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编者:吴梦才、吴调侯
成书时间:1695年
类别:散文集
内容梗概
《古文观止》全书12卷,书中收入上起周代下讫明末的历代文章222篇。书中汉以前的文章以《左传》为重点,选入34篇;选自《国语》《战国策》《公羊传》《谷梁传》《礼记》的文章36篇。二者相加,共70篇,占《古文观止》全书的三分之一:这么多,使读者可以上溯到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源头,成为《古文观止》的一大特色。《古文观止》对两汉文章的选择表现出对《史记》的重视;唐文以韩愈和柳宗元为重点;宋文则以欧阳修和苏轼为重点……总的来说,《古文观止》对文章的选择做到了突出重点,轻重得宜,取舍有据。
贾谊:《过秦论(上)》
公元前206年,西汉建国,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二个大一统的封建帝国。建国伊始,汉高祖刘邦就要求谋士陆贾“试为我国著秦所以失天下,吾所以得之者何”。此后,汉代历任统治者都非常重视和提倡***论文的写作,由此,继先秦诸子哲理、寓言散文之后,中国散文史上迎来了两汉***论文的又一高峰。而贾谊的《过秦论》是我们可以接触到的第一篇完整而重要的西汉***论文。
贾谊(前200―前168),洛阳人,西汉杰出的***论家、辞赋家。18岁以博学多才闻名,被汉文帝召见,任命为博士,二十多岁即升任太中大夫。贾谊为朝***国事的改革提出多项建议,终于受到保守势力的嫉恨和排挤,先后被任命为没有实权的长沙王太傅和梁怀王太傅。文帝11年(公元前169年),梁怀王坠马而亡,贾谊认为是自己没有尽到太傅的责任,一年之后就郁郁而终,死时只有33岁。
文章开篇,用相当的篇幅描述了秦国“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的气势,将一个俨然“子孙万世之盛业”的大秦帝国展现在读者面前。随后,作者笔锋陡转,提出疑问,何以一个如此强大的帝国,竟然随着陈胜这样一个戍边小卒的振臂一呼而应声倒下?
由此,贾谊切入正题,剥茧抽丝,指出秦亡的症结在于“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进而告诉统治者,治理天下不能像夺取天下那样滥施暴力,而要与民休息。虽然这一部分的文字容量不及前一部分的二分之一,但却总结出一个历代统治者都奉为圭臬的***治思想,即所谓“逆取顺守”。
作为先秦、两汉散文转变的枢纽人物,贾谊的文章一方面继承了先秦诸子散文长于议论、言之有物的传统,“铺陈辞藻,夸张扬厉”;另一方面在基本遵循儒家观点的同时,纵横捭阖,指陈利害,颇有纵横家之风。《过秦论》全文气势如虹,层层推进,洋洋洒洒,充分展现了贾谊行文一往无前的风采。今天我们看待这篇文章,一方面是从中读出深刻的历史兴亡的教训,另一方面,甚至在更主要的一方面,则在于欣赏文章恣肆、风起云涌的不羁魅力。从中,我们已经可以隐隐感觉到两汉一代雄浑猛健的时代风骨了。
司马迁:《报任安书》
当司马迁忍着宫刑所带来肉体与精神上的双重痛苦,发愤著述时,孤灯寒夜,一个残缺的躯体终于点燃了中华文化最灿烂的明灯之一。如果有谁愿意见证一下,一个孤独的个体在无尽的屈辱之中可以有怎样的生活亮度,那一定不能错过司马迁的《报任安书》。
任安,字少卿,曾经给司马迁写过一封信,要司马迁在汉武帝身边负起“推贤进士”的责任,当时司马迁没有回信。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任安因事下狱,并将于年底被处以极刑。司马迁担心从此将没有人可以倾听自己的心曲,在任安刑前写了这封著名的《报任安书》。此时,距离司马迁受宫刑已经八年,八年的屈辱在《报任安书》中倾泄而出,悲伤忧愤不可遏止――《报任安书》也因此成为司马迁的精神自述,闪烁着不朽的光辉。
披文以入情,体情以明心,在《报任安书》中,我们看到的是生命残酷的事实,是一个为了理想忍辱负重、将自己的后半生自觉地浸泡在非人的屈辱之中的司马迁。死亡不再可怕,倒是司马迁所选择的“生”显得无比艰难。于是我们知道,生命本身有时比死亡更难以忍受,唯一可以指引着一个伟大的灵魂在生的困境与酸涩中执著前行的,是超越了一己的生死荣辱的生命理想,而这一理想的无上荣光必将以人类的名义命名。
《报任安书》一上来就确定了沉郁低沉的调子:“顾自以为身残处秽,动而见尤,欲益反损,是以独抑郁而与谁语?”
司马迁的苦难源自他无法被自己的时解,“行莫丑于辱先,诟莫大于宫刑”。受刑之后的司马迁,自认为是“刀锯之余”,“大质又亏缺矣”;他连续用两个“复何言哉”,又说:“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其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在那个崇尚立身扬名的时代,一个受了宫刑的“刑余之人”,是什么支持着他在人们异样的目光中坚持下来,承受着无边的屈辱而成就了不朽的辉煌?如果司马迁只是停留在对自己一唱三叹的低回哀惋之中,我们也就永远读不到“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正是在《报任安书》里,司马迁将支撑着自己精神世界的巨大力量呈现出来。
这是一种强大而充沛的英雄主义的人生观:“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所谓“勇者不必死节”,大丈夫生于人世,最重要的是有所建树――对司马迁来说,可以让他的生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史记》是司马迁父亲的遗愿,是司马迁全部的精神寄托,“诚已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通邑大都,则仆已偿前辱之责,是尤被戮,岂有悔哉?”
忍辱负重、发愤著书,承受了非人的屈辱与痛苦之后,也完成了非凡的文化成就和理想人格。《报任安书》成为司马迁的“命运交响曲”,奏响在每一代人的精神空间里――两千多年,透过历史湿重的帷幕传来的声音,永远那么惊心动魄,振聋发聩。
精彩语言辑录
1.是以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李斯《谏逐客书》)
2.人之相知,贵相知心。(李陵《答苏武书》)
3.闻人过失,如闻父母之名,耳可得闻,口不可得言也。(马援《诫兄弟子严敦书》)
4.因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王羲之《兰亭集序》)
5.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魏征《谏太宗十思书》)
6.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7.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
8.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杜牧《阿房宫赋》)
9.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范仲淹《严先生祠堂记》)
10.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11.不旋踵间而感慨系之。(宋濂《阅江楼记》)
12.虑天下者,常***其所难,而忽其所易;备其所可畏,而遗其所不疑。然而祸常发于所忽之中,而乱常起于不足疑之事,岂其虑未周欤?(方孝孺《深虑论》)
关键知识点
1.《古文观止》是今天流传甚广的古文选本。
2.与历年来的其他古文选本相比,《古文观止》篇幅适当,所选作品比较全面、又适合初学者阅读的名篇,大体展示了清代以前中国散文的发展轮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