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1
⒈以***文声像导入,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写作状态
在作文指导课上,充分利用***文声像并茂的网络环境优势,可以解决作文教学手段单一的问题。通过多种媒体的使用使抽象的变得具体、形象;使看不见的、摸不着的变得历历如在眼前;使“静态”的变成“动态”的,甚至是现场的。同时,声像资料也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同时调动多种感官刺激的机会。如多媒体的文字、***象和动画可以作用于学生的视觉;旁白解说、示范朗读、背景音乐和逼真的音响效果可以刺激听觉;交互式操作则更是发挥了学生的耳、眼、手等器官的协调作用。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帮助学生更好感悟作文话题;另一方面能够放松学生心境,使学生轻松愉快地进入写作状态。
2.利用多媒体多角度诠释作文话题,引导学生联想、想像
如在进行以“桥”为话题的作文训练,我通过几个课件的展示,实现作前指导。⑴课件展示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激战场面、日本侵华战争的场面、身陷海湾战火的贫民照片。同时加以点拨:人类可以创造世界,也可以在一瞬间毁灭世界。战争的受害者是无辜的人民,战争给人民带来的是无尽的创伤和抹不去的记忆。参考题目如:《和平的桥》。设例:以桥为中心词,可以给它加许多修饰语,组成新的题目,如《美丽的桥》《英雄的桥》《腐败的桥》《没有终点的桥》等;⑵课件展示二:七七事变战争场面、现今卢沟桥面貌。点拨:卢沟桥下流水已经干涸,作为桥,它已失去了使用价值,但它见证了历史,留给世人一段刻骨铭心的往事。参考题目:《桥的历史》(通过考察家乡的一座桥,见证它的历史变迁、岁月交替)。设例:以桥为修饰语,组成新的题目:《桥的命运》《桥的未来》《桥的悲哀》《桥的骄傲》等;⑶课件展示三:《桥的故事》。画面:古代的桥(赵州桥),现代的桥(南京长江大桥、浦东大桥、伊丽莎白大桥等)。
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我指导学生以此为话题作文,为帮助学生多角度诠释话题,我利用以下多媒体课件展示对学生进行指导:(1)出示地震废墟***片,遇难者、伤者***片。设题点拨:对生命价值、意义的求索;(2)播放成功救助的幸存着视频。设题点拨:对生命顽强的礼赞;(3)出示灾难发生后国内外的救助物资情况数据,播放武警官兵、医务人员、来自各行各业的志愿者无私奉献视频。设题点拨:对于奉献爱心的提倡,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民族精神的回归;(4)播放灾区人民清理废墟,恢复生产的***片。设题点拨:自力更生、自强不息;(5)播放在灾难发生时涌现的优秀教师代表(谭千秋、吴中红、张来亚……)事迹。设题点拨:难忘师恩;(6)播放印度洋海啸、缅甸风暴***片及视频。设题点拨: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追思。
通过这些课件,以直观的形象多角度地诠释了作文话题,使学生能够充分释放心灵,张扬个性,从而帮助学生写自己最擅长的体裁、最感兴趣的内容。也减少了很多学生拿到一个作文题目,觉得无话可说、无从下笔的尴尬。这样的方式也使学生认识到“处处留心皆文章”的道理,使他们能在生活的各个方面注意观察、积累,增强写作的信心。
3.利用多媒体,帮助学生了解背景,引发学生对写作主题的思考
作文要求与现实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所以指导学生如何写时事作文也是很重要的,时事话题一般比较大,而学生忙于学习,对于重大的时事问题往往是有所闻但了解不深,很容易陷入泛泛而谈、内容空洞的泥潭。我曾给学生设置了一个以“伊拉克战争”为话题作文。这个话题老师如果不很好地点拨,学生不容易写成功。为此,我利用以下方式帮助学生了解背景:(1)我从网站***伊拉克战争***片,让学生观看。***片有以下三类:Ⅰ哭泣的伊拉克(伤心的人民、战火纷飞的家园);Ⅱ战场上的美英联***(艰辛的生活、死亡的威胁、对家乡的思念);Ⅲ世界各地的反战浪潮(我们要和平);(2)展示伊拉克少女***拉雅的日记(日记以少女的笔触控诉了战争的罪恶,表达了和平的呼声)。通过这样的方式,使学生对写作的话题有了更深、更全面的体验和认识,也调动了他们的生活积累,从而更好地去选材、构思、作文。
网络上的信息源是无限的、甚至是爆炸的,它可以帮助学生解决作文无“米”与无“源”的问题。事实上,中学生的学业负担也很重,升学的压力也不小。要让他们“行万里路”办不到,让他们“读万卷书”也不切实际。但让他们走进网络世界,在有限的生活空间里让视野变得宽广无限,让单纯的生活阅历变得丰富多彩是完全有可能的。在作文实践中,我注重凭借网络,指导学生使用“搜索引擎”的方法。按照主题词,关键词进行网上快速检索;指导学生对搜索到的大量信息进行快速阅览、筛选、复制、排列、归类;帮助每一个学生按照一定的主题或一定的形式建立自己的写作素材库。而帮助学生建立素材库的过程,也是一个专题式学习和研究的过程,这样长期下去,效果非常好。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2
儿童诗歌与诗化的语言文字,对孩子的精神健康成长以及语文素养的提高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儿童的思维缺乏理性,不会抽象地认识事物,但他们的思维却有形象性,以及成人难以企及的丰富的想象力。儿童的视角往往新奇而有趣,儿童对事物的体验往往独特而贴切,儿童思维的模糊性与形象性恰恰暗合了诗歌的特性。因此有人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
儿童是天生的诗人,然而这并不是说,儿童自然而然就能下笔成诗了。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儿童的表达训练一直都是难点,说话难,写话更难,优美而又有创意地写话尤其难。这其中有一些客观的原因:①儿童由于受年龄和阅历的影响,阅读量少、汉语语感不够,表达中普遍存在不清晰、不完整、不规范的现象。②语文课程标准对于语言文字运用的教学只提了要求,没有可操作的方法,也没有评价的标准,这对于语文教师的教学指导没有实际意义。③语言文字输出的心理过程混沌模糊,具体语言点输出的思维过程也难以捕捉。因此,要让儿童成为真正的诗人,要让儿童学会优美地表达,必须解决一个难题:如何把儿童心中丰富的想象和创意形之于语言?
有效的语言表达至少要满足三个条件:一是有话可说,有话想说;二是有语言素材(句式和词汇);三是正确组织语言。说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仅仅是针对第一个条件而言的。在有效的语言表达训练中,教师要做的主要有以下几点:①激发孩子说话写话的热情;②提供典范的语言素材;③再现词汇、句式和让创意变成优美流畅的线性语言的过程,即语言输出的思维过程,引导孩子学会如何组织语言。其中,最难以突破的是第三个任务。笔者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有幸接触了赵国庆博士的思维***示,发现其中的用来描述相似关系的桥形***在引导孩子组织语言方面有很大的作用。
桥形***主要用于帮助学生建立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系,专门用来表达事物之间的类比关系,其形状就像一座桥,故名“桥形***”。桥的中间书写“相当于”,横线上方和下方书写具有某种关系的两种事物。在一幅桥形***中,各个横线上方和下方的两种事物间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所示:
桥形***用来建立事物间的联系,在介绍某种事物、探索事物特征等方面有广泛的应用。
在阅读课堂中,语言点的表达训练必不可少,创设多种类似的情境,运用某种语言结构练习说话是语文课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表达训练转换,优美文段的仿写最难,而桥形***在引导学生模仿课文典范优美的语言、生成相似语段方面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二、桥形***应用实例
结合人教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的《找春天》一课 ,具体说明桥形***在表达训练中的应用方法和效果。
《找春天》课文里有一组结构相似而且优美有创意的话,非常适合进行语言表达的迁移训练:
春天像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我们仔细地找啊,找啊。
小草从地下探出头来,那是春天的眉毛吧?
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那是春天的眼睛吧?
树木吐出点点嫩芽,那是春天的音符吧?
解冻的小溪丁丁冬冬,那是春天的琴声吧?
我们的目标是要引导学生去感受春天,写一段类似的比喻句并且排比成段。
在充分启发孩子感受春天,进入阅读情境的基础上,首先用儿童的语言引导孩子寻找比喻句“本体”和“喻体”的关系,即要找到两样东西相像的地方:小草刚探出头,细细的短短的,和眉毛很像;早开的野花一朵两朵,很少,眼睛也只有两只,很像;树木的嫩芽,小小的,像乐谱里的音符;小溪流动的声音丁丁冬冬,琴声也是丁丁冬冬。这个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文本语言解码的过程,孩子说出一个教师就用桥形***记录一个,如***1所示:
接下来,通过语言启发、视频或者***画,带领孩子通过各种感官去看、听、闻、摸、尝,发现更多的春天的事物,体会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寻找更多的类似于课文中的那种比喻关系,并把自己想到的关键词,学着老师的样子填到作业纸上空白的桥形***上,如***2所示:
这样做的用意在于解决“有话可说、有话想说”的内容问题。教师做示范,学生学习如何利用桥形***,用关键字记录观察体验中的发现和想法,为下一步的精加工提供足够的素材。在学生思考完成此步骤时,教师要巡回观察,提醒孩子牢牢把握相似关系,把自己的创意正确地提取出关键词并填写在桥形***上,在初学桥形***时,孩子一个接一个写,很容易写着写着就悄悄地转换了原有的相似关系。
最后,教师示范如何利用桥形***的关键字生成与原来文本相似的句子。教师挑选几个桥形***上的创意,指导孩子把桥形***上的一组组关键词,变成一个个句子,详细展示从创意到句子的生成过程。通过几个鲜活的例子,再现语言生成的思维过程,为孩子下一步的写话提供范例。指导学生结合自己的桥形***和课文的典范例句,先说后写,书写成句,排比成段,修改润色。
通过这几环节,孩子们写出来的语言,有的精彩,有的平淡,但是基本上没有写不出来的情况,绝大部分都能写出3至4句。写出来的句子,基本上做到了文从字顺,正确规范,有的还不乏创意。虽然有部分重复,但有学习价值,因为这些句子经过了孩子***的思维过程,他们做了一次语言表达的思维体操。同时,诗化的语言读起来朗朗上口,孩子们写出来以后觉得美滋滋的,很有成就感,找到了表达的快乐。经过多次的类似练习以后,兴趣浓、语感好的孩子还会迁移,平时读到一些诗歌的时候也会学着写一段。例如:
小蝌蚪游来游去,那是春天的逗号吧?
小鸟叽叽喳喳,那是春天的歌声吧?
桃花朵朵开,那是春天的笑脸吧?
柳条随风飞舞,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金黄的油菜一片一片的,那是春天的花衣服吧?
藤萝长出了长须,那是春天的头发吧?
这些文字都是孩子们通过细心观察后,自然地流淌出来的,想象丰富,很有童趣。儿童是天生的诗人,他们在接触周围的世界时,头脑中会产生许多新鲜、奇异的想法,会创造出许多生动、鲜活的形象。但是,这些新鲜、奇异的想法和生动、鲜活的形象需要有语言的外壳,才能成为真正的诗歌。对于语感不好,没有写作经验的儿童来说,如何捕捉和记录这份诗意,如何突破语言文字的难关理清思路、书写成文是诗歌导写的难点,而桥形***则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些难题。
三、桥形***训练语言表达的基本步骤
通过上述案例可以看出,桥形***作为桥梁,分解了语言分析和综合的过程,简单说来有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理解相似关系,文字变桥形***,利用形象的***去理解文本语言中的各要素及要素之间的关系。
第二,利用桥形***,结合自己的观察体验和思考,调动各种感官去看、听、闻、摸、尝,细心体会,发现并记录更多有这种相似关系的事物。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3
关键词:学导式教学法;初中语文;《中国石拱桥》
学导式教学法是最近几年来国内教育界兴起的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该方法的核心思想就是变灌为导,变被动为主动,改授为学的一种方式,是与新课改下所提出的“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的教学理念相符合的。所以,在素质教育思想的影响下,教师要认真贯彻落实课改基本理念,有效地应用学导式教学法来为高效语文课堂的顺利实现做好保障工作。因此,本文就对如何将学导式教学法应用到《中国石拱桥》这节课的教学中,以确保课堂在“自学、解疑、精讲、演练”四个环节中顺利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一、自学
在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中,自学成了该方法的第一步,也是锻炼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面。所以,在该环节,我们首先要组织学生进行自主预习,之后再带着学习目标进行自学教材。因此,在《中国石拱桥》这节课的预习环节,我组织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并在课下借助网络搜集更多石拱桥的资料,并能简单地概括出什么是石拱桥。接着,组织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即了解中国桥梁建设的伟大成就;把握石拱桥的特征。把握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理解作者对事物的思考方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组织学生带着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并在这个过程中提出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如:为什么文本中要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进行阐述,为什么不选择其他的石拱桥?
还有学生提出:为什么文本不直接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而是先介绍石拱桥的特点之后又介绍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
组织学生自主地将自学后产生的问题进行整理总结,并与小组成员之间进行交流,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促使学生养成自主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解疑
在学生提出疑问之后,我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自主交流,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同时再引导学生对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思考,如:(1)以赵州桥为例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中国石拱桥的特点?(2)赵州桥的四个特点各说明了什么?顺序能否调换?(3)“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句话中的“比较”一词能否去掉?……鼓励学生在反复阅读文本之后,对上述这些问题进行交流、讨论,并说一说自己的观点和看法,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感受到中国石拱桥的特征,而且对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都有密切的联系,进而在保护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同时,也为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以及综合能力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做好保障工作。
三、精讲
精讲环节是以教师为主体的环节,该环节主要是教师针对本节课的重难点内容以及学生未能准确解答的相关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点拨,但需要说明的是教师的讲解应该是贯穿于整个学习环节的,教师要有意识地走进学生之间,对学生在自学、解疑环节中存在的一些个别问题进行及时纠正。之后,在学生结束了上述两个环节的学习后,针对一些普遍存在的问题,如:为什么不能将“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这句话中的“比较”去掉。并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感受说明文语言的周密和准确性,之后再组织学生对文本中的其他一些句子进行思考,如:“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最长的石桥”等,组织学生对这两个句子中的“几乎”“当时”等词语是否能够删掉进行思考,这样不仅能够强化学生对相关知识的认识,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同时对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也有着重要作用。
四、演练
演练环节是巩固学生所学内容,保护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方式,也是确保本节课教学目标顺利实现的保障。所以,在学导式教学法的应用中,在该环节,我组织学生完成了下面几道练习题,即:
(1)为什么说赵州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
(2)文中是按什么顺序来写赵州桥的?
(3)中国石拱桥具有怎样的特点?
……
组织学生对上述试题进行自主练习,一来能够检验学生在上述三个环节自主学习的效果,二来能够提高学生的知识灵活应用能力,同时也能确保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最大化地实现。
总之,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学导式教学法的核心思想,要通过认真研究教材,以展现学导式教学法的价值,进而使学生在高效、自主的语文课堂中找到学习语文的乐趣,同时也能促使学生获得良好的发展。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4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是《桥边的老人》,作者是美国作家海明威。他的名篇《老人与海》里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大家有印象吗?
生:一个人可以被打败,但不能被毁灭。
师:是的,就是这句话。今天我们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是海明威的作品,大家有没有发现课文有一点与《老人与海》是相同的,哪一点?
生:老人。
师:是的,题目中都有“老人”,如果我们把这篇文章的标题换一下,换成“老人与( )”,大家会在括号里填哪个词呢?然后说说理由。
生:老人与动物,这篇文章老人谈话中讲得最多的就是动物。
生:老人与战争,因为这篇文章的背景就是发生在战场上的。
生:老人与浮桥,因为老人坐在浮桥边上,“老人与浮桥”点明了故事的人物与地点。
师:你觉得你的回答与上一位回答“战争”的同学有相同的地方吗?
生:有吧,浮桥就是战争的地点吧。
师:嗯,其实都是文章故事的背景,战争是大的背景,浮桥是更加具体的小背景。
生:老人与我,文章所写的故事其实就是老人与“我”的一段对话。
板书:我(没加引号)
师:嗯,就是老人与“我”的对话,你觉得我黑板上这样写对吗?
生:要加引号。
板书:“我”
师:对,这个“我”不是作者,也不是我们同学,是谁啊?
生:一个侦察兵。
师:还有吗?
学生沉默。
师:就这么多吧,已经很不错了。这个过程其实看出大家对课文内容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预习得不错。如果我们要在这四个词(动物、战争、浮桥、“我”)中选一个的话,哪一个最合适呢?理由是什么?
生:我会选“战争”,因为故事是发生在战争将要开始的时刻,另外三个词都可以囊括到“战争”中去。
生:我选“老人与我”,因为文章大篇幅的在写“我”与老人的对话,通过对话来揭示文章的主题。
师:嗯,我们刚才的同学说文章主要是反映战争,你的意思是文章是通过老人与我的对话来反映战争,是这样吗?
生:嗯。
师:其实我们分析一下就会发现,选“我”把其他三个词也包括进去了,通过“我与老人”的对话来表现战争,而“动物”就是对话的主要内容。
板书:擦去“战争、浮桥、动物”,保留“我”
师:现在我们初步明白了,文章来反映战争主要是通过“我”和老人的对话。
板书:战争(写于“老人与我”的上方)
师:我数了一下,文章中“我”与老人的对话一共有31句,如果拿掉这31句对话,文章就基本没了,因此我们读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读这31句对话。下面请大家结合我们预习时的感觉自己再读一次对话,读完我们再来交流从对话中读出了什么。
生读对话。
师:读好了我们交流一下,比如对话的环境、对话的内容、对话的主题、对话者的态度、对话的结果等等都可以谈。
生:对话的内容主要是讲老人看管的动物,它们在老人离开以后就没有人去照顾了,战争使动物的结果不会好到哪里去,老人一直担心这些动物,这就表现了战争的残酷,把无辜的动物和老人也牵连了进去。
师:概括一下你的话,对话其实表现了课文反战争的主题。
板书:反(写在“战争”前)
生:从老人的态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非常喜欢那些动物,而且开头提到,他没有家,战争可能使他失去了家园、亲人,这也反映了战争的残酷。
师:嗯,通过老人没有家和对动物的牵挂看出战争的残酷,对战争进行批判。
生:对话的背景是一个即将发生战争的地方,而且离战场很近,但是对话的内容却是很平常很琐碎的,通过这样的对话表现老人的安危,比直接写战争的残酷更能够表现对战争的批判。
师:我想追问你一句: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一方面是战争即将打响,躲避战乱的人们匆忙逃离;但另一方面与这形成反差的是老人并不急着逃走,反而在对话中反复提及动物,担心动物的安危。
生:这样能更加清晰的看出老人对生命的珍惜和爱好,对和平的渴望。
师:其实这里的反差可以形成衬托,战争使千百万人失去生命,而老人却在这样的环境下对动物爱护有加,通过老人对生命的爱惜反衬出战争对生命的摧残。
板书:珍爱生命(写于“老人与我”的下方)
生:“我”问老人:你的***治态度怎么样?老人的回答是:***治与我不相干。说明老人就是一个平凡的老百姓的形象,他不关心***治,却因为战争的缘故陷入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表现了战争对百姓生活的影响。
师:刚才大家交流了对“老人与我“对话的感觉,主要都集中在表达战争对老人对普通百姓生活带来的灾难,有没有更多一点的看法呢?我们需要进一步来品读。
二、角色体验读懂深层内涵
师:作家沈从文有一句关于写作的名言,写作要“贴到人物来写”,我们在读小说的时候也要“贴到人物来读”。下面我们来一个角色体验活动,同桌之间来一个模拟角色对话,一个模拟老人,一个模拟“我”,设身处地的感受一下人物内心的世界;读完以后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或者有没有新的问题。
学生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读好了,我们来交流一下,交流之前我们来请同学先读一下,不需要整个读完,选取你们最有感觉的几句话就可以了。同桌先简单商量一下,选那几句话读。
学生1组:
“我”:“要是你歇够了,我得走了。”“站起来,走走看”
老人:“谢谢你。”(停顿)“那时我在照看动物,”“我只是在照看动物。”
师:大家觉得她们两人读得怎么样?
生:读得比较好,不过最后一句“照看”两个字要读得慢一点。
师:是的,要慢一点,老人说话有什么特点?比较慢,可能嗓子还有些沙哑,带有一些沧桑感最好。要不我们请这位男同学读老人,和这位女同学一起来读一下。
女生、男生读。
师:嗯,有点感觉,尤其是“照看”读得好,还可以慢一点,沧桑一点。
教师模拟老人读。
师:现在我们再请刚才的两位女同学回答,为什么选这几句,有什么新的感受?先请“我”回答。
生:“我”是侦察兵,战争要爆发了,“我”有些着急,急着劝老人走。
师:“我”一开始就想劝老人走吗?“我”一开始问的是什么?
生:“你从哪儿来?”
师:是的,一开始并没有劝老人走的意思,对话的后面才有这个意思,可见“我”对老人的态度在发生着变化。我们读“老人”的同学有没有什么发现呢?我们请“老人”来谈谈。
生:老人有一种怨念,“我和***治是不相干的”,“我只是在照看动物”,反复突出“只是”,强调是战争让我远离了心爱的动物和热爱的家乡。
师:好,怨念这个词用得好,“只是”这个词抓得更好。其他同学来试试看。
学生2组:
“我”:“什么动物?”
老人:“一共三种,两只山羊,一只猫,还有四对鸽子。”
“我”:“你只得撇下它们了?”
老人:“是啊,怕那些大炮呀。那个上尉叫我走,他说炮火不饶人哪。”
“我”:“你没家?”
老人:“没家,只有刚才讲过的那些动物。猫,当然不要紧。猫会照顾自己的,可是,另外几只东西怎么办呢?我简直不敢想。”
师:这一组读得有味道,尤其是“炮火不饶人哪”中的“哪”读出了老人的感觉。谈谈你们的发现。
生:“我”的问话当中“只得离开”中的“只得”看出了老人的无奈,“那个上尉叫我走”,说明老人不想走,舍不得离开那些小动物,表现了老人对动物和家乡的热爱,不愿意离开。“没家”也表明了战争的残酷。
师:嗯,这位同学回答很多,我们分解一下有这么几个意思:第一,老人是不愿意离开的,是上尉让他走的,前文也讲到他是最后一个离开的;第二,他不走是因为舍不得动物;第三,不愿意走舍不得动物表明了战争的残酷。我们到现在为止都还是聚焦到战争的残酷。其他同学还愿意读吗?有新的发现吗?
生:“我”在问老人“你没家?”时的动作,“注视着浮桥的另一头,那儿最后几辆大车正匆忙地驶下河边的斜坡。”表明车子走了,老人只能留在战场上,老人的前途堪忧。
师:很好,你关注了对话时“我”的态度,大家也注意一下,在对话过程中,“我”经常关注“浮桥”“卡车”等,这能说明什么呢?
生:表现了“我”对战争的关心,也表现了对老人的关心。
师:能否这样来看,对话的时候“我”经常关注其他东西,说明在对话的时候“我”有些心不在焉,可以吗?尤其是一开始,但后来慢慢的集中到老人身上来。
学生点头赞同。
师:还有新的发现吗?(学生沉默)那我来问大家两个问题。
师: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在对话过程中,对话的内容无论“我”问什么,老人都回答到“动物”上去;“你来自哪里”,他回到到动物上;“你有家吗”,他回答也是动物;“你的***治态度怎样”,他回答还是动物;“你可以走了吗”,他回答仍旧是动物。按照我们开始的解释,这主要反映战争对人类的迫害对动物的摧残,除了这点外,有无新的内涵呢?另外一个问题是,对话一开始似乎没有什么目的,但是后来很明确,“我“希望老人走,老人离开了吗?他为什么不离开呢?
生:他走不动了。
师:嗯,一个76岁的老人,走了12公里路,确实很累,但是如果他真的想走的话还有办法吗?
生:有,坐车去。
师:但是桥这边没车啊,有什么办法过桥去呢?
生:爬。
师:可以,当生命受到威胁,如果想求生的话,爬又算得了什么,其实还有其他办法。
生:找人背过去。
师:对,所以走不动了不是理由,那到底原因是什么呢?这两个问题其实可以一起理解。大家交流一下吧。
生:因为动物是老人唯一的财产,老人什么都没了;通过老人舍不得离开动物表达了战争对老人的信仰、精神支柱的摧残,让老人都没有求生的欲望了。
师:他生的欲望是什么?
生:动物。
师:动物是他的什么?
生:精神支柱。
板书:精神支柱(写在“珍爱生命”的下方)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回答很有意思,开始的回答很物质化,动物是老人的唯一财产,觉得老人特别爱财;但后面的回答非常精彩,战争摧毁了老人的家,而动物成了他活下去的精神支柱;如果他走过去或者爬过去的话,他还能见到这些动物吗?不一定能见到了。即便他走过桥去了,他还有活下去的意义吗?这一点同学们可能很难体会到这一点,较之物质财富人的精神信念有时更加重要,这一点我们可以联系《老人与海》来看。我们还可以联系发给大家的材料《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来看,大家看了吗?更看不懂吧。
师:里面提到几个老人?
生:两个。
师:一个喝酒的老人和一个老酒馆侍者。老人为什么老是到这个酒馆喝酒呢?这个干净明亮的酒馆就是老人活下来的精神支柱。
师:我们发现海明威的这三部(篇)作品都和“老人”有关,但其实谈的都是“信念”的故事。
师:回到《桥边的老人》这篇课文,从对话表面我们很容易读到小说反战的主题,如果从深层次看,文章不仅反映了战争对人身体的物质层面的摧残,更要命的是对人精神层面的绞杀。
教师把黑板板书画出山的形状,并用虚线标出海平面,“反战争”在海平线上,“珍爱生命、精神支柱”在海平线下。
师:海明威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冰山在海里移动很是庄严宏伟,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在水面上。后人称之为“冰山理论”,意思是文学作品读者看到文字只是八分之一,而八分之七的内容,诸如思想情感等隐藏在文字背后,需要读者自己去揣摩探究。我们刚才品读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在探寻文章八分之七的内容,当然我们读到现在的程度,也许仅仅是读出了文章的八分之二或者八分之三,深入的读下去,我们还会读出更多的体会,读出更多的精彩。
三、改写人称体会叙事视角
师:现在我们回到上课开始时我们改换的标题:老人与“我”,我们知道这里的“我”其实是一个侦察兵,如果把这个标题我们再改换为“老人与侦察兵”,可以吗?效果有什么不同。
学生有说行的,也有说不行的。
师:行肯定是行的,关键看改后的效果有什么不同,大家不妨课文第二三段改一下试试看。
生改后交流。
生:一个侦察兵过桥去侦察对岸的桥头堡,查明敌人究竟推进到了什么地点。完成任务后,侦察兵又从桥上回到原处。这时车辆已经不多了,行人也稀稀落落,可是那个老人还在原处。
“你从哪儿来?”侦察兵问老人。
师:好,你感觉改了后有什么不同?
生:改了以后感觉没有原来真实,有点虚假的感觉。
师:改了以后有没有什么好处呢?
生:侦察兵的形象可能更加突出一点,写起来也许更自由一些。
师:嗯,写起来更自由一些;实际上这里我们探讨的是叙事视角的问题,文中用的是“我”,从一个侦察兵的角度来叙事,这样的视角叫有限视角;而我们改过以后,变成了全知视角,或者叫上帝视角,这种视角一般用第三人称。
板书:叙事视角
师:两种视角并无高下之分,一般来说有限视角用第一人称,使叙述真实,而且把作者的意***隐藏起来,能激起读者的探究欲望;全知视角一般使用第三人称,叙述者是全知全能的,写起来很自由。
师:就叙事视角来看,本文并不一定是最妙的,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还是海明威这种简约而又内蕴丰富的叙事,大家课后可以读读他的《白象似的群山》,会有更多的收获。
教后反思:
有意义的内容指教学内容选得“准”,有意味的形式指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得“巧”,好的课堂应该是有意义的内容和有意味的形式的统一。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5
【关键词】公路桥涵;养护;维修
中***分类号:U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78(2015)09-155-01
在公路投入使用的过程中,桥涵的使用情况以及使用寿命对其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此就需要提高桥涵的使用年限来延长公路的使用寿命。对公路桥涵进行养护以及维修能够有效的提高桥涵的年限,从而还能促进我国经济效益的增长。
一、公路桥涵出现损害的原因
(一)桥涵的基础建筑不稳固
基础建筑的质量对公路桥涵的质量起着十分重要的影响,有关的桥涵设计部门在设计时没有认真调查水文、地质的情况,同时又没有对地基的承载能力进行了解,这样也就导致了桥涵的位置以及结构出现了问题,不能进行正确的施工,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使其不能进行正常的工作。
(二)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
相关的施工团队在进行公路桥涵的工作时,常常会将混凝土结构置于施工现场而忘记进行相应的保护,这样就使得混凝土结构表面的保护层被大气中的水、氧气等氧化,同时还会引起其他的化学反应,造成混凝土结构出现裂缝的病害,更严重的还会造成混凝土结构的变形,对公路桥涵的安全问题有着严重影响。
(三)钢筋被锈蚀
一旦公路桥涵的混凝土结构出现了裂缝病害,达到0.3mm的话就会使得钢筋被锈蚀,所产生的氧化物会因为体积变大而造成混凝土开裂,这样就会使得钢筋的有效截面减少,同时还会使得有害物质对钢筋进行进一步的腐蚀,使桥涵的安全性受到更严重的威胁。
二、如何加强公路桥涵的养护工作
(一)根据桥涵的养护制度进行工作
相关的工作部门要根据桥涵的养护制度进行严格的检查与养护工作,每对公路桥涵进行一次检查工作,都需要真实的填写好每一次的检查记录,并且还要将记录资料进行整理、保存。不仅如此,对于出现损害较严重的桥涵,还要做长期的监测,真实的了解该公路桥涵的使用情况,同时还要对出现损害的地方做好标识,以便相关的部门日后能够正常的开展检查工作,更好地了解该公路桥涵的情况,并能够更好地找到解决的方法。同时,还要有专门的负责人对出现问题的公路桥涵进行管理以及监督,使其能够对每一个工作环节都了如指掌,减少出现失误的机会。
(二)对公路桥涵管理系统当中的资料进行及时更新
相关工作部门在日常工作的时候要重视对公路桥涵资料的收集与整理,特别是桥涵损害的记录,使桥涵的资料管理系统能够成为一个动态的数据资料库,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对桥涵的损害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处理方案,提高相关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公路桥涵出现损害的可能性,使桥涵的资料管理系统能够最大化的发挥出自身的作用。
(三)对公路的栏杆、人行道进行及时的养护
对公路桥涵进行养护的同时,也需要对路面上的栏杆结构以及人行通道进行及时的养护工作,一旦发现有脱落或者是松动的情况,就需要立即进行养护工作,要立即安装新的栏杆设备,并且还要将损害的部分移除,以保证车辆、行人能够安全的通过。
(四)对涵洞进行日常养护的工作
对公路涵洞进行日常的养护工作,能够有效的延长公路桥涵的使用年限,要适当的增加沉淀池的数量,并且还要能够将跌水井进行结构方面的加强,同时还要能够在涵洞的洞口的位置适当地修建一些钢筋栅栏。一旦发现涵洞出现鼓肚、倾斜的情况,则需要在第一时间内发现原因,并且对其进行及时的养护工作;不仅如此,如果出现了涵洞沉降问题的话,则需要及时的用水泥、砂浆、混凝土等对涵洞进行适当的维修,然后进行及时的养护的工作,这样就能够保证涵洞铺底结构的安全问题,同时也保证了公路的安全性问题。
三、如何加强公路桥涵的维修工作
(一)对公路桥涵的基础结构进行维修工作
由于公路桥涵的基础结构是整个公路结构最重要的部分,因此就需要及时的对其进行维修工作。对于出现剥落、风化现象的桥涵结构要先将表面的材料清理干净,然后用水泥、砂浆、混凝土等进行修复;而对于出现裂缝的结构则需要对其进行更换,要选用类似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施工,这样才能够保证新的砖体和旧的砖体吻合,保证桥涵结构的美观性。
(二)对公路桥涵的伸缩缝进行维修工作
我国的公路桥涵结构中,最容易受到损害的部分就是伸缩缝地带,如果对此不能进行及时的维修工作的话,带来的恶性影响是十分严重的,因此,当桥涵的伸缩缝受到损害的时候就需要在第一时间内进行维修工作,要定期的将伸缩缝内部的杂物进行清理,同时还要对伸缩缝周围的橡胶皮、铁皮检查,看其有没有出现老化甚至是脱落的问题,一旦发现这类问题就需要及时进行更换,保证其能够正常的工作。
(三)对公路桥涵的支座进行维修工作
相关的工作部门要对桥涵的支座进行定期的安全检查,周期通常为半年一次,主要检查支座的组件有没有缺失,清洁工作是否有正常进行,材料有没有被腐蚀或者是老化,同时还要检查支座有没有脱空或者是断裂的现象发生;一旦发现以上问题的话,就需要及时的进行的清洁工作,并且还要将老化了的材料进行更换,保证支座能够正常的进行工作。
四、结语
公路桥涵在使用的过程中,和其他的建筑物一样,都存在着使用生命周期,时间越长,出现的问题也就会越多,因此就需要在公路桥涵的使用过程中,不断的对公路桥涵进行养护与维修工作,才能不断提高公路桥涵的使用生命周期,才能有效的降低资金的使用,保证其能够进行安全运作,并且促进我国的经济社会的发展。
参考文献: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6
【关键词】市***路桥工程;路桥桩基础;技工技术
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学技术随着社会的发展都有了很大的进步提高,在市***路桥工程的基本施工上又有了新的多种施工项目,市***路桥工程也逐渐扩大了规模。因为市***路桥桩基是埋在地下的,每个区域的水位不同导致了控制路桥桩基的难度就比较大。为了保证路桥的质量问题,一定要严格的控制好市***路桥桩的施工技术问题。
一、施工技术中出现的问题
1、塌孔的出现
钻孔过程中发现井孔护筒泥浆突然上升的话就会溢出护筒,随即会出现气泡这可能就造成塌孔现象了。由于地层的咋发,孔内水位的降低,都可能会引起塌孔情况。
2、成孔偏斜
由于场地的不平整或者是其紧密度较差都会造成钻孔偏斜问题等,还有钻孔弯曲、钻杆接头之间的缝隙较差还会造成钻孔的偏斜。也可能会造成偏离的放向等,钻进遇软硬上土层交界或者是斜岩面的时候就会造成偏离了。
3、断桩现象
经常出现的就是断桩想象。在道桥施工过程中出现桩基裂开或者断掉的现象,断桩是道桥施工过程中出现的比较严重问题。如果出现这种事故,会直接影响施工。导致降低整体的道桥施工效率,出现断桩的主要原因是施工过程中捶打的次数过多力度过大,超出了承受范围导致断裂。
二、措施
1、钻孔准备
我国在广泛的桩基础就是机械钻孔灌注桩,这种技术能适用于不同的地质和水文条件,适用性比较比较广泛,而且这种钻孔灌注桩技术机械设备比较简单,施工水平也比较成熟了。在技术开始工作时需要换填软土、平整场地,做好钻孔准备。钻孔技术的应用是比较重要的了。钻孔技术的好坏和结果的好坏都是直接导致影响整个机械成孔灌注桩的总体效果。因此,钻孔技术是施工的时候最重要的环节。首先要保证好打孔器具的垂直精确度和直径的大小。在钻孔准备的时候,工作人员必须用钻孔的工具和打孔地点进行的质量和情况检查保证正常的运行,要严格控制钻头的直径小于桩的直径,因为在打孔工作过程中,钻头因为受到外力的状况会不断的发生震动就会出现不同程度上的松动现象,所以一定要确定钻头的直径小于桩的直径才能打出合适的孔。
2、安装钻孔机
钻孔机的基础要是不稳定的话就会在施工时造成桩偏心、桩倾斜等问题,所以说一定要把钻孔机安装在最稳固的地方。地基要有坡度,还要利用推土机把土推平,垫上枕木和钢板确保固定好,把让钻头、起重滑轮和护筒中心都要保持在水平线上,钻孔机千万不能超过2CM的偏差。最后桩位对准了以后,再用枕木讲钻孔机的横梁垫平,并拉上缆风绳。
3、制作和埋设钢护筒
钢护筒的长度一定要达到施工技术水平的要求,还要按照市***路桥的水文和质地质况按照施工技术水平埋设好。在施工的时候,护筒顶面要设置很多个水准点。护筒的竖直度和平面位置是不是准备直接导致护筒脚的紧密程度和成桩的质量。在埋设钢护筒的时候,桩位的中心线一定要和护筒的中线抽线重合,误差最高不能超过5cm,护筒一定要少于1%的倾斜度。通过对地质资料的研究证明,地下水文很浅的话比如处于地方以下1CM的,施工的时候就可以用筑岛法。填筑工作台要采用便于压实、透水性强的碎石土,挖坑后埋好护筒。填筑台的高度要大于地下水位,护筒要高于地面03.cm。护筒埋设的深度大概在2cm―4cm。标段的资料显示桩位水文的情况,护筒能够达到4m的埋设深度。
4、护壁泥浆
钻孔灌注桩的施工技术,护壁泥浆是由土和水添加剂合成的。无论是承载力还是成孔质量,泥浆的质量都很重要。桩基施工一定要注意泥浆的质量,不然会造成泥膜脱落、孔壁不稳定等情况。泥浆过于稠也会造成钻进的速度,削弱冲击的力度等情况。
三、钻孔
钻孔一定要根据操作严格的开展。钻孔前先检查好钻孔机的设备。检查好开孔质量,压实好护筒。钻孔中心和桩径的中心不能超过5cm的孔径,倾斜度也不能高于1%。孔底的沉淀厚度要下于5cm,钻孔的时候要连续不断添加泥浆,检查好成孔是否偏斜,采用冲抓式和冲击式两种方式进行施工,如果周围的土层受到震动的话就会造成邻孔的不稳固,一定要先合理的规划好钻孔的顺序,等灌完水下混凝土要隔上24小时候再打开开钻孔。开钻孔入土的时候往护筒里放进黄泥,看看钻杆的垂直情况是否检查好,看好正确的孔位。钻进的时候一定要把孔位控制好,以防发生缩孔,埋钻等问题,在进行钻孔的过程中,要地层的变化也要做好记录,同时和设计部门联系,批准之后再终孔。
四、清孔
清孔的方式有很多种,例如:抽渣筒、换浆法、正循环旋转钻机等等,用换浆法清孔的时候要等到终孔以后提钻锥离孔低,空转20cm。,确保泥浆开始正循环。清孔最开始的时候要设计规范给监理师批准后才能开始清孔,再清孔以后,有可能泥浆的含砂率降低到2%,能够达到17S―20S的黏度,1.1相对读。孔低的沉淀厚度要是比设计的规范小的话清孔就可以终孔了。
五、吊装钢筋笼
吊装钢筋笼的时候,先要检查好孔器。检孔器要比钻孔桩钢筋的时候多10cm直径。在制作钢筋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和主钢筋相连。钢筋笼开始入孔的时候,要双点吊起来,接头要错开,满足规范要求。在吊装的过程中一定不能破坏孔壁,再放钢筋笼的时候要把槽底的沉渣清除干净,沉渣要下于200cm厚度。在制作钢筋笼的时候,防止钢筋笼出现变形。
结束语:
市***路桥施工的重点就是于桩基施工。在桩基施工过程的时候,一定要先做好钻孔准备、钻孔、清孔中方面的工作。在市***路***过程中,做好施工基础和施工准备是关键能有效的提高工程的质量问题。我们只有严格的管理和控制好施工的每一个环节,才能够保证市***路桥工程的质量问题。让市***路桥工程获得应有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综上所述,道路桥梁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交通发展水平,修路是致富的一个基础,中有在不断的完善我国的道路的网络建设问题才有可能实现综合的致富道理,目前阶段道路施工水平还不是很完善,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和建设,把握好每一个环节问题。才能发展我国的发展建设。
参考文献:
[1]黄登亮.浅析市***桥梁桩基施工技术[J].城市建设.2013.4
[2]李旺松.综述混凝土在路桥桩基施工技术中的应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20).193―194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7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说话能力培养
“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语言能力的提高,有助于思维品质的改善,思维能力的提高又有助于运用语言能力的发展,二者是互相促进的,所以语文教学中说话能力的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在此,我谈谈自己的一些做法与体会,以便与大家交流。
一、投石击浪,激发学生说的兴趣
一堂课是否成功,在于是否激发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这种欲望激发得越激烈,越能使学生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积极的态度、高度集中的注意力,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智能潜力。
如在上《中国石拱桥》这一课时,我是这样做的:上课后,在师生互相问好后,我马上转过身什么也没说,就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短暂的骚动之后,学生安静。随着我身体的移动,学生一下乐了:“原来是桥呀。”等我转过身,黑板上已经展现了四座桥的样子(***一是板凳样式的桥;***二是独拱桥;***三是大拱上各有两个小拱的桥;***四是连拱桥)。学生交头接耳,表现出空前的兴趣。看看时机已到,我发问:“哪个桥在交通要道上用的最少?”“***一。”学生齐声回答。我马上提出难度升级的第二个问题:“那么***二与***三哪个设计更合理呢?”此题一出,学生在短暂的沉默后议论,有的已经知道打开课本寻求答案,最终喊出了:“***三。”“为什么?”师生经过一番商讨最终得出结论:其一,这样的桥节省材料,降低了成本;其二,减轻了桥梁自身的重力;其三,发大水时,大拱上的四个小拱可以增大过水量,使桥身牢固,更耐用。至此,学生不自觉地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能力。
这节课我通过精心的设计,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最短的时间内切入了教学核心,再通过学生的说,顺利地完成了教学任务。
二、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敢于说、乐于说
经常有老师抱怨学生“泥塑木雕”,其实学生不敢、不愿说的原因不外乎两点:一是在大家都不说时,感到压力大,不敢开口;二是怕说错,被讥笑。教师要打破僵局,积极启发引导,激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
如在学习杜甫的《春望》时,等到学生已经可以流利地朗读以后,我提出了这个问题:作者到底望到了什么呢?一位学生马上举手回答:“作者望见了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我高调肯定,接着请他说得再具体一点,学生回答:“他看见了国家破败,经历战乱后的长安城非常荒芜、凋敝。”“谁还可以补充?”学生对前面几句有了很深入的了解,该如何理解后半首诗歌呢?我提出了问题:“后面诗句与望有没有关系?”又不失时机地提醒:“望是不是一定要理解为看呢?”听我这样一说,学生积极动脑筋,马上有了反应,提出这个“望”可不可以理解为渴望、盼望。得到肯定后,学生更积极了,终于理解作者更盼望的是社会安定,渴望的是幸福安宁的生活。“春望”即盼望社会的春天。
三、巧设疑问,激发兴趣
教师巧妙的设疑,往往能使学生对学习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而充分发挥个人的智能潜力。
如刚上完常建的《题破山寺后禅院》,我话题一转,抛出问题:“有人说诗歌的后几句并非常建所作,而是另有高人,你同意这一看法吗?”学生很是惊愕,看我不像是开玩笑的,开始议论了。一会,就有学生谈自己的想法了:“我觉得‘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很平淡。”其他学生一听都嘿嘿笑了。接着又有一位发言:“‘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就写出了山林的清幽、宁静。”一位学生站了起来:“‘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这两句用了反衬的手法,突出了深山古寺的宁静,而且还有余音袅袅的感觉,让人产生无穷的想象与联想。”话音一落,掌声一片。学生通过讨论,对诗歌的语言、意境充分领悟到了。
四、激励创新,鼓励多角度思考
一个问题只要从不同的地方、不同的角度思考,答案就可以不止一个,就能使学生的思维独特、灵活,从而有话可说。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8
关键词:鹿邑;老子;架桥;思想价值
中***分类号:B2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6)05-0039-03
在圣哲老子的故里河南鹿邑,至今流传着老子架桥的传说。该传说讲的是:老子李耳年轻的时候住在家乡曲仁里,村前有条两丈多宽的濑乡沟,他常在沟南沿的大李子树下看书。有一次他看见村里的人要到沟南沿的田里去耕耘非常不方便,就想方设法在濑乡沟上架起了一座木桥。可是桥架好后不久就接二连三地发生架桥的木头三根被偷走两根的事情。李耳的舅舅气得骂了几句,结果靠桥头住的赖皮泡王杠给听见了,反而把李耳和他舅舅给抢白侮辱了一通。有一天狂风怒吼,乌云翻滚,霹雷电闪,暴雨倾盆,放学回家的李耳眼见着前面一个过桥的人掉进河里了,李耳奋不顾身地跳进水里救人。众人七手八脚地把李耳和落水者救了上来,却发现落水者正是王杠的女儿。有个人说王杠的女儿落水活该,李耳却劝他不要这样说,告诫大家要用善搭起恶人向善的桥梁。王杠听了很受感动,向李耳承认了他拆桥的错误,表示要把偷走的木头再架到桥上。②故事情节很简单,但细细品读,却可以发现这个故事有着非常深刻的现实意义。
一、劝恶扬善、以善化恶的主题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所表达的主题就是劝恶扬善,以善化恶,强调要以善化恶,以善心善行“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1]39,表现了鹿邑民间对某些恶心、恶行、恶人的宽广胸怀和积极态度。其表现方式有二:一是借助圣哲老子的名义,通过传说人物李耳的话语进行说教。二是通过“三只手”和“无赖泡”王杠被感化的结果加以表现。
(一)行动示范与话语说教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借助圣哲老子的名义,通过传说人物李耳的言行对以善化恶的主题进行了生动的表现。首先,李耳是以实际行动救了王杠的女儿,并不因为她是“赖皮泡”的女儿就幸灾乐祸。而且,当有一个人发现落水者是王杠的女儿时,说了这样一句愤激的话语:“王杠这人坏得很,女儿落水活该。”[1]李耳听到这句话认为这种说法很不妥,于是他“喘一口气说:‘不能这样说。爹恶儿善,坏往好变。作恶事,收恶果;作善事,收善果。他善,咱用善对待他,他恶,咱也用善对待他。要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他女儿怎能不救?’”[2]这一段话是该故事的点睛之笔,表现了以传说人物李耳为代表的鹿邑民间对待某些恶人、恶行的宽广胸怀和积极态度,亦即要以善化恶,要用善心善行感化某些可以感化的恶人,使他们得到感化从而改变。这是该传说借用历史人物老子的影响,通过李耳这一文学形象直接表达了对以恶报恶、以怨报怨做法的否定。
按说这些做法和话语都是传说虚构的文学形象李耳的言行,当然没有作为证据的资格和说服力。但是,该传说的听众或者读者往往不会去有意识地对历史上实际存在的圣哲老子和该传说中虚构的人物形象李耳加以区分,他们会不自觉地在头脑中将该传说中的李耳这一虚构的文学形象与历史人物圣哲老子――曾经生于鹿邑、长于鹿邑的家乡人、鹿邑民间的理想人格代表和精神支柱“老君爷”划等号或者合二为一,把该传说中作为文学形象的李耳当成历史人物的老子。该传说正是通过对历史人物老子的姓名的借用,通过对与圣哲老子同名同姓的文学形象李耳的塑造,使该传说中李耳这一文学形象得以借助圣哲老子的名声和名义具有了典范和示范的作用与意义,具有了和圣哲老子同等的说服力、影响力和道德感化力量。实际上不仅鹿邑老子架桥传说,鹿邑老子故事传说大都让虚构的老子文学形象借重圣哲老子的声名影响,以虚拟圣人亲身说法和示范的方式发挥影响力和教化作用。
(二)通过恶人被感化的结果来表现
强调以善化恶的前提是善能化恶,没有了这一前提,强调以善报恶和以善化恶就没有任何意义了。鹿邑老子架桥传说正是通过恶人被感化的结果对以善报恶和以善化恶的主题进行了突出和强化。民间故事传说是要通过生动的故事传递富有教育意义的观念和主题。但该故事所要表达的“以善化恶”,亦即强调用善心善行感化某些可以感化的恶人的理念和主张能否得到大家的认可,本身是有争议的。因为事实上的确有很多恶人是没法被感化的。所以,该故事中作为“三只手”和“赖皮泡”的恶人王杠能否被感化就成为这个故事能否成功地让它的听众或者读者理解和接受它要传达的理念和主张的关键。该故事最后安排了王杠被感化的情节,当李耳说完那番“要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的话之后,“这时王杠也来了,他听到李耳的话,扒开人群走过来,看见自己的女儿和满身泥水的李耳,鼻子一酸,流出了眼泪,‘扑腾’跪在李耳脚下:‘耳弟,我女儿的恩人!过去拆桥是我错了,我要把我偷走的木头再架上。’”[3]虽然王杠被感化得有点过快,虽然说王杠被感化与其说是被李耳那番话所感动,不如说更多的是被他作恶自害的结果所警醒,但这一情节安排无疑向故事的听众或者读者传达了这样的理念:李耳所主张的以善化恶的主张亦即该故事要表达的主题是可以而且应该被接受和信从的,因为恶人是可以被感化的,王杠就是生动的实例。而且该传说前面描写“无赖泡”王杠的言行,使该传说的听众或读者对这一形象和他的言行产生强烈的负面认识和负面情绪,但在故事的最后,最终连这样的“无赖泡”都被感化了,这一强烈反差使该传说的听众或读者得到这样一个强烈的信号:恶人是可以被感化的,像王杠这样的恶人尚且能够被感化,还有什么样的恶人不能被感化呢?所以我们应该以善心善行对待恶人恶行,应该用善给恶人搭起向善的桥梁。该故事就是这样通过恶人被感化的结果对所要表达的理念和观点进行了突出和强调,同时也是对以恶报恶、以怨报怨的言行的否定。
从这个意义上说,该传说老子“架桥”就具有了两层含义:一层是李耳架外在的物质的桥,这是供大家过河方便安全的实实在在的桥,这是“桥”的外在显性含义;一层是架起恶人向善的桥,用李耳的话来说就是“他善,咱用善对待他,他恶,咱也要用善对待他”,亦即以善报恶,“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这是该传说中“桥”的隐喻和象征意义。同第一层含义相比,显然该传说更侧重强调的是第二层含义。
二、作恶者自害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不仅通过李耳架桥助人得到大家的感谢和支持诱导人们向善,还通过王杠作恶自害的反面事件进行警示。该传说与老子看桃传说一样,都表现出失信者自误、作恶者自害的观念和情感倾向,这都是民间为了强化故事的说服力和劝化意义而从反面强调守善和守信的重要性而安排的故事情节。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王杠因为贪心而屡次偷走了架在桥上的两根木头,使三木桥变成了独木桥,“没想到不几天桥上的木头被人偷走了两根,又成了一个独木桥。李耳心里很不好受,咬咬牙,说服舅舅,又伐了两棵碗口粗细的楝树架到桥上。不几天又被人偷走了,还是一个独木桥。”[4]暗示出王杠的贪婪和自私自利。他为了自身得到利益不顾别人的危险和生死,但是这一做法在给他人带来不便和危险的同时,也使自己和家人在过桥的时候面临着同样的不便和危险:“从独木桥上走,一歪一扭,捏脚捏手,多危险哪!要是碰上阴天下雨,一一滑,就更危险。”[5]
看起来只是由于贪心而作恶害人,实际上也是在自害。所以当那天狂风怒吼,乌云翻滚,霹雷电闪,暴雨倾盆之际,因为行走在又湿又滑的独木桥上而落水差点被淹死――如果不是恰好被李耳这个心胸宽阔、以善报恶,希望用善心善行感化恶人,为恶人搭起向善的桥梁的人,一定就被淹死了――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自己的女儿。尽管因为王杠的女儿落水恰好被李耳看到并救了她,但王杠因为贪心偷走桥上的木头而导致自己的女儿差点被淹死这一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也是显然的。如果不是恰好李耳看到,王杠必将以自己的害人行为而同样害了自己的女儿。看起来王杠只是因为贪心而偷走了架在桥上的两根木头,实际上却造成了差点导致自己的女儿落水淹死这样的恶果。该传说将王杠因为贪心而偷走架在桥上的两根木头这样的小过错与差点导致自己的女儿落水淹死这样的人命关天的大事联系在一起,给大家造成一个感觉,甚至可以说是强烈的心理冲击:原来个人的贪婪作恶还关系着人――尤其是自家人的生死祸福,亦即是说,看起来仅仅贪心点和小偷小摸行为是小事,却原来也是一件生死攸关的大事。该传说显然在以这样一个带有深刻教训性的故事警示世人:恶行是把双刃剑,会伤害到别人,也会伤害到自己,不要只看到它会伤害别人的一面,还要想到它会伤害到自己的一面;搬起石头砸别人但有时候也会砸了自己的脚。从而以生动的故事告诫人们:恶行得恶报,害人者自害,不要贪婪作恶。这一情节生动地表现了民间的善恶报应思想,从反面强调了守善的意义和重要性,突出了劝恶扬善的主题。而且,随着这个传说的不断被反复讲述,这种观念也一次次被反复强化,就使该传说具有了巨大的道德警示力量。
三、做善事收善果
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老子善心信行得善报,诱导人们向善。鹿邑老子架桥传说所表达的主题就是以善报恶,表现了鹿邑民间对善恶的企慕、追求和道德自律要求。其表现方式有三:一是借助圣哲老子的名义,通过传说人物李耳行善的言行加以生动表现和示范。二是通过李耳的行善与王杠的贪婪作恶的不同结果进行对比突出强调行善的美德。三、是通过极端事例对守信意义的进行突出和强调,强化这一传说对守信之德的教化意义。
(一)行为示范与效果诱导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通过李耳的言行表现了对行善之举的肯定。该传说中关于李耳架桥的动机是这样叙述的:“这天,李耳坐在李子树下看了一阵书,抬头朝濑乡沟瞅去,见村里人们扛着锄头下地,在沟北绕一大圈子才能来到沟南岸,不由心中暗自思忖:‘修桥补路,是桩善事,我要在这沟上架个小木桥,众人上地耕耘不是方便多了吗?’”[6]在该传说中,李耳急众人所难,而且李耳将“修桥补路”看做一件善事,为的是方便大家,方便众人上地耕耘,具有为万民造福的意义,可以看出,在该故事传说中,李耳的身上仍然体现出爱民忧民的“圣人”德性。架桥的过程也体现了李耳的急众人所急,为众人着想,这本身也是善的表现:独木桥架好了,“村民过桥,下田劳动方便多了,李耳心里暗自高兴。可是,高兴之余又有点发愁;从独木桥上走,一歪一扭,捏脚捏手,多危险哪!要是碰上阴天下雨,一一滑,就更危险。想到这,就说服舅舅,把院里两棵碗口粗细的椿树锯掉,往支架上一登,使独木桥变成三木桥。”[7]
桥架好之后,“人们高兴地走在桥上,大家从内心感谢李耳。一个好作诗的中年人扇着扇子从桥上走过,嘴里唱道:濑乡沟上起金桥,桥上仙人漫步摇。摇扇作诗唱李耳,耳弟年轻恩德豪。”[8]这显然是故事的编撰者在以李耳行善举、做好事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和好事做完后被众人感谢歌颂的结果诱导大家学耳,存爱民之心,兴善举,作好事。该传说对行善的人收获的充实、快乐和称赞加以生动地表现对教人向善无疑具有强烈的诱导作用。
同时,李耳勇救落水儿童的事迹本身也是行善的义举。而且,李耳所救的是王杠的女儿,这一行为和“给恶人搭起善的桥梁”的表达最终感化了王杠,使他自觉主动承认了自己偷走桥上两根木头的错误并且表示要把他偷走的木头再架上。感化恶人,比单纯做好事或者救人意义更大,这本身是善之善者,是更高层次的善。由于故事的听众或读者往往不会去有意识地区分李耳这一文学形象和历史人物老子的区别,所以该传说中李耳这一形象的这些心理和言行无疑都具有圣人示范的作用和意义。
(二)对比突出
鹿邑老子架桥传说还通过对比对劝恶扬善的主题进行了突出和强化。在该传说中李耳处处行善,并在行善过程中收获了快乐和众人的感激与称颂。而王杠则因为作恶收获了诅咒,也因为他的作恶使自己的女儿差点由于他的恶行而落水淹死。该传说通过李耳这一借重圣哲老子声名与影响的典型形象起到了正面道德示范的作用,通过他在行善过程中收获的快乐和称颂对听众或读者向善起到了诱导的作用,通过王杠这一反面形象的塑造和他的行为差点导致自己的女儿被淹死这一恶果起到了反面警示的作用和意义,两方面密切配合,共同起到了突出和强调劝恶扬善主题的作用。
四、君子不与小人斗
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还包含了“君子不与小人斗”这一人生经验和智慧。当李耳屡次砍伐舅舅家里的树把独木桥架成三木桥而又屡次被人偷走仍然成为独木桥的时候,老子的舅舅发出了这样一段抱怨和诅咒之辞:“你架桥我高兴,可咱明着架,人家暗着扒,得多少木头能架起来!树,不准你再伐了。这个没良心的坏蛋,偷桥上的木头不得好死!”[9]接着传说安排了这样的情节:这一说不当紧,靠桥头住的王杠听见了。王杠不光是个三只手,而且是个赖皮泡,缠不清,他一下子蹿到李耳的舅父面前,指着他的鼻尖说:“你骂啥?木头不是我偷的也不准你骂!这里离我家近,你再吭一声我给你家翻腾翻腾!”李耳上前说理,劝他不要这样,又被他“臭书生”、“假善人”地骂了一阵。李耳见他值不得理睬,劝舅父赶紧回家[10]。
该传说安排李耳劝舅父赶紧回家这一情节是非常有道理的。首先,作为小人、坏人,不仅会明着来,而且会暗地里使坏,而君子往往不屑于此道,况且君子再怎么想坏招儿,也比不过小人更下三滥,所以君子跟小人斗,君子只有吃亏的份儿,王杠再三偷走桥上木头的行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其次,小人往往巧言令色,善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而君子往往“讷于言而敏于行”,不善言辞和辩论,强与辩论,吃亏的还是君子。在该传说中,明明就是王杠偷了桥上的木头,他却说“木头不是我偷的也不准你骂,这里离我家近”,说得好像他很无辜,是李耳的舅舅诬赖了他或者骂错了他。第三,跟小人争辩是非善恶不但没有意义,反而有损自己的形象。像在鹿邑老子架桥传说中,李耳上前说理,被王杠“臭书生”、“假善人”地骂了一阵。虽说这只是故事,但故事传说往往都有着现实的影子,生活中的确不乏这类善于混淆是非、颠倒黑白的小人。“赖皮泡”和“缠不清”这六个字的评价的确精确地概括了民间对这类小人的认识和评价,也包含了民间对这类小人的斗争智慧――既然缠不清,那就不要跟他缠,亦即:君子不与小人斗,因为这类小人“值不得理睬”。民间常说的“宁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亦的确是智慧和经验之谈。
注 释:
①本文及本课题所说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的老子,是故事传说中虚构的文学形象,不等同于历史上真实的老子。
②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传说[M].郑州:海燕出版社,1990:37-39.亦见于秦新成、刘升元.老子的故事[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9:43-45.二者个别文字略有不同。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9
一、文本形式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
探讨文本形式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意义,要从阅读教学的现状说起。“当前的语文阅读教学,没能处理好内容与形式的关系,这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也是比较难解决的问题。”[1]主要体现在:要么只讲内容忽略形式,以至于语文课上得不像语文课;要么仅仅把形式当作理解内容的手段,一旦貌似“内容”的东西到手,就弃“形式”如敝屣。造成此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从认识论上说,是没有弄明白形式与内容在审美内在机制上的关系,特别是形式对内容的作用。孙绍振先生认为:“内容是不可能无条件地决定艺术形式的,相反,艺术形式是一种规范形式,可以规范内容。”[2]因此,同一题材在不同文体形式中变成不同的形象,题材经形式加工后与原生形态截然不同的情况,在创作中经常出现。那些堪称经典的名著、名篇,恰是“形式”的胜利。基于这一认识,我认为,文本形式分析在阅读教学中至少有以下意义。一是体现语文体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3]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简要说,就是学习怎么用言语形式来表情达意。可以说,正确处理形(形式)意(内容)关系,重视言语形式、文本形式的学习,正是语文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分野处,是语文的自家事。二是有利于领悟文本内容、赏析文本秘妙。我们反对过度阐释文本,但也不提倡教师对学生说“此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之类的话。过度阐释有可能偏离、曲解文本原意,而“不能言传”就等于什么都没告诉学生。其实,“意会”也好,“言传”也好,都是有通道的,那就是“形式”。文本的体式、语言、结构、表现手法等形式要素,正是探究文本内容和秘妙的桥梁与钥匙。阅读教学就是要解开形式的秘密,经由形式,逼近文本真实。三是启迪学生言语表现的智慧。阅读的目的是什么?潘新和先生从个体的人的视角提出四条:涵养德行、性格,懂得处世、交往,求取知识、才干,学习写作、创造;并认为第四条是前三条的含蕴与升华。阅读教学,就是要帮助学生学习言语形式、文本形式,既通过形式理解内容,又通过形式积累形式知识,培养更高形态的言语表达技能和能力。总之,教师进行文本解读、确定教学内容,要关注文本形式分析;教师指导学生学习课文、进行语文活动,同样要关注文本形式分析。
二、文本形式分析的路径
分析文本形式,必然会注意到其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这里说的“共性”,指文体(体裁、体式)对文本的规范性(约束性)。如果我们对文体的认识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又缺乏耐心的个案剖析,那这样的文本形式分析就有可能是表面的、片面的,甚或是谬误的。理论支撑从哪里来?如果追根溯源,应从历代文论(包括诗话、词话)中找根据。沈德潜谈律诗颈联,说“:五六必耸然挺拔,别开一境,上既和平,至此必须振起也。”[4]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颈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维《使至塞上》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都起到了提振全诗精神的作用,使诗歌境界大开。与律诗颈联作用类似的还有绝句的第三句。杨载说:“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至如婉转变化工夫,全在第三句,若于此转变得好,则第四句如顺流之舟矣。”[5]杜牧《赤壁》的第三句“东风不与周郎便”,《泊秦淮》的第三句“商女不知亡国恨”,皆以否定句式引出诗人议论,点明绝句立意所在。现当代学者、评论家对文体形式的研究成果,亦可资借鉴。比如,我们读鲁迅的小说《故乡》,会发现人物出场顺序很有意味:在回忆少年闰土之后,按常理,现实中的闰土该上场了吧?作者偏不,而是安排了杨二嫂登场,“一种尖利的怪声”把叙述者的目光转移到现实,杨二嫂之后,才是中年闰土的出场。这种顺序安排,不得不说是作者有意为之。在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之间,夹杂一个杨二嫂,这种“三明治式”的结构,不但使叙事显得摇曳多姿,更重要的是,它让我们自然联想到闰土的生存处境。在这里,杨二嫂与闰土就发生了某种内在关联,她同样构成了闰土“现实境遇”“命运苦剧”的一个重要因素。这种阅读“发现”,如果单从“人物”“情节”“环境”三要素去机械分析,是不容易得出的,但如果我们具备分析小说结构的知识,就容易知道其中的奥妙了。正如杨义先生在《中国叙事学》里论述的那样,“结构”是叙事作品的模样和体制,人物事件位置的确定,本身就是一种功能和意义的标志,不需用语言说明;而读者,“当在这种语言形迹之外去领会结构的匠心和结构所蕴藏的意义”[6]。分析文本形式的共性(文体),我们看到的是文本的大模样,而对文本进行精研细磨,则需要关注形式的个性。散文是很个人化的写作,最能体现作者的性情。我们品读散文,就要看到散文背后站着的那个人,与他谈天说地,从字里行间读出他独有的“神态”。比如,朱自清《背影》的第一句话“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按习惯说法,这句话应该是“我与父亲有两年多没见面了”。作者为何说“不相见”?存疑而读全篇,在最后一段可找到解释“:……家庭琐屑便往往触他之怒。他待我渐渐不同往日。但最近两年的不见,他终于忘却我的不好,……”原来,“不相见”有故意不见之意。而父亲的来信和儿子的《背影》一文,可看成是父子“冰释前嫌”的言和之举。这种分析法,就是找差异性或矛盾性:文本言语表达与习惯(规范)表达的差异,文本言语表达与生活真实在理性逻辑或情感逻辑上的差异或矛盾。找到了这种差异性或矛盾性,就容易理解文本表达的意***。对文本形式的共性和个性进行分析,是力求在文化时空上与作者达成默契,以贴近文本、走进文本,进而“重建”文本。对文本有一个整体的又具体而微的印象,就为我们确定教学内容、展开阅读教学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
三、以文本形式分析为主体的阅读教学设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7]既然是对话,就应当有话题。如前述,从语文体性看,为解读文本计,替学生言语智慧涵养打算,阅读教学的话题设计都应该以文本形式为主线。以文本形式分析为主体的阅读教学,从教学目标设计看,其知识与能力目标,应着眼于增长学生文本形式、言语形式知识,提高学生文本形式分析能力;其过程与方法目标,应围绕文本形式分析,设计课堂学习活动、讲授分析方法;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应在形式学习、言语学习中自然生成,而不是脱离文本的说教。请看下面这个对《桥之美》一课教学目标的设计:①认识桥的美学价值,掌握与“桥之美”有关的美学常识。②理解本文的说明顺序,探究作者说明的技巧。③通过学习《桥之美》,让学生充分受到美的熏陶。目标①指向“内容”,但没有给出“认识”和“掌握”的途径。其实只要对这两个行为动词进行追问,形式分析就在教学目标中呼之欲出了。换言之,怎么“体会“”领略”,还是要靠文本形式。目标②指向“形式”,但设计者把此文当作说明文,实属不当。只需拿此文与同单元的《中国石拱桥》比较便知,二者在写作意***、表达方式、作者主观情感介入的程度上是泾渭分明的。目标③的设定大而无当,无所附丽。试将此课教学目标改写如下:①熟读课文,探寻在画家眼中桥缘何而美。②品读文中有情味的句子,体会作者的情感和美学追求。③与《中国石拱桥》进行比较,了解说明、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区别。改后的目标预设,体现了一种自觉意识,即意识到文本形式分析在阅读教学中的重要性。试想,在此目标框架下,教学内容会如何展开呢?“熟读”“品读”“体会”“比较”“了解”,这一系列学生行为,无一不是言语形式、文本形式的学习。这样的教学,我们就称之为“以文本形式分析为主体的教学”。当然,这些行为动词的发出者是学生,主导者仍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充分预设,真正在课堂上落实形式分析,进而培养学生的言语智慧。例如,根据原文第三、四两段有关内容改写出一段说明性文字:桥之美,缘于桥在不同环境中的多种多样的形式作用。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上多石桥,拱桥强劲的大弧线,方桥单纯的直线,与两岸的芦苇丛构成鲜明的对照。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苏州的宝带桥,还有广西、云南、贵州等地的山区的风雨桥,都与其周围环境搭配和谐,构成了绘画的形式美。然后,让学生将这段文字与原文进行比较,在比较中,不难发现说明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的不同特点。改写稿省略了的原文,如“早春天气,江南乡间石桥头细柳飘丝,那纤细的游丝吹拂着桥身坚硬的石块,即使碰不见晓风残月,也令画家销魂”,又恰好可以引导学生体会其情味,以揣摩作者的主观情思和审美主张。这就由形式的共性分析进入了个性分析层面。当然,形式分析跟其他教学行为一样,不能以教师的讲来替代学生的学。王富仁说:“中学语文教师的课文分析,应该有两个版本,一个是自己的版本,一个是课堂教学中适用于学生接受的版本。”[8]“自己的版本”,是建立起教师对文本分析的自觉、自信和自知,是为了让自己在课堂上游刃有余,更自由而灵动地组织教学。什么是“适用于学生接受的版本”呢?就是“不点不破、一点就破,不说不知、一说就知的文本内容”[9]。这是“最近发展区”理论在阅读教学上的运用。必须强调的是,这个适用于学生的版本,其主体仍是言语形式、文本形式,其基本分析法仍是探究文本的共性和个性,旨归仍是文本的秘妙。正如陈日亮先生说的“:语文既是教形式的,也是教内容的,但归根结底是教形式的。”[10]既然“形式”是语文的“自家事”,那就应当将文本形式分析凸显出来,既在方法、路径上精耕细作,更在课堂教学中广加运用,以彰显语文课程“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性质,促进师生言语智慧共同提高。
参考文献
[1][10]陈日亮.当前语文课改三个重要教研话题[J].课程•教材•教法,2014(9).
[2][5]孙绍振,孙彦君.文学文本解读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213,28,233.
[3][7]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2,22.
[4]周振甫.诗词例话[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167.
[6]杨义.中国叙事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40.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篇10
截至5月15日,平江塌桥事件中落水的10余人中,3人获救、7人以上失踪;被找到的遗体有4具。
塌桥祸从天降
5月12日,平江县连续6小时普降特大暴雨,特大山洪灾害暴发。余坪乡、大洲乡和梅仙镇等地,洪涝灾害严重。山洪肆掠余坪乡镇街,水位升至两层楼高。
位于芦三公路上的范固桥,是连接余坪乡余坪村和梅仙镇三坪村的唯一通道。
当天早上,桥上行人和车辆来往不息,桥下洪水暴涨,距桥面不足2米,两艘挖沙船堵着一个桥孔。范固桥横跨昌江,长111.9米、宽5米,为3*30米空腹式石拱平桥,1998年12月通车。
两姐妹夫妇:李战基、王杏仁和李在荣、王启香,后者带着6岁孙女李咏芝和3岁小孙女李晓芝,一道从范固桥一段的三坪村出发,过桥往范固村方向走亲戚。朱福***开摩托也往同一方向骑行,而李才进此时也在桥上。
8点50分,范固桥瞬间垮塌。几分钟前,一辆每日往返于平江县城和余坪乡两趟的中巴刚刚驶过。
永固桥垮塌后,正在昌江河两岸观看涨水情形的群众见状纷纷救人,附近村庄村民也赶来救援。王杏仁、余庆辉等3人获救,而其余7人全部失踪。王杏仁得救后,告诉亲戚:“桥面上最少有10个人。”
失踪者在外工作的家属,获悉跨桥事件后,先后于次日从福建、广东等地赶回老家,处理后事。
李在荣一家失去4名亲人,远在深圳的女儿李海燕闻此噩耗,5月13日当天千里迢迢赶回。5月14日下午,李海燕跪倒在前来塌桥现场查看的岳阳市领导车前失声痛哭,请求加快打捞遇难者遗体的速度,“我爸爸妈妈,两个小侄女还在河里啊!”
连日来的暴雨,在5月14日傍晚,终于停歇。
两天之后的5月15日,王启香、朱福***、李晓芝、李才进等四名失踪者的遗体,先后都在塌桥处被打捞上岸。
5月16日,永固桥仅剩江岸两边的桥梁结构,垮塌断裂的桥墩和桥面仍呈“一”字形横卧河中,一艘挖沙船半截船体被埋在河里,另半截直露水面。在桥的下游,还有几艘被洪水冲下来的挖沙船。此时,救援人员仍在搜救其余失踪人员。
垮塌前,范固桥已现险情
当地村民称事故发生前一天,范固桥已出现明显隐患。
5月12日11时许,洪水冲下6艘挖沙船,其中4艘穿过范固桥漂流而去,另2船则堵在一个桥孔处;其间,一艘挖沙船突然翻倒,船体重重地撞击在桥拱顶端,桥体出现近2厘米宽的裂缝。
当地村民认为,若5月13日塌桥当天,封锁范固桥两头严格禁止通行,就不会发生群众伤亡事件。
梅仙镇三坪村村民陈敏高向时代周报记者回忆:“5月12日下午,三坪村这边桥头的简易障碍物和禁行牌,都是群众自发设置的。后来,***府部门安排人员守桥,但到了晚上,就没人守桥了”。
新华网5月15日下午刊发报道称,三坪村守桥村民陈家财反映,有些群众根本拦不住,甚至有人说:“死了也不要你负责”。
不过,陈家财周边邻居反映,陈是单身汉,嗜酒,几天前,村民们就不见他的踪影。
新华社5月14日和新华网5月15日报道,桥的另一侧范固村村支书李作如和守桥员王放桃表示,5月13日有人守桥,但有群众和车辆仍强行过桥。
此外,平江县5月14日对外通报:5月12日8点左右,县防指接群众报告,范固桥桥墩被巨大山洪连带山洪从上游冲下的三艘挖砂船及树木等各类飘浮物撞损。县交通运输局局长毛帅南等官员被通知赶赴现场,与当地乡村干部商量处置办法,5月12日上午11时起,对该桥实行交通封锁,在桥两端设置路障、禁止通行警示牌,并安排专门人员24小时值班,禁止过往行人和车辆过桥。
附近乡村桥梁现状堪忧
永固桥为什么会垮塌?
三坪村和余坪村村民认为,这座桥是危桥,早就存有隐患。而事故发生后,残桥桥面内部没有钢筋,其质量问题亦遭受质疑。
当地村民称,1996年,县交通局将永固桥的建设工程承包给一个老板,因桥墩建设出现质量问题,被搁置两年。之后,另一承包商接手,在原来的桥墩上继续建桥。当年,群众即对此深表怀疑,而最初接手工程的承包商也愤愤不平,为何后来接手的老板在原来的桥墩上建桥,就没有任何质量问题?
对此,平江县交通局的回复是:1996年初,地方群众自发建桥,但施工不达标准,被勒令停工。1997年12月1日,平江县***府召开专题会,明确由县交通局组织继续建设范固桥,1998年12月建成通车。湖南省交通建设质量监督实验检测中心,受平江县交通局委托,对范固桥进行成桥检测,并于1999年6月10日出具报告结论:“在涉及荷载作用下,墩、台未产生水平位移,说明桥墩结构稳定性好,强度满足设计要求”;“有足够的安全性、可靠性,能满足运营要求。”
对于永固桥残桥截面不见钢筋的问题,湖南交通规划勘察设计院院长彭建国,在接受新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这座桥是石拱桥,的确不需要用钢筋,这和质量好坏无关。
永固桥垮塌后,湖南省公路管理部门证实,范固桥技术状况为二类非危桥。2011年,湖南省交通运输厅对全省各地的公路桥梁安全和技术情况进行了全面排查,共发现4333座公路危桥,而范固桥不在此列。
在今年年初的交通工作会议上,湖南交通运输厅称,已安排资金对4333座危桥中的1417座五类危桥,在年内全面实施拆除重建。
5月14日中午,时代周报记者在附近乡镇察看了轧头桥、燕尾桥和皂田桥等桥梁,这些桥梁有的栏杆严重倾斜,有的桥基开裂;而轧头桥在范固桥倒塌后已禁行,其两侧不足十米就是挖沙点,河岸也已出现坍塌。
村民:滥采河沙是跨桥主因
对于范固桥的垮塌,外界多认为洪水是祸首。但平江县多数现场民众却认为,“滥采河沙才是最大的问题”,即便范固桥不垮,县里的其他危桥迟早也会垮。
永固村支部书记李作如坦承,5月12日,上游金田沙场两艘大型挖沙船没有锁住,被大水冲到范固桥。挖沙船的架子比较高,直接撞在桥墩上;其中一艘沙船还在范固桥下停滞了很长时间。
近十年来,平江县滥采河沙较为严重,当地民众对此深恶痛绝。
5月15日,时代周报记者在昌江河和汨罗江支流调查发现,采沙场遍布河流径流,有的采沙点就在桥的两端不远。
为整治滥采河沙,平江县两年前成立河道办。三坪村和余坪村村民告诉时代周报记者,群众曾向河道办反映采沙乱象,但河道办未采取积极的治理措施。当地村民称,河道办只管将昌江河河沙承包给不同的老板,光收钱不办事。
5月15日下午,在范固桥垮塌现场,时代周报记者向县长王洪斌提问,平江近年来如何整治县域内的采沙乱象。王洪斌未给予回答。而遇难者家属也曾就此问题询问县交通局局长毛帅南,对方一脸尴尬。
5月14日,湖南省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办公室紧急通知,要求省内各地加强采砂船管理,对本地采砂船只数量、安全隐患进一步排查摸底,逐船登记造册,落实采砂船只安全管理责任,确保防洪安全。
神秘来电后,市府办副主任在市委书记办公室前坠亡
本报记者 姚海鹰 彭岩锋 发自湖北赤壁
“你这样搞,那就对不起,我就要和你说再见!”
话音刚落,肖太礼推开窗户,翻身从赤壁市行***办公大楼五楼―赤壁市市委书记丁小强和赤壁市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徐仕新的办公室门前,纵身跃下,当场殒命。
5月6日晚6时40分,赤壁市***府办公室副主任、赤壁蓝天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下称“赤壁城司”)总经理兼***书记肖太礼,选择以上述决绝方式结束了自己52岁的生命。
生死通话:
一小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这起疑点重重的自杀事件,在赤壁市坊间多有传闻,说法不一。
5月10日晚,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位于龙翔小区二楼的肖太礼家中探访。肖太礼24岁的儿子肖心龙确认,肖太礼跳楼自杀前确实接到一个神秘电话。
5月6日,周末。下午5时30分左右,肖心龙和母亲钱永明正在厨房准备晚饭,肖太礼的手机铃声响起,肖在电话中与对方交谈时言辞激烈。很快,他走出书房,冲出客厅,门被狠狠关闭。
出了家门,肖太礼一边听电话,一边朝市行***办公楼狂奔。钱永红因担心丈夫,一路跟随而去。肖家所在的龙翔小区就位于行***办公楼斜对面,相隔不过300米之遥。
肖太礼走出小区后,跨过并不算宽敞的河北大道,冲进赤壁市委市***府所在的行***办公楼。他来到大楼五层东侧,情绪极其狂躁,继续接听电话。
“我想把他的手机拿下来,等他平息下来再打,他一把将我推开了。”
当时在旁的钱永明心急如焚,却又无可奈何:“我走下楼想找个人帮忙拉他,就听到他说了一句‘你这样搞,那就对不起,我就要和你说再见。’”
听到这句话,钱心中咯噔了一下,连忙跑回楼上。一看,楼道已没有人了,肖太礼已从五楼北面跃下。钱永明双腿一软,昏厥倒地。
“半个小时后,爸爸同事打来电话,说出事了。我当时还不知道是什么事,以为只是受伤什么的。”还未意识到事件严重性的肖心龙给母亲打电话。“她在电话里一直哭……”肖心龙哽咽着。
对于父亲的死,肖心龙也深表怀疑。5月6日是周日,行***办公楼少有人在。父亲为何还赶往这里,将此作为生命的最后一站呢?
他说:“听说是和市里一个很重要的领导打电话,不然一般人叫他,他不会出去的,何况还是周末”。
一位知情人披露,肖太礼所接电话正是来自赤壁市委书记丁小强或纪委书记徐仕新:“肖太礼在2005年担任城司总经理后,虽还任市***府办公室副主任,但他已不在行***大楼上班了,更是不会轻易上五楼。”
在肖太礼生命的最后一个小时内,钱永明基本陪伴在其身旁。她却坚称不知丈夫在与谁通话,甚至也忘记了丈夫跳楼自杀的地点是位于办公楼西侧还是东侧,只是重复说“感谢***府的温暖”,还称“在外出差的丁书记还托人送了花过来”。
5月11日,时代周报记者来到办公楼一楼东侧办公室的北面。“老肖就是在这摔死的。”清洁工人指着地上纸钱烧尽后留下的一层灰迹说。此地往上对应的五楼东侧第三家办公室,正是丁小强所用。
据知情人披露,在此前肖太礼已经从朋友处接到过电话,被告知纪委已介入调查城投资金流向问题。“钱永明应该是知道具体事情经过的。”
闪电善后:
72万补偿及事业编制名额
对于肖太礼跳楼自杀事件,当地***府善后措施迅速果断。
***府给出的补偿方案极具诱惑:补偿款72万元,其中的8万元为肖母的赡养费,剩余64万已汇入肖心龙账户;同时,肖心龙还获得参加事业单位招聘考试的名额。
“这个补偿标准可能高了,但我们是本着以人为本对死者家属抚恤。”
5月10日,赤壁市宣传部副部长彭志刚解释说。至于72万元的补偿款,他则表示是因为“他的妻子钱永明提出办公楼的防护措施不到位,窗户一拉就开。”
去年刚毕业于武汉大学东湖分校的肖心龙,目前在赤壁一家商业银行工作。但5月10日,他向时代周报记者坦承,将参加5月12日举行的事业单位考试,而实际上,报名时间早在4月25日就已结束。
5月9日,肖太礼被火化安葬,却难以入土为安。
“可怜啊,可怜啊。”一见到记者,肖太礼大嫂就忍不住一直叹气。刚从田间务农回来的大哥肖太仁,同样认为弟弟之死充满冤屈。
肖太仁在当天晚上7点多得知了弟弟的死讯。8点多,肖太仁和四个儿子赶到了行***办公楼,周边已经围满了人。“我弟弟的死要有个说法,不能不明不白地死了。”可是在场相关领导一直闭门不见。激愤之下,肖太仁父子将办公室窗户玻璃打碎,要求与领导见面,遭到在场维持秩序的警察殴打。
经过一段时间交涉后,赤壁市常务副市长吴华金最终走出办公室与肖太礼见面,并定下基调。“说我弟弟很好的,工作能力强,作风硬,和同事都相处得很好。但是对于死因,他们却答复不出来。”
心有不甘的肖太仁一直要求与赤壁市委书记丁小强见面,至今未能如愿。他甚至直指逼死弟弟的人就是丁小强,“我估计是他逼狠了,否则弟弟不会跳楼。如果是被人逼死的就要有人负责。”
肖太礼家属与***府方面的交涉持续至第二天凌晨。年近六旬的肖太仁因悲伤过度,身体支撑不住,在凌晨三点左右离开行***办公楼。
第二天,当肖太仁再次来到办公楼时,却发现弟媳妇钱永明的态度发生明显转变。当地***府部门欲将肖太礼的尸体转移至殡仪馆,双方差点再次发生冲突。为避免发生冲突,无奈的肖太仁直跪在吴华金面前,希望能等待在外地工作的二弟肖太义回来看过一眼后,再运走尸体。
让肖太仁诧异的是,吴华金却要求钱永明带着肖心龙双双跪在肖太仁面前恳求。钱永明母子的跪求让肖太仁意识到,弟媳或许已和***府签署补偿协议。看着年纪尚幼的侄儿,肖太仁最后只得同意。
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的是,此事被当地警方以“跳楼自杀,不属刑事案件”为由,未予以立案侦查。“纪检部门也未对此事和肖本人进行调查。”彭志刚说,市委市***府对肖太礼的工作非常肯定。
5月9日上午7点半,肖太礼的追悼会召开。吴华金作讲话,全面肯定肖太礼的工作成绩和工作作风。但是,他的死因,在现今的赤壁官场仍是一个犯禁的话题。
赤壁市委副书记盛文***面对时代周报记者采访时,不愿多谈:“这有归口的部门主管,你找他们会了解更全面点。”
肖太礼其人:
准备退下来后去旅游
从赤壁市区出发,途经赤壁镇,再转黄盖湖,驱车30公里便来到了肖太礼老家铁山村。其长哥肖太仁和妹妹肖太智依然在此生活。
肖氏兄弟三人,肖太礼排行老三。肖太礼是肖家的骄傲。他毕业于湖北省公安专科学校(湖北警官学院前身),参加工作后历任赤壁镇派出所所长、公安局法制科科长、市***府办公室副主任。肖太礼在村中声望颇高,下葬当天,不少村民为他燃炮送行。
在知情人看来,如果7年前没去城司任职,肖太礼或许不至如此悲剧结尾。2005年10月,赤壁城司甫一成立,肖太礼就任总经理和***支部书记。
赤壁城司实行“三块牌子一套班子”的运作模式,即***府将土地储备职能和部分城市建设资金的管理职能划归城司捆绑运作。据赤壁城司***网站介绍,仅在去年城司就分别从农发行和国开行获得了1.5亿元和3000万元的贷款,并掌控赤壁市几乎所有的大型公共设施建设以及土地经营。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以桥为话题的作文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