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名篇篇1
欧阳修晚年又花了许多时间重新修改毕生所写文章,妻子劝他说:“你何必这样辛苦呢?难道还怕先生来骂你吗?”欧阳修笑着回答:“不是怕先生发火,而是怕后代人讥笑。”
看到这则小故事,我想到了苏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名家名篇的一个处理原则:尽量忠实于原文,力求保持“原汁原味”――大有敬畏名家之嫌。
而事实上,很多名家本人非常谦逊,并不自负,并无太大的架子,他们自身非常重视文章的修改,***在《反对***八股》一文中写到:“鲁迅说‘至少看两遍’,至多呢?他没有说,我看重要的文章不妨看它十多遍,认真地加以删改”;很多名家也乐意接受别人的修改意见,古今中外“一字之师”的故事不胜枚举。
初中生人生价值观、世界观等尚未成熟,还缺乏一定的鉴别力,教材选文担负着塑造下一代灵魂的重大使命,稍有不慎,其负面影响不堪设想。
初中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章,大多是万里挑一、文质兼美的名家名篇,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提供了丰富隽永的材料。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名家名篇亦非十全十美,鉴于种种因素,难免有瑕疵。考虑到教材选文育人的重大使命,过分拘泥于“原汁原味”,大可不必,其中的瑕疵还可能是有危害性的。按欧阳修和***的意思,名家名篇中的瑕疵决不能留给后代人。
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名家名篇中的瑕疵,大致有以下十种情况:
一、立意的缺憾
作为教材,其选文无疑应该是思想性和艺术性有机结合的典范。九年级下册铁凝的《生命与和平相爱》一文注释中说道:“犹太民族是人类历史上饱受苦难和屡遭迫害的民族。”而同一册书中所选的莎士比亚的《威尼斯商人》中被一群人用“聪明才智”和所谓“友情爱情”戏弄、歧视的对象――高利贷者夏洛克恰恰也是犹太人!这样看来,《威尼斯商人》的立意中是不是带有种族歧视思想的致命嫌疑呢?作者为什么不选英国人去“戏弄”?如果这样,那么这篇文章也许不太适合初中学生研读。
二、风格的矛盾
法国作家布丰的《松鼠》开头写到:“松鼠是一种漂亮的小动物,驯良,乖巧,很讨人喜欢。”而苏教版教材还将结尾“松鼠也是一种有用的小动物。它们的肉可以吃,尾毛可以制成画笔,皮可以制成皮衣”保留,风格显得极不协调,而且与当今保护野生动物的时代呼声格格不入。而有的版本干脆将这两句话或最后一段彻底拿掉了,这种做法无疑是好的!
三、语法的费解
受时代的变迁和作者的经历、个人风格等因素影响,一些名家名篇中难免出现一些细微的语法偏差,选文者也不能忽视由此给学生带来的不便。郭沫若的《石榴》一文的结尾“禁不住唾津的潜溢了”,似乎是文言与日语的杂糅,这也许与郭沫若长于古文字研究和在日本生活了整整20年有关。鲁藜的名诗《泥土》这样写道:“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似乎缺少成分,有的版本在“就时时”与“怕被埋没的痛苦”之间加了一个“有”字,细细读来,加了之后顺畅多了。
四、用语的重复
郭沫若的《石榴》中“它对于自己的戏法好像忍俊不禁地破口大笑起来”一句,“忍俊不禁”(指忍不住要发笑)与“破口大笑”;泰戈尔的《金色花》中“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一句,“暗暗地”与“匿”(暗中,偷偷地);巴金《繁星》中“我最爱看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一句,“密密麻麻”与“繁”……这些用法是不是有多此一举的重复之嫌呢?
五、标点的疏忽
标点符号是文章中的“音符”,一“点”也不能忽视。丰子恺《给我的孩子们》中写到:“这是何等可佩服的真率,自然,与热情!大人间的所谓‘沉默’,‘含蓄’,‘深刻’的美德,比起你来……”句中第二、三、四个逗号删掉似乎更好。歌德《二裂银杏叶》第二节写到:“它是一个有生命的物体,在自己体内一分为二?还是两个生命合在一起,被我们看成了一体?”如果歌德本意是选择疑问的话,那么译者是不是要将第一个问号改为逗号呢?李森祥《台阶》中“晚上他一个人搬砖头、担泥、筹划材料,干到半夜”一句,两个顿号是不是要改为逗号呢?苏轼《水调歌头》中“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句尾用了句号,而王建《十五夜望月》中“不知秋思落谁家”句尾却用了问号,从语法角度分析,是不是矛盾呢?郭沫若《石榴》中“红玛瑙的花瓶儿由希腊式的安普剌变为中国式的金,殷、周时代古味盎然的一种青铜器”一句,逗号若改为破折号是不是表意更科学?屠格涅夫《鸽子》一文,段落省略应为十二个点啊,也许是译者或编者的失误吧?
六、材料的失真
《纪念白求恩》开头说“白求恩同志是加拿大***员,五十多岁了”,鉴于当时的条件,***没搞清楚,只说了个大概,如今考证出来当时白求恩应为49岁(注释中指出,其生卒时间为1890-1939),那就应该改过来,以示尊重史实,尊敬逝者,珍视国际主义精神。“实事求是”是***和我们***人一贯的主张。
七、事理的谬误
郭沫若的《石榴》一文有这么一句:“秋天来了……露出一口皓齿,那样透明光嫩的皓齿,你在别的地方还看见过吗?”郭老的意思也许是描写秋天成熟的石榴,而事实上成熟的石榴裂开后露出来的石榴籽儿多为粉红色的,“皓齿”的“皓”意为“白”,要是“白”的,恐怕是没熟的吧?看来这个看似绝妙的句子似乎有点儿违背事理的低级谬误。
八、认知的偏颇
曾卓的《宁静而深远的意境》中“李白就曾将床前的月光误以为是霜”一句中,“床”字,作者可能与十之八九的人一样解释为“睡床”,而忽视了“井床(井上围栏)”“马扎”“胡床(即绳床、交床)”等争鸣意见;“疑”字,作者也可能忽视了“好像”这一较为合理的解释――李白也许是借景抒情,即借助如霜般皎洁清冷的月色烘托彻夜难眠的自己飘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如此说来,作者以此句作为第三节的佐证似乎不妥。莫非教材编者也想将这误读进行到底、留给后一代?
九、用字的通假
为适应现代汉语使用规范化的需要,有不少词语的使用逐步地统一起来。有些词语在一定历史时期可能是规范的,随着历史的变迁,也许就变成了“通假字”了。鲁迅《社戏》中“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一句,“水气”现应改为“水汽”,“的”现应改为“地”。《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的“扁”,《社戏》中的“偶而”,根本没有必要加个注释说现在写作“匾”“偶尔”,直接改掉便是!《故乡》中指代故乡和动物“猹”的“他”现应分别改为“她”和“它”,教材上倒是连个注释都懒得有了。
十、语言的混杂
钱钟书在《围城》一书里不无幽默地写道:“汉语里掺杂的英语,不似满口牙中镶的金牙,不仅装饰,还能吃饭,倒像牙缝中的肉,显示你的所吃之物。”对于汉语中夹杂其他语言的现象,有的学者干脆说“纯粹是米饭里掺进来的沙子,除了硌牙没别的用场”。可鲁迅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Ade,我的蟋蟀们!Ade,我的覆盆子们和木莲们!”一句,却还是夹杂了德语,显然影响了民族语言的纯洁性,会给学生带来不可小觑的负面影响。如果把“Ade”直接改为“再见”“别了”丝毫不影响作者意***表达。从中考作文中类似“你会怎么办?生气!愤怒!抓狂!NO,NO,这样是不好的”“Oh,my god!老爸,你可不可以有点新意啊!”这些不伦不类的句子中,我们是不是可以看到负面影响的后果呢?
名家名篇,瑕不掩瑜。教材编者若能针对初中生实际恰当处理其中的瑕疵,那么名家名篇必能在青少年读者的心坎上散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名家名篇篇2
【设计理念】
新课程改革启动之后,新编语文教材非常重视文学作品的编选,很多名家名篇进入中小学语文教材。名家名篇成为课文,是教师的教本、学生的读本,其本身变成了一个媒介,承载着体现、完成语文教学目标,培养学生语文能力的重要任务。
名家名篇多是美文,文质兼美,它的浓烈的感情和优美的语言使其深受师生的喜爱,既是学生学习规范语言的典范,又能给予文化熏陶、情感熏陶和审美的愉悦。在一篇篇语言优美的作品中,学生可以与作者共同经历一件件感人至深的往事,可以去结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可以与作者同游美景,可以听作者畅谈人生,得到启示。教好名家名篇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名家名篇的学习有助于学生形成基本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语言鉴赏力的培养。
景山学校的小学语文教学一直坚持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每一位语文教师都是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领路人。
《珍珠鸟》是我国当代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的一篇散文佳作,创作于1984年。作者将自己对珍珠鸟的喜爱之情融注在对珍珠鸟的描写之中,把人的性灵赋予活泼可爱的小鸟。在文章结尾抒发了自己深切的感受,富有哲理意味。作品情感浓郁,描绘细腻,朴素而有文采,恰似一颗滚圆的珍珠,是引导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好作品。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我认为是引导学生通过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到正是因为“我”对珍珠鸟给予爱,才享受到这份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理解作者的爱鸟之情,在领悟信赖是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基础上,思考如何才能获得这份信赖。
2.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品味作者对珍珠鸟样子、动作的具体描写,学习表情达意的方法。
3.阅读名篇佳作,掌握生字、新词,积累语言。
【教学活动及意***】
一、简介作者――初识作家
冯骥才(1942- ),当代著名作家,天津人。他写了很多优秀的作品,著有长篇小说《义和拳》(与李定兴合写)、《神灯前传》等,短篇小说《雕花烟斗》,中篇小说《啊!》《神鞭》,分别获得全国优秀短篇、优秀中篇小说奖。他的很多篇散文选入了小学语文课本当中。
【设计意***:在名家名篇的教学中,应重视阅读前的准备,从文章的写作背景或对作家的简介切入教学过程,提供并鼓励学生检索相关信息。为学生提供作家的文学贡献或作品的写作背景知识,也可以让学生在课前搜集整理作家作品的有关资料,这样有助于拉近学生与作者的距离,为学生比较准确地把握课文打下基础。】
二、检查字词――学习名篇丰富的语言形式
1.生字词:葱茏:形容草木青翠茂盛,文中描写的是吊兰(出示***片)、文豪(杰出的大作家,有经典著作流传于世,同学们学过的老舍、巴金等都可以称为文豪)、画框(师板书笔顺)、享受、瞅、咂、眸子(眼睛)、流泻(迅速地流出,通常指液体,文中指作者的感受,出示句子: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
【设计意***:掌握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是学习理解课文的基础,是重要的教学目标之一。教学中要根据字词特点,在音、形、义等方面有所侧重,提高学习效率。】
2.多音字:垂蔓、书背、似的。
3.儿化韵:球儿、雏儿、一会儿。
4.轻声:朋友、小脑袋、名字。
教师鼓励学生找出课文中其他的轻声词语,重点理解“小家伙”(对小孩儿的亲切的称呼)。
师:课文中指谁?(小珍珠鸟)谁找到了这样的句子,给大家读一读?
师:作者把珍珠鸟称为“小家伙”,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一个亲切的称呼就让我们感受到“我”对珍珠鸟的喜爱。这份爱还表现在哪儿呢?让我们一起到课文中去感受。
【设计意***:名家名篇中词语的运用是十分丰富的。这些词语打开了学生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经常阅读积累,这些词汇会在学生的记忆中形成自己的语言词汇库,在学生说话或进行写作的时候也就自然地加以运用,这有利于促进学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本文语言形式非常丰富,教师应在学生自读预习的基础上引导、鼓励学生学习,甚至可以进行归纳总结。】
三、感受“我”给予爱――整体把握课文
【设计意***:任何一篇文质兼美的作品都是一个整体,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作者都会对作品内容有整体的考虑。名家名篇的教学一定要先从整体上感知作品内容,然后抓住线索,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感情。】
1.指名读课文,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作者对珍珠鸟样子的描写。
3.你还从哪儿感受到“我”对珍珠鸟的那份爱?批画相关内容。
【设计意***:这一设计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关注线索。名家名篇取材广泛,结构灵活,但作者的写作意***明确集中,思路线索清晰而贯穿始终,可以说线索是文章的脉络。本文内容丰富,既有对一对大珍珠鸟的描写,也有对小珍珠鸟的描写,而“我”对珍珠鸟的爱虽然着笔不多,却是贯穿文章的线索。抓住文中的线索,便可对作品的思路了然于胸,有助于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交流:
(1)为珍珠鸟创设安全的环境。
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它们就像躲进深幽的丛林一样安全,从中传出的笛儿般又细又亮的叫声,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引导学生再次体会比喻的方法(像……一样、笛儿般)及其表达效果:写出了珍珠鸟具有安全感。
我很少扒开叶蔓儿瞧它们。
我呢?决不掀开叶片往里看,连添食加水时也不睁大好奇的眼去惊动它们。
小结:给予珍珠鸟安全就是给予爱。
(2)给它自由。
我不管它。
我只是微微一笑,依旧写东西。
四、理解“我”享受爱――品味作家笔下的细节描写
1.学习理解小珍珠鸟的活泼、调皮、淘气。
师: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怕人什么?(伤害它、限制它)而一旦这些都不会有之后,鸟的本性就完全表现出来了。什么本性?(活泼、淘气、调皮)你感受到了吗?
重点学习理解第11自然段。通过学生自己设计填空的形式,引导学生抓住动作描写(细节),体会小珍珠鸟亲近“我”的情意。
【设计意***:名家名篇中作者的炼字遣词可谓匠心独运,教学中应结合具体作品的语言风格,引导学生充分领略和欣赏课文的语言美,尤其要进行品味,甚至有时要“咬文嚼字”,理解语言文字的含义,体会其运用的精美、准确,这是感悟汉语魅力的传统而重要的途径。】
2.体会“我”享受亲近的情意。
师:(联系学生自己养宠物或小动物的经历)当你与它熟了之后,它的表现、与你的接触、亲近,对你来说都是什么?(享受)作者和你们的感受是一样的。
师:“我”还享受到了珍珠鸟哪些亲近的情意呢?
享受友好(第12自然段),享受信赖(第14自然段)
师:请你认真默读这段话,想一想,这是怎样的信赖?画下相关语句,做简单批注。
3.情境写话。
师:不仅是“我”看到了这样感人的画面,还有谁也看到了?(大鸟――小鸟的父母)它们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想什么?请你展开想象,试着写一写。(配乐)
【设计意***: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的过程中,除了读、思、说,写也是非常重要的。写可以促进学生的思考。读书时的所思所感是零碎的、感性的为主,而且稍纵即逝,及时写写自己的心得感受,可以督促学生整理自己的思想与情感。学生读文至此,也会被小珍珠鸟这令人意外的信赖所感动,他们也想表达自己的感受,不吐不快。创设情景、写话的设计给学生提供了一个抒发自己感受的机会。】
4.学习理解“我”的感动与思考。
师:这份意外的亲近使我油然而生一种感受。指名读、齐读:我笔尖一动,流泻下一时的感受: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每次和学生学习《珍珠鸟》这篇课文,读到结尾时,我都希望能跟冯骥才先生交流一下,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刚才你们随着作者的描述经历了与珍珠鸟相处的过程,我想做这样一种尝试:你们能不能试着代表冯先生接受我的采访?
学习方式:角色转换教师采访学生(冯骥才)
问题1:我特别想知道看到珍珠鸟在您的肩头熟睡之后,您是一种什么心情?(学生根据自己学习课文的感受,试着体会“我”的心情。)
问题2:您能不能给我们解释一下您对“信赖”这个词的理解?(这里的回答实际上是请学生谈谈自己对“信赖”这一关键词的理解。)
问题3:珍珠鸟是一种怕人的鸟,您是怎么得到它的信赖的?(给予它爱,给予安全、自由,当然还有精心喂养。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再次回顾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问题4:通过学习课文,我们感受到珍珠鸟信赖您之后,产生了美好的境界,在您的肩头熟睡,动物与人之间是这样。那么您觉得人与人之间呢?(学生可以试着由课文中人与动物的相处,进一步思考,延伸到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由于这一问题相对比较复杂,所以不做较高要求。)
问题5:有的版本的语文教材也选了您这篇文章作为课文,但结尾作了如下改动(幻灯片出示),您觉得怎么样?(请学生发表自己的意见。)
【设计意***:教材编选名家名篇要保持作品的完整性。作家的作品通常是一个整体,内容是完整的,结构是一体的,如果删改,势必会破坏文章的结构,使文章在内容表达上受到影响。这里安排学生评判结尾的改动,无意得出孰是孰非的结论,一方面可以突出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尊重学生在学习名家名篇过程中自己的认识,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评价、鉴赏作品的意识与能力,这也是小学高年级段学生应逐渐具备的语文素养。】
五、总结全文――学习作家表达爱的方法
1.学生归纳本文的写法。
师:作家令人敬佩的地方就在于把自己经历过的、感受到的写出来,与大家分享。学习了《珍珠鸟》之后,你觉得冯骥才先生都用了哪些方法来把他对珍珠鸟的这份爱表达出来与我们分享的?
总结:用情来写,字里行间都流露出喜爱之情;细致描写,用词准确、生动;语言形式(儿化音、轻声)、表达方法(比喻)很丰富读起来很轻松、有趣;在文章结尾直接写出自己的感受等。
2.补充冯骥才谈散文创作。
六、拓展延伸,推荐阅读――一篇带多篇
1.教师给学生推荐冯骥才的其他作品。
2.片段欣赏。(《花的勇气》《刷子李》片段)
【设计意***:《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部分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对于名家名篇教学而言,语文课上就是点燃学生阅读名家名篇的热情,课下课外阅读就是燎原,使学生自觉开展大量的课外阅读。】
(作者单位:北京市景山学校)
名家名篇篇3
一、初中生人文素养与课外阅读现状
1.人文教育内容不明确。虽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明确写道:“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世界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应该重视语文课程对学生思想情感所起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课程内容的价值取向。”但国家语文课程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缺乏明确的人文知识和人文教育内容,语文课程的人文教育内容在教学中一直处于模糊状态,语文教师们很难找到具体抓手来对学生进行人文底蕴的培养,无法进行具体可行的教育教学实践。2.课堂上的人文教育形同虚设。尽管中国从上到下都在痛心疾首地斥责应试教育的危害性,强调人文教育的重要性,但在现实中应试教育的主导地位还是坚如磐石。在学校,为了让学生考个好的分数,大部分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对教材考点进行死记硬背的灌输,层层肢解剥皮的分析,大都忽视借助教材的人文教育资源来引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价值观,课堂上的“少、慢、差、费”现象非常严重。3.学生阅读品位不高。笔者去年通过《对初中生阅读名家名篇现状的调查问卷》对我校三个年级的学生进行了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大多数初中生还是喜欢课外阅读的,但阅读的书籍质量普遍不高,尤其不太关注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由于市场上的书籍鱼龙混杂、良莠不齐,没有人在选择书籍方面对学生进行正确、系统的引领。这样的阅读现状意味着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是不容乐观的。那么语文教师如何创造性地开发人文教育教学课程资源,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底蕴呢?《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这样写道:“语文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正确理解、把握教材内容,创造性地使用教材。”“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多读书,读好书。”基于此认识,笔者逐渐摸索出以“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人文素养的教育教学途径。由于初中生的绝大部分时间是在学校度过,语文教材是他们最主要的课堂学习资料,所以充分开发语文教材的人文教育教学资源,构建和实施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定会调动学生对语文教材的极大兴趣,提高语文课堂的学习效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初中语文教材所涉及的古今中外享有极高声誉的名家传记作品和具有极强影响力的经典名著,对培养学生高雅的阅读品位和深厚的人文底蕴都具有极强的熏陶感染作用。
二、“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实施方案
1.选定课程内容,制定课程计划。课题组全体教师在每学期寒暑假前就开始深入研读自己下学期将要教学的语文教材,精心梳理并选择教材涉及的一些名家传记和经典名著,结合学校的选修课安排情况,初步制定出下学期选修课课程计划。对名家传记、经典名著的选择,主要由各年级的课题组教师共同研讨选定。但也要给学生留有一定的自由,去选择他们喜欢的名家传记、经典名著,并推荐给课题组老师参考。寒暑假里师生分别通过文献研究、网络搜索、***书馆查阅等方式搜集本册教材涉及的名家传记梗概、经典名著简介等资料,经济条件允许的学生可以购买自己感兴趣的名人传记、经典名著来阅读,课题组老师更要尽最大可能地把选修课程计划中涉及的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读完。2.利用选修课平台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每学期开学后,按照制定好的选修课程计划,以专题形式开展每周一节名家名篇选修课,其中既有老师精心准备的课件设计、微课视频、阅读心得等,还有学生根据课程计划在假期里查阅的资料补充、经典片段鉴赏、阅读心得交流等。开发教材名家名篇的人文选修课,目的重在将教材涉及的一些古今中外极有影响力的名人传记、经典名著向学生推介,调动起学生浓厚的阅读兴趣。但是,如果每节选修课的内容都是课题组教师一手包办,就等于重现了教师“满堂灌”的被动局面。教师要充分利用选修课这个平台,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名家名篇内容的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查阅搜集、筛选整理相关名人传记、经典名著资料,自主开发微课视频,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的合作交流作用,将他们自主学习的成果在选修课上展示出来。3.保证阅读书籍和阅读时间。此课题最重要的环节是对学生“读”的训练。学生一定要扎扎实实去阅读选修课上师生共同推荐的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而书籍和时间是阅读品质得以保证的关键。按照每学期初制定的选修课程计划,每个年级每一学期,教师推荐和学生自荐的名人传记和经典名著在10本左右,要让每个学生都买齐是不现实的。因此建议学生每人至少买2本,每个学习小组尽量买齐这10本书,然后要求学生之间流动借阅。每学期初,课题组老师对本学期的语文学习时间要有整体的了解,力争做到三分之一时间用在学生阅读上。对每周一节的“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课题组教师要充分利用,在精心备课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通过学习小组合作交流后的展示,使学生了解相关名人传记、经典名著的梗概,进一步培养他们的阅读兴趣。在周末、节假日的时间,要求学生对选修课上推荐的名人传记、经典名著进行整体阅读。课题组教师要因人而异地对学生提出不同的阅读要求,但在阅读量上要有硬性的指标,不能让阅读流于形式。4.加强“写、听、说”的训练。名家名篇选修课要与每周三篇的读书笔记相结合,以写促读,以写检读。再通过设立读书沙龙、名家名篇鉴赏、主题演讲、辩论赛等活动,在展示学生读、写、思成果的同时,使学生的听说能力得到充分的锻炼和提升。此选修课实践的人文功能是通过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崇拜名人,逐步做到思想的自觉,灵魂的醒悟,从而具有自由之思想,***之精神。要实现这个目的,就要进行写作训练。美国著名作家威廉•韦斯特在《提高写作技能》中写道:“写作过程能帮你把零乱的思想条理化,使你的思想经过提炼而清晰起来,并且进一步发展你的思想。”各年级的写作训练可以不拘泥于固定的形式,毕竟学生的写作水平和认知水平参差不齐。三个年级都是充分利用每周三篇的读书笔记来完成此训练。低年级的学生侧重摘抄、写故事梗概;中、高年级的学生侧重于写读后感、人物评析、写作手法鉴赏等,最重要的是学生要有自己对作品的认识和评价,而不是“唯别人的观点是从”。在现实生活中,一个人的听、说能力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更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对初中生进行听、说的训练也是不容忽视的。5.尝试进行跨学科渗透。课题组老师和同年级的历史、音乐老师就选修课中学科交叉的教材内容进行集体备课,选修课、历史课、音乐课进行跨学科相互渗透,通过专题介绍、视觉欣赏、品评表演等多种方式来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文底蕴,发掘学生在艺术审美方面的特长和潜质。历史老师在历史课上对选修课涉及到的历史名人可侧重进行专题介绍,音乐老师在音乐课上有选择地组织学生观赏与选修课教材名家名篇相关联的经典影视作品片段,建议学生节假日观赏完整影视作品。在视觉审美的基础上,语文老师再要求学生通过写观后感来对自己喜欢的影视作品进行品味、评价,更深入地诠释自己对名人传记、经典名著改编后的影视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在学校开展的艺术节或联欢晚会上,还可以发掘一些有艺术表演潜质的学生,对相关文学作品改编的影视经典片段进行有选择性地“临摹表演”或“创意表演”。这些丰富多彩的活动形式,会更好地调动学生对选修课的浓厚兴趣。
三、“语文教材名家名篇选修课”实践效果
此选修课很好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教材的兴趣和积极性,填补了应试教育对学生造成的人文底蕴的缺失,拓展了学生广阔的阅读视野,培养了学生高雅健康的审美情趣。使语文教师确立了在课程开发中培养学生人文底蕴的教育理念,进一步提升了语文教师的人文底蕴和阅读素养,实践了学科育人的教育理论。还有利于学校形成阅读经典、崇敬名人的健康校风和积极进取、努力向上的优良学风。也有利于语文新课程的推进与深化,对于语文学科的建设与发展有着特殊意义和重要价值。
作者:沈虹 单位:江苏省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