龟虽寿曹操篇1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曹操乐府诗《步出夏门行》的第四章。曹操当时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踌躇满志,乐观自信。因此抒写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此时曹操已经五十三岁,所以诗一开头便感慨万端:“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曹操说神龟能活三千年,很长寿,最终还是得死;腾蛇能够腾云驾雾,本领很大,但终究也会灭亡。自古以来雄才大略之主也好,碌碌无为之辈也罢,都难免一死。功高盖世者如秦始皇,汉武帝,为了不死,谋求长生不老之药,炼丹求仙,最终也得撒手人寰。这表明曹操自然规律有清醒的认识,这在封建迷信思想浓厚的封建社会是极为难能可贵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
在诗里曹操自比一匹很老的千里马,虽然年老体衰,但心中仍然激荡着当年日行千里、转战沙场、纵横驰骋的豪情。意思是说,我曹操年纪虽老,但宝刀不老。我还要干一番事业,即使到了晚年,但我仍有雄心壮志,而且要一统中原完成我的夙愿,还黎民百姓一个明媚湛蓝的天。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对人生的看法很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他认识并尊重客观规律:人总是要死的。认为人应该在有限的生命时间里,要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奋发有为,积极进取,建功立业,而不是萎靡不振,苟延残喘,坐吃等死。并认识到一个人寿命的长短虽然不能违背客观规律,但也不是上天注定的。如果能自己保养好身体,身心愉快、乐观自信地生活,也是可以延年益寿甚至长命百岁的。岁数大的人更要有积极进取、奋发有为、乐观自信、自强不息的精神。
《龟虽寿》最可贵的价值在于它开辟了诗歌的新时代,把文人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禁锢中***了出来,并形成了新的文学——建安文学。正如刘勰《文心雕龙·时序》对建安文学评价说:“观其时文,雅好慷慨,良由世积乱离,风衰俗怨,并志深而笔长,故梗慨而多气也。”尤其是曹操,横槊赋诗,悲壮慷慨,震烁古今。曹操是“建安风骨中最早也是最杰出的代表。钟嵘将曹操诗置于下品,主要是嫌其“古直”而少文彩,却不知曹操这样壮志凌云的大英雄,文采精华岂是他这样不见经传的小人物所能感受到的?和他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在***手书的历代文词墨宝中竟然手书了《龟虽寿》达五遍之多!***是现当代最伟大的诗人、词人、哲学家、思想家、***家、***事家。他和钟嵘不是一个层次上的人。所以《龟虽寿》深受***喜爱就说明了一切。并且***也从中受了影响。比如在他的词《浪淘沙北戴河》中有‘魏武挥鞭,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钟嵘是六朝时人,当时文学很讲究文彩华美,注重形式。钟嵘对曹操的评价太低,显然是拙见。我认为曹操的文学地位,因他是七子之首,开创了建安文学,因此他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上,是划时代的文坛领袖,是有卓越贡献的诗坛文坛伟人,是当之无愧的三国文坛盟主。
赞赞赞赞
转载
龟虽寿曹操篇2
观书有感
朱熹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赏析
这是朱熹的一首劝学诗。该诗借景喻理,形象地表达了一种微妙难言的读书感受,历来被人传诵。
诗的首句“半亩方塘一鉴开”,说的是小小的方方的池塘,好像打开的一面镜子。第二句“天光云影共徘徊”,指天色和云影映在池水中,晃动着。后两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意思是说,问它这水怎么能够这样清呢?因为有活水不断从源头上流来啊。
诗中的“方塘”和“渠”用的是比喻,全诗以池塘水和水源为喻,告诫人们,学习上如果不深入,停滞不前,会造成认识上的偏差和思想的老化,就像池塘中积留的死水;坚持不断地学习新知识,扩大视野,不断有“源头活水”流进来,才能洞明世事,提高认识,思想就会像明镜一样,光亮照人,像清水池塘,清澈见底了。
探究练习
⒈关于这首诗的分类正确的一项是()
A.说理诗B.叙事诗
C.抒情诗D.写景诗
⒉人们常常用“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来比喻什么?
⒊本诗蕴涵着怎样的哲理?
诗歌二
龟虽寿
曹操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赏析
本诗作于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时作者五十三岁。诗中融哲理性的思考、慷慨的激情和艺术形象于一炉,表现了作者老当益壮、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全诗共十四句,分三层,除了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乐府演唱者为配合乐谱而加的以外,其他每四句作为一层。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蛇乘雾,终为土灰。”诗人认为,神龟虽然可以长寿至千年甚至更久,蛇虽然能够乘云驾雾,但它们都逃不过生命的终结,始终都将化为尘土。用神龟和蛇终会死去比喻人生命的有限,其实,每一个人都逃脱不了死亡的结局,这就旗帜鲜明地否定了万物不变、人可以成仙不死等神学迷信思想。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与核心。这一层上承第一层,采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千里马比作***,暗示了诗人自己虽然已经快要接近花甲之年,却不甘衰老,不因暮年而消沉,依然想着建功立业,表达了作者统一革新的壮心至老不衰。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作者相信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只要自己保养得好,也可以益寿延年。在这里,曹操一方面看到了人生命的自然属性,另一方面又突出地强调了在生命长短的问题上人的主观能动作用,充分表现了曹操重人世,轻鬼神,“不信天命”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意思是说,真是幸运极了,(所以)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
探究练习
⒈诗人用神龟和蛇作比喻,要表达什么意思?
⒉本诗第一层和第二层在写法上有什么相似之处?
⒊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余俊/供稿】
参考答案
《古诗二首》
诗歌一:
⒈A⒉比喻只有不断学习新知识,才能有日新月异的进步。⒊只有不断吸取新知识,才能达到学习的新境界。
龟虽寿曹操篇3
曹操
原文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
螣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
神龟的寿命虽然十分长久,但也还有生命终结的时候。
腾蛇尽管能乘雾飞行,终究也会死亡化为土灰。
年老的千里马躺在马棚里,它的雄心壮志仍然是一日驰骋千里。
有远大抱负的人士到了晚年,奋发思进的雄心不会止息。
人的寿命长短,不只是由上天所决定的。
龟虽寿曹操篇4
关键词:曹操 诗歌 ***治思想
在中国历史上,能集***治、***事、文学于一身者,曹操是空前绝后的一人。他一生戎马倥偬却不忘吟咏,其诗歌处处展现了一个***治家兼诗人的独特风貌。曹操首先是以统帅社稷的身份和情感,去经受时风事雨并吟咏成章。他的诗歌,描绘了战乱的惨烈,人民流离失所的苦痛。倾吐了自己求贤若渴,想要建功立业的壮志。他诗中高扬的***治思想震撼心灵。
一、 曹操的***治经历
曹操,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末年杰出***治家、***事家和文学家。他生于烽火连天,动荡不安的汉末。乱世造就了这样一位一代枭雄。
曹操一生***治生涯共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于汉末黄巾之乱时崭露头角。汉末大乱,黄巾***起义爆发,曹操被拜为骑都尉,受命与卢植等人合***进攻颍川的黄巾***,结果打破黄巾***。董卓死后,曹操纵横乱世,南征北战:第二个阶段是从败吕布,三战徐州,官渡之战以少胜多败袁绍,远征乌桓统一中国北方一直到建安13年,经历赤壁之战,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便采取措施稳定内部,准备南伐实现统一中国;第三个阶段是魏国建立至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病逝在洛阳。建安十九年,汉天子册封曹操为魏公,定国都于邺城。建安二十年三月,曹操取得汉中。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还***洛阳,病逝在此。
曹操在***治上取得巨大成就对其诗歌创作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曹操诗歌抒情言志,反映汉末***的现实、抒发统一天下的理想和顽强的进取精神。他的诗歌是对其***治生涯的反映。
二、曹操诗歌反映的***治思想
(一)反映社会现实的“汉末实录”思想
作为汉末战乱的亲历者和削平战乱的领导者,曹操目睹了这场中国历史上罕见的旷日持久的灾难。群雄争夺,战争不断,生灵涂炭。面对这样惨烈的景象,他将其歌吟成诗。为中国文明史留下了一幅幅惨烈的***景和一声声苍凉的喟叹。曹操的诗文遂有“汉末实录,真史诗也”的特质。[1] (P18)
而最见“实录”和“史诗”品质的是《薤露行》和《蒿里行》。《薤露行》真实的记述了“董卓之乱”的历史。此诗叙述了汉末董卓之乱的前因后果。诗开头“惟汉廿二世,所任成不良。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白虹为贯日,以亦先手殃”。[2] (P21)生动准确地描述了汉室传到十二世汉灵帝因误用不良之辈而致使国家混乱,人民惨遭蹂躏的实情,将矛头直指东汉统治集团,惋叹之情溢于言表。接着,又用“贼臣持国柄,杀之灭宇京,荡覆帝基业,宗庙以燔丧。播越西迁移,号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为哀伤”。[2](P21)描写董卓焚烧洛阳城,胁迫献帝西迁的惨状。以精炼的语言概括了重大的历史事实。诗歌将董卓强胁幼主,暴杀黎民,侮辱妇女,从而造成骨肉分离,死伤遍地的惨景描绘出来。深切表达出了作者对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
《蒿里行》一诗的写作的时代背景是:东汉末年,董卓把持朝***,群雄联盟兴兵讨之,***阀混战,民不聊生。曹操感怀时局,于是在出征路上写下了这首诗。本诗以董卓之乱为背景,着重叙述了各怀野心的***阀之间的斗争。关东诸侯会盟讨伐董卓不成,终至酿成群雄混战局面。而如此群雄争战,说到底受苦的是老百姓。尤其是“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2] (P23)十字高度写实,字字充满忧愤。描述出了一派荒凉、凄惨的景象,展示了战乱造成人民生灵涂炭、田园荒凉的悲惨景象。既是对现实的揭露,又是对人民的同情。表达出了诗人无限的沉痛和对战乱制造者的强烈谴责。体现了曹操作为一个***治家、***事家的豪迈气概和忧患意识。
(二)统一天下的建功思想
群雄割据纷争的混乱局面,让曹操明白想要拯救百姓于危难中,只有统一安定的***治环境才能实现。正是这种特殊的历史环境激发了诗人英雄的慷慨之气。曹操决心把消灭割据势力、恢复全国统一作为自己毕生的事业。从《步出厦门行》中的《观沧海》和《龟虽寿》能很好地感受到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胸襟和抱负。
“英雄帝王,未必尽不读书,而其作诗之故,不尽在此。志大而气从之,气至而笔与舌从之,难与后世文士道。”[3] (P127)曹操身上正显现出来这种“气雄力坚,足以笼罩一切”[4] (P78)的威力。他将这种昂扬奋发的心情融汇到他的诗文《观沧海》中。《观沧海》为建安十二年作者在北征乌桓的途中登上碣石山而作。当时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古代秦皇汉武也曾登临过的碣石山,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之际更激发了作者想要吞吐宇宙的博襟。“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5] (P82)寥寥几笔,显示了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气势雄浑的风格特征。天水相接的浩荡和壮阔感染作者,让作者觉得自己仿佛如大海一般拥有包罗万象的磅礴气势。曹操当时已经过苦心经营,统一了北方,并且北征乌桓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马上就要挥师南下,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此情此情,曹操深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豪情壮志。
《龟虽寿》同样表达了曹操志在统一中国的抱负。诗开头采用形象生动的比喻,表明神龟虽寿,但终归有命尽之时,腾蛇虽能飞升,也难免于死。而千里马虽年老力衰,伏在马厩里,但却志不可夺,所以作者以老骥自比,表现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6] (P99)的雄心壮志。曹操认为只要有凌云壮志,奋发向上的激情,纵然年老深陷囹圄,也能实现自己心中目标。其中“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6] (P99)四句,更蕴涵着强烈的自信和乐观的情绪。
(三)求贤若渴的人才思想
曹操认为:“天地间,人为贵”,他知道必须借助大批贤才的力量来扶持自己的霸业。为了实现一统天下的抱负,他在诗中也充分表达了自己求贤若渴的心情。如《短歌行》正是通过宴宾的歌辞,反映了曹操为实现统一全国的***治思想而广泛招揽人才的急切心情。
根据史事和诗意看,此诗当作于建安十三年赤壁之战以后。诗人在赤壁之战中虽遭失败,但不灰心,仍要招贤纳士,壮大力量,再度进取。 “明月如月”至“心念旧恩”[6] (P102)四句写月光的不可捉取,比喻对贤才的忧思难以消解,希望贤才们屈尊远道而来。诗的最后四句直抒胸臆,希望贤才们都来归附。并以“乌鸦绕树,何枝可依”的情景来让他们不要三心二意而要善于择枝而粞。“山不厌高,海不厌深”[6] (P102)二句更是通过比喻来表明人才越多越好。最后,引用“周公吐哺”的典故来表明自己也会像周公一样对待贤才。这就更加表现了诗人求贤若渴的心境,苍凉悲壮的呼喊震慑人心,此诗被后人奉为“独步千古”之作。
纵观曹操诗歌中所体现的思想情节可知,高扬的***治思想是曹操诗歌中最鲜明的特色。他的诗歌中真实描绘了汉末现实***景,勾勒出震撼人心的战争惨烈景象和人民流离失所的凄凉惨景。表现了他渴望实现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他的一生于戎马倥偬间留下了许多壮美的诗篇。(作者单位:西华大学人文学院)
参考文献
[1] 钟嵘.《诗品》[M]南京:江苏广陵书社有限公司出版,2010,18
[2] 刘跃进.王莉编著《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10,21-23
[3] 钟惺著《古诗归》[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5,127
[4] 刘熙载·艺概·诗概·卷二[M]北京:中华书局1978,78
龟虽寿曹操篇5
1、《观沧海》。
2、《龟虽寿》。
3、《短歌行》。
4、《蒿里行》。
5、《苦寒行》。
6、《薤露》。
7、《冬十月》。
8、《气出唱》。
9、《度关山》。
龟虽寿曹操篇6
一、知人论世——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特定的写作背景
了解作者所处时代背景,主要是要掌握与诗词有关的时代变化、国家动荡、重大事件、***策方针等。如《蜀相》(杜甫):“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杜甫早年曾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抱负,自比为舜的大臣稷和契。安史之乱后的第三年,他去投奔肃宗,不久又遭放还,从此郁郁不得志。因此,入蜀后他便怀着崇敬的心情去瞻仰武侯祠,借此抒发自己的情感。
二、细细揣摩——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
作家的独特思想和创作风格必然会体现在作品中。因此,把握作者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是诗词鉴赏的要点。所以我们平时要对一些重要作家有所了解。如: 屈原、曹操、陶渊明、“王孟”、“高岑”、“李杜”、“元白”、李煜、“苏辛”、“姜柳”、李清照、文天祥、于谦、龚自珍等。
首先让我们来看曹操的《龟虽寿》:“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咏志。”这是曹操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写的组诗《步出夏门行》其中一首。联系作者生平思想特点和诗词创作的风格流派,“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就不能只理解为:寿命长短在天,可保养身体,心情舒畅,也可使人长寿。想想看,曹操岂会是专于养生的道人!再来联系一下以上的诗句,我们就知道,原来曹操是在张扬人的能动性:千里马和有志之士,要在有限的生命中建功立业,这样便可延长自己的生命。
杜甫《登高》诗:“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离家万里,悲叹自己经常漂泊他乡,时代的苦难,家道的艰辛,让诗人倍尝忧思之苦。“百年”,犹言一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 ,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 ;“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则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忧愁引得须发皆白;而因疾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万般愁绪,也无以排遣。这样,杜甫那沉郁顿挫的风格、忧国伤时情操,便跃然纸上。 转贴于
三、品味词句——把握意象进而领悟诗词意境。
这一点应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方法,也是鉴赏古诗词的基本能力。范仲淹有这样的词句:“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这里“云”是“碧云”,“叶” 是“黄叶”,“烟” 是“寒烟”。这些均是直接描述性的意象。而“秋色连波”将这些意象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水天相映的秋景*** ,一“寒”字更突出了秋天意境的寒凉。正是这种寒凉的意境引发词人触景生情,随视线想到 “更在斜阳外”的 “芳草”,即故乡亲人所居之处。遥不可见,多么无情!这正是“乡魂”“旅思”的多情处。这里,随词人视线的转移和心理空间的变化,“芳草”已是想象中的意象了。
四、深入挖掘——探究诗词中景、事、人、典的用意
王安石在《桂枝香.金陵怀古》中写道:“登临送目,正故国晚秋,天气初肃。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蔟。征帆去棹残阳里,背西风、酒旗斜矗。彩舟云淡,星河鹭起,画***难足。念往昔、繁华竟逐。叹门外搂头,悲恨相继。千古凭高,对此漫嗟荣辱。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这首词意在借古讽今,“商女”借指一味追求奢华享乐的朝中权臣。不明白这一点,这首词就很难读懂。
《锦瑟》(李商隐)中的名句:“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这两句写出了诗人对美好事物的爱慕和执著追求而有不敢亵渎的哀思叹惋,营造了一种朦胧的意境。作者借“南海鲛人”和“蓝田玉山”的典故说明梦想和爱情破灭后所得的只有泪水和迷惘。
五、浮想联翩——运用联想和想象、结合体验加以感悟
龟虽寿曹操篇7
关键词:三曹;建安风骨;情感表达
诗歌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主要的文学形式,究其原因,“建安风骨”可谓是第一功臣,那么何谓“建安风骨”呢?即汉末建安时期,在曹氏父子周围聚集了许多优秀诗人,他们一方面学习汉乐府,描写社会***和民生疾苦;一方面歌唱自己的***治理想和抱负,形成一种悲凉、慷慨、刚健有力的风格。至此,毋庸置疑,支撑魏晋南北朝诗歌发展甚至走向巅峰的当数三曹无疑。然而,虽然他们三人都为魏晋诗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但是三者的风格以及反应问题的侧重点都是存在差异的。本文将从情感表达方式这一视角来具体分析三曹诗歌的异同。
一、三曹在表达对战争的厌倦,对***人消极抗战的愤恨、对贫苦大众的同情之感上的异同
无论是身处汉朝的权族还是作为魏朝的皇族领袖,三曹都身陷***治漩涡,在凶险无比的***治生涯中体验人间的冷与暖,所以他们都有一颗拯救大众之仁心。
三国时期的***治家、***事家、诗人曹操,不但在***治上具有“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气魄”,在诗歌创作上也是汉魏诗坛的独秀。《蒿里行》的创作背景即是董卓专权、***阀混战、民不聊生的东汉末年。“***合力不齐,踌躇而雁行。”这句描写了讨董各路***队的列阵观望、畏葸不前、不愿齐心协力奋勇杀敌的消极心态,也表达了诗人当时的焦急心情和对消极抗战者的恼恨。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的凄惨之状也无不痛快淋漓的揭露了***阀频造战乱使得劳苦大众流离失所的丑恶行径。《苦寒行》则用质朴无华的笔触描述了曲折艰险的征途、食宿无衣的窘境以及身处艰难***旅生活的***人对战争的厌倦以及浓郁的思乡之情。“北上太行山,艰哉何巍巍”突出征途之艰,“我心何怫郁?思欲一东归”则是表达出士兵的思乡心切,“行行日已远,人马同时饥。担囊行取薪,斧冰持作糜。”描写了***人生存条件之差。纵观曹操这一题材的各个时期的乐府诗歌,可以发现其中的微妙关系,堪称“诗史”,前人称之为“汉末实录”。曹丕的《令诗》中“丧乱悠悠过纪,白骨纵横万里。下民哀哀糜恃,吾将以时整理”虽然表明了自己的***治立场,但却没有那样浓烈的抗战意向。而被亲兄逼作“七步诗”的曹植在***治上的造诣甚至不及曹丕,更何谈与其父相提并论,但是所作的***治诗却多于其兄。他的《白马篇》中“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通过“游侠儿”的英雄形象表达了自己希望通过从***一展宏***的志向。与其兄一样,曹植所写的篇数不多的***治诗所表现的***治理想、宏伟气魄都不似其父那般具体,那般真挚激烈。
那么为什么又有这些差异呢?那是因为社会的剧烈动荡对他们的影响不同。曹操所经历的时代,是汉、三国、魏时代,他亲身经历了社会由***到局部安定,所看到的自然是社会的黑暗,人们的苦难。诗人写这些诗的目的就是揭露社会的阴暗面,痛斥那些乱臣贼子的丑恶行径,为广大有志之士树立正确的是非观。曹操的很多诗到末尾都申述自己的伟大抱负,其原因在于想说明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国家为了人民,而非一己之私,使得他的诗充满积极情怀。曹丕曹植虽然自幼受父亲的熏陶,但是等他们真正具备创作能力的时候,社会局势已经大体稳定了下来,曹操定都邺下以后,他们兄弟虽然有时也随***征战,但是大部分时间都是用于诗酒宴饮,对社会的动荡、百姓的苦难虽然了解一些,但却没有自己的亲身经历,所以关于***治的诗歌也就甚少。
二、关于慨叹岁月短促,表达对人生的忧虑方面
战争的残酷、***治的腐败使得当时文人对人生充满了种种忧虑。世事无常,生命脆弱,人们面临各种生离死别的考验,因此他们开始感慨时光的流逝、岁月的短促,想要更多的时间跟亲友团聚,享受人间的情与爱。自古至今,无数文人便将此寄托于自己的诗中,三曹也无不例外。
曹操的《龟虽寿》描绘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雄心壮志,但是《短歌行》中也有“去日苦多”的惆怅,对时光流逝的叹息成就了他诗歌史上的古直悲凉。身为皇帝的曹丕也有同样的感慨。《善哉行》中的“人生如寄”、“岁月如驰”表现了曹丕对时间的珍惜,具有着浓郁的时间意识。经历被父亲冷落、被兄长算计的曹植对这方面的感触尤为深刻。
三、关于自我形象的塑造,个人情感的表露方面
三曹诗里,自我形象塑造得最为完整鲜明的当数曹植。在曹植的诗里,可以找到他理想抱负的建立与幻灭和一生感情变化的轨迹,找到他各个时期不同的自我形象。《公宴诗》中 “公子敬爱客,终宴不知疲”,作者以“公子”自称,描写了贵族公子“清夜游西园,飞盖相追随”的闲适生活。虽然不如曹植般完整,但是曹操的自我形象也塑造的极为鲜明。那是一个渴望天下太平的仁者形象,是拯救全国百姓于水深火热的明君形象,是“***暮年,壮心不已”的老者形象。总体上讲,曹操是通过《观沧海》、《龟虽寿》、《蒿里行》等诗篇描述出自己既可以驰骋疆场奋勇杀敌又学富五车的能文能武形象。但是曹操的诗较难反映出他一生的情感变化。曹丕的诗只有《黎阳作诗》、《令诗》等稍塑其自我形象,多为代人之作。
形成这些差异的原因有很多,比如不同的社会地位、人生遭遇、个性特点以及文学素养。身为***人,曹操性情较为豪放,较少矫柔做作,所以他的诗多是真实感情的自我流露。作为***治家***事家的他一定没想到自己还有成为诗人的天分,只是由于对社会现实的深沉感触激发了创作灵感。因此,曹操的诗中塑造出来的自我形象是真实而又自然的。作为皇帝的曹丕似乎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正所谓自古难两全,他的矫情自饰成就了他的皇帝伟业,然而人的有限的精力限制了他在诗歌上的长足发展,所以他的诗中只有少数塑造了他的寂寞孤独情怀,自我形象不甚完整。
诗歌是情感表达的重要媒介,本文中叙述了三曹在忧国情、叹世情、思乡情以及对弱势群体的同情等方面的情感,对于为数不多诗篇描绘的男女思慕情没有详述。但是,三曹对中国抒情诗歌的发展所做出的贡献是不容忽视的,很多题材的鼻祖均始于三曹。而中国文学史上关于三曹的研究还是相当少的,这足以引起研究界的重视,在三曹的情感表述异同方面、风格比较方面的研究就更少了。因此,针对三曹诗歌的研究价值还是空前巨大的,而我们以后的探究任务也是艰巨的,但是我相信,认真钻研“三曹”,我们肯定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作者单位:郑州大学)
参考文献:
[1]刘跃进,王莉.三曹[M].北京:中华书局,2010-02
[2]邬国平.汉魏六朝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11
[3]崔宇锡.魏晋四言诗研究[M].成都:巴蜀书社,2006-06
[4]傅正义.“三曹”诗歌异同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3年2期
龟虽寿曹操篇8
鲁迅先生曾说:“曹操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不是曹操一***,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服他。”不错的,曹操由平民到丞相,再到后来的魏王,本身就书写了一部凌云壮志的英雄史。
曹操出身不好,又成长于一个宦官家庭。后来的丞相一职,全靠他自己争取而来。除董卓,灭袁绍,杀袁术。曹操这颗***坛上和战场上冉冉升起的明星,逐渐照亮了魏国的疆土。
可是,只有这些丰功伟绩才能证明曹操是英雄吗?不,在失败的时候,曹操照样流露着英雄本色。一直记得曹操兵败赤壁,率残兵逃到乌林,见树木丛生,山川险峻,乃仰天大笑。众将不知何故,操曰:“吾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我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上一支兵马,如之奈何?”一语未了,斜刺里杀出一队人马,正是常山赵子龙。曹操仓皇逃命。又往前行了一段,曹操又仰天大笑。未毕,狼烟四起,乃是燕人张翼德。曹操狼狈逃窜。华容道上,他又一次大笑,“若让我用兵,在这里伏上一支兵马,就没有活路了!”一声炮响,关云长来了……
曹操这三笑,是真正的英雄的笑。这种笑声是明朗的,这种话语是真诚的。他把战争当成了艺术。他虽然输了,但还在为对手作品的不尽完美之处感到遗憾。直到三笑笑出了三支兵马,才消除了他的遗憾。如此了然于胸,正是一种“大气”,一种将生死成败,进退荣辱置之度外的豁达大度,一种我行我素,笑傲江湖的乐观态度。尽管他于赤壁一败涂地,但他还能为敌人的完善杰作而喝彩,非大英雄难有如此潇洒之表现。
龟虽寿曹操篇9
有一首诗千古流传 :“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螣蛇乘雾,终为土灰。老骥伏枥,志在千里。***暮年,壮心不已。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曹操创作这首《龟虽寿》时已近暮年。人生短促,时不我待,他怎能不为生命的流逝而感慨!但是,诗人并不悲观失望,诗文以遒劲的笔力,深刻地表达了曹操不甘衰老、不信天命、追求梦想永不停止的壮志豪情。
对比曹操生活的时代,当今的老年人多么幸福!许多老年人将生活演奏成追梦的乐章。提出“中国梦”的构想, 提倡“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大力发展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为老年人实现他们的梦想插上了腾飞的翅膀。他们可以通过老年大学实现 “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
xx委高度重视文化养老事业,成立xx老年大学。这里有明亮舒适的教室、先进的教学设备和宽敞的活动场地,可以享受工作人员无微不至的服务,聆听专业教师耐心细致的授课,感受新朋老友亲密无间的同学情谊。
瞧------他们来上学了!就像儿时那样,带着期望,怀着梦想,走近老年大学,一声声“老师好”的问候,仿佛让他们又回到了梦幻般的豆蔻年华。
“上老年大学的感觉真好!”他们说。
课堂上,年过半百的老学员挥毫泼墨、弹琴奏曲、起舞放歌、运动健身……他们忘记了年龄,远离了烦恼,思维时时更新,胸有清泉奔流。老年大学郁郁书香滋润着他们的心田,使他们增长了才智,陶冶了情操,锻炼了身体!
活动中,他们的收获琳琅满目:时事、保健、摄影等各类讲座丰富多彩;观影活动常年不断;离退休职工艺术节、运动会一个个为老年朋友搭建的舞台精彩纷呈;十八大知识竞赛;十佳老人先进事迹报告会等活动传递正能量。多姿多彩的活动使他们拓宽了视野、展示了才华、坚定了信念!
他们尽情地用歌舞演绎美,用运动展示美,用书画描绘美,用科技创造美。在老年大学缤纷的大舞台上,他们实现着一个个美丽的中国梦!老骥伏枥当自强,春华秋实创辉煌!
我们老年大学工作人员也有梦:丰富课程设置,加强教学管理,让老年朋友享受优质的教学是我们的梦。提升服务质量,探索服务方式,让老年朋友感受到家的温暖是我们的梦。提高办学水平,扩大社会影响,创建示范老年大学是我们的梦。
当我们打开整洁的教室迎接老年朋友上课时,梦就漂浮在温馨的环境中;当我们向老年朋友送上一句问候时,梦就包含在热情的话语中;当我们在寒暑的天气将空调调到适当的温度时,梦就融合在习习的轻风中。
龟虽寿曹操篇10
在一些人的心目中,曹操只是***事家,一介武夫。其实,曹操不但精武而且善文,他到处网罗有治国用兵之术的人才,也多方招知名的文学之土,因此促进了建安时期文学的发展。曹操对文学的贡献不仅在风气的倡导上,作为一个诗人,他的创作成就也是巨大的,他的传世诗歌就有《龟虽寿》、《观沧海》等二十多首。
曹操不但爱好文学诗歌,更钟情于谜语。中国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一条完整的文义谜,是南北朝刘义庆《世说新语・捷悟篇》所载曹操与杨修同猜的《曹娥碑》上镌刻的“黄绢幼妇,外孙齑臼”,这八个字分隐“绝妙好辞”四个字,距今有一千五百多年了。这个历史掌故在《三国演义》第七十一回有比较详细的叙述,大意是说在《曹娥碑》的背面,镌刻有蔡邕所书写的“黄娟幼妇,外孙齑臼”八个大字,当时连蔡邕的女儿蔡琰(文姬)也不解其意,曹操的众谋士也猜不透。主簿杨修与曹操动了脑筋后,猜出这句隐语是“绝妙好辞”,其解释是:“黄绢”乃颜色之丝也,色旁加丝是“绝”字;“幼妇”者,少女也,女旁加少是“妙”字,“外孙”乃女儿之子也,女旁加“子”是“好”字:“齑臼”乃受五辛之器也,辛旁加“受”即当今的“辞”字。这道在今天看来仍有一定难度的谜语被曹操猜中,其水平令人赞叹。
曹操会猜谜也善于制谜,《三国演义》第七十二回里,描写有一次曹操令杨修在相府建造一所花园。落成后,曹操亲临花园“视察”,他环顾四周后,不讲好歹,仅取笔在园门上写一个“活”字,然后扬长而去,其他人都不明其中奥秘。原来,这就是曹操制的谜,谜底就是对此园门的评价。杨修见了说“丞相在门中添‘活’字,乃嫌其太阔也。”即令工匠再筑墙围,改修狭门。在这一回还描写了这样一件事 天,塞北送酥糖一盒给曹操,曹操谜兴又生,只见他在盒上写了“一合酥”三字,置之案头。杨修见了,即取匙与众人分而食之。曹操故意问其原委,杨修答“盒上明书‘一人一口酥’,岂敢违丞相之命乎?”曹操以笑肯定,这道谜也许称得上凑合结构式的早期字谜之一。
相传,曹操有个娇俏的女儿,因无合意才郎而迟迟未嫁。后听说沛人丁仪,勤奋好学,博览群书,是个饱学之士。一天,曹操特地接见丁仪,并吟了个字谜试其才学:“一字九横六竖,问遍天下不知。有人去问孔子,想了三天才识。”丁仪马上答出是个“晶”字。曹操点点头,又取出一张纸条“道±腰间两柄锤,和尚肋下一条巾。就是平常两个字,难倒不少读书人。”丁仪略寻思,含笑地手指谜中的“平常”二字。曹操见丁仪才智兼优,就把女儿许配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