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10篇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1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

2、离离:形容野草茂盛,长长下垂的叶子随风摇摆的样子

3、枯:枯萎

4、荣:繁荣茂盛

【译文】

草原上的野草长得很旺,每年都会经历枯萎和繁荣的过程。野火也无法将它烧尽,春风一吹,它又生长了出来。野草的香味远远传来,阳光下,翠绿的野草通向那荒凉的城镇。又送走了亲密的好朋友,这繁茂的草儿也充满着离别之情。

【鉴赏】

首句即破题面“古原草”三字。多么茂盛(“离离”)的原上草,抓住“春草”生命力旺盛的特征,可说是从“春草生兮萋萋”脱化而不着迹,为后文开出很好的思路。就“古原草”而言,何尝不可开作“秋来深径里”(僧古怀《原是秋草》),那通篇也就将是另一种气象了。野草是一年生植物,春荣秋枯,岁岁循环不已。“一岁一枯荣”意思似不过如此。然而写作“枯──荣”,与作“荣──枯”就大不一样。如作后者,便是秋草,便不能生发出三、四的好句来。两个“一”字复叠,形成咏叹,又先状出一种生生不已的情味,三、四句就水到渠成了。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是“枯荣”二字的发展,由概念一变而为形象的画面。古原草的特性就是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作者抓住这一特点,不说“斩不尽锄不绝”,而写作“野火烧不尽”,便造就一种壮烈的意境。野火燎原,烈焰可畏,瞬息间,大片枯草被烧得精光。而强调毁灭的力量,毁灭的痛苦,是为着强调再生的力量,再生的欢乐。烈火是能把野草连茎带叶统统“烧尽”的,然而作者偏说它“烧不尽”,大有意味。因为烈火再猛,也无奈那深藏地底的根须,一旦春风化雨,野草的生命便会复苏,以迅猛的长势,重新铺盖大地,回答火的凌虐。看那“离离原上草”,不是绿色的胜利的旗帜么!“春风吹又生”,语言朴实有力,“又生”二字下语三分而含意十分。宋吴曾《能改斋漫录》说此两句“不若刘长卿‘春入烧痕青’语简而意尽”,实未见得。

此二句不但写出“原上草”的性格,而且写出一种从烈火中再生的理想的典型,一句写枯,一句写荣,“烧不尽”与“吹又生”是何等唱叹有味,对仗亦工致天然,故卓绝千古。而刘句命意虽似,而韵味不足,远不如白句为人乐道。

如果说这两句是承“古原草”而重在写“草”,那么五、六句则继续写“古原草”而将重点落到“古原”,以引出“送别”题意,故是一转。上一联用流水对,妙在自然;而此联为的对,妙在精工,颇觉变化有致。“远芳”、“睛翠”都写草,而比“原上草”意象更具体、生动。芳曰“远”,古原上清香弥漫可嗅;翠曰“晴”,则绿草沐浴着阳光,秀色如见。“侵”、“接”二字继“又生”,更写出一种蔓延扩展之势,再一次突出那生存竞争之强者野草的形象。“古道”、“荒城”则扣题面“古原”极切。虽然道古城荒,青草的滋生却使古原恢复了青春。比较“乱蛬鸣古堑,残日照荒台”僧古怀《原上秋草》的秋原,就显得生气勃勃。

作者并非为写“古原”而写古原,同时又安排一个送别的典型环境:大地春回,芳草芊芊的古原景象如此迷人,而送别在这样的背景上发生,该是多么令人惆怅,同时又是多么富于诗意呵。“王孙”二字借自楚辞成句,泛指行者。“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说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怀思行游未归的人。而这里却变其意而用之,写的是看见萋萋芳草而增送别的愁情,似乎每一片草叶都饱含别情,那真是:“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李煜《清平乐》)。这是多么意味深长的结尾啊!诗到此点明“送别”,结清题意,关合全篇,“古原”、“草”、“送别”打成一片,意境极浑成。

全诗措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虽是命题作诗,却能融入深切的生活感受,故字字含真情,语语有余味,不但得体,而且别具一格,故能在“赋得体”中称为绝唱。

《赋得古原草送别》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成名作。此诗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它可以看成是一曲野草颂,进而是生命的颂歌。诗的前四句侧重表现野草生命的历时之美,后四句侧重表现其共时之美。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对仗工整,写景抒情水***融,意境浑成,是“赋得体”中的绝唱。人教版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草》选取的是该诗前四小句。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2

摘 要:《楚辞》众多优美典丽的词语、精巧而富有经典意义的意象,连同它们所承载的那些撼人心魄的情感,成为后世文人创作时的重要资源,谢朓的创作挖掘、利用了这一资源。本文拟从这一角度进行粗浅探讨。

谢朓,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①。是南北朝时期极为重要的诗人。史载其“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②。在我国诗歌发展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清人方东树论谢朓:

玄晖别具一幅笔墨,开齐、梁而冠乎齐、梁,不第独步齐、梁,直是独步千古。盖前乎此,后乎此,未有若此者也。本传以“清丽”称之。休文以“奇响”推之,而详著之曰:“调与金石谐,思逐风云上。”太白称其为“清发”“惊人”。玄晖自云:“圆美流畅如弹丸。”以此数者求之,其于谢诗思过半矣。③

今人曹融南先生《谢宣城集校注》前言说:

谢朓能生动形象、深婉细致地表现人情物态之美,形成独特风格,和他优异的艺术表现才能密不可分。他远祖诗、骚,近承建安以来曹植、陆机、谢灵运、鲍照等的诗歌成就,又从乐府民歌中吸取营养,涵泳蕴蓄,终于取得如此卓越的造诣。④

古今两位学者都对谢朓的成就作了较高的、中肯的评价。上世纪80年代以后,学者们多对谢朓上承建安魏晋文学、中于诗律革新贡献、下开唐风的先驱作用进行了研究。笔者拟从谢朓诗文创作“远祖诗骚”之祖“骚”作一探究。刘勰《文心雕龙·辨骚》,不仅评论了屈原的《离骚》,也评论了《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由此,可以把“远祖诗骚”之“骚”作三个层面的理解:一、屈原的辞作;二、《楚辞》这部书;三、“楚辞”这种文体。在此前提之下,分几个层次逐一展开讨论。

一、多处使用《楚辞》的词语

《楚辞》中众多优美典丽的词语营造了瑰丽意境、描绘了众多形象、抒发了丰富的情感,谢朓选择并使用了其中诸多的词语。

《杜若赋》《酬德赋》两文均用到了“延伫”一词:“凭瑶圃而宣游,临水木而延伫”;“怅分手于东津,望徂舟而延伫”。王逸注《离骚》“延伫乎吾将反”,“延,长也。伫,立貌。《诗》曰:伫立以泣。言己自悔恨,相视事君之道不明审,当若比干伏节死义,故长立而望,将欲还反,终己之志也。”“结幽兰而延伫”又注:“言时世昏昧,无有明君,周行罢极,不遇贤士,故结芳草,长立而有还意也。”“延伫”在《离骚》中是由“立”和“泣”两个动作构成的一个形象,这个形象饱含着屈原对楚国的强烈不舍,去与还的痛苦抉择,凸显了屈原高洁的品格。谢朓在此借《离骚》曲折地表达了时局动荡时艰难的选择:还京城还是还山泽?这是越来越强烈地困扰着诗人的苦恼,表现了谢朓仕与隐行与藏的犹豫。

《奉和隋王殿下》其一,是谢朓在随王萧子隆西府时所作。“玄冬寂修夜,天围静且开”,《哀时命》“愁修夜而宛转兮”,王逸注:“心忧婉转而不能卧,愁夜之长”,冬日昼短夜长是客观现象,但特定条件下时间的长短又会融入人的主观体验,《诗经·郑风·子衿》“一日不见,如三日兮”便是。“修”是诗人的情感体验,“愁修夜而宛转兮”为“修夜”提供了一个涂染着感伤色彩的背景。

谢诗中还有一些重叠词,如“涂涂”、“嫋嫋”、“阳阳”、“冥冥”、“杳杳”、“衍衍”,均能在《楚辞》中找到阅读理解的背景,这些叠词嵌在诗中,读起来确实“圆美流转如弹丸”,体现了谢朓的创作思想。如《雩祭歌·白帝歌》“嘉树离披,榆关命宾鸟。夜月如霜,金凤方嫋嫋”“嫋嫋”一词:《湘夫人》“嫋嫋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王逸注“嫋嫋,秋风摇木貌”;洪兴祖补注:“嫋,长弱貌”,除指木摇貌外,还包括秋风吹拂的音响,又指秋风的特定状态;《文选》左思《吴都赋》说:“霭霭翠幄,嫋嫋素女”,“嫋嫋”指女子的轻盈柔美;北宋《前赤壁赋》“余音嫋嫋,不绝如缕”,“嫋嫋”又指音乐的悠扬声。由此看来,“金凤方嫋嫋”,既有秋风吹送如缕的状态,又有轻风吹动树叶发出音乐般悠扬的声音,还指金秋时节的微风给人柔美的感受。“嫋嫋”一词为整首诗营造了一种特别清丽的意境。这些词语的使用,可说是谢朓创作过程中“字字苦吟”的一个具体体现,也是谢文“清丽”的构成部分。

二、沿用并拓展了《楚辞》的意象

《诗经》比兴开启了我国古代诗歌创作的基本手法,屈原在《离骚》中又用香草美人意象创造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兴系统——“香草美人”意象,这种象征在后世的赋体文学、诗歌乃至所有抒情文学中得到极为普遍的运用,是对我国古代文学表现领域的重大贡献。谢朓的创作继承并发展了这一传统。

《同咏坐上所见一物·席》“幽渚夺江蓠”之“江蓠”便是《离骚》中与“芷”与“兰”与“菊”等并列出现的香草意象,这些香草是屈原高洁人格的追求与象征。谢朓的作品中,多处使用了这一系列意象:

《暂使下都夜发新林至京邑赠西府同僚》“时菊委严霜”,以严霜之下的时菊写秋冬肃杀的景象,既自比菊花,又状所处的严酷环境,还包含了诗人精神层面的追求,是“香草意象”比兴意义的沿用。

《咏落梅》“新叶初冉冉,初蕊新霏霏。逢君后园讌,相随巧笑归。亲劳君玉指,摘以赠南威。用持插云髻,翡翠比光辉。日暮长零落,君恩不可追”,作于永明九年(491)。永明八年(490),谢朓由随王(萧子隆)镇西功曹转为随王文学,次年谢朓又跟随到荆州(今湖北江陵)。在荆州他介入皇室内部的矛盾斗争,被卷入***治旋涡,忧心忡忡,惶惑不安。这首咏物(梅)诗,当是表现这种不安的心情。咏物诗至六朝自成一格,宫体诗中咏物极尽***貌写形之能事,其追求在于形似。谢朓咏物诗既有与时代相通的善于写物***形,又汲取了《诗》、《骚》以来比兴的传统,在客观的物象中寄托了主观的旨意,这首《咏梅诗》便是如此:诗中既以“落梅”(香草)自拟,又以“南威”(美人)自拟,沿用了传统的“香草”“美人”意象。

《九歌·湘君》“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王逸注:“芳洲,香草丛生水中之处。”《杜若赋》之“杜若”本已幽香,作者又把她放在“瑶圃”“汀洲”这些芳洁之地,使洁者更洁,香者更香。

《怀故人》有“芳洲有杜若”之“杜若”;《拟宋玉风赋》“烟霞润色,荃荑结芳”之“荃荑”;《临楚江赋》之“宿莽”等等,这些香草意象,为我们深入阅读谢朓的诗作提供了广阔的背景,应该是谢诗极省净而又内涵丰富的原因之一。

在《楚辞》中,荷花是最常见的香草(花)之一,“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离骚》);“采薜荔兮水中,搴芙蓉兮木末”(《九歌·湘君》);“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芷葺兮荷屋,缭之兮杜衡”(《九歌·湘夫人》);“乘小车兮荷盖”(《九歌·河伯》);“被荷裯之晏晏兮”(《九辩》);“芙蓉始发,杂芰荷些”(《招魂》),其质地较前面的花草更为清纯、雅致。荷花进入屈原的诗中,被赋予了情感因素,成为“香草意象”的重要组成部分。抒情主人公的人格与荷花的形貌交相映照,清洁之质凸现。谢诗中的荷花主要以两种方式出现:一是这种比兴传统的延续,再则成为***描摹的对象。

《移病还园示亲属》“折荷葺寒袂”,很显然是“制芰荷以为衣”的沿用,是比兴。“荷”出自清水,以荷为衣,象征着诗人雅洁、幽香、清寒。时临深秋,折荷制衣,以示隐逸之志洁而且坚。“烟衡时未歇,芝涧去相从”进一步写“敛性”。“衡”,闻人倓《古诗笺》作“杜衡”,是一种形似葵的香草,这里暗喻情操高洁的隐士。“芝兰”也是香草,诗人暗喻自己。这二句意思是说:情操高尚的人时时都存在,我要追随他们而去。

《冬日晚郡事隙》“案牍时闲暇,偶坐观卉木,飒飒满池荷,翛翛荫窗竹。……风霜旦夕甚,蕙草无芬馥。云谁美笙簧,孰是厌薖轴?顾言追逸驾,临潭饵秋菊”,整首诗写到四种卉木:荷、竹、蕙、菊。蕙、菊保留了比兴的手法,荷、竹是眼前所见,成为***描摹对象,鲜荷与翠竹互相辉映,构成了山水的近景。

《后宅回望》“夏木转成帷,秋荷渐如盖”,荷从比兴中剥离出来,时令虽已推移,但秋荷依然生机盎然,如盖的荷叶写出了“绿肥”的质感。《曲池之水》“芙蕖舞轻带,苞笋出芳丛”,荷花摇曳多姿,细细的荷茎像轻柔的丝带一样,在风中飘舞,生动形象。《游东田》:“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诗颇具巧思,观察细致,笔触轻灵。鱼与荷同生于水中,共同的生存环境决定了它们与生俱来的组合,审美凸现。

从这些多次出现的荷意象中可以推知:作为高门士族的后代,谢朓有着与屈原同样高洁的追求,只是谢朓的时代使他的悲剧结局缺失了屈原的崇高与悲壮,更多的是卑微与无奈的成分。

谢朓在诗中还多次沿用了《楚辞》的美人意象,并赋予其新的含义。

《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诼谓余以善***”。王逸注:“蛾眉,好貌。”《九歌·少司命》“满堂兮美人,忽独与余兮目成”;《招魂》:“姱容修态,縆洞房些。”姱,好貌。修,长也。

《夜听伎二首》其二“蛾眉已共笑,清香复入衿”。此处“蛾眉”专指好貌女子,已无修道德、尚高洁之意;《秋夜讲解》“琴瑟徒烂漫,姱容空满堂”的“琴瑟”“姱容”应是佛家语,指尘世间一切声色而言。

《九章·思美人》:“思美人兮,揽涕而伫眙”是说屈原忧思而念怀王,伫立悲哀,涕泪交横。《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九歌·湘夫人》“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屈原的美人,或喻君,或自谓,或指神。

《拜中***记室辞随王笺》“揽涕告辞,悲来横集”化用了“思美人”句。萧子显《齐书》记载:谢朓为随王子隆府文学,世祖敕朓还都,谢朓作笺辞子隆。使谢朓“揽涕”的“美人”是随王萧子隆;《鼓吹曲·送远曲》“南浦送佳人”,指佳美之士。谢朓的美人,或谓王,或谓知音。用意象源于《楚辞》又不囿于《楚辞》。

三、使用楚物名、地名,虚实相间

战国时的楚国在长江、汉水流域,一度领有“地方五千里”的广袤疆域,虽和中原有着广泛的文化交流,但仍有明显的地域特征。谢朓或实或虚使用了这些楚国特有的物名地名,构成了作品风格的一部分。

《夏始和刘孱陵》“白蘋望已骋,缃荷纷可袭”,《九歌·湘夫人》有“白蘋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王逸注:“蘋草,秋生,今南方湖泽皆有之,或作蘋。”

转贴于

《雩祭歌·迎神歌》第七章“冻雨飞,祥云靡”,王逸注:“暴雨为冻雨。”

《和别沈右率诸君》“春夜别清樽,江谭复为客”;《临楚江赋》“爰自山南,薄暮江谭”。《渔父》:“屈原既放,游于江潭”,江谭,指水侧。《九章·抽思》“长濑湍流,溯江谭兮”。王逸注:“谭,渊也”,楚人名渊为谭,此处借指楚地。

《鼓吹曲·出藩曲》:“飞艎遡极浦”;《九歌·湘君》:“望涔阳兮极浦”,浦,水涯也。

《春思》:“阰山起朝日”,阰山在楚南,山上有木兰,香草所生之地。

《新亭渚别范零陵云》:“洞庭张乐池,潇湘帝子游”,新亭,亭名。零陵,古地名,齐属湘州,治所在今湖南永州市北。相传舜帝葬于此。范云于永明十一年秋,迁零陵郡内史,谢朓作诗送别范云。“潇湘帝子游”语出《九歌·湘夫人》:“弟子降兮北渚”,王逸注:“帝,谓尧也。娥皇、女英,随舜不返,死于湘水,因为湘夫人。”“停骖我怅望,辍棹子夷犹”又化用了《九歌·湘君》“君不行兮夷犹,蹇谁留兮中洲”的词意与诗境,全诗十句,两句化用楚辞,一拓展诗境,二抒写离别之情,借神情为人情,惆怅怀抱尽显。何义门评价:“全诗以楚辞点缀而成,自然风韵潇洒,既有兴象,兼之故实。”

《鼓吹曲·送远曲》:“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化用《九怀·陶壅》“绝北梁兮永辞”和《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表达了作者的思乡之情,曲折委婉却很明晰。袁行霈先生说:“南浦无非是南边的浦口,本是很普通的一个词。一经屈原用过也产生了诗意,后代的诗人一写到浦口便非是南浦不可,似乎东浦、西浦、北浦都别扭了。”如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王勃《滕王阁序》:“画栋照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宋人范成大的《横塘》:“南浦雨来绿一川,石桥朱塔两依然。年年送客横塘路,细雨垂杨希画船。”而“北梁辞欢宴,南浦送佳人”也成为诗中佳句而广为传诵。

此外,还有“江皋”“鄂渚”“龙门”“长薄”等楚地名,为谢诗增加了南国色彩。

另外,在习俗和审美趣味上,楚国明显地表现出不同于中原文化的特点。后人概括楚国的文化为“信巫鬼,重***祀”,这种崇尚巫风的习气,在《九歌》中体现最突出。楚文化的这类余绪在谢朓诗中也可找到明显的痕迹。

《赛敬亭山庙喜雨》作于建武二年宣城太守任上。赛是祭祀时酬谢神灵的活动,再现了神仙降临的场面:“夕账怀椒糈”,因迎神而临夕设帐,因降神而用椒,因享神而用糈,回放了《离骚》“巫咸将夕降兮,怀椒糈而要之”这种祀神的方式,楚文化的韵味极浓。

《九章·涉江》“驾青虬兮骖白螭”到了《将游湘水寻句溪》中变为“挂鳞骖赤螭”,螭的颜色虽不一样,其浓郁的楚风却是一脉相承的。此外像“玄圃”“瑶席”“天津”这些具有特殊含义的意象,均在谢诗中出现过,为他的作品染上了明显的“楚色”。

四、化用《楚辞》情事典故,抒情曲折

《怀故人》“芳洲有杜若,可以慰佳期。望望忽超远,何由见所思。我行未千里,山川已间之。离居方岁月,古人不在兹。清风动帘夜,孤月照窗时。安得同携手,酌酒赋新诗”。诗写身在远地思念朋友,由芳洲杜若起兴,“芳洲有杜若,可以慰佳期”,“杜若”作为香草,古人常采集来赠送亲爱者以表达感情。作者看到芳洲上的杜若,对友人的思念油然而生,想到要采集一束在会面的时候送给他。采的是香草,面对的是芳洲,想的是佳期,把思念之情衬托得十分美好。诗从新春佳景写起,,款款道出怀念之情。后面以清风月夜作结,美好的怀想在清丽的夜色映衬下,格外动人。诗的前幅多次化用《楚辞》语句:“采芳洲兮杜若,将以遗兮下女”(《湘君》)、“登白薠兮骋望,与佳期兮夕张”(《湘夫人》)、“平原忽兮路超远”(《国殇》)、“着芳馨兮遗所思(《山鬼》)”,用典如同己出,不落痕迹。

《和伏武昌登孙权故城》系永明十年或十一年秋、冬之时,于荆州遥和武昌太守伏曼容《登孙权故城》诗而作。原诗为登临怀古之作,此诗亦遥想构思,从武昌城的历史、形胜、风物等方面,一一叙来。在铺陈往事之中,慨叹古今之变。诗末八句“幽客滞江皋,从赏乖缨弁。清卮阻献酬,良书限闻见。幸藉芳音多,乘风采馀绚。于役倘有期,鄂渚同游衍”有三句源于楚辞:《九歌·湘夫人》“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自伤驱驰不出湘、潭之间。《远游》“闻赤松之清尘兮,愿承风乎遗则”王逸注:“想听真人之徽美也。”洪兴祖补注,《列仙传》载,赤松子神农时为雨师,服水玉,教神农,能入火自烧。至昆山上,常止西王母石室,随风雨上下,炎帝少女追之,亦得仙俱去。《九章·涉江》“乘鄂渚而反顾兮,欸秋冬之绪风”暗含了楚子熊渠,封中子红于鄂事。两个典故用得曲折,作者的心曲亦曲折。

《送江兵曹檀主簿朱孝廉还上国》:“安知幕归客,讵忆山中情。”《九歌·山鬼》:“山中人兮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王逸注:山中人是屈原自谓,谢朓此处用此事,曲折表达了向往隐逸的情绪。

《鼓吹曲·登山曲》:“王孙尚游衍,春草生萋萋”出自《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王逸注:“隐士避世,在山阳也。”《奉和随王殿下》其三:“徒籍小山文,空揖章华台”,小山,指淮南小山的《招隐士》;《酬王晋安》“春草秋更绿,公子未西归”又一次用了《招隐士》;《王孙游》索性直接用作诗题,被《乐府诗集》收入“杂曲歌辞”一类。魏晋以来,文人创作乐府诗往往有一个特点:总是围绕着“古辞”(汉乐府)创作,或拟古辞,或以古辞为引子生发开去。这种从“母题”寻找创作灵感,使创作上有所依傍的作法,已形成一个程式。南朝诗人写乐府诗虽然也依这一程式,但却出现另一种倾向,他们有时撇开汉乐府古辞,而直接上溯到《楚辞》中去寻找“母题”。比如,南齐王融和萧梁费昶都写过一首《思公子》,中心题旨就是采自《楚辞·九歌》:“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谢朓的这首诗也属于这种情况,其“母题”出于《楚辞·招隐士》“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也就是说,诗人的创作灵感获自《楚辞》,而所写内容则完全是现实生活中的感受。在古老的“母题”之中,贯注了活生生的现实内容。诗虽短小,艺术风格却颇具特色,体现了齐梁间诗歌创作雅俗结合的一种倾向。从《楚辞》中生发出来的母题,显而易见带有文人的雅、艳色彩,暗示了它与文人文学的关系,但诗人却用南朝乐府民歌五言四句的诗歌形式,来表现这一古老“母题”,将原有华贵、雍雅的色彩悄悄褪去、淡化,使之在语言风格上呈现出清思婉转、风情摇曳的特色。

还有“早翫华池阴,复鼓沧州枻”、“既怀欢禄情,复协沧州趣”这样的诗句,均出自《渔父》,可看出谢朓在离开鸡笼山西邸之后,常被出入之虑所困扰,尤其在建武年间,仕与隐的矛盾越来越强烈。从这些诗作中可以了解到谢朓思想的脉络,也可以对谢朓的悲剧结局有较为全面的认识。

五、接受《楚辞》文体的影响

《橘颂》“咏物抒怀”手法对文体赋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咏物赋上。从汉代开始,咏物赋便层出不穷,至魏晋南北朝而臻极盛,此后也一直绵绵不绝,成为赋体文学中一个重要的题类。后世的咏物赋绝大多数都多少蕴含着作者的情感或理致。魏晋南北朝是咏物赋勃兴的时期,出现了大量的咏物赋,人们通过这种方式来感怀现实,歌颂友情,阐明道理,谢朓的辞赋也采用了这一题类。

谢朓的辞赋往往就生平活动而作,其赋作今存九篇。其中《七夕赋》《高松赋》《杜若赋》等五篇咏物抒情赋,多为奉教而作,是其前期文学活动的产物。这些作品有时通过咏物抒写一种进取之志。如《高松赋》描绘松树的高姿:“修干垂荫,乔柯飞颖,望肃肃而既闲,即微微而方静。怀风阴而送声,当月露而留影,既芊眠于广隰,亦迢递于孤岭”,其中颇寄寓高洁之志。篇末云:“孤陋之无取,幸闻道于结徽;理羽弱于九万,愧不能兮奋飞”,自思“奋飞”的愿望就表现得更为明确。《杜若赋》起句直承《楚辞》而来:“凭瑶圃而宣游,临水木而延伫”,中间铺叙“景奕奕以四照,枝靡靡而叶倾;冒霜蹊以独蒨,当春郊而迳平。搴汀洲以企予,怀石泉于幽情”又从《九歌·湘夫人》“搴汀洲兮杜若”生发开来,对杜若从多角度多层次作了细致描绘,寄寓了作者的人格理想,没有流于一般的咏物。

楚辞作为一种先在的韵文体式,对谢朓的其他韵文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例如哀吊类韵文,它表达的是对亡者的怀念与痛惜,往往包含着对生命的深切感悟和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感情。《齐敬皇后哀策文》,序文骈散结合,以骈为主。正文除四言、六言的骈对外,大量沿用了“兮”字句,“怀丰沛之绸缪兮,背神京之弘敞;陋苍梧之不从兮,遵鲋隅以同壤”,“慕方缠于赐衣兮,哀日隆于抚镜;思寒泉之罔极兮,托彤管于遗咏”,文辞整缛,抒情深婉。《南齐书》本传中称“齐世莫有及者”。

综上所述,谢朓的创作能够“独步齐梁”、开一代唐风的原因之一,当是汲取了楚辞丰厚的营养。认识到这一点,对理解谢朓在中国诗歌绵长历史中所起的承继传递作用,将有更大的帮助。

①② 《南齐书·本传》。

③ 清·方东树:《昭昧詹言》(卷七)。

④ 《谢宣城集校注》(前言第10页),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

参考文献:

[1] 傅刚:《魏晋南北朝诗歌史论》,吉林出版社。

[2] 刘跃进:《门阀士族与永明文学》,三联书店,1996年3月北京第1版。

[3] (清)张玉榖:《古诗赏析》,许逸民校点,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第1版。

[4]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第一卷,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8月第1版。

[5] 曹道衡.沈玉成编著:《南北朝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12月北京第1版。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3

一、清平乐其一

上阳春晚。宫女愁蛾浅。新岁清平思同辇,争奈长安路远。凤帐鸳被徒熏,寂寞花锁千门。竞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

此首以具有特定内涵的地点――上阳开篇,点出宫怨的主题。其中,上阳,《新唐书・地理志二》:“上阳宫在禁苑之东,东接皇城之西南隅,上元中置,高宗之季常居以听***。”白居易《上阳白发人》序:“天宝五载以后,杨贵妃专宠,后宫人无复进幸矣。六宫有美色者,上阳是其一也。贞观中尚存焉。”唐王建《行宫词》“上阳宫到蓬莱殿,行宫岩岩遥相见。”由此可见,上阳宫埋葬了多少宫女的青春岁月,她们在一次又一次的期盼中跌入失望的深渊。

“新岁清平思同辇”,***治清净,上阳宫的宫女们希望能得到皇帝的恩宠。此处反用典故。《汉书・外戚传下・孝成班婕妤》:“成帝尝欲与婕妤同辇载,婕妤辞曰:‘观古***画,贤圣之君皆有名臣在侧,三代末主乃有嬖女,今欲同辇,得无近似乎?’”班婕妤从国家兴衰、礼仪规范的角度出发,拒绝了成帝同辇的要求,其识见不同流俗。此词中的宫女形象,则反其道而行之,强烈希冀得到天子的眷顾。但长安路远,已为皇帝所疏远,故同辇化为惘然。

“寂寞花锁千门”,宫殿虽花枝摇曳,但因皇帝久未问津,故显冷寂。这里运用了丽景写哀情的手法,化用了杜甫《哀江头》“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

“竞把黄金买赋,为妾将上明君”,意为宫女们希冀生命中出现贵人,凭借他的穿针引线,改变命运,此句化用典故:汉司马相如《长门赋序》“孝武皇帝陈皇后,时得幸,颇妒。别在长门宫,愁闷悲思。闻蜀郡司马相如天下工为文,奉黄金百斤为相如、文君取酒,因于解悲愁之辞。而相如为文以悟上,陈皇后复得亲幸。”李白《白头吟》“闻道阿娇失恩宠,千金买赋要君王。”

二、清平乐其二

洛阳愁绝。杨柳花飘雪。终日行人恣攀折。桥下水流呜咽。上马争劝离觞。南浦莺断肠。愁杀平原年少,回首挥泪千行。

开篇重笔抒写,“愁绝”将离别的情绪推向高峰,极具表现力,化用了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沉饮聊自遣,放歌颇愁绝。”为整首词奠定了情感的基调。下面着力铺叙离愁别绪:

杨柳花如雪般漫天飞舞,向离人迎面飞来,拨弄着离人的心弦。把杨柳比作雪,在南朝范云《别诗》如是描述:“洛阳城东西,常作经时别。昔去雪如花,今来花似雪。”范诗只是简单地将花比作雪,而温词则将二者融为一体,更具有动态美,杨柳花飘飘洒洒,白茫茫的一片,恍恍惚惚中好似幻化为晶莹剔透的雪花,丝丝凉意沁人心脾。

杨柳,经常与离别之情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接下来自然而然地点到折柳送别。离人之情,感人心魄,连桥下流水也呜呜咽咽。水流呜咽,这一表达方式,在《乐府诗集・陇头歌辞》“陇头流水,鸣声呜咽。”温词将之改编,以词的形式表达出来,更为深情绵邈。

词的上篇奠定了愁绝的感情基调。离别时的每一种动作、听到的每一种声音,都足以使人肝肠寸断。下片铺叙了送别双方以酒饯别,即将出发,但感到意犹未尽,故“上马争劝离觞”,与王维《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有异曲同工之妙,不同之处在于王诗将劝酒之动因解释得非常通彻,而温词则只是客观地描述了劝酒,其深层动因未点出来,但如此处理,更加含蓄,容易引发读者深层的思考,万千感慨尽在杯酒中。离觞,为送别场合重要的意象之一:唐王昌龄《送十五舅》“夕浦离觞意何已,草根寒露悲鸣虫”。此时此刻,婉转动听的莺声徒增缭乱的离愁。此处,温庭筠将古代文学中的重要意象――南浦,纳入词中,增加了词的表现力。南浦,在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凝练成送别之地的代称:战国时期楚国屈原《九歌・河伯》“子交手兮东行。送美人兮南浦。”南朝梁江淹《别赋》“春草碧色,春水绿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唐白居易《南浦别》“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

“愁杀平原年少”,熔铸了汉乐府、《史记正义》、曹植《名都篇》等典籍。汉乐府《古歌》“秋风萧萧愁杀人,出亦愁,入亦愁。”将秋风极具情感杀伤力的这一特性凸显出来,正如欧阳修《秋声赋》中所叙:“盖夫秋之为状也,其色惨淡,烟霏云敛;其容清明,天高日晶;其气栗冽,砭人肌骨;其意萧条,山川寂寥。故其为声也,凄凄切切,呼号奋发。丰草绿缛而争茂,佳木葱茏而可悦。草拂之而色变,木遭之而叶脱。其所以摧败零落者,乃一气之余烈。”又如宋玉《九辩》:“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秋风所到之处,万物凋零,一片萧飒的景象。离别之际的人们,更是难以设防。尤其是慷慨悲歌的“年少”,在秋风萧瑟之际,泪如雨下。此句点出了“平原”“年少”这两个意象。其中“平原”,《史记正义》征引《括地志》“平原故城在德州平原县东南十里。”杨景龙先生云:或云指平原侯曹植。并以曹植《名都篇》印证:“曹植《名都篇》:‘名都多妖女,京洛出少年’是其所本。”

“回首挥泪千行”,“挥泪千行”为古慷慨悲歌之燕赵之士在饯别时的动作描写。后来在唐诗中亦得以挪移,唐韩愈《湘中酬张十一功曹》“休垂绝邀千行泪,共泛清湘一叶舟。”

此词虽然熔铸了古代典籍,但浑然一体。陈廷焯《云韶集》卷一:上半阙最见风骨,下半阙微逊。上三句说杨柳,下忽接“桥下水流呜咽”六字,正以衬出折柳之悲,水亦为此呜咽。如此着墨,有一片神光,自离自合。

三、遐方怨其一

凭绣槛,解罗帷。未得君书,断肠潇湘春雁飞。不知征马几时归?海棠花谢也,雨霏霏。

此词为思妇怀远之作。熔铸了汉乐府、山海经、谢I诗、唐诗、江淹赋、诗经中的意象及诗句,融情入景,景语作结,意蕴悠远。

其中,“罗帷”作为室内的重要物件,凝结着主人公对家庭温馨生活的期待,但其愿难遂,凄凉浸***着主人公。化用了汉乐府《伤歌行》“微风吹闱闼,罗帷自飘扬。”该词将动作定格在“解”上,更富深情。

女主人中盼望着,盼望着,潇湘春雁一次又一次的飞来,但却未携带远人的书信。一次又一次的失望。“断肠潇湘春雁飞”,将表示离别之处的意象――潇湘,与给人希望的春雁组接在一起,结局无疑是惘然,故生“断肠”之感。其中“潇湘”在中国古代典籍中屡屡出现:《山海经・中山经》“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谢I《新亭渚别范零陵》“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李白《远离别》“古有皇英之二女,乃在洞庭之南,潇湘之浦。”杜甫《去蜀》“如何关塞阻,转作潇湘游。”

主人公原本寄希望于春雁传书,但所望落空。“不知征马几时归?”远人的归来,注定成为未知。因一旦跨上“征马”,则四海为家,居无定所。该句化用南朝江淹《别赋》“驱征马而不顾,见行尘之时起。”

无限的失望,化入片片飘飞的落花中,融入鞯南赣曛小B浠ㄓ胗甑慕岷希给人零落成泥碾作尘的无奈之感。“雨霏霏”化用《诗经・小雅・采薇》“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四、结语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4

关健词:草意象 宋词 描绘角度

古诗词中“草”这一客观事物经过漫长的文化、心理和审美积淀,抽象为集体无意识的情感符号,在后世的文学作品中被反复吟咏,从而成为一种有丰富内涵的、能引人共鸣的独特意象。“草”意象的内涵有很多类,这里探析的对象主要为代表离别、寄寓愁绪、再进一步引申开来暗示时间流逝的一类。在古诗词里特别是宋词里,诗人词人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创作过程中,所选取的描绘维度是不同的,从中可以挖掘出多角度和多层次,一窥中国古代那些细腻、多情、含蓄的诗人们,是怎样用他们的生花妙笔,将草反复刻画反复铺写。同为描绘“草”,诗人的着眼点不尽相同,手法也各有千秋,主要可以将描绘角度分为六类:时间、空间、长势、颜色、气味以及象征符号。前六类彼此之间并不是完全***的角度,而是互有涉及;最后一类大有以“无角度”概括“全角度”之意。

一.时间

草同桃花、红杏的“春红”一样,遵循万古不变的自然规律,有春风十里、又绿江南岸之时,亦有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之际,中国古代的诗人们对时间流逝最为敏感,这是天赐的禀赋也是内心的痛苦。自然的更替、物是而人非,很容易勾起游子的离愁别绪,亲友间的怀远相思,士子的功业无成的身世之感,以及与个人命运交织的时代历史情愁,乃至作为人类普适心理存在的孤寂感、漂泊感和无常感。

首先是草生长繁盛的暮春 “时节”,就引起了诗人们的诸多感慨。草滋盛就表示春不久将归,草于是成了人们伤春之情的触媒,如辛弃疾《摸鱼儿》的“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春天暂且留步,听说那连天的芳草已阻断了你的归路。词人写春草,做出了一个试***挽留住春天的姿态。另有人不是以草留春,而是厌烦于草。他们早就对花落去感到无可奈何,偏偏这时春草不合时宜地萋萋而迢迢,像是故意要与凋零的落英、荒凉的春景作对,使得词人将伤春悲时的幽怨之情迁怒于它。如万俟咏的《木兰花慢》中写道“恨莺花渐老,但芳草,绿汀州”,颇有一种暮春之时,绿肥红瘦、不堪回首之感。

再说草生长上的另一特点,也是诗人们泼墨抒情的另一切入点,那就是“草”的生命具有周期性。最深入人心的就是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的那句“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直白地道出了春草生命的轮回。而后,对春草的这种繁盛如故的情景,迟暮者内心无不积郁着何时方休的怨气和人生一去不返的怅惘。且看冯延巳的《南乡子》“细雨湿流光,芳草年年与恨长”,光阴已在鞔河曛腥缌魉般逝去,然而春草却年年在雨水中生长得很茂盛,伴随着愁恨也一年年的积压。类似的还有他的另外一首词,也取自这一特点:《鹊踏枝》里的“河畔青芜堤上柳,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闲情惆怅并未抛掷,就像河畔的青草一样,春一到便依旧。

草尽管一岁一枯荣,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的,由其生命的周期性又可推及时间和客观世界的永恒,反衬人事的沧海桑田、变幻无常。唐人杜牧的在《金谷园》中凭吊“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往事如烟,唯有草色依旧,芳草在这里成为了在亘古不变的时间的象征。这一落脚点多见于咏古怀今的诗作中,如樊川居士的另一首七言绝句《题宣州开元寺水阁》中写道“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亦是如此。

二.空间

再说到空间,诗人们比较倾向于两种视角,一是视线的绵延。如李后主《清平乐》中的写愁名句“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俞平伯在《论诗词曲杂著》中点评说“短语一波三折,句法变换”、用来形容“绵绵芳草,寸接天涯”,语言与春草的姿态韵味早已融成一体,这里句法的波折也是视线绵延的体现;又如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的“青青河边草,绵绵思远道”,路有多远,草就有多远,思念也跟着拉长。这一视角多用于抒写别情、思念、幽怨的悠长绵远。

还有一种视角是视野的阔大。如宋代词人贺铸《青玉案》中的名句“试问闲愁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宋代谢逸《蝶恋花》的“独倚栏干凝望远,一川烟草平如剪”,“一川”即平川、满地。还有南宋词人周紫芝《踏莎行》“雁过斜阳,草迷烟渚,如今已是愁无数”,都是以草的目之所及无边无际、迷蒙如雾渺远如烟来形容愁绪无数,笼罩在心上,无法消散。在空间维度上,一个侧重讲闲愁之幽长无际,一个着重于愁绪的铺展无边,二者略有不同。

三.长势

关于草的长势,用的最多的就是“萋萋”二字,来形容草滋生得丰茂。犹如《楚辞・招隐士》中的名句“王孙游兮胡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再有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繁茂的芳草早已与王孙所代表的远人联系在了一起,成为了一个表达送别怀远情绪的意象组合。

草木都有枯荣,有的诗词就描绘草的衰败,多用“衰草”。比如说李白《姑孰十咏・谢公宅》的“荒庭衰草遍,废井苍苔积”,刘克庄《忆春娥》“炊烟少,宣和宫殿,冷烟衰草”,同为怀古伤今、感时伤世之作,前面是以萋萋青草反衬万古荣华的落寞,这里两句则以草木荒凉正衬宫殿庭院的破败,再如南宋著名词人张孝祥的《水调歌头》“赤壁矶头落照,肥水桥边衰草,渺渺唤人愁”,都是以哀景写哀情。

而另外一些诗人看到了草的柔弱纤细,贺铸有一名句“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玲珑纤弱的芳草就是可爱迷人的佳人的写照。晏殊《踏莎行》“细草愁烟,幽花怯露,凭栏总是消魂处”,此处描绘草的纤细很能衬托伤春之情的深微幽隐。除此之外,也有不少诗词形容草的迷乱。欧阳修《洞仙歌令》写道“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草色迷乱,离人的心绪莫不亦是混乱复杂。

四.颜色

接下来说“草色”,草色随季节变化由青到黄,滋盛时节它在诗词里是“碧”、“绿”、“翠”、“青”的,前文提到的“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尽管没有直接写出来其实暗含这一点,再如南朝江淹的《别赋》“春草碧色,春水渌波,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后来发展成以草的颜色“碧”、“翠”等来借代草,如欧阳修《少年游》中有“栏干十二独凭春,晴碧远连云”,而用“青”的就更多了。

到了枯萎的时节草又被诗人描绘成“黄”、“老”,梅尧臣所写的《苏幕遮・草》中有句“落尽梨花春又了。满地残阳,翠色和烟老”,颜色“和烟老”的草同残阳、落红一起,构成凄迷、苍凉的意境,暗示季节和人生的迟暮,寄寓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和生命意识。

六.气味

草的香味不如百花张扬,梅有“香满袖”、荷有“香泛金卮”,但依旧有诗人执笔绘其香味。江淹的《别赋》“闺中风暖,陌上草薰”,简单二字就令人感受到了春天温暖惬意的气息。而后欧阳修在《踏莎行》中化用此句为“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调动多种感官来表现迢迢不断的离愁,丰富了“草”这一意象的描绘角度。

七.象征符号

最后一类尽管没有明显直接的描绘角度,但因“草”作为一种中国古典诗词中常用的有固定涵义的意象,是中国千百年文学传统来沉淀而来、是特定“诗境”、“词境”中作者情感外化而来的,所以表面上看似无角度无特征,实际上暗含了所有角度。比如说在话别的场景中,也多会出现“草”“芳草”的身影,它同长亭、南浦、古道一样,成了离别的代名词。

以上分类参考的“样本”,仅仅是“草”作为一种承载了离愁别绪、感时伤事的固定情感的意象而出现的情况,也多以宋词为主要案例,不可能涵盖所有涉及草或者把草作为一种对象来吟咏的诗词。值得一提的是,视角与视角之间并不是互相排斥,而只是一定语境下诗人选择的问题――可以根据抒情需要选择侧重其中某一角度,也可以选择多维度:比如说梅尧臣的《苏幕遮・草》中有句“乱碧萋萋”,既短短四字写了颜色又状草之形态,草既是杂乱的又是茂盛的;欧阳修的《少年游》亦是如此“千里万里,二月三月,行色苦愁人”,既涉空间又涉时间,极言苦之“愁人”。

参考文献

⑴王晓枫:《李煜集》[M],山西太原:三晋出版社,2008年4月第2版。

⑵彭雷生:《古代诗文草意象中的生命意识》[J],湖北武汉:《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12期,7-10页。

⑶余霞:《宋词中草意象的生命内涵与创作得失》[J],浙江嘉兴:《嘉兴学院学报》,2008年02期,25-28期。

⑷朱玲玲:《“草”意象的源起与流变》[J],山东枣庄:《枣庄学院学报》,2006年04期,20-22页。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5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轻叩诗歌的大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诗的世界。在这次轻叩诗歌大门综合学习过程中,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综合系活动。

在老师的的带领下,在诗海拾贝中我们搜索了许多诗歌,我们通过阅读书籍、杂志、报刊、访问其他人等途径。了解到我们国家是一个诗歌的国度。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已经有两千都年的历史;从古至今涌现出屈原、李白、杜甫、郭沫若等伟大诗人。世界上其他国家也都有伟大的诗人。拜伦、海涅、普希金……他们的优秀诗篇,伟哥国人民传诵。

同时,我们还整理了诗歌,我们把诗歌分类。按诗人分有李白的《静夜思》、《望庐山瀑布》等等。有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忆江南》等等按形式分有送别诗《赠汪伦》、《送元二使安西》等等。还有怀古诗、山水田园是、边塞诗、叙事诗、抒情诗、咏物诗、悼亡诗、讽喻诗……

我们还欣赏了许多诗歌。同学们纷纷把自己喜欢的诗歌朗诵了出来给大家欣赏有《天上的街市》、《春夜喜雨》、《古朗月行》……其中我最喜欢《古朗月行》内容是: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境,飞在青云端。应为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去,耐人回味。从这些诗中我知道了诗歌的写作手法,古代诗只要是赋、比、兴。现代诗写作手法有好多,其中有比喻、夸张、拟人、重复、排比……为此我也写了一首《雨》其中有一节是这样的:跟着一阵阵山风,伴着一层层云雾。我悄悄的来了,来到大地的每一处。怎么样不错吧!我用的是拟人手法,把雨当做人来写。这一期我们班上掀起了一股诗歌的潮流。我们班还制作了诗歌总集,许多同学都投了稿,我也不例外,至今不到一个星期就有20多片稿,相信不久后一本厚厚的诗歌总集将出现在我们面前。

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6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 情感教育 策略

孔子说过:“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一种至纯至美的文学样式,而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有着灿烂而悠久的诗歌文化,中国古典诗歌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古往今来,古诗词对中华民族的人文素质的培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诗词的教育意义仍不可忽视。我们的语文教育,应将古诗词与教学相结合,在古诗词的教学中实现育人的目的,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语文课题。

爱国主义情感维系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民族团结而经久不衰,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最为浓烈、最为强烈的部分。我国古代诗词中不乏表现爱国主题的名篇佳作,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在教学中应怎样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通过多年的语文教学,笔认为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在古诗词教学中增强民族自豪感

通过古诗词教学,可以使学生对祖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杰出的科学成就加深认识,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学中教师通过生动的语言描述以及情景的展现让学生凭借自己的感知明白我国的唐诗、宋词是前人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也是中华文化传统教育的一座宝库。还可以从祖国的一山一水,一人一物等逐渐认识到祖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中华民族不可欺侮的实质。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便在这过程中逐渐形成。并赋予思维过程的条理性及深刻性,因此通过语言表达加深内心感受,是语文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手段。

二、在古诗词教学中树立报国之志

通过古诗词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古代杰出人物,加强对劳动人民自强不息、不畏、坚决维护国家***尊严的光荣传统的认识,激励学生从小树立报国之志。爱国主义情感教育包括了热爱劳动人民的教育。人民群众是伟大的,在他们身上闪烁着中华优秀文化的光芒。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孕育出千千万万的优秀儿女。热爱劳动人民、敬仰并学习杰出人物是学生应具备的道德品质。唐代李绅在《锄禾》一诗中写道:“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敬重。杜荀鹤的《山中寡妇》表现了诗人对山中寡妇的深切同情,对残酷剥削的憎恨。再看曹操《观沧海》一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则表现了诗人宽广的胸怀和远大的***治抱负。陆游的《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则反映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拳拳之心和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教学时,要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领略那种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气魄,在憧憬与感慨的同时陶冶自己的情操,培养学生热爱劳动人民,热爱他们的劳动成果的思想感情,学习杰出人物的精神品质。

三、在古诗词教学中激发美丽情愫

通过古诗词教学,使学生对祖国广袤、秀丽的山河加深认识,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爱祖国首先表现为爱祖国的山山水水,事事物物,甚至一草一木,我认为具体应做到以下几点:

1.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教育。描绘祖国大好河山的诗词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如《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望庐山瀑布》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一幅壮丽的瀑布***展现在我们眼前。《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钱塘湖春行》、《江南春》等诗篇以清新、明快的笔调描绘了如诗如画的祖国河山,表现了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深沉感情,而且渗透了诗人积极进取、蓬勃向上的精神。通过教学使学生享受美感、受到熏陶。

2.热爱鸟类等动物的教育。鸟是人类的好朋友,它们是自然界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动物的生存,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协调。在古诗中,涉及写鸟的比比皆是。如孟浩然在《春晓》中写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处处鸟语才使春天显得有了气息。杜甫在《绝句》中也写到:“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黄鹂的鸣唱和白鹭的飞翔,充满了一派生机,从侧面反映出自然环境的美好。此外,骆宾王的《咏鹅》,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等诗也是热爱动物教育的良好教材。

3.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的教育。叶绍翁在《游园不值》中写道: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以出墙来的一枝红杏赞美了满园春色。杨万里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写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以荷花的美衬托西湖的美。白居易在《赋得古原草送别》中写道:“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仅描写出小草顽强的生命力,而且表现出自己对小草的深情赞美。贺知章《咏柳》中的“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两句将柳树柳条描写得非常美。既写出了动人的形态,又写了碧绿逗人的色彩。杜牧的《山行》、《江南春》,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等诗均有相关的描写。这些用来教育学生热爱花草树木等植物,不仅形象生动,具体直观,而且具有很强的教育性。

4.开展本土诗词文化传播与教育。除了古诗词的教育,我们教师也要搜集了本土诗词,对学生进行本土诗词教育,亲近诗词,激起热爱家乡的情愫。如广西北流是中华诗词之乡,本土诗人创作了大批北流风物(人物)诗赋,包括荔枝、龙眼、木菠萝、大容山、勾漏洞、岭垌窑址、铜阳书院、景苏楼、城西公园、箩村、罗***村、中国陶瓷名城等等,要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和诗词资源,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诗词教育。

总而言之,语文教学应深入挖掘历代诗词作品中爱国主义主题的名篇佳作中蕴含的爱国主义因素,并不失时机的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到既传承了文化又进行了爱国主义教育,培育爱国爱乡的少年君子。

参考文献

[1] 涂培源《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展开想象》《教育评论》2001年第2期p.68-69.

[2] 于秀兰、沈益亮《古诗词教学“六字决”》《广西教育》2001年第11期p.36.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7

以美人、香草作比喻象征,是屈原《离骚》的特色之一,此后形成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构成了特殊的意象。《离骚》中所说的“美人”,比喻或象征品德、才能美好的人,有时是屈原自喻,有时指作者理想中的贤君或贤臣。《离骚》中写到的许多香花芳草,如兰、蕙、杜衡、芳芷、秋菊、芰荷、芙蓉等等,大多喻指为国家培养的美好人才。

这种比兴寄托的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诗人们也用美人、香草来寄托自己的思想感情。

例如李商隐有一首《无题》:“八岁偷照镜,长眉已能画。十岁去踏青,芙蓉作裙衩。十二学弹筝,银甲不曾卸。十四藏六亲,悬知犹未嫁。十五泣春风,背面秋千下。”写一个女孩子,很聪慧,八岁就懂得爱美要好,自己能画好看的长眉;十岁时去踏青春游,穿着绣了荷花的衣裙(大概是自己绣的);十二岁学习弹筝,一弹起来就不肯歇手;到了十四岁,父母就不让她出门随便见人了,因为她到了出嫁的年龄;可是到了十五岁她还没有找到一个理想的对象,她在春风里秋千架下,背着人偷偷流泪。其实李商隐写的不是一个女子,而是他自己。这个“美人”是个类比意象,作者用她未得其人而嫁的遭遇,来比配自己不得赏识、仕途失意的境况,抒发心中的忧伤和不平。

陈子昂有一首《感遇》:“兰若生春夏,芊蔚何青青。幽独空林色,朱蕤冒紫茎。迟迟白日晚,袅袅秋风生。岁华尽摇落,芳意竟何成!”意思是说,兰花、杜若这些香花芳草,春夏时长得很茂盛,绽开了美丽的花朵,发出芬芳的香气;可是生长在空寂的山林中,无人欣赏;时光飞逝,秋风来了,美好的生命就这样很快摇落死亡了。这首诗叫人联想到古今许多才智之士,都有过美好的理想,却得不到实现的机会,有志者事竟不成,白白地度过了短暂的一生。“兰若”实际上是智士才人的象征,“芳意”则喻指美好的理想。

诗人的这番心事不便明说,又因为诗贵形象,所以用美人、芳草来寄托。

在古代诗歌中,芳草还有另外一种寓意――怀人盼归。其源出于一个文学典故――《楚辞》所收淮南小山的《招隐士》。这首抒情诗写山中环境险恶,不可久留,盼望隐士(即诗中的“王孙”)早日归来,其中有这么几句:“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岁暮兮不自聊,蟪蛄鸣兮啾啾。”大意是:王孙游历山中还没回来,从春草生到秋虫鸣,将近一年了,我们盼得好无聊赖啊。诗的结尾是:“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以久留。”后来的一些诗歌里,“春草”、“芳草”、“青草”以及“萋萋”就成了怀人盼归的意象。

例如大家读过的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根据《招隐士》的典故而写的诗:“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王孙”指朋友,“远芳”、“晴翠”、“萋萋”都是形容青草茂盛,又暗寓作者心中充满怀念的情意。再如杜牧的诗句“山密夕阳多,人稀芳草远”(《长安送友人游湖南》),是暗中用典,这“芳草远”,是说朋友到远方去了,想得慌。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8

关键词: 建构主义理论 古诗词 导游教学

随着知识经济和体验经济时代的到来,旅游业界更注重对导游员的整体素质和知识素养的要求。整体素质较高的“知识型”导游成为了业界的稀缺和新宠,有些旅行社甚至不惜出高价招聘人才。但现在的导游教学中存在着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因循守旧的问题,这一切都严重制约了导游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的全面提升。这与我国旅游产业全面提升的要求不相适应,与建设世界旅游强国的目标不相适应。

建构主义(constructivism)是继行为主义和认知理论后提出的新理论。它作为一种后结构(post-structuralism)的学习理论,提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进学生的头脑中,而是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维果茨基认为,了解学生对他们所教授学科的知识背景,并在这些知识基础上设计适当的教学策略,是教师进行有效性教学的重要途径。本文在借鉴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对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作了探索,旨在改进原有的导游教学方法,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

1.关于学生古诗词的知识经验分析

自古以来,我国便有重文的传统,诗歌更是我国古代教育的重要内容。2000年3月,国家***颁布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和《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新大纲除更加重视文学教育外,还首次以教学大纲的形式,规定了“古诗文背诵篇目”。其中小学、初中、高中分别要求背诵古诗词80首、50首、50首,三个学段共要求背诵180首。这些篇目大多是脍炙人口的名篇。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对古诗词的知识经验积累较为丰富。根据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这就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引导学生在古诗词知识经验的基础上建构相关的导游知识具备了条件。

2.古诗词的特点分析

王国维认为:“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可见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那么古诗词具有哪些能为导游教学所运用的特点呢?

2.1古诗词与景物交相辉映。

古诗词的题材大多是景物。而且已达到了情景交融、事理相契的地步。明朝胡应麟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文学作品中的意境就是文人的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在文学作品中相结合所形成的艺术境界。朱光潜在诗论中深入探讨了这个问题。他说:“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诗的境界。”每个诗的境界都必须有情趣(feeling)和意象(imaige)两个要素。自古以来风景名胜与古诗词歌赋就彼此交相辉映,相互增色。

2.2古诗词具有丰富的知识。

古诗词有着极大的认识价值。写景状物,是我国古代诗歌(乃至整个古代文学艺术)中一个重要的命题。因而许多古诗词歌赋描写了自然万物、地理形势,历史的变迁,以及各地的风俗民情,内容丰富。

2.3古诗词能让人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古诗词经常利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实现语言的感染力。语言自然含蓄,生动活泼,而且特别讲究音韵的美,利用声调、音节、平仄、押韵等来实现声音的美感,不仅念起来琅琅上口,而且那独特的语言魅力特别能激发人的想象力,让人悠然神会而余味无穷,并到达独特的审美境界。

2.4古诗词中不乏脍炙人口的佳作,符合大众审美的要求。

古诗词中有不少令人拍案叫绝的佳句。杜甫诗云:“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虽然古诗词是高雅的艺术形式,但它却完全符合大众审美的需求。“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再加上我国自古就有尊贤重文的历史传统,所以游客对一些古诗词歌赋耳熟能详。有研究表明,国内旅游教育程度累积人数与旅游人次关系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而在前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得知游客对古诗词已经有了一定程度的积累。这也为导游在带团中运用古诗词进行导游讲解提供了可能性。

3.古诗词在导游教学中的运用

通过对古诗词特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它们不仅蕴涵了丰富的知识和独特的艺术魅力,而且大多为学生所耳熟能详的篇幅。建构主义学习论认为,学习过程就是,学习者将新的信息和知识和已有的知识体系加以整合、修改或重新解释旧有知识,以使其与新知识相一致的过程。

倘若能鉴借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学生原有的诗词知识基础上,教师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架构起相应的导游知识,对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导游的整体素质,势必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古诗词和学生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关系,如下***所示:教师和学生处于一种互动的关系中,诗词可由教师引出,亦可让学生从记忆单元里精选。古诗词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在今后从事导游工作时可以灵活地运用古诗词,增加讲解的感染力。

3.1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中国文人历来重视游历祖国的名山大川。文人们在面对祖国美丽而多姿多彩的自然景观时,往往会在文学作品中对大自然的美景和无限生机进行礼赞,抒发一种与自然相融合的愉悦情感。苏联霍姆林斯基说得好:“对故乡的赞赏――这是爱祖国的一个极其重要的感情源泉。”所以利用古诗词歌赋大多以景为题材,并情景交融之特点能让学生深刻体验和感受文人们的这种情感,从而自然而然会激发起学生的爱国主义之热情和民族自尊心。例:《旅游地理》讲到长江三峡时,教师就可以引用李白的《早发白帝城》一诗:“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可以用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而讲到黄河时可用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也可以用王之焕的《登鹳鹊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这几首诗将长江和黄河的浩浩荡荡的磅礴气势体现得淋漓尽致,从而可极大地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和民族自尊心。

3.2弘扬儒家文化,提高学生的情操、道德修养。

中国儒家文化的本质和核心就是“仁”。仁的意思就是善良,富有同情心和爱心。《孟子・尽心上》说:“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正是许多古代知识分子所采取的生活态度。同情人民大众属于道德的范畴,是一种高级的社会性情感。

在中国诗歌史上,许多诗人写出了反映民众疾苦的诗。在《导游基础》中讲到园林中所用的植物竹子时,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品读郑板桥的咏竹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此诗语言朴素自然,侃侃道来,情真意切。再向学生介绍竹子在我国有什么寓意,从而引起学生的心境与诗境的共鸣。所以在导游教学中运用古诗词歌赋不仅可以弘扬儒家文化,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情操和道德修养。

3.3可烘托景物的神韵,增强景物的美感,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次审美活动而古诗词歌赋本身就是能给人以美感的一种艺术形式。古诗词歌赋讲究韵味的美,通过声调、音节、平仄、压韵等不仅可以让它的语言生动、形象,而且可唱可吟。特别是一些山水诗宛若一幅幅山水画,那如梦如幻的美是用普通语言表达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古诗词歌赋可以让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从中激发联想和想象,神游其中,获得美妙的美感享受。正如刘勰所说:“寂然凝虑,思接千载……视通万里……神与物游……”而这样也可克服课堂教学的空间局限。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安装 原版全文

《旅游地理》在讲解杭州西湖时,教师在课堂上可讲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除了运用这首脍炙人口的诗以外还可以用四首诗歌来描绘西湖四季不同的景致。春天可以用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夏天可以用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秋天可以用宋之问的《灵隐寺》:“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冬天可以选取林逋的《山园小梅》:“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使四季美景在唯美的诗词中得以升华。最后,教师可以引用白居易的《忆江南・江南好》这首词作为对西湖美景的概括性总结。“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这是白居易为颂扬杭州给后人留下的回味无穷的千古绝唱。教师在讲课过程当中若能将这些诗词灵活运用,不仅可以将西湖四季的美景呈现给学生,而且可以加深学生对西湖的印象,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

3.4巧用古诗词歌赋来掌握史、地、宗教知识。

古诗词歌赋拥有的信息量非常丰富,不仅包含了自然科学知识、历史文化知识,而且包含了多姿多彩的民情风俗知识。

3.4.1历史的复杂和沉重可以在生动、浪漫的古诗词歌赋中得以重现。

如讲唐朝的“安史之乱”时,可用白居易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来解释在李隆基统治后期,唐朝历史由兴转衰的原因;讲到南北朝佛教盛行时,则可用杜枚的《江南春》“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来加深学生对佛教历史的的记忆。

3.4.2可用诗词来引印证地理现象。

如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中我国西高东低的地势时,可以用李煜的《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来印证。

3.4.3自然万物之知识均可在古诗词歌赋中窥见斑斓。

古诗词歌赋有很多写景状物的内容。钟嵘曰:“指事造形,穷情写物,最为详切。”“若乃春风春鸟,秋月秋蝉,夏云暑雨,冬日祁寒,斯四侯之感诸诗者也。”

因此在讲解《导游基础》第三章《中国旅游地理》时若适当挑选一些名言佳句,则不仅可以使学生深入、细致地掌握知识,而且能加深学生的记忆。当讲到草本植物分一年生、二年生及多年生时,可引用“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这首学生耳熟能详的诗。我国的各种植物时都可引用相应的诗词歌赋。比如,植物中的荷花可举周敦颐的《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仙鹤可用刘禹锡的《秋词》:“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而讲到天气景观时可用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来形容雪景,可用苏轼的《题西林壁》“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形容雾景。

3.4.4宗教之深奥可通过诗词来获得顿悟。

中国的文人多少都受到道家和佛家文化的影响。而道佛教义之深奥,导游常见名词之晦涩难懂。教师可以通过古诗词歌赋来让学生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例如可用崔颢的“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来讲教追求“长生成仙”之教义。也可先讲嫦娥奔月的故事,然后再用李商隐的“嫦蛾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让学生不仅能领悟道教之教义,而且获得美的享受。

另外王维《辋川集》辛夷坞一诗:“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在这首诗中,芙蓉花成了“法本自然”的写照。这也印证了道教修炼中要以老庄的“清净无为”为指导,“无为而无不为”的追求。

佛教对中国的文化影响也极为深刻。特别是我国佛教主要流派中的禅宗对知识分子影响最大。唐朝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罄声。”就形象地反映了佛教“四大皆空”之教义。

综上所述,根据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教师在导游教学中若能精心挑选一些古诗词,就可以有效地帮助学生实现导游知识和能力的架构,从而提高导游教学的质量,提高导游的知识素养和整体素质。而且古诗词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通过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还可以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汲取中国古老文化之精华。而导游作为“文化的使者”,又肩负着将我国古代传统文化精华向游客进行传播的使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意义就显得更为深远。

参考文献:

[1]张涤云.中国诗歌通论[M].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

[2][美]叶维廉.中国诗学[M].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1).

[3]***波,韩荔华.旅游文学作品欣赏[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7,(2).

[4]徐有富.诗学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1).

[5]张舒哲,高娴子.导游口语技巧[M].旅游教育出版社,2006,(1).

[6]建构主义与当代职业教育教学观的转变.[J].天津大学学报,2007,(1).

[7]侯新杰.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评析.[J].教学与管理,2007,(2).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9

要达到良好的课堂效果,激发学生对古诗文浓厚的学习兴趣,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认真的设计,可以说,教学设计是一节课能否收到良好效果的关键。古诗教学要设计的精彩,首先授课教师必须对古诗文相当熟悉,对古诗文有一定的理解和研究,最好还能对其中一些古诗文有独特的体会和感受,从而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进入对古诗文的欣赏与品味之中。

一、从介绍作者入手,导入作品的写作背景

绝大多数的诗人,都是在借诗抒情或借诗寄意的。由于各个历史时期的环境、***治、气氛不同,文风自然不同;时代不同,造就了不同风格的诗人;在了解了诗作的时代背景后,还应了解诗人的生平才更有利于我们理解诗作内容。

如果对“南北朝”这段历史时期不理解的话,那就很难体会这首传颂千古的描写草原风光的诗歌的广阔意境,例如著名的北朝民歌《敕勒歌》。同样,也只有知道汉朝的一些风土人情,才能更好地理解“汉乐府”《江南》在低吟浅唱之中所描绘的婉丽风光。

同一个朝代的诗人,因为他们生活的年代先后不同,个人阅历不同,所以也会有迥然各异的风格。例如李白擅长写浪漫主义的诗篇,小学阶段要学的《望庐山瀑布》《赠汪伦》《早发白帝城》《望天门山》等都展开了丰富的想像和巨大的夸张。而另一个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则是实实在在地描绘现实的,在小学阶段所学的几首写景诗也表现如此,写的就是眼前的景物。例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就通过交待数量、颜色、位置等来表达;其它《江畔独步寻花》《枫桥夜泊》等都是如实地写景的。

同一个诗人,因为他在不同的时期会有不同的经历,所以前后阶段风格可能会发生变化。例如宋朝著名的苏轼,小学阶段学到他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题西林壁》就是很不同的两首写景诗。前者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把西湖比作美人,还是为了赞美眼前之景,相信写于作者相对年青之时;而后者重于说理――“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相信写于相对年老的时候,诗中充满了理趣,可以看出作者对道家、佛学的研究已经更上一层楼了。只有把作品放在当时的背景之中去理解,教学才会更切合学生的实际。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就必须认真进行备课,查阅各方面的资料,为实施教学寻找最佳的途径。

二、咬文嚼字,注重关键字词的教学

有时字词理解了,就理解诗意,体味到作者的感情了。

1、抓关键字:例如王维的名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更能理解“异乡”“异客”的感情了;只要抓住一个“独”字,就知道“倍思亲”时的孤单了,更能理解诗人见到别人团圆而自已只影形单的寂寞了。

2、抓重点词语:例如,同是写送别的诗《芙蓉楼送辛渐》和《送元二使安西》,只要抓住诗句中的重点词,就能体会到诗人送别时的感情是不同的。《芙蓉楼送辛渐》写到: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其中用到了“寒”“夜”“孤”“冰”等词,从中可以看出作者送别辛渐时心中充满了伤感与凄凉,到底送别的辛渐是何人呢?为何这样悲痛呢?一定与诗人的“亲友”有关。而《送元二使安西》写到:渭城朝雨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前两句写景,写到“朝”雨与“轻”尘,写到客舍“青青”而柳色“新”,用语轻快,一派为送别故人而洗扫一翻的新气象。从中可见,作者送别故人并不像《阳关三叠》那样凄婉哀伤,因为他们虽然有可能生离死别,可毕竟只是“故人”,有可能几十年没见面了碰巧在这儿遇到,送他一程,向他敬酒,劝他“更”尽一杯。所以,作者还能带着轻松的心情像一个主人送别客人那样看看周围明丽洁净的景色。这也正是禅宗对王维的影响而王维的恬淡心理在这首诗中的表现。

3、抓关键句子:一首诗,每每有两句是重点句,有些甚至成为了名句。那就抓住其中的重点去理解就行了。例如《登鹳雀楼》的“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题西林壁》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4、抓古诗词题目:有些诗,从它的题目,就可以知道整首诗到底写的什么内容。例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从题目就可见作者在西湖上饮酒(欣赏风景?赋诗?)碰到了开头是晴朗的,后来下雨了这样的景象。又例如《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如果不看题目,一读而知是写的夏天的荷花。可要是结合诗题细读全诗,你就会发现作者是借物抒情,写下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

这样,把握了古诗文教学的重点,就能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突出要点,使某一教学环节成为亮点。可见,教学设计是离不开教师对文本的研读与精心的安排的。

三、细读古诗文,深入了解作品内涵

有的借物寄情。就以《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这首诗为例。为什么说它写出了对林子方上京为官的无限祝福呢?前两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多么像是说:“毕竟是上京任职,行李、车辆,送别的情景都与平时不同。”后两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就像是说:“能够到京师天子脚下任职,这真是无穷无尽的荣耀啊!祝你侍奉在皇帝的身边,受到皇帝的重用,就像映日的荷花一样特别红!”作者明写莲叶、荷花,实际写出了对林子方的一番情意,祝他前程远大,鹏程万里。同样,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也包含着借物抒情之意:草能“一岁一枯荣,春风吹又生”,人别后能再团圆吗?不知道,只有“萋萋满别情”了。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篇10

关键词:新学堂歌;古诗文;儿歌

年已古稀的著名作曲家谷建芬老师带着对孩子们深深的爱,带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积极投身到儿歌的创作当中,她选择了一些中国优秀的古诗词并谱曲,我们把它叫做“新学堂歌”。该部歌集中的古诗歌言简意赅,意境优美,是学龄前儿童学习古典文化的优秀启蒙知识,大都取自小学课本,其中包括:孟浩然(唐)《春晓》,王维(唐)柔情似水的《相思》《游子吟》,杜牧(唐)《清明》,骆宾王(唐)童谣诗《咏鹅》,白居易(唐)民歌《长相思》,北方大漠豪情《出塞》,南方小家碧玉《江南》,气势磅礴的《登鹳雀楼》《长歌行》《三字经》《弟子规》等著名古诗词。《新学堂歌》从欣赏、教育等各个角度培养孩子的音乐情操和修为,使儿童哼着曲调轻松地背诵古诗词,让孩子们在娱乐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一系列作品旋律优美、情感真挚,充满浓郁的古典韵味,深受广大少年儿童喜爱。

一、诗词解析

(一)诗词的选择

从2004年至今,谷建芬创作了30多首《新学堂歌》,那优美的旋律、古典韵味的风格很快就打动了无数孩子们的心,走进了校园成为孩子们喜爱的新歌,让儿童更快乐地亲近、学习和传承我们祖先的文化。

在谷建芬看来,中国古代诗词有着很高的思想境界和教育意义。譬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给人以不屈不挠,奋发向上的精神。《游子吟》一诗歌颂了母爱的伟大与无私,表达了对母爱的感激以及对母亲深深的爱与尊敬等。祖先们留给我们的传世经典,必定有它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一个简单的故事,一幅景物的描述,都会给我们以启示,让我们明白中华五千年文化的内涵。

(二)诗词的分类

1.学堂乐歌篇:《三字经》《弟子规》《千字文》

这些都称为少儿的百科全书,它们涵盖广泛,影响巨大,其独特的思想价值和文化魅力被世人所公认,是中华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因此选择吟诵演唱这些诗歌。

2.田园风情篇:《咏鹅》《一字诗》《江南》《元日》

古诗词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灿烂文化瑰宝,它以洗练的语言,丰富的内涵,深远的意境赢得世世代代人民的喜爱,许多作品在语言所描绘的诗情画意中表达了诗人对世间万物,对人生的审美体验。

3.亲情友情篇:《相思》《赋得古原草送别》《清明》《登鹳雀楼》《静夜思》《游子吟》

这些诗词表达了浓浓的母爱,深深的友情,倦倦的思念等,从中我们学会感恩,学会珍惜,简单的诗句揭示深刻的道理。

4.励志成才篇:《悯农》《明日歌》《出塞》《长歌行》

在浩如烟海的中国古诗词当中励志成长的内容比比皆是,我们的先者用催人奋进的格言和诗词告诉后来者,如何的励志,如何的树立信心,正所谓“忍常人所不能忍,方成常人所不能成”,这也正是千百年来国之栋梁,励志成才的必由之路。

二、音乐本体分析

(一)旋律特点

从旋律进行形态,旋律本身的展开手法,乐句或乐段之间的衔接手法等方面,具体详细的揭示旋律的艺术特征。

1.旋律进行形态

⑴平直进行,此手法简洁朴实,与起伏的旋律形成鲜明的对比。

《一字诗》 描写一渔翁泛桨钓鱼,满心欢喜场景。诗作者用了十个“一”字 错落有致却含义不俗,曲作者采用同音反复,使旋律音调更加接近生活中的对白。

⑵线型进行,主要指向上或向下的直线型进行。

《相思》这首诗是描写一女子倚于树下思念在边塞出征丈夫的情景,音乐充满相思之情,歌曲中采用婉转上行的线型进行,同音的使用紧接下落的音阶,好似女子的思绪飘荡一样,飘向远方的亲人,再回到内心的思念,准确的表达了歌词的内容。

⑶波浪型的进行,通过不断的上行与下行的交替,形成跌岩起伏的旋律。

《赋得古原草送别》不断的上下行级进或跳进形成了连续的波浪式进行,使得音乐委婉动听,音乐性极强,体现了儿童抒情歌曲的鲜明特点。

2.旋律的展开手法

⑴重复手法是最简洁又行之有效的发展手法,应用及其广泛。

《清明》第三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完全重复,第四小节前面与第二小节重复,经过两个四分音符转折之后,稳定的落在徵音上,形成前紧后松的一个乐句。

⑵紧缩手法,是复调音乐中对主题进行变化发展的一种手法,在儿童歌曲的单旋律中也有所应用,它是将原来的材料加以简化的一种手法,经常是节奏的紧缩处理。

《长歌行》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紧缩处理,节奏缩小了一倍,然后舒展开来,体现了对比中的高度统一。

⑶移位手法,是将前面出现的材料在另外的高度上再现,可以是严格移位也可以是自由移位,其特点是保持材料统一的同时增强了旋律进行的色彩对比。

《出塞》第三小节是第一小节的重复,第五小节是第一小节的上五度移位。

⑷倒影手法,对主题进行变化发展的一种手法,在作品单旋律中也有应用,它是将前面的材料以某一个音为轴进行倒影处理的一种展开手法。

《长相思》第二小节是第一小节的倒影,轴音是徵音,使得倒影后的音程关系与前面保持了一致,同时又增加了新鲜感。

3.旋律的衔接手法

⑴鱼咬尾衔接法,包含两种具体衔接的方式,一是用共同音来衔接,二是前一个乐句后面部分的乐汇,在下一个乐句的开头部分重复使用。

《悯农》每句的句末音是下一句的开始,形成非常平稳的衔接。

《春晓》第五小节是第二句的第一小节,是前面第一句第二句的变化重复,节奏稍作变化衔接却十分自然,这是第二种鱼咬尾的衔接形式。

⑵平稳进行的衔接法,是前句的落音与后句的开始音之间是二度级进或三度进行的衔接,这种衔接法听起来自然平稳,流畅,歌曲中常见。

⑶跳进式衔接法,是与平稳进行式衔接法相对的,指前句的落音与后句的开始音之间是超过四度的跳进式进行。

《江南》第一句的落音与第二句的开始音是下行大六度跳进,准确地塑造了活泼风趣的音乐形象。

⑷加花过渡衔接法,前乐句的尾音不是单音,而是形成一个小华彩,加花后与后面的乐句对接,在丰富旋律同时还起到一种过渡作用,增加了乐句间的流动性。

纵观歌曲,就会发现在众多的旋律中总会有一些相对固定的旋律音组在不同的歌曲中多次出现,这是在特定的音阶基础上形成的旋律构成原则,从本质上反应了谷建芬儿童歌曲音乐语言的特点,是吟诵念白的语言形成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是诗歌丰富多样化音调现象的概括和抽象。

(二)和声层面

从音响感知的角度来说,《新学堂歌》的和声语言单纯、明朗、简练、充满童真童趣的色彩性。和声进行横看像是中国五声性,纵向遵循着传统西洋大小调的写作手法。强调正三和弦,以功能和声为基础框架(T―S―D--T),融入各种装饰性的手法,伴奏音型符合儿童旋律的风格特点,以平稳的线条性的和声进行为主。

1.平行和弦

体现出一种和声前进的惯性、趋势。如《悯农》

2.线性和声

追求旋律的线条性,着眼于声部的横向运动,听众可以从声部的线形规律上感受到和声和曲调的变化。

主和弦分解以快速的十六分音符演奏,活泼欢快。《村居》

句中的长音以主、属持续音的使用保证了装饰化和声的传统功能性质。

上下两声部为同向的运动,伴随同向下行的运动,力度逐渐加强。二度的持续下行构成线条型的和声。

反向的线形运动在力度表达上更为鲜明。《赋得古原草送别》

三、诗词与音乐的完美结合

(一)音韵语调的契合

如《春晓》这首歌曲中,谷建芬老师将音乐的风格把握的很到位,技术上显得圆熟,炉火纯青,特别注意语言音调与旋律的完美结合。《春晓》的歌词是一首唐诗,儿童背唐诗的语调很自然地被作曲家捕捉到,我们可以很明显的感觉到旋律音调与语气的一致性。而在旋律进行中,作曲家运用装饰音强化了语气的趋势,既美化了音调又强调了语气,获得了很好的演唱效果。如“春眠不觉晓”的“眠”字倚音的处理用了个#FA,“花落知多少”的“花”字用了个MI/RE的装饰音处理。

如《一字诗》这首诗词中,仅仅四句诗人陈沆就用了十个“一”字。对于创作者来说是个挑战,因为要迎合诗歌的念白和吟诵性,曲作者用了“同音反复”的手法,不破坏诗词的韵味,较之来讲还是很成功的。

(二)诗词意境的音乐勾勒

如《登鹳雀楼》三拍子的节奏不同于其他儿童歌曲的演奏风格,三位领唱者一同出场,合唱团配和声,第一段结束后,歌曲的速度、轻快的附点音符的加入改变前段的风格,形成对比,最后又回归到最初的速度力度节拍节奏,在悠扬的曲风中结束。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不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唐时期人们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告诫我们世人要有雄心斗志,拼搏奋进的精神。

如《静夜思》一首描写作者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诗人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这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诗《静夜思》。曲作者在创作之际,也配以当时情景:在一轮明月下,一名身着舞裙的演员拉着小提琴带我们进入静夜思的主题,上奏的音阶,渲染了一种幽静的场景,四位清亮的领唱者进入,小提琴做以副旋律的伴奏,合唱团加入,好似思绪的波动。结束部的时候小提琴的游走把思绪飘扬到思念家乡之中,伴随童真的小孩子朗诵床前明月光这首古诗词。天真稚嫩的声音更加加大了人们的思绪向往,沉寂在无线的遐想之中。曲调委婉动听,引来听众浓浓的思乡之情。

《出塞》是一首边塞诗,主要以描写边疆的***旅生活与***事行动为主,有一定的主观民族意识,因与其所处历史时期及生存环境有关,间接地表达了战争的残酷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歌曲首先是以琵琶出场,由慢到快渐渐进入创造氛围,舞台上大气的京剧花脸映入眼帘,大切分的音符,与每句的末句字形成对比,第一段音乐结束之后,快速的八分音符加密了音乐的节奏,琵琶也随之加快,渲染气氛。

《新学堂歌》是部历史,它保存着我们祖先灿烂的文化;它是本教材,告诉我们什么是真善美;它是一个世界,让孩子在美妙的音乐中度过。我们看到,在校园文化建设蓬勃发展的今天,《新学堂歌》的创作已结出累累硕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传承文明塑造灵魂,《新学堂歌》像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也期待着《新学堂歌》能够真正地长在孩子们的心窝里,唱响在祖国的大地上。

参考文献:

[1]徐婷婷.浅谈新学堂歌对儿童音乐教育的影响 [J]. 黄河之

声. 2009.(7)

[2]朱光潜.诗论[M]. 江苏文艺出版社.2008

[3]谷建芬.新学堂歌(古诗文少儿歌曲演唱会)[DVD].上海:

中国唱片上海公司.2009.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赋得古原草送别古诗10篇

学习

20个经典寓言故事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20个经典寓言故事10篇,内容包括十篇寓言故事20字,小学生必读十篇寓言故事。在英语灿若群星的成语宝藏中,典故性成语或者源于神话传说,或者出自文献名著,或者反映历史事件。外国文学作品中典故很多,如果我们不知道其来历和出处,往

学习

我的小天地10篇

阅读(10)

本文为您介绍我的小天地10篇,内容包括我的小天地日记,我的小天地600字十篇。还有一次,同学送给我一只活蹦乱跳的兔宝宝,这只兔宝宝还是一只几个月大的小婴儿。需要给它布置一个温馨的家,捧着它回到我的小天地,很快,在我的玩具天地里给它了一

学习

菱形对角线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菱形对角线10篇,内容包括菱形对角线求解方法,菱形对角线怎么写。1、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平分且平分每一组对角。2、菱形是轴对称***形,对称轴有2条,即两条对角线所在直线。定义:在一个平面内,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学习

我是一条鱼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我是一条鱼10篇,内容包括我是一条鱼短文,我是一条鱼美篇。我是一条鱼,一条生活在鱼缸里的小鱼。我绝不用上饭桌,也不用到处逃危险。一天到晚看着几张熟悉的人类的脸。再也看不到阳光、家人、泥土。要是哪一天主人心情不好,连续

学习

小学生数学题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生数学题10篇,内容包括小学生数学题和答案大全,小学生数学题100题。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给数学课本增加“营养”。让教学根植于生活,将枯燥乏味的教学内容设计成生活中看得见、摸得着

学习

自康乐以来10篇

阅读(14)

1.问题的缘起大学生心理健康程度如何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如何有效开展,众说纷纭。其中,音乐鉴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已经被许多人关注。对于音乐鉴赏与大学生心理健康关系,在国内研究中有许多研究者用理论阐述的方式进行研究。周

学习

喜欢就是喜欢10篇

阅读(18)

那他是不是早就输了呢?可是他说的不是爱,是喜欢阿,那他是庄家吗?..........................................................................在恍惚的梦中有一坐桥我憧憬着追寻着找到它...直到有一天看到了它那个在蒙中曾出现的桥我悲

学习

财务演讲稿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演讲稿,内容包括财务人员演讲稿100篇,财务工作演讲稿怎么写。财务总监即是管理者,同时又是执行者。财务总监肩负着上传下达的重要使命,不仅仅要对公司的总体规划和目标任务进行有力实施。又要发扬团队精神,充分调动广大员

学习

雨中的旋律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雨中的旋律10篇,内容包括雨中的旋律国语,雨中的旋律女生。乌云一朵朵的从西边缓步而来,踏在我的心中犹如一朵朵飘渡而来的阳光盛世之花。云儿似蜗牛爬行一般遮蔽了日光一半的脸盘,雨丝还未舍得流泻下一帘青丝,我已迫不及待地拿

学习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

阅读(13)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内容包括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归纳完整版,高中地理最全的气候知识点总结。在地***上,把海拔相等的各点连接成的线。二、等高线地形***的判读1.判断地***反应内容详略:一般来说,比例尺越大,等高距越小,对地形反

学习

在双休日里10篇

阅读(13)

这就是我孤独的双休日,在这孤独的双休日里,我感到了快乐,高兴!江苏省武进区常州市湖塘桥初级中学初二:戴骏

学习

自动控制理论论文模板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自动控制理论论文模板,内容包括自动控制原理论文心得,自动控制技术论文文献综述范文。《自动控制原理》课程是一门理论性非常强的专业基础课程,面向电类专业中国本土学生和留学生开设。该课程对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要求比较高

学习

回报社会10篇

阅读(14)

本文为您介绍回报社会10篇,内容包括回报社会1000字,回报社会的文案。感恩社会,回报社会,“保时捷少女”吴倩影用善举推动社会的点滴进步。不曾忘记,是你,毅然扶起晕倒的路人;不曾忘记,是你,果断阻止自残的妇女。假如不是因为你对社会的冷漠深感

学习

跃动青春10篇

阅读(11)

本文为您介绍跃动青春10篇,内容包括跃动青春漫画,律动青春文案。2017年4月17日—2017年12月31日三、活动方式(一)天天爱健走:手机关注微信运动,用微信运动记录行走步数,每日22点将行走步数上传至指定微信群,机关工会工作人员负责数据汇总及记

学习

中秋节古诗词10篇

阅读(12)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古诗词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古诗词行书,中秋节赏月古诗词。《水调歌头》北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

学习

长相思古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长相思古诗10篇,内容包括长相思古诗原文,长相思古诗儿歌。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2、翻译:翻山越岭,登舟涉水,马不停蹄地向着山海关进发。入夜,营帐中灯火辉煌,宏伟壮丽

学习

中秋节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节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节诗句古诗三年级,中秋节思念亲人诗句古诗大全。4.李白:关山月5.李白:月下独酌6.李白:夜思7.刘方平:月夜8.李商隐:嫦娥9.杜甫:月夜忆舍弟10.张九龄:望月怀远11.秋夜月12.秋蕊香引13.宣清

学习

中秋古诗四句诗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中秋古诗四句诗10篇,内容包括中秋的四句诗,中秋诗句四句经典古诗。一、分类我国古诗可以分为两类: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和近体诗的区别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近体诗要求律诗为八句,五律四十字,七律五十六字;绝句四句,五绝二十

学习

春分的诗句古诗10篇

阅读(17)

本文为您介绍春分的诗句古诗10篇,内容包括古诗春分诗句,春分的诗句古诗七言四句。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三、教学目标认知:通

学习

母亲节古诗10篇

阅读(15)

本文为您介绍母亲节古诗10篇,内容包括母亲节暖心古诗句,母亲节古诗和释义。2、《慈母爱》,元·杨维桢慈母爱,爱幼雏,赵家光义为皇储。龙行虎步状日异,狗趋鹰附势日殊。膝下岂无六尺孤,阿昭阿美非呱呱。夜闼鬼静灯模糊,大雪漏下四鼓余。百官不

学习

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10篇,内容包括赋得古原草送别白居易全文及赏析,赋得古原草送别唐白居易完整。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注释】1、赋得:凡是指定、限定的诗题例在题目上加“赋得”二字2、离离:形

学习

塞下曲古诗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塞下曲古诗10篇,内容包括塞下曲古诗朗读,塞下曲古诗。一、横吹乐府边塞诗与横吹乐的关系郭茂倩《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题解称:“横吹曲,其始亦谓之鼓吹,马上奏之,盖***中之乐也。……有鼓角者为横吹,用之***中,马上所奏者是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