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10篇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1

——从审美回忆论分析

文/未已

一、内容摘要

对于文学或艺术创造来说,回忆是美的源泉。作为一种审美创造的能力而言,回忆从来是文学或艺术创作不可或缺的要素。美学家们非常重视回忆的审美创造意义。回忆在柏拉***那里,是达到美的理念的最重要的途径,回忆有着普遍性的方***意义,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在文学或其他艺术中,回忆是构成作品的审美意象的主要因素。

二、关键字

回忆艺术源泉审美创造审美意象

三、引言

电影《我愿意》中涉及回忆的场景不是很多,但在整个剧情的推动中起了很大的作用,有必要去深入研究它内在的深层的意义。回忆本身相对于现实而言有一种虚拟感和神秘之美,催使人们想要以一种特定的角度去思考回忆的审美意义,并且通过研究过程掌握审美回忆论的方法。在下文中,通过三个方面来论述回忆的审美意义。第一个方面是从回忆是美的关系进行论述,第二个方面则是直接通过引用柏拉***的理论学说与影片呈现的实际内容来论述回忆是审美创造意义,第三个方面从回忆是构成艺术作品中审美意象的主要因素方面进行说明,并且在第三个方面中也通过三个小点进行了更细的说明:首先回忆是一种表象化的持存与聚合,使审美主体的不在场的记忆残片,聚合为完整的审美意象,并成为作品的有机组成部分。回忆可以使原本是日常经验的琐碎记忆审美化,使那些本来并不完美的东西变得完美。回忆不仅是对以往记忆残片的掇拾,同时,更是按着美的理想所进行的想象与创造。通过从审美回忆分析电影《我愿意》,不仅是为了了解其审美意义,更是为了获得一种审美心态。

四、正文

(一)回忆是美的源泉

对于文学或艺术创作来说,回忆是美的源泉。艺术家把他们内心深处幽闭着的遥远时间残片,通过回忆整合成审美意象,并在作品中加以艺术传达,使之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魅力。在这里,从审美创造角度的来阐释“回忆”的价值。也许,没有回忆,许多美好的艺术作品也就不服存在了。甚至可以断言,没有回忆,就没有艺术,也没有美的艺术化表现。《我愿意》中关于回忆的片段不是很多,但不可或缺。譬如,女主角唐薇薇偶遇王洋时,转身便躲到洗手间里掩面哭泣,自然地回忆起七年前王洋不辞而别的情景;这是一种感伤的美,影片通过对过去时光的呈现,使观众产生一种同情感。七年前的不辞而别,如今突然出现在自己面前,或许谁都无法接受这样一个突如其来的事实。尤其男主角的不辞而别最是令女主角唐薇薇和观众介怀的,七年里,唐薇薇一个人承受了太多太多,不禁令人产生心疼的感觉。在王洋提出想要和唐薇薇重新复合时,唐薇薇拿出了七年前他们曾经记过的旧账本,要求王洋把欠下的东西连本带利的给还回来,并回忆起了一些有关账本的点滴;这样的回忆带给观众的可以说是一种辛酸的美。七年,足够改变一个人的身份和性格,无论是王洋从一个一无所有的大学毕业生到某钻石卖行的董事长,还是唐薇薇从一个小女生成长为一个干练精明的女白领,我们看到的都是如今的风光与成就,而期间的苦痛与辛酸又有谁了解,又有谁去关注他们内心世界真正渴求的东西是什么。当王洋来到唐薇薇家门口时,凭借记忆中的印象,找到了藏在门檐上的备用钥匙;这也许算是一种带有暖意的美。这样一个小细节,最能打动观众的内心柔软的一处。感动的不仅是,七年了,女主角唐薇薇还保持着那样一个习惯,并没有因为王洋的离开而刻意地想要去改变;另外也感动于男主角王洋在没有钥匙开门时,通过回想以前找到了备用钥匙——-他还记得她的习惯,七年后的他也没忘记。可见,虽然在七年漫长的时光里没有任何联系,但是彼此在记忆的深处还是记得那段最为深刻的时光,从来都没忘记过。临近影片的结尾处,还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很有视觉冲击的画面:王洋和唐薇薇相约去蹦极,在互相抱着跳下山崖的一刹那,彼此也回忆起曾经也是这样抱着蹦极的画面和感受,真实而又陌生;回忆与现实的交汇,造就了一份清晰的疼痛,传达的是宣告终结过去的信息,呈现的是一种悲壮之美,令人动容。这样一部被冠以喜剧性质的电影,有了这些回忆的参与,,丰富了电影的艺术手法,扩大了美的范围,也提升了美学价值。回忆,从来是文学艺术中不可或缺的要素。

(二)回忆的审美创造意义

美学家们非常重视回忆的审美创造意义。在西方美学史上,从古到今有很多的美学家都论述过艺术创作的回忆。这里主要介绍柏拉***的理念。首先,回忆在柏拉***那里,是达到美的理念的最重要的途径。柏拉***认为美的理念是先于美的事物而存在的本体。而美之所以为美,是由于它分有了美的理念。其次,在柏拉***看来,各种各样不同的美的东西中,有一个共同的理念,这就是不同的美的东西中共同的东西。美的理念是一切美的事物所以是美的唯一真正原因。柏拉***在《会饮篇》中说:“一切美的事物都以美的理念为源泉,所有一切美的事物分有美的理念,有了它,那一切美的事物才成其为美。”根据柏拉***的观点,再结合影片《我愿意》的主题来看待影片的回忆部分,便显得“情有可原”。影片通过展现回忆的美好与现实的残酷,告诉人们一个道理:过去的终将过去,再也回不去,再也不会重演,即使美好的让人无限留念,即使再如何舍不得说再见,也必须勇敢的告别。生活用苦痛的经历教以我们成长,教我们面对现实,每个人都要为他的现在负责,勇敢坚强,重新塑造一个全新的自我,而不是一味沉湎过去的美好,不思进取。另外。在柏拉***的学说里,回忆有着普遍性的方***意义,也有着非常丰富的内涵。与心理学中的作为一种心理能力的范畴相比,显得更为根本,更为高级。诚如范明生先生所指出的:“《美诺篇》中讲的回忆是一种数学的推理,《斐多篇》讲的是从一件具体事物推想另一件事物,《会饮篇》讲的从杂多的事物集合成单一的东西,也就是理念。柏拉***说这便是回忆,它是灵魂已经先认识一个理念,运用它将杂多的事物的共同特性集合在一起,从而认识到统一的理念。“同样,任何一部电影在开拍之前,它所要传达的主题都是事先被设定完成,也只有通过这样一个主题的基调的确定,才能很好的来引导整部电影的拍摄过程;有了主题,才可以很好的来衔接剧情和注意各个杂多的环节的整合,最后的目的是呈现给观众一个完整的故事和统一的理念。

(三)回忆是构成作品的审美意象的主要因素

在艺术中,回忆是构成作品的审美意象的主要因素。首先,回忆是一种表象化的持存与聚合。本雅明引了心理学家雷克的话作了如是区分:“回忆功能是印象的保护者;记忆却会使它瓦解。回忆本质上是保存性的,而记忆是消解性的。”审美创造主体在某种情感的牵引和驱动下,把记忆的残片从无意识状态中调动出来,以回忆的方式整合成完整的意象。这个过程,正是回忆的聚合。回忆使回忆的残片聚合为完整的意象。要知道,心灵深处的记忆,基本上是杂乱无章的,没有形式、也缺少鲜明清晰的表象。影片中女主角唐薇薇正是通过回忆,而把那些记忆残片聚合起来(当然这中间已经经过了运思,删除了许多不相关的东西)并且聚合为整一的表象,同时浮现到意识的面前;原来在记忆中是模糊的影象,回忆使之表象化了。这个时候的回忆也可以说是对内在的、不可见的东西的一种敞开。就如黑格尔说:“回忆属于表象,不是思想。”回忆有着由隐到显、由内在向外在的运思力量,使人们记忆深层幽闭着的库藏得以敞亮,并且形成有序的结构。正如海德格尔所说:“内在回忆关涉到内在的东西和不可见的东西。因为无论是被回忆者,还是被回忆者之所向,都具有这种本质。内在回忆乃是颠倒那种告别而达于敞开者的最宽广之轨道中。”另外,在叔本华看来,回忆中的情景会使人摆脱一切痛苦。也就表明回忆的另一个审美意象的意义,是可以使原本是日常经验的琐碎记忆审美化,使那些本来并不完美的东西变得完美。在影片的回忆部分很好的展现了这一方面。唐薇薇回忆了从王洋的不辞而别到蹦极时刻,前者的痛苦后者的欢愉,当年的记忆若要平和地审阅,算是内心难以克服的一个屏障,精神上压抑与茫然。可是,随着时间的销蚀,或许再次回想起当时的那种痛苦已不复存在,甚至会感激那段回忆,正是那段回忆让她觉得过去是充实的,有意义的,同时也从回忆中获取了新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从美学的审美角度而言,经过了时间的距离,当时并不具有审美意义的一些生活阅历,一些记忆残片,甚至是痛苦的往事,在主体的回忆中变得富有情味,具有了审美意义。

五、结语

尧斯这样说:“被现实的无可弥补的缺陷所阻滞的期待可在过去的事中得到实现。这时回忆的净化力量有可能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弥补经验中缺憾。不妨说,审美经验在乌托邦式的憧憬中和在回忆的认识中都是同样有效的。”尧斯的这一观点完全肯定了回忆的审美意义。总结全文来看,这样的审美意义不仅在于回忆是能够衍生美,更能产生一种审美创造,构成作品的审美意象,使得作品本身处处呈现一种美的存在。对于我们已过去了的时光,回忆将那些零碎的残缺的片段凝合在一起,以一种完整的表象展现,无论是壮美或是优美,都能够从中获得一种美的感受。需要清楚的是,对于那些存在回忆的艺术作品之所以为美,那是源自审美回忆本身具有一种审美心态,从而于回忆中获得一份初始的美,由这份初始的美进行审美创造的思考和审美意象的构造,最终明确审美回忆的作用和艺术作品的审美意义。

六、注释

《柏拉***文艺对话集》朱光潜译本27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

《美学通史》第一卷,蒋孔阳、朱立元编

《哲学史讲演录》中译本第二卷184页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

《诗人何为》见《林中路》中译本315页,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版

《审美经验与文学解释学》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2

上文中提到,《我的父亲母亲》这部电影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故事情节构***,一个是现实角度,一个是回忆角度,这两方面的表现,从现有大多数电影中来看,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一般的处理形式是通过黑白色彩来进行色彩铺垫,以表现所谓的“逝去”和“过往”,对于现实情节则采用非黑白色彩,以表现“现在”和“希望”,而在此部影片中,对于有关过去的回忆,色彩基调则选择了很多鲜亮的色彩,对于现实部分的表现中,采用黑白的色彩效果。从电影美术的符号观来看,将黑白色彩作为电影中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是因为现实部分的情节描写是灰色的、悲伤的,影片一开始主要描写父亲的葬礼,在整个情节中充满着亲人离去的悲伤,没有所谓的欢声笑语,没有欢快的气氛,同时情节中通过冬天下雪的场景也比较适合运用黑白色彩效果,更能够烘托现有的情感基调,深冬里大雪覆盖下的原野,苍苍茫茫的白色,冰冷呼啸的寒风向我们展示了现实中无情的画面。总的来说,黑白色彩用于现实部分的色彩基调。主要是因为现实中父亲的死亡所带给儿子的悲凉气氛,而相对于现实中的悲凉,有关过去的回忆似乎就充满了温暖和欢快,因此在关于回忆部分的描写中,充满了各种饱满的色彩。总体来看,电影中的现实部分黑白色彩的运用,将影片的情感层次感展现出来,影片的描写也是基于这种层次感展开。这两种情节构***中的不同的色彩基调选择非常不同于诸多现有电影的构***色彩选择,独特而具有说服力,同时容易让观影者产生较为强烈的情感共鸣。当影片开始回忆部分的描述时,能够明显感觉到整个画面的基调变化,色彩选择上逐渐由冰冷的黑白色转变为美好、温暖的彩色。影片中回忆部分的多种美术色彩组合的运用所烘托出的故事情节与影片一开始的父亲葬礼的现实部分形成了较为鲜明的对比,将回忆部分的父亲和母亲纯美的爱情故事展现给观影者。应该说,这些色彩的运用中着重表现在场景的色彩运用中,场景中暖色或者相对较纯的色彩运用主要体现在淳朴的乡土风情和优美景色中,这些都是作为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这也正符合回忆部分的情感体现,张艺谋导演通过将回忆部分的多彩的风景和人物色彩进行组合搭配,表达了对于过去美好记忆以及纯美爱情的向往,把母亲过去生活中爱情所带来的幸福感以及满足感立体展现出来,这种立体感来自于回忆部分中的色彩搭配,当然也来自于现实部分色彩基调的对比。回忆部分的色彩基调中,母亲的红棉袄,麦黄色的田间田野,配合以各种乡间的声音,加上母亲纯真的笑容和清澈的眼眸,使整个回忆部分的情感效果更有层次感,这其中的美术表现是以一种电影基调、电影背景展现出来的。综上来说,现实部分和回忆部分的美术色彩对比,反映了整个故事情节的情感前后对比,引起了观影者的情感共鸣。

二、影片中的美术载体及其美术特征

(一)美术场景———以路为例在影片中,场景或者景色经过特别的艺术处理以及反复的运用可以展示出特有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反应。影片中开始部分是从一条弯曲的路,借由路本身的另一种含义描写父亲和母亲之间的爱情之路,也表达了影片中的主题。影片中,对于路的美术处理运用了许多关于乡间小路的画面,它无声表达了父亲和母亲在爱情道路上的坚韧。在电影中的回忆部分中,父亲和母亲在村子路的两头的场景,预示了他们之间爱情故事的开始。在父亲逝世后,母亲仍然坚持在路上等待,表现了母亲对爱情的坚韧与执著。影片中对于“路”这一场景载体的美术表现,将路的线索作用、贯穿作用展现得淋漓尽致,为故事情节的表现提供了很好的视觉效果。另外比较典型的美术运用镜头中,母亲把一个青花瓷固定摆放在同一个位置,在对青花瓷的描写中,通过远景和中景进行了特写,从侧面烘托了母亲单纯的等待和对父亲真诚的爱意。

(二)美术人物载体电影中色彩的运用,当然离不开对于人物的色彩处理,人物美术造型对于反映故事的时间变化和故事情节起伏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年轻时候的母亲,扎着小辫子,身上穿着红色的棉袄和花棉裤,结合电影中母亲的一系列的动作,将母亲纯真的乡土气息表现出来,同时正是这种美术渲染也将母亲对爱情的坚持和单纯展现给观众。影片回忆部分的描写中,母亲身穿红色的棉袄在路口等待父亲,镜头多次经过远近的变化,近景、远景、中景的综合运用,反映了当时母亲的心理变化。电影中,母亲为了能够听见父亲的声音,在去村口打水的画面描写中,后边是金黄色的背景以及蜿蜒的道路,加上母亲纯真快乐的笑脸,使得整个画面饱满而又醒目,在此画面的处理中,并没有类似近景远景的切换,基本上是衣服固定的画面,这通过相对静态的表现方式,配合当时的美术场景布置,将母亲对父亲的爱情展示得非常纯真和干净。在母亲等待父亲的路上,画面中背景是在一片金黄色中开始,并在其间不断闪过,又不断闪入,母亲与景色做了完美的融合,画面温暖而又生动。在母亲追赶父亲的车时,奔跑中一幅幅画面穿插变化,整个画面的色彩表现配合母亲焦急的心情,画面透出来母亲真切的情感。在电影的结尾部分中,母亲奔跑在路上,又将我们带入到整部电影中的核心部分———多彩温暖的回忆,这不光是对回忆的再现,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样的画面效果,为整个故事带来淳朴和具有回味、反思性质的思考,影片中,母亲和整个场景的布置完美融合,将电影美术的魅力展现出来。

(三)影片中的经典美术画面分析在深秋的季节中,母亲的那件大红的棉袄和周围金黄色背景形成了较为鲜明的美术效果,母亲的红色在一片片金黄色中跳跃,这着实通过这种动感表达了母亲此刻对于爱情的懵懂和情感。母亲在金黄色的树林中等待父亲的画面中,色彩温馨透出浓烈的情感,在逆光中的人物变化又使画面在浪漫中存在一丝羞涩;电影中路边枯黄的野草,反映了母亲内心的焦灼和不安;在母亲盼望已久的父亲到家里来吃饭时,母亲穿着红棉袄站在门内,在温暖的阳光的照耀之下,将母亲热切盼望的爱意展现出来,非常生动,这幅画面不仅留在了父亲的脑海里,也深深印在了观众的心里,是整部影片中最为鲜活、充满想象空间和无限美好的美术画面;电影中的美术画面非常经典,对于其他影片的制作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同时,这些画面的表现无疑都展示了人物的内心情感以及故事情节的变化。

三、结语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3

“伤痕文学”中的惊羡型文本,往往突出地刻画主人公和帮手的主导作用以及正义群体在危机中的中流砥柱作用,富于乐观主义地想象出成功医治“伤痕”的瑰丽前景。在一向被人提及的刘心武的《班主任》(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11期)里,可以看到四种人物类型:第一种是代表追求知识、正义力量的女学生石红,第二种是处在其对立面的代表反知识、反正义力量的团支部书记谢惠敏,第三种则是代表非知识.非正义力量的害群之马宋宝琦,第四种是代表非反知识、非反正义力量的“帮手”张俊石老师。小说写的是帮手张俊石老师如何设法启发以石红为代表的知识力量,医治代表反知识力量的谢惠敏的内伤和代表非知识力量的宋宝琦的外伤。这种设置本身就显示了一种对于治愈“”创伤的乐观主义信念。其实,早几个月出现的萧育轩的《心声》(载《人民文学》1977年第4期)已经先期显露出这种模式的大体轮廓:***的正义一方的代表、新任厂***书记梅雪玉领受一项重要的***治任务——确保重要的科学实验“东方红-9”的电力供应,但遭到代表***内邪恶势力的副书记林江的百般阻扰和“残酷斗争”,与此同时,年轻的生产技术科科长周小梅也受到林江的蒙蔽和欺骗。但在地委书记李为民和***区杨副司令员的支持下,梅雪玉依靠自己的坚强***性、个人魅力和不懈努力终于教育了周小梅,战胜了林江的阴谋,取得了最后的胜利"这种相同的人物关系模式在陆文夫《献身》(载《人民文学》1978年第4期)里也获得呈现:正义——土壤研究专家卢一民,邪恶——黄维敏,非正义——卢一民前妻唐琳,非反正义——卢一民的帮手曾书记。而这种模式在孔捷生的《姻缘》(载《作品》1978年第8期)里也可以见到:代表正义与知识的归国华侨青年伍国梁当遭遇代表邪恶的***工副书记“过于执”的压制,同时他的恋人阿珍也可能弃他而去时,代表非反正义的***总支副书记”包青天”给予了有效的帮助,成功地感染和教育了一度动摇的阿珍,并顺利成就了与她的“姻缘”,可以见出,属于惊羡体验型的文本,往往或多或少地会表达出某种渗透进乐观意识的浪漫畅想,尽管它对“伤痕”记忆怀着沉重感。《心声》这样写女主人公梅雪玉:“她意态自若,双目平展,激动的目光已经穿越了这小小的礼堂。她看到了什么呢?这时,她看到了深邃的蓝天上,我们的卫星在遨游,茫茫大戈壁,氢弹正在试爆;广阔无垠的海洋中,我们自制的万吨巨轮正乘风破浪前进;世界最高峰上,我国竖立的红色觇标,发出璀璨耀目的光芒……”这种想象***景所赖以生成的美学资源,与“”时期主流文学的资源其实并无根本的不同,这是由那时的相近的文化语境决定的。《班主任》也有自身的想象:“张老师离开石红家的时候,满天的星斗正在宝蓝色的夜空中熠熠闪光。”这里的关键的一点是,每位正面主人公之所以具有力量,那是因为他身后总有神圣帮手(或帮手群体)及时出手相助。这可以见出与20世纪50、60年代的《创业史》相同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的内在联系。[1]

“伤痕文学”的第二类文本是感愤型文本。这类文本大胆地直接袒露现实的令人感愤的创伤状况,希望引起社会的高度重视。感愤时事,是这类文本产生的一种通常阅读效果。在卢新华的《伤痕》(载《文汇报》1978年8月11日)里,女主人公王晓华诚然有男友苏小林的陪伴和安慰,但却没有《心声》、《姻缘》等出现的那种***内神圣帮手的引导,因而基本处于被压抑、扭曲或打击的孤独与无助状态。这大约相当于卢卡契意义上的始终充满疑虑和幻灭感的“有疑问主人公”。与《心声》里坚忍不拔的梅雪玉和《姻缘》里沉默稳重的伍国梁相比,王晓华是茫然失措和孤立无援的,原因正在于内心所蒙受的难以愈合的巨大精神创伤。在这类感愤型文本中,已很难看到在惊羡型文本中处于支配地位的主人公)帮手关系模式及其关键性行动准则了,那就是:每当主人公遭遇困难或挫折时,总会有代表***的正义力量的神圣帮手出来救助,力挽狂澜或转危为安。取而代之,读者看到的只是,陷于危机或绝境的主人公再也不见神圣帮手来施以援手了。丧失了神圣帮手,主人公的命运势必遭遇和继续遭遇难以解脱的深重危机。使惊羡型文本与感愤型文本得以区别开来的一条基本特征,或许正集中在神圣帮手的有与无这一点上。

同属在当时引起巨大社会反响的“伤痕文学”文本,《伤痕》与《班主任》相比为什么更具有令人失望和沉痛的悲剧效果?这可能有如下原因:第一,叙事的主视角不同。前者以王晓华为主视角,使得读者容易进入她的内心,站在与她相同的水平线上同情她,与她同悲苦共哀愁;而后者以作为神圣帮手的班主任张俊石为主视角,则容易释放出帮手所携带的乐观主义信念。第二,主要人物的具体行动方式不同。《班主任》更多地描写张老师如何居高临下地思虑“救救孩子”,而《伤痕》则更多地写王晓华如何独自生活在幻觉与恐惧中"确实,王晓华由于深受“”的主导意识形态的蛊惑而与“叛徒妈妈”毅然决裂后,仍然处处受到“从未有过的歧视和冷遇”,“蒙受了莫大的耻辱”,笼罩在”“孤独、凄凉的感觉”中。具体地看,这种孤独与凄凉效果主要是透过她的五次想象态或白日梦状态而显现的。想象一:她在回家的火车上照镜子,映现出神经质的悲伤的自我形象,这加重了她的孤独感;想象二:依旧在回家的火车上,王晓华“想象着妈妈已经花白的头发和满是皱纹的脸”,充溢着对母亲的爱与思念;想象三:她回忆在当年离家出走插队的火车上想象那时母亲的伤心,激发起深深的悔恨与自责之情;想象四:接到母亲有关的来信后,恍恍惚惚中想象自己见到母亲时仍被她的“叛徒”身份惊扰,可见她心有余悸,暗示她“伤痕”深重而难以痊愈;想象五:走在上海大街上,预想母女久别重逢时的惊喜,但紧接着却是母亲已经逝世的噩耗,这一前后对比大大加重了小说文本的悲剧效果。王晓华的这五次孤独的想象镜头与张老师与学生的多次亲密接触的团聚场景,显然形成强烈对比。

1979年或许是“伤痕文学”最为热闹的一年,这一年有几个短篇文本相继登场,如孔捷生的《在小河那边》、陈国凯的《我该怎么办》、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和郑义的《枫》等,从而把已经走上强势的“伤痕文学”推向现在看来是最后的高潮(因为从那之后“反思文学”就抢去风头了)。《在小河那边》写穆兰和严凉姐弟俩在***治扭曲、生存无望的特殊情势下走向准“”。《我该怎么办》则是让一女面对二夫作痛苦选择,原因正在于“”***治迫害所造成的夫妻生离死别的命运。丛维熙的《大墙下的红玉兰》写劳改局长被诬陷下狱,最后惨死。郑义的《枫》写恋人李红钢和卢丹枫因为“”派性斗争而分属“造反总兵团”和“井冈山”这两个对立的造反派阵营,双方为捍卫自以为是的“真理”而相互武斗,最终使得卢丹枫因为不愿做李红钢的俘虏和自己阵营的叛徒而坠楼身亡,李红钢本人后来也因此而被判死刑,他们内心留下的深重伤痕是无法弥合的。这些主人公无一例外地都没有受到惊羡型文本有的***内神圣帮手的幸运眷顾,显示出直面现实生活真相的务实姿态和穿透力。

同属感愤型文本的长篇小说,由于容量大、开拓面广阔,因而在揭露伤痕方面比之短篇具有独特的美学优势。周克芹的《许茂和他的女儿们》(1979)和古华的《芙蓉镇》(1981)被一些学者划归为“反思文学”,这确有道理,因为它们都涉及对于社会、历史或***治等问题的痛切反省。不过,它们由于共同地揭示了中国农民在“”或“左”的时期所遭受的精神创伤,我把它们同时划入“伤痕文学”范畴,应当也有一定合理处(在这个意义上,合称“伤痕——反思文学”也许更有说服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描写四川贫穷山村葫芦坝农民许茂一家的遭遇,回顾了合作化以来农村生活的曲折,尤其是“”后期普通农民的生活状况。小说描写的几个主要“伤痕文学”的三种体验类型人物许茂、许秀云、金东水等都在内心烙下了深深的伤痕。许茂当年曾是积极分子、合作化时的作业组长,但长期“左”的***策使他变得孤僻、自私、麻木。连大女儿病逝,他也因大女婿金东水刚挨整而担心受牵连就索性闻不问。他的四女儿许秀云性格温和但又意志坚定,是富有传统美德的农村妇女形象。尽管受尽郑百如的欺凌折磨,但她仍然执著地追求生活理想,拒绝家人的安排,决心和她所同情和敬重的金东水生活在一起。金东水是小说重点刻画的一个品质优秀、屡遭打击而坚忍不拔的正面典型。在郑百如的不断陷害下,他中年丧妻,住房被焚,拖儿带女蛰居在小小的提水站里,但他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丝毫不动摇。尽管小说为许茂和他的女儿们设置了神圣帮手——工作组组长颜少春,这是由当年的***治形势决定的,但实际上,与人们内心所承受的创伤相比,这个帮手的作用是有些牵强的。小说中真正令人关注和震撼的,毕竟不是帮手的神圣作用,而是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的精神创痛。

与《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相近,《芙蓉镇》描写1903—1979年间我国湖南农村的社会风情,着重揭露“”***思潮给农民造成的创伤。小说塑造的主要人物,如女主人公胡玉音、“”秦书田、粮站主任谷燕山、大队书记黎满庚、“***治闯将”李国香和“运动根子”王秋赦等都能给人留下鲜明而深刻的印象。小说大量渲染胡玉音眼中谷燕山的“老好人”形象以及这种形象被肢解后的疑虑:“在她的心目中,在镇上,老谷就代表新社会,代表***府代表***,,可如今,他都被人看起来了。这个老好人还会做什么坏事?这个天下就是他们这些人流血流汗打出来的,难道他还会反这个天下?”在这里,***治“伤痕”不仅铭刻在***干部谷燕山心里,而且也烙在胡玉音这样的普通农村妇女心里。更为重要的是,原本属于胡玉音的神圣帮手的谷燕山,在这个反正倒置的世道里已经丧失了原有的神圣性和对普通农民的引领能量,反倒需要胡玉音来关怀了。这种神圣帮手被解构和被主人公关怀的事实,显示了对于惊羡型文本中的主人公—帮手模式的反拨力量;同时,借助胡玉音的视角和内心独白去侧写谷燕山的被解构窘境,实际上巧妙地起到了欲正先反、以反写正的修辞效果,由此通过解构形象反过来“还原”和确证了谷燕山本来应有的神圣性。

“伤痕文学”的第三类文本是回瞥型文本。尽管所有的文学文本都与作家的过去生活回忆有关,从而具有某种回忆性,但在回瞥型文本中,回忆冲动及回忆场景成为语言和形象创造的主导型力量。张洁的《从森林里来的孩子》(载《北京文艺》1978年第7期)没有简单地停留在控诉“”或“”给音乐家梁启明留下的创痛上面,而是着重回忆他生前给弟子孙长宁带来的审美欢乐以及身后留下的精神财富。小说描写林区少年孙长宁由于受到“文艺黑线论”和“读书无用论”的伤害,从小就丧失了学习文化和欣赏音乐的权利,正是梁启明的神奇的长笛声给他带来了最初的启蒙。对音乐的回瞥型体验或者说回忆,显示了比现实的文化更有力、更完美的诗意启蒙力量。“这片在生活里偶然出现的笛声,使他丢掉了孩子的蒙昧。”回忆对现实的主导性权威典型地表现在如下情节上:由于孙长宁的充满魔力的音乐,所有刚才还在为高考名额而残酷竞争的七位考生,都突然间异口同声地变得宽厚和高尚起来,愿意让贤。音乐的认同作用显而易见。这音乐不仅可以成功地***像孙长宁这样深受“”时期“读书无用论”损害的来自偏僻林区的无知少年的伤痕,而且还可以唤起主考官傅涛教授的同情心和对老友的记忆,更可以通过孙长宁的演奏而帮助更多的都市少年在审美感动的瞬间驱散功名利禄之心而唤回纯洁的心灵。更为“神奇”的还在后面描述的傅涛教授的离形得神体验:“他感到神奇,他几乎不再看见面前这个少年人的形体。仿佛这个少年已经随着什么东西升华、向着高空飞旋而去。这儿,从不轻易在人们面前打开的心扉敞开了。从敞开的心扉里,他看见了一个优美而高尚的灵魂,他还看见了那个没有在这个考场上出现的人,是他,培育了这样的一个灵魂……是的,世界上有不相通的语言,而音乐却总是相通的。”音乐简直就是世界上最具有沟通力量的符号,它可以超越形体躯壳而洞察“优美而高尚的灵魂”,透过在场者而窥见不在场者,抚慰和贯通一颗颗孤独的心灵。按小说的叙事,这一切都来源于对已故音乐家梁启明的音乐力量和人格魅力的回忆。孙长宁有关这位老师的美妙回忆,简直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强大力量。有了这样的回忆做依靠,还有什么现实的伤痕不会被治愈呢?顺便说,这里对音乐的魔力做了令人震惊的细致回忆和大胆想象,显示出与《班主任》颇为不同的语言和叙述风貌,这在“”遗风尚存的1978年确实难得,今天读来仍然不失其独特魅力。

叙述人本身对这种“回忆”的神奇魔力是有着清醒的自觉和洞察力的:“这里好像已经不是考场。每个在场的人,不论是教师或考生,人人都回忆起了一些什么——一生里最美好的什么。”音乐的力量不仅在于及时地打动当下的心灵,而且根本上在于使人回忆到个人一生里最美好的东西,也就是唤起人的主动的美的回忆"美的回忆或审美回忆的力量是如此巨大,以致不能不说它已经成为整个文本的实质性的叙事聚焦或真正主角,由此不同于惊羡型文本中的《班主任》等以现在为叙事聚焦的设置。

与惊羡型文本着重想象未来前景、感愤型文本直面现实伤痕印记不同,回瞥型文本则是以过去回忆为焦点。回忆作为叙事的支配性力量起作用。在祝兴义的《抱玉岩》(载《安徽文艺》1978年第7期)中,回忆正扮演了这种角色。小说讲述彭稚凤和沈岩的师生纯真恋情诚然由于“”时期的阶级偏见而一度被拆散,但随着改革开放年代的到来而戏剧性地得到重新恢复。不过,小说给人印象尤其深刻的却是对***治伤痕年代得以幸存的浪漫恋情的深切回忆:“今夜的抱玉岩被月色镀得通明,锃亮,皑皑似玉柱、雪峰;岩下的桂叶,轻舒漫舞。飒飒之声,如怨如诉,不胜切切。”礼平的中篇小说《晚霞消失的时候》(载《十月》1981年1月号)带有无可否认的宗教反思色彩,不过,从“伤痕文学”角度去读解也有一定合理性:李淮平、南珊、楚轩吾、李参谋长等人物无一不带着“”年代烙下的累累伤痕,这种伤痕是如此深重以致他们的生活都长久地笼罩在其阴影中。几乎像保尔·柯察金与冬妮娅那样一见钟情,却又还没来得及互吐衷肠的李淮平和南珊,很快被卷入“”的抄家风潮中,彼此成为敌人,从此恋情被恨海阻隔和消溶,直到十五年后才有机会第一次握手并明白表达“爱情”,但由于饱经伤痛的南珊已经被浓厚的宗教情怀所制约,这第一次就不可挽回地演变成为最后一次了。此时,小说所表达的人生主导价值观就不在于现在感知和未来想象,而在于对过去的回忆。南珊这样冷峻地开导热切地表白爱情的李淮平:“淮平,鲜花失去了,果实比它更好,爱情凋谢了,怀念却更鼓舞人。你说呢?”正像南珊希望李淮平生活在“怀念”中那样,小说把人生价值取向投寄到过去。由于如此,小说中最动人的景观不是代表现在和未来的壮丽的日出和朝霞,而是与辉煌的过去相连的沉落的夕阳和晚霞:“我们一言不发地注视着那火红的光轮在下沉,下沉,沉向波涛汹涌的云海之中"我从来没有见过落日像今天这样巨大,浑圆,清晰。它平稳地,缓慢地,然而却是雷霆万钧地在西方碧青色的天边旋转着,把它伟大的身躯懒洋洋地躺倒下去,沉向宇宙的另一边,这光轮在进入云涛之前,骄傲地放射出它的全部光辉,把整个天空映得光彩夺目,使云海与岱顶全都被镀上了一层金色。”落日形象在这里成功地成为回忆的象喻。

上面关于三种文本类型的划分是相对的,其实,未来想象、现在感知和过去回忆是可能存在于每一个文学文本中的,只不过相比来讲各有侧重罢了。从文学史的潮流更替看,由于回瞥型文本在对过去的回忆中必然牵扯出越来越深入的历史反思,从而以回忆与反思的相互渗透为标志,“伤痕文学”必然地要被更需要承担历史反思重任的“反思文学”所取代。重要的是,通过这种分类考察,“伤痕文学”之产生社会修辞效果的缘由可以得到一种新的说明。惊羡型、感愤型和回瞥型这三类文本,提示我们更细致地认识“伤痕文学”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原因:惊羡型文本由于与社会***治主导力量的“思想***”和“改革开放”取向及其乐观主义信念相一致,因而最有机会通过***治思想工作、新闻和教育等系统而在亿万读者中顺利传诵,难怪《班主任》在当时取得了莫大的荣誉(此后这类机会就逐渐地只能被《离开***的日子》和《生死抉择》等影视夺去了);感愤型文本由于主要致力于披露“阴暗面”和伦理纠缠或宣泄个人“感伤”情调,因而有时难免会被主导文化所疏远或批驳,不过鉴于其能与大量普通读者的生活体验及有待解决的“伤痕”问题发生共鸣(如《伤痕》和《枫》),也有理由产生较大影响;回瞥型文本则是专注于对于少数知识分子或文化人的某些美好时刻及生活雅趣的个人回忆,所以难免被当时最具有社会支配力的主导文化所忽视,也无法引起最广大的普通读者的共鸣,而更多地只能在少数知识阶层的内心一角盘桓。由此看,社会修辞能量在这三类文本中是依次递减的,即惊羡型文本的社会修辞能量最大,其次是感愤型文本,最弱的是回瞥型文本。不过,有意思的是,如果单纯从文学的审美价值维度看,上述三类文本的价值却相反是依次递增的——“伤痕文学”开始于惊羡型文本对未来的难免有些主观性或浪漫化的想象,进而在感愤型文本对现在的冷静感知中获得较为扎实的开掘,最终在回瞥型文本对过去的审美回忆中展现出更深的反思力度和更加蕴藉深厚的余兴。单从这点看,“伤痕文学”如果有审美价值可供追寻的话,那么价值最高的文本不应是惊羡型文本,而应是感愤型、尤其是回瞥型文本。审美回忆最可能把人引向对人生的至高境界的体验。这使我无法不得出一个结论:中国现代文学中最富于审美价值的文本,恰恰是以审美回忆为主导的、充满流兴的回瞥型文本。然而,一般地说,文学的社会力量往往并不简单地决定于***治或审美要素的单方面作用,而是取决于多重要素的复杂的合力作用。不过,更值得关的是,落实到特定的分类文本中,这些多重要素常常可能是彼此错位而无法完满协调的:未来想象、现在感知与过去回忆,社会修辞效果与个体审美趣味满足,***治、伦理与审美等要素之间,必然地总是有着不平衡的分布和展示。“伤痕文学”的三类文本所呈现的错位与不协调,只是一些有意思的个案罢了。这一点其实正是文学史的无限丰富性之一个例证。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4

[关键词]爱情;时间;记忆

一、浓墨重彩的青春:青春与爱情的记忆

青春是一道永远的风景。走过青春的人,总会频频回首,为曾经的韶华时光投以最深情的注视。日本导演岩井俊二的影片《情书》中跳动着青春成长的鲜活记忆:初秋的校园,金黄的落叶纷飞,安静的***书馆,飘动的窗帘,英俊少年的脸庞定格为永远的青春画面。岩井俊二以唯美的笔触,诗意的描摹,透过一段苦涩的青春年华,为我们展示了他对青春与爱情的独特理解与感受,勾起了无数人对美好青春时光的追忆。

《情书》中表现的爱情特别纯美,没有现实利益的干扰,没有功利、名誉的纠缠,只有雪一样纯洁的爱和雪一样纯净的心灵,使影片富于浪漫诗意与理想主义色彩。博子生活在属于自己的爱的世界里,即使男友已远离人世,依然为他寄出寄托爱意的情书;秋叶明明知道博子对男友无法忘怀,依然不离不弃,显示出宽容而博大的爱;藤井树翻转书签的刹那,恍然时光流转,记忆中的少年岁月尽在眼前。爱情在每个主人公的心里都是一段值得珍藏的美好回忆,就像那张书签,历久弥新,经历岁月的积淀更显出它的弥足珍贵。

二、在时间中重建的记忆:记忆与真实

《情书》以青春和爱情为载体,表达的却是一个关于记忆的主题。影片中的人物都纠缠在痛苦的记忆中,随着故事的发展,我们与主人公一起经历了重新审视记忆的过程,最终发现了记忆与真实的偏差。

人无时无刻不生存在记忆之中,当你说此刻的时候,此刻又转瞬即逝,成为过去,每一个逝去的此刻累积成了我们的记忆。于是记忆便成为我们对世界、对生活、对自我的认知的全部。然而记忆是否都是真实的?每每当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常常会品味出别样的东西来,让你不由得不去重新审视被我们看做真实的事件的真相。更多时候往往我们只缘身在此事中,所以会不识事件真面目。正如《追忆似水年华》的作者普鲁斯特对记忆的观点,他认为人的生活只有在回忆中方形成“真实的生活”,回忆中的生活比当时当地的现实生活更为现实。普鲁斯特的话表达出了现实与记忆的辩证哲学关系。我们总是喜欢追寻真实,这个追寻只能在人们视为“真实”的那个世界里进行。其实这个世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不真实的,因为我们看到的世界永远受到我们自身的欲望的歪曲而被沾染上了主观色彩。当我们隔一段距离去反观记忆,事件的真相才会逐渐显现,因此时间是审视记忆的最好方法。影片通过两个女孩的通信,以富于悬念性的情节安排,引领观众逐步回溯两个青年人的记忆,最终为我们揭开了掩藏在岁月深处的真相。

1、少年时代的记忆。

影片中纯真美好的少年记忆是属于女藤井树的,在她的回忆里,我们看到一个帅气俊朗的阳光男孩,寂静的***书馆、喧闹的教室、沸腾的运动场,都留下了他的身影。少年的记忆又是充满烦恼的,只因这个与自己同名同姓的异性同学的存在,女藤井树成了同学们恶作剧的对象,然而最终当她发现,原来那个因与自己同名同姓而被自己厌恶的男生,当年曾暗恋过自己,恍然之间,记忆不再沉重,美好的记忆也逐渐复苏。当藤井树以成熟的心态再去反观少年生活,一切似乎都与所经历时的感受不同,却增添了无限的纯真和温情,藤井树在回忆中重新复得了失去的时间,获得了新的生命。导演通过普鲁斯特的小说暗示出少年岁月是一段最值得追忆的似水年华。

2、青年时代的记忆。

青年时代的记忆是关于渡边博子与男友恋情的记忆。感情的记忆对她来说是一个沉重的负担,一封只想寄托思念,本以为无法投递的信,却奇迹般地收到了回信,渡边博子的生活从此发生了改变。博子与男友的恋情经过都是通过她和秋叶口述出来的,是模糊的、片断的、不连续的,在这段回忆中,我们从来没有看见过藤井树青年时代的真实影像和画面,男友在博子的回忆中是缺席的,暗示了他在博子的感情世界也是缺席的。而在女藤井树的回忆中,他却是在场的。缺席,意味着感情的虚幻与不真实;在场,意味着感情的真实和难以忘怀。当苦苦思念男友的博子发现了事情的真相,恍然之间才明白为什么男友对她一见钟情,为什么他拿着戒指却迟迟不向博子求婚,直到博子主动开口。最终当博子奔跑在雪地里,黑色厚重的大衣从身上滑落,露出鲜红色的毛衣,暗示了博子摆脱过去沉重、痛苦的记忆,迎接新生活的勇气。

3、老年时代的记忆。

老年时代的记忆是女藤井树的妈妈和爷爷关于爸爸死亡的记忆。当年爸爸的死一直是妈妈、爷爷、藤井树记忆深处的隐痛,妈妈一直认为是爷爷延误了爸爸的病情。最终爷爷以实际行动解开了所有人的心结,将大家从爸爸死亡的遗憾中解脱了出来,也将所有的人从痛苦的记忆中拯救出来。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5

对于此篇文章,要是用传统文言串讲之法梳理,无疑是对编者之用心领会不及。古人认为人生之“四悲”:少年丧父母、中年丧妻子、老年丧独子、少时无良师。“四悲”中作者就经历了两悲。这怎能让人不悲伤?但是现在的学生生活基本都比较快乐和富足,怎么样带领学生体悟归有光那种人生至痛,让学生从这篇文理兼美的文章得到更多学习文言的乐趣?有必要让学生透过文本重重叠叠的记叙,细细品味归有光之深情。

通过第一节对文言字词的疏通,学生初读文本,初步感受作者与项脊轩的关系。钱基博言此文:“睹物怀人,此意境人人所有。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此妙笔人人所无。”基于此,我想,在第二课时中该如何带领学生透过朴实的文字,体察归有光痛彻心扉的情感,体味其“以极淡之笔写极至之情”的特色呢?

王锡爵亦曾评论这篇文章:“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这篇课文虽然没有华美的辞藻,但是读罢让人不禁掩卷而泣。那么,这篇文章感人的地方在哪里?归有光在这篇课文中共回忆了与他生命至关重要的三位女性的往事。为什么他先忆其母,后忆其祖母及爱妻?透过归有光“哭”的程度,感受他情感之变化,以此作为学习这篇文章情意美的抓手,必能让学生在学习文言的过程收获更多。

从想母亲,到忆祖母,最后到念妻子,归有光是如何做到层层推进深情,使人同生悲情呢?母亲非常关心归有光,来看望他的时候“以指扣门扉”,还温言细语地问老妪“儿寒乎?欲食乎?”,动作非常轻盈,语气满溢关爱。而作者并没有从正面直接地回忆母亲,而是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老妪的回忆展开。为什么要借老妪回忆母亲?结合文章背景体悟,母H是在归有光八岁的时候去世,作者对母亲的记忆必然是不深刻的。那作者为什么还会因为母亲的一个轻盈的动作,两句简洁的话语而哭泣呢? 归有光丧母时还很小,对于母亲的概念不深,母亲于作者来说只是一个朦胧的记忆,是一个缺位的角色。但是老妪回忆起母亲来看望他的这个情形,抓住最能展现母亲慈爱形象的一个动词,两句简短的话语,使之感动落泪。这点生活经历和同学们的生活很相似――某个晚上写作业到很晚了,妈妈轻轻推开门,细声地问道:“累了吗?肚子饿了吗?赶紧去休息吧,明天再起来写吧。”这样的动作虽细微,这样的话语虽平淡,但却饱含了母亲对孩子的一片深情。然而,母亲曾经温存的问候归有光现在已不能再听到,脑中连一点对母亲的印象都没有,对于母亲的形象尚且还要通过老妪的描述才能在脑中构建起来,这能不悲吗?常言道:“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文章用一个“泣”字简练地向我们传达了归有光丧母的悲情。

在一般人心目中,母亲的地位无可替代,但在归有光心中,祖母的份量更甚之。如何体现出来?回忆母亲的时候归有光只是“泣”而回忆祖母时他却“长号不自禁”。为什么归有光对祖母怀有如此浓烈的感情呢?首先,从“余束发读书轩中”中看出,祖母和归有光生活的时间比母亲还要长,他和祖母更亲近;其次,母亲问“儿寒乎?欲食乎?”是从外在的物质层面关心归有光,而祖母呢?“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归有光八岁丧母后一直和祖母相依为命,祖母稍微长时间不见归有光就会来找他,当发现他竟日默默在轩中读书的时候,又深怕他太累太苦太压抑,足见祖母的这种关怀更多是在精神层面,比母亲的关心还要深刻。再者,心细如发的归有光还留意到了一个细节――祖母离开的时候是轻轻合上门的,深怕惊扰到孙子的学习。走时祖母还喃喃自语“儿之成,则可待乎?”这个家族虽然人口众多,但是大家忙着分家,乌烟瘴气,看到这么勤奋的孙子,祖母只好把重振家业的希望寄予在他身上,而且还拿出她珍爱的、或许是传家之宝的象笏,期盼他考取功名,有朝一日能光耀门楣,重整家业。但是,写这篇文时,归有光尚未考取功名。所以,一心关爱他、对他寄予厚望的祖母去世了,他却还没有实现祖母对他的期待,望着祖母的遗物,归有光能不悲痛吗?对于祖母的描写,作者没有浓墨重彩地描写,只是通过语言、动作直接从正面展现祖母形象,让读者感受到了深切的祖孙情谊。

接着写丧妻,归有光没有“泣”,没有“长号”,甚至连个“哭”字都吝惜,那是不是就代表他不悲伤呢?非也。归有光也悲伤。妻子死后,他悲伤到“室坏不修”的程度。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间“百年老屋”,之前已经有过“尘泥渗漉,雨泽下注”这些问题,现在它不是破漏这么简单了,而是“坏”,破败了,这样的轩子已然不能住人。房子破败到可能无法住人了也没心情去修理,可见丧妻带来的巨大打击,使作者生活都没有动力了。为什么作者会如此悲伤?课文以“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述诸小妹语……”等情景描述归有光和妻子间的相处情形,恰好印证了他和妻子感情好到极点。归有光的妻子时常来轩子,或问他问题,或陪伴他一起读书,是他的灵魂伴侣。妻子回娘家后,还会跟家里人聊起婆家的事情,继而回家后,又述诸小妹语于归有光,读者们可试想两人曾经是多么地幸福!而且,祖母去世后,身边就剩这如花美眷相伴相随,陪伴着他度过寒窗苦读的日子,现在妻子去世了,他哪里还有心情修理房子呢?直到后来归有光生病赋闲在家才想起了修葺轩子,而且他复葺南阁子后亦不敢久居此地,就怕时常回忆起与妻子相处的时光,睹物思人,所以复葺后的南阁子也是“其制异于前”。这部分内容虽不言“哭”,但却写出了哭的痛感。直至文末,归有光一改前朝之写法,只白描眼前之树,这时候的归有光悲痛不能已,心哀不能言,只能睹物思人。一句“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把归有光丧妻后“惨恻之思”淋漓纸上。这不就是王锡爵说的“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表”吗?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6

“我不明白为什么美国宪法不允许总统有第三个任期。”――说这话时,担任过两届美国总统的克林顿正在接受自己女儿、立志投身电视圈成为明星记者的切尔西的采访。

2011年11月8日的这场父女访谈,克林顿的主要目的并非为女儿捧场,而是宣传新书《重返工作》。

常有媒体评价克林顿“写书成瘾”。自卸任后,这位前总统便笔耕不辍,先后完成回忆录《我的生活》,以及讲述慈善事业与社区活动的《付出:我们如何改变世界》。《重返工作》是他的第三部作品。

克林顿的“勤奋”也换来了高回报。借用英国前首相丘吉尔的那句――“我不是在写书,而是在积累财富”。丘吉尔靠在任时“留心积攒”的便条、手令、备忘录完成的“巨作”《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不仅让他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还赚到了“20世纪几乎无人能及的稿费”。和丘吉尔相比,克林顿的写书收益毫不逊色。根据2008年希拉里竞选美国总统时,其竞选团队公布的收入纳税申报单显示: 2000~2007年间,克林顿夫妇狂赚1.09亿美元,其中克林顿出书收入超过2900万美元,仅《我的生活》就给克林顿带来近2400万美元收益。

《我的生活》虽热卖,却被书评界说做“有点水”。900页的内容,从护士母亲扯到多情父亲,又说海地僵尸、庞贝古城,最亮点当属与莱温斯基的绯闻。克林顿在书里回忆,自己“睡了两个月的沙发”,“一边乞求妻子与女儿的原谅,一边忙于应付拉登轰炸美国驻坦桑尼亚和肯尼亚使馆事件。”

不过据小报披露,以上这些文字都是希拉里亲自过目后的“删节版”,克林顿的初稿简直让她“怒不可遏”。克林顿写自己婚后曾和逾百名女性,莱温斯基不过是其中之一。而他的每桩婚外情都会让妻子暴跳如雷,有一次,她竟抓伤他的脸。

小报爆料并非完全不可信。毕竟希拉里在其自传《亲历历史》中也提到了对丈夫的“暴力倾向”:“在我知道他与莱温斯基不正当的亲密关系后,我恨不得拧断他的脖子,一了百了。”

如今克林顿出版的第三本书大概不会再让希拉里愤怒了。作为***治人物,他终于放下自己的爱恨情仇“重返工作”。

克林顿将新书副标题定为:我们为何需要聪明的***府重振经济。他在书中提供了多个让美国“重振”的方法,比如帮助群众再就业、提高银行贷款和公司投资、使出口总值翻倍、恢复制造基地以及开创新的行业等。

克林顿对自己这本“经济指南”满怀信心,但却有媒体评价,“他与以往任何时候一样都是在空谈”。

自我辩护与开脱

无论空谈与否,克林顿出面“指导工作”,多少会让媒体揣摩起奥巴马的感受。有媒体觉得,《重返工作》描绘了“奥巴马在确定可行性经济***策的问题上苦苦应对,而在以谋略战胜其共和***对手方面也捉襟见肘。”至于书中潜台词是,前总统“想帮助奥巴马推行他那些美国人民不买账的***策。”甚至还有媒体据此剖析起克林顿与奥巴马的“复杂关系”。

这样看,克林顿和小布什的关系则“简单”不少。克林顿与布什家族素来交往甚密,和老布什更是忘年交,俩人经常一起打高尔夫、看橄榄球。

正因如此,当小布什在2010年推出回忆录《抉择时刻》后,克林顿一通“盛赞”,多少让人觉得是兄弟“捧场”。《抉择时刻》详述了自“9•11”恐怖袭击至布什下台前,小布什在白宫执***的岁月里所做出的14项重大决策。克林顿认为,《抉择时刻》不仅“从头到尾都有趣”,还能让人们更好地理解“是什么力量和信念驱使小布什做出那些决定”。

单讲有趣,小布什写自传时的确不失八卦精神。比如,他自己在一次家宴上醉酒,问父母的一位年过50的女性朋友性生活滋味如何。若干年后,布什自己也年过50,那位老太太发来贺电问:你现在知道滋味如何了吗?

布什的八卦劲头甚至感染了自己班子中的铁娘子赖斯。2011年,赖斯也推出了回忆录。书里的她并不像在白宫会议上一样咄咄逼人,她对“9•11”之后的事情避而不谈,反而努力澄清自己不是同性恋,仅仅是单身。

但布什却不能像赖斯一样,在回忆录里仅仅谈些“个人问题”。回头梳理当初14个重要的“抉择时刻”,布什表示,自己对卡特里娜飓风的应对应该更快。至于在古巴关塔那摩设立拘留中心,他说,关塔那摩的囚犯得到很好的待遇,“甚至能够读到阿拉伯语版的《哈利•波特》”。另外,他为美方人员对恐怖嫌疑人施以“水刑”逼供进行了辩解。他说,对3名在押人员采取这种有争议的审问方式,帮助挫败了一系列针对伦敦希思罗机场、金丝雀码头商务区、美国外交使团以及美国境内目标的恐怖袭击***谋。“如果水刑有利于拯救美国人的生命,其他总统也会做出同样决定。”

布什在回忆录中承认曾命令美国***制订打击伊朗核设施的计划,并研究对叙利亚采取秘密***事行动问题。他说,为了阻止伊朗的核计划,或者至少达到暂时阻止的目的,“我命令五角大楼研究发动攻击需要采取怎样的必要措施”。另外,布什认为,他当年下令出兵侵伊,“没有做错”。他说,自己肯定“萨达姆不在位,对全世界和现时有机会活在自由中的2500万名伊拉克人民来说,是更加美好的。”

布什对“抉择时刻”的种种坦白,并未赢得西方媒体及评论界的好感。英国《卫报》称他是通过自传为自己“疗养”。《洛杉矶时报》则认为,布什对于自己犯过的错误无动于衷。美国《新共和***人》杂志则认为布什没有任何反省能力,没法对自己进行剖析。还有历史学家指出,布什出书,相当于对他的***绩表现进行“最后一次辩解”。

的确,***要撰写回忆录,某种程度能为自己在位时的表现辩驳几句。苏联***戈尔巴乔夫的《真相与自白――戈尔巴乔夫回忆录》就颇能引来同情者。戈尔巴乔夫在书中详述苏联在二战之后的经济增长基本是逐年递减,他接过的是一个滚烫的石头,砸脚已是必然。砸自己还是砸别人?他选择了前者,并因此背负了之后几十年的骂名。

逃税的一面幌子?

在回忆录中,布什还不忘对自己的***界朋友评点几句。

在布什看来,俄罗斯***普京像个“冷血动物”。法国总统萨科齐是个“精力充沛”、“愿与美国合作”的领导人,前总统希拉克则“喜欢对别国领导人进行说教”。“大到国家***策,小到个人价值观,他似乎总是愿意到处演讲,推销自己的观点。”至于桃色新闻不断的贝卢斯科尼,布什回忆说,“9•11”恐怖袭击事件发生后,贝卢斯科尼打来电话,“哭得像个小男孩”。

在布什书中获溢美之词最多的,是他“在世界舞台上最亲密的伙伴和最好的朋友”,英国前首相布莱尔。布什称,他与布莱尔的私人友谊开始于2001年2月一次会面,那天,两人一起观看了喜剧电影《拜见岳父大人》。

当然,布什最看重布莱尔的一点,不是后者看完喜剧片后,能和自己坐在一起,酣畅淋漓地讨论婚姻与家庭,而是“作为我们的盟友,布莱尔从来不曾动摇过。”在布莱尔担任首相的10年间,让英国参加伊拉克战争可能是他最具争议的决定之一。

和布什一样,布莱尔离任后也免不了提起笔,回应当年的争议。在2010年出版的自传《旅程》中,布莱尔谈及伊拉克战争时说,他为在战场中丧生的人感到“极度难过”,为“丧生的士兵和平民落泪”,也为遗属感到“痛苦”,但他坚持认为,让英国参加伊拉克战争、铲除“独裁者萨达姆•侯赛因”的决定正确。“如果放任萨达姆和他的儿子们继续掌权,伊拉克的处境会更糟。”

“我无法对参战决定抱有悔意。”布莱尔在书中表示。

正是布莱尔“抱歉但不后悔”的态度,让《旅程》遭遇了反战人士接连不断的抗议。在新书签售的路上,布莱尔被扔过鸡蛋和塑料瓶。伊战中遇难士兵的家属更是对布莱尔的抱歉不买账,他们称布莱尔流下的全是“鳄鱼眼泪”,“连近似的悲痛都算不上”。

布莱尔“眼泪”的真诚度确实让人生疑――离任后布莱尔比在职时还要忙,他带着“人道主义关怀”的***治抱负马不停蹄地在全世界奔波,中东、非洲常能见到他“魅力十足”的身影。人们颇有微词的是:布莱尔慈善家的名号恰好是其谋财的一面幌子。

当布莱尔信誓旦旦地表示,出版回忆录所获全部收入将捐给英国最大***方慈善机构“皇家英国退伍***人协会”,用以建立“战场归来激励中心”后,很多人怀疑布莱尔捐款“有诈”。按照英国均富会计师事务所税务专家迈克•沃伯顿的解读,布莱尔此举“实质上在避免”约250万英镑税务。

对更多英国大众而言,或许并没分析出“逃税”这种“暗中勾当”,但他们一样对布莱尔的“善心”不买账。因伊战失去儿子的英国人彼得•布赖尔利表示,布莱尔为慈善捐款“当然非常好”,但这不能改变“钱上沾血”,也不能改变他希望看到布莱尔“被绳之以法。”

即便非议不断,布莱尔自传却一样热卖。这多少和人们对八卦的热爱有关。毕竟布莱尔在回忆录中爆料不少:他说,自己面对压力时常常借酒浇愁。另外,他和女王一度关系很僵。“你可能不会相信,正当我面对空盘子(准备用餐)的时候,女王突然命人把餐具从我面前收走了。”

相互攻讦与抹黑

布莱尔最抢眼的爆料倒不是自我生活的“细枝末节”,而是工***高层间的快意恩仇。

“他长于***治考量,但缺乏***治感觉;善于理性分析,情商则完全为零”。――这是布莱尔送给继任者布朗的评价。为了表示布朗的确如自己所言,“缺乏***治天分”且“难以相处”、 “令人发疯”,布莱尔在自传中花大笔墨举例说明。

布莱尔说,2006年英国***府深陷“金钱换爵位”丑闻,时任财相的布朗借机敲诈他,他只得答应了布朗的条件。“现在可以说,根据他担任首相时的表现,我应该制止他,”布莱尔说,“但这在那时几乎完全不可能。”“他反复朝我大嚷大叫,说我毁了他的一生。”总之,布朗对他“无情地施压”。

而这样的“施压”,早不是第一次发生。按照回忆录中的说法,“两布”时常在首相办公室中大吵大闹,甚至摔碎茶杯,愤怒尖叫。有时候布朗和布莱尔的争吵声激烈到睡在楼上的布莱尔妻儿都能听到。

面对布朗的挑战,布莱尔不是没有想过把这个刺头踢出内阁,只是“苦于找不到合适的继任者”。最终,布莱尔还是觉得,让布朗“留在里面接受约束”比“放到外面任其行事”要好。

但这只是布莱尔的一面之词。和布莱尔、布朗并列工***“三驾马车”的前工******府商务大臣彼得•曼德尔森在其出版的回忆录《第三人》中,也解读了他眼中的“两布恩怨”。

曼德尔森认为布莱尔“缺点甚多,缺少远见,疑神疑鬼”,而布朗尽管患有眼病,一只眼近乎失明,但却立场强硬,布莱尔在与布朗的交往中优柔寡断,处于弱势。而布莱尔在位时缺乏作为的原因之一,就是他一直花大量时间处理与“***一样咄咄逼人又很粗鲁”的布朗的紧张关系。

至于布莱尔为何让布朗留在身边,按照曼德尔森的说法,绝非如前者所言“更好地约束”,而是与更复杂的勾心斗角有关。曼德尔森在回忆录中这样记述:2004年唐宁街曾秘密草拟了一份代号为“泰迪熊行动”的计划,这个计划要将英国***一分为二,解除布朗对英国财***大权的控制,以削弱他对布莱尔的挑战。但布莱尔经过反复权衡,认为这样做可能导致布朗辞职,不但会动摇工***和***府的稳定,而且还有可能加速布朗接班的步伐,甚至导致自己提前下台,他最终抛弃了这个想法。

同样的往事,却在布莱尔与曼德尔森的书中呈现出不同的样子。这多少影射出一些***要撰写回忆录的目的:借文字相互攻讦,将***坛恩怨延续到文坛。

就像盛赞布莱尔的布什,在《抉择时刻》里就不忘给德国前***施罗德抹抹黑。布什在回忆录中写道,施罗德曾经声称要全力支持美国的伊拉克战争,但是后来德国选举,施罗德因为民意压力变卦了。“被朋友出卖,真是震惊又愤怒”,布什说,他从此无法再与施罗德交心。

然而,面对布什在自传中的指责,施罗德咬定前者是在扯谎。“我从来没有给过布什模棱两可的承诺。”施罗德在接受《明镜》周刊访问时说。

如果说,布什与施罗德是借文字“明争”,有两位法国总统则是靠写书“暗斗”。

法国现任总统萨科齐曾推出过一本描述多年心路历程的自传《见证》,书中提到不少与希拉克总统“那些不能说的秘密”。法国几乎人人皆知,萨科齐是希拉克从1975年起像对自己儿子一样亲手提拔培养起来的,然而萨科齐却在1995年公然背叛希拉克,支持他的总统竞选对手。

希拉克在写作自传《总统时光》时,表面上给萨科齐扣上一堆溢美之词,赞扬他有“工作干劲、战术敏感、炒作才干”,但勾勒出来的,却是一个动辄“谴责对立一方、激化加剧矛盾、拉一派打一派”的***治人物。

对于希拉克在自传中对萨科齐的评点,不少媒体认为,前总统虽然文字巧妙,但不排除其“终究咽不下背叛事件这口气而借题发挥”的可能。这多少也让回忆录的真实性打了折扣。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7

As a keepsake and a treasure Memories allow us to call upon the past

* Memories can teach us

About what things are good to repeat

Memories, they warn us About what things should never

Be allowed to happen again

Memories are a gift to the past

That we hold in the present

To create what can be a great future

Treasure and keep memories

For the sake of...for the sake of

For the sake of life

For the sake of...for the sake of

For the sake of life *

回忆是一份厚礼

回忆是上天赠与我们的

一份纪念品和财富

唤起我们对过往的记忆

* 回忆教导我们

何事值得一做再做

回忆,告诫我们

何事永远不应

重蹈覆辙

回忆是过去留给我们的礼物我们现今将其握在手中

创造美好的将来

珍藏回忆吧

为了……为了

为了人生之美

为了……为了

为了人生之美 *

Memories offer us opportunities

To laugh, or to cry Memories offer us opportunities

To smile, or to reminisce

Repeat *

If we open our mind Memories allow and offer

And help and support And teach and warn about life

Repeat * For the sake of life

回忆给了我们

欢笑与哭泣的机会回忆给了我们

微笑和回想的机会

重复 *

要是我们敞开心灵回忆能给予我们

帮助与支持

给生活以教诲与告诫

重复 *

为了人生之美

赏析

马提·斯特帕尼克(Mattie Stepanek,1990—2004),是个从小患有肌肉萎缩症的孩子,他的三个哥哥姐姐都因该病早早夭折,只有他奇迹般地和病魔斗争到14岁。顽皮、好动、聪明、乐观、充满顽强的求生意志是斯特帕尼克留给世人的形象,也正因为如此,坐轮椅、吸氧气管、说话会憋气的他在短暂的人生中,取得一个又一个令人瞩目的成绩:柔道黑带,自学达到11年级的课业水平,并出版了五本诗集,累计销量超过100万。

斯特帕尼克三岁开始写诗,题材包括自然、梦想和家庭。在有生之年,他陆续出版了五本美丽的诗集——《Heartsongs》《Journey Through Heartsongs》《Hope Through Heartsongs》《Celebrate Through Heartsongs》《Loving Through Heartsongs》,讲述生命中的美好和希望。至于为什么用“心曲”一词来作书名,他解释道:“心曲是内在美,是一种心灵的呼唤,要让你和别人能成为更好的人。人人都有这样的心曲存在。”

2000年,在知名脱口秀主持人拉里·金(Larry King)的撮合下,11岁的斯特帕尼克和12岁的美国著名乡村音乐童星比利·吉尔曼(Billy Gilman)第一次见面。三年后,两人合作,结合了歌声与文字之美,推出了一张优美动听的“心曲”专辑——《Music Through Heartsongs》。

回忆是一份厚礼。屈指算来,斯特帕尼克离开人世已有八年之久,但他在自己时日无多的情况下,面无惧色、谈笑自如的样子依然留在人们的回忆之中。有了回忆这份厚礼,当我们沮丧潦倒的时候,我们可以回想这位顽强乐观的生命斗士,为自己的生命重新注入激情和希望。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8

关键词:思维导***;自发学习;发挥联想

送走高2012届的毕业生,我接着担任了四川省新课改之后的首届高三的地理教学工作。最初还是用以前的经验进行教学,什么新课改的理念全抛在了脑后,直到学生在成都市“一诊”考试中的成绩远没有预想中的好时,我才注意到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特别注重学生能力的考查,注重知识的理解迁移,仅靠死记硬背就能得高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然后我迅速调整了教学思路,其中一个重要的措施就是将英国东尼・博赞和巴利・博赞合著的《思维导***》一书中的主要方法联系学生实际,让学生将需要掌握的知识制作成思维导***,复习时也让学生看这些***,学生反映效果很好。之后,在成都市的“二诊”“三诊”考试中均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制作思维导***的步骤

1.准备材料

材料中最重要的就是用于给思维导***作色的彩色笔,然后是铅笔、橡皮擦和纸张较好的笔记本。

2.找准主题和关键词

找出将需要制作***的主题,提取该知识点的关键词。如“黄河下游流量逐渐减小的原因”这个题目的主题是河流,关键词是降水、下渗和用水等。

3.回忆情景

回忆和知识相关的自己亲身经历过的或是通过电视等其他渠道了解到的场景,然后将这些场景与需要作***的知识联系起来。

4.***作***

在草稿纸上用铅笔将回忆的场景描绘出来。

5.标出关键词

在***上适合的位置标注上关键词,方便自己在今后的复习中看见***中的关键词就能联想到整个知识要点。

6.相互交流

先以各小组为单位,组内学生轮流说出自己的创作意***,展示自己的成果。再在班上展示各小组的优秀成果,教师再根据情况作点评。

7.修改***

结合班上其他同学的制作,对自己的***作修改。

8.上色

用彩色笔给不同的事物上色。

二、制作思维导***的规则

1.突出主题

***1和***2是学生制作的两幅***,***1的知识点是“某地棉花生长的有利条件”,但由于***中缺乏“棉花”这个主题,这些要点就是散的,学生很难将***上的这些条件与棉花联系起来,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不便于训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如果将***中土壤面积扩大,在土壤上再画一大片棉花,就会使主题突出,效果截然不同。

***2主题就很突出,但由于没有标注关键词,之后复习时,学生就可能会不知道当初作***的意***,需要再次重新思考而浪费时间。

2.发挥联想

“联想是改善记忆力和创造力的一个重要因素。它是人脑使用的一个整合工具,目的是让我们的生理体验产生意义,这是人脑记忆和理解的关键。”如在作***3“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时,可以先联想成都这个城市的区位因素,然后再作***,今后看见城市的区位,就联系到成都这个城市和自己所作的***,这样的记忆就会深刻、持久。这也很好地训练了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练习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

3.美观清晰

“大脑更易于接受和记忆有视觉刺激、多重色彩、多维度的思维导***,而不是单调烦人的线性笔记。”制作的***片越美观,大脑越喜欢,记忆越深刻。自己创作出来的***如果是线条优美,结构协调,就会使自己感受到作***的愉快,学习的轻松,记忆的持久。

4.突出个性

“我们都是与众不同的个体。思维导***应该反映出我们这些独特大脑里面非同一般的思想网络和思维模式。”不同学生经历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所以思维导***必须要由学生自己创作,把自己的思想融入进去,充分展示自己的个性,这样制作出的才是适宜自己理解记忆的***。

三、制作思维导***的误区

1.没有充分认识到思维导***的益处,认为制***花时间较多,没有用心去作。

2.不能持之以恒地作下去。

3.作***时没有耐心,作***不细致,***像不美观。

4.完全临摹别人的***,没有融入自己的思想。

5.后期复习时,头脑中没有浮现出作过的思维导***及相应的场景。

四、思维导***的益处

1.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在作***中学习地理知识,不再是记忆那些枯燥无味的汉字,而是那些自己喜欢的美***,这就会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到轻松愉快,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2.利于学生自发学习

为了要制作一幅合格的思维导***,学生会先主动去找这部分知识的关键点,其实这就促使学生自己主动将厚书读薄的过程。这个过程也训练了学生解读信息的能力,消化新知识的能力,画***之后学生看到关键词时想不起整个知识的内容,这就检验出学生在最初找的关键词不对,学生就会回过头来再分析,从而加深印象。其实这个关键词就是在考试过程中老师强调的“得分点”。有了这些训练,学生在考试时的审题答题轻松多了。要作好一幅***,学生自己还必须要主动发挥联想,这就使得学生自发地将知识迁移,联系实际生活解决问题,从而能更好地适应新高考。

3.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思维导***其实也可以看作是一个知识框架***,只是比框架***更形象,更易于学生记忆,将各知识点串联起来的层次更分明的整体。经常训练学生画***、复习***,非常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在考试中就能顺利地从题干发散开去,打开思路,分析问题。

4.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

“思维导***”的制作是学生自愿的,其过程充满着乐趣。学生在回顾作过的“思维导***”时,大脑中浮现的就不会是枯燥的教材中的文字,笔记本上的要点,而是一幅幅美观的***片,一幕幕经历过的情景,这能够解决学生记不牢、记忆不持久、苦于记忆的问题,能够减轻学生的学习负担,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能够培养学生知识迁移的能力,从而轻松应对新课程背景下的高考。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9

[关键词] 电影美术;《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基调

电影和美术作为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在传达文化内涵和艺术氛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电影中的美术设计和传统的美术又存在差异性,但它又包含了传统美术中的共同美学特性和美学内涵。电影美术不仅具有电影的属性特征,还囊括了美术的特性。电影本身就是一门综合的艺术形式,把视听和情节画面相互融合在一起。电影美术则能有效控制电影画面的切换,并且还涉及演员的造型设计和服装设计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换言之,如果把电影中的美术看做是一幅令人心驰神往的风景画,那么电影美术在电影中发挥的功能就是凸显出画面中的视觉表现力。所以,电影和美术之间是相互作用而又存在差异性的,最集中的差异体现在美术中的主题内涵和审美意蕴是可以通过美术作品来直接感受,而人们也正是通过欣赏和触摸来真正领略和感受美术作品中传达的情感,并且不同的感官也会带来不同的审美价值。毋庸置疑的是,电影和美术的结合必然会带来全新的视觉感受,美术也逐渐地成为电影中举足轻重的一部分。

一、电影《我的父亲母亲》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是由《纪念》改编而来的,并由张艺谋执导,1999年在全国公映。这部影片中拍摄的画面十分优美,故事内容也深深打动人心,在国内引起一股热潮,2000年,电影《我的父亲母亲》获得了金鸡奖、百花奖等多种国内外奖项。影片的视觉焦点集中在爱情、亲情以及家庭关系之间,主要讲述了一个淳朴的乡村姑娘爱上了一个年轻教师,这一段爱情是真诚和永恒的。影片并没有为这段朴质的爱情描绘得过于浓郁,而是采用简单、单纯的叙事手法进行的。影片画面中的色彩十分鲜艳,并在色彩的美术构建上突破了传统的表现思维,而是在现实部分采用黑白色彩来展现,而在回忆部分则是运用了鲜艳的色彩来呈现,于是就营造出了现实中的冰冷以及回忆中的美好感受,两个部分的内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我的父亲母亲》中的故事背景设置在一个几乎远离喧嚣的山村之中,其恬静、优美的自然环境为这一段感人的故事增添了一层亮丽的色彩,在女主人公执著的追寻,甚至是几近绝望的情况下,终于重新迎来了爱情的曙光。这部影片中的美术表达也十分出色,无论是从影片的场景安排中,还是人物造型的设置中,都显示出技术上的成熟,在拍摄的过程中,对影片中的道具、灯光等都具有完美的追求,为影片营造了一种诗意化的情感画面,并借助一个个画面来展现电影的美术效果。

二、《我的父亲母亲》的电影美术表达

(一)电影的美术色彩基调

在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美术色彩基调十分鲜明,在现实部分是以黑白色彩为主要的感情基调,从电影美术的视角来分析,采用黑白色彩作为影片画面中的基调,主要的目的就是为了借助黑白色来表现出现实中的悲凉感。而之所以在现实部分采用黑白色彩,是因为影片中父亲死亡这一消息让整个故事中的现实部分笼罩了一层哀伤的基调,在这个葬礼中没有了过往的欢声笑语,再加上故事的背景选择在冬天,更加营造了一种凄凉的氛围。另外也为了更好凸显出这一悲伤的情感特征,张艺谋导演也在这一部分中大胆突破了传统在回忆中采用黑白的色彩观念,这一创新也成为影片美术色彩创设中的一个独特之处。与此同时,黑白色彩在这一处的运用也与回忆部分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而也让观众能深深地从色彩基调的设置中与影片产生情感的共鸣。一般来说,色彩是作为电影美术设计中的一个有效的表现手法,在这部影片中也对色彩的设计进行了精巧的运用,黑白色彩的淋漓尽致运用为影片的美术设计呈现出分明的层次感。

当现实部分切换到回忆中后,影片中的色彩基调突然发生了转变,从冰冷的黑白现实中转换为回忆中安定、祥和的色彩。影片借助回忆中的色彩美术构建形成了故事情感的对比,并主要把回忆部分中纯真的人物情感呈现出来。张艺谋巧妙地在回忆部分把故事中的情节画面切换成彩色,其目的就是为了凸显出回忆中的纯真爱情故事,并旨在把回忆中优美的自然景象和淳朴的乡间生活更加真切地娓娓道来。彩色的设置与回忆部分中人物的情感相得益彰,导演也正是通过回忆部分中展现的优美的风景画面和人物造型上的色彩设置来传达故事人物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希冀和对爱情的缅怀,同时也使影片中母亲心中的幸福洋溢的感情迸发出来。母亲的那件红色的棉袄、悠远的乡间、朗朗的读书声,与母亲纯真的眼眸和淡然的笑容结合在一起,促使电影中的画面显得更加安静和生动,这一处的安排不仅凸显出纯真的爱情故事,还具有深远的美术指导意义。纵观影片中的色彩设置,回忆中的彩色与现实中的黑白,导演正是希望借助其能让处在忙碌的生活状态中的人们进入到愉悦的乡村中,并重拾曾经美好的爱情体验,影片中的美术特性得到进一步的升华。导演对回忆部分中的彩色美术的利用和现实部分中的黑白色彩,从电影美术角度来看正是在色彩的设置过程中形成交叉,并在色彩美术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同时也印证了故事人物情感的变化,影片中的色彩美术具有抒情性的作用,并通过色彩美术的充分运用,导演引领观众深入到故事中进行思考,并在情感上实现了一致性。

(二)电影的人物造型美术

人物的造型美术能很好地表现出影片中的故事背景,从年***亲脸上的憨厚笑容中,就给予人一种淳朴、真诚的感受,而正是这样一个人物造型的美术设计,就能表达出母亲的身份特征。而当处于年轻时候的父亲则是穿着一身中山装,脸上也露出干净的笑容,这是当时社会上的一个典型知识分子的象征,而父亲这一人物造型的构建也为后来卷进“”事件做了铺垫。但从父亲这一人物造型来看,就能让观众感受到母亲对这个人从心底迸发出来的真挚的爱,在这一处中也为后来母亲执著的等待设置了背景。而年轻时候的母亲在人物的美术造型上,也凸显出母亲乡村小姑娘的身份,两个小辫子、红棉袄和花鞋,这些都是当时乡村姑娘的主要造型特征。随着年轻时候的母亲跑步的样子略显笨拙的模样,恰如其分地把乡村风格凸显出来了。但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单纯笑容和清秀样貌的乡村姑娘,在面对爱情和守候爱情的时候则散发出不懈的执著和忠诚,这一人物心理的刻画也与当时乡村姑娘看待爱情的态度是一致的。因此,观众从影片中的人物美术造型上就能很直观地挖掘故事发生的社会背景和地点,从人物的穿着就可以了解到影片主要是围绕一个乡村爱情故事而展开的,并不是一个都市题材。而从人物的着装上就能让观众分辨出人物的身份特征,如影片中的父亲就是一个知识分子,而母亲是一个典型的乡村姑娘。影片中父亲身穿的中山装以及母亲的红棉袄就能知道,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不会是古代,也不会是在讲述近几年的故事,等等。总之,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人物造型设计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从人物的造型上就能分辨出故事所属的背景和地点等一系列的问题,这样就更便于观众理解和掌握影片故事的主要内容。

(三)电影的场景美术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的另一个亮点是导演恰当地把影片中的母亲形象和自然景物相互构建起来,并凸显出影片中的场景美术效果,这一巧妙的设置有效地增添了影片中的美感。在影片中的回忆部分开始的时候,当母亲穿着红棉袄和村民一起在路口翘首期盼父亲的到来时,在这一处中,导演安排镜头逐渐地从远及近地蔓延开来,并通过远景、近景等的相互切换来表现出母亲当时焦急的内心状况,并且跟随着镜头不停切换,也逐渐地把剧情推向了高潮,给予了观众无限的想象空间。从母亲渴望见到父亲及当母亲看到父亲后心里油然而生的爱慕,都是通过母亲的人物刻画和景物的相互切换来反映的。从这一点中,观众能很轻易地从影片中的影视美术和场景美术就能探析出人物的内心活动,并进一步地挖掘人物的内心情感。影片中还讲述到母亲为了能听到父亲读书的声音,所以每天都绕道去前井打水,在金黄色的自然背景中和弯曲的道路的相互映衬下,母亲的笑容与整片自然场景影射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恬美、和谐的画卷。在这一场景的拍摄中,导演并没有采用摇的镜头,而是把每一个画面都停留住,集中表现出母亲对父亲真挚的爱情和乡村的静谧。在影片中的另一处场景设置中,母亲为了能够让父亲吃到自己做的食物,所以导演刻意把一个瓷碗摆放在角上的一个固定位置,在这一处中,导演充分采用了远景和中景来对这一瓷碗进行特写,主要的意***就是为了借助这种美术上的场景设置来说明母亲对父亲执著的等待。只要是父亲经过的地方,母亲都会提前在那静静地等待,此时再配上黄昏时刻的温暖画面,把母亲跟随父亲的步伐随着镜头中出现的金黄色的画面,把母亲的爱慕之情充分地显现出来了,这就真正实现了人物和景物相结合的美术场景设计。在电影美术中,有些场景美术与人物情感的结合是不需要任何语言就能让观众深深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在影片中,母亲在为父亲做排饭的时候,导演就借助一系列的近景,把母亲认真的模样生动地表现出来了,在这一过程中是不需要任何的人物语言来打扰这片情感的,导演也是通过景物的切换来把母亲心中涌动的强烈情感凸显出来。在故事的最后部分中,出现了一条路,那不仅是“”时期强行带走父亲时经过的路,也是母亲多年来执著等待的路,在这一处中,导演仍然通过画面来实现唯美场景的美术设计,记录了父亲和母亲之间深厚的情感。在《我的父亲母亲》中,正是借助母亲和景物的相互结合,营造出一幅幅彩色的画面,同时也指引观众进一步去了解影片中的人物情感,这是电影美术赋予电影创作的一个独特的艺术魅力。

三、结 语

电影《我的父亲母亲》给观众呈现了一段真挚、唯美的乡村爱情故事,影片在带给我们深深感动的同时,也要去关注和欣赏影片中巧妙的电影美术的构建。影片为了有效地传达出人物内心的情感,导演分别在色彩、人物造型以及场景设计中进行了巧妙的安排,并通过精心的电影美术设计来表达出影片的主题内涵。

[参考文献]

[1] 黄英.析《我的父亲母亲》色彩元素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14).

[2] 张箭滨.浅析诗意派电影《我的父亲母亲》中色彩营造的意境之美[J].电影文学,2011(24).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篇10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曾经的时光

想来很久没有动笔了,这期间,发生了几件颇为烦心的事,虽然感觉不太好,不过总算是过去了。时间就是个好东西,能够记住那些该记住的,忘记那些该忘记。不管怎么说,时间依旧还是在流逝,生活依然还是在向前。

人有的时候,触景生情,很容易被现实中的小细节拉回到以前的日子里,倘若那个时候,你所经历的是美好的,令自己深刻的,则此时的你必然十分怀念。换句话说,与其说是怀念当时的美好时光,不如说是怀念曾经那段岁月的感觉。有的事,每当想到,嘴角总算不自觉得上扬,而有的事,则是一想到,心理就有种小小或大大的遗憾。心想,若是能有机会重头再来多好,自己一定……可惜,这种机会也只有想想而已。

人生的岁月就好像一辆不知道终点站是何方的火车一样。它在轨道上不停的奔跑,永不停息。火车在不停的跑,火车两边的景物也在发生着变化,坐在火车上的人,都很忙,不停的在忙着自己的事情,只有当猛然一抬头望着火车窗外的风景时,才会大吃一惊,感慨到怎么变化那么大,过的那么快,似乎与自己想的区别很大。佛家的禅学讲未来都是过去,过去都是未来。

乍一看,可能绕不开弯,不过不打紧,静下心来,把它暂时放下来,明天的这个时候你在好好思考思考,那你定是会明白的。明天都是昨天,昨天都是明天。那我们是活在明天还是活在昨天,有的人可能说,我们是活在今天,活在当下。这话不假,我无从反驳也不想反驳。二十岁的时候向往着三十岁却怀念着十几岁,三十岁的时候打算着四十岁却怀念着二十岁……我想大概都是如此吧!

想我这十几年来,谈不上什么磕磕碰碰,也没有什么大风大浪,过的都是正常人的生活,经历的都是寻常百姓所经历的,平平凡凡,清清淡淡。我估计未来也会是如此吧!可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平淡无奇的生活往往自己也会被很多事纠缠,些许事到是常常搞的自己这个庸人焦头烂额,连发中也已有白丝。其实这到不是什么自谦之词,事实确实如此。有的时候真的很想问问自己,为了那么多事计较有意义吗?

而答案往往是十分有必要。就像当初高考,自己的不计较换来了高考成绩的深深遗憾。好不容易鼓足勇气从大学里跑回去复读吧,结果在复读班里坐了半天又跑回大学去了……唉,真是年轻气盛,不然也经不起折腾,可是折腾来折腾去,到头来一场空,什么也没有。这些事,至今想想,都难以释怀。

年少的时候,总会去做一些无知的事情,而这些事情在当时看来,是多么的正确,可当那段无知的岁月走过后,很多年后在回想起来,连自己都会觉得不好意思。想想自己当初怎么会做那种事呢?不过,如果年少无知的时候没有做过那些事情的话,那这一生,岂不是很无趣。那些曾经的经历,那些曾经无知,虽然让人有点小小的遗憾,不过当初那段岁月的美好感觉,却着实让人很怀念。

不管未来如何,想想曾经那段美好的时光,那段懵懂纯真的年纪,带着当初的乐观,勇气,纯朴继续上路吧!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时光,有些匆忙

还没来得及回忆,时间就悄悄的走到了四月,春的气息弥漫在整个午后温暖的阳光中,在校园的小路上,花儿们灿烂的开放着,在阳光中愈发的明艳。每每走过那路,总是匆匆而过,携着一缕清香,奔向教室。生活就是如此的慌张,如此的匆忙,忙的我忘记了自己,忙的我忘记了如何体悟生活真谛。

始终没有明白自己在忙些什么,上课,下课,吃饭,睡觉。这些又为了什么,时而清醒,时而浑噩,听着他人的耻笑,感受尘世的温度。直到现在,才恍惚知晓-----人心的雕琢,才是生活给与人们最大的恩赐与挑战。

还没来得及回忆,那些所谓的朋友早已远去,忽然发现其实自己一个人挺好,不用嫉恨,不用虚伪,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忧伤害友谊,随性而为,随心而动,朋友,唯有时间才能积淀。

终究自己还是输给了生活,这狡诈的恶徒,欺骗着我软弱的泪水,然后在我的旁边讥笑着我,嘲讽着我。而我则被这恶徒气的蜷起双腿,默默流泪。坚强,我努力的告诫自己。不要轻易落泪,可这泪水总是不争气的在黑夜中闪光……

时光,有些匆忙,我默默的哀叹,可我哀叹着什么?我问,却无人回答。或许,为了自己的未来的路一筹莫展而哀叹;或许,为了祭奠过去的自己;或许,为了曾经流失的过去。

这花开的时节,那花妖娆了整个季节,也扰乱了我的心。一切顺其自然,我这样想着,可生活总是开着玩笑,给着我不断的意料之外的惊喜,我说着,却不去做着。有多少人和我一样,规划好了每一天,却不能按照规划去做,然后白白的浪费了时间,继而又开始自责。

都说年轻人活在未来,老人活在过去。是啊!年轻人有着时光,老人靠着回忆散发温暖的余辉。可这时光,有些略微的匆忙,让人看不到未来,想不起过去,连现在也成了昨天追忆。

时光啊,时光,匆匆忙忙的就成了我记忆里的伤,还没来得及回忆,就不得不继续的向前行进。

时光,有些匆忙。带走了我的渴望,蹉跎了我的梦想。让我含着泪奔向远方……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流年岁月,唯美时光

不知道要多坚强,才能擦干伤心的泪水;不知道要多勇敢,才能轻轻的道别离;不知道要多洒脱,才能微笑着说珍重

------海月

流年,蘸着时间的笔墨,书写岁月幽香。曾经的日子已经成为美好的回忆,忙碌的脚步来不及停留。那唯美的一切已经成了曾经的过往。多少次留恋,多少次怀念,那轻声细语的对白。一次次涤荡着我的心声,轻柔的抚慰着我的胸怀。言语的文字如涓涓细流般,唯美了一段时光。也洗涤了苍白憔悴的我灵魂。

感谢有你出现在我的生命里,尽管隔了万水千山,但穿越空间的隧道,依然是生命力最美丽的风景线。四目相望的时刻,你的柔情潮湿了我的双眸。我湿润的面颊在你的眼角晃动。轻歌慢曲,多少柔情在那片刻凝重。多少缱绻的深情在那一刻的文字里延展,如诗如画般展开来。

我曾经常常的把你牵挂,牵挂于忙乱中,伴着岁月的幽香,流年的惆怅,不知道你是否安康?多想再次看到深沉的眼眸,多想再次听到你浑厚的声音。山高水长,岁月苍茫。高歌一曲接着一曲的吟唱。却唱不圆和你的离殇。

你的背影在烟雾的氤氲里,渐行渐远,最后变成了一个圆点,消失在岁月的沉香中。沿途留下生命的花香。我嗅着花香,体悟着你的气息在空气里弥漫。如同一首生命的月光曲在空间里荡气回肠。敲响我的生命,涤荡我的灵魂。

还记得你送我的那个傍晚,每一次回眸,你的身影都在原地不动。我知道你有太多的不舍,舍不得离开,也许你比我更知道,这是今生最后一次相送。也许你更想记住那段唯美时光。那段文字缱绻着柔情的日子尽管很短,但却值得用一生去回味。

多少个午夜里,魂牵梦绕的是你的只言片语,也许有些爱只能去珍藏,也许有些情只能去回忆。而你就像我尘封相册里童年的老照片,成了回眸时最美的记忆。

 

有关时光的优美散文:

1.描写时光的优美散文作品

2.优美时光散文

3.关于时光优美散文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关于美好回忆的作文10篇

学习

机械能守恒定律习题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机械能守恒定律习题10篇,内容包括机械能守恒定律课后习题答案,机械能守恒定律经典习题。教学重点1.机械能守恒的条件。2.在具体的问题中能判定机械能是否守恒,并能列出数学表达式。教学难点1.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2.灵活运

学习

街头的错别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街头的错别字10篇,内容包括街头错别字100个字,街头上的错别字资料整理。调查地点:XXX路调查目的:xxx调查人员:xx行走在街头上,发现街头路边上各种招牌、广告不规范用字普遍存在,有的故意使用错别字,有的用谐音乱改字等等。通过调

学习

经济专业论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经济专业论文,内容包括经济学专业毕业论文范文,数字经济形势***策论文。本研究试***将这些纯理论教学或大篇理论教学的模式用任务驱动方法进行替代,进而详细分析任务驱动法与经济类专业学生经济法课程的适用性与实效性以及如

学习

负荆请罪的主人公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负荆请罪的主人公10篇,内容包括负荆请罪的故事主人公,负荆请罪故事长篇大论。内容:刘员外家“刘员外,这就是你说的人,可以对认。”李逵。“不是。”刘员外仔细端详说道“之前那两个,一个是高个、青眼,一个是秃顶、稀发,跟眼前这两

学习

薏米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薏米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10篇,内容包括薏米的功效和作用和禁忌,炒熟的薏仁米和赤小豆的功效。(来源:文章屋网http://www.wzu.com)

学习

流星无悔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流星无悔10篇,内容包括流星无悔完整版,流星无悔主题曲。对着流星许愿默默的念上三遍你的愿望就会实现年少轻狂的我怀疑着这个美丽的传说为了证实这只是个美丽的谎言我对着一颗划过天空的流星许了一个对于那时的我荒谬而又奢

学习

张小娴作品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张小娴作品10篇,内容包括张小娴十部经典作品,张小娴作品集有哪些。一、作品的标题意境不同亦舒与张小娴的作品名称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很唯美,像是一幅画,很有意境,不像内地的一些作家的作品名称,像《桃花灿烂》、《活着》之类

学习

父与子漫画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父与子漫画作文10篇,内容包括父与子量身高漫画作文,父与子测量身高漫画。

学习

品牌传播策划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品牌传播策划10篇,内容包括品牌策划传播案例,品牌营销传播策划的方法。进一步深化新品牌(全球鹰、帝豪、上海英伦)的品牌形象,宣传新品牌在技术、质量上的优势,提高品牌美誉度;让消费者了解并认可吉利集团在汽车安全问题和环境保

学习

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彼得与狼教学反思10篇,内容包括五年级欣赏彼得与狼教学反思,欣赏彼得与狼课后反思。首先,小学阶段名曲欣赏的实施符合《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基本理念的要求。通过名曲欣赏,有助于提高小学生感受美、欣

学习

八年级英语工作计划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八年级英语工作计划,内容包括教学工作计划表八年级英语,八年级英语工作计划书范文大全。针对本学年学校要求教材整合的实际,因此在本学期的英语教学中我准备应用:1、整体设计,体现灵活开放,设计以学生技能,语言知识,情感,学习策略

学习

学会承受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学会承受10篇,内容包括学会默然承受,学会承受的感悟。让我们用坚强的意志、宽广的胸怀、恢宏的气度去承受磨难、挫折,去承受生活与一切压力吧,只有学会了承受才能摆脱无知、幼稚的壳,展开希望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彼岸……指导老师

学习

愿时光凝结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愿时光凝结10篇,内容包括愿时光沉淀的句子,泰剧愿时光凝结在泰国火吗。或许太匆匆从甜蜜的梦境醒来抹去眼角炽热的泪花忙碌的岁月我忙于书写用迟钝的双手冶炼出生存的价值时光是一支断了线的风筝在无意识的瞬间驶入云霄轻轻

学习

二月兰季羡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二月兰季羡林10篇,内容包括二月兰季羡林详细的赏析,二月兰季羡林文章分层及大意。季承没有子承父业,而是改学理科。或许正因为这一点,让他的回忆更加真实,披露了大师在生活和情感上的秘闻,填补了不少空白。季承将父亲的性格缺陷

学习

我家的春节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我家的春节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我家的春节作文大全,我家的春节作文500字。首先是和面,把水和面粉倒在一个盆里,揉来揉去,原本十分松散的面粉不一会儿就成了一个面团,我也来试试和面,面可真软,我只用一点力气就把面压了下去,可提上来

学习

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以端午节为话题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端午节到了作文10篇,端午节的英语话题作文。为了进一步开发并挖掘传统节日中所蕴涵的文化教育资源和道德教育资源,并赋予其时代性主题教育内涵,同时为推进我校《节日文化活动队本课程的

学习

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教小学生写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有没有教小学生写作文的网课,怎么样教小学生写作文。其次,激情引趣,做好起步作文。1、实践感知,教师有时出一个作文题让学生写作,但这一题目很可能对学生来说是很陌生的,比如说,《我喜爱的一次体

学习

作文月光下的遐想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月光下的遐想10篇,内容包括月光下的遐想提纲,小学月光下的遐想作文。出来走走吧,让我们一起到月光下走走,去遐想。

学习

高考作文全国卷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高考作文全国卷10篇,内容包括高考满分作文100篇全国卷,往年高考作文全国卷范文。“二战”期间,为了加强对战机的防护,英美***方调查了作战后幸存飞机上弹痕的分布,决定哪里弹痕多就加强哪里。然而统计学家沃德力排众议,指出更应

学习

寻找幸福作文10篇

阅读(51)

本文为您介绍寻找幸福作文10篇,内容包括在幸福中成长作文,幸福的作文怎么写。走着走着,花花遇到了正在犁田的老黄牛,它哞哞地不停喘气,看起来很辛苦的样子。花花走上前,彬彬有礼地问道:黄牛伯伯,请问,幸福是什么呢?老黄牛停下手中的活,笑着说: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