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1
2、竹里馆(王维):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3、过故人庄(孟浩然):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4、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潺。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夏值接舆醉,狂歌五柳前。
5、归园田居 其一(陶渊明):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椋,桃李罗堂前。
6、田园言怀(李白):贾谊三年谪,班超万里侯。何如牵白犊,饮水对清流。
7、鹿柴(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2
一、要引导学生了解诗词的基本类别并将之归类
中国古典诗词与古今中外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学流派一样,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由诗到词,再由词到曲。
(一)以体裁而论,古典诗歌可以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前者如《诗经·关雎》等,后者如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近体诗又分为律诗和绝句等,前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后者如龚自珍的《己亥杂诗》等。律诗可分为五言律诗和七言律诗,前者如杜甫的《望岳》等,后者如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等。绝句可以分为五言绝句和七言绝句,前者如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等,后者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在古典诗词中,词又称“诗余”、“长短句”、“曲子词”等,如李清照的《如梦令》等即是。曲是元杂剧和散曲的合称,比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即为散曲。
(二)以题材而论,古典诗词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田园山水诗,如陶渊明的《归园田居》等;边塞***旅诗,比如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等;怀古咏史诗,如杜牧的《赤壁》等;咏物抒怀诗,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等;惜别送别诗,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闺怨诗,如李清照的《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等;讽喻诗,如王磐的《朝天子·咏喇叭》等;哲理诗,如朱熹的《观书有感》等。
二、要引导学生了解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并将之归类
复习古典诗词,还要引导学生了解教材中出现的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并将之归类。
(一)西周至春秋时期《诗经》之《关雎》和《蒹葭》等。
(二)东汉末年曹操及其《观沧海》等。
(三)东晋陶渊明及其《饮酒》(其五)、《归园田居》等。
(四)唐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很多,比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王湾、温庭筠、刘禹锡、杜牧、岑参、李商隐等,其重要作品分别有《行路难》(其一)、《春望》、《钱塘湖春行》、《使至塞上》、《次北固山下》、《望江南》(梳洗罢)、《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赤壁》、《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夜雨寄北》等。
(五)宋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是:文天祥及其《过零丁洋》、苏轼及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范仲淹及其《渔家傲·秋思》、李清照及其《武陵春》(风住尘香花已尽)、辛弃疾及其《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王安石及其《登飞来峰》等。
(六)元代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是:马致远的散曲《天净沙·秋思》、张养浩的散曲《山坡羊·潼关怀古》等。
(七)明清时期古典诗词重要作家及其重要作品分别为:王磐及其《朝天子·咏喇叭》与龚自珍及其《己亥杂诗》等。
三、要理解古典诗词的内容并背诵、默写古典诗词
(一)复习古典诗词,必须弄清其字面意义。要弄清其字面意思,就必须积累古汉语常见词语的意思。因古典诗词是古代先人运用古汉语写成的,其中很多字词的意义在今天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当然,还要学会根据语境猜测、判断其意义。比如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次”,在此应该是“停泊”之意。还要熟记古典诗词中的典故。很多作者在古典诗词创作中往往不是直抒胸臆,而是借典明志。比如白居易的《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就在颔联“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中连续运用了晋人向秀的《思旧赋》和晋人《述异记》中的典故抒情,表达自己对旧友遭受迫害的不满,暗示自己被“弃”时间之久和因人事全非而生的惆怅之情。
(二)熟读、背诵、默写古典诗词。鉴于历年来中考时古典诗词的默写分值均为5—8分的缘故,复习古典诗词还需要引导学生重视对其名言名句的默写,对于容易混淆或者写错的字、句等必须重点排查、逐一过关。比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中的“争”字和“鸥”字等,学生在默写时往往写成“怎”和“欧”等错别字;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起舞弄清影”中的“清”,学生在默写时往往误写成“青”字。复习时,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对此特别加以注意。
四、要掌握基本的鉴赏方法
复习古典诗词时需要引导学生掌握的鉴赏方法很多,但限于篇幅,我们只谈谈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的品鉴式复习方法。
(一)品鉴动词。引导学生善于抓住能够为文本增添生动、鲜活、形象等美学意蕴的动词。比如,复习白居易《钱塘湖春行》,应该引导学生紧紧抓住诗歌中运用最准确、最具张力的动词“争”、“啄”、“迷”、“没”、“爱”、“行”等动词进行赏析。因为这些动词既精妙独到地描绘了早春来临时的莺歌燕舞氛围,又描绘出了初春西湖的美丽景色,还抒发了作者对早春西湖的无比热爱之情。
(二)品鉴副词。引导学生深度品析诗歌中某些起修饰作用的副词。比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的“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中的“渐欲”与“才能”两个副词,既富于动态又富于情态,生动鲜活地表现了初春时节乱花和浅草的勃勃生机,故此,“渐欲”与“才能”堪称这首诗的“诗眼”。所以,要引导学生对此细读深品,并牢记在心。
(三)品鉴叠词。叠词在古典诗词中可以增强语言的韵律感又可以起到反复和强调等作用。比如《诗经·蒹葭》中就使用了大量的叠词,其中“苍苍”、“ 萋萋”、“ 采采”三个形容词叠词既反复渲染了凄美的深秋意境,又暗含了时间的推移,从而含蓄地表现了诗歌主人公对心仪的“伊人”苦苦追慕却又求之不得的惆怅之情,当然更为这首古老的爱情诗歌奠定了朦胧的美学意蕴和具有悲剧色彩的情感基调。
采用局部鉴赏与整体鉴赏相结合品鉴式复习古典诗词时,应引导学生抓住诗歌中最能凸显景物特征、最能表现情感色彩、最能体现文本情感基调等的诗眼细读深品。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3
关键词:初中语文;古诗词;教学;探究
【中***分类号】G633.3
初中古诗词的学习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在古诗词的教学中,一定要运用正确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努力培养初中生的文学素养。
一、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
教师过分注重语文成绩的提高,一味注重知识点的讲解和古诗词的文学常识,只是单一地要求学生背诵、翻译,而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深刻的理解和感悟,学生体会不到诗词的真正意义。教师还忽略了古诗词的朗读。学生在应试教育下对古诗词的学习表现出恐惧心理,无法放下心去学习。
二、古诗词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针对现代古诗词教学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运用新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把不足加以改正,完善古诗词的教学体制和方法。
1、知人读诗,合理鉴赏
创作往往“感于哀乐,缘事而发”,诗词作品常常是作者经历,思想感情的外现。因此,我们赏诗,须先对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思想情感有一个较为细致的了解。“知其人,方能解其言”,如:赏读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女词人──李清照所作《声声慢》,多数同学赏其词后并未真正洞悉词中真意,认为词中所言之“愁”仅是一个闺中独处之闲愁,缺乏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思索。这应是一个理解的误区,此乃因不详李清照其人生际遇、情感变化之故所致。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轻时与赵明诚结为伉俪,情趣相投,感情甚笃,共立下“穷避方绝域,尽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书画。但1127年北宋灭亡,女词人与赵明诚避乱于江南。不久,祸从天降,赵明诚因病而故,词人孤独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与丈夫所好之金石书画等又散佚殆尽,她愁肠百结。后来她因战乱只身辗转流徙于杭州、越州、金华一带,晚年十分凄苦,《声声慢》正作于此期间。学生了解这些后,定不会再将词中之“愁”仅仅理解为一般之“愁”,这愁绪千丝万缕,有国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应是兼有绵绵恨意于其中,词中最后不是说“怎一个愁字了得”吗?
故于研赏古诗词课前,先让学生收集诗词作者之人生经历及其作品的创作背景,学生在预习了解之中不但体会了此一诗或词之意,同时亦丰富他们头脑中对于诗词作者、历史背景、社会现象等等的认识了解,成为自身知识的积累,为自己以后再去赏读该人之作及他人该时期之作大开方便之门。
2、掌握主旨,深入推敲
写作讲究锻字炼词,作者将其万千心绪凝于诗词等作品中。抓住关键字、词、句赏析诗词,可直接劈文入情,品味作者当时迸现的情感,体会炼词炼字之妙境。师生在研读过程中,适当渗透“以诗解诗”的方法,学生既能快速入境,亦能提高锻字、炼词、用句等写作能力,更能纵横联系,加强古诗之间的相互理解。师可示范以其法赏诗:
师:如宋祁的《玉楼春?春景》中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其中一“闹”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让人浮想联翩:春日里,万紫千红,青山朗润、幽泉清冽、春泥润泽、红杏满园……诗人以独特的视角──枝头上春意盎然,展现一派春日勃勃生机的景象。这“闹”可能是杏花争春之喧闹,可能是散着芬芳的红杏同嫩枝绿叶、春风春雨的畅谈,亦有可能是红杏枝头那勤劳的蜜蜂与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争春,时有鸟鸣其间……,有声有色,有动有静,令人万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绎出一幕生机盎然且色彩绮丽之景。思绪随之飘荡,竟思起诗圣杜甫那绘春夜之细雨的名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之幽静、轻柔境界了,还有坡那为惠崇僧人之画而题的“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之小诗,读罢此处,一幅清新、淳朴之画展卷于前。言至此,可我思绪却一发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诗经》,下沿至当今文坛,万千以“春”为话题之作全都奔流开来,老师就于此处戛然而止,希望大家能在体会老师赏析示范后,能借此法或以更新的见解和想法去赏析其它的诗词。
当学生听至此处时,陶醉其间,被古人锻字炼句的功夫所深深折服,这以诗解诗的方法更是让其耳目一新,分成小组各抒己见,高谈阔论来试着体会、品味、解析其他优秀诗词了。
3.联系生活,运用诗词
中国的古诗词源于生活并高于生活,这些古诗词都源于诗人的真实生活,体现了诗人的真实感情,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现实生活中的经历,引发学生对诗词的欣赏欲望。比如,放一段关于诗词的视频或者一些***片,帮助学生理解。
4.联系比较,合理分析
中国古诗词的数量庞大,很多古诗词的意境和思想是相近的。所以在古诗词的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采用联系比较的方法。学习新的古诗词的时候,联系已经学过的古诗词,采用比较的方法,针对古诗词的题材、意象、表现手法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诗词的理解。还可以做到以前只是的巩固。
5.抓关键字,统领全诗
中国古诗词的文化博大精深,很多诗词的意境可以用一个字或者词语就可以形象地表达,中国古代诗人和词人为了炼意、炼字的需求,常常改变了诗词中词语的词性,这些改动的地方,往往就是这首诗的“诗眼”或一首词的“词眼”。例如,王安石“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就把江南的春天生机盎然的气氛描绘出来了。
初中是学生学习路上的一个关键阶段,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的培养应该在初中阶段加强,尤其是古诗词文化的培养。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应该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兴趣,在保证语文成绩的前提下加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感悟。
参考文献
[1]邱炎林.语文古诗词教学之我见[J].语数外学习,2013(03):127-128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4
【摘要】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千百年来成为滋养中华民族成长的宝贵精神营养。在小学教材中,古诗教学内容占很大比例,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和情感有着重要作用。本文联系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以提高教学效果为落脚点,谈谈自己的一些粗浅看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古诗文现状方法
1.小学古诗词教学的现状
由于古诗词距今年代久远,写作背景复杂,而且内容高度凝练,情感含蓄深邃,不少教师缺乏对其教学方法的探究,常常采用“解释题目――读通诗句――分析字词――串讲诗意――总结思想”的五步教学法,使古诗词教学仅仅停留在“解释”的层面上,以致原本完整和谐、充满活力的诗词艺术在教师逐字逐句的解说中成了枯燥的文字符号。
1.1有些教师忽略了古诗词深远的艺术意境需要反复诵读深刻体会的特征,在教学中泛泛问答,破坏了古诗词的整体性,使学生对古诗词意境的理解支离破碎。
1.2面面俱到式的介绍,使学生不得要领,处于一种迷茫的状态。
1.3有些教师在教学中迫不及待地要求学生通过注释把古诗词用现在的话把它说明白,将鲜活的古诗词教得沉闷而无趣。
1.4有些教师在课堂上唱“独角戏”,对古诗词作所谓的全面深刻分析,未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和理解水平,使学生感到学习古诗词非常费劲而产生厌恶心理。
1.5有些教师教学古诗词只以考试为目的,在教学中,要求学生做好详细的笔记,之后就是单调的背诵、默写等,学生的灵动、想象就在死记硬背中逐渐被消磨。
1.6关注角度偏移,学诗丧失兴趣
自从新课标明确指出背诵古诗词的数量后,许多教师也比较重视对学生古诗词的积累、背诵,但是在理解上有偏颇,不少教师仅仅关注了学生“量”的积累,只知填鸭灌输,让学生大量地机械地抄写、背诵、默写。学生在枯燥的背诗、抄诗中毫无审美体验而言。慢慢地,便丧失了对古诗文的学习兴趣,更不用说受到情感的熏陶了。
2.开展小学古诗文教学的一些有效方法
2.1创设情境,感受诗境
〖HTK〗2.1.1故事创设情境
小学生喜欢听故事,如果在古诗教学前讲述一段有关的故事,一定会激发他们的兴趣。为了让幼儿更好地理解古诗内容,把古诗的内容变成故事讲给幼儿听来启发幼儿想象与思考,也是教幼儿学古诗的一种方法。如可将孟浩然的《春晓》变成这样一个小故事:
古代有一个诗人,他在一个春天的晚上写诗写累了,就睡觉了。春天不冷不热,睡觉最舒服了,所以他半夜里听到外面有刮风下雨的声音,也没有去管它。他不知不觉就睡到了天明。当他醒来的时候,听到外面处处传来唧唧喳喳小鸟的叫声。他就赶忙起床,想到外面去看看。他走出门一看,呀!夜来的风雨可不小啊,花园里许多花被打落了,满地的花瓣真不知道有多少!这位诗人看到这个情景,觉得春天的小鸟很可爱,春天的花朵叫人疼,于是他就拿起笔,写了一首题为《春晓》的诗: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HTK〗2.1.2***像创设情景
如在教《锄禾》时,让学生通过观察烈日下老农锄地的画面,讲讲中午太阳当头照时的情景,并体会烈日下劳动的感受,想像农民辛勤劳动的形象,从而懂得碗里的饭,每一粒都是农民辛苦劳动得来的。
〖HTK〗2.1.3媒体创设情境
古诗中的情境,如果只依靠教师语言的描述是不够的。上课时可以适当利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例如《望庐山瀑布》,写的是诗人远望瀑布时所见的壮丽景象,歌颂了祖国的河山,把美好的想象与现实的景物极其自然地交融在一起。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观看录像,瀑布在山顶上飞流而下,水珠进溅,水雾蒸腾,阳光一照,呈现出一派迷迷蒙蒙的紫色。陡峭的山崖;长垂的瀑布、飞溅的水珠,庐山瀑布的全貌便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至此学生对“紫烟、挂、飞”等词的意思有了感性的理解。凭着这种如临其境的感受,吟诵时就会去体会诗人欢快的心情,从而有效地感悟作者那浓浓的情感。由此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祖国的壮丽河山。
2.2嚼字品词,体悟诗意
字、词是古诗的组成单元,学懂字、词是理解诗句含义、分析诗的意境的前提。诗中的一字一词都经过诗人的千锤百炼,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诗意是古诗教学中的重点,也是难点。古诗词中“诗眼”是通向古诗词意境的桥梁。因此,我们要善于抓住“诗眼”,让文字动起来、活起来。如贾岛的“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的“敲”,以声写静,动感更强烈,更能衬托月夜的寂静。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诗人反复斟酌,舍弃了“来”、“过”、“到”、“入”、“满”,而用“绿”字。一个“绿”字牵全文,形象地再现了万物争春的景象。
2.3吟句读诗,品味诗情
古诗是讲究韵律的,尤其是格律诗,对仗工整,平仄押韵,节奏分明,读来琅琅上口。教学古诗时,一定要给足时间,采用自读,配乐读,男女生轮读、竞赛读、演读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的各个器官,让他们自已地去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从中感受诗的语言美,节奏美,音律美,从而进入古诗的意境。这样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诵读,学生必然会被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深深感染,在不知不觉中加深对诗文的感知,才能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古诗语言的魅力,喜爱上古诗,做到“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
2.4开展各种拓展活动
《语文课程标准》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指出:“语文综合性学习有利于学生在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全面提高语文素养,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应该积极提倡。”小学生学古诗文,重在积累,从积累中感悟,从积累中培养语感,不能机械地默写,一“默”了之。所以,教师要善于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古诗文学习拓展活动,以增进对古诗文的理解,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常见的古诗文拓展活动有:
〖HTK〗2.4.1以画配诗
古诗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课后按照诗意画一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如学习《望庐山瀑布》后,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画一幅飞流直下的瀑布***;学习《夜宿山寺》后,根据诗意画一幅想象画,比一比谁画得与众不同,并说说自己的画。
〖HTK〗2.4.2古诗吟唱
古诗文具有节奏之美、音韵之美,让学生给古诗文配上熟悉的旋律来演唱,其乐无穷。另外,可以开展“读、吟、歌、舞”的古诗演唱活动。找来合适的乐曲,让学生把自己当作诗人,进入角色,进行古诗吟唱,并配上与之相符的动作,边唱边舞。用多种形式表达古诗的韵味,提高古诗的可读性、可记性、趣味性。
〖HTK〗2.4.3编表演剧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5
关键词:古诗教学 诗意 文学素养 课堂
中***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6097(2014)08-0046-02
作者简介:姚海燕(1980―),女,江苏海安人,本科学历,小学一级教师,江苏省海安县李堡中心小学语文教师。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
在中华文化长河中,古诗就像一颗颗璀璨的明珠,她不仅表现了文学之美,同时也蕴含着音乐之美、画面之美。在新课改背景下,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内容。古诗教学应该让诗意栖居在语文课堂,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教学中感受古诗之美,从而提升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鉴赏水平,增强学生的文学素养。基于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古诗教学实践对其教学策略作如下几方面探究。
一、欣赏古诗语言之美
古诗的语言具有精练、灵动、形象等特点,一字一句中往往蕴含着作者的丰富情感,但古代文学语言与现代文学语言相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一些生僻字超出了小学生的语文知识范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因此,我们在古诗教学中要重视诗中字、词、句的教学,引导学生准确理解其含义,认真品悟作者驾驭文字的独到艺术,欣赏古诗遣词造句之美。
比如,在教学唐代孟浩然的《春晓》这首古诗时,应该引导学生去思考:“春眠不觉晓”的“晓”字是什么意思?这个“晓”和“春晓”的“晓”意思有区别吗?“处处闻啼鸟”的含义是什么呢?作者为什么写成“啼鸟”而不写成“鸟啼”呢?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深刻体会到了作者用词之精妙,言情之贴切。再如,在唐代杜牧《山行》这首诗的教学中,老师讲解“停车坐爱枫林晚”中的“坐”是“因为”的意思,作者因为非常喜爱傍晚时刻的这片枫林,所以停车下来慢慢观赏,由此进一步引导学生去思考“晚”字在此所蕴含的特殊意义。天色已经很晚了,作者还要在这里停车下来欣赏枫林,其中折射出的是枫林之美,美得令人流连忘返,美得令人陶醉,由此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意蕴之美。
古诗的语言之美表现在多个方面,小学生需要积累丰富的词汇才能提升语文能力,增强语文素养,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要把词语的教学当作重点,以学生乐于接受的教学方式,引领学生去感受古诗语言文字的独特魅力。
二、欣赏古诗真情之美
诗言志,诗言情。每一首经典的古诗中都蕴涵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字里行间流淌着的是美好的情愫。《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教学应让学生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精神境界。因此,教师要通过有效的教学策略,引导学生认真解读诗情,让学生深刻感受古诗独特的思想情感,体悟古诗的真情之美。
比如,在程颢《春日偶成》这首诗的教学中,笔者进行了这样的导入:在为学生播放了《春天在哪里》的歌曲之后,笔者说道:“我们热爱美丽的春天,到处柳绿花红,生机盎然。那么,古人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子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诵读宋朝诗人程颢的《春日偶成》。”学生齐诵这首诗后,笔者再提问:“诗人说‘傍花随柳过前川’,这花都是什么花呢?”接着在播放了桃花、梨花、柳树等诗句的课件之后,引导学生想象,古诗中描写的花、柳太美了,如果置身这样的景色中,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呢?诗人看到这春日的美好景象后,心情一定是特别舒畅、美好的,暖暖的阳光、扑面的春风激发了诗兴。如果你是“时人”,会怎么看待作者?诗中的“儿童”快乐吗?……
随着对诗歌的赏析,诗中的美好情愫给了学生真实、美好的感觉,让学生沉醉在诗歌的真情之美中,产生了无限遐想,受到了美的熏陶。
三、欣赏古诗意境之美
诗的意境是指诗所蕴含的情调和境界。诗的意境之美需要用心体会。诗人将自己丰富的思想情感寓于作品凝练的语言之中,品读那些经典的古诗总会给人情景相融、韵味悠长之感。在古诗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通过创设情境、诵读、想象等方式去欣赏古诗的美妙意境。
比如,在教学清代袁枚的《所见》时,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笔者运用多媒体创设教学情境进行了导入。首先笔者给学生播放了***画,让学生通过***画去想象田野上的情景,在学生想象的过程中,笔者又为学生播放了蝉鸣的声音。这样的导入使学生们觅得了诗趣,进入了诗境,在想象中欣赏到了诗歌所描述的佳境,为这首诗的学习奠定了思想基础,对理解后面的学习内容起到了很好的促进作用。对学生来说,短短一首诗已变成了栩栩如生的画面,其美好的意境也跃然纸上。
古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这首诗的教学过程中,笔者通过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诵读。在一遍遍的吟诵中,学生一步步读出了诗中的情趣,学生在诵读中,感受到牧童的悠然神态,似乎听到牧童清脆的歌声,也感受到了牧童扑蝉时的心思……诵读使学生走进了诗歌的意境,牧童与“我”化为一体。
四、欣赏古诗音韵之美
古诗具有音韵之美,每一首诗都是押韵的,押韵不仅指韵脚,还包括平仄对应等,使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让学生感受古诗音韵之美的教学方式很多,反复吟诵是欣赏古诗音乐之美的重要手段,只有在反复的吟诵、体味中,学生才能感受到诗中所蕴含的情感与气势,才能自然而然地将其中的音乐之美发掘出来。
古诗的诵读应该分为“自读”“个别读”和“理解深入读”三个阶段,学生一边朗读一边想象,在准确把握了古诗的意蕴后,才能读出诗歌的韵味,读得轻重得当,抑扬顿挫,通过反复的读诵,学生才能更好地把握诗歌的语调、音节,在赏读中感受音韵之美。在教学中,笔者经常采用以背景音乐促进赏读的教学方式,如在教学《忆江南》时,笔者为学生播放了《春江花月夜》这首曲子,学生伴随着曲子深情朗读,将诗歌的自然美、节奏美表现得恰如其分。具有美的节奏和旋律的古诗很多,其音韵与作者的内心情感是相融相长的,教师在教学中要全面引导学生通过多样化的诵读方式鉴赏古诗的音韵之美,从古诗中汲取文学精华,提高文学素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古诗教学任重道远。中国古代诗歌是我们这个伟大民族璀璨文化中的奇葩,是炎黄子孙的骄傲,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古诗教学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内容。真正使古诗教学实现以诗育人的目的,需要教师在教学策略上的不断改进。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古诗教学中不断深入探究,勇于创新实践,让诗意栖居在课堂,让学生在诗一样美好的教学氛围中,感受古诗的语言之美、真情之美、意境之美、音韵之美。
参考文献: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6
【关键词】诗言志 抒情言志 形象 艺术手法
在《毛诗·大 序》中,对于诗歌的写作目的与动机,提出了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观点:“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行于言。”通过这句话,我们可以看出,诗人作诗的目的是为言志。然而是他的内心产生激荡,并有所感悟的情感是诗人作诗的动机。因此,中国古典诗歌的传统,一开始就与抒情言志结下了不解之缘。
一、与西方诗歌相比,中国古典诗歌偏重抒情写意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也是现存古籍对文学观念的最早存录和表述。因而朱自清先生推崇它为中国历代诗论的“开山纲领”,对后来的文学理论有着长远的影响。“诗言志”概括地说明了诗歌表现作者思想感情的性质。“言”,即说,吐露表达;“志”即志意,人们内心的志向、意念,即思想感情。它揭示诗歌不是记事、议论的,而重在内心志意的表现。“诗言志”的观念说明古人对诗作为文艺的本质特征已有比较清楚的认识。
与西方文学中的诗歌相比,由于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审美习惯、民族心理等方面存在一定差异,所以中西方诗歌从内容到形式上都存在着一些差别。欧洲最早的诗歌是史诗。史诗作为叙事诗,它本身便是神话艺术化的产物。马克思曾谈到古希腊神话正是荷马史诗产生的摇篮。荷马史诗一方面以古希腊历史曾经发生过的远征地中海东岸小亚细亚的战争作为素材,另一方面又大量融进神话的因素,表现战争中的人的英雄主义精神及人面对自然所焕发的巨大的生命力。从荷马的《伊利亚特》《奥德赛》,罗马诗人维吉尔的《伊尼德》,到中世纪的英雄史诗,从神的英雄到人的英雄,以力量、勇敢、强悍、智慧为特征的英雄成为民族崇拜的对象,从而表现出西方民族的人生理想。而且它还影响到其后欧洲各国的长篇叙事诗创作。但丁的《神曲》,弥尔顿的《失乐园》《复乐园》《力士参孙》,歌德的《浮士德》,从表现巨大的外部冲突的英雄史诗发展为揭示人内心冲突的人的史诗。
二、 抒情写意是通过具体的形象表现出来的
中国古代文学既然重抒情,不重模仿,就使它对事物的描写一般不采取工笔细描、追求逼真的写实方法,而是多采取简略点染、追求神似的写意方法。当然,抒情写意也不能完全脱离具体形象,但具体形象一旦与感情相结合,就改变了它的本来面貌,成了非写实的写意。
如叶绍翁的《游园不值》,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 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诗歌《游园不值》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形象与抒情言志的关系上来归纳这两首诗,我们可以看到,诗歌中情意的表达不是通过抽象的说教来实现的。诗歌,尤其是古典诗歌,具体可感的形象与情志的结合才实现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特点。
三、 抒情写意的艺术表现手法:赋、比、兴
赋比兴是诗经的主要三种表现手法。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方法的归纳。它是根据《诗经》的创作经验总结出来的。最早的记载见于《周礼·春官》:“大师……教六诗:曰风,曰赋,曰比,曰兴,曰雅,曰颂。”后来,《毛诗序》又将“六诗”称之为“六义”:“故诗有六义焉:一曰风,二曰赋,三曰比,四曰兴,五曰雅,六曰颂。”唐代孔颖达《毛诗正义》对此解释说:“风、雅、颂者,《诗》篇之异体;赋、比、兴者,《诗》文之异辞耳。……赋、比、兴是《诗》之所用,风、雅、颂是《诗》之成形。用彼三事,成此三事,是故同称为义。”
中国古代文学的抒情传统, 加强了作品以情动人的力量和诗情画意之美,它使作者在现实生活中不能实现的自由在作品中得到了自由展现,这正表现了文学的本质。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能思维和有感情。人的思维能力使之认识到自我与环境的区别和对立,并力求改造环境,超越环境的制约,进入一个无限制的自由天地。但人类虽然不断地改造环境,创造出新的物质存在,然而任何新的物质存在都有其不可违抗的自然法则,所以人类始终未能超越环境束缚;新物质的创造只是更多地满足了人的动物性生理需要,却未能使精神获得彻底自由。而只有在文学艺术中,人才能让感情自由驰骋,照主观愿望自由地创造出不受任何限制的新天地。中国古典诗歌的抒情传统表明,它正抓住了诗歌的本质。 因此中国古典诗歌以抒情感为基调,以具体动人的形象为载体,以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成就了中国古典诗歌抒情言志的辉煌,这与西方诗歌的叙事传统是截然不同的出发点。
【参考文献】
[1]郭绍虞. 中国历代文论选.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
[2]叶嘉莹. 好诗共欣赏. 中华书局,2007.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7
关键词:唐诗、伤春、气象
自古以来,文人墨客都喜以景寄情,而景物的意象也多因诗人的情绪而变幻无穷,在简单的意象之中夹杂多种情感。例如:季节之交替,花草之凋零,千变万化的气象特征在诗人笔下也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治失意,凭栏而悲秋;客居异地,望月而思乡;纵情山水,怀古而言志。不同季节的天气现象,也因诗人的情怀而展现出别样的姿态。分析研究气象现象对古人心情的影响,可以深入了解气象意象在唐诗中的作用和价值,发掘历史时期气象现象的记录,从而了解唐朝时期的气候以及物候状况,有利于学科的交叉与融合,为文学和历史气候研究注入新的活力。本文主要通过对《唐诗三百首》中诗歌的分析,来阐释唐诗中季节变化这一气象现象对诗人主观情绪关系变化的影响,从而从气象角度阐释古人为何具有“伤春”情怀。
一、唐诗中的“伤春”现象
在《唐诗三百首》中,谈及春天或者描写了关于春天的天气意象的诗歌占据了很大的比例,其中直接描写春日天气现象的诗歌就有四十六首;而其中表达诗人伤春情怀的诗歌则有二十八首,超过半数均为伤春之作。春日本是象征美好、希望的季节,自古以来文人墨客也都喜在诗歌中赞美春日风光,而在唐朝许多文人心中却有一种伤春情怀,其大多以春日物候和气象记录为载体来阐述自己的伤春愁思,这是唐诗中比较独特的现象之一。
二、“伤春”诗的类型和特点
针对唐诗中的伤春现象,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类:表达***治失意诗人的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十一首,例如李白的《月下独酌》、杜甫的《赠卫八处士》、韦应物的《长安遇冯著》等;表达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有七首,例如李白的《春思》、刘禹锡的《春词》、王昌龄的《春宫曲》、《闺怨》等;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例如李白的《金陵酒肆留别》、杜审言的《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王湾的《次北固山下》等;咏怀历史而感伤春日美好的诗歌也有四首,例如韦庄的《金陵***》、杜牧的《金谷园》、杜甫的《丽人行》、《蜀相》。
为探寻《唐诗三百首》中关于伤春诗歌中所记录的天气现象与诗人情绪之间的关系,下面将通过对***治失意诗、闺怨思夫诗和羁旅送别诗三大类别的诗歌进行分析。
(一)***治失意诗
唐朝经济繁荣,***治鼎盛,这使得很多诗人大都热衷***治,渴望入仕。然而也就是这一现象导致入仕之后的文人们虽拥有豪情壮志,但现实境遇与其人生理想之间的反差导致这类诗人失意之感颇多,所以即使在描写春日风光的唐朝诗歌中也有一种悲伤情怀。《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春日气象描写的诗歌中,提及或表达出伤春情怀的***治失意诗歌有十一首。本文按其具体的气象就进行了逐一分析:
1、物候中的“伤春”情怀
(1)花草
杜甫诗《蜀相》中描写道:“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在诗人眼中此时的春天景象只是“草自春色”,表现出来的春天更多的是一种独自一人的荒凉,往日春天的美好也因作者壮志未酬的心境而蒙上了一层悲凉落寞的色彩。又如李商隐诗中对暮春的描写,一曲《落花》,客散楼空,斜阳将近,花落随风,一片暮春的萧条之景展现在诗人眼前,暮春代表着美好繁盛景象的离去,诗人通过慨叹春天的离去,将自己***治上的失意落寞都融进了这花落的暮春时节。
(2)黄鹂
用黄鹂之音绕耳一片春意繁盛之景下,反衬失意诗人的落魄与惆怅。《赠阙下裴舍人》(作者:钱起)中写道:“二月黄鹂飞上林,春城紫禁小阴阴。”春意笼罩的紫禁城内,春风和煦,黄鹂之音声声悦耳,但这热闹春景之下却徒添了诗人的一份落第的怅恨。又如韦应物在《滁州西涧》中对春日景象的描写,也运用了黄鹂这一物候意象:“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诗人春游晚潮带雨的野渡,由黄鹂幽草联系到自己的***治生活,美好春日游玩的随性中也包含了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可奈何之伤感。又如上述提到的杜甫诗《蜀相》中,也有关于这一物候的记录:“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春风和煦温柔,春雨细腻多蕴味,春日风雨本应给人以美与安宁的享受,而在***治失意运途坎坷的唐朝诗人眼中,春日气象又是另外一种风采。如钱起《增阙下裴舍人》中的“龙池柳色雨中深”、韦应物《滁州西涧》中的“春潮带雨晚来急”、韩翎《寒食》中的“寒食东风御柳斜”等,都因诗人飘零的***治命运而多了份淡淡的忧伤,春风春雨中也多了对前路茫茫而无知的无奈与伤感。
(二)闺怨思夫诗
在唐诗三百首中关于描写春日的诗歌中,也有很多诗歌通过对春日天气现象的描写款款道出了女子的无限愁思。高墙之后宫瓦楼阁中独守闺房的女子们在春日里,迸发出淡淡情思以及对远方亲人的思念之情。《唐诗三百首》中写道女子伤春情怀的诗歌总共有七首,以下对其进行分析:
1、物候记录的“伤春”情怀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春思》李白)燕塞的春草已经碧绿如丝,而秦地桑枝已低,本是春日美好,而燕秦两地春景差异之大,独处秦地的思妇面对此景此境也不由发出“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的感叹,春景因思妇美好中多了一份愁情,让人读来更显得委婉动人。
杨柳枝也是春季中常见的物候现象。例:“闺中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闺怨》作者:王昌龄)便是以春日杨柳这一物候现象勾起情思,本是登楼赏春,一片天真浪漫,而忽见柳树又绿夫君却未归来,不由感叹时光流逝,悔教夫婿觅封侯。全诗虽是写赏春,并无刻意写思妇愁怨,但面对柳枝春色而勾起的情思也不由让人感慨。
2、天气现象中的“伤春”情怀
闺怨思妇诗也有对不同天气现象的涉猎――春风,春雨等。例如李白诗《长相思・其二》,“日尽花含烟,月明欲素愁不眠。”、“此曲有意无人传,愿随春风寄燕然。”写出了春日深夜,月光皎洁,并以春风春花起兴,道出了女子望月怀思的悱恻缠绵。又例如“风暖鸟声碎,日高花影重。”(《春宫怨》 作者:杜荀鹤),春季暖风袭人,花丛茂影重重,伴着细碎的鸟声本都是美好的意象,而深宫女子面对此景却凭添了一份愁思,春日时光虽然美好娴静,而更衬托出处在深宫高墙的宫女们却无暇欣赏的拘束,显得更加哀愁,对着春日美景也随着多了一份哀怨的心境。
(三)羁旅送别诗《唐诗三百首》中,表达游子客居思乡或羁旅途中伤春情怀的诗歌有八首,在这些诗人眼中的春日风光
又多了份孤独之美。
1、物候记录中的“伤春”情怀
柳树是春天到来的代表物候现象,而在羁旅送别诗人的路途中,柳树也就成了他们感怀春天最典型的一
种物候意象。如李白在《金陵酒肆留别》中描写道:“风吹柳花满店香”,春光春色中的江南水乡,诗
人满怀离愁别绪,风吹柳花,正映衬了诗人离愁时的那份情意绵绵,希望离愁也能随柳花吹走;杜审言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中写道:“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春气和暖之时,诗人宦游他乡,望
见梅柳抽芽,这一番新春景色中,更加怀念中原故土,不由感伤。又如《杂诗》中写道“近寒食雨草萋
萋,著麦苗风柳莺啼。”写出了寒食将到而诗人却客居不能返乡,本是春日美景麦苗浓绿柳树发芽,却
听到杜鹃悲泣,伤春之情更加浓重。
2、气象记录下的“伤春”情怀
“渭城朝雨轻尘”,王维的《渭城曲》,写春日早晨送别之景,因这离情本是清新的春日清晨也下起
了微微细雨,更添离愁;另外王湾的《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早春之景,本是
春潮上涨,江上红日升起一片欣欣向荣之景,而诗人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莫名而起了一份乡愁。
三、结语
千变万化的春日气象在唐朝诗人笔下展现出不一样的风情,从上述所列举的诗歌中我们可以看出唐朝的
春天时十分温暖的季节,万物兴盛繁荣,一片安宁之景。对于多情思的唐朝文人墨客,春日风光自成笔
下寄托思绪之物,那一花一草,一轮明月,一袭春风,一帘春雨,在不同诗人的眼中都有了不一样的情
韵,***治失意之人望春而感怀自己的坎坷运途;闺阁女子赏春而自怜;羁旅途中的异乡游子们行走于春
日的天涯海角而想念起远方的亲朋好友更多一份伤感的情愁。气象现象影响着人的思绪与情感,古人的
伤春悲秋里包含着着他们的多愁善感,也包含着变化万千的气象现象记录。唐代春秋时节常见的气象现
象,催生了诗人们绵绵长长的感伤情怀。因而,在唐诗里“伤春”不是简单的字眼,它是一种情感与自
然的交融,一种独有的诗意的咏叹。(作者单位: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资助基金:国家公益性行业(气象)专项(编号:GYHY201306064)
参考文献:
[1]杨珊. 唐诗东风意象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2.
[2]王梦玉. 唐宋鸿雁词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
[3]张晓青.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季节表现[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
[4]郭晓婷. 唐前伤春悲秋诗歌研究[D].青岛大学,2006.
[5]陈婧. 白居易咏花诗研究[D].陕西理工学院,2014.
[6]郭晓婷. 20世纪80年代以来伤春悲秋诗歌研究综述[J].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6,01:121-124.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8
[关键词]古诗 背诵 方法 趣味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0-058
在我国,“诗教”源远流长,许多孩子在牙牙学语时就开始读诗背词。然而进入小学后,诗词背诵却遭遇了尴尬――学生背诵、积累古诗词的积极性低,转眼就忘。这与相对单一乏味的背诵方法不无关系。因此,只有变换多种方法指导学生诵读,学生才会诵得有滋有味,记得清清楚楚。我们可以尝试以下方法。
一、看一看,诗画合一助记忆
在小学阶段的很多诗词,本身就是一幅优美的画。因此,在指导背诵的过程中,可充分利用插画,让学生通过鲜活的画面记住文字,达到诗画合一,这样记忆就会更加牢靠。但要注意的是,这种方法对于背诵景物类诗词最为适宜。如白朴的小令《天净沙・秋》是一首意境优美的写景曲,在引导学生背诵这首曲时,我先让学生按曲中描写的景物顺序去观察插画。当学生把曲中的美景了然于心时,整首曲也就熟记了。
二、演一演,一招一式涨兴趣
我们身体中不仅是大脑有记忆功能,而且每一个细胞都能存储记忆。在描写儿童生活的古诗中都含有很多的动作,这就可以指导学生根据古诗一边做动作一边背诵,让身体也参与到记忆活动中。在指导背诵《池上》这首诗时,学生们边吟读边做着划船、采莲、摆手的动作,俨然就是诗中天真无邪的小娃了。这些动作让学生摆脱了“正正经经”的上课坐姿,使身体活动起来,他们兴趣大涨,很快就背诵了下来。
三、填一填,填字游戏记难句
在检查背诵的过程中,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背一些本来背得很熟的诗时,会突然在某个环节上卡壳了。这时如果提示一下某个字(或词),学生就会很快地接上。抓住这个特征,我经常和学生一起玩“填字游戏”,所填的字一般是关键字或是易错字。如《石灰吟》这首诗,第三句为“粉骨碎身浑不怕”,但是有学生习惯性地背为“粉身碎骨浑不怕”,于是我就专门抓第三句“粉骨碎身”这一词进行填空:“粉( )碎( )浑不怕。”而背到最后一句 “要留清白在人间”时,就会有学生与《墨梅》(王冕)最一后句“只留清气满乾坤”混淆了,我就抓最后一句进行填字:“……要留( )( )在人间。”“……要留清白( )( )( )。”这样,根据学生的错点进行几次变换填字,学生就能够区别诗句,牢牢记住了。
四、猜一猜,益智诗谜得意趣
在浩如云烟的古典诗词中,有很多的诗谜,充分显现了诗人高雅的情趣。平时,我经常说一些诗谜让学生猜。这些诗谜以五言居多,字简意浅又生动有趣,花的时间少又能收到良好的记忆效果。如关于“风”的诗谜:“吹落三秋树,能解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还有关于“雨”的、“琴”的、“松”的诗谜……同样的,也可以是学生说给老师猜、家长猜。这样,谜也猜了,诗也背了,趣也生了,一举三得,何乐而不为呢?
五、唱一唱,诗乐结合感古韵
诗词是一种音韵的文学,诗和音乐的结合,可以追溯到春秋时代。根据诗词的这一特点,我将“吟唱”引入课堂。在指导《送元二使安西》的诵读时,我让学生先听《阳关三叠》古乐,在音乐声中感受古诗特有的韵味和感情。之后组织学生以“一唱三叹”的演唱方式来进行吟唱。一声唱,三声叹让学生们入情入境地感受到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情厚谊,对古诗的韵律节奏也获得了一定的感受,从而使学生真正喜欢上了古诗,进而积极地诵读。
六、讲一讲,故事情境入诗情
讲《赠汪伦》时,我和学生讲述“汪伦妙计邀李白”的故事,学生听得兴味盎然,自然也就很好地理解了诗歌所表达的情感,并记住了这首诗。在学习《石灰吟》时,我引入于谦的故事,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诗人高贵的品格。如此一来,这些人物形象深植于学生心中,诗文也随之烙进了学生脑海中。在艺术节活动中,学生们还排演了故事情景诗《回乡偶书》,将诗人的乡心、乡情演绎得淋漓尽致,令观众拍掌叫绝。
七、串一串,以点带面促积累
在诵完一首诗之后,我常常要求学生找一找与诗歌内容相仿的诗。如诵完《春夜喜雨》后,我要求学生找一找其他描写春天的诗,比较一下写春的不同心情,并运用已学过的方法将它背诵下来。在主题诗交流活动中,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内认识到了十几首与春有关的诗歌,有《春游曲》(王涯)、《春雪》(韩愈)、《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等,如此“春意盎然”的情景更激发了他们找诗、背诗的热情。这种以点带面的背诵积累,不仅丰富了同类诗的积累,还使学生感受到同一主题内容诗歌的不同之处。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9
“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所谓意象,即意与象的统一。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中国传统诗论实指寓情于景、以景托情、情景交融的艺术处理技巧。诗歌创作过程是一个观察、感受、酝酿、表达的过程,是对生活的再现过程。作者对外界的事物心有所感,便将之寄托给一个所选定的具象,使之融入作者自己的某种感彩,并制造出一个特定的艺术天地,使读者在阅读诗歌时能根据这个艺术天地在内心进行二次创作,在还原诗人所见所感的基础上渗透自己的感彩。
意象通常是指自然意象,即取自大自然的借以寄托情思的物象。许多古诗名句如“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秋风吹不尽,落叶满长安”、“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其中的意象,都是自然意象。有时,诗中所咏叹的社会事物,所刻画的人物形象,所描绘的生活场景,所铺陈的社会生活情节和史实,也是用来寄托情思的,这便也是意象。即相对于物象的事象,相对于自然意象的社会意象。
中国诗学一向重视“意”与“象”的关系,亦即“情”与“景”的关系,“心”与“物”的关系,“神”与“形”的关系。这方面的论述很多。如刘勰指出,诗的构思在于“神与物游”:谢榛说,“景乃诗之媒”;王夫之说:“会景而生心,体物而得神,则自有灵通之句,参化下之妙。”直至王国维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移情于景,存心于物,凝神于形,寓意于象,实际上只是中国传统诗学关于诗的意象手法的不同表述。
一、诵读诗文,感受意象
意象不仅包含意思,还包括读者在特定的意境里的多种感悟、多种解读。学生通过古诗的朗读,头脑中浮现的是形象,进入的是意境,可以从中得到情感体验和思想熏陶。“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只有走进文本,才能与作者的情感和心灵产生碰撞。
如在教学《春日偶成》时,笔者通过声情并茂的朗读,让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展现的是怎样的情景?在师生反复朗读的基础上,把重点落在让学生借助诗句想象画面上,然后把画面转化为描述性语言。这时候,学生脑中有画,胸中有情,也就有了语言表达的冲动。“云淡风轻近午天,傍花随柳过前川。”春天天气晴朗,百花争艳、桃红柳绿的生机勃勃的景象也就在学生的脑海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也就不难体会到在小溪边春游的快乐心情,追问为什么“时人不识余心乐”,通过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也就不难体会到作者的心境了。
二、了解背景,表达意象
古诗总是作者在特定的背景下写成的,是作者心灵深处情感的外在显现。要体验古诗所表达的感情,必须深刻了解古诗的写作背景。如教学《示儿》一诗时,笔者在积极引导学生质疑“谁告诉儿子?”“告诉儿子什么?”“在什么情况下告诉儿子的?”的基础上,让学生与文本有了亲密接触后,能初步感知古诗的意思,及时介绍写作背景,让学生感知宋朝爱国大诗人陆游在临终前始终牵挂的是被金兵侵占的中原大地的收复,中原人民仍生活在金兵的铁蹄下过着水深火热的生活,他一生为了祖国统―大业的愿望没有实现,所以临终以遗言的形式来表达心中渴堂收复失地的情感。学生在了解这首诗写作背景后,心中对陆游的敬意油然而生,用朗读表现出来,味道也就不一样了。了解写作背景,学生既对文本有了深刻的理解,又锤炼了语言表达能力。
三、联系生活,抒发意象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篇10
关键词: 古诗教学 音乐 绘画
一、先画后文,促进理解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弱,借助直观学古诗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教学骆宾王的诗《鹅》,我先引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春鹅戏水***”,从鹅的外形、活动环境及神态,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各种形式感受表达画面,把学生导入有声有色、动静朴实的诗情画意中。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述欲望,驱使他们积极地观察,主动地思考,并且寻找恰当的语言表述鹅。然后再趁热打铁学古诗,学生从直观上升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自然而顺利地从画面的观察过渡到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鲜艳醒目的画加上色彩明丽的诗,激发了学生爱美的情感,学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种喜爱鹅儿和对美好春天无限热爱与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深化理解
要认识事物,只有感受到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就采用先学诗,在初步弄懂诗义的基础上再通过创设的画面感受诗的情感,这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学习作者是什么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要求。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查阅讨论《宿建德江》诗的诗句意思,在对诗的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一幅“烟渚月下泊船***”:水上烟渚朦胧的树形,渚畔的孤舟月影,诗人伫立船头眺望远方。面对画面,反复吟悟诗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观察景物,体会情感。学生一致认为:作者所处环境孤独寂寞,凄凉忧郁。再加上我对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对这首诗通过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以及孤独寂寞平生不得志的忧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边文边画,帮助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我在古诗教学中,遵循大纲要求。如教学白居易的《草》时,边文边画,逐句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离离原上草”。抓住“离离”的理解,用绿粉笔勾出绿草茸茸、姣好可爱、充满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的旷野***。
2.“一岁一枯荣”。用黄粉笔绘出一幅茎枯叶黄的金色原野***,与第一幅***形成对照,结合理解“枯荣”。
3.“野火烧不尽”。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红笔渲染出翻滚的烈焰,在讨论理解“烧不尽”的基础上,又画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风吹又生”。在草根深扎的原野,寥寥数笔春风即起,草芽儿破土而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
通过“离离草”、“草枯荣”、“野火烧”、“春风吹”的描绘,一句诗引出一幅画,画面更深刻地帮助理解和记忆诗句。面对画面,学生体会到野火的凶残与虚弱,春风的温暖可爱,草的坚强不屈。
四、以画释疑,引导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借景抒情,是该诗的重点所在。我从“孤帆”一词入手,让学生作“孤舟”和“孤帆”二***进行比较,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画面表达,启发学生想象和理解。讨论后,学生知道:近见是舟,远望为帆。引导学生想象出一组画面:近舟远帆碧空尽。舟帆的空间变化和时间相连,望帆时间长,正表达诗人对故友离去的无限眷恋,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两位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画又是形象的文字。学习古诗一边学诗学句,一边吟诗作画,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且发展了思维,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
五、音画结合,真切体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小学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中国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画,如第六册课本古诗《小池》中,景物的描写仅寥寥几字,要让学生领会到景物的“小巧”、“有趣”,则离不开有色彩的配***。欣赏了***画后,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细小清凉,荷叶鲜嫩,树阴的浓密,蜻蜓的俏皮可爱,俨然一张定格的初夏池塘风景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春天的诗古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