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世安稳篇1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我一直很喜欢胡兰成在婚书上写给张爱玲的这八个字,可是我忘了,他们故事的结局还是伊人秋水,相见无期。
——题记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多么优雅而又深远的怀想。简简单单的八个字,有多少人想了一生,念了一生,最终还不是镜中花,水中月。
得不到的永远是好的,也许是我们太过贪心,所以总想追求,熟不知,那所谓的深远,就在身边。
道理摆在那里,大家都懂,只是做起来呢?
不如放慢脚步,去感受一下岁月的玲珑:我们懂得了,父母笑了,孩子诞生了,阖家欢乐,围着桌子,幸福的吃一顿团圆饭,难道这不是一种静好吗?
孩子的玩具掉在了柜子缝里,哭着吵着闹着,谈生意回来的父亲可以放下公文包,脱下外套,趴在地上,拿着手电筒给儿子找玩具,看着一大一小匍匐的身影,我感动的红眼圈。当爸爸给儿子找见玩具时,儿子开心的跳起来,早已忘记刚刚不愉快的小插曲。满头大汗的爸爸,看着儿子的笑容,眼里满满的都是幸福。一种满足,一种愿意,一种无私,我想这也是一种静好吧!
不祈求什么宏伟大志愿,既然永远都做不到,不如就从小事做起。“现世”这个词,听起来多么陌生,又有多少文人墨客曾赋予它远大的寓意,可是他真的做到了吗?
我们生活在生物圈里,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是最自然的生存法则。所以做好自己,谦卑做人,踏实做事,是最好的安稳。
少一份争吵,多一些祥和,少一丝冷漠,多几许温暖,这样不是对我们这个世界最好的回报吗?
处世安然,向阳而生。愿那些零散的文字,可以温暖你内心一处的怦然,让这个世界的这个冬天拥有更多的明媚。
现世安稳篇2
以前的时候我一直都觉得在一个地方学习,这已经足够啦,弄一个非常好看的小台灯,哪怕是昏黄色的灯光看起来也是内心愉悦的。
有时候买几本自己喜欢的小说,哪怕是那些比较矫情又小资的作者,也可以只要是自己喜欢的类型,然后把这本书放在自己的枕头旁边或者是枕头下面。
可能睡觉都会变得非常安稳。
我记得曾经有一个同学提起过她在高中的时候,因为学的是理科,之前经常会有很多不会的题或者是科目,他觉得哪一科比较难就会把那一科的课本放在枕头底下压着睡觉,然后心里就会好很多。
也许这样的感觉就能够吹出自己复习了,大概是差不多的心理作用吧。
也许我们在现实生活中根本就不会知道这种优越感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就好像那种小说里面每一个女主都好像有这种女主光环,但实际上现实情况哪里是这样呢?每一次看小说都感慨给作者挑毛病。
现世安稳篇3
“稳定岛”的操盘手
世纪之交的土耳其,国内***治风云变幻无常,******更迭频繁。然而,正发***执***至今,土耳其不仅取得经济上的快速发展和***治上的稳定,而且在中东“大乱”和全球严峻的反恐形势下仍保持相对稳定,成为重要的“稳定岛”。
自2002年大选获胜起,正发***先后于2007年和2011年两次赢得大选,单独组阁至今,使土耳其保持自建国以来十分难得的稳定***局。首先,先后经过几次清洗的土耳其***队中世俗力量大大减弱,在一定程度上为正发***的长期执***扫清了障碍,从而使土耳其***府保持了难能可贵的***策持续性。其次,埃尔多安执***初期对库尔德问题采取温和态度,达成民族和解协议,为土耳其营造了短暂的和睦之景。与此同时,掌权多年的正发***也成为最有执***经验的******,虽时有腐败等现象,但相比之下,反对***“远离***策中心”,使其提出的***策缺乏足够的可行性和民众支持。
经济是土耳其***局稳定和发展的基石。20世纪末到21世纪初的十几年里,土耳其频繁更替执******,造成***局不稳,对经济产生极大冲击。上任后的埃尔多安进行包括金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方面在内的改革。经过十几年的发展,土耳其GDP总额从2002年的2500亿美元增长到2015年的7000多亿美元,人均GDP从3000多美元突飞猛进到9000多美元。 在其执***前期,土耳其GDP年均增速一直保持7%左右,虽然近几年受中东地区动荡和周边安全环境恶化的影响有所减缓,但仍实现了4%左右的增长。在国际上,继“金砖四国”之后,土耳其也进入“薄荷四国”“迷雾四国”之列,国际市场前景广阔。因为在其执***期间经济迅速发展,土耳其国内出现了久违的繁荣,埃尔多安在民众间的呼声也愈来愈高。
与此同时,全球安全形势日趋严峻,埃尔多安领导正发***保持了国内的相对稳定,其所奉行的“周边零问题”的外交***策为土耳其在中东建立起自己的网络和关系,从而为解决关键性的地区问题提供支撑。相对稳定的内***和有所起色的外交努力,为土耳其赢得发展时机的同时,也让土耳其民众更加信任埃尔多安。目睹中东其他国家在***浪潮之后的乱局,土耳其民众求稳心切,对于本国所坚持的道路也更加坚信。也正是因此,正发***才一直保持着较高的支持率。埃尔多安在“清洗”***队、“男女不平等言论”以及“走私石油”等危机之后,仍保持着较高支持率,并成功于2014年以绝对优势当选为土耳其总统。2016年7月,在命悬一线的“***变危机”中,埃尔多安也得到广大民众的积极回应和支持。
不得不承认,埃尔多安{借其杰出的治国智慧和强硬的手腕,成为土耳其这一中东“稳定岛”的关键操盘手。
宗教回潮还是***治野心?
对于埃尔多安,最大的争议莫过于其对土耳其世俗化的“忤逆”。在反对派眼中,埃尔多安是一个“狂热的宗教主义者”。
然而,作为一个99%国民为***的国家,土耳其在20世纪末期以来,随着经济的自由化和***治更加宽松,僵硬的“凯末尔主义”已经无法弥合其现代化与***传统之间的裂痕。加之土耳其***局因为***队干***而摇摆不定,经济衰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疑“凯末尔式”世俗化是否还是一剂“强力药”。但在“世俗主义”的守卫者――土耳其***队的强大力量下,土耳其国内对“凯末尔主义”有所偏离的******民族秩序***、救国***、繁荣***都先后被取缔。因此,在21世纪以前,土耳其发展的所有努力都必须限制在“凯末尔主义”之内,营造了土耳其世俗化浓厚的假象,实则暗涌流动。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在担任伊斯坦布尔市长期间为自己打造了优秀履历的埃尔多安,以不同于其他******的竞选口号出现在土耳其选民的视线中。在2002年的大选中,埃尔多安领导的成立仅一年的正发***打败了长期以来占主导地位的共和人民***,得以单独组阁。
经历过几次******被取缔之后,埃尔多安深谙从***之道。在他执***初期,也是中规中矩,并没有采取明显的行动来突破世俗化的。直到2007年,阿卜杜拉・居尔当选总统,正发***再次在大选中获胜,经受“合法性”检验之后,埃尔多安才开始联合费***拉・居兰先后于2008年和2012年两次大规模“清洗”***队,通过“埃尔盖内孔”事件和“大锤”事件,成功地将300多名持世俗立场的高级***官替换成“居兰运动”的追随者。没有***队的威胁,埃尔多安在土耳其***坛得以站稳脚跟。
然而,2013年,塔克西姆广场针对埃尔多安抗议,昔日盟友“居兰运动”的支持者成为最大的威胁,腐败、“石油危机”等丑闻也对埃尔多安的***治形象产生极大的损害。2016年7月的一场未遂,让“劫后”的埃尔多安获得翻盘的机会,借此展开了规模空前的“大清洗”:***方、***府部门、警队和司法部门遭革职或停职的人至今已达10万人,有3.2万人因涉及而被捕,开除了近2.8万名教师,另有9000多名教师被停职。土耳其国内的“居兰运动”支持者几乎被连根拔起。
威胁消失,全国又相对团结之时,埃尔多安拿出来他的终极王牌――总统制改革。
“总统梦”还遥不可及?
自土耳其立国以来,就坚持“议会制”原则,在埃尔多安以前,也有改变“议会制”的尝试,无奈有心无力,无法真正撼动“议会制”的根基。随着正发***的持续单独组阁,其影响力开始深深扎根土耳其,埃尔多安身居总统之职却实揽大权的事实,为“总统制”的实现提供了机会。
2007年,当选总统受挫之后,时任土耳其总统阿卜杜拉・居尔与埃尔多安“双剑合璧”,在正发***的助力下,成功公投修改了宪法中关于总统选举的条文,规定之后的总统由民众直接选举产生。凭借51.79%的得票率,埃尔多安于2014年当选总统,他的***治影响力并没有因此消退,而是成为土耳其手握实权的总统,与前***达武特奥卢协通力合作,夯实了实现总统制的第一步。
2015年6月的议会选举中,正发***所获席位并未过半数,面临要与其反对***联合组阁的局面,并以失败告终。在总统埃尔多安的斡旋下,正发***获得“翻盘”的机会,于11月获得半数以上的席位而单独组阁。正发***单独组阁为埃尔多安“总统梦”的实现赢得了关键性的时间。
现世安稳篇4
“岁月静好,现世安稳”,这句话,写在张爱玲与胡兰成的婚书上。然而,且不说时逢乱世,难求安稳,昔日执笔共书的良人,也早抛弃了真心,这八个字,到底是一场镜花水月的梦啊。许多年后的今日,尘世喧哗依然,“岁月静好,现世安稳”仍难求。不知多少人在名利场上勾心斗角中沦陷,又不知多少人脸戴面具出演一场场拙劣的戏剧而迷失自我,积满尘埃的心灵,需要及时清洗,需要被置于一方净土。享受岁月的静好,时光的温柔,这是对心灵的善待,亦是对自己的善待,是自己给予自己的一片温柔。
这是所谓的小资生活吗?不,不是的。这份温柔,不该是让你做作地活在世上,而是放任你的心灵去寻找阳光,寻找安宁净土。若你向往行走四方,那就该背上背包,行走在江南水乡,大漠孤烟中;若你渴望书写自己的故事,就应当执笔或拿起键盘,细细地推敲每一个字,构思每一个情节;若你喜欢读书,那就该选一本好书,在柔和的灯下,品读每一个故事,每一份心情;若你沉浸于摄影,就该拿起相机,记录身边的美好与感动,放任心灵去追寻阳光,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心灵感受到宁静,快乐的滋润,善待自己,并不需要太多的东西。
若是生于逆境,受风吹雨打,也不必就此颓废,放弃自我,甘愿败于逆境。逆境里,我们更需要给予心灵一缕阳光,一份温暖,一片温柔,让它始终明亮而不至于暗沉,让它始终向上而不至于低落。“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仍平生”,穿林打叶又何惧,数百年前,有一人行于善于泥泞中,毫无狼狈,眉眼里是意气风发的笑意,也是无雨亦无晴的淡然。他予心灵以阳光,纵然再逆境,也豁达自然,这是他对心灵的善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千百年前,有一人驻足远望,目光飘渺,唇角挂了淡淡的笑。浊世他无力改变,又何必哭陷其中,倒不如放任心灵,随心之所想。观朝花暮落,看白云苍狗,求一方心之净土。风穿竹叶飒飒,指拂七弦明净,举樽欢饮,卧于山石,或是潇洒,或是无奈。混沌魏晋,有人欲求明世而不得,欲贤君而不得,只能游山玩水,聊以放纵情怀,广陵曲绝,一代名士就此而去。我想他并不后悔,虽失性命,未改本志,算是于心安宁,于己安宁。
尘世多乱,难求一世安稳,若顺境中予己阳光,使心明净,逆境时予心安宁,求方寸净土,虽难安稳,是亦安稳。
现世安稳篇5
关键词:地缘***治;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
中***分类号:D851.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0961(2007)04-0050-03
一、地缘***治因素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理论基础
地缘***治因素来源于地缘***治理论,它强调地理环境对国家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认为国家的***治、***事活动受制于地理环境的影响。地缘***治因素是国家制定***治、***事、外交***策的主要依据。国家安全战略是国家***治的重要组成部分,地缘***治因素是国家安全战略制定的理论依据。地缘***治强调地理环境因素对于国家利益、国家安全的重要性及其在国际***治中的意义。由此可见,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也离不开地缘***治因素的影响。
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出现的地理环境决定论认为,一个国家的地理环境决定了该国的***治制度、精神特征以及对外***策。随着资本主义的扩张,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达尔文主义为国家间竞争提供了理论基础。德国地理学家弗里德里希・拉采尔创立了***治地理学,他把人类国家和世界当作有机体来研究,认为国家在***治上的力量取决于该国领土的大小,国家之间不断进行着争夺生存空间的斗争。因此,他认为国界也应是经常变动的,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安全必须确立生存圈。地缘***治理论确立后,经过马汉的“海权理论”、金麦德的“陆权理论”、皮克曼的“边缘地区理论”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近代资本主义扩张和争夺世界领导权的理论依据。
历史上俄罗斯国家安全就与其独特的地缘***治紧密联系在一起,地理位置成为俄罗斯民族保障国家安全的独特力量和手段。从最初寻求生存的领土安全,到扩大势力范围的帝国主义扩张战略,再到确保其独特欧亚大国的安全战略,地缘***治因素已经渗透到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
在探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内在影响因素时,如下因素必不可少:历史上俄罗斯民族的大规模迁徙浪潮开辟了俄罗斯国家扩张的道路,经济利益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恒久不变的因素。大俄罗斯主义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坚定不移的信仰,沙皇制度是俄罗斯国家不断扩张的重要因素,而更为恒久的则是地缘战略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因为地缘战略因素不仅赋予了俄罗斯国家对外扩张的内在需求,同时也为俄罗斯提供了对外扩张的客观条件[1]。
二、地缘***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一)地理扩张时期地缘***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从地缘角度看,自基辅罗斯到伊凡三世统一俄罗斯的整个历史时期,由于俄罗斯位居欧亚大陆腹地,周围没有利于防御的天然屏障,易受攻击。从公元11世纪到14世纪,南方的波罗维茨人、东方的蒙古人、西方的立陶宛人和波兰人都曾袭扰过古罗斯,加之内部的混乱和彼此征战,不安全思想一直影响着俄罗斯,并积淀到俄罗斯的***治文化和思想中。因此,进行领土扩张和控制周边地区成为俄罗斯国家安全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彼得大帝统治时期,俄罗斯的不安全感被人为地加重了。1713年彼得大帝下令把首都从莫斯科迁到他征服的第一块波罗的海海岸上的城市彼得堡,把俄罗斯置于一个不能保证安全,甚至不能保证不受屈辱的位置,极大地刺激了俄罗斯民族对外扩张的野心。在俄罗斯主义思想体系中,基于地缘考虑进行的地理扩张被认为是防御的,是自卫性的,随之而来的是与西方意识形态对抗,进一步强化了俄罗斯国家通过地理扩张来实现国家安全战略的理由。
辽阔的东欧大平原几乎没有任何天然屏障,所以不断对外扩张领土往往被看做是确保俄国自身安全所必需的行动。从彼得一世到叶卡捷琳娜二世,一直到尼古拉二世,沙皇俄国的地缘战略目标主要是:通过联盟来掌控边缘地带,以向南部、西部扩张寻求暖洋出海口为手段,实现对整个欧亚大陆的控制。十月***后,苏联地缘战略空间一度收缩,面对严峻的形势,苏联被迫提出了“空间换时间”战略。经过二战后的短暂恢复,苏联很快确定了把美国势力逐出欧亚大陆,在实现对欧亚大陆掌控的基础上,与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地缘战略。
在总结俄罗斯历史时,俄罗斯地缘***治学者阿尔巴托夫指出:“俄―苏帝国在许多方面不同于19世纪的欧洲帝国。欧洲帝国是典型的经济帝国,而俄―苏帝国是***事***治帝国。俄罗斯大国地位是建立在不可分割的四大支柱上,国家控制用于保障巨大***事威力的集中经济,旨在控制这种经济和以强大的***事力量为依托的严格等级极权***体和救世主思想,建立帝国及无止境的领土和***治扩张,对抗以及为对抗体制找理由。” [2]
(二)冷战后地缘***治因素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影响
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终结,美国成为世界上惟一的超级大国,而俄罗斯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逐步下降。苏联解体使得俄罗斯陷入***治、经济和社会危机之中,俄罗斯处于两难境地,这使得地缘战略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俄罗斯国家周边环境严重恶化,失去西线和南线战略屏障,对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构成了现实的挑战。同时俄罗斯国内经济、***治、***事处于转轨时期,各国内部及国家之间因领土、民族、宗教等问题引发的局部战争和地区冲突对俄造成潜在的或现实的外部威胁,直接或间接影响着俄罗斯国家的安全和稳定。同时北约积极东扩,将东欧地区逐步纳入北约战略防御空间。这一系列内部和外部威胁使得俄罗斯地缘战略在国家安全战略中的影响逐步加强。
从横跨欧亚大陆的独特地理位置出发,冷战结束以来俄罗斯形成了很多具有欧亚主义倾向的地缘***治思想流派。这些地缘***治思想体现了欧亚主义关于俄罗斯文明独特性和地缘***治正面临挑战的典型特征,主张俄周边国家和国内民族及种族的融合、边界稳定、对西方采取不合作的态度,欧亚主义地缘***治思想对俄国家安全战略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俄罗斯的潜在势力,尤其是雄踞欧亚大陆的特殊地缘***治优势,使得俄把构建一个有利于自身长远利益的周边地缘***治结构作为一个特定国家安全战略目标加以追求和完善。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大大恶化,这不可避免地促使地缘***治安全思想在俄罗斯再度复兴。在地缘战略思想的指导下,独联体国家在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中占据着独特的位置。俄罗斯把在地缘***治、经济、安全、文化、历史传统与俄有着密不可分联系的独联体视为稳定周边、抗衡北约东扩、重新树立世界大国地位的重要依托,把推动独联体范围内的全面合作和一体化进程作为俄对外***策的优先任务,把建立稳定的***国家联合组织、使其在经济和***治上实现一体化,并且有能力在国际社会中占据应有的地位作为俄对独联体国家安全***策的战略目标。俄把自己与近邻国家之间的边界称为“内部边界”,其特点是不设防,并在海关、居民出入境等方面执行较宽松的制度,而把近邻国家与近邻以外的国家间边界称为“外部边界”,由俄罗斯与近邻国家共同防御。“外部边界”实际上就是俄罗斯的战略边界,因此,实施集体防御是确保俄罗斯大国地位的战略选择[3]。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地缘战略环境发生了重要的变化,面临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冷战后新的历史时期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对内复兴俄罗斯,巩固俄罗斯的国家制度,维护现有的地缘***治疆界和领土的完整,保证公民和社会的安全与发展,对外创造有利于俄罗斯国内发展的外部条件,确立俄罗斯在多极化世界中的主要力量中心之一的地位。1997年《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的颁布标志着俄罗斯欧亚大国安全战略的最终确立。鉴于亚太地区在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作用,俄罗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治、经济和安全合作,借此发展和稳定远东,确立俄在亚太地区的地位,维护亚太地区战略平衡。
身处欧亚大陆的地理位置使得俄罗斯拥有成功运用东西方平衡、突出俄罗斯地缘上欧亚中心位置的优势的可能性,但在借助自身实力的同时,集体安全和地区稳定也是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中的重要内容。冷战结束后,地区冲突和局部战争取代世界战争成为国际社会不稳定的根源,俄罗斯主张在扩大经济、***事、科学技术合作的基础上建立未来的集体安全体系,以全面的集体安全为核心构筑地区和国际安全机制。
三、地缘***治因素对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启示
地缘***治因素既是理论因素又是现实因素,它本身具有双重属性。杰弗里・帕克在《地缘***治学――过去、现在、未来》中认为地缘***治因素是从空间或地理的视角所作的国际关系研究。地缘***治的本质就是***治行为体通过对地理环境的控制和利用来实现以权力、利益、安全为核心的特定权利,并借助地理环境展开相互竞争与协作的过程及其形成的空间关系。
国家的地理位置制约着其***治行为,或者说,地理位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国家对外***策的方向。在地理状态上,中国的海陆邻国众多,其历史一直为地理因素所支配,因此中国在对外战略中运作的精力应放在亚太及周边地区。地缘***治的存在有着明显的边际效应,近邻国家比相距较远的国家对本国的影响力会大得多。因此,对周边国家和本地区的关注是地缘***治的必然要求和自然机理,从战略全局来看,亚太及周边地区潜在的危机可能成为中国安全的直接威胁。
亚太地区是中国对外战略必须首先予以考虑的区域大环境。立足亚太是指作为亚太国家的一员,中国的国家利益主要集中在亚太地区,中国的对外战略决策和实践主要领域范围也是亚太地区。中国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与实施应以亚太地区为核心,应通过对外战略活动促进亚太地区的稳定与繁荣,把自身的安全与亚太地区的稳定有机地结合起来。
亚太和周边地区的稳定是中国作为亚太大国所必然拥有的地缘***治战略。在客观层面,中国面临的亚太和周边态势的基本情况是,潜伏着诸多不安定因素且缺乏相应的安全机制。在这种情况下,亚太和周边的动荡将会直接影响到中国国内社会***治的稳定和经济发展。从这个角度说,中国立足亚太和稳定周边的对外战略的优先考虑,就是进一步在亚太地区积极筹谋各种双边或多边安全机制,推动亚太地区整体局势的稳定。
随着冷战后国际关系中经济因素作用的上升,地缘经济考虑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凸显出来。地缘经济是指国家间、地区间或民族间从地理位置出发的联合、经济对立、设置壁垒等。冷战结束后,各国都把发展经济置于首要地位,从而提高了国家间的相互依存度并以此改善国家间***治和安全关系。在亚太及中国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兴局面使各种层级的地缘及国际活动异常活跃。中国在亚太与周边地区开展的互惠性双边或多边地缘经济活动将会极大地推动和提升中国的对外战略能力。
参考文献:
[1]亨利・赫坦巴哈,等俄罗斯帝国主义:从伊凡大帝到***前[M].上海:三联书店,1978:16.
现世安稳篇6
本文为外交部副部长刘振民在第五届香山论坛晚宴上的演讲,2014年11月21日。
亚洲曾是古代文明的发源地。但近代以来,亚洲历经磨难,不少国家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二战后,亚洲国家相继获得***,但又深受冷战影响。冷战结束以来,亚洲国家积极探索符合自身国情和实际的发展道路,坚持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合作共赢,扎实推动经济一体化,创造了举世瞩目的亚洲奇迹,成为全球最具发展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亚洲复兴正成为时代强音。
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世界已经变成“地球村”,各国利益交融的广度和深度前所未有,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安危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亚洲经济已成为世界经济的第三极和全球增长的重要引擎,但亚洲的发展不平衡问题也日益突出,一是自身发展不平衡,二是经济与安全两个轮子不平衡,三是地区国家的利益和域外国家的利益之间的协调面临问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亚洲惟有顺应潮流,把握机遇,构建更为紧密的命运共同体,才能行稳致远。
中国新一届领导集体执***近两年来,中国***府在推进全面深化改革和继续对外开放的同时,高度重视加强区域合作和国际合作。中国领导人已就深化区域合作提出一系列重要倡议和概念,包括: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亚洲安全观、中国一东盟命运共同体、亚洲命运共同体。作为一个拥有14个陆地邻国、8个海上邻国的亚洲大国,中国深知自己的和平与发展身系亚洲,中国对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有很高期待。
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需要打牢三个支柱:
一是利益共同体。这是命运共同体的物质基础。地区国家应着力提升区域合作水平,把各国经济互补性转化为发展互助力,不断深化利益融合,实现共同发展。而经济一体化是打造利益共同体的根本途径。大国要支持东盟共同体建设,支持东盟主导的区域合作框架,用好东盟与对话合作伙伴(10+1)和东盟与中日韩(10+3)合作平台,深化务实合作,逐步构建东亚经济共同体。
二是责任共同体。这是命运共同体的安全保障。稳定是福,动荡是祸。相较其他地区,亚洲总体稳定,不存在大的安全威胁,这一局面值得倍加珍惜。地区国家应担负起维护地区安全的首要责任,通过加强对话合作不断增强理解互信,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携手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三是人文共同体。如果说经济和安全是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的两个轮子,那人文就是连接两个轮子的轴。亚洲不同文明多姿多彩,交相辉映,应加强交流对话,包容互鉴,共同进步。要着力扩大人员往来,增进国民友好感情,把亚洲建设成为和谐和睦的大家庭。
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亚洲的稳定越来越具有世界意义,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如何为构建亚洲命运共同体营造和平稳定的地区环境值得各方关注。
一要树立新型安全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解决新问题需要新理念。面对日新月异的区域经济合作势头,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武力至上的陈旧安全理念已不合时宜。强化双边***事同盟,谋求自身绝对安全只会制造对立和隔阂。亚洲还没有普遍接受的共同安全观。各国应与时俱进,以开放包容精神加强团结合作,以新理念、新方式为维护亚洲安全探索出新路径。
2014年在上海举行的亚信峰会上,***提出应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共同,就是要尊重和保障每个国家的安全。综合,就是统筹维护传统和非传统领域安全。合作,就是通过对话合作促进各国和本地区安全。可持续,就是要发展与安全并重以实现持久安全。这一安全观顺应时代潮流,是对地区安全合作理念的传承和创新,为亚洲安全合作开创了新的广阔空间。中国是亚洲安全观的倡导者,也是积极践行者,愿以新型安全理念为指引,同地区国家一道走共建、共享、共赢的安全之路。
二要夯实双边关系基础。邻国无法选择,彼此长相往来,磕磕碰碰在所难免。各方应秉承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以地区和平稳定大局为重,尊重和照顾彼此利益关切,以和平方式妥处矛盾分歧,确保世代友好相处。中国已同俄罗斯、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巴基斯坦、阿富汗等国签署《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正与东盟探讨商签“中国一东盟国家睦邻友好合作条约”,这意味着将双方发展睦邻友好关系的良好意愿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将为双边关系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领土和海洋权益问题涉及各国根本利益和国民感情,解决起来十分困难。有关国家既要尊重国际法也要尊重历史事实,既要考虑现实因素也要考虑未来发展,不可偏执一方。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搁置争议、共同开发,通过对话合作逐步减缓分歧,为今后彻底解决问题创造条件。
由直接相关方协商谈判解决争议是60多年来中国和相关国家处理边界和海洋问题的宝贵经验。中国已同14个邻国中的12国彻底解决陆地边界问题。中印通过边界问题特别代表机制保持密切沟通,既在推动边界问题谈判又共同致力于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中国与不丹的边界谈判也在有序进行。中越完成北部湾划界,并积极探讨湾口外海域划界与共同开发。中韩商定2015年正式启动海域划界谈判。
中国和东盟国家就南海问题保持有效沟通,达成许多共识。中国提出处理南海问题的“双轨思路”,即由直接当事国协商谈判解决争议,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为妥善处理南海问题找到了现实有效途径。各方均致力于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同意在协商一致基础上早日达成“南海行为准则”,并已商定“准则”磋商“早期收获”,包括批准第一份共识文件,建立海上联合搜救热线平台及应对海上紧急事态外交高官热线等。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在此进程中不断深化合作与信任,切实维护南海和平稳定。
中日是近邻,分别是世界第二和第三大经济体,两国关系近年出现严重困难,其中的是非曲直是十分清楚的。双方日前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发表四点原则共识,希望日方能与中方相向而行,推动两国关系逐步走上良性发展轨道。中方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管控和解决***问题,同时也敦促日方正视历史和现实,谨言慎行,为中日关系改善作出切实努力。
三要促进大国良性互动。亚洲是大国利益最集中、互动最频繁的地区。基于历史教训,中国反对外部势力介入地区国家内部事务,主张亚洲国家之间的问题应立足于亚洲国家自己解决,因为,外部势力介入往往导致问题复杂化。同时,中国一直主张,亚洲是开放的亚洲,欢迎大国为地区安全发挥建设性作用,为地区和平发展构筑稳定的战略框架。 ’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保持高水平发展,各领域合作持续深化。中俄合作秉持平等信任、相互支持、共同繁荣、世代友好的原则,不结盟,也不针对第三方,为新时期大国之间深化互信与合作树立了典范。
中美均致力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这也是地区国家的普遍期待。2013年6月,中美两国***在安纳伯格庄园的非正式会晤中就构建新型大国关系达成重要共识,包括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2014年11月奥巴马总统来华出席亚太经合组织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并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与他达成重要共识,决心在深化务实合作与管控分歧的基础上推动新型大国关系建设持续取得实质性进展。双方同意在相互尊重的基础上,就亚太事务保持密切沟通与合作,构建积极互动与合作格局。中方愿同美方认真落实两国***达成的共识成果,不断充实新型大国关系内涵,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注入更大正能量。
四要妥善处理热点问题。理解源于对话、信任源于沟通。加强对话协商是妥善处理地区热点问题的正道。中国将继续为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发挥负责任大国作用。
朝鲜半岛核问题关系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必须标本兼治,综合施策,通过对话协商增进互信,平衡解决各方关切。各方应当拿出诚意,采取灵活姿态,重启六方会谈,尽快找到务实、管用、为各方接受的解决办法。中方坚持实现半岛无核化、坚持维护半岛和平稳定、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问题,愿继续为维护半岛及东北亚和平稳定作出不懈努力。
阿富汗正处于***治、安全、经济三重过渡的关键时期。2014年10月底,中国成功主办第四次阿富汗问题伊斯坦布尔进程外长会,这是阿大选后首个重要涉阿国际会议。会议发表了《北京宣言》,出台了一批阿急需的合作项目。中方愿同各方通力协作,将这些共识和成果尽早转化为实实在在的行动和举措,为阿富汗早日实现和平稳定及国家重建提供更大支持。
五要弘扬国际法治精神。国家不论大小、强弱,都应坚持国际法治。中国是国际法治和地区规则秩序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于二战之后,但新中国***府继承和接受了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法律秩序。为了在国际关系中践行法治精神,中国与印度、缅甸一起共同倡导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中方致力于维护地区海上安全和秩序,与东盟国家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争取在协商一致的基础上早日达成“准则”,2014年中方推动在华举行的西太平洋海***论坛年会通过新版《海上意外相遇规则》。中美两国***签署了关于建立重大***事行动相互通报信任措施机制的谅解备忘录和关于海空相遇安全行为准则的谅解备忘录。此外,中方还积极参与网络空间、外空等国际***域规则的协商,推动制定普遍接受、公正合理的国际规则。
201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70周年,地区国家应共同致力于维护二战胜利成果和战后国际秩序,坚定以国际法治维护和平稳定的信念。历史不容篡改,历史问题关系地区和平、稳定、发展大局,有什么样的历史观就会有什么样的安全观,只有正视历史,以史为鉴,才能真正取信于邻。
六要培育地区安全架构。培育地区安全架构必须从亚洲实际出发,不能照搬其他地区的做法。应充分考虑亚洲多样性,逐步建立符合地区实际、满足各方需要的区域安全架构。
上海合作组织成立13年来,成员国不断深化防务安全领域务实合作,协作打击恐怖主义、极端主义和***主义“三股势力”,在维护地区安全稳定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半岛核问题六方会谈尚未能解决核问题,但为六国进行安全对话提供了有效平台。东盟地区论坛、东盟防长扩大会等东盟主导的多边安全机制具有较强的包容性,有力促进了地区安全对话合作。这些机制重点不同,各具特色,应不断完善发展。同时各机制之间也应加强对接,实现协调发展。
中国将继续积极参与多边安全对话合作,为亚洲乃至世界提供更多公共安全产品。非传统安全问题日益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中方主张重点加强非传统安全领域合作,近两年在东盟地区论坛框架下主办的合作项目占总数的三分之一。中方致力于提升地区救灾合作水平,与东盟签署了《灾害管理合作安排谅解备忘录》,2015年将同马来西亚共同举办东盟地区论坛第四次救灾演习。中方愿同地区国家共同维护海上航道安全。2008年底以来共派出18批舰船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执行护航任务,受到护航的一半是外国船只。
现世安稳篇7
一、国际能源安全总体形势谨慎乐观
在世界能源供求格局中,能源蕴藏丰富国家的地位和影响日益突出。能源安全问题涉及***治利益、安全利益与发展利益,不仅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作为***治和安全问题深刻影响着世界形势和大国战略。
1.能源是支撑世界发展的决定性资源,世界能源总量相对充足但地缘分布严重失衡,客观上成为影响国际能源安全的隐忧。石油和天然气是多数国家的主要能源支撑,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长期直接依赖廉价畅通的石油供应。据估计,世界石油储采比至少可维持50年以上(中东地区为90多年),而且随着勘探和开采技术的不断进步,石油储采比还将继续提高。但世界能源的生产和消费在地缘分布上严重失衡,80%的探明储量分布在中东、北非、欧亚和北美地区,而世界石油消费的近80%则集中在北美、亚太和欧洲。国际能源署预测,2013年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石油需求将继续保持增长,而多数发达经济体石油需求将保持稳定或微降,其中日本降幅较大,预计将达3.6%。世界能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其地缘分布的严重失衡,使能源因素成为各国制定对外***策和处理外交关系的重要参考要素之一。
2.国际油价高低互换的规律多得到体现,油价供求相对平衡。上世纪70年代,阿拉伯国家发起的“石油战争”导致国际石油价格高涨。然而,尽管随后几十年的经济发展很快,增量以倍数计,对石油的需求劲头强劲,但到90年代甚至直到2003年伊拉克战争之前,国际石油价格却长期徘徊在10-20多美元每桶之间,石油价格不仅没有随着经济高速发展而成正比例上升,反而出现大幅度下滑并长期低迷,所以说经济增长不一定必然导致油价攀升。非经济因素在本轮国际油价疯涨中起了主要作用,经济增长拉动能源需求带来的影响有限,据测算仅投机商炒作一个因素就导致油价上涨30%。考虑到国际原油储量充足,伴随美国对外***策调整、国际形势逐步稳定,国际石油价格终将回归合理价位。
3.能源问题是经济和发展问题,也日益成为重大***治和安全问题,诸多内外因素搅动,国际能源安全形势依然存在比较严峻的一面。能源生产和消费国对能源安全的理解有所不同,产油国希望油价保持在适当高水平以利于本国经济发展,而消费国则希望以可以接受的价格获取稳定的石油供应。鉴于世界石油总量相对充足,生产和消费双方的需求在常态交易状况下应可望满足。但世界经济发展强劲、地区形势动荡、大国激烈争夺、产油国***局不稳、国际投机商炒作等诸多因素及其互动,严重威胁国际能源安全。
二、世界大国能源战略的借鉴意义
世界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在制定能源战略、维护能源安全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普遍注重内外兼顾、多元并举、综合协调,其能源战略既有许多共性,也有各自特点。
1.大力开展能源外交,力求能源供应国和供应渠道多元化,重视能源供应通道和***事力量建设。第一,各国高度重视海外能源多元化战略。美国是世界第一大石油国,国内石油产量为3.3亿吨,而年消费量接近10亿吨,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5%。1990年以前,美国石油进口中31%来自中东,16%来自中南美,11%来自加拿大。“9・11”事件发生后,美国对能源战略做了较大调整。2006年美国从非洲和中东进口石油的比例均占22%,但从非洲实际进口量要多于中东,非洲成为美国石油的第一大进口来源地,美国的石油对外依存度已经从十几年前的70%-80%,下降到50%以下,尤其是对中东石油的依存度,已经从2003年的28%,下降到2010年的约15%。美国总统奥巴马甚至宣布,未来10年将把石油进口量再减少1/3。日本年消费石油2.4亿吨,其中2亿吨要从中东进口。日本还大力投资中亚、俄罗斯和非洲。日本重新提出要提高在石油丰富地区的原油自主开采率,由15%提高到40%。欧盟对石油的稳定需求量为年6亿吨,对外依赖度也非常高。欧盟国家的天然气供应的44%来自俄罗斯,27%来自阿尔及利亚,挪威提供24%,而原油供应18%来自俄罗斯,28%来自中东。第二,大国的能源外交体现出各自特性。美国注重现实主义和实力基础,甚至不惜把自己的游戏规则强加给盟友欧洲和日本;美国高度重视能源维护的***事力量建设,还不断加强对重要海峡和运河的控制。日本***府以经济援助为先导以改善国家形象,企业随后跟进前往这些国家进行勘探开发;日本强调外交的中立性,积极参与国际性组织和区域对话。俄罗斯能源外交也带有平衡色彩,在继续稳定欧洲市场的同时,大力开辟欧洲以外的市场。
2.世界大国为获取稳定可靠而经济的能源,不惜动用各种手段展开竞争,甚至发动战争。在中亚,美国策划并建成从里海经过阿塞拜疆、格鲁吉亚、土耳其到达地中海的“西线石油管道”,同时考虑从土库曼斯坦经过阿富汗、巴基斯坦进入阿拉伯海的“南线石油管道”,以绕开俄罗斯控制。俄罗斯也不甘示弱,总统普京2002年就提出建设欧亚能源联盟,力***从资源、管道、市场等方面全面控制中亚能源。除了伊朗等少数国家外,美国基本主导着中东石油供应。俄罗斯与欧洲、与独联体国家之间也围绕油气问题而经常发生不愉快。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与世界能源进口大国之间也不断围绕石油定价权而斗争,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谋求操纵国际石油价格。日本与中国、印度也存在能源竞争。日本在修建俄罗斯远东石油管线、东海油气问题上与中国展开争夺。日本企业在***府的优惠***策扶持下,纷纷在埃及、安哥拉和阿尔及利亚等国展开勘探和开采石油。
3.大国也注意寻求能源合作与协调,争取某种形式的共赢。1974年建立的国际能源署(IEA)曾经很好地促进了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成员国之间的能源合作,该组织在建立紧急石油储备、国际合作机制方面提供指导,协调了各国行为,增强了抵御能源风险的能力。欧盟的能源合作相比之下非常成功。欧盟指定了确保能源供应安全、提高能源产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三大战略目标,一方面从基础设施和监管规则入手,建设统一竞争开放的能源市场,同时指定了共同的能源***策,动用集体资源为共同利益服务,大大提高了欧盟在能源领域的国际谈判地位。欧盟尤其注意同国际能源署的合作,在国际能源论坛同“欧佩克”保持着密切对话,与美国的能源合作和协调也比较紧密,欧洲和俄罗斯之间也有正常的能源合作机制。在亚太地区,多种能源合作思路正在展开。
三、中国能源之路的得与失
中国维护海外能源安全方面经验和教训兼有,中国在发展与能源丰富国家的关系、在国际能源外交格局中开创新局面、维护中国海外能源安全方面仍面临不少问题和挑战。
1.伴随中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国的现代化进程稳步推进,能源问题日益突出并成为制约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涉及国家安全的重大问题。2003年中国取代日本,成为全球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油消费国。2005年中国石油产量为1.82亿吨,为世界第9位,石油剩余探明储量为25亿吨,为世界第12位。但中国能源消费主体仍是煤炭,占67%。但今后随着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加速,能源短缺特别是石油短缺问题将进一步突出。1995年到2005年,中国石油年消费量年均增长5.25%,同期国内石油产量增速缓慢,对外石油需求增长迅速。2005年石油消费量超过3.27亿吨,进口原油1.47亿吨,对外石油依存度接近50%大关。2011年,中国石油表观消费量达4.7亿吨,增速虽低于近10年7.1%的平均增速,同比增长仍然达到4.5%。原油表观消费量估计在4.54亿吨,同比增长3.4%。石油和原油的对外依存度双破55%。中国的海外石油主要来自中东和非洲,进口份额分别为51%和24%。伊朗原油占中国原油进口总量的11%左右。预计到2015年,中国的海外油气产量将可以达到2.5亿吨。根据《2011年国内外油气行业发展报告》预计,2020年中国石油对外依存度将达到67%,2030年还可能升至70%。该报告指出,过高的石油对外依存度不利于能源安全而且容易受制于人。从保证能源安全角度看,应把国际依存度保持在25%以内为宜。但中国石油国际需求相比美国仍有很大距离,据预测2030年中国的原油进口量才相当于美国2000年的进口水平。
2.在维护石油安全方面要总结历史经验。第一,在一定时期内曾忽视了立足国内、居安思危的指导原则,造成关键时刻被动。上世纪60年代,中国实现石油自给,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并使中国石油自给水平保持到1993年,之后重新成为石油进口国。上世纪90年代直到2003年,国际油价长期徘徊在8-22美元每桶之间,油价低廉给中国即时购买提供了诸多便利,也导致对及早和趁机建设战略石油储备的重要性估计不足;同时忽视了立足自力更生、支撑发展的宝贵经验,对国际石油即时依赖非常严重。而一旦遭遇油价急速上升,石油进口局面即刻面临被动局面。战略卖家和投机商以及西方大国趁机抬高价格并大肆渲染“中国石油”。第二,战略石油储备和运输通道建设方面仍有需要改进之处。1994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中国应该充分利用国际石油低廉的有利形势,建设战略石油储备。之后更多研究人员呼吁,中国才真正开始战略石油储备库建设。以往的能源项目外交多注重短平快效果,较少考虑到本地区的长远发展和地区关系,缺乏全局性规划分析,并曾错失机遇。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俄国曾经急于向中国出口石油赚取资金,而中国许多公司当时并不感兴趣。而油价高位时,中国急于从俄获取石油,俄罗斯却存在戒心。
3.要认真调研以及影响油气资源的各种因素。第一,中国与能源蕴藏丰富国家的能源贸易合作顺利发展,但与有关国家的能源合作存在众多变数和牵制。美国对中国的戒心严重,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竞购美国优尼科公司失利就反映了这一点,战时美国还可以通过控制中东石油和石油通道来对中国进行制裁和封锁。中国的石油国际依存度非常高但却缺乏定价权,往往成为炒作目标。第二,中国从欧亚进口石油仍面临着风险和变数。中俄能源合作经历了10多年,但近年来在争取更多和更加长期安全稳定的石油供应问题上,进展比较缓慢。尤其是在日本和西方国家插手后,俄罗斯经常表现出变幻不定、决而不行、待价而沽的姿态。
现世安稳篇8
[关键词]美国;中东;国家利益
[作者简介]王广大,上海外国语大学东方语学院讲师,博士,上海200083
[中***分类号]D81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728(2006)08―0054―03
国家利益观是马克思主义分析国际问题的基本方法。在由国家构成的现代国际社会中,国家利益始终是国家对外***策和行为的根源和立足点,是国际***治的核心概念之一,也是我们深刻认识国际关系的关键因素。关于国家利益,尽管其内容和追求方式因国家而异,但其本质是基本一致的,即对国家有利之事。严格地讲,国家利益是指国家生存和发展的利益。国家利益是个内容复杂的系统,有不同的划分角度。美国学者纽克特莱因(Donald Nuechterlein)首先提出“利益强度”这一概念,认为国家利益系统有主次强弱之分。我们称之为根本利益和其他利益,根本利益又分为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其中,安全利益是国家利益的核心因素,经济利益是国家利益的物质基础和终极追求。
美国在中东有着十分重要的国家利益,这包括安全利益(打击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经济利益(石油资源)以及其他从属性利益(确保地区局势特别是友好***权稳定、保障以色列的安全、推进中东各国“美式民主”改革)等几个方面。
一、安全利益
国家安全利益是对国家的生存和安全构成影响的利益因素,是国家利益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的核心。没有国家安全,就无国家利益可言,国家利益也就无从维护。这类利益必须由国家采取包括武力在内的强硬措施来加以保护。“9・11事件”之后,美国将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尤其是两者的结合,视为美国面临的首要威胁。确保美国不再遭受重大恐怖袭击,特别是遭受核、化学、生物武器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袭击是美国最根本的安全利益,所有其他对外***策目标都必须服从于这一根本利益。
事实上,解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根本问题在于消除获取和发展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动因。事实证明,只要在国际和各地区范围内建立起和平、稳定的环境和良好的国际关系,使各方的安全得到保证,就能消除获取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动因。将一些国家称为“流氓国家”,并提出“先发制人”战略,将会刺激一些国家获取核武器。只有通过和平对话的方式,才能真正解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问题。国际恐怖主义和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对整个国际社会构成威胁,是国际社会面临的共同挑战,需要整个国际社会的通力合作。加强国际合作、加强联合国框架内的国际防扩散机制和国际核查机制才是解决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扩散的有效途径。二、经济利益
从经济在国家体系中的基础作用和决定性角色来看,经济利益是一国实现其国家利益的物质基础和终极追求。只有经济发展了,才能够加强国家的综合实力,保障国家安全。而且国际***治永远都是以国家的综合实力为后盾、以国家利益为目标的。没有这种实力,外交和国家***治就是空话。因此,一般情况下,经济利益总是国家的首要目标。美国是靠经济和贸易立国的国家,追求经济利益一直是美国对外***策的最主要目标之一。美国在中东最大的经济利益就是石油利益,即确保能够以合理的价格获得稳定、足量的中东石油,以在数量和质量上能够保障美国经济当前的需要、参与国际竞争的需要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维护其世界范围内的石油霸权。因此,“9・1l事件”之前美国在中东的首要国家利益一直都是海湾的石油利益(《1995年美国***中东战略报告》)。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历届美国***府也都公开声明,保证石油供应安全是其中东外交的首要目标之一。
中东地区除了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位置之外,还蕴藏着丰富的石油资源,仅海湾地区石油蕴藏量就占全球已探明储量的2/3,战略地位非常重要。其中,沙特阿拉伯占世界石油已探明储量的1/4,伊拉克是世界第二大储油国,约占世界石油总量的10%,伊朗、阿联酋和科威特各占9%左右。据分析,海湾各国至少在未来10年之内仍将是世界石油的主要出口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消费国,美国一直努力控制世界石油的生产、供给和定价的主导权。中东的石油资源对美国经济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该地区的石油供给及其定价直接决定了国际市场的石油价格走势,也决定了美国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对欧佩克在国际石油供应格局中的主导地位一直耿耿于怀,美国认为欧佩克把石油价格定得太高,不利于美国和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美国计划削弱欧佩克的影响,进一步把世界石油的定价权抓到自己手里。
为了维护和巩固中东石油霸权,美国***府往往通过经济、***治、外交甚至***事等多种手段交替或联合使用,通过与中东产油国构建一系列相互依赖的机制化经济制度,包括构筑“石油美元体制”、扩大中东产油国对美国技术与贸易的依赖和加大中东产油国对美国金融市场的依赖性等,控制中东石油资源,确保美国霸权意义上的石油安全利益。鉴于中东石油的战略意义以及近年来美国石油需求对外依存度持续扩大和美国在国际经济稳定性方面的整体利益,在可预见的未来,美国不大可能放弃中东石油稳定供应的最终保障者的角色,更不可能放弃对中东的石油控制权。
从更广阔的视角看,石油不但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而且还是一种极其重要的战略资源。控制了中东石油就等于卡住了世界经济的大动脉,进而就可以控制或遏制世界上其他大国或大国集团的崛起,防止它们将来挑战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因此,控制中东石油,作为一种意义重大的战略利益,也是美国控制世界经济,建立世界霸权的主要手段之一。三、其他利益
其他利益,又称次要利益或从属性利益,是指从属于国家根本利益的其他利益范畴。威胁次要利益的情况一般涉及某种国家利益,但其后果不会对国家造成全局性的不利影响。美国在中东除了上述安全利益和经济利益等根本性的国家利益之外,还有一些从属性的其他利益,包括确保地区局势特别是友好***权稳定,保障以色列的安全,推进中东各国“美式民主”改革。
1.确保地区局势特别是友好***权稳定。中东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不仅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有重要影响,而且符合美国的利益。首先,中东作为世界石油主要储产地,一旦局势动荡,影响石油供应,势
必导致油价波动,那么美国希望的“源源不断的石油供应和稳定的石油价格”就将化为泡影,美国经济就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维护中东局势稳定,美国就能控制中东石油资源,不但可以满足美国自身的需要,又能够制约那些依赖中东能源供应的国际战略竞争对手,从而进一步扩大美国的战略优势,加强美国在世界格局中的主导地位。其次,中东国家出现暴力变革或者激进***还可能危及美国的友好国家甚至周边地区,进而影响美国实现其全球战略目标。因此,维护中东地区局势稳定也是美国中东战略的既定目标之一。
2.保障以色列的安全。自以色列建国以来,历届美国***府都以积极的姿态保卫以色列的安全,这除了以色列本身是一个西方式的民主国家和犹太人在美国国内***治中的作用之外,还与以色列在美国中东战略利益中起的举足轻重的作用不无关系。首先,以色列地理位置优越,能在这个地区为美国提供良好的***事基地、战略物资的储备地和转运站。其次,以色列拥有中东地区最强大的***事力量,能够有效地维护美国的中东利益。再次,以色列为美国提供了极其宝贵的***事经验和大量价值极高的情报。正因为以色列的地区战略地位和作用与美国的全球利益,尤其是在中东的利益相吻合,所以,保障以色列的安全自然成为美国国家利益的一个组成部分。当前美国积极支持以色列,既是美国反恐斗争的需要,又是以色列善于把自己的利益与美国在中东的地区利益有机结合起来的结果。
现世安稳篇9
[关键词]长恨歌;女权主义;男女平衡
一、男女平衡的女性视野
由于社会历史的原因,长久以来,女性在文学史上几乎没有留下过重大的痕迹。18世纪60年代的西方,女性为了争取她们在***治、经济、社会事务等各方面被剥夺的权益,形成了对当时社会制度的猛烈冲击、有强烈的权力斗争色彩的“女权运动”。随着运动规模的扩大,女权主义进入了文化批评领域和学术界,并努力进行女性的主体性和文化认同等方面的建设。在中国,从“五四”开始一直到20世纪90年代,从庐隐笔下“我心彷徨”的海滨故人,丁玲笔下的“莎菲”系列,到《方舟》中会抽烟,会打家具,甚至会梗着脖子骂人的寡妇俱乐部的成员,再到关在“一间自己的屋子”[1]进行“私人写作”的林白和陈染,中国女作家在关注女性的写作道路上不断地探索,并取得不俗的成绩。“但由于我们对女性的认识是从西方接受来的,和我们真正的女性现实不一定合适”[2]180,所以虽然她们的作品中的主人公都能自觉地反抗男性,清醒地批判不平等社会现实,但由于她们无视性别差异,孤立地研究女性,完全从个体经验出发的写作态度又使之无法认清事实真相,从而在颠覆男性文化过程中出现矫枉过正的现象,带有了一定的女性霸权色彩。男女之间互相关怀的人间真情不仅没有出现,反而更加激化他们之间的对立,对于女性而言“实则是在传统的尊卑之外又平添了一份妇女所承担不起的负担”[3]18。
在传统的“家”的分配中,男性主掌着主流世界的起伏成败,关注“大世界”的事情,女性则是生活的边缘,是以家庭作为她们的“小世界”的,因此女权主义者看到的是女性被压制而悲惨不幸的一面,然而在《长恨歌》中,王安忆看到的却是另一面,那就是生活的安稳。因为这种分配使女性避免了各种残酷场面凶狠的厮杀,所以她们可以没有太多的个性,可以对天下大事不感兴趣,可以没有那些形而上的焦虑,只要在“过日子”中展示智慧和能力,享受安稳人生,即使她们在现实生活中遭遇大不幸的时候,王安忆也没有把这些不幸的根源完全归结于男性。对于李主任、程先生、康明逊等这些承担着历史,又被历史压垮的男性,王安忆并没有操起笔来声讨他们的无能,更没有让作品中的女人们居高临下地挖苦、嘲笑男性的软弱。相反,她从人生的角度宽容了男性的无奈,从而谅解了他们,“人都只有一生,该是谁为谁垫底呢?”她看到城市发展的同时,也看到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清醒地认识到男性因承担着太多的责任而显出的疲倦和衰弱。当女性在思想意识、经济生活上逐渐***起来的时候,王安忆用她们的幸运而坚韧的一面,替代了男性无力和软弱的一面,从而构筑起这个世界的平衡。《长恨歌》选择了女性史——王琦瑶的一生来贯穿全书,王安忆这种面对现实,以承认差异为前提的女性关怀比走向极端的“女权主义”关怀来得更合理更真切些。
二、“小世界”的坚韧——“大世界”永远的后盾
王安忆说“我生活在上海,我对这个城市的历史,文化,语言,包括上海人的世界观等一直都是潜心关注的,这些在我写作《长恨歌》时,都变成了有用的资产,必要的准备。”[2]89从历时性的空间上看,王琦瑶早年的辉煌,中年的落寞与晚年的二度青春,与上海这座都市在20世纪的兴衰历程,恰好构成了巧妙同步。她的一生可谓苦难多于幸福,但她的那份坚韧不仅存活了自己,而且成全了许多男性,贯穿了上海百年风云动荡的生命史。因此,对于对女性的生活经验有着切肤感受的王安忆而言,女性的坚韧就是上海无言却不屈的灵魂。
在《长恨歌》的书写中,女性只是作为城市的代言人,一个载体。同时王安忆通过作品让王琦瑶完成了一个女性完整的成长过程:从对男性的依附到一个人坚强地面对生活,作品中那些有权有势的主流人物如李主任、蒋丽莉的父亲、严师母的先生,都仅仅是一些神龙见首不见尾的形象,他们并没有和女性们处于一种对立的位置,甚至在很多时候,他们是将彼此视为自己的后盾。王琦瑶上了《上海生活》封二,成为名人,因为“照片里的王琦瑶只能用—个字形容,那就是乖。那乖似是可着人的心剪裁的,可着男人的心。在程先生的极力帮助下,王琦瑶成功当选为上海小姐,也就拉开了她一生的序幕。李主任当年权倾一时,是大“世界”中的主流人物,正是这种神秘的男性强悍使李主任符合传统定义中的“男子汉”形象,给王琦瑶带来了安全感和温暖感,所以王琦瑶觉得有什么事为她决定好了,想了也是白想,于是王琦瑶毫不犹豫地住进了“爱丽丝公寓”,来访的蒋丽莉感到“她有点欺人,不知仗着什么”,王琦瑶对她的一席话却揭开了谜底“总是我在你家吃饭,今天终于可以请你在我家吃饭了”,当年王琦瑶一无所有,在女性世界里,她只是个弱者,蒋丽莉对她再好,她也只是住在蒋家的一个被施与者,而现在依靠“大世界”的力量,她终于可以在“小世界”里扬眉吐气了。李主任为她提供了经济上的资助,而她却给了纵横征战的李主任以温柔的慰藉。当李主任面临着男性世界动荡风云时,只有“爱丽丝公寓”——王琦瑶寓所像世外桃源一般。给他以暂时的安宁,“两个人都是要求安慰的……各人的要求不一样,能量也不一样,李主任要的那一点正是王琦瑶的全部;王琦瑶的一股脑儿,也恰巧是李主任的一点。因此也是天契地合。”这是男性的大世界所无法拥有的。“大世界”的动荡和“小世界”的安稳在王安忆的眼里不仅没有成为对立的矛盾,反而成为在灾难降临时互相扶持的关系。
在这藐小的人生中,“男女的奋斗任务是一样的,都是……生存”[4]85-86灾难是不分时候地降临在人们头上的。在传统的分配中,男人因为主宰着大世界,所以才有了力量。而一旦这个世界崩溃了,他们也总是最先的受害者,也总是先被打倒。王安忆不仅有着对女性深切的关注和认可,同时对于在历史中男子的处境深表同情。而女性如同多数市民一样,自认为是落后于时代的人,“对于***治,都是边缘人”。正是这种认识,使她们在最动荡的时候依然运转在这个世界里。外面的天空是凄风苦雨的,而在平安里的她们却坐拥暖炉,笑品香茗。这种实惠是穿在身上,暖在心田的;是吃在嘴里,香在心上的,这股浑然不觉的韧性是女性与生俱来的,“她们的硬不一定在攻上,也是在守”[4]84,是不知不觉的,是“做了再说的”,她们从来不怨天尤人,正是有了这份坚韧使得上海的女人心里都有股硬劲,使得她们在这个仍是以男人为主流的世界里站稳脚跟,安身立命,并随时能支撑起因男性无力而崩塌的那一片天空,成为“大世界”最永恒,最坚实的后盾。
1948年最动荡时,王琦瑶仍然还在想“李主任是通天的人,倘若他都是过不去,又有谁能帮得上他”。但在李主任与王琦瑶最后一次见面失之交臂之后,王琦瑶和他真是“两人都无依无托。自己靠自己,两个孤魂”。可是通天的人走了,王琦瑶依然好好的活着,变的只是生活地点,方式——从爱丽丝公寓到了平安里,不变的是那颗上海心;与王琦瑶相爱并有了骨肉的康明逊,为了守住他所在世界里的位置,与女儿近在咫尺却不敢认,王琦瑶无怨无悔;程先生在文章中无法忍受非人的痛苦,抛下了他钟爱一生的女人而结束了自己的性命……萨沙、老克腊等男人,在她身上得到了不同的满足后便决然离去。她的心一次次被交付出去,可事情刚起了头就结束了,传统女性视为生命动力的“家”她一直无法拥有,但王琦瑶的生命并不会因此而暗淡,她仍然冷静而平和地生活着。“倘若不是这样专心致志,将注意力集中在这些最具体最琐碎的细节上,也许就很难将日子过到底。这些日子其实都是不能从全局推敲的,所以,在这仔细的表面之下,是有着一股坚韧,这坚韧不是疾风骤雨的那一种,而是用来对付江南独有的梅雨季节……它是供小人物切碎了平均分配的小日子和小目标”。正是这股韧性支撑着王琦瑶,使她比曾经辉煌的男性们走得更远。
三、“小世界”的安逸——“大世界”的荫护
长久以来,这个世界大历史的书写者是男性,他们的世界是这个动荡社会的中心力量,他们承担着历史和社会动荡的—面,而“家”则是历史安排给女性的唯一的位置。她们的小世界是中心之外的,是边缘地带的,关心的不是社会变迁,而是吃穿用行,身边琐细。因此在很多小说中,城市常常是以一种雄性的面貌和动荡的姿态出现的。但正如陈思和所说的:“《长恨歌》写了家庭和社会的脱离,事实上,除了***的,显在的一个价值系统,民间还有一个相对***的价值系统,几十年来,上海市民的生活实质没有多少改变,它有自己的文化独特性”[5]。这个价值系统就是一直处于边缘位置的女性“小世界”。作为“东方女性”,王安忆不可避免地对这个世界有着深刻的理解和记忆,“毕竟中国的女性,刚从厨房中出来不久,记忆中都是往事……”[2]25所以在《长恨歌》中既没有动人心魄的故事,也看不到一点曾被誉为“冒险家乐园”的上海的风云变幻,有的只是日常生活中与普通人——更确切地说是与普通女人——贴得很近的世俗生活的点点滴滴。王琦瑶是将一生的幸福放在一天去过的。李主任如同一颗流星划过她的生命,王琦瑶只得到了一瞬间的灿烂,然后便如同一颗珍珠埋入沙土中一样,她便消失在了上海低低矮矮的胡同中,与小人物们一起过着仔仔细细的日子。
正如我在前面所提到的,王安忆追求的是男女平衡的理想世界,她说“人类刚迈出,或正在迈出的大自然的环境,为男人和女人创造了两种不同的理想:男人的理想是对外部世界的责任和创造,而女人的理想是对内部天地的塑造与完善”[6]。王安忆并没有激烈反对传统的家庭分配,反而接受了这种分配,因为这个分配使男人成为“大世界”的同时也承担了太多的压力,而女人被抛在边缘的“小世界”同时也享受了其中优越的一面——安稳,这安稳是从人生细微的角落中一点一滴构筑起来的,它带着些妇人性,带着些世俗性。不管历史怎么前行,不管都市如何高速飞转,但在它的边缘里却有着人类最恒定的东西,那就是吃饭穿衣,是鸡毛蒜皮,是用尽心机的算计的饮食生活。女性的小世界里所掌握和控制的这个价值系统不仅在她的作品的时代里成立,放在遥远的未来和曾经的过去,也是一样存在的。平安里的生活简朴,“下午茶”比不上国际俱乐部的豪华和奢侈,但也是精雕细刻的,他们谈论的话题“不外是衣服,炒栗子的甜糯。瓜子的香,白果的苦”,还有王安忆不厌其烦地描写王琦瑶的饮食起居,如她用黄泥螺下饭,洗头时把领口向里面窝起来……这些世俗细节的堆积,和对一个城市底部生活的描写,使人感到一种女性的温情,对于任何人而言,它们都是似曾相识的,虽然很女人味的东西,但正是这些婆婆妈妈的细节影响人的感官的同时影响着人的情感,让人牵起很多回忆的,“别小看了这些细碎的东西,它们哪怕是这世界上的灰尘,太阳一出来,也是有歌有舞的。”这些小东西、小人物小细节,最有生命力。世世代代在上海这个城市里生活的,是真正见证了城市历史的人们。“其实它们,才是上海这城市的基调……倘不是他们,上海的光色便是浮光掠影。”[4]123
在物质里,在琐屑里,在传统分配的角色里,她们悠然而安稳地生活着,但是“小世界”里的这份安稳却是来自于“大世界”的荫护,正如外婆认为的“男人肩上的担子太重,又是家又是业的,弄得不好,便是家破人亡,女人是无事一身轻,随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便成了”。如果说王安忆选择“小世界”的坚韧作为“大世界”的后盾的话,那么在“大世界”荫护下,“小世界”所拥有的安稳恒定的日常生活则是女性幸运一面的展示,这两个世界的平衡就筑成了上海的血肉之躯。
“这个世界就是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世界。我要探求的是在这样一种状况下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关系,她们是怎样达到平衡的。”
[7]在《长恨歌》中王安忆已经不再用“女权主义”的眼光来打量这个世界,她只是站在男女关系平衡的立场上来关注女性:男女两性是一个共同体,她们和谐的存在才是人类关系最自然的一种表现,毕竟男女的确是有很多不可言喻的先天差异,如果完全打倒了男性,这个世界会失去平衡。那么女性又何以生存呢?王安忆舒舒缓缓的描述中,一个男女和平共存的世俗上海徐徐展现在我们面前。
(注:以上引文除了标有出处外,其余均引自王安忆的《长恨歌》,人民文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1]弗吉尼亚?伍尔夫.一间自己的屋子[M].北京:三联出版社,1989:2.
[2]王安忆.王安忆说[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3.
[3]陈晓明.现代性与文学研究的新视野[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2003:18.
[4]王安忆.寻找上海[M].上海:学林出版社,2001.
[5]祝晓风.王安忆打捞大海,《长恨歌》直逼张爱玲[N].中华读书报,1995-11-01(1).
现世安稳篇10
摘 要:联合国雏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它不但促进了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而且对构建和谐世界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符合各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多极化、多速主义有利于构建和谐世界。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必须堆护联合国的权威和继续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结构现实主义是当今主流国际关系理论,为分析联合固雏和行动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对构建和谐世界也有重要启示。 论文关键词:联合国维和行动;联合固宪章;蛄构现实主义;和谐世界 从1945年联合国成立到2006年6月,联合国会员国由51个增加到192个,成为最具普遍性和代表性的国际组织。联合国为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促进共同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一项重大创新,对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有着重要影响。国际和平与安全问题也是20世纪70年代末兴起的结构现实主义的核心议题。结构现实主义为解析联合国维和行动提供了有别于其它理论的视角,为各国构建和谐世界指出了途径。 一、联台国宪章中的雏和思想 联合国宪章不但是联合国维和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是以联合国为中心构建和谐世界理念的恩想源泉。所以,用结构现实主义来分析联合国维和行动和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应该从结构现实主义的视角来分析联合国宪章。 结构现实主义的标志性人物是美国学者肯尼思·华尔兹。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和汉斯·摩根索的传统现实主义是一脉相承的,其理论核心都是权力***治,“不管国际***治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权力(Power)总是其直接目的”。同时结构现实主义又对传统现实主义进行了发展创新。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有三个假定:(1)国际系统是以无***府性为基本性质的系统;(2)国家是此系统中的基本单元;(3)对系统的稳定和系统单元行为的最重要影响因素是系统结构。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被称为整体的或系统的方法,它的分析层次是国际系统,而不是国家行为体。系统被定义为一系列互动的单元。从一个层次来说,系统包含一个结构,结构是系统层次上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它才可能设想单元组成一个系统,而不同于简单的组合。在另~个层次上,系统包括互动的单元。单元性质以及互动模式的变化与单元行为的结果并没有直接的联系。结构对于解释细节的作用确实不大,但是,尽管缺乏详细的内容,结构却有助于解释那些重大的、重要的而且持久的模式。国际体系中的权力分配决定了国际系统的结构,国际系统结构是影响国家行为的惟一重要因素,即“结构选择”,单元(国家)行为由系统结构决定。 近代以来,国际组织是国际关系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但是它并没有改变国际社会的无***府状态。国际联盟和联合国是其中两个最有代表性的***府问国际组织,它们对国际关系产生了重大影响。但是国家仍然是***的最基本的行为主体,国际社会的无***府性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我们把联合国与国际联盟分别看作一个国际系统,其会员国为互动的单元,对联合国系统与国际联盟系统进行分析比较。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分别是国际联盟和联合国的行动指针,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分别是国际联盟盟约和联合国宪章最重要的内容之一。国际联盟盟约结构中的大会由全体会员国组成,行***院由常任委员国英国、法国、意大利、日本、苏联、德国和由大会定期选举产生的非常任委员国组成。盟约第三条第三项:大会开会时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四条第四项:行***院开会时得处理属于联盟行动范围以内或关系世界和平之任何事件。第五条第一项:除本盟约或本条约另有规定者外,凡大会或行***院开会时之决议应得联盟出席于会议之会员国全体同意。联合国系统的宪章结构中的大会由联合国所有会员国组成,安全理事会由中国、法国、苏联(俄罗斯)、英国、美国五个常任理事国和六个(后来增加到十个)非常任理事国组成。宪章第二十七条第二项:安全理事会关于程序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表决票表决之。第三项:安全理事会对于其他一切事项之决议,应以九理事国之可决票包括全体常任理事国之同意票表决之;但对于第六章及第五十二条第三项内各事项之决议,争端当事国不得投票。第二十四条第一项:为保证联合国行动迅速有效起见,各会员国将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之主 要责任,授予安全理事会,并同意安全理事会于履行此项责任下之职务时,即系代表各会员国。第十二条第一项:当安全理事会对于任何争端或情势,正在执行本宪章所授予该会之职务时,大会非经安全理事会请求,对于该项争端或情势,不得提出任何建议。第十四条:大会对于其所认为足以妨害国际间公共福利或友好关系之任何情势,不论其起因如何,包括涉及本宪章所载联合国之宗旨及原则之情势,得建议和平调整办法,但不以违背第二十条之规定为限。 从上面国际联盟盟约结构和联合国宪章结构的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联合国和国际联盟在维护国际和平安全方面截然不同的效果的根源。国际联盟盟约结构有重大缺陷。国联大会与行***院职权划分不清,责任不明,容易形成争权和推诿两种不利情况。形成决议必须全体一致就使每个会员国都有否决权,必定无法统一意见,最终失去采取有效行动的可能性。国联会员国约定彼此以完全诚意执行所宣告之裁决或判决,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无***府国际社会中,国联决议就无任何约束力,而国联既无权力,又无手段来强制实施决议,常常是一纸空文。联合国宪章结构克服了国际联盟盟约结构的先天不足,体现出结构的完美性和建设性。宪章设计时克服了大会、安全理事会权限划分不清、互相掣肘的弊端,把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主要权利专属安全理事会。安理会得调查任何争端或可能引起国际摩擦的任何情势,以断定其继续存在是否足以危及国际和平与安全。其强制行动可以决定使用武力,以维持或恢复国际和平与安全。各会员国同意以宪章之规定接受并履行安全理事会之决议。这样,安全理事会在处理威胁世界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事件时就具有无可争议的权威性。同时宪章结构实行五大常任理事国全体一致的原则,通常称为“否决权”。在安理会里,否决权是指任何常任理事国都可以阻止他们所不赞成的一切属于实质性的问题议案的通过。否决权是联合国组织的基础,它充分重视了大国的特殊作用。是给予在维护宪章的宗旨和原则中起重大作用的大国的一种特殊的责任和义务,因为大国团结和合作的程度决定了联合国行动的成败。同时,也吸取了国际联盟决议须大会全体一致,给会员国普遗否决权导致其难以采取任何有效行动的教训,这就使联合国迅速行动有了更多的可能和成效。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一项创举,虽然在宪章中没有明确的条文规定,但是它是一种介于和平与武力之间的行动措施,不少人称之为联合国宪章的第6.5章,可以明确地说联合国维和行动完全符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与原则。60多年来,正是在联合国宪章的指导下。联合国会员国集体采取行动为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保持世界稳定与和谐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二、联台国维和行动实践 联合国宪章的第六章、第七章规定了联合国及全体会员国对违反宪章,破环地区和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国家所应采取的措施,它们包括调解、斡旋、制裁、封锁乃至集体强制恢复和平。60年来以此为指导,联合国采取了一系列重大行动,制止了侵略,恢复了不少热点地区的和平与稳定。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国际格局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尤其是1991年12月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终结,冷战结束。冷战后。国际格局向着一超多强,群雄逐鹿的局面发展,国际热点不断、矛盾层出。两极格局期间及终结后,联合国维和行动呈现出不同的特征。我们对60年来的联合国维和行动作一总结,从中引出一些关于“极”的思考。 据统计,从1956年11月组建第一支联合国紧急部队(第一支紧急部队),到1990年3月联合国过渡时期援助团(过渡时期援助团)结束维持和平使命,在整个两极格局时期,联合国共实施了12次维和行动;从1948年6月组建的联合国停战监督组织(中东一停战监督组织),到T992年3月结束的联合国驻柬埔寨先遣团(联柬先遣团),联合国共实施了11次跨越两极格局时期的维和行动;截止到2005年3月,联合国组建苏丹特派团(联苏特派团),在两极格局瓦解后,联合国共实施了大约37次维和行动。由此可以看出,在整个两极格局的40多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总共只有大约12次,跨越两极格局的维和行动有11次。而在两极格局结束的短短15年中,联合国维和行动竟达37次。在冷战前后。维和行动呈现不同的特点。冷战后,维和行动规模更大。维和人数剧增,大国开始派员参加,维和行动更多地关注一国内部的冲突,而不是国与国间的冲突。 联合国维和行动是与整个国际格局结构密切相关的。从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19 91年12月苏联解体。世界经历了长达近半个世纪的两级格局时期。两极格局终结后,世界处于新旧格局交替之际。美国仍是惟一超级大国。但是特别是“9·11”事件以来,国际形势更加复杂多变,热点问题层出不穷,非传统安全问题对人类的威胁明显增大;国际上反对单极化和单边主义,要求多极化和多边主义的呼声不断高涨。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增强。结构是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排列方式定义的,只有排列方式的改变才是结构性的改变。国际体系的结构是指国际体系中物质性权力的分配格局,即系统单元(国家)依其相对国力在体系中的相应位置的排列。国际系统结构是由单位的数量和类型以及国际系统中的权力分配状况决定的。“极”(Polarity)指的是行为体的数量以及它们的实力分配状况,因此体现着国际系统的结构。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认为,只要无***府状态保持不变,那么系统的稳定就与主要行为体的命运休戚相关。二者联系的密切性在于大国的变化将导致系统的转型。在两极相争的系统中,权力失衡只能通过自身内部的努力来得到纠正。确保自身能够获得坚定的支持至关重要。但是两极系统中不存在这种情况,因为第三方的加入或者退出联盟并不能使两极均势发生改变。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所以,美苏两极格局近半个世纪,尽管双方对峙,在世界各地争霸,由于它们大体势均力敌,各自代表一个“极”,单从“极”的力量对比中,它们保持了长期的均势平衡。总体上使世界保持了和平,没有发生大的战争,局部地区的冲突被限制在一定范围和规模内,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次数才比较少,规模才比较小,影响相对不大。当然,我们反对美苏两国推行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治。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两极格局逐渐瓦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着两极格局的终结,世界进入旧的格局瓦解,新的格局尚未建立的一个特殊的新旧交替时期。原来在两极格局下被压制的矛盾和冲突不断爆发出来,世界各地热点此起彼伏,惟一超级大国美国推行单边主义的单极***策,不但不能使世界更加和平与稳定,相反遭到了世界绝大多数国家的反对,激化了矛盾,世界各国要求多极化,加强联合国作用的呼声不断高涨,联合国在维持世界和平中的作用更加突出,得到了世界大多数国家的支持,联合国维和行动前所未有的活跃,参加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国家不断增多,维和次数急剧上升,规模空前。联合国维和行动成为维持国际和地区和平与安全的一把利剑,为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为实现和谐世界理念提供了有力保证。 三、联合国维和行动是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途径 2005年9月15日,中国国家******在联合国成立60周年***会议上发表了《努力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的演讲,全面阐述了构建“和谐世界”的重要理念。提出“应该尊重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相互借鉴而不是刻意排斥,取长补短而不是定于一尊。推动各国根据本国国情实现振兴和发展;应该加强不同文明的对话和交流,在竞争比较中取长补短,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努力消除相互的疑虑和隔阂,使人类更加和睦,让世界更加丰富多彩;应该以平等开放的精神,维护文明的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协力构建各种文明兼容并蓄的和谐世界”。和谐世界是人类追求的崇高目标,也是中国***府审视国际国内各种机遇和挑战而郑重提出的一项重大的全球治理理念。与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正在得到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人民的理解和支持。构建和谐世界不是空中楼阁,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是其前提条件,因此,构建和谐世界首先就要使世界保持和平与稳定,一个动荡不安,战乱纷起的世界绝对不是和谐世界。 在系统理论中,结构是一个有生命力的概念,它产生于主要单元之间的互动,是指一系列约束性条件,结构是全范围内的组成部分,使得系统能够被视为一个整体。定义一个结构必须忽略单元是如何联系的(即如何互动),而关注它们在彼此的联系中所处的地位(即如何排列和定位)。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理论认为两极最能保证国际系统的和平与稳定。在多极系统中,四极是可以接受的最小数目,因为国家可以结成联盟,并且确保相当大的稳定性。“五”被视为另一种临界数目,在其中一国可以担当平衡者的角色,从而使之成为能够保证稳定性的最小数目。因此,要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单极肯定不行,这样霸权国会我行我素;两极由于双方相互制约,能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世界和平与稳定,但并不能使世界处于和谐状态。冷战时期,美苏两极长期对峙,虽然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但世界长期 处于不正常的状态,冷战阴影在世界上至今仍挥之不去,和谐世界无从谈起。两极格局的终结为实现和谐世界提供了可能。目前,世界处于一超多强、多极化趋势逐渐明朗的转折时期。一个多极化的世界可能是三极、四极、五极,或者更多极,总之是多极和多边主义。多极和多边主义才有利于构建和实现和谐世界,作为实践多边主义的最佳场所。联合国在构建和谐世界中责无旁贷,因此,必须维护联合国的权威。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项行之有效的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的实际行动措施,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联合国维和行动在促进地区热点问题的解决、缓解危机等方面卓有成效。所以,构建和谐世界必须进一步积极开展联合国维和行动。 肯尼思·华尔兹的结构现实主义是一种高度简约化的理论,它以理性主义为宏观理论假定,以国际体系为研究层次,以体系结构为主要自变量,以国家行为为主要因变量,以国际体系无***府性为基本体系条件,构建了一个现实主义的科学理论体系。同时它自身也存在不少缺陷,如过度强调结构的作用,把单元(国家)除实力之外的一切特征,如国家的***治体制、意识形态等全部排除在研究范畴之外。这固然为单元在系统中由于有相同的属性而有利于类比提供了极大方便,但是,事实上单元自身的其它特征在系统中同样发挥着重大作用;同时,认为两极最能保持世界的和平与稳定,这有待商榷。但是它为分析国际现象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影响深远。两极格局瓦解15年后,国际形势发生了重大的变化。全球化深入发展,推动国际关系深刻变革,和平、发展、合作越来越成为世界的主旋律。与此同时,影响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不稳定因索正在增多,地区热点尚未解决,非传统安全问题影响上升,反对单边主义和单极化,要求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多极化、多边主义的呼声显著增强。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树立互信、互利、平等、协作的新安全观,建立公平、有效的集体安全机制,共同防止冲突和战争,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联合国作为集体安全机制的核心,在保障全球安全的国际合作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作用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只要世界各国共同努力,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继续积极开展维和行动,坚持结构现实主义所认可的多极化和多边主义,“彼此以善邻之道,和睦相处”,人类就能创造一个和平、安全、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