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文小学篇1
“母校”珍藏他的英文墨宝
在太仓经济开发区,有一所朱棣文小学。这是太仓市第一所以个人名字命名的学校。现任校长龚雪萍介绍,朱棣文小学前身是太仓市新区小学,1999年9月建成投入使用,为了表达家乡人民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华裔科学家朱棣文的尊敬,也为了激发学生爱科学的热情,经朱棣文本人的同意后,该校更名为朱棣文小学。
在朱棣文小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几乎个个都是朱棣文的“粉丝”。副校长陆玲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朱粉”,她回忆说,2000年8月25日,朱棣文第一次来到朱棣文小学,那次是他应邀赴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讲课,抽空回到故乡探亲祭扫祖坟,顺便考察这所以他自己的名字命名的学校。
时隔8年多,陆玲对当时的情况仍记忆犹新。“当时正好放暑假,有一些学生在学校参加科技制作兴趣班”,陆玲说,朱棣文对此很感兴趣,他非常赞赏这种让学生自己动手的教学方式,通过翻译向学校负责人表示:“学生应该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教师应该善于解答问题。”此后,朱棣文的这个见解成为朱棣文小学教学的指导思想,该校还归纳总结出十六个字的“朱棣文精神”――追求超越、厚积薄发、探索发现、实践创造,并以此作为学校精神。
陆玲介绍了朱棣文考察学校时的一个很有意思的小插曲:学校请朱棣文题词,事先特意准备了宣纸和毛笔,没想到朱棣文傻眼了,这个“美国佬”面对自己老祖宗发明的书写工具,根本不知道如何下手,十分尴尬。后来,学校临时找来了一支橡皮头的签字软笔,朱棣文这才“一挥而就”。
在学校的校史陈列室内,记者见到了这幅“墨宝”:“Primary school” is the first school, and as the first school, it isthe first important step forward in a lifelong quest of knowledge. May the students learn to love learning during this first step. (中文译义:“小学是人生第一所学校,是获得知识的重要第一站,愿学生们在这里学会热爱学习。”)题词通篇为英文,只有落款“朱棣文”为汉字,这三个汉字的书写水平和小学低年级学生差不多,也是朱棣文惟一会写的汉字。
长辈眼中的“洋侄儿”很中国
在太仓市区新东街上的朱棣文祖屋旧址,这里立了一块呈打开的书页状的汉白玉纪念碑,介绍了朱棣文的家族历史和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因编著《太仓近当代名人》一书和在侨办工作,凌鼎年十分熟悉朱棣文的家族史,并且见到过朱棣文。他说,朱棣文家的老宅在太仓城厢镇的新东街、明朝宰相王锡爵故居东面一两百米处,边上就是著名的致和塘。那房子现在已经被拆迁,印象中有好几百平方米大,前后有好几进,里面有楼。当地人介绍说,以前这里是太仓最有特色的老街之一,跟现在的周庄差不多。凌鼎年介绍,目前朱棣文在太仓还有些亲戚,主要是堂叔、堂兄弟、表兄妹等。
尽管没有在太仓生活过,尽管不会说中文,但曾经两次回乡的朱棣文,对家乡充满了感情。凌鼎年清楚地记得,朱棣文第一次回乡是1998年8月,当时他是应上海嘉定一家研究所的邀请,去那里作报告。远在美国的父亲知道后,就委托他去太仓看看老宅。当时朱家的老宅已经被拆除,但拆迁前凌鼎年请当地电视台记者将这所房子的面貌全部拍了下来。于是,朱棣文拿到了一张刻有老宅视频的光盘。事后,朱家老宅遗址成了一块绿地,还做了一个纪念标志。
第二次回乡在2000年8月24、25日,朱棣文是带了白人夫人一起来的。他和夫人来到下榻的娄东宾馆后会见了亲戚。凌鼎年记得,朱棣文还单腿下跪,跟亲戚们合了影。第二天上午,朱棣文偕夫人来到祖居地考察,接着又一起冒雨前往太仓公墓祭祖,他同夫人都是虔诚地双膝跪在祖父的坟茔前,合掌作揖。看到祖父的照片,似乎发现了自己的生命秘密,开心地将照片放在自己胸前。
现年83岁的苏州大学退休教师金灼章是朱棣文的亲姑母,在朱棣文父辈的十二个兄弟姐妹中排行第八,她原名朱汝宇,后来过继给了金家。“二姐朱汝华、三姐朱汝蓉,抗战前都是从美国留学回来的,在北大做教授,后来又去了美国任教;五哥朱汝瑾,也就是朱棣文的父亲,也曾经在清华任教,后来也去了美国。包括朱棣文在内,我们一家共出了12个博士、教授。”
金灼章回忆说,朱棣文两次回国探亲,自己都和他见了面,大家交流时唯一的障碍就是语言,“在祭扫祖坟时,他完全遵照中国人的传统礼节,对我们这些长辈也非常尊敬,在这一点上,他完全像一个中国人。”
居住在上海的朱汝琛是朱棣文的十二叔,他是国内亲戚中和朱棣文打交道最多的。在朱汝琛的眼中,朱棣文完全是一个普通人,一点没有大科学家的架子,“有一次,他来上海交大讲学,讲完后自己打了辆出租车就回宾馆了。”朱汝琛说,朱棣文衣着很随便,除了在正式场合穿西装之外,其他的一概是T恤夹克,言谈举止也都充满了中国元素,“走在上海街头,只要他不开口说话,没人会以为他是外国人。”
朱棣文小学篇2
1997年10月14日凌晨,朱棣文也曾经意外接到了来自瑞典斯德哥尔摩的电话,作为“激光冷却及捕获原子”的开创者之一,他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接到电话的第二天清晨,朱棣文骑着自行车,往山路上骑去,最终到达目的地。“这种攀登高峰的踏实感受,也只有在努力过之后,才能真切地感受到。”
如今,对于朱棣文来说,美国能源部长一职又是一座什么样的高峰?
“朱家”的黑羊
“在我的家庭中,我只能算是一只黑羊(没出息的小孩)。”朱棣文曾经不止一次这样回顾自己的过去。
他的感受可能很深切。在他的家族中,有太多出类拔萃的人:他的父母均出自清华,后来在麻省理工大学获得博士或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哥哥朱筑文是麻省理工学院物理博士,现为斯坦福大学医学院教授。弟弟朱钦文21岁即获得哈佛大学物理学博士。后来又获得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的双学位,现为洛杉矶执业律师,位列美国最有名的100名律师之中。
“我是家族中唯一一个只有一个学位的人,而且是家里唯一一个没有考上哈佛、普林斯顿、麻省理工学院的人!”朱棣文抿抿嘴,双手一摊地说,作为家里3个男孩子中的第二个,难免有不被重视的感觉。
尽管1997年诺奖的获得让朱棣文蜚声国际,但生活在成绩斐然的兄弟的“阴影”下,他觉得成了父母眼中“最不中意的孩子”。以至于后来在从事物理学研究时,如果三四个月没有重要的进展,他就会感到不安。
2004年5月,北京交通大学理学院教授李剑君曾经与夫人曹慧受邀到朱棣文家中做客,并访问斯坦福大学,因为《朱棣文――捕捉原子的诺贝尔奖得主》一书的写作,李剑君也通过朱棣文的导师、同事、学生更多地了解了朱棣文。
“他小时候很调皮,思想非常活跃,直到上高中时,也经常干一些出格的事,如他在课堂上,如果发现老师讲的不对,他会发出怪叫。在家里时,他会经常动手做一些实验,而一些成品半成品也就乱七八糟地堆放在家里客厅或卧室中。听他说,有一次在父母上班后,他还在后花园做化学实验导致了火灾。”李剑君对记者说,生活中的朱棣好非常广泛,喜欢音乐、游泳、骑自行车、打网球等等。
“我最大的感受是,他有着西方人的自然大方,以及东方人的谦虚随和,在和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他睿智、机敏而随和。”李剑君说,获得诺奖的朱棣文并不愿意多谈他的成就。“我只是希望献身科学。”朱棣文说。
朱棣文说,黑羊的成功之道也在于,他发掘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热爱的事物,而对细节的专注也让他最终收获颇多。
“美国”的黑马
“我将致力于研究新能源的使用并提高能源效率。”在12月15日被奥巴马正式提名为美国新***府能源部长的演讲中,朱棣文如是承诺。
在参观斯坦福大学时,李剑君还发现,在物理系的洗手间水池边还贴着朱棣文自己制作的“请节约用水”的提示牌。
对于奥巴马的新内阁团队,华裔朱棣文可以说是一匹黑马获得能源部长提名前,他只是美国能源部下面的一个研究机构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的主任。尽管担任管理职位,但他的履历中并无从***经历。
而分析师认为,也正是因为朱橡文深厚的物理学基础和生物学基础,以及在劳伦斯实验室的经历让他晋身内阁-掌管劳伦斯・伯克利实验室后,朱棣文的研究重点是新型的生化能源、人工光合作用和太阳能等一系列“绿色工程”。而朱棣文获得过诺奖的科学家背景将给一个以前经常由***界人士担任的职位带来极高的可信度。他推广的新能源***策也将更有说服力,身为亚裔的他也将为奥巴马内阁增添更多的种族多元化色彩。
奥巴马的能源团队已经组建起来:在克林顿***府时期担任环保署署长的卡罗尔・布朗内将领导一个新设立的白宫委员会,协调新***府能源、气候和环境***策,号称“能源沙皇”。新泽西州环境***策官员莉萨・杰克逊将担任环保暑暑长,洛杉矶市副市长南希・萨特利将被任命为总统环境顾问机构――环境质量委员会***。而联邦参议员肯・萨拉查将被提名为内***部长,负责平衡自然资源保护与挖掘国家能源潜力之间的关系。内***部在能源和环境领域拥有宽泛的监管职权,包括监督公共土地上的油气资源勘探活动以及管理公园和野生动物保护区。
奥巴马正在用这个团队证明:为掌握自己的命运。美国必须开发新形式的能源,找到能源利用的新方法。
“朱棣文的学术背景将使得他可能将重点关注能源部的核心使命:基础科学、新能源的开发研究以及提高能源效率的研究、核武器以及清理冷战以来发生污染的核武器制造区。”分析师说。
不过,在奥巴马的能源团队中,“能源沙皇”布朗内将更多承担美国能源产业***策制定以及协调能源企业和产业***策关系一职。能源部目前在能源***策方面并无多少决策权威,比较而言,也比不上监管空气质量的环保署和制定汽车燃油效率标准的***在能源***策上的发言权。
“朱棣文可以更好地调动能源部下属的20多个研究机构,进行新能源技术的开发和***策的执行。”能源专家武建东说。美国的能源行业是一个具有巨大利益争议的行业。对于科学家朱棣文来说,他的研究实力可以让他比布朗内走得更远。
朱棣文小学篇3
这是一个对北美华人和美国、世界都十分重要的任命,美籍华裔科学家、诺贝尔奖得主朱棣文被美国总统当选人奥巴马正式任命为能源部长。我们绝对不能只从***治正确的角度来看朱棣文的任命,因为布什***府有劳工部长赵小兰,奥巴马***府就有能源部长朱棣文,以显示奥巴马对其他少数族裔的重视,以实现执***团队的多元化。
我们必须看到,美国和世界正处于百年一遇的经济危机,也处于能源***策和环保发展的十字路口,奥巴马的这个任命,远远超过简单的***治生态平衡、族裔平衡的考虑,而是代表着一个新的方向,值得全球关注。
尤其是朱棣文任命正式之前,各方意见纷呈,内都有人担心朱棣文***治经验不足,联邦管理经验缺乏,似乎前景并不看好,但是,朱棣文不是一个爱出风头的人,也不是一个官迷心窍的人,而是一个具有远大理想与扎实风格的优秀科学家,他敢于挑起这个重担,而总统当选人奥巴马也有这个眼光,最终让任命成为事实。而正式提名发表后,朱棣文获得了超越***派和各界的赞赏,即使是布什***府现任的能源部长波德曼也毫不掩饰他对朱棣文的高度评价。
朱棣文之所以是能源部长的最佳人选,还是在于他对能源问题和环保问题的认识相当深刻。美国的能源***策肯定存在很大的问题,过度倚赖石油,以及仰赖石油制定全球战略,给美国造成重大的内外危机。布什总统打的一场如今看来已经“臭名昭著”的伊拉克战争,就被认为是要控制伊拉克和中东的石油,是为了美国石油集团的利益,也是为了美国的霸权主义,这种全球普遍的想法,对美国的未来相当不利,也对世界的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不仅如此,因为美国不愿意放弃倚赖石油成瘾的产业发展模式和生活模式,导致美国对全球气候变化的事实视而不见,对环保和永续发展的议题着力不深,以至于非但不能成为遏制温室气体排放的领路人,甚至对《京都议定书》等全球排废限制的努力唱反调,使得一场全球的环保运动难以坚持,从而使问题更为恶化。从这个角度来看,奥巴马的“改变”运动,必须要有全球认同的领***人物,从理念、***治、科学、可行等诸方面,推动积重难返的美国能源***策和环保***策朝一个崭新的方向迈进,并以美国的改变推动世界的改变,朱棣文正是这样一个领***人物,也是世界可以期待的人物。
朱棣文的领导一定是内行的领导,而非外行领导内行,这一点,美国***界和科学界都没有任何疑义。朱棣文领导的加州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是全球替代能源和再生能源的研究重镇,他自己也一直呼吁放弃使用化石燃料是对抗全球暖化的关键手段,由他出任能源部长,是美国能源***策环保***策走向科学决策而非***治决策,***事决策的第一步。朱棣文直截了当地指出,能源部的宗旨就是支持能源研究和发展,“领导民间革新,培养对我们未来繁荣至关紧要的广泛科学研究,并在减少核子武器扩散和使用方面提供科学领导”。如果美国能源***策和环保***策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势必影响美国的全球战略,这对世界的影响,对全球生活方式,对全球化发展模式,尤其是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模式的影响,我们现在根本无法预测。
更为重要的是,朱棣文不但是华裔,同时也是受到中国高层广泛尊重的美籍科学家,由他出掌能源部,与中国的绿色战略进行合作,可以增加信心和信任,如果两个大国携手配合,那么,全球能源***策、环保***策、防止温室气体效应、提升替代能源的开发与使用,就有了全新的动力和市场,能源自给自足和永续能源发展,就不再是一句理想的空话。
朱棣文小学篇4
厚黑之道,早有一位姓李的学者讲过,今天只讲“软的更软,硬的更硬”的道理。厚黑的艺术,分为三国的刘备和曹操分演,然而软硬之道,却有一人合饰两角,这位人物,就是明成祖朱棣。
朱棣其实有一副好心肠。有一年,他在南京灵谷寺进香,路经一棵槐树,一条小虫子从槐树落在身上,朱棣把虫子抖落在地,侍卫上来,就要踩死虫虫。朱棣却训斥:“此虽微物,皆有生理,勿轻伤之。”命侍从把小虫子捡起来放回树上。和尚们马上念阿弥陀佛,许为菩萨转世。
朱棣发动“靖难之变”,打仗的时候,也关爱部属,见到一个病兵在路边,就把自己的马让给病兵来坐。擦鞋仔们大惊:殿下是万金之躯,怎可让小兵随便骑自己的宝马呢?朱棣目光含泪,说:“人命与马孰轻重?吾岂贵马而弃人哉?”人人大为感动,都称赞燕王朱棣“以民为本”。
然而,朱棣对付***敌可不一样了。夺门篡位,诛杀侄子建文帝的一批智囊心腹时,把一个叫黄子澄的大臣,捉了一家六十五口,妻族外亲三百多人,先把黄子澄砍了双手,再斩两脚,再剁成肉酱,一家子不分老小全部斩首。
礼部尚书陈迪,骂成祖篡位,跟他训论君臣大义,成祖把他三个儿子捉来,逐一割下耳朵和鼻子,在他面前烹熟,迫他吃下,问他味道如何?陈迪答:忠臣孝子的肉,香美无比。陈迪父子六人,同遭凌迟。
最著名的当然是方孝孺,因拒绝为成祖写颂词,与成祖对骂,成祖命人把他的嘴巴割破,一直扯裂到两耳边,把方孝孺诛了十族,加上他的学生共八百多人。朱棣与他的父亲朱元璋一样凶残,但在嗜血之中,却别有一股慈爱的人情味。软的更软,硬的更硬,此之谓也。
朱棣文小学篇5
明代中期的陆容在《菽园杂记》里说,他“尝闻父老云:太宗初无入承大统之意,袁珙之相,有以启之”;又说“太宗之有大志久矣,(袁)珙之相,特决之耳”。
太宗即永乐皇帝朱棣,太宗是他的庙号,即在皇族宗庙里的尊号。一般***后的第二个皇习惯称太宗。“太”是极尊的字,如太极、太上老君,只有参与“打天下”,有汗血之功的兄弟或孩儿,才能荣幸地得到这个尊号,如唐太宗李世民、宋太宗赵匡胤、元太宗窝阔台、清太宗皇太极等,皆是。但朱棣并无“开创”之功,他在童蒙初开时,就已经荣封燕王了。明代的制度,非嫡长子(即正母所生年长的孩子)不能继承皇位,那么王的封号,对于野心勃勃的朱家老四,则别具一层悲剧含义,即若非篡夺,他将永远与天子无份!朱棣后来起兵,硬夺了他亲侄的宝位,这便有了“开创”之功――从此皇位由其长兄懿文太子那一枝转到他老四这一房来了。他的后代始终感激涕零,直到嘉靖时,犹觉“太宗”二字无以报称,又改口尊他作“成祖”了。
朱棣发动以争夺皇位为目的的“靖难之役”,是明初皇室抢班夺权的一次大内讧。陆容说他“初无入承大统之意”,未免作态太惺惺;说他“有大志久矣”而不敢轻决,则正得其实。在民间伸手来抢已故兄长的遗产,都不是一件轻易能行的事,何况上篡天子之位!有没有良心,朱棣自不必去摸,但在动手前,他却不得不好生掂量一下自己的实力够不够、命运济不济。在历史上,从未有过太平盛世时,一位藩王以一隅封地的实力对抗天下,当朝皇帝的先例!
这幕历史剧演到此处,山穷水复,正在作难时,神相袁珙出场了,他一言定策,帮朱棣解决了这个大疑难。
袁珙在元朝末年名气已震。《明史》传记中的材料,许多来自他的墓志,这篇墓文出自有“靖难功臣第一”之称的姚广孝之手,是关于袁珙和他与靖难之役关系的第一手材料。
墓志说袁珙之获神术,来自一次奇遇。他在元末游历普陀洛伽山时,遇到一位异僧古崖,“一见而奇之,因授以相人诀,期先生后必以术显”。袁珙学到的是相人,简称相术,是占术的一种,包括相面、相音、相形态、相手足4大门类,其中最重要的是相面,故而相人又常称为相面。这位异僧没走眼,他的门生后来果然成为一代神相,“决人贵贱寿夭、祸福休咎如指诸掌”。袁珙技艺既神,其主顾也就不限于市井俗流,常常成为豪强高官的座上宾。《明史》说他“所相士大夫数十百,其于死生祸福,迟速大小,并刻时日,无不奇中”。即便改朝换代后,在朱元璋残酷的***治高压下,他也没有放弃道人祸福的这份好营生,专一去做柳庄(为袁珙在老家浙江鄞县所营别业,因以为号)的隐士。术士,都是入世情结很深的人,“隐”不是他们的性情。
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九月,时在北平(即北京)潜邸的燕王朱棣,专门差人来请,袁珙一请即踊跃,当即“拜受,沐浴戒行李”而就道。
袁珙此行,出自姚广孝的推荐。姚氏本为和尚,法名道衍,他在赴北平侍奉朱棣之前,尝游嵩山寺,在那里与袁珙初识。袁珙一见之下,即大呼道:“是何异僧,目三角,形如病虎,性必嗜杀,刘秉忠流也!”刘秉忠是前代名僧,为元世祖忽必烈所倚重,官做到太保。袁珙乍见道衍和尚,不预言他将西天得法,却说他性嗜杀,又拿他来与半僧半俗的刘秉忠比,而道衍不以为忤,偏偏还“大喜”,说明二人气味颇为相投。
现在姚广孝在燕王手下很吃得开,便举荐了袁珙。袁珙就是来给燕王相面的,姚广孝记道:
及见上,大悦,先生于是肃恭而前,凝神伫思,俯仰左右,一目而尽得矣。先生再拜稽首而言曰:“圣上太平天子也,龙形凤姿,天广地阔,重瞳龙髯,二肘若肉印之状,龙行虎步,声如洪钟,实乃苍生真主也。但年交四十,须长过脐,即登宝位。”时上虽听其说而未全信。居无何,先生辞还故里,锡赉殊厚。
这还在洪武二十三年!袁珙竟敢乱鼓舌簧,吹嘘四王子朱棣为“苍生真主”,将置其父其兄于何地?柳庄可谓胆比身粗!他不单相朱棣为“太平天子”,就是那王府近臣,他也一概“目为公侯”,谁近身送谁一顶高帽戴!
袁珙替王府官吏相面,我猜大概是后人虚构敷衍的。朝廷在北平耳目众多,这一番鼓噪,有何意义?况且人的命太贵,竟至迹涉于僭拟,辄更不可声张。燕王大老远把神相请来,一定只供自己密室咨询,绝不会大开堂会,与众宾齐飨的。
除了袁珙,姚广孝还向朱棣推荐了另一位“卜者”金忠。他同时请来两位有名的算命先生,文攻武卫,异口同辞,皆称燕王有非分之命,岂不是硬把王子挟持了往反叛的路上送?大概朱棣一心夺嫡,蠢蠢欲动,毕竟信心有时不满,甚或还思退却,几乎令姚广孝做不成刘秉忠,只好借这两位江湖朋友来助阵,大吹大擂一番,一定要让朱棣信以为真,从此一条路走到黑,不做“太平天子”不罢休!这其实是一种精神刺激法,现在叫励志,而后世和民间就传开袁珙“尝决成祖当有天下”的故事了。
据此事的谋划人姚广孝的记载,朱棣当时“虽听其说而未全信”,厚赠遣还。但多年以后,终登大宝,“因感先生昔言之验,若左右券”,即敕内官驿召至京,拜太常寺丞,待以特礼。这位相面先生鼓舌半生,终于卷回一顶官帽。朱棣的画像今存,其颐下两绺长髯,的确彷如龙须。这种须鲤鱼有,鲤鱼跳龙门,化身为龙,便是龙须。但此须鲶鱼也有,设若不小心没跳过龙门,撞进火锅里,化作齑粉泥汤,也是有的。假如朱棣起兵失败,论起反叛之由,一旦把袁神相供出来,怕也脱不了入狱灭身之灾。所以一班挟术遨游的古今“大师”们,实是在于奇险中掇富贵,非有十成技能,再加上十分运气,真是会“玩儿”趴下的。
幸好朱棣坐上了皇位,这位新皇上还很念旧,不仅给他官做,还赐给他京城的居第,说是为了“以便其老”,其实是为了就近召见咨问。袁珙从此“近于天光”,成为天子宠信的近臣。
朱棣会拿什么样的疑难求教于神相呢?
永乐七年(1409年)初,朱棣第一次北巡,回到了已升作北京的龙飞故地。到十月间,突然急召袁珙赶赴行在。袁珙当时已经75岁高龄了,获命后不敢耽搁,“即日就道”。监国的皇太子朱高炽(即后来的仁宗)“念其衰老,非霜露所堪”,特赐其貂裘。
太子此举,并非普通的优老,一个六品的太仆寺丞还够不上皇太子亲自关照,太子其实是借此表达对袁珙的感激。因为永乐初年,朱棣一度在立嗣问题上举棋不定,“意有所属,迟回累年”。这时又轮到袁神相出场了,他先端端正正给皇长子朱高炽相了一面,道:“天子也!”与当年相其父如出一辙。又相其子(即未来的宣宗)道:“万年天子!”于是,“储位乃定”。此事亦见于袁珙墓志,比较可信。朱高炽做了太子,还要争取在太子的宝座上坐定,不能不对袁先生多方笼络。
朱棣对袁珙之术与品都非常放心,遇重大难决之事,都会参考他的占语。那么,这回发生了什么事,要如此急促地召见他呢?
墓志没有交代,只说袁珙“既入觐,奖论有加”,不久得请归乡,展拜祖茔,次年就病故了。而事情的缘由,可从当时的时局加以考察:此番朱棣北巡,并不是简单的巡行,他准备亲自坐镇北京,回击屡屡来犯的鞑靼人本雅失里。这年七月,他任命靖难功臣淇国公丘福为征虏大将***,以武成侯王聪、同安侯火真为副,靖安侯王忠、安平侯李远为左、右参将,兴师北征,结果在胪朐河大败,一公四侯皆死。一时边警如火,朱棣遂决意亲征。就在这当口,他遣专使召袁珙北上,肯定与北征***务有关。而一个相士将如何分君之忧?大约朱棣深深震撼于不久前的惨败,对于亲征并无胜算,希望借重神相的占卜,以决大计。
袁珙如何应对,属于***机,无从考知,而观其势,当时亲征之举已如箭在弦,圆通老道的袁珙一定不会去揪龙须、触霉头,说出什么不吉利的话来。次年二月,朱棣亲提六师,北征大漠,七月凯旋班师,十一月回到南京,不久袁珙的死讯也到了。朱棣立刻赐予他极为优渥的哀礼,不仅赐钞赠官,官营葬事,遣内臣祭于其家,还特命姚广孝亲自为这位老朋友撰写墓志铭。这或许便是对其“密赞”之功的回报吧。姚广孝在墓志中,将袁珙之侍奉成祖朱棣,比作唐代著名术士袁天罡与唐太宗的关系。事实也是这样,在相学史上,袁珙与汉代许负,唐代袁天罡、李淳风等人并驾齐驱,皆称相学大师。
袁珙因为年老,虽然到了北京,也未扈从,而由他的儿子袁忠彻在***随侍。事见王鏊《王文恪公笔记》,该书“皇甫仲和”条载:
仲和,河南睢州人,精天文推步之学。文皇北征,袁忠彻以相从,仲和以占从。
过去的方生、术士们,虽然多尤擅一能(如袁氏以“相人”为长技),常亦兼有他学,好比这位皇甫仲和,精于天文推步,即占星之术,在相学上也有较深的造诣。《王文恪公笔记》记了这样一件事:一日皇甫氏出朝,有个卫士一定要请他相一相,他偏头瞧见屋上有两鹊在斗,立刻说出此人的妻妾正在家相斗不解,让其赶紧回去解劝,而事实果不其然。皇甫仲和挟艺从征,本身就是其技艺和荣宠的证明。
这次进***并不顺利,大***在广漠中搜索久之,总不见虏骑,兵马疲惫不堪。朱棣“意疑,欲还师,召仲和占之”:
(仲和)曰:“今日未、申间,虏至。”(朱棣)曰:“自何方?”曰:“自东南。”“胜负如何?”曰:“王师始却,终必胜。”召忠彻问之,皆如仲和之言。
然而君威难测,当皇甫仲和与袁忠彻对敌情做出相同的卜测后,朱棣竟发怒了:“汝二人朋比欺我乎?”立刻下令将他们抓起来,警告说:“今日虏不至,二人皆死。”所幸午后不久,一如所占,鞑靼兵马大至,朱棣才平息怒气,赐以币帛。
这是袁忠彻参赞北征***务仅见的一例,虽然险象环生,但凶光去后,益显其手段高明。
袁忠彻,字静思,生卒年不详,他也是明初有名的相士,只是他的成就被其父的光芒所掩盖,在相术界和民间传说中的地位远不及“柳庄神相”。
忠彻“幼传父术”,继承了袁珙的衣钵,并且从小就见识了大场面。洪武二十三年,他曾随父北行,谒见了燕王。《明史・袁珙传附袁忠彻传》载:“王宴北平诸文武,使忠彻相之。”有趣的是,朱棣令他父子相人,袁珙相的都是燕王部下,个个有公侯之相;他相的是朝廷在北平的守臣,如都督宋忠、耿、布***使张、都指挥谢贵、佥都御史景清等,却个个不济,“于法(按法指相法)皆当刑死”(这些人当燕王起兵时皆被杀害)。故此,“王大喜,起兵意益决”。朱棣登基后,将他父子一并召来,都授以官职。以后凡銮舆征巡,袁忠彻都扈驾从行,成为袁珙死后朱棣最所倚重的术士之一。
《明史》忠彻传载:“帝尝屏左右,密问武臣朱福、朱能、张辅、李远、柳升、陈懋、薛禄,文臣姚广孝、夏原吉、蹇义及金忠、吕震、方宾、吴中、李庆等祸福,后皆验。”这是袁忠彻为皇帝用人提供相术方面的参考。相人术又称风鉴,本来就是用以鉴察识人的一种手段。此事令人联想到,朱棣亦尝写出蹇义、夏原吉、刘俊、郑赐、李至刚、黄福、陈瑛、宋礼、陈洽、方宾10人的名字,命阁臣解缙用简单的几句话注出各人的长短;而前此于储位未定时,亦尝就立嗣之事密问解缙。
缙称:“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帝不应。缙又顿首曰:“好圣孙。”谓宣宗也。帝颔之,太子遂定。
解缙所对与袁珙如出一辙。但是解缙两次应对,得罪了不少人,没争上太子之位的汉王朱高煦尤“深恨”之,终不免为人倾陷惨死。虽然作为密勿之臣,上有所问,下当尽忠答之,但处之不可无术。譬如靖难之役后,朱棣久为建储问题困扰,他的三个儿子各有其***,竞争激烈。当皇帝以此事下问时,就不是简单的文臣献谋,或术士秀“技术”了,它更像一种***治表态与站队。假如袁珙如淇国公丘福一样,是汉王高煦之***,他相人的结论将完全不同。如何既以近臣之忠直答君问,又不致为己树敌,遭叵测的命运,确实需要极高的智谋与生存技巧。拿袁氏与解缙两比而观之,袁珙父子终永乐之世不失帝意,他们的伴君之道、周旋之法,比兼为狂者和才子的解学士要高明得多。
我们不知道当朱棣密问诸臣祸福时,袁忠彻是怎么回答的,今人也无法从其著述中找到蛛丝马迹。
袁忠彻正统年间致仕归家后,曾纂辑《古今识鉴》一书,于景泰二年(1451年)奏进。该书冠以作于景泰二年四月十六日的自序,自称奉敕而作。这是一本相学实战大全,正文分8卷,以三皇、三代、列国为一卷,秦汉、东汉为一卷,三国、东晋、西晋为一卷,南朝、北朝为一卷,唐、宋、元各为一卷,第八卷为国朝(明),末后附袁忠彻自撰《人象赋》,其后是陈敬宗所作的后序。
《国朝》卷首列太祖、太宗和仁、宣二帝,以下为文武官员及内官、僧官,其中绝大多数为袁氏父子所相,间有为其他术士所相者。共计55人,名如下,凡非袁忠彻所相者,皆于名后括弧内注出:
太祖(铁冠道人)、太宗(袁珙)、仁宗(袁珙)、宣宗(袁珙)
常遇春(“客相之”),徐达(少遇僧秋月相之、铁冠道人相之),汤和(袁珙),沐英(陕西僧相之),方国珍、方明敏、方明巩、方明谦(明敏等三人为方国珍子侄)、李景隆、徐辉祖、许方、陶凯、程涂(按应为程徐)、詹徽、茹(方国珍以下皆袁珙所相)
姚广孝、李至刚、刘季篪、吕震、吴中、李庆、方宾、胡俨、张泌、井泉、张信、孟骥、陈俊民、钱性、孙迪、曾宝、易英、韩公茂、李贯,王观童、王义、王忠、王智、徐晟(观童为王保保弟,王义等四人为王观童子侄)
内侍王安(不花都――小名,下同)、王彦(狗儿)、郑和(三保)、田嘉禾(哈喇帖木)、李谦(保儿)、孟骥(添儿)、云祥(猛哥不花)、燕琦(王定住)、福山
僧溥洽、道成、一如
袁忠彻一生所相,绝不止此数,比如为该书作后序的陈敬宗,《明史》有传:“敬宗与李时勉同在翰林,袁忠彻尝相之。曳二人并列曰:‘二公他日功名相埒。’敬宗仪观魁梧,时勉貌稍寝,后二人同时为两京祭酒。时勉平恕得士,敬宗方严,终明世称贤祭酒者,曰南陈北李。”这既是一段相学佳话,也是阐发相术复杂之理的绝好例子,不知为何《识鉴》刊落不录。
朱棣密令袁忠彻所相的许多人,除了姚广孝、方宾、吴中、李庆,余者也都没有载入。虽然在书成时,这些人物均已去世,似乎袁忠彻仍有忌讳,他在书中丝毫没有透露朱棣命他为大臣相面之事。兼且所列人物混杂,很难了解袁忠彻取舍的标准是什么。书中袁忠彻渲染他父子神乎其技,使该书国朝卷很像他父子相人的成果汇编,人何时迁官,何时生子,功名几品,享寿几何,无不在其父子的料中。这些内容自然与世间所传袁氏轶事一样,没有多大价值,真实性亦无从考证,不可视作信史。该书前七卷“采古来相人有验者”,更被《四库全书》的编者讥为“笑具”。
但仅就卷八而言,还是有一定史料价值的。如《明史・程徐传》载:元朝兵部尚书程徐降明,“洪武二年,偕危素等自北平至京。授刑部侍郎,进尚书,卒。”《明史》言其卒,未明其所以卒。《古今识鉴》则谓其“归款,降吏部侍郎,被诛”。该书还记录了郑和等9名出身燕府宦官的面相及相应之运命,是难得的独家材料。
袁忠彻在该书自序里说,他所阅两京“王公达人,下至隶,其贵贱休咎,未有不符其相之说者,其可以术而视之哉”!他自述己精于业,并非为“资贾鬻,规声利”,即相术在他看来不是赢利之具,而在“能以此察人如圣人也”,强调了相术辅治的***治功用。袁珙在这方面可谓典范,《明史・袁珙传》说他“相人即知其心术善恶。人不畏义,而畏祸患,往往因其不善导之于善,从而改行者甚多”。袁忠彻似乎也有效尤之心,《明史》载:
帝(朱棣)识忠彻于藩邸,故待之异于外臣。忠彻亦以帝遇己厚,敢进谠言,尝谏外国取宝之非,武臣宜许行服,衍圣公诰宜改赐玉轴,闻者韪之。
这是袁忠彻于相术之外效其臣子之职(他仕至尚宝司少卿)。但《明史》本传又说他“性阴险,不如其父,与群臣有隙,即缘相法于上前之”。毕竟倚宠骄恣,好以术驭人,性情失之于刻薄。仁宗在东宫时,就很讨厌他和另一位以医术蒙宠的盛寅(字启东)。盛寅为此非常忧惧,袁忠彻居然密告以“仁宗寿不永”(王鏊《王文恪公笔记・盛启东》)。其为人可见一斑。至于他相兵部尚书于谦“面无人色,法曰沥血头”、大学士王文“目常上视,法曰望刀眼”,恐怕是因为与于、王二人不和,故借占以施恶咒,未必有神技如此。
又如他说太监郑和下西洋,是他以相术荐贤的结果,此说亦可疑。郑和本为靖难功臣,早在永乐元年就曾出海,而同时出西域、下西洋的内臣颇多,难道都是依据相法推出来的?况且与下西洋比起来,和更为强劲的对手蒙古人较量,于国之利害休戚更大,择将更宜慎重。然而丘福不当此任,兵败漠北,造成朱棣称帝以来最为严重的危局,亦何以事先不相之?
朱棣文小学篇6
这位就是明代大名鼎鼎的曾ぃ1372――1432),说起他的喝酒趣事很多,人家曾状元家住在京城右安门外,离皇宫近,上班喝酒两不误,都方便。一次,他甚至因为喝醉酒弄出了一场火灾,这火烧的都快到皇宫禁城了,你说牛不牛!好在人家曾状元福大命大造化大,没被烧死,继续接着喝呗。他这个喝法,迟早会出名的。
说来也巧,交趾国(就是现在的越南)派两个使臣前来进贡。皇帝老儿当仁不让,好礼谁不喜欢呀,全都给送进了皇宫库藏起来。好酒好肉这一番款待呀,哪知人家使臣能喝海量,接待部门都陪不了呀,想找个大酒量的也找不到,那二位嗷嗷叫说喝得不过瘾,把朝廷办公厅主任给急得就只有跺脚的份了。有人推荐了两个平日里能喝的武将前去对饮,结果还是一败涂地,把明成祖朱棣给气的:”朕就不信!堂堂大明朝里就找不到能喝酒的官员了吗?”
哎!好事传千里,曾状元身居京城,当然很快传到他的耳朵眼里了,心里愤愤不平,有啥了不起的,看我的!他就自告奋勇,要去同交趾使臣较量一番,想着以酒报国。朱棣还有些不相信,问他:“卿的酒量能有多大?”曾状元很谦虚地答道:“臣的酒量也很平常,但款待这两位交趾客人,自信还是绰绰有余的。”朱棣见他挺自信,也只好如此,因为实在没招了,不能让堂堂大明因为喝酒跌了份呀!
于是,曾状元满怀信心,和两个交趾使臣干了起来。其间,他们海阔天空,谈古说今,妙语加美酒,三人一连喝了几天,二使臣终于醉得一塌糊涂、不省人事;曾と辞逍讶绯#跟没事儿人一样。最后使臣口服心服高高兴兴回国交差去了。朱棣自然也高兴得不得了,大明人才济济,岂能败在酒上。且不以才学论,光凭这酒量,就足以做我大明的状元了。从此,曾状元的酒名能不大噪吗,他饮酒就更狂放了,傲视天下群雄,哪还有人敢和他对酌。
英国公张辅听说曾状元的豪酒量,很是好奇,特想知道他一次到底能喝多少酒,就想了一个好办法:说家里有好酒,专门邀请曾状元来府上共饮。事先英国公让人大体按曾状元的肚子大小做了几个木桶,由于曾状元个子特高大,肚子比一般人大两倍,做出的木桶也是大号的,放置于厅后。他们喝酒时,命人在一旁盯着,见曾状元喝一碗酒,就倒同样大的一碗水于桶中。不一会,一个桶装满了,又倒入另一个桶中,直到第二桶又装满了,曾状元还是神色不变,豪兴不减,吓得英国公叫人赶快将他送回家了事。试想,如果不是终止了此次豪饮秀,说不定曾状元会创造三桶甚至四桶的吉尼斯世界记录来。
岂不知,能喝酒只是曾状元的副业,人家的文化特质非同一般。他到底能多有文化呀?这么给你说吧,连当时的皇帝朱棣都高看一眼,厚爱一层。当年曾げ渭映廷举行的“高考”殿试时,看到这位江西乡试第一名的曾ぃ身材魁梧,英气逼人,朱棣心中就有几分满意。但是朱棣知道他是江西吉安府人,而主考的解缙也是吉安府人,为了避嫌,朱棣灵机一动,真金不怕火炼,就再现场考一次吧。朱棣看着曾ず捅究婆琶第四的刘子钦说:“你俩都是江西才子,我想见识一下你们的才学。朕以‘梅花’为题,你们写出百首七律来,天黑前交卷。”
曾ぷ杂准依锼淙黄肚睿但是好学不倦,刻苦攻读诗文,博闻强记,文采飞扬。他稍作思考,即挥毫疾书,竟然按时呈上了百首梅花诗稿,真是不可思议。刘子钦也是快手,但只写了80多首。朱棣将曾さ氖作一一读来,首首句句流畅,格律规范,构思精巧,诗意隽永。难能可贵的是,整整800句,没一句是重复的;诗意全在梅花,却没有一个“梅”字。朱棣赞叹不已:“难得天下有如此奇才,真乃我朝大幸!状元曾っ副其实也!”于是钦点为文状元。
朱棣文小学篇7
永乐元年(1403年)农历正月十三这一天,朱棣按祖制祭祀完天地后回到皇宫。当君臣们相聚一堂时,一个叫李至刚的礼部尚书,提出了一个建议。他说,我以为北平这个地方,是皇上承运龙兴之地。应该遵循太祖高皇帝另设一个都城的制度,把北平立为京都。
永乐皇帝非常高兴,当即答应了下来。圣旨传出,北平升格为了北京。
从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公元1403年的朱棣正处在一种十分微妙而不安的气氛中。作为一个从侄儿手中夺取皇权,刚登大极的皇帝,他面临太多棘手的问题。
由于得位不正,朱棣对南京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有一天上朝时,朱棣差点儿被御史大夫景清刺杀。此事之后,朱棣在南京城里经常做噩梦。他或许更加强烈地怀念故地北京。
他对大臣们说,北京是我旧时的封国。有国社国稷,将实施国都的礼治。然而迁都之事,事关王朝的合法性,朱棣的建议,遭到了大臣们的激烈反对。从那以后,朱棣谨慎了很多,他开始以迂回而秘密的方式,为迁都进行系统缜密的准备。
1406年的一天,不知是出于永乐皇帝本人的暗中授意,还是大臣们自己揣摩上意的结果,以丘福为首的一群大臣,建议在北京修建一座新的宫殿,永乐皇帝非常愉快,他接受了这个建议。
一场浩大的工程拉开了序幕。永乐皇帝派他的心腹亲信们奔赴全国各地,为这项巨大工程做准备。他们中有工部尚书宋礼、吏部右侍郎师逵、户部左侍郎古朴。他们即将去往四川湖广等地的群山峻岭,去开采楠木。据说,单这项采木工程就持续了13年。
公元1409年,朱棣开始以巡狩的名义住在原先的燕王府。从公元1409年至宫殿建成后的公元1421 年,他在北京度过了5年又8个月。这使得大明朝的决策、***事和行***系统逐渐北移。
就在朱棣谋划迁都北京刚刚开始的时候,他最亲密的一个人去世了,这就是徐皇后。他们的婚事是朱元璋亲自给说合的。怎样安葬这个结发妻子?陵墓理应建在南京,但是朱棣却悄悄派一个大臣和一个风水先生前往北京寻找吉壤建陵。两年后,位于昌平以北20多里的一片山麓带,被朱棣降旨圈为陵区禁地。这就是今天的明十三陵。
徐皇后陵墓的修建,让大臣们意识到这是皇上向他们释放的一个迁都信号。这之后南京城里的一些大臣开始上疏,直截了当反对永乐皇帝暗藏的迁都用意。很快河南布***使周文褒、王文振及参议陈祚被朱棣谪贬为民,剩下的人只好选择了沉默。
公元1416年11月的一天,朱棣突然召集文武群臣,又与他们谈论起一个关于北京的敏感话题。这一次群臣没有再提出反对意见。不仅一致通过紫禁城尽快动工修建,还赞美起北京优越的地理位置,纷纷强烈要求将明王朝的第一首都定在北京。朱棣多年处心积虑的迁都欲望,瞬间变成了君臣的合意。
后世的历史学家认为,这次决定意味着中国***治中心开始北移,中国地缘***治从此发生改变。这种改变影响了中国数百年的***治格局,直到今天。
1644年的三位皇帝
几百年过去了,曾经发生在故宫内的事件,宫廷、宦官乱***、僧人闯进太和殿、庶民持刀杀皇帝,以及红丸案、移宫案、失金、失印、失火案、筒子河浮尸案等等,至今在民间流传。
乾清宫是明代皇帝的卧室,明嘉靖年间,就在这里,发生了宫女杀帝的深宫***。嘉靖皇帝总是借选秀女之名把一些10岁至13岁的女孩招进宫里,这些童女以期长生不老。
公元1542年春末夏初的一个夜晚,不堪忍受嘉靖皇帝折磨的宫女们,合谋要把这个残暴的皇帝勒死。
可是,由于一时慌乱,绳子结成死扣,无法勒紧,嘉靖被勒得气绝,但没有死。两个妃子一看事态不妙,就扔下了其他宫女,向皇后报告,想以此得以宽恕。皇后立即带人救下了气息奄奄的嘉靖帝。大为震怒的嘉靖皇帝动了杀机,十几名宫女,和那两个向皇后打报告的妃子,都被截断四肢,凌迟处死。其他含冤致死者一百多人。
事后嘉靖搬出了乾清宫,住在西苑万寿宫,终日修道以求长生,二十多年后,在临死之前才回乾清宫。
嘉靖、万历之后,明王朝的统治江河日下,公元1644年3月18日,农民起义***领袖李自成头戴毡帽,身穿布衣,率领起义***,打到了北京外城。
景山上,崇祯帝的尸体挂了3天,才被大顺***发现。一个月后,李自成在紫禁城内的武英殿举行登基大典,称大顺皇帝。李自成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在紫禁城称帝的农民领袖。他没有按照王朝惯例在太和殿登基,是因为当时前朝三大殿正在着火,火灾的起因至今不能确定。
李自成在北京前后仅仅停留了40天。他在武英殿称帝的第二天,就离京东去,亲征山海关。这时,7岁的福临已经在关外登上了大清国的皇位。多尔衮率兵要夺取明王朝,当他兵过辽河,才获悉京城已破,明朝已亡。随将征明改为征大顺。
随着吴三桂向清***献出山海关,李自成战败,多尔衮攻进北京城,紫禁城里又迎来了这一年的第三位皇帝――清朝顺治帝。至此,1644年,中国历史上有了三位皇帝,大明崇祯皇帝、大顺皇帝李自成、大清顺治皇帝。
皇统的终结
“康乾盛世”之后,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腐朽期。一个最为明显的征兆就是,紫禁城的防卫松懈到了令人吃惊的程度。
1900年,八国联***攻陷北京,很快,他们便攻入紫禁城,在午门前***,在乾清宫宝座上照相,劫掠珍宝。史料显示,在攻打北京城时,有不少中国民众充当前驱,成了所谓的“带路”***。这也从另一个层面映射了一个王朝的腐朽。
《辛丑条约》签订后,光绪帝病危,慈禧太后立三岁的爱新觉罗・溥仪为嗣皇帝,他是慈禧妹妹的孙子,光绪帝的侄子。
朱棣文小学篇8
暑假的时光已被时间一点点冲淡,开学的脚步声已熟悉在耳边,在暑假
里我复读了<<明朝那些事儿>>,<<傲慢与偏见>>和<<小牲口>>这三本书.在
这三本书中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明朝那些事儿>>这套书,当我读完第一
本时我深深地感叹:朱元璋就是朱元璋!
时间一直在冲刷着历史的长河,又不经感叹这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多少风云,难料.千千万万的豪杰横空出世为这如画的山河打拼着.大浪淘沙,然而留下的只有一位位站在华夏之颠的伟人傲视群雄。
作者当年明月描写了600年前元末明初的如火如荼的农民起义(为数不
多最后成功的农民起义),朱元璋出身贫寒,生活所迫和命运驱使他走上了
起义的道路,在得力的武将和谋士帮助下,先后击败了志骄的陈友谅和器小
的张士诚,在将北元***权赶到了漠北,建立和统一了大汉民族统治的明王朝。
“广积粮,深挖洞,高筑墙,缓称王”,当时是人才辈出的年代,名臣刘基、
李善长和名将徐达、常遇春、朱文正、李文忠、蓝玉等人物也都写下了浓重
的色彩。
在明朝建立后,朱元璋为了朱家王朝能千秋万代,不惜屠杀功臣,先后
发动“胡惟庸案”和“蓝玉案”将大多能臣和名将清除干净,再次验证了“狡
兔死,走狗烹。飞鸟尽,弓箭藏。”。明初由朱元璋建立的严刑峻法《大明
律》和《大诰》以及废除宰相制度,严刑肃贪等***策制度最初都有美好愿
望,但后来无一不被曲解和变形,愿望事与愿违,伟大的朱元璋最终也没能
战胜历史的规则和自然法则。颇具有讽刺意味,在他死后不久,就发生了“靖
难之役”,他的儿子朱棣造反了他认可的继承人朱允文。
朱棣文小学篇9
明惠帝朱允炆(1377—?),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明朝的第二个皇帝。
朱允炆1377年十二月五日出生,生母是吕妃,父亲懿文太子朱标。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皇太孙朱允炆继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因削藩,导致叔父燕王发动“靖难之役”。建文帝的帝王之旅,四年即告结束,国破人不知所向。清乾隆皇帝追谥恭闵惠皇帝。南明安宗朱由崧追尊建文帝为嗣天章道诚懿渊恭觐文扬武克仁笃孝让皇帝,庙号惠宗。
明太祖朱元璋是历史上了不起的皇帝,他由一个放牛娃、寺庙里的小沙弥,经过十几年的戎马生涯,一举扫荡群雄、元朝,开创了大明基业。他深知,创业难,守业亦难,因此十分重视对接班人的培养。他登上皇位的同时,就册立了长子朱标为皇太子,并延请名儒宋濂等人为太子之师,希望能将朱标培养成为一代明主。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洪武25年(1392年)四月,年仅38岁的皇太子朱标英年早逝,史称“懿文太子”,这令朱元璋异常伤心。朱元璋制定的嫡长子继承制受到了考验,朱元璋不得不重新选择他的继承人。而若根据嫡长继承制度,应该将皇位传给太子的长子,也就是虞怀王朱雄英,但是雄英于洪武15年(1382年)5月薨,这样朱标次子朱允炆就成为首选。
然而朱元璋担心朱允炆儒雅仁柔,难以担负起治理国家的重任。此外,朱元璋也曾考虑过从几个儿子中选择。二子秦王朱樉此时最长,但他实在玉不琢不成器,荒唐成性。四子燕王朱棣文韬武略,有许多地方都与自己非常相似,是个不错的人选。一次,朱元璋对几个心腹大臣流露出立燕王的可能性时,翰林学士刘三吾认为不可,“立燕王,置秦、晋王于何地?且皇长孙四海归心,皇上无忧矣。”当时朱元璋已经分封了诸王,而且皇二、三、四子分别被封为了秦、晋、燕王,三人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而且手握重兵,一但由于争储而出现内讧,后果将非常严重。朱元璋于是下定决心,9月,立朱允炆为皇太孙。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遗诏命皇太孙朱允炆继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终年71岁。朱允炆即位,改年号建文,称建文帝。从年号来看,一个建文,一个洪武,二位皇帝的性格截然不同,而且朱元璋不愿立皇太孙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朱允炆像他的父亲一样,过于柔弱,过于仁慈,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太严重,恐怕日后会吃大亏。
生性“仁明孝友”的朱允炆,22岁的时候被推上了权力的巅峰,承继了朱元璋开创的一统天下,改年号为建文。然而,细心的大臣会发现,新君的脸上并没有君临天下的惊喜,更多的则是愁容。是啊,年轻的皇帝面前有两道难解的题目:一是如何改变太祖建国以来形成的动辄杀戮的严峻***治氛围;二是如何解决太祖分封宗藩形成的尾大不掉的局面。也许太祖朱元璋生前并没有想到,外表仁弱的皇太孙登基伊始就开始着手变革他所开创的大明王朝。
建文帝即位之后,一改洪武时期的紧张气氛,使中国大地吹过了一阵清风,他重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文人,对先朝的***治实行改革,为无论是百姓,还是官吏都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建文帝实行惠民***策,减免租赋,赈济灾民,老弱病残者由国家扶养;重视农业生产,兴办学校,考察官吏,任用贤能,派侍郎暴昭、夏原吉等24人充任采访史,分巡天下,以体察情。
洪武年间,经过太祖朱元璋的整治,当时国家统一,社会安定,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吏治较以前大为清明。然而他生性“雄猜好杀”,屡次兴起大狱,动辄杀戮,***治气氛非常凝重,文武大臣人人自危。建文帝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认识,因此继位伊始,就着手改革,改变了太祖朱元璋的一些弊***,史称“建文新***”。
太祖朱元璋用武力夺得天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右武的局面。洪武时,***事衙门大都督府的左右都督都是正一品,都督同知也是从一品,而六部尚书却只有正二品。《大明律》中明文规定文官不许封公侯,因此朱元璋的主要谋士刘基仅仅得封“诚意伯”,而武将得封公侯者多,称王者也不少。这种局面下,文官在议论朝***中的地位可想而知。
建文帝有意结束其祖父尚武的***风,大力加强文官在国家***事中的作用。初登大宝之时,他自己确定新年号为“建文”,与乃祖父“洪武”刚好形成鲜明的对照,从中可见建文帝治国方略的改变。他还立即将六部尚书升为正一品,大开科举考试,并下诏要求荐举优通文学之士,授之官职。
建文帝身边几个被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饱读诗书的才子。兵部尚书齐泰,洪武十七年(1384)应天府乡试第一,次年进士。太常寺卿兼翰林学士黄子澄,洪武十八年(1385)会试第一,与齐泰同榜。翰林侍讲方孝孺是建文帝身边的主要谋士,幼时就以聪敏机警着称,后师从当代名儒宋濂,诗文为时人所推崇。据说后来成祖入南京继帝位时,怪僧姚广孝怕成祖杀他,为之求情,说杀了方孝孺天下读书的种子就绝了。正是因为建文帝所依赖的大臣多为这样的文人,所以人称新朝廷为“秀才朝廷”。这种情况下,文人获得了比以前更高的***治地位,再也不用担心像洪武朝那样动辄以一言获罪的情况,因此他们胆量也大了,对朝***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建文帝忠心耿耿,这也是后来大批文臣甘愿为建文帝殉难的原因。
宽刑省狱。建国之初,太祖朱元璋以刚猛治国,乱世用重典,法外用刑情况严重。他认为:“法严则人知惧,惧则犯者少,故能保全民命。法宽则人慢,慢则犯者众,民命反不能保。”因而,屡兴大狱,杀的人很多;还使用了许多恐怖的刑罚,如抽筋、剥皮、、凌迟等,因此有获罪的大臣跪求“臣罪当诛,谢主隆恩”,比较起来,能被砍头也成了幸运的事。
建文帝在当皇太孙时就已经意识到太祖用刑过猛,因此登基后力***改变这种情况。他在做皇太孙时就向祖父请求更定《大明律》。他以《大明律》与历朝法律作比较,认为《大明律》用刑过重,改正了其中量刑较重的部分律法。其父朱标生前曾练习处理国事,以宽大为怀。朱标死,太祖也叫朱允炆断刑狱之事,朱允炆一如其父风格。那时,他就获得了广泛的称誉。如今即位,他要全面改正洪武吏治,力***创造出和谐的宽***。建文帝即位仅一个多月,下诏全国行宽***、冤狱。洪武时期的一些冤假错案得到了纠正,一批无辜的官吏得以恢复自由,被发配远方的人也得以回到家乡。据记载,建文朝监狱里的罪犯比洪武朝减少了三分之二。建文帝的这些措施实际上是对太祖朱元璋严刑峻法的一种调整,也反映了建文帝与太祖执***风格的迥异。
减轻赋税。建文元年(1399)正月,建文帝令减轻江浙地区的田赋。明初以来,江浙地区的田赋明显重于其他地方,这是因为朱元璋憎恨江浙地区的缙绅当年依附张士诚而采取的惩治措施。另外,朱元璋特意规定江浙人不许担任户部的职位,目的在于防止江浙人偏袒家乡。建文帝则认为江浙重赋只是用惩一时,不应该形成定制,既然田赋减轻了,浙东人自然也可以担任户部的官职。他还针对寺庙侵占民田的情况,下令僧道每人占田不得超过5亩,多余的要退官,分给农民。
然而,建文帝在安定的生活中成长,接受的是儒家学说的熏陶,缺少对现实的了解,而且他所重用的大臣也多是读书人,因此改革中难免有理想主义色彩。他接受方孝孺的建议,甚至要恢复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度。他还使用一些《周礼》中的官名,依古制改革某些官职。中国后世的知识分子有着强烈的崇古情结,言必称三代,似乎那时的制度是完美的,那时的社会是理想的,今不如昔。其实,且不说井田制是否真正的执行过还有争论,即使有过井田制但在今天的情况下,复古这些制度是没有任何意义的。从这一点我们不难发现,建文集团过重的文人气息,成为他最后失国的一个主要原因。
锐意削藩。太祖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为保证大明国祚绵长,亲自设计、制定了多项重要***策,并以宝训的形式固定下来,要求后代子孙严格遵守,大臣有敢轻议者严惩不贷。分封宗藩就是其中一项重要***策。朱元璋先后于洪武三年(1370)、洪武十一年(1378)、洪武二十四年(1391)三次共封25人(二十四子和一个从孙)为藩王,分镇全国各地。朱元璋认为,“天下之大,必建藩屏,上卫国家,下安生民。今诸子既长,宜各有爵封,分镇诸国”。藩王的权势很重,拥有自己的***队,少则三千,多则数万。特别是北方边防线的几名“塞王”,拥有指挥***队的权力,如宁王朱权“带甲八万,革车六千”,连朵颜三卫都要听他调遣。太祖朱元璋本意是要以藩王来确保朱家江山,却没有想到虽然为继任者去掉了骄兵悍将这根尖刺,却留下了拥兵自重、尾大不掉的宗藩这另一根尖刺。当时的有识之士,已经清醒地认识到宗藩为“三忧”之一(另两忧为边防和河患),多次上疏太祖。朱元璋不允许有人要改变这项***策,甚至加以杀戮。然而他没有想到,在他刚刚辞世不久,他亲立的皇太孙就因此而丢掉了皇位,真是莫大的讽刺。
藩王拥兵自重、分踞一方的形势成为建文帝心腹大患,使他常常难以入眠。建文帝知道,虽然自己贵为天子,但是以朱棣为首的藩王多是自己的叔叔,正挟重兵虎视眈眈,未必会把自己放在眼中。他还清晰地记得,一次只有燕王和他在的场合,燕王以手拍他的后背,以开玩笑的口吻对他说:“不意儿乃有今日!”这情景恰巧被太祖朱元璋看见了,责问朱棣怎敢如此无礼。建文帝急忙为朱棣开脱,但心里却久久不能平静,从那时就开始考虑如何处理宗藩问题了。
在改革中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削藩,当时的藩王多是朱允炆的叔叔,而且手中都有兵权,他们在自己的藩地为非作歹,有的甚至摩拳擦掌准备造反,对建文帝造成严重威胁。燕王朱棣就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位,当时朱元璋的前三个儿子都已经亡故,朱棣成为了皇子中的最长者,而且随着朱棣在对蒙古作战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已经成为了皇权最大的威胁。
即皇帝位后,建文帝依赖齐泰、黄子澄等人,将削藩付诸实际行动。建文帝削藩的第一个目标就是周王朱橚。建文帝密令李景隆以北上备边的名义兵临开封,趁周王毫无准备之际突然将其抓捕,送至京师。建文帝将周王谪遣到“烟瘴之地”的云南蒙化,后又把他召回京师禁锢起来。为什么首先选择周王呢?周王朱橚,朱元璋的第五子,洪武十一年(1378)封周王,十四年(1381)就藩开封。这次削周王名义上是因为周王次子告发他“异谋”,其实还有另外一层原因。藩王中以燕王朱棣实力最强、野心最大,建文帝一直以燕王朱棣为最大的对手,这次削藩的周王是燕王的同母弟,二人皆为妃所生(在此问题上有异议),关系最为密切,因此建文帝先废周王,有去燕王手足的用意。随后,建文帝又先后废湘王、齐王、代王、岷王等四王,目标直指燕王朱棣。
朱棣文小学篇10
然而,法案实施两年多以来,美国经济仍然深陷无就业复苏的泥沼,就业增长的主要部门也并非来自清洁能源领域。
面对质疑,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于9月23日接受《财经》记者专访时表示,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已经在很多经济部门创造了就业机会,在未来的每一年里还将创造更多职位,因为这一领域的技术为全世界所需。
发展清洁能源,也是奥巴马***府降低对化石燃料,特别是进口石油依赖的重要手段。
但今年以来,国际石油价格一路飙升,重回高位,给美国经济复苏带去了巨大压力,美国能源部在今年6月一度动用战略储备以平抑油价。近日,高盛公司从经济情势判断,美国很有可能大规模重启国内石油开采,再度成为第一大产油国。
对此,朱棣文没有正面回应。但他既承认了近海油气开发是美国整体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又强调发展清洁能源技术和提高能效对减少进口石油依赖的作用。
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
《财经》:在2009年的《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中,清洁能源被称为将刺激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岗位的短期***策与美国持久繁荣相结合的“粘合剂”。但两年来,清洁能源战略在这两方面的表现似乎都弱于预期。不少人由此产生质疑。你如何评价清洁能源战略两年来的表现?
朱棣文:我不认为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或在提高能效方面的投资,对就业没有帮助。
奥巴马总统在2009年1月就任的时候,美国经济如同自由落体般下滑,我们每个月都要损失大量的职位。但借助《美国复苏与再投资法案》,我们止住了失业率攀升的速度,现在已经开始出现了缓慢的、并不明显的劳动力需求增长。美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投资、或是为了提高能效而做的投资,已经在很多经济部门创造了就业机会。
而且我们的眼光不能局限在即刻看到的就业增长上,其实在未来每一年里清洁能源产业将创造更多职位,因为这一领域的技术为全世界所需。
中国现在就注重发展太阳能、风能、高压输电线路等产业,这是因为中国把这些产业视为其未来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美国同样看重这一经济领域。
《财经》:清洁能源是一个内涵很丰富的概念,涵括风能、太阳能、生物能、核能等。你认为哪一领域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考虑到美国***府预算有限的现状,***府投资会更倾向哪一领域?
朱棣文:人们需要所有的清洁能源。你既需要风能,也需要太阳能,生物能也对于发展下一代自然燃料非常有用。
我认为投资清洁能源研究是非常有价值的,但哪种能源是最有前途的新能源尚未有定论。比如在生物燃料方面,谁也不能预料到什么时候我们能拥有一次充电就能让汽车跑200英里-300英里(320公里-480公里)的电池,而这种电池可能比我们现在的电池小得多,或者虽然跟现在的电池差不多大小,却能跑300英里(480公里)而且更加经济实惠。你猜不到什么时候这些情况会发生,可能五年,也可能十年后。
我们也实在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开发出能与石油在同等价位上相竞争的生物燃料,但我们认为这很可能终将发生。
就像中国现在同时给原子能(核裂变能)、核聚变能、太阳能、风能等投资,因为你不能分辨哪种是最好的,而且实际上你也需要所有的这些能源来代替化石燃料。美国的投资也是这样的。
重启国内石油开发
《财经》:美国于6月底动用3000万桶石油战略储备,将国际油价从近100美元/桶的高位降至目前的近80美元/桶。这被普遍认为是在不影响经济复苏的前提下,成功遏制美国CPI升高的举措。随着美国推出QE3的期待升高,你如何看待国际油价的走势?
朱棣文:首先,我们动用石油战略储备是因为利比亚局势破坏了石油供需平衡,国际市场日供应量的损失接近150万桶。因此,美国决定和国际能源署(IAEA)携手合作,动用战略储备以弥补供应量的减少。
我们在动用石油战略储备时,就曾表示过会依据事态变化,决定下一步如何行动。自那时起,随着利比亚局势的变化,市场上产生了一种预期,认为其石油生产将会恢复。但我们现在还在继续等待,并观察事态发展。
油价走势问题非常复杂,受到许多重要因素的影响,包括未来经济走势――这可能是市场需求方面最重要的变量、供给面情况,以及技术进步等因素。
因此,我认为没有人能精准预测出国际市场石油供需的变化,以及价格走势。
《财经》: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美国会再度动用石油战略储备干预油价?
朱棣文:动用战略储备只是为了抵消利比亚局势带来的影响,并非有意干预市场以操控石油价格。
《财经》:高盛公司最近报告称,随着高油价时代的来临,美国将再度成为世界上最大的产油国。一些人认为奥巴马***府上台不久就推动开放了近海油气资源开发权,是一个例证。你如何看待高盛的观点?美国能源部是否有大规模重启国内石油资源开发的意向?
朱棣文:美国在内陆和墨西哥湾开采石油,是我们整体能源战略计划的一部分。确实旨在降低美国对进口石油的依赖度。这一点奥巴马总统澄清过了。
我们将从多方面着手实现这一目标,除了提高国内石油生产率外,我们还将致力于提高交通工具的燃油利用率,并发展相应科技,以电气化个人交通工具。正是基于这一考虑,我们提出了一个颇为激进的2025年车辆平均油耗标准――54.5mpg(约为23.1km/l),这几乎是现行标准27.8mpg(11.8km/l)的2倍。
上述措施都将有助于多元化美国的能源供应,降低对石油,以及对海外进口的依赖度。这些也都是美国整体能源战略的组成部分。当然,美国深海勘探技术和页岩气技术的不断进步也是正在发生的事实。
《财经》:你刚才提到要降低对石油进口的依赖度,但据美国和加拿大媒体报道,你最近表态支持美加Keystone XL石油管道项目,并乐见美国从加拿大进口油砂石油?有评论分析这将改变美国石油进口格局。
朱棣文:我是在美国***府作出决定之前发表评论的,而且我想我的话被误传了。我能告诉你的是,如果有人仔细倾听了我的用词,便会得出更好的结论。
《财经》:页岩气正在成为美中两国能源发展的重点。页岩气的开发使美国超过俄罗斯成为最大的天然气生产国,但有不少环保主义者质疑页岩气开发对环境的影响。你对此有何看法?中国能从美国开采页岩气的经验中学到什么?
朱棣文:可以确定的是,我们具备足够的技术条件来开采页岩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