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一日游篇1
镇江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城;据史籍考证,已有3000多年历史。西周时为宜侯封地,春秋时名朱方,战国时称谷阳,秦改为丹徒,三国时又称京口,南朝时称南徐州,隋改延陵县,置润州。宋徽宗***和三年(1113年)升润州为镇江府,镇江这一名称一直沿用至今。
镇江地理位置独特,深受海洋性气候的影响,终年温暖湿润,年平均气温15.4度,年平均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平均日照率为47%,全年日照时数在2000小时以上。气候特征是:全年温和湿润,四季分明;春季风和日丽,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干燥稍冷;全年降水量适中,季节分配比较均匀。这种典型的江南气候对农业生产及旅游事业非常有利。
镇江枕山濒江,东、西、南三面山峰起伏,北面大江如画,是一座天造地设、鬼斧神工的著名古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素有“城市山林”之称。镇江是我国重点发展的旅游城市之一。全市有焦山碑林和丹阳南朝陵墓石刻两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市区“三山”风景区、南郊风景区为省级风景区;市区附近还有茅山省级风景名胜区和宝华山省级山林自然资源保护区。
镇江风景名胜绔丽多姿,具有真山真水、雄伟峻秀的独特风貌,山、水、古、洞、港、泉等各具特色。
山,是指绮丽的金山、雄伟的焦山、险峻的北固山,三山风姿各异,人称“京口三山甲东南”;
水,是指扬子江、古运河组成的水上游览特色;
古,是指古城风貌和悠久的历史文化古迹;
洞,是指市郊的彭公水晶洞、茅山华阳洞等洞天奇观;
港,是指西津古渡、镇江港等港口;
泉,是指金山“天下第一泉”等一系列泉址。
市区旅游景点有四个“天下第一”:“天下第一江山”——北固山,“天下第一泉”——中泠泉,“天下江山第一楼”——多景楼,“江山第一亭”——凌云亭。
·寒山寺导游词 ·江苏周庄导游词 ·扬州瘦西湖导游词 ·淮安市导游词 ·夫子庙导游词%
有风格迅异的“四塔”:江天禅寺慈寿木塔,甘露寺卫公铁塔,西津古渡昭关石塔,鼎石山僧枷砖塔。
有充满神奇色彩的“四洞”:金山白龙洞,法海洞,焦山三诏洞,南郊莲花洞。
镇江地处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经济开放带“龙颈”位置,是长江三角洲沪宁经济走廊上的一个中心城市。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镇江城市综合绿济实力已跨入全国50强。现辖京口、润州2区和丹徒县及扬中、句容、丹阳3个县级市。全市总面积3779平方公里,总人口263万多。其中市区面积247平方公里,人口约52万。
建国以来,镇江疏浚了大运河,新建了万吨级泊位码头,与日本、新加坡、美国、加拿大等50个国家和地区通航。铁路、公路交错成网,四通八达,东西两翼分别有南京和常州机场,构成了江、河、海相连,海、陆、空相通的立体交通网络。
镇江一日游篇2
镇江地处长江和运河的交汇处,长久作为兵家必争之地,钟灵毓秀、文深德厚,也是重要的商埠所在,纵览几千年的文明史,曾有诸多贤臣良将、文人名士或歌颂山水形胜,或缅怀耆旧高贤,留下巨著鸿篇、清词丽句无数。古有梁红玉擂鼓战金山,近有焦山血洗古炮台。它是《文心雕龙》、《昭明文选》、《梦溪笔谈》的诞生地,是“甘露寺刘备招亲”、“白娘子水漫金山”等传说的发源地,稼轩词云“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龚自珍诗曰“万古焦山一痕石,飞升有数此权舆”。以上种种都是镇江这座城市不该被淹没的证据,如斯美景怎能让旅游者留下“一般”二字,可事实又是如何呢?笔者经过调查和研究,将调研结果呈现如下:
一、镇江拥有的旅游资源
1.镇江的宗教资源
魏晋南北朝时期,镇江就一直是长江下游地区著名的佛教中心之一,佛家中的著名庙宇金山江天禅寺、焦山定慧寺以及句容隆昌寺都座落在这里。
金山,江心一朵美芙蓉,建寺至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是除了香醋之外,镇江的又一招牌,除了本身佛教圣地的光芒之外,也搭乘了《白蛇传》中的水漫金山火了一把,可以说是晓谕天下。金山寺“依山而建,殿宇后堂幢幢相连,亭台楼阁层层相接,山体与寺庙深然一体,形成‘寺裹山’的独特风貌”[1],金山曾是最早举办水陆法会的场所,有“法会之王”的称谓。南朝梁天监时,梁武帝曾亲自来金山主持水陆法会,可见金山昔日恢弘,而康熙亲笔题写的“江天禅寺”,更充分说明了金山昔日之盛。金山寺还出过许多著名法师,与苏轼交好的佛印法师,在镇江还能听到当年苏轼与佛印论禅的故事,据说坡输予佛印的玉带至今还在金山,被作为镇山之宝;近现代慈舟老法师,修复金山寺,开办佛学院,宣扬佛法,名满中外。
镇江这座城市拥有的代表性的宗教圣地,除了佛家教诸寺之外,还有一座著名的道教名山也在这里悠然生辉——茅山。茅山是道教上清派的发源地,被道家称为“上清宗坛”,有“第一福地,第八洞天”之美誉。位于江苏省金坛市和句容市交界处,殊不知是不是因为“交界”的原因,它在镇江的地位略显尴尬,从常州、南京发往茅山的旅游专线均比镇江本市的多,“2012茅山新春庙会”居然能融入到南京文化旅游节中,茅山的价值在镇江本土反而被弱化,这是很让人心痛的现象。茅山是融自然景观、道家文化、***史迹于一体的风景名胜区,山区原有各种估计和自然景观300于处,以道教宫观为中心,遍布峰麓[2],千余年来,历经沧桑,盛名不衰。
金山和茅山是镇江最有代表性的宗教旅游胜地,此次调查研究主要从这两处景点入手,探究宗教文化(在镇江主要是佛教和道教文化)对一座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的影响。
2.镇江的天然旅游资源
镇江拥有2处部级森林公园——南山风景区和宝华山自然保护区。
南山风景区坐落在镇江南郊,现有招隐区、竹林景区、黄鹤山景区、九华山景区四大景区。各景区内重峦叠翠、茂林修竹、山深水秀、泉涌溪流,山上有树木160余种,飞禽70多种,居沪宁线之首。名胜区内景点有增华阁、读书台、济祖殿、听鹂山房、虎跑泉、鹿跑泉、林公泉、挹江亭、玉蕊亭、如斯亭、万古长青亭、鸟外亭、文心阁、学林轩等[3]。每一个景点的背后都蕴含着神奇的传说,游人到此有泉可饮,有洞可探,有鸟可听,有故事可追寻。宋代大书画家米芾更是赋予了镇江"城市山林"的美誉。
宝华山自然风景区位于镇江句容北部,是国家AAAA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92%,宝华山原名花山,因其春夏季节黄花漫山而得名,后因南北朝两代高僧宝志来此结庵传教而易名为宝华山,“古木参天,叶稠荫翠,根株蟠结,绿草茸茸,落英缤纷,它的三十六座峰峦好似三十六片莲花瓣,寺庙则如莲房端坐其中“[4],游人远观,更有一种“深山藏古寺”的意境。观宿鸟归巢,看云卷云舒,听清风拂耳,得恍如隔世的妙悟,连乾隆皇帝也在此慨叹“宝华深处秀,问路语吾曾”。同时,因宝华山山中隆昌寺在我国佛教史上的地位,宝华山也是目前国内最大的传戒道场,被称为“律宗第一山”。
3.历史人文旅游资源
镇江作为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并且还与自然旅游资源有着圆满的融合。在镇江,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四处:焦山碑林、丹阳南朝陵墓石刻、民国英国领事馆旧址、西津渡古街昭关石塔。此外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如镇江赛珍珠故居等共3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梦溪园等90处。
4.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拥有三千多年历史的古城镇江,蕴藏着丰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比较著名的有《与华山畿的传说》、《白蛇传传说》、“古琴艺术”、“秦淮彩灯(句容)”、“阿英山歌”、“嶂山马灯”、“镇江恒顺香醋酿制技艺”、“封缸酒传统酿造技艺”等。
二、镇江旅游景点现状及存在不足
1.金山公园门票管理混乱
镇江景点中,金山最有盛名,但现如今从游览者的口中得到的更多的是“不到金山后悔,去了金山更后悔”的评价,笔者经过调查,35.6%的游客认为金山的旅游项目单一,文化内涵低,52.7%的游客认为金山门票管理混乱,11.7%的游客选择其他,由此可以得出结论,主要让游客诟病的是金山门票的管理问题,即金山园中园二次收费的问题,游客在购买旺季60元、淡季35元的门票入园后,去到慈寿塔、法海洞以及周边景区均需要再次缴费,并且数额与门票相当,所以不论是本市游客还是外地游客大都选择不去这些景点,同时也对金山形成了比较负面的印象,更有留下了“金山无趣,不过十分钟就逛完了,完全对不起门票”的评价。倘若没有园中园的二次消费,想必没有游客愿意错过那些景致,游览时间也肯定远远不止10分钟,慈寿塔上可以览得金山全貌,俯瞰天地一禅,是金山最有吸引力的风光,可惜很多游客都未能看到,也就留下了金山无趣的评价,显然不会有再去的兴趣,更不会推荐亲朋好友去。在网络如此发达的今天,这些积攒的负面评价会轻易摧毁一座城市的形象,只有少数进行二次消费的游客认为金山尚可。饶是如此,他们也会带出,二次消费实在是太恶心的评语,对金山的整体印象还是偏向负面了,也可以想到这部分游客也不会选择再去。
2.茅山风景区旅游价值单薄
镇江下属县级市的茅山风景区仍以道教宫观为主体的洞天福地风光为主打品牌,笔者认为这样设定旅游价值未免浅薄,只停留在风光,尚未挖掘到内蕴价值。道教是唯一土生土长的中国宗教,具有中华文化独特的思想内涵,茅山的价值怎么能仅仅停留在观光,它的道教文化才是真正的无形的价值所在。从旅游建设的角度来看,茅山目前与镇江的联系不甚密切,从镇江出发去茅山,甚至没有周边城市便捷,这也是镇江旅游建设的硬伤之一——交通,前文也提到,镇江去茅山的旅游专线并不多,笔者亲自体验过,双休日从镇江客运站发车,车子破旧,一路颠簸,并且途中招手即停***客,全程大概用时两个小时,到站后心情郁闷身体疲惫,严重影响游览兴致。调查结果显示,从苏锡常镇、南京及扬州去茅山的游客大多以自驾的方式前往,少部分选择旅游专线。
3.镇江旅游宣传力度薄弱,整体地位尴尬
金山与茅山凭着其自身得天独厚的宗教地位而名扬四方,虽是镇江的招牌景区,但相关部门对它的宣传力度不到位,更何况其他景区,例如十里长山、仑山、圌山、巢凰山等这些景区连镇江市民知道的都不甚了了。在调查中发现,外地来镇江的游客中有38%在去上海、南京、常州等地游玩过顺道来镇江游览,35%是去扬州之前途经镇江,18%的游客是来镇探亲顺便观光,只有不到10%的游客是专程来镇江,但大多数都是冲着宗教焚香祈福来的,只有很少一部分游客是冲着镇江的文化特色及意蕴而来。笔者查访了省内10家旅行社,在各旅行社的行程安排中基本查不到镇江旅游专线,旅游地位一般是作为“南京两日游”或者“南京扬州三日游”的赠送产品,少部分有镇江专线的旅行社,如果游客不主动咨询,旅行社方也鲜少推荐。在查访过程中,笔者遇到这样一位游客,他对镇江的历史文化向往已久,但在各旅行社热门线路中从未看到过镇江专线,当他去咨询有无镇江专线时,工作人员给了他这样的答复“一般这样冷门的线路人不齐我们不发团的”,可见镇江旅游的地位何其尴尬。
三、关于镇江旅游建设的建议
1.统筹发展,加强门票管理
金山寺香火旺盛,声名远播,焦山的定慧寺在佛教圈内亦有一定名望,它们的宗教价值应该充分被挖掘出来。恢复金山的水陆法会,加大对焦山华严经法会祖庭的宣传力度,这些都足以吸引到对佛教感兴趣的普通游客和信仰佛教的游客,于此还可以开辟出专门的宗教旅游精品线路吸引眼球。而门票方面,有两个方案可供参考。第一,采用一票制,取消园内所有二次收费,将所有费用都归结到一张门票中;第二,取消现有景区大门门票,仅对慈寿塔等现二次售票的景点收取门票。
或者也可将金山寺裹山、北固寺冠山、焦山山裹寺、银山有菩萨无寺庙的特色通过金山湖整体串连起来,山寺景观与自然风光得以巧妙结合,再以各景区的禅宗文化和神话传说为依托,使得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相得益彰。而与此同时,南面有规划面积十八平方公里、二十个山头组成的南山风景区,其群峰连绵,古木参天,绿树浓郁,清幽断俗,其秀山、绿湖、古寺、名花、奇洞、甘泉、幽林为历代的文人所称颂。随着周围南徐新城、官塘新城、丹徒新城的崛起,形成城中有山,山中有城,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城中山水独一无二的特色。[5]金山湖水域比及西湖还略大几分,并且在金山湖北面就有涛涛长江水,其北岸还有待开发的湿地公园,如果这些景致都能融为一体,那镇江的园林建设可与苏锡杭杨园林风格的风景区媲美而脱颖而出。
2.依托文化,借鉴西安曲江“文化+旅游+城市”的发展模式
茅山的价值不能仅仅停留在观光,笔者建议将有形的道教宫观作为发展旅游的依托,并挖掘道教的思想内涵,让游客能感受道教真正的底蕴,感受道教所包含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与和睦祥瑞的氛围,引导游客正确认识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自觉主动地保护生态环境、爱护大自然,达到寓“教”于游的目的,既能让游客感受道教活动的精神内蕴,还能使游客受到圣贤教育,双管其下。软件做好了,硬件也要跟上,茅山目前与镇江的联系不甚密切,从镇江出发去茅山,甚至没有周边城市便捷,这也是镇江旅游建设的硬伤之一——交通,前文也提到,镇江去茅山的旅游专线并不多,并且路途颠簸,路边杂乱,缺少整齐统一的建设,这就需要我们的相关部门能够统筹规划好这条路线。
3.加强软硬件建设,各部门协作支持
镇江目前市容市貌某些方面的“脏乱差”现象依旧存在,市区主干道违法占道停车、风景区内小摊贩违法占道经营,还有公共交通方面都差强人意,这就需要市民与***府一起创造优美环境,有关部门加大监管力度,同时景区景点、车站、交通工具、商场饭店、宾馆这样的窗口单位尤其要保持环境优良,各项配套设施完善到位。软件方便,主打文化旅游的品牌,完善各项服务。
因此,“加快旅游产业发展,需要旅游部门内部各环节、各企业、各地区之间的密切配合,还需要与旅游业直接有关的交通、商业、景区等部门的协作和支持。”[6]
4.加大宣传力度,借鉴常州旅游的广告效应
“‘无锡不仅公交车、市中心公交站台上到处可以看到常州景区的广告,连火车站也有。有时候我下了火车,会怀疑自己是不是下错站,到了常州?’无锡市民的说法其实并不夸张。据旅游业内人士称,常州景区大多为民营,在广告投入方面可谓大手笔。据了解,去年嬉戏谷开业前期投入的广告宣传费上亿元。在此前举行的国际旅交会上,常州某景区还未开业就拿下10个展位,投入10多万元。去年,常州嬉戏谷、恐龙园、春秋淹城、天目湖四景区光在央视播放总计1分钟的宣传片,就耗费4000多万元。这样的广告投入在其它城市几乎是不可想象的。”[7]密集的广告投入为常州的新造景区聚集了大量的人气。反观镇江,我们有“法会之王”的金山寺,“大字之祖”的焦山碑林,有“英雄之魂”的北固怀古,有“千年往事”的西津古渡,但是我们却没有常州的人气,镇江的现状可以用一句陕西俗语很贴切的概括——“守着金碗银筷讨饭吃”。我们需要加大对旅游宣传的投入,镇江景区分散,星罗棋布,这就需要一个强有力的宣传点将之串联,同时借鉴常州的广告投入,吸引周边城市的客源。
结束语
旅游业是一种关联度很大,带动性很强的产业,据世界旅游组织的测算:旅游业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收入至少能达4.3元,旅游业吸纳1人就业,可以带动5人就业。[8]旅游业对城市GDP的贡献作用不容小觑,镇江有着得天独厚的宗教旅游资源,却尚未发挥出作用,我们应该充分挖掘镇江拥有的佛教和道教资源,使其绽放出光彩,用佛文化牵住游客,用道家思想意蕴留住游客。
参考文献:
[1]摘自百度百科金山词条.
[2]摘自《茅山志》.
[3]摘自南山风景区的景区简介.
[4]摘自《宝华山志》.
[5]摘自镇江新闻.
[6]关于发展镇江旅游业的调查[J].江苏***协,2001(2):26.
镇江一日游篇3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民间艺术资源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前,城镇化成为中国热门的主题词,各地都要如火如荼地推进城镇化建设。但是,在城镇化进程中各地要加强地方文化资源的传承、保护与开发利用,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十报告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新型城镇化的“新”就是要由过去片面注重追求城市规模扩大、空间扩张,改变为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公共服务等内涵为中心,真正使我们的城镇成为具有较高品质的适宜人居之所,而不是简单地建高楼和建广场,同时,也不能在城镇化的过程中把自己的乡土文化“化”掉了,城镇化和留住我们的传统不是对立的,应该是一致的。
一、湛江市“非遗”现状
湛江市地处雷州半岛,自古就有“天南重地、海北名邦”之美誉,蕴含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2006年2月,经过各方面不懈努力,东山镇东山圩村的人龙舞者顺利通过广东省评审,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首批入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推荐项目共有501项。6月2日,***公布第一批部级非物质文化(所谓“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一种无形的文化形态,包括民间风俗和仪式、社会知识和实践,还有各种节庆以及宗教实践等。中国于2004年加合国《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遗产名录,湛江市东海岛的人龙舞和遂溪县的醒狮项目入选。2010年3月30日,湛江市文化局公示《湛江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陈那二、吴爱平被认定为人龙舞项目传承人。2009年1月,雷州市沈塘镇沈塘圩里有四百多年历史的沈塘人龙舞成为湛江市第二批非物质文化保护遗产项目。2009年9月,沈塘人龙舞已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8年6月,湛江市麻章区旧县村的傩舞与湛江市的雷州歌、雷州石狗和吴川飘色一起列入“第二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12月,旧县村被评为第二批“广东省古村落”,是此批湛江唯一入选的单位。
但是,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推进,由于各级***府缺乏保护地方传统文化的意识和人力物力所限,这些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状况堪忧,以人龙舞为例,目前人龙舞赖以生存、发展的社会基础发生了深刻变革,社会对于人龙舞的需求在逐渐缩小,并且向娱乐化转变,传统文化内涵逐渐萎缩。人龙舞属于传统民俗活动中的主要娱乐方式,为传统节日助兴。但是,随着社会节奏加快、商业化加强,传统节日观念减弱,人们审美观念转变,更加倾向于快捷、现代化娱乐方式;人龙舞演出需要巨大的场地、服饰也比较繁琐、演员需要一定培训,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人龙舞的表演活动;人龙舞的演出队伍出现断代现象,一批人龙舞老艺术家由于年龄、身体等原因已经不能登台,但是农村青壮年一代外出谋生,对于这种非盈利性,又需要投入巨大精力、时间的公益性活动不是非常热衷,常常出现找不齐演出人员的现象。诸如此类的原因导致人龙舞的保护与发展一直徘徊在举步维艰之中,人龙舞仍然面临着濒危失传的威胁。
二、“非遗”艺术产品的开发与利用
(一)、人龙舞是湛江市文化建设的丰硕成果
东山镇人龙舞获首批部级“申遗”推荐项目后,湛江市***府与有关部门正努力将此民间艺术瑰宝推向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在湛江市和当地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心指导下,总结近年来巡游、演出和举办文化节的经验,积极策划“中国・广东湛江人龙舞奥运情”意向方案,计划推荐人龙舞作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节目。让湛江人龙舞进***奥运的想法早已有之。2001年7月北京申奥关键时刻,东海岛曾组织2008个学生在当地组成北京申奥的***案以示支持,后来这一行动还在北京申奥成功后作为广东的代表,上了当时中央电视台7时档的新闻联播节目。湛江市近年来通过中央电视台等媒体和在首都的湛江籍企业家等渠道,积极加强与北京奥组委的沟通交流,北京奥组委对东海岛关心参与奥运的热情和创意回信,表示关注和感谢。据悉,早在1994年4月,湛江人龙舞就曾应邀到北京参加全国“五一”劳动节庆祝活动,深受首都人民和外宾的称赞。2008年,湛江著名雕塑家简向东将木雕与奥运联系起来,其作品《人龙舞腾奥运》(亦称《人龙舞动2008》)入选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北京市***府和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办的第三届中国北京国际美术双年展,同年在首届广东雕塑大展开幕式暨颁奖仪式上,《人龙舞腾奥运》捧回本次大展最高奖项之一的“最佳本土奖”。虽然最后无缘奥运,但是其被中国美术家协会挑选作为代表中国当代美术精品,日前在世界艺术之都――巴黎等国家和城市参加“中国美术世界行――中国当代美术作品展”。中国驻法国大使孔泉、法国外交部亚洲大使瓦拉德、中国美协副***吴长江等参加作品展开幕式,展览受到广大法国观众的热烈欢迎,引起中法媒体的极大关注。在人们进入北京奥运会倒计时第99天的5月1日上午,由广东省旅游局和湛江人民***府共同主力的,2008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在湛江市东海岛旅游度假区中国第一长滩隆重开幕。规模宏大的千人人龙舞表演,万人汇集观看,成为南粤大地喜迎奥运的又一盛事。同台上演的“大海欢歌”文艺演出,更是锦上添花,唱响彩色湛江和谐曲,表达了湛江人民支持北京奥运的坚定信念。
世界博览会被称为人类文明的驿站。广东省文化厅高度重视,特组成专家考察组,深入到粤东和粤西数个文化底蕴厚重的地级市挑选参加上海世博会的节目。2010年3月,气势磅礴、乡土气息浓郁的东海人龙舞表演征服了省考察组,与富有湛江特色的民间艺术廉江市良垌镇的舞鹰雄及湛江市粤剧团的《风雪山神庙》3个特色节目,赢得参加上海世界博览会庆典的入场券。2010年7月28日,上海世博会“广东活动周”开幕,东海岛的人龙舞和潮州的布马舞、梅州的船灯、揭阳普宁的英歌舞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受邀巡游表演。东海岛人龙舞艺术团不仅在开幕式当天获得省市各级领导的高度评价,并且在随后两天半的巡回演出中获得中外游客的一致称赞。艺术团其中一名年轻队员说道:“很多人没看过我们湛江的人龙舞,他们看到眼睛都直了,只要一停下来,全部人围上来和我们拍照。”
(二)、人龙舞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名片,扬名海内外
2011年2月,东海人龙舞表演团队受邀赴福建厦门参加海峡两岸民俗踩街暨厦门第七届元宵民俗文化节展演活动。正月十四踩街巡游和广场演出活动中,人龙舞精彩的表演赢得了沿街观看市民的热烈掌声和此起彼伏的欢呼声,《中国日报》、《网易》、《海峡导报》、《新民网》等竞相报道。
2011年2月,雷州沈塘人龙舞表演团队受邀参加第五届珠海民间艺术大巡游。届时,中山、江门、香港、澳门及珠海本地的23个原汁原味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同台出场。在两个小时的大巡游活动中,首次参加珠海民间艺术大巡游的雷州沈塘人龙舞吸引了20多万游客和珠海市民客沿途追捧观看,大巡游的一大亮点,引来新华社、中国人民广播电台、搜狐、新浪、《南方日报》、广东新闻联播等众多媒体的关注。
2011年2月18日,东海岛人龙舞艺术团受邀参加由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中国龙狮运动协会主办、广东省佛山市禅城区人民***府承办的佛山第九届粤桂港澳台狮王争霸赛暨中国民间特色龙表演赛。在开幕式表演赛上,东海岛人龙舞精彩演出,取得国家体育总局社会体育指导中心等领导高度评价,并荣获表演优秀奖。
2012年2月,东海人龙舞艺术团应新加坡人民协会的邀请,赴狮城参加新加坡妆艺大游行。妆艺大游行是新加坡一年一度农历新年期间的户外大型欢庆活动,自1973年首次举办以来,每年都吸引数百万人观赏。湛江“人龙舞”是国内应邀参加演出的三支队伍之一。湛江人龙舞的表演独树一帜,各式各样的“龙”构成一幅波澜壮阔的“全龙***”,成为全场的焦点,赢得了震耳欲聋的欢呼声、喝彩声,震撼了新加坡,中央电视台、新加坡《联合早报》等媒体纷纷作专题报道。
近年来,湛江东海人龙舞表演团、雷州沈塘人龙舞在企业家热心支持和推介下,参加1997年参加香港回归庆祝活动,2007、2008年回归庆典和2009年的国庆六十周年庆祝活动及2010年回归13周年大巡游,已经成为香港各大型庆典和巡游活动的“家常菜”,非常受香港组织方和市民游客的欢迎。
(三)、湛江人龙舞成为湛江市滨海旅游亮点
自人龙舞成功入选首批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以来,湛江市旅游部门为深入贯彻落实市委、市***府关于构筑“彩色湛江”大旅游格局和加快建设区域性商旅中心的部署,加快湛江特色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向海内外游客充分展示湛江的独特魅力,进一步唱响东海岛人龙舞和中国第一长滩旅游品牌,提高湛江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推动湛江旅游加快发展,同时丰富广大市民和游客的假日生活。2006年,湛江市***府在国庆黄金周举办首届湛江东海岛人龙旅游文化节,由418人组成的“九龙共舞”精彩场景,冲击基尼斯纪录,多家珠三角旅行团闻讯纷纷竞相包场。先后有6批珠三角旅行团、1000多名游客到东海岛包场观看人龙舞演出,此种热潮在该区近10年来的旅游接洽中从未有过。湛江市30多家旅行社均接团参观首届人龙旅游文化期间的人龙舞表演,将人龙舞作为国庆黄金周期间的主要“卖点”推出。受此影响,东海岛龙海天景区16家大小宾馆“十一”长假的客房预定业务比往年提前了半个月左右。2007年五一黄金周,湛江市旅游部门决心擦亮唱响人龙舞这块文化瑰宝,培植系列人龙旅游文化产业,特举办“2007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本次特组织188人合成5条龙表演主题为“东海人龙贯长虹”的人龙舞,主要有“双龙出海”、“五龙戏珠”和“盘龙高塔”等新套路,场面壮观。76米长由188人组成的最长人龙舞在龙海天沙滩首次亮相,在公证人员监证***入“上海大世界基尼斯之最”,2万多游客亲历了这精彩一幕。证书这样写道:最长人龙(长:76米)。12月10日,代表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和北京星朗文化有限公司的编导艾小姐到东海岛经济开发区试验区东山镇东山圩村采景,因为该村的人龙舞已作为上海大世界基尼斯百集奇人系列专题片开镜的重头戏。据了解,《基尼斯百集奇人系列专题片》是上海大世界基尼斯总部和北京星朗文化有限公司道首度合作的一部大型电视系列专题片,旨在弘扬“中华一绝”的灿烂文化,如今入选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民间艺术的“湛江(东海岛)人龙舞”是该系列专题片开镜的重点对象。2008年,由广东省旅游局和湛江市***府主办的为期3天的中国湛江东海岛人龙沙滩旅游文化节,受到广泛关注。5万多名市民和外地游客涌入东海岛共享这次文化盛会,新华网、人民网、新浪网、南方日报、羊城晚报、广东电视台等60多家媒体大量播发这次活动的重头戏――千人人龙舞的文字、***片、视频等新闻。2010年3月湛江市“东海第三届人龙舞文化节”吸引广大市民、游客观看。文化节的主要项目“人龙舞”更吸引大众的眼球,深受人们喜爱,博得村民阵阵掌声,向全国各地游客展示南方小渔岛的特殊民俗风情,切身体会渔民百姓是如何度过自己的传统节日。
(四)、民间艺术传承人走进高校课堂,探索出地方民间艺术“苏醒”、传承的新路径。
我院将地方民间艺术注入艺术实践,邀请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走进课堂、走进排练厅,躬亲示范,原创、改编作品,提升高师音乐生专业水平。2013年9月,舞蹈系率先把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湛江傩舞引进课堂,并以此为基础编创舞蹈《傩风》参加多项舞蹈大赛获奖。2014年4月26日在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CCTV-3)《舞蹈世界》第四期“舞蹈全民星”节目播出,引起各大媒体的关注。
2014年3月,我院正式成立“部级非遗雷州姑娘歌的传承训练示范基地”,挂靠声乐系,实施一系列行之有效的传承与发展策略:首先,聘请传承人付海燕、陈家悦两位艺人亲临课堂为学生做示范指导,为雷州籍学生快速、准确地掌握雷州姑娘歌的基本唱腔与表演程式创造条件。第二、对雷州姑娘歌进行口述史整理。从学术角度对姑娘歌进行记录、打谱、整理,并结合当今审美艺术,融入现代元素,丰富其艺术表演形式与内容,使这种口传心授的民间艺术提升理论性、系统性,成为有谱可唱的现代音乐艺术,从而拓宽雷州姑娘歌的传播渠道,扩大雷州音乐的受众群体。2014年6月15日,由广东省教育厅主办的2014年广东高校“唱响中国梦、百歌颂中华”歌咏总决赛在星海音乐学院举行。这项比赛竞争非常激烈,属于广东省高端比赛。共有全省高校93支合唱团、196位歌手(组合)节目报名参赛。经过初赛、复赛淘汰,共有32支合唱团、47位歌手(组合)近2000名师生晋级,分4场进行合唱专场和歌手(组合)专场的现场决赛。我院选送的姑娘歌组合《传承姑娘歌》荣获一等奖,这是对学院艺术创新的充分肯定,赢得良好的学术声誉。
三、城镇化进程中“非遗”保护的意义
新型城镇化建设过程中一定要把“以人为本”和“以文为基”结合起来,把新的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城镇的规划更有机地结合起来。城镇化不是一块土地上的全新建筑,而是座落于原有部落并具有原部落形态文化特征的一种新型生活方式。近年来,在省、市相关部门的重视、支持和具体指导下,湛江东海岛经济开发试验区保护和开发人龙舞,雷州沈塘、遂溪城月等地积极行动,共同做好人龙舞史料收集研究、原生态保护、文化品牌拓展等工作,使湛江人龙舞又焕发了新的生机。2013年荣获中国民间文艺最高奖――“山花奖”。2014年2月,湛江市东海岛东山镇举行东海岛人龙舞巡游表演活动,广东省文化厅组织的广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百集纪录片《探寻・传承》摄制组到现场拍摄,来自珠三角和湛江各地成千上万的影友和群众饱尝眼福过足了瘾。当今的人龙舞表演汇集传统文化精华,又倡导现代文明新风,备受推崇。
地方传统文化是城市精神所在,城镇化过程中只有把这些地方文化遗产加以保护和利用,经过艺术实践有效加工为艺术产品,成为市民喜闻乐见的文化生活的一部分,产生文化认同,凝聚为城市的灵魂,真正做到“记得住乡愁”的城镇化。 (责任编辑:晓芳)
参考文献:
[1]何明、吴晓.从实践出去:开启艺术人类学的新视域【J】.文史哲,2007,(3).
[2]石延春.音乐实践是攀登艺术技能高峰的缆绳【J】.希望月报,2007,(4).
[3]唐汉基《湛江东海岛“人龙舞”》,《湛江文史资料》第十六辑。
镇江一日游篇4
2月3日,镇江市民发现自来水中有浓重的氯气味道。当时镇江***声称是因为天冷,加大了氯气投放量。镇江环保局在上述通告之前的50余份水质检测报告中,也对苯酚污染只字未提。
当地疾控中心一位专家告诉财新《新世纪》,他们2月2日就获悉自来水中有异味,随即展开调查,发现了苯酚超标。但***府未及时公布此情况,直到污染过后才告诉市民。
如今的镇江已发展成一个化工基地。制药厂、化工厂等企业密集地分布在长江两岸,运送化学品的船只来回穿梭,企业非法排污、化学品运输泄漏等风险始终存在。如果日常监管不力,或者突发事件发生时处置不力,镇江及下游居民的健康无疑会受到极大威胁。
韩籍船只有重大嫌疑
2月3日下午3时50分左右,陆续有镇江市民向环保局和自来水公司反映自来水中有漂白粉异味。镇江自来水公司当时解释称,经初步调查,自来水中的异味与氯气投放量加大有关。之所以加大氯气投放量,是由于当地气温下降,氯气与水的反应变缓。为了达到灭杀细菌效果,水厂一般会提升消毒剂氯气的投放量,以保证水质安全。
随后镇江***也拿这一说法安抚民众,但很难让人信服。有市民说,过去气温比现在冷的时候,自来水也没有异味;随后网上有传言称,镇江水源地附近的化工码头50桶苯酚沉入长江,还有传言说一艘韩国货船出现泄漏。
恐慌情绪一度在镇江和镇江下游多个城市蔓延。有些城市的超市出现瓶装水和桶装水抢购热潮。
镇江水源保护区位于长江镇扬段上游南岸,是镇江自来水公司下属金山水厂、金西水厂的取水口,设计取水能力为每天60万立方米,是镇江市区和部分郊县乡镇自来水供应的惟一源头,总服务人口约120万人。
所幸此次事件影响不算太大。镇江市***府应急办通告称,至2月4日凌晨3时,金西水厂出厂水及主城区管网水质恢复正常。通告还援引江苏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专家的说法:根据目前数据,镇江市被污染自来水中的苯酚含量是低浓度的,不会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这份通告同时透露,对污染源苯酚的初步排查发现,一艘曾停靠镇江的韩国籍船舶排口管道阀无法关严,有重大嫌疑。这在一定程度上证实了网上的传言:“一艘韩国化工船在李长荣化工码头卸苯酚,末了不关严阀门,还用长江水洗被污染的船舱,这团水正好飘到当时大量取水的取水口。”
目前,江苏省海事、环保和出入境检验检***等部门,仍在继续调查取证。
根据镇江市***府应急办通告,自来水出现异味后,镇江市***府应急办就和国家、省专家组13名成员开始调查。但2月7日之前的四五天时间中,镇江***一直没有告知公众水源曾被苯酚污染,而是强调所有手工监测和自动监测站数据显示,取水口以及取水口上游1500米处水质均符合《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的三类水标准,挥发性有机物未检出。
前述通告显示,镇江自来水中受到苯酚污染的水体,检出苯酚含量在0.001-0.132毫克/升之间。有水处理专家表示,如果一直未检出挥发性有机物,那么就不可能存在苯酚污染;既然有苯酚污染,说明前几天***公布的检测报告隐瞒了苯酚污染的事实。
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三类水标准,挥发酚含量限值为0.005毫克/升。苯酚是挥发酚的一种,有毒、有腐蚀性,常温下为无色晶体,微溶于水。在水质检测中,一般是测定总酚含量,然后以苯酚作为标准来计算。
这就意味着,镇江市曾经检测到挥发酚含量超过地表水三类水标准的26倍。如果按照《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挥发酚含量限值为0.002毫克/升,则超标66倍。
多投氯气举措失当
对于镇江此次处理水危机的方式,多位专家均认为极为不妥。如果2月3日自来水中确实加大了氯气投放,恰恰说明当地应对此次水污染事件举措失当。
东南大学教授吕锡武对财新《新世纪》记者说,靠加大氯气投放量来治理苯酚是一种自杀行径,因此形成的氯酚比苯酚毒性更大。实际上,应该用添加高锰酸盐等强氧化剂或者生物方法处理。如果有备用水源的话,就应该放弃这一水源。
镇江疾控中心一位专家也指出,氯气在水处理中的作用是杀菌,冬季细菌本来就不活跃,天冷加大投入量本身就无必要。自来水中如果只有苯酚,味道还不是那么大,加了氯气后形成氯酚,味道更大。“明明早就发现了,污染的时候不告诉我,等味道小就说没事了。可是我都把水喝到肚子里了。”他说。
镇江在此次水污染事件中的信息,也受到普遍质疑。根据《镇江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预案》,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后,应由市突发环境污染事件应急中心办公室统一准确、权威的信息,正确引导社会舆论。但“准确、权威的信息”却姗姗来迟。最先发生苯酚污染的镇江,公布污染的时间却比其下游100多公里的如皋市晚了半天。
如皋市委新闻网2月7日中午消息称,6日晚,该市在长江取水口检测到来自上游的水体挥发酚超标,迅速启用应急备用水源。此后连续七小时水质指标正常,才恢复正常供水。
至于镇江是否将苯酚污染情况立刻通报给泰州、南通、上海等下游城市的相关***府部门,使这些城市早有应对准备,公众尚不得而知。
尽管如此,镇江那份通告仍然自我表扬称:“在此次事件处理中,领导高度重视,部门联动,处理及时,措施得力,保障了居民饮水安全。”
镇江一日游篇5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大家好!
非常感谢各位领导和各位专家到中山镇检查指导工作,关心帮助中山古镇的发展。下面,我将中山镇的旅游资源情况、保护开发现状、今后的发展思路等情况汇报如下。不当之处,请各位领导、各位专家批评指正。
一、历史遗存丰厚,自然风光旖旎,旅游资源得天独厚
中山古镇是第二批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位于重庆江津市南部山区的笋溪河畔,地处渝、川、黔三省市交界处,云贵高原北侧,系大娄山余脉,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四面山的北大门。地理位置为东经106°21′150″--106°25′40″,北纬28°22′30″--28°43′28″。中山古镇区位优势明显,北距江津市区57公里,重庆市区104公里;与佛宝国家森林公园、大圆洞国家森林公园接壞;距四面山风景名胜区35公里。全镇幅员面积156平方公里,地形南高北低,从南向北延伸,海拔高度265米至1442米。日照时间长,无霜期为260至300天。镇域内森林面积达15万亩,是地球上同纬度地区唯一幸存的原始常绿乔木阔叶林和针叶林混生带,植被繁茂,生态良好。中山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悠久,早在四千多年前就有人类居住。据南宋《清溪龙洞题名》碑刻记载(公元1151年),龙洞场可考历史855年。清康熙33年设行***办事机构——笋里十二都。光绪年间将原龙洞场、老场、马桑垭场合并成三合场。***初期建为三合,1982年改建中山,1993年与常乐乡合建中山镇,20__年嘉乐乡并入,20__年5月四面山镇高滩村并入。中山镇现辖6个行***村和一个社区居委会,人口2.9万。
(一)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中山古镇老街沿笋溪河而建,全长1586米,有铺面453间。现保存完好1132米,铺面307间。整街共分八节:即江家码头、观音阁、万寿宫、水巷子、一人巷、卷洞桥、月亮坝、盐店头。整条街道以青石铺设,街面3至5米宽,建筑为穿逗式木结构,中为骑廊式过街亭建筑,整条老街雨不湿鞋、日不能晒、冬暖夏凉。还保留了老茶馆、老酒馆、老药房、剃头铺、打铁铺等传统作坊。民居建筑专家、同济大学教授阮仪三考察评价是西南地区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最具民族特色的民居建筑群,并题:“整旧如故,以存其真,保历史文化名镇真实遗存,发展旅游,造福乡泽”。
中山古镇地域广阔,山水相间。特殊的地理位置,传统的民俗习惯,为后人惠存了大量的人文古迹,古庄园、古寨、古堡、古寺庙、古桥、古墩、古墓等古建筑遍布全镇。有以枣子坪庄园为代表的古庄园9处,有以唐代宝刹双峰寺为代表的古寺庙10余处,有以明代古寨朝天嘴古寨为代表的古寨古堡3处,有汉、明、清古墓千余座。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自古以来,中山古镇就是商贸繁荣的水陆码头,以前笋溪河与长江通航,陆地连接贵州、四川两省,各地物资集散于此。因此,码头文化、移民文化、宗教文化、巴人文化和行帮文化历史久远。
昔日繁荣的商贸流通,产生了盐帮、马帮、船帮、木帮、米帮等行业帮派,孕育了世界较早的“WTO规则——吴蜀均沾”、中国较早的“打假公告——禁卖发水米碑”等商业文化,“东方十字架”等宗教文化,“木帮公罚”等行帮文化。传承至今的民俗文化活动有川剧座唱、婚俗表演、打道琴、庙会、灯戏、赛龙舟、烧火龙、唱山歌、漂河灯、打铁水、爬杆杆、舞狮子、舞龙灯、千米长宴等。
(三)自然景观资源
境内拥有森林15.3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0,绿色覆盖率达98,是针叶阔叶林混生的典型地带。在1500多种植物中,有以桫椤、银杏、楠木等为代表的20余种国家一、二级保护植物。在上百种动物中,有以豹、猴、金鸡、白鹭、毒蛇为主的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几十种。镇内溪河密布,竹海连绵,翠绿成荫,瀑布湖泊众多,奇山怪石无数。在林溪相间中,溪、瀑、岩、崖、洞、柱、滩混然天成,幽、险、雄、壮、秀集于一身,景色与四面山国家风景名胜区一脉相承。
(四)特色旅游商品资源
传承至今的民间小吃有石板糍粑、烟熏豆腐、咂酒、蜘蛛粑、黄糕粑、浑水粑以及各种腌制咸菜等。近年挖掘开的特色旅游商品有手工绣品、木制品、竹编、草编、藤编、印染工艺品以及各种土特产品等。
二、高度重视,科学定位,中山古镇保护开发成效显著
20__年6月,中山镇组建古镇旅游保护开发领导班子,开始筹划对古镇的保护性开发。20__年9月测设规划,制作申报国家立项的保护文本资料,月底被评为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20__年,重庆市人民***府批准通过《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20__年3月被评为重庆市楹联之镇。20__年9月16日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
(一)市委市***府高度重视,古文化旅游成为江津一大品牌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江津市委市***府就出台了“旅游兴市”战略,为全市的旅游开发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中山镇抢抓机遇,开始作手开发旅游,使待闺深山千年的古镇开始揭开神秘面纱。特别是市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立了“两地一中心”的发展思路,吹响了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号角。以生态旅游、红色旅游和古镇旅游为主的特色旅游发展战略全面启动。随即,市委、市***府将中山古镇的开发列入全市38个重点项目之一,明确由市旅游局牵头,市文广新局协助,中山镇组织实施,重点打造文化古镇,完成进镇道路改造及场镇环境整治。江津市四大班子有关领导组成工作组,负责督促检查,市委副书记杨盛华牵头,***协副***余泳海主抓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市委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两次主持召开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工作专题会议,要求市级部门围绕全市旅游业发展,特别是四面山、中山旅游开发,结合自身职能,为旅游发展每年干好一件实事,并纳入市委、市***府的工作考核。市旅游局、规划局、交通局等10多个部门立即牵头落实相关任务,形成了各级各部门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
(二)中山镇举全 镇之力,聚全镇之智,保护开发措施扎实
中山镇地处江津市南部山区,是传统的农业镇,基础条件差,无大的产业支撑,经济发展滞后,唯有发挥古镇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产业,才能实现富民强镇目的。因此,中山镇******府,通过广泛的宣传,统一了全镇人的思想,充分认识到了实施旅游兴镇战略的重要性,全镇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劲足,一系列古镇保护开发举措出台,并得以顺利实施。
1、保护管理机构。20__年9月,中山镇***、***府抽调三名机关干部在古镇老街设立“江津市中山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开发办公室”及旅游接待处,负责古镇旅游安全、旅游接待、旅游宣传、招商引资等具体工作。古镇建设、环境和食品卫生、地质灾害、工商注册、税务登记等工作由***府职能部门管理。20__年,中山镇设立旅游工作领导小组,重新调整充实旅游办公室工作人员,成立了古镇保护管理的城管监察大队,抽调5名机关干部专职负责,制定出台了《关于中山古镇旅游发展的实施意见》。
2、保护管理体制。中山镇属部级文物保护单位,由上级文物、规划、建设、旅游部门主管,镇内文物实行义务保护员保护制度。同时,镇***府严格按照《文物法》、《重庆市历史文化名镇保护管理规定》、《中山古镇保护与规划》等有关规定,切实加强对古镇的保护和管理工作。
3、危房改造。中山古镇老街年久失修的居民危房,中山镇******府通过现场勘察、鉴定、设计、申报、完善一切手续并批准后,按照原有空间大小和风貌,本着整旧如故,以存其真的原则实施改造。严禁一切乱搭乱建和破坏古镇风貌的行为发生。
4、消防安全管理。通过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加强安全生产检查和值班,建立安全生产管理登记台帐,增添消防设施器材,认真做好消防安全预防工作。并组建了专职消防队、义务扑火队、城管监察大队等专门机构,负责古镇消防和安全事故的救助工作。
5、民俗文化的挖掘保护。20__年3月,市领导牵头组建了中山保护开发调研组,重点围绕保护古镇设施、保持古镇风貌,提炼古镇形象、挖掘古镇潜力,展示古镇形象、打造古镇品牌,保障古镇开发、实现提质增效等主要内容,深入中山古镇进行调研,撰写了一系列调研报告,并先后在《中国旅游报》、《中国西部周刊》、《重庆***协报》和《江津调研》等发表。7月调研组提出了《挖掘中山古镇文化内涵的课题方案》,围绕中山古镇遗存,对巴人文化、建筑文化、商业文化、楹联文化、宗教文化、移民文化等有针对性的进行普查、研究,调研成果将以出版《中山古镇导游词》、《中山风光》、《中山文物古迹》、《中山文化丛书》等进行运用和展示。
(二)全方位宣传推介,中山古镇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升
中山古镇保护开发工作启动以来,先后到古镇制作节目的电视台有:中央电视台《天天饮食》、《搜寻天下》、《绵绣梨园》等栏目组;重庆、四川、北京、河北、黑龙江、上海、深圳、辽宁、陕西、福建等省级电视台。在古镇拍摄了电视连续剧《梅花档案》(周杰主演)、《龙虎人生》(王志文主演)。重庆电视台拍摄了《雾都夜话》栏目剧《古镇人家》、《人间真情》,纪录片《深山望远》、《桫椤树下》,以及《古镇马娃》、《目击者》等电视短剧。
20__年重庆出版社公开出版发行《中山古镇》一书和古镇人文风景名信片一套。作家、记者在《人民日报》《重庆日报》《今日重庆》《新女性》等各类刊物上已发表古镇文章数十万字,200余篇次。通过光碟、网络、广告、挂历、年画宣传,以及举办摄影展、招商会、研讨会等方式宣传推销古镇,20__年的中山古镇楹联征集活动和20__年的“千年中山、千米长宴、千人团年”活动,分别得到近百家媒体、网站宣传,古镇知名度美誉度更加提升,基本实现了享誉国内的目标。
(三)古镇旅游一年一个台阶,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丰收
1、加大保护开发经费投入
从20__年开始,中山镇用于古镇危岩整治,旅游公路、公厕修建,古镇规划,老街路面整治,消防安全设施,人员和宣传等保护经费投入近1000万元,每年均在100万元以上。主要是镇***府 财***和江津市级***府投入,均属于临时性投入,古镇没有固定保护经费来源。
2、经济社会效益
古镇的保护开发,***府投入活激活了民间资本投入旅游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民间投入达1500多万元,有效拉动了固定资产投入,旅游房地产大幅增值,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繁荣了地方经济。旅游人次以20的幅度逐年上升,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共接待50多万人次,他们来自国内各大省市以及30多个国家。旅游综合收入4000多万元。旅游业的发展,解决了部份富余劳动力,场镇居民80失业人员实现就业,同时,促进了社会稳定。随着旅游的业的不断发展,中山镇群众眼界得到拓展,综合素质全面提高,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发展。特色旅游产品的开发,为镇域的农副产品加工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增加了农产品的附加值,镇内群众收入逐年增加。旅游开发前,场镇居民享受低保的近70,20__年下降到38,农民人均纯收入20__年达到2939元,比开发旅游前增加近1000元,财***收入20__年完成36.22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518。20__年、20__年中山镇综合经济实力排名保持在江津市南部山区前三位。在经济得到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中山镇在国内的知名度处于全江津市第一,美誉度不断攀升,在第二批全国历史文化名镇的申报中一举成功,为江津市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明确思路,准确定位,增添措施,推动古镇跨越式发展
中山古镇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人文历史、自然景观相得溢彰,是重庆十大旅游精品工程渝南精品线的重要景区,是渝川黔金三角区域旅游的重要组成,是江津打造蜚声中外旅游胜地的序幕。坚持保护性开发,中山群众在旅游发展中得到实惠,发展旅游是中山群众之盼、中山出路所在。中山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为契机,确定了建设旅游重镇的目标,推进“特色小镇、旅游扶贫”的新农村建设。
(一)创新体制、强化领导。一是建立中山古镇开发领导小组,由市领导兼任领导小组负责人;二是实施古镇保护和开发的人才战略;三是营造中山古镇保护和开发环境,实施旅游扶贫工程,建设旅游重镇;四是将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继续列入市委、市***府较长时期的重点工程,举全市之力,进行开发。
(二)深入挖掘文化内涵,高起点做好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一是对全镇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普查,实施抢救性保护;二是继续做好文化内涵的挖掘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商品;三是按照策划先行,规划发展的原则,完成旅游策划和发展规划。
(三)完善市场运作机制,实现招商引资的突破。一是按照“***府主导、企业主体、市场动作、社会参与”的模式运作;二是市***府出台加快中山开发的优惠***策,促进招商引资见成效;三是采取多渠道投融资,推进中山古镇的保护和开发。
镇江一日游篇6
关键词:镇江;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
镇江地处江苏省长江南岸,是典型的滨水城市。2006年镇江市***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北部滨水区建设,至今已取得许多实质性进展;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对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开发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旧港口和滨水区出现衰退现象,城市滨水区的重建在北美首先发起,随后蔓延至欧洲乃至全球,其中出现了不少公认的成功典范,但同时也有失败的模仿者。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由于实践的领先,在理论研究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成果,对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中的物质、经济、社会、***治层面都有深入探讨。在物质层面,国外专家普遍强调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及公众利益的维护;在经济层面,国外学者将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策略归纳为两类:一是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导向,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大部分成功的项目属于第二类,这与“后工业社会”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在社会***治层面,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一般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这一关系下,如何平衡***府、再开发机构、投资机构和市民的利益成为一大难点。国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中旅游游憩功能进行研究。例如,Krausse(1995)以美国罗德岛的新港为例,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查,认为滨水区旅游业发展必须和当地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平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城市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呈日益增长趋势,国内学者、规划师首先从介绍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开始,然后结合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实例,从开发机制、经济发展、相关者利益、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关注城市滨水区开发。例如,保继刚、刘雪梅通过对广州滨江东开发的案例分析,指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区开发模式的缺陷,建议***府应在意识、理念、体制、***策等方面发挥控制角色。国内学者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研究大部分是通过案例来阐述所研究的内容,具体包括滨水区旅游资源评价与整合、旅游产品设计、游憩空间开发及原则等。
二、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资源及特点。
镇江北部滨水区是指长江路、东吴路、禹山北路以北,以内江(又名北湖)为核心,含老港池、水面及长江滩地在内总面积约61.
6KM2的沿江临水区域。该区域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结合非常完美。闻名中外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沿江拔起于平畴之上,颇为壮观。金山海拔虽仅44m,但山中建筑依山层叠而上,别具一格,堪称立体园林,金山寺更是蜚声海外;焦山耸峙江心如浮玉,又中分二水,颇有中流砥柱之势,隔岸象山对峙;北固山绝壁临江,形势险固;“三山”名胜历史遗存、民间传说丰富,如金山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焦山有关《瘗鹤铭》的传说、北固山的“甘露寺刘备招亲”等。云台山风景区的西津渡历史街区,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全国现存唯一的喇嘛式过街石塔(昭关石塔),有清末民初镇江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西津渡古街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被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誉为“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
拥有得天独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镇江北部滨水区本应是彰显镇江“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最佳之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给人的印象却是滨江不见江,靠山不见山,原因在于镇江在城市工业化初期,北部滨水区一直承担着航运、工业生产的任务。众多码头、泊位、企业在支撑镇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排放大量污废水和废气,致使城市滨水区环境污染严重,面貌“脏乱差”。
镇江北部滨水区在大尺度空间上处于长江下游变化最剧烈的河段之一—长江镇扬河段。历史上长江镇扬河段的河床和主泓道发生过几次大的南北往复摆动;清康熙以后,长江主泓道北移,镇江沿岸泥沙沉积加剧,1840年前后,与镇江主城区相连的大型边滩—征润洲形成,以后征润洲不断向北、向东淤涨延伸;目前,征润洲沙滩、焦北滩已基本包围包含镇江老港池的长江内江水域,以河成湖内江(北湖)为核心的北部滨水区由此形成。
内江由于不断有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使镇江老港港池通航条件越来越差,建国后虽经多方整治,但最终还是由于港池淤塞、无法生产不得不外迁;另一方面,内江容量的不断减少,也影响镇江城市的防洪功能,加剧了滨水区水体的污染,使“三山”风景区失去原有“水面云山”、“山水相连”、“东西浮玉”的秀丽山水景观。
三、镇江北部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过程及所体现的原则。
2006年镇江市***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北部滨水区建设之前,镇江市已先后启动并完成了长江路滨江大道拓宽与沿江风光带建设工程、位于北固山和焦山之间的滨江旅游风光带工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之后,在镇江市委、市***府正确领导下,全面启动实施了金山湖整治、内江节制、拆迁安置等一系列工程建设,以及截污、控污、污染企业搬迁、渔民安置、码头搬迁等配套措施工程;未来的北部滨水区将以波光粼粼的内江(北湖)水体融金、焦、北固三山为一体,自西向东形成征润洲景区、金山景区、云台山景区、内江湿地公园、北固山景区和焦山景区六大特色景区。纵观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这一巨大系统工程,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开发的一些原则得到了较好的遵守: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规划建设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续。北部滨水区建设是“十一五”镇江城市“南山北水”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规划建设中,通过在城市南、北之间建立纵向联系通道,如朱方路、檀山路、黄山北路、黄山南路等,将大江风貌引入城市,使滨水区空间更加开敞、开放,使“南山”、“北水”有机连在一体。
2.优先考虑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原则。
镇江依水而建,因水而灵,水体的质量对滨水区乃至整个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北部滨水区主要以工业、航运为主时期,内江水体污染相当严重。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的重点是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此,镇江市***府于2002年底向科技部争取到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简称镇江“863”项目,2003年10月正式启动,先后对滨水区内二百多家生产性企业、27座码头实施搬迁或整治;通过在征润洲引航道内江入口处修建节制闸,扩建焦山东南方向焦南闸、焦南坝,新建运粮河七摆渡、二摆渡闸等“四闸一坝”工程,并对内江进行清淤扩容,以有效控制内江的水位和水质。金山湖整治工程通过退渔还湖、引换水控制、环湖景观、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恢复金山三面临水的风貌;同时组织专家对北固湿地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对金山湖湖滨带植物群落进行恢复设计,从而有效改善滨水区水环境质量、恢复良好生态系统。
3.旅游游憩功能开发与其他功能开发相协调原则。
专家们普遍认为城市滨水区作为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其用地项目应向大众开放。镇江在滨江大道工程及滨江旅游风光带工程中,都给游客和市民保留了面积可观的公共景区空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但北部滨水区建设作为一个大型区域性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就投入产出而言,其主体不对称,相对局部的大投入、短期的强投入,它回收的范围更多是全局性的,回报的时效更多是长期性的,因此滨水区旅游功能开发必须与城市防洪功能、居住功能、商业功能开发相协调。对宝贵的北部滨水区土地资源,采用市场化经营,坚持通盘考虑、统一部署,追求滨水区土地不断整体升值,保持北部滨水区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协调发展。
4.尊重地方文脉原则。
文化要素是最能体现城市自身环境品质和潜质的方面之一,城市滨水区开发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演进,体验她的特色和脉络,收集她的人文与传说。镇江北部滨水区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充分认识到镇江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了城市文脉。例如:滨江旅游风光带中的咏水诗画长廊用浮雕的形式刻画了在镇江段长江上发生的重大历史典故,集中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歌颂水文化的诗作;金山湖整治工程中,景观设计面积为1.08KM2,而其中新形成水面积就有0.68 KM2,目的在于让游人领略昔日“水漫金山”的风采;北固山附近经清淤与生态修复后,将重现“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胜景;在内江封航之前,有关部门两次组织打捞可能遗失在江中的《瘗鹤铭》碑刻。
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是镇江“滨江山水型”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游憩空间开发既有一般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的共性,同时由于镇江北部滨水区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又具有自身的个性。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开发中积累的经验、遵循的原则丰富了我国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
[2]刘雪梅,保继刚。国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5,(09)。
[3]周晓香。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研究—以黄浦江沿岸旅游开发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9,(02)。
[5]保继刚,刘雪梅。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J].规划师,2005,(05)。
[6]吴必虎,贾佳。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功能开发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2002,(02)。
镇江一日游篇7
关键词:镇江;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
镇江地处江苏省长江南岸,是典型的滨水城市。2006年镇江市***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北部滨水区建设,至今已取得许多实质性进展;本文在介绍国内外城市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研究的基础上,对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开发进行分析。
一、文献综述。
城市滨水区就是“城市中陆域与水域相连的一定区域的总称”,一般由水域、水际线、陆域三部分组成。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世界上许多城市的旧港口和滨水区出现衰退现象,城市滨水区的重建在北美首先发起,随后蔓延至欧洲乃至全球,其中出现了不少公认的成功典范,但同时也有失败的模仿者。北美、西欧等发达国家由于实践的领先,在理论研究方面也积累了较丰富的成果,对城市滨水区再开发中的物质、经济、社会、***治层面都有深入探讨。在物质层面,国外专家普遍强调城市滨水区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及公众利益的维护;在经济层面,国外学者将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策略归纳为两类:一是重振港区的工业和商业功能;二是以商业、游憩等开发为导向,对其进行彻底的改造,大部分成功的项目属于第二类,这与“后工业社会”中第三产业的兴起有直接关系;在社会***治层面,发达国家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一般采用公私合作的方式进行,在这一关系下,如何平衡***府、再开发机构、投资机构和市民的利益成为一大难点。国外学者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城市滨水区更新开发中旅游游憩功能进行研究。例如,Krausse(1995)以美国罗德岛的新港为例,通过对当地居民的调查,认为滨水区旅游业发展必须和当地社区居民需求进行平衡。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内城市滨水区的更新改造和再开发呈日益增长趋势,国内学者、规划师首先从介绍国外城市滨水区开发的实践经验与研究成果开始,然后结合我国城市滨水区开发实例,从开发机制、经济发展、相关者利益、历史文化等多个角度关注城市滨水区开发。例如,保继刚、刘雪梅通过对广州滨江东开发的案例分析,指出以房地产开发为主导的滨水区开发模式的缺陷,建议***府应在意识、理念、体制、***策等方面发挥控制角色。国内学者对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研究大部分是通过案例来阐述所研究的内容,具体包括滨水区旅游资源评价与整合、旅游产品设计、游憩空间开发及原则等。
二、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资源及特点。
镇江北部滨水区是指长江路、东吴路、禹山北路以北,以内江(又名北湖)为核心,含老港池、水面及长江滩地在内总面积约61.
6KM2的沿江临水区域。该区域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且结合非常完美。闻名中外的“三山”(金山、焦山、北固山)沿江拔起于平畴之上,颇为壮观。金山海拔虽仅44m,但山中建筑依山层叠而上,别具一格,堪称立体园林,金山寺更是蜚声海外;焦山耸峙江心如浮玉,又中分二水,颇有中流砥柱之势,隔岸象山对峙;北固山绝壁临江,形势险固;“三山”名胜历史遗存、民间传说丰富,如金山的“白娘子水漫金山”、焦山有关《瘗鹤铭》的传说、北固山的“甘露寺刘备招亲”等。云台山风景区的西津渡历史街区,有国家文物保护单位—镇江博物馆(原英国领事馆)、全国现存唯一的喇嘛式过街石塔(昭关石塔),有清末民初镇江典型的江南民居建筑,西津渡古街是镇江历史文化名城的“文脉”所在,被英籍作家韩素音女士誉为“一座天然历史博物馆”。
拥有得天独厚自然与人文旅游资源的镇江北部滨水区本应是彰显镇江“大江风貌,城市山林”的最佳之处,然而在过去很长一段时期给人的印象却是滨江不见江,靠山不见山,原因在于镇江在城市工业化初期,北部滨水区一直承担着航运、工业生产的任务。众多码头、泊位、企业在支撑镇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排放大量污废水和废气,致使城市滨水区环境污染严重,面貌“脏乱差”。
镇江北部滨水区在大尺度空间上处于长江下游变化最剧烈的河段之一—长江镇扬河段。历史上长江镇扬河段的河床和主泓道发生过几次大的南北往复摆动;清康熙以后,长江主泓道北移,镇江沿岸泥沙沉积加剧,1840年前后,与镇江主城区相连的大型边滩—征润洲形成,以后征润洲不断向北、向东淤涨延伸;目前,征润洲沙滩、焦北滩已基本包围包含镇江老港池的长江内江水域,以河成湖内江(北湖)为核心的北部滨水区由此形成。
内江由于不断有大量泥沙淤积,一方面,使镇江老港港池通航条件越来越差,建国后虽经多方整治,但最终还是由于港池淤塞、无法生产不得不外迁;另一方面,内江容量的不断减少,也影响镇江城市的防洪功能,加剧了滨水区水体的污染,使“三山”风景区失去原有“水面云山”、“山水相连”、“东西浮玉”的秀丽山水景观。
三、镇江北部滨水区游憩空间开发过程及所体现的原则。
2006年镇江市***府工作报告正式提出北部滨水区建设之前,镇江市已先后启动并完成了长江路滨江大道拓宽与沿江风光带建设工程、位于北固山和焦山之间的滨江旅游风光带工程,取得较好效果;2006年之后,在镇江市委、市***府正确领导下,全面启动实施了金山湖整治、内江节制、拆迁安置等一系列工程建设,以及截污、控污、污染企业搬迁、渔民安置、码头搬迁等配套措施工程;未来的北部滨水区将以波光粼粼的内江(北湖)水体融金、焦、北固三山为一体,自西向东形成征润洲景区、金山景区、云台山景区、内江湿地公园、北固山景区和焦山景区六大特色景区。纵观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这一巨大系统工程,城市滨水区旅游游憩空间开发的一些原则得到了较好的遵守:
1.整体性原则。
整体性原则要求规划建设滨水区时要时时想到整个城市,保持原有城市肌理的延续。北部滨水区建设是“十一五”镇江城市“南山北水”城市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具体规划建设中,通过在城市南、北之间建立纵向联系通道,如朱方路、檀山路、黄山北路、黄山南路等,将大江风貌引入城市,使滨水区空间更加开敞、开放,使“南山”、“北水”有机连在一体。
2.优先考虑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原则。
镇江依水而建,因水而灵,水体的质量对滨水区乃至整个城市整体环境质量至关重要。然而,在北部滨水区主要以工业、航运为主时期,内江水体污染相当严重。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的重点是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为此,镇江市***府于2002年底向科技部争取到国家“十五”重大科技专项“镇江城市水环境质量改善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及示范工程”,简称镇江“863”项目,2003年10月正式启动,先后对滨水区内二百多家生产性企业、27座码头实施搬迁或整治;通过在征润洲引航道内江入口处修建节制闸,扩建焦山东南方向焦南闸、焦南坝,新建运粮河七摆渡、二摆渡闸等“四闸一坝”工程,并对内江进行清淤扩容,以有效控制内江的水位和水质。金山湖整治工程通过退渔还湖、引换水控制、环湖景观、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等,恢复金山三面临水的风貌;同时组织专家对北固湿地系统进行生态修复、对金山湖湖滨带植物群落进行恢复设计,从而有效改善滨水区水环境质量、恢复良好生态系统。
3.旅游游憩功能开发与其他功能开发相协调原则。
专家们普遍认为城市滨水区作为一个城市景色最优美的地区,其用地项目应向大众开放。镇江在滨江大道工程及滨江旅游风光带工程中,都给游客和市民保留了面积可观的公共景区空间,得到社会各界的赞誉;但北部滨水区建设作为一个大型区域性建设项目,资金需求量十分巨大,就投入产出而言,其主体不对称,相对局部的大投入、短期的强投入,它回收的范围更多是全局性的,回报的时效更多是长期性的,因此滨水区旅游功能开发必须与城市防洪功能、居住功能、商业功能开发相协调。对宝贵的北部滨水区土地资源,采用市场化经营,坚持通盘考虑、统一部署,追求滨水区土地不断整体升值,保持北部滨水区整体社会、经济、环境的平衡协调发展。
4.尊重地方文脉原则。
文化要素是最能体现城市自身环境品质和潜质的方面之一,城市滨水区开发过程中,应全面了解城市的历史与演进,体验她的特色和脉络,收集她的人文与传说。镇江北部滨水区开发过程中,设计者充分认识到镇江极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尊重了城市文脉。例如:滨江旅游风光带中的咏水诗画长廊用浮雕的形式刻画了在镇江段长江上发生的重大历史典故,集中了历代文人墨客描写、歌颂水文化的诗作;金山湖整治工程中,景观设计面积为1.08KM2,而其中新形成水面积就有0.68 KM2,目的在于让游人领略昔日“水漫金山”的风采;北固山附近经清淤与生态修复后,将重现“不尽长江滚滚流”的胜景;在内江封航之前,有关部门两次组织打捞可能遗失在江中的《瘗鹤铭》碑刻。
镇江北部滨水区建设是镇江“滨江山水型”生态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旅游游憩空间开发既有一般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的共性,同时由于镇江北部滨水区独特的水文、地质条件又具有自身的个性。镇江北部滨水区旅游开发中积累的经验、遵循的原则丰富了我国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的理论和实践。参考文献
[1]王建国,吕志鹏。世界城市滨水区开发建设的历史进程及其经验[J].城市规划,2001,(07)。
[2]刘雪梅,保继刚。国外城市滨水区再开发实践与研究的启示[J].现代城市研究,2005,(09)。
[3]周晓香。城市滨水区旅游开发研究—以黄浦江沿岸旅游开发为例[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9.
[4]张庭伟。滨水地区的规划与开发[J].城市规划,1999,(02)。
[5]保继刚,刘雪梅。房地产开发主导下城市滨水区更新的反思[J].规划师,2005,(05)。
镇江一日游篇8
[关键词] 镇江城郊;休闲旅游;“农家乐”;问题;对策
一、引言
城郊是城市与乡村相交接的部分,它拥有鲜明的资源特色,对中心城区的人们产生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城郊旅游就是利用城郊的田园风光、自然生态及环境资源,结合农林牧副渔生产、经营活动、乡村文化、农家生活等资源,为人们提供观光体验、休闲度假、品尝购物等娱乐项目的旅游。休闲旅游,是指以旅游资源为依托,以休闲为主要目的,以旅游设施为条件,以特定的文化景观和服务项目为内容,离开定居地而到异地逗留一定时期的游览、娱乐、观光和休息。它是旅游者有了较多的闲暇时间和可自由支配收入,旅游地有了一定服务设施条件下而逐渐形成的,是旅游得以丰富发展的产物。作为一种产业形态,休闲业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重要增长点。目前,我国休闲旅游发展主要是往城郊发展,以经济发展、出游率高、消费水平高、工作节奏快的大中城市为依托,凭借环境优良、风景优美、资源禀赋高、交通便捷、区位优越的乡村等建设起来,如乡村休闲旅游。乡村休闲旅游,常又称为“农家乐”,它不同于一般的农业观光,是一种较高层次的以休闲度假为主的旅游类型。这种类型的休闲旅游最早开始于四川成都市的城郊,后来在全国快速得到了发展。
镇江市“农家乐”从多年前的起步摸索发展到今天,已具有了一定的数量。2010年上半年,镇江市在“农家乐”建设上的投入就达到了2100万元,仅江心洲,就有“农家乐”项目50多个。而世业洲的较大型的“农家乐”项目就有6家。2010年上半年,仅镇江丹徒区内各“农家乐”项目共接待游客超百万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了35%。因此,“农家乐”是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重要的类型。本次通过对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主要类型——“农家乐”的调研,可以了解目前镇江城郊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旅游者目前的状况,为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规划设计、发展等提供参考。
二、调研对象和方法
(一)调查对象
本次研究以镇江市城郊“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以及游客为调查对象,受访的对象男女比例基本持平。
(二)调查时间
调查时间:2010年4月1日-8月20日
(三)调查方法和内容
调查采用实地采访、问卷调查、随机抽样、结合访谈法收集被调查对象的意见;本次调查过程中,首先对参与调查的地点进行选择,然后通过同学出去调查将问卷发放到对象手中。问卷内容涉及年龄、受教育程度、收入、借贷、宣传等。在调查问卷发放的同时,调查同学对一些细节问题与被调查者进行面谈沟通,使调查结果更加完善。这次调查发放问卷情况为:“农家乐”经营者问卷100份,实际回收有效问卷81份,回收率为81%;“农家乐”从业人员和游客分别为120份,回收有效问卷都为117份,回收率为97.5%;问卷总有效率为92.6%,符合预定要求,可进行数据处理。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农家乐”经营者
1.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缺乏管理经验。在被调查的“农家乐”经营者中,在文化程度上小学以下占了12.3%,初中占了53%,高中占了27.2%,大专及以上占了7.4%;在管理培训上,16%有经过培训,84%的没参加过培训;在从事“农家乐”的时间上,一年以下的占14.8%,1-2年的占58%,两年以上占27.1%;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农家乐”经营者文化程度较低,同时大多数的经营者从事“农家乐”的时间大多在两年以内,时间较短,缺乏行业经验;调查中发现,镇江市“农家乐”的经营管理人员大多由村干部兼任或当地农民担任,专业的经营管理人才几乎没有,现代经营管理的理念和意识落后,很多“农家乐”经营者还没有摆脱传统农业产业经营的思维方式,小农意识还比较强,对“农家乐”的发展缺乏全局和长远思考。
2.“农家乐”的投资主体单一。从投资主体看上,镇江城郊“农家乐”79.3%是独资,20.6%是与人合资,主要是与朋友合伙的形式,而银行贷款或是***府的资金扶持几乎没有。旅游业作为镇江支柱产业,***府在当地旅游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应该是十分重要的,但从镇江市“农家乐”发展的调查中,当地***府及管理部门对“农家乐”***策方面的引导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在帮助经营村(点)解决资金缺乏的问题,扶持力度较弱。
3.营销手段单一,缺乏宣传意识。在对81户经营点的调查中,做过宣传的占了28.1%,没有进行宣传的占了71.9%。大多数的经营者由于文化程度较低,所以在旅游发展规划、市场营销等专业知识方面欠缺,缺乏宣传促销意识,部分“农家乐”往往以“口口相传”这一初级的方式进行宣传,导致“农家乐”旅游知名度很低,除附近居民外,其它游客对它们不熟悉或不知道。在访问的117名游客中,通过朋友介绍方式选择此“农家乐”的占被访问者的73.74%;通过媒体宣传方式选择此“农家乐”仅占被访问者的12.12%;本地游客占被访问者80.30%;外地游客占被访问者19.70%。
(二)“农家乐”从业人员
1.从业人员学历水平较低,从业时间较短。在117份有效问卷中,从业人员文化程度,16.75%的人员大专以上,47.61%的人员高中或中专,30.51%的人员是初中,5.13%的人员学历在小学及以下;从事“农家乐”的时间,51.88%的在1-2年,30.17%的人员2年以上,17.95%的人员从事1年或1年以下,由于学历水平较低,同时大多数的从业人员工作经验尚浅,因而会影响到服务质量。
2.卫生意识薄弱。“农家乐”的经营中,因为主要涉及到餐饮,所以对从业人员的健康方面有非常严格的要求,但这次对117位从业人员的调查发现,26.5%的人员是拥有健康证的,73..5%的人员尚未取得健康证,这说明经营者对卫生的重视程度较低,没有意识到卫生健康对于“农家乐”经营的重要性,卫生意识薄弱。
3.缺乏技能方面的培训。在调查的117名从业人员,73.5%的人员不具有相关行业(厨师、导游、宾馆服务等)的从业资格证书,仅有26.5%的人员具有相关证书。而70.43%的人员没参加过技能培训,只有29.57%的人员参加过,员工技能素质普遍不高,缺乏系统有效的培训,因此会造成服务不规范、不到位的现象时有发生。
(三)“农家乐”游客
1.游客来源集中。有80.30%的游客来自于镇江本地,19.70%来自扬州、南京等周边地区;有61%的游客是第一次来“农家乐”旅游,33.3%的游客是第二次来;54%是与家人一起来,46%是同朋友、同事等一起来的。调查说明镇江的交通便利,吸引了周边城市的居民到镇江旅游,而且大多是与家人一起出外旅游消遣,但从游客的重游次数,说明镇江的“农家乐”的吸引力还是不够强,这与经营者缺乏宣传有一定的联系。
2.游客的旅游消费。76.52%的游客在“农家乐”的消费平均在30-80元,从花费构成来看,79.1%用于餐饮消费,14.3%用于土特产品的购买,剩余的用于娱乐、住宿等其他方面的消费。问卷的117名游客中,有81.81%的被访问者认为“内容单一、档次不高”是当前镇江市郊“农家乐”最需解决的问题。从调查中可以发现,镇江市“农家乐”存在功能单一,缺少特色。经营项目同质雷同,绝大多数是停留在提供餐饮和住宿的低层次上,仅限于“几间房子、几张桌子、喝喝茶、吃吃饭、打打牌”的经营模式,真正由“农家乐”提供的具有镇江市浓郁民俗文化特色旅游项目和参与性强休闲项目极少,因而游客逗留的时间较短,再加上“农家乐”的有特色的农产品较少,因而影响了游客的平均消费水平。
3.游客对基础设施、环境保护的反映。在117为被调查的游客中,81.23%的游客对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不满意。从这次走访调查的24个经营村(点),从镇江市区骑自行车出行路程都在1个小时以内,但由于进入旅游村(点)的道路交通标识不清,农村车辆较多,道路崎岖不平,因而很大程度上增加了旅途的时间,制约了游客的顺畅出行。在调查点也发现,许多地方的旅游公共配套设施普遍不足,生活污水随处乱倒,洗浴设施不符合游客要求,塑料袋及其它生活垃圾充斥乡村的河道,厕所简陋且卫生条件比较差。由于没有合理的环境保护,空气、水等自然资源不同程度的污染,使得原来青山绿水的特色逐步消失,生态环境的吸引力逐步降低,不利于“农家乐”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四、对策建议
(一)提高认识,科学规划
各级***府要把“农家乐”发展作为解决镇江“三农”问题、推进城乡统筹和建设新农村的一条有效途径,纳入到旅游发展和农村经济整体布局之中,积极制定并利用好规划、扶贫、环保、基建等专项支持***策。旅游、农业、综开办等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协作,建立联动工作机制。县区要根据土地利用规划、村镇建设规划,按照“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原则,编制“农家乐”规划,发展一批“一村一品”、“一户一物”的“农家乐”特色村(点),形成区域特色明显、功能布局合理、内涵丰富的发展格局。
(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城郊基础设施改善工作,加大道路、旅馆、餐厅、通讯、停车场、厕所等基础设施建设,配备路灯、户外招牌,同时做到乡村房舍、道路、标识、餐饮等都具有乡村的烙印和气息,按照突出江南水乡特色的要求,分别对不同类型的“农家乐”进行策划、设计,使其建筑的外观、色彩、装饰等与周边环境相协调,突出“生态性”、“文化性”,保护生态的原真性,反映镇江地区农业文化特色,适应消费需要。
(三)提高“农家乐”旅游从业人员素质
提高农家乐从业人员培训建设,对村民进行乡村历史、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的知识培训,提高他们的文化遗产和环境保护意识,还要加强对经营者、相关从业人员及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他们的行为,不断提升他们的能力和素质。
(四)突出特色,打响品牌
充分做好“乐”的文章,着力挖掘、整理镇江当地的人文、生态、民俗资源,把民间文化活动和农事活动、健身活动、民间文艺等有机结合到“农家乐”进行开发,积极组织旅游上山下乡、市民小菜(果)园、假日做农夫、做农家饭、教你编织和使用农具等专题旅游活动,让游客亲自参与,亲身体验,增强互动性和趣味性,丰富“农家乐”的内涵。同时在“农家乐”接待设施建设中,不能一味追求高档次、城市化,也不能过分强调“原汁原味”,低档次、低品位。要强化“农家乐”的整体包装和宣传推介,建立与旅行社良好合作关系,把特色突出、设施完善的“农家乐”纳入到镇江市旅游线路之中,推动乡村旅游建设。
(五)培养农户与游客的环境保护意识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家乐”持续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因此镇江市各级***府和旅游管理部门应制定出具体的环保教育计划,在农闲及淡季时节,安排合适的教育人员和场所长期开展教育服务。环保教育的对象有农家乐行***管理人员、经营业主、旅游从业人员和全体村民。同时游客对农家乐旅游环境的影响也非常重要,对游客也要采取用书面材料如门票、宣传册、导游册等宣传教育的方式进行环保教育。
五、结论
本次调查从镇江“农家乐”经营者、从业人员以及游客三个方面的调研,对镇江城郊休闲旅游的发展有了基本的认识,虽然发展中存在一些不足和隐患。但是总体发展仍然很好,市场潜力强大,值得开拓。当然本次调查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因为研究的对象仅限于镇江市城郊,所以无法与其他的城市进行对比,因此只能留待日后继续研究。
[参 考 文 献]
镇江一日游篇9
目睹灾情 改学水利
李镇南1910年11月2日出生于江苏省南京市一个旧吏家庭,193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工学院。李镇南学的是土木工程,一个偶然的机遇使他决心赴美国改学水利。
1931年李镇南还在唐山交大学习,暑假返回南京老家,时值长江发大水,受灾情况骇人听闻,报载淹没农田5000多万亩,受灾人口4000多万人。水灾带给人民的灾难太深重了。
李镇南亲身经历了洪水的灾难,所见所闻,使他认识到水灾的严重性。他想,自己学的是土木,虽非水利,但相距不远,为什么就不能改学水利,除水害,兴水利,以利于广大人民呢?经过思考,他暗暗下定了立志学习水利、为民除害兴利的决心。
1934年春,湖北省招考公费留美学习水利学生,李镇南听到这个消息后,觉得这是自己改学水利的绝好机会,立即赶到湖北教育厅报名应试,并通过了考试。1934年9月,李镇南离开南京,在海上颠簸约半个月,到达美国的旧金山。李镇南在美国先后就读于康乃尔大学研究院、爱俄华大学研究院、伊利诺斯大学研究院,专攻水利水电工程专业,并在美国大型水利工程机构田纳西河管理局和内***部垦务局从事工程勘察设计,是美国水利权威萨凡奇最年轻的华人同事和朋友。在美期间,李镇南用三个学年的寒暑假,把美国的48个州跑了40个,实地考察了美国所有的水利工程,回国时他已获得康乃尔、爱俄华、伊利诺三所大学的结业证书。他先后涉足、进修的专业则更多:河流泥沙、防洪、水电、水工模型试验、水利学、污水处理等等,李镇南学水利的那份狂热和刻苦来自他拯救旧中国的愿望。
1938年,李镇南学业完成,此时正值国内抗日战争爆发,他毅然回国,28岁便担任大后方四川省水利局技术负责人,后兼川大水利教授。
1950年5月,李镇南奉命调往重庆***事管理委员会的农田水利处工作。8月,西南******委员会成立,他被分配到其所属的水利部任工务处处长,后又调任计划处处长。
三峡大坝选址处女行
三峡工程是解决长江中下游严重洪水威胁的一项关键性工程。修建这一工程是几代中国人梦寐以求的愿望。
20世纪50年代初期,***和国家就把兴建三峡工程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亲自过问,***亲自挂帅。
1953年初,西南******委员会撤销,另外成立了西南行***委员会,原有的水利部改组成水利局,编制缩小,一部分干部调去长江水利委员会上游工程局(简称“长上局”)。5月,李镇南也被调往长上局,并被任命为主任工程师,开始接触长江流域规划的编制和三峡工程的研究,拉开了他参加长江治理工作的序幕。
1953年9月,林一山主任到重庆视察,了解上游工程局情况,要求研究两个问题:一是能否用控制长江上游大支流及金沙江来代替三峡工程;二是如必须建三峡工程,应建在哪里?
李镇南立即组织力量着手研究在金沙江及岷江、嘉陵江、乌江等大支流兴建水利工程控制洪水代替三峡工程能否解决长江中下游的防洪问题。他查勘了这些河段的下游,寻找可能兴建控制性工程的坝址,同时组织力量进行长江中下游洪水来源与组成的初步研究。1953年底,李镇南从重庆到武汉向林一山主任和长江水利委员会(以下简称长江委)各部门领导汇报长江上游治江方案。他汇报了在金沙江、岷江、嘉陵江、乌江分别在向家坝、偏窗子、温塘峡、七子背兴建控制性枢纽工程,以及兴建三峡枢纽工程的情况。他汇报的结论是:上游支流分散控制及兴建下游控制性工程都不能解决长江中下游的洪水,不能替代三峡工程。提出以兴建三峡工程为主,主要支流为辅的上游治理开发方案。
三峡工程应该建在哪里呢?为了弄清情况,1954年4月,长上局组织了10余人的三峡坝区查勘组,由饶兴同志领队,技术上由李镇南负责,大家以严谨的科学态度,展开了艰苦细致的查勘工作。出发前大家作了周密的准备工作,安排了查勘日程,收集和研究各种已有的资料。李镇南对三峡选址的设想、长江上游四江(干流金沙江、支流岷江、嘉陵江和乌江)的查勘选址情况以及新中国成立前美国大坝专家萨凡奇在长江三峡选址情况等作了介绍,使大家对这次查勘三峡坝址有比较明确的目的。他指出:“三峡坝址的勘选工作十分重要,必须审慎从事。一定要找到或创造条件去寻找一个地质条件可靠、稳定的坝址,坝基要坚实牢固,要为这座大坝打下万古永固的基础,并要考虑工程布置与施工要求,选择适于建坝的良好地形,尤其是我国曾接受过一个由原来号称世界权威的工程师萨凡奇提出的南津关坝址,我们更要对它进行仔细地观察与研究,并做出必要的评价。不管是赞成的,还是指出其缺点的,或者认为还需作些补充工作的,或者要和另外可能的坝址进行比较选择的,凡此种种,我们都要实事求是地进行比较分析,提出意见,以使这些意见对促进选勘问题的解决能有帮助,绝不能虚此一行。如遇到更合适的坝址,决不能轻易放过,要穷追不舍。希望大家为能有幸参加这项工作而感到振奋,尽心尽力地完成好查勘任务。”
查勘组在宜昌包租了一条大木船,溯江而上,开始了西陵峡以上河段的查勘工作。查勘完葛洲坝后,又去查勘南津关坝址。这儿是萨凡奇选定的坝址,李镇南要求大家注意岩土状况,并特别注意石灰岩的溶蚀情况,要做好记录及描述。据曾参加过此次查勘的顾元鼎介绍,查勘此处时,李镇南曾在沙滩上形象地用木棒为大家摆放并讲解了三峡大坝的轮廓,设计高程比较,混凝土用量的估算和上、下游围堰的设想,他说两座围堰就相当于两座大坝。李镇南的讲解使大家对他的才学深感敬佩。
经过查勘队的观测调查,认为南津关坝址须对岩溶情况做大量的勘测分析工作才能下结论。于是全队继续溯江上驶,进行查勘,看能否找到更合适的坝址。船到莲沱,到了石灰岩与火成岩分界区附近,再上不远就是火成岩区。大家离舟登山,李镇南提请大家注意对面河岸石英砂岩层下的火成岩,认为这里可能是要寻找的坝址。下山登舟再往上走一点就进入两岸都是火成岩的区域。李镇南和大家又离船登岸,并对大家说,一般找坝址都喜在河槽狭窄处,岩石及地质条件好的地方,可这次是为三峡大坝找坝址,就要考虑工程的规划。三峡大坝要有能安全下泄近10万立方米/秒洪水的前缘部分,有能装数万千瓦计的机组与厂房部位,有设置能通过几千万吨货运量的过船能力的通航建筑物的位置等。为此大家觉得南津关坝址不够理想,尽管可以在那里建地下工程进行补救,但最后还要计算总造价及工期,看是否经济合理。因此仍需要寻找新坝址,供继续研究比较选择。
在历时近1个月的时间里,查勘队员们过山水,攀岩越谷,察岩样,勘地形,测水文,考察生态,足迹踏遍葛洲坝、南津关、平善坝、石牌、南沱、黄陵庙、三斗坪、茅坪、太平溪、美人沱及西陵峡中最险峻的兵书宝剑峡直到秭归香溪。勘察中李镇南发现:萨凡奇虽考虑选南津关,但不利的是该坝区河床窄且深,建坝需做地下电厂,施工难度大,并且岩溶发育、洞穴较多,地质条件复杂。相比之下,上游美人沱坝区的三斗坪等处河床开阔,特别有利于将大型建筑物布置于地面和施工大规模展开,建高坝很理想,加上还有火成岩强度较高等有利条件。李镇南因而首次提出“选择上游美人沱坝区的三斗坪等处作综合条件比较论证;如确定为坝址,则须在下游建航运梯级葛洲坝工程作三峡工程之辅助,来调节水位水量变幅,以利航运等水资源综合利用”。这个意见得到勘察组一致赞同,长上局遂上报。这个结论与美国大坝之王萨凡奇博士的选址南津关坝址不同,令同行瞠目,令世界水利界为之震惊。此举在三峡宏观战略决策中起了关键作用。
向***汇报三峡蓝***
1955年,李镇南调到长委任副总工程师,除继续研究三峡工程外,还参加长江流域规划工作。1956年底,中央将长江委改名为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以下简称长办)。当时长办的水工、地质等技术力量较薄弱,李镇南就与苏联专家商量,请各专业的专家抽出一定的时间 ,给长办工程技术人员讲课和在工作实践中给予指导,同时选派一部分同志到大专院校进修学习,使长办的技术力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1957年初,李镇南被任命为长办总工程师,在技术上全面负责。
1958年春,、李富春和***副***率团从武汉乘船考察三峡。林一山、李镇南代表长办全程陪同。2月26日晚,李镇南一行从汉口乘“江峡”轮溯江而上,沿途察看了荆江大堤郝穴等险段。3月1日上午,“江峡”轮缓缓停靠在三峡下牢溪口。***一行在李镇南指引下察看南津关。
看完南津关坝址后,大家又继续乘船上驶,抵达三斗坪坝址。***及全体查勘团同志都上了中堡岛,来到长江委拟选的坝址处,李镇南在地面上铺开了拟议的三峡工程布置草***,向***及查勘团成员介绍了坝址的地形及地质概况、枢纽布置设想和施工安排设想等情况。然后大家又去看岩芯,由地质总部的同志作介绍。***看到岩芯那么完美,非常高兴,说:“如果能让看看该多好,能否带一块岩芯给***看?”大家都欣然赞成,于是***取了一块岩芯,并在编号牌上注明:“”。
下午,在船上召开讨论会,李镇南再作三峡工程及长江流域规划的详细汇报。当晚,“江峡”轮驶向巫峡去重庆。随后几天,***继续主持船上讨论,钱正英、李锐等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和王任重、李镇南及苏联专家等陆续发言。李锐在对当年船上讨论以及三峡工程开工后的回忆文章中都始终肯定:“从综合效益讲,三峡工程是很理想的……李镇南同志提出分期提高长江防洪标准解决长江的洪水问题是对的。”
3月6日,在重庆作总结时指出:“李镇南发言(汇报)很好。长办在工作上有成绩。从技术条件看,三峡工程是需要而且可能建的。”考虑选择坝址多方面复杂因素,***指示:“坝址要在南津关与三斗坪之间继续选择,要能说服包括萨凡奇在内的任何人。”
3月中旬,***带着总结在***治局“成都会议”作报告,形成《中共中央关于三峡水利枢纽和长江流域规划意见》。其第三条重申:对美人沱和南津关两个坝址继续勘测和研究……采用全面比较论证的方法,以求做出充分可靠的结论。
在这次查勘途中,李镇南曾向***汇报过三峡工程的规模及世界各国已建水利工程规模的比较,反映了三峡工程的高技术问题。他说:“三峡工程是世界水工建筑已创纪录的集中,已大大超过了我国的技术水平,故需给予充分的重视。”不久就给当时的中国科学院副院长、***组书记张劲夫同志讲,请他抓一下三峡科研工作,后来张劲夫就和李镇南等长办领导及湖北省委商定,于1958年6月5-16日在武汉召开第一次三峡科研会议,并成立了科委三峡组,张劲夫任组长,组员中就有李镇南。一年后,各组研究课题200多个,提出论文及成果报告753份,有力推动了三峡科研工作不断前进,为实施中的三峡工程造就了一大批可用之才,从而将我国水电科技以及相关科技推向更高的阶段。
6月5日会议开始后,因很多同志未去过三峡,不了解三峡情况,会议就组织大家到三峡去查勘,由李镇南在现场介绍情况,并提供有关课题供大家参考,然后返回武汉继续开会。
1958年8月31日,在北戴河召开了长江工作会议,副***李富春、***、***有关部委的负责同志,长江流域三大区的第一书记等出席了会议,林一山主任和李镇南也参加了会议。会后,长办及有关方面都积极进行各项准备工作,并在1958年底提出《三峡水利枢纽初步设计要点报告》,1959年5月在武汉组织了全国有关方面进行讨论,一致同意放弃南津关坝址,推荐三斗坪坝址。(三斗坪坝址直到1979年国家在武汉召开大型“选坝会议”,经水利部推荐,经过全国50多家单位的到会专家比较论证,方由***最后确定。)
与苏联专家合作探讨三峡课题
1960年,三峡工程初步设计的各项工作已基本准备就绪。这年春季,水利电力部组织了中苏专家10余人在三峡工程坝址进行现场研讨,李镇南也参加了这次研讨活动。研讨的内容主要是关于三峡坝线的选择。
在选择坝址的问题上,水利部长委的人与苏联专家意见存在有明显的分歧,因此常有争论。
搞科学是要服从真理的,李镇南一班人同洋专家的争论,非但没有影响“中苏友好”,相反在碰撞中,土洋结合,友谊也在加深。
后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府召回援华专家,在长办工作的苏联专家在1960年10月全部撤完,三峡工程刚开始的竖井开挖停工了。
苏联专家撤走后,水利电力部副部长李葆华给林一山主任打电话询问长办继续开展工作是否有困难,林一山转而问李镇南时,李镇南说,经过5年多的工作实践及学习培养,长办队伍的整体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在没有苏联专家的情况下,我们有信心有能力依靠自己力量完成各项任务,请领导放心,即使今后遇到特殊难题,我们还可请全国各专业专家来共同研究解决。
率中国水利代表团赴美
1980年10月,根据中美两国水力发电和有关的水资源利用合作议定书的规定,以水利部为主,电力工业部、***参加,派出“长江三峡水利枢纽项目”由10人组成的技术考察组,赴美考察河流开发与大型水利水电建设情况,李镇南任该团副团长。代表团先后访问了美国垦务局、陆***工程师团和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下属的多个机构和施工现场。这次考察,为后来三峡水利枢纽工程与美国开展科技合作与技术交流摸清了基本情况,达到了考察的目的。
按照协议,美国代表团于1981年4月30到中国进行回访。5月1日到武汉时,李镇南等长办领导前去迎接,并陪同代表团到达下榻的饭店,共同商定工作日程安排。决定第一阶段开全体会议,第二阶段到三峡工程的有关坝址进行实地考察,第三阶段中美人员混合编组,进行讨论和意见交换。在查看荆江分洪闸及部分分洪区和安全区时,李镇南请来访的代表团成员注意和研究荆江的问题。在查看葛洲坝工程时,李镇南着重介绍了选择三斗坪为三峡坝址的理由及反调节意义与重要性问题的研究情况,以及葛洲坝作为三峡工程反调节水库的问题。
在第三阶段,美国代表团团长和李镇南交谈时说,从葛洲坝工程的建设看,中国工程师是有能力、有水平的,即使像三峡这样的工程如果由中国的工程师自行建设也是可能的。需要美国提供帮助的可能只是其中的某些个别项目。6月2日下午,经过长办的联系,美国代表团在武昌东湖向水利电力部钱正英部长汇报。在他们汇报之前,李镇南在当天上午向钱部长报告了美国代表团到汉后的活动及他们的意见。之后,应美国代表团的要求,李镇南和长办的几位同志陪代表团乘轮去上海,看了长江下游的情况。
代表团返美后编写了一份《长江三峡综合考察报告》,此举为三峡工程上马进一步创造了条件。据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报道:“这批专家确信三峡工程的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方案是可行而且是需要的,中国的设计者有能力***予以实现。”
倾情奉献 梦想成真
光阴荏苒,几十年三峡工程的风风雨雨并没有磨去以根治长江洪水为己任的李镇南对三峡工程的一腔热情。20世纪80年代初,已70多岁的李镇南仍壮心不已,对三峡工程依然一往情深。他主持召开高层专门会议,探讨如何解决长江中下游洪水问题,将会议讨论的只有兴建三峡工程才能控制长江上游洪水的意见向国家有关部门作专题报告,呼吁尽快兴建三峡工程。1983年他从总工程师职务退居到技术顾问的岗位上,仍参加了1986年的三峡工程重新论证的工作,他担任防洪和综合规划与水位两个专家组的顾问。对各方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或阐述,就论证的内容发表了自己的意见,在澄清一些问题上起了重要作用。
几十个春秋,千万个日夜,三峡工程始终令李镇南魂牵梦绕。1992年4月3日的全国人大会议上通过《关于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时,李镇南心潮澎湃,他感谢全国人民对这项研究工作的信任。1994年12月14日,凝结着李镇南等长江委三代人40年心血和汗水的三峡工程技术准备瓜熟蒂落,当电视中传来“开工”喜讯时,李镇南饱经沧桑的脸上露出了欣慰的微笑。
1997年11月8日,李镇南在医院的病床上通过电视看到大江截流成功的实况转播,他感到自己及同仁们为三峡工程所做工作,得到了全世界的肯定,他为之付出的毕生心血的三峡梦终于实现了,他从心里感到欣慰。
镇江一日游篇10
一、以特色定位引领旅游业
就旅游业而言,以特致胜是最重要的战略取向。纵观国内外的知名旅游胜地,从“100%纯净”的新西兰、到“历史的金库”埃及,从“山水甲天下”的桂林、到“天涯海角”的三亚,无不具有个性鲜明的旅游标识、独树一帜的旅游体验,都是以特立足、以特提质、以特致胜的典范。现在,很多地方都竞相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来培育,旅游体验大众化、产品同质化、竞争白热化的态势越来越明显,要想从“千***万马”中脱颖而出,必须坚定走好差异化、个性化、深度化的发展道路,打造独具特色魅力的核心竞争力。具体到镇江,旅游业最鲜明的特色是什么?可以从三个维度来概括:一是定位要明确,就是市第七次***代会提出的“打造全域旅游示范区”“建成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休闲度假胜地”;二是规模要领先,就是“让旅游业发展成为我市又一个千亿级产业、服务业第一支柱产业”;三是内涵要鲜明,这是最核心的一点。与其他城市相比,镇江的旅游“特”在哪里、“胜”在何处?概括起来讲,就是“有山有水有故事”(李强书记的评价),展开来讲就是生态优越、风光秀美,文化璀璨、底蕴厚重,有望不够的山、品不完的水、道不尽的故事,可以深度挖掘、提炼开发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数不胜数。现在的关键是搞清摸透镇江旅游的比较优势,在优化顶层设计上下足功夫,把个性特色、创意基因融入旅游业发展的全过程,集中力量打造一批像“三山”、西津渡、茅山这样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叫得响的旅游品牌,使镇江多一些“不得不去”的地方、“不得不买”的产品、“其他地方体验不到”的生活,真正让游客心生向往、流连忘返。
二、以全域视角整合旅游业
当下的旅游业正由“景点旅游”走向“全域旅游”。浙江桐庐以“中国画城?潇洒桐庐”为统一标识,16个乡镇实现了村落景区和民宿经济的全覆盖,建成了实时统计游客人数、***监控管理各景区的全域旅游大数据平台;海南琼海将全市当成一个5A级景区来打造,所辖12个镇“一镇一特色、一镇一风情、一镇一产业”,全市成为一个没有边界、没有围墙、没有门票、主客共享、居旅相宜的田园式大景区,这些都是全域旅游的现实样板。所谓“全域”,核心在于整合。从镇江实际看,资源分散是旅游业发展的一大瓶颈。要向先进地区学习,牢固树立“城市即旅游、旅游即生活”理念,以入围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为契机,把整个镇江市域当成一个旅游整体产品来打造,对内大力推动资源全域整合、产业全域融合、要素全域配套、结构全域优化、社会全域参与、市场全域管理、营销全域统筹、服务全域提升、环境全域协调,形成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展的系统旅游;对外着眼于宁镇扬一体化等更广区域,建立资源共享、区域联动、线路互推、客源互送、信息互通的区域旅游合作新机制,真正实现“旅游城市”向“城市旅游”的根本性转变。需要强调的是,全域旅游不是“全面开花”,根本目的在于把资源配置、供需关系和产业结构调优。要通过全域旅游,发挥旅游业的产业功能,提高旅游经济效益,扩大旅游就业容量,探索茅山老区旅游扶贫,促进城乡居民增收致富;发挥旅游业的带动效应,推动城市功能完善和形象提升,促进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创造更多绿色财富和生态福利,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三、以精品意识提升旅游业
现代旅游业正呈现出个性化、分众化、品质化的发展趋势,旅游由过去的“奢侈品”变成了“必需品”,人们越来越关注旅游服务质量和产品供给水平。有位杭州游客到镇江旅游后,曾给我写过一封信,点出了镇江旅游业的一些细节性问题,提出了很多宝贵的意见建议,给我触动很大。这些年,旅游业发展的“因小失大”事件不胜枚举,从青岛“天价虾”、哈尔滨的“天价鱼”,到最近丽江的“暴打游客”、“副省长被强制购物”,都给人以深刻警醒。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路,从细节入手,加快旅游产业提档升级、旅游行业提质增效。一方面,创意设计要精心。围绕增强吸引力、延长逗留时间、促进游客消费,打造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精品线路,加快发展夜游镇江、房车营地、美食购物特色街区等消费新热点,推动宝华千华古村等已建成的项目强化功能、提升质态,恒大童世界等在手在建项目引领风尚、走在前沿,全力打造一批旅游产业的新旗舰、新标杆。另一方面,服务质量要精细。按照便利化、信息化、标准化的要求,从整体上提升旅游综合环境,完善交通出行、停车场、公厕等公共服务,提升饮食、住宿、购物等生活服务,优化文明引导、讲解导赏、紧急救护等志愿服务,发动市内外游客深入开展旅游业“啄木鸟行动”,全面提高市场整顿、诚信建设、投诉保障等监管服务水平,构筑最美风景线,增强远程号召力。
四、以融合理念拓展旅游业
旅游是最具融合能力的产业,关联产业多达110多个、覆盖一二三产。当前,“旅游+”的对象、内容、方式不断拓展丰富,“+”的速度越来越快,“+”的方式多种多样,催生出的各种新业态新模式,均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在这方面,镇江大有文章可做。比如“旅游+文化”,通过挖掘镇江古渡文化、三国文化、南朝文化、宗教文化、饮食文化、红色文化等独有性、稀缺性文化资源,最大限度发掘提炼其旅游价值,把静态历史和书面文字,转化为精彩创意、生动体验、鲜活画面,让游客在镇江真切感受到“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农业”,推动句容农博园、岩藤农场、扬中渔文化生态园等农业特色园区向生态涵养、观光旅游、休闲体验、文化传承等多功能拓展,高水平开发一批兼具“土、野、俗、古、洋”味的高水平乡村旅游项目,建设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集聚示范区。“旅游+会展”,包括国际低碳技术产品交易展示会、世业洲“长江音乐节”、扬中“河豚文化节”、中瑞生态产业园“瑞士主题周”等,都可以打出品牌、扩大影响,实现促进经济发展、提升城市形象的多赢。“旅游+健康养老”,依托天然的生态优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特有的区位优势,大力发展各种类型的养老、体育和医疗健康旅游,这方面潜力巨大,现在已经显现出蓬勃生机。“旅游+特色小镇”,包括西津渡的旅游风情小镇、丹阳的眼镜小镇、句容的葡萄小镇、丹徒的醋香小镇等,都要以精品景区的标准开发建设、提档升级,打造旅游业发展新引擎。推动旅游业态融合,技术支撑在互联网,重点抓手在“智慧旅游”。要发挥“国家智慧旅游服务中心”作用,加快构建“智慧旅游”公共服务、网络营销、行业管理三大体系,提升旅游业运行服务智能化水平,以“互联网+”加出更大效应、更高价值、更多获得感。
五、以改革方式激活旅游业
新形势下发展旅游业,改革是“关键一招”。要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激发制度活力。打破行业、地区壁垒,改变条块分割、多头管理状况,加强各类规划之间的衔接和协调,支持跨地区、跨部门合力开发利用旅游资源,形成统一领导、部门协作、运转有序的管理体制。培育各类旅游企业,激发市场主体活力。实行大企业、大集团和精专特中小企业“两手抓”,一方面推动文旅集团发挥引领作用,在全市旅游产品的整体推介、重大旅游项目的开发推进上下更大功夫,向打造跨界融合的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迈进;另一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在智慧旅游等细分领域深耕下去、做精做强,形成各具特色的中小旅游企业集群。探索新型投融资模式,激发资本活力。建立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标准和运行规则,推动旅游市场向社会资本全面开放。设立镇江旅游产业发展基金,优化PPP模式,鼓励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和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拓展融资渠道。运用好“免费”和“收费”的杠杆,以免费来聚人气、做平台,以收费作调节、保品质,彻底摆脱“门票经济”的路径依赖,形成“***府引导、社会参与、多元投入、市场运作”的旅游发展新格局。
六、以人才支撑做强旅游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