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之曲篇1
长风跌宕,光无痕;
问天堂可比家乡之夜?
灯火阑珊处,谁在等待着我,
一起奔向光明深处。
——题记
穹宇飞虹,大地流金。
平静的夜空似有暗流涌动。漫天繁星簇拥着一轮浩月,凭空闪耀着刺目的辉芒。此刻无风,馨和的色彩便从那一片暗蓝之中尽数倾泻下来,优雅地旋转,飞舞。我的眼眸中悄然落满了星辉,是那样璀璨的光芒。
而这一切,在我眼中,即使是星辰陨落的壮美,也比不上身边通明的灯火??家乡的夜景。
我长久地驻足,凝望,然后失神。站在中山路的一角,树影重重叠叠地交错纵横,挡住了我一部分视线,却丝毫不能阻拦霓红灯在脸上雀跃的光。无数耀眼的光线锋利地破空而来,在凤凰树繁茂的树冠上滤成了一个个恒星般闪烁的光点,却比星辰多了一些灵动的美,美得令人目眩神迷。
长风终于悄然而至,精灵般嬉笑着推搡着枝头,满树光影欲坠,无声摇曳。
细小的光斑从晃动的树梢点点洒落,化作遍地的碎银。转变了视角,斑斓的颜色瞬间盈充了眼底,霓红灯组成了宏大的***案,富丽堂皇的建筑幕墙变幻着莫测的光色。灯光编织了的章节,一字一句写满了家乡的繁荣昌盛,飞泻着流光异彩。被光晕笼罩着的街边小铺,昏黄的色调中参杂着赤红,淡蓝,浅绿,灰黑,都像是童话里有着七色羽翼的小天使,踩着缤纷的五线谱,欢天喜地地舞蹈,歌唱。我不禁有些许迷茫:有如此绚丽的夜色,我究竟身在人间,还是天堂?
洋洋喜气几乎要从店家眼中溢出来了,于是大声招呼着来往络绎不绝的顾客,微笑的脸庞上映出热情的红。奇异的香气扑面而来,萦绕在身边勾起垂涎的食欲。坐在街边享用夜宵的男孩女孩,押一口浓浓的奶茶,眺望着下一个灯火辉煌的街角,吹萧的艺人又在演奏着什么曲目?熙熙攘攘的人流从街的一头涌向另一头,无数或是徘徊,或是漫步,或是奔跑的人从我身边匆匆而过。无数张脸,无数种表情,衬着灯光汇合成了愉悦的颜色,涂抹在街头画家洁白的画布上,勾勒出繁华与喧嚣。所有的表情,所有上扬的嘴角,所有微笑的眉眼,所有霓红灯与霓红灯的间隙都被流泻的自豪填充。
变了,变了,家乡变了。
独自坐在路边的长椅上,被风撩起的头发一丝丝飞散。静默中,我陷入了沉沉的思绪。幼时的记忆盛放在脑海中,竟是另一种情景。
那,也就是六年前的事吧?
夜如潮水,汹涌而来,那时幼小的我紧紧倚靠着母亲,向路的尽头走去。10:30,沿街的小店纷纷打烊,轰然落下的卷门阻隔了这条街上最后一点微醺的灯火,剩下一片幽寂的黑。回家的路途只有明月相伴,银白的光轻轻地洒在周身,在身后投下颤颤巍巍的影子,诡异地紧跟着它的主人,苍白了面有惊色的脸。眼里有恐惧,随之而来的孤寂加中了我的不安,是哪来的流浪猫蹿过街角,碧绿的眼睛闪着妖异的光,一道雪白的影子瞬间掠过。
“妈……好黑啊。”
“别怕,等会就到家了。”
“妈,等我长大有了钱,一定买好多好多的灯,装在这条街上。这样别人走夜路的时候就不再怕黑了,好吗?”
“……”
母亲没说什么,只轻轻拍了拍我的头,眼里有一闪即逝的微弱笑意。夜深了,月依旧高悬在空,肆意地挥洒着清辉,为地上的人照亮了归途。月下一对母女匆匆赶路,心中却多了一个共同的心愿。
如今……
猛然回过神来,仰望苍穹,浩月当空,那一轮明镜依然映衬着这座海滨城市,只是镜中的景象已悄然改变。夜,真的很深很深了。只是街上的喧闹仍在继续,人们提着大包小包仍不只疲倦奔走于大街小巷。霓红灯下,瑰美的辉芒仍比得星月无光,艳丽的色彩仍在晚风中四下飘荡。灯下人的脸上却深埋着释然。
夜之曲篇2
《草原之夜》这首作品是以***伊犁中哈边境的可克达拉草原为背景,描写了夜色下一位小伙在草原上弹琴,流露出对远方情人的思念,曲声悠扬,意境极美。1959年,词曲作者曾于拍摄国庆献礼纪录影片《绿色的原野》时,同去***一个由十三个民族组成的***垦农场深入生活――位于可克达拉草原的生产建设兵团4师64团。一天傍晚出去散步,听到草原的篝火旁传来***战士们歌唱劳动和爱情的悠扬歌声,看见战士们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中依然向往着美丽的爱情和浪漫的精神,深受感染。回到住处立即写成歌词,并根据当地民歌素材编了曲,表现了***垦战士对美好未来的憧憬,当晚就给战士们试唱。
国庆节后,***亲自主持盛大宴会,为优秀文艺作品嘉奖。举着酒杯,走到张加毅面前说:“祝贺你,张加毅同志,国庆10周年,《绿色的原野》又为国增了光,尤其是《草原之夜》非常好听。”然而,张加毅和他的《草原之夜》并没有因为得到的赞扬而摆脱以后“运动”为其带来的厄运。直到粉碎“”以后,《草原之夜》才彻底获得新生,并被纳入中国民族经典歌曲的宝库。从此,这首歌就像一只美丽的夜莺,飞遍了祖国天南地北,被誉为世界名曲――“东方的小夜曲”。199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这支歌定为世界著名小夜曲,成为世界文化的瑰宝。
这首被人们称誉为东方小夜曲的《草原之夜》,近50年来不知唱醉了多少人。其第一段歌词具有一种寂寞、凄凉的感觉;而第二段则抒发了激动兴奋之情,两段歌词通过对比手法表现了可达拉改变地区的建设突飞猛进,蒸蒸日上,表达了各族人民对未来的乐观信念。
在歌曲的歌词中,第一段歌词中有两个形象,一是“我”在一天劳动结束后,在美丽的草原上,在沉静的夜色下,借着琴声倾吐着对自己心上人的思念之情,这琴声应是最悠扬的情歌,然而他知道,由于路途的遥远,她是听不着的,于是就想起写信,借以表达自己的思念的真情,可又因为条件限制,没有邮递员帮助把他这份情感捎走。而这份情又应是什么呢?歌者是一个***人,或许他和自己心爱的姑娘相约待全国***后花好月圆,可现在却要留下来参加生产建设这样伟大事业,不能如愿了,但为了爱情的幸福,他认为值得,这也许就是他想捎给姑娘的情感和愿望。这是显露的。另一个形象呢,我们认为在虚写中,需要我们通过想像来呈现的。在这样美丽的夜色下,姑娘也和歌者一样,在月夜下盼望着自己的兵哥哥回来,哪怕能给自己捎上几句贴心的话,使自己和他一同进入爱的梦乡。然而她又想到自己心上人为了建设祖国而不能回,自己想去又路途遥远,那里的气候又十分荒凉,因此就焦急起来,从而急切期盼兵哥哥能把边疆建设得像自己的家乡这样美好,这样两人就可以一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这应是东方的“夜”的内容,它是传情的夜,更是宁静美好的夜;在这样夜里,星星,月亮,琴声,篝火,都是“情”的眼,“情”的心,是那么的热烈,那么的闪烁。
第二段歌词是爱情憧憬的延伸,形象由两个变为三个:一和二,依然是主人公“我”以及远方的姑娘,可三呢,应是“可克达拉”。前两个形象我们可以通过第一段歌词演绎下去,而第三个形象呢,这就需要我们重点来欣赏的。 “可克达拉”意思就是“绿色的原野”,草地、河流、碱滩、苇子滩、水海子、沙丘、原始森林交错在一起,既是它的景观也是它的需要开垦改变的现状。因此,战士们坚信,眼前的草原透着宁静、旷远、豁达的美,就是它以宽广的心胸迎接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他们更相信,在自己的努力之下,千里的冰雪一定会消融,春风一定会吹绿辽阔的草原,小溪潺潺,牛羊肥壮,马儿嘶鸣,牧歌嘹亮。在沙丘上,万马奔腾,长长的鬃毛如波浪般在空中流动,健硕的身躯在朝阳里急驰欢腾,扬起的灰白尘土,飘荡在绿色的原野上。果园、香草、葡萄,千里飘香,帐篷、琴声、白云,辽阔混一……这应是战士和姑娘心中的家园,人类梦想的家园。这一形象的展示,更具有审美的价值,更富有情感的基调:雄浑,粗犷,醇厚,甜美。在歌词中就这样来展示出美丽的“小夜曲”的旋律,那悠远的思念,那深情的倾吐,那动听的旋律,那甜美的音符,就是对《草原之夜》的最好的诠释。然而当我们演唱这首“东方小夜曲”要注意些什么呢?
我认为,一是理解作品要先于歌唱作品。歌曲第一段具有一种寂寞、凄凉之感,“美丽的夜色多么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歌声。想给远方的姑娘写封信,可惜没有邮递员来传情。”寂寞中透着渴望,凄凉中含着祈盼。而第二段则有一种激动兴奋之意,“等到千里雪消融,等到草原上送来春风,可克达拉改变了模样,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激动中不无祝愿,兴奋中更有憧憬。歌曲采用两段词之间的对比,表现出草原在建设前后的变化,表达了“我”对未来的乐观以及那个年代所特有的情感。
二是理解该作品的曲调。该作品采用了我国民族五声调式,E宫调,四二拍。前8小节的“引子”(乐曲的组成部分之一,具有明确调式、调性、速度、力度、情绪等意义,起到提示乐曲内容与引导主题出现的作用)及曲调中间,多次使用了装饰音,以模仿“冬不拉”的音响效果。
该作品采用单乐段结构,前两个乐句都用两小节间奏加以补充,使歌声与琴声交织在一起。整乐段结束后,用一个衬字“来”和“姑娘就会来伴我的琴声”重复进行,以作为12小节的尾声结束全曲,使得歌声悠扬婉转,余音袅袅。演唱者应该紧紧抓住这一重点去进行演唱,使词、曲、演三者协调统一、和谐。
三是演唱该作品时要投入。很多人在演唱时,不够投入,没有“入戏”,没有走进歌曲的情景之中,人在曲外,毫无感情可言,显得很苍白。为什么一些优秀的演唱者,能够打动众多的听众呢?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他们在对整曲理解的基础上,演唱时能够注入情感,做到“以声悦人、以情动人”。 如演唱“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一句时,其中“草”字要扬起来唱,“我的琴声”更要气断声不断,否则就会显得演唱的呆板、干瘪,没有生机。
夜之曲篇3
————题记。
美丽的北夜国宫殿。
烛光跳动,殿内乐音环绕。十八名歌伎在殿前翩翩起舞,丝裙扬起,玉手纤纤,舞姿精美绝伦。殿外,明月斜挂,云霞掩映,檀木沉香散发出沁人心脾的香气,萤火虫戏耍在奇花异草之间。
“陛下,敌***马上就要进城了,您快逃吧。”一名大臣向皇帝进谏。
“默轩和心语走了吗?”皇帝依旧漫不经心地说。
“他们已经走了很久了。外面已备好马车,您不要再犹豫了。”
“不必了。他们走就可以了,我还是在这里等他吧。”皇帝说,然后继续看歌伎们的舞姿。他一点都不惊慌,一点也没有亡国时的痛苦。
大臣退了下去。他知道皇帝的想法不会再改变了。从进攻的一开始,皇帝就做好了这种准备。虽然他不明白为什么,但皇帝一定有他的理由。
宫门开了。并没有想象中的乱***冲杀进来,只是一队整齐的士兵,在他们的首领的带领下缓缓走进来。没有任何一个人去掠夺财物,安静的就像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你果然在等我。”首领很年轻,看上去只有二十几岁的年纪,一身铠甲显得他更加英武。
“我早就说过,如果你要,这个国家一定是你的。”皇帝不慌也不乱,一切都好似是理所当然。
第二天,南遥国宣布已灭掉北夜,皇帝陵痕已死,北夜成为历史。
————————————分割线——————————————
东溟国的一条山间小路上。
一辆马车正在行驶,车中坐着三个人。
一名美若天仙的少女,腰悬宝剑,穿一身翠绿的绸衣,目若寒星,两条柳眉之间隐隐有些忧戚。然后是一名年仅七岁的男孩和一个比他小两岁的女孩,两个人眉宇间有些相似,好像是一对兄妹。
原来,他们就是北夜国的太子默轩和他的妹妹心语,还有保护他们的女剑士柳妍和在外驾车的北夜著名高手卓君亭。
“哥,我们什么时候回家啊?”心语问,脸上还带了一丝笑容。很明显,她还并不知道北夜灭亡的事。
夜之曲篇4
关键词:钢琴夜曲 菲尔德 创作技法
“夜曲”的原文“Nocture”起源于拉丁语中的“Nox”―“夜神”一词,同时表示为在晚间或关于夜晚而进行的活动。到了18世纪小夜曲形成了器乐和声乐两种。器乐小夜曲如由管弦乐器组成的重奏演奏的乐曲,海顿、莫扎特都做过此类“夜曲”。而真正将夜曲作为钢琴独奏体裁创作演奏的就是约翰・菲尔德。
一、菲尔德及其夜曲简介
约翰・菲尔德(John Field,1782-1837)出生于爱尔兰都柏林音乐世家,是著名钢琴老师――穆齐奥・克莱门第的学生。而他的弟子格林卡后来成为俄罗斯音乐的奠基人。菲尔德作为钢琴演奏家不仅在演奏方面有着很高的威望,而且在创作上尤其是钢琴音乐的创作上也有着非凡的成就。他创作有7部钢琴协奏曲,4首钢琴奏鸣曲,其中他由一连串的《夜曲》而为今日的爱乐者所熟知。在十九世初,他的钢琴奏鸣曲与协奏曲等作品,以及他独特流畅的钢琴演奏技巧为他在伦敦、圣彼得堡以及巴黎的上流社会和乐评人中得到一致称赞。但是,由于他长久居住于俄罗斯,远离欧洲这一当时的音乐中心,加之他的钢琴音乐在后来讲究激情和炫技的时代显得柔弱而缺乏魄力,所以使他的音乐在后来人才辈出的世界里逐渐被人们遗忘,以致到最后他的音乐也鲜有人提起了。他的18首夜曲真正的价值总是被人们忽略,反而对后世的钢琴家肖邦所创作的夜曲有很大的兴趣和评价。
菲尔德所创作的夜曲是田园牧歌式的,曲风优雅、甜美,仿佛后院中飘荡着的清新花香一般,在夜曲创作上右手在微波状的伴奏中呈现抒情而又富有歌唱性旋律的独特做法,为钢琴乐曲开辟了非凡的道路。1895年,李斯特将他的夜曲收集成《夜曲集》出版,并在序文中赞美道:“多数作品都经不起时间的考验,然而菲尔德的夜曲却能一直保持晶莹明澈的风貌,即使经过了三十六年,他还是那么散放着新鲜芳香的气息。”①
笔者根据序号、出版时间、调性、速度标记、曲式结构这五个方面以表格的形式对菲尔德18首夜曲的进行整理,列表如下②:
由此表可以看出菲尔德的18首夜曲创作时间从1812年-1836年,历时24年,夜曲的创作几乎贯穿他的一生,是菲尔德创作生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在创作之初菲尔德这一系列精美而富有诗意的钢琴小品并没有被标题为“夜曲”。事实上,他尝试过不同的标题来为他的新的创作体裁来命名,如:“浪漫曲”(Romances)、“小夜曲”(Serenade)、“田园曲”(Pastoral)等。菲尔德之所以最后用“夜曲”③这一名称来命名,是因为他的作品中暗含着月夜笼罩下的幽静和柔美。
二、菲尔德夜曲分析
菲尔德的钢琴夜曲是钢琴独奏夜曲体裁的先驱,首先笔者将从其夜曲的曲式结构、调式调性和和声特征以及伴奏织体这三个方面对其18首夜曲的创作技法进行陈述。
(一)曲式结构
菲尔德夜曲为钢琴特性小品,篇幅相对来说都比较短小,大多都在一百小节以内,其中有两首(第11首降E大调夜曲、第14首C大调夜曲)超出100小节,最短的第12首G大调夜曲仅有24小节。所以菲尔德的夜曲并没有庞大的曲式,通过表1罗列的曲式结构可以看出,菲尔德的夜曲大多采用二段式和三段式曲式。
(二)调式调性和和声特征
菲尔德夜曲的和声运用整体还保留了古典主义时期的特征,和声材料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他主要运用了古典主义时期常用的正三、副三和弦,属七、属九和弦以及重属和弦。他的和声进行很平缓,并且大量运用Ⅰ级和弦。在他的伴奏声部,多使用开放性的和弦和各种和弦的转位来作为低声部伴奏织体。
菲尔德夜曲调性使用很广泛,偏爱大调调式。而在乐曲中菲尔德夜曲中的调性布局并不复杂,一般在近关系调等功能性调性范围内转掉或离调。
如:第6首F大调夜曲,这首夜曲是建立在F大调上的,调性布局十分简单。前8小节为F大调,之后开始转入属调C大调上,并一直沿用C大调,经过20小节后转回F大调,直到乐曲结束。
再比如:第11首降E大调夜曲,调性布局为bE-c-bB-be-bB-bE-c-bB-bE-bB-bE。这其中bB大调为bE大调夜曲的属关系调,c小调和bE大调夜曲为关系大小调,be小调和bE大调夜曲为同名大小调。由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菲尔德夜曲中的调性布局大多保持在功能调性发展的范围内。
(三)伴奏织体
菲尔德夜曲中的伴奏织体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即分解和弦与琶音织体和柱式和弦织体。第一,分解和弦与琶音织体。伴奏音型的突破是菲尔德夜曲又一价值特点。在古典式主义时期,作曲家普遍采用“阿贝堤低音”来进行伴奏。这一伴奏方式是由意大利作曲家阿贝堤发明,是一种左手用简单的分解和弦来进行伴奏的音型,在古典时期的奏鸣曲中非常多见。在菲尔德的夜曲中,他突破了这种朴实的伴奏音型并扩大原来伴奏音型的音域,采用分解和弦的织体,使夜曲中的伴奏能够自由烘托音乐的气氛。第二,柱式和弦织体。这一类伴奏织体相对来说在菲尔德18首夜曲中运用较少,只有四首夜曲中使用较多,其他一般多用在结尾,增加结束感。
三、创作特点:“夜”的体现
“夜曲”最早是通过声乐小夜曲转变而来,一般来说声乐小夜曲旋律简单,曲调优美并具有浪漫色彩,在19世纪发展成为抒情的艺术歌曲的重要体裁之一。这一体裁将歌唱者优美、细腻的歌声在舒缓的节奏下娓娓道来。
19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卡尔・车尔尼(Carl Czerny,1791-1857)对钢琴夜曲是这样定义的:它“实际上是模仿那些标题为‘小夜曲’的声乐作品而作的,而这些作品的特殊目的是用于晚间演出,因此音乐必须具有一种柔和、梦幻、优美且浪漫的印象,或是热情的感觉,但不是尖锐冷漠的。”④另外,在《新格罗夫音乐与音乐家词典》中关于钢琴夜曲的评价为:“让人联想到夜的情景,往往具有沉静的特色。”⑤
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菲尔德的钢琴夜曲从声乐小夜曲中起源,它具有“夜”的风格是抒情性、歌唱性的特点。
(一)抒情性、歌唱性
首先从表1罗列的速度标记可以看出,菲尔德夜曲的速度普遍为比较舒缓的柔版、慢板、中板、行板,仅有两首速度稍快的为小快板。可以说18首夜曲整体速度都不快,菲尔德用他的夜曲缓缓的为人们诉说着一幕幕夜色下的景色、内心的深情,将抒情性的基调发挥得淋漓尽致,并由此奠定了夜曲抒情的速度基础。
菲尔德的感情是细腻柔软的,在他的夜曲所用的表情记号多为dolce(柔和的、甜美的),delicatissimo(极细致的、娇柔的),grazioso(优雅的、优美的),cantabile(如歌的)等。由此可以反映出在菲尔德的钢琴夜曲抒情性、歌唱性的风格特点。
经过仔细统计乐谱笔者发现,在菲尔德夜曲中力度标记大多都是mp、p、pp,甚至ppp。虽然也会出现强音,但是频率并不多。通常在这样舒缓的演奏速度下加以轻柔的力度,伴随着或是温柔或是忧郁的细腻情感,使听众可以在如梦如幻的曲调中轻松、愉悦的体会着几乎没有强烈的跌宕起伏的旋律。
(二)声乐性的旋律
从菲尔德的第一首夜曲开始,我们就能从中听到意大利歌剧“bel canto(美声唱法)”⑥的旋律。菲尔德在这一风格的诱发下,将原属于声乐的唱腔移植于钢琴之上,右手在微波状伴奏音型下,呈现出美声唱法式旋律的独特作风,使钢琴“唱”出如此华美的“歌唱”。
“凡是以从容不迫的流畅级进为主,音程比较容易唱的旋律(或旋律片段),我们听起来都是歌曲性的、声乐性的。”⑦在菲尔德的夜曲中随处可见这种声乐性的旋律,为右手主导高音旋律,左手伴奏采用分解和弦伴奏。高音旋律则多是符合男、女高音的演唱音域,音程多以级进为主,跳进作为辅助,以二、三度音程为主,偶尔在乐曲中出现的大跨度音程时也会很快使旋律回归平稳。这种歌唱性的旋律为菲尔德夜曲营造出“夜”的抒情、幽静的氛围。
(三)装饰性的旋律
菲尔德夜曲中华丽的装饰总是穿插在歌唱性的旋律中。装饰性的旋律有两种,一种是在旋律中加入装饰音(倚音、颤音、回音),最常见运用于巴洛克和古典时期。另一种是华彩性的的旋律,将音阶、半音阶以及回音音型等各种装饰音运用在旋律中。菲尔德通常将这两种方式相结合运用于他的夜曲中,旋律在原有主干音中加入一长串花腔式的倚音,经过音、辅助音等和弦外音组成的音阶对旋律进行装饰,同时运用倚音、回音、颤音等装饰音使原有旋律更加丰富生动,或是在音阶中加入八度旋律音程富于旋律激情和活力。这样为其旋律增加了新的内涵,同时也给听觉带来新鲜感,为抒情而又平稳的旋律添加了绚丽的色彩,仿佛女高音夜莺般婉转优美的嗓音自如地表现妩媚、华丽的花腔声音特色。
四、结语
总体来说,菲尔德的夜曲多是一些优美的抒情小品,形式简单朴素,内容多情善感。虽然有人认为“这种短小的、挽歌或是情歌式的有强烈抒彩的古典曲式乐曲,在菲尔德手中只是一个简单的旋律与和声伴奏的组合。”⑧但是不可否认,菲尔德在钢琴作品中创立了一种新的体裁,他的夜曲抒情如歌,伴奏织体突破了“阿贝堤低音”的局限,18首夜曲的创作体现了由古典主义风格向浪漫主义风格的转变,影响了后世作曲家的创作。包括肖邦、李斯特、舒曼等与他同时代或之后的音乐家都共同认为,菲尔德作为浪漫主义乐派的代表是当之无愧的。
注释:
[1]李哲洋:《最新名曲解说全集(14)独奏曲(1)》,台湾:大陆书店,1982年,第379页。
[2]根据Stanleysad,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first edition,Grove,1980整理。第17、18首并没有被菲尔德命名为夜曲,但通常都会被收录在夜曲集合中。
[3]真正意义上的“夜曲”的开始是1812年菲尔德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所出版的三首。1、2、3首夜曲于1814年由莱比锡彼得出版社重新编辑成《三首夜曲集》摘引自 Nicholas Temperley.“John Field and First Nocturne,”Music and Letter(1975),第337页。
[4]Chopin.”The nocturne: development of new style.” by David Rowl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2:35.
[5]The New Grove Dictionary of Music and Musicians (2001),S. v.”Nocturne” ,by Maurice J. E.Brown.
[6]“bel canto(美声唱法)”是指乐队伴奏相对简单,演唱者声音优美流畅,常带有华丽的花腔装饰的声乐风格。
夜之曲篇5
肖邦短暂的一生共创作了200余部作品,除了17首歌曲、大提琴奏鸣曲、钢琴三重奏是钢琴与人声或其他乐器的组合外,其余全部都是钢琴曲。其中包括3首奏鸣曲、4首叙事曲、4首谐谑曲、4首即兴曲、21首夜曲以及前奏曲、练习曲、波兰舞曲、圆舞曲、马祖卡等多首。他是爱国主义作曲家,作品既有浓郁的波兰民族风格,又有高贵的诗人气质,是西方音乐史上最具独创性的音乐家之一。
一、肖邦的夜曲创作
“夜曲”一词来源于中世纪(拉丁语“nocturnus”――夜出的),是晚间或黎明时所演奏的弥撒曲的组成部分。人们一般喜欢在清晨和傍晚用它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音乐题材。该题材最早用于菲尔德、西曼诺夫斯卡等作曲家创作的作品中,他们的夜曲旋律典雅、优美、感情细腻,一般采用带有装饰性抒情旋律的三部曲式,并配有分解和弦的低音伴奏音型。夜曲在浪漫主义时期特别流行,并且影响了包括肖邦在内的很多音乐家。
肖邦创作的夜曲是一种富于表现浪漫抒情气息的钢琴音乐题材。他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肖邦借鉴和发展了传统夜曲,在风格上承袭了菲尔德夜曲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大大超过了菲尔德,同时,其夜曲旋律风格也受到了意大利歌剧音乐的影响,使之更加完美,形成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音乐题材,他一生共创作了21首夜曲。肖邦借鉴和发展了传统夜曲,在风格上承袭了菲尔德夜曲的形式,但在内容上大大超过了菲尔德,同时,其夜曲旋律风格也受到了意大利歌剧音乐的影响,使之更加完美,形成了一种高度艺术化的音乐题材。
1830年11月华沙起义前夕,肖邦离开祖国波兰,当他听到这次起义在沙俄***队镇压下失败的消息,悲愤欲绝。他的许多钢琴作品,表现了对祖国的忧思,对家园、同胞以及亲人朋友的思念和眷恋。《g小调夜曲》Op.15 No.3是肖邦三首夜曲Op.15中的第三首,作于1833年。
二、艺术特色
肖邦的夜曲创作,极大地提高了这一题材的诗意之美,有着浓郁的抒情气质。Op.15No.3为g小调,慢板,3/4拍,二段曲式,音乐形式和风格比传统夜曲更耐人寻味。
1、和声的运用
肖邦的夜曲旋律流畅、优美、细腻,和声织体丰富多样。他打破传统,对和声的运用手法走进前人未曾涉足的领域,产生新异独特的效果。音乐色彩更突出,感染力更强。
谱例1
谱例1中所标和弦:从第一小节开始依次是“″F”大调的“Ⅰ7”,“″g”小调的“Ⅶ7”,“″F”大调“Ⅴ7”,“″g”小调,“″F”和声大调“Ⅱ7”、“Ⅵ7”等一系列七和弦,最后落在“″F”大调的“V”。从和声功能进行看,第一小节到第十小节的和声进行,不稳定倾向连续加强,这几个七和弦的音响效果,一个比一个紧张,层层递进,最后达到高潮,从第11小节开始的几个七和弦下行进行到“″F”大调的“V”,音乐逐渐趋于平静。这种音响效果象征作曲家情绪的变化,抒发了一种无奈、痛苦、挣扎、愤怒的复杂心情,增强了音乐的戏剧性和悲剧性。
音,是由物体振动而产生,是一种物理现象。在物理学中,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动能;物体由于被举高(或发生弹性形变)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势能。同样,音乐中也存在“动能”、“势能”的现象。艺术美学中讲:每个旋律的运动,包括它所经历的每一个音响的基本内容,都是一股生动活泼的力量,一个从音响中渗透出来的特有的心理紧张状态。这种状态就称为“动能”(即张力)。(张洪模.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7.)和弦把自身的紧张状态转化成一个完整的音响,形成一种一经触发便可继续发挥作用的势能,促成运动的开始。(张洪模.现代西方艺术美学文选[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1:11.)简单的讲,旋律是动能,和声是势能。此曲从旋律线条、和声织体看,都让人感觉到了肖邦的音乐对人的心灵的巨大冲击力。
2、伴奏织体
在肖邦的夜曲中,伴奏织体不同于古典时期的音乐作品那样,循规蹈矩的使用简单、规整的分解和弦,而是运用多种创作手法丰富其伴奏织体。
谱例2
在谱例2中,伴奏织体的音域达到两个甚至三个八度,这是音域的扩展;另一个表现是复调手法的运用,是用突出的音型做***动机来衬托主要旋律。伴奏织体的新颖多变也是构成肖邦夜曲独特的创作手法之一。
3、调性的转换
浪漫主义音乐强调作曲家本人的感情在乐曲中的充分展现。调性的频繁转换不仅发展和丰富了音乐,也表现了人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对世界的幻想。此首夜曲开始为g小调,和声功能的编排使乐曲色彩黯淡,表现了作曲家一种惆怅、低落的心情。乐曲进行中有多处转调,主要的转调方式有:近关系转调、关系大小调转调和同主音大小调转调。调性的转换不仅体现了作曲家游刃有余的作曲技法,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内心情感的多变。
谱例3
从谱例看,乐曲由g小调转到d小调,从第十四小节开始连出现了三个减七和弦。此时,调性变得模糊起来,但通过对和声的分析可见,有G大调的痕迹,随着音乐的进行又过渡到“″F”大调。接着,又出现d小调和F大调的关系调之间的转换。乐曲最后结束在G大调,全曲调性统一、完整。
本首夜曲以g小调开始,G大调结束,调性统一,但又不完全一样,这种形式在音乐美学中称为:“回归”。“回归”是旋律美学的基本规范。这一规范是通过重复、对比和高潮这些基本因素的反作用使一连串的乐思综合一体化。再现表明结束的完成,这一结束只是同开始材料相似而决不是与开始材料完全相同。此曲多处转调,使得音与音之间的关系变得色彩斑斓,而作曲家巧妙的运用同主音大小调转调的手法将调性回归,而且自然、流畅、得体。
夜之曲篇6
关键词:夜曲 主题 特征
弗里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波兰作曲家、钢琴家,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一生的主要作品包括: 4首叙事曲, 4首谐谑曲, 3首奏鸣曲, 27首练习曲, 19首波罗奈兹舞曲, 58首玛祖卡舞曲, 17首圆舞曲, 4首即兴曲, 2首幻想曲,21首夜曲等。
肖邦创作的夜曲以其富于诗意优美如歌的旋律而著称于世,是他创作中最具有独特风格的一种体裁。“夜曲”通常指描绘夜景、具有安逸恬静的气质和沉思默想的性格的抒情性器乐短曲。由9世纪初爱尔兰作曲家、钢琴家约翰?费尔德首创。他的“夜曲” 精致、典雅,影响了许多 19世纪的作曲家。在此基础之上,肖邦创作的夜曲丰富了它的表现功能,使其情感充实 ,思想丰富 ,织体周密而富有变化。在内容上加入了戏剧性的变化 ,但是又不夸张。大大提高了夜曲的艺术价值,使之真正成为独具特色的浪漫主义钢琴体裁之一。
《c小调夜曲(Op .48,No.1)》创作于1841年,是肖邦成熟时期的作品。它和肖邦创作的其他夜曲不同的是全曲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悲剧性、英雄性与动人心弦的抒情性相结合,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异常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了动力。另一方面 ,曲式及和声也比较复杂。这是一首复三部结构的乐曲 ,由 A、B、A1三部分组成 , A部分是单三部的曲式 , B部分是单三部的曲式 , A1是A的动力再现。整体结构是规整的三部曲式,其中的次级结构规模也均匀对称,骨干和声仍是严格遵守古典功能的逻辑,和声节奏均匀,和弦结构明确,各部分调性明确、稳定。其***示如下:
下面从各个方面进行具体的分析:
一、主题分析
1.主题的特征分析
a部分(1—8小节)为全曲主题,其主要特征如下:
1)旋律:采用单线条旋律的写法,更突出旋律性。上辅助音型加下行四度跳进的四音动机在主题中连续变化出现。
2)伴奏:沉稳的八度低音和柱式和弦交替出现。
3)和声:保持了清晰的功能逻辑,如第一乐句终止处和声安排为Ⅱ7—Ⅴ7—Ⅰ;第二乐句转入g小调,终止处安排为Ⅱ7—K46—Ⅴ9—Ⅰ,都为完全终止,体现出清晰的和声功能逻辑;在此基础上仍突出了和声的色彩性变化,如乐曲开篇便使用下行三度的和声进行,突出了其色彩性,在巩固和声功能性的同时,再次运用下行三度的进行。
接下来在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的连接处使用上行三度的进行,再次突出了和声色彩性的运用。
4)节奏:高声部采用较多的连音线及附点节奏的形式,低声部运用统一的四分音符跳音节奏。
5)调性:第一乐句为c小调,第二乐句通过三个连续二度的和声进行转入g小调。
6)音响:低沉而宽广
7)情绪:间断,表达着内心的忧伤。
8)结构:终止在第8小节,完全终止,结束在g小调的主和弦上。
综合主题的结构、材料、及其特征表述为如下***示:
关于特征型α:
这是上辅助音型加下行四度跳进的四音动机,贯穿其中构成一条上下起伏的旋律线条,在主题中反复变化出现。
关于特征性β:
连音线节奏型反复出现,增加旋律的律动,并且呈第一个音
时值逐渐增长的发展态势。第 二小节起时值为拍,第四小节时值增长为拍,到了第8小节则扩大为拍。
参考文献:
[1]A·索洛甫蹉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2]许民.肖邦钢琴曲集夜曲[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10.
[3]李小诺.肖邦《c小调夜曲(Op.48 No.1)》[J].音乐探索,2004,(02).
夜之曲篇7
《蕉窗夜雨》是我国广东客家筝艺流派中的优秀代表曲目之一。
客家筝曲的形成,源于公元4世纪左右,当时中原地区人口南迁,“音乐随人”,于是中原的古筝艺术被带到了广州客家地区。经过历年来与当地人民的文化、语言、习俗等的融合,形成了既保留中州古乐庄严肃穆的余韵,又富有浓郁的南国地方色彩的独特风格。《蕉窗夜雨》是以客家“丝弦音乐”的合奏形式(由古筝、琵琶、椰胡、洞箫组成),经过历代客家筝人的发展、提炼而形成的古筝独奏曲。20 世纪30年代,经过客家筝曲大家何育斋先生来上海传艺,以及五六十年代,被誉为客家筝派代表的罗九香先生(何育斋的高足)在北方艺术院校的进一步推广,《蕉窗夜雨》成为我国音乐艺术院校专业教学及国内外舞台上的重要独奏曲目。国内外出版的不少古筝独奏专辑录音盒带以及唱片、激光唱片都选录了《蕉窗夜雨》一曲。
《蕉窗夜雨》古朴、典雅、流畅、优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犹如一幅优美的中国山水画卷,充满了客家文化天人合一的哲理。《蕉窗夜雨》的作者已无从考证,据传此曲源于宋代,是描绘旅居他乡的伊人在万籁俱静、夜色深沉中,聆听雨打芭蕉的淅沥声而引发的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全宋词》中所写的《浣溪沙》:“江上秋高风怒号,江声不断雁嗷嗷,别魂迢递为君销。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碧沙窗外有芭蕉。”可说是此曲的最好的注释。
《蕉窗夜雨》全曲只有三十四小节,经过已故客家筝艺大家罗九香先生对客家筝曲的精深研究,对调骨(旋律骨干音)加以变化,由抑、扬、顿、挫的最佳布局以及速度的徐疾转折的独特安排,将全曲反复五遍演奏,使其成为古筝曲目的一代绝响。
《蕉窗夜雨》第一、第二遍采用较为自由的4/4拍的慢板,缓慢、平和而雅致,重在抒情。右手弹奏出的浑厚、多变的音色与左手吟、揉、滑、按等技巧的结合运用,精美而美妙,并以旋律骨干音“添字”和“延续滑音”的手法加以充实。精确表现了“一夜不眠孤客耳,耳边愁听雨萧萧”的思乡之情,诱发听众联想的意境。
自第三遍起速度开始加快,转入2/4拍节奏。旋律下降到低音区,而旋律骨干音则连续采用切分节奏加以变奏,浑厚浓重、铿锵有力的主音、下属音和属音,配以勾指技法形成的和弦低音与富有动力的旋律浑然一体,有雷声阵阵之感。
第四遍旋律移向中音区。骨干音以连续扫弦“加花”的技法来装饰。由于加花的音符不超过四个音,其古朴典雅的音色与前两段的慢板保持了风格上的统一,完美描绘了秋雨绵绵,“碧沙窗外有芭蕉”的诗情画意。
夜之曲篇8
在“”刚刚结束的年代,我国内地的***旅歌曲还是普遍以***、人民和***队为主题,曲调上讲究高亢、激扬,以展现***人的风貌。
时光流入20世纪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事业在全国各行各业的不断展开,受到外来流行音乐曲风的影响,加上我国文艺界自身也力求发展,我国内地的***旅歌曲也出现了新的变化。一首歌唱水兵的歌曲《***港之夜》的出现,使社会大众对***旅歌曲的审美也开始有了新的标准。
***港的夜呀,静悄悄
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
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
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
这首至今脍炙人口的歌曲,歌词细腻轻柔,不同于以往的***旅歌曲中的雄厚气势,反而给人一种清爽、一种恬静之感。给人带来这种优美意境的歌词,其背后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据词作者马金星回忆,《***港之夜》这首歌歌词的灵感,就是来自于他的一次在海岛上的亲身体验。1979年,马金星在舟山群岛蚂蚁岛体验生活,当时岛上有个招待所,坐落在陡峭的山崖上,而峭壁之下便是一望无际的大海。
有一天,马金星一个人住在招待所里,睡到半夜的时候,突然被一声巨响惊醒。他后来才发现,原来是海水涨潮。重新躺下后,他辗转难眠,望着天上那轮明月,一首小诗在他脑海中形成:
客浮至渔村,
不眠更已深。
头枕浸大潮,
小窗悬银盆。
这首小诗,便成为了《***港之夜》歌词的前身。之后,马金星又到海***导弹巡洋舰上体验生活,他感到海***战士晚上睡觉就如同躺在波涛上一样。很自然地,他的脑海中又出来一句很有诗意的歌词: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
《***港之夜》歌词的构思已经形成,但是,当时的社会环境还不是那么开放,这首词并没有被马上谱曲。直到一位崭露头角的***人歌手苏小明的出现,才使《***港之夜》中所描述的水兵生活,真实而亲切地展现在了广大群众的面前。
苏小明是海***文工团的歌唱演员,她有着不错的音乐感觉和嗓音条件。情真质朴是苏小明演唱的主要特色,深沉含蓄是她演唱的独特风格。之前她主要是参加合唱,1980年春节前后,她用自己翻唱的一些台湾校园歌曲,如《童年》《乡间小路》等,参加了海***机关、直属部队和地方几场演出,反响很好。
过了不久,《北京晚报》在国庆节前欲举办“金秋新星音乐会”,发出通知,希望各大演出单位派代表参加。海***文工团的领导经过慎重考虑,决定由苏小明代表海***文工团参加演出。正是为了在这场大型演出中有突出的表现,时任海***文工团团长的王建华向词作家马金星下达了任务:根据苏小明的演唱条件,为她写一首带有海***特色的新歌。
于是,马金星拿出之前写好的《***港之夜》的四句歌词,经过反复推敲,写出了这首带有抒情意味的歌颂***人的歌词。之后,经过作曲家刘诗召在旋律上的雕琢,《***港之夜》这首歌曲诞生了。
1980年9月底,金秋新星音乐会在首都体育馆如期举行。作为“”之后北京地区最大规模的文化盛事,这场演唱会吸引了无数目光,容纳数万人的体育馆座无虚席。
正是在这场演唱会上,苏小明首次公开演唱了《***港之夜》。演出结束之后,苏小明声名远播,她几乎成了当时年轻人心中的“偶像”。
严格地说,《***港之夜》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旅歌曲,它或许更适合被称为是一首流行歌曲。因此,有人也称其为中国流行歌曲的开始。
《***港之夜》成名了,随着它的影响越来越大,遭到的批评声也越来越多。有人批评这首歌的主题,说:“当兵就要提高警惕,怎么能唱海***战士睡觉呢?”当时许多报刊都相继发表评论,有的对歌曲表示公开的支持,有的则批评指责。不久,这些争论的声音就传到了海***总司令叶飞将***的耳朵里。
夜之曲篇9
浅议旋律与和声的完美结合 来源
【摘 要】肖邦对过去的音乐体裁进行的发展与革新,使夜曲得到发展并具有自己的个性特点,c小调夜曲更是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内在的张力,演奏时应注意力度变化情绪的层次要求,情绪转折后激昂慷慨,全曲达到高潮
【关键词】肖邦 夜曲 旋律 和声
在世界历史中,钢琴音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有无数的出色音乐家为之做出贡献甚至奋斗终生。有为“钢琴诗人”在世界音乐史这条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音乐像纯净的水晶,像清澈的泉水,荡涤着人们的灵魂,使情操高尚起来。他的音乐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
一、对肖邦及夜曲的认识
肖邦(Chopin.Fryderyk,1810—1849 ),他创造了19世纪浪漫主义最理想的键盘风格。他的音乐史主观内向的,带着忧伤的色彩。他的音乐风格。他的音乐是主观内向的,带着忧伤的色彩,音乐风格非同一般的具有个性特点,他的某些因素使人清楚的辨认出只属于他;肖邦的旋律基本上是声乐性的,这种旋律提供装饰性的可能性,但却是一种依据和声变化、转调、节奏变化和装饰性变奏的方面的自我发展;肖邦的和声概念同样具有显着的特征,它独特的和声实践完全走在他的是时代的前端;他的音乐风格中另一个今人瞩目的突出因素是他对自由速度的运用,他要求对严格速度的某种松动,另一个稳定的伴奏声部支持着旋律部分更为自由和即兴的色彩涂层。他的成就最突出的是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细腻、别致、富于抒情味道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其和声境界超过当时传统的界限极富色彩性,音乐是一种精雕细竹的音诗,像他想念的祖国一样甜美悲伤,有令人难忘的雅致的音,以及如银色的花边连着的音乐。格里格曾说:“是肖邦真正教会我如怎样写挪威的音乐”。由此可见他的音乐有深厚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肖邦一生共创作21首夜曲这些夜曲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类似费尔德似的夜曲,类似无言歌,是以一个音乐形象为基础的,其曲调在高声部,其他声部构成伴奏,在听这些乐曲时忧伤的深思,内心的悲伤和思念柔情的表白都很容易浮现在眼前;另一类有火一般的激情内心的惶恐不安和深痛的倾诉,以及与叙事曲相辉映的戏剧性情节,这类作品属于戏剧性长诗。如《c小调夜曲》,我想着重谈一下这首作品。
二、剖析《c小调夜曲》
《c小调夜曲》创作于1837年,这时肖邦的创作已很成熟。作曲家能对多样的内容、复杂的形象都通过深刻、细微、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段来刻画,这首夜曲内容深刻而且规模宏大旋律的气息悠长如歌,悲剧性、英雄性与动人心弦的抒情性相结合,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同时它的律动也充满了内在的紧张力,它在篇幅上虽然不如叙事曲大,但却与叙事曲非常相近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有着交响乐般的音响效果。几乎肖邦的全部夜曲都是用三部曲式写成的,《c小调夜曲》也不例外,他的曲式结构也是ABA的形式,但《c小调夜曲》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变化,在激动的热烈的中段过后作品不只是对第一段的简单再观,停止情绪的波动,而是继续激动下去,情绪上变得更加狂躁不安。
夜之曲篇10
【关键词】肖邦 夜曲 旋律 和声
在世界历史中,钢琴音乐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有无数的出色音乐家为之做出贡献甚至奋斗终生。有为“钢琴诗人”在世界音乐史这条长河中发出耀眼的光芒,他的音乐像纯净的水晶,像清澈的泉水,荡涤着人们的灵魂,使情操高尚起来。他的音乐早已超出了他的时代,是19世纪波兰最伟大的民族作曲家和爱国主义音乐家肖邦。
一、对肖邦及夜曲的认识
肖邦(chopin.fryderyk,1810—1849 ),他创造了19世纪浪漫主义最理想的键盘风格。他的音乐史主观内向的,带着忧伤的色彩。他的音乐风格。他的音乐是主观内向的,带着忧伤的色彩,音乐风格非同一般的具有个性特点,他的某些因素使人清楚的辨认出只属于他;肖邦的旋律基本上是声乐性的,这种旋律提供装饰性的可能性,但却是一种依据和声变化、转调、节奏变化和装饰性变奏的方面的自我发展;肖邦的和声概念同样具有显着的特征,它独特的和声实践完全走在他的是时代的前端;他的音乐风格中另一个今人瞩目的突出因素是他对自由速度的运用,他要求对严格速度的某种松动,另一个稳定的伴奏声部支持着旋律部分更为自由和即兴的色彩涂层。他的成就最突出的是比例完美的钢琴小曲,细腻、别致、富于抒情味道音色纤细,应用旋律装饰来丰富和声,其和声境界超过当时传统的界限极富色彩性,音乐是一种精雕细竹的音诗,像他想念的祖国一样甜美悲伤,有令人难忘的雅致的音,以及如银色的花边连着的音乐。格里格曾说:“是肖邦真正教会我如怎样写挪威的音乐”。由此可见他的音乐有深厚的民族性和强烈的民族精神。
肖邦一生共创作21首夜曲这些夜曲大体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类似费尔德似的夜曲,类似无言歌,是以一个音乐形象为基础的,其曲调在高声部,其他声部构成伴奏,在听这些乐曲时忧伤的深思,内心的悲伤和思念柔情的表白都很容易浮现在眼前;另一类有火一般的激情内心的惶恐不安和深痛的倾诉,以及与叙事曲相辉映的戏剧性情节,这类作品属于戏剧性长诗。如《c小调夜曲》,我想着重谈一下这首作品。
二、剖析《c小调夜曲》
《c小调夜曲》创作于1837年,这时肖邦的创作已很成熟。作曲家能对多样的内容、复杂的形象都通过深刻、细微、丰富多彩的艺术手段来刻画,这首夜曲内容深刻而且规模宏大旋律的气息悠长如歌,悲剧性、英雄性与动人心弦的抒情性相结合,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同时它的律动也充满了内在的紧张力,它在篇幅上虽然不如叙事曲大,但却与叙事曲非常相近音乐形象鲜明突出,对比强烈,音乐的发展充满动力,有着交响乐般的音响效果。几乎肖邦的全部夜曲都是用三部曲式写成的,《c小调夜曲》也不例外,他的曲式结构也是aba的形式,但《c小调夜曲》的与众不同之处就在于它充满了戏剧性的激情变化,在激动的热烈的中段过后作品不只是对第一段的简单再观,停止情绪的波动,而是继续激动下去,情绪上变得更加狂躁不安。
要弹好这首乐曲不仅必须具有良好的技术基础更需要有音乐上的一种情感,即使是有了这些也仍然要认真的单独练习乐曲的各个部分。知道匀度速度力度各个方面都达到完全的自如。
这乐曲的第一段是一只沁人肺腑的喧叙性旋律,刚开始演奏时声音不能太大,右手在演奏旋律时要下意识的去弹,用心去聆听、同时伴奏部分的节奏要严整均匀,加上沉重的低音下行级进,使乐曲成为一种哀痛,抒情的独白,似乎是在诉说一个凄美婉转的故事,但却也不是严峻庄重的色彩。第一段应特别注意一个问题是乐曲的第17、18小节与第1、2小节旋律音视完全相同的,但左手伴奏却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为了突出这种变化右手的触键方式应当稍有不同,手指应当要更立一些使旋律音的音色更加明亮,与开头的前两小节形成对比。这首乐曲的第二段和第三段的技巧性虽然较强,却不宜把它弹成炫耀技巧的练习曲,更不能只求快和响,中段是由威严的从容不迫的圣咏式和弦构成,但是这进行曲速度却使整个圣咏动力化:含蓄柔和的头几小节,蕴藏着还没有发挥出来的力量,这力量逐渐地集聚终于八度齐奏像一阵极速的洪流奔驰而出,“圣咏”变得不再含蓄柔和,而是庄严宏大雄壮有力,在这样高强度的弹奏中两只手要配合的天衣无缝,波音的和弦要弹奏得流畅,八度齐奏时,力度对比要强烈一些,另外要注意齐奏中的旋律音突出,在句子与句子之间的间隔时间不能太长,要紧凑些,否则会使乐曲产生脱节之感,没有如洪的气势。只有做到以上提到的几点才会有浪潮涌动的效果。同时还要注意低音的作用、和声的作用,练习时一定要弄清楚和声,弹低音的左手五指在力度上要给和声足够的支持,而且要像圆号那样有充分的延续性,从而使乐曲有丰富坚实的和声色彩,这也是肖邦钢琴曲的一个重要特点。里姆斯基·科萨科夫也曾说过肖邦音乐的和声本身就好像在歌唱。在弹奏第二段时最重要的是要掌握好这首乐曲中力度的层次问题,首先是旋律与背景的层次,如第25小节也就是中段的开始部分,这小节第一个音是由第一段最后一个音持续过来的,但这并不是主题开始的旋律音,如果弹奏的稍重一点就很容易给人“喧宾夺主”的感觉。其实旋律声音在右手的最上声部,因此右手五指的力量是很难掌握的,如果过于突出旋律,弹奏的太强会失去那种含蓄而又安静的气氛,如果太弱就没有旋律的曲线的美感,因此把握住这个度是很重要的。在八度齐奏时也要拉开主题音与伴奏音的距离,分清层次决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齐奏盖过主题、淹没主题,否则闹哄哄一片,使乐曲应有的辉宏气势和浪漫激情难以表现。
三、结语
《c小调夜曲》的产生,标志着夜曲这一题材创作中的新的倾向的出现,这部作品已经超出了一般的抒情小品的范围,而且有比较强烈的戏剧性和更深刻的思想内容,情绪对比较烈,旋律发展宽阔紧张充满动力性。内容方面也有一种在以前的夜曲中所未出现过的严峻激昂悲愤的情感渗透进来了,所以《c小调夜曲》在肖邦的夜曲这一题材中占有特殊的位置。另外想很好的演奏肖邦的作品必须了解肖邦的生活思想和心理活动及他作品的构思,并不时的把演奏意识从感性提升到理性。最后,我想用英国钢琴家阿瑟·赫德里的一段话作为结语,对于我们更好的演奏肖邦的作品是有启发意义的:“任何演奏家在演奏肖邦作品的时候,必须自始至终的运用音乐智慧,而不是单凭一点小聪明,单凭灵活的手指头,采用一般的钢琴手法,以及什么不花力气的诀窍就算演奏成功。这种智慧包括理智和感情。恰如其分的处理那些大量完整的作品。这样才能用真正的历史眼光来看待他的作品,以免把肖邦降低到略高于沙龙演奏家的水平。”
参考文献:
[1]索洛甫磋夫.肖邦的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