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古诗篇1
搴帷拜母河梁去,白发愁看泪眼枯。
惨惨柴门风雪夜,此时有子不如无。
2、《慈母爱》,元·杨维桢
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
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
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
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
百官不执董狐笔,孤儿寡嫂夫何呼?
於乎,床前戳地银柱斧,祸在韩王金柜书。
3、《母别子》,唐·白居易
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
关西骠骑大将***,去年破虏新策勋。
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
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
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儿。
一始扶行一初坐,坐啼行哭牵人衣。
以汝夫妇新燕婉,使我母子生别离。
不如林中乌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在枝。
母亲节古诗篇2
古典著作中有关父亲节的诗句万爱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小儿语》
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诗经》
父之美德,儿之遗产。
父母德高;子女良教。--《格言对联》
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 顾我,复我。--《诗经》
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也。 --〖南北朝〗颜之推
父母所欲为者,我继述之;父母所重念者,我亲厚之。 --《格言联璧》
生女不如男,虽存何所当。
拊膺呼苍天,生死将奈向。
有关父亲节的诗词父亲节的诗词——《示儿》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父亲节的诗词——《北郭闲思》
【年代】:唐
【作者】:曹邺
山前山后是青草,尽日出门还掩门。
每思骨肉在天畔,来看野翁怜子孙。
父亲节的诗词——《观村童戏溪上》
【年代】:南宋
【作者】:陆游
雨余溪水掠堤平,闲看村童戏晚情。
竹马琅锵冲掉去,纸鸢跋扈挟风鸣。
三冬暂就儒生学,千藕还从父老耕。
识字粗堪供赋役,不须辛苦慕功名。
父亲节的诗词——《汝坟贫女》
【年代】:北宋
【作者】:梅尧臣
汝坟贫家女,行哭音凄怆。
自言有老父,孤独无丁壮。
郡吏来何暴,官家不敢抗。
督遣勿稽留,龙种去携杖。
勤勤嘱四邻,幸愿相依傍。
适闻闾里归,问讯疑犹强。
果然寒雨中,僵死壤河上。
弱质无以托,横尸无以葬。
父亲节的诗词——《好了歌》
【年代】:清
【作者】:曹雪芹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母亲节古诗篇3
爱国情怀在古诗词中随处可见,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等诗篇,都洋溢着浓浓的爱国情怀,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南宋诗人陆游通过《示儿》:“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表达了陆游85岁临终前不忘祖国统一的那份牵挂。这样的诗句还有“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教学时,教师要介绍诗人创作的时代背景,并抓住关键词句让学生反复品味吟诵,体会诗人表达的爱国情感,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二、人生理想教育
唐代诗人王昌龄在《芙蓉楼送辛渐》诗中后两句“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自比冰壶,不但表达了自己开朗胸怀和坚强性格,还向世人表白自己清白无辜、藐视功名利禄的操守。明代诗人于谦《石灰吟》托物言志,以石灰作比喻,表现了他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梅花“凌寒独自开”,顶风冒雪、不畏严寒,也体现了王安石的坚强性格和不甘落后的进取精神。元代诗人王冕凭借《墨梅》诗中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流清气满乾坤”赞美墨梅不求人夸,只愿给人间留下清香的美德,实际上是借梅自喻,表达自己对人生的态度以及不向世俗献媚的高尚情操。在教学这些古诗词融入人生理想与信念教育,会收到润物无声的效果。如在学清照的《绝句》、贾岛的《剑客》后,学生在品味诗句韵律美的同时,敬佩之情溢于言表,对作者博大的胸襟,咤吒风云的气概佩服不已,在课后的搜集“咏怀诗”的过程中,都慷慨激昂地说出自己喜欢其它咏情诗的理由,声情并茂地背诵抒发自己壮志的“咏怀诗”。教师相机设计“用一两句诗抒发一下你的理想;读了咏怀诗后你受到什么启发的课堂练习。在浓郁的古诗词诵读气息中,激起学生树立一个坚定的信念:要像文天祥、李清照、谭嗣同一样做一个追求真善美,追求高尚道德情操的人,做一个有作为的人,让学生深受感染、熏陶,有助于塑造学生高尚灵魂,犹如春雨般无声地滋润着学生的心田。学生徜徉于这样的诗词王国,定会启迪心智,流连忘返。
三、爱家乡教育
宋代王安石在《泊船瓜洲》一诗中写道:“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表现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在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出门在外的诗人对家乡及亲人的思念。这样的诗句还有唐代诗人李白《静夜思》中“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等等。教学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在感受诗人思乡之情的同时,让学生也谈谈家乡的风土人情,进而营造出热爱家乡的教学氛围。
四、亲情教育
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人在远方想到的是:故乡的兄弟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登高之时,身上都插上了茱萸,却发现唯独少了一位兄弟,亲人间在佳节未能完全团聚的缺憾跃然纸上,亲友间的鱼水亲情感人至深。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写出了母亲“密密缝”的动作和母亲“意恐”“迟迟归”的心理。五、六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用“寸草心”比喻游子孝心,“三春晖”比喻母亲恩情,形成对比,衬托出母爱的温暖、博大,表达了游子的感恩之心。教学这样的古诗词时,教师应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句展开想象,诗中的人们在做什么,在想什么,会说些什么?进而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对自己的母亲、朋友说说心里话,使情感得到深化和升华。
五、友情教育
在古诗词中抒发朋友间真挚情谊的佳作极多,如高适的《别董大》、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李白的《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王昌龄的《芙蓉楼送别辛渐》、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诗都是这方面的代表。教学时,教师要在引导学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挚爱亲情的同时,引导他们要珍惜朋友、同学之间的感情。如教学《赠汪伦》时,教师要创设相应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有踏歌而行的汪伦,有乘船待发的李白,并相互说离别赠言,进而体会到他们的深厚情谊。
母亲节古诗篇4
一、在现代文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密切关注文本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7-9年级的阅读有明确的规定:“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分析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对课文的内容和表达有自己的心得,能提出自己的看法,并能运用合作的方式,共同探讨、分析、解决疑难问题。”例如,在讲七年级语文《散步》时,我让学生反复地去对文本进行阅读,从初读到细读再到研读,学生随着对文本阅读的深入,得到的收获自然在不断地增多,从初读课文学生就从中明白了这篇散文的大意是:一家四口,祖孙三代在南方的初春季节去野外散步,一家三代人其乐融融。这是初读后学生能够捕捉到的初步的印象。然后再让学生去细读文本,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学生又会得到一些收获,这些收获更深入一步:作者的母亲身体不好,“又熬过了一个严冬”,为了让母亲更好地享受生活,决定带母亲一起去散步,“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母亲懂得儿子的良苦用心,所以就听儿子的话。“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我的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在我决定“委屈儿子”的时候,母亲却又顺从了孙子。遇到路不好走的时候“我”背母亲,妻子则背儿子。从问题的妥善处理反映出一家祖孙三代之间的和睦相处。最后让学生再去研读文本,在研读的基础上学生又有新的收获,从中体会到文章通过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只是选取了一个祖孙三代之家在初春出去散步的一件小事,从而表现了其中蕴涵着的一个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优良传统,在新的时代继续得到了发扬光大,代代相传。文章最后“我”背母亲,妻子背儿子。就最好地诠释了尊老爱幼这一传统美德。一代中年人,承担着孝敬老人、爱护儿子的双重责任,这种责任已经不仅是一个家庭的,更是社会的,也是对生活的使命感,写出了作者本人的使命感,深化了全文的中心意思。同时,也使读者感到了身上的担子,如果我们每个人能够推己及人,产生“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的思想共鸣,当然是最好不过了,对这篇小散文的认真阅读会产生重大的教育意义。
二、重视对课文中古诗词的阅读
古代诗词是中华文明的积淀,凝聚着先人们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传承,所以语文教师要在教学中加以关注,使中华文明代代相传。古诗词的阅读与现代文相比,当然有一定的难度,但是教育学生不要有畏难情绪,在仔细阅读的基础上也会体会到其中的主旨,了解到作者的写作意***。《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对7-9年级古诗词的教学也有明确的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意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也要加强阅读教学。也要通过初读、细读和研读三个阶段实现对文本的理解和掌握。在初读环节,要让学生通过反复的诵读,初步感受古诗词。人们常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说明熟读背诵是学习诗歌行之有效的方法之一。熟读是学习的基础,只有反复诵读,才能对诗的韵味、声律、意境等有较好的理解。例如,在讲解曹操的《龟虽寿》时,首先可以让学生对这首古诗进行诵读,初步读懂文本,在读懂文本的基础上,从中初步感悟出曹操在“暮年”时的雄心壮志,体会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在初读的阶段要强调学生背诵古诗。然后,引导学生去细读文本。通过细读文本学生就会从中体会出曹操老当益壮、锐意进取的精神面貌。“神龟虽寿,犹有竟时,酟蛇乘雾,终为土灰。”再次,引导学生研读诗文,在研读的基础上,让学生了解本诗写作的背景,是曹操在平定北方后返回途中,登临碣石山,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志存高远的人生态度。以及将来想要统一南方的雄心壮志。对伟大理想的追求也永不停止。对人生也秉持乐观的态度,表示自己不甘衰老,成就一番事业的决心。曹操对人生的态度与伟大的***治抱负也跃然纸上。从而体现了曹操不失为一代枭雄。他作为***治家和文学家的形象为读者所接受。
三、结语
母亲节古诗篇5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伟大无私的人间至爱。“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吟咏着孟郊的诗句,我仿佛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亲,在昏暗的油灯下正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补衣衫。她把牵挂、不舍、叮咛和长长的思念缝进衣服中,她把寂寞、孤独和无奈留在自己的心中。“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孩子就像卑微的小草,无法报答阳光般的母爱。“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女儿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驰骋沙场,父母牵肠挂肚,望眼欲穿盼女归,他们得知木兰凯旋而归,喜不自胜,出门远迎……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情深意厚的友情。“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天才诗人李白,生性豪爽,善游历,广交友,这从他与布衣汪伦的友情可见一斑;“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雨蒙蒙,柳依依,相聚不易,别离更苦,个中滋味只能融进这酒杯之中,朋友间的情谊尽在不言中了;“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只要朋友间情意相投,心靠得近,天涯海角都不是距离……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那浓得化不开的思乡之情。“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乡思乡情,像一条蚕一样,每时每刻都在吞噬着我们的心,佳节重阳,这种情更深更重;“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光阴荏苒,岁月匆匆,春去了又来,月圆了又缺,可回家的路,却如此漫长,只有春风能够体会我们的情,只有明月懂得我们的意;“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我们思乡的心,在日暮时分会揪得更紧,望着西坠的残阳,望着烟波浩渺的江面,心中波涛翻滚,愁情涌动,情不能自已……
走进古诗,让我们来感受伟大祖国的锦绣河山。“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足不出户,我们便能够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银河垂天而落,恰如珠玉纷纷滑落,有声有色,妙不可言;“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大自然就是一位高超绝伦的艺术大师,他的杰作――泰山,可谓鬼斧神工,秀美而又峻拔;“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美丽的西湖,晴时如一幅画,波光粼粼,浮光跃金,雨中又如一首诗,诗意朦胧、新奇,别有一番情趣……
古诗,是我们中华文化百花园中最妖娆的花朵,徜徉在花香弥漫的花径上,好像沐浴着和风细雨,让人陶醉其中,更让人回味无穷。
古诗,穿越岁月的风尘,散发着永恒的馨香。
点评
母亲节古诗篇6
1、世界上许多国家过母亲节,但母亲节的日期不尽相同:美国、意大利等国都在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法国的母亲节是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日,泰国的母亲节是8月12日。有人提议我国也应该设立自己的母亲节,以提醒人们不忘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
(1)假如我国的母亲节已经确立,请仿照示例(2005年“世界环境日”主题)的句式,为我国首届母亲节拟定一个宣传主题。示例:营造绿色城市呵护地球家园
如:弘扬孝道热爱母亲
(2)假如从下面的候选人中推举—人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你推举谁?写出理由。
候选人:孟母(孟子的母亲)岳母(岳飞的母亲)冰心
推举岳母;理由:她教育孩子要精忠报国,将孩子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材,是位善教的母亲,应该作为母亲节的形象代言人。
(3)假如你在母亲节这一天给母亲洗一次脚,请写出给母亲洗脚前想说的话。
亲爱的妈妈,您给予我太多太多无私的爱,我不知道该用怎样的方式来感谢您。请让我为您洗一次脚吧,当作我对您的一点点回报。
2、《献给母亲的歌》
(1)请写出有关母爱的俗语和古诗各一句。
儿行千里母担忧;养儿方知父母恩;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2)请运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写一句感谢母亲的话。
妈妈,你的爱像阳光,给了我一生的温暖,谢谢您,妈妈。
为了让天底下的母爱得到最理智的回报,请你为母亲在子女的教育上提出一条建议。
请不要溺爱孩子,须知娇子如杀子。
3、5月11日是母亲节,班里准备在这天召开班会,班会的主题是“感谢母亲”。请你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老师首先向同学们展示了这样一份调查结果统计表: 项目 小学生 初中生 高中生 祝福母亲生日的 54% 66% 91% 祝福同学生日的 56% 86% 92% 差值 2% 20% 1%
①用简要的文字概述表格所反映的主要信息:
随着年龄的增长关注母亲生日和关注同学生日的学生越来越多,但初中生对母亲生日的关注率远远小于对同学生日的关注率。
②作为初中生的我们,请根据表格内容,谈谈你的感受:
我们重视与同学的友谊,更要重视我们自己的母亲。
(2)主持人要求每位同学说一句祝福母亲的话,并准备编辑成册,请你为这个册子设计一个好听的名字。
母爱如水;妈妈,我爱你。
二、《寻觅春天的踪迹》
1、请写出24节气中春季的6个节气,并解释“惊蛰”的含义。
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
反映自然物候现象的惊蛰,含义是: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这时,气温回升较快,长江流域大部地区已渐有春雷。我省盆地东部和凉山州南部,常年雨水、惊蛰亦可闻春雷初鸣;而盆地西北部除了个别年份以外,一般要到清明才有雷声,为我省雷暴开始最晚的地区。到了惊蛰,我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
2、请写出有关春天的农谚。
春分有雨病人稀:春分日若下雨,则病人少。 立春天气晴,百事好收成
3、请写学习过的描写春天的古诗句。
如: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孟浩然《春晓》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孟浩然《咏柳》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杜甫《春夜喜雨》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白居易《大林寺桃花》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白居易《钱塘湖春行》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
4、请写出表现春天的成语。(三个以上)
春暖花开、春色满园、花香鸟语、万紫千红。
三、《科海泛舟》
1、 阅读下面材料后请写出你的观点,要求言之有理。
(1) 现代科技正在飞速的发展之中,人类用科技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神话。登上月球,克隆羊,信息时代,人类总是在不断尝试着新的东西。
(2) 随着《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不断深入,有关克隆的话题不断升温,还出现了相关的影片如《侏罗纪公元》、《勇闯克隆岛》等。
观点:科技是把双刃剑,人们要合理利用,才能使其造福人类。
2、仔细观察下列标识,填写说明内容。
为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回应2004年世界环境日主题――“海洋存亡,匹夫有责”,国家环保总局首次推出世界环境日中国标识。标识采用代表海洋的大面积蓝色,主体部分由四个***形组成。其中A酷似 ,象征海洋;B似鱼又似鸟,象征;C像;D像,象征海洋资源的珍贵。
四、《到民间采风去》
1、请写出你搜集的也是你最喜欢的民间谚语2则。
2、请在课文《吆喝》、《俗世奇人》中找出带有地方特色的语言,并说一说写作中使用方言的好处。
①北京方言:如描写吆喝的语句。
②天津方言:如“台上的嘛样,他捏的嘛样。”
③好处:体现地方色彩,增强语言真实感。更突出人物性格。
3、中国的节日蕴藏着许多的文化内涵,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国的节日,感受其中的丰富多彩。某班准备就“节日文化”为话题,组织开展一次综合性学习活动,全班都积极参与,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具体工作。
(1)你的任务是写一条富有感染力的鲜活标语:了解节日文化,生活绚丽多彩
(2)活动中有一个调查的环节,你的调查专题是:端午节的节日文化
(3)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某一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及寓意。
(4)活动中因喜欢什么节日文化发生了矛盾,于是展开了一场辩论。
①喜欢西洋节日文化。理由是:西洋文化新颖.有趣。
②喜欢民族传统节日文化。理由是:民族传统文化是一个国家的象征,作为中国人,有义务喜欢与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五、《古诗苑漫步》
1、班上准备举行一次古代风流人物诗歌朗诵会,要求每位同学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文,认真准备,力求声情并茂地进行朗诵,从中感受风流人物的情怀。
(1)假如你是节目主持人,请你为这次活动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
(2)你一定也精心准备了自己要朗诵的诗文,请你把它推荐给大家,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我推荐的诗文:我推荐的理由:
六、《背起行囊走四方》
1、请写出河南一处旅游胜地、名胜古迹的名称,并指出其出名之处。
少林寺。天下武术的发源地。
母亲节古诗篇7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古诗词 运用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4-0062-02
作者简介:周习云(1980―),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墩头镇双溪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瑰宝,其琅琅上口的语句,修远厚重的底蕴,能够给学生带来新鲜、独特的体验。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适时适当地穿插古诗词,会让学生在传统文化的熏陶和滋养中,发展具有古典特色的审美情趣,培养敏感而又灵动的情绪感悟,从而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
一、激活体验――穿行于文本与生活之间
古诗词洗练、浓缩的词句,蕴藏着诗人对生活的感触。有一部分诗词,它们就来源于平凡而又普通的生活场景,反映了日常作息中或温馨、或喜悦、或悲伤的情感因子,极抽象而又传神地勾勒出了生活中那些常见的情景。在课堂实践中,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吟诵相关的古诗词,画龙点睛地为文本标上精简、鲜明的注脚,凸显本阶段文本教学的关键,使得课文中描绘的生活与学生更加贴近,促使学生激活自身的相关生活体验,拉近文本与学生的距离。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嫦娥奔月》一文时,当讲到嫦娥飞上月亮后,笔者启发学生展开想象,嫦娥在月亮上该是多么思念后羿?当后羿在月圆之时仰望天空又该多么思念他的妻子?让学生结合自己生活中的实际经历,说一说会在团圆时刻想念谁,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然后适时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名句,突出诗句中“倍”字所透露出的无限思念之情。
再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六册《剪枝的学问》一文,笔者引导学生进入角色,当你看到那一个个光鲜红润的桃子时,你还会想到什么?有学生想到了王大伯辛勤劳动、挥洒汗水为桃树剪枝的情景,并吟出《悯农》一诗。笔者以此为契机,让学生回忆生活中父母劳动时的模样,激发学生珍惜劳动成果和懂得感恩的情感。
二、提升内涵――穿行于情操与涵养之间
“文章不是无情物”,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而充沛的情感,这些情感背后充盈着各种崇高和伟大的精神,是一种从古代传承下来的正能量,它对于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怀具有深刻而长远的积极影响。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这其中的价值,在引领学生解读文本,体会文中人物品格,感受人物伟大情怀的时候,以契合主题的古诗词对文本主旨进行进一步的渲染和提炼,在进行文化传承的同时,关注学生的内心精神世界,让他们的内心荡漾起起伏的波涛。
如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九册《诺贝尔》时的拓展环节,笔者先让学生思考两个问题:1.诺贝尔在逝世前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什么样的遗产?他为什么这么做?2.你觉得诺贝尔奖是什么样的奖?然后择机点明诺贝尔奖是对世界科学、人文成就的最大认可。在引导学生理解诺贝尔奖的重大意义之后,让学生自由发言,在学生蓄足情感的基础上念出《杂诗》中的名句“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用古人迫切的呐喊和殷切的希望,更深入地体会诗人那种忧国忧民、渴望人才的心情,鼓励学生发奋学习,树立好远大的理想和崇高的抱负。
再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一次抱母亲》时,考虑到学生受到心理年龄的限制,缺少这方面的体验和经历,难以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为了让学生感受到文中的真情,唤醒学生对母亲的热爱和感恩,笔者根据这一教学实际通过多种形式引导学生把对母亲的情感激发并表露出来。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烛光里的妈妈》的配乐声中,深情地朗诵孟郊的《游子吟》,“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千古名句在悠扬动听的乐曲声中充分地激发了学生的情感。之后请学生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说一说当母亲生病或劳累时,你是怎样帮助或者照顾妈妈的?之后心里有什么感受?联系实际,让学生在叙述中强化内心对自我的积极肯定,固化学生的感恩行为,使学生体会到其实只要自己一分的付出,就能够让妈妈感到十分的幸福。
三、把握契合点――穿行于开篇与铺陈之间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第一声鼓点,要能在学生心灵上敲出最有力的声音。将古诗词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导入环节,以熟悉的古诗词点化学生脑海中沉淀的相关画面和情境,为后续的教学铺陈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要善于扣住题眼,结合课文的标题或者开篇文字,启发学生回忆与之相近或相符的古诗词,寥寥数言,就可以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作用,与呈现画面、音乐渲染相结合,迅速渲染出满含期待的氛围,再引领学生走进美文中去。
如在教学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一册《青海高原一株柳》时,笔者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有关描写柳树的古诗词。根据学生的课前准备情况,引导学生回顾《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在艳阳天下尽情吐绿的柳树展现出的生机盎然的情景,以及《绝句》中“两个黄鹂鸣翠柳”散发出暖暖春意的柳树,由此再引入课文中那一株青海高原上的粗壮柳树,形成鲜明的对比,接着通过《凉州词》中的“羌笛何须怨杨柳”一句中背景知识的揭露,点明青海高原自然环境的恶劣,进一步强化反差,在文章的铺陈环节,着力引导学生研读这株柳树巍巍然的外在风貌和青海高原的苍凉与严酷,为学生感受这株柳树中所蕴含的顽强精神做好心理铺垫,为学生概括出本文中的人生哲理积累感知和体悟。
四、感受情趣――穿行于灵动与厚重之间
古诗词不仅文字简练、音律优美,而且含有深远的意境和丰富的情感,这一特点可以帮助我们构建语文课堂精巧而又大气的框架,引导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的内涵。教师可以尽情渲染课文中的情境,同时利用古诗词帮助学生从一幕幕具体生动的画面中,学习用洗练的文字表达自己的独特感悟;也可以古诗词为引领,使学生带着散发古韵的文字走进文本,在情、文交融中加深体会,“目视其文,心同其情”,用心灵去触碰作者笔下所描绘的各种真切情感。
母亲节古诗篇8
世界上的一切光荣和骄傲,都来自母亲。——高尔基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母亲节的由来
古母亲节起源于希腊,古希腊人在这一天向希腊神话中的众神之母赫拉致敬。在17世纪中叶,母亲节流传到英国,英国人把封斋期的第四个星期天作为母亲节。在这一天里,出门在外的年轻人将回到家中,给他们的母亲带上一些小礼物。
现代意义上的母亲节(MOTHER'SDAY)起源于美国,由安娜·贾维斯(AnnaJarvis,1864-1948)发起。她终身未婚,膝下无儿无女。1906年5月9日,安娜·贾维斯的母亲不幸去世,她悲痛万分。在次年母亲逝世的周年忌日,贾维斯组织了追思母亲的活动,并鼓励他人也以类似方式来表达对各自慈母的感激之情。
贾维斯写信给西弗吉尼亚州格拉夫顿的安德鲁斯循道圣公会教堂,请求为她的母亲做特别追思礼拜。她母亲生前为这一教堂的星期日学校服务了20多年。1908年,教堂宣布贾维斯母亲忌日——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贾维斯还组织了一个母亲节委员会,开始大规模宣传,呼吁将母亲节定为法定节日。
她的呼吁获得热烈响应。1913年5月10日,美国参众两院通过决议案,由威尔逊总统签署公告,决定每年5月的第二个星期日为母亲节。这一举措引起世界各国纷纷仿效,至1948年贾维斯谢世时,已有43个国家设立了母亲节。美国***府还规定,母亲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悬挂国旗,以表示对母亲的尊敬。>>
母亲之花——康乃馨
1934年5月,美国首次发行母亲节纪念邮票,邮票上一位慈祥的母亲,双手放在膝上,欣喜地看着前面的花瓶中一束鲜艳美丽的康乃馨。随着邮票的传播,在许多人的心目中把母亲节与康乃馨联系起来,康乃馨便成了象征母爱之花,受到人们的敬重。人们把思念母亲、孝敬母亲的感情,寄托于康乃馨上,康乃馨也成为了赠送母亲不可缺少的珍贵礼品。除了这些情感因素外,康乃馨的天生丽质应是它受到人们宠爱的主要原因,或许也正是它的美丽而成为献给母亲的佳品。
中国的母亲花——萱草
我国也有一种母亲之花,它就是萱草花。
母亲节古诗篇9
东城特殊教育学校主要招收听力障碍、智力障碍的学生。在这里,听不见普通学校里小鸟一般的叽叽喳喳,但是,这里却有着更加慈爱的老师和更加懂事的同学。同学们表演了诗朗诵《爱是世界上最美好的语言》,演唱了古诗词歌曲《春晓》《鹅》《明日歌》,表演了打击乐伴唱《清晨我们踏上小道》以及手语歌《歌声与微笑》。孩子们伴着手语的含混不清的歌声,打动了在场的每一位专家和教师。当表演结束,孩子们簇拥到谷奶奶身边献花时,谷建芬动情地说:“奶奶这次没有为你们专门写歌,你们唱出的就是最美丽的歌!”
在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里,我们见到了智障生小龙,并听他的老师和母亲讲述了他在接触古诗词歌曲前后的变化。从前,他的性格比较孤僻,对外界的反应非常冷漠。自从学校里教唱“古诗词歌曲”以来,他的身上发生了令人惊奇的变化:以前都是父母放音乐给他听,自从把“古诗词歌曲”CD拿回家,他学会了自己开CD机,每天早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放古诗词歌曲,并且每天都要听几次,边听边跟着音乐节奏晃动身体,嘴里念念有词。才两个多月,小龙就比以前开朗多了,爱跟人交流了。家长和老师都在期待着他进一步的变化。
下午,专家们来到古城职业高中。这是一所工读学校,据学校领导介绍,这里的很多学生都是来自单亲或者一些特殊家庭,是种种社会因素使他们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影响。因此,他们是弱者,是需要关爱、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这次,当同学们听说谷奶奶要来时,都非常激动和振奋,尽了最大努力去排练,力求把自己最好的精神面貌,展现给敬爱的谷奶奶。表演唱《校园的早晨》,生动形象地表现了校园早晨生机勃勃,同学们青春焕发、蓬勃向上的情景。接着,是古诗词歌曲的大合唱《明日歌》《出塞》《游子吟》……他们唱起每一首歌都是那样满怀激情与深情。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这首歌颂慈母情怀的诗词,同学们演唱起来格外地动情,这是他们的心声,也是在场每一个人的心声!台上,同学们流着泪在唱,台下,专家们流着泪在听。当他们表演完之后,谷建芬激动地亲自走上指挥台,指挥同学们再次唱起这首歌。那一刻,唱歌和流泪是孩子们表达幸福的唯一方式,相信他们在歌声里,在谷奶奶鼓励的眼神和亲切的笑容中所得到的鼓励和感动是他们一生都享用不尽的美丽阳光。谷建芬说:“孩子们,在音乐中,我们的心灵是相通的,不需要太多的语言。我希望你们好好学习,健康成长,你们都是我的好孙子、好孙女!”
在东城区特殊教育学校和古城职业高中分别举行的两场专题座谈中,骨干实验校教师和学生代表纷纷发言,交流古诗词歌曲进校园活动的收获、体会,讲述同学们甚至教师们对古诗词歌曲的喜爱,感谢谷老师为音乐教育做出的贡献。一名学生代表说,同学们大都不喜欢学古诗词,是谷奶奶为古诗词谱写的优美的歌曲把我们带入了传统文化的殿堂,使我们爱上了古诗词。在宿舍里,以前同学们睡觉前经常会唱一些周杰伦的歌,但是现在被古诗词歌曲代替了。传统文化就像出土的宝石,看起来不起眼,但轻轻一擦,就会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谷建芬老师激动地说,今天孩子们纯真的演唱,为我的歌曲作了最好的诠释。在写这些古诗词歌曲的时候,我常常是边写边流泪,想到母亲在我们年幼时,就是这样为我们哼唱着歌谣。现在到我这个年龄,体会到母爱是多么的珍贵。我要总结自己一生的体会,来为孩子们做一些事情。今天我感到特别幸福,收获也特别大。现在我很清楚了,以后的歌该怎么写,以后的工作该怎么做。
母亲节古诗篇10
1、学习本诗严谨的结构、精巧的构思。
2、掌握通过分析意象感知诗歌内涵的方法。
3、品味诗歌凝练含蓄的语言,体会诗中蕴涵的浓烈的思乡情怀。
4、初步掌握读诗的基本方法。
【教学方法】
本课教学的指导方针是“以读代讲”,即通过诵读体会诗意。共分为四个步骤:
1、深情地诵读;
2、细腻地品读;
3、优美地解读;
4、丰富的联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课前探究】
布置预习,请同学们深入探究,自主完成。
(一)大声地朗读这首诗,注意朗读时的节奏、重音和感情,并试着做标记。
(二)这首《乡愁》诗,“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结合诗的内容,写出“时”、“空”在文中的体现。
(三)这首诗中,作者用了哪些形象来表现乡愁?在笔记本中抄下这些比喻句。
(四)这首诗除了在整体上具有“结构美”和“音乐美”,在细节上也有许多细致精妙的地方。请你任选一个角度,用这样的句式写话:“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能写几句写几句。
[示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五)诗歌的语言简洁凝炼,但却能传达出丰富动人的意境。这首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下面是老师对第一节诗所表现出来的画面的解读。读一读,然后模仿着写写看(一组的同学写第二节,二组的同学写第三节,三组的同学写第四节;写有余力的同学可全写)。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解读]
“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六)请你从古诗词中查找几句抒写乡愁的诗句,并注明作者及题目。读一读,背下来。
【作家作品简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江苏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学外语系(后转入厦门大学),1949年随父母迁香港,次年赴台,就读于台湾大学外文系。1953年,与覃子豪、钟鼎文等共创“蓝星”诗社。后赴美进修,获爱荷华大学艺术硕士学位。返台后任诗大、***大、台大及香港中文大学教授,现任台湾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
余光中是个复杂而多变的诗人,早期的诗论和作品都相当强烈地显示了主张西化、无视读者和脱离现实的倾向。80年代后,他开始认识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对创作的重要性,把诗笔“伸回那块大陆”,写了许多动情的乡愁诗,对乡土文学的态度也由反对变为亲切,显示了由西方回归东方的明显轨迹。
一般来说,他的诗风是因题材而异的。表达意志和理想的诗,一般都显得壮阔铿锵,而描写乡愁和爱情的作品,一般都显得细腻而柔绵。
60年代起余光中创作了不少怀乡诗,其中便有人们争诵一时的“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最美最母亲的国土。”70年代初创作《乡愁》时,余光中时而低首沉思,时而抬头远眺。他说:“随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怀乡之情便日重,在离开大陆整整20年的时候,我在台北厦门街的旧居内一挥而就,仅用了20分钟便写出了《乡愁》。”
著有诗集《舟子的悲歌》、《蓝色的羽毛》、《钟***石》,《万圣节》、《白玉苦瓜》等十余种。
【教学过程】
(一)导入:今天我们用“四读法”来学习一首诗——余光中的《乡愁》(板书)。所谓“四读法”,是阅读诗歌的一种方法。我把它写出来,也请同学们记下:
“一诗四读:1、深情地诵读;2、细腻地品读;3、优美地解读;4、丰富地联读。”(板书)
下面,请同学们将课前预习拿出来,我们一起来交流,探究。
(二)诵读:
1、试读、范读。先点学生试读课文,教师评价,顺势指出诵读这首诗的三点要求(嘱学生笔记):①要读出节奏;②要读出重音;③要读出感情。然后教师示范朗读。
2、教读、学读。教师从以上三个方面教读第一节,指导学生在诗中标记节奏、重音。然后学生学读。
3、练读、点读。学生自行练读,然后点学生读。
4、赏读。欣赏著名主持人陈铎的配乐朗诵:余光中的《乡愁》。请学生谈谈听后的感受。
(三)品读。
1、简析课文,教师示例。
课前提示说,“余光中的《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层层推进诗情的抒发”,又问“作者用了哪此形象来比喻乡愁”,还问其“结构美”和“音乐美”表现在哪里……等等这些都点示出这首诗具有多方面的“美”。(提示:可从整体结构、构思立意、词句运用、思想感情等角度)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从诗文中“寻美”,并把寻出的美用这样的句式表达出来:“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例如。”
教师先示范一例:余光中的《乡愁》诗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例如:全诗的四节诗的每一节都分四行,相对应的每一行,句式相同,字数相同。
2、学生发言,教师评点。(从赏析的角度,语言的表达等方面)
3、教师小结,归纳整理。(学生听记,形成一个“板块式积累”)
(1)从整体结构上,A美在整齐划一的结构上。
B美在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上。
(2)从构思立意上,C美在从小到老的时间顺序上。
D美在身处各地的空间变化上。
E美在托物寄情的比喻形象上。
(3)从词句运用上,F美在数量词的运用上。
G美在叠词的运用上。
H美在每节诗中长句和短句的运用上。
(4)从思想感情上,I美在表情达意时人称的不断变化上。
J美在每一节诗都是一幅凄美的***画上。
K美在主题的逐步深化、最后升华上。
(四)解读。
诗歌的语言言简而意丰,这首《乡愁》诗的每一节都构成了一幅简明而生动的画面。下面,就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把这幅画面描摹出来。
1、分组交流,互评互荐。
2、各组诵读,教师评价。
3、师生合作,诗文共赏。
(集体读一节诗,教师读第一节诗的解读文字,其余三节解读文字由学生朗读。配乐:二胡演奏曲《江河水》)
生(读诗):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师(读文):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端坐在木桌前。如豆的灯火映照着他那双湿润的眼。窗外,清冷的月光如泻。
他正在小心翼翼地粘贴着一枚小小的邮票。信封上,是他母亲的名字。——他给母亲写些什么呢?
是叙说离家求学的艰辛,还是追忆儿时盘恒母亲膝头的亲密?是倾述“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怀,还是应答母亲日日村头槐树下的翘盼?……
他还在恭敬地粘贴着。他粘贴的哪里仅是邮票,他粘贴的是母子身处两地遥相思念的亲情!他邮寄的又哪里仅仅是信,他邮寄的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的拳拳赤子之心!
谁说“少年不识愁滋味”,这正是一个少年——如烟如梦的乡愁啊!”
集体(读诗):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生(读文):少年的嘴角长出了短黑的胡须。此时,他正背手伫立在船舷边,遥看着远方。手心里,握着那张窄小的船票。
他在遥望着什么呢?是回忆起大红灯笼中迎娶新娘的喜庆,还是想起离家奔波外出谋生的辛酸?是回忆起夫妻聚首恩爱团圆的甜蜜,还是想到一次次独自登船时,妻子朝雾中的挥手别离?……
故乡渐渐地近了,近了。可,一想到短暂的聚首后,仍是长久的分离……他不由得又握紧了手心中那张窄窄的船票。
集体(读诗):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生(读文):他,又一次地回到了故乡。他在一座新坟前跪伏着,哭拜着——这次,他面对的是和亲生母亲的生死别离!
忘不了啊,幼儿时靠在母亲温暖的怀里贪婪地吮吸她的***汁;忘不了啊,孩童时玩乐得忘了回家,母亲在村头暮色中声声焦急的呼唤;也忘不了,成人后离家闯荡时,母亲那一句句语重心长的叮咛和慰藉……
可,母亲!您怎么就走了呢?这仁爱厚慈的土层,竟活生生地将我们母子分隔开来——
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集体(读诗):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生(读文):人生百年,弹指一挥间。
那半个世纪前的一段兄弟仇怨已成过往,而由此带来的五十多年的骨肉分离理应结束。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手挽起裤腿,在您的牵引下,赤着脚,淌过这一湾浅浅的海峡;
到那时啊,我的大陆!我愿匍匐在你宽厚博大的胸脯上,脸贴着你,对你大喊一声:“母——亲!”
总结:《乡愁》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的情诗。它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完美的形式,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时代感,在给我们强烈的情感震撼的同时,也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让我们再次背诵这一首诗,读出我们的理解,读出我们的感悟,读出我们的爱国心声!
(五)联读。(可以放在第二课时)
1、《乡愁》在体裁风格上的“模仿”(承继和借鉴)。
虞美人[南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讨论:《乡愁》相对这首古词,有哪样一些“模仿点”?
2、请你背出几句古诗词中写“乡愁”的诗句。
3、欣赏并学唱《乡愁四韵》。有兴趣的同学可比较两诗的写作风格异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