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不变10篇

自由不变篇1

被赶走的平价百货公司

北京的港式茶餐厅越来越多了,不是模仿港式的那种,而是香港人自己来开的。在这些餐厅里面,周围总是会响起粤语;很多时候,都可以听到香港顾客在那里谈论内地人现在是多么的有钱。

这些地道的茶餐厅通常都不大,老板们通常会亲自坐镇打理。我想起上海那家茶餐厅的老板,那应该是两年前,坐在他那家装修的非常六十年代的餐厅里面,他告诉我:在香港,像他这样的餐厅已经做不下去了,因为租金太贵。尤其是大地产商名下的商场,(当然,没有商场不是大地产商的),他们会连接租户的电脑,根据租户的营业状况,来决定加租金的幅度,以及是否要把不赚钱或者赚钱不多的租户赶走。

这样的后果就是,几乎所有的商场,被连锁店占领,占领的结果是垄断,拿超市来说,虽然多了一些品牌,但是这些品牌只不过是同一集团下面的加强版,卖更贵的东西而已。而让市民更无奈的是,这些加强版的超市,迅速地成为唯一的选择。

几年前,新界的一些居民,在facebook上面发起过一个活动,抗议地产商把一家平价的百货公司赶走,取而代之的是专门售***较昂贵货品的百货公司。这家新的百货公司,虽然有着一个日本名字,但其实就是这家地产商名下的产业。地产商除了要大小通吃,还有一个打算,那就是为了分流自由行的内地游客,因为在地铁火车沿线的商场,已经有点不堪重负了,于是地产商甚至开始了这样的服务:在广州深圳等地提供直通巴士,把这些内地购物客带到远离火车沿线的商场。

购物挤占了休闲

对于内地购物客来说,到香港购物,不仅仅是名牌,更多是日用品,婴儿食品,柴米油盐,甚至水果蔬菜。我不知道这种改变是从哪年开始的。之前,是香港人北上采购日用品,特别是食品。但是现在,一来内地物价飞涨,很多用品算下来,香港更加便宜;二来也实在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不能放心。至少,香港有严格的产品安全检测,即便是内地供港食品,也需要特供。

几个月前去中环剪头发,已经帮衬那家店快十年了。坐在落地窗前,习惯性的望向窗外,就是觉得有点不太对劲。师傅感觉到我的疑惑,提醒我:“你没有发现,那家健身中心不见了吗?”我恍然大悟,窗外那些乘着午饭时间来健身的中环男女们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家银行的服务中心。不过这是很奇怪的事情,因为银行的铺面,应该是在主街上,怎么沦落到了这里?师傅告诉我,现在,主街完全被金铺占据了,于是,银行搬到了这里。而这里的小店,只能搬到更小的街道,或者变成楼上铺,或者就干脆结业。租金也因此而涨了很多。他都不知道,自己这家开了二十多年的店,还能够坚持多久。

这样的改变,都是因为自由行。时代广场的电影院被LV取代了——对于自由行来说,多了一个方便购物的地方,但对于香港本地民众来说,则少了一个休闲的去处。

最近一次回香港,邻居告诉我,我们那里的房价上涨了很多,因为一个旅游项目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我住的地方本是香港郊区一个安静的乡村。但现在正在建或许是香港最高的观音像,还会有人造沙滩。从我家的窗口望出去,正好对着观音像的正面。也许对有的人来说,这是值钱的景观,但是对于我来说,无法明白,为何要用人工的痕迹,来破坏原本自然的环境?我甚至可以想象,未来,一车车的大巴士会如何打破这里的宁静,狭窄的两车道,势必会变得拥挤不堪。对于生活在这里的人,这是我们所要的生活吗?我的邻居是环保专业人士,他更加担心,人造沙滩会污染现在清澈的海水。只是,环保团体的声音,能够和地产商抗衡吗?

一个怎样的香港

回归十五年,对于要建设一个怎样的香港,每年特首的施***报告里面都会有这样那样的描述,现在回想起来,都不太记得了;提过中药港,好像没有太多的下文;至于数码港,变成了又一个房地产项目而已。倒是前特首曾荫权提出要建设向伦敦纽约看齐的国际大都会让我记忆深刻。当时只有一个感想:是不是他北京去得太多,看到那样快速的发展,于是沾染了同样的毛病?

CNN有一个报道,说香港的基尼系数已经超越了新加坡以及英国:最贫困的百分之十的人,每个月只有二百多美元的收入;而最富有的百分之十,月收入超过一万七千美元。虽然在香港,公共医疗和公共教育可以提供一个安全网,但是就连新当选的特首梁振英都公开承认,目前贫困人士的日常生活正在遭遇非常严重的问题。

曾经在铜锣湾街头看过这样一个展览,看看低收入人士和家庭他们的居住环境以及一日三餐可以吃点什麽。对于生活富足的人来说,你可能无法想象,一家三口居住在只有两平方米、被间隔出来的房间里面;你也难以想象,有的人,一日三餐,就是依靠慈善组织的一顿饭,或者是好心的邻居,挂在门口的一袋面包店卖剩的面包。

解决这样的状况,从来都是***府的责任。自由行带来的表面经济繁荣,最终受惠的依然是大财团。虽然也创造了就业机会,但是对于大部分香港民众来说,承受的却是这种繁荣带来的物价上升、楼价上升、生活成本的上升,而收入的增幅,远远跟不上通胀。

因为认为是***府的责任,也就可以理解社会上的不满和怨气,即便是“蝗虫论”,在这样的声音后面,依然还是对于***府不作为的不满。

一些内地民众批评香港,总是会用这样的理由:英国人统治的时候,你们没有民主,现在为何叫得那样大声?其实,这些人从来都没有了解过香港。香港对于这些人来说,只有一个殖民地的标签,却看不到在殖民地的标签下面,香港如何走到今天。香港***府提供的公共服务,香港对于法制和自由的坚守,所有的这些,都可以回溯到以前。他们也不了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对于***府的要求,对于自己的权利,对于自己的义务,是如何一点点的认识,一点点的提高,一点点的要求。

其实这些批评者只要回过头来看看自己,或者自己身边的人,就会理解,每个人都有要求更好的权利,一个社会才会向前,而不是停滞甚至倒退。

自由不变篇2

1转变的表现

***在经历了由民族主义向自由主义的转变之后,又逐步实现了从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一是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的转变。自由主义国家观只是在抽象意义上谈论国家,对于国家的阶级性则毫无涉及。二是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的转变。***向往西方的民主与自由,极力号召向西方学习,主张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然而,当***认清资产阶级的虚伪性时,逐步向劳农阶级转变。三是从和平改革向暴力***转变。***主张以和平的方式对中国进行改良,然而,在内忧外患的中国,***逐渐认识到阶级斗争、暴力夺权的重要性,实现国家观由自由主义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

1.1从抽象的国家向阶级性的国家转变在五四之前,***主张抽象的国家观。***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说:“不暇远征,且观域内,以吾土地之广,惟租借居民得以安宁自由。是以辛亥京津之变,癸丑南京之役,人民咸以其地不立化夷场为憾。”从中可以看出,***极度热衷于西方的自由主义,认为中国民众只有通过学习西方的思想才能由愚昧走向科学,由保守走向进步。***主张国家的全民性,认为西方的自由与民主属于全体人民,国家是为全民服务的。然而,他并没有看到西方民主的虚伪性,更没有看到国家的阶级性,使得民众只是抽象地爱国,空喊爱国口号,不知道国为何物,没有理解国家的本质并做出实际的爱国行为。在之后,***逐渐认识到国家的阶级本质。***在《谈***治》中一改以前的提法,“意识到国家具有鲜明的阶级性”。[2]不久,***又进一步深化了其阶级性的观点,认为国家“就是一切统治阶级的所有物,谁取得统治权,谁便有权拿国家这一名义做统治全国人民之工具;国家权就是统治权,国家的利益就是统治阶级的利益”。由此可以看出,阶级性的提出是***国家观转变的重大标志。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阶级性是国家的本质属性。因此,***在认清资本主义国家阶级本质的基础上,对自由主义国家观逐渐失去信心,为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1.2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的国家转变辛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处境。此时,***对西方的***治制度情有独钟,他表示“吾人宁取共和民***之乱,而不取王者仁***之治。[3]***认为,在资产阶级共和国中,民众可以摆脱受剥削受奴役的窘境,获得自由与***,实现自身的***。***之所以倾向于建立西方式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主要是因为他将其与中国的封建专制作了清晰的对比。一战后,***逐渐认识到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弊端。1912年成立的中华民国以西方的三权分立为模板,实行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然而,辛亥***的胜利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事实证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走不通。因此,***开始寻找新的***治制度。十月***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主义。***看到工人阶级的力量,积极主张向工人宣传马克思主义,发挥工人与农民的力量,依靠工农联盟夺取***权,而不是依靠西方所谓的民主与自由。他在《谈***治》中也表示“用***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即生产阶级)的国家……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我国是一个工人、农民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因此,实行劳农有利于发挥广大群众的积极性,调动其***力量,掌握***主导权。总之,从资产阶级共和国向劳农阶级的国家的转变是***国家观向马克思主义迈进的一大表现。

1.3从和平改革向暴力***的转变五四之前,***主张以和平改革的方式实行对中国民众的教育,使其通过个人素质的提升,树立爱国情感,获得伦理的复归,实现爱国心与自觉心的高度融合。然而“,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4]因此,以个人为本位的改良忽视了社会客观环境的作用,对社会制度进行轻微的改良不但解决不了国民爱国心不强的问题,而且容易陷入抽象自由的环节中,使国民盲目地追求绝对的自由与民主。***号召“平民征服***府,此时还停留在幼稚的阶段,认为只靠和平的改革就能使平民的力量得到彰显。五四之后,***逐渐认识到阶级斗争的重要性。只有通过阶级斗争才能使受剥削受奴役的劳农阶级获得***。在五四期间,学生的爱国运动遭到北洋***府的镇压,使得***进一步思考中国的发展道路与发展前景。在俄国十月***的影响下,***认识到在内外交困的中国实行暴力夺权的重要性。总之,***从和平改革向暴力***的转变是其摒弃自由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标志。

2转变的原因分析

2.1客观原因第一,一战的浩劫和巴黎和会的失败使得***对自由主义国家观丧失信心。一战结束后,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使得***看清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决定把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中国作为战胜国,却没有获得应得的权益。因此,***对西方国家的态度由追捧逐渐转向愤恨。面对中国备受压榨的情况,***重新思考学习西方的意义,在此基础上逐渐了解西方的抽象自由与民主的实质。西方列强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出发点,对中国进行不断地欺压与封锁。***企***通过向西方学习来获取其对中国的帮助与扶持显然带有一定程度的幼稚与幻想。资本主义民主的虚伪性与欺骗性使得***对自由主义国家观产生了怀疑。第二,十月***的影响和的开展使得***开始关注马克思主义,为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正当***对西方的资本主义制度产生怀疑与失望时,俄国的十月***给处于迷茫的***带来了新的救国救民的思想。俄国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采取武装反抗、阶级斗争的方式对资本主义进行坚决地反抗,对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迪与借鉴意义。在十月***的影响下,中国开展了,工人阶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逐步认识到工人阶级的力量。事实上,国家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劳农阶级的国家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与西方的代表少数人利益的资产阶级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此基础上,***逐渐转向马克思主义。

2.2主观原因第一,***具有强烈的爱国精神。虽然***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国家观,但是他始终秉持着爱国精神,为国家***、人民***而奔走呼号。当自由主义国家观不能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不能使中国人民普遍觉醒时,***必然要重新思考国家未来的方向。正是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支撑着***在慢慢长夜中走出了一条救国救民的道路。第二,***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纵观***的一生,其思想的复杂性、多变性尤为明显。就其国家观而言,民族主义、自由主义、马克思主义彼此交织,共同构成了***复杂多样的国家观。针对不同的情况,***能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采取灵活的策略。***与时俱进的精神在其国家观的转变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正是因为***不拘泥于现状,对出现的问题及时分析原因,总结经验教训,不断寻找新的出路,他才能不断地破旧立新,为实现新的转变提供良好的契机。第三,***积极学习马克思主义。***在认识到资本主义的弊端,了解到西方自由民主的抽象性后,开始向俄国的马克思主义寻求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其中,***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对其实现国家观向马克思主义的转变发挥了重大作用。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写了一系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文章。如《上海厚生纱厂湖南女工问题》、《谈***治》等,而且,在《新青年》的《俄罗斯研究》专栏中,马克思主义也得到了极大的宣传。

3***国家观第二次转变的方***意义

***由自由主义转向马克思主义对确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观、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对巩固人民民主的国家***权、构建和谐社会、个人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1理论意义第一,有利于确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观,使国家理论开始向正确的方向发展。***作为中国***的早期领导人之一,在实现由自由主义国家观向马克思主义国家观的转变时,对普通大众的国家观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力,使得中国人民逐渐改变对西方的盲目崇拜,在工人阶级的领导下自发组织起来反抗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压迫,维护群众自身的利益,打破向西方学习抽象的自由、民主的幻想。***主张国家的阶级性本质,主张武装夺权与阶级斗争,实行劳农阶级,在此影响下,新民主主义的国家观逐步确立。第二,有利于认清自由主义的本质,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后,思想界出现了五花八门的社会思潮。在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毅然选择了马克思的科学社会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面对西方侵略压榨我国的事实,***认识到靠学习其制度与思想使得中国人获得伦理上的觉悟只能治标不治本。只有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才能领导群众运动取得***性胜利。

自由不变篇3

[关键词] 鲁杰 多边国际经济机制 “嵌入式自由主义”

中***分类号:D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69(2008)1-0061-06

在“国际机制”(International Regimes)理论的发展进程中,约翰・鲁杰(John G.Ruggie)是一位奠基式的人物,正是鲁杰在1975年发表的“对技术的国际回应:概念和趋势” 一文首次将“国际机制”的概念引入了国际关系的理论范畴,由此催生了一种新的国际关系理论――国际机制论,或称国际制度论。综观鲁杰有关国际机制的理论阐述,战后国际经济机制占有突出的地位,而“嵌入式自由主义”(EmbeddedLiberalism)则是鲁杰对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总体特征描述。因此,认真研究鲁杰的“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对于准确理解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基本特征,客观把握国际经济机制的发展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借鉴意义。

“权力-社会目标”模式

与国际机制

对国际机制“权力-社会目标”的解读是鲁杰提出“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的前提和基础,为此,鲁杰首先阐述了“国际机制”的含义,即国际机制是指“国际关系特定领域行为体预期汇聚而产生的社会制度”,体现了权力与共享社会目标的融合。具体地讲,鲁杰“权力-社会目标”模式的主要观点是:

1.“权力-社会目标”模式与国际机制的内涵

鲁杰首先指出,不管其表现形式如何,国际机制总是体现为权力(power)与合法(或共享)社会目标(social purpose)的融合,但有关的国际机制理论却仅仅关注权力层面而忽视了社会目标层面,其缺陷就在于权力只能决定国际机制的形式却不能决定国际机制的内容。“为理性分析国际经济秩序的内涵以及为其服务的国际机制,探讨权力与合法社会目标的融合……就变得十分必要了”。正是以权力和社会目标的融合作为理论切入点,鲁杰构筑了国际机制分析的独特模式,即“权力-社会目标”模式。具体地讲,鲁杰“权力-社会目标”模式中的权力是指国家间的权力配置关系;而共享(或称合法)社会目标则是指有关国家共同持有的对国家与市场关系的基本理念,鲁杰称之为国家-社会关系。由此可见,鲁杰的“权力-社会目标”模式实际上阐述了国际机制的双重渊源:权力渊源和社会目标渊源;权力决定国际机制的形式,而共享社会目标则规定了国际机制的内容――这也是鲁杰“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的理论基础。

2.“权力-社会目标”模式与国际机制的变化

“权力-社会目标”模式设定国际机制具有权力和社会目标双重渊源,以此为前提,鲁杰对国际机制的变革作出了独树一帜的解释。鲁杰坚持认为,如果权力与社会目标并非必然地同时发生变化,那么,国际机制的变革就将具有两个潜在的根源和多维的发展方向。基于国际机制的“权力-社会目标”模式,鲁杰坚信,如果权力基础被削弱,国际机制的实现形式或实现手段(instruments,即规则和程序)也将随之发生变化;但只要共享社会目标保持不变,国际机制的规范性框架(normative frameworks,即原则和规范)就可以继续维持并有效。鲁杰进而指出,在共享社会目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规范性框架内新的实现手段的出现将更加适合新的权力分配格局,因之,以此为条件的国际机制的变革应当是“受规范制约的变革”(norm-governed change)而非“改变规范的变革” (norm-transformingchange)。

综上所述,鲁杰有关国际机制“权力一社会目标”模式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①国际机制体现了权力与共享社会目标的融合,因此,国际机制具有双重渊源:即权力渊源和社会目标渊源;②国家问的权力配置关系将决定国际机制的表现形式,但国际机制的原则规范却是建立在共享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并由共享社会目标决定的;③在共享社会目标保持不变的情况下,国际机制的变革主要表现为“受规范制约的变革”。

“嵌入式自由主义”与

战后国际经济机制

正是以“权力-社会目标”模式为基础,鲁杰提出了“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并对战后多边国际货币与贸易机制的发展演变作了相应的历史考察。

1.国家-社会关系的嬗变历程与共享社会目标

鲁杰指出,在部落制、封建制以及重商主义的条件下,社会中并不存在***的经济体系,一系列复杂的社会制度而非市场决定了国内外经济活动的基本组织形式。随着采邑制和行会制度的瓦解,自由贸易开始出现。到19世纪,以自由贸易机制和金本位制的确立为标志,欧洲社会的自由贸易进入了黄金时代,国家-社会关系因之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国家的角色转变为保护自我调节的市场并使之制度化”。因此,19世纪的国际经济秩序从总体上讲具有“自由放任式自由主义”的特征,自由贸易被普遍视为共享的社会目标和社会理念;而英国在世界经济中的霸权也促进了自由国际经济秩序在全球范围内的扩展。

但面对“大萧条”对国际经济秩序的冲击,“国家一社会关系再次经历了一场深远而重大的转变……国家对市场再度施加了广泛的社会控制”,有关国家采取了积极的干预国内经济的***策以保护国内市场免遭外部经济动荡的袭扰,正统的国际自由主义因失去了相应的社会基础而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鲁杰进而指出,随着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国家对国内社会安全和经济稳定承担了更加直接的责任,战后国际经济秩序的设计将不得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国家一社会关系的这种转折性变化。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复兴的自由主义将不同于19世纪的“自由放任式自由主义”,而将具有“嵌入式自由主义”的特征。

2.“嵌入式自由主义”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

鲁杰坚信,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嵌入式自由主义”的实质就是,“与(20世纪)30年代的经济民族主义不同,它具有多边特性;与金本位制和自由贸易的自由主义理念也不同,它所具有的多边主义性质是建立在国内干预主义的基础之上的。”进而言之,“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的首要任务就是通过与国内干预相适应并受国内干预制约的自由化形式以寻求实现国际和国内经济稳定的双重目标”,进而为特定领域国际经济的发展创造适宜的环境空间。

为阐明“嵌入式自由主义”的具体内涵,鲁

杰考察了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过程。一方面,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凭借独占鳌头的实力,着手筹划美国领导下的战后国际经济体系,其核心就是建立以非歧视原则为基础的“多边主义”的自由国际经济秩序。另一方面,鉴于“大萧条”的经验教训以及有关国家的***策实践(包括美国的“新***”),国家干预的社会理念已广为接受,美国倡导的“多边主义”的国际经济秩序又必须与国家干预以确保国内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的目标相适应。就货币领域而言,战后国际货币机制既规定了固定汇率制和取消一切形式的外汇管制,同时又设计了保障贸易收支平衡条款,以便有关国家适时调整汇率以改善基本的贸易收支失衡,进而达到稳定国内经济的目的。就贸易领域而言,战后国际贸易机制既确立了削减贸易壁垒和取消歧视待遇的原则,同时又规定了保障和例外条款,其目的就在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并维持贸易收支平衡和确保国内经济稳定。因此,鲁杰认为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核心就是“多边主义与国内稳定的相互结合”以确保国内经济的稳定增长并促进国际经济的长远发展;与此同时,多边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又包含了“美国与战后‘嵌入式自由主义’制度化的特殊关系”。

总之,通过相应的历史考察,鲁杰深信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反映了美国无与伦比的实力……多边主义与国内稳定***策的相互结合甚至互为条件同时又反映了一系列共享的社会目标”。因此,战后多边国际经济机制就内在地融合了美国的权力优势和具有国家干预性质的自由主义的共享社会目标,并打上了“嵌入式自由主义”的烙印,正如鲁杰所言,“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将‘嵌入式自由主义’的规范性框架制度化”。

3.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变革

20世纪70年代,战后国际货币和贸易机制经历了一场巨大的变化,有关学者均将美国霸权的衰落视为这场变化的根本原因。鲁杰依据“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对此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对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变革作出了独具特色的诠释。

鲁杰认为,战后货币机制最重要的变化就是美元兑换黄金的终止和浮动汇率制的采用;战后贸易机制的变化则缺乏典型事件作为标志,新保护主义的出现被视为国际贸易环境发生变化的主要表现。尽管如此,鲁杰仍然坚信战后国际经济机制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就货币机制而言,鲁杰指出,国际资本的充足供应以及非歧视的货币自由兑换是布雷顿森林机制所蕴涵的基本原则。美元兑换黄金的终止以及国际储备货币的多元化不仅符合国际资本充足供应的要求,而且有助于促进国际经济的发展。另一方面,固定汇率制向浮动汇率制的转换不仅没有从根本上损害货币自由兑换的原则,而且为有关国家实施国内宏观经济***策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总之,美元兑换黄金的终止和浮动汇率制的确立均是机制框架内的适当调整并具有机制实现手段改变的属性,并不代表战后货币机制的根本性改变。就贸易机制而言,鲁杰深信新保护主义的出现不仅反映了国家干预主义经济或福利经济对市场经济的胜利,更为重要的是,“新保护主义并没有严重背离战后自由化的规范,而是其内在特征之一”。鲁杰进而指出,新保护主义主要表现为有关国家采取的国内保护***策和措施,而国内保护本身就是关贸总协定机制的原则之一,这在保障贸易收支平衡条款和紧急措施条款中均有所体现。因此,即使从关贸总协定机制本身来看,新保护主义并没有严重限制国际贸易的发展,反而“延缓了结构性变革,并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国内调整的社会代价”。

简言之,鲁杰认为美国霸权的相对衰落并没有导致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彻底改变,只是带来了机制实现手段的变化;货币和贸易机制中反映共享社会目标的规范性框架仍然继续存在并有效,而新的机制实现手段则更加适合新的权力分配格局和现存的规范性框架。因此,具有“嵌入式自由主义”特征的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变革实际上就是“受规范制约的变革”。

由此可见,鲁杰的“嵌入式自由主义”是指具有国家干预性质的自由主义,而“嵌入式自由主义”的多边国际经济机制则是指国家干预以确保国内经济稳定和社会安全的理念内嵌入战后国际经济机制之中,从而使战后国际经济机制在主要具有自由主义的多边性质的同时又内含有国家干预的成份,由此体现了共享社会目标。进而言之,“嵌入式自由主义”是鲁杰对战后多边国际经济机制所作的总体特征描述,其基本的理论观点包括:①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确立了国际经济多边化与国家干预合法化的自由经济秩序;②美国的权力优势决定了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多边形式,而具有国家干预性质的自由主义的共享社会目标则内嵌入多边国际经济机制之中并决定了战后多边国际经济机制的规范性框架,两者的融合奠定了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嵌入式自由主义”特征;③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变革是“受规范制约的变革”。

对鲁杰“嵌入式自由主义”

机制论的评价

作为“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的理论基础,鲁杰提出的国际机制“权力-社会目标”模式既有一定的创新性,亦有可资商酌之处。首先,鲁杰认为国际机制是一种社会制度,共享社会目标(其实质就是共享观念)奠定了国际机制的规范性框架(原则和规范),而共享社会目标又是国家一社会关系发展演变的产物,有鉴于此,鲁杰的“权力-社会目标”模式就打上了社会建构主义的烙印;另一方面,鲁杰亦明确承认权力对国际机制的作用力,认为权力决定了国际机制的实现手段(规则和程序),以此观之,鲁杰的“权力-社会目标”模式又在一定程度上吸收了新现实主义对国家权力因素的关注。有鉴于此,鲁杰提出的国际机制“权力-社会目标”模式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整合意义,并为国际机制的理论研究提供了新的参考途径。

其次,鲁杰“权力-社会目标”模式中有关权力决定国际机制的形式、而共享社会目标则规定了国际机制的内容的观点完全割裂了形式与内容的辩证统一关系,因而难以对国际机制作出准确的解释。从整体上讲,国际机制的表现形式(实现手段)和规范体系(规范性框架)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两者具有不可分割性,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国际机制的表现形式和规范体系归根到底是受制于国际关系的权力分配格局以及有关国家对国家利益的斟酌权衡的,权力和利益依然是影响国际机制的关键因素,权力、利益等因素的合力分析模式应是探讨国际机制的有效方式,其中,权力是核心因素,它既决定了国际机制的形式,又决定了国际机制的内容,拥有权力优势的国家总是试***按照其***策目标和制度模式塑造国际秩序和国际机制;而对国家利益的权衡则是其他国家愿意参与国际机制的重要动因。

第三,从国际机制中的共享目标与国家利益之间的关系来看,参与国际机制的国家问的确存在一定的共享目标,但这些共享目标仍是以国家利益作为根本出发点的,共享目标的实质就是国

家利益的交会点,从这个意义上讲,具有共享观念性质的共享社会目标对国际机制的建立以及发展演变无疑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即当有关国家的利益发生矛盾冲突之际,共享观念或共享社会目标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发挥聚焦预期、协调***策和整合利益的作用。有鉴于此,鲁杰的国际机制“权力-社会目标”模式既有可资借鉴之功,亦有值得商榷之处。

根据“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鲁杰剖析了美国在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的建市过程中所发挥的主导作用,但同时又认为具有国家干预性质的自由主义的共享社会目标决定了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规范性框架,有鉴于此,鲁杰的“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尚有待进一步探时。

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过程已经表明,权力因素既决定了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的多边形式,同时又决定了其规范性框架。实际上,具有“嵌入式自由主义”特征的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是美国***策计划的产物,是以美国的绝对优势为前提的。一方面,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的多边化是美国竭力倡导的,其目标就是为了构筑美国领导下的国际经济秩序;另一方面,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的原则、规范和规则均足以美国的***策计划为基础并基本体现了美国的***策目标和利益取向。诚然,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中的例外及保障条款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其他国家、尤其是西欧国家的***策观点和现实需要,但另一个不容置疑的事实却是,国家干预早已植根于美国“新***”的***策实践和立法之中,战后国际经济机制中的保障条款和例外规则本身就是美国***策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农业保护***策)。因此,战后国际经济机制中的国家干预主义成份在很大程度上同样是美国***策计划实施的结果,而不应单纯看作是由共享社会日标所决定的原则规范。所有这些均表明,在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建立过程中,美国权力因素始终发挥了决定性作用。

就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演进而言,鲁杰“嵌入式自由主义”机制论中有关“受规范制约的变革”的观点同样应予澄清。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发展历程表明,国际机制的变革从根本上讲并非仅仅受制于共享社会目标,而是决定性地依赖于国际关系权力格局。在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变革进程中,美国权力仍是一个基本因素。实际上,美国霸权在20世纪70年代并未走向衰落而是出现了霸权地位的相对变化,但美国仍是综合实力最具优势的国家,美国对国际经济的影响力依旧存在,美国倡导的货币自由兑换原则、削减贸易壁垒和取消歧视待遇原则等迄今仍然有效,美国主导建立的战后货币和贸易机制仍在运转。诚然,战后国际经济机制在70年代经历了影响深远的调整,但这种调整仍是在美国主导下并深受美国的***策影响的。就货币机制而言,尽管美国贸易收支状况的变化导致战后国际货币机制出现了某些调整,但以美元为中心的货币金融格局并末改变,“美元仍继续扮演着领导角色”。就贸易机制而言,新保护主义的出现从根本上讲与美国的***策实践和美国霸权地位的相对变化是密不可分的(从70年代起,美国相继在农产品、钢铁、汽车等领域奉行了严格的保护主义***策),且战后贸易机制并未因此而失去效力。所有这些都表明,美国主导建立的战后国际经济机制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其变革应当理解为“受权力制约的变革”,即战后国际经济机制的变革不是基于共享社会目标,而同样是受制于美国的权力地位以及美国主导制定的原则、规范和规则。鲁杰试***以共享社会目标取代权力和利益在国际机制发展演进中的决定性作用,这尤异于缘木求鱼、木末倒置,因而无法完整准确地阐明战后国际经济机制变革的深层次根源。

自由不变篇4

【关  键  词】民商法/合同/裁判变更/立法完善

我国《合同法》第54条规定:“下列合同,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一)因重大误解订立的;(二)在订立合同时显失公平的。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当事人请求变更的,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不得撤销。”从此条的规定来看,在具备上述事由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仅对合同享有撤销权,而且对合同内容享有裁判变更权,在司法实务中,法院或仲裁机构应依据何种标准、在多大范围内对合同享有裁判变更权?对此问题的探讨,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各国关于合同裁判变更的立法与实践

在合同裁判变更问题上,各国立法者态度不一。大体分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对重大误解、显失公平、欺诈、胁迫、乘人之危而订立的合同,法院依当事人的请求,可以将之认定为可撤销的合同,对该合同享有撤销权,但立法并不直接授权法院可以变更合同的内容。大多数国家的民法典均采此作法。例如《法国民法典》第1117条规定:“因错误、胁迫或者诈欺而缔结的契约并非当然无效,仅按本编第五章第七节规定的情形及方式发生请求宣告契约无效或撤销契约的诉权。”《日本民法典》第96条亦规定:“因诈欺或胁迫而进行之意思表示,得撤销之。”上述条款中均不包含授权法院裁判变更合同的精神。另一种情况是,立法明文授权法院可以对合同的内容进行裁判变更。采此作法的国家只占少数,其中尤以俄罗斯和意大利的民法典最为典型。1994年—1996年颁布的《俄罗斯民法典》第451条就规定,因实质性的情事变更而导致合同一方当事人全部或部分拒绝履行合同时,法院可以根据当事人一方的请求,而直接变更或解除合同。1942年修改后的《意大利民法典》第1447条和第1450条也规定,乘人之危的合同,得根据承担义务一方的请求而废除;而接到废除请求的缔约人得提议修改契约以使之充分恢复公平,从而避免契约的废除。就英美国家的立法来看,其制定法中也未明确授权法官可以对合同进行裁判变更。

显然,在合同裁判变更问题上,以立法方式直接加以肯定的国家仅占少数,但这并不等于说各国的司法实务对此也采否定态度。事实上,1994年5月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制定的《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第3.10条就采纳了直接授予法院合同裁判变更权的作法。依照该条的规定,对于因错误、欺诈、胁迫以及重大失衡而订立的合同,受害一方当事人可以宣告合同无效。依有权宣告合同无效一方当事人的请求,法庭可以变更该合同或其条款,以使其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的商业标准。虽然《国际商事合同通则》只具有示范法的性质,而不是国际公约,但它是由国际统一私法协会组织众多国家的专家、学者和律师共同制定的,它“尽可能地兼容了不同文化背景和不同法律体系通用的法律原则,同时还总结吸收了国际商事活动中广为适用的惯例和规则,因而,对于指导和规范国际商事活动具有很大的影响力。”(注:张月姣:《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中译本)序言,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1-2页。)也反映了各国司法实务和交易实践在这一问题上的基本取向。就现有资料看,目前大多数国家主要通过其他途径而不是立法,同样可以使法院获得变更合同的权力。这些途径主要包括:

(1)通过特别法授权法院直接变更合同的内容。比如《日本民法典》虽然没有赋予法院对合同的裁判变更权,但1992年施行的《借房借地法》第17条却明文规定,法院在双方当事人就借地条件的变更达不成协议时,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直接变更借地条件。(注:日本《借房借地法》第17条“(一)就建筑物的种类、构造、规模或用途等有所限制,而因法令对土地利用规制的变更,附近利用土地情况的变化及其他情事变更,致当时设定借地权则应改变以建筑物所有为目的的借地条件为相当,而当事人就借地条件的变更协议不成时,法院可以应当事人的请求,变更借地条件,(二)就建筑物的增建改建有定有限制的借地条件,而当事人就正常利用土地应增建改建事协议不成时,法院可以应借地权人的请求,就增建改建予以许可,以代替借地人的承诺。(三)于前二款情形,法院认为平衡当事人利益所必要时,可以为变更其他借地条件、命令给付财产及其他相当处分……”。)依照特别法优于普通法的原则,通过特别法的补充规定,日本法院当然获得了合同的裁判变更权。

(2)通过执行法律的强行性规定变更合同的内容。例如各国关于产品责任、消费者权益、劳动合同、保险合同等都有强制性现定,法院可据此修改合同。法国在本世纪30年代就曾通过立法,赋予法官直接裁判减少合同一方当事人原来约定应为的金钱给付,使价格降低,以推动通货紧缩的***策。(注:尹田:《论意思自治原则》,载《***治与法律》1995年第3期。)

(3)通过对法律中弹性规则的解释对合同加以变更。在十九世纪,盛行在立法中费尽心机、精雕细琢地面面俱到,试***通过非凡的预见把生活中的一切都反映在法律规定当中。但事实证明法律的规定永远赶不上社会的进程。因而,当代的法律更倾向于对各种法律制度提出一项基本要旨,其余的留给法院去加以充实,一般条款于是有了相当高的地位,法官的自由裁量权得到了重视。例如诚实信用原则、情事变更理论等在各国立法和实践中得到了确认。《瑞士民法典》第1条第2款即规定“如本法无相应规定时,法官应依据惯例,如无惯例时,依据自己作为立法人所提出的规则裁判”。《美国统一商法典》则通篇贯穿着“公共利益”、“商业习惯”、“适当的”、“合理的”等用语。法官只要通过对弹性规则的解释,即足以“合法地”变更合同。在欧洲大陆,当法官们“碰到一种在他们看来符合立法精神而不是法律词句的情况时,他们就要靠寻求立法机构的构思和意***,寻求立法机构所要取得的效果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然后他们再解释法规,以便产生这种预期的效果。这意味着他们要填补空白,要理直气壮,毫不踌躇地去填补空白。他们要简单地问问自己:为了实现假定的立法意***,处理这种情况的最明智的方法是什么?因而他们要制定法律”。(注:(英)丹宁:《法律的训诫》(中译本),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19页。)

(4)通过对合同的解释来修改合同。如果说大陆法系的法官较多地借助于法律解释的方法来变更合同,那么,在缺少成文法传统的英美法系,法官们则更多地借助于合同的解释这种武器。英国虽信守“法院不得为当事人订立契约”的信条,但是,通过对合同解释方法的改进和暗含(默示)条款理论的发展,法院也可以为当事人修改合同:“一种已经被成功运用的方法是要求修正合同,它的理由是成文合同没有表述双方的真实意***……在很多案件中,法院都作出了对要求修正合同的一方有利的判决,但是这是在解释合同的基础上作出的。他们说,在这种情况下不需要对修正不修正作出判决。”(注:(英)丹宁:《法律的训诫》(中译本),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53页。)而默示条款理论的巨大发展,使得“即使没有明确的条款,法律本身——意即法院本身——就意味着一项条款。它把双方没有写上的一条写入了合同,而它们双方从未就这一条取得过一致。这样做为的是实现情理和正义的要求。”(注:(英)丹宁:《法律的训诫》(中译本),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32页。)法院每遇到一种这样的情况,就加进一项暗含条款,以使之与案件的具体情况相适应。这些条款后来被收进了英国的《1893年货物买卖法》。因此,可以说在英国,法院早就开始为当事人修改合同了。“实际情况是,法院是根据在他们看来是公正的和合理的做法去解决这个问题的。法官根据他自己认为适当的标准进行判决。在此意义上说,法院是在为双方制订一项合同,尽管这样讲几乎是亵渎神明的。”(注:(英)丹宁:《法律的训诫》(中译本),群众出版社1985年版,第37页。)这一事实再次证明,法律的生命在于实践而不是逻辑。

各国立法,鲜有授权法院对合同加以变更的。究其根源,各资本主义国家的民法典,大多制定时间较早,是自由资本主义时期的产物。即使是《德国民法典》,也被认为是19世纪以契约自由和意思自治为中心的“一个历史现实的审慎终结,而非一个新的未来的果敢开端。”(注:(德)茨威格特、克茨:《比较法总论》(中译本),贵州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266页。)私权神圣、契约自由的观念根植其中,合同的裁判变更被视作离经背道之举,立法中不作规定,也就不难理解;而“法院不得为当事人订立合同”自然成了***者的最高信条。但法律须与时俱进,因而制定较晚的法律开始规定合同的裁判变更。《国际商事合同通则》综合各国立法和实践,后来居上,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当代契约法的走向,其影响不可忽视。我国立法在规定合同的裁判变更问题上,与《国际商事合同通则》保持一致,在我们看来,并非如有些学者所批评的那样一无是处,相反,它有其存在的合理性。

二、合同裁判变更的法理分析

1.裁判变更与契约自由

裁判变更容许法院不经合同当事人的合意而直接对合同的内容加以变更,从这个意义上讲,是对契约自由的限制。但即使是把契约自由奉为圭臬的学者也认为,契约自由的真正目的在于保障交易的公平和效率。德国著名学者康德就认为,社会正义与自由是联系在一起的,所谓“公正的普遍原则”是指“外在行为需要这样,根据普遍法则,你的意志的自由行使和所有其他人的自由并存。”(注:《西方法律思想史资料汇编》,北京大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404页。)而经济分析法学派则从效率的角度来解释契约自由,他们认为,“依照自由交易的资源转移,将导致高效率。”(注:张文显:《二十世纪西方法哲学思潮研究》,法律出版社1996年版,第208页。)显然契约自由的真谛在于公平和效率,而不在于“合意”的外在形式本身。

同时,还应看到,契约自由的产生背景是近代自由竞争的市场经济,它是作为防止封建专制经济复活的一面旗帜而存在的。在此种背景下,对之不加以干预和限制有其客观合理性。但在现代市场经济背景下,垄断而不是自由竞争已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由于合同当事人双方经济地位的过分悬殊,使他们很难实现平等协商,更不必说契约自由了。再加上格式合同的广泛运用,当事人一方经常处于这么一种地位:要么接受,要么走开。如果存在其他选择,也许合同就不会成立;但由于垄断的普遍性,使得一方常常别无选择。如果法律对此袖手旁观,法院只能撤销而不能变更,就等于法院叫当事人走开,“契约自由”将导致自由的完全沦丧。因此,我们认为,契约自由或对契约自由的限制都不必然导致契约正义,但在这个时代,放任的契约自由必将导致合同正义的沦丧。正如台湾学者王泽鉴所言:“契约自由应受限制,系事理之当然。无限制的自由,乃契约制度的自我扬弃。在某种意义上,一部契约自由的历史,就是契约如何受到限制,经由醇化,而促进实践正义的纪录。”(注: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7册,中国***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22页。)合同的裁判变更,不仅体现了罗马法“与其使之无效,不如使之有效”的古老法谚,体现了交易的效率原则,而且通过对合同内容的部分变更,事实上起到了维护弱势一方合同自由的目的。

2.裁判变更与诚实信用原则

诚实信用原则,已被学者公认为民商事活动的帝王法则。就合同裁判变更与诚实信用原则的相互关系而言,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诚实信用原则是合同裁判变更的法律依据。“诚信原则具有弹性,内容不确定,系有待于特定案件予以具体化的规范,论其功能实为实体法之窗户,实体法赖之以与外界的社会变迁,价值判断及道德观念相联系,互相声息,庶几能与时俱进。”(注:王泽鉴:《民法学说与判例研究》第1册,中国***法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303页。)“诚信原则一方面成为法官的白地委任状,使法官拥有自由裁量权,另一方面该委任状本身也附有一定的裁量指示,从而使法官能够根据诚实信用原则推导出具体的判决结果。”(注:傅静坤:《二十世纪契约法》,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第49页。)因此,法官视具体案情,依诚实、善意、平等、公平的观念对合同加以变更,即符合诚信原则。

(2)裁判变更是诚实信用原则的体现。诚实信用原则反对绝对的契约自由和片面的法律进化主义,从而要求以诚实、善意、平等、公正等实质性的法律伦理观念代替绝对的理性主义和形式上的契约自由。但是,一个合同并不必然体现诚实信用的原则,在存在可变更、可撤销的原因时,如果法院不能对合同加以合理变更,而仅仅撤销合同,虽然从形式上了结了纠纷,但实际上并未能解决问题。例如,在一项供用电合同中,由于情事变更使供方提出的条件变得非常苛刻。供方的垄断地位使用户要么接受、要么走开,别无选择。如果法院无权对此种不合理的合同加以变更,使之符合诚信原则,而只是简单地判决撤销,那么它就没有真正解决纠纷,用户仍处在同样的困境中,诚信原则因双方经济地位的悬殊差别就沦为一句空话。因此,有必要授予法院变更合同的权力,以体现诚信原则。

(3)诚信原则也是法院裁判变更的行为准则。诚信原则既是对当事人行为的要求,也是法院行为的准则。法院对合同的变更也应本着诚实信用的原则而为之。由于垄断的普遍存在,法院可能会倾向于支持弱势一方的当事人,但这只能是基于诚信原则的要求,而非法官的恣意和任性。

三、我国立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合同法》第54条确立了合同的裁判变更制度,与契约法的发展趋势相吻合,因而是值得肯定的。但就具体操作而言,仍有许多不足,有待立法完善。表现在:

1.合同裁判变更的范围。裁判变更合同的范围,纵观各国的立法和实务,大体包括以下几类(不限于下列):(1)发生了情事变更的合同。情事变更是合同变更的重要事由,已为各国立法和实践所确认,法院可对此类合同以裁判方式予以变更。(2)存在意思表示瑕疵的合同。如前文所述,我国立法及《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规定错误、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的合同为可撤销、可变更合同。(3)重大失衡的合同。《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规定此类合同,法院、仲裁机构可裁判变更。我国立法规定的重大误解、显失公平的合同也属此类。(4)一方实质性违约。《俄罗斯民法典》有此规定。我国立法目前只规定了第(2)、(3)种合同可裁判变更。对一方实质性违约的,法院是否应根据一方当事人的请求变更合同,可以继续研究;但情事变更制度已比较成熟,我国立法应采此规定。

2.裁判变更合同的标准。在明确法院可以裁判变更的合同范围后,就应规定相应的变更标准,而我国立法对此则缺少规制。《国际商事合同通则》规定了两种标准:(1)符合公平交易的合理的商业标准,这是变更重大失衡的合同的标准。(2)依据有权宣告合同无效一方对合同的理解予以变更,这主要适用于因错误、欺诈、胁迫而成立的合同,并以另一方的接受声明为前提。笔者认为,我国立法可以借鉴《通则》的规定,即使合同的变更具有一个合理的、可接受的标准,也使法院的行为有了参照系,增加了行为的可预见性,以限制法官的恣意。

3.裁判变更合同的程序要求。我国现行立法对变更的程序几乎没有规定,这样不利于公正地解决纠纷。日本《借地借房法》规定法院在裁判变更前,应听取鉴定委员会的意见,而鉴定委员会须由三个以上的委员组成,其委员原则上由地方法院每年预先从有特殊知识和经验者中选任或者从当事人合意选定者中指定。(注:日本《借地借房法》第44条。)不管这种制度对我国是否适用,但这种限制法官恣意,公正变更合同的意***应为我们肯定。笔者提出以下建议以供我国立法参考:

自由不变篇5

1 角色一:通电瞬间――线圈相当于无穷大电阻

【问题情境一】 如***1所示的电路,两灯泡规格相同,接通开关后调节电阻R,使两个灯泡亮度相同,然后断开电路,再次接通.

【现象】 再次接通的瞬间,A2先亮,A1逐渐亮起来.

【原因分析】 由于A2支路为纯电阻不产生自感现象,而线圈L中因为电流增大产生自感电动势,感应电流方向与原来电流方向相反,阻碍A1支路电流的增大.

【自感线圈角色分析】 自感线圈总是阻碍自身电流的变化即对变化电流有阻碍的作用,阻碍作用的大小叫感抗,类似于电路中的电阻.因此,在通电的瞬间,自感线圈就扮演了一个无穷大电阻的角色,阻碍电流的增大.但是只能暂时阻碍,不能阻止,线圈中的电流会从零逐渐增大到稳定值,所以A1支路的电流虽增大的慢一些,最终还是增大了,A1逐渐亮起来.

2 角色二:电路稳定后――线圈就是普通电阻

在【问题情境一】中,当电路再次稳定后,两个灯泡亮度仍然相等.

【自感线圈角色分析】 电流不再发生变化,自感线圈就不会再有自感电动势,这时候,线圈就是一个普通的电阻.具体的阻值以题目中交代的为准.通常有这几种情况:(1)导线,没有直流电阻.(2)阻值很小的电阻(3)与题目中某一个电阻阻值相等.

3 角色三:断电时――线圈充当电源角色

【问题情境二】 如***2所示的电路,灯泡与自感线圈并联在电路中,闭合开关稳定后,再断开开关.

【现象】 断开开关的瞬间,灯泡A逐渐变暗.有时灯泡A会闪亮一下,然后逐渐变暗.

【原因分析】 如***3所示,当电流处于稳定状态时,流过L的电流为I1=Er(电源内阻不计),方向由ab;流过灯泡A的电流I2=ER,断开S的瞬间,I2立即消失,而由于线圈的自感,I1不会马上消失,线圈总力***维持I1的存在,所以线圈上产生一个b端为正、a端为负的自感电动势,与灯泡组成abcd回路,灯泡不会马上熄灭,甚至有时会闪一下再逐渐变暗.

【自感线圈角色分析】自感线圈总是阻碍自身电流的变化,因此,在断电的瞬间,自感线圈就产生了与原来方向相同的自感电动势,扮演了一个电源的角色,为灯泡供电.断电时,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不变,电流由原来稳定时的值逐渐减小,灯泡中的电流等于线圈中的电流,方向与线圈电流构成回路.

4 断电自感拓展分析

拓展一 断电前后灯泡中电流大小及方向的变化

【问题情境三】 如***3所示电路中,L为自感系数很大,电阻为RL的线圈,A为一阻值为RA的小灯泡,已知RL>RA,电源的电动势为E,内阻不计,某物理实验小组的同学们把S闭合一段时间后开始计时,记录各支路的电流,测得流过L的电流为i1,流过灯A的电流为i2,并在t1时刻将S断开,画出了通过灯泡A的电流随时间变化的***象(***4),你认为正确的是

解析 当S闭合时,由于RL>RA,故开始一段时间内,各支路电流之间的关系为i2>i1,流过灯A的电流方向从左向右,S断开时,由于L的自感作用,流经L的电流方向从左向右不变,大小由原来的i1逐渐减小,它与灯A构成闭合回路,由此可知灯A的电流方向与原来相反,大小与L中电流相同,即由i1逐渐减小,故A、B、C错,D对.

【情境说法】 断电瞬间,线圈充当电源,通过线圈的电流方向不变,大小由稳定时的值i1逐渐变小.通过A的电由线圈电流决定,大小与方向都发生了变化:大小i2变成i1,方向由从左向右变成从右向左.

拓展二 探讨灯泡“闪一下”的条件

【问题情境四】 如***5甲、乙电路中,电阻R和自感线圈L的电阻值都很小,接通S,使电路达到稳定,灯泡发光.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在电路甲中断开S,灯泡将渐渐变暗

B.在电路甲中断开S,灯泡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C.在电路乙中断开S,灯泡将渐渐变暗

D.在电路乙中断开S,灯泡将先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

解析 选A、D.电路甲稳定时,IL=I灯,断开S时,线圈L与灯泡、电阻R组成临时回路,自感电动势阻碍电流减小,线圈及灯泡中电流逐渐减小,灯泡渐渐变暗,A正确,B错误.电路乙稳定时,IL>I灯,断开S时,线圈L与灯泡、电阻R组成临时回路,由于自感作用,线圈中电流逐渐减小,灯泡中电流与线圈中电流大小相等,先变为IL,后逐渐减小,所以灯泡先变得更亮,然后渐渐变暗,C错误,D正确.故选A、D.

【情境说法】

(1)关键点:断电前后灯泡中电流的比较.

(2)灯泡中的电流是突然变大还是变小(也就是说灯泡是否突然变得更亮一下),就取决于电路稳定时IL与I灯谁大谁小,也就是取决于灯泡电阻R和线圈直流电阻r谁大谁小.

①如果R>r,就有IL>I灯,灯泡会先变得更亮一下才熄灭.

②如果R=r,灯泡会由原亮度渐渐熄灭.

③如果R

5 巧用角色速解题

现在,可以用前面总结的方法,巧用线圈角色速解自感问题了.

【针对训练】 如***6所示的电路中,a、b、c为三盏完全相同的灯泡,L是一个自感系数很大、直流电阻为零的自感线圈,E为电源,S为开关.关于三盏灯泡,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合上开关,c、b先亮,a后亮

B.合上开关一会后,a、b一样亮

C.断开开关,b、c同时熄灭,a缓慢熄灭

D.断开开关,c马上熄灭,b闪一下后和a一起缓慢熄灭

【思路探究】 (1)闭合S时,电路中形成几个回路?哪个回路中含有自感线圈?

(2)断开S时,线圈与哪些灯泡组成回路?

(3)利用角色分析:当电路接通瞬间,自感线圈相当于断路;当电路稳定时,相当于电阻,如果线圈没有电阻,相当于导线(短路);当电路断开瞬间,自感线圈相当于电源.

(4)断电自感现象中,灯泡闪亮与否,要看断前L中的电流与灯泡中电流的关系.

自由不变篇6

―、逻辑学的开端

由于逻辑学以“绝对”为研究对象,作为逻辑学的开端,它就应当是一个绝对的存在,而不是一个相对的存在者,因此,逻辑学的开端具有绝对性,或者说,绝对是逻辑学开端的形式,也由此说明逻辑学的开端不依赖于任何别的条件而存在。“纯存在或纯有之所以当成逻辑学的开端,是因为纯有既是纯思,又是无规定性的单纯的直接性,而最初的开端不能是任何间接性的东西,也不能是得到了进一步规定的东西。”(《小逻辑》,189页)可见,逻辑学的开端必须以自身为条件,亦即作为逻辑学的开端不能依赖任何别的条件,否则就不能作为逻辑学的开端。作为逻辑学的开端,是其他存在到定在存在的条件,而它自身只能以自身为条件,这是因为逻辑学是自己创造自己的对象,由此之故,逻辑学的开端具有无条件性。

既然逻辑学的开端是对“绝对”的最先言说,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如果我们宣称存在或有是绝对的一个谓词,则我们就得到绝对的第一界说,即:‘绝对就是有,。这就是纯全(在思想中)最先提出的界说,最抽象也最空疏。”(《小逻辑》,189-190页)那么,逻辑学的开端就是潜在的“绝对”,亦即没有完全展开的“绝对”。这一“绝对”的存在形式,是“绝对”存在最贫乏、最抽象的形式。可见,逻辑学的开端具有潜在性,是潜在的“绝对”。

最后,逻辑学的开端具有发展性,即,可由开端自身抽演出更丰富、更具体的“绝对”形式。“存在只是潜在的概念。存在的各个规定或范畴都可用是去指谓。把存在的这些规定分别开来看,它们是彼此互相对立的。从它们进一步的规定(或辩证法的形式)来看,它们是互相过渡到对方。这种向对方过渡的进程,一方面是一种向外的设定,因而是潜在存在着的概念的开展,并且同时也是存在的向内回复或深人于其自己本身。因此在存在论的范围内去解释概念,固然要发挥存在的全部内容,同时也要扬弃存在的直接性或扬弃存在本来的形式。”(《小逻辑》,187页)

总之,逻辑学的开端具有绝对性、无条件性、潜在性、发展性。黑格尔把逻辑学开端的这种无条件限定的、潜在的,且能自身发展为更丰富、更具体的绝对的“绝对”形式,称之为纯存在或纯有。

二、逻辑学开端的演绎:从纯存在到定在

黑格尔以纯有作为逻辑学的开端,并从纯有逐渐推演出逻辑学的各个范畴,他在开端的演绎中’首先从纯有出发,推演出无的范畴,再由有无的统一推演出变易,经变易演绎出绝对的另一形式:定在。但是,由于黑格尔没有对无进行内在的区分,变易也是单一、抽象的变易,缺乏内在的区分,使变易到定在的过渡显得牵强。

下文将结合黑格尔从纯有到无的演绎,在对无进行内在的区分、并揭示变易的不同形式中,分析从纯有到定在的具体过程。

(一)从纯有到无的演绎

黑格尔在从纯有到无的演绎过程中,合乎逻辑地分析出无的范畴。纯存在或纯有作为逻辑学的开端’是最抽象、最贫乏的绝对形式,它没有任何具体的规定性,即无规定性,以此过渡到无。按照黑格尔的说法这种纯有是纯粹的抽象,因此是绝对的否定。这种否定,直接地说来,也就是无。”(《小逻辑》,192页)从纯存在或纯有合乎逻辑地抽演出“绝对”的第二个界说绝对”是无,此“无”是指纯存在的抽象的无规定性。由于无规定性没有对“绝对”作任何具体的界说,此“无”与“纯有”同样是最抽象、最贫乏的对“绝对”的一个称谓,因此,此“无”没有任何具体、充实的内容,即可称之为“纯无”。

“纯无”与“纯有”一样,只是表面的称谓不同罢了,它们表述的是“绝对”的直接性,它们仍在“绝对”内部对“绝对”进行言说,它们还没有向外开展,向对方进行过渡。如果“绝对”需要重新获得充实,就须向外设定,向对方过渡并开展。

在黑格尔对逻辑学开端进行的分析中,从纯有到无的演绎是合乎内在逻辑的,但从纯有到无直接过渡到变易,则缺乏内在的连续性。为了使无能够内在地过渡到变易,必须对无进行内在的分析。

(二)无的演泽:纯无——定无——变易

绝对向对方过渡,也就是自身首先遭受到现实的具体的否定。纯无因其是抽象的否定,仍是对绝对的界说;当其过渡到对方,对存在自身作外在的否定时,绝对就实现了自身的第一次展开,纯无就展开为定无。

定无不再是抽象的否定:即无规定性,而是具有具体的规定性的否定,具有这种具体规定性的否定就是定无,或者,定无是有具体限定的无。定无事实上是在纯无之内,纯无是无任何规定性的无。在纯无之内包含有一切的规定性,纯无的无规定性只是没有对其内在的规定性作具体的区分而已。纯无要走向定无,首先须进行内在的区分,产生诸多规定性,定无则是对诸多规定性中的部分规定性进行否定,定无所否定的具体规定性就在纯无的诸多规定性之内。纯无是混沌未分的状态,而定无则是对纯无所包含的一切规定性作出了具体的区分,并进行特定的否定,可见定无在无之内。然而,定无使混沌未分的纯无***出具体的规定,并作出特定的否定,从而使纯无走向它者:定无。

例如:对于牛顿力学,在当时被认为适用于解释任何的物理现象,这时牛顿力学的应用范围无任何规定性,这种无任何限定应用范围的现象犹如“纯无”。随着物理学、人的实践范围和科学实验的进一步深化,人们发现了宇观高速和微观的物理世界,而牛顿力学却无法解释这些现象,不能被应用到这些领域,也就是说,牛顿力学在这些领域遭到否定,这一否定是具体的否定,与前面无规定性的否定截然不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一具体的否定(定无)仍在原初的无任何规定性(纯无)的应用范围之内,这一具体的否定是对其无规定性范围进行区分后,不能应用于宇观和微观世界而作出特定否定形成的。总之,牛顿力学本身正如纯有,对它的应用范围的无规定,如纯无,当其不适用于一定的范围而遭到否定时,犹如定无。

“纯无”到“定无”是人类思想进程的一种普遍现象,哲学发展亦体现了这一思维历程。在康德之前,人类对自己的知性范围不经审査,而将其应用于超验的对象(物自体、灵魂、上帝),这是人类知性不加审查的无限定的“纯无”。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就是寻找人类知性的认识界限,康德认为知性无能力认识超验对象,亦即对人的知性认识能力进行划界,此即对人的知性能力的具体否定’知性不能应用于超验对象,这就是知性的“定无”。

“纯无”是无规定性、无差别的无,它是绝对的同一。由于纯无是绝对的同一,在它之内包含各种具体规定的无和具体差异的无,这是纯无可以过渡到定无的前提条件,亦即定无本身亦在纯无之内,属于纯无自身走向它的对方,即定无。定无是具体的、更加丰富的纯无。由纯无到定无显示了无的不同形态的变化,这就是所谓的“变易”。

从逻辑学演绎的过程看,变易又有如下两种情况:其一是存在自身抽演出对方的变易,其二是由对方回复到存在自身的变易。前者就是由肯定走向否定的变易,可称之为否定的变易,后者则是由否定回复到存在自身的变易,可称之为否定之否定的变易。否定的变易发生在思想的直接性向思想的反思性或间接性的过渡,否定之否定的变易发生在思想的反思性或间接性向思想返回到自身的过渡。否定的变易发生在思想的自在或潜在的概念学说向思想自为存在的概念学说的过渡,否定之否定的变易发生在思想自为存在的概念学说向思想自在自为的概念学说的过渡。

(三)变易的演绎:形式的变易―内容的变易一完全的变易

变易是纯无与定无的统一,是纯无和定无二者的真理。虽然纯无和定无表达的具体内容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纯无无任何规定性,但却包含了一切的规定性在内;而定无则有具体的规定性,它是从纯无的一切规定性之内抽绎出的部分规定性。虽然他们二者之间具有以上不同,但两者都是无,从这一点看来,它们又是统一的,因此,它们的统一就在其自身之内,从它们自身就可以分析出它们的统一:变易。此变易是无的内在的变化,由无规定性的无变为包含具体规定性的定无,然而,此变易仍在无的范围内进行。

从变易自身来看,变易实具有三种形态的变易:一是形式上的变易,如有无之变,从纯有到纯无,在形式上是向它者开展的变易,而内容本质上则是相同的变易,无规定性的纯有本身即可抽演出纯无。二是内容上的变易,如从纯无到定无,从形式上是在无的内在之变,而内容和本质上,则是向它者开展的变易。三是完全的变易,从纯有经纯无,再到定无,定无对纯有而言则是完全的向它者的开展变易,即定无不仅在形式上,亦在内容上是纯有向它者的开展的变易。但是,逻辑学是绝对实现自身的过程,即,由绝对的潜在形式逐渐抽演出自身的丰富性、多样性、复杂性和具体性的过程。因此,逻辑学上下范畴之间的变易只能是形式上的变易或内容上的变易,而不能是完全上的变易。完全上的变易只能发生在相隔的范畴之间,而不能发生在相邻范畴之间,因为逻辑学相邻范畴之间是一个向另一个的分析推演的过程。

在逻辑学推演过程中,首先发生的是形式上的变易,如:有无之间的变易;其次发生的是内容上的变易,如:纯无和定无之间的变易;最后由形式上的变易和内容上的变易积累,导致相隔范畴之间出现完全的变易,如:纯有与定无之间的变易,真正实现自身向对方的过渡。可见,逻辑学上的变易是渐进的,即完全的变易不可能发生在相邻范畴之间,相邻范畴之间只可能进行形式上或内容上的变易,由于形式上和内容上的变易的积累,才发生完全的变易。

(四)从变易到定在的演绎

黑格尔是这样从变易过渡到定在:“在变易中,与无为一的有及与有为一的无,都只是消逝着的东西。变易由于自身的矛盾而过渡到有与无皆被扬弃于其中的统一。由此所得的结果就是定在〔或限有〕。”(《小逻辑》,200页)在这里,由于黑格尔缺乏对无和变易的内在分析,所以,从变易很难直接过渡到定在。只有通过对无的内在分析,使无发生变易,产生定无,然后由无的内在变易经过对变易的内在分析,使纯有在变易中:从纯有到无,从纯无到定无,并通过定无对纯有的限定走向定在。

从纯有到无,只是形式上的变易,它还无法丰富“绝对”的真实内涵。“绝对”只有经过无的变易:从纯无到定无,这一内容上的变易,才能够丰富“绝对”的内涵,这一变易不仅使“绝对”的无规定性走向了它者:具体的否定,同时也产生了完全的变易,即,纯有和定无之间的变易,使纯无走向绝对的它者:定无。这样,纯有经过纯无到定无,使“绝对”的原初界定:纯有,走向了它者:定在。

无的自身变易产生定无,定无不仅是纯无的它者,属于内容上的变易;定无亦是纯有的它者,属于完全的变易,是对纯有的外在限定,并使纯有依赖变易的法则走向自身的他者:定在。

三、小结

自由不变篇7

关键词:英国;保守主义;演进

英国式道路以和缓、平稳、渐进为特色,保守主义在此过程中做出了重大贡献。保守主义在英国是不断发展变化的,英国保守******为了应对不断变化的***治环境而不断发展和完善其保守主义理论。因此英国保守主义的演进就与英国保守******的沉浮发生了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正是试***从保守******的发展历程中理出一条保守主义演进的轨迹。

长期以来,保守主义受到了部分人士的贬斥和轻视,这缘于其对保守主义概念的误读和曲解。因此,有必要对“保守主义”特别是“英国式的保守主义”概念作以界定。20世纪初的保守******治家休・塞西尔在其著作中对英国式保守主义作了充分的论述。塞西尔认为“天然的守旧思想是人们心灵的一种倾向。”①有学者认为保守主义在准确意义上应该表述为“守成主义”,即把历史上已取得的成就牢牢守住,“保就是保持现状与稳定,守就是守住传统和秩序”②。保守主义并不反对变革和进步,而是对进步的方式和进程持审慎态度。它的信条是凡是没有必要改变的,就有必要不做变动。保守主义反对激烈变革特别是法国大***式的乌托邦***。保守主义对渐进变革之道的坚持也是部分地出于对维持现有制度和稳定社会秩序的考虑。保守主义尊重传统,视传统为人类智慧结晶的积累。因此它倾向于尽可能长地保持某一事物直至不得不做出改变。即使是改变,它也更愿意将改变幅度限制在最小范围内。

一、伯克之前的保守主义传统

埃德蒙・伯克被公认为保守主义的鼻祖,他的《法国***感想录》是公认的保守主义经典之作。但英国保守主义决不是发轫于此时,保守主义的先声在此之前就已经存在了。西方保守主义的思想渊源可以追溯到亚里士多德和西塞罗。但对不列颠来说,人们更愿意从岛国地理和经验哲学中寻找保守主义的思想源头。伯克之前的理查・胡克、托马斯・霍布斯、大卫・休谟等奠定了保守主义的理论基础。胡克强调为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和谐必须在***治上保持稳定。霍布斯虽提倡君主的绝对王权,却也认为君主必须尊重建立在传统之上的习惯法。休谟的经验论和怀疑论奠定了保守主义的世界观和方***。

除了理论先声外,对保守主义贡献更大的是托利***的***治实践。早在“光荣***”之前,保王派首领爱德华・海德就提出了维持国王与“自由”的平衡以抵御变革的原则。他的《大叛乱史》前沿中提到,“本书的作者曾对英王说,要时时与议会好生相处……要时时坚守民族利益,只有这样英王才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幸福的君主。”③都铎的君主们正是由于能维持自由与王权的平衡才备受爱戴,海德企***平衡议会与君主的原则可以说是当时保守主义所坚守的理论阵地。但***后的斯***亚特君主却妄***恢复无限君主制,这就使保守主义有关议会与英王平衡的梦想破灭了。因此他们不得不承认变革的必要性,并在维护“自由”传统的名义下参加了“光荣***”。***后的部分托利***人不能接受议会高于王权的现实而追随旧主流亡国外,由此产生的对新秩序的攻击使保守主义面临着走向***的危险。正在此时,博林布鲁克为保守主义寻得了新的理论阵地。他提出议会限制王权以避免王权专断是英国的传统,由两***共同完成的***恢复了这种传统,因此***也就是托利***传统的一部分了。此后的一百多年里,保守主义都是以这个原则为行动纲领来维持现状、抵御变革的。

二、理论家与践行者――伯克和小皮特

法国大***促使了保守主义系统理论的提出,其集大成者就是埃德蒙・伯克。伯克对保守主义的贡献主要有两点。一是自由源于传统的观点。英国一直有“自由”的传统,伯克将“自由”的源头归于传统。“从大到权利宣言,我们制度的一贯***策就是在追求和维护自由的时候,把自由看作是来自祖先又将传诸后代的法定遗产。”④保守主义要保守的对象是自由,自由源于传统,这就是保守主义尊重传统的原因。伯克将一切***体和法律的合法性来源归于传统,坚信自由和秩序都蕴于传统之中。作为保守主义集大成者的伯克,本人却始终以“老辉格***人”自居。伯克所要保守的自由是“有序的自由”,即是在秩序与权威之下的自由,而非绝对放纵的自由。这就是为什么同样是***,伯克对于美国***和法国***却持有截然相反的态度。法国***所追求的是放纵的自由,是罗朗夫人口中“多少罪恶假汝以行”的自由,会产生无法预料的灾难。伯克的另一贡献是有保留地变革原则。伯克虽然强调传统却并不否定变革,而是从传统中寻找变革的依据,以恢复传统之名行变革之实。“在伯克看来,传统是传统,变革也是传统,因为变革是传统的再生,变革使传统延续。真正的变革是没有的,有的只是传统的相传,是传统在每一个世代之环节上的发展与沿袭。”⑤伯克所说的变革是一种有保留的变革,保留是任何变革中都应遵循的原则。“我决不排除另一种可以采取的办法,但是,即使我改变主张,我也应该有所保留。”⑥这种有保留地变革横向表现为只做局部改良,纵向表现为迈小步稳步前进。

将“有保留地变革”原则在***治中运用的是小威廉・皮特。正是这位娃娃***治家,守住了“光荣***”关于议会***治的传统,粉碎了乔治三世的王权梦。小皮特早就认识到现实背离了传统,需要进行改革。他首先进行财***改革,接着实行自由贸易,并在印度实行行***管理改革,甚至想对奴隶贸易和议会制度做出某种改革,但是法国大***打断了这些改革进程。面对社会激烈动荡的西欧大陆,与之一衣带水的不列颠不可能感觉不到威胁和恐惧。小皮特开始认为维持现状比任何变革即使是“有保留的变革”更能维护传统,并认为对任何改革问题的煽动都可能造成大灾难。法国大***造成的恐惧得英国的保守主义偏离了“有保留地变革”的正统路线,走上了拒绝任何变革的道路。小皮特死后,其门徒继续执行抗拒变革的***策,对国内激进改革运动进行镇压,甚至酿成了1819年彼得卢大屠杀之类的血腥惨案。显然英国保守主义已经置身于偏执、***的危险之中,需要出现再一次的理论转机。

三、迪斯雷利的新托利主义

罗伯特・皮尔为保守主义带来了理论转机。皮尔于1834年发表的“塔姆沃思宣言”,将陷于绝境中的保守主义拉回到正统路线上。皮尔在宣言中谈到对改革法的态度,他认为“假如改革法的精神只是对国家及宗教制度进行细心地审视,采取善意的态度,在坚决维护现有权利的前提下对确定的弊病和真实的抱怨加以纠正”⑦,他就能以此精神行事。议会改革是关于选举权和选区调整的改革,这就对博林布鲁克提出的理论阵地(土地阶级对***权的独占)构成了挑战。保守主义自觉地放弃了旧阵地,进入到议会改革的新阵地。正是在皮尔的首相任内,地主阶级抵御自由经济的谷物法被废除,经济体制改革朝着自由资本主义所要求的方向发展。

除此之外英国当时还存在着一种激进托利主义思想。这种思想将伯克的社会有机体理论和柯勒律治的浪漫保守主义思想结合起来,更多关注穷人,它对迪斯雷利“一个民族”保守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工业***的高歌猛进催生了英国贫富差距的越拉越大,迪斯雷利也注意到英国***为穷人和富人两个互不理解的民族,因此提出通过扩大选举权来将其合为“一个民族”。在此思想指导下,迪斯雷利主动进行***治改革,给工人阶级以选举权。迪斯雷利在1872年的水晶宫演讲中系统地阐述了保守***的三大目标:维护现存的国家体制,巩固大英帝国,改善人民的生活条件。第一个目标是保守主义一直以来的主张,而后两项则是为适应新的***治环境而对保守主义的新发展。

四、战后保守主义的发展

进入20世纪,集体主义、社会主义、国家干预等思潮盛行,而当时的保守主义主流派所据守的个人主义和自由放任的阵地也受到挑战。工***的崛起使得保守主义面对一个新的***治敌手,战后保守***在竞选中的失势促使保守主义重新思考对待国家干预的态度。早在二战之前,就有一批保守主义者开始信奉国家干预原则。1938年,保守***内左翼麦克米伦在名为《中间道路》的著作中宣称要找到在“自由资本主义与彻底的国家社会主义之间的折衷方案”。战后麦克米伦、巴勒特等***内左派成为主流派,在由他们制定的保守***纲领性文件《工业》中,他们公然宣称“经济事务中强有力的***府***策的观念,是保守主义传统的真正核心。”⑧在其观点受到***内右翼的指责时,他们以保守派惯用的方式为自己辩护,“博林布鲁克使我确信,为了大多数人的利益可以运用国家的最高权力;伯克使我认为只有通过协调各种不同的利益才能找到发展的模式;而从迪斯雷利那儿我则知道,两个民族必须合成一个。如果我的保守主义是非正统的,那么我的异端邪说也有声名显赫的同类。”⑨成为主流派的左翼为保守主义找到了新的***治空间,由此出现了战后前30年两***携手达成 “共识***治”的局面。

在福利国家建设卓有成效的同时,其弊端也日益显露。面对经济滞后增长的“英国病”,保守主义再一次从传统中找到了出路。撒切尔夫人领导英国保守******府对战后的福利主义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被称为“新”思潮的撒切尔主义包括经济上的古典自由主义和***治上的权威主义。在经济领域,减少国家干预,推行国有企业的私有化;在***治领域加强国家权威,进行工会改革和地方***府改革。撒切尔夫人采用的虽是货币主义的理念,实际上却是对百年前自由主义价值传统的回归。难怪美国经济学家和撒切尔***府的商业部长说,撒切尔夫人与当时的保守***是“19世纪的自由***”。

经过几个世纪的发展,英国保守主义不断得到丰富和完善,但其基本精神如尊重传统、强调稳定秩序、反对激烈变革却始终贯穿其中。从皮尔、迪斯雷利到撒切尔夫人,这些保守******的领导人虽然都强调传统和秩序,反对激进的***和变革,但在面对新情况时又都借助传统对保守主义进行了新的诠释。正因为有了这些诠释,英国保守主义和保守******才具有了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①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3页。

②杨明伟:《保守主义,一种审慎的***治哲学》,北京:光明日报出版社,2010年,前言第1页。

③爱德华・海德:《大叛乱史》,牛津大学出版社,1958年版,转引自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④埃德蒙・伯克:《法国***感想录》,英国企鹅出版社,1987年版,第105-106页,转引自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⑤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134-135页。

⑥休・塞西尔:《保守主义》,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40-41页。

⑦戴维・C・道格拉斯主编,《英国史文件集》第十二卷上,伦敦,1956年版,第128-129页,转引自钱乘旦、陈晓律:《英国文化模式溯源》,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版。

⑧ Nicholas. Deakin. The Politics of welfare: continuities and change, New York, Harvester Wheatsheaf ,1994.47.

自由不变篇8

关键词:PP-R管道;管道变形;补偿方法

Abstract: the paper discusses how to overcome the PPR plastic pipe because of its linear expansion coefficient is larger, resulting in a larger bending deformation views and related methods.

Keywords: PP-R pipeline; pipeline deformation; compensation method

中***分类号:TU991.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目前,给水塑料PPR管道作为新型化学管材,在全国已被广泛的推广应用,它具有耐腐蚀、不结垢、无污染、安装方便、使用寿命长的特点,解决了水质的二次污染,是建筑给水理想的优质管材。

但是,由于给水PPR管材本身的线胀系数为0.15mm/m.℃,它比金属钢管的线胀系数大得多(金属钢管的线胀系数为0.012mm/m.℃),受温度的影响很大,热胀冷缩现象比较严重,因此,在实际安装时,经常出现问题。如管道弯曲变形严重,接口处出现渗漏,伸缩节被损坏等。本文就安装PPR管道时如何克服变形的办法发表自己的一些观点。

1、如何计算管道伸缩长度

1.1、计算管道伸缩长度的计算方法

管道的伸缩长度可由下式计算:

ΔL=ΔT*L*α

其中:ΔL为伸缩长度(mm);

L为管道长度(m);

α为线胀系数(mm/m.℃),一般取0.15;

ΔT为计算温差(℃);

ΔT可由下式计算:

当管道内的介质是热水时:

ΔT=Δts

当管道内的介质是冷水管时:

ΔT=0.65Δts+0.10Δtg

其中:Δts为管道内水温变化最大值(℃);

Δtg为管道外环境温度变化的最大值(℃);

1.2、管道的最小自由臂长度Ls=k*

其中:Ls为管道的最小自由臂长度;

K为材料比例系数,一般取20;

dn为公称外径;

ΔL为管道伸缩长度。

2、给水PPR管道伸缩的补偿方法

2.1、管道应合理设置补偿装置与支承(包括固定支承和滑动支承)

***2.1 自然补偿

管道的基本补偿安装方法可由上***所示来安装。支管与干管、支管与设备的连接可利用管道折角自然补偿管道的伸缩,悬臂长度不应大于3.0m,自由臂的长度不应小于300mm;当不能利用弯角自然补偿时,管道支吊架应为固定支架。在明敷设管道中,宜采用自由臂补偿方法;一般采用L、Z、U型布置并设置适当的固定及活动支架来实现补偿。自由臂的长度必须遵循最小自由臂长度的原则,因为自由臂太短可能造成自由臂未弯曲而自由段已经弯曲的情况。

使用自由臂补偿时如果管道的自由段长度较短(一般不大于3m),可利用化整为零的办法来减小变形。即采用密集的固定支架来制约管道的伸缩变形。例如:经过计算得出3m长的管段,在ΔT=40℃时的变形量为18mm,那我们可将3m长的管段分为3段,每一段的变形量就只有6mm,从而达到减小变形的目的。使用该方法的重点是,要求固定管卡要牢固,其对管道的约束力必须大于管道的膨胀力。

2.2、采用套筒式补偿器补偿管道变形

在使用金属补偿器时,必须计算出补偿量是否在补偿器的可用范围内。以及管道的膨胀力是否大于补偿器的推动力,否则就失去了补偿的意义。

在我们北方地区,环境温差较大,补偿装置是非装不可的,不然就会使管道产生较大甚至很大变形,不但影响美观,还会造成三通等管件损坏的可能。而在实际操作中,安装套筒式伸缩节却经常出现问题,不按当时的环境温度,预留伸缩量,当预留伸缩量过大时,有可能在天冷的时候插口端脱出套筒的保护范围,造成漏水现象,当预留伸缩量过小,天气炎热时,管材又无可以伸缩的距离,胀坏接口。

2.3、合理的使用支吊架

在安装支吊架时,要按技术规程合理安装。除了按照规定的间距安装支吊架外,必须确认活动支架对管道的束缚力小于管道的膨胀力,使管道能够自由伸缩,以及固定支架对管道的束缚力是否大于管道的膨胀力,使之能够约束管道的伸缩。在管道分路处(三通、金属丝扣连接处),必须安装固定支架,使管道的膨胀力不能作用于三通及丝扣处,防止管道变形将分路的管道拉脱或丝扣松动渗漏。此外当采用金属管卡或吊架时,金属管卡与管道间应采用塑料带或橡胶带等软物隔垫,不允许用硬物隔垫,以防损坏管道。

3、给水PPR管道的敷设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3.1、由于PPR管道的线胀系数较大,影响美观,所以做好能&建设及监理单位协商,采用管道暗敷设的方法。

3.2、给水PPR管道应远离热源,立管与灶边净距不得小于400mm,与供暖管道的净距不得小于200mm,且不得因热源辐射使管外壁温度高于45℃,如果条件不允许或不具备时,应加隔热防护措施。

自由不变篇9

关键词:社会转型;价值观;演变

中***分类号:B-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89-02

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即客体的性质特征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价值观作为一种社会意识和思想观念,正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效用的看法、观点。在人的发展历程中,价值观在不同的历史过程有所不同。随着改革开放步伐的不断推进,我国已经进入了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大转型时期,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这种变革和转型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前发展着,已经从经济领域扩展、深入到***治、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受此影响,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出现越来越多的问题,人们的价值取向和思想观念也经历着一个深刻的变化过程。那么,转型时期人的价值观到底发生哪些变化?归结下来,有以下几点:

一、从单一化到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演变

中国是一个有着几千年的封建传统的国家,这种传统有着深厚的权力意志支撑着。国家动荡不安、经济基础薄弱,***治和文化落后,人的个性受到严重束缚。因此,人们价值观念主要是追求统一与稳定、道德与伦理和人的生产生活方式全部划归到一个标准上来,这就使人的交往范围受到很大局限,丧失了表达自己内心意愿和思想自由的权利。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在各个方面的转型已经开始,社会发展开始趋向正常化、多样化,人们对事物的评判标准也向多元化趋势迈进。

现在,我国经济上正经历着从传统自然经济社会向市场经济和商品经济社会转变,***治上开始由国家***治集权向建立在人的自由平等基础上的民主法治社会转变,人的发展方面开始由“以物的依赖型社会”向以“人的个性自由、个性***”为基础的现代社会转变,人民的生活水平正经历着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转变。在这些转变中,人的价值观的转变是最主要的,它影响着人们的追求和趋向,决定着人的发展历史进程。正是基于国家***治、经济、社会的这些转型和变化,人们对于自身需要和利益的追求使得价值观念多元化、多样化,已经由国家垄断、市场消极调节的国家本位思想转变为商品自由流通,追求利益最大化的价值观念,由传统的中国核心文化价值体系转变为融合、包容性吸收外来文化中国的优秀成分,由建立在自然经济和封建传统思想基础上的,以血缘关系为核心的家族主义、权力主义已经转变为以人为本的“人民本位”或“人民主体化”。“当然,在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中,并不否定主导价值取向的存在,即以一种价值取向为主导,以其他价值取向为补充。因此,多样化价值取向是以社会主义价值取向为主导的、统领的。不能离开主导价值取向而单纯地主张多样化的价值取向,也不能以强调主导价值取向为由,否定多样化价值取向的现实,继续坚持单一化价值取向。”[1]

二、从注重集体利益到尊重人的个性演变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确立以前,人们是把集体主义作为价值主体的,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体的利益,个人利益服从集体或者国家利益,人的自由个性得不到充分发挥。在以公有制为主体的社会中,人们的服务对象就是国家利益,“一大二公”的观念十分盛行,人们从事生产、教育、文化、艺术等活动都以集体或国家的利益为前提。这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集体本位――轻个体重整体”思想所影响,人们的地位自始至终得不到有效改善,严重忽视了人的个性自由和个性张扬。客观来讲这是违背人的发展的基本规律的。社会发展与进步最重要的因素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2],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3]如果说整体利益是共性、一般性,那么人作为最主要的社会力量就是“细胞”、“微动力”。因此,从社会发展历程看来,一味地强调整体,强调集体和国家利益是不能推动社会向前进步的。

现阶段,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商品经济已经蓬勃发展,现代西方文化已深入到中国,传统的集体主义和长期以来的以国家利益为主的整体主义受到西方的民主、自由、平等等观念的冲击。表现在价值观上,开始由集体转向个体,注重个人的发展,重视人的个性***,尊重个人的权利,维护个人的尊严;开始全方位地创造条件,使人的需要和追求不断得到满足,不断实现人的自身价值。但是,这种思想的转变容易产生消极作用。社会转型是社会的大变革和大转变时期,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也表现出无目的性、盲目性,极易受外来文化和外来思想的影响,例如现阶段贫富差距不断拉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盛行,社会道德观念缺乏核心主导等等,都集中反映了西方价值观传入带来的不利影响。这种重视个体价值将会使得人们在处理集体利益与个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之间的关系方面产生倾斜,不惜一切代价满足个人而损害集体和国家利益。这就需要以正确的价值思想和核心理念予以引导,引导人们在坚持整体利益的同时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正确对待个人与集体、个人与国家、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三、从传统的重义轻利到义和利相互并重的演变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历史,主体经济上表现为重农抑商,因此,反映在思想观念上即为重义轻利,义与利的问题就成为了中国思想史上由来已久的问题。“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人》)、“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正其谊(义)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汉书・董仲舒传》)、“天之生人也,使之生义与利。利以养其体,义以养其心。心不得义不能乐,体不得利不能安。体莫贵于心,故养莫重于义。”(《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这些传统思想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很合理,符合中国人的价值习惯和文化观念,它重视人的思想世界,崇尚人与社会的道德理想,对于抵制西方的物质主义和物质利益起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现代经济体系的不断确立,这种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逐渐表现出很严重的缺陷。它将追求物质利益看作是“不道德”、“不正统”、没有人生追求。事实上,这是带有典型的“左”的义利观色彩。相比较而言,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策以来,西方现代资本主义的重利轻义的价值观念逐渐传入中国,与中国传统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形成鲜明的对比。现代资本主义的这种价值取向提倡人们追求经济利益,追求物质财富,不断满足自身生活所需,不断实现自身价值,***治上要求民主、平等和自由,经济上要求实现个人私有财产合法化等等。这种重利轻义的价值取向走向极端就变为个人主义、拜金主义。

新时期新阶段,面对我国经济、***治、文化和社会的大转变,中西价值观念之间必然相互撞击与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将发生巨大的变化。对于现代的中国人来说,一方面不可能放弃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因为这是促进自我发展,实现自我价值的根本途径,是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的根本条件。另一方面,中国的传统文化、传统价值观念也要求人们重视社会道义和集体利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要求人们在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下追求自身价值,不断满足自身物质文化需要,又要求人们以大局为重,以社会、国家和人民总体利益为先决条件;既不能过分采取重义轻利的价值取向,也不能忽视重利轻义的西方价值理念;既要重视人的自身个性张扬,又要尊重社会道德公义,将义与利有机结合和统一起来,使义与利的现代价值观更加合理,更加科学,这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必然趋势,也是中国繁荣复兴的目标价值所在。

四、从因循守旧的消极观念到开放进取的价值观演变

中国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闭关锁国”时期,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讲,人的价值观念的变化都显得极其微小,因循守旧就取自传统文化中的不求上进、自给自足、故步自封的价值观念。

《易经》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这种精神表现了中华民族永不放弃追求、不懈努力、不懈奋斗的思想品格,并且一直激励着中国人不断前进,不断奋发向上。这与传统的因循守旧思想反差很大。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就在于封建的血缘家族制。以血缘为基础的家族本位是封建社会的最根本的体制,它限制人的自我意识的成长,限制人的自由个性的发挥,以保全家族地位。一个时代与一个时代之间只能延续,只能遵从前人的经验与意愿,不能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能违背老祖宗意愿。这种思想根源直接产生的结果就是因循守旧的价值观,可见,由来已久。

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的号召之下,人们在破除迷信,取缔传统消极思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这只能是祛除因循守旧的思想。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思想价值,采用什么样的道德体系就需要探索,那么这就需要革故鼎新,就需要人的价值观开始由一元变为多元。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和西方价值观的进入使得中国人的思想发生巨大变化,人们对于新事物和新观念的理解也变得多样化,现代科技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又使得人们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频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愈来愈深入,人们在各个方面的交流和沟通已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方式,中国已经步入开放国家的行列,人们的观念已经不再局限于任何一种文化的影响,任何一种思想的束缚,而是跟随者现代化建设的脚步,不断地***思想,不断地更新观念,人们的价值体系也不断完善和进步。

社会转型不是简单的经济、***治、文化和社会生活方式的转变,而是思想观念的不断革故鼎新和不断进取。现代化的中国人正在扬弃传统的文化价值体系,正在包容和吸收有利于自身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西方价值思想,正在不断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将以自身合理的价值理念影响到世界每一个角落和每一个人,以自身优秀的价值成果推动世界和谐,实现世界大同。

参考文献:

[1]张友谊.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嬗变[J].岭南学刊,2006,(6).

自由不变篇10

关键词 超氧化物歧化酶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 过氧化脂质 自由基

【abstract】 objective to discuss the effect of free radical and free radical scavenge on the damage of kidney.methods we took rabbit as the object,determined the activity of rabbit’s kidney morphology,sod,gsh-px and lpo and observed the changes of the indexes above before and after the ureteral obstruction.results the side kidney essence of obstruction was badly changed and had necrosis.the amount of nephron decreased on unit area,and the acˉtivity of sod,gsh-px we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e contrast side itself,but there was no evide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lpo content of side kidney obstruction and that of contrast side.conclusion the free radical and free radical scavˉenge(sod,gsh-px)have certain effect on the kidney pathology damage of renal failure.

key words sod gsh-px lpo free radical

近些年来自由基医学迅速发展,在自由基与缺血性心脏病动脉硬化、肝脏损害以及肿瘤的发生、人类衰老等方面的关系都有报道 [1,2] 。肾小球疾病中,有待进一步实验探讨。氧自由基产生过多或清除障碍也可能在肾脏疾病发生和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通过动物实验,结扎家兔一侧输尿管,12d后观察双侧肾脏形态学变化,同时测定双侧肾静脉中红细胞sod、全血gsh-px和血清lpo的活性,对肾后性肾功能衰竭时,自由基及其清除因素在肾脏病理损害过程中的影响进行探讨。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及其处理 中华大耳白家兔,体重2~2.7kg,雌雄不限。无菌条件下结扎左侧输尿管,右侧不结扎作自身对照。术后12d分别从左、右肾静脉采血供测定sod、gsh-px和lpo,摘除两侧肾脏作组织学观察。

1.2 实验方法 形态学:肉眼和显微镜下观察梗阻侧和对照侧肾脏的大体和组织学改变。肾静脉血用肝素抗凝,室温下2h内测定各项指标。红细胞sod 测定采用邻苯三酚自氧化法,全血gsh-px测定采用dtnb直接比色法,血浆lpo测定采用共轭双烯法,血红蛋白测定采用高铁氰化钾法 [2] 。测定仪器为上海产752型分光光度计。

2 结果

2.1 肾脏大体观察 结扎侧肾(左肾)肿大、颜色变浅、肾表现凹凸不平、有囊性感。结扎处以上输尿管粗大。剖面呈缺血状,皮质尤甚,肾盂肾盏扩张,内满混浊的褐色液体,肾变平乃至消失,肾实质变薄,皮髓质界限模糊。对照侧肾(右肾)无明显改变。

2.2 显微镜检 结扎侧肾(左肾)小球充血、崩解,肾小囊变形、萎缩甚至有的消失,被纤维组织代替。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基底膜不平滑,呈锯齿状、断裂或消失。肾小管管腔有的扩大,有的萎缩。部分管腔内有红细胞及少量脱落细胞。单位面积内肾单位数量明显减少。对照侧肾(右肾)镜下无明显异常改变。

2.3 两侧肾静脉血中sod、gsh-px活性及lpo含量检测结果 见表1。

表1 左、右肾静脉血sod、gsh-px活性及lpo含量 (略)

3 讨论

尿路梗阻引起肾脏病理损害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肾盂内压升高的机械压迫作用,儿茶酚胺和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的缩血管作用及肾内舒血管因素(前列腺素和缓激肽)下降协同作用使肾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导致肾组织缺氧。正常情况下也有少量的自由基产生,但其清除机制发挥作用:sod能使超氧负离子自由基转换为过氧化氢,后者再经gsh-px催化还原成水,从而使组织免遭损害。本实验梗阻侧静脉血中sod和gsh-px活性降低,将不能有效清除产生过多的自由基,使自由基堆积,可能是造成梗阻侧肾脏组织变性坏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从我们实验结果可以看到,梗阻侧sod和gsh-px活性明显低于对照侧,说明肾后性梗阻所致肾组织的损伤与其他缺血/再灌注引起的损伤一样,也与自由基产生过多和/或清除机能降低有密切关系。肾脏缺血、缺氧时,氧化磷酸化过程障碍导致atp生成减少,为维持正常代谢,缺血组织中腺苷酸激酶可催化两分子adp合成一分子atp以应急供能,从 而使amp增加且不能重新生成adp和atp,amp堆积促使分解加快,产生大量的次黄嘌呤和黄嘌呤,最后生成尿酸排出体外。在amp分解过程中将产生大量的自由基。另外,缺血所致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加,他们分解过程中也有自由基的生成。自由基能与各种细胞成分发生反应,使其结构和功能严重受损,导致细胞变性和坏死。

sod和gsh-px活性降低的原因,除肾缺氧使酶合成障碍之外,也与缺氧化代谢使局部内环境发生变化,酶活性受到抑制有关。鉴于上述推理,我们认为在尿路梗阻发生后,给予外源性自由基清除剂(如sod、维生素e、硒等)可能对延缓或减轻肾实质的损害有一定的好处。

本实验中梗阻侧与对照侧lpo含量差异无显著性。这一点与其他报道不同,有待进一步实验探讨。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自由不变10篇

学习

甜蜜的我爱你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甜蜜的我爱你10篇,内容包括我爱你甜蜜句子,关于我爱你的甜蜜文。原料:新鲜草莓5~8颗,冰糖25g制作方法:1.把草莓洗净,切成粒备用。2.冰糖加水熬成冰糖水,放入冰箱备用。3.把冰糖水倒入杯子,在杯口放入切成粒的草莓点缀即可。

学习

价值管理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价值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有关价值管理的参考文献,价值管理的最佳实践书。按照这一模型,企业价值是负债市场价值与股权资本市场价值之和。即FV=B+S式中:FV表示企业价值;B表示公司债市场价值;S表示股票市场价值。由于公司债价格虽然

学习

母亲节画画简单又漂亮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画画简单又漂亮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画画小报简单又漂亮,母亲节画画简单。3.交流情感,激发学生对母亲的尊敬和热爱。重点:恰当选择材料,用画、剪、折、贴等手法设计和制作贺卡。难点:个性的创意和独特的设计。教具:自制示范

学习

我爱科学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爱科学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爱科学作文300字左右,我爱科学1000字作文。一百多年前,外国列强用我们祖先发明的火药,制造了洋洋炮,屠杀了无数华夏儿女;七十多年前,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蹂躏了九洲大地,肆意妄为实行三光***策,残害了多

学习

赞美教师的古诗10篇

阅读(54)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教师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赞美教师的十首古诗,赞美教师的古诗十首。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教学流程一、激情导入,认识美1.教师导言:同学们,你们喜欢万物复苏、

学习

有声童话故事10篇

阅读(46)

本文为您介绍有声童话故事10篇,内容包括有声胎教童话故事,有声听书童话故事。声音引入到叙事学当中,通常指“叙述中的讲述者,以区别于叙事中的作者和非叙述性人物”。声音涵盖的面很广,“包括叙述者对人物、事件的态度、认识、判断等,以叙述

学习

爸爸在哪儿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爸爸在哪儿10篇,内容包括爸爸去哪儿大电影在哪儿拍的,中德苏西的爸爸去哪儿。爸爸参与儿童照料的现状爸爸参与育儿不仅仅是玩伴或者教育,还包括生活照料。网上有人总结了“新好爸爸的10大标准”,其中第1条就是“你会换尿片吗?

学习

悠悠药草香10篇

阅读(57)

本文为您介绍悠悠药草香10篇,内容包括爱情悠悠药草香,一口气看完悠悠药草香。(来源:文章屋网)

学习

芙蓉楼送辛渐诗意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芙蓉楼送辛渐诗意10篇,内容包括芙蓉楼送辛渐古诗诗意简洁,芙蓉楼送辛渐诗意。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3、《芙蓉楼送辛渐》赏析:此诗为一首送别诗。“寒雨连江夜入吴”,迷蒙的烟雨笼罩

学习

赞美老师佳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老师佳句10篇,内容包括2021年赞美老师的名言佳句,赞美学校老师为民办事佳句。3、真空、坚定、谦逊、朴素――这是您教给我唱的歌,这是您指引我走的人生之路。4、阳光普照,园丁心坎春意暖;雨露滋润,桃李枝头蓓蕾红。5、您在

学习

英语高效课堂论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英语高效课堂论文,内容包括英语高效课堂的论文题目,如何打造高效英语课堂论文。多媒体在课堂中的运用不但可以活跃气氛,而且能够通过***片拥有更为直观的***片感受,增加学生练习的机会。多媒体技术的发展,使得英语课堂更加丰富

学习

我被继亲开了苞10篇

阅读(28)

隔壁的木板床“吱吱”地响了一阵,传来老二两口子压抑的说话声和■的穿衣声。这声音就像部队的起床号,母亲知道不能再睡了,她掀开被子,很吃力地下了床,把手探到床下找鞋,有一只却不见了,她知道,这又是该死的老鼠的恶作剧。她果真在墙角的米柜下找

学习

白毛女北风吹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白毛女北风吹10篇,内容包括白毛女北风吹文字完整版,白毛女北风那个吹。对于歌剧来说,最能体现其艺术特色的还在于音乐。剧本写出后,音乐创作便成了全剧的中心任务。为了攻克这个难关,张鲁、马可、瞿维、向隅、李焕之等五位年青

学习

爸爸的礼物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爸爸的礼物10篇,内容包括爸爸给的礼物100字,送给爸爸的礼物内容。等爸爸妈妈回来,我已经读小学一年级了。习惯了读幼儿班时懒散的我,面对着一下子正规起来的教学方式,就不适应了。老师在上面讲,我却在下面神游。要开家长会了,我

学习

自由驰骋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驰骋10篇,内容包括自由驰骋官方,自由驰骋的画。二、抓住课文略写,引导学生扩想小学语文课文中有许多的词句写得比较简略,但有着丰富的内涵。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进行扩展性的想象,让学生对词句的理解更加深入具

学习

自由行走的花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行走的花10篇,内容包括萨顶顶唱自由行走的花,自由行走的花。自从廉价自行车购回,我就喜欢对自行车拆拆卸卸。当然听歌是每天必须做的一件事。高镇的冬天,特别的冷,在这样的天,我往往拒绝出门,但除过一种天气,那就是落雪的冬日

学习

自由落体运动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落体运动10篇,内容包括自由落体运动的经典大题,自由落体运动知识总结顺口溜。2、知道什么是重力加速度,知道重力加速度的方向和通常的取值.3、会应用相应的运动学公式解答有关自由落体运动的问题.能力目标调动学生积极参与

学习

自由空间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空间10篇,内容包括自由空间造型,自由空间的简介。

学习

向往自由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向往自由10篇,内容包括向往自由热爱生活的段落,向往自由的最佳方式。自由~小鸟被关在笼子里,它们,向往那湛蓝的天空。动物被关在动物园里,它们,向往在野外度过一天。而孩子,向往的更多的是能踩着单车,踏着清晨的曙光在林间的小路

学习

自由的界限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的界限10篇,内容包括孩子自由的界限,自由的价值界限。外壳之外,是彼此间的距离。在欧美的礼仪书里,特别注明人与人之间的最低社交安全距离是十七英寸。这个标准,也要入境随俗。比如咱的公交汽车,正值上下班高峰,小伙的前心贴

学习

自由教育论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自由教育论文10篇,内容包括自主教育的10000字论文,关于自由与教育的论文。【中***分类号】G11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9―458x(2013)01―0027―06远程教育合作文化理论的建构是人类存在与作为的产物,它诞生的前提就是

学习

经济学视角下的契约自由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学视角下的契约自由,内容包括经济学契约人是什么意思,微观经济学不完全契约理论。交易是文明社会中合作的主要手段,契约是交易各方基于平等地位订立的自由交易的保障,契约自由能促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契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