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心情诗歌篇1
一、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意义
无论是现代诗歌还是古代诗歌,其最大的魅力在于汉语语言中呈现的语言美、意境美、***画美,这些美是诗人复杂情感的传递。学生通过诗歌鉴赏教学,品味诗歌的意境,以自身情感与诗人情感相融合,能形成情感上的共鸣,培养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然而,由于传统教育理念注重灌输式和一言堂教学模式,不注重引领学生品味诗歌内涵,导致学生审美能力不高,只能理解诗歌表意,不能体会其意境美。核心素养的提出为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带来新的培养方向,是传统教育的一种补充,对培养学生各项能力、素养、思维、品质具有促进意义。
二、核心素养的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的策略
1.注重引导学生诵读。诗歌鉴赏教学应该注重诵读,让学生在诵读中品味诗歌的言语,领悟诗歌中要传递的思想情感,增强学生语感,进而提升学生语文学习能力。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应该教授诵读诗歌的基本方法,之后为学生示范诵读,最后引领学生自读,让学生细细品味诗歌。例如,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教授学生诗歌押韵、节奏、音调、叠字等基本知识,提升学生的自读能力。在学生自读环节中,教师可以采取全班一起读、小组竞赛读的形式,并且对学生自主诵读提出一定的要求。例如,让学生阅读四遍诗歌,第一遍对诗歌初步了解,感受诗歌语言美;第二遍理解诗歌情感,以自身情感为导向,与作者情感形成共鸣;第三遍激发学生想象能力,体会诗歌意境美;第四遍,熟读成诵。2.指导学生品鉴诗歌意境。意境是指诗人对客观景象与环境的描述,蕴含着诗人要传递的情感,是诗人主观之意与客观之境的完美融合,也是诗人未言之意的体会,在诗歌鉴赏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该带领学生去品读诗歌意境,启发学生的想象能力,让学生结合自身感悟、诗歌言语、想象能力,在脑海中还原诗歌景象,同时借助诗歌创作背景,更好地体会诗歌要传递的情感,进而品鉴诗歌意境。学生品味诗歌意境,是对自身精神的一种升华,有助于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诗歌《短歌行》时,教师先让学生课前自读课文,掌握诗歌大意。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为了引领学生直观地开展诗歌鉴赏活动,可以将学生分成小组合作模式,让学生以白话形式描绘《短歌行》画面,在思考、探究中对知识有所感悟,并且将自身对诗歌的见解向小组成员阐述,拓展小组成员认知面,使小组成员在思维的碰撞下,更好地理解诗歌内涵,进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3.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核心素养视域下,教师应该转变传统教育理念,注重情感教学,带领学生一同品味诗歌的意境美,增强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要想学习好诗歌,需要体会诗歌中的意境美与形象美,但诗歌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很难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内涵。因此,在高中语文诗歌鉴赏教学中,教师可借助多媒体,将诗歌与信息技术相融合,以***片、视频、音频的方式为学生展示诗歌内容,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提升学生对诗歌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例如,在学习《咏怀古迹》一诗时,教师借助多媒体为学生还原诗歌内容,为学生营造一个生动的教学氛围,之后引领学生自主探究、品味、思考、想象诗歌中的意境,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综上所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以核心素养为导向,为学生开展诗歌鉴赏教学,有助于学生诗歌鉴赏能力、综合素养的提升,进而促使学生学好高中语文课程。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应注重诗歌鉴赏教学的开展,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主体性,进而提升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质量。2019.14
好心情诗歌篇2
关键词:诗歌 情景关系 知人论世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辛弃疾《贺新郎》),词人把把自己所处的社会时代背景和个人经历抱负中形成的个人感情投射于诗歌书写对象青山之上,青山则由本无情变有情。观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溢于海,辛弃疾一语道破了诗歌中情景关系特质和欣赏方法的切入点。
诗歌,是诗人所写,是特定时代背景之下特定的诗人所写。理解诗歌中的情景关系,首先需要“知人论世”。就像《孟子・万章下》中所说:“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人是社会的人,社会性是人的基本属性。每一个诗人都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特定时代产生出特定的文学艺术形式以及呈现特定的艺术面貌。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这是一代有一代之文学。钱钟书在《管锥编》中说“唐诗主情,宋诗主理”,正是唐代这个封建社会的鼎盛王朝***治经济文化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其盛让人无比骄傲和豪迈,其衰也让人无比的难过和伤悲,才产生了以抒情为主的唐诗。宋朝是一个外患特别严重的朝代,内忧外患的宋人思考人生的困境,思考时代的困境,主理成了宋诗的主要特征,时代影响了宋诗的情景面貌。
人是社会的人,也是个体的人,在诗歌的情景描绘中将会留下自己的生活经历和理想抱负的痕迹。中国自古就有“诗言志”之说。《尚书・尧典》中说“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而《诗大序》中则说得更清楚明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既然源于诗人的心志性情,个人的生活经历和理想抱负就必将影响诗歌的情景关系。南宋词人辛弃疾有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的豪情壮志,曾经有过 “于上万人中取上将首级”的英雄壮举,南宋朝廷却弃之不用。辛弃疾无奈转战词坛,把自我一生英雄豪杰的人生经历、生命体验和精神个性叙述在词作之中,一生的作品就是他的一生的再现。“人无同处面如心。不妨旧事从头记,要写行藏如笑林”(辛弃疾《鹧鸪天》)。辛词***事意象频繁出现,构成了罕见的***事景观,这些都和辛弃疾英雄的人生经历和理想抱负有不可分割的联系。
不仅仅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把握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我们还需从微观的诗歌本身特质去理解诗歌的情景关系。 “诗缘情而绮靡”(陆机《文赋》),诗歌作为抒情性作品,感情就是诗歌的生命。但诗歌不是简单地抒情,它往往借助景物描写,“情以物迁,辞以情发”(刘勰《文心雕龙》)。这就是诗歌中的两个要素:情和景,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这两个要素在诗歌中不是各自为***,而是互相融合,“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神于诗者,妙合无限。巧者有情中景,景中情”( 王夫之《姜斋诗话》)。诗歌,就是诗人眼中之景和心中之情的有机融合。一方面,眼中之景引发诗人心中之情,“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陆机《文赋》),是春天的万象更新引发了诗人心中的喜悦,同样秋天的万物萧条也引发了诗人的悲伤。另一方面,诗人心中之情也可以投射于眼前之景之上,“诗豪”刘禹锡虽然一生屡遭贬斥,“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但为人豪迈而乐观,见秋不悲,发出和别的诗人不一样的秋日宣言:“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掌握了诗人眼中所见之景和心中之情的关系,只是诗歌微观情景关系掌握的第一步,这还远远不够。优秀的诗人不仅仅是见眼前之所实见之景,还有心中之所虚想之景,诗歌就在实见之景虚想之景形成一个虚实相生的诗歌世界,从而开拓出一个韵味无穷的诗歌世界。按照童庆炳在《文学理论教程》中的阐释:实境是指逼真描写的景、形、境。虚境是指由实境诱发和开拓的审美想象空间,一方面是原有画面在想象的延伸和扩大;另一方面是伴随着这种想象而产生的对诗歌欣赏和感悟。柳永的代表作,被誉为 “宋金十大曲”的《雨霖铃》,其实眼前之所实见之景是两人在长亭依依惜别,但柳永不仅仅写了离别之时的“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难舍难分,更畅想了离别之后心中之所虚想之景“良辰好景虚设”的冷冷清清。实景中的离别难和虚景中的相思苦两相辉映,更衬托出两人的情深意浓。
我国三千多年的诗歌人们世世代代熟记于心,传唱不已。除了诗歌语言优美,好读、好听、好看之外,还有诗歌无穷的韵味让千百年来人们与之发生理解、共鸣和创造。 “凡作近体,诵要好,听要好,观要好,讲要好。诵之行云流水,听之金声玉振,观之明霞散绮,讲之独茧抽丝。此诗家四关,使一关未过,则非佳句。”(谢榛语)。我们在对诗歌情景关系的理解和欣赏还将创造出全新的作品,体会到诗歌的无穷魅力,“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未必不然”(谭献《复堂词录序》)。比如唐代诗人李商隐的《无题》“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原来是用来描述爱情中两心眷眷两情依依,后世的人们常常用来歌颂老师对教育事业兢兢业业的奉献精神,已经发掘出了诗歌的新意义。
诗歌中的情景关系是学习和把握诗歌的一个重要切入点,不仅仅是从微观的诗歌的本身特质去理解,还需要从宏观的社会文化历史的角度去把握诗歌中的情景关系,这样在宏观和微观中就能更好的把握和理解诗歌这种特殊的文学体裁。
参考文献:
[1]《文学理论教程》童庆炳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2月
[2]《美学三书》李泽厚 安微文艺出版社 1999年1月
[3]《文论通说》张方著 学苑出版社2003年7月
好心情诗歌篇3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等古句,都形象地说明了诵读的重要性。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贯穿始终。因为诗歌富有鲜明的节奏,讲究押韵与平仄,富有音乐美,读起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而且通过朗读能使学生眼到、口到、耳到、心到,使静止的诗歌变得灵动起来,把学生带入一个诗化的意境。同时还可以借诵读来帮助学生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提高文学素养。所以,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多运用诵读方法,使学生走进诗人的内心世界,体会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揣摩诗歌的深远意境,领悟诗歌的遣词造句之妙,从而达到对作品的真正掌握。
对于一首诗歌,我认为一般应该从以下四个方面去学习。
一、初读:了解背景,体会情感
《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任何一首诗歌,都是作者在特定情境下情感的具体表白,表现出作者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你在哪里》是一首现代抒情诗,是作家柯岩为纪念逝世一周年而创作的。诗人从高度评价光辉的***人生入笔,对的英灵急切地反复呼唤、反复寻问、反复倾诉亿万中国人民无限热爱和怀念***的深情。学习这首诗歌,教师要引导学生查阅资料,了解作者为什么要写这首诗歌,通过诗歌想表达什么。这样初读诗歌时,就把握住了诗歌的情感基调,为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初读时,还应引导学生了解诗歌的形式。可以要求学生先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进而再读出感情。如朗读《乡愁》一诗时,要注意重复语句“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里)头”,加之“小小的”“浅浅的”等叠词,它们使乡愁浓缩于对象之上,更能打动人。教师在教学时,要着重指导学生通过迂回往复的节奏与和谐婉转的音韵,初步感知作者如泣如诉的思乡之情。初读,诗人的形象已呼之欲出!
二、品读:理解诗意,揣摩意境
对诗歌有了初步感知之后,我们再引导学生读懂诗歌的主要内容,由诗歌表层的字面意义向体味深层含义过渡。有些诗句单靠讲析可以让学生明白,但是有些深层的含义,必须反复体味、诵读才行。如李瑛的《我骄傲,我是一棵树》一诗,字面意思很好懂,就是指自然中的树,可这只是表层的意思。只有反复诵读,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抓住重点字词进行品味,才能自然而然地明白“一棵树”的形象是炎黄子孙的化身,具有崇高的品质和无私的爱。这样,诗歌蕴含的深层含义才得到了很好的解读。所以,抓住关键词反复品味、由表及里地理解,才能进入诗歌的意境,触摸其丰富的意蕴。诵读是其中关键的环节,不可或缺。
三、赏读:体验情感,把握意蕴
诗歌阅读不是科学研究,它更多的是一种精神体验、一种审美欣赏。我将审美的这一过程命名为赏读。赏读的提法更富于学科特色,更富有人文关怀。
著名特级教师韩***说过:有时,诗文中的感情需要诵读的人用自己的人生体验去填充。在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倾注自己的情感,调动自己的生活阅历去揣摩作者的情感。诵读时要感觉是在朗读自己的诗作,在表达自己的人生体验,如此才能真切而深入地理解诗歌。如冰心的《成功的花》一诗中运用拟人和反复的修辞手法,展示了作者纯洁的心灵世界,同时也讴歌了美好的青春、积极的人生。诵读时可以联系自己的人生追求,读出自己的理想情怀和感悟。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诗歌的欣赏,只有打上自己的思想烙印,才能真正读出自己的东西。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个性化的解读,从而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使诗歌的意蕴更加丰富。
四、思读:积累经典,提升素养
背诵在诗歌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形成一个人基本的文化功底。背诵可以积累大量的好词佳句,提高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诗歌篇幅相对较小,又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价值,最适宜于学生背诵。因此教学诗歌时,要尽量带领学生背诵。如《再别康桥》一诗,通过反复诵读和认真背诵,学生可以体会其旋律回荡的韵律美和画面色彩鲜明的流动美,领会诗人在温婉柔静的叙述中显示出的平静心灵,并能把经典词句铭记在心,随时借用。
好心情诗歌篇4
诗歌教学的途径很多,而用“文学味”“人文味”和“生活味”去设计诗词教学,让诗歌教学课堂“三味一体”,是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活跃学生思维,从而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文学味,使诗歌教学“诗化”
诗歌教学,是一种鉴赏教学,它没有生动曲折的情节,也没有紧张激烈的矛盾冲突,如果教师只是抓住高考考纲要求单纯地理解诗歌内容和分析诗歌特色,而没有引导学生透过诗歌语言去用心体味揣摩诗歌的“言外之意”,那么,诗歌教学的课堂必定枯燥的,更不要指望诗歌教学能帮助学生提高文学素养、陶冶性情、培养高尚情操了。
要想不让诗歌教学被异化成传授分析和答题技巧,必须凸显诗歌教学中的文学味,让诗歌教学“诗化”。在这个过程中,应抓好两个重点:
首先是导入的精妙。
精妙恰当的导语,声情并茂的范读,生动活泼的动画等等,都可以悄无声息地让学生走入文本,让文本走入学生的心里。
其次是教学内容的“诗化”。
欣赏唐诗、宋词、元曲,品味其中的昂扬、豪迈、飘逸、洒脱、浪漫、低沉、幽怨、沉郁,只要教学过程不纠缠于考试的知识点专题训练,注入文学味,“诗化”教学内容,引领学生欣赏诗歌中所呈现的情景交融的意境美,使学生不断提高诗歌的审美能力,净化心灵,陶冶性情,最终让学生在诗歌教学中感受到诗歌的美,从而丰富自己的人生。
二、人文味,使诗歌教学深化
高中语文教材所选择的诗歌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内涵,@种人文精神可以铸造学生的灵魂,丰富学生的内心世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尤其要体现诗歌的人文味。如在《梦游天姥吟留别》课文中,李白高歌“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种傲视王侯的英气和追求自由的浪漫情怀,可以张扬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积极昂扬的精神。
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人文精神,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1.爱国情怀。在中国古诗文里,对于故乡、故国的思念是一个永恒的主题。如屈原《离骚》“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是表现屈原对“美***”理想的执著追求。
2.亲情主题。亲情包含爱情和友情。如《诗经・静女》所表现的男女之爱,说明当时男女恋人很少受到礼教的约束,爱情生活热烈而欢快。
3.人生感悟主题。如曹操《短歌行》中的“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抒写了诗人人生苦短的忧叹。
三、生活味。使诗歌教学生活化
诗歌教学要依靠生活才能产生力量,吸引学生学习的激情,才能使诗歌教学取得最优的学习效果。
要想诗歌教学具有生活味,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和学习的引导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以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擅于灵活迅速地把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而又充满生命活力的内容。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诗从某种角度看充满生活情趣,教师要是把握住“生活味”,就能收获不错的教学效果。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I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面对这大自然的强者,杜甫只好任其所为,眼看着自己的茅草渡江而去,高飞地挂在了树梢,低徊地沉到了塘坳。而“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面对顽童的“趁风打劫”,杜甫却真的动了肝火,这里如实地写出了自己的失态,显得那样的率真。
好心情诗歌篇5
一、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学生真的难以接受现当代诗歌吗?
无庸置疑,当代学生中存在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宁可读小说散文等现当代文章,也不读现当代诗歌。我们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诗歌国度”,一向有写诗读诗评诗的传统,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我认为,有以下三方面原因:1、文体的陌生转换。语文课堂分析讲解的多是实用文,以及少量的文学性文章如小说散文,这些文章至少在文体方面的概念表述上有相近之处:中心、内容、材料、层次、用词、表达方法……而诗歌在文体方面的概念上的表述是分行、省略、押韵、意象、感情流动……加上诗坛变化多姿,风格多样,新奇之作不断,的确造成很大的阅读难度。2、学生的阅读习惯。于是对学生的阅读习惯造成冲击。其他文体是朗读,诗歌是涵咏;其他文体抓材料归纳中心,诗歌是从意象中捕捉感情流程;其他文体对语言、感情、技巧的要求不如诗歌高。3、教师的学识修养。许多语文教师对诗歌的认识是陈旧的、过时的。他们对诗歌的了解还是大学《文学概论》里得到的知识(大概是十几年前编写的吧),时代在发展,诗歌理论也在发展,而早先很多文学史又只重思想内容评价、轻艺术技巧分析。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我们语文教师平时对诗歌的阅读写作是不多的。因此,遇到诗歌篇目,就感到不太好掌握备课的尺度,学生学习效果如何也就不言而喻。
其实,这种情况跟学生的心理成长和知识渴求是不协调的。中学生完全可以读懂、写好诗歌,甚至包括现代派的诗歌。我举几个例子。其一是开创法国象征派诗歌的兰波,16岁发表诗歌,18岁写成《醉舟》等著名诗章,20岁出版《地狱里的一季》,21岁出版列入世界名诗集的《灵光集》;⑴其二是苏联的叶赛宁,20岁发表名诗《白桦》,入选苏联中学教材,被著名作曲家叶普科琴作曲,现在又入选新教材高中第二册《语文读本》;⑵其三是奥地利著名诗人里尔克,19岁出版处女诗集《生活与诗歌》,风格兼有浪漫主义和印象主义的特色。⑶那么,中国呢?诗人海子19岁写出被中国诗歌界一致好评的《亚洲铜》,25岁写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已入选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第一单元第3课。⑷这些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现当代诗人的年龄和我国在校中学生差不多,他们能够在这个年龄段写出这些好诗,对我们语文教师是一个不小的启示:对中学生来说,接受现当代诗歌的难度并不太大。而且我手头有一本作家出版社出版的《中学生诗歌选评》,发现其印数达2万册之多;⑸还有一些学生拿着徐志摩、席慕蓉等人的诗作向我请教,这些都从一个侧面反映中学生对诗歌的喜好。
诗和心灵存在直接的对应关系。诗歌能够直接地、聚焦地体现作者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情感性和深刻的启示性;诗歌又具有强烈的节奏感,能够巧妙地宣泄感情发生、延续、收结的流程,对学生有天然的感召,因此诗歌容易被学生接受。假如我们语文教师能够让学生明白诗歌的文体特点,改变学生的阅读习惯,提升教师自身的修为,指导学生读诗、写诗相信不是一件难事。这在语文教育界集体重视文学教学的今天,重视学生心灵教育的今天,也有莫大的意义。
二、一点来自自身实践的体会: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
我是一名诗歌爱好者。大学时是校诗社社长,毕业后参与组织跨地区民间诗社——绍兴龙山诗社,在公开报刊发表诗歌和诗评近80篇(首)。平时常阅读和写作诗歌,从自身实践中,我深深体会到:学习诗歌,必须做到能够感知语言、分析内容、领悟技巧。如果没有对语言敏锐的感知能力,没有对内容深层次的把握能力,没有对技巧独到之处的领悟能力,就不能使自己学有所得,学有所用。那么,怎样尽快有效地指导对诗歌只有粗浅认识的学生,使他们有个比较实用的学习诗歌的方法呢?我从文本阅读的角度,站在学生的年龄和知识水平的尺度上,在课堂教学中按“读熟/感知——读懂/分析——读透/领悟”三个步骤指导学生学习诗歌,务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也能够按此模式自学诗歌。
读熟——感知诗歌的格律和分行。
优秀诗歌十分讲究音乐性,席勒甚至认为“诗里的音乐在我心中鸣响,常常超过其内容的鲜明表象”⑹。旧体诗有格律,讲究押韵,讲究对偶,学生容易感受到诗歌的音乐性。但很多学生有误解,认为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是没有这方面要求的,更有学生对诗歌格律的认识是模糊的。为了使学生对诗歌有更多的认识,我结合课本有关内容,介绍了世界诗歌发展的基本趋向——从格律诗转到自由体,外国20世纪前的许多诗歌是格律形式出现的,如雪莱、拜伦、普希金的诗歌大量的是格律诗。在此基础上,我向学生介绍了停顿、押韵和分行的常识,帮助学生朗读和理解诗歌。
要朗读好诗歌,除把握全诗的思想感情,还要处理好诗句内部的停顿,把握好诗句的感情节奏。如《就是那一只蟋蟀》,句式整齐匀称,节奏鲜明,读时会感受到适应思想内容的需要而产生的优美韵律。这是因为作者流沙河以语义为单元作有节奏的停顿来组织诗句。好的译诗也会注意到语种的区别,尽可能把格律的形式翻译出来。“以顿代步” ⑺是最常用的方法(即以语义为单位的自然节奏的停顿代替外国格律诗的“音步”)。《致恰达耶夫》原诗每一行分三个音步,译者戈宝权处理为每行三个停顿,加强译诗的节奏感,略举几例:
并不能长久地/把我们/欺诳
也已经像梦、/像朝雾一样地/消亡
我们/忍受着/期望的折磨
等候那/神圣的/自由时光
现在我们/为了荣誉献身的心/还没有死亡
通过朗读的比较学生发现,句内按语义节奏停顿的效果比按词语节奏停顿要好,气韵流转,情感呈自然流动状态。
关于押韵,我着重让学生整体读诗的基础上理解不同韵脚对内容的影响。不少学生在教师的启发下,能够体会出不同韵脚的美感效应:如《致橡树》中押己、藉、仪、起、意、霓、里、地等字的“i”韵,显得绵长、细腻、清脆,有力地表达出爱情中的女性的感情;如《致恰达耶夫》中押亡、样、芒等字的“ang”韵,显得铿锵、悠远、深沉,表达对自由的渴求以及对未来必胜的信念。这些韵脚都很好地为思想感情服务。
不少学生认为诗歌一句一行,对如何处理分行没有什么要求。为了避免误解,我以《大堰河》中的一句为例:
她含着笑,背了团箕到广场上去
晒好那些大豆和小麦
这里分行一是合乎每行内部的停顿(每行顿三次),二是合乎感情节奏(两行安排为一行,读起来太拗口,影响抒情速度)。这样,学生强化诗歌朗读获得朗读技巧的同时,也体会了诗歌的感情节奏,很好地为分析内容和领悟技巧作准备。
读懂——分析诗歌的情感突破口。
诗人平时肯定积累了许多情感,受了某个契机,有了情感突破口,才演绎成章。这就是“灵感”。情感突破口可以是一个人,可以是一种事物,可以是一次经历,可以是一个念头。正如瓦雷里所说:“一个意外的事件、一个外界的或内心发生的小事:一棵树、一张脸、一个‘题目’、一种情感、一个字就能触发人的诗情。”⑻
从诗歌创作规律来说,突破口跟作者的写作情感状态密切相关。郭沫若写《女神》即是一个很好的证明。郭沫若“长期郁结的民族感情、个人激愤,便在惠特曼粗犷的民主主义诗歌的启示下,找到了喷火口。”⑼如果不是一次被捕,一场大雪,艾青的《大堰河》恐怕会是另一番味道,而兰波的名诗《元音》和马雅可夫斯基的代表作《穿裤子的云》,完全是一个异想天开的意象。作者找到了突破口,强烈的感情才找到一个泄口,喷涌而出,才写成诗歌。
突破口不仅成为倾泻感情的源头,还有深化思维延伸情感的作用。因为诗人最初的思考毕竟还较粗糙表浅、不够成熟,随着突破口的发现,情感在不停地流泻中会不断地自我调整,不断地开拓出新的领域,进一步深化已有的体验和感受。
一个理想的突破口往往是“诗歌的核心和灵魂”⑽。如果阅读时找到它,意味着阅读思路从混沌到有序,为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打下基础。理顺突破口与诗歌情感的关系,可以使学生对诗歌创作的规律有一个粗浅的认识,有助于对诗歌文本的读解。普希金正是因为对恰达耶夫写作,而恰氏又是对普希金的自由思想有着深刻影响的人,理解这一点,学生可以更深入体会其诗对自由的感情流向:幻灭——期待——号召——展望。艾青正是因为雪,想到了大堰河的凄凉身世,从而引起对她的怀念、追忆乃至歌颂。
我在诗歌教学中,坚持把握情感突破口和诗歌蕴涵的整体情感的关系,采用“抓突破口——理感情流程——析思想情感”这一主线组织课堂结构。这样训练一段时间,学生已能够***分析。如舒婷的《致橡树》,先抓突破口,是借用木棉对橡树的倾诉,其实质是女性对男性的倾诉,然后指导学生再阅读全诗认识,发现其情感流程是由反到正,其情感内容是女性对爱情渴求平等的观点。
读透——领悟诗歌的艺术表现技巧。
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有才华的诗人都在不断创新,于是出现了内容和技法上新颖别致的文本。可以说,诗歌是最具有创新意识、最需要创新意识的文体。当然,内容上的创新比较容易接受,但技法上的创新则不好把握。不少学生接触过诗歌,常常有这种困惑:读了诗歌,也有点感动,可就是不知道这份感动是怎么来的。尤其是接触到像威廉斯(美国意象派诗人)、西川(中国当代优秀诗人)的作品,简直就找不到阅读的法门。因此,我认为有必要向学生讲授诗歌艺术表达技巧的问题。
技巧是为内容服务的,如果只是为技巧而技巧,为艺术而艺术,是不适当的。诗歌技巧归根到底是为更好地表情达意的。我们现行教材(如老教材第三册诗歌单元),说到抒情有两种方法:一是直抒胸臆,一是借景(物、境)抒情。这给我启发:分门别类也许可以说是最好的指导方法。从诗歌表情达意的角度,我粗浅地把上两种方法归纳为一重语言形式一重语言效果,并且和中学有关的修辞方法联系起来,形象地表达如下,使学生可以具体操作:
直抒胸臆:呼告、排比、反复、对偶(重语言形式)
借景(物、境)抒情:比喻、拟人、暗示、象征、对比、省略、变形、反讽(重语言效果)
如《大堰河》排比、反复的运用,不仅使语言形式整齐有致,具有美感,读来朗朗上口,也强化了诗段的整体内容,有利于联想的顺利开展。《致橡树》比喻、象征、对比、排比的运用,使语言整齐的同时也突出了借物抒情的效果。对现代派诗歌中暗示、变形、反讽等难度较大的技巧,学生虽无运用的必要,但了解一点,对阅读诗歌不无益处,我就借海子的一句诗“起风了/太阳的音乐 太阳的马”进行了分析例示,强调现代派诗歌的体验性、独异性和综合性更强,指出此句诗采用了省略、比喻、拟人、暗示等技巧,如把“风吹起来有声音、有速度”这个道理省略去了,而这声音是太阳吹奏的,风在天空运动好像马儿奔跑……学生感到分析现当代诗歌既有难度又有思路可循。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很多技巧是从诗人自己的经验中领悟出来、创造出来的,如艾青本来是一个画家,在《大堰河》中就凭借画家的眼光观察事物,体现在诗歌中就善于运用色彩、善于捕捉瞬间的动态,对这种出自自身经验的技巧,如果学用一致,将给学生莫大的收益。
为了加深学生印象,培养学生分析鉴赏能力,结合自己对现当代诗歌的感知、分析和领悟,我还编写了一组短诗赏析,投稿后有几则在山西《语文报(高中版)》发表。下面再胪举刚写的一例。
鹰·雪·牧人
[中国]昌耀
鹰,鼓着铅色的风
从冰山的峰顶起飞,
寒冷
自翼鼓上抖落。
在灰白的雾霭下
飞鹰消失,
大草原上裸臂的牧人
横身探出马刀,
品尝了
初雪的滋味。
1956、11、23
[赏析]
昌耀(1936——1999),青海诗人,被人民文学出版社的韩作荣先生称作“诗人中的诗人”。本诗是他的早期诗作。
诗人善于写作中国大西北的粗犷剽悍的人文景观。本诗思维触觉敏锐,捕捉到能够象征这种人文景观的几个意象,“鹰·雪·牧人”,展示辽阔空旷的活动背景。本诗还善于在动态中把握意象的特征,鹰飞、裸臂牧人横身探出马刀,增加诗歌的艺术表现力,伴有较实的人情味。全诗用冷色为主,铅色的风,白的雪,灰白的雾霭,白闪闪的马刀,但凛冽中自有生命充沛的豪气,反衬出豪壮雄浑的西部气质。昌耀认为真正的好诗“不可能靠纯粹的技巧取得”,“能使灵魂震撼的,还必须是灵魂的力,其获得的既是历史的积淀,也是灵肉的体察”。昌耀的艺术观可以作为本诗的最好诠释。
三、一句被事实证明的鼓励:“你可以写出好诗!”
对中学生要不要写诗这个问题,许多教师肯定会回答:到现在为止,高考一次也没有考过诗歌写作。言外之意是,学生不必要写诗。当然这样并不能说明中学生不可以写诗。真实情况是:许多语文教师本身对诗歌理解不深,既没有阅读经验,也没有写作实践,从而使诗歌教学成为语文教学的薄弱环节,导致学生在诗歌阅读写作上“营养不良”的状况。
许多作家是从爱好诗歌逐步走向文学的殿堂的,还有许多作家在作品中援引诗歌。如我敬佩的作品充满人文关怀的山东作家张炜、我省《东海》杂志编辑王彪……有中学生时代就在《语文报》发表诗作、如今活跃的“70年代作家”邱华栋、小海、朱文……张炜小说中的不少诗歌是他根据小说情景亲自创作的。尤其是我正在阅读的陀斯妥也夫斯基的作品中,发现有大量的前代诗歌被他引用,无论是有名的还是无名的。⑾诗歌增加了作品的情调,推动情节的发展,挖掘出了人物的内在品性。诗歌还潜移默化中在提炼语言的简洁、营造场景的氛围方面起了作用。因此,我认为,中学生写诗益处不小。经过教学实践,我还发现:如果指导得法,中学生可以写出好诗!
我分“揣摩——挖掘——联想——修改”四步进行模仿写作教学。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我先根据情况选用一些便于分析、可以模仿的诗歌印发给每一位学生,以扩大阅读量,加深对课本诗歌内容和技巧的感知,多方提供可以揣摩的范本,再调动学生积极性鼓励大家写诗,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这时教师如果自己对学过的诗歌进行仿作,对学生有更大的促进作用。如《大堰河》一诗,我就针对排比这一手法进行模仿,写了《乡村景物》。该诗表达的感情是对乡村的怀念,因为“我”是从乡村出生成长的;感情突破口是题目,即具体的情景描绘;模仿的对象是《大堰河》的排比手段。并且把自己模仿过程告诉大家,让同学们体会:一揣摩原诗(《大堰河》)内容(暂略去)技巧(排比),二挖掘自身丰富的经验(乡村生活)中找动情点即感情突破口(乡村景物),三抓住感情突
破口进行联想和想象(有关乡村的具体景物以及活动),四修改使诗歌内容集中情感强烈。
乡村景物
边建松
假如我能忘掉乡村景物
也将忘掉躲在阴影里看守樱桃树鲜红簇密果子的孩子
也将忘掉盛开白花的香檀树下拔香艾草的孩子
也将忘掉攀爬潮湿短墙在粗糙阔叶间摘无花果的孩子
也将忘掉夕光中光身子从乌桕树跳下溪沟洗浴的孩子
也将忘掉采取青灰的大岩石上暗紫色地衣到篾竹篮的孩子
也将忘掉细雨中爬到半山坡透过炊烟萦绕看自家屋顶上
因鸟翼鼓动而迎风轻摇的瓦松的孩子!
学生兴趣大增,纷纷再读有关诗歌,细细咀嚼揣摩。作业上交后,我发现学生对诗歌领悟能力比我预想的要好。尤其感到欣慰的是,我发现了不少学困生的模仿才能得到了体现和发掘。借着教学学生的有利时机,我打印了优秀习作编印出《学生诗歌选》,特别表扬了那些学困生,现在他们学习语文的劲头和信心可足了!下面举两首学困生的诗歌习作。
寂静
高二(4)俞六一
寂静,是清晨的甘露爬上草叶尖上的声音。
是玻璃从折射中绽放绚丽色彩的声音。
是一滴汗珠渗出毛孔的声音。
是水在庄稼的根茎流动的声音。
是星星关注人们命运的声音。
是蹒跚的足迹走过岁月的声音。
寂静啊!让我如此说出寂和静。
脸
高二(3)杜俊
一张令人憎恨的脸
一张令人头疼的脸
一张令人心烦的脸
一张令人厌恶的脸
一张令人泄气的脸
一张令人恐惧的脸
一张令人烦躁的脸
一张令人颓废的脸
就是这一张脸呀
一张可亲可爱的脸
一张再也见不到的
令人怀念的脸
这两首诗都采用了排比手法,其中不乏新颖独特的观察和感悟,不乏对外界事物和内心世界细腻灵巧的体味,体现了这些学生的创造潜能。 当他们在我校文学社主编的《蓝天》学生作文半月报上阅读到自己的“大作”时,对语文的喜爱溢于言表,同时也明白了一个道理:自己也有“起飞”的时候。现在,有的学生作品已在本地市报刊上发表。这使我认识到:学生能够写诗,是语文教学的胜利,是文学教学的胜利,是诗歌的胜利,更是学生塑造自身人文素质的胜利。在《语文教学之友》2001年第3期已刊登的高中语文新教材第三册的目录,第一单元是现当代诗歌和外国诗歌,共有12首,我想,这是语文对诗心的召唤,是人文对诗心的召唤,同时也是诗心对我们语文教师的挑战。
参考文献:
⑴ 葛雷、梁栋译,《兰波诗全集》附录的“兰波生平年表”,浙江文艺出版社1998年版
⑵ 臧棣编撰,《里尔克诗选》附录的“里尔克年表”,中国文学出版社1996年9月版
⑶ 顾蕴璞译,《叶赛宁诗选》附录的“生平与创作年谱”,浙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
⑷ 西川编,《海子诗全编》,上海三联书店1997年2月版,第3页、第436页
⑸ 《中学生诗歌选评》,作家出版社1986年12月版
⑹ 瓦雷里《诗、语言和思想》,见《现代主义文学研究(下)》,中国社科出版社1989年版,854页
⑺ 见江枫译的《雪莱抒情诗》(湖南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297页和杨德豫译的《拜伦抒情诗选》(湖南文艺出版社1991年版)238页两书的附录。
⑻ 程光炜,《朦胧诗实验诗艺术论》,长江文艺出版社1990年版,85页
⑼ 林志浩主编,《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79年版,154页
好心情诗歌篇6
关键词:初中语文;诗歌教学;审美能力
初中语文教学中,学生的审美教育及诗歌鉴赏能力联系紧密,因而教师的正确引导非常重要。讲授诗歌时,教师要结合课堂反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并将学习方法与诗歌特征融为一体。因此,教师要发挥指导作用,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一、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现状
1.学生学习诗歌存在的问题
首先,语文中的多数文体以朗读方式为主,而诗歌则是以涵泳方式为主,文体形式是掌握中心思想的重要途径。对学生来讲,对情感流程的掌握,诗词要求明显高于其他形式。中学生从小喜欢动漫及电脑游戏,而诗词学习对学生的想象力要求比较高。从心理特征来讲,学生极易放弃难的,掌握简单的,所以,很多学生对诗词没有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相比于诗人,初中生的知识结构有限,学习能力不高,人生经历与感悟也有很大的差距。很多初中生因功课多,接触外界或乡村生活的机会比较少,阅历不够丰富。同时,时代进步快,学生对诗人所处社会背景与生活经历理解难度大,使得学生无法从内心与诗人产生共鸣。
2.诗歌讲授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教师的诗歌修养不高。在实际教学中,教师的思想依然停留在理论层面。在诗歌教学中,比较重视品评诗歌的思想内容,对诗歌艺术技巧的分析容易忽略。部分教师自身不喜欢诗歌阅读,日常教学中,阅读与写诗歌比较少,悟性不高,课堂教学中,无法很好地将学生带入诗歌所体现的意境中。其次,初中语文相较其他学科功利性较弱,很多教师都会针对考试要求进行教学,只讲授与考试相关的内容。传统中高考阅读题目都是以议论或记叙等文体为主,诗歌鉴赏类题目非常少。
二、引导学生发掘诗歌教学的审美途径
1.发掘诗歌的意境美
如辛弃疾创作的“明月别枝惊鹊”,描写达到了巧夺天工、出神入化的状态,原本毫不相干的事物,作者却为其注入了新的情趣。在明月与枝头难舍难分的时候,不小心把喜鹊惊动了。这种自然现象本身是极为平常的,但在作者笔下,自然情趣却是不言而喻的。马致远创作的《天净沙•秋思》,与之可谓是异曲同工。整首小令28个字,将凄凉动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将各种意象融为一体,为学生营造一种身临其境的氛围,使学生被诗歌所呈现的情感所打动。
2.领会诗歌丰富的情感表达
例如,杜甫的诗“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诗人虽然描写的是景物,实际上表达了忧国伤时悲己的情怀。在诗词赏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理解爱国是每个人都要肩负的权利、义务与责任。在每学期语文课本中,都会有思乡诗,一首思乡诗,能够勾起学生爱家思物的无限情感。“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绿水之上,一群大雁正好晴空飞过,诗人便想起雁足传书的故事,于是乎有了让大雁代替问候家里人的事情。这两句诗词与首联遥相呼应,整首诗的思乡愁绪得到了充分展现。进入中学阶段后,课堂教学不但要增加学生的知识量,还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家庭观,因而爱情诗歌学习也很重要。两情相悦人之天性,象征着人类的幸福生活。例如《关雎》,这首诗歌歌颂的是克制感情、小心甚微、追求和谐婚姻的一种爱情观。什么是亲情,这是一种血浓于水的感情。孟郊创作的《游子吟》,描写了朴素自然的情感,令人非常感动。这首诗虽然没有华丽的言语,没有过多的泪水,但却扣人心弦,令人潸然泪下,唤醒人们深挚的怀念。这首诗的教育感染力是非常大的,给人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对于初中学生来讲,这首诗歌的教育意义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能够把握机会,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明白要感恩家人、回报社会,其自身具有的教育作用就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综上所述,诗歌对学生有很好的审美教育作用,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中,教师要利用这一方式,净化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构建理想的精神家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李小平.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现代诗歌的教学新方法[J].课程教育研究,2017(1):42-43.
好心情诗歌篇7
模板一: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的综合性学习很快结束了,回想起这其间的点点滴滴,我不禁又深深感受到了诗歌的魅力所在。
我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从著名的唐诗、宋词、元曲到法洒脱的现代诗,这些好诗都让我们禁不住拍手叫绝。我们在学习古诗与现代诗的同时,也了解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有着较为固定的语言形式与比较严格的韵律要求,而现代诗形式自由、意象也要比古诗更新奇、更富创意。哈哈,现在我终于明白为什么短小的古诗寻么难读懂了,现在,我还真佩服大诗人们能写出这样简练精彩的诗句!
为了丰富同学们的课外知识,老师让我们在课外找来了许多诗,并在班级里诵读,这也使我们真真切切地走入诗歌的殿堂,感受到了诗歌的奇妙境界。
另外,我们还当了一回小诗人,我写了一首《小乌龟》,被老师当范文朗读,受到了老师与同学们的好评。当然其他的同学写得也不错,李辛夷的小诗《星星》写得十分童趣,活泼的语言使我们感受到小星星的调皮与可爱;陈颖莹的诗作《蛋糕》写出了她妈妈对她的关怀与她对妈妈诚挚的感激与深切的爱,写得十分感人,获得了同学们的一致认可。我们还将自己的诗歌写在制作好的小卡片上,一张张精致的卡片代表着我们的天真与梦想,五颜六色的小卡片上的儿童诗,首首都那么精彩,我们***着,听着他人深情的朗诵,一起遨游在诗海里,感受着一首一首的小诗带给我们的启示。
课余,我们还展示着自己收集的诗歌知识,并互相提问,这让我们的课间充满了乐趣,有许多兴趣浓厚的同学开始制作诗集,有的同学还别出心裁,与绘画好的同学合作,一同配上优美的插***,一下课,我们便围在一起,乐此不疲地交流着诗歌带给我们的无限乐趣。
本次活动在我们的恋恋不舍中结束了。但那一首首妙趣横生的儿童诗及同学们原创的充满乐趣的小诗,全都深刻地烙印在我们的记忆中,使我们时不时地回想这充满魅力的诗歌,回想起诗歌带给我们的影响。啊!诗歌,你是多么美妙,我为你感到深深的骄傲、自豪!
模板二: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本次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欣赏诗歌,学习了在生活中如何运用诗,并且自己动手尝试写诗,从中体会到了诗歌文化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别收集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了现代诗和古诗。我尽情的欣赏这些诗人千古传颂的作品,我新认识了一些诗人,如柳永、高适,还有唐宋四大家关汉卿、郑关祖、白朴、马致远。我又认识了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桂文亚、雨果、狄金森等。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经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了,它凝集了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
我还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以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题材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这次活动让我感觉在诗的海洋里徜徉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是比作沙漠,我觉得我只得到了一粒小沙子;如果把诗比作细雨,我只得到了一滴小雨滴;如果把诗比作天空中的星星,我只得到了群星中最小的一颗。我要继续在诗的海洋中遨游,尽情感受诗歌的无限乐趣
模板三:六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作文活动总结 这次综合性学习活动结束了。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我们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诗歌是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
我们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的寓意: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知道了诗歌的特点:
1.现代诗一般以句子,词组为诗行,纵向排列.
2. 现代诗篇无定句,句无定字,形成长短不一,参差错落的诗行.
3.现代诗的段落可以整首诗为一段(节),也可以一首诗分为若干段(节).
4.要懂得现代诗的押韵,押韵让句子更优美,但不一定要句句都押.
5.现代诗要精炼,不要拖泥带水,要用最简洁的文字容纳最丰富的内容.
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为了很好地进行本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老师特地带领我们去***书阅览室借阅了有关诗歌的书回来,让我们用心品读。老师告诉我们:诗歌对于一个人的影响力,甚至一个世界文学界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所以说:我们务必要认真读诗歌,有感情的朗读诗歌,多收集诗歌,还可以增长我们的见识。 通过这一次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还学会了诗歌的分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有关诗歌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因为是个充满了诗情画意,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跳跃,我们的想象力得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达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还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 3.想象画面 4.各种诗歌做对比。所以说,这一次综合性学习对我们的知识增长有了很大的帮助,我们也有了放飞想象的方法,那就是写诗歌。 这是一个让我们难忘的综合性学习,因为它可以影响我们一生轻叩诗歌的大门活动落下了帷幕。 此次活动秉承中华诗歌优秀文化,激发了同学们的爱国热情,增强了同学们的审美意识,营造了良好的语文学习氛围。中国是一个诗的大国,两千多年前中国就有了诗歌总集《诗经》。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写的古诗让我们过目难忘:冰心、金波、艾青、郭沫若他们的现代诗使我们难以忘怀。诗海拾贝、与诗同行,我们组织小组收集、分类诗歌,学习、创作诗歌,等一系列的活动,让我们进入了诗歌的店堂,感受诗歌的无限魅力。我们在收集分类诗歌中感受了合作的快乐。在诗歌朗诵会中,我的诗歌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此时此刻,我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伟大,诗歌的艺术魅力,我为自己身在一个拥有悠久诗歌历史的过度感到无比的骄傲和自豪!活动中,我们也学习到了许多知识,古诗对仗工整、韵律严格:现代诗语言自由,形式洒脱:儿童诗充满童趣,富有想象。还明白了诗歌的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和读懂古诗的方法。活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各种活动依然在我记忆深处。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自由徜徉,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2.这学期,我们开展了轻叩诗歌大门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一次综合性语文学习活动中,我们广泛地阅读了诗歌,不仅拓展了知识面,而且还深深地感受到祖国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体会诗中所蕴含的美丽与感情,了解诗歌的内涵,真是受益匪浅。
首先,我们小组的四名同学制定了活动计划,进行了明确的人员分工,各自回家搜集唐诗、宋词、元曲与现代诗,并将搜集来的资料聚集在一起,在组长的带领下,进行阅读与交流。在交流中,我们感受到了古诗与现代诗的不同之处:古诗的语言比较凝炼、内涵丰富;现代诗的写法则比较自由,更适合抒发诗人的情感;我们还了解到了诗歌的分类与诗歌的表现手法总之,我们学到了许多以前不知道的知识。这次活动,使我们在诗歌的海洋中畅游的同时,也大开了眼界。 当然,我们也学会了许多阅读诗歌、体会诗歌的技巧。例如:我们在读诗的时候,知道了去联系生活实际读、不同的诗比较着读、边描绘画面边读等,这些都是我们通过学习自己总结出来的经验,这些经验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了解诗歌,也可以让我们走进诗的意境中去,感受诗人当时的情感。
在学习了写诗歌的方法之后,我们还试着自己写了几首童趣盎然的小诗,感受了一回当小诗人的感觉。我们的诗中虽然还有着欠缺的地方,但字里行间都洋溢着童趣,令我们自己赞叹不已。
虽然这次活动时间很短暂,但轻叩诗歌大门,在我们面前展出了一个美丽的诗歌的世界,从而让我们挖掘到了诗歌海洋中的无数珍宝。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成长!
3.诗歌有着悠久的历史,在二千多年前,我国就有了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歌在中国文化的宝库中,就像一颗闪亮的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辉。本学期我们展开了与诗同行的活动,在这次活动中,我们走进了诗歌的国度,去欣赏诗歌,体会诗歌所描述的意境,领略诗歌独有的魅力。
首先,我们自发地分了组,制定活动计划,确定了每个人应该干的活,如:我们这组就由马昕宇等人收集现代诗,柯霁虹等人收集古诗,等一切都准备就绪后,就开始行动了,大家将收集来的资料按内容进行了归类整理,在网上将有关诗歌简介和诗歌背景的资料整理成文,这些对我们理解和欣赏诗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如:徐火通(teng)《御儿舟中别朗公》我们就是通过收集来的资料,品出了作者对朋友依依不舍的情感,诗人将自己对朋友的无限思念融入了钟声与鸡的鸣叫声中,将自己的情感抒发得淋漓尽致。
通过这次活动我们还收获了许多了知识,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了如何去欣赏诗歌,尝试了自己写诗,在这当中,让我受益匪浅的是欣赏诗歌的方法。就拿王昌龄的《出塞》来说,这首诗我是通过收集诗歌背景资料来理解欣赏的。在资料的帮助下,我体会到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耐人寻味,有历史变迁,征战未断的感叹,第二句写的是出征的人还未回来,多少个男儿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第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们的共同心愿,希望有龙城飞将的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当然,欣赏诗歌的方法还有很多,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平时欣赏诗歌时总结出来。尝试自己写诗也让我明白了写诗不一定要用多么华丽的词语,而是要写出自己眼中的事物,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活动结束后,我进一步感受了中国诗歌带给人美的享受,也让我明白了读一首诗,并不仅仅限于把这首诗背熟,而是要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情感,掌握并欣赏诗歌的方法,这样才算真正弄懂了一首诗。诗歌还有一大妙处,可以让人放松心情。当你觉得很疲倦时,不妨试试,闭上眼睛,跟着诗走进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那种感觉是你死读书读不来的。
这次活动虽然结束了,但我们对诗歌的热情还没有消逝,我们要多读诗,品味其中美好的乐趣,将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4.上个星期,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的活动。活动中,我们学会给诗歌分类,欣赏诗歌,还学写了儿童诗呢!。
活动一开始,我们先制定了活动计划。我们计划在一周的时间内,搜集关于诗的知识,学会给诗歌分类,能够正确地赏析诗歌,我们还希望能自己学写一首小诗呢!为了完成计划,我们确定了组长,并给每位同学合理地分了工。。
我是负责查资料的,上网进入了google页面,输入了关键词诗歌。哇!关于诗歌的知识可真不少呀,据google搜索统计现共有2850万个词条是关于诗歌的。我立即点开了其中几个网页,进入了诗歌知识的海洋《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距今已有了2000多年的历史,我国另外两部诗歌总集分别是《楚辞》《汉府乐》、,我国的元曲,是一种小令,兴盛于元代,大多由民歌而来,泰戈尔是亚洲第一位获诺贝尔文学奖的诗人。在诗歌知识的海洋里,我流连忘返,增长了许多知识。
通过这次活动,我的收获可不小。我们小组的同学搜集了许多的古诗和现代诗,可这么多的诗,涉及面这么广,怎么整理呢?当我们学会了给诗歌分类后,这些整理的事情就变得容易得多了,真是小菜一碟。我知道了诗歌分类可以按作者分、按题材分、按形式分、按体裁分我们按照作者给搜集来的诗歌分类,不一会儿,就把小山似的资料整理好了。
我们还学会了欣赏诗歌,知道了欣赏诗歌前,要先把诗多读几遍,可以联系生活实际读,可以用不同诗人写的诗对比着读,还可以边读边在脑海里描绘画面,走进诗中读。学会了这些,欣赏诗时,我们就可以体会诗人创设的意境,更加了解诗歌背后的情感和含义了。比如:读韩愈的《听颖师弹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划然变轩昂,勇士赴敌场。短短几句,让人感到琴声初起,仿佛小儿女在耳边窃窃私语。忽然,琴声变得昂扬激越起来,就像勇猛的战士挥戈跃马冲入敌阵。与敌人奋力拼杀,那惊天地、泣鬼神的情节仿佛就在眼前。
这段时间里,我们开展了与诗同行综合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我们了解了诗歌的起源,学习如何欣赏诗歌,学习在生活中运用诗歌,自己还尝试写了诗,从而体会到中外诗歌文化的博大精深。
在活动中,同学们分头搜集诗词资料,我负责收集宋词的资料。我一打开google输入宋词,马上进入了词的世界,屏幕上出现了很多著名的名字:苏轼、陆游、辛弃疾、李煜、李清照我轻快地点击着,尽情地欣赏着这些词人的流光溢彩的作品。我被陆游《卜算子?咏梅》中的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所吸引。读到李煜的《乌夜啼》时,我默默吟诵着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往来风。看到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我又沉浸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美好意境中
通过交流,我还阅读了不少唐诗、元曲、以及现代诗等诗歌资料,了解了以前不知道的许多诗歌知识。
我知道了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距今已有两千年的历史,它凝结了我国古代人民的智慧结晶。
我知道了诗歌如何分类。按题材分,有山水诗、咏物诗、边塞诗;按形式分,可分为格律诗、自由诗;按体裁分,分为童话诗、寓言诗、散文诗
我知道了从古至今诗人辈出。春秋战国时最著名的有爱国诗人屈原;在魏晋南北朝时,曹操父子三人为诗歌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在唐朝这个诗的王朝,像诗仙李白这样的人不胜枚举,涌现出了诗圣杜甫、诗佛王维,诗鬼李贺在宋朝,豪放词人苏轼、辛弃疾、陆游,具有婉约词风的柳永、李清照,他们共同造就了辉煌的宋词;另外还有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白朴、马致远,他们使元曲达到了高峰;现代诗人郭沫若、徐志摩等人的杰出作品影响深远。
我还揣摩着如何欣赏名家诗篇,我觉得首先要明白这首诗是描写什么的,是状物、写景、还是咏物记人;接下来,就要逐字逐句地分析、理解其中的含意;最后,体会诗人在诗中要抒发的情感。读诗有些好办法,例如,在读李白的《古朗月行》时可以用边想象画面边感受意境的方法去体会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的美妙描写,可以用已学过的中国地形西高东低的知识来理解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的句子,还可以用对比的手法来读高适的《别董大》和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体会诗人与友人分别时的情感等等,运用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我们走近诗人,理解他们的思想感情,这样,读了李清照《如梦令》,就能体会到诗人对自己红颜易老的哀叹含蓄;读了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就能知道什么叫亡国之痛了,也能想到苏轼《赤壁怀古》的一腔豪情。
与诗同行活动虽暂告一段落,但我觉得徜徉在诗歌海洋里的感觉,真是太奇妙了!如果把诗歌比作海洋,我觉得我只得到了沧海的一滴水;如果把诗歌比作花园,我得到的仅仅是百花中的一朵小花。我还得继续在诗的海洋里遨游,尽情地享受诗歌无穷的魅力。
在本单元中,我们开展了一次综合性学习轻叩诗歌的大门。在这次综合性学习中,我收获了许多,也知道了许多。
从上个星期三开始,我们就已经开始开展了这个活动。我们分好了小组,计划好每个人都干些什么,要怎样做之后,便开始匆匆忙忙地去准备。
我迫不及待地冲回家去,打开了我的百宝箱书柜。我就拿起了一本《古诗70首》来看。里面蕴含许多精彩、与众不同的诗。打开这本百宝书,可以闻到一阵又一阵古时诗人作诗的诗味。李白的《赠汪伦》表现出了桃花潭水是那样的深湛。杜甫的《春夜喜雨》表达了他对春雨来得及时的喜悦心情。范仲淹的《江上渔者》描绘了江上渔民冒风波危险、辛苦捕鱼的生活画面。范成大的《四时田园杂兴(一)》写出了宋代家夏天农忙的情景......
我还当了一回小诗人,创作了几首小诗,每一首小诗中都感受到天真活泼的感受。
在这次活动中,我知道了诗歌是很优美很有旋律的。让人读起来非常舒服、生动。我还知道了许多学习方法:了解诗的深刻含义,有感情的朗诵诗歌,有丰富想象力地去写诗歌......
在诗歌的海洋里,有无数的珍宝。让我们一起去轻叩诗歌的大门,让我们徜徉在诗歌的百花园中,让生活充满诗意,让诗歌陪伴我们一生!
生活中处处有诗歌。天真的儿歌、朴素的民歌,常在我们耳边回响。在是个的海洋里,有无数珍宝。
第六单元一共有两个部分:一个是《诗海拾贝》,另一个是《与诗同行》。在《诗海拾贝》这一部分主要写诗经、唐诗、宋词、元曲、现代诗和外国诗。《与诗同行》这一部分主要写儿童诗、诗歌故事等内容。在诗歌故事里,我学到了很多知识。都是以前我不知道的好知识。
在这次综合性的学习当中,我们举行了许多活动,如:举行诗歌知识竞赛、每六个人分为一小组制作一个小诗集。
通过这一次的综合性学习,我们不仅仅学到了很多诗歌,而且还学会怎么把诗歌分类;这样会更助于我们学习诗歌,也收集了很多的诗歌故事,更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自己写诗歌;应为这是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乐园。充满了自己的渴望,在诗歌里,我们可以放飞自己的心灵,我们的思维可以活跃起来,我们的想象力到了丰富的伸展,我们可以在诗歌里表带自己的渴望与情感。我们也学会了如何理解诗歌。
读诗歌的方法:1.理解词语的意思.2.联系生活实际.3.想象画面.
好心情诗歌篇8
读者不难看出我们的“雄心”:《诗歌读本》的对象涵盖各个年龄层次的读者,我们的编辑理念是:“让诗歌伴随一生。”
读者自然要问:你们为什么要编这样一套书?你们如何编这套书?
我们的编辑灵感,来自中国的“诗教”传统。其实,不仅是中国,世界许多民族,特别是希腊、印度这样的古老民族,都有一个诗教传统。
所谓“诗教”,按我们的理解,它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从大的方面说,也是更接近本义的,就是要以诗来管理、教化社会,以诗治国。这就是《诗大序》所说:“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莫近于诗。”这里有一个核心的治国理念,即对人心、民心、民情的重视,观人心、民心、民情的最好途径,就是听其声,所以又有“治世之音安以乐,其***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之说。这就是所谓“诗可以观”的功能。按儒家的理念,诗的最大功能还是对人的精神的引导、教化,这就是孔夫子所说的“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经解》)。也就是要通过诗歌的吟诵,发泄不满和悲苦,使情绪得以平复(“诗可以怨”),然后,通过诗的移情兴发、潜移默化的作用,涵养人的中和之性情(“诗可以兴”),由个人心灵的净化、性情的温柔敦厚,进而发展为人与人关系的融合,弥漫于家庭、社会以至国家,就可以达到天下的长治久安与和谐(“诗可以群”)。
对这样的儒家的以诗治国观,历来是有不同看法的,也有尖锐的批评,这里不作讨论。我们注重的是其中的一个合理因素,即对人的心性、内在精神世界以及人伦关系的重视,强调诗歌对提升、净化人的心灵的作用,移风易俗的作用。由此,我们想起了人们已经熟知的“人诗意地栖居”的理念,这样的联想大概是有道理的。
一位中学教师对这一理念作了这样的阐述:“人生活在两个世界里。首先我们生活在现实世界里,生活在一个世俗化的世界里,生活在一个充满着丑陋和污浊的世界里。但这绝不是生活的全部。我们每一个人还拥有另外一个世界,那是一个意义的世界,是一个诗意的世界。”这位教师说,“为了一种诗意的生活”,这就是我们今天需要阅读诗歌的“第一条理由”。(马小平:《走近诗歌》)
这自然是有感而发:今天的中国,人的情感的沙化,趣味的粗鄙,精神的沉沦,心灵的扭曲,人伦的丧失,人际关系的敌化、毒化,都到了崩溃的临界点,而且是全民性的,构成了真正的民族精神危机,社会危机。面对这样的现实世界,我们作为普通的教师、学者,普通百姓,总体上是无能为力的;但我们还可以“救出我自己”,这就是我经常说的,我们至少可以在自己和周围的小圈子里,创造一种“有意义的生活”,“诗意的生活”。这绝不是对现实的逃避,恰恰是以我们自己的方式,在我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和精神失落的现实社会对抗。而要创造有意义的诗意的生活,最重要也是最简捷的途径,就是阅读诗歌。这也是我们提出“让诗歌伴随一生”的理念的最基本的意义:在不间断的诗歌阅读中,人将永远保持对生命意义的探寻,对真、善、美的向往与追求,永远保持不断提升和净化自我心灵的态势,这确实是一个人“一生”的生命命题,也是我们面对假、恶、丑的现实,必须坚守的最后的人生底线。
我们不仅自己读,还要和朋友一起读,至少要和家人一起读。这样,我们不仅有充满诗意的生命个体,还有读诗写诗的家庭,读诗写诗的朋友圈,在这无诗、排斥诗的时代里,坚守一种诗的个体与群体的“存在”,哪怕是十分微弱的存在,这本身就是一首“诗”,一种意义。我们编选这一套《诗歌读本》,也是为了创造一个由编者、出版者、读者共同组成的诗的精神共同体。至少在我们拿起这套书时,能够感受到一点诗意,感受到现实中所稀缺,因而不免有些怪异,但却是超越时空,永恒的美好的诗歌,美好的人生的“存在”,这就够了。
“诗教”,还有一层意义,就是重视和强调诗歌在儿童和青少年教育中的特殊作用,这也是诗歌的教化功能的一个重要方面。
这首先是基于诗歌和儿童、青少年本原性的亲和力,诗与童心的内在契合。如一位儿童文学研究者所说:“人天生即具备歌唱的本能”,“在声音与节奏、韵律与情感之间,儿童天生地即与诗有一种最亲密的联系”,诗的创造“植根于这种原初的天才的想象力和本质性的儿童精神生活中”。(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如一位中学教师所说:“几乎在每一个人的一生中,都有一段诗意盎然的岁月,那是多愁善感、混沌初开的青春期,迷惘执著的深情,敏感纤细的心灵,仿佛只有诗歌才能诉说满腹的心思,书写对生活的最初的感应,因而,每个年轻人天生地就是诗人。”(严凌君:《人间的诗意――人生抒情诗读本・前言》)
于是,就有了阅读诗歌的第二条理由:“诗歌是教育,而且是最好的教育,它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因为诗歌是诗人灵魂的产物,灵魂的交谈方式是最能抵达根本的交流方式”,而且“诗歌能够使我们获得对世界最好的理解”。(马小平:《走近诗歌》)
而儿童教育学者们更看重诗歌的两个教育功能。首先,诗教“不仅适合儿童的天性”,而且“有助于激活(孩子自身潜在的)人类本原的精神自由与想象力”;而儿童心灵自由的保护与培育,又是人的“生命中最伟大的事件”,这不仅对儿童个体生命的终身发展,而且对民族精神的健全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其二,诗教“有助于儿童建立个人与古典文明或民族思想文化价值传统”,以及人类文明传统之间的“亲和联系”。(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这也是由诗歌的本性、本质所决定的:诗在文学的文类中,是最具精神性的,因此,杰出、伟大的诗人的诗,总是集中了时代的个体精神、民族精神和人类精神。在这个意义上说,读诗,特别是经典诗歌,是承接民族和人类文明精神成果的最佳途径。编选中国和世界最出色的诗歌,促进文明的传承,正是我们这套《诗歌读本》的一个重要动因和目的。
这当然也是有感而为。正值诗意年龄的儿童、青少年却不读诗,他们的生活也了无诗意: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教育现实。究其原因,首先是在应试教育的狂澜下,诗歌也以应试的面目出现,“那种非生命形态,是肢解后的残句片语,接受着一种指令性的观赏”,知识的灌输,解剖式的分析,使得最应亲近诗的孩子,望诗而生畏。(原珠海市第一中学曾宏燕老师语)
对诗的挑战,还来自电影电视动画。如研究者所分析,“对于儿童来说,生命经验有限,观看动画艺术自然有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但电影、电视、动画的想象是“直接的,确定的,***像化的,它具有一种特别的强制性,即让接受者没有自我创造和自我***想象的空间,只有被动接受和感知的自由”,因此,“我们如果只重视动画艺术,那么,很可能全世界儿童的想象力将来都是一样的”。这就会导致一个“十分可怕”的后果:“儿童的精神想象没有了自由和无限的可能性”。这样,通过诗歌的阅读来保护儿童的自由的想象力和个人创造力,就具有了特殊的重要性。可惜,至今中国的教育界和诗歌界,还很少有人注意到这“诗与视觉艺术本质上的对抗性”(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还不懂得越是面对教育手段的科技化,恢复诗教传统就越具有迫切性。我们编辑这套《诗歌读本》,为“诗教”而大声疾呼,实在是出于诗歌教育因应试、因视觉艺术的冲击而被边缘化的隐忧。
但我们也有自己有限的信心,还是基于前面所说的诗歌与人,特别是儿童、青少年本原、本质上的血缘关系,即所谓“人在,诗在;青春永在,诗永生”。我们甚至觉得,教育的所有领域:幼儿教育,小学教育,中学教育,以至大学教育,成年教育,老年教育,都是诗歌“展翅飞翔”的广阔天地。这些年,诗歌界一直在讨论如何走出只有诗人读诗的小圈子和困境,却很少注意到诗教给诗歌发展和传播带来的巨大空间和可能性。而在我看来,一个时代的诗歌的生命力,很大程度上要看诗歌能否进入年轻一代的精神生活。因此,编选这套《诗歌读本》,也是一次沟通诗歌界与教育界,大学与中小学教育的自觉努力,因此请来了诗歌研究的专家洪子诚教授和我共同担任主编。本书的编者也大都是诗人和诗歌研究者,这样也就同时增强了这套《诗歌读本》的学术含量。
我们确实是把《诗歌读本》的编选当作学术工作来做的。这就说到了我们“如何编”,即按照什么原则来编选,其理论依据是什么的问题。大体有两大依据和原则。
我在编辑工作一开始,就提出“人类个体发生和系统发生的程序相同,儿童时代又经过文明发达的历程”的人类学基本原理,这是我们编选这套《诗歌读本》的理论基础”(《〈诗歌读本〉编选杂想》,文收《钱理群语文教育新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我们强调,人对诗歌的阅读是一个生命的成长的过程;也就是说,人在生命成长的不同时期――童年,少年,青年,中年,老年,和诗歌发生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诗歌阅读的需求和期待。因此,我们要根据人的生命成长、心理发展的不同需求来编读本,在人生命和心理发展的不同阶段,提出不同的诗教要求,也就有不同的选文与编排。
我们正是根据这样的编辑思路,将全书分为六卷――
学前卷。分两个阶段:从出生到进幼儿园之间的诗歌,是父母吟唱给孩子听的,是所谓“母歌”。其特点是诗教与乐教的统一,突出的是“歌”的特点,只为好听,意义并不重要。孩子在聆听、歌唱中学习母语,培养孩子的听觉思维,在听中感悟生命的欢乐、自由和神秘。
从孩子进幼儿园开始,就意味着进入一个群体,进入了“儿戏”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群体的歌、舞、诗、画的统一,是更接近原始艺术的。我们在这一卷里,编选的“游戏歌”“问答歌”“数字歌”“连锁调”“谜语歌”“拗口令”“颠倒歌”等儿歌,都有这样的特点。这一时期的诗教的主要功能是在语言游戏中培育孩子对语言(特别是语音)的感觉与趣味,对五官,特别是听觉、视觉、躯体的感觉,培育孩子的自由想象力。
小学卷。和学前相比,这一阶段的诗教有三大特点:一是直接面对文本,逐渐和歌、舞、画分离,成为***的文字阅读;二是由群体的游戏性阅读变成个体的阅读行为;三是除声音层面外,开始注意诗歌的意义层面。
因此,本卷的编选突出的是“儿童的思维”“儿童的情感”“儿童的生活”(包括儿童家庭和集体生活和儿童在大自然中的生活)“儿童的智慧与德行”等,其功能在培育童心、童趣、童思、性情、情感、智力和品德的全面发展。
本卷虽不分初小和高小,但特地编选了主要供小学高年级学生阅读的《少男少女们的歌唱》和《祖国土》两个单元,突出“成长”的主题,表现少年意气和精神,并引导孩子的视野由家庭、学校,扩展到祖国与世界。
本卷诗歌的诗体也很丰富,除儿童诗之外,还有童话诗、寓言诗、哲理诗等。
初中卷。少年时期是人一生中感觉最敏锐,情感最丰富,想象最活跃,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心理变化最大的时期。适应这样的成长特点,我们将本卷的诗歌定位为“生命幻想曲”,以生命母题组织单元,展现人和自然的关系,人与自我、他人、社会,以及历史的关系,这些都是少年期最基本的生命命题。所选的诗歌,大都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和丰盛、无羁的想象,并且充溢着生命的亮色,这是为孩子一生的精神成长垫底的。
少年也是诗的自觉意识觉醒的时期。为此,我们特地组织了诗的要素单元,对每首诗都作了详尽的导读,引导学生鉴赏诗歌,并撰写了介绍诗歌基本知识的专题,引导孩子自己朗读诗、写诗。
高中卷。学生从少年逐步走向青年,思想、感情都趋于复杂,这是接触“现代诗”的最佳时期。因此,本卷以现代诗的阅读与鉴赏为中心,分别展示现代诗的多义性,风格和抒情方式的多样性,以及现代诗的结构和层次。除导读之外,还编选了有关的分析、讨论文章,以引导学生对诗歌的理解逐渐进入诗学的层面,在感性的激发之外,也多一些理性的沉思。
高中卷我们也设置了“中国古典诗歌的鉴赏”部分,试***引导学生从中国古诗词的特点入手,去鉴赏中国传统诗歌。每首诗后面,都附录了研究专家精到的点评和相应的阅读提示,目的不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诗本身,更提供鉴赏方法,以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
大学卷。大学和大学以后阶段的诗歌读者,大都本身就是诗人或诗歌研究者,他们对诗歌有一种迷恋和探索热情,因此,本卷的定位是:“诗道寻踪”。从表面上看,似乎更偏向于对“诗”本身的理性思考,所展现的是“诗歌在现代社会的位置及诗歌文化的多个侧面”。但诗的背后,仍有人、人的精神世界;诗学所要追问的,最终是诗道,人之道。它涉及精神与身体,个体和社会、历史,语言和人的思维,古与今,中与西,以至纯与不纯,小与大,自由与规范,少数与多数等社会、历史、美学、哲学问题。如本卷编者所说:“读一首诗,同时也是接近一种生活方式和想象方式;理解诗歌的目的,最终在于理解自我,理解那洋溢在语言之中的、生生不息的精神创造力。”――这样,对诗的理解,又回到最初的个体生命的精神自由与创造:这也是诗教的本质。
老人儿童合卷。这是人的生命的一个合题:老人与儿童相遇。这也是诗教的一个合题:老人和孩子一起读诗。本卷命名为“憩息诗乡”,诗分“天道”“人心”“童心、童趣”三篇,而且全选中国古典诗词,这都有返元、归根之意。
这样,本书的编选也就此画了一个圆圈。
这套《诗歌读本》编选的第二个原则,是追求“家庭诗教”“学校诗教”“社会诗教”的合一。因此,本书定位为这三类诗教的阅读读本,它的预设读者是家庭的祖、父、孙三辈人,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社会上热爱诗歌的老、中、青三代人。
我们特别注重的,是家庭诗教。这是一个至今没有引起充分重视的教育问题,却又存在着巨大的需求。家庭诗教的最大意义,在于为家庭营造一个浓郁的诗性空间,让亲情在诗中得到升华,研究者甚至说:“当每个家庭都自由地传出诵诗声与音乐声时,中国的现代文明就会产生真正的变化。”(李咏吟:《诗教与儿童精神生活的自由》)《诗歌读本》编选的一个重要动因,就是要为家庭诗教提供一个切实可用的文本,具体可操作的途径。我们设想,家庭诗教可以以不同方式贯穿一生的阅读。学前阶段,以“母教”为主,由母亲(或父亲)给孩子吟诵诗歌,或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儿戏”,在游戏中读儿歌。小学(尤其是初小阶段),由家长和孩子一起读诗,家长给以适当的讲解。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的诗教,应以孩子的自主阅读为主,但家长也要自己读诗,这既是自我精神提升的需要,而且也可以和孩子一起讨论诗,交换彼此阅读的体会,这应是父母和青少年时期的孩子进行精神交流的一个较好方式――在这一时期孩子和父母的交流常有障碍,一起讨论诗,是最容易沟通的。最后,是老年的祖父母和幼年的孙子、孙女一起读诗,这既是彼此的精神需要,也是沟通祖孙辈的较好途径。
好心情诗歌篇9
然而在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存在着这样一种教学方法:教师对诗歌进行详细地讲解与分析,告诉学生这句诗的意思,这首诗运用了什么表达技巧,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哪些内容是鉴赏的重点……这种以教师讲解诗句含义和写作技巧为主的教学,只能是培养出能回答各种诗歌练习的解答机器。许多学生在经过了三年的初中学习后,朗读诗歌如初学绕口令,一字一顿,既不顺畅,又无法读出诗歌的意境和韵味,更不用说真正体会到诗歌语言中所蕴含的深刻含义。这样的诗歌教学,不仅削弱了诗歌的美感,而且扼杀了学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
其实,诗情、诗意、诗心、诗兴潜藏在每一个人的心中,古代的文人墨客常因诗兴大发而“朗咏长川”,古代的私塾学堂也常是“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古人又有“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歌是读出来的。我们今天的诗歌教学,应该归其本真,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诗歌,爱上诗歌。
一、创设情境,在“境”中读
诗歌是无谱的音乐,欣赏音乐要用“心”聆听,整体感悟。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用“心”去聆听诗歌呢?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情境,一个富有情趣的谜语,一幅优美的***画,一首动听的曲子,一段诗化的开场白,都能营造美好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兴奋起来,产生强烈的学习新诗的欲望,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快快乐乐地诵读诗歌。
在教学贺知章的《咏柳》时,借助课件给学生展示这样一幅鲜活的画面:湖面波光粼粼,岸边的柳树枝繁叶茂,绿荫阴翳,微风过处,柳枝婆娑起舞,婀娜多姿,满目陶醉的诗人兴而作诗,再配上《咏柳》的音乐,置身于这样的情境中,学生感受到了春天的美丽,受到了美的熏陶,对诗歌学习充满了兴趣,学生和诗人的感情产生了共鸣。在有声有色的情境中和诗人同吟同诵,读出了柳树之美,春风之美,春天之美,自然之美和生活之美。
二、发挥想象,在“画”中读
歌语言是高度凝练的语言,具有很强的概括性。学生要能穿透短短的几行诗,甚至几个字,去读出“画面美”“内涵美”,就得借助于想象和联想。吴世昌先生说,“诗词需有想象”,运用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还原诗歌的场景,获得审美享受。每一首古诗都像是一幅或浓墨重彩,或清新淡雅的山水画,在这样的山水画中,常会有留白之处,引人无限遐想。在诗歌教学时,如能引发学生的想象去读诗,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
三、挖掘情感,在“情”中读
诗是有感而发,优秀的诗作都是诗人感情被现实生活激发点燃后抒写的,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歌,诗歌的感情包含在字里行间,所以有人认为诗学就是情学,认为诗是心灵的燃烧。古人读诗或低声吟哦,或漫声长吟,古人称作诗曰“吟咏情性”“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不足故咏歌之。”所以读诗一定要进入角色,把自己的感情投入进去,才能读出诗情,读出诗味。如果冷冰冰地以旁观者的身份来朗读,就会索然寡味。因而在诗歌朗读时,要注意引导学生挖掘诗歌情感,让学生与诗人形成感情共鸣,带着浓浓的深情才能读出诗情进而读懂诗人心中喷薄的情感。
好心情诗歌篇10
关键词:诗歌教学;预习;活动设计
诗歌鉴赏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诗歌的学习无论在陶冶情操、培养审美情趣,还是在引导青少年健康成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就目前的职高学生而言,相对薄弱的学习基础使得他们无法理解诗歌广博的内容和深刻的内涵,使得诗歌教学在教和学两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困难。怎样调动学生学习鉴赏诗歌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除了教师在课堂上在教学方法上下工夫外,笔者认为诗歌学习课前的预习活动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环。
一、诗歌趣味预习活动的意义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学生通过预习自己阅读课文,动了脑筋,得到理解。当讨论的时候,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的结果正相吻合,便有独创成功的;或者见到自己的理解与讨论结果不相吻合,就会作深入的思索。并且预习的时候绝不会没有困惑,困惑而没法解决到讨论的时候就集中了追求解决的注意力。这种、思索与注意力足以鼓动阅读的兴趣增进阅读的效果有很高的价值。”这句话高度概括了预习的重要性。
目前诗歌鉴赏课的预习准备活动一般都是让学生在课堂教学前自己朗读几遍诗歌,解决字音问题。甚至由于教师没有强调,学生也不重视,往往会忽视课前预习这个环节。随后的课堂教学中,教师简单的几句开场白后就匆匆进入对课堂内容的讲授,没有预热的过程,这也就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而诗歌趣味预习活动,就是在诗歌教学中的一般诗歌鉴赏课前预习的基础上,教师精心设计、组织引导学生开展读、写、找、做、演等形式多样的语文综合活动,通过饶有趣味、富有创意的活动开展,迅速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对将开始学习的诗歌产生积极的认识倾向,从而激发起学生继续学习和深入阅读诗歌的兴趣。趣味预习活动是诗歌学习过程的一个良好开端,是学生自觉运用所学知识和能力对新的诗歌预先进行了解、求疑和思考的主动学习和鉴赏的过程。教师精心设计安排的各种形式的适合职高学生特点的诗歌预习活动,不仅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各方面的语文综合能力,而且在活动过程中能使学生获得学习乐趣和成就感,能更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诗歌学习的兴趣,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诗歌趣味预习活动设计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有“好”才有“乐”。那么,怎样设计独具魅力的诗歌预习活动,使之既符合职高学生的学情,又能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心呢?在听取了一些优秀教师的经验后,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有以下几种活动可以供参考。
1.故事讲述活动
以职高学生的特点来看,很多学生对于枯燥单调的诗歌分析不感兴趣,但是对一些生动有趣的奇闻逸事、历史典故、背景故事等兴趣浓厚。所以教师在安排诗歌鉴赏的预习活动时,可以设计一个小故事讲述的活动。教师在课前,结合所学诗歌的内容和特点,有针对性地布置寻找与诗歌、诗人相关的小故事任务,引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上网搜寻等途径找一些与所学诗歌作者、写作背景、诗歌内容、诗歌主题相关的短小精悍、生动有趣的小故事,然后在课上交流。在这个环节中,学生不仅可以积累一些文学知识,而且可以通过故事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主旨。更重要的是,这个活动可以引起学生的猎奇心理,使他们产生从对故事到对诗人再到对诗歌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等诗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寻找与赤壁之战相关的历史故事,讲讲铜雀台和二乔,讲讲周瑜;学习边塞诗歌时,可以说说飞将***李广以及李广射石的典故;而李白、杜甫等诗人的逸事更是数不胜数。相信通过讲述和听取小故事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诗歌学习兴趣。
2.媒体制作活动
白居易云:“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学生情感的触发往往与一定的情境有关。教师在诗歌教学时,往往会根据诗歌的特点,利用教学设备、教学用具创设一个可观可听、声情并茂的良好氛围,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刺激,激发学生的联想和想象。教师可以在诗歌鉴赏课前设计一个多媒体课件制作活动。由教师与学生或是学生与学生合作,在课前制作多媒体课件,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情境之中,深入体验诗歌的内涵。
媒体制作活动要求学生课前预习诗歌,大致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诗人的情感,才能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利用网络寻找需要的媒体;而在媒体寻找和课件的制作过程中,学生要把所有的感官都投入进去,听音乐、观看视频,理解相关素材的内涵。这个过程,不是简单的说教,寓教于乐,易于拨动学生的心弦,引起学生思想共鸣,进而把学生带入诗文描写的意境之中。这种预习活动更生动活泼,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可以安排爱好音乐的学生,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或是诗歌内容主题来寻找、选择相应的音乐作为课堂教学的背景音乐,或欢快、或忧郁、或激昂、或哀婉来渲染一种学诗的氛围,加深学生对诗歌的理解。例如学习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诗时,学生选择了与此诗同名的民乐《春江花月夜》作为背景音乐,来感受诗的意境;而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时,学生则找到了琵琶演奏名曲《十面埋伏》来体现诗歌中“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琵琶弹奏技巧。
除了音乐,影视媒体更能使学生闻其声、见其形,如临其境,愉快地进入诗歌的特定氛围中去,产生对诗歌学习的兴趣。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制作***片和音乐相结合的简单的课件,而对于一些有较高计算机应用水平的学生如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更是可以提高要求,让学生加入视频媒体来制作课件。如学习诗歌《致橡树》,可以让学生制作一段优美的音乐和展示凌霄花、小鸟、泉源、险峰、木棉、橡树等的***片相结合的课件,并找一些爱情短片的视频,给学生一个直观的感受。学习《念奴娇・赤壁怀古》就可以制作一个插入《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视频片段的媒体,来加深理解。一些诗歌本身已被改编成了电影、动画和戏曲,如《木兰辞》《孔雀东南飞》等,制作媒体课件时,可以插入相关片段,让学生在欣赏影片后,加深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人物性格的把握。
3.改编表演活动
在诗歌学习鉴赏课前,教师还可以指导学生预先把诗歌中的一些重要的场景、片段改编成1~5分钟的短剧,在课前完成剧本的写作和短剧的排演,然后在课堂上学习相关内容时进行表演,然后与学生一起分析评价。在剧本的编写和排演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体会到当时的情境和诗人丰富的情感,并引起学生对诗歌的高度兴趣和共鸣。
在学习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时,可以先让学生设计可以展现当时困苦生活的场景,让学生表演年迈的杜甫和顽皮的村童,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的理想。再如可以让学生通过预习,将《静女》这首诗歌改编成一个短剧,通过对青年和静女的扮演,展示一对青年约期幽会的生动情景。要表现出赴约等待对方时的急切心情,相见后馈赠信物,双方内心的喜悦等。让学生更好地体会静女的顽皮、活泼,男青年的忠厚淳朴的形象。
经过学生对诗歌“改编―表演―评价”这个过程,不仅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所收获,达到了乐学和善学的统一。
4.绘画创作活动
诗和画一直以来有着密切的关系,诗歌的创作往往情景交融,通过写景来抒情。很多诗歌都用文字描绘出了一幅幅美丽的画面。中国古代诗歌中就有不少题画诗,而后人也为许多前代的诗歌配上了与之意境相符的插画。对于职高生,特别是艺术专业的学生,教师在课前可以设计一个绘画创作的活动,针对一些写景的诗歌或是句子,让学生把诗歌中的意象、景物用画笔简单地描绘出来,形成一幅简笔画。通过绘画创作活动。不仅可以实现引起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还可以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他们的动手能力。
如学习陶渊明的《归园田居》、陆游的《卜算子・咏梅》时,教师可以布置预习活动任务,让学生将其中的“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田居悠闲景象,“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的梅的高洁形象画出来。而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短短的二十八个字描述了九种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夕阳。更是可以让学生据此描绘出一幅凄凉动人的秋郊夕照***,来理解旅人凄苦的心境。
5.设问质疑活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实践证明,疑问、矛盾都是思维的“催化剂”,能有力地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每个人都会有好奇心,都会有探索了解未知的事物欲望。一旦这种感觉被引发了,就可以挑起他们对事物的求知探索的兴趣,带动他们主动去学习。因此,教师可以设计一些设问质疑类的预习活动,通过巧妙设置一些与诗歌内容、主题相关的,又具有趣味性的问题,激起学生追根溯源、解决疑难的欲望,使学生带着疑问和好奇心去学习、讨论,最终形成自己的理解。
例如在学习诗歌《静女》时可以让学生讨论“你看过的影视剧中的哪个女主角最符合你心目中‘静女’的形象”,并让学生在诗歌中寻找两者相似的依据。学生往往会找出自己熟悉的影视剧中的经典人物如黄蓉、“小燕子”等与静女相比较,积极讨论两者的相似点。这比单纯的分析更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引起学生积极思考,深入探究诗文内容,提高学生课堂听课的效率。
诗歌趣味预习活动中,学生是活动的主体,活动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和个人活动两种形式结合开展。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导。教师要勇于创新,针对不同的诗歌,寻找出最适合的趣味预习活动方案,并积极鼓励与引导学生,或是共同参与到活动中去,引领学生有效地完成预定的活动目标,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兴趣,优化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