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分的诗句古诗篇1
本课将美术和语文两学科相整合,通过对古诗的诵读和理解,感受古诗的意境,用已学的水墨画技法表现画面,让学生感受两种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本课以春天为主题,鼓励学生说说、写写、画画有关春天的古诗,增强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以及对中国传统艺术的热爱。
二、学情分析
由于五年级学生对古诗词有了一定的掌握,而对中国的水墨画技法也有所了解,所以,通过本堂课的学习,能够巧妙地运用水墨技法进行诗配画创作。
三、教学目标
认知:通过欣赏,感受水墨表现情趣,学习诗配画的创作方法,培养学生对古诗意境的感悟和对水墨能力的运用。
技能:运用传统的笔墨技巧,以春天的古诗为主题,合理构思构***,恰当表现古诗意境。
情感:感受诗、画两种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掌握诗配画的创作方法,熟练运用笔墨技巧及传统水墨技法表现诗配画,将二者巧妙结合。
难点:巧用笔墨、表达古诗的意境。
五、教学准备
PPT、水墨画工具。
六、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1.知识回顾
课前连续播放山水画***片,学生欣赏作品,初步感受山水画的艺术魅力。
尝试了解学生:你画过水墨山水吗?你对水墨画了解多少?
生:中锋、侧锋的运用,山石的勾勒、皴擦等等。
生小练笔,师简单评价。
2.导入古诗
出示一张水墨画,问:你觉得这幅水墨画表现了怎样的内容?
生:桃树、竹子、鸭子戏水。
师:让我想起了苏轼的一首古诗《惠崇春江晚景》,学过吗?
生读一读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
师:画面表现了诗中哪两句内容?(前两句),让我们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3.完成诗配画,揭示课题:像这样根据古诗内容表现画面,把古诗的意境表达出来,称为诗配画。(板书课题)
【设计意***】通过欣赏,感受水墨山水的魅力,温顾前面学习的相关水墨画知识,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运用水墨画知识,结合语文学科中的古诗,给诗配画。
(二)技法交流
1.交流古诗
师:春天,万物复苏,是一个多姿多彩的季节。除了这首《惠崇春江晚景》,你还知道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呢?
生:《春晓》《清明》《咏柳》《鸟鸣涧》。
拿出纸,写出有关春天的古诗或诗句。
师:唐代诗人王维在一个细雨绵绵的春天,送走了他的一位故友,写下了这首《渭城曲》。
PPT出示王维古诗《渭城曲》。
生读一读。
师:如果给诗配画,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句来表现画面?
生:柳树、细雨、饮酒的故人。
师:你的眼前会浮现出怎样的情境?
2.访问艺术家
出示现代画家傅抱石《渭城曲》。
师:青苍的柳色,带着浓浓的雨意,成为画面的主体,把诗有的惜别之情表现了出来。这就是诗的意境。(板书:意境)
师小结:所以给诗配画,首先就要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再进行景物的描绘。(板书:抓住词句、描绘景物)
师:仔细观察,画面中用到了哪些水墨技法?
生交流、师小结技法:中锋勾勒枝条、人物,绿色晕染出柳色、淡墨晕染远山、云雾,突出整首诗的意境。(板书:突出)
【设计意***】以春天为主题,让学生先说说、写写有关春天的古诗。通过欣赏大画家的作品,感受诗的景物描写与画面表现之间的关系,掌握水墨画的表现技法及诗配画的创作方法,体会诗配画的意境美。
3.欣赏学生作品
出示学生作品两幅《绝句》《游园不值》。
师:与大师相比,学生的诗配画又有着怎样的异曲同工之处呢?
学生欣赏,比较作品的意境、技法的运用。
4.教师示范
以古诗《忆江南》为例,示范。
出示古诗,可以抓住古诗中哪些关键词来表现景物?(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可以用哪些水墨技法表现画面?(浓墨中锋表现房子、河岸、皴擦泥土,逆锋表现江边的树,大红和曙红点染桃花,淡墨晕染远山、花青晕染江水)
【设计意***】这个环节是本课的难点之在,通过欣赏学生作品,了解更多的诗配画表达的诗的意境,教师的示范中将更多的水墨技法呈现,让学生不仅了解诗配画对诗的传递的过程,更能深刻掌握水墨画的构***与章法。
(三)自主表现
给刚刚的古诗配画。想一想可以抓住哪些关键的景物表现画面,用熟悉的水墨画技法突出古诗的意境。
(四)评展作品
组织学生根据古诗内容评价作品。对画面的构***、意境的表达、技法的运用、墨色的变化等方面进行评价。最后教师点评,鼓励学生大胆用笔,自主创新。
(五)课后延伸
出示完成的画作:在《忆江南》诗配画空白处写下古诗句,让学生注意字句的排列,从右往左书写,最后落款,刻上印章。
鼓励学生课后也能在画面空白处添加诗句,将绘画与书法巧妙结合,完善作品,体现诗配画的内涵。
【设计意***】将古诗与画面相统一,二者结合,真正体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相同之处,更加完善作品,真正体现诗配画特有的魅力“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七、板书设计
诗配画 水墨画
抓住词句 中锋、侧锋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2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语文;古诗词
在教学中,我根据古诗的特点,紧紧抓住欣赏、品味、诵读、想象这四个环节,让学生接受美的教育。
一、指导看***、欣赏画面美
古诗不仅反映了诗人扎实的语言功底和精妙的语言艺术,还反映了诗人观察事物的独特方法。因此,教学古诗前,我先指导学生观察***画,欣赏画面美。写景状物的诗,可以通过观察***画,唤起学生对色彩、画面的形象联想,对意境的体会和对诗人情感的体验。例如,白居易的《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教学前,我先把课文中的插***加以放大,教学一开始,就出示这幅美丽的“秋江夕照***”,在观察全景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按由远到近的顺序仔细欣赏,最后重点观察江面的景色,^察之后,让学生思考:(1)这幅***画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色?(2)***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什么?(3)欣赏了这幅秋景***,你有什么感受?学生回答问题后,还用自己的话描述了画面的景色:夕阳把万道霞光贴着地面照射过来,“铺”在微波粼粼的江面上,江面上红光闪烁,红色慢慢变淡,最后红绿交融为一体,再过渡到绿色。色彩十分鲜艳美丽,使人对大自然造化的神奇、壮美赞叹不已。这是一幅多么静谧、多么幽美、多么温馨的“秋江夕阳照***”啊!其中,凝聚了诗人对大自然多么深厚的爱。
二、品析字词、感知语言美
古诗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练含蓄,有时一字一词都包容极丰富的内容,可谓“一字千金”。例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诗,有两行千古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其中“绿”字,虽属古汉语中常见的形容词活用,然而此处用得不同凡响:其一,从春风吹拂到绿染江南,有时间之先后,因果之变化,而“绿”字将前因、后果两个不同时间的事物、两个不同空间的事物浓缩在一起;其二,诗人赋诗乃在泊船瓜洲之夜,月色朦胧、春色朦胧之时,更兼隔江而望,江南之绿定然不甚分明,或者说很不清楚;但既已春临江南,那绿满江南当在情理之中了,这就巧妙地将现实的眼中之绿与想象的心中之绿融于一体。
三、紧扣诗眼、领悟诗情美
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诗的最后一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画龙点睛之句。此诗的艺术特点在于以乐诗衬哀情,不禁发出了心底的哀叹:春风又一次吹绿了江南岸,明月什么时候照着我回家呢?“何时”一语,表示归期不定,饱受战乱之苦,抒发了诗人羁旅漂泊、思乡殷切的情怀。通篇以客观景物与主观感受的不同来反衬诗人思乡之深厚,别具韵致。
四、反复诵读、品味节奏美
所谓节奏,是指诗句中的语言有规律的停顿,并使这种停顿多次反复出现,在古代,诗即是用于吟唱的歌,古称“诗歌”,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字数、句数的限额,平仄的搭配及韵脚的合辙,因此,凡称诗,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铿锵有声、顿挫有节,自然而然地产生乐感,让人感到其中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有力的节奏美。例如,柳宗元的《江雪》,其节奏为:“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其句间平仄搭配如下:
第一联:- - | | | 第二联:- -
- - - | | - - -
很清楚,每联上下句相对应的两个字都是上平下仄或上仄下平,严格遵循异声对应的规则。这样,句间平仄相对,句内平仄相间,音韵之美便充分显示出来了,在探求古诗音韵美和节奏美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五、大胆想象,创造意境美
杜甫《绝句》:“江碧鸟愈白,山青花欲燃。今春看又过,何日是归年。”诗人在四川成都郊外草堂迎接春天的来临,诗的一二两句状写江、山、花、鸟四景,并分别写出了碧绿、青葱、火红、洁白四种色彩鲜明的颜色,浓墨重彩、相映成趣。诗滔滔江水,映衬只只白翎鸟,以面衬点,碧白想映生辉,愈显其白;一个“欲”字,把红花拟人化,赋予火红的花以动感,益发显得摇曳多姿、美不胜收,宛如一幅清新的暮春景色***画。
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美在我们身边,美在生活之中,小学生对花香鸟语的春景,已经具备了初步审美经验的积累,教学时我引导他们回忆当地春天的景象,再联想诗中的景色,进而再造想象,并组合诸景色于一个完整的画面中。
总之,“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中国历代诗篇浩瀚如海,教学古诗时,我注意教给学生学习古诗的方法,使他们能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遵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原则,让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放手让学生用课内获得的方法大量阅读课外古诗,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3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4
“一夕轻雷落万丝,霁光浮瓦碧参差。有情芍药含春泪,无力蔷薇卧晓枝。”这是北宋诗人秦观的《春日》。这首诗写雨后春景。瞧,雨后庭院,晨雾薄笼,碧瓦晶莹,春光明媚;芍药带雨含泪,脉脉含情,蔷薇静卧枝蔓,娇艳妩媚。这里有近景有远景,有动有静,有情有姿,随意点染,参差错落。全诗运思绵密,描摹传神,自具一种清新、婉丽的韵味,十分惹人喜爱。
“朝来庭树有鸣禽,红绿扶春上远林。忽有好诗生眼底,安排句法已难寻。”这是宋代诗人陈与义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早晨之景。耳盈鸟语,目满青枝,绿红相扶,异馥诱人。诗人寥寥几笔,一幅春意欲滴的画面便展现在读者面前,然后,诗人索性止笔,不再描写春景,转而抒情。春意浓郁,灵感忽生,但诡谲的诗人却用“已难寻”的遁词来诱使读者自己去感受春意,这种虚实相生的方法,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
“远目随天去,斜阳着树明。犬知何处吠?人在半山行。”这是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春日》。这首诗写春天傍晚之景。斜阳披丛树,绿地与天接,犬欢叫,人晚归。这首诗自然贴切,常中见巧,平中见奇,将读者带进全景式的春之氛围,这里有春之境的美妙,有春之色的绚烂,有春之味的浓烈,有春之声的和悦,置身其间,人们会敞开胸襟,尽情欢歌。
“春水初生***燕飞,黄蜂小尾扑花归。窗含远色通书幌,鱼拥香钩近石矶。”这是唐代诗人李贺的《南园》。南园的春天,生机勃勃,富有意趣。春水初生,***燕始飞,蜂儿采花酿蜜,鱼儿拥钩觅食,这些都是极具春天特征的景物,而远景透过窗户直入书房,使人舒心惬意,欢欣不已。这首诗生动传神,清新流转,读来令人神清气逸。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这是南宋和尚僧志南的《绝句》。这是一首描写春游的绝句。春光明媚,勾起了出家人的游兴,于是走出庙宇,观赏春光。驾着小篷船出游,将船停泊在古树下,拄着藜杖桥东漫步。虽是平铺直叙,但古木阴中停泊着小船,这个画面很雅,很古朴,颇如一帧中国古代的文人画。后两句准确精练地表现了春天杏花盛开,小雨纷纷,杨柳飘舞,东风和暖的美丽而宜人的景象,是传诵千古的名句。这首诗情与景汇,物与心谐,诗人抓住春风春雨的特点,略加渲染,便透露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5
【教材分析】
《村居》是由清代诗人高鼎晚年归隐于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此诗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因春天来临而喜悦,所见到的春天景象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居住农村亲眼看到的景象,诗人勾画出一幅生机勃勃,色彩缤纷的“乐春***”。全诗充满了生活情趣,诗情画意。诗人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将早春二月的勃勃生机展露无遗。本诗落笔明朗,用词洗练。全诗洋溢着欢快的情绪,字里行间透出了诗人对春天来临的喜悦和赞美。
《咏柳》是盛唐诗人贺知章写的七言绝句。这首咏物诗写的是早春二月的杨柳。诗中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它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这首诗的结构独具匠心,先写对柳树的总体印象,再写到柳条,最后写柳叶,由总到分,条序井然。在语言的运用上,既晓畅,又华美。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4)指名讲第二句,重点理解:
拂、醉(河堤上的杨柳,在茫茫的春烟中像喝醉了一样吹拂摇荡着。)
(5)指导读:
河堤/杨柳/醉/春烟。
(6)老师配乐读一、二句,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边想象,自己看到了什么?听了有什么感受?
(让学生充分地说:早春二月,小草长出了嫩绿的芽儿,黄莺在天上飞着,欢快地歌唱。堤旁的杨柳长长的枝条,轻轻地拂着地面,仿佛在春天的烟雾里醉得直摇晃。)
(7)这么让人如痴如醉的景色,我们该怎么读好?
(8)指名反复读。老师指导。
(9)配乐全班齐读一二句。
3.学习三、四句:
(1)指名读三、四句,读后,你好象看到了什么?
(孩子们放学回来的早,趁着刮起的东风,放起了风筝。)
(2)(多媒体出示孩子放风筝的画面)
指名说诗意,理解“纸鸢”。
听到同学们动听的读书声,课文里的生字很想跟我们交朋友。看,它们是谁?
1.交流识记字形。出示:诗
村
童
加一加:“诗”“讠+寺”;
“村”是“木+寸”,“童”是“立+里”。
1.
教师指导书写。
出示“诗
村
童”的田字格课件
“诗”的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村”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木”的捺变成点。
“童”上下结构,注意下面“里”的笔顺:
教师在黑板的田字格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3.学生练习写字。
学生练习。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一)知诗人,解题意:
师: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学习古诗的方法吗?(共分四步:a.知诗人,解题意,b.释词语,明诗意,c.想意境,悟诗情,d.拓展阅读。)这节课我们就用这四步学诗法来学习《咏柳》。
1.关于作者,你知道多少?
2.学习生字“咏”、“柳”。题目“咏柳”是什么意思?
3.作者是怎么歌颂柳树的呢?请大家轻声读一遍古诗。什么意思呢?下面我们来进行第二步。
(二)释词语,明诗意:
1.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以小组的形式来理解诗意。
2.汇报自学情况。
第一句:碧玉妆成一树高,
万条垂下绿丝绦。
A.妆:(课件演示妆的演变过程),意思是装饰,打扮。
一般都是谁打扮?那么本诗是说谁打扮?
B.绦:用丝编成的绳带。丝绦:形容一丝丝像丝带般的柳条。
这句话的意思是:柳树像碧玉装扮成的美女一样,千万枝柳条像她那绿色的丝带。
第二句: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
裁:用部首查字法查“戈字部”。裁剪,用刀或剪子把片状物体分成若干部分。
这句话的意思是:知道这细嫩的柳叶是谁剪裁的吗?就是那像剪刀的二月春风啊!
(三)想意境,悟诗情。
1.再来读第一句话,说说你眼前出现的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似一位姿态婀娜的美人出现在我们面前,那千条万缕的垂丝,也随之而变成了她的裙带。上句的“高”字,衬托出美人婷婷袅袅的风姿;下句的“垂”字,暗示出纤腰在风中摇摆。
谁能通过诵读把这美妙的画面读出来?
2.那视之无形的不可捉摸的“春风”,被作者用“似剪刀”形象化了。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还能剪出什么?
它正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给予我们美的想象。
3.此诗借柳树歌咏春风,把春风比作剪刀,说她是美的创造者,赞美她裁出了春天。让我们借作者的诗文,读出我们心中对春的赞美。
(四)横纵观,拓视野:
春天正向我们走来!让我们吟着春天的诗,与春天撞个满怀……
请在下面的三首诗中,选一首喜爱的背诵下来,并说说理由。
出示古诗:朱熹的《春日》、杜甫的《绝句》(迟日江山丽)和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五)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A.交流识记字形。
(课件出示)出示生字田字格课件:碧
妆
绿
丝
剪
有什么办法记住它们?
加一加:“王+白+石”是“碧”,“纟+录”是“绿”,“前+刀”是“剪”,“纟+纟”是“丝”。
换一换:“将”去掉右边部分,换成“女”,就是“妆”。
B.指导书写。
1.教师在黑板上板演,并让学生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比划书写。(提醒学生注意把握字的上下比例,把字写匀称)
2.学生练写。
教师巡视,个别指导,纠正写字姿势。个别作业展评。
(六)总结提升,拓展延伸
1.今天我们学习《咏柳》这首诗,你一定有很多的收获吧!把你的了解、想法和你的好朋友说一说。
2.柳树像一位婀娜多姿的女子,赶快拿出你的纸和笔把它画下来吧!
【教学反思】
1.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在教学《村居》一课时,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带入一个青草萋萋、百花盛开、花香四溢的情景中。在美丽的春天里,教师采用各种朗读形式(如:个别读、小组读、集体读、比赛读等),让学生读出古诗的韵味。在初步感知整首古诗的基础上,教师与学生配上哑语吟诵古诗,在肢体语言的帮助下,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古诗的意思。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6
《新版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生要背诵优秀诗文160篇(段)。并对每个学段提出具体要求:一二年段学生诵读浅近的古诗,展开想象,获得初步的情感体验,感受语言的优美;三四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展开想像,领悟内容;五六年段学生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那么,教师如何指导学生理解古诗诗意呢?笔者认为可以用下四种方法。
一、充分地读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有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领悟只能意会而无法言喻的意境和韵味,是综合感受语言美、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古诗朗读教学要抓准韵脚、节奏、语调等诸多要素,引导学生读好诗韵,读准诗意,读出诗境。诗韵是古诗朗读中潜在的情感语气,它主要依赖于读准平仄音,表现好韵脚韵音等得以实现的。因此要让学生明白,朗读古诗要想表现出诗韵,要按“一平(― /)二平、三四仄(V\);二二一二、有节奏;遇平拉长、遇仄短;”这种平仄吟诗法将平仄音读正确。如《泊船瓜洲》中的“间”字是仄音 jin ,如果读成平音jiDn,就会损伤音节的谐和效果。其次要注意将各韵脚的音节读得正确中肯。古诗中的绝句和律诗一般情况下奇数句不押韵,偶数句押韵,一押到底,不变韵。朗读时对韵脚要恰当重读,非韵脚音读得轻佻一点儿,使上下句音节谐和对应,这样才能产生沁心感怀的韵味效果。此外,诗歌朗读是介于读和唱之间的形式 ── 吟诵,为了更好地表现出诗的韵味,朗读时不能太短促,有的字音要适当拖长些,从整体上表现出古诗回环起伏、委婉动听的音韵美。如《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 “光、色、、奇、湖、宜”这几个平音要拉长,特别是“宜”要拉至三拍。这样反复地吟诵出诗词平仄押韵的韵律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完全陶醉于诗情画意中,深深地体会了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创设情境
叶圣陶曾说过:“诗歌的讲授,重在陶冶性情,扩展想象,如果抓住精要之处,指导一二句话,也许就够了,不一定反复冗长地讲说。”古诗的教学,讲究将学生领入诗的意境,体验诗人的感情,诗情画意地教古诗,诗情画意地学古诗。如何创设出符合诗意的诗境呢?一是在绘画中想像诗词情境。很多诗歌都是融情于景,诗中有画,极富绘画之美感。教学中,我们把“诗”与“画”结合起来,激发学生进入诗句所描述的景象,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体会诗句的描写,充分发挥想像,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从而感受古诗词的意境美。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布局。通过绘画,能有效地让学生体会诗中的美丽景象和作者内心的感受,受到美的熏陶,加深了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同时更加彰显了学生的个性,进一步激发了学生阅读、鉴赏古诗词的兴趣。二是在表演中再现诗词情境。很多古诗词的内容富有生活情趣,蕴含着哲理美。若引导学生尝试品味古诗词所描述的意境,再把它表演出来,既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张扬学生的个性,又能让学生深入体验作者的情感,引起情感共鸣,再现诗中的情境,培养学生鉴赏古诗词的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通过表演,诗中那鲜明生动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都会深深地印入学生的脑海中。
三、扩展阅读
在学完一首古诗词后,可以以一带多进行相关链接。
1.向同类题材的作品扩展。如,学完王安石的《泊船瓜洲》和孟郊的《游子吟》,教师可提问:你是否还知道其他思乡、思念亲人的诗?学完白居易的《忆江南》后,教师建议学生开一个“春天吟诗会”,把自己最喜欢的诗献给春天。学生兴致盎然地背起了许多熟悉的关于春天的诗。同类题材作品的拓展,可以帮助学生对以前阅读的古诗词进行系的梳理,沟通了课堂内外的教育资源,同时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充分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2.向整篇(部)著作拓展。如学习《春江花月夜》的前面四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然后引导学生去阅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的其他部分。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7
【关键词】古诗文名句;妙语连珠;画龙点睛;接龙背诵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经典语录告诉了我们背诵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语文课标一直都非常重视学生传统优秀文言诗文的诵读积累,尤其古诗文作为我国文学作品中的一枝奇葩,是我国古代文化的艺术瑰宝,因此,课标明确指出要“诵读古代诗词”,并向中小学生推荐了一定数量的古诗文背诵篇目。学生朗读、背诵这些传统名篇,从当下来看,对中学生中考成绩有着直接的影响。纵观历年各省市的中招试题,古诗文名句默写无一例外都是必考的范围,并且要求非常严格,如有多字、漏字、错字、别字,都不计分。从长远来说不仅可以让他们记住精美的诗句和传世名言,丰富他们的语言积累,而且能培养他们的语感,陶冶他们的情操,发展他们的思维。为此,如何激发学生的背诵默写兴趣、提高学生古诗文背诵的效率、提升学生默写古诗文准确率等,就显得尤为重要。
“腹有诗书气自华”,为了让学生承袭优秀的传统文化,学习并积累更多的文言诗文,我在古诗文背诵教学上,积极尝试各种有益的教学方法,避免机械的重复背诵和默写的枯燥乏味,激发学生主动背记古诗文的兴趣。其中最成功的应该是仿照成语接龙创新而来的“妙语连珠――古诗文名句趣味接龙”,其基本形式有两种:即 “环环相扣―― 妙语连珠”和“画龙点睛―― 一脉相承”。我的具体做法是:
一、环环相扣――妙语连珠
环环相扣:即以指定诗句(一般是完整的一联,即连续的两句古诗)为“龙头”,接续含有前两句诗中任何一个字的诗句,依次类推,但后面同学不能重复前面出现过的诗句(文)。如: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接龙形式包括个人接龙积累、小组接龙比赛、全员开火车接龙等。
1.个人接龙积累:主要以书写为主,每个同学在自己专用的古诗文积累本上,按照上面的要求,自己接龙诗句(文),每周一次,少则十句,多则不限,每周五上交,教师要从书写的数量和质量来进行批改和计分,并及时反馈评价情况。对优秀作品予以表扬并在班级墙报进行展示。
2.小组接龙比赛:可根据学生情况,灵活分组。少则两两一组,多则十人一组,包括口头背诵接龙和书面默写接龙。教师要制定出明确的比赛规则,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一组完成得最好(包括诗句的数量,书写的准确规范等)。口头接龙可以利用课前预备时间,或早读课五分钟内,化整为零,随时进行;书面默写可化零为整,定时进行,比如每周一次,起初阶段可由教师检查,并严格按照中招考试的要求予以评判计分,慢慢地可以放手让学生小组互评互改。事实证明,他们会做得非常认真仔细。
3.全员开火车接龙:为防止部分学生在集体活动中滥竽充数,我们还采用了全员开火车接龙的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其中。可以利用课前短时间进行口头接龙,每人一句诗(文)。书面默写,随时都可以让学生在班级公用本上署名进行,每个人接续的诗句每次不能超过五句(如果不限制数量,有的同学“诗兴大发”,别人会有意见的)。比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李龙)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张悦)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举杯消愁愁更愁,抽刀断水水更流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杨敏)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王莹)……这样,一个班40人接续下来,每一轮的诗句数量都相当可观,再加上适当的考核,表扬优秀者,鼓励进步者,激励后进者,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画龙点睛 ―― 一脉相承
画龙点睛:即主题归类接龙,这是一种非常巧妙的归类记忆方法,每个同学或各小组分别从“春、夏、秋、冬、风、花、雪、月、雨、江、河、湖、海”等字中任选一个作为“龙眼”,所接续的诗句中都必须含有该字。以“风”为例: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这个环节也可以采用个人接龙积累、小组接龙比赛、全员开火车接龙等方式进行,也可以生生相接、师生互接、男女生对接等。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8
那么,如何指导学生在习作中巧妙地运用古诗文,提高他们的作文水平呢?我以学生的习作为例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用诗拟题,锦上添花
“花香蝶自来,题好一半文。”用古诗句作题目,既能准确表达主旨,又能借古诗增加文章的知名度,引起读者的共鸣,可谓一石二鸟。我在训练学生拟题时,鼓励学生大胆用诗句拟题。先让学生搜集书报杂志上出现的这类绝妙题目,带领他们欣赏、揣摩。如台湾作家三毛的小说《蓦然回首》用的就是宋代词人辛弃疾“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词句;《一江春水向东流》《巴山夜雨》等著名的电影便套用了古诗句,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道是无情却有情》《只缘身在此山中》等优秀考场作文,都是套用古代诗人的诗句而来的。
通过鼓励、学习,学生大多可以学会借用古诗名句作为文题,使文章生动形象、富有诗意。如有学生以《好雨知时节》为题,描写了春日绵绵的细雨带给自己的独特感受。有学生的周记题目是《春风不度玉门关》,细看内容,是某老师在开学至今的几周内从未提问过她。老师看了此文后,马上纠正了自己的疏忽。第二周,这位学生高兴之余,写下了《春风已度玉门关》,欣喜之情溢于字里行间。以古诗句为题,中心非常明了,真是妙笔生花、锦上添花。
用诗词名句作题目,一是不落俗套;二是读者喜闻乐见,富有亲切感。学生在写到适当的内容时,恰到好处地用诗词名句来为自己的习作命名,会让整篇文章灵动飘逸、富有诗意,还可以很明显地显示出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写作功底。因此,是一种很好的拟题方法。
二、以诗入文,富有韵味
在习作中,引用一两句字精意丰的诗句,这就仿佛是一道菜肴中加入了提鲜的味精,习作立即变得富有韵味、魅力十足。具体做法:
1.引古诗开篇,先声夺人
在习作开篇就引用古诗中的丽词名句,以此领起全篇,往往能一下子展示出作者的才华与个性,增添文章的韵味,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如一位学生写《欢乐的除夕夜》,开头是这样的:“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一阵阵此起彼伏的鞭炮声,伴着人们喜气洋洋的欢声笑语,揭开了新春第一天的日历……借用古诗文开头,就能一下子拨动读者的心弦,引人入胜,令人耳目一新。
2.嵌诗句入文,文采飞扬
古诗名句,言简意赅,寓意深刻,以一当十。巧妙地将诗句镶嵌在习作之中,可为语言涂抹灵动的风采,使文章文采飞扬、摇曳多姿。
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知识的沉淀,慢慢地厚积薄发,古诗句对学生的习作起着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影响。现在,在学生的习作中,他们已经能把自己诵读的诗句运用进去,如有学生写同学之间为琐事而发生争吵,于是在文中写下“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有学生写景时变杜甫的诗为“我家门前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感谢父母养育的习作写进了“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把古诗词名句巧妙地镶嵌到习作之中,习作便搭上了提升文化品位的“顺风船”。
3.用古诗结尾,画龙点睛
在卒章显志之处插上古诗名句,就会使之成为点睛之笔,收到“言已尽,意无穷”的效果。在作文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利用古诗名句对习作进行概括总结,为文章增色不少。如一位写《梅花》的学生活用了一代伟人的古体诗词《卜算子·咏梅》来结尾:“我爱梅花,爱她的纯洁,爱她的坚强,爱她的谦逊。我愿做一朵小小的梅花,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再在丛中笑。”这样的结尾韵味十足,具有画龙点睛、余音绕梁的效果,给人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三、学作诗技巧,风景独好
我国古代诗歌中体现出来的创作技巧和创作方法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写作指导资源。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反复吟咏进而了解古诗的一些写作手法,鼓励他们在自己的习作中试着运用,无疑对提高他们的作文能力大有裨益。
我们可以从古诗中学习修辞的方法,启发学生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创造鲜明的形象。古诗中多运用夸张、对比、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从古诗文中提炼修辞方法,在诵读的时候老师稍作引导,学生就能体会这些修辞手法的妙处,这样既教给了学生写作的方法,又使学生熟吟古诗,提高了学生语言文字的素养。
我们可以从古诗的炼字、炼句、炼意和讲究谋篇布局的特点中引导学生修改完善自己的习作。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常是“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古诗教学可以让学生懂得用词要准确,做到每一个字、每一个词都用得恰到好处,使学生明确语言要精炼,用尽可能少的语言准确表达出自己的思想感情。经过鼓励、训练,学生把所学、所悟运用到写作当中去,就能把自己的作文修改好。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9
关键词: 古诗教学 音乐 绘画
一、先画后文,促进理解
小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较弱,借助直观学古诗能更有效地发展学生的智力。如教学骆宾王的诗《鹅》,我先引导学生细致有序地观察“春鹅戏水***”,从鹅的外形、活动环境及神态,充分利用学生视觉、听觉和动觉的各种形式感受表达画面,把学生导入有声有色、动静朴实的诗情画意中。那色彩缤纷的画面促使学生产生强烈的表述欲望,驱使他们积极地观察,主动地思考,并且寻找恰当的语言表述鹅。然后再趁热打铁学古诗,学生从直观上升到抽象,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自然而顺利地从画面的观察过渡到对于诗句的理解。这鲜艳醒目的画加上色彩明丽的诗,激发了学生爱美的情感,学生都能理解作者那种喜爱鹅儿和对美好春天无限热爱与追求的感情。
二、先文后***,深化理解
要认识事物,只有感受到东西,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我在教学孟浩然的《宿建德江》时,就采用先学诗,在初步弄懂诗义的基础上再通过创设的画面感受诗的情感,这符合《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提出的“学习作者是什么样观察事物,思考问题和表达思想”的要求。
首先,我和学生共同查阅讨论《宿建德江》诗的诗句意思,在对诗的内容初步了解的基础上就与学生一起讨论作一幅“烟渚月下泊船***”:水上烟渚朦胧的树形,渚畔的孤舟月影,诗人伫立船头眺望远方。面对画面,反复吟悟诗文,让学生设身处地地观察景物,体会情感。学生一致认为:作者所处环境孤独寂寞,凄凉忧郁。再加上我对作者生平与写作背景的介绍,学生对这首诗通过夜泊建德江借景抒情,抒发诗人思念家乡的愁苦心情,以及孤独寂寞平生不得志的忧愤之情有深刻的理解。
三、边文边画,帮助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理解句子是理解课文的基础,各年级都应重视培养学生理解句子的能力。”我在古诗教学中,遵循大纲要求。如教学白居易的《草》时,边文边画,逐句理解,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非智力因素,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帮助学生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1.“离离原上草”。抓住“离离”的理解,用绿粉笔勾出绿草茸茸、姣好可爱、充满盎然生机与无限活力的旷野***。
2.“一岁一枯荣”。用黄粉笔绘出一幅茎枯叶黄的金色原野***,与第一幅***形成对照,结合理解“枯荣”。
3.“野火烧不尽”。在金色的原野上用红笔渲染出翻滚的烈焰,在讨论理解“烧不尽”的基础上,又画出草深扎地下的生命之根。
4.“春风吹又生”。在草根深扎的原野,寥寥数笔春风即起,草芽儿破土而出,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春草***。
通过“离离草”、“草枯荣”、“野火烧”、“春风吹”的描绘,一句诗引出一幅画,画面更深刻地帮助理解和记忆诗句。面对画面,学生体会到野火的凶残与虚弱,春风的温暖可爱,草的坚强不屈。
四、以画释疑,引导理解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指出:“对于含义比较深刻的词语,要理解它们在课文中的意思和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如教学李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后两句借景抒情,是该诗的重点所在。我从“孤帆”一词入手,让学生作“孤舟”和“孤帆”二***进行比较,把抽象的文字用形象的画面表达,启发学生想象和理解。讨论后,学生知道:近见是舟,远望为帆。引导学生想象出一组画面:近舟远帆碧空尽。舟帆的空间变化和时间相连,望帆时间长,正表达诗人对故友离去的无限眷恋,显示出诗人与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两位诗人依依惜别之情也就从字里行间透露出来。
文字是抽象的画面,***画又是形象的文字。学习古诗一边学诗学句,一边吟诗作画,这样不仅营造了一种愉悦的课堂气氛,而且发展了思维,有利于理解古诗的内容。
五、音画结合,真切体会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小学教材中每首古诗都配有中国画,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这些***画,如第六册课本古诗《小池》中,景物的描写仅寥寥几字,要让学生领会到景物的“小巧”、“有趣”,则离不开有色彩的配***。欣赏了***画后,才能体会到泉水的细小清凉,荷叶鲜嫩,树阴的浓密,蜻蜓的俏皮可爱,俨然一张定格的初夏池塘风景照。
春分的诗句古诗篇10
新课程对语文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事实上,儿童具有潜在的学习欲望,就在于教师能否去激活。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能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始终以一种主动的精神去汲取知识、运用知识。
《游园不值》为宋代诗人叶绍翁所作。诗中描写诗人春日游园观花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全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景中含情又景中寓理,既能引起读者的许多联想,又能使其受到哲理的启示,表现了诗人对春天的赞美之情。以下就古诗《游园不值》的教学课例赏析,谈谈杭州市拱墅区实验学校吴丽君老师在教学中采取的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喳喳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评析:古诗云:“天然去雕饰,清水出芙蓉。”读罢上述教例,给人的感觉真可谓是自然而然,没有一丝矫揉造作之感。不是吗?春季谈春,见证春天,用古诗来感受春天美好的意境,正适合时宜。老师的语言激发了学生浓厚的学习热情,唤起学生求知的欲望,在学生意犹未尽之时,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可谓顺理成章,水到渠成,足见教者开场艺术之高、之妙。】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
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昧。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
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今天吴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评析:好一个自读诗文!虽是自读初读,却已是声情并茂,抑扬顿挫,韵味十足,可见教师点拨艺术之高。在这段教学当中,教者没有充当裁判、教练,而更近似于一位文艺节目的主持人,让他的学生在尽情展示,自由评点,激情赛读,“这边歌来那边舞”,甚至连老师也不甘示弱――“粉墨登场”一回,最终引起了学生的挑战。这一片段表面看很热闹,热闹之余,我们不难看出教者的“匠心独运”――让学生充分地朗读,只有充分地读,读出情,读出味,才会帮助学生去品味、欣赏,从而更深地去感悟古诗。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
师:对,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文中的插***,画中的杏花开得多艳呐,它已经越过墙头。
生: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
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生: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打柴门。
生:我知道“柴扉”就是指柴门。
生:我懂了“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生: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
生: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
生: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
生: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老师,什么是屐齿?
生:我知道,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生:我想大概是鞋子底下的纹路吧。(抬起脚,演示给同学看。)
师:对,不过诗人穿得不是我们这样的鞋子,他穿的是一种木头鞋。请大家观察一下插***。
生:我知道这句是“苍苔”指的是青苔,就是我们平时说的苔藓。可是我不知道这句中“应怜”是什么意思?
生:我查了资料,我知道这里的“怜”不是指现在的可怜,而应该解释为“爱惜”。
师:对,你能通过查阅资料来理解,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这里的“怜”是喜爱,舍不得的意思。因为是诗人自己的猜想,所以他用了“应”字,这里解释为大概、可能。谁能说说这句诗的意思?
生:主人舍不得屐齿印在他的青苔上。
生:大概是主人舍不得我的屐齿在他的青苔上留下印迹。
生:他们说得还不完整。应该解释为: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木底鞋在上面留下脚印吧。
师:看来同学们都理解了这句诗。现在你们明白为什么“小扣柴扉久不开”了吧,你们能用“因为……所以……”或者“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吗?
生:大概是因为主人爱惜自己的青苔,怕我的鞋子踩坏吧,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很久也没有人来开。
生:之所以我轻轻地敲打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门,也许是因为主人怕我的木底鞋踩在他的青苔上。
【评析:“诗人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如何让学生入境呢?《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没有对话就没有沟通,没有沟通就不可能有真正的教学。要让学生入情入境,就必须让学生通过对话来感悟、来体验。上面的教学中,在整体感知古诗后,教者就让学生与文本、诗人直接进行了对话,理解了古诗的大意,悟出了诗人由扫兴到高兴的情感迁移,让学生入情入境,学生俨然已成了诗人,从而真正悟出了古诗的内涵。
四、领悟诗情
师:诗人满怀喜悦去朋友家观赏美景,结果却没有见到主人。现在你知道《游园不值》的意思了吗?
生:游园不值就是指想去朋友花园游玩,结果没有碰到主人,扑了个空。
生:没有遇到主人,吃了个闭门羹。(学生大笑)
师:对,说得很形象,诗人兴致勃勃地来,却碰了个钉子。你们想,他此时的心情怎样?
生:他肯定是非常失望。
生:他感到非常扫兴。
生:他的心里肯定在埋怨,这个朋友真不讲交情,不够义气。
生:我觉得他朋友真够小气的,美景是让人欣赏的,何必自己一个人独占呢?
师:诗人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本来十分扫兴,无意间抬起头,却发现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枝红杏带给了诗人意外的惊喜,不由发出感叹。
生齐答:满园春色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让我们带着这种感情,一起再读全诗。
学生朗读全诗。
【评析:“诗言志”“言为心声”,作者写诗肯定是有其目的的,一定是要抒发其某种情怀的。在古诗《游园不值》中,诗人流露出了其前后两种不同的感情,但这样的感情变化教者并没有直截了当地告诉学生,而是通过学生的读和悟去体会的,难怪学生一个个形象地揣摩出了诗人内心的情感,因为此刻他们已完全置身于诗中,完全领悟了古诗所蕴涵的感情,完全成为了诗人自己。】
五、品评诗文
师:诗人叶绍翁很巧妙地把自己一次游春的经历用凝炼的诗句描绘出来,表达了他对春天美景的喜欢之情。读了这首诗,你最喜欢诗中的哪一句?说说原因。
生:我喜欢“一枝红杏出墙来”一句,这句话告诉我们春天已经到来了,红杏已经绽放出美丽的花朵,向人们报告喜讯呢。
生:我喜欢“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这句告诉我们,春天的到来不会因为你的吝啬小气而推迟到来的脚步。
生:我也喜欢这句,春天的美景是关不住的,季节的轮换也是谁也挡不住的。
【评析:《语文新课程》指出: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尽管学生已经领悟了诗情,但“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古诗句中还是有他的“最爱”,学生的“最爱”也正是其感受最深的地方,这一环节有助于学生进一步深化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六、拓展学习
师:刚才,我们一边学习读书,一边揣摩;一边读书,一边体会,不仅学懂了古诗,而且还把古诗读得有滋有昧。大家愿意试着用这种方法再学习一首描写明媚春光的古诗吗?
生齐:愿意。
师出示朱熹的《春日》。
生齐读: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师:同学们可以通过多读、多揣摩的方法,反复练习读古诗,看谁能用最短的时间学会它。
生读诗,小组讨论交流。
师:在诗歌的百花园中,描写春光的诗歌还有许多许多。下面就请大家边听音乐,边欣赏着美丽的春光,想想:你还能回忆起哪些描写春天的古诗?或者是想说哪些赞美春天的话?
生回答:杜甫的《绝句》,白居易的《忆江南》,杜牧的《江南春》,贺知章的《咏柳》。
师:现在,你最想朗诵的是哪一首古诗?就请你站起来背诵。
生背诵。
【评析:《新课标》指出:“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我们的语文不要局限于课堂40分钟的文本资源,要善于开发、引导学生去拓展学习的空间,让学生走进更广阔的学习时空。所以,在学完古诗后,教者将学生带进了古诗的王国,让他们尽情地去回味,乃至着迷,达到了语文课堂所追求的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的境界。】
七、语文实践
师:今天我们赏析了古代诗人笔下描写春光的佳句,使得我们大家顿时觉得我们的生活中春意盎然!课下请大家继续收集有关古诗或者创作赞美春天的诗歌,下次我们的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就是召开《春之歌――诗歌朗诵会》。
【评析:课将停,意犹存。学生还沉醉在古诗的美好意境之中,此时此刻的他们已完全陶醉了,他们不希望课堂的结束,希望仍然停留在这一美好的时刻,让他们尽情地欣赏品味。教者以此为契机,给学生一个再次欣赏的机会――诗歌朗诵会,又一次给学生增加了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言:“沟通课堂内外,充分利用学校和社区等教育资源,开展综合性学习活动,拓宽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
【总体赏析】
一直以来,我们教学古诗的步骤大致为:说诗题、解诗意、设诗境、悟诗情的四段式。今天教者独辟蹊径,以对话贯穿教学的始终,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吸引学生对古诗入迷的做法,上出了一堂令人拍案叫绝的好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分的诗句古诗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