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兰季羡林10篇

二月兰季羡林篇1

儿子眼中的季羡林

《我和父亲季羡林》是一本注定要掀起轩然***的书。大师独子季承用二十万饱含深情的文字,历数父亲季羡林的人文情怀和家族小史:痛苦无奈的包办婚姻,美好缠绵的德国恋人,战火中漂泊的留学生活,艰难迷惘的“”岁月,扑朔迷离的父子恩怨,匪夷所思的文物失窃,貌似庄严的北大学府,与***的特殊友谊,和巴利文的一世情缘……在季承笔下,季羡林在热闹的学术追捧中其实内心寂寞。对学生倾尽关爱,但只是仑勉强合格的父亲。季承不为尊者讳,剖析自己的父亲,这需要勇气。虽然书中有些细节,真实得让人感到苦涩和悲怆,但对亲情的淡漠,却是一个时代留给知识分子的集体烙印。这是一个特殊的世纪家庭,是对历史的见证。

季承没有子承父业,而是改学理科。或许正因为这一点,让他的回忆更加真实,披露了大师在生活和情感上的秘闻,填补了不少空白。季承将父亲的性格缺陷归结于年轻时所受的创伤,从小寄居在叔父家,寄人篱下;包办婚姻让他娶了不爱的女人,但又没有勇气拒绝。当季羡林回到北京后,季承姐弟曾提出把母亲从济南接来一起住时,季羡林只很冷淡地说了一句:“我和你妈没有感情。”即使这样,季羡林还是拒绝了一生中唯一一次真正的爱情,那也是一段“婚外恋”。季羡林在德国留学期间认识了房东女儿、德国姑娘伊姆加德,伊姆加德为季羡林的论文打字,并从此开始度过了一段“热恋的时光”。最后,因为背负对祖国和家庭的责任,季羡林选择了回国,伊姆加德则终生未嫁。作为后人来讲,我们对于大师的选择,无从评价。

儿子笔下的季羡林,大师的背影是模糊的,父亲的形象是深刻的。在季承眼中,季羡林可以说是一个失败者,一个有国无家的浪人,一个孤独、寂寞、吝啬、无情的文人。早年的心结,塑造了他压抑、封闭、孤傲的性格,他的意气用事毁了自己一家,又使他身陷阴谋的泥沼而难以自拔。季承颠覆了被社会塑造的“大师”的完美形象,真实得近乎残忍。但其中包含着一颗挚爱之心,他希望还原一个真实的人的形象,也希望人们能够接受一个有缺陷的季羡林。

有人批评季承拿父亲的历史当摇钱树,并指责季承“不孝”。季承对此坦言:“在外人看来,父亲是‘国宝’级的学者,但在家人眼里,父亲是个很怪的人,内向又孤僻,对家人冷淡得都不像一家人。”季承表示,虽然父亲对家庭关心较少,但作为学者,他是一个天才,而现在他感到最大的难处,是如何传承父亲的精神和文化遗产。

季承心中的季羡林为什么会是这种形象?有人认为,一个缺少父爱的儿子眼里没有伟大的父亲,但这并不是一本被怨气左右的愤懑之作,季承既写出了父亲和家庭的隔膜与冲突,也表达了自己对父亲真正的理解。只是我觉得,对这些问题,从不同的视角看待,就会有不同的结论。保留心中对季老的那份感情吧,因为他毕竟是我们崇敬的大师!

女儿眼中的陈寅恪

《也同欢乐也同愁:忆父亲陈寅恪母亲唐》是陈寅恪的三位女儿陈流求、陈小彭、陈美延共同撰写的回忆录。作为20世纪中国一个很有典型意义的人物,陈寅恪一生充满苦难与悲凉。加上至今依然有许多丧失于战乱和的资料没有找回,湮没的历史情境无法复原,导致了人们对他的关注度一直很高。但在这样的背景下,他和夫人唐及自己的孩子们,却有着温情难忘的故事,用孩子们的话说就是“也同欢乐也同愁”。在双亲陈寅恪、唐离去四十多年后,陈氏三姊妹已是七八十岁高龄的老人,她们倾注心血,合作撰写了对父母的回忆,了却缠绕心头多年的夙愿。在这本书里,她们讲述了从孩提时代依稀记事起,大体到1949年,和父母一起生活的日子里,种种亲历、亲闻、亲见的往事。陈寅恪的这些早年旧事此前鲜为人知,读来饶有趣味,让读者了解了学者的另一面。

回忆录的开头两章,追述陈寅恪祖辈家世,去东洋、西洋求学,与夫人唐相识的姻缘,婚恋成家等故事,读来饶有趣味。接着文写到抚育孩子、奉养老父、教书治学的校园生活,抗战烽火中的举家流离,父亲目盲下的种种际遇,母亲面对艰厄世事的坚韧,以及父母之间相知相携的深厚情感。全书生动地展现了知识分子“***之精神,自由之意志”的理想信念,是一部反映20世纪上半叶,知识分子心路历程与事业追求的心灵史诗。此外,本书还揭示了大师的无奈,给人一种无言的悲怆和凄凉,读来感人泪下,怅然叹息。

陈寅恪是三百年甚至一千年难得一见的历史学家,出身清代名宦之家,是晚清湖南巡抚陈宝箴之孙。书中记叙了有着姻亲关系的陈氏、唐氏、俞氏家族,晚清、民国时***治、文化舞台上的活跃人物,如陈宝箴、陈三立、陈师曾、唐景崧、俞明震、俞大维等几代人。三姊妹从亲眷的角度,忆述了大家族中的亲情相助,生死别离。也以晚辈的眼光描写了陈、唐夫妇与众多学者教授、授业弟子的交友往来。经三姊妹的生花妙笔,给读者既呈现了一个鲜活立体的平凡父亲形象,又展现了一位坚守民族大义的知识分子形象。

三姊妹虽然均非文史专业出身,但自小所受庭训和家风影响,在写作过程中本着严谨求实的态度,强调亲历、亲闻、亲见,竭力做到真实无误,有一分把握说一分话。三姊妹在事隔多年追忆往事时,更深刻地体会到双亲的生不逢时。他们年轻时就怀有宏大的理想与抱负,无奈生于乱世,内外环境的干扰,使实现自己的追求,面临重重阻障,即便如此,他们没有放弃目标,仍艰难执着地前行。双亲无论何时何地,都恪守做人的道德准则“未尝侮食自矜,曲学阿世”。三姊妹通过这些珍贵的回忆,向人们展示了一代学人的精神世界,也透过这样一个家庭聚散的经历、个人遭遇的故事,折射出了20世纪的国家兴亡、时代变迁。

这本书呈现给读者的,与其说是动荡年代里国学大师的心灵史,不如说是一个东方民族的漂泊史。作为后来者,面对《也同欢乐也同愁》这本书,以及作品中的天才大师,或许能让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更真切地感知历史的真相,并从中吸取一些“历史的教训”吧。

女儿眼中的冯友兰

《旧事与新说:我的父亲冯友兰》是冯友兰的女儿、年逾八十的作家宗璞回忆父亲的书。冯友兰是个争议很大的人物,不管是在学术领域,还是在学术之外,都有可议之处――可议未必是一件坏事。在学术领域,人走茶凉无人议论,才是一种悲哀。学人都有其复杂性,像冯友兰这样的学者,更不是一句两句话说得清的。宗璞在二十多年中所写的一切为父亲正名的文章,都是

以自己的历史见证人身份和文献资料作为依据的。在这一点上,作家宗璞已不再是一名作家,也不是冯友兰的女儿,而是一名冷静、客观、理性的局外人。她的引经据典、据理力争,如此急切,'又如此真诚。她所做的一切,都为着一个目的:用自己的文字使“写的历史”向真实靠近。

冯友兰有其鲜明的个性。他总是在思索,在考虑问题。书中写到,因为过于专注,冯友兰难免有些呆气。他晚年耳目失聪。自己形容自己是“呆若木鸡”。其实这些呆气早已有之。抗战初期,几位清华教授从长沙往昆明,途经镇南关,冯友兰手臂触城墙而骨折。当时司机通知大家,不要把手放在窗外,要过城门了。别人都很快照办,只有冯友兰听了这话,便考虑为什么不能放在窗外,放在窗外和不放在窗外的区别是什么,其普遍意义和特殊意义是什么……还没考虑完,已经骨折了。这说明冯先生爱思索,他那时正是因为在思索,根本就没有听进司机的话。

冯友兰牺牲了自己的尊严,来谋取生存的空间,委曲求全于一个苦难的时代。书中提到的鲜为人知的冯友兰的侧面,让我们对历史和人生,有了更深刻、更丰富的体悟和反省。1985年底,冯友兰过生日,邀请北大的梁漱溟参加,梁先生来信说,因足下谄媚,拒绝参加寿宴。后来,冯友兰在宗璞的陪伴下回访梁漱溟,消除误会。宗璞对梁漱溟说了这样一段话:“我们习惯于指责某个人,为什么不研究一下中国知识分子所处的地位……知识分子既无***的地位,更无***的人格,真是最深刻的悲哀!”宗璞这本书的好处在于,它让我们了解到另一位不大为人所知的冯友兰,一个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冯友兰。

二月兰季羡林篇2

不戴“国学大师”的桂冠

2006年,季羡林先生在95岁高龄时,郑重请辞三大桂冠,远离虚名。“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这是季羡林先生在《病榻杂记》中写下的文字。这里的三顶桂冠分别是“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这三个称号。

对于被称为“国学大师”,季羡林说,

“我自己被戴上了这一顶桂冠,却是浑身起鸡皮疙瘩。”然而,辞世的季羡林,还是没能摘掉这顶桂冠,“国学大师”称号频现于媒体和公众悼评中。

季羡林是一位大师级的学者,在印度古文字学、梵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领域的研究高度,当下无人企及。但是,非要给“大师”戴个帽子的话,那应该是“印度学”、“东方学”而不是“国学”的帽子。当然,看淡名利的季羡林,并不关心这顶帽子的高度,他不喜欢这种“黄袍加身”的感觉。他在《生命沉思录》中写道:“我从来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现在,如果让我信一回的话,我就恭肃虔诚祷祝造化小儿,下一辈子无论如何也别播弄我,千万别再把我播弄成知识分子。”美国《侨报》对此评价说,与季羡林相比,当下余秋雨、于丹等“大师”做派不足一论。

但是,自称连“国学小师”都不够更遑论“大师”的季羡林是有国学深厚功底的。作为泛“五四”时期成长起来的学人,季羡林前后的那一代学人都是中西学兼修的,病榻上的他还能背诵几百首古诗和几十篇古文。

1926年,15岁的季羡林考入山东大学附设高中,山大附中的老师尊孔成风,古文水平极高。季羡林的国学之路由此起步。然而,1930年,季羡林考入的却是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业方向德文。在清华,他师从吴宓、叶公超学东西诗比较、英文、梵文,并选修陈寅恪教授的佛经翻译文学、朱光潜的文艺心理学、俞平伯的唐宋诗词、朱自清的陶渊明诗。陈寅恪的“佛经翻译文学”让他对研究梵文和巴利文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1935年,季羡林进入德国哥廷根大学主修印度学,德国是当时梵文研究最权威的国家,汇聚了世界知名的梵文学者。这里的希腊文、拉丁文、阿拉伯文、梵文、西欧各国文字,都有水平相当高的教授。“留德十年”,他先后掌握了梵文、巴利文、佛教混合梵文、吐火罗文等古代语言。

至此,季羡林学涉中西,但他还是自认为不足以忝列国学大师之列。

大师之交

季羡林的人生际遇与国学大师们交结在一起。这些或师或友的举足轻重的人物,影响了季羡林一生。

季羡林生平最敬仰的4位前辈,分别是陈寅恪、胡适、梁漱溟、马寅初。陈寅恪“***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影响季羡林的人生态度,胡适的“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影响季羡林的学术态度,而粱漱溟影响季羡林的是“三***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马寅初影响季羡林的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1946年,35岁的季羡林从德国留学归来,在清华任教。在这期间,季羡林和胡适有了密切的接触,他对胡适极为敬重。胡适对这个后学也偏爱有加,直至晚年还曾评价说做学问应该像季羡林那样。季羡林后来回忆说,

“我同适之先生,虽然学术辈分不同,社会地位悬殊,想来接触是不会太多的。但是,实际上却不然,我们见面的机会非常多。我作为一个年轻的后辈,在他面前,绝没有什么局促之感,经常如坐春风中。”

1999年,季羡林以88岁高龄访问台湾,专程前往南港拜谒胡适的陵墓,行三叩大礼。他在《站在胡适之先生墓前》中说,“我现在站在适之先生墓前,鞠躬之后,悲从中来,心内思潮汹涌,如惊涛骇浪,眼泪自然流出。此时,我的心情也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未了的“大国学”

行至暮年的季羡林先生,视线一度从东方学转移到了国学。

季羡林不是扎到故纸堆里研究同学,而是振兴国学,2007年3月他提出了“大国学”的概念。“大国学”包括全中华56个民族的文化财富,特别是藏族文化、***文化。“大国学”还应包括历代中国人向世界学习而中国化了的成果。

季羡林说:“国学应该是‘大国学’的范同,不是狭义的国学。国内各地域文化和56个民族的文化,都包括在‘国学’的范围之内。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有各种不同的表现形式,但又共同构成中国文化这一文化共同体,是一种大一统式的‘文化调和’。因此我想,五术六艺诸子百家之学,东西南北凡吾国域内之学,都可称为‘国学’。在国际上,近似的名词称谓汉学(Sinology)或称中国学(China Studies),西方学者把藏学、满学等排除在汉学(Sinology)之外,有故意破坏中国大统一之嫌;现代‘华学’学者针对这种情况,把国学称为‘华学’(China Studies),包括中华汉学和古代三皇五帝所有后裔民族之学,均列为中国之‘国学’。”

“季先生留下了许多宝贵的文化遗产,他晚年提出的‘大国学’概念,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中国文化是一个慢慢融合的过程,是各个民族和地区一起缔造的,也是历史上中国与其他国家交往、沟通一起形成的,这大大开阔了我们的眼界。”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系教授李学勤说,相对于西方化概念的“东方学”,季羡林研究的其实是他自己的意义上的“大国学”,季羡林“站在中国的立场上”,与西方人的东方学,立场完全不同。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

季羡林历经了千回百转的人生。他宣统三年出生,经过清王朝、袁世凯的洪宪、的统治,一直到***,走过“”,走过改革开放30年。

“焚膏继晷,兀兀穷年”,季羡林为学术耗尽了最后一丝精力,也经历了师友亲朋不在的孤寂和丢画事件的纷扰。

在半年多前,同绕着季羡林身旁的新闻都是诡异的“季羡林丢画事件”。关于丢画事件,季羡林事前并非不知情,但还是选择了忍耐,一如他面临的历次风波。因为季羡林说过,“对待一切善良的人,不管是家属,还是朋友,都应该有一个两字箴言:一日真,二日忍”。

二月兰季羡林篇3

著名晚清传记作家贾英华的畅销书《末代太监秘闻》英文版(The Last Eunuch of China:The life of Sun Yaoting),由五洲传播出版社出版。美、英、法、德、日等诸多国际权威媒体先后多次评论此书。据北京使馆区外文书店统计,此书销售量已超过英文畅销书《狼***腾》三倍以上。此书中文版在大陆出版后。首版印行十万册,先后被数百家国内外媒体评介,数十家报刊连载。此书目文版不到一年再版七次,成为风靡日本的畅销书。

鉴于此书独特的文史价值,溥仪的胞弟溥杰曾为此书亲笔作序并题写书名,称此书“难得清官汇秘闻,拨开当日九重云”。传主孙耀庭亲笔撰写自序,称赞此书:“绝无任何随意编造或穿凿之处,可以作为信史来读的。”

此书作者贾英华与孙耀庭是无话不谈的忘年挚友,通过多年交往且录下近百小时录音,经多方考证,撰写此书。此书以他八岁净身。十五岁进宫,伺候光绪的妃子――端康太妃,末代皇后婉容和末代皇帝溥仪及其坎坷经历为主线,真实描述了末代太监这个群体各异的坎坷人生以及晚清宫廷的神秘生活。通过孙耀庭一生的传奇经历,折射了中国近百年历史的珍贵侧影,堪称反映紫禁城及京津风俗的百年历史长卷。

书中对于晚清以来的宫中重大谜团。如,同治皇帝驾崩死因、“热河”、太监安德海之死、光绪皇帝被囚、珍妃之死等,从亲历亲闻角度作了解读,

《民国上将汤恩伯》

作者:朱连法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汤恩伯,中国国民******高级将领,曾参与对日抗战和国共内战。他戎马一生,具有传奇色彩。他在战术方面的精深学养,使他能于几无队职经历的背景下胜任旅长、师长职务,而独当一面时则显现惊人的统御天赋,成为抗战时期日***最畏惧的中国将领之一。然而,汤恩伯最后在国共内战中的表现只能用“糟糕”来评价……本书以纪实手法向我们展现了民国上将汤恩伯的传奇人生。

《这一辈子》

作者:季羡林

出版:中央编译出版社

对时势的推移来说,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面镜子,我的心当然也不会例外。我自认为是一个颇为敏感的人,我这一面心镜,虽不敢说是纤毫必显,然确实并不迟钝。我相信,我的镜子照出了20世纪长达九十年的真实情况,是完全可以信赖的。关于此书,这是季羡林先生自己的话。

《身上的事:程砚秋自述》

作者:程砚秋

出版: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本书没有着意表现程砚秋先生在京剧艺术方面的成就,而更看重他以一个苦孩子的出身,如何一步步跨入艺术殿堂。他主动或被动地接受着生活,坚韧而执著,一如他在舞台上幽咽凝重的唱腔。

《福特传:等我死后再公开》

作者:(美)德弗兰克

翻译:王海舟 闫鲜宁

出版:中信出版社

这是一场跨越三十余年的私密对话,它始于一次口误。

二月兰季羡林篇4

今时今日,位于长春净月的农博园却热火朝天,游人如织。为何?只因第四届吉林冬季农博会在这里举办。在这里,不仅有琳琅满目的年货,还有各种精彩的表演;不仅能欣赏到精美的雪雕长城、温馨的冰雪农家小院,还有满眼绿意的花草树木。

农博会入口处红彤彤的灯笼,红彤彤的飘带和地毯,组成了迎接2013年的“红红火火”;花卉以及蔬菜展厅那身姿招展的绿色植物,温暖了寒冷的冬季,“绿出新意”;辞旧迎新,过去的一年五谷丰登,粮满仓,而这正体现在温室展厅一侧,金黄的玉米囤子,金黄的玉米穗,意喻新的一年新的收获,收获黄灿灿的金秋;冬季的长春,少不了雪,而农博园的雪,没等到自然融化就被艺术家们用精巧的双手,雕刻成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为农博会添置一件件雪白的外衣。

最热闹莫过于年货大集

记得儿时,家里的年画最多的是“年年有鱼”,“鱼”谐音“余”,意喻来年有个好生活。而年夜饭中,也少不了“鱼”这一味主菜。在展会现场,一眼就看到几位老东北装扮的展商,戴着狗皮帽子,穿着狗皮大衣,一看就是东北味。那他们展销的都是些什么年货呢,对,就是鱼。而他们带来的鱼不是咱们在市场里常见的鱼,市场里的鱼都是人工饲养的,而他们带来的鱼是纯野生的。由此,可以了解他们这身装扮加上野生鱼的组合是如何的吸引市民了吧。

一团泥巴能做什么?既不能抹墙也不能搭炕,既不能栽花也不能种粮。很多人一听,泥巴,那么脏的东西,提它干甚?对我们来说,泥巴没什么用处,但一提到天津的泥人张――张明山,大家都是耳熟能详。他自幼随父亲从事泥塑制作,练就一手绝技。18岁即得艺名“泥人张”,以家族形式经营泥塑作坊塑古斋。他只须和人对面坐谈,搏土于手,不动声色,瞬息而成。面目径寸,不仅形神毕肖,且栩栩如生,须眉欲动。如此神技,令人艳羡。这不,咱这冬季农博会现场,也有这么一位“东北泥人张”。你看那展位上琳琅满目的泥人作品,让人眼花缭乱。而这么多作品是我们平常所见的“泥巴”么?“东北泥人张”说,“泥人”所用材料是含沙量低、无杂质的纯净胶泥,经风化、打浆、过滤、脱水,加以棉絮反复砸柔而成为“熟泥”,其特点是粘合性强。辅助材料还有木材、竹藤、铅丝、纸张、绢花等。塑造好的作品最后进行自然风干。那么,如此的艺术创作,是否能引起你购买的欲望呢?

春节就要到了,家里需要粘贴对联,福字。去商场买,几乎都是一个模样,没有特色。而在冬季农博会,就有一个这样的摊位,著名书法家现场书写“福”字与对联,赠送给游客。拿到赠送的福字,抬头一看,好家伙,头顶和周围墙壁上挂满了书法作品和绘画作品。据展位负责人林老师介绍,从展会1月15号开始直到结束,会一直坚持免费赠送“福”字,而每天都会有几位著名书法家在现场参与活动。而且,届时将进行新春祈福活动,为市民过上一个幸福的新年送上祝福。

年货大集里还有很多好玩的,有待大家去发现。

最舒心的莫过于花卉馆

逛年货大集逛累了,可以去周边花卉馆驻足、畅游。室外冰天雪地,室内扑鼻而来的是沁人心脾的芳香,映入眼帘的是花的海洋……

“真是太美了!”这几乎成了每一位进入园林景观区的市民挂在嘴边的话。6万平方米的花卉展区,种植了60余种花卉和30余种绿色植物,如百合、郁金香、玫瑰,凤凰木、曼陀罗以及合欢树等。

据农博园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片几万株百合是去年10月开始种植,是特意为农博会准备的。通过精心控制温度,几万株粉色、黄色、白色的百合花竞相绽放,娇艳欲滴,香气扑鼻。“百合的适宜温度是15℃到25℃,如果差1℃花期就能差3天,通过温度控制,我们在农博会期间,把最美丽的花景展示给市民。”工作人员说。

而作为市花君子兰,也是本次冬季农博会的一大亮点。君子兰花卉展销区建有11栋君子兰花卉种植温室,占地1.5万平方米。其中,主要推介的是垂笑君子兰、大花君子兰两大品种、几十个类型、15万株花卉及幼苗。同时,长春市第四届君子兰迎春花展将作为“会中会”在冬季农博会上举办,并将于2月5日开幕,会期三天。展区设在6万平方米温室叶类菜基质栽培区内,占地1300平方米,设120个标准展位。

面对赛江南的美景,众多市民拿起相机、手机不停的拍照留念,为即将辞行的龙年和即将到来的蛇年留下珍贵的照片。

二月兰季羡林篇5

不来龙胜,很难想象一件蓑衣能盖住一块田地。怀着对龙脊梯田的好奇,我们打算亲身体悟龙脊梯田和这里瑶寨的魅力。11月初,我们驾车驶出桂林市,两小时后到达龙胜县和平乡,极富盛名的龙脊梯田就在这里。

长发红瑶女

龙脊梯田有三大景区:金坑大寨红瑶梯田观景区、平安壮族梯田观景区、龙脊古壮寨梯田观景区。我们从瑶族中的红瑶聚居地大寨村上山。

在大寨村停车场,几位红瑶女围上来推介住处,问询是否需要帮忙背行李,她们一律黑巾包头,穿粉红或绣着粉色***案黑色的衣衫,背个背篓。

一位梳马尾巴、穿牛仔服的姑娘汉语讲得很流利,颇有诚意地请我们上山看看她家的吊脚楼。

跟着这位叫潘凤兰的姑娘爬了一公里多陡峭的山路,终于来到大寨村五个寨子中最小的壮界寨。

潘凤兰告诉我们,红瑶女的独特服饰外人看来都差不多,衣服上的***案有动物、花草山川河流等,全部是手工织绣而成,其实不同的人群是有区别的——老人穿黑色的上衣,年轻女性穿大红织衣。

潘凤兰的母亲今年六十岁左右,大家都亲切地喊她潘阿妈。在潘凤兰的“看日出宾馆”,潘阿妈打开发髻梳理头发。头发看上去至少有一米多长,乌黑发亮,一群女游客羡慕不已。

潘阿妈说,头发黑亮是因为平时只用淘米水洗头,红瑶女从小就要蓄发,十八岁成年礼上会剪掉一截珍藏起来,然后再蓄,蓄长后将珍藏的长发一起在额前盘成发髻。传统中,红瑶女的盘发也很有讲究:乌龙盘表示已婚已育;螺丝盘表示已婚未育;用黑色手织布包起长发的是尚未婚配的阿妹,结婚当天,由新郎亲自打开长发。

这座大山脚下,有个叫黄洛的寨子,因为寨中有60多位长发红瑶女,被称为“第一长发村”。

大山里的瑶寨

当晚我们就住在潘凤兰家,3个房间,每间房每晚100块钱。

深秋的傍晚,站在海拔1000多米的瑶寨里,一眼望去,层层叠叠的梯田在雾霭中蜿蜒起伏,一条条曲线从山脚到山顶,看细处柔和妩媚,观大局潇洒恢弘。

梯田依山势环绕而上,每座山除山顶一块田面积较大外,从山脚至山腰再至山顶,很多地方宽的只有四五米,窄的不过两三步——在这样的地方走路都不容易,春种秋收,何其艰难。

11月初正是水稻刚刚收获的季节,收割完的梯田里露出褐色的土壤,零星有些绿色的蔬菜苗,每一级梯田的边缘筑有埂堰。一位同住这家的游客说,他这是第三次来了,梯田在稻田插秧时、成熟时、收割后,景色各不相同,都是动人心魄的美。

潘凤兰的阿爸告诉我们,这里的梯田已有七八百年历史,是壮族和瑶族的祖先们刀耕火种、一点一点开垦出来的,大寨村有五个寨子,六七千人口,都姓潘,是一个祖先传下来的后人,他们世代务农。在这里发展旅游业之前,梯田就是一家人的生计。

10年前,潘凤兰家建了现在这座吊脚楼,开起了家庭旅馆。吊脚楼有四层,一层是厨房、储物间和客厅,二层三层是客房,四层自住。楼体主要是竹木结构,部分用砖,潘阿爸说,在山下买砖只要8分钱一块,运到山上就要四毛八一块了。不过成本虽高,收入也还可以。潘阿爸说,这间“看日出宾馆”,每年有三四十万元的收入。

有病不求医

一进大山,我们这群从“灰霾之都”飞来的游客就被清新的空气陶醉了。但不多久,又被远离“文明”的“原始”难倒了:入住当晚,3岁的儿子突然严重腹泻。去年这时候,小家伙因为同样的症状,在儿童医院被诊断为“小儿秋季腹泻”,吃药近一个星期才痊愈。

试着问问房东,回答没有西药。不过,潘阿爸听完情况后,要我们别急,有办法。他从外面找来一棵植物,掰下蚕豆大的白色块根,洗干净后用刀切碎,泡在一碗开水里,让给孩子连水带根服下。见我疑惑,他说,他的外孙女拉肚子就吃这个,很快就会好。

果然,儿子服下这草药,夜里只拉过一次,之后就安稳地睡了。第二天早晨,潘阿爸又用一种植物的叶子包起一个鸡蛋,用火烤熟,给孩子吃掉。就这样,腹泻治愈了。

听潘阿爸说,寨里人生病几乎不去医院,都按祖先传下的办法自己治。潘阿妈的耳朵上有一对看起来很重的银耳环,是结婚时戴上去的,平时身体不舒服了,它们就会发黑,要拿下来擦拭,如果耳环一直光亮,就说明身体无恙。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身处美好的风景中,吃着有机粮食蔬菜,生病都不用下山,很多游客直言太羡慕红瑶寨里的生活,打算“隐居于此”。

山外的人想进来,山里的人想出去。现在,寨子里很多人开始将孩子送到山外去读书,潘凤兰8岁的女儿就在桂林读小学二年级。过去,瑶族不与外族通婚,现在也不再坚持这一传统。潘凤兰说,旁边另一座吊脚楼里的人家,就找了个山外的汉族女婿。

二月兰季羡林篇6

“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季羡林先生的这句话振聋发聩,尤其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体会更深,他们自己或者同学中的很多人因为读书考上大学,毕业后找到不错的工作,如今成为社会的中坚。

捧着这本书,我突然想起自己小时候的读书故事。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即便普通家庭孩子的物质生活是极其单调的,即使父母收入并不高,读书却让我们三姐妹的精神生活不至于太贫乏。相对于那个年代的大多数家庭,父亲母亲的藏书算是丰富的了,在父母的带动下,我们三姐妹也养成了读书的好习惯,还喜欢摘录优美词句与经典段落。家里书籍林林总总,《山海经》《左传》是繁体字,我囫囵吞枣地翻阅;《红楼梦》里的诗词动人,让我不断吟诵,“晴雯病补孔雀裘”的细节激发了我对绣花等女红的浓厚兴趣;冰心的《陶奇的暑期日记》符合女孩子对暑假生活的理想,对童年暑假的记忆便定格在蓝天白云清风送爽的感觉里;莫泊桑的《一生》,让一个即将进入青春期的女孩对人生萌生了淡淡的忧伤,狄更斯的《艰难时世》让我对英国的风土人情有了一点了解;一沓《上海歌声》旧杂志,让我领略了上海影星歌星的风采。

《怎样画钢笔画》《怎样画水彩画》《怎样画人体》,激发了我对绘画的兴趣,我在妈妈指导下练习了简单的素描技法,平时随手画几笔也有出彩的瞬间;《***说日用物品》里的各种现代时髦物品让小小年纪的姐妹们对外面的世界有了见识;《***说植物》《***说水果》,让我有了一点植物学常识,更加热爱大自然;《游艺活动大全》里的百科知识竞猜、常用谜语、棋类知识、交谊舞舞步入门、小游戏设计与实施等等,让我对组织同学活动驾轻就熟;上海黄培英女士1948年编的《绒线编织技法》让我爱上了织毛衣,她邀请电影与戏剧明星做模特,穿上她精心编织的各款时髦绒线衣拍照,张张精致有型,光彩照人,还附有此款毛衣的详细针法与用线量。

记得一个大雪天,我们窝在简陋的教师宿舍里读书,打发漫长的寒假时光。读的是郭小川的诗集,早上明明是《甘蔗林―青纱帐》,怎么到了晚上再去翻看,就变成了《青纱帐―甘蔗林》?父亲笑话我惊愕的样子,原来是大诗人的两本诗集!

后来,父亲带回家的《新华文摘》《收获》《十月》《译林》等期刊引领我更热爱文学艺术,打下了文史哲基础。苏联电影《乡村女教师》文学读本,我们全家看了不知多少遍,献身于乡村教育的瓦尔瓦拉的事迹激励过我母亲,让她成长为全国优秀小学教师,培养了无数桃李,也激励我在教师岗位兢兢业业。

等自己有了女儿,在她幼小的时候,我为她朗读童话,讲各种自编的故事,大一些后,选择优美散文与经典小说在她晚上入睡前朗读给她听,潜移默化地给孩子文学营养,拓宽视野,分享亲子的温馨时光。

二月兰季羡林篇7

关键词:佛教故事 文化传播 民间交流

中***分类号: I206.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6938(2011)03-0125-04

Academic Reflection on Buddhist Stories in Lie Zi and Cultural Communication

Zhang Chunhong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History,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Lanzhou,Gansu,730070)

Abstract:Reliable historical documents has its reliable side, also has its unreliable side. One of the features about culture communication is the diversity of ways and flexibility of means. If we are only arrested and confined to the written historical literature, we will ignore the route and modes of transmission existing. In this paper, the Buddhist stories in Liezi are taken as examples to reflect a neglected phenomenon in our research: the interaction communication in the exotic culture, the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played important role in cultural development.

Key words: Buddhist Stories; Cultural Communication; non-governmental exchanges

CLC number: I206.2 Document code: AArticle ID: 1003-6938(2011)03-0125-04

人类的文化传播是一个驳杂无序的复合体,任何语言都不足以涵盖它的全部,在传播途径上,既没有方法的标准性,也没有方式的一致性。这就要求我们,在分析历史上任何一种文化传播现象时,不能轻易肯定此途径,而忽视彼途径,要充分认识到文化传播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以下以《列子》中的佛教故事为例,具体分析文化传播途径的多样性及其方式的灵活性。

《列子》一书,先秦两汉文献中记载甚少,文辞内容又驳杂无序。所以长期以来,有关该书的争议很多。其中与佛教、佛典的关系,一直是研究者辩论的焦点,尤其是季羡林先生,在这方面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心血,为后继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其中针对《列子》剽掠佛典一说,我们与季先生有着不同的看法,今就此略陈己见。

1 《列子・汤问篇》中佛教故事的母体渊源

1949年2月,季羡林先生写成了《〈列子〉与佛典――对于〈列子〉成书时代和著者的一个推测》一文。针对《列子》与佛典的关系,季先生首先梳理了历代研究者的评论和看法,肯定了前人的成果与贡献,也指出了他们的不足:“这些意见有的都很中肯;但类似上面举出的这些记载散见佛典,我们虽然可以说,《列子》剽掠了佛典,我们却不能确切的指出剽掠的究竟是哪一部,因而也就不能根据上面这些证据推测出《列子》成书的年代。”[1 ]然后,以《列子・汤问篇》第五章内容为证,认为《列子》抄袭了佛典《生经》,“我们比较这两个故事,内容几乎完全相同,《列子》与《生经》里机关木人的故事绝不会是各不相谋的***产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个抄袭的另外一个。现在我们既然确定了印度是这个故事的老家,那么,《列子》抄袭佛典恐怕也就没有什么疑问了。”[2 ]

《列子》袭用佛典一说,古已有之,如张湛的《列子序》、洪迈的《容斋四笔》中都有类似言论。与前人相比,季先生不仅明确提出了“剽掠”一说,而且具体指明了《列子》抄袭的佛经内容,显得很有道理,很具说服力。下面,让我们来看一下季先生所举例证。

《列子・汤问篇》第十三章:

周穆王西巡狩,越昆仑,不至m山。反还,未及中国,道有献工人名偃师,穆王荐之,问曰:“若有何能? ”偃师曰:“臣唯命所试。然臣已有所造,愿王先观之。”穆王曰:“日以俱来,吾与若俱观之。”越日偃师谒见王。王荐之,曰:“若与偕来者何人邪?”对曰:“臣之所造能倡者。”穆王惊视之,趣步俯仰,信人也。巧夫z其颐,则歌合律;捧其手,则舞应节。千变万化,惟意所适。王以为实人也,与盛姬内御并观之。技将终,倡者瞬其目而招王之左右侍妾。王大怒,立欲诛偃师。偃师大慑,立剖散倡者以示王,皆傅会革、木、胶、漆、白、黑、丹、青之所为。王谛料之,内则肝、胆、心、肺、脾、肾、肠、胃,外则筋骨、支节、皮毛、齿发,皆假物也,而无不毕具者。合会复如初见。王试废其心,则口不能言;废其肝,则目不能视;废其肾,则足不能步。穆王始悦而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诏贰车载之以归。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3 ]

《生经》卷三《国王五人经》:

时第二工巧者转行至他国。应时国王喜诸技术。即以材木作机关木人,形貌端正,生人无异,衣服颜色,黠慧无比,能工歌舞,举动如人。辞言:“我子生若干年,国中恭敬,多所馈遗。”国王闻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升阁而观。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进止,胜于生人。王及夫人,欢喜无量。便角眨眼,色视夫人。王遥见之,心怀忿怒。促敕侍者,斩其头来:“何以眨眼,视吾夫人?”谓有恶意,色视不疑。其父啼泣,泪出五行。长跪请命:“吾有一子,甚重爱之。坐起进退,以解忧思。愚意不及,有是失耳。假使杀者,我当共死。唯以加哀,愿其罪。”时王恚甚,不肯听之。复白王言:“若不活者,愿自手杀,勿使余人。”王便可之。则拔一肩榍,机关解落。碎散在地。王乃惊愕:“吾身云何嗔于材木?此人工巧,天下无双,作此机关,三百六十节,胜于生人。”即以赏赐亿万两金。即持金出,与诸兄弟,令饮食之,以偈颂曰:观此工巧者,多所而成就。机关为木人,过逾于生者。歌舞现伎乐,令尊者欢喜。得赏若干宝,谁为最第一。[4 ]

从情节来看,《国王五人经》与《列子・汤问篇》所记确实较为接近,应属于同一情节母题,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看了这两个故事这样相似,我想无论谁也不会相信这两个故事是各不相谋的***产生的,一定是其中的一个抄袭的另外一个。”[5 ]

但是,故事情节的相似就一定能够证明二者之间存在抄袭关系吗?这一命题要想成立,必须满足一个前提――佛教故事传播到其他地域的唯一途径只能借助佛典的输入。但从现实情况来看,这一前提是不能成立的。

文化的交流、信息的传播,并不总是按照人们的规定路线去进行,它有自身的随意性、偶然性和多样性。佛教内容在中原的流传也具有这些特征,传播途径是多条线路的,传播方式是随意的。就我们所知,佛教内容东传中原至少有两条信息链。其一,有些佛教内容是在佛典输入中原后,方才开始传播,这类内容的信息链可以归结为:佛典输入中原――译成汉文――佛教内容逐渐流布开来。以《旧杂譬喻经》为例,此经在三国时就已输入中原,东吴康僧会将其译成汉文。此后,《旧杂譬喻经》中的许多佛教故事广为传播,为时人所熟知,其中有些故事还被中原文人纳入到自己的作品中。比如上卷中有“鹦鹉救火”的故事:

昔有鹦鹉,飞集他山中,山中百鸟畜兽,转相重爱,不相残害。鹦鹉自念:“虽尔(乐),不可久也,当归耳。”便去。却后数月,大山失火,四面皆然。鹦鹉遥见,便入水,以羽翅取水,飞上空中,以衣毛间水洒之,欲灭大火。如是往来往来。天神言:“咄!鹦鹉!汝何以痴!千里之火,宁为汝两翅水灭乎?”鹦鹉曰:“我由(固)知而不灭也。我曾客是山中,山中百鸟畜兽,皆仁善,悉为兄弟,我不忍见之耳。”天神感其至意,则雨灭火也。[6 ]

刘宋时期,小说家刘义庆编撰《宣验记》时,就将“鹦鹉救火”的故事编入其中,虽然略有改动,但故事情节基本一致。

有鹦鹉飞集他山。山中禽兽,辄相爱重。鹦鹉自念:“虽乐,不可久也。”便去。后数月,山中大火,鹦鹉遥见,便入水沾羽,飞而洒之。天神言:“汝虽有志意,何足云也!”对曰:“虽知不能救,然尝侨居是山,禽兽行善,皆为兄弟,不忍见耳。”天神嘉感,即为灭火。[7 ]

可以说,这类佛教内容在中原的传播是源于佛典的输入,佛典(尤其是中译佛典)在整个信息链中承担着不可或缺的桥梁作用,它是佛教内容在地域传播过程中的“必备性”信息源。

其二,也有一些佛教内容在中原地区的传播,并非借助佛典的输入,而是通过其他途径,正如季羡林先生后来所总结:“一个民族创造出那样一个美的寓言或童话以后,这个寓言或童话绝不会只留在一个地方。它一定随了来往的人,尤其是当时的行商,到处传播,从一个人的嘴里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从一村到一村,从一国到一国,终于传遍各处。”[8 ]换言之,在这类佛教内容的信息传播链中,没有中译佛典的位置。比如《杂宝藏经》乃元魏时期吉迦夜翻译,但在此之前,其中的一些佛教故事就已经在中原地区流传,有些还被纳入到中原文化典籍中,如卷一《弃老国缘》中记载有大臣之父“智称巨象”的故事:

天神又复问言:“此大白象,有几斤两?”群臣共议,无能知者。亦募国内,复不能知。大臣问父。父言:“置象船上,著大池中,画水齐船,深浅几许。即以此船,量石著中,水没齐画,则知斤两。”即以此智以答。[9 ]

这一故事,早在三国时期就在中原流传了,陈寿《三国志・邓哀王冲传》中就载有此故事,无非故事的主人公已由“大臣之父”改为了“曹冲”:

邓哀王冲字仓舒。少聪察岐嶷,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可知矣。”太祖大悦,即施行焉。① [10 ]

这说明,在佛典《杂宝藏经》译成汉文之前的二百多年中,“智称巨象”的佛教故事就已经在中原开始流传。至于流播的方式,陈寅恪先生推测说:“或(佛经)虽未译出,而此故事仅凭口述,亦得辗转流传至于中土,遂附会为仓舒之事,以见其智。”[11 ]

再比如《百喻经》卷三《医治脊偻喻》中所讲的治驼背故事:

有人卒患脊偻,请医疗之。医以酥涂,上下著板,用力痛压,不觉双目一时愠觥

我国古代的笑话集《笑林》中就记有此事:

平原人有善治伛者,自云:“不善,人百一人耳。”有人曲度八尺,直度六尺,乃厚货求治。曰:“君且卧。”欲上背踏之。伛者曰:“将杀我。”曰:“趣令君直,焉知死事。”[12 ]

《百喻经》乃僧伽斯那所撰,南朝萧齐时期天竺僧人求那昆地将其翻译成汉文,而《笑林》乃汉、魏间文人邯郸淳所编,粗略计算,该故事的流传要比《百喻经》的翻译早二百多年。

实际上,当时还有一些印度古籍根本就没有中文译本,但其中的一些故事内容也照样在中原地区已有流传。如明代刘元卿《应谐录》记载的“猫号”寓言即源自印度的“老鼠结婚”寓言,该寓言在梵文故事集《故事海》和《五卷书》中都有,但这些印度古籍直到上世纪才陆续有人将其翻译成中文译本。再如《太平广记》卷二百八十七引录《出潇湘记》中“木鹤飞车”的故事,也同样源自《五卷书》卷一中的第八个故事。

以上例证说明,中原地区流传的佛教故事至少有两条传播途径。一条是借助佛典的输入;另一条是通过人们的口耳相传。对于后者,陈寅恪先生在《三国志曹冲华佗传与佛教故事》一文中已有所论述,他在解释“智称巨象”这一故事传播时说:“(佛经)或虽未译出,而此故事仅凭口述,亦得辗转传至于中土。”[13 ]

2 从文化传播角度透析佛教故事的承递关系

对于上述第二条传播途径,有人难免要问:口耳相传只是一种近距离的传播方式,西域远在千里之外,又如何实现口耳相传呢?由于事隔久远,已很难追溯清楚。但中西之间的商旅往来应是一条重要的传播途径。

据研究者证明,早在先秦时期,中原与西域之间就有了较为频繁的商旅来往。张骞出使西域后,两地的交往更加畅通,规模也愈加庞大,“驰命走驿,不绝于时月;商胡贩客,日款于塞下”,[14 ]“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馀人”。[15 ]其中的许多商人、使臣又是知识广博的佛教信徒,如安息商人安玄就通晓佛经,他于东汉灵帝末年抵达洛阳后,和严佛调合译了《法镜经》。再如东晋时的印度商人竺难提也是一位著名的译经家。这些商人在忙于商业贸易之际,也会将佛教故事传播于周围受众,甚至也会主动参与布道传教的活动,如《洛阳伽蓝记》卷五中就记载了胡商参与传教的具体事例:

于阗王不信佛法,有商胡将一比丘尼名毗卢旃在城南杏树下,向王伏罪云:“今辄将异国沙门来在城南杏树下。”王闻忽怒,即往看毗卢旃。旃语王曰:“如来遣我来,令王造覆盆浮***一所,使王祚永隆。”王曰:“令我见佛,当即从命。”毗卢旃鸣钟告佛,即遣罗T罗变形为佛,从空而现真容。王五体投地,即于杏树下置立寺舍,画作罗T罗像,忽然自灭,于阗王更作精舍笼之。[16 ]

《魏书・西域传》记载:“城南五十里有赞摩寺,即昔罗汉比丘卢旃为其王造覆盆浮***之所。”[17 ]可证《洛阳伽蓝记》所言不虚。以上所述说明,在佛教传播过程中,商人确实发挥了很大的作用。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将一些佛教故事传入中原也是符合情理的。

1979年,巴基斯坦***堡真纳大学、联邦德国海德堡大学和法国巴黎法兰西学院所属亚洲研究所组成联合考察队,沿着古代著名的中西商道――Y宾道一路考察,发现了许多佛教岩刻,其中有相当一部分都是公元一世纪的作品。[18 ]这次考察的结果说明,古代的商道基本上就是古代的佛道,很多佛教传播活动都是借助商旅往来传到异域他国的。这些商旅之人穿梭于中原和西域之间,通过他们的口耳相传,许多西域故事就会在中原地区流传开来。《隋书・裴矩列传》就有胡商介绍其国山川、习俗、传闻的记载:“(裴)矩知帝方勤远略,诸商胡至者,矩诱令言其国俗山川险易,撰《西域***记》三卷,入朝奏之。”

有些佛教故事在流传过程中,很可能会出现局部的改动,染上中原文化的色彩,如“治驼背”故事中的“有人”改为“平原人”,“智称巨象”故事中的 “大臣之父”改为“曹冲”,“老鼠结婚”寓言中的“老鼠”改成了“猫”。这种故事的“篡改”,都是文化交流传播中经常出现的现象。对于传播过程中的这种“篡改”现象,季羡林先生总结说:“一个民族创造出那样一个美的寓言或童话以后,这个寓言或童话绝不会只留在一个地方。它一定随了来往的人,尤其是当时的行商,到处传播,从一个人的嘴里到另外一个人的嘴里,从一村到另一村,从一国到一国,终于传遍各处。因了传述者爱好不同,他可能增加一点,也可以减少一点;又因了各地民族的风俗不同,这个寓言或童话,传播既远,就不免有多少改变。但故事的主体却无论如何不会变更的。所以,尽管时间隔得久远,空间距离很大,倘若一个故事真是一个来源,我们一眼就可以发现的。” [19 ]

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除了借助佛典之外,佛教故事还可以通过行人的口头方式输入中原。这一点,季羡林先生在1958年写成的《印度文学在中国》一文中也予以认可:“印度故事中国化可能有很多方式;但是大体上说起来,不外两大类:一是口头流传;一是文字抄袭。” [20 ]所以说,《列子・汤问篇》与《佛说国王五人经》在故事情节上的相似性,不能说明前者一定抄袭了佛典《生经》。

从内容上说,《列子・汤问篇》第十三章与《佛说国王五人经》之间确实存在着某种联系,至于这种联系的发生过程,我们依据信息传播理论可以作出以下两种猜想:

第一种:《佛说国王五人经》的故事原产于古代印度,随着佛教的传布,而在西域广为流传。据季羡林先生查考,近世出土的吐火罗文A方言(焉耆文)残卷中就保存有这一故事,这说明该故事流传的地区也包括我国***境内的天山南北地区。后来“机关木人”的故事又通过商旅、使臣等人的口耳相传,从西域传至中原。今本《列子》的编撰者(或整理者)又将民间流传的“机关木人”的故事编入今本《列子》中,从而出现了与《生经》故事情节相似的情况。

第二种:正如季羡林先生所说,二者之间存在“抄袭”关系。但在抄袭时间上,不一定如季先生所说,是《列子》“成书”时所抄,也有可能是《列子》在流传过程中,后人根据汉译佛典抄袭增窜所致。

比较而言,我们更倾向于前一种,原因有三:

其一,更具口语化倾向。从行文格式看,《佛说国王五人经》属于典型的佛经韵文形式,四字一句,书面化特点较为明显。而《列子・汤问篇》所记“机关木人”故事乃是散文形式,更加接近口语,适合于民间口耳相传。

其二,具有通俗性的特点。从故事情节看,《列子》中叙述的内容更加富于故事性、通俗性。从语言风格上看,《汤问篇》所记明显具有民间故事的修饰夸张色彩,如为了突出偃师的高超技艺,结尾拿巧匠公输班、墨翟二人作比:“夫班输之云梯,墨翟之飞鸢,自谓能之极也。弟子东门贾禽滑厘闻偃师之巧以告二子,二子终身不敢语艺,而时执规矩。”戏谑夸大之辞,溢于言表。这些特点使得《列子》所述内容更具民间传播的色彩。

其三,染有途经地区的地域性特色。将《列子・汤问篇》与《佛说国王五人经》所记“机关木人”的故事加以比较,就能够感觉到前者明显带有西域特色。比如故事发生的时间已改为周穆王时,地点也改为周穆王巡视西北的途中,主人公也由工巧王子和国王变为偃师和周穆王。其所以将故事移置于周穆王身上,大概是与周穆王游幸西方的传说有关。《列子》中与佛教有关的章节还有《周穆王篇》第一章、第四章、《仲尼篇》第三章、《汤问篇》第十三章等,这部分内容也带有一些西域特色,如《周穆王篇》第一章:“周穆王时,西极之国有化人来,入水火,贯金石;反山川,移城邑;乘虚不坠,触实不碍。千变万化,不可穷极。”化人,又称眩人,即幻术师。据司马迁所说,幻术最早在中、西亚地区较为盛行:“条枝(今伊拉克)在安息西数千里,临西海……国善眩。”同一章又曰:“(周穆王)已饮而行,遂宿于昆仑之阿,赤水之阳。别日升于昆仑之丘,以观黄帝之宫;而封之以诒后世。遂宾于西王母,觞于瑶池之上。西王母为王谣,王和之,其辞哀焉。”昆仑、赤水、瑶池、西王母,或为地理名称,或为传说中的人物,都与西域有关联。

因此我们认为,第一种猜想的可能性应该更大一些。总之,《列子・汤问篇》“周穆王西巡狩”章与《佛说国王五人经》的某一个故事在情节上虽然相同,但不一定存在抄袭关系,也可能《列子》中的“机关木人”故事是由商旅间的口耳相传输入中原的,在民间流传过程中逐渐本土化,掺杂了一些中原文化的色彩,最后有人将这一故事收录于《列子》中。

3 隐性文化传播带来的学术启示

古老历史的长河中,纷繁复杂的文化传播活动在经历了成千上万年的岁月淘洗之后,展现在我们面前的并非都是原生态的传播信息。那些与统治者的***治统治或自身行为有关联的传播活动,多有专人负责整理记录,容易被史家载于史册,代代相传,流传于今。同时,也有一些传播活动是很难载于文献的,比如民间商贩之间的物物交换、街谈巷语中的故事交流、私人之间的信息传递等等。[21 ]从活动性质上看,这类传播都是非***府行为,不可能有专人负责记录。从行为特点上看,既琐碎,又随意,也很难进入文人墨客的法眼,引起他们的兴趣。最后的结果就是:此类传播既不见于正史记载,也很难见录于文人的野史笔记,久而久之,这些失录于史的文化交流,就会淹没于浩瀚辽远的历史长河中,变得无迹可寻。但是,作为学术研究者,我们不仅要关注那些有史可查、有据可依的显性传播,也应该意识到那些失录于史的隐性、模糊性文化传播活动,追溯它们的历史存在,挖掘它们的历史价值,并将这种意识合理有效地运用到学术研究中去,从学术层面还原文化传播的本来面貌。

以上分析说明,人类史上的文化传播活动历经岁月的淘洗之后,最终是以不同的形态展现在今人面前的。我们既要承认那些有文字可查的传播活动的价值,也要承认那些无迹可寻的传播活动的存在。同时,在文化传播途径的分析中,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它驳杂多样的特点,不能局于文献,囿于史记。

参考文献:

[1][2][5][6][8][19][20]季羡林.比较文学与民间文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85,88,87,107, 46,46,107.

[3]杨伯峻.列子集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79:179.

[4]大正藏:3册[Z].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88.

[7][12]鲁迅.鲁迅全集[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3:553,185.

[9]大正藏:4册[Z].台北:佛陀教育基金会,1990:449.

[10]陈寿.三国志[M].北京:中华书局,1959:580.

[11][13]陈寅恪.寒柳堂集[M].北京:三联书店,2001:177.

[14]范晔.后汉书[M].北京:中华书局,1965:3896.

[15]司马迁.史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59:3170.

[16]周祖谟.洛阳伽蓝记校释[M] .北京:中华书局,1963:27.

[17]魏收.魏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4:2262.

[18]李正晓.中国内地早期佛教造像研究[D].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03: 14-15.

二月兰季羡林篇8

高尔夫业内流传着这样一个说法,对于高尔夫爱好者来说,有三件可望却难以企及的事:下70杆,一杆进洞,去老球场打球。若都实现了,就可谓功德圆满,人生无憾了。

由此可知,老球场在高尔夫爱好者心目中的地位。

其实,到过圣安德鲁斯老球场打球的人都知道,这个球场给人的第一印象或许并不深刻,甚至会有些失望,林克斯风格的设计让球手在整个打球过程中看不到一棵树,景致真是一般,绝对谈不上赏心悦目。球道与球道之间除了一丛丛狰狞的野草,就是一簇簇开着黄花的灌木荆棘,球进了野草和灌木中就如同进了地狱,除了罚杆就别无选择。尤其可怕的是那罐状的沙坑,这里的沙坑救球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失误甚至不得不往回打,对于职业选手而言,都可能是时常发生的。所以,看似简单的球道,要取得好的成绩并不容易。整个球道的设计,可能是历史的原因,受到地形地域的限制,缺乏一种开阔自如的大气,而显得有些拘谨和压抑,过多的双果岭设计,则又让人感到一丝的别扭和无奈。

然而,就是这个看似平常的球场,却在任何历史时期的世界高尔夫球场排名中均名列前茅,在最近的一次世界百佳球场排名中,老球场排名苏格兰第1,世界第4。

有一种说法应该可以解释这样的现象,上个世纪初最伟大的高尔夫设计师阿利斯特・麦肯兹曾经在《圣安德鲁斯之魂》一书中说过这样一段话:“一个好球场就像好音乐或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它不需要在第一时间吸引你。但你体验的次数越多,你喜爱它的感觉就会越强烈。”

而在我看来,它的唯一的、独特的和难以逾越的历史地位,应该是这个看似平常的球场受到热捧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圣安德鲁斯是高尔夫运动的发源地,据说,早在1400年前,苏格兰的牧民就创造了一种游戏――用果树枝制成的木杆,击打由皮革包裹的小球,目标是一定距离外预先指定好的小洞。这个游戏后来演变为高尔夫球运动。

历史,高尔夫发源地的独特历史自然使老球场成为高尔夫爱好者心中的圣地,从而使“去老球场打球”变得一票难求,变得成为一种奢望。

但老球场的可爱之处在于,虽然拥有崇高的荣誉和等级,但老球场始终秉持“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机会在老球场打球”的传统,这里没有自己专属的会员,一切都向公众开放。这对高球迷来说是件幸运的事情,但想获得这份幸运,却必须有足够的耐心。从每年9月的第一个星期三开始,老球场开始接受来年的预约,很多人提前一年以上就提交申请。每年4月到10月高尔夫的旺季,还要在打球前一天通过电话或传真再次报名,下午2点后在老球场的出发亭由专人抽签安排开球时间;下午4点后,获准第二天打球人员的名单及开球时间会公布在球场会所、出发亭、当地高尔夫俱乐部和游客信息中心。

当然,抽签的打球预约,对苏格兰尤其是圣安德鲁斯当地的居民会有一些特别的关照。因此,圣安德鲁斯的居民便有了更多的去老球场打球的机会,但若想邀请朋友打球,也只能通过抽签才能决定,只不过这种抽签的概率相对要高些。

我的第一次老球场体验之旅,就是我的一个居住在圣安德鲁斯的黑人朋友经过近三个月的不懈抽签而获得的,而且通过当地居民抽签获得的球费相对要便宜很多,记得,我当时支付的球费只有13英镑,而球场打球的门市价接近100英镑。

二月兰季羡林篇9

伊涅斯塔

伊涅斯塔与女友安娜是青梅竹马的一对,尽管两人相恋多年并且已生养两个孩子,但他们目前尚未结婚。据西班牙媒体透露,伊涅斯塔将在随西班牙队完成今夏欧洲杯征程以后步入婚姻殿堂。

笑话一则:丑女看篮球比赛,总喜欢买篮球架后面的座位票,她的朋友问她:“你怎么总买那个位置的票呢?”她说:“坐在那我才能看见男人向我冲过来。”

皮尔洛

22岁的意大利中场大脑2001年步入婚姻殿堂,当时只有22岁的皮尔洛迎娶了自己青梅竹马的女友黛博拉。他们一起同甘共苦,黛博拉陪皮尔洛走过了他职业生涯最艰难的时期。婚姻给皮尔洛带来了好运,婚后第十天,皮尔洛离开了不重用他的国际米兰,转会AC米兰,皮尔洛的职业生涯也从此步入了辉煌。皮尔洛与黛博拉结婚11年,感情一直稳定,皮尔洛从没有绯闻或者夫妇不合的消息,两人拥有一儿一女,是令人羡慕的四口之家。

笑话一则:在心理学课上,老师解释什么是“狂躁抑郁”心理:“如果一个人一会儿站起来急躁地来回走动,一会儿对别人大声嚷嚷,一会儿又坐回座位,十指抓发,痛苦万分,这是个什么人?”一个学生举手答道:“是不是NBA篮球教练?”

托雷斯

托雷斯与爱妻奥拉拉是青梅竹马的一对,至今已相识19年,正式相恋也近10年时间。2009年5月27日,西班牙前锋与女友在马德里埃斯科里亚尔皇家修道院低调完婚。同年7月8日,他们的女儿诺拉降生,一年之后的12月8日,两人的第二个儿子里奥也降临到这个世界。

笑话一则:马里什同爸爸在家看电视播放的田径比赛。“爸爸,为什么这些叔叔都跑得这么快呢?”“这是在比赛,谁跑第一谁就是冠***,还可以拿到奖品。”“可后面那些人为什么还跑呢?他们能得到什么呢?”

鲁尼

鲁尼和老婆科林是青梅竹马。早在鲁尼9岁的时候就开始注意到在街头经常相遇的科林了,曼联前锋对其心生爱慕。一次偶然机会,鲁尼帮助了自行车链条坏了的科林,同时也提出来约会邀请。在相恋多年之后,2008年鲁尼与科林终成眷属。

笑话一则:学校举行篮球男女分组赛。女孩子们打篮球总爱挤在一团抢球,而投篮又是进不了。赛后,老师发表观感:“你们女孩子打篮球,采用的是橄榄球的打法(抱成一团),足球的分数(都是只进一球二球)。”

切赫

作为目前捷克队出场次数最多的球员切赫,感情也很稳定。他的妻子马蒂娜是切赫的高中同学,两人可谓青梅竹马。2003年6月,还在法甲雷恩效力的切赫与妻子马蒂娜结婚,他们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女儿阿德拉出生在2008年1月,而儿子达米安在2009年6月出生。上个赛季,切赫在对阵富勒姆的联赛杯中头部再次被撞击,好在并无大碍,切赫赛后坦言:“庆幸的是,联赛杯那晚,我的妻子在照顾孩子,她没有看比赛。她告诉我说,她很高兴我没有再受伤,每次我头部被撞,她都会想到2006年发生的事情。”

笑话一则:某运动员投篮,连投五次都没投进。教练道:“笨蛋,瞧我的。” 也投五次,不进,“看见了吗?你刚才就是这样投的。”

穆勒

二月兰季羡林篇10

2001年拜仁还是冠***,2002年也打进八强,经过希斯菲尔德的言传身教后这支德甲豪门重新成为欧冠的劲旅,所以当2002-03赛季小组赛与AC米兰、拉科鲁尼亚和朗斯分在一组时,50%的人难以预料拜仁没有出线,另外50%的人没有想到他们在没有出线的情况下还输得那么惨。

G组首战,拜仁便在主场2比3输给拉科鲁尼亚,萨利哈米季奇和埃尔伯尽管各进一球,无奈上演帽子戏法的***仅凭一己之力就带走胜利。如果说输给拉科是开门黑,那第二场被朗斯逼平则是危机降临,接下来主场与米兰的生死战拜仁也没有置于死地而后生,皮萨罗进球,大因扎吉却梅开二度,奔赴圣西罗,塞尔吉奥和大因扎吉各进一球,又是2比1,拜仁彻底陷入回天乏术的境地。

倒数第二轮,维克托和***的进球让圣克鲁斯的努力变得没有意义,拉科2比1获得胜利,提前一轮……恭喜,拿到了小组第四的排名。整个小组赛。拜仁2平4负,与拉科和米兰两强四场交锋均吃了败仗。

2002-03赛季,利物浦,小组第三

在贝尼特斯没入主安菲尔德之前的那几个赛季,利物浦在欧冠始终没有体现豪门气质,但2002-03赛季的运气着实令人羡慕,小组赛与瓦伦西亚、巴塞尔和莫斯科斯巴达分在一组,可是最终英超豪门用实际行动告诉大家,只有你想不到,没有人家做不到。

首战客场挑战瓦伦西亚便遭迎头一棒,艾马尔和巴拉哈的进球让“蝙蝠***团”2比0获胜,接下来坐镇安菲尔德迎战巴塞尔,结果双方战成1比1。之后利物浦尽管与莫斯科斯巴达的两回合交锋中部获得胜利,可在主场与瓦伦西亚的交锋中再次失利,尽管如此,利物浦还是拥有出线的主动权。只要最后一轮他们在客场击败巴塞尔即可紧随瓦伦西亚之后以小组第二出线。然而,巴塞尔在比赛前30分钟便取得3比0领先,这时利物浦才猛然醒悟开始奋起直追,墨菲、斯米切尔和欧文的进球让“红***”距离大逆转只差一步,不过奇迹没有出现,利物浦当然也没有出线。

2009-10赛季,拜仁,小组第三(预测)

尽管还保存着一丝出线的希望,但仅仅是理论上的,如果拜仁慕尼黑想要晋级十六强,必须在接下来的两场比赛中击败尤文和海法马卡比的同时,还得寄希望于尤文输给已经出线的波尔多,谁认为这样的奇迹都能出线,那只能说明谁就是一个天真的孩子。

谁也没有想到,经过夏季整顿和换帅的拜仁能如此不堪一击,首轮3比0大胜海法马卡比取得了强势开局,第二轮在安联球场被尤文逼平,但拜仁占据了优势。接下来是与波尔多的两回合交锋,也是决定出线走势的关键战役,然而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波尔多最终双杀拜仁。

如果不出现喝凉水都塞牙的奇迹,拜仁只能以小组第三离开本赛季的欧冠,对于这样的苦酒。他们能做的只有先干为敬。

2003-04赛季,国际米兰,小组第三

自从上世纪“大国际时代”的辉煌过后,身为豪门俱乐部的国米就与欧冠最高荣誉无缘,甚至连决赛的大门都没有敲开过,2003-04赛季竟然破罐子破摔连从小组赛杀出重围的勇气都荡然无存。

国米被分在了B组,同组的对手是莫斯科火车头、阿森纳和基辅迪纳摩,最强大的对手首当其;中是阿森纳,而在两场强强对话中双方各在客场取胜,不过无论是还是蓝黑***团都没有一骑绝尘。在这个犬牙交错的小组,直到最后一轮四支球队均有出现权,结果阿森纳不负众望2比0击败莫斯科火车头,以小组第一昂首出线,虽然莫斯科火车头输掉了比赛,却获得了出线门票,这只能归功于国际米兰的不争气。

最后一轮,国米客场挑战基辅迪纳摩,比赛的时间是12月10日,在天寒地冻的基辅蓝黑***团心情也降到冰点,阿达尼的进球一度让球队看到晋级希望,不幸的是,终场前五分钟林孔为基辅扳平了比分,国米最终与莫斯科火车头同积8分,因胜负关系处于劣势不得不打道回府。

2000-01,尤文***斯,小组第四

2000-01赛季,这是齐达内在尤文的最后一个赛季,他非但没有弥补1998年欧冠决赛与冠***擦肩而过的遗憾,反而给尤文留下一个更悲壮的身影。

客观来说,尤文的分组并不差,拉科鲁尼亚、帕纳辛纳克斯和汉堡都只有仰视“老妇人”的资格,但实战并非是名气和球星数量的比拼。在小组赛首场与汉堡的较量中,尤文就遇到了强大的狙击,最终与对手战成4比4,***多尔为球队首开纪录,大困扎吉上演帽子戏法。之后的四场小组赛尤文分别两场战平拉科鲁尼亚,主场赢下帕纳辛纳克新,客场1比3负给汉堡,虽然战绩平平,但只要最后一轮客场击败希腊球队帕纳辛纳克斯,“老妇人”即可吹响胜利晋级的号角。

在这场生死大战中,保罗・索萨在第6分钟便攻破了尤文的大门,尽管大因扎吉随后扳平,但狭路相逢勇者胜,事实证明帕纳辛纳克斯拥有制胜的决心,3比1,在把自己送上出线的康庄大道同时,也将尤文打入深渊。

2000-01,巴塞罗那,小组第三

以当年利兹联青年近卫***的实力和冲击,加上AC米兰和巴萨两大传统豪门的助阵,毫无疑问,H组是一个死亡小组。既然被称为死亡小组,那肯定会有一支强队落马,当谜底揭晓时,巴萨在这个赛季扮演的只是一只纸老虎。

与很多在小组赛结束使命的豪门不同,巴萨的首战展现了强队的实力,面对白衣飘飘的利兹联,巴萨4比0大胜,里瓦尔多、弗兰克・德波尔、克鲁伊维特独中两元,赢得开门红。不过也许得意忘形了,在第二轮客场与贝西克塔斯的比赛中居然以0比3败北,也为最后的苦果埋下伏笔。而在与米兰的两回合巅峰对决中,巴萨以1平1负占据下风,倒数第二轮又被利兹联逼平,只积5分的他们只能寄希望干米兰帮忙。

最后一轮,巴萨在主场强力反弹5比0血洗贝西克塔斯,但他们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终究还是出现了,米兰在圣西罗被利兹联以1比1逼平,从而利兹联9分力压巴萨8分获得出线权,赛后时任巴萨***加斯帕特指责红黑***团根本没有取胜的欲望。

1999-00赛季,阿森纳,小组第三

首先只能说阿森纳的运气不是很好,1999-00赛季的欧冠小组赛他们与巴萨、佛罗伦萨和瑞典AlK共在B组,巴萨的实力自不用多说,而拥有巴蒂斯***塔、基耶萨和巴尔博的佛罗伦萨在攻击力上令每一个对手胆寒,是“紫百合”胜利绽放还是弹无虚发呢?

事后证明两队的直接对话的确影响了各自的出线权,首轮阿森纳在客场与佛罗伦萨战成0比0,接下来阿森纳击败小组最弱对手瑞典瑞典AIK,接下来与巴萨的两场重量级对决1平1负,虽然前四轮只拿到5分,但对于阿森纳形势依旧是一片大好。因为小组最后一轮对手是瑞典AIK,也就是说只要在倒数第二轮拿下佛罗伦萨一切尽在掌握中,而且还是坐镇海布利。

然而,佛罗伦萨也是这么想的,并且也是这么做到的。

1999年10月27日,两队比赛的第75分钟巴蒂斯***塔打进制胜进球,提前一轮从小组出线,阿森纳尽管在最后一

轮获胜也无济于事。

1999-00赛季,AC米兰,小组第四

尽管小组对手中有切尔西,但那时的切尔西与今天经过阿布改装后的切尔西有本质上的区别,而小组赛另外两个对手柏林赫塔和加拉塔萨雷也不足以掀翻米兰,毕竟红黑***团刚刚在1998-99赛季举起意甲冠***奖杯,不过从欧冠小组赛他们的表现来看,这个冠***的确存在很大的偶然成分。

首战切尔西0比0,接下来坐镇圣西罗2比1击败加拉塔萨雷,前两轮表现可圈可点,但在与柏林赫塔两回合的交锋中米兰没有体现出豪门的实力,客场0比1,主场1比1战平。形势变得紧迫起来,尤其是在倒数第二轮与切尔西战平后更是岌岌可危,然而即使如此只要最后一轮米兰击败加拉塔萨雷,而切尔西和柏林赫塔的比赛分出胜负即可晋级。

后一个可能成为现实,切尔西在意大利人维亚利的带领下2比0击败赫塔,德尚和费雷尔各进一球,但AC米兰却不领蓝***的情,在最后五分钟里被加拉塔萨雷连进两球,2比3失利,导致联盟杯的资格都没有捞到。

2005-06赛季,曼联,小组第四

2009-10赛季纵然曼联缺少了小小罗,但依然提前两轮从欧冠小组赛晋级,而小组出线对于红魔来说如同家常便饭,没有可值得炫耀的,正相反如果他们在小组赛便玩完那才是一等一的大冷门。

而这样的大冷门自从冠***杯改制为冠***联赛后只有那么一次。

2005-06赛季。曼联与比利亚雷亚尔、里尔和本菲卡分在一组,这并非一个死亡小组,对手的整体实力都在红魔之下,不过问题在于曼联的状态出奇的差,与比利亚雷亚尔两回合交锋都战成0比0,小组赛六场比赛中只在主场本菲卡的身上取得一场胜利,而整个小组赛总共才打进3球,攻击乏力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但曼联在这个战事混乱的小组中依然有大把的机会,最后一轮四支球队只要取胜均可晋级,遗憾的是,曼联在客场1比2输给本菲卡,斯科尔斯在第6分钟便打破僵局,可吉奥瓦尼和贝托的进球让红魔只能把遗憾留在2005-06赛季。

1998-99赛季,巴塞罗那,小组第三

一个名副其实的死亡小组,拜仁、曼联和巴萨肯定有一家豪门不幸掉队,1999年是巴萨的百岁生日,这一年的欧冠决赛也被放在诺坎普球场,但偏偏是巴萨成为了这个死亡小组的牺牲品。

二月兰季羡林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二月兰季羡林10篇

学习

愿时光凝结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愿时光凝结10篇,内容包括愿时光沉淀的句子,泰剧愿时光凝结在泰国火吗。或许太匆匆从甜蜜的梦境醒来抹去眼角炽热的泪花忙碌的岁月我忙于书写用迟钝的双手冶炼出生存的价值时光是一支断了线的风筝在无意识的瞬间驶入云霄轻轻

学习

学会承受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学会承受10篇,内容包括学会默然承受,学会承受的感悟。让我们用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去承受磨难、挫折,去承受生活与一切压力吧,只有学会了承受才能摆脱无知、幼稚的壳,展开希望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指导老师

学习

八年级英语工作计划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英语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表八年级英语,八年级英语工作计划书范文大全。针对本学年学校要求教材整合的实际,因此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我准备应用:1、整体设计,体现灵活开放,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学习策略

学习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欣赏彼得与狼教学反思,欣赏彼得与狼课后反思。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

学习

品牌传播策划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品牌传播策划10篇,内容包括品牌策划传播案例,品牌营销传播策划的方法。进一步深化新品牌(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的品牌形象,宣传新品牌在技术、质量上的优势,提高品牌美誉度;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可吉利集团在汽车安全问题和环境保

学习

父与子漫画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父与子漫画作文10篇,内容包括父与子量身高漫画作文,父与子测量身高漫画。

学习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这学期的美好回忆作文,作文美好回忆。一、内容摘要对于文学或艺术创造来说,回忆是美的源泉。作为一种审美创造的能力而言,回忆从来是文学或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学家们非常重视回忆的审

学习

高中语文作文教案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语文作文教案10篇,内容包括高中语文作文教案,高一语文作文教案人教版。1、教师发放学案。教师学案的设计应具备以下特点:①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教材,从整体上体现教材的知识结构和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能条理化、系统化和

学习

夜之曲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夜之曲10篇,内容包括夜曲第一篇,gta夜之曲。灯火阑珊处,谁在等待着我,一起奔向光明深处。题记穹宇飞虹,大地流金。平静的夜空似有暗流涌动。漫天繁星簇拥着一轮浩月,凭空闪耀着刺目的辉芒。此刻无风,馨和的色彩便从那一片暗蓝之

学习

多想告诉你作文10篇

阅读(37)

本文为您介绍多想告诉你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多想告诉你作文范文,多想告诉你作文600字。宁波市曙光中学初三:87711171

学习

鼓励人的语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鼓励人的语句10篇,内容包括对考生的鼓励语句,鼓励孩子励志语句。3、斗争的生活使你干练,苦闷的煎熬使你醇化;这是时代要造成青年为能担负历史使命的两件法宝。4、一个人做事要像一堵墙,外人永远也窥探不到墙里的秘密;两个人做事

学习

园区调研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园区调研报告,内容包括园区调研方案范文,园区调研报告的题目。二、产业园区建设的主要做法(二)抓配套,园区功能逐步完善。在抓好规划的同时,四个县(特区、区)高度重视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突出两手抓,即一手抓基础建设,一手抓项目

学习

信阳毛尖是绿茶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信阳毛尖是绿茶吗10篇,内容包括豪品信阳毛尖是绿茶吗,信阳毛尖绿茶冲泡方法。毛尖有哪些品种1、信阳毛尖:信阳毛尖,又称为“豫毛峰”,产自湖南信阳。外形匀整,颜色鲜绿光泽,白毫明显,冲后香气清爽扑鼻、高远持久,滋味浓醇回甘,汤色

学习

职业测试题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职业测试题10篇,内容包括职业测评题目和答案大全,职业测试大题模板。A.打电话B.面对面C.QQ、MSN或其他网络聊天工具D.短信新员工性格测试题结果分析A.打电话你是一个超级话痨,只要有你在,绝不会有冷场的时刻,你是一个性格活泼

学习

季羡林范文精选

阅读(278)

季羡林篇1有一年,一位扛着行李的新生来北大燕园报到,看见一个穿着旧中山装的老头,就请他帮助看一会儿行李,自己去报到。老头没说什么,答应了,老老实实地在那儿守着。9月的北京,天气还很热,旁边有人说:“您回去吧,我替他看着。”可老人说:“还是我等

学习

“土包子”季羡林

阅读(20)

季羡林曾在德国留学10年,但他“土性难改”,不沾染一点洋味。在北大校园里,季羡林经常穿一身洗得发白的卡其布中山装,一双圆口布鞋配着颜色朴素的裤子,出门时提一个50年代生产的人造革旧书包,头戴线织浅褐色瓜皮样小帽。他像一个工友,说话平常,总

学习

季羡林:国宝级大师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季羡林:国宝级大师,内容包括季羡林国学大师完整版,民国大师季羡林日记。季羡林先生是闻名中外的语言学家、翻译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从事教学和学术研究近70年,在弘扬中国文化、东方文化,构筑东西方文化桥梁等方面取得

学习

赏析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赏析季羡林的《神奇的丝瓜》,内容包括季羡林神奇的丝瓜课文讲解,季羡林神奇的丝瓜段落赏析。现代人,主动或被动地奔波于赚钱与花钱之间,守侯在各种现代化的产品前,漂泊在繁华似锦的物质世界里,忘记了对我们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