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中秋的诗10篇

有关中秋的诗篇1

满江红·中秋寄远

--辛弃疾

快上西楼,怕天放,浮云遮月.

但唤取,玉纤横笛,一声吹裂.

谁做冰壶浮世界,最怜玉斧修时节.

问嫦娥,孤冷有愁无,应华发.

玉液满,琼杯滑.长袖起,清歌咽.

叹十常八九,欲磨还缺.

若得长圆如此夜,人情未必看承别.

把从前,离恨总成欢,归时说.

秋夜月

--唐·尹鹗

当初聚散.便唤作,无由再逢伊面.

近日来,不期而会重欢宴.

向尊前,闲暇里,敛著眉儿长叹.

惹起旧愁无限.

秋蕊香引

--柳永

留不得.

光阴催促,奈芳兰歇,好花谢,惟顷刻.

彩云易散琉璃脆,验前事端的.

风月夜,几处前踪旧迹.

忍思忆.

这回望断,永作终天隔.

向仙岛,归冥路,两无消息.

长相思

--柳永

画鼓喧街,兰灯满市,皎月初照严城.

清都绛阙夜景,风传银箭,露ソ鹁.

巷陌纵横.过平康款辔,缓听歌声.

凤烛荧荧.那人家,未掩香屏.

向罗绮丛中,认得依稀旧日,雅态轻盈.

娇波艳冶,巧笑依然,有意相迎.

墙头马上,漫迟留,难写深诚.

又岂知,名宦拘检,年来减尽风情.

望汉月

--柳永

明月明月明月.争奈乍圆还缺.

恰如年少洞房人,暂欢会,依前离别.

小楼凭槛处,正是去年时节.

千里清光又依旧,奈夜永,厌厌人绝.

鹧鸪天

--柳永

吹破残烟入夜风.一轩明月上帘栊.

因惊路远人还远,纵得心同寝未同.

情脉脉,意忡忡.碧云归去认无踪.

只应曾向前生里,爱把鸳鸯两处笼.

十二时(秋夜)

--柳永

晚晴初,淡烟笼月,风透蟾光如洗.

觉翠帐,凉生秋思.渐入微寒天气.

败叶敲窗,西风满院,睡不成还起.

更漏咽,滴破忧心,万感并生,都在离人愁耳.

天怎知,当时一句,做得十分萦系.

夜永有时,分明枕上,觑著孜孜地.

烛暗时酒醒,元来又是梦里.

睡觉来,披衣独坐,万种无l情意.

有关中秋的诗篇2

【关键词】秋瑾 思想研究 诗词研究

一、秋瑾思想研究

作为近代杰出的女***家,秋瑾的思想中包括反帝爱国思想、反清***思想和妇女***运动思想这三种成分。自然,也有其历史的、阶级的局限。对此,研究者并无异议,但在某些问题的具体分析评价上却不尽一致。

关于秋瑾的反帝爱国思想,一般研究者都认为形成于庚子事变后秋瑾随王廷钧寓居北京期间。中华书局1960年出版的《秋瑾集》的“出版说明”、肖善因的《近代女***诗人秋瑾》均持此说。郭延礼《秋瑾文学论稿》对此问题的分析更为确切、全面和深入。他指出:“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斑斑血迹,历史文化中爱国主义思想的启迪,家庭熏陶和教育,***战友的影响,便是秋瑾反帝爱国思想产生的社会条件和思想因素”,而对帝国主义侵略罪行的感受并萌发“反抗种子”,则早在随祖父居住在厦门等地就已经开始。因此她少女之作特别是甲午战争之后“已经流露出对国事的无限忧虑和焦灼不安”。但这还只是忧虑,入京后尤其东渡之后,“反帝爱国思想更加明朗”。秋瑾反帝爱国思想的主要局限是“对帝国主义侵略本性的认识仍较模糊”。

关于秋瑾的反清***思想,分歧较多的是如下两个问题:其一,秋瑾何时确立了这一思想?多数研究学者认为是赴日以后。其二,怎样评价秋瑾反清***思想的历史局限?这一分歧主要集中在《秋瑾集》的“出版说明”和郭延礼之间。他们都认为,秋瑾存在有狭隘的民族主义倾向和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但《秋瑾集》的“出版说明”认为,秋瑾对“民主***的基本问题”是“认识模糊”的。她对“汉族的光荣传统和反抗外族的志士仁人”的宣扬。不仅“很难真正地提高人民的民族意识和民主觉悟,在客观上还支持了汉族阶级中的封建势力”。她的“不惜自我牺牲”,但却“不愿置身群众之中,组织群众,依靠群众”。郭延礼在《秋瑾文学论稿》中先后指出:在当时,“只有***腐朽的清王朝,才能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才能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因此秋瑾等人鼓吹“反满”,虽然有狭隘的民族主义色彩,但其基本内容也就是资产阶级民主***的主要内容。秋瑾固然有“个人英雄主义思想”,但她参加过***组织,创办过宣传群众的报刊,为发动起义“走遍浙东地区穷乡僻壤”,从容被捕也是“为了保存浙江万余名义***”。因此,秋瑾并非“不愿置身群众之中”,亦并非只是“采取恐怖的暗杀手段,依靠少数会***进行***事冒险”。

关于秋瑾的妇女***思想,研究者的观点大体一致,而所有论述都不如郭沫若《的答案》一文所提出的基本观点精炼而深刻。郭沫若认为,秋瑾作为一个“女性的***者”,其行动“有深沉的理性以为领导”。秋瑾用自己的行动回答了易卜生《娜拉》一剧未曾写出的答案,这就是千千万万不愿做家庭玩偶的娜拉们,应该“求得应分的学识与技能以谋生活的***,在社会的总***中争取妇女自身的***,在社会的总***中担负妇女应担负的任务,为完成这些任务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

夏晓虹在《秋瑾北京时期思想研究》中指出:“秋瑾作为晚清女界的先觉者,其思想有一个随着时代思潮而演进的过程。1902年前后的北京之旅,是秋瑾女性***意识萌生的一大契机。在京期间,她得以结交众多新派人物,莸读各种新书刊,思想迅速趋向新潮和进步。北京时期的被瑾,认识已达到争取妇女***的高度,其实行手段是推广女学,以获取女性自立的能力”。进而我们可以看出秋瑾思想变革的一个转折点。

二、秋瑾诗词研究

秋瑾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女***家和诗人。从其从容就义之后,学术界就对她的诗词创作表示出极大的关注与研究。

20世纪最早评论其诗词的是何震。她说:“今读其诗词,多慷慨之音,凡欢愉忧愤之情,身世国家之感,一寄之吟咏,思有所寄,援笔直摅,而生平志节又隐约于意言之表,殆古之所谓性灵之诗欤!”这简短的评论,却概括了秋瑾诗词的基本特点。上个世纪20年代,梁乙真评其《芝龛记题后》是“诗笔磊落有英气,直陈其性情矣”;并指出其“未尝无磨盾横槊、拔刀杀敌之概;然亦不过慷慨当歌之意耳”。开始把秋瑾列入文学史里论述,具有了开创意义。

20世纪50年代末到60年代中,对秋瑾诗词的研究开始多了起来。从文学史而论,游国恩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比较有代表性。与此同时,萧善因作《近代女***诗人秋瑾》。将秋瑾诗词以1904年东渡日本为界,分为前后两期来论述,显得更明确,更清晰。

20世纪80至90年代是秋瑾及其创作研究的高峰期。论著数量增多,论述范围扩大,论述问题也越发深刻,这一段时间是研究秋瑾的热潮时期。王祖献的《试论秋瑾前期的诗歌及其思想》,尽管在时期的划分上与萧善因的看法相同,但是他的论述却更全面、细致。

在探讨秋瑾诗词艺术方面的论著中,郭延礼的《论秋瑾诗词的艺术风格》是很有深度的文章。他认为秋瑾诗词的艺术风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秋诗艺术风格的主导面是积极浪漫主义”。第二,与浪漫风格相适应,在表现上,具有三个特点:“运用丰富的想象,通过夸张的手法描写形象”,“自抒胸臆,不假雕琢”;“比喻的人格化”,第三,“质朴自然、清新流畅”的语言风格。

龚喜平的《秋瑾的“歌体诗”创作与中国近代诗体变革》中写到:“歌体诗”是中国诗歌近代化历程中的重要阶段。作为“歌体诗”的重要代表作家,秋瑾的“歌体诗”实践有力推进了近代诗歌的体式变革。其“歌体诗”一体由变通的歌行和新创的歌词构成两翼,共同代表着她从语言、韵律、节奏、句式、章法等基点出发,打破旧诗形式,获得诗体***的可贵努力和可喜成绩”。在这篇文章中总结出秋瑾务实、尚俗、切用、崇外、求变、创新。代表着秋瑾文学革新理论的基本方面,并贯穿于她的创作实践当中,引导其文学创作结出革新硕果。

有关中秋的诗篇3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1:中秋月齐已

空碧无云露湿衣,众星光外涌清规。

东林莫碍渐高势,四海正看当路时。

还许分明吟皓魄,肯教幽暗取丹枝。

可怜关夜婵娟影,正对五候残酒卮。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2:关山月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3:夜思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4:嫦娥李商隐

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沈。

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5:月夜忆舍弟杜甫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6: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7:南斋玩月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

关于中秋节的古诗推荐8:中秋月苏轼

有关中秋的诗篇4

比如,关于“秋”,我们可以搜集到以下的诗句。贾岛《忆江上吴处士》: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李白《日出行》: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贺铸《鹧鸪天》:秋风想见西湖上,化作白莲千叶花。刘禹锡: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王勃《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刘禹锡《萋兮吟》: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张炎《清平乐》:只有一枝梧叶,不知多少秋声。龚自珍:四海变秋声,一室难为春。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马致远:投至两处凝眸,盼得一雁横秋。柳永: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细细品味这些诗句,继而展开想象,设置一定的场景,我们便可以开始写作了。不过,具体写作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要有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写作是讲究详略得当的,所谓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其实就是要善于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诗句的意境。比如:不是吗?轻轻闭上眼睛,遥想两三枝嫣红的桃花悄悄伸在翠绿的竹林外面,花下水暖,嬉戏的鸭儿摆动起颈项,霎时晶莹的水珠四射,苏轼信笔一句“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春意便盎然生动了。又比如:最令人拍案叫绝的当数宋祁的“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好一个“闹”字,让人在一刹那仿佛就能看到枝头的杏花密密匝匝,开得何等繁盛;让人在一瞬间仿佛就能听到杏花在枝头争先恐后怒放的声音。有形、有声、有色、有情,春意蓬勃啊。这两个段落就是对原诗句的描述与评述,即对重点诗句的详细领悟。

第二、要有对诗句的合理归类。有一些诗句的内容可能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在写作时,我们便可以把它们归类在一起,这样便容易集中地说明自己的主题。比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白居易用诗句则揭示了春风最本质的特点:带来生命。许多诗人都曾为此作注:“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春风使江南披上了绿装,这是生命的动态表述;“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春风像剪刀裁剪出如许的细叶,裁剪出大好的春光,这是生命的形象描摹;“春风如醇酒,著物物不知”(程致道),春风滋润万物,却不让万物感受到春风的关切,这是生命的最高境界。以上四组诗句写的都与生命有关,放在一起,便能给人一个完整的印象。

第三、叙述的语句要富有变化。是先引用诗句再提作者,还是先提作者再引用诗句,写作时都要用心。比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只愿在秋季以菊为伴,对山当歌。《登高》中“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看出了杜甫的宽广胸襟,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在这个寂寥的季节里,诗人并不是反复吟唱着“悲戚”二字,而是“多病独登台”。郑板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足见他超俗品性,独具闲情雅趣,胸有傲竹,以竹为竿,在这样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里垂钓,那该是如何的惬意!这个段落是学生作文的原稿,我要求学生修改时注意叙述语句的变化,学生修改为: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很显然,后者比前者因语句富有变化,而显得有韵味得多。

因此,诗句的引用要注意与行文所设置的场景水融。

例:学生用上述关于“秋”的诗句写成的作文。

秋颜

文 璇

看着窗外深黛色的树瑟瑟地摇曳着,看着深灰的土地上不再有阳光的艳影,看着女孩们拉紧了衣链在风中飘扬着长发,我亦换上毛衣,才蓦然发现原来秋已款款而至。

都说自古逢秋悲寂寥,也确是。一个人漫步于小道上,少了炙热阳光的陪伴,只觉得风儿从指尖滑过,感到丝丝寒气袭向全身。风儿跃到桂树上,挑落了粒粒桂花,遗落了满地金黄,馨香在头顶缭绕。我不禁想起刘禹锡的“穷巷秋风起,先摧兰蕙芳”。纤纤蕙芽是柔软的,怎受得住秋风的摧残。但秋日并不都是寂寥的,不是还有“我言秋日胜春朝”吗?有诗为证:“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漫山枫叶红似火,映红了半边天,也映红了诗人的眼,秋的火热使诗人忍不住驻足观赏。

在秋的影片里,风和叶总是主角,不断地上演着一幕幕绝美的剪辑。“秋风吹渭水,落叶满长安”将我带到一个至善至美的境界。秋风拂动,落叶飞扬,引得我心驰神往。看到落叶,人们总会联想到伤感、悲凉等词语。其实不然,李白《日出行》中不是说“草不谢荣于春风,木不怨落于秋天”吗?落叶本身不具备令人愁的能力,是人们看到她凋零,赋予她感性。倘使落叶在秋天不落,依旧高挂枝梢,生机盎然,那还算是秋的本色吗?难道你就不觉得少了点什么韵味吗?风是秋的主旋律,“秋风想见西湖上,化出白莲千叶花”便将秋写得活灵活现了。白莲在风中随波而漾,宛若白衣素女,亭亭玉立,那一种站在秋的容颜里守望的姿态,多么地让思绪翩翩呀。

秋的画面是最灵动的呢。“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以菊为伴,对山当歌,不慕富贵,只向往田园式生活,远山近菊,淡淡的画面,洋溢的是淡淡的真纯与闲情雅趣。杜甫面对滔滔江水漫漫落叶,吟出“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做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浑厚的画面,不单单是寂寥,那种广博的胸襟所呈现的悲壮更叫人在心间千百次地萦回。“撷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竿”,郑板桥以竹为竿,垂钓秋风江上,天高气爽的意境渲染着他的惬意,也衍化着他的品性超俗。

秋款款而来,又悄然而去。在“只有一枝桐叶,不知多少秋声”的沉吟中,我拾起一片落叶,放在掌心,仿佛托起整个季节的容颜。看着她清晰的纹理,我知道那就是我要找寻的秋天。

有关中秋的诗篇5

叶绍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赏析】

节候迁移,景物变换,最容易引起旅人的乡愁。诗人客居异乡,静夜感秋,写下了这首情思婉转的小诗。

这首诗,写秋夜所见之景,抒发羁旅思乡之情。一句写梧叶,“送寒声”,巧妙地写出了夏去秋来之时,旅人的敏锐感觉。

草木凋零,百卉衰残,是秋天的突出景象。诗词中常以具有物候特征的“梧叶”,置放在风雨之夜的典型环境中,表现秋的萧索。

此诗以叠字象声词置于句首,一开始就唤起读者听觉形象的联想,造成秋气萧森的意象,并且用声音反衬出秋夜的寂静。接着用一“送”字,静中显动,引出“寒声”。在梧叶摇落的萧萧声中,仿佛含有砭骨的寒气;以听觉引起触觉的通感之法渲染了环境的凄清幽冷。阵阵秋风,触发了羁旅行客的孤寂情怀。晋人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故乡的莼菜羹和鲈鱼脍,就辞官回家了。诗人耳闻秋风之声,牵动了旅中情思,也怅然欲归。这两句用“梧叶”“寒声”和“江上秋风”写出了秋意的清冷,实际上是用以衬托客居心境的凄凉。再以“动”字揭出“客情”,情景凑泊,自然贴切,弥见羁愁之深。

三、四句写儿童挑促织,表面上看似乎与“客情”无关,实际上是用儿童的快乐――无忧无虑,来反衬自己旅居的孤独和愁思。这两句,从庭内移到户外,来了个大幅度的跳跃。这两句是倒装句,按意思顺序,应该前后互移。诗人意绪纷繁,难以入睡,转身步出户外,以排遣萦绕心头的羁思离愁,但眼前的夜景又给他以新的感受。“秋夜促织鸣,南邻捣衣急”(谢I《秋夜》)。那茫茫的夜色中,闪现在篱落间的灯火,不正是“儿童挑促织”吗?这种无忧无虑、活泼天真的举动,与诗人的凄然神伤、低回不已,形成鲜明的对比。这首诗也有这个意思。暗夜中的一盏灯光,在诗人心灵的屏幕上映现出童年生活的片段:“儿时曾记得,呼灯灌穴,敛步随音。”(张C《满庭芳・促织儿》)眼前之景与心中之情相遇合,使诗人陷入了对故乡的深沉思念之中。他以“篱落一灯”隐喻自己的“孤栖天涯”,借景物传达一片乡心,与“江上”句相关联,收束全篇,仍觉秋思洋溢,引人遐想。

这首诗在写作手法有如下两个特点:

有关中秋的诗篇6

泰斗”。

艾青抗战时期的诗,最能体现他的诗歌风格,有一种淡淡的冷酷与热情的感悟相融合的特点,最能打动读者,给人内心以强烈的震撼与感动。这期间,有一首名为《秋》的诗歌给我带来了许多思考,特别是当把它和诗人海子于上世纪80年代所写的同名诗歌比较阅读后,再联系当今中国诗坛的现状,我对他们二人的诗歌有了更多的一些理解、感悟和启迪。

先说说艾青的《秋》,此诗写于1939年秋的湖南。特殊的时代背景使这首诗有着特殊的情思,但基本上仍极具“艾青”特色。1937年抗战爆发后,诗人投身于抗日救国运动的洪流之中,但终因国力不济,抗战节节失利,形势所迫,作者不得不辗转于杭州、武汉、桂林等地。走南闯北的飘缈生活使艾青获得了丰富的创作素材,艺术上也趋于成熟,有多本诗集问世,形成了他诗歌创作的旺盛期和高峰期,并逐渐孕育形成了其独特的诗歌艺术风格。《秋》这首诗从表达的情感上看,基本延续了艾青在这一时期的创作特色,即以忧郁诗为主调,凝聚了诗人对当时祖国、当时社会的深深忧思。整首诗通过大量的象征手法的运用,写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阴晦,写出了人们在这样的社会氛围下所体现出来的忧郁、悲伤、彷徨、迷茫和对前途的忧虑,但作者并没有对此而完全绝望,诗中多多少少还不失对未来的希望。

这首名为《秋》的诗作,作者运用了雾、雨、田野、黑泥、黑马等多个意象来表现一个漂泊在外的人眼中的秋。古人云:“潇潇暮雨洒清秋。”“秋”在中国文学,特别是诗歌当中,是一种阴暗、忧郁、悲伤的传统意象,作者紧紧抓住这一点,并把它升华为自己对“秋”的理解,即作者眼中的秋天是一个多雨潮湿、雾气腾腾、阴暗多变、色彩灰暗的季节。这样的一个季节不正象征着当时的中国社会吗?至少,我们可以理解为是作者当时自己心境的真实体现,漂泊的社会、漂泊的人生、动荡的时代、动荡的心绪,作者在此时是阴暗的、忧伤的、彷徨的,环顾四周,不知自己的出路在何方,只是盲目地从一个地方辗转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正如作者诗中所说:“慢慢地走向地平线/搜索着四野最后的绿色……”我认为“绿色”在这里还象征着作者心中所向往的圣土,代表了光明、希望。全诗前文所有的词语都较灰暗,如“泥黑、阴暗、浓厚、黑色”等词,而只是在最后出现了“绿色”,这一抹鲜亮的“绿”是作者的希望、社会的希望,给人们带来了无限的遐想。所以,可以说全诗的基调虽是艾青式的质朴、忧郁、哀伤,但也充满着其对祖国、对人民的无限热爱,具有强烈的时代气息和厚重的历史感,颇有“枯藤老树昏鸦/断肠人在天涯”的萧索意味,又不失“一枝红杏出墙来”的强烈反差感。

再来说说海子的《秋》。海子原名查海生,是当代中国较有影响力、颇具传奇色彩的一位诗人。在中国当代诗坛,海子常常被评价为“一个诗歌时代的象征”和“一位具有世界眼光的诗人”。作为20世纪80年代后期新诗潮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成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创作的优秀抒情短诗,诗艺出众,兼具抒情性、可诵性和先锋性风格。《秋》就是其中的优秀代表作之一,这首诗写于改革开放后的1987年,与艾青的《秋》相隔了近半个世纪,从写作的时间上来看,二者有着强烈的时代反差,如果说艾青的《秋》有着那个社会、那个时代以及个人的双重含义的话,那么海子的《秋》则更多的是个人理想的体现。海子是个极理想化的诗人,他在现实的残酷和理想的美好中痛苦挣扎,《秋》这首诗就是他无奈地叹息自己人生的失败、生命的凋零的心情的最佳体

有关中秋的诗篇7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前言】

《太原早秋》是唐代诗人李白写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公元735年)的一首五言律诗。诗歌通过对早秋自然环境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羁旅他乡,时时刻刻不在思念着自己的家乡和亲人。

【注释】

太原:即并州,唐时隶河东道。

岁落:光阴逝去。众芳歇:花草已凋零。

大火:星名,二十八宿之一,即心宿。《诗经·七月》“七月流火”即指此星。这颗星每年夏历五月的黄昏出现于正南方,位置最高,六七月开始向下行,故称“流火”。时当大火流,即时当夏历七月之后。张衡《定情歌》:“大火流兮草虫鸣。”《***书编》:“大火,心星 也。以六月之昏,加于地之南,至七月之昏,则下而西流矣。”

塞:关塞,指长城。李白北游曾到雁门一带的关塞上。秋天了,他想到塞外,当早感霜威。

云色渡河秋:云彩飘过黄河,也呈现秋色。

故国:家乡。

汾水:汾河。黄河第二大支流,发源于山西宁武县管涔山,流经山西中部、南部入黄河。《唐六典注》:汾水出忻州,历太原、汾、晋、绛、蒲五州,入河。《太平寰宇记》:汾水,出静乐县北管涔山,东流入太原郡界。

【翻译】

秋色渐渐浓郁,花儿都在睡觉,秋燥如火。秋霜早早地从北方来到这里,北方的云也把秋色带过了汾河。夜夜秋梦都缠绕着边区太原上空的月亮,而心却随着月光回到了故乡的绮楼上,她的身傍。思念家乡的心就象这绵绵不断的汾河水,无时无刻不在悠悠地流向家乡。

【赏析】

作者虽心绪不高,而此诗格调自高,且带边塞诗之雄健,即所谓“健举之至,行气如虹”(《唐宋诗醇》)。后半反复写怀归之意,意重而不觉其重,语直而不觉其直,原因在于诗人措辞设喻之新奇巧妙。

首联“岁落众芳歇,时当大伙流”。“众芳歇”中“芳”指花,就是说很多的花儿已经凋落了。在自然界中,花草之类,逢春而荣,遇秋而衰,这是自然规律。“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这里点出了时至七月了。诗歌开头两句借自然景物含蓄地表明了诗歌所描写的季节——早秋。从律诗的结构来说,这一联是起。

接着进入颔联,承接首联的“早秋”。“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威”就是威力、威风,在此指秋霜很浓。“出塞”、“渡河”是地域位置。“塞”指边塞。“河”指黄河。这两句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气候。特别要注意的是诗人为了更好地表现太原自然地理条件的特点,除了用词语描写外,诗人还运用了镶嵌的修辞手法,也就是在两句末镶嵌了“早”、“秋”两字,巧妙点题。所谓镶嵌的修辞手法,谭永祥教授在《汉语修辞美学》中说过:“将特定的字、词镶嵌在特定的文句中,以便收到多种表达效果,这种修辞手法叫‘镶嵌’。”同时又说:“将特定的字、词置于句首或句尾者叫‘镶’,置于句中者叫‘嵌’。”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不但具有突出和强调意义的作用,而且在是文章增强趣味性和视觉的感染性。在这首诗歌中,标题中“早秋”在诗句中得到形式和内容上的照应,而且把两句通过“早”和“秋”联系起来,不但强调了诗人所描绘的“早秋”景色特点,而且在形式上得到相照应,形成对偶,使之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进入颈联,在上面描写“早秋”的景色中,转入对家乡亲人的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梦绕边城月”写的是梦境,含蓄地写出诗人正处在异域他乡。“心飞故国楼”写梦醒之后的状况。这两句的意思是说,我(诗人)虽身在异域他乡,做的梦也在边城月中萦绕,“月亮代表我的心”啊;可是当我梦醒之后,我“心飞故国楼”了。这里,一个“飞”字,表现出了诗人急于回到故乡的心情。这一联两句在形式上相对,意义上层层递进,表明了诗人对故乡及其亲人的思念之情。

有关中秋的诗篇8

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许浑《咸阳城东楼》

云物凄清拂曙流,汉家宫阙动高秋。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紫艳半开篱菊静,红衣落尽渚莲愁。

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

——赵嘏《长安秋夕》

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李商隐《安定城楼》

韵脚的复沓是三首七律用韵的特点。三诗首句皆入韵。许诗韵脚:愁、洲、楼、秋、流。赵诗韵脚:流、秋、楼、愁、囚。李诗韵脚:楼、洲、游、舟、休。诗作皆用尤部韵,用了这一韵部中最常见的韵脚:楼(3次)、愁(2次)、流(2次)、秋(2次)、洲(2次)。这不是次韵、和韵之作,却令人感到韵律上的回环往复。为什么诗人会不约而同用上这些韵脚?用上一句套话,叫做偶然中有必然。抒怀,往往登“楼”,高楼之下,常常有“洲”,这是诗人驻足的空间。情绪波动,常在深“秋”,士子离乡,极易生“愁”,这是诗人登临的时间。在这样的时空条件下,无论是独上高“楼”还是临“流”泛“舟”,诗人皆可“游”于幽境,横生悲慨。押韵,特别是常见的押韵词②,可以将某些事物、某种场景和某类情感统一起来,勾勒出一种独特的诗歌氛围。

三首七律体现出某种诗歌创作经验的规范,其押韵特点在晚唐诗歌创作中具有强烈的惯性。这样的晚唐诗作还可以列举不少。韦庄《咸阳怀古》:“城边人倚夕阳楼,城上云凝万古愁。山色不知秦苑废,水声空傍汉宫流。李斯不向仓中悟,徐福应无物外游。莫怪楚吟偏断骨,野烟踪迹似东周。”从这首诗,不难看出许诗的影响。最突出的是诗题和颔联。韦庄与许浑站在同一处所,废弃的“秦苑”“汉宫”同样出现于韦庄笔下。李群玉《江楼闲望怀关中亲故》:“摇落江天欲尽秋,远鸿高送一行愁。音书寂绝秦云外,身世蹉跎楚水头。年貌暗随黄叶去,时情深付碧波流。风凄日冷江湖晚,驻目寒空独倚楼。”赵嘏“倚楼”在秦,李群玉“倚楼”在楚,尽管地点有别,抒发的思乡情绪却是毫无二致。这两首晚唐七律运用了预期的形式和韵脚。

采用尤韵的类似七律,很容易从此前唐人作品中搜罗到,且名作多见。笔者甚至很容易从读者熟稔的盛唐诗作中用集句的方式“创作”出一首新的同韵七律。这首七律题为《万岁楼怀古》。诗云:“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人世几回伤往事,山形依旧枕寒流。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万岁楼为京口一处胜迹,初建于吴,重建于晋,王昌龄有诗咏此。③集句诗依次取王昌龄《万岁楼》首联、李白《登金陵凤凰台》颔联、刘禹锡《西塞山怀古》颈联、崔颢《黄鹤楼》尾联组合。首联叙写登临,颔联描绘陈迹,颈联抒写悲怀,尾联绾合乡愁。应当是一首格律工整、诗脉清晰、辞句清新的“七律”。笔者的文字游戏至少可以证明,有唐一代不少作者运用这种押韵形式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七律,而三首七律的用韵则与上列诗作具有一种传承关系,在尤部韵七律这一诗歌网络中,三首七律虽非唐代诗歌之翘楚,却是晚唐诗歌之杰构。

自然意象和人文意象的交集是三首七律同样值得注意的现象。这种交集突出表现于高楼、“汀洲”和“汉宫”三个意象上。

许诗第四句作“山雨欲来风满楼”,赵诗第四句作“长笛一声人倚楼”,李诗首句作“迢递高城百尺楼”。高楼是三首七律共生的意象,而凭楼则是三位诗人的共同行为。诗人为什么选择高楼作为写景抒怀的立足点?登楼行为改换了登临者平视这一视角,提供了仰望、俯视、远眺,乃至精神上“视通万里”“思接千载”的机缘。这是一种颇有意味的审美过程,往往容易激起作家心灵深处的情思。登高临远引起诗人悲情,差不多成了登临之作的主旋律。许诗愁在悼古伤今,赵诗愁在有家难归,许诗愁在怀才不遇。“囊括古来众作,团词以蔽,不外乎登高望远,每足使有愁者添愁而无愁者生愁。”(《管锥编》第三册876页)钱钟书先生对登楼之作主体情感的概括,正可解释三首七律中高楼这一意象同时出现的原因。

许诗第二句作“蒹葭杨柳似汀洲”,李诗第二句作“绿杨枝外尽汀洲”,两诗同时出现“杨柳”和“汀洲”,令人怀疑后诗受到前诗的影响。所不同者,“杨柳”“绿杨”及李诗中的“汀洲”皆为实景,而许诗中的“汀洲”则为虚景。“似汀洲”的“似”可以证实这一点。但是,两诗运用这些意象的作用并不相同。许诗中的“蒹葭杨柳”是诗人首先注目的事物,并由此展开对咸阳城周遭景物的生动描绘。李诗则以“绿杨枝外尽汀洲”发端,一笔踹开安定城楼周边的景物,泼墨抒写个人的情怀。可以说两首诗皆从差不多相同的景物起笔,运思却走向了完全不同的方向。从这一角度看,许诗是借景抒怀,李诗则将景物作为抒怀的一种背景,这就具有打破常规的意义。

许诗第三联作“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赵诗第二句作“汉家宫阙动高秋”。“汉宫”是两诗共同出现的意象。“汉宫”是一种历史陈迹,诗人借助这一意象表达伤悼之情。许诗中,昔日的“秦苑”“汉宫”,而今杂草丛生,鸟飞荒野,黄叶满树,秋蝉哀鸣。赵诗中,昔日的“汉家宫阙”,而今紫菊半开,静穆无声,红莲凋谢,败叶满塘。描写秦汉故宫之景,抒发怀古伤悼之情,两诗运用“汉宫”意象的作用是相同的。咸阳长安,为秦汉都城,而今秦人无迹,汉歌不闻,触发了诗人的黍离麦秀之悲。

“汉宫秋”是一个更有意味的意象。这令人想起韩翃的《同题仙游观》。诗云:“仙台下见五城楼,风物凄凄宿雨收。山色遥连秦树晚,砧声近报汉宫秋。疏松影落空坛静,细草香开小洞幽。何用别寻方外去,人间亦自有丹丘。”韩翃和许浑同用“汉宫秋”这一意象,可谓意味深长。“汉宫秋”凝为一词,不是具体的景象,而是一种诗化的冷色调情绪,辉煌失去的伤逝之情内化于萧瑟秋景之中。

许诗是怀古诗,赵诗是思乡诗,李诗是感遇诗。三首七律题材上却有一个共同点:流露出思乡情绪。但又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许诗是暗点乡愁,赵诗是直言乡愁,李诗则将归乡之愿置于一种特殊背景之下。

许诗描摹山河陈迹,俯仰古今兴废,生出悲凉之慨。乡愁淡淡,隐于诗中。“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一个“似”字,说明此处实无“汀洲”。“汀洲”在何处?秋水蒹葭,河畔杨柳,正是江南风物。诗人家乡在润州丹阳,登上咸阳城楼,恍然见秦地风物略类江南,于是思及故园风物。可见许诗万里之愁,正以乡愁为始,怀古是主线,思乡是附线。

不同于许诗,赵诗中的浓浓乡愁则是诗歌主旨之所在。“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诗人直抒胸臆,表示了毅然归去的决心:家乡鲈鱼,风味正美,留在京城,有何意味。在作者看来,居远不归竟形同“楚囚”!诗人著一“空”字,直言留居长安之身心痛楚和归返故乡之急不可待。思归情感之浓烈,不免有一种夸饰意味。

同样言归去,李商隐之归隐却是别样境界。“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同样渴望归隐江湖,但那是在头发斑白功成名就之后。这样的时间设定,实际上说的是暂不能归亦不愿归。作此诗时,李商隐27岁,正是年少气盛之时,有此襟抱,并不奇怪。“永忆”与“欲回”是一对矛盾,作者心仪的当然是归隐江湖,但却附加了一个重要条件,那就是归隐须在回转天地之后,这就与许、赵二公的乡土观念截然有别了。

三首七律写思乡之愁未见名句,这与这一题材已被唐人写尽相关。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高適的“故乡今夜思千里”,白居易的“一夜乡心五处同”,既有名句在先,三首七律在这一题材上欲造名句谈何易易。

并不是所有名诗中都会出现一致认同众口相传的名句。三首七律均出现脍炙人口的名句,无疑是诗作成为晚唐有代表性的七律的重要原因。或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或富含哲理意味、象征意义。三首七律中的名句,可谓意境高妙,却又各有特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为许诗名句,特别是对句,历来被视为末世社会的写照。云生溪上,日落西阁,急风飒然而至,雨势迫在眉睫。“云”“日”“雨”“风”四个名词连用,“起”“沉”“来”“满”四个动词连用,层层推进,给人一种肃杀之感。特别是“风满楼”之“满”,兼虚实之妙:曰“风满”,实空无一物;而空无一物,益显其愁“满”怀。金圣叹云:“云起日沉,雨来风满,如此怕杀人之十四字中,却是万里外之一人***城头,可哭也。”(《贯华堂选批唐才子诗》)此句体现了许浑的“丁卯句法”④,突出之处在“耐吟”。按照格律,本联应作“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但诗人改为“平平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平仄平”。“日”“欲”两字,音调小拗,而以“风”字相救。既本句自救,又对句相救,形成峻峭奇拔的音响,“一片铿锵,如金铃千百齐鸣”(梅成栋《精选五七言律耐吟集》),“抑扬杭抗坠,读之如一片宫商”(王士祯《分甘余话》)。

“残星几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为赵诗名句。葛立方《韵语阳秋》:“当时人咏诵以为佳作,遂有‘赵倚楼’之目。”此诗颔联令杜牧称诵不已,赵嘏因而获“赵倚楼”雅号。晨曦初见,西天残留几点星光,北方飞来一行秋雁。诗人的注意力正被这凄厉的景象吸引,忽闻长笛一声,划破拂晓的夜空,震撼诗人的心灵。“残星几点”,秋雁南归,这是秋夜天空中最具特征的景象,高楼笛声为之作了声情并茂的烘托。尽管这“倚楼”之人究竟是听笛人还是吹笛人尚有不同说法,但这两句诗营造的悠然意境,却令评者赞赏不已,“赵倚楼”绝非浪得虚名。所可注意者,此句可以理解为有一定象征意义。何焯云:“‘动’字暗藏秋风起在内,直是社稷倾摇景象,不可显指,半明半暗,深于诗教。‘残星数点’,则帝座暗、台阶坼皆寓其中。‘长笛’,乃山阳之感也。”(《唐律偶评》)此评可谓论世知人之言。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为李诗名句。这两句诗特别为王安石激赏。冯浩云:“言扁舟江湖,必须待旋乾转坤、功成白发之时。时方年少,正宜为世用,而预期及此者,见志愿之深远也。”(《玉溪生诗集笺注》)两句诗将回转天地的豪迈气概和归隐江湖的潇洒风度统一起来,将辽阔无边的“天地”和轻如一叶的“扁舟”整合一处。解决归隐用世的矛盾,铸造具体生动的形象,体现士子从***的理念,此句堪称绝唱。勇于为国分忧的意识古已有之,敢于担当责任的诗人前亦有之,然用如此精警的言辞表达如此深邃的思想,未之见也。在这一点上,诗人李商隐和杜子美是相通的。既要扭转乾坤,又不贪恋禄位。此句不独是诗人个人的信仰,其价值在于,道出了为国为民的无数仁人志士的心声。

三首七律皆以写景入题,就情景关系诗歌脉络而言,又有着不同的方式。

许诗以“溪云”“山雨”“秦苑”“汉宫”承接高城所见“蒹葭杨柳”景象,以“行人莫问当年事”一转,收笔于“故国东来渭水流”。全诗不用典故,显得流畅自然。“行人”,无疑包括诗人在内。“莫问”,真意却是欲问,而且“问”已多时。然而诗人不作正面回答,而是转入对眼前景象的描写。前朝盛事,皆为陈迹,“故国”不见,渭水东流。悠悠不尽之余味,正流淌在东去渭水之中。⑤这种以景结情的手法,晚唐怀古之作中多见。杜牧《登乐游原》:“看取汉家何事业,五陵无树起秋风。”刘沧《邺都怀古》:“凄凉处处渔樵路,鸟去人归山影斜。”李山甫《上元怀古》:“试问繁华何处有,雨苔烟草古城秋。”这种凄沧的格调,正昭示着衰飒晚唐的风韵。

赵诗以“残星”“寒雁”“篱菊”“渚莲”承接“汉家宫阙”,突出了秋日怀古之愁,与许诗脉络大略相似。全诗之转结亦在末句:“鲈鱼正美不归去,空戴南冠学楚囚。”这是以议论作结。诗人用了两个典故。张翰“鲈鱼莼菜”之思,表现的是弃官的不慕虚荣,回乡的潇洒率性。“楚囚南冠”一典用得极其感伤,一个“空”字,包含无尽撼恨。诗人眼中,不能回乡正与“楚囚”同,大约是强烈的归乡之思使诗人发此浩叹。

李诗虽以写景起笔,安定城楼的景色却被诗人一笔带过。颔、颈两联用了三个典故,明用贾生、王粲两典,暗用范蠡一典,转入对人生际遇和生平志向的议论。“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结尾一联,用了《庄子·秋水》篇的一个典故。“鹓雏”(凤凰)万里翱翔,栖于梧桐。鹞鹰弄到一只腐鼠,竟怀疑鹓雏要来抢食。诗人将禄位比作腐鼠,将自己比作鹓雏,鹞鹰喻何人,无考,大概是诗人眼中的牛***小人。李商隐考中进士以后,陷于“牛李***争”之中,受到朋***势力的排斥。鹞鹰对自己羡慕嫉妒恨,诗人用自己的不贪“腐鼠”与鹞鹰的猜忌心理作对比,讥讽了排斥自己的朋***势力。

三首七律的尾联皆从正反两个方面描绘或论述事物。出句从反面说,以否定形式宕开一笔,以突出对句从正面说的内容。三诗中的“莫问”“不归”“不知”具有加强语气强调内容的作用。三位诗人同时运用了否定句式,尽管只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三首七律确为晚唐名作,在一般鉴赏文章中,读到的完全是一片叫好之声,倒是古代诗评者有些说法较为实在:三首七律各有瑕疵。

许诗写云起日落,山雨欲来之后,诗中所绘景色却是“鸟下绿芜”,“蝉鸣黄叶”,山雨似乎未来,渭水似乎未涨。“山雨”与全诗失去照应。姚鼐《五七言今体诗抄》评价许诗:“‘溪云’一联固警句,然必当是咸阳景色耶?大抵用晦诗,似先得句而后加题附合者然,此其病也。”许浑作诗,常常是先得一句一联,进而拼合成章,这种作诗之法,当然不是绝对不可,但诗的“有句无篇”之弊往往由此产生。一首诗应是一个整体,要求形象完整统一。此诗大约是先有成句而后凑成全诗,所缺乏的便是这种文气相接、匀称和谐的浑成之感。

同样的瑕疵在赵诗中更为显著。对此,前人不无贬词。***龄云:“句劣。”(《唐七律选》)屈复云:“赵倚楼以此得名。看来只三、四好。”(《唐诗成法》)纪昀云:“三、四佳,余亦平平。”(《瀛奎律髓刊误》)杜牧的赞赏其实仅止于诗作的颔联,一般读者不难看出,此诗三、四句极佳,而其余平平,篇中名句和全篇形成极大反差。特别是尾联。鲈鱼之思尚可理解,凿空而来的“南冠”“楚囚”之议,与前三联很难接榫合缝。再说其时诗人只是***治上不得志而已,何至于到“楚囚”的地步?为诗造情,夸饰过度,读来令人莫名其妙。

李诗亦有瑕疵。方东树《昭昧詹言》:“此诗脉理清,句格似杜。玩末句,似幕中有忌之者。然用事秽杂,与前不相称。”纪昀《玉溪生诗说》:“然使老杜为之,末二句必另有道理也。”评家指出此诗两弊。一者,使典用事太多,全诗明用贾生、王粲、《庄子》三典,喑用范蠡一典,除首联写登“百尺楼”所见外,余皆用典议论,“用事秽杂”,分量偏重,难避掉书袋之讥。一者,李商隐诗学杜甫,从末句看,未得杜诗顿挫之真髓。鹞鹰之讥作为个人泄愤之辞,不免缺少了一点风度和气量,正可证明诗人欲作一个“欲回天地”的***治家,不过是一厢情愿的梦想而已。⑥

登高临远题材古代诗篇中常见。押尤部韵的唐代七律名作亦很多。登高远眺,可以让人游目骋怀,也会引起苍茫之感。尤部韵似乎特别适合于抒写这类情怀。可以说,登楼题材、尤部韵脚、伤悼情感这三个因素成就了不少名篇。这类题材的诗作气势苍莽,常常形成一种雄浑境界,但细细分析,却又具有各自不同的风格特点。历来的批评家,对三首七律中情绪的分析每每细腻,但是通常未评说这些诗作的特点在多大程度上依赖于此前相关的主题、相似的形式和相同的韵脚。一组成型的早期诗篇赋予某些主题、意象、形式甚至某些韵脚,从而产生一种诗意的“条件反射”。假如将上列三首七律,看作这种“条件反射”的产物,也许对理解诸多晚唐诗篇描写的衰飒景象、流露的悲愁情感不无助益。

注释:

①两诗题目与教材一致。《咸阳城东楼》,一作《咸阳西门城楼晚眺》。关于诗题,周汝昌先生有一说法:“这首诗题目有两种不同文字,今采此题,而弃‘咸阳城东楼’的题法。何也?一是醒豁,二是合理。看来‘西’字更近乎情理,——而且‘晚眺’也是全诗一大关目。”(上海辞书版《唐诗鉴赏辞典》)《长安秋夕》,一作《长安秋望》,又作《长安晚秋》。显然,“晚秋”“秋夕”是不同的概念。该诗首句作“云物凄清拂曙流”,“拂曙”,“拂晓”。《长安秋夕》与诗意不合。诗题宜作《长安秋望》或《长安晚秋》。

②这一韵部的常用字尚有:休、鸥、忧、幽、修、周、州、舟、丘、收、悠、留、头等,不赘列。

③王昌龄《万岁楼》:“江上巍巍万岁楼,不知经历几千秋。年年喜见山长在,日日悲看水浊流。猿狄何曾离暮岭,鸬鹚空自泛寒州。谁堪登望云烟里,向晚茫茫发旅愁。”

④“丁卯”为许浑诗集名,许浑诗多用“丁卯句法”。语见方回《瀛奎律髓》:“今江湖学诗者,喜许浑诗‘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湘潭云尽暮山出,巴蜀雪消春水来’,以为丁卯句法。”许浑作品中,这种句式的联句为数不少。如“一声溪鸟暗云散,万片野花流水香”(《沧浪峡》),“孤舟移棹一江月,高阁卷帘千树风”(《夜归驿楼》),“岭猿群宿夜山静,沙鸟独飞秋水凉”(《韶州驿楼宴罢》)等,皆是。晚唐乃至宋代诗人常仿效这种句式。

⑤沈德潜挑剔许浑诗“渭水”句“恐落吊古套语”(《唐诗别裁集》),值得商榷。刘禹锡《西塞山怀古》末句作“故垒萧萧芦荻秋”,评者赞赏有加,“渭水”句融情于景,神完气足,余韵不尽。单就此句而言,沈德潜不免看走了眼。当然,“许浑千首湿”,这样的句式许浑怀古之作中多见。《姑苏怀古》:“可怜国破忠臣死,日日东流生白波。”《伤虞将***》:“可怜身死家犹远,汴水东流无哭声。”《故洛城》:“水声东去市朝变,山势北来宫殿高。”故从整体而言,沈德潜的说法又不无道理。

有关中秋的诗篇9

关键词:唐宋诗词;节气; 景物;闺怨;思家

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汉族劳动人民长期经验的积累和智慧的结晶,对于这些浸润、涵养着中华文化精髓的节气,唐宋诗词中多有记载和描写,“节序词不仅在数量上于词林蔚称大宗,亦为词家创作的重要题材。”[1]节气为诗词创作提供了素材,而诗词创作也为这些节气平添了诗情画意。

一、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景

二十四节气与一年四季的变换紧密联系,每一个节气都代表了一段独特的物候。在唐宋诗词中,对每一个节气的景物均有描绘,文人墨客用诗词诠释着节气的独特美景与气质,将一幅幅节气的画卷铺就在我们眼前,展现诗情画意的岁时雅趣。

立春时节,万物复苏,生机初绽的春意散发着活泼的气息。正如罗隐的《京中正月七日立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木生芽是今日。远天归雁拂云飞,近水游鱼迸冰出。”整首小诗歌清新活泼,嫩芽、归雁、游鱼都在这天迫不及待地想与春天接触,“游鱼迸冰”展现了冬末立春之时的勃勃生机。立春,是冬春的分界点,“忽对林亭雪,瑶华处处开”(张九龄《立春日晨起对积雪》)冬天还意犹未尽,春天已悄悄到来,冬雪与春花的融合之美在立春时节完美地展现着。春季是生命的初绽之时,而夏季则是万物的繁茂之节。“绿遍山原白满州, 子规声里雨如烟。”(翁卷《乡村四月》)“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江南的农历四月已进入“小满”,绿意盎然,烟雨蒙蒙。而到了夏至,“门闭阴寂寂,城高树苍苍。绿筠尚含粉,圆荷始散芳。”(韦应物《夏至避暑北池》)这时,树木葱翠,绿荫静寂,翠竹和荷花昭示着盛夏的到来。炎热的夏季过去,便是凉爽的秋天了。杜甫《崔氏东山草堂》云:“爱汝玉山草堂静,高秋爽气相鲜新。” 在这秋高气爽的时节里,总会让人感受到“一枕新凉一扇风”、“满阶梧桐月明中。”(刘翰《立秋》)的凉爽与明静。“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柳宗元《江雪》),冬季给人沉寂、萧寒之感,但“岸容待腊将舒柳,山意冲寒欲放梅”(杜甫《小至》),在冷寂的冬日中正孕育着新春的力量。

“客观世界孕育了自然美,又促进诗词作家用饱蘸激情的笔墨创造出色彩纷呈的艺术美。”[2]在唐诗宋词中,节气不再仅仅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它们已被赋予了审美的情趣与雅致。

二、唐宋诗词中的节气之状

二十四节气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历法,因此,在唐宋诗词中,对各个节气中的农事生产和生活也有较多的描绘。如梅尧臣《田家四时》:“昨夜春雷作,荷锄理南陂。杏花将及候,农事不可迟。蚕女应自念,牧童仍我随。”“春雷响,惊蛰至”,人们进入了春耕季节。“农事不可迟”表现了节气之于农事的重要性。为不误农时,“农夫”、“蚕女”、“牧童”纷纷投入到自己的劳动中。“田夫抛秧田妇接,小儿拔秧大儿插……唤渠朝餐歇半霎,低头折腰只不答。”(杨万里《插秧歌》)诗歌向我们展现了“小满”时节农事劳动的紧张、繁忙。

在唐宋诗词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有各个节气的农事活动,还可以了解到不少有关节气的生活场景。如:?刘辰翁的《鹧鸪天(立春后即事)》:“旧日桃符管送迎。灯球爆竹斗先赢。鹿门乱走团栾久,才到城门有鼓声。梅弄雪,柳窥晴。残年犹自冷如冰。欲知春色招人醉,须是元宵与踏青。”立春,代表着春天的降临,春色虽然未满人间,但人们“换桃符”、点“灯球爆竹”,热烈地迎接新春的到来。

在有关二十四节气的诗词中,“清明”最受文人的青睐,清明时节的活动也总是被写进诗词当中,因为它不但是一个节气,更是一个节日,包含着很多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宋代高菊卿在《清明》诗中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反映了古人扫墓的情景。宋代程颢的《郊行即事》写出了清明踏青流连忘返的心情:“芳草绿野恣行事,春入遥山碧四周。兴逐乱红穿柳巷,固因流水坐苔矶。莫辞盏酒十分劝,只恐风花一片红。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清明春风拂柳之际,女子三五成群荡秋千于郊野树下,正如韦庄的《长安清明》诗云:“紫陌乱嘶红叱拔,绿杨高映画秋千。”诗歌描绘了一幅“少女秋千***”,着实充满了诗情画意。在唐宋诗词中,扫墓、踏青、荡秋千、蹴鞠、插柳等一系列清明活动都得到了再现。

三、唐诗宋词中的节气之情

借景抒情总会出现于唐宋诗词的创作中,面对各色景物,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二十四节气的变化展现着四时景物的特色与变迁,也总会勾起敏感女子的伤感。春燕秋叶、秋雨冬霜都会引发女子的闺怨情怀。对于情感细腻的女子而言,二十四节气中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都浸润着她们的酸楚孤独。

“雨霁风光,春分天气。千花百卉争明媚。画梁新燕一双双,玉笼鹦鹉愁孤睡。薜荔依墙,莓苔满地。青楼几处歌声丽。蓦然旧事上心来,无言敛皱眉山翠。”(欧阳修《踏莎行》)春分时节,百花齐放,风光旖旎。但女子却无心欣赏这盎然的春意,诗人用“新燕成双”、“薜荔依墙”、“莓苔满地”与女子的孤身一人形成对比,显出了女子的孤独。用“敛皱眉山翠”表现了闺阁女子的蹙眉愁容。春光虽好,但女子心里却有万般孤独,春分时节万物成双的景物不但没有使她感到愉悦,反而更显她的孤寂。

春色满园的生机让闺阁女子感到自己的孤独,但待到春意渐消时,她们又对春天的逝去感到悲伤。“寂寞深闺,柔肠一寸愁千缕。惜春春去,几点催花雨。”(李清照《点绛唇》)清明、谷雨是春天的最后两个节气,雨水打落春花,催促着春天离去。“在一个艺术表现里情和景交融互渗,因而发掘出更深的情。”[3]李清照借花寓情,表现了女子看到暮春落花时,不禁自伤薄命,感叹青春易逝,芳华不再的悲伤之情。

“自古逢秋悲寂寥”,在夏末秋初之时,闺阁女子已心怀愁绪。处暑在每年八月二十三日左右,《月令七十二候集解》道:“处,去也,暑气至此而止矣。”此时,“疾风驱急雨,残暑扫除空”,马上就要进入深秋。“因识炎凉态,都来顷刻中。纸窗嫌有隙,纨扇笑无功。儿读秋声赋,令人忆醉翁。”(仇远《处暑后风雨》)深秋虽未至,但一场秋雨一场凉,此时暑意已消,纨扇已无用处。窗外的疾风急雨不禁让女子忆起欧阳修笔下凄凄切切的秋声,与心中的悲凉相互唱和,显出几分悲苦与寂寥。

于内心敏弱者,春盛也愁,春逝也怨,夏去也忧,又逢寂寥凋零的秋,更添新愁。“桂魄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银筝夜久殷勤弄,心怯空房不忍归。”(王维《秋夜曲》)到了“白露”,湿气渐重,露水的寒凉让身着单衣的女子感到冷意,但即便如此,她也不想进屋。一句“心怯空房不忍归”把女子心中对独守空闺的寂寞与胆怯展露无遗。

唐宋的诗人、词人用二十四节气中景物的特色来述说女子的闺怨,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或景与情对比、或情与景照映。闺阁愁怨在节气之景中得到抒发,也为节气增添了一些细腻、柔软的人文气质。■

参考文献

[1] 黄杰.宋词与民俗[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5.

[2] 赵爱平.唐宋诗词中的色彩美[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9,29(03): 8-9.

有关中秋的诗篇10

利用诗来美化语文课堂可以促成学生的情感与课文中情感的碰撞。那么,如何引来“诗情”到课堂,创建如诗的语文课堂呢?

引来“诗情”设计导语

课堂导语是引导学生进人课堂情境的关键。在课堂上运用诗式导语往往会“一石激起千层浪”,先声夺人,一开始就能引起注意或掀起高潮。

例如在教授徐志摩的《再别康桥》时这样导入:“一说到离别,我们马上会想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或‘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或‘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或‘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或‘青山不作荚,疏林隔送行’或‘举手常劳劳,两青同依依’或‘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而本诗却是‘我轻轻地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这两者相比会给你什么样的感觉呢?”这样就可以通过几种不同的离别的比较先让学生感受到本诗告别对象的与众不同,进入本诗与众不同的意境之中,感受到本诗独有的空灵与飘逸。

以诗人诗已经调动了学生的情感,溅起了情感的浪花,学生会带着情感投入到课堂中去。这样的课堂何愁无味?“诗情”已有,“画意”自然扑面丽来。

引来“诗情”深化内容

课文内容的深入体会需要学生心灵的共鸣,课堂重点需要我们设境激趣以达到加深记忆的目的。引用诗歌能深化课堂内容,会为课堂锦上添花。

, 在讲授选修《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的《项脊轩志》时,引用王建的“中庭月白树栖鸦,冷露无声湿桂花”,引用张先的“云破月来花弄影”来辉映文中的“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影移动,珊珊可爱”,引用“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来解释“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所使用的反衬手法,点明此处以动称静,化抽象为具体。

用刘希夷的“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李清照“物是人非事事休,未语泪先流”来解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所抒发的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的感情,体会“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手法,想象睹物思人、黯然销魂的形貌,无疑会锦上添花,既陶醉了学生,又深化了课文。

以诗释文,化腐朽为神奇,为课堂穿上锦绣的华衣,会让学生在充满诗情画意的课堂上流连忘返,语文学习会更加快乐无比,“诗情画意”自然长驻心中。

以“诗情”促想激情

诗歌给人留下的情感空间最宽广,也最能激发人的情感填补想象空间。

譬如,在教授郁达夫的微都的乖嗡时,在学生的情感被“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所感染时,可以引导学生去体会历代文人学士描绘秋的诗句。如:杜甫“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写出了秋肃临天下时无尽开阔的意境;白居易“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获花秋瑟瑟”写出了秋的浓烈色彩;王实甫《西厢记》中“碧云天,黄花地,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写出了在浓烈的秋龟、秋声烘托下的离别之情。还有“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等诗句的引入,都可以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在联想中体会到故都的秋的与众不同,深入感受到作者对故都的秋的深深热爱。

用诗歌来装扮课堂可以使学生在异曲同工的美中感悟作品作者营造的美的境界、美的氛围,从而更好地达到与作者情感的共鸣。这样的课堂自然美丽如诗,充满人文色彩。

当然,这里所说的诗的内涵是丰富多彩的,既包括古今中外脍炙人口的名诗,也包括富有诗意的精思短语。但是,更要注意的是,这里的引诗只是一种激趣手段,是用诗来完成教学中的起承转合,使课堂始终诗意盎然,而并非教学目的。引用时,要考虑方式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要独具匠心,且不显刻意。就像“故乡月明”一经杜甫稍稍改动为“月是故乡明”就化平板为神奇了一样。

然而,要想用诗来美化语文课堂还需要一个关键,那就是教师要有大量的诗词积累,饱读才有厚积,才能于“用兵一时”之际,“神思勃发”,名诗佳句“汩汩”然而来。而且,老师口吐莲花,珠落玉盘,自然会赢得学生的钦佩,’从而引发学生读诗的兴趣,培养学生发现美的眼睛,创造学生艺术化的心灵,给学生一笔一生享用不尽的财富,体现了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所要求的人文熏陶的目的。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有关中秋的诗10篇

学习

安全目标管理模板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安全目标管理模板,内容包括安全管理目标应该怎么编写,安全目标管理制度怎么填。虽然我国煤炭资源丰富,但在实际开采的过程中无法确定地质环境情况,而且难以了解煤层的实际结构,导致煤炭开采存在较高的安全问题,严重影响安全目标

学习

车管所剖析材料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车管所剖析材料,内容包括车管所窗口自查剖析材料,车管所查验员个人剖析材料。深入开展***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查摆问题、开展批评环节,各领导班子及其成员要围绕为民务实清廉要求,通过群众提、自己找、上级点、互相帮等方

学习

国学经典论文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国学经典论文10篇,内容包括国学经典论文1000字范文,国学经典诵读论文1000字。1.1旧指作为典范的儒家载籍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汉书孙宝传》:周公上圣,召公大贤。尚犹有不相说,著於经典,两不相损。《后汉书皇后纪上&middo

学习

高二学业水平测试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学业水平测试10篇,内容包括高二学业水平测试通用的题目,高二学业水平测试知识点汇总。一、认真研读考纲,历年试卷,复习有计划性、有针对性。根据学校的总体计划,制订了相应的工作计划,将复习备考的各项工作细化到每一周,具体

学习

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教育教学论文,内容包括幼儿园教育论文1000字左右,幼儿园体现立德树人教育论文。幼儿园教育“小学化”倾向的原因,既有教育内部的原因,也有外部社会因素的原因;既有幼儿园、教师的原因,也有家长的原因。(一)应试教育体制的影

学习

好的爱情句子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好的爱情句子10篇,内容包括爱情感悟经典句子,祝爱情幸福的句子。3、爱是张白纸,而付出,呵护,甚至伤口,是红,是爱的主题。4、我不要短暂的温存,只要你一世的陪伴。5、幸福藏匿于么一个渺小的角落,每一份的幸福都等待着它的主人发现

学习

世界睡眠日主题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睡眠日主题10篇,内容包括国际睡眠日主题,世界睡眠日感言。三、活动目的、意义和目标:鉴于公众对科学地促进睡眠健康和防治睡眠疾病还缺乏正确的认识,我国睡眠科学的基础和临床医学研究、睡眠药物以及睡眠健康产品的科技

学习

数学中考总复习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数学中考总复习10篇,内容包括数学中考复习所有专题练习,中考第一轮复习数学。如何适应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怎样控制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是总复习中应注意且较难把握的问题。本人认为,数学总复习既要在素质教育思想

学习

交通大学自主招生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交通大学自主招生10篇,内容包括交通大学自主招生考试题,交通大学自主招生专辑。

学习

作文高中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高中10篇,内容包括小升初必背十篇作文,高中优秀的十篇作文300字。傍晚,我走在路上,突然觉得脸一凉,抬头一望,无数颗米粒大小的雪纷纷落下,有的打在屋顶上,“沙沙”地演奏着冬日交响曲;有的打在树枝上,调皮地翻了个跟头;有的落

学习

教学考核方案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教学考核方案,内容包括教师教学基本功训练及考核方案,教师年度考核方案细则。为探索我校教师教学工作评价的新体系和新模式,提高我校教师的整体素质,打造精品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精品学校的办学目标,特制定本方案。一、指导思

学习

学生消防演练总结模板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消防演练总结模板,内容包括学生消防演练总结,幼儿园消防演练简短的总结。当天午时18:00,保安员发出火警报警信号。各演练工作组在听到指令后,迅速到位,参加演练的义务消防员和工作人员全部佩戴消防演习工作卡,在最短的时间内

学习

友情伴我同行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友情伴我同行10篇,内容包括友情伴我同行作文500字,友情相伴一路同行。是心与心之间交流的保障。生活中充满了友情,在你成功而高兴的时候,会有人与你一起欢乐;在你遇到挫折而退缩的时候,会有人激励你坚强起来;在你不高兴的时候,

学习

诚实的格言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诚实的格言10篇,内容包括诚实的名言或格言,诚实的名言100条。3、信用既是无形的力量,也是无形的财富。——松下幸之助4、君子养心,莫善于诚。——荀子5、守信用胜过有名气。——罗斯福6、我宁愿以诚挚获得一百名敌人的攻击,也

学习

关于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荷花的诗句十句,关于荷花的诗句10句。4、菱叶萦波荷飐风,荷花深处小船通。《采莲曲》唐·白居易5、此花此叶常相映,翠减红衰愁杀人。《赠荷花》唐·李商隐6、惟有绿荷红菡萏,卷舒开合任天真。

学习

奉献的诗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奉献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有关奉献的诗句,奉献类的诗句。4、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5、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6、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7、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8、取义成仁天下事,人间遍种自由

学习

中秋节的意义10篇

阅读(16)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意义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的意义简短10字以上,关于中秋节的文章和意义。吃午饭时,我一边品尝着美味的月饼,一边还回味着跳大绳带给我的喜悦,时不时想乐。今天跳大绳,使我真正体会到了“失败是成功之母”这句话的含义,无论

学习

带星的诗句10篇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带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带星的诗句大全100句,带星的诗句。淡月疏星绕建章,仙风吹下御炉香。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月明星稀,乌鹊南飞。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寄意寒星荃

学习

关于端午节的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端午节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端午节屈原的诗,关于端午节的诗书法。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和端午北宋张耒竞渡深悲千载冤,忠魂一去讵能还。国亡身殒今何有,只留离骚在世间。已酉端

学习

韦应物的诗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韦应物的诗10篇,内容包括韦应物在苏州的诗,韦应物的诗寄李儋。冲淡含有闲逸、淡泊、深远等特点。平和更加侧重于心态的平静、心平气和,即使是激愤的情感也是用淡泊的形式表现出来。冲淡平和,既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也是人的一种精

学习

关于李白的诗10篇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李白的诗10篇,内容包括李白十大经典诗句,李白写的最美的十篇诗词。一、少年的“飘逸”与“浪漫”李白的生世是扑朔迷离的:有的说他是陇西人(今甘肃),有的说他是四川人,有的说他是山东人,也有人说他是外国人(今吉尔吉斯碎叶城)。

学习

描写春节的诗句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春节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春节的诗句三年级,描写春节习俗的诗句。3、春节是我们一切感情的归宿,春节是我们所有哲学的基础。有了春节,生活不再乏味,人生有了意义。有了春节,回家有了理由,喝酒有了主题。4、城市人叫过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