其汁,衣其皮;畜食草饮水,随时转移。故其急则人习骑射,宽则人乐无事,其约束轻,易行也。君臣简易,一国之***犹一身也。父子兄弟死,取其妻妻之,恶种姓之失也。故匈奴虽乱,必立宗种。今中国虽详不取其父兄之妻,亲属益疏则相杀,至乃易姓,皆从此类。且礼义之敝,上下交怨望,而室屋之极,生力必屈。夫力耕桑以求衣食,筑城郭以自备,故其民急则不习战功,缓则罢于作业。嗟土室之人,顾无多辞,令喋喋而祝冠固何当?” [5]卷110《匈奴列传》

然而,当汉使在痛斥“蛮族”的“劣俗”,中行说在力辩其习俗之正当时,双方都回避了一个根本问题:既然双方观点如此差异,为什么还要和亲?显然,和亲与双方的生活习惯、法律习俗似乎没有必然关系。通观《史记・匈奴列传》、《汉书・匈奴传》和《后汉书・南匈奴列传》,我们清晰地看到,和亲双方的提出者大体经历了一个转变过程:从汉高祖始到汉武帝止,和亲的提出一方主要是汉王朝;而汉武帝之后,和亲的提出一方主要是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权。这一过程恰恰与汉王朝和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权的***事能力的消长相一致。不过,有趣的是,和亲妇女(公主)的输出国始终是大国的汉王朝,这种现象不因汉王朝的强大而有所改变。这种状况,仿佛又在提醒我们,两汉的和亲其实仍然与双方的生活习惯、法律习俗有关系。当汉高祖从被匈奴所困的“平城”脱逃回来后,汉代的和亲也就拉开了帷幕。

高帝罢平城归,韩王信亡入胡。当是时,冒顿为单于,兵强,控弦三十万,数苦北边。上患之,问刘敬。刘敬曰:“天下初定,士卒罢于兵,未可以武服也。冒顿杀父代立,妻k母,以力为威,未可以仁义说也。独可以计久远子孙为臣耳,然恐陛下不能为。”上曰:“诚可,何为不能!顾为柰何?”刘敬对曰:“陛下诚能以适长公主妻之,厚奉遗之,彼知汉适女送厚,蛮夷必慕以为阏氏,生子必为太子。代单于。何者?贪汉重币。陛下以岁时汉所余彼所鲜数问遗,因使辩士风谕以礼节。冒顿在,固为子婿;死,则外孙为单于。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兵可无战以渐臣也。若陛下不能遣长公主,而令宗室及后宫诈称公主,彼亦知,不肯贵近,无益也。”高帝曰:“善。”欲遣长公主。吕后日夜泣,曰:“妾唯太子p一女,柰何弃之匈奴!”上竟不能遣长公主,而取家人子名为长公主,妻单于。使刘敬往结和亲约。[6]卷99《刘敬叔孙通列传》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主张和亲的理由:既然大汉立国不久、天下未定而匈奴强大,武力解决行不通;而冒顿单于杀父妻母,不讲仁义,以仁义说服不可能;那么只有以公主(女人)和贵重财物(重币)贿赂解决。因为该方法有这样的好处:匈奴单于成为汉天子的女婿,老单于死后,新单于是汉天子的外孙;而外孙是不敢与外公相抗礼的。这种和亲的理由到底能真正否达到和亲提议者的目的,史书的记载显然作出了否定的答案,因为“岂尝闻外孙敢与大父抗礼者哉”的想法本身就是典型的“汉”的法律和习俗的观念。如果说西汉初期和亲制度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话,经过汉武帝以及东汉的武力征伐,汉王朝处于鼎盛阶段,和亲似乎已经没有必要了。然而,汉王朝的和亲制度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也仍然是必须实施的策略,这从班固的观点中可以获知:

……夫规事建议,不***万世之固,而偷恃一时之事者,未可以经远也。若乃征伐之功,秦、汉行事,严尤论之当矣。故先王度土,中立封畿,分九州,列五服,物土贡,制外内,或修刑***,或昭文德,远近之势异也。是以《春秋》内诸夏而外夷狄,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隔以山谷,雍以沙幕,天地所以绝外内地。是故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约之则费赂而见欺,攻之则劳师而招寇。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是以外而不内,疏而不戚,***教不及其人,正朔不加其国;来则惩而御之,去则备而守之。其慕义而贡献,则接之以礼让,羁靡不绝,使曲在彼,盖圣王制御蛮夷之常道也。[7]卷94下《匈奴传》

问题的关键已不再是汉王朝有没有能力对北方桀骜不逊的野蛮民族予以征伐,而在于这种征伐所能给帝国带来的好处。在班固看来,由于这些“夷狄之人”“贪而好利,被发左衽,人面兽心,其与中国殊章服,异习俗,饮食不同,言语不通,辟居北垂寒露之野,逐草随畜,射猎为生”,因而“圣王禽兽畜之,不与约誓,不就攻伐”;而即使征服了野蛮民族,也是用处不大,因为“其地不可耕而食也,其民不可臣而畜也”。正因如此,维持和平,与北方少数民族***权保持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和亲可能是当时人们想到的最好办法,因为汉王朝从来不缺少“公主”――不管是名副其实的,还是“冒牌的”(如前文所举汉高祖首次与匈奴和亲的“长公主”)。

当王朝的***治需要居于首位时,野蛮人的生活习惯、法律习俗已然超越于儒家伦理和法律思想之外,正因如此,即使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和亲制度仍然是维持汉王朝处理与北方少数民族***权关系的主要制度。

二、人质:小国的无奈

如果说和亲制度主要是大国(强势民族)向小国(弱势民族)表示友好的制度,那么人质制度却主要是小国(弱势民族)向大国(强势民族)宣示诚信与效忠的制度。而二者恰恰构成了两汉时期汉王朝与北方少数民族***权、北方少数民族***权之间维持和平策略的两个方面。

根据《汉书・西域传》和《后汉书・西域列传》的记载,除了乌孙国外,似乎没有发现两汉与西域其他国家有过和亲的史料,然而却有大量的史料表明了西域诸国曾经向汉王朝提供人质的事实。现择其要者如下:

(一)西域诸国,各有君长,兵众分弱,无所统一,虽属匈奴,不相亲附。匈奴能得其马畜旃Y,而不能统率与之进退。与汉隔绝,道里又远,得之不为益,弃之不为损。盛德在我,无取于彼。故自建武以来,西域思汉威德,咸乐内属。唯其小邑鄯善、车师,界迫匈奴,尚为所拘。而其大国莎车、于阗之属,数遣使置质于汉,愿请属都护。圣上远览古今,因时之宜,羁縻不绝,辞而未许。虽大禹之序西戎,周公之让白雉,太宗之却走马,义兼之矣,亦何以尚兹![8]卷96下《西域传》

(二)呼兰若尸逐就单于兜楼储先在京师,汉安二年立之。天子临轩,大鸿胪持节拜授玺绶,引上殿。赐青盖驾驷、鼓车、安车、驸马骑、玉具刀剑、什物,给彩布二千匹。赐单于阏氏以下金锦错杂具,Z车马二乘。遣行中郎将持节护送单于归南庭。诏太常、大鸿胪与诸国侍子于广阳城门外祖会,飨赐作乐,角抵百戏。顺帝幸胡桃宫临观之。[9]卷89《南匈奴列传》

上述史料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以下信息:1.西域诸国原臣属于匈奴,后臣属于汉;2.西域诸国均遣送质子(侍子)到汉王朝;3.汉王朝有专门负责管理外国(少数民族***权)人质的机构大鸿胪。这种情况表明,人质制度在当时已是汉王朝一项常规的制度。而且,有趣的是,史料也提供了这样的事实:“当匈奴为汉朝所败而渐趋衰微时,他们也遣送人质到中国”[10](P82),比如:

(一)呼韩邪之败也,左伊秩訾王为呼韩邪计,劝令称臣入朝事汉,从汉求助,如此匈奴乃定。呼韩邪议问诸大臣,皆曰:“不可。匈奴之俗,本上气力而下服役,以马上战斗为国,故有威名于百蛮。战死,壮士所有也。今兄弟争国,不在兄则在弟,虽死犹有威名,子孙常长诸国。汉虽强,犹不能兼并匈奴,奈何乱先古之制,臣事于汉,卑辱先单于,为诸国所笑!虽如是而安,何以复长百蛮!”左伊秩訾曰:“不然。强弱有时,今汉方盛,乌孙城郭诸国皆为臣妾。自且L侯单于以来,匈奴日削,不能取复,虽屈强于此,未尝一日安也。今事汉则安存,不事则危亡,计何以过此!”诸大人相难久之。呼韩邪从其计,引众南近塞,遣子右贤王铢娄渠堂入侍。郅支单于亦遣子右大将驹于利受入侍。是岁,甘露元年也。[11]卷94下《匈奴传》

(二)搜谐单于立,遣子左祝都韩王朐留斯侯入侍,以且莫车为左贤王。……车牙单于立,遣子右於涂仇掸王乌夷当入侍,以囊知牙斯为左贤王。……乌珠留单于立,以第二阏氏子乐为左贤王,以第五阏氏子舆为右贤王,遣子右股奴王乌L牙斯入侍。……明年,侍子死,归葬。复遣子左於B仇掸王稽留昆入侍。[12]卷94下《匈奴传》

(三)初,上遣稽留昆随单于去,到国,复遣稽留昆同母兄右大且方与妇入待。还归,复遣且方同母兄左日逐王都与妇人侍。是时,汉平帝幼,太皇太后称制,新都侯王莽秉***,欲说太后以威德至盛异于前,乃风单于令遣王昭君女须卜居次云入侍太后,所以常赐之甚厚。[13]卷94下《匈奴传》

(四)二十五年春,遣弟左贤王莫将兵万余人击北单于弟K左贤王,生获之;又破北单于帐下,并得其合万余人,马七千匹、牛羊万头。北单于震怖,却地千里。初,帝造战车,可驾数牛,上作楼橹,置于塞上,以拒匈奴。[一]时人见者或相谓曰:“谶言汉九世当却北狄地千里,岂谓此邪?”及是,果拓地焉。北部K骨都侯与右骨都侯率三万余人来归南单于,南单于复遣使诣阙,奉藩称臣,献国珍宝,求使者监护,遣侍子,修旧约。……二十六年,……秋,南单于遣子入侍,奉奏诣阙。[14]卷89《南匈奴列传》

上述史料至少表明:汉王朝对西域诸国推行的人质制度也影响到匈奴,而且人质制度在匈奴人看来也是一项富有拘束力的表示效忠的措施。正因如此,有时侯汉王朝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权会争夺其他少数民族***权的人质,比如:

楼兰既降服贡献,匈奴闻,发兵击之。于是楼兰遣一子质匈奴,一子质汉。[15]卷96下《西域传》

初,贰师将***李广利击大宛,还过f弥,f弥遣太子赖丹为质于龟兹。广利责电兹曰:“外国皆臣属于汉,龟兹何以得受f弥质?”即将赖丹入至京师。昭帝乃用桑弘羊前议,以f弥太子赖丹为校尉,将***田轮台,轮台与渠犁地皆相连也。[16]卷96下《西域传》

至哀帝建平二年,乌孙庶子卑援?翕侯人众入匈奴西界,寇盗牛畜,颇杀其民。单于闻之,遣左大当户乌夷泠将五千骑击乌孙,杀数百八,略千余人,驱牛畜去。卑援?恐,遣子趋逯为质匈奴。单于受,以状闻。汉遣中郎将丁野林、副校尉公乘音使匈奴,责让单于,告令还归卑援?质子。单于受诏,遣归。[17]卷94下《匈奴传》

我们可以很清晰地了解到:当匈奴与汉处于势均力敌之际,楼兰不得不同时屈服于汉和匈奴;当汉处于绝对领导地位时,其他少数民族***权不得不听命于汉的要求。在中国历史上,这种以强势压力逼迫弱势的民族(***权或国家)提供人质以保证其诚信和效忠的自从它诞生之时就受到人们的强烈批评。根据杨联教授的梳理,在古代著名的周、郑交质这个事件上,《左传》有下列的评论 “信不由中,质无益也。明恕而行,要之以礼,虽无有质,谁能闲之。”《Y梁传》也有类似的批评:“誓诰不及五帝,盟诅不及三王,交质子不及二伯(即齐桓公与晋文公)。”

尽管儒家的经典明确地反对人质制度,但是令人奇怪的是在《史记》、《汉书》和《后汉书》这样的史书中找不到反对人质制度的例证,如果说汉初崇尚黄老思想,没有人对人质制度提出批评还情有可原的话,在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仍然看不到批评则令人有些意外。事实上,两汉时期,汉王朝不仅没有人反对人质制度,而且还有儒者还在鼓吹人质制度,比如董仲舒和班固尽管在其他方面观点不同,但在人质问题上是一致的:

仲舒亲见四世之事,犹复欲守旧文,颇增其约。以为:“义动君子,利动贪人。如匈奴者,非可以仁义说也,独可说以厚利,结之于天耳。故与之厚利以没其意,与盟于天以坚其约,质其爱子以累其心,匈奴虽欲展转,奈失重利何,奈欺上天何,奈杀爱子何!夫赋敛行赂不足以当三***之费,城郭之固无以异于贞士之约,而使边城守境之民父兄缓带,稚子咽哺,胡马不窥于长城,而羽檄不行于中国,不亦便于天下乎!”察仲舒之论,考诸行事,乃知其未合于当时,而有阙于后世也。当孝武时,虽征伐克获,而士马物故亦略相当;虽开河南之野,建朔方之郡,亦弃造阳之北九百余里。匈奴人民每来降汉,单于亦辄拘留汉使以相报复,其桀骜尚如斯,安肯以爱子而为质乎?此不合当时之言也。若不置质,空约和亲,是袭孝文既往之悔,而长匈奴无已之诈也。夫边城不选守境武略之臣,修障隧备塞之具,厉长戟劲弩之械,恃吾所以待边寇而务赋敛于民,远行货赂,割剥百姓,以奉寇雠。信甘言,守空约,而几胡马之不窥,不已过乎![18]卷94下《匈奴传》

这种情况也似乎表明,在汉王朝的人们看来,人质制度由于针对的对象是“野蛮民族”而获得了正当性。然而对于弱小的民族、国家或***权来说,这绝对不是一个愉快的制度。

三、和亲和人质:怀柔与担保的***策

我们可以说,和亲和人质制度是古代民族(***权或国家)寻求和平而付出代价的可能性制度。在一个“强凌弱、众暴寡”的时代,人性的丑恶得到最大限度的张扬。我们阅读史书关于汉与匈奴,以及北方其他少数民族的交互关系时,我们似乎被引导着去理解***史家强调的“内诸夏而外夷狄”的观念。在两汉与匈奴和西域少数民族***权的关系中,汉王朝讨伐少数民族***权似乎都是理所当然的正当,而大规模战争和流血冲突的似乎也往往由“夷狄”的挑恤而起的。事实上,当汉武帝调集大***设伏马邑,诱击匈奴***队时,我们根本看不到汉王朝战争的“正义性”(用今天的话说)。因此,无论是和亲制度还是人质制度,它们实质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如果说“含情默默”的和亲制度是贯串两汉与北方少数民族***权(尤其是匈奴)战争与和平的中轴线的话;“冷酷无情”的“人质”制度则是与中轴线如影随形的虚线。正因如此,我们讨论两汉的和亲与人质“制度”,因此也可能是我们理解两汉时期主流王朝处理北方民族关系的***策和“法律”的重要切入点。

由于汉民族与匈奴等北方少数民族存在的生活环境的不同导致的文明的巨大差异――也许可以分别以“农耕文明”和“游牧文明”称之,一方面,农耕社会的稳定性等决定了人们必须定居下来,而无法象游牧的人们那样逐水草而居,因此才有村庄、城郭、也才有惩罚犯罪的监狱;而游牧民族正是由于行踪飘忽不定,所以才需要住简易而又容易安装携带的房舍(帐篷),没有固定的监狱,因而出现“狱久者不满十日,一国之囚不过数人”[19]卷94上《匈奴传》的现象。另一方面,农耕社会生产的性质决定了,人们必须注重生产生活的经验,因此,尊重老人便是其自然的结果,因为老人恰恰是经验的化身,而游牧民族的风餐露宿生活,决定了人们的必须承受来自自然和外族较大的压力。因此,崇尚雄壮、轻视老弱,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当汉朝的使节与“***”中行说就汉人与匈奴人的生活习俗、法律习俗的优劣进行辩论时,双方并没有意识到,也不可能意识到这一点。然而,主要正是这些差异,成为中国传统儒家评判“华夏”与“蛮夷”的当然坐标;也正因此,不像中国其他地方的少数民族那样,匈奴等北方游牧民族――在历代中原汉人王朝看来――也可能是最难同化的民族,因此也成为汉民族最为头疼、最难对付的心腹大患。和亲制度和人质制度是在武力剿灭之外的“和平演变”的两种手段。

站在汉王朝的立场上,这种“含情默默”的和亲制度和“冷酷无情”的人质制度背后的实质,仍然是古典儒家对付非我族类的***策:怀柔与担保的***策。两种手段相得益彰:和亲,表明,文明天朝广播仁义的风范;人质,显示出泱泱大国威泽四海的气概。因而,我们可以理解:即使是当汉王朝处于最强盛时,和亲也仍然在继续推行;而对待北方少数民族遣送而来人质,汉王朝大体上也表现得很“大度”;同时,少数民族(***权)为了实现和亲也往往提供人质担保作为手段。 因此,我们似乎看到和亲和人质正演变为统治阶层体现华夏文明(农耕文明)优越性的非常规性机制。这种机制深深地根植在对其他民族的民族文化歧视(而非种族歧视)观念之中。[收稿日期]

参考文献:

[1]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2]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5]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82.

[6] (汉)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2.

[7]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8]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9]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0] 杨联.国史探微[M].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

[11]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2]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3]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4]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

[15]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6]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7] (汉)班固.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8] (汉)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19] (汉)班固. 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2

单于壮其节篇3

《苏武传》记述了苏武出使匈奴,留胡十九年,历尽艰辛而坚持民族气节的事迹。虽然苏武之传未能单列,是附在父亲苏建的传记之后,但是班固塑造人物形象的艺术才华,却使苏武的爱国志士形象在文学画廊中熠熠生辉,也使《苏武传》成为《汉书》中最出色的篇章之一。

《苏武传》中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真可谓丰富多彩,这里,我们仅取其两点略作分析,即烘托映衬塑形象,精笔细描见精神。

一、烘托映衬塑形象

烘托本是国画技法中的一个术语,它是指用水墨或淡彩在物象“外廓”层层着墨,使物象明显突出的一种方法,即通常所说的“烘云托月”。此法引入写作中,就成了写人叙事、描景状物中的“侧面描写”手段。映衬,是为了突出主要形象,利用事物之间相类或相反的关系,以次要形象映照、衬托主要形象的写作技法。映衬有正衬和反衬两种形式。就《苏武传》而言,烘托、映衬手法突出表现在环境烘托和人物反衬上。

1. 环境烘托,云真月明。

借助描写对象身处的环境,如地域、背景、环境、场所等,烘托出描写对象的特质,是为烘托。借环境烘托人,以恰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人物心情、突出人物性格、表现人物精神气节是塑造人物形象常用的方法,《苏武传》中的环境烘托即堪称典范。

首先,作者为苏武设置了一个大的背景――天汉(汉武帝)元年的匈奴。按常情而言,苏武是一个和平使者,他的出使应该是愉快而顺利的;但事情的发展却出乎意料。当时,匈奴恰巧发生了一次情节严重的谋反事件。缑王计划绑架匈奴单于的母亲阏氏,投奔汉朝;原是汉臣的虞常企***刺杀叛汉降敌的卫律;而出使匈奴的副中郎将张胜又暗中参与了其事,结果谋反失败。彼时彼境,苏武的周围,有操纵生杀大权的单于,有卫律的屠刀,有贪生怕死的张胜的屈服,有叛将李陵声泪俱下的劝降……可谓“四面楚歌”!而正是在如此险境中,在“两次自杀”“三次招降”的过程中,大汉忠臣苏武的形象才凸现出来。

其次,作者精心挑选了苏武备受艰辛的两个小环境――地窖和北海,借以烘托苏武坚韧顽强、不辱使命的光辉形象。“幽武置大窖中,绝不饮食”,“徙武北海上无人处,廪食不至”。囚禁在冰冷潮湿的地窖中,苏武啮雪吞毡,数日不死;流放到荒无人烟的北海上,杖节牧羊,痴心不改。那地窖,那北海,就是苏武“富贵不能***,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见证,苏武忠贞爱国的形象也就自然而然地站立在“地窖”中,挺立在“北海上”。真可谓 “云”愈真而“月”愈明,“宾”愈活而“主”愈显。

2. 人物反衬,月小山高。

反衬手法可以形成两事物间的极大反差,浓化艺术形象,突出主体特征。反衬多用于人物塑造上,即人物反衬,如以敌衬我、以弱衬强、以丑衬美、以恶衬善、以乐衬悲、以卑微衬崇高……这是一种“相反相成”的技巧,从而使月小而山高。

在苏武这个具有坚定民族气节的人物形象周围,环绕着一批屈节仕敌的投降者,如卫律、张胜、李陵等。他们当中,有的还数次易节,这种出尔反尔、反复无常的态度更鲜明地衬托出苏武持志如一、坚贞不移的高贵品质。卫律劝降张胜与苏武时,采用了同样的威胁手段:“举剑欲击”“举剑拟之”。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张胜请降,而“武不动”;面对荣华富贵的诱惑,卫律自以为得计了,而“武不应”。同样是家庭惨遭不幸,皇帝不明,臣下深受冤屈,李陵绝望了;苏武却仍然一片赤诚。正是在这层层衬托下,苏武的形象才显得格外高大。当李陵劝降不成,与武诀别之时,泣下沾襟,情不自禁地喟然感叹:“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

可见,苏武的可贵气节、崇高境界不仅震慑了敌人,也唤醒了叛将李陵的爱国之心、羞恶之心。这不仅是苏武人格的魅力,更是班固人物形象塑造的艺术魅力!

二、精笔细描见精神

细节描写是指抓住生活中的细微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有人说,没有细节就没有艺术;我们也可以说,没有细节描写,就没有活生生的、有血有肉有个性的人物形象。因为对于写人叙事类文章而言,细节描写是刻画人物性格、揭示人物内心世界、表现人物感情的重要方法,人物传记《苏武传》当然也不例外。

为了表现苏武的性格、气节及其始终不渝的爱国精神,作者一方面极尽烘托映衬之能事,另一方面又展开正面描写,着力于细节,以精笔细描展现苏武的崇高精神。

在浓墨重彩写好一些典型场面的同时,班固对苏武长达十九年的生活作了简略的叙述,很多地方都是一笔带过。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些极为简略的叙述中,作者抓住了最具感染力的细节,给我们留下了最为深刻的印象,充分表现出苏武的坚韧和忠诚。

如在匈奴方面把苏武囚禁大窖、断绝食物供给时,苏武“卧啮雪与旃毛并咽之”;流放北海,“廪食不至”时,苏武“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在生与死的边沿,苏武啮雪吞毡,掘鼠食草,居然神奇地活了下来。“于细微处见真情”!果不虚也!这两处细节,寥寥数字,却生动展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灵魂,展现了苏武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的精神,真可谓字字千金!

这样的细节在文章中数不胜数,坚贞、顽强、爱国的苏武也就在我们眼前交相辉映。面对卫律“复举剑拟之”,苏武岿然不动。这是“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豪迈;面对卫律絮絮叨叨的劝降,苏武默然不应;这是“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贞!牧羊北海上,“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落尽了节旄,却溢满了忠心!收尾处,作者饱含着叹惋、钦佩、欣慰之情写道:“武留匈奴凡十九岁,始以强壮出,及还,须发尽白。”白尽了须发,却坚守了气节,维护了国家和民族的尊严!这些鲜明感人的细节,使苏武的形象一次次丰满,一步步升华。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苏武自刺”的场面描写,其细节描写精彩至极:“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接受审讯)”,苏武不愿“屈节辱命”,“引佩刀自刺”;苏武被置于地坎火之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绝,半日复苏”。这些描写使情节紧张,充满悲壮色彩,而精彩的细节描写又真实地映衬出苏武形象。面对苏武自刺,周围人有着不同的反应:“卫律惊,自抱持武”;“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这一“惊”一“哭”一“壮”的细节描写充分衬托出苏武的铮铮铁骨及高尚情操。文章语言俭省精净,刻画人物入木三分,将史家笔法与文学语言较好地结合起来。

有人说:“好诗如同大海,探龙宫者得骊珠,涉中流者获巨鱼,游汀洲者揽芳草,戏岸边者拾贝壳。深者见深,浅者见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均有所见,均有所得。”其实,不仅仅是说鉴赏诗歌的方法,其他文学作品的鉴赏均是如此。《苏武传》就是这样的好作品,它期待着你的光临,期待着你的欣赏,期待着你“探骊得珠”“有所得”。

单于壮其节范文精选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单于壮其节范文精选

学习

述评《吾国教育病理》

阅读(29)

摘要:《吾国教育病理》是郑也夫教授又一力作,本文主要通过简介此书主要内容,然后简评书中一些醒目深刻的观点,以期加深对当下教育的认识和思考。

学习

告家长书范文精选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告家长书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告家长书范文150字,告家长书家长意见写什么好。尊敬的家长:

学习

解读“平庸之恶”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解读“平庸之恶”,内容包括恶之平庸深度解析,平庸之恶解读。关键词服从平庸之恶权威

学习

优秀大学生毕业生申请书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优秀大学生毕业生申请书,内容包括优秀毕业生申请书300字,优秀实习毕业生申请书。尊敬的评审委员会:

学习

投诉信范文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投诉信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向环保部门写投诉信范文,高中投诉信范文英文版。投诉信篇1敬爱的领导;您好,我是一位农村的小学生,我要向你们投诉老师,他们太过分了。举几个例给你们看。一、老师总是打人,在我小学里,可以说老师都没有打

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范文精选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考试质量分析及今后教学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2009。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篇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参考学校教职员工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各级教学常规

学习

探索与创新范文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探索与创新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思想品质,探索创新解决走得更远的问题。探索与创新篇1摘要: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参与

学习

体育体育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体育体育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优秀体育论文范文3000字,体育教育论文模板范文。体育体育论文篇1一、优化社会体育专业课程安排

学习

德育小故事范文精选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德育小故事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德育小故事,德育小故事论文范文。德育小故事篇1美国著名故事家吉姆科恩认为,听故事能够打开教育无法到达的区域,无论是成人还是儿童都可以从故事中找到问题的解决方法。故事对于

学习

环境污染及检测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环境污染及检测,内容包括第三方环境污染检测,环境污染法全文。摘要:大气、水体和土壤是全球的三大环境要素,也是全世界普遍关注和研究的主要环境问题。环境监测的目的是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环境质量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为环

学习

企业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企业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企业论文的正确写法,论文以某个企业为例怎么写。企业论文篇1一、企业领导和企业文化对企业的作用

学习

客户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53)

本文为您介绍客户关系管理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会展客户关系管理实践报告范文,关于客户关系管理的论文。客户关系管理论文篇11扬州A超市卖场客户关系管理问题分析

学习

倒叙作文范文精选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倒叙作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拔河比赛作文用倒叙400字,倒叙作文童年往事200字。倒叙作文篇1在这静秋之夜我不断联想寻觅那三个三百六十五天的时光那种美好值得怀念同学情、师生情,永不忘的能有多少欢笑比得上那上课时的微笑能

学习

听课笔记范文精选

阅读(238)

本文为您介绍听课笔记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听课笔记50篇,听课笔记范文10篇。听课笔记篇1一本通用教材,发到大江南北;一众师范生,统领着课堂;一帮快乐的孩子,学着统一和规范;一节正规课,播撒着芸芸教导……

学习

告家长书范文精选

阅读(55)

本文为您介绍告家长书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告家长书范文150字,告家长书家长意见写什么好。尊敬的家长:

学习

投诉信范文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投诉信范文精选,内容包括向环保部门写投诉信范文,高中投诉信范文英文版。投诉信篇1敬爱的领导;您好,我是一位农村的小学生,我要向你们投诉老师,他们太过分了。举几个例给你们看。一、老师总是打人,在我小学里,可以说老师都没有打

学习

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范文精选

阅读(38)

本文为您介绍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范文精选,内容包括考试质量分析及今后教学改进措施,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措施2009。提高教学质量的措施篇1为了提高教学质量,保证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参考学校教职员工的意见,结合学校的实际,根据各级教学常规

学习

探索与创新范文精选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探索与创新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独立自主探索创新的思想品质,探索创新解决走得更远的问题。探索与创新篇1摘要:数学知识只有通过学生主动参与、探索,才能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参与

学习

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管理信息系统论文范文,信息系统项目管理论文范文。管理信息系统论文篇1进入二十世纪后期,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管理思想、管理方式的巨大变化推动着管理信息系统(MIS)和会计信息系统(AIS)不断

学习

矫正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精选

阅读(92)

本文为您介绍矫正人员思想汇报范文精选,内容包括2022年司法矫正每月思想汇报,2022矫正人员每周思想汇报简短。矫正人员思想汇报篇1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工作机构。

学习

新能源汽车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新能源汽车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新能源汽车毕业论文范文大全,汽车论文范文。新能源汽车论文篇1一、新能源汽车工程人才需求分析

学习

汽车论文范文精选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汽车论文范文精选,内容包括汽车类论文范文3000字,汽车机械基础论文3000字。汽车论文篇1摘要:汽车工业飞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对汽车的追求不仅仅停留在速度方面了,对外观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汽车车身技术是汽车制造的重要组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