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1
【关键词】英语教学;典故性成语
各民族的语言中都有丰富多彩的成语,它们是人们在多年的习惯使用中提炼出来的固定词组或定型语句,言简意赅地表现了多种多样的社会关系和生活经验。成语的生动形象和恰当的比喻,常引申出比字面意思更为深刻的涵义,并引起丰富的联想。成语不仅在文艺作品中广泛为各个时代的作家、诗人和思想家们所引用,而且在***治、科技、文体和日常口语中也使用得很普遍。
在英语灿若群星的成语宝藏中,典故性成语或者源于神话传说,或者出自文献名著,或者反映历史事件。外国文学作品中典故很多,如果我们不知道其来历和出处,往往很难理解原文的含义。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也经常会遇到有关成语的问题。无论是在阅读理解还是听力方面以及答题都会涉及这一问题,也就是说成语的问题渗透到英语学习的方方面面。下面一例是学生在答题时碰到的成语问题:
选择适当的选项替换划线部分:
I dont want to waste any more time,so lets talk turkey.
A. talk about turkey B.talk frankly
C.talk big D.talk quickly
正确答案是B,但大多数同学根据字面意思都选了D,当我说出正确答案后,大家面面相觑,觉得不可思议,和字面意思“谈论火鸡”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我就给他们讲了这个典故:有个白人和印第安人合伙打猎,两人协议分享猎获物。这天,他们总共只猎到两只鸟,一只是体重20多磅的火鸡,另一只却是小仅盈握的鹧鸪。那个白人眼盯着肥硕的火鸡,表面上却装作慷慨大方的姿态对印第安人说:“如果你想要火鸡,就拿去吧!不过,鹧鸪可是极佳的野味,要是你喜欢鹧鸪,那我就拿火鸡了。”印第安人并非傻瓜,看出了白人的花招,毫不客气地说:“Ah,all the time you talkturkey to me. Now,let me talk turkey to you.”(哼,你一直跟我谈火鸡,好吧,我也跟你谈谈火!)言下之意就是说,你说得够明白了,你想要火鸡,那我也坦率地对你讲吧!由此,talk tlukey便相当于汉语成语“直言不讳”,“开诚布公”或“言归正传”的含义了。听完我讲的talk turkey这个成语的由来,大家才松了一口气,解开了心中的疑团。课后同学们普遍反映这样讲课效果好,不仅激发了同学们学习英语的兴趣,而且轻轻松松就记住了它,根本不用死记硬背,得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过去的教学中,由于不了解bell the cat这个典故性成语,所以只按字面意思把寓言故事讲解了,没有挖掘寓言故事要说明的深刻含义。寓言讲的是:一群老鼠在鼠洞里举行会议,讨论如何对付凶狠的猫。白胡须老鼠提出:“我有个办法,在猫的脖子上挂一个铃,这样,猫一走动铃就响,我们就可闻铃声而逃避了。”群鼠一致同意这个建议,欢呼:“Thatsa capital idea. We will bell the cat! No more fear of thecat!”(这是一个极好的主意,咱们在猫脖子上挂铃吧!再也不怕猫了!)但是,谁去给猫挂铃呢?没有一只老鼠敢去,一个个都溜掉了。老鼠会议毫无结果,它们不安全的境况当然也毫无改善。当时只当它是个普通的寓言故事,并未多想,后来在一次偶然的机会里看到了bell the cat是个典故性成语,寄寓的意思是:遇到困难的问题时,既需要有出谋献策的人,更需要有挺身而出的实干家。引申为在危险中挺身而出;为别人的利益而冒险;为救他人而做危险的事等意思。这下我才对这个成语有了深刻的认识,才意识到在讲解时还差画龙点睛的一笔,只有对它有了深刻的认识,才能在理解和翻译时做到符合原文的蕴意。例如:
Everybody made suggestions,but no one actually offeredto bell the cat.每人都提建议,但没有人承担这个危险的任务,有了这次的经验教训,便足以让我认识到英语中典故性成语的重要,并在日常教学中不断积累资料。
下面再举两个在口语或教学中遇到的典故性成语:
1.crocodile tears-鳄鱼的眼泪;假慈悲;假哭;这个成语源自鳄鱼独特的生活习性。鳄鱼是一种喜温怕寒的食肉类爬行动物,以凶残阴险、善于伪装著称,非洲人视之为水中恶霸。鳄鱼在吞食牺牲品时,它那双蓝灰色的眼睛里常会挤出几滴眼泪。据说鳄鱼的泪腺同它的消化腺有某种关联,所以吃东西时就掉眼泪,这是一种生理现象。由于鳄鱼贪婪凶残、形象可怖,人们对它们十分憎恶,所以非洲人民总是把阴险残暴的敌人比做鳄鱼。因此,在英语中保留下来crococlile tears的形象比喻,用以表示假装的悲痛;伪善的眼泪;假惺惺的泪水之意。如:Dont think that she really feelssorry. She is just shedding crocodile tears.别以为她真的感到难过,她不过是假惺惺罢了。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2
一、建立“小人书”阅读资源库
为了便于儿童阅读,我对自己家收藏的一万本小人书进行了分类。根据题材的不同分为:童话故事、寓言故事、童谣、歌谣、哲理性故事、科普知识、科幻故事、古今中外经典名篇等几大类;根据教育意义的不同又可分为:亲情关系、友谊关系、生命教育、知识教育、环境教育、人格发展、特殊关怀、两性议题、创意想象等多种,从出版时间上或者从出版社的不同也可进行不同的分类。我采用***书管理系统软件进行整理,对一万本小人书作了整体归类,并建立小人书专题阅读网站,开辟了阅读论坛。
二、构建儿童分学段“小人书”阅读标准
1.建立分学段“小人书”阅读内容的基本标准
根据儿童不同时期的心理发展特征,遵循科学的指导,按照循序渐进原则,我从一万本小人书中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的阅读内容,参照了《全日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中各学段阅读量的要求,遵循教育和趣味并重,传统经典作品和现代美文并举,名家和新人、名作和新作兼顾的原则,选择具有系统性、科学性的儿童分学段课外阅读的小人书读物。
第一学段(1~2年级)
A.选择内容丰富、形象具体、文字少、故事趣味性强的童话、寓言小人书。逐步从读***为主向阅读文字为主过渡,让儿童在有趣的***像和文字的结合中,感受阅读的乐趣。
B.选择更多具有现实性、体验性、思考性的童话故事、寓言、神话传说、卡通、漫画、童谣、歌谣、诗配画等,使儿童的阅读情趣更加浓厚,吸引他们能***阅读完一本书。
C.选择带有具体感知的动植物知识的启蒙读物类小人书,激励儿童产生更多的科学兴趣。
第二学段(3~4年级)
A.选择浅显的具有哲理性故事的小人书,帮助儿童区别现实与幻想的差异,分辨美丑是非善恶,初步认识人类社会。
B.增加不同体裁的小人书读物,满足儿童日益增长的求知欲和阅读的需求。
C.增加科普知识类小人书,扩大儿童的视野。
D.选择具有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具有传统文化精髓的故事小人书,激发儿童的爱国主义情怀。
第三学段(5~6年级)
A.选择具有奇幻色彩、侦探冒险精神、节奏感强和趣味性浓的小人书读物,保护儿童珍贵的想象力和自主探索的愿望。
B.选择古今中外名家名篇、经典名著小人书读物,以其感染和激励儿童,提高他们的理解、欣赏和评价的水平。
C.选择更多的科普类小人书读物,为儿童的科学探索精神提供汲取的养分。
D.选择有利于引导儿童认识世界与人生的励志故事小人书读物,使其树立远大理想,培养儿童良好的个性品质。
2.建立分学段小人书阅读水平的评价体系
有了小人书阅读内容的各学段基本标准,经过阅读后还要进行适当的评价。通过评价,了解掌握儿童阅读的状况,评估儿童的阅读水平。
评价内容:主要评价儿童课外阅读的数量、课外阅读的技能、课外阅读的习惯。
第一学段(1~2年级)
(1)阅读数量
A.本学段读完小人书套书《知识童话(彩版)》小人书11本,《一千零一夜的故事》小人书20本,《卡通连环画选》小人书4本,及科学童话、寓言、神话、民间故事、漫画等小人书10本。当然也可以在小人书资源库中选择喜欢的其他读本的同类小人书阅读。B.本学段完成不少于5万字的阅读量。
(2)阅读习惯
A.喜欢阅读小人书,对阅读有兴趣。B.对部分书目百读不厌。C.能专心阅读。D.爱护小人书。E.乐于把自己的阅读内容转告他人。
(3)阅读能力
A.能在老师或家长的帮助下阅读。B.能借助小人书中的***画理解作品内容。C.能读一个完整的故事。D.能有序观察***画,看懂***画的意思,有条理地说出小人书的主要内容。
第二学段(3~4年级)
(1)阅读数量
A.本学段读完小人书套书《世界著名童话画库》小人书48本,连环画《成语故事选》、《中国成语故事》40本,科学幻想类《猎狗侦探》小人书10本和爱国主义连环画丛书小人书30本及古今中外人物故事小人书50本等。B.本学段完成10~15篇(段)的摘抄笔记。C.本学段完成不少于40万字的阅读量。
(2)阅读习惯
A.阅读时能集中注意力。B.乐于和小伙伴们交流分享阅读后的感受。C.逐步养成每天写日记、画日记画的好习惯,每天的课外阅读不少于30分钟。D.请家长帮助购买适合阅读的读物并与小伙伴们互相传阅。E.具有稳定的课外阅读兴趣,有自己爱读的***书主题。F.学做读书卡片,积累作品中的优美词语、精彩片段。
(3)阅读能力
A.能使用《新华字典》等工具书帮助阅读。B.能联系前后内容或借助***画内容理解词句段的意思,体会词句段的情感色彩。C.能在老师的指导下,边读边思考边品味词句的含义。D.能把内容联系紧密的多幅画归成一个段落,分清小人书的段落层次。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题,并找出表现主题的重要内容或篇幅。
第三学段(5~6年级)
(1)阅读数量
A.本学段阅读《西游记》、《三国演义》、《东周列国故事》、《水浒故事》、《红楼梦》等5~10套名著、经典小人书,继续阅读古今中外人物故事小人书等。B.本学段完成读书笔记20~30篇。C.本学段完成不少于100万字的阅读量。
(2)阅读习惯
A.有广泛阅读的习惯,包括各种内容和不同题材的作品。有较明确的个人阅读倾向。B.养成每天课外阅读的良好习惯,每天坚持课外阅读35分钟。C.能利用***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进行广泛阅读。D.养成摘录和写读后感、书评的习惯,爱上阅读。
(3)阅读能力
A.联系前后文或借助画面能够推断小人书中重点词句的意思,体会其中的情感。B.掌握不同体裁类的小人书的基本阅读方法。C.能理解性概括小人书的重要内容和中心思想。D.提高默读的速度。E.长与他人交流阅读感受,并能对小人书的某个部分或某幅画面作出简单评价。
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的多元主体评价。评价形式多样化。读书笔记展示、阅读知识测试、阅读调查及举行的“讲故事、演故事、绘故事”比赛等,在专题网站上并跟帖点评。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3
[关键词]美国;动画电影;叙事风格;发展期;成熟期
一、动画与动画电影
早在20世纪初期,美国影坛就已出现动画电影,在百余年的发展过程中,美国动画电影经历了发展时期和成熟时期。就其当前的制作水准和取得的票房成绩而言,美国动画电影已然迎来了繁荣之时,甚至包括《狮子王》《海底总动员》《飞屋环游记》《功夫熊猫》在内的一些驰名中外的美国动画电影成为彰显、传播美国文化的重要载体,这一幽默诙谐又寓意深刻的影片类型为全世界的观影者带来了一次次的震撼。曾经执导著名动画影片《海底总动员》的导演安德鲁•斯坦顿在接受采访的过程中表示,动画电影的好坏取决于故事的好坏和导演是否会讲故事,这一论述说明了动画电影与常规电影并没有本质上的区别,而美国动画电影正是通过对影片故事的把握获得了快速的发展和巨大的成功。想要明晰当代动画电影的内涵,首先要明确的概念就是“动画”,多维动画是以绘画为基础,采用单幅画作配合画面的运动而形成的一种视听艺术,从词源上理解,“动画”一词源自拉丁语,具有赋予生命、变得活跃等含义,这正是动画的终极目的。[1]而动画电影则是在动画发展的基础上,以动画为外壳所进行的电影创作,就当前美国院线动画电影而言,其长度与常规电影基本相同,同时也有很多动画电影是改编自经典的童话故事、寓言故事以及长篇小说等。[2]动画电影在叙事风格上大都注重对于幽默性的呈现,通过滑稽可亲的动画形象塑造和幽默的故事情节来达到寓教于乐的目的。本文将在把握美国动画电影整体发展脉络的基础上,以其发展期和成熟期两个阶段的不同特点与代表作品为切入点,对美国动画电影的叙事风格进行论述。
二、美国动画电影发展阶段及其特点
正如上文所述,美国动画电影已经经历百余年的发展历史,但在其发展之初,美国动画电影多以短片为主,其拍摄目的就是引人发笑,而轻松欢愉就是影片的主体风格,这一时期的代表作品有《米老鼠》《大力水手》等。这种短片联播的动画电影一统天下的局势在20世纪30年代画上了句号,由迪士尼出品的动画电影《白雪公主》改编自西方经典童话故事,这部影片不仅开创了美国动画长篇的历史,创新采用了歌舞的表现形式,而且将动画电影在美国影坛的地位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自迪士尼出品《白雪公主》以来,人物形象逐渐成为美国动画电影的主角,而原有的主角即动物则退居到配角之上,随之而来的20世纪五六十年代出品的类似的动画电影《木偶奇遇记》《爱丽丝之梦游仙境》以及《仙履奇缘》均成为美国电影史上的传世之作,其中关于“白雪公主”“爱丽丝”的故事还被后世翻拍或创作了续集。纵观20世纪30年代到60年代的美国动画电影创作,其主要特点为情节曲折,结局圆满,人物性格单一,主角均为正面人物形象,而配角或是幽默诙谐的调节气氛者,或是映衬主角品性光辉的反面存在。上述影片所掀起的美国动画电影发展浪潮停滞于20世纪70年代,随着电视在美国家庭生活中的不断普及,电视动画一度成为新时尚,以《辛普森一家》《猫和老鼠》为代表的系列电视动画影片的出现使美国动画电影市场更加萧条,许多动画电影制作公司均纷纷将精力投入到了电视动画的创作发行之上。在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期,电视动画的唯娱乐性是从的弊端逐渐显现,这种缺乏深度内涵的娱乐性使人们感到乏味,加之迪士尼公司推出了《小美人鱼》《狮子王》等优秀作品,再次将观众的目光集中到了动画电影之上。新世纪以来,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打破了迪士尼独统天下的局面,皮克斯工作室、华纳电影公司、派拉蒙、哥伦比亚公司等创作团队均在美国电影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2001年,由皮克斯工作室创制的影片《玩具总动员》是其与迪士尼联合创作后的第一部大获成功的动画电影,这部影片不仅在世界范围内饱受赞誉,而且赢得了近亿美元的票房收入。随后皮克斯和迪士尼联合出品的《虫虫总动员》《机器人总动员》《海底总动员》也均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从故事题材而言,这些影片已然摆脱了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的藩篱,题材涉及家庭、友情、爱情、梦想等;从叙事风格上说则融入了好莱坞大片的表现方式,人物形象的塑造也逐渐丰富。与皮克斯工作室齐头并进的还有好莱坞梦工厂,梦工厂所创作的动画电影大都具有后现代主义之风,以调侃来凸显娱乐精神,以戏谑来进行现实批判是梦工厂动画电影的标签。[4]在梦工厂创制的动画电影中,最具代表性的影片无疑是上映于2001年的《怪物史莱克》,这部影片以将近2.7亿的票房收入打破了《狮子王》所创造的票房奇迹。此外,梦工厂创制的代表性动画影片还有《小马王》《功夫熊猫》等。近年来,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呈现出更加多元化的倾向,《精灵旅社》《冰雪奇缘》《卑鄙的我》《疯狂动物城》等也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次又一次观影热潮。
三、美国动画电影发展期的叙事风格
1907年,美国第一部动画电影《一张滑稽面孔的幽默姿态》横空出世,以这部影片为起点,美国动画电影产生发展之初的30年间均沿袭着鲜明的默片特点,它们大都是通过搞笑滑稽的动作来达到娱乐的效果,而其背景音乐大都为欧洲的交响乐,由此而形成的搞笑与严肃之间的对比使早期的动画电影被称为“愚蠢交响乐”式的动画影片。这种“愚蠢”的搞笑方式在西方工业社会发展初期很受欢迎,比如那一时期的米老鼠、唐老鸭、汤姆猫等动画形象不仅风靡全美大陆,而且在全世界范围内深入人心。在《米老鼠》《猫和老鼠》等动画短片中,除了搞笑滑稽的动作设置之外,还具有许多身受观众喜爱的变形处理。有评论者将20世纪上半叶美国动画电影中的变形划分为惯性类变形和弹性类变形,这两种变形在动画短片《猫和老鼠》中均常有体现。所谓惯性变形是指惯性突然消失后的变形,比如《猫和老鼠》中的汤姆猫经常在追击杰利鼠的过程中跑到了悬崖、河流之上,在惯性消失的一瞬间,汤姆猫突然坠落,这种突如其来的坠落必然带来滑稽的效果。而弹性变形主要是指动画电影中的角色在外力的作用下发生了夸张的变形,比如汤姆猫在快速奔跑的过程中吞入了平底锅,平底锅进入体内后将其抻拉成了锅样的圆形,这种超乎常理的弹性变形同样能够强化影片的娱乐性。1937年,迪士尼凭借《白雪公主》一片结束了“愚蠢交响乐”动画电影时代,随着色彩运用、声音配置等动画电影创制技术的不断发展,迪士尼开始拍摄动画长片,在这些动画长片的发展之初,百老汇的歌舞剧对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在《白雪公主》《仙履奇缘》等影片中,我们均能够看到音乐、舞蹈交相配合的舞蹈表演、而歌舞表演也成为美国动画电影走出“愚蠢交响乐”初级发展阶段的重要标签。歌舞表演不仅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活跃影片气氛,而且其本身具有的欢和节奏感使动画电影的发展脱离了单纯的玩乐搞笑阶段,从而形成了更加丰富有趣的审美体验。这一时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虽然有许多改编自童话故事和寓言故事,但也不再局限于对传统文学的改编,同时创造了许多丰满的人物形象,这种变化也是伴随着观影者审美需求的提升而产生的。总的来说,发展期的美国动画电影依然选择单线的叙事结构,故事情节设置也并不复杂,而且大多数影片也是以儿童的视角进行的创作,但在较为单纯的二元对立的故事情节中加入了更多的戏剧冲突,融入了更多的情感表达,这为日后美国动画电影进入成熟的发展时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美国动画电影成熟期的叙事风格
自20世纪末开始,美国动画电影在发展期的积淀过后逐渐走向成熟,在延续了以往幽默诙谐的叙事风格的同时,进一步创制了更为曲折的情节和紧跟时代步伐的元素,如后现代主义元素等。就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而言,歌舞这种传统的幽默方式依然存在,如在影片《埃及王子》中就呈现了神明与术士的歌舞表演,同时运用了与歌舞相近的魔术来增添整部影片的喜感,同样运用歌舞形式的影片还有《花木兰》《快乐大脚》等。与此同时,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还进一步拓展了幽默的方式,如21世纪初的影片《怪物史莱克》便首次将一个形象滑稽的怪物形象搬上了美国动画电影的银幕,怪物史莱克虽然形象丑陋,却十分讨喜,创作者通过恰当的色彩搭配和动作设计使这一怪物不仅没有给观众带来不舒适感,反而还传递着幽默。在引入新的元素创造幽默的同时,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还增添了对于现实生活的调侃与嘲讽,在动画角色的嬉笑怒骂之间体现着更为深刻的故事内涵。在动画电影《冰河世纪》中,为了得到松球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小松鼠是凸显影片幽默感的重要载体,虽然这一奋力寻找松球的松鼠形象十分可爱,但其对于松球的过分执著也影射了人类在现代社会中追寻目标时的偏执状态。在影片中适当制造悬念也是成熟期美国动画电影中的一大创新发展之处。在影片《料理鼠王》中,当主角面对一次至关重要的料理考验时,对其怀恨在心的厨师长出现了,这使观众的观影积极性瞬间被提升,主角将如何面对挑战、挑战的结果又将如何成为影片压轴出场的悬念。包括《料理鼠王》在内的许多成熟期美国动画电影都会在影片接近尾声时制造悬念,并安排影片主角与主要配角同聚一堂并解开悬念,呈现出最终的结局。与揭示悬念并生的还有成熟期美国动画电影对于影片故事结局的设置,就当前主流美国动画电影而言,其结局大都为大团圆式的结局,动画电影能够承载的更加丰富而夸张的想象力给这种大团圆式的结局提供了必要的土壤。在动画电影的世界中,许多现实社会不可能发生的情境在这一一呈现,如神灵的支配作用、跨越一切的情感等。在影片《铁巨人》中,主角为了拯救地球,怀抱炸弹飞向外太空,这一英雄之举在非科幻的普通影片中是不可能发生的,在现实生活中更不可能存在。更为重要的是,这些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出现的圆满结局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观影期待,也满足了观众的补偿性心理。正如心理学中的格式塔理论,当人们感知到不完满的事物时,会不自觉地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去修复这种不完满,以期达到知觉上的和谐与满足,而成熟期的美国动画电影正是充分利用了观众这一追求完满的心理,使观众在紧张的故事情节和大团圆式的结局中同时获得观影的和心理上的满足。纵观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史,我们不难发现其不同阶段均具有不同的叙事风格,正是这种变化推动着美国动画电影在艺术水平和票房成绩等方面不断地发展。相比而言,中国的动画电影则尚处于曲折的发展进程之中。回顾数年前的中国动画电影,其中不乏经典的传世之作,但这些经典的作品已不能适应观众日益提升的审美品质。而中国的动画电影创作者也没有很好地把握时代脉搏,甚至在全球化竞争的过程中出现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态势。有人认为,中国国产动画电影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外来动画电影的入侵,但事实上,扎根于本土社会文化,同时自美国动画电影的发展历史与现状中汲取养分才是中国动画电影发展的突围之策,也是本文研究的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112.
[2]黄会林,彭吉象,张同道,主编.电影艺术导论[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213.
[3][澳]理查德•麦特白.好莱坞电影———1891年以来的美国电影工业发展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3:79.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4
语言符号是文本的客观载体,而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生命个体,一旦有生命意识的介入,文本就会生发出原始的情韵,散发出浓烈的生命气息。而阅读教学的价值就在于充分激活学生意识,去感知文本、体悟文本,与文本同呼吸、与作者共命运,从而促进学生对文本的感悟理解,凸显阅读教学的灵性追求。
一、唤醒生命意识,追求灵性要凸显课堂的诗意化
有位哲学家曾经说过:“阅读就是诗意的栖居。”著名教授钱理群也曾经提出过“阅读就是一种发现的过程。”因此,教师要摒弃传统教学过于理性的烦琐分析,通过各种有效的方法激活学生的生命意识,将自我身心融入到文本的具体语境中去,形成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实现对文本中美学因子的体悟。如《二泉映月》一文以极富情感的语言介绍了阿炳创作二胡曲《二泉映月》的过程以及二胡曲所展现的精神内涵。在教学这篇课文时,不要过于引导学生分析核心词语的表达效果,而要在《二泉映月》二胡曲的浸润下,赏析二泉之景、品味阿炳人生、鉴赏文本语言,以诗意的视角感知文本、体悟文本,将学生从一个创作技法的学习者演变成为文本意蕴的品悟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没有过多地纠缠于文本策略层面的解读,而是在激活学生身心意识的基础上更好地浸润在文本的世界中、人物的内心中,为学生诗意的解读文本奠定了基础。
二、尊重多元解读,追求灵性课堂要凸显课堂的创意化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阅读教学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学生的感悟,要珍视学生个性化的阅读体验。只有学生敢于、善于在课堂中大胆思考、乐于表达,灵性课堂才能迸发出应有的生命活力。如入选小学语文教材的寓言故事都是历经了时代变迁之后的经典作品,不管是故事的寓言表达,还是所蕴藏的内在哲理,都有着自身独具魅力的地方。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依照固有的思路和认知进行教学,而要引导学生以发展的视角进行考量,从而让寓言常教常新,保持鲜活的生命力。如寓言《狐狸与葡萄》,很多学生都会将指责与嘲笑的苗头指向狐狸。狐狸“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心理的确有其诟病,但如果死搬教条,课堂的灵性也就无从谈起。于是,在学生纷纷表达了对狐狸的批判之后,教师则引领学生再次思考:今天是一个充满人文关怀的社会,处处强调以人为本,你们觉得自己对狐狸的态度有没有做到以人为本呢?一语点醒梦中人,很多学生对寓言中人物的形象也有了全新的体验,安慰、同情、帮助的话语在学生的表达语言中流淌而出。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对学生的认知体验进行了巧妙的点拨,激发学生的多元化解读,呈现了各种不同的认知价值,在呵护学生个性化体验的基础上,实现了课堂教学的灵性指数。
三、激发爱学动力,追求灵性课堂要凸显课堂的自主化
灵性课堂首先应该是一个爱学的课堂,学生不再认为栖居在语文课堂中是一种负担,而更多是一种体验的享受。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能够真正释放自己的思维动力,促进学生认知能力的不断提升,在享受思维运转乐趣的同时激活学生的认知意识。例如,在教学根据民间传说改编的《牛郎织女》一文时,教师在引导学生感受故事的基本内容,认识人物的基本形象之后,并没有将阅读局限在教材固有的文本中,而是为学生拓展补充了中国其他三个传统民间故事《梁祝》《孟姜女哭长城》《白蛇传》,引导学生综合四个民间故事,通过互文阅读的方式感受民间故事的魅力。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为学生设置了学习单,分别从主人公的形象特点、遭遇的挫折中探讨民间故事的创作初衷,即表达了劳动人民对幸福、自由生活的向往。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教师完全将自主探究的权利交还给了学生,学生的思维得到空前的释放。他们在合作中研究,在研究中表达,在表达中分享,在分享中积累,在积累中提升,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促进生命发展,追求灵性课堂要凸显课堂的生长化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言语内容所承载的价值意蕴,浸润学生内在的心灵;而借助言语形式中的工具性,夯实学生的语用能力,促进学生言语生命的不断发展。以教学《九色鹿》一文为例,整个故事内容凸显出鲜明的主题价值,弘扬遵守诺言的正能量,批判背信弃义的恶劣行径,从故事结尾来看,故事的育人气息可谓十分鲜明。这就要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悉心体悟,仔细品味,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做人方向。这种人文性的浸润,并不是靠教师一味机械地讲述才做到的,而要将其与言语形式的感知与训练结合在一起,将文本内蕴与言语训练紧密结合在一起,学生在品析中体悟、在实践中悦纳,真正促进学生言语生命和自然生命的不断生长,课堂中的灵性凸显。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5
一、灰色幽默在电视剧中的兴起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法国超现实主义作家安德烈·布勒东曾编过一本名为《黑色幽默文集》的书的“黑色幽默”在影视创作中突出描写人物周围世界的荒谬和社会对个人的压迫,以一种无可奈何的嘲讽态度表现环境和个人(即“自我”)之间的互不协调,并把这种互不协调的现象加以放大,扭曲,变成畸形,使它们显得更加荒诞不经,滑稽可笑,同时又令人感到沉重和苦闷。因此,有一些评论家把“黑色幽默”称为“绞架下的幽默”或“大难临头时的幽默”。[1]具体表现为塑造一些乖僻的“反英雄”人物,借他们的可笑的言行影射社会现实,表达作家对社会问题的观点。黑色幽默最先在美国运用于影视作品中,发展于20世纪60年代,繁荣于70年代。我们熟悉的由西方名著改编的影视作品《堂吉诃德》,近乎用疯癫的镜头表现刻画出了堂吉诃德这个被中世纪封建制度以及其实骑士精神所毒害的怀抱英雄梦的西班牙骑士。最具代表性的是以美国犹太作家约瑟夫?海勒创作的小说第二十二条***规》为蓝本改编的影视作品。
源于黑色幽默的灰色喜剧寓言在影视作品中,结合了后现代解构主义的手法,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急骤的社会转型。正因为灰色喜剧寓言包含了深刻的社会内涵,所以它带给我们的不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笑声,而是有“深度”的笑声,是对这笑声的思考。比较与在影视创作中黑色幽默的运用,灰色喜剧寓言更加强调当下的社会现象,以解构主义碎片化的表现方式,运用影视镜头语言来刻画人物,阐述问题。这就是灰色比黑色更带有浓重的社会寓言色彩,黑色幽默更多的是作者清楚地阐述社会现象的本质,而灰色喜剧寓言则着重运用讽刺喜剧的手法描写一个现象,让观众自己从这个影视事件中发现答案,从而反思后引起共鸣。今年来中国的影视创作冯小刚导演运用的这种手法最多,不管是《手机》(2003)、《天下无贼》(2004)、还是最近上映的《非诚勿扰2》(2011),紧贴当下社会现实的讽刺性灰色喜剧寓言手法得到了极大地运用。从在2011年新春期间上映的国内电影中,该类型表现方式的影视作品几乎占了一半的市场比例(《非诚勿扰2》《让子弹飞》《我知女人心》《武林外传》),由于符合了市场受众的口味,均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和口碑。中国影视创作迎来了灰色喜剧寓言创作的兴盛阶段。
从电视剧中灰色幽默表现方式来看,主要源于黑色幽默,最初的成形受到西方发展更快的影视作品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人物灰色幽默化、语言灰色幽默化、情景灰色幽默化。
首先体现在人物表现幽默化方面。灰色幽默里对人物的塑造以及表现场景的展示,往往采取热闹、喧哗的画面镜头引起喜剧效应。比如《一地鸡毛》,说的是吃的事,家里众多人物热闹地聚合在一起,以“家里的一块豆腐馊了”开场,是整部影视作品在视觉上给人喜剧的震撼。造成的影响相当大,那段时间全国人民几乎为了一块豆腐的事津津乐道。观众以旁观者的身份冷静地观看电视作品中所创造的轰动的戏剧场景,不仅引起了兴趣,更集中了注意力。
幽默化的灰色语言是另一个表现方面。去年播出的电视剧《手机》取材于之前的电影版,是对电影版的扩展和深化。人物幽默的灰色语言透过电视镜头的展示堪称该剧的最大亮点。其中有一段,严守一对奶奶说 “我想让周围的人开心, 可是找不到原来的那个严守一”。演员用它独特的语言表现展示了当今社会许多人挣扎在成人社会的迷失和痛苦。运用灰色幽默的镜头语言引起了观众的共鸣。
灰色幽默的情景展示是该类型电视剧的第三个展示方面。不管是人物表现还是语言展示最终都离不开一个完整的情景,他们都是情景的包含元素。2010年在众多翻拍的电视剧中,电视剧《茶馆》以其坚实地忠于原著的情景塑造不论在口碑上还是市场上都获得了双赢。灰色幽默地再现上世纪三十年代末老北京人生活情景,在八面玲珑的老板王掌柜在北京开设的小茶馆里聚集了一群三教九流,电视剧用讽喻现实的幽默场景透过这群小人物坎坷多变的命运反映旧时代灭亡的过程。人物的性格特色、行为语言、时代事件的发生进行都融入到了幽默讽刺却带有写实色彩的情景表现中。
二、发展中的交融和碰撞
延展的的深度笑声
黑色幽默和灰色喜剧寓言在影视作品中都是运用特殊的镜头表现手法让观众“笑”,发展至今,后者是前者的进一步延展深入。到目前为止新春档拥有着最高票房的国产电影《让子弹飞》把灰色喜剧寓言发挥到了极致。姜文扮演的土匪张麻子率众抢劫了赴任路上的买官县长马邦德(葛优饰),结果一无所获。马邦德为了活命,谎称县长已死,自己是师爷,献计劝张麻子假扮县长去鹅城赴任,只有这样才能赚很多钱。张麻子一行带着马邦德到了鹅城,却发现恶霸黄四郎才是真正的鹅城之主。于是,双方的斗智斗勇正式拉开序幕。影片的剧情极为简单,故事看似荒诞、搞笑、夸张,实则含有寓意。既有对北洋时期社会黑暗的嘲讽和鞭挞,也有对中国国民性的戏谑和反思。由于灰色喜剧寓言贯穿了影片的始终,至今还给观众大量感同身受、津津乐道的桥段和经典台词。剧中的恶霸黄四郎第一次看着自己的替身,不禁大喜道,“赝品是个好东西。走几步。走出一个虎虎生风。走出一个一日千里。走出一个恍如隔世。”简单的一段话让观众在观看电影笑声的背后,还找到了影片所映射的当下社会现象所引起的社会共鸣。灰色喜剧寓言成功地从黑色幽默包涵的内涵中延展到融合了对当下某些社会现象起到讽刺的更有内涵张力的,带有深度笑声的转型上,达到了多方面的交汇融合。
艺术与理性的现实碰撞
尽管灰色喜剧寓言在某种程度上就像一个放大镜把黑色幽默无限的夸张放大,但是,在影视作品的艺术形式上,两者还是有着明显的区别。由于黑色幽默源于小说这类文学作品,影视中的黑色幽默如同小说中这类创作手法一样表现上更为中规中矩。古装黑色幽默电影《十全十美》背景设置于中国明朝,剧情简单通俗,是关于一本被诅咒的秘籍牵所牵扯出的武林纠纷。但由于本片艺术手法上采用了黑色幽默的表现方式,外观幽默,内涵暗藏唏嘘,为电影添加上一层暗灰,让观众在笑完之后有想回家哭的感觉。它所带来的内涵在于寓意现实中的残酷是忙碌生活中的人们无暇关注的,而这部电影以荒诞的故事营造一种娱乐的内涵,给观众从来看不到的真实,看完感怀身世百感交集。灰色喜剧寓言在前者的基础上,艺术表现上更为夸张,但却不脱离实际。意在与让观众自己去寻找答案,不想黑色幽默给了观众明显的或喜或悲的预示,结局的悲喜完全取决于观众,留给人更多的想象空间。《非诚勿扰2》中让人印象极为深刻的影片尾声部分的李香山“人生告别会”,延续了冯小刚典型的讽刺表现的艺术表现手法,按常理,人离世后,由其亲属或好友为其举行一个追思会,缅怀逝者,寄托哀思,是很正常的。但是,影片中却为观众安排了一场活人的“追悼会”这一不正常不自然的仪式。不论是参与者的假装轻松,还是主持人秦奋的打趣调侃;不论是李香山女儿川川的毫无悲戚和朗诵诗歌,还是已经离婚后闻讯赶来的芒果的真情流露,都让人感觉悲喜交集,心情复杂。略显荒诞、令人发笑的仪式,却是一场人生感悟的“新闻会”。灰色喜剧寓言的艺术表现在这里中得到了极大地发挥。
随着社会的发展,影视作品中的喜剧幽默更多地发挥出它的现实作用。许多人常说中国人的幽默区别于西方,是一种软幽默,但是它软中却带硬,婉转又多讽。[2]《我爱我家》就通过一个三代同堂的退休老干部家庭的家长里短,多层次展示了上世纪末改革大潮中绚丽斑斓的北京平民的生活状态。1993年中国申办2000年奥运会落败,《我爱我家》在那之后不久的一集中,志国调侃和平说:“我看你早晚得当上街道主任,早晚带一红箍,满大街溜达,举一小旗儿站岗,多威风啊!”和平不服气道:“你以为那红箍是好带的哪?”说罢从兜里掏出出一个红袖章,郑重其事地念叨:“迎七运,盼奥运……哦,不对,这是什么时候的了。”把袖章反过来念到:“迎接世界妇女大会……”。[3]作为中国早期的情景喜剧,它已经密切和当下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给了我们灰色式的喜剧幽默,带有灰色喜剧寓言的明显色彩。灰色喜剧寓言在影视作品中比黑色幽默更进一步的是对现实的寓言表现,简言之就是让观众在观看了影片之后,得到了对现实的思想启示。电影版《武林外传》,原剧集中强烈的现实隐喻也贯穿到了电影里,房地产再次被抬到了风口浪尖,官商勾结炒作房地产泡沫的故事是无数底层观众心中的怨念,年下拿这帮想象中的敌人解解气,当然符合观众心理学的要求,具有强烈的现实寓言性。所以说灰色喜剧寓言与黑色幽默交融的同时,还有更多的艺术和理性上的现实摩擦和碰撞。
三、后现代灰色喜剧的流向
从近年来,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我们可以清晰地发现具有后现代解构意义的灰色喜剧由于受到市场和受众的欢迎,广为采用。经历了起始兴盛变化,以及同黑色幽默的融合和碰撞后,不论是上映不久的《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武林外传》,还是之前对该手法有所采用的《有话好好说》(1997)《鬼子来了》(2000)《疯狂的石头》(2006),大家均表现出了对这种手法的喜爱。从近年的影视创作类型来看,灰色喜剧寓言的对社会的褒贬在思想深度上更为深刻,表现却更为含蓄。这极有可能是今后很长一段时间该类型影片的发展方向。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6
一、英语习语的五大文化来源及其相对不可译例证 英语习语的形成依赖于灿烂的西方民族文化,而汉语习语的形成依赖于丰富的汉民族文化。我国著名语言学家王佐良先生说过:“他处理的是个别词,他面对的是两大片文化。”(贾京,2006:119)要实现这两片文化的等值转换,译者必须对中西文化了如指掌。即便译者知道文化背景,把英语习语转化为汉语习语的过程中有时也找不到真正对等的译文。总体来讲,大多数英语习语是可译的,只有带有典型文化色彩的那部分才相对不可译。这一部分习语都有深刻的文化底蕴,主要来源于地理环境,、文学作品、神话与寓言、风俗习惯这五个方面。 (一)地理环境 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造就了特定的西方文化,特定的西方文化又产生了特定的表达方式。生活在山地的人创造“山地文化”,爱斯基摩人创造了“雪的文化”,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创造“海的文化”。英语习语的第一文化来源是西方特定的地理环境。英国国土面积不大,但四周环海,具有天然良好的航海条件。英民族长期生活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把观察到的现象和航海积累的经验应用到语言中,创造了“海的文化”,形成了许多与海上生活息息相关的习语。例如:miss the boat(错失良机),plain sailing(一帆风顺),swim like a fish(善于游泳),all at sea(没有主意),tokeep one’s head above water(奋力***存)等等。相比之下,中国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博大的自然地理环境中,西部有高山,东临大海,自古以来就是以农耕为主的国家。因此,汉语中有许多与农业有关的习语。例如,我国盛产竹子,习语中有很多与竹子有关,如“胸有成竹”、“青梅竹马”、“势如破竹”、“雨后春笋”、“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等,形成了“竹文化”。竹(bamboo)在英国没有任何的联想意义,也没有与bamboo有关的习语。中西不同的地理环境的差异导致英语习语翻译成汉语习语时出现暂时不可译,即相对不可译。例如“know the ropes”这一习语,翻译成汉语成了“了解绳索”。这样看来,这一习语没有什么丰富的内涵。这样翻译对还是不对呢?事实上“know theropes”原来指的是在帆船时代,船上风帆都是有一套绳索系统来控制的,对这些绳索的功能了如指掌,才能在变化无常的大海操作自如,后来他们把这一习语引申为“知道窍门”的意思。不知道这一文化背景的译者看到这一翻译则一头雾水,不知所云。再如“goby the board”按字面意义理解为“经过甲板”。放在语境中理解翻译为“人或东西从船上掉入海里消失”。最佳的译文应该结合文化语境来翻译,引申为“被遗忘,被忽视”。 (二) 是人类社会与客观世界交往的产物,属于社会意识形态,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反应。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有着重大影响。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人们的精神生活和社会生活,同时在语言中表现出来。基督教文化统治了欧洲近两千年,对欧洲人的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圣经》是基督教的经典,很多西方人都信奉基督教,视上帝为创造万物的鼻祖。他们认为上帝是万能的,主宰着世界和人类的命运。很多英语习语源于《圣经》,带有浓厚的宗教色彩。与上帝有关的习语有for God’ssake(看在上帝的份上),honest to God(的的确确),by God(天啊!)God preserve us(神明保佑!)等等。汉民族大多信奉道教和佛教。汉语习语大多与“佛、仙、和尚、菩萨”等字眼有关。如“借花献佛”,“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八仙过海、各显神通”,“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等。中西的差异造成了译者翻译时转换文化语境的困难。与宗教有关的相对不可译的英语习语的例子有:“Make bricks without straw”若要直译则是“不用稻草做砖”。事实上,这一习语来自《圣经出埃及记》第五章中的一个故事。据说埃及法老担心以色列人口剧增,威胁到埃及的安全,因此强迫他们做苦役———烧砖,以折磨他们。上帝看到以色列人在埃及饱受压迫,便打发摩西去把他们从苦难中解救出来。摩西去埃及请求法老准许以色列人到远处拜神,他想借此把以色列人带离埃及。法老不但不肯,反而加倍惩罚他们。他吩咐督工不要给以色列人造砖用的稻草,但要他们烧砖的数量不能少。稻草在埃及很缺乏,没有稻草就造不出砖。(骆世平,2005:30)这个故事后来引申为“做难以做到的事”。再如“handwriting on the wall”按字面意义翻译是“墙上的字”。事实上,这一习语来自《旧约但以理书》第五章。据说尼布甲尼撒的儿子伯莎撒继承巴比伦王位后,挥霍无度。一天,他邀请多个大臣在宫殿里设宴纵饮,当他们喝得酩酊大醉时,伯莎撒叫人把他从耶路撒冷圣殿掠夺来的金银器皿拿出来盛酒奉客。正当他狂饮之际,突然有一只手在宫墙上写下了三个神秘的词。众人看到墙上的字迹,顿时目瞪口呆,伯莎撒更是大惊失色,于是呼来先知但以来理解字。但以解释说:“你的王位已告完结,你在神的天平上亏甚多,你的国度将倾裂。”果然,当夜巴比伦王伯莎撒遇刺身亡。后来引申为“不祥之兆”。(骆世平,2005:30-31) (三)文学作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升华,是各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传达丰富多彩的文化的一种方式。文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优秀的文学作品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精神生活,陶冶了人们的情操,开阔了人们的视野,还能让人们从中受益匪浅。文学巨匠们笔下的精华往往浓缩成了语言的精华———习语。英国著名的文学巨匠包括莎士比亚、弥尔顿、乔叟、柯勒律治、拜伦等。莎士比亚是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剧作家,写下了流芳百世的四大悲剧和四大喜剧。例如hoist by one’s own petard这一习语中的最后一个词是翻译的难点。读过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哈姆雷特》的译者才知道“petard”是“炸药箱”的意思。知道后再翻译成了“举起自己的炸药箱”,这句译文有什么深刻的含义呢?其实,这句习语有一个故事:petard是攻城时用于炸开城墙的炸药箱。因当时引爆技术差,引爆者常常还未撤离炸药就爆炸,结果把自己给炸死。这句习语的引申意义就是“害人反害己,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再如a horse of a different color翻译为中文是“一匹不同毛色的马”。这一习语来自《理查三世》,理查三世在战斗的关键时刻摔下马,他眼看着自己的战马惊跑,恐慌中大叫:马!马!我愿用王位换一匹马!他喊得声嘶力竭,只见另一批不同毛色的马出现在他面前。因此,这一习语的引申含义是“另外一回事:截然不同的人”。柯勒律治的长诗《老水手之行》(Rime of theAncient Mariner)中的一句习语“albatross roundsomeone neck”直译为“一个人脖子上挂着的信天翁”。信天翁是南非南部好望角一代的海鸟,相传它不必拍动翅膀就能停在空中睡觉,谁杀了它就会遭殃。后来有个水手射杀了一只信天翁,结果他所在的船差点遇难。上岸后他把死鸟挂在脖子上以示忏悔。基于这篇诗歌的语境,人们意译这句习语为“提醒某人不再犯错误之物”。#p#分页标题#e# (四)神话和寓言 整个欧洲文化的源头是两希文化,即古希腊文化和希伯来文化。古希腊和罗马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形成有重大的影响。早在公元前20世纪,希腊人就口头流传着许多关于神的传说和故事。到了公元前7世纪,随着诗人荷马的两部著名的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出现,标志着为希腊神话发展到了相当成熟的阶段。古希腊罗马中经典的典故作为外国文学作品的经典发展成为英语习语。中国神话传说主要以开天地和女娲造人为源头。典故源头的差异造成了英语习语的相对不可译。例如,中国的译者如没读过希腊神话,不懂其中的人名及典故,则翻译不出典故中真正的内涵意义,译文就会很枯燥无味,缺少生动形象的意义。例如“the web of Penelope”直译是“佩内诺普的网”。希腊神话中“佩内诺普”是奥德修斯的妻子。奥德修斯离家参加特洛伊战争十年,战争结束后,远征的人们陆续返乡,但他却杳无音讯。人们纷纷传说他已死,于是远近的王子们纷纷向美丽而富有的佩内诺普求婚,但她忠于丈夫。为摆脱纠缠,拖延时间,她声称待她织完一匹锦缎后便挑选丈夫。于是她日织夜拆,故意不肯织完。(骆世平,2005:41)看完这个故事,这句习语的翻译成汉语的引申义应是“永远做不完的事”。西方的寓言故事以《伊索寓言》为代表。《伊索寓言》主要以把动物拟人化的手法讲述成形式简短但寓意深刻的故事。例如“blow hot and cold”直译为“吹热又吹冷”。这样的译文似乎有点矛盾。事实上,这一习语后面隐含着一个寓言故事,讲的是有个人在冬夜的山林里迷路,饥寒交迫,后来遇到小神沙特。小神把他带回自己的小屋里。天很冷,一路上这人不断往手上呵气。沙特问究竟,他说是呵气取暖。进屋后,沙特给那人热腾腾的粥吃,那人便把碗拿到嘴边吹气。沙特又问其究,回答是粥太烫,把它吹凉。小神问他为什么一下子吹凉,一下子吹热?(骆世平,2005:43)中国的译者了解这一语境才明白又“吹热又吹凉”的涵义,意译为“拿不定主意,反复无常”。 (五)风俗习惯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民族都积淀出有别于其他民族的风土人情、社会风尚、生活方式、婚姻传统和迷信观念。社会风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社会上所流行的风气及传统习惯。每个社会成员都生活在一定社会风气和传统习惯的氛围中,不免要受到影响。这些风俗习惯在语言中体现,从而产生了很多这方面的习语。例如“walk down the aisle”这一习语字面翻译为“沿着走廊走”。西方人婚礼在教堂举行,“沿着走廊走”在西方人的婚姻习俗的语境下有更深层的涵义。 婚礼开始时新娘在父亲的陪同下沿着教堂走廊走向圣坛。由此可以引申出“娶某人”或“与某人结婚”的意思。中国人结婚倾向于传统的中式婚姻,在翻译这一习语理解上不免出现偏差。再如“get down to brass tacks”直译为“着手于黄铜平底针”。这一译文似乎不通。据说早期布店的柜台上常按尺寸钉上黄铜平底针,作为固定的丈量标记。顾客可以自己挑选布料,当决定要买时,就把布匹拿下来放在有尺寸标记的柜台上,店员就可以开始丈量、裁剪、收钱等。理解西方这种买卖的文化语境后,brass tacks就意译为“要事”或“实质问题”。
二、英语习语相对不可译性的解决方案 以上部分论述了英语习语放在五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下产生的相对不可译现象。相对不可译只是暂时的不可译,大多数英语习语本质上是可译的,不可译现象在不断翻译的实践中可以解决。本文给出了以下几种解决方案: 第一,必须加深对英语习语的文化背景的理解,只有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才能翻译成优秀的译文。在翻译英语习语之前,首先要了解西方独特的地理环境、、文学作品、神话与寓言、风俗习惯,认清英汉民族文化的差别,然后才可以开始翻译。 第二,英语习语中能够直译的尽量进行直译。直译的前提是作为源入语的英语习语的表达,同样可以在译入语汉语中找到相应或类似的表达。例如“tobreak the record”直译为“打破记录”;“agentleman’s agreement”直译为“君子的协定”;“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直译为“血浓于水”。这些习语为英汉两种语言所共有的,故而这样翻译读者就能够很好地理解与接受。另外,英语习语中不可直译的就意译。例如“a fly in the ointment”意译为“美中不足之处,使人扫兴的事”;“swim like a fish”本义是“像鱼一样游泳”,意译为“很会游泳的人”。 第三,一些来自希腊神话典故的英语习语可以使用直译加上注释或者意译加上注释的方法。这类英语习语在汉语中很难找到相应的表达,如果单纯地直译就很难被读者所理解,故而采用加上注释的方法,这样就可以使译文一目了然。比如在翻译“the webof Penelope”是可以直译为“佩内诺普的网”后再加上“希腊神话中奥德修斯忠诚的妻子为等候他回来而日夜不停地织网,但永远织不完。后用来比喻无法完成的事”的注释,就很完美了。再如“Achilles’heel”可以意译为“致命的弱点,要害”,然后在后面附上“阿基琉斯是特洛伊战争所向无敌的英雄,只有脚踵是他致命的弱点”的注释。 第四,英语习语的翻译还可以用汉语的套译法。 所谓套译法,是指用汉语的对应的习语来套译英语习语。这种翻译方法是针对译入语汉语习语本来有跟源入语英语习语相同的表达,但却与直译出来的译文意义相反,因而可以采用套译法。比如“Wall hasears”可用汉语中的“隔墙有耳”来翻译;“Like fatherlike son”可用汉语习语中的“有其父必有其子”来翻译;“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可以用“趁热打铁”来翻译。这四种方法可以把英语习语的相对不可译向着可译的方向努力,有待更多学者去研究。虽然过程漫长艰苦,但是相对不可译的现象只是暂时的,可以在中西不断加强交流的过程中得到解决。
#p#分页标题#e# 三、结语 英语习语的翻译存在着可译与不可译的问题。其中不可译的部分是相对的,可以动态转换的。也是随着中西文化的不断交流和加深甚至融合,英语习语和汉语习语会有更多重叠、相似的部分,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翻译的困难。时代在发展,翻译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科学或艺术,不断与语言和文化建立密切的联系。结合文化进行翻译已经成为翻译的一个现代化转向。我们广大译者需要博览群书,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在充分理解英语习语文化语境的基础之上孜孜不倦地探索翻译的方法,让西方语言的瑰宝和东方民族珍珠的光彩交相辉映,实现各个国家文化的共享和共同的发展。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7
“这是最近几年,一般作者纯文学作品很难见到的发行量。”担任再版的编辑谢不周,是湖南文艺出版社分管业务的副社长,由她亲自担纲,足以说明《龙窑》的地位。发行量达到4万多册,这个数字对业余写作的浦子而言,无疑是出人意料的。
6年“文字烧窑工”
浦子是一位在***府部门工作的写作者,平时事务繁杂,他已经坚持业余写作30年之久。在创作自己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时,浦子看着身边的同事们都在发奋工作,于是决定不为创作请假。这20多万字都是他在业余时间内写成的,前后写了6年。说起为什么要写《龙窑》,浦子说:“陶和瓷都来自于大地的馈赠,可陶更具有原始性,接近于泥土的本来属性。”浦子这样解释选择“陶”作为写作对象的原因。这个来自陶器故乡的写作者,童年时耳濡目染了陶文化的精彩。他家周围的山村有烧制陶器的龙窑,那片土地上还曾有新石器时代的陶罐出土。而真正让他心有所动并作出写一部长篇小说的决定,是那年他在北京参观故宫时看见了真正的龙缸。故宫的龙缸是铜铸的,盛水以防火。龙缸是贡品么?家乡有龙窑能制作贡品么?故宫中的龙缸引起了浦子的浮想联翩。于是,从2001年3月24日开始构思,到2005年2月10日开始写作,再到2007年3月17日完稿,浦子做了长达六年“文字烧窑工”,并最终炼制出一部20多万字的长篇小说。
“阳光灿烂,崇寺山寓所道地上的阔叶林杜鹃正红红火火开着,鸟叫声不绝于耳,连空气中都洋溢着一种喜气”,在与出版社签订出版合同后,浦子写下的文字中充满情不自禁的欢喜。
这样溢于言表的欢喜,是因为《龙窑》对浦子而言有着非同一般的意义。《龙窑》出版后,浦子还专程去了一趟故宫,再次拜谒了让他得到启发的龙缸。用地域文化“烧制”中国式寓言《龙窑》充满了浓厚的地域文化氛围,写的是晚清50年间,浙江东部一个古老村落发生的故事。一位失忆的外来男人带来制陶技术萌发了商品经济的雏形,他的新思想更是在村里引起轩然***,这位主人公不惜以血肉之躯浴火涅来唤醒村民的变革意识。小说折射近代中国社会守旧与变革、人道复兴与沉沦的斗争,反映我国浙东地区近代山村的变革历史。故事虽然发生在清末,可是浦子写作的指向显然是在当下:“整部小说是一个中国式的寓言,书中的主人公王世民也是一个寓言。寓言是什么?它是用假托的故事或拟人手法说明某个道理或教训,是绕了弯子说明某一个事实的存在。”而《龙窑》整部书的风格,可说就是从浦子的人生中生长出来的。浦子的家乡背山面海,天台山和四明山的余脉撑起这片土地,山海之间的平原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力,也形成了特有的人文积淀。因为交通不便而与外界交流不多,这里的方言至今还保留着很多古时用语和发音,人们的生活习俗和观念也较多地保留传统。
浦子出生的村庄,诞生了宁海平调的第一个戏班,这种古老剧种的唱法原始、粗犷……这些浦子在成长时经历过的一切,最终都指向了《龙窑》中浓墨重彩极力渲染的民情风俗,写实与超现实主义互相交融的手法,神秘、诡谲和诸多象征糅合在一起的语言效果。“这不是刻意追求,而是一种自然的反应。”浦子这样认为。
“有很多种打发业余时间的办法,有很多种排遣烦恼的办法。有人钓鱼,有人喝酒,有人唱歌,而我选择了写作。因为写作最会平衡人的心灵。”从最初简单地以写作为爱好,浦子用文字构筑着自己的精神世界:“我的写作过程充满了愉悦。职场和人世的烦恼,会在文学阅读和写作的快乐中被消除,浮躁的心情会在阅读和写作中趋于平静。写作时,我的内心就被这些文字充实。”
传承和保护浙东文化
这部作品中还寄托着浦子对社会文化的传承和保护的追求。在时代大潮的冲击下,一些地方的传统人文环境在急剧地消亡,而《龙窑》里的村落,却是以族长为核心的宗族统治方式在运行着,这种古典的乡村权力模式,已经不再为现在的人们熟悉。“这是中国***治中独特的以血缘为中心的地方社会自治方式,在我的家乡曾经经历了数千年,在新中国成立时消亡。可是,一些地方的宗族势力仍然存在,其影响深远。人情风俗也发生巨大变化。我和我的家乡同仁,都在为传统文化的保护、开发、利用大声疾呼,并付诸行动。我的同仁整理了大批人文环境的资料和书籍。我在书中的描写,有一些是我的切身体察,有一些是他们的共同研究成果,可其传承和保护的本意是一致的。”浦子这样说。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8
文学、文化常识和名著阅读是中考的基本考点之一分值通常为~0分。文学常识一是来源于课文二是来源于名著阅读。《语文课程标准》对―9年级名著阅读的要求是“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依据课标要求很多地市中考《考试纲要》对“名著阅读”的要求是“知道该省市中考《考试纲要》规定的课外读物的基本内容和相关常识”。如安徽省就规定了《安徒生童话》《朝花夕拾》《繁星・春水》《西游记》《水浒》《格列佛游记》《伊索寓言》《童年》8部名著。
有很多地市的中考课内外综合考查且有越来越细化、深化的倾向。考点涉及作家、作品、时代、代表作、文体、作家的创作风格和名著中的主要内容、主要人物形象、典型故事情节、典型的艺术特色、阅读的启示或感受等。
题型有判断题、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感悟评点题、举例分析题等。
【典型例题解析】
20年内蒙古包头卷)下列文学常识搭配有误的一项是)
A.《与朱元思书》――吴均――南朝梁文学家
.《岳阳楼记》――欧阳修――北宋文学家
C.《芦花荡》――孙犁――现代作家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普希金――俄国诗人
【解析】这是常规题型采取题目、作者、时代和评价相对应的形式。项“欧阳修”有误应为“范仲淹”。参考答案:。
220年四川成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前天已将《野草》编定了;这回便轮到陆续载在《莽原》上的《旧事重提》我还替它改了一个名称:《》。带露折花色香自然要好得多但是我不能够。便是现在心目中的离奇和芜杂我也还不能使他即刻幻化转成离奇和芜杂的文章。
上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应该填上的作品名称是。
透过作者对书名的进一步阐释可以看出作者在文学创作方面的一个见解:。
【解析】本题涉及名著名称与创作见解第二个问题稍难要将作者对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地结合起来考虑到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思想。参考答案:朝花夕拾温馨的回忆与理性的批判
20年安徽卷)运用你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2)题。
)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骆驼祥子》读一读指出A、两处的人物是谁。
A心里有数儿。他晓得祥子是把好手即使不拉他的车他也还愿意祥子在厂子里。有祥子在这儿先不提别的院子与门口永远扫得干干净净。更喜欢这个傻大个儿她说什么祥子老用心听着不和她争辩;别的车夫因为受尽苦楚说话总是横着来她一点不怕他们可是也不愿多搭理他们;她的话所以都留给祥子听。
2)安徒生笔下卖火柴的小女孩借着火柴的亮光看见了温暖的、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和蔼的。
【解析】第)题考查人物常识。选段来源于《骆驼祥子》选文中出现的人物是祥子只要阅读过《骆驼祥子》就知道这两个人物分别是谁。第2)题考查故事情节和人物名称。《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安徒生童话》中脍炙人口的名篇根据前面的修饰语可以知道所填的词语分别是火炉和老祖母。参考答案:)A:刘四爷刘四、刘老头子、老头子):虎妞2)火炉铁炉、炉子)老祖母
20年福建福州卷))《海底两万里》中尼摩船长的潜水艇从太平洋出发途经澳大利亚珊瑚海在游历了印度洋、、等海域后到达南极。
2)《水浒》第三十八回中宋江、戴宗、李逵三人在浔阳江边琵琶亭上吃酒宋江想吃鲜鱼汤李逵便到江边讨鱼因与绰号)张顺打了起来。张顺用计将李逵引到让李逵吃尽苦头后在戴宗等人的劝解下两人和好。
)简・爱是大家熟悉的艺术形象。请根据你的阅读体会写出她身上令人赞赏的某种精神品质并举一例说明。
精神品质:
举例:
【解析】第)题考查《海底两万里》中的尼摩船长的潜水艇游历的海域要求按照一定的顺序填写。第2)题考查名著《水浒》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名称。第一个空填写原因第二个空填写张顺的绰号第三个空填写地点。第)题从两个方面提问既要知道简・爱某一典型的精神品质又要概括出能够反映出这一精神品质的典型事例。参考答案:)红海阿拉伯海)地中海大西洋依次写出其中两个即可)2)放走了渔户的鱼浪里白条江心江中或船上))示例一:追求平等。“你以为因为我贫穷、低微、不美、矮小我就没有灵魂也没有心吗?――你想错了!我的灵魂跟你一样……因为我们是平等的。”这段体现了简・爱敢于追求平等。示例二:敢于反抗。简・爱从小父母双亡寄养在舅妈家面对舅妈的嫌弃、表哥的欺负她奋起反抗。示例三:坚定地捍卫自己的***和尊严。简・爱在与罗切斯特结婚时得知罗切斯特的疯妻还活在人间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简・爱强忍悲痛毅然离开了桑菲尔德庄园。示例四:追求真爱。在桑菲尔德庄园被大火烧毁罗切斯特身体残疾的情况下简・爱毅然回到罗切斯特身边。
20年甘肃兰州卷)运用课外阅读积累的知识完成下面的题目。
古典名著的回目多对仗工整、内容丰富且不同名著之间也可对仗。如:以《西游记》中的“黄狮精虚设钉钯宴”为上联可用《红楼梦》中的“白玉钏亲尝莲叶羹”作下联。
现有一个上联:猛张飞智取瓦口隘。说的是张飞饮酒假作贪杯轻敌引张来战又暗派兵将断张后路并反劫三寨的故事。
请你从下列词语中选择相关内容对出下联并简述其故事情节。
花和尚唐三藏野猪林火焰山路阻败走大闹
下联:
故事情节:
【解析】本题将对联与名著结合起来考查题目设置得很巧妙。参考答案:示例一:下联:花和尚大闹野猪林故事情节:林冲被高俅陷害发配沧州途经野猪林。两位押解差役受高俅指使欲害林冲性命。鲁智深一路暗中保护林冲至野猪林在关键时刻救下林冲。示例二:唐三藏路阻火焰山故事情节:唐僧师徒西去取经来到火焰山前酷热难当无法前行。孙悟空借来芭蕉扇扇灭大火才得顺利西行。
620年浙江宁波卷)下列故事出自《水浒》如果要你以“合作”为话题发表议论请选择你认为合适的一个作为你表达观点的依据并简述理由。
A.大闹桃花村.汴京城卖刀
C.智取生辰纲.三打祝家庄
我选择)理由:
【解析】本题要求紧扣话题阐述内容主题是“合作”事例从四个当中任选一个从中谈合作对于成功的重要性或失败的教训。参考答案:示例一:C杨志一行人因为内部不团结缺少合作失了生辰纲。或:吴用一行七人精心策划相互合作劫取了生辰纲)示例二:三打祝家庄中孙立等人和宋江里应外合顺利打下祝家庄。
20年福建莆田卷)请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字数00字左右。
)简述《西游记》中“四圣试禅心”四个菩萨化身母女试探师徒禅心)的情节。
2)简述利里浦特国和不来夫斯古帝国这两个小人国之间发生战争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解析】本题采用二选一的形式考查名著中的故事情节。简述题型有字数要求因此要学会概括答出要点。如选第)题就要知道是哪四位菩萨、采取怎样的方式试探禅心、各自表现如何等内容。参考答案:)示例:为试探师徒的禅心是否坚定四位菩萨黎山***、观音、普贤、文殊)化身母女假意要招他们为夫婿。唐僧不为所动悟空识破真相沙僧一心跟随师父八戒却动了凡心。四圣用“撞天婚”戏弄八戒最后八戒被四圣设计用珍珠锦汗衫捆住吊在树上。若答“四圣设计戏耍八戒最后八戒被吊在树上”亦可)2)示例:利里浦特国因吃鸡蛋要从哪敲破的问题引发多次内乱不来夫斯古帝国一直煽动和庇护大端派导致两国血战。利里浦特国王派格列佛应战格列佛用铁钩和绳索把0艘最大的敌舰拖回来。最后不来夫斯古帝国求和两国缔结不平等和约。
820年河南卷)《鲁滨逊漂流记》也被译为《鲁滨逊历险记》你认为哪种翻译更合适?请结合具体情节简述理由。
【解析】本题要求对名著标题进行辨析。既要结合原著说明二者的差异从原著中找出“漂流”或“历险”的有关内容进行阐述又要说出自己的见解表达观点理由充分自圆其说。参考答案:示例一:译成《鲁滨逊漂流记》更合适。因为鲁滨逊不甘于过安稳平庸的生活一生都在四处闯荡“漂泊不定命运多舛”。他热衷于冒险三番五次出海闯天下。多次遭遇海难被海盗俘虏过多次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流落荒岛近28年。“漂流”更符合其四处闯荡的生活经历。示例二:译成《鲁滨逊历险记》更合适。因为鲁滨逊勇于挑战一生多次遭遇险境不管是遇到海难被海盗俘虏还是遭受野人和野兽的袭击他从不放弃希望用惊人的毅力和智慧让自己一次又一次从险境中挣脱。若答“他一生中有近28年被困荒岛没有四处漂流”能结合情节分析言之成理亦可)
【常见题型撷英】
20年山东济宁卷)下列有关名著的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A.《水浒》是我国第一部歌颂农民起义的长篇小说。
.《西游记》描写了一个奇幻的神话世界作品中塑造的孙悟空号称美猴王、齐天大圣他桀骜不驯、敢作敢当、勇敢机智、爱憎分明、幽默深深赢得了人们的喜爱。
C.《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以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生活经历为线索展现了从9到90年前后苏俄广阔的历史画面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
.《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国等地的经历。
220年浙江宁波卷)下面关于《鲁提辖拳打镇关西》的故事情节有一处与原著有出入请指出并改正。
鲁提辖在酒楼与李忠、史进一起喝酒无意中得知郑屠强骗金翠莲于是路见不平出手相助结果三拳打死了郑屠。鲁提辖因此被官府抓走。
20年山东东营卷)“砍死这帮畜生!砍死他们!砍死这帮波兰贵族!他们杀死了列***诺夫。”盛怒之下他扬起马刀连看也不看向一个穿绿***服的人劈下去。
全连战士个个怒火中烧誓为师长复仇把一个排的波***全砍死了。
他们追击逃敌到了一片开阔地这时候波***的大炮向他们开火了。
一团绿火像镁光一样在眼前闪了一下耳边响起了一声巨雷烧红的铁片灼伤了他的头。大地可怕地、不可思议地旋转起来向一边翻过去。
这段文字选自原苏联长篇小说《》。选文空缺处的人物是除选文内容外小说通过、等一系列事件塑造了这一典型形象。
20年浙江湖州卷)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面题目。
【甲】我也开始挣钱:我逢休息日一大早就背着口袋走遍各家的院子走遍大街小巷去捡牛骨头、破布、碎纸、钉子……平时放学以后也干这玩意儿每星期六卖掉各种旧货能得三十至五十戈比运气好的时候卖得更多。
【乙】他拉上了个买卖把车拉起来他才晓得天气的厉害已经到了不允许任何人工作的程度。一跑便喘不过气来而且嘴唇发焦明知心里不渴也见水就想喝。不跑呢那毒花花的太阳把手和脊背都要晒裂。
【丙】我越往前走海峡也就越浅。不多一会我已经走近岸边到了可以听见喊声的地方。我用手举着拖来舰队的绳索的一端高声呼喊:“最强大的利里浦特皇帝万岁!”
【丁】郑屠当不过讨饶。鲁达喝道:“咄!你是个破落户!若只和俺硬到底洒家倒饶了你!你如今对俺讨饶洒家偏不饶你!”又只一拳太阳上正着却似做了一个全堂水陆的道场磬儿、钹儿、铙儿一齐响。
甲段文字的作者是)写出人名)乙段文字出自小说《2)》丙段文字中的“我”是)写出人名)丁段文字写了)概括情节)的故事。
20年福建莆田卷)下列各题是关于文学名著内容的表达请把正确一项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以下故事情节中以宋江为主要人物的是)
A私放晁天王景阳冈打虎
C风雪山神庙拳打镇关西
2)“警示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这个寓意出自《伊索寓言》中的)
A《蚂蚁和蝉》《衔肉的狗》
C《两只口袋》《狐狸和山羊》
)他贫穷却不趋炎附势残疾却不屈从命运;他战胜了种种磨难扼住了命运的咽喉攀上了生命的巅峰。他是)
A托尔斯泰米开朗琪罗
C贝多芬祥子
)“我砍倒一棵杉树……然后我又花了一个月的工夫把它刮得略具规模成为船底的形状使它可以船底朝下浮在水里。又花了将近三个月的工夫把它的内部挖空把它做得完全像一只小船。”这段话出自)
A《格列佛游记》《骆驼祥子》
C《名人传》《鲁滨逊漂流记》
620年河南卷)从下面两个故事中选择一个结合相关情节写出主人公是如何运用自己的智慧获胜的。
①斗金角大王、银角大王②三打祝家庄
20年湖南长沙卷))《水浒》最后一回第一百二十回)写道:宋江喝了朝廷***的毒酒自知遭奸人陷害将不久于人世虽然自己“死不争”但担心兄弟李逵在自己死后闹事“把我等一世清名忠义之事坏了”于是唤李逵来在给他的酒里面“下了慢药”。请阅读下面与此事有关的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李逵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伏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回到润州果然药发身死。李逵临死之时嘱咐从人:“我死了可千万将我灵柩去楚州南门外蓼儿洼和哥哥一处埋葬。”嘱罢而死。从人置备棺椁盛贮不负其言扶柩而往。
①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李逵性格中的一面从全文来看他的性格还有的一面。
②《水浒》中一百零八将的最后结局大都悲惨原因是什么?请你用―句话概括。
820年贵州黔东南卷)一部展现苏俄广阔历史画卷和人民艰苦卓绝的斗争生活被称为理想主义与人生的教科书的长篇小说是《》主人公是。
在现实生活中像该小说主人公一样历经磨难造就的伟人很多请你举出《名人传》里记载的一位名人并说出他的代表作品。
我选的名人是代表作品是。
920年云南昆明卷)语文书中精彩的名著故事吸引着同学们。他们为“名著故事会”准备了A、两幅插***请你任选一幅讲述***中的故事。80个字左右)
A)《汤姆・索亚历险记》插***)《儒林外史》插***
我选)***
【新题预测】
改编)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磅肉来;法律许可你法庭判给你。”这句话出自莎士比亚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的鲍西娅之口。
.“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这句话出自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中的薛宝钗之口。
C.“唐宋家”指的是韩愈、柳宗元、李商隐、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作家、儿童文学家深受印度作家泰戈尔的影响主要作品有《繁星》《我爱这土地》《寄小读者》等。
2改编)学校举办“名著新读角色体验”主题系列活动。其中一项活动是将名著的某一情节改编成剧本。请你从下面所给名著中任选一部写出作者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该名著的一个情节并结合具体内容谈谈选取该情节的理由。
《鲁滨逊漂流记》《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童年》《繁星・春水》《伊索寓言》《水浒》
)作品《》作者
2)情节概括:
)理由:
原创))根据下面提供的信息写出对应的作品。
①闹着分家一家人打成一团。
②主人公因为把桌布放到染桶里被外公狠狠打了一顿。
③主人公三年级考试后不再上学开始自己养活自己。
作品:《》
2)下面关于名著内容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西游记》第一回至第八回是第一部分主要写了孙悟空出世、拜师、大闹天宫的故事这是全书最精彩的章节。
《安徒生童话》中的《海的女儿》写海王的一美丽而善良的女儿小人鱼爱上王子为了追求幸福爱情不惜忍受巨大痛苦脱去鱼形换来人形。但王子最后却和人间的女子结了婚。巫婆告诉小人鱼只要杀死王子并使王子的血流到自己腿上就可回到海里重新过无忧无虑的生活。小人鱼却自己投入海中化为泡沫。
C《格列佛游记》记叙主人公英国外科医生格列佛周游“小人国”“大人国”“飞岛国”的奇遇。
《伊索寓言》中的《农夫和蛇》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的道理。
原创))观察下面这幅精彩场面的***片指出该故事情节简要概括鲁达的性格特征。
故事情节:
性格特征:
2)我拿出小刀决意把船上的锚索隔断这样一来我脸上手上又中了二百多枝箭。接着我又拾起搭着铁钩的绳结很方便地把五十艘最大的敌舰拖走了。
这段文字选自英国讽刺作家写的《》。选文中的“我”还曾流落到、等充满奇幻色彩的地方。
原创)品读《马和驴》完成以下题目。
马和驴
某人有一匹马和一头驴。在旅途中驴对马说:“你如果肯救我一命请分担一点我的负担。”马不听。驴筋疲力尽倒下死了。主人把所有的货物连同那张驴皮都放在马背上。马哭着说:“真倒霉!我怎么这样不幸?我不肯分担一点负担却驮上了这全部的货物还加上这张皮!”
)填空。选文出自《》书中的故事往往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特别是动物寓言部分广泛采用的修辞手法表现动物各自的特性刻画栩栩如生给人以深刻印象。
2)请概括寓言《马和驴》的寓意。
6原创))安徒生的童话赞美了人类的勤劳、勇敢、坚强的毅力、牺牲精神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如《野天鹅》中的、《拇指姑娘》中的拇指姑娘、《海的女儿》中的小人鱼。他也揭露了人间的贪婪、愚蠢、虚荣、骄傲如《》《夜莺》等。
2)在《汤姆・索亚历险记》中老师杜平的《解剖学》这本书被撕破了老师追查时却承认是自己撕破的。
原创))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甲】婴儿是伟大的诗人
在不完全的言语中
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乙】弱小的草啊
骄傲些吧
只有你普遍地装点了世界
①儿童是纯真的因而世界才有;小草虽然弱小整个世界的美丽却要它来。
②母爱、和对自然的赞美是《繁星・春水》的主题歌。
2)即便是给我们的想象插上翅膀恐怕也难以想象出一个人在荒无人烟的孤岛上生活了28年最后竟能生还。
这就是国作家写的长篇小说《》。
8原创))下面《朝花夕拾》《骆驼祥子》《***的葬礼》中的人物与故事情节搭配不当的一项是)
A阿长――给“我”借来了《山海经》
祥子――三起三落的命运
C虎妞――与祥子幸福美满的婚姻
梁亦清――“博雅斋”玉器高手
2)星期五是《鲁滨逊漂流记》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是当其他野人要把他作为筵席的食物而宰杀时被鲁滨逊营救的一个“”的野人。为纪念搭救他的日期鲁滨逊给他取名为“”在鲁滨逊的培养下星期五终于成为他的一个“有用的助手”和一个“很好的教徒”。
参考答案
【常见题型撷英】
A《水浒》是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小说)
2鲁提辖打死郑屠后并没被官府抓走而是逃跑了。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或保尔)搭救朱赫来被捕入狱或:做骑兵战场厮杀/修筑铁路/身体瘫痪、双目失明情况下进行创作)最后两空填其他答案符合小说内容及答题要求亦可)
)高尔基2)骆驼祥子)格列佛)鲁提辖鲁智深、鲁达、花和尚)拳打镇关西郑屠)
)A2))C)
6①示例:孙悟空通过变化骗得了金角大王和银角大王的三件宝贝但因不会使用反被吸进葫芦。孙悟空谎称被化成了脓水趁机逃脱后又化作小妖再次偷得葫芦把银角大王吸进葫芦。和金角大王打斗时孙悟空用一根毫毛变作假身真身到洞里偷得玉净瓶把金角大王吸进玉净瓶。②示例:吴用让孙立扮成把守郓州城的提辖混进了祝家庄。后双方对阵时他又故意让孙立活捉了石秀骗取了祝家庄的信任。三打祝家庄时他与孙立里应外合打下了祝家庄。要指出主人公突出“智慧”情节概述正确)
①豪爽讲义气愚忠②因为他们的投降路线。
8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保尔・柯察金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田园交响曲》等或“米开朗琪罗《大卫》”或“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等”)
9A示例:这幅***讲述的是汤姆和蓓姬在洞中历险的故事。两个孩子在洞中迷路因找不到出口蓓姬十分害怕当蜡烛快要熄灭时蓓姬绝望地哭了汤姆用尽各种办法安慰她。示例:这幅***讲述的是范进中举的故事。范进听到自己中举的消息后把两手一拍笑了一声说道:“我中了!”往后一跤跌倒牙关咬紧不省人事。众乡亲忙着施救。紧扣画面讲清故事的主要内容语言通顺字数符合要求即可)
【新题预测】
A项“薛宝钗”错应为“林黛玉”;C项“李商隐”错应为“曾巩”;项“《我爱这土地》”的作者是艾青)
2示例:)水浒施耐庵2)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达本与郑屠毫无恩怨替备受欺凌的金翠莲父女打抱不平三拳打死了镇关西表现了他富有正义感、疾恶如仇的性格特点。鲁达的形象能够唤起人们心中的正义感他的精神值得弘扬。
)《童年》2)AA项“第八回”错误应该是“第七回”。因为第八回至第十二回是第二部分主要写唐僧的出身及取经的缘由主要人物是唐僧)
)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或:拳打镇关西)。侠肝义胆、疾恶如仇、粗中有细、有勇有谋等。2)乔纳森・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大人国飞岛[第一空只答“斯威夫特”也对第三、四空能答出大人国、飞岛、马慧)国中的两个地名即可]
)伊索寓言拟人比拟)2)助人者自助。意思相近即可)
6)艾丽莎《皇帝的新装》2)蓓姬汤姆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9
摘 要: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结合古诗意象英译的实例,提出了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 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 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 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等实现“映射对等”的古诗意象英译策略。
中***分类号: H05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12435(2012)01012706
Study of Translation of Images in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from Perspective of Conceptual Metaphor
1. QUAN Xun-lian(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Anqing Anhui 246133, China)2. TIAN De-bei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1, China)
Key words: image; conceptual metaphor; equivalent mapping; translation
Abstract: The images in ancient Chinese poems and metaphor are of the same cognitive nature and images are also a conceptual metaphor. Therefore, translators should try to achieve the mapping equivalence between original metaphorical image and target metaphorical image in translating the images of Chinese poetry into English. And at the same time, four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re put forward to achieve mapping equivalence by means of concrete examples: English corresponding image source field, changing Chinese image source field to English image source field, English corresponding image source field plus Chinese target field and English corresponding image source field plus notes.
诗歌作为“隐喻式语言”, [1]其创作过程就是诗人运用隐喻的手法,将抽象的、不易把握的主观感情和思想投射到形象具体的意象上的过程。诗歌翻译中,意象的理解与传达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读者对原诗的解读与欣赏。从某种意义上说,译诗即译意象。故翁显良指出,汉诗英译必须保持本色,而这本色就在于“意象以及加强其艺术效果的节奏”。[2]
我国目前的古诗意象英译研究较多地集中在意象的可译性与不可译性,对古诗中单个或某一类意象的英译的得失评价等,而对诗歌意象英译整体关照较少,基于认知语言学理论的意象英译研究成果更是少之又少。从本质上来说,古诗意象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正是古诗意象这种“言在此,意在彼”的隐喻特质给其翻译带来了难题。对于古诗意象翻译的研究,应当抓住其隐喻的特质,从认知的角度考察作者所构建的意象及其寓意是否在译文中得以映现。
一、 认知“概念隐喻”理论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现象,更是一种体验、思维方式及认知手段,其实质是“通过另一类事物来理解和经历某一类事物”。[3]“概念隐喻”指的是人类的概念系统是隐喻地生成和被理解的,并通过系统的跨域映射完成。一个概念隐喻由两个概念域组成:源域(S)和目标域(T)。源域通常是具体概念; 目标域通常是抽象概念。在概念隐喻中,大多数的隐喻都以本体即源域的形式出现。概念隐喻的基本原理可以总结为:隐喻是用一个具体概念来理解一个抽象概念的认知方式,其形成过程就是从熟悉、具体的源域向另一个不太熟悉、抽象的目标域跨域映射的过程。其前提是对源域具体事物的体验和认知,其基础是客观事物的相似性。
二、古诗意象与概念隐喻的认知相似性
古诗中的意象十分复杂,按不同的视角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张保红将诗歌的意象分为广义的意象和狭义的意象。[4]本文聚焦于探讨古诗中狭义意象的翻译。狭义的意象是指古诗中的语词意象,包括普通物象意象和典故意象。前者如人物、地名、自然物象等。这样的意象通过普通物象的外化来表达诗人的情感或审美体验。后者指通过引用典故或用典而构成的互文性意象。袁行霈通过梳理中国古代诗学中“意象”的不同涵义后总结说:“意象是融入了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或者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5]
路易斯(C. Lewis)认为,隐喻是诗歌的生命原则,是诗人的主要文本和荣耀。①
由此可见,隐喻与诗歌是同质的现象。而作为诗歌最核心成分的古诗意象与概念隐喻具有共同的认知机理,也是一种概念隐喻。束定芳指出,诗歌意象在本质上是隐喻的。古诗意象和隐喻属于同质的认知现象至少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意象和隐喻同为一种认知手段。诗人通过丰富的联想,从一个新的角度赋予客观的物象以新的理解,并浸染上诗人特定的思想感情,扩充了人们对这一物象的认识范围,从而扩大了人们熟知的具体事物的认知领域。意象产生的过程也就是通过赋予具体的、熟知的物象以新的抽象涵义,用具体的概念(象)来说明或理解另一抽象概念(意)的过程。隐喻所具有的认知功能正好契合了诗歌意象的产生过程。在本质上,意象和隐喻同为一种认知方式。
第二,意象和隐喻有着相同的生成方式,即联想。联想是诗歌意象的形成方式,是连接“象”与“意”必不可少的纽带。陈植锷指出,“诗人为表达一定意念的需要,选取能够引起某种联想的具体物象来抒发内心世界的特点,这就形成了意象。”[6]同样,“隐喻利用一种概念表达另一种概念,需要这两种概念之间的相互关联。这种关联是客观事物在人的认知领域里的联想。”[7]“隐喻形成的基础就是发现互相联系的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把本来可能完全属于不同领域的两种事物联系起来。”[8]
第三,根据概念隐喻的映射论,我们同样可以对诗歌意象进行隐喻解读。当诗人将基于本人的文化认知体验的具体物象,映射到其他抽象认知域,并用文字表达出来,使之成为表达主题思想以及抒发作者思想感情的文学手段时,便形成了诗歌意象隐喻。例如由于具
有耐寒凌霜和孤芳自赏等品质,陶渊明将“菊”的具体意象投射到自己清高贞洁、不同流合污的品性上,形成“菊”这一隐喻意象。而“菊”这一生动具体的意象源域使得人们更容易理解“它的品格”这一目标域,并从中获得审美享受。
由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古诗意象与隐喻的产生机理同出一辙。为讨论方便,本文将诗歌意象和相应的隐喻涵义分别称为“意象源域”和“意象目标域”。
三、 认知“概念隐喻”理论对于古诗意象英译的启示
意象也是一种隐喻,意象的产生也是一种“跨域映射”。在意象英译中,如果译语意象源域与原语意象源域能够实现“映射对等”,让英语读者得到和汉语读者相同的认知和等同的反应,就达到了传递意象隐喻的目标,该意象的英译就是成功的。因此可以把原意象源域能否在译语中实现“映射对等”,当作意象翻译策略取舍的内在动因以及检验意象翻译成功与否的标准。对意象翻译的研究不能停留在单纯的语言符号转换上,而应该从人类认知的角度分析原意象隐喻的源域和目标域以及二者能够构成映射的相似特征,尽量在译入语中找到与原语意象源域在映射上基本等同的意象源域,或者采用补偿的办法使得意象源域与原语意象源域获得“映射对等”。
只有这样,译文才能将原意象所映射出来的文化信息、美学价值和思想感情完整地再现出来,使得读者领略到原诗的诗味,并丰富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视野。
隐喻从来都与其所在的文化具有一致性,蕴含着丰富而生动的文化内涵。由于人类具有某些共同的文化认知体验和生理体验,因此形成了相同的认知心理,使得人们有相似的概念认知。然而,汉、英为母语的两种文化体验认知存在多方面的差异,这也使得隐喻概念系统存在差异。下***1表明了汉诗意象源域与英译文的意象源域的映射对应情况以及实现两者“映射对等”应采取的翻译策略:
由***1可知,对于第一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即通过直接移植原意象以实现映射对等。这也是最理想的翻译方法。对于第二种情况,我们可以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以形成映射对等。对于第三种情况,我们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或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加以补偿,以实现映射对等。
四、基于“概念隐喻”理论的古诗意象翻译策略
(一)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言是人的认知对客观世界的经验进行组织的结果,由于汉、英民族有着某些相同客观世界的经验,从而积累了相同的认知经验。“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的认知心理不仅古今相通,而且中外相通。”[9]由于人类所处的自然环境类似,并且“我们有相同和类似的生理器官、感知能力和认知能力,这就决定了使用不同语言的人具有共通的思维,这是人类能够交际、理解和互译的认知基础。”[10]这就表明,在意象英译时,如果汉英两个民族对某一意象感知体验相似,从而产生了相似的概念认知,能够对同一意象形成相似的联想,译者可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以实现映射对等。如陶渊明《饮酒》(其五)当中“飞鸟”意象的翻译。原文为“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从搜集到的15个中外译本来看,有13个译本采用了直接移植原意象的翻译方法,将“飞鸟”意象源域翻译成英语对应源域:“flying birds”(共7个),“birds on the wing”, “the birds keep flying”, “the birds are flying ”, “birds in flight”, “birds go home in flight”, “birds in flight”;只有一例译为“the weary birds”。[11]
可以推断,大部分的译者都认为,原文“飞鸟”意象源域和以上这些英语的对应源域具有相同的隐喻含义,能够实现映射对等。因此,译入语的读者能够利用自己与源语读者相似的认知经验,通过上下文,正确解读该意象的隐喻含义。而译文“the weary birds”不仅译出了原意象的源域“birds”,同时解释了源域所对应的目标域“weary”,实质上是低估了译语读者的认知能力,也剥夺了他们从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权利。这也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中外译者在处理陶渊明诗歌中其他一些常见的意象如“菊”、“松”、“云”、“酒”等,大多采用了直接迁移原意象的方法。正如莫嘉琳所指出:“隐喻之所以能够翻译,是因为存在一些跨越语言与文化的普遍认知经验”;“隐喻被翻译至另一语言后,仍然能够保存其生命力,为听话人所解读、破译。”[12]
又如白居易的《长恨歌》中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诗中用两种具体的意象源域“比翼鸟”和“连理枝”来映射“夫妻恩爱,永不分离”这一目标域。 Fletcher将其译为: We swore that in the heaven above/We never would dispart/ One tomb on earth enclose of us/The frail and mortal part. [13]267把“比翼鸟”和“连理枝”两个意象都省略了,只译其意。而许渊冲则直接采用英语中的对应意象,将其译为: On high, we’d be two lovebirds flying wing to wing; On earth, two trees with branches twined from spring to spring.[13]271由于原意象和译语意象所“映射”出来的特性对于汉语和英语读者概念上是一致的,保留原意象丝毫不会给译语读者带来认知上的困难;相反,两个生动的形象在译文中重现,最大限度给译入语读者留下了解读空间,让译语读者通过该意象浮想联翩,感同身受,并领略到原诗的韵味,获得美的感受。而Fletcher的译文将原意象省略,只翻译出了原意象的寓意,消除了诗人托物言志的“言外之意”和空白美,译文读者难以获得和原文读者相同的认知体验及反应,堵塞了读者的想像空间,原诗独特的审美意趣也就无法实现。相比之下,许译更传神逼真。
由此可见,将原意象直接移植,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译出,是神形兼备的佳译。通过保留原作者认知状态的真实,保证了译文读者了解诗人审美认知的来源,从而更加了解本意象的含义并获得深层次审美感受以及新的认知经验,最终丰富了目的语的表达方式。
(二) 转换汉语意象源域为英语的意象源域
概念隐喻是以民族文化认知体验为基础的。以汉、英为母语的两种文化体验认知必然存在许多的差异,相同的意象隐喻往往会引发迥然不同的文化联想意义。“当同一隐喻在源语言中的映射含义与其在目标语言中的映射含义存在差异时,就无法实现其在目标语中始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或造成映射混乱。”[14]可以将原意象转换为英语中和原意象具有相同联想意义的意象,从而使得汉语意象和英语意象形成映射对等。例如James Legge将《诗经》中 “关关雌***,在河之洲”中的“雌***”意象翻译成“ospreys”[13]35。“睢***”在中国文化当中往往被用来隐喻爱情。而英语中“ospreys”,即“鱼鹰”的意象并无任何和爱情相关联的映射涵义,最好用与原意象相同隐喻涵义的目的语的源域来翻译。因此,许渊冲将“关睢”译为“turtledoves”[13]41,即“斑***”。因为“turtledoves”在英语中有“爱人”的隐喻涵义,较好地实现了映射对等,使得译文读者能获得与原文读者相同的感受。
翻译时对原意象的替换应该非常谨慎,因为“对原语文化意象的处理还是要本着保存原作风姿, 展现原语文化色彩的宗旨,警惕以带有强烈译入语文化色彩的意象来翻译原诗意象,以免给读者带来文化上的困惑。”[15]
(三)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
对于有些浸润了深厚的中国文化内涵的意象,通过直接移植或转换意象源域都难以使译语的读者产生同样的联想,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汉语目标域的方法译出。通过增加对原意象特有的文化含义的解释,能够帮助译语读者构建意象映射,从而使得汉语意象源域和英语意象源域形成映射对等。如在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里,杜鹃(又叫子规鸟)的叫声所表达的感情是截然不同的。中国古代有 “望帝啼鹃”的神话传说。相传周朝末年蜀地有位贤明的君主“望帝”,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叫声凄厉至于口中流血。百姓因为怀念他,就在鹃鸟前面加上“杜”字,名为杜鹃。因此,杜鹃已被中国文人墨客定位为一种悲鸟,是“悲愁”的隐喻化表达。它的哀鸣表达了“思归,催归”的意义。如白居易《琵琶行》中“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李商隐《锦瑟》中“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而在西方文化中,杜鹃的叫声却会引起人们相反的联想。如威廉•华兹华斯在《致杜鹃》一诗中,将杜鹃称为“快活的鸟儿”,“春之骄子”,“而你呀却是希望,却是爱”,“你这受祝福的鸟”。[16]杜鹃的叫声给人的感觉是希望,爱和幸福。而莎士比亚在《爱的徒劳》一剧中,也将杜鹃描写成欢欣的形象。
还有那杜鹃花吐蕾娇黄,/描出了一片广大的欣欢; /听杜鹃在每一株树上叫,/把那娶了妻的男人讥笑: /咚咕! /咚咕! 咚咕!,可怕的声音,/害得做丈夫的肉跳心惊。[17]
莎翁用和cuckold(通奸)发音近似的cuckoo来讽刺剧中妻子的不忠,是一种诙谐的手法,足见英语中cuckoo一词并无“悲伤”的含义。下面是“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三种不同的英译文。
译文1:Day and night, what are some of the things
one can hear?
The cuckoo's note and monkey screeches fill
the air. [18]305
译文2:“From dawn till dusk I hear no other sounds
But the wailing of night-jars and the moaning of apes.”[19]240
译文3:“What is to be heard here from daybreak till night-fall,
But gibbons’sad cry and cuckoo’s‘home-going’call?"[20]295
在这句诗中,作者通过描写杜鹃的悲啼和猿群的哀吟(意象源域),表达了诗人无故被贬官后失望、凄凉以致思归的心情(意象目标域),这句诗也是构成整首诗“悲凉、伤感”感情基调的一部分。徐忠杰将“杜鹃啼血”译为“The cuckoo's note”。“note”在英语中的含义是“音调,音符”。由于文化认知的不同,译文的读者从这个译语的意象“杜鹃的叫声”中,很难触发“因悲伤而思归”的感情,反而往往会引起“欢欣”的联想。由于原意象所含有的特有的目标域未能得到传译,原意象源域不能和译语意象形成映射对等,使得这句诗和前后诗句在感情基调上偏离,影响了译语读者对整首诗的理解。原意象中所具有的丰富的文化寓意也荡然无存。杨宪益的译文“wailing of night-jars”,也未能全部传递“杜鹃啼血”这一意象所具有的文化内涵,但“wailing”一词在英语中表达的是“哀号”的意思,能够部分映射原意象的寓意,因此是可以接受的译文。而许渊冲不仅直译了意象源域“杜鹃”并补充了杜鹃叫声在中国文化中的寓意,即目标域“思归”(“home-going call”),能够帮助译文读者了解原诗意象的寓意,较好地实现了原意象和译文意象的映射对等。这样的译文不仅将原意象所包含的文化含义完整地传达给目的语读者,而且超越了原意象在译语中蕴含的认知内容的局限,带给读者全新的认知视域,丰富了译入语的意象词汇。
(四)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
汉语诗歌中有些专有名词,富含文化含义,对于诗歌的理解至关重要,但在译入语中无法找到能够和原语意象源域形成映射对等的意象。翻译中可以采用英语的对应意象源域加注释的翻译方法加以补偿,以实现映射对等。如许渊冲将温庭筠的诗歌《苏武庙》译为“the temple of Su WU” [18]330, 并运用加注对苏武进行了详细的解释,实现了原意象和意象译文的跨域映射对等,能够帮助译入语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诗的主题,藉此也扩大了译入语读者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范围。
此外,中国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经常通过运用典故来构建文化意象,表达独特的思想感情。这些典故不仅往往是全诗的“诗眼”,更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之所在。因此,除了要将原意象的隐喻意义译出,最好能保留意象源域,以弘扬传播中国的文化。但外国读者对中国典故认知甚少,这种文化认知的缺失使得原诗通过典故所建构的文化意象很难在译诗中得到再现。在这种情况下,直译“源域”意象加注释以获得映射对等是最有效的方法。既保留了原意象的信息,又体现了美学价值,同时也有利于英汉语言文化的交流。
比如李白《行路难》中的两句诗“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下面分别是3位译者的译文:
译文1:I can but poise a fishing-pole beside a stream
Or set sail for the sun like a sage in a dream. [20]109
译文2: While I was idly fishing from the bank of a stream,
I suddenly returned to my boat in a distant dream. [18]80
译文3: So idly I fish by a limpid stream, Dreaming of sailing towards the sun.
*Lu Shang used to fish by the Wei River before he met King Wen of Zhou and helped him to conquer the Shangs.
**Yi Yin, before he was discovered by King Tang of Shang, dreamed that he was sailing in a barge towards the sun. [19]55
在《行路难》一诗中,作者抒发了自己***治报复不能施展、壮志难酬的悲愤情怀。“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两句诗引用了“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这两个文化典故。吕尚(姜太公)辅佐周文王之前,曾在碧溪之上垂钓,伊尹在受商汤聘请前夕,梦见自己乘船经过日月之旁。这二人最终都辅佐帝王建立了不朽功业。作者通过运用典故,将自己与两位古人吕尚、伊尹相比,以此来鼓励自己。尽管世路坎坷,壮志难酬,还是要对自己充满信心,相信总有一天,也能像能吕尚、伊尹一样,实现自己的远大抱负。译文1背离了原诗积极向上的主题,是说因为“行路难”,“只好拿根渔杆去钓鱼,或者仿效哲人在梦中经过太阳旁边”;译文2的意思是“正在钓鱼的时候,忽然回到了遥远的梦中”,不仅和主题无关,更是让人不知所云;译文1和2均没有保留原诗的典故文化意象,使得这一句的译文与整首诗的主题脱节。而译文3通过保留“垂钓碧溪上”和“乘舟梦日边”两个意象并加注释,完整地表达了诗人壮志未灭,对前途依然充满了信心,希望终有一天能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寓意,较好地传达了原诗的主题和意境,扩大了读者的认知视野。
汉语古诗意象与隐喻具有相同的认知特性,是一种从具体的物象源域到抽象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因此,意象的英译应该力求实现汉语隐喻意象和英语隐喻意象的“映射对等”。为此,译者应首先熟悉译语读者的认知心理和文化背景,在充分把握原意象隐含寓意的基础上,采用异化为主、归化为辅的翻译方法,尽量保留原意象,适度转换原意象为译语的意象,以确保将原意象的文化信息、美感以及思想感情完整地传达至译文中。这样的翻译方法通过保留原语文化的异质性,既弘扬了中国的文化,又扩大了译入语读者的文化认知视野,使得不同文化之间能够融合、共生、发展,最终真正实现翻译跨文化交流之目的。
参考文献:
[1] 束定芳. 隐喻学研究[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20.
[2] 翁显良. 本色与变相――汉诗译琐议之三[J]. 外国语, 1982,(1):285.
[3] Lakoff,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M].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5.
[4] 张保红. 汉英诗歌翻译与比较研究[M].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3:15.
[5] 袁行霈. 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87:63.
[6] 陈植锷. 诗歌意象论[M].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147.
[7]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M]. 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01:99.
[8] 刘冰泉,张磊. 英汉互译中的认知隐喻翻译[J]. 中国翻译, 2009, (4):72.
[9] 沈家煊. 实词虚化的机制[J]. 当代语言学, 1998, (3):45.
[10] 王寅. 认知语言学的翻译观[J]. 中国翻译, 2005, (9):46.
[11] 汪榕培. 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139-146.
[12] 莫嘉琳. 隐喻及习语的语言哲学探微[J]. 西安外国语大学学报,2010,(3):41.
[13] 许渊冲. 中诗英韵探胜[M].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2:31.
[14] 苏立昌, 李建波. 从概念合成理论看隐喻翻译[J].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9,(3):31.
[15] 李气纠,李世琴. 文化翻译观下中国古典诗歌中“玉”意象的英译[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9,(9):60.
[16] 威廉•华兹华斯.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 黄杲,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179-180.
[17] 威廉•莎士比亚莎士比亚全集(二)[M]. 朱生豪,译.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1994:192.
[18] 徐忠杰. 唐诗二百首英译[M]. 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0.
20个经典寓言故事篇10
翻译标准
对于翻译的标准和原则,我国学者严复最早提出“信、达、雅”的标准——“信”即忠实于原文,“达”即翻译的流畅,“雅”即译文的典雅。这一翻译标准至今仍对我国翻译界存在影响。此外,德国着名功能派翻译理论代表人物莱斯对译文按照功能划分为不同的标准:描述性文本,即报道和说明类文本,应注重客观表达所要表达的内容;表达性文本,即各种文学性文本,应注重语言的表达形式;祈使性文本,主要指各种宣传类文本(广告,宗教和***治宣传等),这类文本翻译应注重宣传和感染效果。依据莱斯的观点,The Gift of the Magi属于表达性文本,应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即应忠实于作者的情感立场和语言表达风格。
这两个翻译标准理论,将作为本文比较各个译本的主要评判依据。
The Gift of the Magi作品
翻译好一部作品的前提是要了解这个作品。在The Gift of the Magi这篇小说中,作者讲述了一对小人物的看似很平常的故事,它主要讲述了圣诞节的前一天,住在公寓里的贫穷的德拉想给丈夫吉姆一个惊喜,可是她只有1.87美元,她知道这点钱根本不够买什么好的礼物,于是她把引以自豪的褐色瀑布似的秀发剪下来卖了,换来了20美元。找遍了各家商店,德拉花去21美元,终于买到一条朴素的白金表链,这可以配上吉姆的那块金表。而吉姆也想给老婆一个惊喜,他同样卖掉了引以自豪的金表,买了德拉羡慕渴望已久的全套漂亮的梳子作圣诞礼物。夫妇俩为了给彼此准备礼物而费尽周折,礼物最终买回来了,却让人哭笑不得。
翻译好这篇小说,我们首先要体现小说的写作风格,欧亨利在这篇小说中运用了他一贯的幽默语调和简练的语言,选取了一个生活中看似很平常的故事,但故事中又带有淡淡的哀伤,结尾也出乎意料。由于故事情节主要是靠素材体现,故大部分翻译都能保留原作的跌宕起伏;而对语言的整体选择,大部分译文都体现出简单和口语化的特点,对此在本文中也就不再赘述。
翻译中文的化差异
读完这篇文章,许多读者可能会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标题为什么叫“The Gift of the Magi”。对于标题的翻译也有几个不同的版本,大家所熟知的中文标题为“麦琪的礼物”。此外,也有其他的译法,如“东方博士的礼物”、“贤人的礼物”。为什么会产生这些不同的版本呢?我们首先分析一下标题的含义。
标题中的the Magi②,实为magus③的复数形式,出自《圣经》典故:指东方三贤人,他们在耶稣诞生时给耶稣送去黄金、***香、没药三件礼物。黄金表示高贵、***香象征神圣、没药预示耶稣最后要受迫害致死。以英语作为第一语言的人,都会知道the Magi的寓意,即象征智慧和神圣,看到小说的这个题目自然就能领会这种表达法的含义。但是翻译的目标读者,由于固有的文化差异,很多并不熟知这个典故,所以看到这个题目未必能够明白其中隐含的深层意思。读者即便借助注解能明白the Magi的意思,但仍然很难产生自然的联想。就象汉语中我们用“说曹操曹操到”这个短句一样,我们汉语的读者一目了然,在其他语言中却似乎无法用一两句解释让读者清楚“曹操”深刻的文化含义。
可能正是基于这个缘故,为了使读者更容易理解标题中包含的寓意,伍蠡甫先生最早将The Gift of the Magi翻译成“东方博士的礼物”。可以肯定,参照《圣经》中的典故,这样翻译保留了the Magi的真实寓意,似乎也符合了“信”的标准,但这样的翻译却又难免让人觉得太直白,失去了小说原有的意境。依照莱斯的翻译标准来看,文学作品重在欣赏和体味文章的感情和语言,而这一翻译很明显丢掉了原文原有的色彩。
后来王永年先生将the Magi译为“麦琪”,这显然是音译。此译法难免也有其弊端。首先,译文读者大多不知道典故来源,一眼看到标题“麦琪的礼物”,几乎无一例外的以为“麦琪”是故事主人公的名字。所以有必要为其加一个注解,加注解后,“麦琪”的含义非常清楚。翻译中遇到这类有典故的文化问题,音译加注解不失为一个聪明的解决方法之一。它既能保持原作风味,又能促进文化交流,不失为上策。故之后的翻译也大都沿用了“麦琪的礼物”这一翻译方法。
两种译本比较来看,“东方博士的礼物”与“麦琪的礼物”两种译法的不同并不能绝对的区分孰对孰错或是否忠实于原文的问题,只是所达到的效果有差别。如果是对于领悟能力较低的初级读者,译者将the Magi译成“东方博士”或者“贤人”既能使读者避免对小说的标题产生误解,又能使读者深刻领会原文the Magi的含义。而对于文学爱好者,翻译成“麦琪”,则一方面有助于中国读者自发的去探究更深层的英语典故,有助于使中国读者接受和熟知西方文化,有利于文化交流;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读者品味欧亨利的写作风格。
几个译本对标题翻译体现了不同的目的和原则,对于小说整体语言的运用亦存在些许差异。比如对钱币翻译,由于各个国家对钱币的衡量尺度不同,形式也不同,这就造成了“sixty cents ofit was in pennies”翻译的多种多样,“其中六角是铜板”,“其中六毛钱是铜子儿凑起来的”,“而且六毛是钢■”,“而且其中的六毛是小硬币凑成的”……这些翻译中大都是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且前两种译法可以看出明显的古代文化。当我们的文化中没有这样的概念时,或许这是理所当然的办法。而这样译的好处是使中国的读者觉得很亲切,也很容易想象出“零散”和“拼凑”的概念,容易体会出作者所表达的感彩。然而,文化交流的问题再一次摆在面前——中国的读者读懂了小说的大概意思,然而我们仍然不知道美国人是怎么样花钱的,或者说美国的钱币是什么样的。如果是本着这一目的,我认为翻译成“六十美分是零钱”或者“六十美分是便士”则能够更好的传达这一概念。
此外,这对小夫妇有两样特别引为豪的东西——吉姆三代祖传的金表和德拉的头发。如果示巴女王住在天井对面的公寓里,德拉总有一天会把她的头发悬在窗外去晾干,使那位女王的珠宝和礼物相形见绌。如果所罗门王当了看门人,把他所有的财富都堆在地下室里,吉姆每次经过那儿时准会掏出他的金表看看,好让所罗门妒忌得吹胡子瞪眼睛④。
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都是旧约圣经中非常富有的人物,拥有各种珍奇宝贝,文中通过与示巴女王和所罗门王的夸张对比映衬出珍宝在夫妇俩真爱面前黯然失色。对于这一表现手法,各个译本几乎一致的采用了保留原有文化中的人物,而后通过注解使得中文的读者对此有了一定了解。这也恰恰验证了这才是符合翻译的最初目标,也是众多读者需求的。
仅从这几处,我们可以看出翻译中难以避免文化差异问题。如何处理这一问题,重要的是看读者和翻译目的。如果仅是为了普及这一故事或者为了让读者知道欧亨利的作品,或许“入乡随俗”采用中国读者更熟悉的概念让读者觉得更容易理解;而如果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中西文化的交流,还是尽量保留其原有文化,虽然读者最 初并不熟知,但看得多了才能真正慢慢了解西方文化。
结 语
翻译的最初目的是文化的传播,而在翻译过程中,难免遇到不同国家截然不同的文化现象,这就给翻译增加了难度。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差异,更是给翻译家们提出了更高要求,因为翻译不仅要考虑文化传递的任务,还要尽量保留其文学价值。而面对不同层次的读者,翻译还应有不同的标准,这样才能使译作最终符合读者所需。
注释:
①欧亨利的短篇小说,流行的翻译为《麦琪的礼物》.
②被音译为麦琪,英文中实为单词的复数形式,意为“贤人们”.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20个经典寓言故事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