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学第一章篇1
关键词:高中化学;新教材;衔接与过渡
一、深刻领会本章对学生学习提出的要求
如今的时代,要多培养具备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创新能力之培养,先培养学生那种扎实的基础知识及最基本的操作水平,同时学生还要具备比较多的科技知识和良好的思维品质。本章内容理论性强,概念又多,对于章节中的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在我们教师讲解时,要严格掌握教材的深广度,切不可急于求成。依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关于氧化还原反应,只做到学会化合价升降及电子转移观点就可以。对于离子反应,重点讲解反应的实质和方程式书写。教材对学生的要求不是很高,要学生掌握好基础知识,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切实掌握好初、高中化学教材中知识的衔接与过渡
在初中的化学教材中,本章内容学生只要求所谓的“理解”即可,可是高中的化学教材就把要求大大提高。关于氧化还原反应,是先要求学生主动思考,积极进行探讨,最大限度地去列举四种基本类型的反应。比如,化合反应,就要求学生理出单质+单质=化合物,化合物+化合物=新化合物等等。而后根据学生进行举例,进行有序的讲解。
对于离子反应可这样进行讲解:复习电离知识引出氯化钠、氢氯化钠、酒精等化合物在水溶液中能否导电;再引出电解质和非电解质,引出由现象而进行的讨论;最后引出强弱电解质(离子反应)。
三、狠抓学生的训练,要以训练为主要的学习方式
本章的化学内容理论性的强度比较高,学生在理解上是有一定的难度的,因此,我们必须进行反复的强化训练,通过训练让学生将在本章学习到的化学知识以及比较有典型的例题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并对学习化学的方法及化学格式格外重视,加强引导和传授。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2
盐类的水解同步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以下有关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酒精可以杀灭病毒是因为其能使构成病毒的蛋白质变性
B. “酸可以除锈〞、“洗涤剂可以去油〞都是发生了化学反响
C. 新能源汽车的推广与使用有利于减少光化学烟雾的产生
D. 利用肥皂水处理蚊虫叮咬,主要是利用肥皂水的弱碱性
2.以下各式表示水解反响的是(
)
A. H2O+H2O
⇌
H3O++OH- B. HCO3-+
H2O
⇌
H2CO3
+OH-
C. HS-+
OH-
⇌
S2-+
H2O D. HCO3-+
H2O
⇌
H3O++CO32-
3.水溶液呈酸性的是(
)
A. NaCl
B. NaHSO4 C. HCOONa D. NaHCO3
4.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X、NaY和NaZ溶液,其pH依次为8、9、10,那么HX、HY、HZ的酸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 HX,HZ,
HY B. HX,HY,HZ C. HZ,HY,HX D. HY,HZ,HX
5.在醋酸中存在电离平衡:CH3COOH
⇌
CH3COO-+H+
,
要使电离平衡右移且c(H+)增大,应采取的措施是(
)
A. 参加NaOH(s) B. 参加盐酸 C. 加蒸馏水 D. 升高温度
6.判断强弱电解质的标准是(
)
A. 导电能力 B. 相对分子质量 C. 电离程度 D. 溶解度
7.氨水中不存在的粒子是〔
〕
A. NH3 B. N3- C. NH4+ D. OH-
8.实验是化学研究的根底,以下实验操作能到达实验目的是〔
〕
A. 用pH试纸测定氯水的pH
B. 用玻璃棒蘸取某溶液进行焰色反响,火焰呈黄色,那么溶液肯定含有钠元素
C. 向某溶液中滴入KSCN溶液,无明显现象,滴入氯水后溶液显红色,那么溶液肯定含有Fe2+
D. 将AlCl3溶液蒸干制备AlCl3固体
9.强酸与强碱的稀溶液发生中和反响的热效应为H+(aq)+OH-(aq)=H2O(l) ΔH=-57.3
kJ·mol-1。稀醋酸、浓硫酸、稀硝酸分别与0.1mol·L-1的NaOH溶液恰好完全反响,放出的热量与消耗NaOH溶液的体积之间的关系如下***(CH3COOH电离要吸热)。那么以下描述正确的选项是(
)
A. A表示稀硝酸与NaOH溶液的反响 B. B表示稀醋酸与NaOH溶液的反响
C. b=5.73 D. C表示浓硫酸与NaOH溶液的反响
10.常温下,浓度均为0.1mol·L-1的四种溶液pH如下表,依据已有的知识和信息进行判断,以下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溶质
Na2CO3
NaClO
NaHCO3
NaHSO3
pH
11.6
10.3
9.7
4.0
A. 常温下,HSO3-的水解能力强于其电离能力
B. 向氯水中参加少量NaHCO3固体,不能增大HClO的浓度
C. Na2CO3
溶液中存在以下关系:c(Na+)+c(H+)=c(CO32-)+c(HCO3-)+c(OH-)
D. 常温下,相同物质的量浓度的H2SO3、H2CO3、HClO,pH依次升高
11.以下关于盐类水解的应用中,说法正确的选项是〔
〕
A. CH3COONa溶液中c〔Na+〕>c〔CH3COO﹣〕
B. 某盐溶液呈酸性,该盐一定发生了水解反响
C. 配制FeSO4溶液要参加铁粉,配制SnCl2溶液要参加盐酸,二者原理相同
D. 将Al2〔SO4〕3溶液蒸干后得到Al〔OH〕3固体
12.分析下表,以下选项中错误的选项是
〔
〕
弱酸化学式
CH3COOH
HCN
H2CO3
电离常数〔25℃〕
1.8×10-5
4.9×10-10
K1=4.3×10-7
,
K2=5.6×10-11
A. 等物质的量浓度的Na2CO3和NaCN溶液,后者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大
B. 25℃时,CN-的水解常数约为2.04×l0-5
C. 向碳酸钠溶液中加足量HCN:Na2CO3+HCN=
NaHCO3+NaCN
D. 等pH的上述3种酸溶液,分别加水稀释后溶液的pH仍相等,那么醋酸中参加水的体积最少
13.常温下,向10mL0.1mol/L的HR溶液中逐滴参加0.1mol/L的氨水,所得溶液pH及导电能力变化如***。以下分析正确的选项是〔
〕
A. 溶液中的阳离子浓度总和最大的是d点
B. 常温下,HR的电离平衡常数数量级为10-8
C. b点和d点溶液中,水的电离程度不相等
D. d点的溶液中,微粒浓度关系:c(R-)+2c(HR)=c(NH3∙H2O)
14.以下指定反响的离子方程式正确的选项是(
)
A. 向苯酚钠溶液中通入少量的
CO2:C6H5O−+CO2+H2OC6H5OH+HCO3-
B. Na2O2
与
H218O
反响:
2Na2O2+2H218O=4Na++4OH−+18O2
C. 稀硫酸与
Ba(OH)2
溶液反响:
H++SO42−+Ba2++OH−=BaSO4+H2O
D. 用饱和
Na2CO3
溶液处理锅炉中的水垢
(CaSO4):Ca2++CO32−⇌CaCO3
15.以下所示的实验方案正确,且能到达实验目的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方案
A
比拟镁、铝的金属性强弱
分别在MgCl2和AlCl3溶液中滴加氨水直至过量,观察现象
B
比拟Cl2、Br2的氧化性强弱
将少量氯水滴入FeBr2溶液中,观察现象
C
证明SO2具有漂白性
将SO2通入酸性高锰酸钾溶液中,溶液褪色
D
证明电离常数Ka:HSO3->HCO3-
测得同浓度的Na2CO3溶液的pH大于Na2SO3溶液
A. A
B. B
C. C
D. D
16.N2H4在水中电离方式与NH3相似,假设将NH3视为一元弱碱,那么N2H4是一种二元弱碱,以下关于N2H4的说法不正确的选项是〔
〕
A. 它与硫酸形成的酸式盐可以表示为N2H5HSO4
B. 它溶于水所得的溶液中共有4种离子
C. 它溶于水发生电离的第一步可表示为:N2H4·2H2O
⇌
N2H5+·H2O+OH-
D. 常温下,向0.1
mol·L-1的N2H4溶液加水稀释时,n(H+)·n(OH-)会增大
二、综合题
17.溶液中的化学反响大多是离子反响。根据要求答复以下问题:
〔1〕Na2CO3溶液显碱性的原因,用离子反响方程式表示________;CuSO4溶液呈酸性的原因,用离子反响方程式表示:________。
〔2〕25
℃时,pH为9的CH3COONa溶液中c(OH-)=________。
〔3〕25
℃时,将a
mol·L-1氨水与0.01
mol·L-1盐酸等体积混合,反响平衡时溶液中c〔
NH4+
〕=c〔Cl-〕,那么溶液显________〔填“酸〞“碱〞或“中〞〕性。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NH3·H2O的电离常数Kb=________。
18.现有常温条件下甲、乙、丙三种溶液,甲为
0.1
mol·L-1
的
NaOH
溶液,
乙为
0.1
mol·L-1
的
HCl
溶液,丙为
0.1
mol·L-1
的
CH3COOH
溶液,试答复以下问题:
〔1〕甲溶液的
pH=________。
〔2〕丙溶液中存在的电离平衡为________(用电离方程式表示)。
〔3〕甲、乙、丙三种溶液中由水电离出的
c(OH-)的大小关系为
_____。
A.甲=乙=丙
B.甲=乙>丙
C.甲=乙
D.无法判断
〔4〕某同学用甲溶液分别滴定
20.00
mL
乙溶液和
20.00
mL
丙溶液,得到如下***两
条滴定曲线,请完成有关问题:
①甲溶液滴定丙溶液的曲线是________(填“***
1〞或“***
2〞);
②a=________mL。
〔5〕将等体积的甲溶液和丙溶液混合后,溶液呈________(填“酸性〞、“中性〞或
“碱性〞)。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顺序为________。
19.节能减排措施是我国“十一五〞期间提出的***策措施。
〔1〕煤的燃烧,会产生大量有害气体。将煤转化为水煤气,可有效降低排放。
C(s)+O2(g)=CO2(g)
H=-393.5
kJ·mol-1
H2(g)+
12
O2(g)=H2O(g)
H=-242.0kJ·mol-1
CO(g)+
12
O2(g)=CO2(g)
H=-283.0kJ·mol-1
根据以上数据,写出C(s)与水蒸气反响生成CO和H2的热化学方程式________。
〔2〕汽车尾气的排放是大气污染物的重要来源,其中含有NO气体。根据资料显示用活性炭复原法可以处理氮氧化物,某硏究小组向固定容积的密闭容器中参加一定量的活性炭和NO发生反响C(s)+2NO(g)
⇌
CO2(g)+N2(g)
H=-574kJ·mol-1
,
并在温度T时将所测反响数据制成下表:
①0到10min内,NO的平均反响速率v(NO)=________mol·L-1·min-1。
②以下数据不再变化可表示该反响到达平衡的是________。
a.容器内压强
b.混合气体的平均摩尔质量
c.混合气体的密度
③假设容器改为可变容积容器,达平衡后,再充入少量NO气体,再次到达平衡时N2的浓度
________〔填“增大〞,“减小〞,或“不变〞〕
〔3〕在某温度T时能同时发生反响:
2N2O5(g)
⇌
2N2O4(g)+O2(g)
K1
N2O4(g)
⇌
2NO2(g)
K2
假设向一体积固定为2L的密闭容器内参加N2O5
2mol,一段时间后,容器内的反响到达平衡,此时n(NO2)=0.4mol,K2=0.1,请计算出K1=________。
〔4〕在一定温度下,有a、硫酸氢钠b、硫酸c、醋酸三种溶液,假设三者c(H+)相同时,物质的量浓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当三者c(H+)相同且体积也相同时,分别放入足量的锌,相同状况下产生气体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20.局部弱酸的电离平衡常数如表:
弱酸
HCOOH
HNO2
H2S
H2SO3
H2C2O4
H2CO3
电离平衡常数25℃〕
K=1.8×10-4
K=5.1×10-4
K1=9.1×10-8
K2=1.1×10-12
K1=1.23×10-2
K2=6.6×10-8
K1=5.4×10-2
K2=5.4×10-5
K1=4.3×10-7
K2=5.6×10-11
〔1〕上表的6种酸进行比拟,酸性最弱的是:________;HCOO-、S2-、HSO3-三种离子中,最难结合H+的是________。
〔2〕在浓度均为0.1mol/L的HCOOH和H2C2O4混合溶液中,逐渐滴入0.1mol/L的NaOH溶液,被OH-先后消耗的酸及酸式酸根依次是:________。
〔3〕HNO2具有强氧化性,弱复原性。将HNO2溶液滴加到H2S溶液中,同时有沉淀和无色气体生成,该气体遇空气立即变为红棕色,试写出两酸之间的化学反响方程式:________。
〔4〕以下离子方程式书写正确的选项是
A.HNO2+HS-
=
NO2-+
H2S
B.2HCOOH+SO32-=
2HCOO-+H2O+SO2
C.H2SO3+2HCOO-=
2HCOOH+SO32-
D.H2SO3+SO32-=
2HSO3-
E.H
2C2O4+
NO2-=HC2O4-+HNO2
〔5〕将少量的SO2
通入Na2C2O4溶液,写出离子方程式________。
〔6〕HX为一元弱酸。HX的电离常数为5.5×10-8。某混合溶液中含有4molNaX、2molNa2CO3和1molNaHCO3。往溶液中通入3molCO2气体,充分反响后,气体全部被吸收,计算NaHCO3的物质的量
________
参考答案
1.
B
2.
B
3.
B
4.
B
5.
D
6.
C
7.
B
8.
C
9.
C
10.
D
11.
A
12.
A
13.
C
14.
A
15.
D
16.
A
17.
〔1〕CO32-+H2O⇌HCO3-+OHˉ;Cu2++2H2O⇌2H++Cu(OH)2
〔2〕10-5mol/L
〔3〕中;10-9a-0.01
18.
〔1〕13
〔2〕CH3COOH
⇌
CH3COO-+H+、H2O
⇌
OH-+H+
〔3〕C
〔4〕***2;20.00
〔5〕碱;c(Na+)>c(CH3COO-)>c(OH-)>c(H+)
19.
〔1〕C(s)+H2O(g)=CO(g)+H2(g)
H=+131.5kJ·mol-1
〔2〕0.048;bc;不变
〔3〕0.16
〔4〕c>a>b;c>a=b
20.
〔1〕H2S;HSO3-
〔2〕H2C2O4、HCOOH、HC2O4-
〔3〕2HNO2+H2S=2H2O+2NO+S
〔4〕D,E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3
Hertfordshire Hatfield, England
Nonlinear Optimization with
Financial Applications
2005, 261pp.
Hardcover $ 65.40
ISBN 1-4020-8110-3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本书是根据作者在Hertfordshire大学与Bergamo大学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授非线性优化方面的讲稿编撰而成的,中心内容是非线性最优化的数值方法。
全书分为23章。第1章有价证券最优化、重点讨论了非线性最优化、有价证券收益和风险、最优二资产证券、三资产证券的极小风险等问题;第2章单变量最优化,讨论的重点是最优化条件、对分法、割线法、牛顿法、二次和三次插值法等问题;第3章具有N-资产的最优证券,重点讨论了极小风险问题和最大收益问题;第4章N变量的无约束优化,重点讨论了多变量无约束优化的研究方法、最优化软件及其应用范例。第5 ~ 8章重点讨论了最速下降法、拟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的收敛性、Wolf的收敛问题、牛顿步长和Cholesky因子、平切牛顿法等,此外,还给出了最速下降法、牛顿法、拟牛顿法和共轭梯度法的数值结果,具体为:第5章最速下降法;第6章牛顿法;第7章拟牛顿法;第8章共轭梯度法;第9章证券的约束优化。第10 ~ 15章重点讨论了最优有价证券的性能、高斯-牛顿法及其应用、具有等式约束的有价证券问题及其最优化条件、Lagrange乘子插值、等式约束问题及其求解、约化梯度法、投影梯度法、罚函数法、增广Lagrange函数法、基于罚函数的SQP法、SQP线搜索算法和Maratos效应,具体为:第10章大规模有价证券;第11章数据拟合与高斯-牛顿法;第12章等式约束优化;第13章线性等式约束;第14章罚函数法;第15章顺序二次程序设计法。第16~23章重点讨论了交易成本、重平衡问题、灵敏度问题、不等式约束优化问题及其最优化条件、不等式约束二次程序设计法、不等式约束的约化梯度法和罚函数法、闸函数法和相应软件B-SUMT的应用、B-NLP问题的求解、极小化极***近、有价证券重平衡问题以及整体无约束最优化问题,具体为:第16章有价证券问题的进一步讨论;第17章不等式约束优化;第18章扩展等式约束方法;第19章闸函数法;第20章内点法;第21章用不等式约束进行数据拟合;第22章 有价证券重平衡和其它问题;第23章整体无约束优化。
本书内容新颖,论述详尽,适合从事组合优化、金融科学、管理科学、管理工程以及其它相关科学的高年级大学生、研究生、科研人员和工程师阅读和参考。
朱永贵,博士
(中国传媒大学理学院)
Tschu Kangkun, Professor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4
关键词 半导体制造工艺 课程探索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7-0001-02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以施敏所著教程为例,该课程在对基本原理介绍的基础上注重对工艺过程、工艺参数的描述以及工艺参数测量方法的介绍,并在半导体制造的几大工艺技术章节中加入了工艺模拟的内容,弥补了实践课程由于昂贵的设备及过高的实践费用而无法进行实践教学的缺憾。故熟练掌握《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半导体制备的了解,为我们学习微电子专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但目前《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还面临很多问题。在此背景下,我们将对《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课程进行教学探索。
一、教学内容的设置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的第一章简要回顾了半导体器件和关键技术的发展历史,并介绍了基本的制造步骤。第二章涉及晶体生长技术。后面几章是按照集成电路典型制造工艺流程来安排的。第三章介绍硅的氧化技术。第四章和第五章分别讨论了光刻和刻蚀技术。第六章和第七章介绍半导体掺杂的主要技术;扩散法和离子注入法。第八章涉及一些相对***的工艺步骤,包括各种薄层淀积的方法。《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最后三章集中讨论制版和综合。第九章通过介绍晶体工艺技术、集成器件和微机电系统加工等工艺流程,将各个***的工艺步骤有机地整合在一起。第十章介绍集成电路制造流程中高层次的一些关键问题,包括电学测试、封装、工艺控制和成品率。第十一章探讨了半导体工业所面临的挑战,并展望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
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工作量来看,发现《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教学内容过多,根据学校安排的学时很难上完。从教学方法来看,传统的口述以及PPT展示教学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原因在于这门课程实践性很强。书中的***片特别是工艺过程及工艺效果只是简单的***片展示。从教学深度来看,传统教学方法只是演示,学生对工艺的参数没有概念,故对书本上的内容理解的深度很是欠缺。
三、教学方法的改革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故必须对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将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进行同步仿真与书本相结合将是一个好的教学方法。工艺仿真不但能让学生更轻松的理解工艺内容,还能让学生体会到工艺参数的重要性。下面将结合书本对这种方法进行讲解。《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第一章介绍半导体工艺技术基本步骤,属于概论,为了节约课时对其内容有所了解即可。第2章介绍晶体生长从熔融硅中生长的区熔(float-zone)法单晶生长工艺,为了节约课时对其内容进行简单介绍即可。第3章介绍硅的氧化包括热氧化过程,由于氧化工艺是半导体工艺的重点内容,应详细阐述,并且教会学生应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进行同步仿真,观察每一步氧化带来的硅片上结构的变化,对氧化的效果有直观的了解。第4章介绍光刻技术,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对硅片进行光刻,观察硅片上光刻***形的变化。第5章介绍了刻蚀包括湿法化学刻蚀和干法刻蚀,刻蚀技术是工艺的重要内容,要求学生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 对刻蚀进行仿真,比较两种刻蚀方法的效果,并观察每步刻蚀带来的结构变化。第6章介绍了扩散包括非本征扩散,横向扩散。同样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对扩散过程进行仿真验证,观察可扩散的温度,时间,离子的浓度等参数对扩散结构的影响,为重点教学内容。第7章介绍了离子注入。离子注入是半导体工艺的核心部分,也是常见的工艺步奏,通过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离子注入进行模拟仿真,观察离子注入的浓度,能量,退火时间以及退火温度等参数对离子分布的影响,加深对工艺参数的理解。另外第8章介绍薄膜淀积。第9章介绍MOS工艺。第10章介绍集成电路制造,测试,封装等工艺技术。最后这三部分由于涉及到很多具体的器件和电路,内容较多故可以一个典型例子为例进行讲解,同样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进行工艺仿真,学生能熟练掌握工艺仿真软件后面的内容可以自己进行仿真验证。
四、结束语
《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采用工艺仿真软件TSUPREM 4来模拟工艺过程将有助于加强学生对工艺的了解。让学生深入浅出的理解半导体制造流程还需从教学方法上进行进一步改革。c
参考文献:
[1]施敏.半导体制造工艺基础[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7.
[2]刘秀琼,余学功.半导体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2).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5
关键词:人教版化学;理科;结构体系
一、人教版教材结构体系分析
人教版必修化学教材采用“章-节”式的结构,《化学1》有4章,《化学2》有4章,为了更好地使全体高中生科学素养得到全面的提高,必修《化学1、2》采取了学科中心、认知过程中心、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相融合的多元课程设计取向[2]。《化学1》以化学实验为切入点,运用分类方法,以化学概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离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物质化学性质等为主线,在初中化学的基础上,深化对物质及其变化的认识,对金属与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属性变化进行概括和应用进行讨论。
《化学2》在初中元素周期表和《化学1》学习过的金属元素钠、铝、铁和非金属元素氯、硫、氮、硅及其化合物的基础上介绍元素周期表的结构,具体分析碱金属、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由周期表中的元素,寻找出物质的成因,从而引出化学键的概念;在初中和《化学1》中涉及物质变化的基础上,讨论化学与热能和电能的转换;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限度;又从能源的角度切入有机化合物烷烃,并分析讨论,最后回归到社会,以“化学与可持续发展”结束。
《化学1》以实验为主线,《化学2》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从不同方面体现融合,突出了“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课程理念,并与可持续发展相联系,突显出化学的应用价值。也体现出高一阶段化学课程的特点,同时为后续的多样化的高中化学选修课程作铺垫。
二、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及分析
表2 翰林版教材结构体系
台湾翰林版化学教科书是基于学科知识为中心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心的文本,基础化学(一)第一章以“物质的组成”为切入点,介绍化学学科最基本的概念和方法,带领学生了解物质的本质与变化,接着介绍“原子量和分子量”,用分类的方法介绍了纯净物、混合物和溶液。第二章以“物质的结构”为主线介绍了物质变化的本质与规律,并介绍元素周期表及结构。第三章和第四章则分别介绍化学反应及与能量的关系和常见化学反应的类型。基础化学(二)则以“物质的构造与特性”开始,介绍了化学键的概念,网状固体和金属固体,为第二章“有机化合物”及其分类和与生物体的关系的讲解作铺垫。第三章和第四章主要介绍化学与能源,化学与化工的关系,突显化学的社会价值。基础化学(三)则以介绍“气体的通性”开始,引出气体定律和理想气体。接着介绍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等基本化学反应原理。总体而言,基础化学(一)、基础化学(二)包含了化学原理中难度较低的内容,而难度较高的计算则放在了基础化学(三)中。
参考文献: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6
[关键词]物理(工);教学重点;考题分析
[中***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05-0124-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05-061
[本刊***]http://
物理(工)作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工科专业的一门必修的公共基础课,根据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2007年5月颁布的《物理(工)自学考试大纲》为依据,以《物理(工)》(吴王杰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教材为命题范围。相对《物理(工)》(丁俊华、祁有龙主编,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10月第1版)原教材,考试范围由原来的七个篇幅改为目前的五个篇幅,包括:力学、热学、电磁学、振动、波动和光学以及近代物理学共12章。根据命题要求,要科学地、系统地掌握物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注重对主要物理思想和研究方法的理解和分析;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初步掌握应用物理学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课程知识点繁多、考查范围广、概念抽象,要求考生具备一定的高等数学基础知识,在以往的考试过程中,属于学习难度较大、通过率较低的课程之一,因此,作为助学教师,应该把握本课程的教学重点,在有效的指引和帮助学生顺利通过考试的同时,提高学生应用物理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熟悉课程的考试大纲、了解本课程的考试动态、分析试题的特点并找出出题规律、总结提炼各章节的核心知识点及重要公式,这样才能掌控教学重难点、才能合理的安排教学计划,进而达到教学助学的目的。笔者通过分析近年的国考试卷,根据出题的规律及试题特点,提出了应试策略,并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列出了各章必备的知识点,另外,就本课程的教学方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意见,希望给各位老师及考生带来一定的启发和帮助。
一、历年国考试题分析
纵观历年真题,不难发现,物理(工)的全国自考试题题型有:选择题、填空题、计算题以及分析计算题,从2008年4月份的考试开始,在分值分配上,2010年以前采用:选择20小题,每题2分,共40分、填空6小题,每题3分,共18分、计算4小题,每题8分,共32分、分析计算1小题,共10分,2010年后:计算题改为3小题,每题10分,共30分、而分析计算题改为12分。历年真题考查全面、紧扣考试大纲,认真分析可以更好的把握教学重点,也有助于考生了解各章的分值分配情况以及考查方式,在复习的过程中,做到心中有数。为此笔者对2008年4月份到2014年4月份共19份试卷进行了如下统计分析:
(一)各章分值(比重)统计
根据考试大纲,考查的知识点遍布于各章,但是分值比重有明显差别,依据各章分值比重统计,不难发现:所占比重最大的为第2章:守恒定律,占总分的14.3%,比值最小的为第11章:狭义相对论,仅占总分的4.5%。可以依据分值比重大小,将全部内容简单的划分为三类,第一类:平均分10分以上:第1、2、6和10章,第二类:平均分6-10分:第4、5、7和9章,第三类:平均分6分以下:第3、8、11和12章。所以,在进行教学和复习时,我们可以以此为依据,来把握教学重点。另外,从数据中我们发现:第一类中四章内容的平均分之和为:47.5,接近总成绩的50%,所以,在复习过程中应特别重视。
(二)各章题型统计
物理(工)自学考试一方面考查学生对本课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也考查了学生应用物理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不同题型的试题考查的侧重点不同,选择题能比较确切地测试学生对概念、原理、性质、法则、定理和公式的理解和掌握程度,同时培养概括、分析、评价等能力,考查较为全面。填空题要求准确性,要对课本中的概念、陈述等内容有精确的认识,而涉及计算时只要结果,突出训练考生准确、严谨、全面、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基本运算能力。计算题除了考查学生对相关定理、定律的掌握程度以外,还要求熟记相关公式并能运用,并在解题过程中列出计算及推导步骤。分析计算题在考查学生的计算能力和对知识点的应用能力的基础上,往往涉及多个知识点,要求知识的系统化,作答过程中还要求考生进行适当的分析说明,考查了学生对所学的物理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根据各章题型统计数据,在以往的试卷中,对各章知识点的考查形式差别明显,选择题中第1章的内容出现的次数最多,平均出现次数为51/19=2.7,即平均每份试卷中有近3道选择题来自第1章的内容,出现次数较小的有第2章和第4章,在每份试卷中的平均出现次数仅为4/19 =0.2和11/19=0.6,而其它各章在每份试卷中平均出现的次数都在1-2之间。填空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也为第1章,平均出现次数为24/19 =1.3,出现的次数最小的为第10章,平均出现次数为0。计算题中出现的次数较多的有第4、6、10章,每章的平均出现次数约为0.7,出现的次数较小的有第11、12章,平均出现次数为0。分析计算题中出现次数最多的为第2章,平均出现次数为12/19 =0.6,其次是1、4、5、6、7章,平均出现次数约为0.1,而其它章节为0。所以,根据以上的分析结果,在复习过程中,针对第1、3、5、7、8章的知识点,应加强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训练;针对第2章的知识点,加强分析计算题的训练;针对第4、6、9章的知识点,加强选择题、填空题和计算题的训练;针对第10章的知识点,加强选择和计算题型的训练;而最后两章在以往的考题中并没有出现计算题和分析计算题,所以主要加强选择题和填空题的训练。
综上所述,根据统计结果,我们可以确定:第1章的选择、填空题,第2章的分析计算题,第6章的选择、填空、计算题以及第10章的选择、计算题为本课程复习训练的重点。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各章没有出现的题型并不代表在下一年的考试中就一定不会出现,考生只有真正将各知识点融会贯通,才能在考试中做到游刃有余。
二、重要知识点归纳
“抓考点、善总结”只有将教学重点切实地体现在教学过程中,落实在教学内容上,才能真正地提高教学效率,那么在复习过程中,我们到底应该“抓”什么呢?我认为重要知识点以及相关公式是关键。只有吃透课本,熟悉公式才能应对考试中的各类题型。笔者根据教学经验归纳了各章的重要知识点,参照教材《物理(工)》,具体内容如下:
第1章:圆周运动中切向和法向加速度的应用、牛顿运动定律及其应用、质点的运动学方程的求解,第2章:三大守恒定律及应用(动量守恒、角动量守恒、机械能守恒)、转动定律、角动量定理及应用,第3章:理想气体的物态方程及应用、热力学能公式及应用、三个速率(最概然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的求解,第4章:两个热容公式(摩尔定容热容、摩尔定压热容)、三大等值过程(等体过程、等压过程、等温过程)中三个量(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热力学能增量、系统吸收的热量)的求解、热机效率计算,第5章:库伦定律及应用、两个定理(高斯定理、静电场环路定理)及应用,第6章:毕奥萨伐尔定律及应用、安培环路定理及应用,第7章: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动生电动势和感生电动势、自感及互感,第8章:简谐振动的运动学方程及应用、简谐振动的速度及加速度公式、简谐振动的能量(势能、动能)求解、同方向、频率的简谐振动合成,第9章:平面简谐波的公式及应用、驻波公式,第10章:杨氏双缝干涉中明纹及暗纹公式、等厚干涉中空气劈尖、牛顿环的明暗纹计算、单缝衍射中明、暗纹位置、中央明纹半角宽的计算、光栅方程及应用、光的偏振中马吕斯定律及布诺斯特定律,第11章:狭义相对论中时间膨胀、长度收缩公式及应用、质能转换公式的应用、相对论动量能量关系,第12章:光电效应及应用(光子质量公式、爱因斯坦方程、截止频率的计算)、德布罗意假设及应用等。
三、教学方法探析
(一)针对教学对象“因材施教”
全日制自考学历层次包括:专科段、本科段、***本科段,自考学生的文化基础不同,物理知识水平更是参差不齐,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针对基础不同的班级和学生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于基础薄弱的学生,应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利用课下时间进行相关数学、物理知识的补习,帮助其增强自信心,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基础较好、有潜力的学生,鼓励其勤学多练,进一步提高成绩的同时拓展知识面,进而增强自学能力。
(二)突出重点内容“有的放矢”
怎样帮助学生成功应对考试,达到高效复习的目的呢?我认为应该从两个方面人手。一方面要突出重、难点,合理安排课时,适当增加在考试中分值比重较大部分的课时,例如前面分析提到的第1、2、6、10章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典型的、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进行精讲,另外,在教学安排中,要预留一定的系统化复习时间。另一方面要讲究方法,做到事半功倍,首先,要注重对基本概念的理解,反对机械性的死记硬背,加强物理思维的培养;其次,强调知识点的纵向差别及横向对应关系,方便理解和记忆,纵向方面,例如:第3章中,三个速率(最概然速率、平均速率、方均根速率)的公式差别、第4章中,三大等值过程(等体、等温、等压过程)中求解系统对外界做功、系统热力学能增量、系统吸收的热量的公式区别等,横向方面,例如:第1章的质点运动和第2章的刚体定轴转动中的物理量和运动规律(公式)可以形成一一对应关系、第5章的高斯定理与第6章的安培环路定理具有相似的积分形式等;最后,要善于归纳总结,教师的板书要真正做到为学生服务,使学生的课堂笔记成为复习的帮手,这就要求教师整理的内容精准、全面,除了重点知识点、基本公式以外,还应包括课本中没有明确给出的推导后的公式、典型习题的计算过程等。例如:第9章中三种不同的平面简谐波的表示形式等。
(三)注重能力培养“授之以渔”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的任务是通过国家考试促进广泛的个人自学和社会助学活动,推进在职专业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造就和选拔德才兼备的专门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物理(工)课程的作用是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及科研创新能力,将物理学的思维方法应用于实践,为社会发展服务。所以教师在教学或助学过程中,不仅要以学生通过考试为目标,更应该重视学生物理思维方法的培养,包括归纳、演绎、类比等常用的思维方法。鼓励学生推导、验证一些基本公式,对具体陈述或个别结论进行演绎推理,拓宽学生的思维、促进其个性发展。引导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用物理方法解决日常问题,通过提高识别能力、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分析推理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进而使工科物理学在教育中的意义得到真正体现。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7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女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男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1 2 3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形***、频数分布直方***和频数拆线***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1 2 3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1、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 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 13课时 第 1-3 周
第六章 7课时 第 4-5 周
第七章 10课时 第 6-8 周
第八章 10课时 第 8-10周
第九章 13课时 第11-13周
第十章 8课时 第14-15周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8
经过七年级一期的数学教学,发现班上的学生数学基础较差,两极分化现象严重。尤其是女生的数学成绩普遍偏低,男生情况稍好,但是相当一部分学生解题作答比较粗心,不能很好的发挥出自己应有的水平。但通过上学期的学习,不少学生基本掌握了初中数学的学习方法和解题技巧,对于所学的知识能较好地应用到解题和日常生活中去。
二、指导思想
完成七年级下册数学教学任务。以十七大精神为指针,全面贯彻***的教育方针,积极落实《数学新课程标准》的改革观。通过教育教学,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让学生亲历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抽象的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知识理解的同时,强化基本计算能力和归纳的能力。培养其探索精神和创新思维。同时提高知识应用的能力,使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较大的提升。
三、教材分析
第五章、相交线与平行线:本章主要在第四章“***形认识初步”的基础上,探索在同一平面内两条直线的位置关系:①、相交 ②、平行。本章重点:垂线的概念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本章难点:证明的思路、步骤、格式,以及平行线性质与判定的应用。
第六章、平面直角坐标系:本章主要内容是平面直角坐标系及其简单的应用。本章重点: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与建立及点的坐标的确定。本章难点:平面直角坐标系中坐标及点的位置的确定。
第七章、三角形:本章主要*学习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等内容。本章重点:三角形有关线段、角及多边形的内角和的性质与应用。本章难点:正确理解三角形的高、中线及角平分线的性质并能作***,及三角形内角和的证明与多边形内角和的探究。
第八章、二元一次方程组:本章主要学习二元一次议程(组)及其解的概念和解法与应用。本章重点:二元一次方程组的解法及实际应用。本章难点:列二元一次方程组解决实际问题。
第九章、不等式与不等式组:本章主要内容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及简单应用。本章重点:不等式的基本性质与一元一次不等式(组)的解法与简单应用。本章难点:不等式基本性质的理解与应用、列一元一次不等式(组)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第十章、数据的收集、整理与描述:本章主要学习收集、整理和分析数据,并根据数据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本章重点:调查的意义、特点及分类,利用扇
形***、频数分布直方***和频数拆线***描述数据。本章难点:绘制数据统计***及如何利用各种统计***对调查对象作出正确的描述。
四、教学措施提高学科教育质量的主要措施:
1、认真做好教学六认真*工作。把教学六认真做为提高成绩的主要方法,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钻研新教材,根据新课程标准,扩充教材内容,认真上课,批改作业,认真辅导,认真制作测试试卷,也让学生学会认真学习。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如是说。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介绍数学家,数学史,介绍相应的数学趣题,给出数学课外思考题,激发学生的兴趣。
3、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知识的构建,营造民主、和谐、平等、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分享发现快乐的高效的学习课堂,让学生体会学习的快乐,享受学习。引导学生写小论文,写复习提纲,使知识来源于学生的构造。
4、引导学生积极归纳解题规律,引导学*生一题多解,多解归一,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提高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这是提高学生素质的根本途径之一,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让学生处于一种思如泉涌的状态。
5、运用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指导教学,积极更新自己脑海中固有的教育理念,不同的教育理念将带来不同的教育效果。
6、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陶行知说:教育就是培养习惯,有助于学生稳步提高学习成绩,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弥补智力上的不足。
7、成立课外兴趣小组,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开展对奥数题的研究,课外调查,操作实践,带动班级学生学习数学,同时发展这一部分学生的特长。
8、开展分层教学,布置作业设置a、b、c三等分层布置,课堂上照顾好好、中、差在三类学生。
9、进行个别辅导,*优生提升能力,扎实打牢基础知识,对差生,一些关键知识,辅导差生过关,为差生以后的发展铺平道路。
10、站在系统的高度,使知识构筑在一个系统,上升到哲学的高度,八方联系,浑然一体,使学生学得轻松,记得牢固。
11、开展课题学习,把学生带入研究的学习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五、 全期教学进度安排
章节 课时 教学起止时间
第五章 13课时 第 1-3 周
第六章 7课时 第 4-5 周
第七章 10课时 第 6-8 周
第八章 10课时 第 8-10周
第九章 13课时 第11-13周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9
本书分7部分共32章:第1部分 仪器,含第1-3章:1. 同步加速器辐射在薄膜上的原位穆斯堡尔光谱;2. 研究地球下地幔中铁的电子自旋和价态的穆斯堡尔光谱;3. 带放射性同位素粒子束和中子捕获反应的穆斯堡尔光谱学。第2部分 放射性核,含第4-7章:4. 用新缺陷晶体化学模型来研究缺陷萤石氧化物中镧系元素(151Eu和155Gd)的穆斯堡尔光谱;5. 氧离子化合物的穆斯堡尔研究和磁性研究;6. 二羧酸中161Dy的穆斯堡尔光谱;7. 用238U穆斯堡尔光谱研究外来的铀化合物。第3部分 自旋动力学,含第8-11章:8. 结构变化与可逆自旋态的切换;9. 与自旋、光子、电荷相关的自旋转向现象;10. 铁(Ⅲ)卟啉中的自旋转向及中间自旋态;11. 锡(Ⅱ)孤对电子的立体活性对结构、性能以及穆斯堡尔光谱的影响。第4部分 生物学应用,含第12-17章:12. 同步加速器辐射的核共振散射在生物无机化学中的应用;13. 生物学和生物医学研究中的穆斯堡尔光谱;14. 穆斯堡尔核受控自发衰变的理论和实验;15. 氧化色氨酸的自然特性:高价血红素铁中间体的EPR和穆斯堡尔表征;16. 神经退化疾病中的铁;17. 发射穆斯堡尔光谱学(57Co):生物学应用、潜力和前景。第5部分 铁的氧化物,含第18-25章:18. 纳米晶体氧化铁在热过程中的穆斯堡尔光谱研究;19. 钙钛矿及其氧化物体系中57Fe的发射穆斯堡尔光谱研究;20. 用57Fe穆斯堡尔光谱研究铁锈层特性的可行性;21. 穆斯堡尔光谱在纳米磁学中的应用;22. 穆斯堡尔光谱和表面分析;23. 用57Fe的穆斯堡尔光谱来研究氧化铁的沉淀;24. 高铁酸盐(Ⅳ,Ⅴ和Ⅵ)的穆斯堡尔光谱;25. 掺稀铁的钇铝石榴石的穆斯堡尔光谱。第6部分 工业应用,含第26-30章:26. FeAs基高温超导体的穆斯堡尔研究;27. 新型电导氧化物玻璃的穆斯堡尔研究;28. 锂电池材料研究中穆斯堡尔光谱的应用;29. 氢气中择优氧化CO的新型双金属催化剂的穆斯堡光谱研究;30. 穆斯堡尔光谱在煤研究中的运用:可行性研究。第7部分 环境的应用,含第31-32章:31. 水的纯化以及硅酸盐玻璃中被回收铁的表征;32. 铁矾土选矿过程中穆斯堡尔光谱的研究。本书目录的后面有各章作者的简介。每章的结尾有参考书目。书的末尾有主题索引。
本书第一编著者沙马博士是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化学系教授。他的研究兴趣包括:水溶液中高氧化态过渡金属的氧化动力学和机理研究;开发降低水环境中污染物的方法;天然水的物理化学,以及水环境的污染研究等。发表过大量的相关论著。
本书可作为化学系、物理系大学生、研究生的参考书,也是相关领域科学家有益的参考书。
高一化学第一章篇10
全面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扎实开展课程改革,不能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教育教学方式,以科学实验为基础,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真正让学生感受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学情分析
物理是一门自然科学,故物理学是观察、猜想、实验探究如一体的综合性很强的课。因此学生要有科学的态度、较好的文化基础、较强的动手能力、灵活的思维能力、较强的接受能力和自学能力。因而对于一些能力较强的学生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物理学习任务,并且成绩较好;另一些学生会在不同方面不同层次上有很大的差距。有些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上课不专心听课、不及时做笔记、不重视观察和实验探究、课前预习、课后没有按时复习、结果不能按时按量***完成作业;有此学生对物理这门学科没有兴趣,这方面女同学较为明显;还有些学生在学能力欠缺,学习方法上也不正确,死记硬背不利于学生在各个方面的提高。针对以上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有责任认真制定措施并督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物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物理成绩。
三、教材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为九年级物理上册。主要内容抱括第十三章:内能;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电阻;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能、电功和电功率。共六章。其中第十七章:欧姆定律、第十八章:电功率为重点。第十三章:内能、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是难点。其中电流、电压、电阻等知识点为本期实验探究的关键。
四、具体措施
1、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德育因素以及教师的为人师表,加强对学生的***治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高尚的道德情操、爱祖国、爱科学等优秀品质。
2、认真学习《物理课程标准》,领会本学科在教学中的具体要求。
3、2、注重教材体系,加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学习时严格按照观察现象、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订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的程序进行。
4、讲求教学的多样化与灵活性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5、严格要求学生练好扎实功底。让学生逐步懂得学习物理的重要性,更重要的要使学生会学习物理、爱学习物理,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使学生获得学习物理的动力。
6、开展好开式多样的课外活动,培养学生爱科学、用科学的兴趣。课外活动也是学生获得物理知识、提高能力的的重要途径之一。
7、不断加强教师自身的业务进修,更新知识,从而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五、课时安排
第十三章:“内能”共8课时(分子热运动2课时、内能2课时、比热容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四章:“内能的利用”共6课时(热机2课时、热机效率1课时、能量转化和守怛1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五章:“电流和电路”共10课时(两种电荷2课时、电流和电路2课时、串联和并联2课时、电流的测量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第十六章:“电压和电阻”共9课时(电压1课时、串和并的电路的电压规律2课时、电阻2课时、滑动变阻器2课时、小结1课时、检测1课时)。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高一化学第一章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