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廉华兹华斯10篇

威廉华兹华斯篇1

关键词:华兹华斯;《致睡眠》;韵律;形式;内容

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人们称赞他是18至19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诗人。他是浪漫主义诗风的开拓者,除此以外,华兹华斯也创作十四行诗。关于十四行诗,他有着这样独具一格的评价:“十四行诗像闪光的桃金娘的莹莹绿叶,装点在但丁头上的柏枝的中间”;①“当阴霾雾霭笼罩在弥尔顿的路上时,在他的笔下,十四行诗变成了号角,吹出了激动人心的旋律――啊,可惜太少”。②《致睡眠》就是威廉・华兹华斯写的一首十四行诗,它不事浮华渲染,不慕铺陈夸张,气氛清新活泼,朴实自然的语言里蕴含了深刻哲理,笔者也喜欢它,不仅钟情于它贴近大自然的主题内容,也喜欢它富于音乐与节奏感的韵律形式。

一首优秀的诗歌,必须是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契合。而我们在阅读欣赏时,往往重内容而轻形式,导致对诗歌分析得不到位。因此分析一首诗,除了阐释研究诗歌内容,对诗歌韵律和技巧的分析也不应被忽视。诗歌的韵律之美是衡量诗歌之美的重要标准,笔者在理解《致睡眠》内容的基础上,将重点探讨诗歌的韵律和形式技巧,从而达到诗歌内容美与形式美的完美统一。

一、韵律的和谐

威廉・华兹华斯的To Sleep原文如下:

A flock of sheep that leisurely pass by,

One after one; the sound of rain,the bees

Murmuring; the fall of rivers,winds and seas,

Smooth fields,white sheets of water,and pure sky;

I have thoughts of all by turns,and yet lie

Sleepless! and soon the small birds’ melodies

Must hear,first uttered from my orchard trees,

And the first cuckoo’s melancholy cry.

Even thus last night,and two nights more,I lay,

And could not win thee,sleep! by any stealth,

So do not let me wear tonight away,

Without thee what is all the morning’s wealth?

Come,blessed barrier between day and day,

Dear mother of fresh thoughts and joyous health!

聂珍钊教授曾说:“分析一首诗,首先需要进行韵步和韵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确定它们的韵律形式。”③首先我们来分析韵步,《致睡眠》这首十四行诗由三个四行诗和一个双行诗节组合而成,这里的每一行诗都有10个音节,如何判定它们的音节数量呢?多元音的音节划分根据读音而来,每一个音节必须包含一个元音音节,如首行诗中flock只有一个元音,只能算一个音节,而sheep虽然有两个元音,但读音上只有一个,也只能当一个音节看,然leisurely根据读音有三个元音,则被划分为三个音节。因此A flock of sheep that leisurely pass by音节划分如下:A flock of sheep that le・i・surely pass by,根据这种规则,全诗音节可以这样划分:

A flock of sheep that le・i・surely pass by,

One af・ter one; the sound of rain,the bees

Mur・muring; the fall of ri・vers,winds and seas,

Smooth fields,white sheets of wa・ter,and pure sky;

I have thoughts of all by turns,and yet lie

Sleep・less! and soon the small birds’ me・lo・dies

Must hear,first u・ttered from my or・chard trees,

And the first cu・ckoo’s me・lan・choly cry.

Even thus last night,and two nights more,I lay,

And could not win thee,sleep! by a・ny stealth,

So do not let me wear to・night a・way,

Wi・thout thee what is all the mor・ning’s wealth?

Come,blessed ba・rri・er be・tween day and day,

Dear mo・ther of fresh thoughts and jo・yous health!

经分析可知:第二个四行诗与第三个四行诗中的最后一行诗都有省音现象,分析音节时需谨慎注意。诗行的音节分析与重读、非重读的分析是划分英语诗歌的基础,音节已经划分好,接下来要分析诗歌节奏,我们只需确定音节的重读与非重读的位置,即可找准诗歌的节奏,确定整首诗的韵步。

以第一个四行诗为例,按照重读音节与非重读音节出现的情况来看,我们知道它是非重读音节与重读音节的组合,属抑扬格结构。而一行诗中重读音节的数量又决定该行诗的韵步,如A flock of sheep that leisurely pass by中有5个重读音节,分别在flock、sheep、leisurely、pass这四个单词中,第二行诗One after one,the sound of rain,the bees中也有5个重读音节,在after、sound、rain、bees中。据此分析,第一个四行诗每行诗都由5个韵步组成,属抑扬格5韵步诗格,第二个四行诗情况相同,其它诗行以此类推,可以看出都是抑扬格5韵步诗。这类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韵律的和谐规律性与情感的抒情性,对于写作浪漫主义诗歌的华兹华斯而言无疑最能表达他的心性。

二、押韵的优美

华兹华斯是“湖畔派”三大诗人之一,“湖畔派”诗人对韵律的审美艺术有非常执着的追求,他们认为“韵律遵守着一定的法则,这些法则是诗人和读者乐于服从的,因为它们是千真万确的,像历来所一致证实的那样提高和改进这种与热情共同存在的愉快”。④华兹华斯的诗歌更是如此,他注重和谐的节奏与优美的韵律,以期诗歌押韵的美感最大化。

在诗歌的变化发展中,押韵的内涵也随之改变,但审美追求却始终如一。何为押韵?首先押韵是“建立在读音一致基础上的韵律修辞手法,基本特征就是一个音节的读音在以后音节相应位置的读音重复。”⑤押韵最大的功用是“把涣散的声音联络贯穿起来,成为一个完整的曲调”。⑥华兹华斯《致睡眠》的押韵艺术值得我们探讨。

《致睡眠》的押韵在形式上是非常直观的。首先在音节上全篇押单韵,单韵即单音节押韵,即只有一个音节押韵,我们可以看出第一个诗节的by/sky押韵,bees/seas押韵,第二个诗节lie/cry押韵,melodies/trees押韵,而在最后两个诗节中,lay/away/day互相押韵,stealth/wealth/health互相押韵,所有的押韵都只押一个音节,因此就音节而言它们押的是单韵,另外在押韵的格式上,《致睡眠》属abbaabbacdcd cd格式,也就是吻韵与隔行韵的混合运用,何为吻韵?吻韵就是abba式押韵,它属于第三种基本押韵格式,主要表现为第一行诗与第四行诗押韵,而二三行押韵,前两个四行诗的押韵便是如此。隔行韵的格式表示成abab,与前面稍异,一三行押韵,二四行押韵,第三个四行诗就押隔行韵。最后一个双行诗节分别与第三个诗节隔行押韵,隔行韵的使用让诗歌在吟唱时产生了一咏三叹的美感,从而提升诗歌整体的音乐感与节奏效果。《致睡眠》的押韵格式在华兹华斯的十四行诗中极具代表性,他的许多诗歌都属于这种押韵格式,而这种格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前辈彼特拉克的十四行诗的继承与创新,在这种新与旧的传承中华兹华斯的诗歌也在不断提升。

三、意境的深远

笔者开篇提到,一首好的诗歌,绝不仅仅偏颇形式美与内容美的任何一方。华兹华斯的地位自是不必赘述,这首《致睡眠》也让我们见识到了作者诗歌的魅力,在探讨诗歌韵律的过程中,我们感受到了它规律整齐和自然和谐的韵步,这与诗歌的内容相得益彰。《致睡眠》尽管只是一首短短的十四行诗,但在其精悍的语言包装下,展现出来的意蕴却不简单。它的内容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慢慢研究。这首诗翻译成中文意义如下:

一群绵羊悠闲地走过,

它们有序,雨在滴落,蜜蜂也在

嗡嗡,我看到河流、风和海洋

一望无际的土地,纯净的水与蔚蓝的天

曾无数次回想起它们,现在却

失眠了,鸟儿的歌唱入耳,

果园的树林里传来了妙音

还有那杜鹃的一声悲鸣

昨晚,直至前晚,我躺在床上

无法入眠,所以

今晚别再这样

没了你,早晨的珍宝从何而来

来吧,白天的赐福栅栏

那清新的思想和神清气爽的造物主

诗歌名为《致睡眠》,所以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我们可以这样设想:“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无法入睡,因为“我”失眠了,最近“我”一直饱受这种困扰,于是我的大脑在高速运转,回想起一幅幅美丽的画面。那里有肥硕的羊群,清闲自在舞动着的蜜蜂,清脆的鸟鸣声仿佛在我耳边,不远处是山,是河,更远的有平静的大海,微风吹过,卷起人的衣角,吹动轻盈的发丝,一切都在这种声音中显得如此寂静。“我”怀着渴望的心情看着这片风景,静静地迎接着睡梦的到来,因为彼时的睡眠是如此地让人心醉,弥足珍贵。作者将痛苦的失眠与美好的自然相联系,这种强大的反差让人情感为之共鸣。

华兹华斯在《致睡眠》中充分地展示了他丰富的英语词汇储存量与驾驭词汇的高超水平。我们可以看到例如murmuring、melodies、pure等词汇,同时还有拟人等修辞手法,比如birds’melodies,赋予鸟以人的特性,给我们的感觉非常灵动淳朴、活泼美妙,杜鹃的啼叫,蜜蜂的嗡嗡,大自然的纯净与美丽编织成了一副美妙和睦的画卷,而在如斯良辰美景之下,作者却陷入了失眠状态,失眠对于人而言本是一件极其痛苦的事情,但作者偏将其描述得清新俏皮,我们不禁会觉得诗人相当可爱又率真。睡眠对他而言如同珍宝般的存在,作者最直接的心理感受就被这样呈现在我们面前,不着掩饰,我们被作者的真性情所感染,一个如孩童般单纯烂漫的诗人,才可以将作品刻画得如斯干净纯粹,也引发了读者哲理的沉思:为什么我们会失眠呢?失去人类这项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我们在为生活奔波不停的过程中是不是失去了什么,是不是连最基本、最简单的东西都被我们忽略了呢?也许我们太久没有享受自然的乐趣了,疲于奔波的过程中忽略了眼前的风景;或者是我们最接近最触手可及的东西,我们往往忽略并践踏了,等到失去了,开始后悔。又或许还有别的哲理,这是不是又需要我们静下心来仔细思考呢?所以这就是华兹华斯的诗歌,不长,意境却不寡淡,留给读者足够的空间去发现。

综观全文,笔者通过理解华兹华斯十四行诗《致睡眠》中的韵律、押韵与内容的特点,不仅深深有感于品味诗歌时必须追求形式与内容的完美融合,也更爱慕诗人华兹华斯所营造的那层干净清透的诗歌境界。华兹华斯钟情于山水之美的那份宁静,展现赤子之心的那份简单,都萦绕在笔者心头,挥之不去,爱而慕,慕而学,在今后的诗歌写作过程中,笔者也会借鉴华兹华斯这一伟大诗人的创作经验,保持内心之纯粹,钻研诗歌韵律之美。

注释:

①聂珍钊著:《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②聂珍钊著:《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347页。

③聂珍钊著:《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6页。

④《欧美古典作家论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一),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编辑委员会编,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第268页。

⑤聂珍钊著:《英语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192页。

⑥朱光潜著:《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第173页。

参考文献:

[1]聂珍钊著:《英Z诗歌形式导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年版。

[2]朱光潜著:《诗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威廉华兹华斯篇2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的两首十四行诗《威斯敏斯特桥上》与《伦敦,1802年》都是描写伦敦的名篇。本文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解读两诗的意境。认为两诗的主旨是相同的――前者在赞美“沉睡”伦敦美丽“外貌”的同时,期待“醒来”后的伦敦的“内心”会同样的美丽;而后者则是在揭露社会世风日下的同时,呼唤“弥尔顿”精神的回归。

关键词:华兹华斯;威斯敏斯特桥;伦敦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的《威斯敏斯特桥上》(Composed upon Westminster Bridge)与《伦敦,1802年》(London,1802)都是描写伦敦的诗歌名篇。本文将结合诗人的个人经历与诗歌的创作背景,去解读两诗的意境。

一、自然的美好

华兹华斯于1770年4月7日出生于英格兰北部坎伯兰郡的一个律师家庭。17岁时(1787年)进入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学习,获文学学士学位后于1790年及1791年两次赴法,去追求法国大***时期“自由、平等、博爱”口号所对应的理想。后因英法两国关系紧张,于1792年回国。

几年后,他与诗人柯尔律治共同出版《抒情歌谣集》(1797年),并与柯尔律治一同游历德国(1798-1799年)。这期间,他总结了人与自然的交流中所得到的体会,他相信热爱大自然的人会得到大自然爱得回报,并体现在他的诗作中,后来他成为“湖畔派”诗人的代表人物。时至诗人赴法返国的第十个年头(1802年),英法两国签订了和平条约,两国间的往来重新开通,诗人的心情豁然开朗,他又产生了再次赴法的想法。1802年9月3日清晨,诗人动身从伦敦去法国,在途经威斯敏斯特桥时,诗人“晴朗”的心情与美丽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于是一首流传于后世的名篇产生了:“大地不会显出更美的气象/只有灵魂迟钝的人才看不见/这么庄严动人的伟大场面/这座城池如今把美丽的晨光当衣服穿上了/宁静而又开敞”1。华兹华斯是热爱大自然的,他的许多诗歌都写于自然风光中。此刻,他在威斯敏斯特桥上看到:“教堂,剧场,船舶,穹楼和塔尖/全都袒卧在大地上,面对着苍天,/沐浴在无烟的清气中,灿烂辉煌”1。诗人赞美伦敦风光的美好,他希望当时伦敦的社会也像她的自然风光一样美好。在诗人眼前:“初阳的光辉浸润着岩谷,峰顶,/也决不比这更美”,“河水顺着自由意志向前推:/亲爱的上帝!屋栉似都未醒;/这颗伟大的心脏呵,正在沉睡!”1伦敦还没有醒来,诗人期待着伦敦的醒来。

二、人间的苦难

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是人类精神的导师:“无所不在的宇宙精神和智慧!/你是博大的灵魂,永生的思想”(《自然景物的影响》,1798)2。当诗人在威斯敏斯特桥上,看那美丽的自然风光时,他希望伦敦的社会也能像她的风光一样美好。但当时伦敦乃至整个英国社会弊端百出,他切盼重新出现弥尔顿那样的***诗人和战士,来改变腐败的社会风气――“弥尔顿!今天,你应该活在世上;/英国需要你!她成了死水污池;/教会,弃笔的文人,仗剑的武士,/千家万户,豪门的绣阁华堂,/断送了内心的安恬――古老的风尚;/世风日下,我们都汲汲营私”(《伦敦,1802年》,1802)2。面对世风日下的社会为民众带来的苦难,诗人呼唤着“弥尔顿”的回归:“哦!回来吧,快来把我们扶持,/给我们良心、美德、自由、力量!/你的灵魂像孤光自照的星辰;/你的声音像壮阔雄浑的大海;/纯净如无云的天宇,雍容、自在,/你在人生的寻常路途上行进,/怀着愉悦虔诚;你的心也肯/把最为低下的职责引为己任”2。

华兹华斯同情社会底层民众的疾苦。他曾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农民的故事:一个农民遭遇了饥荒,忍痛将羊一头头买掉,当拥有五十头羊的羊群变成一头羊时,他抱着最后一头羊哭了起来(《最后一头羊》,1798)2;他还曾向我们讲述一个孤儿的故事:一个小女孩,在一个雨夜中悲啼哀叫,哭声惊动了“我”,“我”了解到女孩是一个失去双亲无人照顾的孤儿,她正为唯一能陪伴她的旧斗篷被车轮卷走而哭叫。“我”为女孩的伤心而伤心,还为她买了一件新的斗篷(《阿丽斯・费尔》,1802)2。

三、结语

威廉・华兹华斯的《威斯敏斯特桥上》,赞美了伦敦美丽的自然风光;而《伦敦,1802年》则揭露了伦敦丑陋的社会现象。本文发现,虽然两首诗的内容不同,但两诗创作于同一年,两诗同为十四行诗,两诗的主旨是一致的。前者是赞美自然风光――诗人看到沉睡的伦敦的“外貌”的美丽,他希望醒来后的伦敦的“内心”会同样的美丽;后者是揭露社会现象――诗人看到伦敦已变为“死水污池”,世风日下的社会为民众带来的越来越多的苦难,他呼唤“弥尔顿”精神的回归,期待“壮阔雄浑的大海”与“纯净无云的天宇”去替代“死水污池”。两诗都充满对伦敦的期待,期待她给她的人民带来美好的未来。(作者单位:通化师范学院大学外语教学院)

参考文献

威廉华兹华斯篇3

[关键词]新古典主义 浪漫主义 文学

[中***分类号]I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4)02-0074-02

王玉红(1983-),陕西人,西安外国语大学高职部助教。

众所周知,文学是社会发展的缩影。文学作为意识形态的一种,它的发展必然受到其他社会意识形态的影响。其中,社会***治和经济的发展在文学发展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阶级斗争也激励文学的发展。文学的历史使命就是用形象而生动的语言记载一个时代以及这个时代人们的生活,因此,文学的特点在不同的历史发展时期都深深烙印着时代的特点。英国文学史上的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也不例外,它们也是对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真实反映。

一、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相同点

新古典主义在英国文学中主要是指1660-1798年这一阶段,即从奥利弗·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1599-1658)去世后,查理二世(Charles Ⅱ,1630-1685)王位***开始到1798年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和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共同出版诗集《抒情歌谣集》(Lyrical Ballads,1798)为止。英国新古典主义受到了1688年的光荣***和启蒙运动的深刻影响。在1688年光荣***后,***派分化为两个敌对******:自由的辉格***和保守的保守***。文学的主题也不可避免地由这些竞争派系的利益所主宰。

新古典主义时期的另一个特点是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一些公共咖啡馆和众多的私人俱乐部悄然出现在伦敦街头,它们成为了作家们的最爱,几乎所有的作家都会经常光顾这些咖啡馆。自然地,人们在这里闲聊和讨论的话题就成为作家们文学中的主题。与此同时,私人俱乐部的老板们总是时尚的引领者,他们注重礼仪,从行为举止到穿着打扮,无不有一定的规范和标准。这些也影响到作家们,他们的文学更加强调形式或风格的规范性,像艾迪生(Joseph Addison,1672-1719)一样创作散文,或是像蒲柏亚历山大·蒲柏(Alexander Pope,1688-1744)一样创作诗歌。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一样,也有着深刻的时代烙印。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运动早在18世纪的下半叶就在英国出现了。随着由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柯勒律治《抒情歌谣集》的出版,浪漫主义开始并逐渐建立了其在英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的地位。1832年,沃尔特·斯科特爵士之死(Sir Walter Scott,1771-1832)以及改革法案在国会获得通过,标志着浪漫主义的结束。

浪漫主义深受工业***和法国大***的影响。工业***巩固了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资产阶级所拥有的财富越来越多,与此同时,劳动者却越来越贫穷,直到他们无法养活自己。最终,他们不甘压迫,了机器,来表达他们对资本家和资本主义剥削的仇恨。1789年7月14日法国大***摧毁了封建经济基础。***宣告了人的权利和废除阶级差别。在英国,劳动人民和进步知识分子为法国大***欢呼,对其主张的“自由、平等、博爱”原则而欢呼。***对英国产生了巨大影响,致使许多作家如乔治·戈登·拜伦、雪莱创作,甚至威廉·华兹华斯和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也被触动,从中得到启发,想要自由表达内心,写出有丰富内容的作品。

二、浪漫主义和新古典主义的差异

首先,新古典主义主要是指18世纪早期的文学,是欧洲文艺复兴后产生的一种主张理性至上、尊重传统道德价值、倡导公民义务等的义文艺思潮。新古典主义以重振古希腊、古罗马的艺术为信念,即反对华丽的装饰,尽量以俭朴的风格为主。以古代希腊和罗马的古典文学作家荷马、维吉尔以及当代法国作家伏尔泰、狄德罗等的作品为典范,在形式和风格上刻意模仿。例如,顺序、逻辑、比例、准确性、品位和礼仪等,并且克制个人情感的表达。作家的散文、诗歌以及戏剧创作一般以严谨清晰的思想、简约优美形式与和谐完整的结构为主。

然而,浪漫主义者认为诗歌拥有***伤痛的巨大能量,他们认为诗歌可以净化个体灵魂和社会。浪漫不仅是对丰富想象力的赞美,而且可以随性地表达和激发灵感。浪漫主义者认为这些才是诗歌真正的关键。浪漫、自然世界的诗意想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

其次,新古典主义的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自己的原则。散文应该准确、直接、流畅和灵活;诗歌有抒情的、英勇的、说教的、讽刺的或戏剧性的。戏剧应该是英雄双韵体,时间、空间和表演应该严格遵守要求。遣词造句必须坚持规律,角色类型不能有个性。

相反,浪漫主义诗歌不拘泥于形式,浪漫的作家总是会寻求超出实际的想象。他们可以选择普通的人或普通生活为话题,采用任何他们想要的形式来创作他们的诗歌。他们也会对诗歌语言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原有的结构和风格基础上设计、构建多种形式。

第三,18世纪见证了英国诗歌繁荣的古典风格,代表人物有约翰·德莱顿高潮、亚历山大·蒲柏和塞缪尔·约翰逊。尽管对于现代读者而言,除了优雅结构和用词,它似乎缺乏想象力和感染力,但新古典主义诗歌严肃和认真的基调和恒定的启蒙主义还是值得赞赏的。

浪漫主义和这个时代的***治、社会和工业***一样,可以看作是一场艺术的***。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是主要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们开始反抗新古典主义文学,后来被视为诗歌***。他们探索创新诗歌写作理论和技巧。他们倡导用普通的语言来表达普通人的生活。

三、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代表人物及作品的差异

亚历山大·蒲柏是古典主义的领***人物之一,威廉·华兹华斯是浪漫主义代表人物。因此,对两个作家的生活和诗歌特点的分析,将使读者更多地了解关于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

亚历山大·蒲柏是英国散文家、讽刺作家和启蒙运动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蒲柏也被认为是领先的文学评论家和英国新古典主义文学的典型代表。在蒲柏的主要作品中,《批评论》(An Essay on Criticism, 1711)集18世纪欧洲古典主义作家及古希腊罗马著名学者亚里士多德、霍拉斯、布瓦罗等人诗歌艺术之大成。这首诗包含744行,分为三个部分。诗人叹息当代诗歌评论界缺乏一种真实的文风,并号召人们向古希腊罗马时期的作品寻求启示。蒲柏的这篇诗作是对文学批评理论的全面研究,对同时期作家们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倡导了古典主义标准,在英国普及了新古典主义。谨慎的措辞、引人注目的节奏模式、精确的含义、和谐的语言和结构、形式和风格的灵活性是新古典主义的特点。通过他自己的诗歌和他的文学批评作品,新古典主义的特征得以推广和标准化,但由于过于的精雕细琢,新古典主义似乎让现代读者感觉到缺乏活力和想象力。

亚历山大·蒲柏还是一个伟大的讽刺作家。蒲柏对18世纪的英格兰贵族资产阶级社会进行讽刺,描写当时伦敦上流社会发生的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以达到反讽的效果,从而使诗歌达到了愉悦与说教的双重目的。作为一个诗人,讽刺在他的作品中被用来对抗社会腐败和贬值。几乎所有他的作品都是讽刺。讽刺的目的是燃烧虚伪和腐败,修复腐烂的世界,使社会恢复原来的健康。讽刺诗《夺发记》就是其中之一,描写了一家男孩偷剪了另一家女孩的一绺金发,从而打破两个家庭之间的友谊。《愚人志》(The Dunciad,1742)是蒲柏最好的讽刺诗,生动和无情地反映***府、社会道德、教育,甚至是宗教的腐败。更重要的是,他把重点放在对人类世界的研究,坚持理性主义。例如《人论》(An Essay on Man,1734)是一部关于人、自然和社会关系的巨著,体现了当时的宇宙观、神学观和道德观。

亚历山大·蒲柏是启蒙运动的代表,第一个将理性主义引入英国。他相信社会道德、古典文化和科学知识,他倡导继承和发扬传统,坚持理性,学***典、艺术,提高品位和公共美德。他认为现有的社会制度是理想的,说“不管它是什么,他都是正确的”。但这并不表示他对道德、***治和文化的迅速恶化没有察觉。他强烈反对文学标准的降低。他认为,文学主要是智慧的工作,文学和社会文明以及生活在社会里的人们的社会关系息息相关。“他认为文学有影响和丰富生活的力量,有教育人和改造人的能力。他用众多诙谐的评论和讽刺诗以及完美的诗歌形式履行着自己的职责。

诗人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领***人物。法国大***对威廉·华兹华斯的人生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从开始的拥护法国***变成反对,于是寄情山水,在大自然里找慰藉。他一生大部分的时间都生活在湖区,被誉为“湖畔诗人”。他见证了社会、***治和艺术的巨变,他的经历和态度在他的诗歌里无不体现。华兹华斯的诗显示许多浪漫主义的特征。他的诗以描写自然风光、田园景色,乡村生活闻名于世。文笔朴素清新,自然流畅,一反新古典主义平板、典雅的风格,开创了浪漫主义诗风。

华兹华斯的短诗可以分为两类,描写自然风光的诗和人们日常生活的诗。他的这类诗歌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寓情于境,情景交融,情感自然的流露。华兹华斯被认为是“自然的崇拜者”。华兹华斯敢于运用大胆的富于想象力的语言。他认为想象力是一个强大的、积极的力量,一个强大的富有想象力的生活对我们的健康至关重要。诗《我作为一个孤云》表达了华兹华斯诗歌的核心信仰。

华兹华斯认为文学的创作来源于平民生活。普通百姓的喜怒哀乐是他表达的主题。他总是同情可怜的人。在他的诗歌像《荆棘》《水手的母亲》《迈克尔》《玛格丽特的苦恼》里面,华兹华斯将贫穷、犯罪、精神错乱、孤独的痛苦,甚至是绝望呈现在读者面前。《露西诗》用简单的语言和抒情的节奏描述了一个年轻女孩普通的乡村生活。《男孩》华兹华斯更深入地让读者感受到了生活的本质。

威廉·华兹华斯是以激进创新的理论和实践著称的。华兹华斯的诗歌呼吁用淳朴的语言表达平凡的主题。他倡导文学***,提倡用普通的语言来写普通人的生活,从不平凡的角度来表现平凡的事情。他认为诗歌语言应强调简单性。华兹华斯将诗定义为“普通人之间的谈话”,他认为诗歌是“强大的情感的自然溢出,它发源于平静中集聚的情感”。他用他的诗歌来表达自然和人类生活之间的关系,并认为大自然会影响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情绪。他可以穿透事物的内心,让读者看到自然生活的本质。华兹华斯是自然的亲近者,他的灵感是自然赋予的,他的成就来自于自然的生活。对他来说,自然是一种心灵的净化和精神的理解;自然是老师;自然是人与神之间的垫脚石。

简而言之,新古典主义的核心是“理由”,而浪漫主义是“激情”。

新古典主义是英国17世纪晚期和18世纪早期的主要理论。新古典主义作家以古希腊和拉丁的经典作品为典范,力求实现完美的文学形式。新古典主义文学是以批判的眼光去解读社会和***治生活,注重形式,强调知识而不是想象力。古典主义将自然定义为人类的本性。社会比个人更重要。人被认为是社会人,是社会秩序的产物。古典主义注重世界的表象而不是真实的世界。

浪漫主义是始于于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的艺术和文学理论。在此期间,艺术、文学的重心都有了巨大的转变,从18世纪强调结构化、知识性、推理方法的“理性时代”转变为以情感和想象力著称的浪漫主义时代。浪漫主义将自然定义为自然环境(森林、山脉等)。个人比社会更重要。人被认为是自然的人、自然的产品。浪漫主义强调奇特、原始的主题以及无限的渴望和理想。

【参考文献】

[1]吴伟仁.英国文学史选读[G].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3年.

[2]张伯香.英国文学教程[G].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年.

威廉华兹华斯篇4

摘 要:国内外学者从不同的角度解读了康拉德笔下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其中有许多学者误读了康拉德的女性观。本文通过分析康拉德的作品中的女性人物,认为在康拉德的作品中存在传统与现代两种不同品格的女性形象;通过分析故事情节,认为康拉德在其作品中赞美了女性的为爱情甘愿奉献、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同时对她们的悲剧性命运深表忧虑。

近年来,随着对康拉德作品研究的深入,康拉德小说中为数不多的女性形象开始引起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有许多学者对康拉德的女性观表示质疑。如李宏认为康拉德在刻画有色女性时“带有强烈的‘厌女’情绪”①;王秀杰认为康拉德“对女性充满了歧视与贬低,从而将女性的存在埋没于男权的视域之下”②;施特劳斯则认为康拉德“展示给男性的是事情的本来面目,留给女性的都是谎言”③。从这些观点看,他们都认为康拉德在某种程度上对女性带有歧视,把女性作为“他者”。然而,细读康拉德的作品,我们会发现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先驱的康拉德颠覆了传统意义上的男性与女性的主客体关系,解构了男性的主体身份。在康拉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读到传统与现代这两种截然相反的女性形象:传统女性表现为对传统美德的坚持,现代女性则表现得勇于追求“自我”。

一、传统贤妻形象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传统与现代两类完全不同的女性形象。康拉德“对待女性的态度不是简单的水手对女人的调情,远距离的外貌欣赏和暂时的感性接触和对女人的恭维和殷勤,而是在两性长期生活经历的基础上对于男女之间的真实生活经验的理性的写实;不仅描写女人的外表的妩媚,而且还对女人的忠贞、善良、幽默、勇敢和坚毅的优良品质进行了恰当的分析”④。有些学者虽然注意到康拉德小说中的女性形象的重要性,但是对这些人物形象的解读却具有片面性。如李宏认为“康拉德对有色女性的看法打上了种族和性别的双重歧视的烙印”⑤。兰德认为“库尔兹的未婚妻代表的是正统的社会形象;库尔兹在刚果的贸易站的情妇代表的则是库尔兹堕落的世界”⑥。其实,女性形象在康拉德作品中并没有种族肤色之分而只有传统与现代的区别,她们代表着传统与现代这两种理念,具有极强的象征意义。因而,仅从种族主义和殖民主义角度很难准确地解读康拉德笔下的女性形象。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生活在男主人公周围的往往是两个品格截然相反的女性。康拉德在《海隅逐客》中围绕男主人公威廉斯描写了两个女性形象乔安娜和爱伊莎,她们分别代表着两种不同的价值观。乔安娜在与丈夫威廉斯的关系中自觉地将自己放在从属的地位上。她的丈夫威廉斯在“海大王”的调教下,成为海岛富商胡迪的心腹,一时春风得意。他的混血妻子乔安娜“对他的仰慕,是他生活中的一大乐事,也不断地确保他自知毫无疑问的高人一等,因而生活得圆满无缺”⑦。生活在威廉斯周围的乔安娜对他只有“默默无言的畏惧,喋喋不休的敬爱,以及喧嚷嘈杂的崇拜”⑧。当乔安娜见到威廉斯时总是带着惊慌的眼神,在痛苦的迷惑与无言的寂静中听他讲话,并且任劳任怨地照顾他的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在乔安娜身上具有传统贤妻的典型特征。

康拉德笔下的有色女性,尽管性情不同,却都符合萨义德在其《东方学》中所指出的在西方旅行家和小说家眼中的东方女性的特征:“她们或多或少是愚蠢的,最重要的是,她们甘愿牺牲。”⑨ 但是,乔安娜对威廉斯的顺从完全是出于她对威廉斯的爱,而非愚蠢。乔安娜把自己的爱都给了威廉斯,她会用手搂住威廉斯的脖子以示她的柔情。但这却被威廉斯认为是吊在他“脖子的石头”,是一种累赘。并且威廉斯还再三表明他还没有走出家门,就已经把乔安娜忘得一干二净了。威廉斯娶乔安娜只是“为了讨好胡迪”,得到他想要的社会地位和物质利益。威廉斯的这种做法彻底颠覆了婚姻以爱为基础的法则。正是威廉斯对爱情的背叛,使他们之间所谓的爱情早已经荡然无存。尽管如此,乔安娜依然担负着妻子相夫教子的义务。

以乔安娜为代表的女性,具有男性所要求的温顺服从的特征,但是,这并不表明女性就没有反抗意识。当威廉斯被迫逃离时,由于威廉斯自以为已给予乔安娜“一切物质上的满足,故此从不怀疑不论未来路途如何险阻坎坷,她一定会跟他同甘同苦的”⑩。可是,因为威廉斯平日作威作福,违背了婚姻应当以爱的付出为基础,而不是物质的给予,所以当他要求乔安娜和他一起逃跑时,乔安娜的眼神又怒又惊地瞪着他,断然拒绝了威廉斯的要求。他不知一向顺从的“妻子脑袋里的愤怒与反叛从何而来,不由得使他怵然心惊”{11}。其实,妻子对他的“仇恨”已经潜在了许多年,这是对威廉斯多年来违背婚姻原则的惩罚,只不过他一向自以为是,不曾觉察罢了。

乔安娜的反抗本是无可厚非的。然而善良的她,却为自己没有和丈夫相守而深深自责,认为在此刻离开丈夫是有罪的。于是,乔安娜抱着她和威廉斯的孩子踏上寻找威廉斯的漫漫赎罪之路。而此时的威廉斯已经被林格放逐到一个荒岛上,早已将妻儿抛之脑后,陪伴在他周围的是他的情妇爱伊莎。当乔安娜历尽千辛万苦最终找到威廉斯时,威廉斯没有半点的惊喜,只关心她来时的船,威廉斯满心希望借助这条船让他恢复往日的辉煌。可见威廉斯的心已经全部为物质和权力的欲望所占据,丝毫不关心乔安娜的疾苦。这是乔安娜的命运的悲剧,她的美德已经无力打动威廉斯冷漠自私的心灵。这个情节表达了康拉德对传统女性命运的关切和对现代社会道德危机的忧虑。

与此类似的是,在他的代表作《黑暗的心》中,库尔兹的未婚妻被康拉德描写为另一个典型的传统贤妻形象。她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压抑感。当她走向马洛时,她一身黑色的衣服,淡淡的头发,苍白的脸,纯真的眉宇,似乎被一个灰色的光环环绕着。当她和马洛“正握着手的时候,一种可怕的凄凉神态出现在她的脸上”{12}。虽然库尔兹与未婚妻一别就是数年,从未相见,也从无联系。但是她一直在等待库尔兹回来娶她,替库尔兹照顾他的母亲多年。在马洛去见她时,她希望库尔兹在临终前能想到她,并能说爱她,她想依靠这句话活下去。可见她对这份爱的执著。面对此情此景,马洛只能违心地撒谎:库尔兹临终前最后一个字说的是她的名字。此时,马洛听到的是她的“一声轻微的叹息,是一声无比欢欣又十分可怕的喊叫,一声表明不可思议的胜利和无法诉说的痛苦的喊叫”{13}。这声喊叫仿佛了却了她多年的心愿。她虚幻地以为自己得到了库尔兹的爱。然而,事实却是库尔兹一直醉心于寻找象征着物质财富的象牙,而不愿意离开那片非洲丛林回到她的身边。可见,在库尔兹的心目中,未婚妻的执著的爱与无尽的自我牺牲精神并不比象牙更具吸引力。

通过对以上传统女性形象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康拉德在其作品中表现出了对传统女性的命运的殷殷关切和深深忧虑。她们心甘情愿的付出没有能够换回她们应有的幸福,她们所钟爱的男人因为沉溺于对财富和权力的追求而忽视了她们的感受,使她们成为名副其实的“弃妇”。也许有人会质疑她们被遗弃或许是因为她们的女性魅力不够。但是,在康拉德的作品中,我们还可以读到极富女性魅力却与传统女性有同样悲剧命运的现代女性形象。

二、现代女性形象

在《黑暗的心》中,库尔兹在刚果的情妇的另类形象给马洛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迈开稳重的步伐向前走着,身上穿着带条纹和花边的衣服,她骄傲地踏着岸边的泥土前进,满身佩戴着野蛮人的装饰品闪闪发光,叮当作响。”{14}作为一个黑人女孩,她勇于表现自我,标新立异。她把头扬得很高,头上的发式做得很像一顶头盔;她小腿上直到膝盖边都缠着铜裹腿,手上直到肘边戴着一副铜丝手套,深褐色的脸上有一个大红点,脖子上戴着无数根玻璃球的项链;浑身挂满了许多不可思议的物品,有符咒,有巫师送的礼物等等。她这样的装束在黑人女孩中绝对是一种另类。“她显得既野蛮又高贵,眼神既狂野又威严;在她那不慌不忙的步伐中,既有某种不祥的威胁又有一种庄严的气概。”{15}库尔兹的刚果情妇是现代女性形象的代表。这些女性人物往往是生机勃勃,浑身充满活力。对待爱情不仅执著,而且积极追求。当库尔兹行将离开贸易站时,她冒着生命危险阻止别的殖民者将库尔兹带离这片丛林。然而,库尔兹对她的挽留却无动于衷。如果说库尔兹的未婚妻无力吸引库尔兹回家是个悲剧,那么库尔兹的情妇无力留住库尔兹也一样是个悲剧。

库尔兹的未婚妻和他的土著情妇,两者一白一黑。“他的未婚妻稳重而被动,他的黑情人主动又有力;未婚妻代表死亡的气息,而黑情人则是生命的象征;未婚妻只有黑白两色,而黑情人却色彩炫目;未婚妻优雅而虚弱,黑情人却野蛮超然;未婚妻身着丧服,而黑情人却身穿战衣;未婚妻身上透着令人压抑的乏味,而黑情人既野蛮又高贵,即凶猛狂野又美丽端庄。”{16}未婚妻和她所代表的理想主义是枯燥乏味的,结果必定是死亡。但库尔兹的土著情人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但是,她最终的结局和库尔兹的未婚妻是一样的,都没能逃脱被男人抛弃的悲剧。问题并不在于她们有何瑕疵,问题在于男人的心灵已经为名利所蒙蔽,无法感受到来自女性的爱情。

《海隅逐客》中,在威廉斯的周围,我们同样可以看到两个形象迥异的女性。威廉斯每次见到乔安娜,乔安娜总是穿着她的那身红衣裙,“前面是一串邋遢的蓝蝴蝶结,又污秽,又歪七扭八的,裙子下摆撕裂了一块,每当她懒洋洋走来走去时,就像条蛇似的拖在后面;头发漫不经心地束成一把,看来散散乱乱”{17}。威廉斯很讨厌看到乔安娜这样的邋遢的样子。他每次看乔安娜时通常只看到她的下巴就不愿再往上望了,在他看来乔安娜是他命中的负累,并深恶痛绝,看到乔安娜是他生命中的痛苦。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威廉斯初次见到他情人爱伊莎时,他不自觉地把这个亭亭玉立的身影瞧个仔细。当他走过她身旁时,禁不住神志恍惚。爱伊莎从那半开半闭的双眸向威廉斯投射过来的一瞥就把他的神智和心灵都摄住了。爱伊莎不仅有美丽的外表,而且有超乎男人的勇敢和坚毅。在海盗的营寨遭到攻击以后,她的父亲,一向自以为强者的海盗头目奥马,正是在爱伊莎的协助下,才得以生还。她坐在高高的后甲板上,膝盖枕着父亲熏黑流血的头,无所畏惧。爱伊莎被康拉德描绘得如此妩媚动人。我们实在看不出康拉德对女性有何歧视。

尽管爱伊莎最初与威廉斯在一起只是巴巴拉蚩等人布下的局,他们想用爱伊莎吸引威廉斯,进而利用威廉斯,打败林格,从而占有该岛的财富。但是当爱伊莎认为威廉斯“是个真正的男子汉”时,她爱上了威廉斯,为了爱情,哪怕威廉斯做乞丐,她也愿意和威廉斯终身相守。当威廉斯被林格放逐到丛林中时,她不惜背叛父亲和族人随威廉斯孤独地生活在丛林中。在爱伊莎看来她所爱的人是孤独的,包围着他俩的除了威胁性的危险,什么都没有。但是她不在乎这个,因为在她看来假如死亡来临,不论来自何方,他俩都会死在一起的。可见她对威廉斯的爱是真挚的。

在康拉德的作品中,传统的女性形象往往富有自我牺牲精神,是内敛的“自我”。西蒙娜·德·波伏娃在《第二性》中从女性主义立场出发写道:“他是主体,是绝对,而她则是他者。”{18}根据波伏娃的观点,康拉德的作品中女性处于“他者”的地位。然而,作为现代女性的爱伊莎听威廉斯讲话时的神情与乔安娜的低眉顺目的表情完全不同。爱伊莎听威廉斯说话时,神情肃穆,脸上云鬓掩映。眼帘略向下垂。“从长长的睫毛中,她斜斜地睨着,目光坚定。精明而专注,就像钢铁般锐利。她的双唇镇静地闭着,线条弯曲得很优雅,但是她那张开的鼻孔,那略为拧转的头向上仰着的姿态,使她整个人表现出狂野不驯,悍然无惧的神情。”{19}可见在爱伊莎和威廉斯之间,爱伊莎牢牢地占据着主导地位,以她的女性魅力征服了威廉斯。康拉德笔下的这些妖冶女性形象往往比传统的女性形象更具魅力,对男主人公有更大的吸引力。我们看不出康拉德对这些女性有任何的贬低,相反从中看到康拉德赋予了这些女性以鲜活的生命,她们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她们的爱是那么纯洁。然而,爱伊莎的不渝的爱情终究没有能够留住威廉斯。威廉斯准备乘乔安娜的船弃她而去,去寻找他所谓的前程。当爱伊莎得知这个情况后,她果断地杀死了威廉斯。爱伊莎对爱情的执著追求最终以悲剧告终。

女权主义者在解读康拉德作品中的女性形象时,正如殷企平先生所言,是“专拣有利于自己的观点加以阐发,而把与自己意见相左的细节忽略不计”{20}。这样很难全面地解读康拉德笔下的女性形象。纵观康拉德的全部作品,我们可以看到康拉德在对女性由衷赞美的同时,又对她们的命运深表忧虑。尽管现代女性和传统女性具有完全不同的性格,但是她们的结局却都是悲剧性的。通过描写她们的悲剧命运,康拉德表达自己对人类精神家园荒芜的忧虑。他是在提醒我们,过度追求物质财富的意识促使人的本性中的恶在蔓延和膨胀,给社会带来了不安和动荡,给人们以痛苦和威胁,工业***初期认为物质会带给人以幸福的理想之花已经凋谢。

①⑤ 李宏:《康拉德的有色女性观》,《外语研究》, 2006,(5):75,75。

② 王秀杰:《被埋没的女性存在:解读约瑟夫·康拉德的〈黑暗的心脏〉》,大连大学学报,2006,(1):45。

③ Nina P. Straus: The Exclusion of the Intended from Secret Sharing [A]. In Elaine Jordan (Ed.), Contemporary Critical essays: Joseph Conrad [C]. Basingstoke: Macmillan, 1996:49.

④ 高灵英:《简单而殷勤的水手——康拉德女性形象塑造再探》,《郑州大学学报》,2007,(3):162。

⑥ Stephen K. Land: Conrad And the Paradox of Plot,London:Macmillan, 1984,75.

⑦⑧⑩{11}{17}{18} 约瑟夫·康拉德:《海隅逐客》,金圣华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3,4,20,21,18,11。

⑨ Said, Edward. Orientation: Western Conception or the Orient London: Dinging,1978:25。

{12}{13}{14}{15} 约瑟夫·康拉德:《黑暗的心》,黄雨石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227,235,183,183。

{16} Hawthorn, Jeremy. Joseph Conrad Narrative Technique and Ideological Commitment: Heart of Darkness [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90:186。

威廉华兹华斯篇5

摘要:威廉・华兹华斯是英国19世纪浪漫主义诗人,因不满于资本主义社会城市的喧嚣而归居田园。华兹华斯认为,人与自然是互相适应的,人的心灵能反映出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的东西;而保持对自然敏感、虔诚的童心,则是华兹华斯诗歌创作的灵感源泉。本文试通过其《抒情歌谣集》中诗歌语言的分析,展示诗人恬静安逸虔诚的自然观。

关键词:《抒情歌谣集》 自然情结 情感哲学 虔诚之爱

中***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英国浪漫主义先驱诗人、“湖畔派”的重要代表。华兹华斯的诗篇多从赞美自然入手宣传天人合一的思想,其诗歌语言多体现了对大自然和人的朴素天性的崇拜,以及对民间歌谣和乡村艺术的眷爱。本文主要分析了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中》中所体现的自然观,以及其诗学思想对后世的影响。

二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

1 华兹华斯诗中的自然景物情结表达

华兹华斯回到自然的怀抱,其目的是要躲开令人不快的现实,忘掉内心的忧伤和痛苦。在华兹华斯心中,大自然已成为抚育人和一切生物的慈母。通过创作诗歌,诗人表达了自己对自然的感情,进而实现了忘掉生活所给他带来的烦忧的目的。在诗人看来,“自然是至高无上的君王”。

华兹华斯之所以极力赞美田园生活,是由于这种生活能给人们表现热情提供更好的土壤,说出一种淳朴的语言和无拘束地思考问题。他对资本主义社会尔虞我诈、勾心斗角的现状表示不满,在这种情况下,他甘居乡村过田园生活。他认为,田园生活虽然“微贱”,却使他呼吸到一些新鲜空气,能写出像《抒情歌谣集中》上那样淳朴的诗歌来。华兹华斯认为,作诗是为了摹仿自然、宣传真理。从根本上看,人与自然是“相互适应”的;在这个前提下,“人的心灵能反映出自然界中最美最有趣的东西”。诗人“和普遍的自然交谈着,怀着一种喜爱。”

在华兹华斯优美的语言下,自然能给予人类很多启迪,给人们带来或使人们回想起快乐的时光。华兹华斯在诗中这样写道:大自然中有“无数的现成宝贝”,它会使人们在“欢愉中洋溢真实”。因此,人们应该抛开手上的书本,到大自然中去阅读这本由上帝的仆人所写的永远也读不够的书,人们应该把大自然中看到的一切都“收在心中”,因为,“春天树林的律动,胜过/一切圣贤的教导,/它能指引你识别善恶,/点拨你做人之道。”(《转守为攻》)华兹华斯认为,大自然能消解所有的悲愁。诗人对自己和同辈的回忆,总是积成如磐的重负牵扯着他的心肝。但一旦走进山谷,他就没有了盘踞在心头的忧虑,也没有洒下颗颗的泪珠,“我观看、我凝视、我笑、我欢悦,/所有悲苦哀伤都在好奇中消失。”(《可爱的山谷》)他认为,陶醉于自然和对往事的回忆中,能忘却人间所有的烦恼:“宜人的季节已把我的心占据;/空虚而令人忧伤的人间万事,/已连同对往事的回忆在我心头消失。”(《决心与自立》)

仅仅有对自然的感受和陶醉于自然之中是远远不够的,华兹华斯返回自然的目的,是要以优美恬静的语言把自己对自然的感受装进心底,再凝练成自然之诗,并使之能给人们带来快慰,从而获得内心的安慰和灵魂的拯救。华兹华斯在《抒情歌谣集》的序言中,这样描述诗歌的创作过程:

“诗是强烈感情的自然流溢,它源自平静中回忆起来的情感:诗人在这种感情中沉思,直到一种反应使原来的平静逐渐消失;然后,一种与先前类似的情感便逐渐产生出来,并且留存在诗人的内心里。这种凝练而成并存于内心的诗歌,使诗人到达了一个崇高的境界从而感到快慰和充实。”

2 《抒情歌谣集》中的诗歌本质与情感哲学

(1)华兹华斯眼中诗歌本质的自然情怀

诗歌就是情感,这是华兹华斯诗学思想的核心命题,也是他对诗歌本体的最基本回答。在《抒情歌谣集》1800年版的序言中,他宣称:一切好诗都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德国狂飙突进运动的先驱赫尔德在1773年提出诗歌同“内容的各种情感的相互联系”,但真正把情感作为诗歌的本体应始于华兹华斯。在他之后,诗歌情感本质观作为一种理论最终被大家所认同和接受。

从语篇分析上来讲,华兹华斯认为“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情感是诗歌的本质,是诗歌的明显标记,没有情感就不可能有诗。如果说,新古典主义者强调情感要达到真实就必须适当控制,做到合情合理;那么,华兹华斯则认为情感无论是一种欲念或者情绪,它都要真挚,而真挚的情感来自于“人的心灵具有着一些天生的不可毁灭的品质”,它对人的心灵影响也具有一些天生的不能消灭的力量,这种力量赋予了情感以强烈的色彩,它充满诗人的内心,无法控制,奔涌而出。

华兹华斯视情感为诗歌的本质,实际上就是对审美主体意识的强调。他把心灵感知视为创造性的,把心灵传递的感觉当成一种创造性的感知力。华兹华斯说:“另有一种光/从我心中发出/它把异样的光辉/被洒在落日身上。”心灵在创造时,“是创造者,也是接受者”。这样,他的感觉和情感,连同他的生命,都与自然结为一体。审美主体不仅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客体对象上,而且把主体与客体融为一体,结合成同一生命体,共同成为诗歌的表现对象。

我们说,诗人的自然观具有人性色彩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他认为,自然对陶冶人类情操具有某种道德价值,从自然中可以获取道德教益。“春林的脉动/可以教你更多地懂得人生/懂得德行与丑恶/它胜过一切圣哲。”(《反洁》)在丁登寺的废墟旁,沐浴着落日的余辉,他也产生了这样的感觉:“我感到/某种存在撩动心弦,它带来/思想升华的欢乐。一种高尚感/从事物的完美融合中油然而生/它寓于落日的余辉,/寓于海洋和清新的气流,/寓于蓝天和人的心灵,/……”

人的思绪受环境的影响而萌动,同时反作用于环境。这个过程是可逆的,可使心灵自然化;同时,自然也被人化和心灵化:春林、落照等自然景色之所以使诗人联想到高尚、善恶等抽象观念,正在于诗人从自然美中体会到了一种庄严,并使之升华为丰富的、内在的幸福感。当然,这里有一个重要前提,就是对自然界一切个体的博爱。这也是华氏能比别人更多地从观照自然中悟出某种品格美的心理基础。所谓自然对人类的道德意义,无非是说这种自然形态品格化的过程对人类心灵的成长具有一定的陶冶作用。

(2)从自然到人性的情感漫步

从人性的自然到自然的人性并非文字游戏,而是讨论华兹华斯思想的进一步深入和展开。看待自然界时,华氏的眼光是向下的:一切卑微事物都被他赋予灵魂而受到尊重和热爱;在看待被称为“万物之灵长”的人类时,他的眼光也是向下的:他总是对下层人民的生活充满真挚的同情。与拜伦、雪莱相比,他不如他们富于战斗激情和批判锋芒,但是,“他比他们更多地表现生活,他把生活作为一个整体,表现得比他们更为有力……”。在他的诗中,普通人往往是主角,如穷苦牧民、女乞丐、被遗弃的母亲以及天真活泼的儿童。这些人物构成一个小小的人物画廊,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工业***时期农村的凋敝和苦难,表达了诗人对下层人民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但过分强调自然力量和直觉感应,使华氏笔下的自然具有***腾崇拜的神秘色彩,并导致其对理性的贬抑。这可以说是诗人后期发展起来的保守思想和消极情绪的发端。

3 虔诚之爱

从华兹华斯语言特色来看: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可以概括为“虔诚之爱”(religious love of nature)。西方人从小就受到宗教文化的浸染,在宗教背景下成长,不知不觉地将其消化吸收。华兹华斯对自然的虔诚态度,说明了他把自然看得非常神圣。他将自己的道德情感与自然的外在形象联系起来,像他在《丁登寺》中所表达的一样,无论在任何时间、在怎样的环境之中,想起自己曾经有过的与自然的交往,都能有一种归家的感觉。他是在与自然的交往中认识到了对人类的爱,并找到了心灵的安慰。人是自然的一部分,生时是这样,死后也返回到自然中去;人与自然之间没有界限,自然既在身外,也在心内。在诗人看来,远离童年和远离自然的人们,可以通过回忆童年和与自然的亲和状态而返回自然、走向成熟、更加热爱人类,并能忘掉现实生活中的忧伤,摆脱孤寂,获得快慰和拯救。

三 华兹华斯自然观的悖论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是理想的自然观:他希望在自然中探求生活的真谛,寻找解决人生问题的途径。同时,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又蕴涵着一系列矛盾。诗人一方面把自己完全融入自然,试***把握自然的脉动,另一方面却又时时感到自然的不稳定性;一方面虔信自然拯救人类的功能,并试***通过自然在人与神之间构架桥梁,另一方面却又流露出对自然权威的恐惧和对宇宙精神的怀疑。这种矛盾的心态像一股潜流,渗透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并让诗人时常感到一种焦虑、失落甚至绝望。这些诗歌在对自然及“自然人”竭尽赞美的同时,也都流露出华兹华斯观照自然时矛盾的心态,这种矛盾心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 神性追求与人生悲苦的不协调

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同时又具有鲜明的人性色彩,他的诗歌时时表现出对生命以及以自然为中介的对人类心灵的观照。华兹华斯并不是虔诚的基督徒,他更强调作为主体的人应采取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去顺应宇宙精神,并与之相融,从而使宇宙精神与人构成有机的和谐。然而,自然这座连通人与神的桥梁并非坚不可摧,它时时表现出不稳定性。华兹华斯在观照自然的欢乐中总是体会到一种隐隐的痛感,自然的甘美与人生的苦涩形成了强烈对比,使诗人的心灵受到惊人的震颤和刺痛。自然的美景似乎成了一种虚饰,对人的悲惨境遇冷淡漠然,从而更加反衬出人生的凄凉。诗人骤然间对自然可以保护心灵、指引心灵、爱抚心灵的力量产生了怀疑,一下子被抛入绝望的境地之中。原本充满了神性与人性的自然霎时暗淡无光,失去了所有的魅力。

2 看待死亡的双重心理

死亡是华兹华斯诗歌中一个常见的主题,对待死亡的态度最能体现诗人自然观的矛盾之处。华兹华斯既然相信灵魂“前存在”,那么死亡就无疑是走向自然、实现精神还乡的归途。华兹华斯把人出生后的生命看作只是在睡眠和遗忘,即:对生前幸福的遗忘,对自己灵魂的遗忘,对天国神光的遗忘。他认为,人在死亡以后才进入真正的生命状态,因为死亡是人与自然之间融合得最亲密的时候,死亡后人的灵魂才得到了升华,从而人也进入神圣的高层次的存在。在小诗《露西・葛雷》(副标题《孤寂》)里,美丽可爱的露西虽然被暴风雪夺去了年幼的生命,但是她的父母坚信她去了天国:“她那孤零零的凄清歌声/仍然在风中回响着。”露西在孤寂中生活,在孤寂中死去,而这种孤寂已升华为一种绝美,一种纯真,一种真正意义上的生命存在,一种沐浴在上帝灵光里的永恒存在。

3 拯救自然人的理想与社会现实的矛盾

华兹华斯的诗歌充分表现出诗人对自然人的赞美,对生活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虔敬,以及对人生自然状态的向往。进入华兹华斯笔下的“自然人”,有远离城市生活的山野村夫、孩童和痴儿。然而,这些纯朴的自然人正面临着来自城市力量的渗透与挑战,他们身上的自然本性也在逐渐地消失殆尽。这正是诗人的矛盾之处,也是诗人痛苦之根源。

四 结语

《〈抒情歌谣集〉序言》问世至今己两百多年,华兹华斯要求文学创作以人为目的、人的内在精神世界应成为主要的审美对象、抒情主体的自然真实是最高的审美理想等文学主张,至今也没有因为时光的流逝而消亡。介绍和研究《抒情歌谣集》也正是想证实他还有真正诗人的一面。我们以为,没有华兹华斯的浪漫主义,无论如何算不得是完整的。

参考文献:

[1] The Poetical Works of William Wordsworth,William Wordsworth.

[2] 苏文:《华兹华斯诗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版。

[3] 王佐良:《英诗的境界》,三联书店,1991年版。

威廉华兹华斯篇6

关键词: 华兹华斯 湖畔诗人 自然观 取材 语言 《丁登寺》

华兹华斯(Wordsworth,1770-1850)是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英国诗坛的重要诗人,对英国乃至世界浪漫主义运动都产生过重大影响。他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田园诗,一方面以山地湖区美丽的自然风光和平民质朴的生活与城市的喧嚣和人欲横流的现实相对照,表现作者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另一方面诗人又寄深情于江山之景,使主观之情与客观之景融合为一,在大自然中寻觅精神的自由和心灵的慰藉。《丁登寺》是华兹华斯的名作之一,诗中描述的是诗人重游位于威尔士境内赛文河的支流怀河河谷之内的一座中世纪大教堂――丁登寺时的所思所感。他曾于1793年首次游览这座寺庙,5年之后,诗人故地重游,有感而发,写下这首有名的长诗。诗人曾这样评论自己的这首诗:“这首诗是我心情舒畅时创作的,在我的记忆中,还没有其它的诗是在如此愉悦的情况下创作出来的。”华兹华斯主张诗歌的内容应该以普通的乡村生活为主,应当歌颂自然和平凡的美好;与乡村生活和自然美景相对应,诗歌的语言应当采用中下阶层普通劳动人民的语言。本文将从《丁登寺》的取材和语言两个方面的特点分析这首诗,以更好地理解华兹华斯的写作理论和写作风格。

一、取材

华兹华斯反对古典主义的矫揉造作,他针对古典主义基本上为宫廷服务,对民间文学采取轻视态度的创作倾向,提出了诗不仅要写伟大的历史事件和伟大人物,而且要以平凡的日常生活,特别是田园生活为题材的主张,要用自然的语言表现自然的思想。他认为:“在这种生活里……我们的各种基本情感存在于一种更单纯的状态之下,因此能让我们更确切地对他们加以思考,更有力地把他们表达出来;因为在这种生活里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而为一的。”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在华兹华斯的诗中看到江河湖泊、田野森林、天空白云、飞禽走兽等对大自然风景、乡村生活的描写和赞美,但他不是一般地写自然之美,他诗中的一草一木、一鸟一虫不是无关的外在存在,而是诗人自己的生命,喜怒哀乐,与人性紧密相关。

《丁登寺》的取材便是源自诗人的这种自然观。这首诗里,诗人开篇便以优美而富有节奏的语言描写了柔声低语的山泉(soft inland murmur)、峻峭巍峨的山崖(steep and loftly cliffs)、村舍密布的田野(cottage-ground)、簇生的果树园(orchard-tufts)、袅绕的炊烟(wreaths of smoke)……向我们展示了一幅美好的自然景象。同时,他也写道,自然的美景以及对这美景的回忆给他的心灵带来巨大影响,当他身心疲惫之时,脑海里那些美好的自然形体给他带来了甜蜜的感觉,使他恢复了心灵的恬静(These beauteous forms/.../felt in the blood,and felt along the heart/And passing even into my pure mind/with tranquil restoration...);自然和心灵的结合成为一种和谐的力量,“让我们的眼睛逐渐变得安宁/我们能够看清事物内在的生命”(While with an eye made quiet by the power/Of harmony,and the deep power of joy/We see into the life of things);他深信自然背后蕴藏着伟大而永恒的灵性,因而他把自然视为人类最好的道德教师,视为自己毕生的朋友和导师(In nature and the language of the sense/The anchor of my purest thoughts,the nurse/the guide,the guardian of my heart,and soul/of all my moral being.)。

二、语言

在诗歌的语言方面,华兹华斯提出了自己的理论,他也将这些理论完全运用到了自己的作品当中。

首先,以《丁登寺》为例,在这首诗中,诗人运用的是自然而质朴的语言,这完全不同于古典主义所提倡使用的矫揉造作、故作高雅的宫廷贵族语言,他也不同于一些诗人使用华而不实的辞藻。华兹华斯曾在《序言》中提到诗歌的语言应是“真实的语言”、“人们真正使用的语言”、“自然的语言”,人们实际使用的语言纯朴有力、自然而富有哲学意味,完全适于诗歌表现,也符合其田园风格的题材的需要,是非常有利于真情实感的表达,没有必要刻意创造另外一种与日常语言不同的所谓诗的语言。

其次,华兹华斯认为诗歌中既要使用描写自然的语言来强调感性认识的首要地位,又要有表达沉思的语言,以此肯定理性认识的重要作用。在《丁登寺》中我们看到,第一种语言往往是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其特点是清晰明了,句法简单,变化不多。第二种则具有***于自然的特点,其语义具有多向性,受语境的制约较大,句法复杂,富于变化。

华兹华斯还探讨了诗歌创作过程中感性语言与表达沉思的语言二者之间的关系。感性语言是表达沉思语言的基础。沉思需要推理,而这些推理同感性语言中的具体事物的名称相联系。由于人们已经知道事物名称的意思,藉此可以获得对推理的初步认识;通过阅读分析,最终可以使抽象含义与具体概念相联系。这在其名作《丁登寺》中得到充分体现。诗人在大自然和感性语言中发现了自己“纯洁思维的锚地,/内心情感的滋养者、向导和保护人,/道德品质的灵魂”。

除了上述两点之外,华兹华斯的语言还有一个特点,就是他的作品被赋予了丰富的想象力,这种思考的力量具有巨大的感染力,正如诗人在《丁登寺》中所说的那样:“一种动力,一种精神,推动着/思想的主体和思想的客体/穿过宇宙万物,不停地运行。(A motion and a spirit,that impels/All thinking things,all objects of all thought,/And rolls through all things.)”同时,他还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把对客观事物的感受用文字表现了出来。

作为19世纪浪漫主义的主要奠基者,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他的诗论、诗作及其自然观亦对美国的诗坛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像美国现代诗人弗洛斯特(Robert Frost,1874-1963)和威廉斯(William Carlos Williams,1883-1963),他们继承着华兹华斯的传统,运用质朴自然的语言真实地再现生活,将诗歌创作推向大众化、口语化。

参考文献:

[1]李公昭.新编英国文学选读[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0.

[2]刘保安.华兹华斯的自然观及其诗歌成就新论[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3).

威廉华兹华斯篇7

关键词:浪漫主义 女性诗人 诗歌

基金项目:云南大学滇池学院院级科研项目“浪漫主义女性诗人及诗歌研究”

1 序言

一提起英国浪漫主义运动,在我们大多数人脑海中浮现出来的就是“六大诗人(the Six Great)”的名字: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这六大诗人的诗歌被奉为经典,他们的诗歌所表现出来的激情、奔放的想象力、对自然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关注以及对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都使他们的诗歌成为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代表。在这六大诗人之外,我们还偶尔可以看到这样一些名字:罗伯特·骚塞,查尔斯·兰姆和威廉·库珀等。尽管他们在文学史中,或多或少也被提及,但却远远无法与“六大诗人”相提并论。

综观这些经典的或非经典的浪漫主义诗人,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就是,这些诗人都是男性。这个现象这并不奇怪,因为“维多利亚时代是唯一一个女性作家被奉为经典的时代”。除了维多利亚时代之外,我们细细想来,的确没有哪一个文学时代中,女性作家作为一个群体被肯定,她们的作品能够集体被奉为经典。但是,不被奉为经典并不表示女性作家不存在,更不表示她们就在文学史中不占有一席之地,这对于浪漫主义时代来说更是如此。一般来说,西方学者普遍认为英国浪漫主义始于18世纪70年代或80年代。如果我们仔细研究英国文学史的话,我们就可以发现,启蒙主义时代英国最后的小说家史沫莱特和哥尔德斯密分别死于1771年和1774年,而浪漫主义的代表华兹华斯生于1770年,他和柯勒律治的《抒情歌谣集》发表于1798年。那么,在这二十几年的时间中,英国文坛中是否是一个“黑暗时代”?当然,从今天的文学史中,我们可以知道,在这一段时间中,英国文学中出现了布莱克和彭斯两位诗人。但是,布莱克在其有生之年并不为人所知,彭斯又是一个苏格兰诗人,那么,在这一段时间中,英国文坛中是谁处于主导地位?事实上,在这段时间中,主导英国诗坛的是众多的女性诗人,她们对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兴起和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她们的诗歌创作和对诗歌艺术的探索对一些男性经典诗人具有很大的影响。纵观整个浪漫主义时期,女性的名字如安娜·利蒂希亚·巴博德,夏洛特·史密斯,乔安娜·贝利,多萝西·华兹华斯,安娜·苏厄德,玛丽·罗宾逊,费丽西娅·赫门斯等,都与这个诗歌运动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2 女性诗人的崛起

文学,从产生的那天起,就似乎一直是男性的领域。在英国文学史中,从古英语时代开始到文艺复兴的这几个世纪中,我们都未曾见过女性的名字。直到***时期,以写作为生的职业女性作家才开始出现。凯瑟琳·菲利普斯和阿芙拉·贝恩这两位英国早期的职业女性作家,不仅以她们的诗歌、戏剧和故事获得了极大的声誉并跻身由男性统治的文学界,也“使诗歌成为了中产阶级女性能够努力和尝试的领域”。菲利普斯和贝恩开创的事业在18世纪得到了延续和极大发展。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社会对教育的重视不断增加,女性求知受教的愿望也在不断增强。到了18世纪下半叶,“学习在所有女性中都变得非常时髦”,随之而来的,是女性读者群体的出现和女性参与文学创作意识的增强:“毫无疑问的是,女性的教育和在文学方面的声誉在该世纪中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在迅速扩大的书刊生意中,女性在读者群体和作者群体中都发挥着日益重要的角色,这对于中上层女性来说更是如此”。

女性读者群体和女性作家群体的出现极大改变了文坛中由男性一统天下的格局。到了18世纪末期和19世纪上半叶,即我们通常认为的前浪漫主义时期和浪漫主义时期,英国出现了众多的女性诗人。一个鲜为人知的事实是,这些女性诗人在当时的声誉、名望和影响力方面都大大超过了我们现在熟知的“六大诗人”:“历史学的研究再一次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更加精确的***景:在那个时代,最成功的作家并非雪莱或济慈,而是贝利和费丽西娅·赫门斯”。“到了18世纪90年代,英国女性小说家的人数大大超过了男性,戏剧界也实际被女性所统治……在诗歌领域,女性的地位也相似,至少有一段时间,女性是占有主导地位的”。女性在18世纪末期英国诗坛的地位和成就以及她们在当时的影响力和受欢迎程度,可以更好地用她们发表的著作和被再版的次数来加以证明:安娜·巴博德在1773年至1777年间,她的诗作再版五次;汉南·莫尔在1773年至1786年间出版了六部大部头的诗集;号称“利斯菲尔德的天鹅”的安娜·苏厄德,她写于1781年的《至梅杰·安德烈之死的挽歌》被不断地再版;到1784年她又出版了她著名的、混合了多种文学体裁的作品《路易莎,一部诗体小说》。这些使她成为了文坛上的大人物,这一地位一直保持到她25年后去世为止;夏洛特·史密斯发表于1784年的《悲歌十四行诗》在15年间不断扩充并再版10次;1786年,海伦·玛丽亚·威廉姆斯在其24岁时发表诗集《两卷诗集》,该诗集不仅为她带来声誉,更为她带来了收入……

3 女性诗人对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贡献

与这些文名显赫的女性诗人相比,男性诗人,特别是我们今天所奉为经典的“六大诗人”,在当时并没有享有他们在几百年后所享受的崇高声誉。事实上,“六大诗人”的名号和“浪漫主义”这一名称一样,实属后世之人所加,在当时并没有这个说法。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的经典地位为马修·阿诺德所提出,几十年之后,诺思洛普·弗莱又将布莱克的名字加入其中,至此,浪漫主义经典诗人就成为了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这六位。他们之中,与这些女诗人处于同一代的,如布莱克,在当时几乎不知名:“他(布莱克)是他作品的作者、设计者、和出版者”。“1783年,他的《诗歌札记》付梓,但从未上市销售”。“在布莱克去世之时,他的艺术鲜为人知,而他的诗作则完全不为人所知”。其他诗人情况好一些,但也无法和上述提到的女性诗人相比:“一些现在很有名的诗,如经典诗人布莱克、华兹华斯、柯勒律治、拜伦、雪莱和济慈所写的诗,在当时并不十分有名。的确,一些现在非常有名的诗,如华兹华斯的《序曲》或雪莱的《暴***的假面游行》都是在创作了很多年以后、当它们的作者都死了以后才得以发表”。

另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女性诗人不仅在浪漫主义时期声名显赫,她们更对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她们的诗歌所受到的欢迎及产生的影响使这个时代牢牢刻上了诗歌的烙印;不仅如此,她们的诗歌中所体现的诗歌创作思想和她们所使用的诗歌体裁也对男性诗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是由于她们的存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才呈现出了我们今天所看到和熟知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1 十四行诗的复兴

十四行诗自从由托马斯·华埃特爵士和亨利·霍华德于16世纪中叶介绍到英国之后,即成为了英国诗歌中的一种重要体裁。从16世纪中叶到1674年弥尔顿去世之时为止,十四行诗在英国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很多伟大的诗人,如莎士比亚、斯宾塞、锡德尼、多恩和弥尔顿都创作了大量的优秀的十四行诗。然而,自弥尔顿去世以后,十四行诗似乎就在英国销声匿迹了。在接下来的启蒙运动中,尽管英国也有很多诗人出现,重要的如蒲柏、德莱顿和格雷,不太著名的如詹姆斯·汤姆森、詹姆斯·拉尔夫和威廉·柯林斯,但他们却并不重视十四行诗,在这段时间中也几乎没有十四行诗发表。因此,在启蒙运动中,十四行诗的写作跌入了低谷。十四行诗在启蒙运动中受到冷遇的原因很多,如它的外来性(foreignness)等。但主要原因,笔者认为,应该是十四行诗这一诗歌体裁自诞生那天起,就承载了表达强烈感情的这一功能,不管是彼托拉克的十四行诗,还是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爱情等强烈感情都是十四行诗的主题。但在启蒙运动中,在理性这一时代精神的指引下,诗歌很大程度上被用于讽刺和对世人进行教育。在这种情况下,十四行诗自然不受到欢迎,一直持续到1784年。这一年,夏洛特·史密斯发表了她的《悲歌十四行诗和其它散文》。夏洛特·史密斯在这部诗集中采用了十四行诗这一体裁,哀叹了其生活的不幸并表达了她悲郁的心情。她的诗中所表达出来的强烈的自我中心、个人感情和以景抒情都使这部诗集表现出了和18世纪其它诗歌不一样的风貌,使读者猛然间从她的诗歌中发现了一片新的天地,因此出版以后受到了极大的欢迎,并在当年就推出了第二版。在诗人在世时该诗集一共再版九次,诗人去世后又再版两次,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这部诗集的出版在浪漫主义诗歌运动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使十四行诗这一诗歌体裁在沉寂百年之后又重新回到了主流诗歌体裁之中。在夏洛特·史密斯之后,另一位女性诗人玛丽·罗宾逊也以十四行诗为体,发表了大量诗歌。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济慈等也用十四行诗这一体裁,创作了优秀的诗歌。斯***尔特·柯伦,西方英国浪漫主义研究领域的专家指出:“她的诗歌影响了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他们也承认她的影响;她的诗歌还影响了拜伦和济慈,尽管他们没有承认”。

3.2 对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和对自然的热爱

女性诗人对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影响还在于她们对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对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是华兹华斯在其1800年版《抒情歌谣集》序言中提出来的,这一点也历来被认为是浪漫主义诗歌有别于18世纪诗歌的显著特点之一。但事实上,首先提出诗歌中必须使用日常生活语言的为女性诗人,并非华兹华斯:“剧作家乔安娜·贝利(1762-1851,一位著名的女诗人,笔者注),在她的《情感之剧》的前言中,主张在文学中使用自然的语言,这个呼吁被华兹华斯和柯勒律治在1800年版的《抒情歌谣集》序言中予以采纳”。

女性诗人在她们的诗歌中也表现出了对自然的强烈热爱。很多女性诗人,如安·贝藤·克里斯托、玛丽·罗宾逊、夏洛特·史密斯、费丽西娅·赫门斯和简·泰勒等都写下了大量赞颂自然的诗歌。一些优秀的自然诗,如安·贝藤·克里斯托的《春日漫步》发表于浪漫主义早期,诗中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在春日的芬芳中漫步的场景,与1804年华兹华斯发表的《我如行云独自游》中,诗人与一大片水仙花偶遇的情景何其相似:

Through Springtime Walks (1795)

Through springtime walks, with flowers perfumed,

I chased a wild capricious fair,

Where hyacinths and jonquils bloomed,

Chanting gay sonnets through the air;

Hid amid a briary dell

Or ‘neath a hawthorn-tree,

Her sweet enchantments led me on

And still deluded me. (第一诗节)

而另一位女性诗人简·泰勒于1806年所写下的歌咏自然的诗“The Star”,则以其优美的文字和韵律、平实的语言成为了自然诗中的经典之作。之后该诗被配在法国乐曲《啊!我告诉你,妈妈》中,成为了家喻户晓的经典歌曲“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

4 女性浪漫主义

除了对日常生活语言的使用和对自然的热爱之外,在女性诗人的诗歌中我们几乎可以发现浪漫主义诗歌的全部特点。她们在诗中表达对奴隶贸易的谴责和对时局的看法,如汉南·莫尔的《奴隶制,一首诗》;她们也在诗中营造奇异的哥特式氛围,如玛丽·罗宾逊的《鬼魂出没的海滩》。但是,除了这些和男性诗人的诗歌相同的主题和特点外,女性诗人在她们的诗中也表达了和女性自身经历和体验紧密相关的主题,如家庭、婚姻、感情等。因此,有的学者提出了“男性浪漫主义”和“女性浪漫主义”的概念:“男性浪漫主义以华兹华斯为典型,他代表着重视自然而不是社会,内省,和在物质世界之上追寻至高无上(的境界)。而女性浪漫主义,有人认为,歌颂的是感情,家庭,和社会联系”。但不管是“男性浪漫主义”还是“女性浪漫主义”,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女性在她们的诗歌中集体反对诗歌把女性看作受害者和爱的对象”。她们在诗中歌咏自然、表达她们的***治观点、也抒发自己的感情,她们的诗歌具有女性诗人自己的身份符号,她们也追求在文学界中具有自己的地位。

5 结语

女性在英国浪漫主义中无疑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她们的诗歌对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她们的诗歌启发和影响了在她们之后出现于文坛的男性诗人,她们留下的数量众多的诗歌充实和丰富了浪漫主义诗歌的宝库。但是,在浪漫主义之后,她们的名字就被逐渐淡忘,她们的诗只有极少数出现在她们身后的文学选集中。这种忽视和淡忘直到20世纪下半叶,随着女性主义批评的出现才得以改善。在对女性文学作品的重新审视和评价的浪潮中,这些女性诗人的诗歌才得以重新回到了学者们研究的视野中。作为诗人集体中的重要力量,女性诗人和她们的诗歌不能够也不应该被忽视。今天,我们重新审视女性诗人在英国浪漫主义诗歌运动的贡献和作用,也许可以让我们得到一幅关于英国浪漫主义的更加真实和完整的***景。

参考文献

[1]Showalter, Elaine.她们自己的文学-从勃朗特到莱辛的英国女性小说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5

[2]Backscheider, Paula R.Eighteenth - Century Women Poets and Their Poetry[M].Baltimore: The Johns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2008

[3]Lonsdale, Roger. Eighteenth Century Women Poets, An Oxford Anthology,[M].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4]Ruston,Sharon.Romanticism[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9

[5]Curran, Stuart.“Romantic Poetry, The I Altered”, Romanticism and Feminism, ed. Anne K[M]. Mellor, Bloomington and Indianapolis: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1988

[6]Woodring, Carl and James Shapiro. The Columbia History of British Poetry [M]. 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5

威廉华兹华斯篇8

摘要 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和现代美国诗人弗罗斯特,都以擅长描写大自然而闻名于世。华兹华斯在英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诗以描写大自然中的景物、山水、动植物为主,他把对大自然的喜爱、崇尚之情贯穿于诗文中,表达了对大自然充满和谐、欢乐、恬静生活的向往;弗洛斯特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继承了华兹华斯的写作风格,其诗记述美国新英格兰乡村生活的自然情趣为主。两位诗人对大自然格外“钟情”,但他们对大自然的态度却不尽相同。

关键词:大自然 诗人 美丽 荒芜 快乐 孤独

中***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威廉・华兹华斯(1770―1850)是19世纪初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开拓者。他的诗歌对19世纪英国和美国的诗歌影响很大。华兹华斯是大自然的歌者,在他的诗篇中体现了对大自然和人的朴素天性的崇拜。他把自然界生活中每一幅快乐的画面,看作是人类理想的生活。在他的心目中,自然的美丽风光就是人类社会的良师益友。他对大自然和人与自然界关系的关爱和崇尚,得到了20世纪美国著名诗人罗伯特・弗罗斯特(1874―1963)的回应。弗罗斯特一生中写了大量自然抒情诗,也被人们认为是一位大自然诗人。二位诗人都坚持法国哲学家卢梭提出的“回归自然”的理想,对他们来说,回归自然是对纯朴美德的回归。但他们的诗中却蕴含着诗人不同的思想情怀和人生态度,弗罗斯特三分之一的诗,涉及的是对秋天和冬天的描绘,他所记述的新英格兰秋天和冬天的自然风光,和华兹华斯描绘的充满快乐和希望的春天和夏天形成了鲜明的对照。

一 自然画面的描写

浪漫主义诗人对自然风光和乡村生活,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他们把自己融入自然界中,享受自然,并认为大自然所具有的魅力,值得去描绘。华兹华斯就是这样一位生活在新英格兰西北部湖区的诗人,他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在那度过。幼小的华兹华斯充分领略了美丽的自然风光,尽情享受了大自然的壮丽山水。在他的诗中,河水和高山就像人一样会说话,风和云可以与人交流。

华兹华斯大部分的诗记述了春天和夏天的景色。春天万物新生,植物开始生长,花开了,新的枝叶发芽了。白色、粉色和黄色的花儿装饰着春天,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面。农民们在天野里播下的种子,鸟儿在欢快得啼鸣,传递着春的信息。春天是一个令人娱跃、奋发向上的季节。华兹华斯的《早春三月》(Written in March)展示了一幅生动的春天画面,字里行间充满了对这个快乐季节的幸福描写:“溪水流汩汩/雄鸡啼喔喔/小鸟鸣啾啾/明湖闪烁烁/沉睡的绿色田野沐阳光……”在语言清新质朴,意趣盎然的诗句中,人与自然都是快乐的,人与自然和谐统一,情景交融,物我两忘。

读弗罗斯特的诗我们会发现,在他的诗歌里,诗人大量运用了描写秋天、雪以及冬天的意象。同华兹华斯记叙春天和夏天的诗句相比,弗罗斯特的诗歌中描写的冬天、雪以及树林永远在黑暗的笼罩中,诗歌的主题主要是表现“自然界的冷漠、残暴及人类的孤独、困惑”(杨金才,2002:142),如描写秋天和冬天的代表作《荒凉之地》、《一个老人的冬夜》和《摘苹果之后》。

《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描写的是在一个大雪纷飞的夜晚,诗人一个人在夜色茫茫中观赏雪景,大地和自然界中的一切被雪覆盖,面对苍茫大地,诗人孤身一人,内心孤寂,无法排解。《荒凉之地》(Desert Places)实质上想要表达的是诗人荒凉的孤寂的内心世界。在华兹华斯的诗歌中,自然界往往能抚慰人的心灵,使孤独的人不再孤独,但是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一幅美国新英格兰凄凉的冬天画面。人类不仅不能从自然界中获得安慰,反而变得更加孤独。

二 对大自然的态度

对浪漫主义诗人来说,大自然是一个宁静祥和的世界,它能治愈诗人受伤的心,抚平他们心灵上的创伤。他们崇尚大自然,甘居乡村,过田园生活。通过与大自然交流,他们感受到了美丽的乡村风光带来的欢乐。华兹华斯称:“(那时)大自然对我就是一切(Nature then to me was all in all),我是长期崇拜大自然的人(I, so long a worshipper of Nature)。”他不是一般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风光,他将大自然视为自己精神生命之根,未来生命的归宿。

华兹华斯在经历了人生失意后,于1793年8月他与他妹妹罗西重游葳河,写下了著名诗篇《丁 寺》。他听见潺潺作响的山泉,又目睹岸边的危崖陡峭,还有那黑压压的槭树、村舍院落、森森的果园和树林中冉冉升起的团团青烟,不禁发出了由衷感叹:“多少次/我在精神上求助于你!穿过树林蜿蜒流去的葳河啊/我的灵魂多少次求助于你!”从自然那里找到安慰,是大自然使孤独而敏感的他,在经历了心灵的创伤后,却仍有着美好童年的回忆,他可以在自然那里擦干身上的血迹,又重新站起来。因此,自然是他“心灵的/保姆、向导和护卫”,是他的“精神世界核心”。每当他人生遇到了失意,心灵受到了创伤,大自然总会给他滋养与抚慰。

华兹华斯和弗罗斯特都被誉为田园诗人。华兹华斯的诗歌唤起人们回归大自然的强烈愿望。然而弗罗斯特的诗,与华兹华斯的诗歌《丁 寺》完全不一样。弗罗斯特的诗歌展示给我们的,是人对大自然的惧怕,大自然具有破坏性,令人厌恶,而不是盲目的爱。他的诗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大自然总是被描述成邪恶的产物,是有邪恶的元素构成的,对人类具有掠夺性。他想象的世界,也许被令人吃惊的黑暗设计所控制,他的这一想法在他的著名诗歌《设计》(Design)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设计》(Design)讲的是作者在早晨,发现一只白色的蜘蛛在一朵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首诗重复最多的是这两个字“白色”(white)和“死亡”(death)。蜘蛛在白色的花朵上捕捉了一只白色的飞蛾,整幅画面就像一块坚硬的白色布料上,布满了死亡和枯萎的气息,像巫师做的有毒的汤药的配料一样,已经死去的飞蛾的翅膀就像白色的纸风筝一样。当我们读到这首诗时,白色的恐怖气息几乎使人窒息,压得人喘不过气。

在诗的最后诗人不禁发问:究竟是什么原因使蜘蛛刚好落到那样的高度去捕捉一只飞蛾呢?是黑暗的设计吗(Design)?这首诗表面上看是说飞蛾,但实际上,飞蛾象征着人类,蜘蛛象征着冷酷的宇宙。在残酷的宇宙面前,人类是无能为力的,是软弱的,人类永远无法主宰自己的命运,就像那只飞蛾一样,永远也不会明白,自己会在什么时候由于什么原因而死去。这首诗揭示了自然界的冷酷无情,深不可测!

三 人与自然的关系

大自然包括山川、河流、电闪、雷鸣等等。太阳、月亮和所有的自然现象都是大自然的统一。大自然是人类的物质基础,自然界中每一件物体都有它的特殊价值,它的涵义很广。

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是诗人喜爱描述的对象。华兹华斯从大自然中得到创作灵感,他认为“人们的热情,是与自然的美而永久的形式合二为一的”。大自然是人类的精神家园,人们能从大自然中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大自然既是美丽的又是充满智慧的,自然界的和谐给人们带来了欢乐,使人们忘记了人间的烦恼。更重要的是,人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智慧和知识。

在华兹华斯的诗歌《早春吟》(Lines Written in Early Spring)中,表达了大自然不仅是美丽的,而且是和谐的。自然界中所有有生命的东西都能和睦相处,人们能从自然界中获得美德。诗中写道“I heard a thousand blended notes.While in grove I sate reclined.”描写的是一天诗人来到小溪边休憩,听见有百曲千歌的谐唱交响,快乐的思绪涌上心头,在小溪边,他还看到“绕着绿阴下的葱葱樱草/长春花绾出了个个花环/我深知每朵花的心奥/如吐纳氤氲而觉着心欢”。长春花和樱草在绿荫下和睦相处,它们共享大自然的自由和欢乐。与祥和快乐的自然界相比,人类社会充满了烦恼和冲突,诗的最后两句写道:“Have I not reason to lament/What man has made of man?”诗人有足够的理由悲哀,因为人类社会的不幸福和不公,人们应向大自然学习。

根据浪漫主义的特点,大自然不仅美丽,还能给人们提供知识,人们真正的老师就是大自然,大自然是一本令人不厌的奇书,能启发人的智慧,教给人真理。在华兹华斯《转折》(The Tables Turned)一诗中有明显的阐述:“Books! Is a dull and endless strife,Come, hear the woodland linnet,How sweet his music! On my life,There is more of wisdom in it.”华兹华斯告诉人们,林间红雀甜蜜的歌声包含着智慧,小画眉的歌声也是不同凡响的,他号召人们都来聆听自然的教导。大自然中有丰饶完美的宝藏,能启发人的智慧。而自然这本书永远读不够的。

再看弗罗斯特的诗,唯一的主题就是人与自然间的矛盾关系。自然以各种各样的消极、负面形象出现,或者冷酷残忍,或者荒凉漠然,或者潜伏着危险,或者阴险狡诈,根本就无视人类的存在,自然不仅不能抚慰人的心灵,而且还给人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如《一个老人的冬夜》,诗中“屋顶白雪”是老人的白发,“墙上的冰凌”是老人的眼泪,暗示老人与屋子之间的关系,老人的生存状况受到了大自然的威胁。老人与外界失去了联系,在夜晚他只能与月亮为伴,表达了人与外界的隔阂,强调老人的孤独、绝望和无助。

通过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华兹华斯诗歌最大的特点,是采用朴素、生动的日常口语,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劳动人民的不幸与质朴,抒发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开创了一种清新、自然、抒情的新诗风。弗罗斯特诗歌风格是语言朴素无华、含义隽永,寓深刻的思考和哲理,于平淡无奇的内容和简洁朴实的诗句之中,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强调自然界的冷漠无情。他在看到冷漠的宇宙同时,能够勇敢地面对人生。

四 两位诗人不同自然观的成因

从以上对两位诗人的诗歌比较和分析中,我们看到两位诗人给我们描述了不同的自然画面和他们对自然的不同态度。这与两位诗人所生活的人生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华兹华斯出生在新英格兰的西北部湖区内,湖区以秀丽的山色和星罗棋布的湖泊闻名,他在那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童年时代,领悟到了大自然的神奇。他深受法国哲学家卢梭的影响,认为人应该回归自然。所以华兹华斯对大自然表现出了一种独特的敏感。

而弗罗斯特可谓尝尽世间的艰辛困苦,他幼年丧父,很小的时候就担起生活的重担。婚后不久,第一个孩子夭折。他的妹妹死于精神病。1938年,妻子心脏病突发而死。1940年,他成年的儿子自杀身亡。从他这些坎坷的人生经历来看,死亡、宇宙的冷酷、命运的无情、未来的无法预测等等成为他诗歌的主题也就不难理解了。

弗罗斯特诗歌深受华兹华斯的影响,他也以自己生活的新英格兰乡村和乡下人为素材,描绘了大自然以及人与大自然的联系。两位诗人都对英语语言的诗歌文学做出了重要贡献。

参考文献:

[1] Bateson,F.W. Wordsworth:A Re-Interpretation. London:Longmans,Green and Co,1954.

[2] Baym,Nina. The Norton Anthology of America Literature. New York:Norton and Company,Inc.1994.

作者简介:

威廉华兹华斯篇9

相对于现实主义,浪漫主义作品更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这种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浪漫主义的创作倾向由来已久,早在人类的文学艺术处于口头创作时期,一些作品就不同程度地带有浪漫主义的因素和特色,在19世纪工业***时期,浪漫主义文学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和丰富。

工业***是改变人类历史的一次产业调整,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文化意识等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英国作为19世纪工业***的起源地,所受影响尤为巨大。

一、工业***前英国文学的发展

英国文学的发展源远流长,给人类文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耀眼的明珠。纵观英国文学的发展历史,工业***以前可以分为盎格鲁-撒克逊文学、中古世纪文学、文艺复兴时期文学、17世纪文学、18世纪文学,下面对这几个时期文学进行阐述。

(一)盎格鲁-撒克逊文学

盎格鲁-撒克逊文学是英国文学的起源,这一时期从公元5世纪到公元11世纪,也称为古英语时期,这时期的文学被称为古英语时期文学。盎格鲁-撒克逊文学分为基督徒文学和异教徒文学。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贝奥武甫》以及一些抒情诗和叙事诗;僧侣文学中凸显出开德蒙(caedmon)和琴涅武甫(cynewulf)两位诗人;散文也是在这一时期产生的,比德(bede,673—735)、艾尔弗雷德(alfred)被称作英国散文之父。

(二)中古世纪文学

该时期指的是从诺曼征服到15世纪文艺复兴前夕,同时也被称为中古英语时期文学。杰弗里-乔叟(geoffrey chaucer,约1343—1400)是该世纪最伟大的诗人,被称为“英国诗歌之父”,他的主要作品《坎特伯雷故事集》(the canterbury tales)。马洛礼(sir thomas malory,1405—1471)是英国第一个使散文成为文学叙述工具的作家,他的主要作品《亚瑟王之死》(le morte darthur)。该时期口头文学也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以爱情为题材的民谣和边界民谣。

(三)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文艺复兴时期是指从中世纪混沌时期后从14世纪到16世纪涉及欧洲很多国家的思想运动,是文学和科学共同发展的时代。该时期文学以反封建反教会制度的思想为内容,其杰出代表人物是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他以《乌托邦》而著名。托马斯-华埃特(thomas wyatt,1503?—1542)把十四行诗引入了英国诗歌;埃德蒙-斯宾塞(edmund spenser,1552?—1599)是这一时期最杰出的诗人,他被称为是“诗人的诗人”。

(四)17世纪文学

17世纪是英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但却是英国文学史上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陈旧思想观念的打破,清教徒时代的文学处于一种混乱状态。由于受到清教徒的压制,戏剧创作停滞不前。这时期的散文言辞华丽、文体散漫,给人感觉非常沉闷。诗歌方面,部分继承了传统文化的精髓,对后世文学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时期作家们呈现出自己的文风,具有自己的特点,但总体上表现出的是愤世嫉俗和颓废。这时期涌现出风俗戏剧、英雄模拟剧、英雄悲剧、模拟英雄剧风俗戏剧等多种剧种。

(五)18世纪文学

18世纪的英国相对稳定,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思想文化***运动,它以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为特征。这一时期的文学可以分为:“蒲柏时代”“约翰逊时代”以及18世纪后期的浪漫主义文学时代。这一时代是散文的时代,但是古典诗也凸显出许多优秀作品。18世纪后期出现了“感伤主义”的新流派,代表作品有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的《天真之歌》(songs of innocence,1783)、《经验之歌》(songs of experience,1794)。

这几个时期的英国文学的发展为浪漫主义文学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19世纪工业***对英国社会的改变

虽然形式上不像***治***那样变化剧烈和鲜明,但是工业***对英国社会的改造作用超过了历次***治***的总和,以机器生产取代手工作坊的先进生产力取代了旧的生产制度,英国的整个社会面貌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整个社会快速地演变。

新城市的兴起,旧城市的改观,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面深刻的社会变化,英国显露出更强烈的创造与进取的精神,奋力竞争的意识,更具有挑战性,人们的传统习俗、价值取向,甚至是择业的标准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资产阶级和工业无产阶级这两大阶级的形成和斗争,也为同时期英国文学作品提供了丰富的土壤和养料。

而且,随着两大社会阶级的形成和发展,包括小企业主、小店东、手工工匠、商贩等所谓的中等阶级也发生着分化和重构。这些人中,有的在变革中被机器大工业所排挤而破产,进而受雇于工厂,成为工人阶级的成员,有的在变革中虽然尚能自保,但是前景黯淡,岌岌可危。所以,19世纪英国工业***下的英国社会,呈现出阶级流派众多的特点,进而在文学中表现出思想的多重性和各种各样的浪漫主义作品。

三、工业***对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影响

在工业***进展的过程中,英国社会的各个阶层也在发生着***、融合等变化,思想流派显得极其复杂,但他们看到的更多是未来生活的美好。在这期间,浪漫主义文学成为18~19世纪过渡时期的英国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浪漫主义和积极浪漫主义的发展

在工业***的进行过程中,社会各阶层的变化使文学创作者对社会的观察形成了积极和消极两种情绪,进而形成了积极浪漫主义和消极浪漫主义两种文学派别。积极浪漫主义的创作者能够正确面对现实,敢于同社会的黑暗作斗争,坚决反对资本主义社会中封建因素的残余,而且对资产阶级中出现的各种丑陋现象敢于披露,因此充满了反抗和斗争的激情,对未来充满希望,这其中的代表作家有雪莱、拜伦等,他们的创作实践都是和当时的***思想密切联系的。而消极浪漫主义创作者则完全相反,他们对现实中遇到的问题持消极态度,消极浪漫主义创作者逃避现实,留恋过去,崇尚中世纪的宗法制,希望从过去的历史中寻找精神安慰,代表作家有柯勒律治、华兹华斯等。

(二)工业***时期英国浪漫主义文学发展的特点

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没有产生大规模的文学运动,而是以少数作家的自由活动形式出现的。英国的浪漫主义历时长久,发展源远流长,时间长达150年之久。从18世纪末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和罗伯特朋斯(robert burns,1759—1796)的作品中,就露出了浪漫主义的苗头,19世纪20年代以拜伦、雪莱的作品达到高潮,19世纪末维多利亚女王在位时期,仍可以从罗伯特•勃朗宁、丁尼生和伊丽莎白•巴雷特勃朗宁等人的诗歌中,存有浪漫主义的余温。英国的浪漫主义分为两个派别,消极浪漫主义比积极浪漫主义先登上文学舞台,代表有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与之相对的,就是以拜伦,雪莱、济慈为代表的积极浪漫主义者。

转贴于

(三)工业***时期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发展

18世纪中后期的诗人罗伯特•彭斯(robert burns,1759—1796)和威廉•布莱克(william blake,1757—1827)是浪漫主义文学的先行者,他们对英语诗歌的体裁和语言进行了很多尝试。彭斯从苏格兰民歌中汲取精华;布莱克的诗歌则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对现代英国诗歌产生了巨大影响。英国浪漫主义湖畔派的三位诗人是浪漫主义的真正大师,威廉•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1770—1850)是湖畔派诗人中成就最高的,他和萨缪尔•柯勒律治(samuel taylor coleridge,1772—1834)共同创作了英国浪漫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抒情歌谣集》,骚赛的诗歌和世俗格格不入。真正把英国浪漫主义文学推向高潮的是乔治•拜伦和雪莱。雪莱的代表作是《***了的普罗米修斯》,它的短诗《致云雀》《西风颂》等铿锵有力,更有“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名句流传至今。拜伦是19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他的诗作充满异域风情,代表作是《唐璜》,是对资本主义制度的一次深刻反省。在欧洲,拜伦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英雄人物,人们把崇尚个人式反抗的浪漫主义者称为“拜伦式英雄”。

威廉华兹华斯篇10

【关键词】露西组诗 译文 对比 分析

一、杨德豫与黄杲远浴痘兹华斯诗选》译文对比分析

杨德豫 的《华兹华斯诗选》中,杨德豫的版本更尊重作者的原意及更接近目标语言,主要体现在选词和翻译的语序上。在第一段中 strange passions,杨德豫的版本是奇异的心血来潮,黄杲忻则是莫名的悲痛,字面上而言杨德豫直译了单词,黄杲忻根据全诗,特别是诗最后诗人所表达的悲伤情感,将开头与结尾呼应。虽然这样的手法作为写作来说并无不妥,但是翻译需要考虑到诗人表达的感情基调,而不是编撰:这种情感并不过分感伤,诗人对露西的爱发自内心,十分强烈, 写诗的过程就是诗人袒露心扉,表白爱情的过程。

如果将全诗第一句就让读者进入悲伤的基调,似与原作者的情感基调不符。在第二段中,everyday 这一单词的位置两个版本不同,杨德豫将“每天”放在原句中形容露西的美丽,黄杲忻把每天译入了诗主人公去露西的小屋,但是根据后文的意思,作者并没有强调每天去露西小屋,但是露西的美主人公是每天都看得到的。“每天”位置的移位,黄杲忻的版本加入了译者自己的理解,与作者的原意不同。另外在用词方面,杨德豫的版本“沐着晚间的月光”比黄杲忻的“凭着夜晚时的月光”在用词美感方面也略盛一筹,沐更能反映月光的柔和和细腻。杨德豫的版本则避免了这一点,一方面以“坠落”表示月亮下沉,另一方面用“临近”来表示月亮下降的方向是离露西的屋顶越来越近。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原文的“cried”分别被译作了“惊呼”(杨德豫)和“失声叫”(黄杲忻)。

虽然在情绪表达方面,两者的作用都是一样的,但是“惊呼”更符合单词本身的意思,而不是后者想表达的大声惊叫。在诗的最后一句,两者的翻译也有很大的区别,虽然都是用了 IF的虚拟语气,但是杨德豫的版本表达的是猜测露西已死去后该怎么办,黄杲忻的版本则是猜测未来露西要是死去了怎么办,从语法角度来说,be dead 指的是已死,所以杨德豫黄杲忻的译本是错误的。从整体的翻译语序上而言,黄杲忻的版本没有改变原诗的句子顺序,杨德豫的译本则进行了适当的调整,几乎每一段都有过微调,显然是适应了中国读者的阅读习惯,将英文的语序换成了中文的语序。不管从用词还是语序上而言,本诗杨德豫德豫的译本更经得起推敲,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则存在一些明显的漏洞和生搬硬套。

二、杨德豫与黄杲忻杲浴痘兹华斯抒情诗选》译文对比分析

诗2中,总体而言杨德豫的译本和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各有优劣,主要体现在修辞手法,专有名词的翻译,押韵及意义的精确度上。专有名词方面,诗中出现了springs of Dove,根据杨德豫的注释4,这个词来源于英格兰的一条河流名,黄杲忻杲忻的译本是将 dove 直译成“野鸽”,从中文而言,既无法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意义上的幽静的地方,也无法让读者检索到野鸽泉到底是什么地方,对于表现露西的居住之地似有不妥,而音译反尔能让读者有机会了解这条河的来源。修辞手法上,杨德豫的译本使用了两个像,来表示中文的比喻,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在第一处比喻中并没有使用任何词表示比喻,而是和英文中的句式相同,直接点出露西的喻体“一朵半隐半现的紫罗兰,开在长青苔的石旁”。黄杲忻杲忻的译本容易使人造成误解为段落的主语是紫罗兰,而非露西,杨德豫的译本更为到位。在选词方面,杨德豫的版本适当运用了中文的成语,也给译本增加了很多想象的空间。“Thedifference to me!”一句,充分体现了这一点。英语中的这句话,带有感叹,但如果直译成中文,如黄杲忻杲忻的版本“这对我呀太不一样”,在这个感伤的时刻,为了烘托当时的气氛,不应该用如此理智和冷静的话语,而杨德豫的一个成语“恍如隔世”就既表达出了同样的意思,又满足了诗整体的感彩。

黄杲忻杲忻对这首诗的译本也有可取之处,对于“A Maid whom there were none to praise”,译成了“这姑娘生时没有谁夸赞”,杨德豫的版本中并没有表示出这是露西生前的情况。对于原作而言,作者是作了一个对比,开始的露西生前的美丽娇艳和与自然的和谐融洽,更能凸显最后一段主人公对露西长眠墓中的惋惜之情。

参考文献:

[1]杨德豫.华兹华斯诗选[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黄杲忻.华兹华斯抒情诗选[M].上海译文出版社,2000.

[3]张秀清.咏唱自然人生,追求自然人性――从露西组诗看华兹华斯的诗学理念[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9(4):86-9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威廉华兹华斯10篇

学习

朱棣文小学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朱棣文小学10篇,内容包括朱棣文小学,太仓朱棣文小学地址。在朱棣文小学,无论教师还是学生,几乎个个都是朱棣文的“粉丝”。副校长陆玲就是一名不折不扣的“朱粉”,她回忆说,2000年8月25日,朱棣文第一次来到朱棣文小学,那次

学习

机关公文写作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机关公文写作10篇,内容包括机关公文写作常用模板,机关公文写作。二是认识上的原因。不少人对公文语言必须庄重、朴实的要求作了片面的理解,以为庄重就不能抒感,朴实就不能使用华丽的词句。于是公文语言在运用上便越来越枯燥乏

学习

七夕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七夕诗句10篇,内容包括七夕诗句全文,七夕日落诗句。3、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4、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5、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6、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7、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8

学习

教研室后勤工作计划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教研室后勤工作计划,内容包括小学后勤处工作计划,精选教研室工作计划锦集9篇。1、协助校长全面贯彻执行***的教育方针及国家有关***策法规,执行落实上级的指示和学校的各项决议。审核所分管职能部门的计划、总结和对师生的奖

学习

诚信是金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诚信是金10篇,内容包括诚信的金句,诚信是金这篇文章怎么写。现实中,我也有过失信的经历。有一次,我和张梦凡借了一本《福尔摩斯探案集》,说好两天后还他。可是,半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还他书。只到有一天,他向我讨要,我才还给他。

学习

财务风险分析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财务风险分析论文,内容包括房地产财务风险分析论文,如何防范财务风险论文。

学习

盐水泡脚的好处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盐水泡脚的好处10篇,内容包括姜和盐水泡脚的好处,花椒姜盐水泡脚的好处。

学习

确定一定以及肯定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确定一定以及肯定10篇,内容包括确定肯定以及一定的下一句是什么,确定一定以及肯定。一、什么是熵从有k个等概结局的实验着手研究。显见该实验的不肯定性程度由k决定,k越大,不肯定性程度越大。k=1,实验不是随机的;k=2,k=3,…,k较大

学习

如何写读后感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如何写读后感10篇,内容包括读名著十篇读后感,经典读后感十篇。一、课内注重读写结合叶圣陶先生认为:“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能否合乎于法度,显然与吸收有密切的联系。”其实,读与写是语文整体能力在不同方面的体现,而读写结

学习

帮助别人的作文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帮助别人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帮助别人的作文400个字以上,帮助别人作文300字。我站在那儿,沉思了许久,这才回过神,我向他面前的盘子里放了5元钱,然后无奈地离开了。眼前,仿佛还是那双眼在闪闪发亮……

学习

见习心得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见习心得10篇,内容包括见习过程概况及感悟,见习心得。第三天见习,内科楼二楼儿科,空气质量很差。很多小朋友,水汪汪的大眼睛清澈透明,粉嫩的皮肤,很惹人喜爱。有几个孩子很好动,跟医生护士都很闹,有些孩子胆子小,见到白大褂就哭。孩

学习

法制安全教育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法制安全教育10篇,内容包括法制安全教育记录100篇,法制安全教育心得范文5篇。少年儿童的教育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教育,而更重要的是理想、道德和法制安全教育。“成才必先成人,不成人必成不了才”,也只有德才兼备的人才能成为

学习

歌颂祖国的短诗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歌颂祖国的短诗10篇,内容包括歌颂祖国的短诗朗诵,歌颂祖国的短诗书法。

学习

四大名著的作者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四大名著的作者10篇,内容包括四大名著作者分别是,关于四大名著的作者。

学习

浅析威廉·德·库宁绘画作品中女人体的感性形象

阅读(136)

本文为您介绍浅析威廉·德·库宁绘画作品中女人体的感性形象,内容包括德库宁大师的著名作品,周杰伦收藏德库宁的作品。威廉・德・库宁是抽象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他主张采用潜意识和感性化来进行绘画创作,用感性化的形式来表现画面中的人物

学习

华兹华斯诗义新析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华兹华斯诗义新析,内容包括华兹华斯诗集赏析,华兹华斯诗集译本谁的好。摘要:在我国,华兹华斯一直被视为消极的浪漫主义诗人,有人认为华兹华斯生活于山水之间而逃避现实,因而是消极的。但在今天,我们应该重新认识华兹华斯的价

学习

梦回“威廉古堡”

阅读(33)

项目地址英国伦敦设计单位B3设计团队古老建筑的窗户内透出蓝色而温馨的光芒,使人情不自禁地想要推开这扇神秘而古老的大门,当踏入的那一瞬,仿佛以为自己顺着时光的流水返回了中世纪,古老的餐桌、温暖的壁炉,更有那一杯好酒令人忘却烦忧

学习

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

阅读(465)

本文为您介绍试谈威廉·布莱克两首短诗《扫烟囱的孩子》中的艺术特色,内容包括扫烟囱的男孩威廉布莱克,威廉布莱克烟囱。【摘要】威廉·布莱克是英国浪漫主义的先驱,是英国诗歌史上成就巨大、影响深远的诗人,本文主要介绍了他的两首同名短

学习

英国勋爵王威廉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英国勋爵王威廉,内容包括威廉·本廷克勋爵,威廉勋爵长啥样。来中国之前,威廉姆家境富有,是当地的名门望族。他的家族曾经承袭了几代人的全国范围内交通运输产业,在威廉姆手中更是发展壮大,达到顶峰。威廉姆在经营家族企业的

学习

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

阅读(125)

本文为您介绍威廉?福克纳《我弥留之际》的艺术赏析,内容包括威廉福克纳弥留之际,威廉福克纳猎熊赏析。曾被认为是美国文学荒漠的南方地区,在20世纪初期出现了很多作家。南方的社会生活赋予了他们文学创作丰富的题材背景,而其作品的文学样

学习

蛇形刁手 德隆·威廉姆斯

阅读(32)

进盟已经四个年头,德隆・威廉姆斯需要振作起来证明自己比克里斯・保罗强,证明自己有资格并有能力做NBA第一组织后卫。既然他已经决定接过前辈斯托克顿的旗帜,将爵士带到一个全新高度,那么德隆就应该像斯托克顿一样拥有爵士傲骨,电影《蛇形刁

学习

沃恩·威廉斯《e小调第九交响曲》个性化主题发展手法探析

阅读(35)

本文为您介绍沃恩·威廉斯《e小调第九交响曲》个性化主题发展手法探析,内容包括沃恩威廉斯南极交响曲,沃恩威廉姆斯幻想弦乐五重奏。【摘要】文章主要以沃恩・威廉斯《e小调第九交响曲》主题的发展手法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乐曲中使用的二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