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嫂嫂十九岁篇1
九斤老太——七十九岁,十分健康
七斤——九斤老太的孙子,常进城做事,没有辫子
七斤嫂——七斤的妻子,性格外向,嘴皮子利落
六斤——七斤的女儿,十二三岁,开始时未裹脚,头发盘成两个角。第二幕中裹了脚,头发已梳成一个大辫子
赵七爷——矮胖的酒店老板,略有文化,梳着大辫子
八一嫂——村民、寡妇
村民两人(男女都有)
第一幕
时间:一九一七年夏,张勋***后,傍晚
地点:江南一座小村庄的一户人家(七斤家)门口及附近
[幕启:正中间一张八仙桌;不远处一张八仙桌,桌边有几个村民正在准备吃晚饭]
[幕后传来七斤嫂的声音“六斤,摆上凳子,开饭啦!”“噢!”六斤答应着,出来摆好凳子,下]
[九斤老太摇着蒲扇,拄着拐杖上,坐下][众人多开始吃饭]
九斤老太(用破芭蕉扇敲着凳脚)我活到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不愿意见这些败家相——还是死了好。立刻就要吃饭了,还吃炒豆子,吃穷了一家子!
[六斤从对面攥一把豆跑来,看了九斤老太一眼]
六斤(大声地)这老不死的!(下)
九斤老太(好像没听见)唉!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我年轻的时候啊,天气也没有现在这么热,豆子也没有现在这么硬。现在这世道,(七斤嫂上)唉!他爷爷生下来的时候九斤重,他生下来七斤重,曾孙女儿生下来六斤,(用力地说)这真是一代不如一代了!
七斤嫂 (把手里的饭篮往桌上一摔)你老人家又这么说了,六斤生下来的时候,不是六斤五两么?你家的秤又是私秤,加重秤,若是用了准秤,我们的六斤该有七斤多哩!我想便是太公和公公,也不见得就是九斤或八斤十足……
九斤老太 (插话)唉!一代不如一代!(对幕后喊)六斤,回来吃饭!(下)
[七斤一手捏着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上]
村民甲 、乙(忙站起身迎上去)哎呀,七斤哥,又上城回来啦?
七斤 (若有心事地)唔,唔……
[众人凑上,亲热地同七斤谈话]
八一嫂 城里又有什么新闻没有?
七斤 (心不在焉地)没有,没有。(到了自己家桌前)
七斤嫂你这死尸怎么这时候才回来,死到哪里去了!不管人家等着你开饭!
[七斤坐在小凳上,九斤老太、六斤上,六斤坐在七斤旁边]
六斤爹!(七斤不应)
九斤老太唉!一代不如一代!
七斤(慢慢抬起头,叹气)唉——皇帝做了龙庭了。
七斤嫂(惊呆)啊?!(回过神来)噢,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叹气)唉!——我没有辫子啊!
七斤嫂皇帝要辫子么?
七斤皇帝要辫子。
七斤嫂(着急地)你怎么知道呢?
七斤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看看他的头,愤怒地)你——(忽然又绝望地)唉!(盛饭,搡在七斤面前)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一家人也开始吃饭]
村民甲哎,赵七爷来了。
村民乙唔。
八一嫂他那身衣裳真不赖呀!
村民乙嗯,是。三年了,就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呕气的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砸他酒店的鲁大爷死的时候。
村民甲啊?那今天……
八一嫂谁知道呢?
村民乙除了七斤哥那次醉酒后骂了他之外,好像没再有什么人得罪他呀!
[赵七爷衣着鲜丽,甩着大辫子,大摇大摆地上,所到之处,众人起身,恭敬地拿筷子点自己的碗:“七爷,请在我们这里用饭!”七爷一路点头:“请,请”,却径直来到七斤桌旁]
七斤嫂七爷!来来来,请在我们这里用饭!
赵七爷请!请!(站到七斤后面,七斤嫂前面)(闻菜)唔,好香的干菜——听到风声了么?
七斤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 (勉强笑着,看着赵七爷)呃,这皇帝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赵七爷皇恩大赦?——大赦慢慢地总要大赦吧。(扭头指着七斤的头发,严厉地)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这辫子呢,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的时候,他是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的(用手做示范)
[七斤、七斤嫂沉默,不动,气氛紧张]
九斤老太 (对七爷)唉!一代不如一代!现在的长毛,只是剪人家的辫子,僧不僧,道不道的。以前的长毛,是这样么?我活了七十九岁了,活够了。以前的长毛是——整匹的红缎子裹头,拖下去,拖下去,一直拖到脚跟;王爷的是黄缎子,拖下去,黄缎子。人家是红缎子,黄缎子——我活够了,七十九岁了。
七斤嫂(站起来,自言自语)这怎么好呢?这样一般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 (摇头)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可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众人来看热闹)
七斤嫂 (用筷子指着七斤的鼻尖怒骂)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偏要滚进城去,进了城就让人给剪了辫子了。以前那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理的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众围观)
七斤 (抬头,慢慢地说)你今天说现成话,那时你……
七斤嫂 (哭骂)你这活死尸的囚徒……
八一嫂 (抱着孩子)七斤嫂,算了吧。人不是神仙,谁知道未来事呢?就是七斤嫂,那时不也说,没有辫子,倒也没有什么丑么?况且衙门里的大老爷也还没有告示……
七斤嫂 (怒,把筷子转过来指着八一嫂的鼻子)啊呀,这是什么话呀!八一嫂,我自己看来到还是一个人,会说出这样混蛋糊涂话吗?那时我是,整整哭了三天,谁都看见;连六斤这小鬼也都哭……
六斤 (端着碗)娘,还要一碗!
七斤嫂 (用筷子在六斤的双丫角中间直扎下去,大喝)谁要你来多嘴!你这偷汉的小寡妇!
[铛!六斤手里的空碗掉到一块砖头上,破了一个大缺口]
七斤 (跳起来,捡起破碗看看,也喝道)他娘的!(打六斤一巴掌,用力)
[六斤躺在地上哭]
九斤老太 (拉着六斤的手)唉!一代不如一代了!一代不如一代了……(拉着六斤下)
八一嫂 (怒)七斤嫂,你“恨棒打人”,你生我的气打孩子给我看……
赵七爷 (绕过来)“恨棒打人”算什么呢,大兵是就要到的。你可知道,这回保驾的可是张大帅,张大帅就是燕人张翼德的后代,他一支丈八蛇矛,就有万夫不当之勇,谁能抵挡他。(两手攥拳,做拿矛状,向八一嫂抢进几步)你能抵挡他么!
[八一嫂惧,回身走了,众人让路,都说“这不是没事找事吗?”“是啊!”“八一嫂也真是”]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2
一天放学,我路过***村,只见那里烟火缭绕,鼓声沉沉,罄声悠悠,我怀着好奇的心情走进村去。
呀!我差点儿叫起来,原来这里有人在搞迷信活动呢!只见香客挺多,但十分肃静。我看着那千奇百怪,栩栩如生的菩萨,不禁心里十分纳闷,想:***村,***村,早就***了,然而人们的思想为什么老是***不出来,还有这么多人,时常在搞迷信活动呢?
我不由猛地发现我嫂嫂也正对着菩萨闭目合掌,作揖磕头,表现得十分虔诚,口中还喃喃自语。我愣住了,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嫂嫂平时不爱说话,可是她孝敬老人,体贴别人,精打细算,很会过日子。自从她过门之后,我哥哥家的日子越过越红火,那彩电、冰箱……都全了。难道她也相信“佛祖在我心头坐”这一套吗?我妈妈还时常夸她呢!怎么她……当我还没来得及再往下想时,只见嫂嫂站起来,走到“如意箱”前,麻利地从口袋里掏出一张崭新的“大团结”塞了进去,我真想喊出来。可我还是耐心地往下看,只见她来到一个装神弄鬼的老太婆旁边说:“婆婆请给我丈夫算一下命吧!他最近一段时间,心胸发闷,吃不下饭,我有点担心……”我哥不是好好的吗?她为什么要说谎呢?我心里十分纳闷。这时只见老太婆用眼睛打量了嫂嫂一下,双眼紧闭装模作样,老声老气地说:“你丈夫几岁,说说什么时候生的吧!”只见嫂嫂回答:“我丈夫今年二十七岁,七月初三是生日……”老太婆一边用食指对着大拇指不断地移动,嘴里一边叽哩咕噜地唠叨着什么,不一会儿便对嫂嫂说:“你丈夫是好人,可就是这人要度二十九岁这个难关,否则可能……”嫂嫂还没等老太婆把话说完就用手指着她的鼻子说:“你简直在胡说八道!老实告诉你吧,他长得结结实实的,根本没生一点病!今天,我是有意来揭穿你那专门骗取钱财的鬼把戏的。你天天造摇撞骗,装神弄鬼,愚弄群众,在八十年代的农村依然还搞迷信活动,我村吴阿三由于听了你的鬼话而送命的事难道你忘了吗?”嫂嫂边说边一脚踢倒“如意箱”,一张张“大团结”顿时涌出箱来。嫂嫂弯腰捡起一张,振振有词地说:“你骗取了多少人的钱财,害了多少人的命?今天……”嫂嫂一番话,说得老太婆的脸不由一阵红,一阵白。在场的人也都目瞪口呆,有的也乖乖地溜走了。我简直不敢相信一向文静的嫂嫂会有那么大的魄力,用她那果断而又大胆的行动教育了群众,使科学占领了农村阵地。她真不愧是我的好嫂嫂。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3
人的成长过程,一般以年岁作为标志。每一阶段所发生的事情,就如树木的年轮一样,必然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围绕既定的主旨,采用年岁作为线索,按照时间顺序叙写重点年岁中所发生的典型事件,来反映生活某方面的本质意义,这种技法我们姑且称之为“年岁纪事”。中国古代许多历史文献叙写史实,如《春秋》《左传》等,或以王公即位年次编排,或以皇帝年号纪事。与之相比,“年岁纪事”可以说同出一源。它与史书编年纪事的区别在于只从某一个人的视角来观察纷纭杂沓的大千世界,通过“这个人”不同时期的见闻感受来塑造人物形象,描绘生活***景,抒发真挚情怀,表现深刻见解。考场作文中,它也常常被派上用场。2011年四川高考作文题为“总有一种期待”,其题眼“总”,强调“期待”的时间之长、行动的意志之坚。这要落实到作文中绝非易事,故让不少考生束手无策。有位考生临难生智,把目光投向记叙文体,巧妙运用“年岁纪事”技法谋篇布局。文章选取自己经历中有代表性的几个节点,以年岁为经,以期待为纬,展示在成长路上的不同时期里对诗词意境美的努力追求:6岁,期待诗人带给自己美好的想象,让梦想牵引着步向人生更远的路;12岁,期待走进诗人写作的场景,在诗人的足迹中寻找与自己相似的足迹;18岁,期待获取华夏五千年蕴藏在诗词中的精髓,让她熏陶着自己不断成长。如此年年期待,岁岁成长,于是,作者水到渠成,卒章显志:“从小到大,我总有一种期待。便是这种对诗词的期待,伴我一路成长;更是这一路的成长,使我对诗词又有新的期待。”
以“年岁纪事”技法运思行文,实际操作时需注意两点:一是锁定题旨,善于选点。紧紧围绕一个中心,着眼于大背景,着手于小题材,抓拍关键年岁中的典型镜头,精心取舍,以小见大,使之全方位地反映生活的本质特征。二是一线穿珠,工于组合。叙事不蔓不枝,绘景惟妙惟肖,力求每个生活镜头内容凝练集中,画面视感强烈,且做到首有提领伏笔,尾有回扣照应,布下“年岁”红线将它们贯穿成为一个整体,宛若一串流光溢彩的珍珠。
【时文引路】
雪地里的红棉袄
高吉波
一
30年前,我8岁。
母亲不在了,一群孩子挤在父亲脊背上,讨吃求穿,日子十分凄惶。
一个好心的媒人看着可怜,说家里没有女人,日子少光彩。于是,在那个青黄不接的春天,我大哥牵着一头瘦毛驴驮回了我嫂子。她年长我15岁,嫁来时,驴背上驮着两袋玉米,哥说是嫂子用彩礼钱换的。
大约是那年冬天吧,嫂子生了孩子。有一回,大哥趁嫂子不在,悄悄端给我一碗小米粥。嫂子回来时,我已舔净了留在嘴边的米粒。嫂子借故支走大哥,说锅里有碗米饭,留给我的,里面掩着两个鸡蛋。
我没喝,也没吃。
我跑到河里,破冰给侄女洗尿布。
“阿九,你太小,洗不净。”嫂子赶来,抱我到河边。她把我红肿的小手拉到她的怀里暖和,然后摸出两个鸡蛋:“还热,吃吧。”
那天,风大,雪大。嫂子穿着红棉袄,在雪地里像一团火焰。
二
20年前,我18岁。
嫂子给我剃了个新头,然后背着行李送我到小镇的车站上。
“阿九,咱家指望你了,外出读书要学会自己疼自己。”她说。
那天,风大,雪大,隔着车窗,嫂子跑着向我招手。我觉得是一团火焰在雪地里跳跃,尽管她穿的棉袄是蓝色的。
三
现在,我38岁,号称作家。
父亲和大哥相继随我母亲去了。他们留下的最后一句话都是给嫂子的:真有来世,我变把椅子,让你坐着歇歇。
到写这篇文章,我与嫂子最末的相见,是去年春节携妻带小回老家去。
那天,风很大,雪很大。透过玻璃,我看见嫂子从屋外抱着柴草进来给我烧炕,我觉得雪地里有一团火焰永不熄灭。虽然她穿的棉袄是黑色的。
“阿九,你腰疼是不是熬夜坐的时间太长?”她说,“都这岁数了,还不会自己疼自己。”
我没有说话,我盯着嫂子久看。我突然发现她眼睛已深陷下去,像一眼枯井,而且头发竟也全白。但那一刻我跟30年前一样想:嫂子其实是最美的。
后来,我在日记里写过这样的话: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
【鉴赏品味】
全篇采用“年岁纪事”谋篇布局。30年的时间跨度,30年的纷纭琐事,30年的见闻感受,文章却只撷取“8岁”、“18岁”和“38岁”这三阶段的典型材料,呈纵式展开来叙事抒情。作者信笔行文,或急或徐,或正或侧,或详或略,而始终不乏细微生动,把嫂子的勤劳善良和无私奉献刻画得淋漓酣畅。
“嫂子是弓,我们是箭,弓因箭而弯。”结尾画龙点睛,用日记中的比喻讴歌嫂子的高风亮节,犹如豹尾一击,戛然而止而又余音绕梁。
【拓展训练】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4
哥哥比她大二十岁,一双眼睛离得很紧,一副愁眉苦脸的样子。他们家的人都长得不好看。
嫂嫂以前很漂亮,可是她越来越胖,当她穿上比基尼泳装时,活象个摔跤选手。凯伦非常想拥有一套比基尼泳装,但嫂嫂不肯给她买。凯伦常常想,如果她有一套黄色比基尼泳装的话,到海滨就不怕水了。凯伦七岁时,有一天爸爸妈妈一起出去购物,结果,他们再也没有回来。嫂嫂说,因为有人抢劫银行,那人像疯子一样乱开***,把爸爸妈妈打死了。
在爸爸妈妈外出购物前,凯伦知道自己必须向他们说再见。她先慢慢地、清晰地向妈妈说再见,然后再向爸爸说再见,但当时没有人注意到什么。只是事后哥哥记起来,对嫂子说:“小妹向爸爸妈妈说再见的样子,就像她早就知道会出事一样。”
嫂子说:“天哪,她怎么可能知道呢!别瞎说了。”她停了一下,若有所思地说,“不过,我想,今后她的一举一动,都要由我们负责了。”
嫂子说这话时,显得很不高兴。
搬来和哥哥嫂嫂同住之后,有一天晚上,凯伦知道,她必须向嫂嫂的弟弟说再见。那天他正在客厅里和哥哥嫂嫂玩纸牌。嫂嫂抬头看见凯伦走过来,说:“凯伦,你不能自己上床去睡觉吗?”凯伦好像没有听见嫂嫂的话,径直走到嫂嫂的弟弟面前,笔直地站着,双手放在前面,就像在学校里要唱圣歌时,法勒老师教的那种站姿。
她慢慢地、清晰地对狄克——嫂嫂的弟弟——说声“再见”,而嫂嫂的脸上露出一种怪怪的神色。
狄克没有抬头,仍然玩着牌,说声“晚安,小家伙。”
第二天晚上,凯伦再见到他之前,他已经患一种叫做“腹膜炎”的急病死了。
嫂嫂对哥哥说,“昨晚你听没听到她怎样向狄克说再见?”
哥哥喘着气说,“我早告诉过你,这个小家伙古里古怪的。她的怪异让我害怕,我真想知道她下一次要向谁说再见?”哥哥的气喘病又犯了。
嫂嫂安慰哥哥说,“好了,宝贝,好了,先安静下来。”
这时,凯伦从后门走出来,她一直躲在那儿偷听。她说:“别担心,哥哥,你没有事。”
哥哥被她的举动吓得脸上都起了鸡皮疙瘩,唇色也变蓝了。他压低声问凯伦,“你怎么知道?”
多笨的问题,凯伦想,好像如果我知道,我会告诉他一样。
嫂嫂弯身下来,凑近凯伦的脸,凯伦甚至可以闻道她吐出来的烟味、酒味和大蒜味。嫂嫂皱着眉头,严肃地说:“以后不许再向任何人说再见!不许再说!”
问题是,凯伦忍不住会说。
这以后,有一段时间事情还算顺利。凯伦以为,也许哥哥和嫂嫂已经把事情全都忘光了,但是嫂嫂仍然不肯给她买一套比基尼。
后来,有一天在学校里,凯伦知道她必须向她的同学巴利、爱玛、苏茜和丽兹说“再见”。凯伦双掌合十,慢慢地、清晰地向她们说再见。
法勒老师奇怪地问:“天哪,凯伦,为什么要这么庄重?”
凯伦说:“嗯,你看,他们就要死了。”
“凯伦,你真是个残酷古怪的孩子,你不应该说这种话。你瞧,你伤害了苏茜,看着她哭泣,并不是件有趣的事情。”说着,法勒老师招呼苏茜说,“上车去吧,一会儿就到家,到了家就平安了。”
于是,苏茜擦干眼泪,跟在巴利、爱玛和丽兹的后面跑上了汽车,坐在爱玛母亲的旁边,因为那个星期轮到爱玛的妈妈开车接送孩子。
那是凯伦最后一次看见她们。因为汽车在山路行驶时,滑到路旁滚到下面的山谷,爆炸、燃烧。
第二天没有上课,大家都去参加葬礼,为她们唱歌,在坟墓上撒话。
没有人喜欢站在凯伦身旁。
葬礼完毕之后,法勒老师来看嫂嫂。
在会客厅,凯伦向老师说,“晚安。”老师回答了,但是眼睛没有看凯伦,她的呼吸有些急促。嫂嫂对凯伦说:“好了,上楼做你的功课去吧。”把凯伦打发出去。
当法勒老师离开之后,嫂嫂把凯伦叫进去。她说,“我不是告诉过你吗?千万千万不能再跟任何人说‘再见’!”
她紧紧地抓住凯伦,眼睛里的怒火好像在燃烧。她扭住凯伦的手臂,扭得很痛。凯伦尖叫道:“别扭我,求求你,别扭我。”
但是她继续扭,一直扭着。于是凯伦说,“假如你不放手的话,我要向哥哥说再见。”
那是凯伦唯一想到能叫她住手的办法。
她立刻停止扭凯伦的手臂,不过没有放手。她说:“哦,天哪,你意思是说,你能够让别人死亡。”
嗯,凯伦当然不能,但她不告诉嫂嫂,深怕她再弄疼自己,所以凯伦说,“是的,我能够。”
嫂嫂猛地放开凯伦,她一下子倒在地上。
“你没事吧?我是不是弄疼你了?凯伦。”嫂嫂急切地问。
凯伦揉着疼痛的胳膊,说:“是的,很疼,你最好别再这样粗暴地对我。”
嫂嫂说:“我只是想和你开个玩笑,我不是真心的。”
于是,凯伦知道嫂嫂惧怕自己。
凯伦说:“我要一套黄色的比基尼,因为我喜欢黄色。”
嫂嫂说:“凯伦,你知道,我们得节约开支。”
“你要不要我对哥哥说‘再见’?”凯伦斜着眼睛悄悄观察嫂嫂的反应。
嫂嫂靠到墙上,闭上双眼,静静地站了一会儿。凯伦问:“你在干什么?”
嫂嫂说:“我在考虑。”
然后,嫂嫂突然睁开眼睛,笑着说:“我们明天去海滨好吗?我们带午餐去。”
“你的意思是说,我可以买一套新比基尼泳衣?”
嫂嫂说:“对,你想要什么都行。”
于是,那天下午他们一起去买了一套黄色的比基尼。第二天早上,嫂嫂在厨房做了许多野餐用的食品:炸鸡、沙拉、巧克力蛋糕和圆糖果。她问:“凯伦,这些够吗?”
凯伦说:“太棒了,现在我有比基尼穿,我不怕海浪了。”
嫂嫂大笑起来,把午餐篮提到汽车上。她有着一双强壮有力的手臂。她说:“是的,我想你不会再害怕海浪了。”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5
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字书来,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
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道:“嫂嫂,你不必再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好一个‘愈’字!”
韩愈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的表露。韩愈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恃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放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
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考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
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结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作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
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常有之事。家父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6
深与浅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中学生的生活阅历尚不丰富,认知水平尚处在“初级阶段”,因而课堂提问必须符合中学生的接受状况。若问题的难度过大,学生一时无从回答,势必导致思维“卡壳”和课堂“冷场”,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智能的发挥。所以对一些过于艰深的问题,我们不妨作比较浅易的处理。例如,教《故乡》最后一段:“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这话具有深刻的哲理,”学生较难理解,我们可以从浅处进行提问:鲁迅先生所指的“路”,只是简单的地上路吗?(当然不是。这路还包含人生之路,社会之路。)那么“路”和“希望”之间有何联系呢?(路是靠人走出来的,希望也是靠人奋斗得来的。)那么这句话的深刻含义是什么呢?(希望本是没有的,只要我们为之奋斗,便有了希望。)这样,一个深奥的问题解决了,像这样的提问,我们称之为“深题浅问”,所谓“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是也。
与上述情形相反,有些问题尽管重经,但看似浅显,往往为学生所忽视。我们提问时就要引导学生作深入探究,才能得其三昧。例如《祝福》中写祥林嫂改嫁后,夫死子殇,再回鲁镇时,“大家仍然叫她祥林嫂”。这里似乎没有问题,浅得很,稍不留意就滑过去了。但我们如果深入探究,就可见作者的匠心。一为什么改嫁后的祥林嫂,人们并不改称她为“贺嫂”或“贺六嫂”,却仍叫她祥林嫂呢?鲁迅先生特别另作一段而突出之,难道仅仅是陈述鲁镇的礼仪习俗吗?通过讨论,学生便知晓、这正表现了旧社会对改嫁妇女的鄙视与奚落。“仍然”二字,意味深长,蕴含着浓厚的封建道德色彩,也为后文所谓“二夫阴间争妻”埋下优笔。像这样的提问,挖掘文字深层内涵,我们称之为“浅题深问”,亦即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一字未宜忽,语活悟其神。”深题浅问,要化难为易、举重若轻,忌肤浅粗糙、浅尝辄止。浅题深问,要选准切口、探幽索微,忌无中生有、牵强附会。
直与曲为人贵直为文贵曲。语文教学也要避免直来直往地讲析与灌输,要让学生“跳一跳”而后摘到树上的果子。就课堂提问而言,要善于转弯抹角、改头换面,留有思考的余地。著名特级教师钱梦龙先生十分讲究这种“曲问”艺术,他在执教《愚公移山》时,有两个典型的范例:一是“愚公年且九十”的“且”字,钱先生没有直向其意,而是问:“愚公九十几岁?”学生稍感疑惑之余,顿悟“且”为“将近”意,愚公还没到九十岁,只是将近九十。二是“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的“孀”字与“遗”字,钱先生也没有直解其意,而是问:“邻居小孩去帮助愚公挖山,他爸爸同意吗?”这样就使“孀”“遗”二字之义迎刃而解。如果说学生掌握知识的最佳动力是兴趣,那么曲问便是巧妙撩拨学生兴趣的艺术魔捧,通过它,产生了“错综见意,曲折生姿”的功效。
直题须曲问,曲题也可直问。例如《孔乙己》一文的最后有句话:“大约孔乙己的确死了。”这看似矛盾的话,就是一个很“曲”的问题,我们不妨这样直问:为什么说孔乙己“大约”死了?(无人关注过孔乙己的生死,“我”也没有得到孔乙己死了的确切消息。)为什么说孔乙己“的确”死了?(孔乙己的性格以及所处的社会环境,注定他必死无疑。)结论:鲁迅用看似矛盾实则精当的语言,揭示出封建社会和科举制度的罪恶。可见,通过直问,理清是非,晓畅易懂、达到“减头绪、立主脑、脱窠臼”的目的。
直题曲问,要独辟蹊径,以曲求伸,忌故弄玄虚、艰涩隐晦。曲题直问,要平中见奇、简洁明了,忌袋底抖尽、一览无余。
零与整课堂提问要让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才能进一步提高学生思考的欲望,刺激和诱发学生探索的触须不断地深入与拓伸。因此,我们对一些庞大复杂的问题,为了避免学生失去兴趣,就要拆成几个小问题。例如教《祝福》,关于作品的题旨这个大问题,我们可以分几步来提问,逐层剖析:a.祥林嫂第一次到鲁家,祝福时她有怎样的表现和精神状况?b.祥林嫂第二次进鲁家,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又如何呢?c.祥林嫂在捐门槛后,祝福时她的表现和精神状况怎样?d.祥林嫂最后是在什么样的心境中惨死在祝福声中的?这样提问,让学生抓住“祝福”这个特殊时节,把握课文的线索,认识到祥林嫂“舒畅愉快——疑惑苦闷——痴呆麻木——凄惨绝望”的心理变化过程,由此进一步认识到“祝福”所寓含的主题及社会意义。宋人周辉云:“文章所以奇者,能以多为少。”整题零问,也就是这个道理。
反过来讲,一些简单零碎的问题,如果多次机械提问,则会使学生感到乏味,甚至可能挫伤其思考的积极性。我们提问时,要善于抓住关键,牵一发而动全身。例如教《马说》,有许多问题可问,不如总提一个问题:唯物主义观点是先有物质后有认识,而韩愈却说先有伯乐“识马”而后有“千里马”,这是不是错误的唯心主义观点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涉及对全文内容和结构的理解。再如教《祝福》,在剖析祥林嫂心态变化后,可以提出“祥林嫂是怎么死的?冻死?饿死?自杀?还是……”这个似拙实巧的问题,从而又一次带出对课文的细致研究。清人李渔说:“意则期多,字推求少”,零题整问,也正是如此。
整题零问,要由远及近、循序渐进,忌支离破碎、杂乱无章。零题整问,要厚积薄发、以约求丰,忌笼统架空、纲目脱离。
需要指出的是,课堂提问的深与浅、曲与直、零与整,不是绝对的,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我们要善于从教学的实际出发,因情而异,随机而变,才能获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注[l]见《陶行知文集·创造的儿童教育》。
[2]见《礼记·学记》。
[3]见《语文教学二十韵》。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7
在我的心目中,一直以来,把母亲看作是至高无上的,不仅仅是因为母亲生养了我,更重要的是母亲对我说的话语最多,特别是诉苦最多。然而,每一个人除了母亲以外,也离不开其他亲人朋友的关照。我想在此感谢我的哥嫂,虽然在一起的时间较多,兄弟姐妹之间少不了有些争执,但是,每逢最需要的时候,哥嫂总是用温暖的双手,最真切的言行,及时帮助我走出困境,给我力量和支持。
感谢哥嫂送我读书,使我有机会走出农门。我的哥哥名叫徐求南,是我母亲给他取的。母亲告诉我,哥哥出生那年,日子非常苦,连一个南瓜都没有,她多么想有一个南瓜,就能饱吃一顿了。母亲只念了一个月的书,但是凡是老师教给她的,她都记得。 1975年的某一天,我母亲因为生产队给她少计一分工,据理力争,希望计数员给她补记,没想到被在旁边看计数的瞎子菜打了几拳,当即把我母亲打倒在地,不省人事。母亲昏迷不醒,被送往天碧卫生院医治,由出嫁的姐姐照顾母亲,哥哥在家操持家务。爸爸是哑巴,母亲住院,刚刚初中毕业的哥哥,成了家庭的主要劳动力,为了送我和弟弟读书,他不得不放弃读高中的机会,留在农村。因为有哥哥在家务农,帮助父母搞好家庭,我才有机会从小学升初中、读高中、入卫校、进医院成为一名吃国家粮的护士。哥哥总是默默无闻地奉献着,从不在大家面前请功,所以,我过去一直把功劳归在母亲身上,没怎么讲过哥哥的好话。在此,感谢哥嫂的同时,请哥嫂原谅我!有时候,我也象妈妈一样,夸大了自己的功劳。其实,每个人都在努力,每个人也只能做好自己的那一份。
感谢哥嫂言传身教,让我懂得相夫教子。哥哥初中毕业之后,一边务农,一边自学。他不仅学会了手工雕刻印章、当烤烟技术员、生产队会计,还掌握了建筑、木工、厨师等多种技术。我的嫂嫂叫李玉湘,哥哥自从把嫂嫂娶回家之后,为了一家老小,南下打工,什么苦力活都能干。哥嫂含辛茹苦,把一对儿女都送出大学,找到了如意的工作。尽管母亲在我面前讲过嫂子刚进门时,婆媳之间闹过矛盾,然而,嫂子总是以大局为重,很少与母亲计较。我曾经站在母亲一边,说过嫂子的不是。实际上,每一个人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母亲如今快九十岁了,也有改不掉的缺点,如喜欢数落儿女们的好坏等。可能受母亲的影响,我太天真、善良、正经,不喜欢交往和闲谈,以至于对丈夫和孩子的玩笑都当真,常常气的自己又哭又闹。从哥嫂身上,我看到了做人的难处,学会了宽容和友善,不再计较一些芝麻小事,专心干好自己能做的事情——对丈夫和孩子多一些关爱和体贴,不再让工作和事业挤掉了亲情。
感谢哥嫂照顾老小,使我顺利参加各种活动。参加工作三十年来,我跟父母亲在一起的时间并不多,除非他们生病需要我的帮助和照顾。母亲在老家八十多年,离不开父老乡亲的关心,更离不开儿女们的孝顺。父母身体好的时候,能自理,哥嫂在身边照应功不可没。我没有理由在兄弟姐妹面前,讲自己如何孝顺,其实,我是向他们学的。我到隆回工作之后,常常外出开会学习:参加护理学术会议、各种业务培训及考试、其他活动等,都事先与哥嫂或姐姐弟媳他们商量好,有他们照顾母亲和孩子,我才能安心开会、学习、考试、旅游,拥有一颗愉悦的心。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8
山村道上某处晨外
伴着一声鸡叫,银幕慢慢的由暗变亮,出现在镜头里的是一个满脸皱纹,裂着只剩下几颗牙的老人特写。(李大爷:65岁,乡村放羊人,单身,放了一辈子羊爱羊如命)随着老人的一声“东方红,太阳升”镜头慢慢往外拉,老人兴致极高的拉着一只羊走在村道上。镜头再往右摇,出现的是一个女人,又一个女人,一个男人在扫各家的门口。
场景二
李二狗家门口晨外
二狗媳妇(27岁,典型的农村妇女,此人想法简单,是个想什么说什么的人,老是说些不合情理的错话还认为自己没错)正在扫门口看见拉着一只羊的李大爷,主动问到:“李大爷又去放羊呀?”
李大爷:(停了唱,不高兴)放个屁,看见过放一只羊的吗?
二狗媳妇:(看着远去的李大爷,不解的自言自语)我没说错话呀。
场景三
常胜利家门口晨外
常胜利媳妇(30岁,处事周到,稳重):(也在扫地看见刚才的一幕主动问到)李大爷这是带儿子上那呀?
李大爷:(显然高兴了)这不,拉出去溜溜。(哼着东方红过去了)
二狗媳妇:(凑了过来,神秘的问到)把羊说成儿子也不生气,怎么我说------
常胜利媳妇:(打断)你这人怎么这么的没记性呀,我不是给你说过好几次吗,李大爷放了一辈子的羊,也打了一辈子的光棍爱羊如命,谁叫你当着他的面这么说来着。(又扫起了地)
二狗媳妇:(满脸的无赖)这人可真怪。
场景四
满壮家门口晨外
李大爷:(哼着歌牵羊过来看见扫地的满壮)满壮扫着呢?
满壮:(40岁,本剧主人公,为人老实,诚恳,不爱说话,但脾气倔,认准的事九头牛也拉不回来,有点怕老婆)恩。
李大爷:哦!对了,告诉你媳妇就说我的病好多了,我在这谢谢她了。
满壮:(微笑道)好。
李大爷:(自言自语)你们家这个女人呀就是比男人强。(牵羊走了)
满壮听了刚才的话很不高兴的进门了。
场景五
满壮家里晨内
李勤芳(40岁,为人热情、大方,主持南河村的妇女工作,对待工作认真,有点工作狂,别人都亲切的叫她“勤嫂”):(披着衣服在炕上坐着手里拿着一个笔记本在点点画画的,突然看见满壮进来):这么快就扫完了?那就再挑两桶水去。(低头又算了起来)
满壮:(很不高兴的)还没呢---(没好意思说出来)
勤嫂:(不解)那你怎么进来了?
满壮:我不扫了,我------
勤嫂:是不是谁又说错话了,瞧你一个大老爷们怎么老是为这事生气呀,我不是说了吗?村里的事情多,我工作忙,你要多支持。
满壮:我支持了。
勤嫂:那还不赶快去。
满壮:(害怕)这扫地就不用了吧,这都是你们女人干的活。
勤嫂:(气的坐直了腰)好你个满壮,你早上出去是不是让驴给踢了,说什么胡话呢,我不是教育过你好几次吗,这女人就不是人了,我们女人就天生给你们男人做牛马呀,亏你还是我妇女主任的男人呢,怎么这么一点思想认识都没有呀?
满壮:我没那么想。
勤嫂:可你就那么做了,连地都不扫了,你过来,过来(说着要下炕)你今天不把这事情说清楚我跟你没完。
满壮:(看见勤嫂要下炕害怕往外走)我----我----我去扫院了。(跑出)
勤嫂:你回来。(下炕,看见手里还拿着笔记本就随手扔到炕上正好砸到了熟睡的陈号召的头上,追出)
陈号召(他们的儿子,六七岁左右大,沉默寡言,人小鬼大,行踪不定):(迷迷糊糊的说道)我没抄你作业,干吗打人呀?(又睡去了)
场景六
满壮家猪圈日外
满壮:(提着猪食,摸着被揪红的耳朵来到猪圈,嘴里还念叨着)怎么老是揪我的右耳呀,有本事你揪一下我的左耳试试,(看到圈里有三头大猪三头小猪,都饿的哦哦叫)叫个屁呀,(猪儿们还是老样子)好呀!连你们也都不听我的话了,连你们也都不尊重我,我---(四处找东西,转了一圈那起了猪食桶里的猪食棍,吓唬打着猪圈门说)叫你们不听话,叫你们不尊重我,我------我让你叫,我让你揪我耳朵,让你老是揪我右耳朵------(画外音:爸,你又打猪了)。
(满壮吓的一回头看见陈号召不知道什么时候站在自己身后,一手提着裤子一手摸着鼻子)
陈号召:我们老师说***动物是犯法的。
满壮:我敲的是门。
陈号召:爸,猪揪你耳朵了?
满壮:(不知所措)胡说什么呀,你那只眼睛看见猪揪我耳朵了,是你妈。
陈号召:那你的意思我妈是猪。
满壮:(害怕)你是不是想让我揍你一顿呀,(仔细打量了一下儿子)你---你又在猪圈后面上厕所了?
陈号召:(一边走一边说)厕所太脏了。
满壮:(看着远去的儿子,喊)把屁股檫了,这小子。
场景七
村里丁字路口日外
(这里是村里的一个热闹的地方,老是有那么几个没事的女人聚在一起说长道短,有一个磨盘就是她们的舞台。二狗媳妇用手支着线,胜利媳妇在缠线,村妇甲和村妇乙都在拉着鞋底子)
二狗媳妇:今早上我又碰见李大爷了,还牵着那只羊,你们说他怎么那么爱羊呀?
村妇甲(是个典型的包打听,喜欢说闲话):放了一辈子的羊,打了一辈子的光棍,人老了身边又没个儿女,当然就爱羊了。
村妇乙(也爱说闲话老是和村妇甲在一起两人老是争强,总以为自己知道的多):其实这老人也挺可怜的,国家现在实施了那---什么退耕还林什么的不让放羊了吗,老人当时就一场大病差点没过去。
胜利媳妇:说到这呀,还要说勤嫂有办法,让老人每天牵着一只羊溜达溜达,这病呀!就很快好了。
二狗媳妇:这溜羊也能看病呀,哎!(对胜利媳妇)你们家胜利不是也病着吗,让他也牵着试试(村妇甲、村妇乙听到这一楞互相一看)。
胜利媳妇:(很不高兴)我说你这么大的一个人了,怎么到现在还连人话也不会说呀。
二狗媳妇:(一脸的无辜)我没说错话呀!
胜利媳妇:这还叫没有呀,你到底有脑子没有。
(快动作:两人吵了起来,村妇甲、村妇乙连忙劝驾,几个人脸上表情丰富你一言我一嘴很热闹的说了起来)
(画外音:(勤嫂的声音)怎么这么热闹呀。)
(前面的动作突然停止大家恢复原状)。
勤嫂:说什么呢这么热闹,说出来也让我高兴高兴。
胜利媳妇:(不好意思)没---没什么,勤嫂你这是上那呀?
勤嫂:我听说懒六打媳妇了,我收拾他去。哎!你们家胜利的肺病好点了吗?
胜利媳妇:自从你请来的杨大夫看过之后,吃了几幅药好多了,这事我还真得好好谢谢你。
勤嫂:谢什么呀,都乡里乡亲的谁家没个难处呀,再说了我们家号召的毛衣还是你挑的呢。
二狗媳妇:对,要说谢呀,我看这次就算了,以后你们家胜利再得病好了一块谢,那多省事。
胜利媳妇:(生气)闭上你的乌鸦嘴。
(其他几人都笑了)
场景八
满壮家院子里日外
满壮拿大盆洗一件女式衣服,陈号召拿小的洗自己的衣服。
陈号召:爸,我妈怎么不和我们一起洗呀?
满壮:她有事。
陈号召:那她的衣服怎么你洗?
满壮:她不是忙吗,没时间洗我帮她洗。(陈号召一听这话起身就走)唉!怎么不洗了?
陈号召:我很忙。
满壮:你忙个屁,快洗。
陈号召:我要去写作业,你也帮我洗一下。
满壮:你洗完了再写。
陈号召:大人说话就是不算数。(很不情愿的又洗了起来)
场景九
懒六家门口日外
勤嫂:(语气很生硬,敲门)懒六,懒六。
懒六媳妇(30岁,典型的农村妇女):(门开了一条缝露出半个脸)是勤嫂呀,你怎么来了?
勤嫂:我听说懒六打你了,我来收拾他。
懒六媳妇:(开了门,那半个脸上是青一块紫一块的,表情很悲惨)勤嫂呀,你要给我做主呀。(抱住勤嫂就哭了起来)
勤嫂:哎呀!怎么把你打成这样?
懒六媳妇:(停了哭,轻声说)有几处是我不小心碰的。
勤嫂:那也是他引起的,他人呢?
懒六媳妇:还在睡呢。
勤嫂:啊!马上叫他起来我找他算帐。
懒六媳妇:哎!(很得意的进了门,勤嫂跟后)
场景十
懒六院子里日外
(懒六一手提着裤子一手提着一只鞋从屋子里冲了出来,脸上也是青一块的紫一块比他媳妇还要严重点,到了勤嫂的身边扔下了鞋穿上)
懒六(30岁,着装随便,为人懒惰,爱喝酒):(害怕)勤---勤嫂呀,是什么风把你给吹来了?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9
《马说》选自《昌黎先生集》之《杂说》。《杂说》共四篇,这是第四篇,题目为后人所加。
文章大约作于贞元11年至16年间(795-800)。其时,韩愈初登仕途,25岁,但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要求提拔,“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守门人)辞焉”,于是郁郁寡欢,常怀“伯乐不常有”的感叹。直到10年后,才被召回朝廷任职。他从自身经历中,深感朝廷昏暗和统治者对下层知识分子的不公。正是这样的坎坷遭遇和“物不得其平则呜”(《送孟东野序》)的思想指导,韩愈才愤而写了这篇旷世佳作。
与《马说》同期的还有其姐妹篇――《杂说》之《龙说》。《龙说》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这些文章使之享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的盛名。
第二眼:韩愈其人
韩愈,字退之,世称韩昌黎,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唐代杰出的文学家、思想家,古文运动的领袖,“唐宋家”之首。著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
韩愈一生有三重角色。作为散文家,他写的文章,振作了衰颓的文风:他讲的道理,拯救了世人的沉溺。他力反六朝以来的骈偶文风,提倡散体。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气势雄健,纵横开阖,独具特色。在中国散文发展史上享有崇高的地位,坡称赞他“文起八代之衰”。
作为诗人,他的诗歌奇特雄浑,意境瑰丽。其代表作《山石》中有“人生如此自可乐。岂必局束为人轨”这样的句子,诗人用“为人轨”的幕僚生活作反衬,表现了对山中自然美景的热爱,对人情之美的向往,感人肺腑。
作为***治家、思想家,他在***治上反对藩镇割据,思想上尊儒排佛。他为官清廉,敢作敢为,宠辱不惊,视老百姓为父母。其在《马说》中表现出的怀才不遇和对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愤懑之情,可谓唱绝千古。
第三眼:韩愈名字的由来
韩愈,字退之。相传,其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感人的佳话。
韩愈父母早亡,他由哥嫂抚养长大。转眼到了入学年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他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
一天,郑氏翻查古籍,左挑右选,始终拿不定主意。韩愈见嫂嫂为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哥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你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要更讲究些的字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道:“嫂嫂,你不必再翻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问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好一个‘愈’字!”
韩愈自幼饱读诗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字,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书。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宏伟志向和伟怀的表露。
第四眼:伯乐和千里马
古代,传说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在人间,人们称善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为伯乐。
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相传为春秋中期郜国(今山东成武)人,善相马。少有大志的孙阳,认识到在面积狭小的郜国难以有所作为,就离开故土,游历诸国,最后西出潼关,到达秦国,成为秦穆公之臣。当时秦国以畜牧业为主,多养马。特别是为了对抗北方剽悍的骑士,秦人组建了自己的骑兵,故对养马匹、选良马非常重视。
孙阳在秦国富国强兵的过程中立下了汗马功劳,并以其卓越成绩得到了秦穆公的信赖,被秦穆公封为“伯乐将***”,随后以监***少宰之职随***征战南北。伯乐在工作中尽职尽责,在做好相马、荐马工作外,还为秦国举荐了九方皋这样的能人贤士,传为历史佳话。伯乐后来将毕生经验总结出来,写成了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相马学著作――《伯乐相马经》。《吕氏春秋・精通》说:“孙阳学相马,所见无非马者,诚乎马也。”
在古代,伯乐和千里马的故事,《战国策》中凡数见。如《楚策四》中记载:春申君收汗明为门客,汗明向他讲了伯乐说马的故事。此外,《庄子》《韩诗外传》均提及伯乐相马事。
我的嫂嫂十九岁篇10
曲曲血融的***民鱼水情,用柔弱的肩膀与男人们共同撑起了战争的胜利――她们就是“沂蒙红嫂”。
巍巍高耸的蒙山不会忘记,涓涓流淌的沂水不会忘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沂蒙人民也不会忘记,***老区的红嫂与人民***队在战火中结下的深情厚谊。沂蒙红嫂身上所展现的那种“爱***爱***、无私奉献”的品质正是沂蒙精神最好的诠释。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人们的心目中,沂蒙红嫂们都像蒙山上盛开的鲜花一样绚丽夺目!
追寻“红嫂”的足迹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在、粟裕的指挥下,在孟良崮一举歼灭了精锐部队整编七十四师及援***一部,共32000余人。在离孟良崮不足30公里的小山村烟庄,6个当时只有十八九岁的年轻姑娘,就是被称为支前模范的“沂蒙六姐妹”。“沂蒙六姐妹”这一称谓,是当年元帅亲自命名的。1947年6月10日,当时的鲁中***区机关报《鲁中大众报》以《妇女支前拥***样样好》为题,报道了这个模范群体。从此,“沂蒙六姐妹”的名字传遍了整个沂蒙山区。
1961年,山东著名作家刘知侠根据明德英用***汁救伤员的真实故事,创作了小说《红嫂》。1964年8月,当京剧现代戏《红嫂》搬上首都舞台时,观看演出的、等***和***感动得数次落泪。指示:《红嫂》这出戏是反映***民鱼水情的戏,演得很好,要拍成电影搬上银幕,可以教育更多的人做新时期的“红嫂”。从此“红嫂”闻名天下。明德英也被公认为“沂蒙红嫂”的生活原型。
在抗日战争和***战争时期,沂蒙山区是中国***领导的***根据地,120多万群众参***支前,10万多名先烈埋下忠骨。在那斗争形极为残酷和艰辛、物质条件极端匮乏的战争年代里,为了中华民族的***和中国***的胜利,沂蒙女性在中国***的领导下,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沂蒙六姐妹”就是沂蒙红嫂中最具代表性的支前模范。一组来自临沂市妇联的数据显示:抗战期间,沂蒙老区15.5万余名妇女先后以不同方式掩护了9.4万余名******人和抗日志士,4.2万余名妇女参加了救护八路***伤病员的工作,共救助伤员1.9万余人。
“红嫂”精神代代传
时光荏苒,沧桑巨变,六十年弹指
挥间,流逝的岁月早已拂去战争的烟尘,但沂蒙人民浴血奋战、英勇悲壮的日子永远也无法使人忘却。千千万万个英雄的沂蒙女性汇集成了一个名字一沂蒙红嫂,成为沂蒙女性的光辉形象,永远铭刻在光荣的***历史丰碑上。
2009年,42集大型电视连续剧《沂蒙》在央视热播。沂蒙人质朴博爱、不怕牺牲、甘于奉献的崇高品质给全国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剧中的女王角子宝珍的原型就是有着“沂蒙母亲”之美誉的王换于老人。
《沂蒙》剧中第一主角是迟蓬扮演的于宝珍,“她把最后一粒粮食当做***粮,用最后一块布做***装,送最后一个儿子上战场”,用一个普通沂蒙女人的朴实、善良诠释了沂蒙精神。虽然于宝珍大字不识一个,但处事果断,脑瓜也好使,村里谁家里还剩多少余粮、谁家里还有多少布,她都用自己的符号记得清清楚楚。
导演管虎表示,“那些沂蒙山的女子,后来被称之为红嫂的人,更能体现出沂蒙的一种精神内质。因此《沂蒙》的主角其实是这些‘红嫂’们”。
2009年,又一部以沂蒙红嫂为原型的电影《沂蒙六姐妹》作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献礼片,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的副标题为“战争中的女人”,战争本应该让女人走开,因为,女人是柔弱的,是战争中最为不幸的一个群体,但是沂蒙老区的女人们却英勇无畏的走到了战争的第一线,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影片中感人的情节、鲜活的形象再一次感动了全国观众。这部影片也获得了全国“五个一”精品工程和华表奖的荣誉称号,这不仅仅是一份荣誉,更多的是一种肯定,来自全国人民对沂蒙精神的肯定。
2011年5月之3日,沂蒙六姐妹纪念馆在蒙阴县烟庄村开馆。***将***高度评价“沂蒙六姐妹”在***战争年代和社会主义建设中作出了突出贡献,为她们挥然题词:“沂蒙六姐妹,拥***情不忘。”
沂蒙新“红嫂”
沂蒙女性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沂蒙悠久的历史文化,发扬伟大的***精神,在***的哺育下,在长期的***和建设实践中,用实际行动不断丰富和发展着沂蒙精神。
从战火硝烟中走来的”沂蒙六姐妹”一直没有停止过拥***的脚步,六姐妹中健在的三位老人继续做着鞋垫,到部队慰问,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演绎了沂蒙儿女对人民***队的鱼水深情。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灾和2008年汶川地震,老人们在生活并不宽裕的情况下捐款捐物。特别是汶川大地震后,她们在电视上看见子弟兵在一线不怕流血牺牲,冒着生命危险参与抗震救灾,心疼得直掉眼泪,就发动儿媳、孙女和全村妇女经过十几个昼夜加工,赶制了500双“千层底”寄给了抗震救灾一线的子弟兵。
如今,王换于老人的孙女――沂南县第四中学退休教师于爱梅,以先辈为榜样,继承拥***传统,赋予时代新内涵,无怨无悔做奉献,用实际行动,谱写出了一曲曲拥***爱民的新篇章。从2005年开始,她每年都利用“八一”节、年底新兵入伍等机会,邀请全国拥***模范到县武装部进行拥***,把鞋垫等物品送给部队官兵和入伍新兵,向他们表示慰问,进行***传统教育,鼓励他们当好兵、尽好义务。据统计,近几年来,她个人投入用于购买拥***慰问品的资金达5万余元,仅向部队官兵赠送的鞋垫就有1000余双。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我的嫂嫂十九岁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