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教师论文例1
【中***分类号】G623.2
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可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一、铸造师魂,奠定骨干教师成长基础
要成长为小学语文骨干教师,铸师魂是关键。师德是教师的灵魂,敬业是教师的天职,爱岗敬业、教书育人、为人师表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核心。我们要把提高教师的***治思想素质放在学校工作的首位,采取“学习、讨论、活动”三步走的方法,做到有组织、有计划、有活动、有检查、有评比、有总结,实现了制度化、经常化、规范化。我们可以规定每周安排一小时的时间学习,其余时间让教研组及教师分散自学,组织教师学习《教育法》、《教师法》、《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等,规范教师的言行,不断提高教师依法治教的水平。在此基础上,开展师德大讨论,组织教师围绕“我心目中的好教师”、“新时期我们如何当教师”、“一个优秀教师必备的素质”等问题展开讨论,并请中年教师及优秀语文教师谈感想、作介绍。在家长中开展“最受欢迎教师”评选活动,公开征询学生和家长对教师教育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以端正教师教书育人的态度,使全体教师认识到“教师之本在于师德”。在教师节隆重表彰“最受欢迎的教师”,举行师德演讲比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增强广大语文教师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责任感,从而,为他们成长为骨干教师打好坚定的思想基础。
二、自我培训,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摇篮
如果把教师作为一项谋生的职业,那他只能庸庸碌碌,做一名教书匠,只有把教师作为“太阳底下最崇高的职业”,那他才有可能克服重重困难,成为一名“大教师”。要想成为这样的“大教师”,必须自学学习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论,认真刻苦地钻研教材,研究探索教育规律,才会成为一名骨干教师,才能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这一光荣的称号。
三、校本培训,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天地
对于广大教师来讲,特别是对于骨干教师的成长,校本培训无疑是最基本也是最有效的培训途径。
一名普通教师要成长为具有先进教育理念、深厚文化底蕴、扎实教学基本功和过硬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师,离不开学校领导的关心,同行教师的指导及具有浓厚科研氛围的教育教学环境。
一名普通教师从师范毕业跨入小学大门,就像一株刚栽种的小花,只有精心呵护才能开出绚丽花朵。刚走上教育岗位的教师,具有满腔的热情,满肚子的教育理论,冲天的干劲。如果学校领导适时引导,他就能把这股热情、干劲转化为教育的动力,把书本上学来的教育理论转化为教育的能力。如果不能很好地引导,他们将丧失热情、消失干劲,成为一名以教谋生的教书匠,难以成为骨干教师。
引路子的方法很多。领导的关心、优秀课的观摩等都是引路子的方法。拜师――“青蓝工程”是比较行之有效的方法。如通州市金沙小学、通州小学等学校一直把青蓝工程作为学校培养语文教师的主要工作。他们把具有多年教育经验的老师与刚走上教育岗位的语文教师结成师徒对子,签订师徒成长合同,师傅经常指导徒弟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徒弟也经常到师傅班上听课,学习师傅的教育教学方法,徒弟也常上汇报课。这样,不仅徒弟能成长为骨干教师,师傅也焕发了青春。
压担子是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又一方法。没有压力就没有动力,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小学教师要成长为一名骨干教师,如果没有压力,不提供机会让他们锻炼是不可能成功的,从开始的汇报课到各级优秀课竞赛,从开始的教学一得到各级论文评选,都是锻炼人、培养人的机会。每一位学校领导,都必须充分相信语文教师,为他们提供一切可以锻炼的机会,让他们在锻炼中成长,在摔打中成才。
当然,竞争、合作的教育环境也是教师成长的一种外力。现代社会是一个竞争、合作的社会,学校也不例外。把竞争机制引入学校,在上公开课、教学评比等活动中,凭自己的实力,公平竞争。能者上,庸者让的竞争机制也促使语文教师必须让自己适应社会竞争的需要。合作是社会发展的需要,没有合作,就不可能有共同的事业,也就不可能完成任何伟大的事业。
校本培训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学习理论。语文骨干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理论的学习,包括国内外先进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著名学者、领导的教育思想及教育理论,从而让每一位教师时时更新观念,掌握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
(2)信息交流。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信息交流显得尤为重要,它能起到相互启迪、相互感悟,互补互促的作用。它可以是有准备的,大家围绕一个专题,从课外杂志、从网上及其他信息媒体中摄取最新的教学观点,共同讨论、交流。也可以采用即兴式的,大家围绕一个中心,在没有框架的基础上进行“思想碰撞”,探索新的教育理念。
(3)现场观摩。光有先进的教育思想及新的教育理念还不够,还必须通过现场观摩来提高教育教学技术及教研水平。首先,可以观摩于永正、李吉林、邱学化等名家的教学课或教学录相,通过“观摩――讨论――再观摩――再讨论”的方式,让每一位教师,特别是骨干教师得以收益。其次,可以观摩本校老师的示范课,领导的先行课,语文教师的汇报课,通过讨论,得以掌握教育技术及科研方法。
(4)岗位练兵。岗位练兵是语文骨干教师成长的重要培训样式,它包括“三字一话”、现代教育技术、信息技术等多种教育教学技能,使他们不但会说而且能做,不仅有现代教育理论,而且有强烈的教改意识。
(5)活动展示。语文骨干教师的成长,必须让他在活动展示中锻炼,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磨练,让他历经风雨,展现彩虹。首先,让他们有精品意识,努力上出精品课。学校领导通过适时引导,经过“师傅”指点,让他们真正成长为骨干教师。其次通过开展讨论评比,课题研究,让他们有科研意识,树立以科研促教学的思想。第三,通过开放日、优课展示,参加市级竞赛等方式,让语文骨干教师真正站在教改最前列,让他们展示自己的才华,在活动展示中得到锻炼。
一级教师论文例2
高等学校实施的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评审即职称评审)是对教师教学、科研等综合素质能力进行评价的方式之一。评审需要以高校教师已获得的各方面成果为依据,充分考虑教师的德、能、勤、绩等因素,对教师能否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做出判定。而学术论文无疑是评价教师已获成果优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的评定体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资格评审中论文要求的现状
目前,在我省高校职称评审工作中对学术论文一般划分为以下3个级别:(1)权威期刊。在国家部委、全国学会(不含下属研究院、所和分会)、科学院所属研究所主办的学术刊物或相当上述级别的国外学术刊物上发表的科学论文;(2)学报级期刊。在部委及所属研究院(所)、全国专业学会及分会(不含省级学会)主办的学术刊物、大学学报上发表或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普通期刊。学术刊物(须有国家或省有关部门批准的刊号或准印证)或在全国学术会议上宣读并收入论文集的科学论文。期刊级别由高到低依次为:权威期刊、学报级期刊、普通期刊。
我省在高校各个系列职称评审中对论文的级别、数量都有较为明确的规定。在晋升高一级职务任职资格时论文的级别和数量是否达到要求是教师能否晋升的必要条件,教师为了能够晋升高一级职务也必定会为此努力发表相应级别的学术论文这在很大范围内对教师起到激励的作用,激发了教师投身研究的热情,提高了教师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因此,以学术论文作为教师晋升职称的量化条件之一是教师资格评审中十分必要的一环。
二、评审中论文规定存在的问题
学术论文虽然能够较好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但以学术论文作为衡量教师能否晋升职称的一项标准却仍存在一些问题。
(一)学术论文评价体系不够完善
以刊物级别衡量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评价体系还有待完善。(1)刊物级别划分过于笼统。如不管是国际上公认的影响力极高的刊物或是国内影响力不高但主办单位级别较高的期刊都算权威刊物,在职称评审的论文规定中几乎没有加以区分。
仅以主办单位来认定期刊级别的方法不够科学。尽管一般认为期刊的主办单位等级越高其主办的刊物中论文的学术水平也越高,但是随着办刊方式越来越市场化,往往存在期刊挂靠主办单位、一个主办单位办多种期刊等现象。目前,我省一般认定全国性学会主办的权威期刊只能有一种,而现在这种挂靠和一单位多刊的现象就造成了刊物级别认定的困难,究竟认定哪一种期刊为权威期刊往往是由省教育主管部门指定,其公开性、科学性有待商榷。(3)对期刊单位主办的增刊、专刊、专辑等与其正刊在论文级别认定中没有完全区分。(4)刊物级别高低与论文学术水平不能完全划等号:级别高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好,级别低的刊物所收录的文章不一定就差,仅以期刊级别认定论文学术水平高低的方法存在很大的不合理性。
论文规定中仅以第一作者或***完成的文章作为职称晋升条件,对第二作者以后属名发表的文章缺乏评价机制。在当前的科学研究中,有许多的研究工作是在2个甚至多个合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完成的,如果将论文排名第二及以后作者的贡献排除,则有失公平。另外,通讯作者署名的文章在职称评审中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这与国际上衡量作者对论文贡献的原则不相符。在当前高校中,教师在攻读高一级学位时完成的科学研究论文通常在文章发表时会将指导老师作为通讯作者加以署名指导老师也往往对文章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那么通讯作者对文章的贡献就不应被忽视;相对的,作为被指导者的教师虽然其文章发表署名为第一作者,但是其对文章的实际贡献力则应相应有所减弱。只有考虑每一位作者对文章的贡献情况,才能将论文的学术水平充分反映为教师的实际能力。
(二)高校教师各系列职称学术论文规定单一化
目前,我省高校教师、科研、实验3个系列在职称评审中均依据闽教职改[1997]010号文件执行对科研和实验系列教师的论文要求也是参照教师系列同级别的论文要求,没有考虑这3个系列在职责要求、工作内容等方面的区别,混淆了高校教师不同系列职务之间的要求,不利于高校按需设岗和激发不同系列教师从事本职工作的积极性。
论文规定没有考虑文科、理科、工科等不同门类学科间的区别。对于高校的体育、艺术、美术等学科教师在职称评审中与其他学科教师采取无差别的论文评审规定不符合这些学科通常的评价标准。体育、艺术、美术类教师更应以其实践能力、技术水平、成果效益作为职称评审的条件,采取“一刀切”的职称评审方式抹杀了不同学科门类之间的区别,不利于高校各个学科的发展。
(三)时间要求的规定不够合理
在每年度的职称评审中均对论文的发表时间有所要求,即时间需在任现职后至申报当年的12月31号之间。但时间与拿到期刊的时间往往并不相同,这样尽管论文确定发表时间是申报的当年,申报教师取得期刊原件却有可能在次年职称评审会议开始之后。而在目前的规定中,若评审会议开始时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论文不得作为当年的评审条件。这看似符合程序,却缺少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最终造成部分符合申报条件的教师因为期刊无法及时取得而错过了当年的职称评审。
当前的资格评审一般耗时较长,从资格申报到评审结束往往要花费半年甚至更长时间。而若申报者在这一段时间发表了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则该论文既不能用于本次申报,也不能在申报者本次晋升职称后用于下一次职称晋升申报。这种对时间上的规定不利于激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学术论文的积极性、主动性。
三、改革论文评审要求的思考与对策
任职资格评审条件的量化是当前职称评审改革的重要内容,而教师所发表的学术论文作为评审的硬件之一普遍被认为是最为容易量化的标准之一。但从目前资格评审中论文规定所存在的问题来看,任职资格量化评审在建立合理的论文量化前提下还须进一步加强资格评审的相关体制建设。
(一)建立科学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彻底改变仅以期刊级别判定论文质量的现行标准,建立科学、合理、可操作的学术论文质量认定评价体系。学术论文评价体系必须能够真实、准确反映论文的学术水平。对期刊级别的认定必须将期刊的主办单位、刊物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刊物是否被较权威的检索、索引所收录一并加以考虑。判断文章作者对论文的贡献力还必须充分考虑论文作者人数以及是否有通讯作者等情况。对论文学术水平的判断还可以参照论文的被引用率、论文是否被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论文获奖情况等方面。
当然,我省高校教师职称评审还可以引入论文的量化赋分方法,即将论文划分若干个级别后分别赋以论文基准分,论文实际得分=(论文基准分+论文影响因子得分)×作者排名系数。这种论文量化赋分的方法可以作为资格评审中论文评价的一个模式,不过量化赋分应以科学的期刊级别划分方法为基础,分值计算还必须考虑论文引用率及通讯作者的贡献情况。只有这样,才能制定有利于激励专业技术人员的论文量化赋分评价体系。
(二)细分不同学科、不同系列教师评审条件
对教师(包括教学型教师与科研型教师)、科研、实验等不同系列资格评审的论文规定应有所区别。评审教学型教师职称应相对弱化对科学研究型论文的数量要求,转而可以对教学、教改方面的论文提出一定数量和级别的要求,同时在资格评审中对教学效果及其他教学实践环节侧重评价,如可以对获得教学贡献奖励的教师在评审教学型教师时给予适当加分。对评审研究型和自然科研系列教师职称的论文要求可以适当提高,以突出显示研究人员从事本专业领域的研究水平,同时应对其承担各级别的科研项目立项及完成情况加以综合考虑,对承担重大科研项目条件突出者相应降低学术论文要求。对实验系列也应相对弱化论文要求,转而侧重对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创新水平的评价。
另外,对于不同学科的教师应区分各自学科的特点,制定不同的论文规定细则。对于体育、美术、艺术等专业技术要求很强的学科应弱化职称评审的论文要求,转而侧重考察申报者专业技术掌握情况。
(三)建立以人为本的学术论文激励机制
职称晋升是当前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激励的重要手段,而作为职称评审重要内容的学术论文评价也同样要以鼓励高校专业技术人员投身本学科研究、多发高质量论文为目的。
在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评审中,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确定而非评审晋升获得,则将时间要求定义为任现职以来是合理的。但若申报者当前职称为评审晋升获得,那么则会造成申报者在半年评审过程中发表的论文不能用于当前及更高一级职称评审的现象,在这种情况下,应将任现职当年的1月1日作为符合评审条件论文的起算时间。
只有将二者加以区别才能够较好衔接“申材料截止月31日”这一规定,才有利于全面评价申报者晋升高一级职称的论文条件,有利于调动高校专业技术人员发表高质量论文的积极性。
建立论文评价的事后补救机制。针对符合评审条件的申报者因部分期刊的印刷或出版问题致使刊物不能及时取得的情况,应同意该申报者参加当年的职称评审,并在评审会议中由学校人事部门对该申报者的论文情况向评委会做出说明。在评审会议结束之后,由学校人事部门负责审核该申报者期刊原件取得的情况。对于在日后确能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对当年的评审结果给予确认,对无法提供期刊原件的申报者应取消其本次职称晋升资格并给予相应的处罚。
职称论文评价机制的改革归根到底仅仅是职称制度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高校岗位设置的完成必定要求改变当前评聘结合的职称评审模式。
职称的评聘作为高校一种自身的社会行为,不应受***府行为过多的干预。因此,改革我省职称评审制度必须注意做到以下几个方面:(1)对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高校完全下放职称评审权。(2)对不具备自主评审条件的新办本科和大专层次院校加强评审指导。(3)对研究型、研究专业型、专业技能型种类型职称,采用不同的评审模式:以评为主、以考代评、以辩代评、辩评结合等。(4)高校要尽快出台自主评审以及岗位聘任的相关规定。(5)完善岗位管理与考核程序,制定职称评审晋升及岗位竞聘的约束机制。
无论是高校自主评审或是***府、社会组织评审,高校教师职称评审中论文规定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都是关系职称评审顺利进行的重要内容。职称评审中的论文要求一定要以激励高校教师投身研究、提高学术水平为导向,按照分类管理、细化评价要素、量化评价指标的原则,最终建立一个公平、合理、人性化的学术论文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福建省教育委员会职称改革领导小组,福建省职称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一九九六学年高等学校教师
一级教师论文例3
一、班级管理的历史背景与现状
我国自清末民初成立“训务部”,实行“学监制”以来,依次出现“级任教师制”“指导制”“导师制”等班级管理雏形。在借鉴俄国班主任制基础上我国于1952年始设“班主任”,主要对学生进行管理、指导与德育。2009年8月,***印发了《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明确将中小学班主任培训纳入教师教育计划。在班级管理历史背景中,班主任一直是其唯一主角,而针对科任教师工作的各方面,***基本没有做出太大补充,成为教育制度中一大空缺。
现阶段,我国大多数中小学实行的班级管理模式仍是传统的单一班主任制。即班主任是班级管理的核心所在,是直接实施者。近年来,很多学者发现并指出,“管理的缺位”与“服务的越位”早已使班主任沦陷于不堪重负的漩涡中,科任教师却在参与班级管理上常表现出视而不见、漠不关心的态度,使“教书”与“育人”严重分离、脱节。
二、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理论基础
1.群体动力学原理
群体动力学即研究群体对个人影响作用的理论。这一原理在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运用上,主要体现在《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一文中,该研究者认为,群体动力学原理对教师教学默契的形成有很大的促进作用,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教学个性,若教师间能很好地交流合作,教师间共同性的教学特征就很容易形成。从某种意义上说,可以很好地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另外,群体动力学也为研究教师群体凝聚力强弱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2.皮格马利翁效应(又名“罗森塔尔效应”)
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有效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的交流互动与二者关系的巧妙处理。教育心理学对“皮格马利翁效应”的揭示,证明了师生关系对班级管理效能有着直接的影响。
3.全面质量管理(TQM)
全面质量管理(TQM)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是“全员参与”。以顾吉祥为代表的研究者认为,班级管理的组织系统是一个开放的、错综复杂的系统。对班级管理意味着该系统中内部成员(学生、班主任和班级科任教师)和外部成员(学校其他老师、家长等)全部行动起来,以提高班级管理效能。
三、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研究进展
1.导师制
以张艳萍、张静为代表的研究者在《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一文中对导师制作了具体阐释,具体要求是:以班主任为核心,班级科任教师组成导师组负责整个班级管理建设,每个导师在面向全体学生的同时,还要负责分配给自己的若干学生,促进学生个性、人格发展和全面素质的提高。这样在不增加校舍和师资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掘现有教育资源潜力。
2.多班主任制
对多班主任制的研究体现在叶建***、黄金梅的《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一文中,研究者在对现行中学班级管理模式――单一班主任制概况及弊端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班主任制,即学校或班级根据自身情况来决定每个班级由多个甚至所有科任教师来共同担任“班主任”,共同参与班级建设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
3.小班化教育
小班化教育也是针对传统班级管理模式弊端所提出的创新构想之一,通过“小班化教育”的改革,原有班级规模大大减小,每班学生控制在24~32人左右,该构想不单纯是对原班级规模的缩小,而是以此为基础对教学内容、方法、技术及师生交往状况的全方位变革。
4.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
对班级组与学习共同体的研究以李涵为代表,在其《班级管理模式创新与新型学习共同体构建》一文中提到这是一种新型班级管理模式的构建,具体做法是取消现有班主任的称谓,把所有教师都纳入班级管理中组成“班级组”,班级组集体对班级管理负责,且在班级内组成不同类型的学习共同体,具体形式有四种,即“多对一”“一对多”“一对一”及“多对多”,将“教书”和“育人”从组织制度上很好地融为一体。另外,研究者赵蒙成对班级组和学习共同体予以理论支持,如交往理论、建构主义理论等,并提到小班化教育改革的实质是促使班级由社会组织向社会初级群体来过渡,目标是构建学习共同体。
5.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
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与上述几个制度最大的区别在于该制度将家长与学生很好地纳入了班级管理建设中,最大限度发挥了集体合力的潜质。该制度赋予了班级管理以新的内涵:即在班级经营过程中,以班主任为核心的科任教师以及部分家长代表、学生代表组成的核心成员共同参与对班级的管理建设。
四、科任教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
制度的保障对任何管理理念的实施都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性与必要性,上述制度能否取得预期效果,不仅仅在于构想的创新性、教师的自觉性,更在于制度的保障性。本人查阅了2004~2013年的中国期刊网,将有代表性且利于科任教师有效参与班级管理的保障措施归纳如下:加强科任教师与班主任二者之间的合作交流;加强科任教师专业的培养,提升其自身的班级管理能力。建立并完善评价管理制度,并使之落实。
在众多文献中,以研究者路晨为代表的观点较为新颖,其文《浅析初任教师之工作困扰》虽然主要以初任教师为论述对象,却更全方位、更立体地从师资培养、地方教育行***部门、学校管理者、教师群体及初任教师自身等五个维度展现了其对策措施,非常具有启发意义。另外,学者周建平在其文《生态式管理与教学管理制度变革》中提到在教学制度安排上,就是要建立一种激励性的制度架构,多样化的立体组织系统以及网络性的沟通机制。
五、综合评价
总而言之,就是要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过程与终端相结合的原则,在全面提升科任教师专业化素养及其班级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对班级管理作出实事求是的评价,从而全面提高班级管理效能。通过不断的理念创新和制度探索,科任教师会以更恰当、更科学的方式来对班级进行有效管理。
参考文献:
[1]刘晓红.班主任制:困境及破解路径.当代教育科学,2009,(16).
[2]单方保.大型学校年级组建设和管理的研究.上海教育科研,2006,(3).
[3]顾吉祥.凝聚集体合力,创新班级管理――班级管理委员会制度初探.上海教育科研,2007,(10).
[4]张艳萍,张静.中学设置导师制的实践与探索.上海教育科研,2003,(9).
[5]叶建***,黄金梅.多班主任制――中学班级管理模式新构想.教学与管理,2012,(4).
一级教师论文例4
第四条 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部级、市级优秀论文评选推荐程序。
1.转发文件。转发上级教育行***部门、业务部门、学术团体的有关开展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的文件。
2.个人申请。有意参加优秀论文评选的教师,根据转发的文件要求,向学校提出申请,并提交本人的论文,由学校进行登记。
3.乡镇校审核推荐。乡镇校组织人员对教师作品的原创性进行审查,并按推荐指标要求(第五条)择优推荐。将教师原创性论文登记造册,向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进行推荐,并提供推荐名册。
4.县教育学会秘书处评选推荐上报。县教育学会秘书处组织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按照上级部门有关文件要求,择优推荐。
县级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程序。
1.全面发动。各单位要把优秀论文评选当作一次教师交流反思自身教学经验、展示课题研究成果的一项校本研究活动,宣传发动到每一位教师、教育干部。
2.基层推荐。各单位根据每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在全员参与的基础上,学校组织初评,根据相关要求及推荐指标择优确定上报论文名单,在本单位公示3个工作日,无异议后上报参评。
3.组织评选。由学会秘书处组织相关人员进行评选前期准备工作,包括论文分类分组、统一编号、清除论文作者个人信息、论文审核等;聘任评委,原则上评委由教育学会学术委员担任;组织评委培训活动;各组评委根据评选标准对每篇论文进行评价赋分;秘书处安排相关人员对论文及各组评分情况进行复审;根据论文成绩分类统计排序,按奖级设定比例和成绩一次性确定获奖名单及等级。
4.评选结果。评选结束后,通过《静海县教育科研简报》公布,并供各单位存档备查。公布后,向获奖教师颁发证书。
第五条 推荐指标。原则上各单位推荐论文篇数不超过教师总数的10%。
第六条 论文要求。
各单位推荐的县级论文要符合以下要求:
2.报刊杂志未公开发表的。
3.如实填写《静海县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选登记表》。
4.每篇参评论文打印2份,同时提供电子稿。论文正文格式
各单位推荐的部级、市级论文要符合相关文件要求。
第六条 奖项设定。县级获奖论文总数控制在推荐总数的60%左右。评选结果按1:3:6的比例设一、二、三等奖三个奖项;部级、市级论文推荐比例,按相关文件要求执行。
第七条 评选纪律。评审人员和评审工作人员在受理申报和评审过程中,应客观公正,秉公办事,严格把关;评选实行回避制度,凡申报参加评选或有亲属参加评选的,不能担任评委。评委成员必须模范地遵守师德规范,坚持原则,执行评选规定。对工作不认真或有营私舞弊行为的评委成员,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警告或取消评委资格的处分。论文作者需作出“个人诚信承诺”,保证所写是原创,各单位安排专人负责审查,并对论文原创的真实性出具审查意见。严禁弄虚作假,对抄袭他人文章和冒名顶替者,取消参评资格并记入学术诚信违纪档案。
第八条 县级论文评选活动不收取参评费,相关经费由县教育学会和县教科室承担;部级、市级论文评选活动,按相关文件执行。
第九条 本办法自公布之日起执行,由县教育学会负责解释。
一级教师论文例5
1978年12月,***、国家计委经***批准,联合了《关于评选特级教师的暂行规定》,自此我国特级教师评选工作拉开了序幕。为进一步落实特级教师工作,国家教委、人事部、***于1993年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将1978年的《暂行规定》修订为《特级教师评选规定》,颁行至今已有20个年头。特级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中的佼佼者,他们是如何实现专业发展的?有什么规律可以总结和借鉴?这是值得研究者深入系统研究的主题。但是以往对特级教师的研究多是榜样式的课堂教学经验介绍,还缺乏对特级教师群体专业发展规律的研究。本文拟从社会资本理论这一视角入手,通过深入挖掘其统筹调配的资本,较为系统地总结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规律,以期望对其他教师专业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一、布迪厄、林南社会资本理论简述
尽管早期学者已涉及社会关系的资本研究,且使用了“社会资本”一词,但直到20世纪80年代,法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布迪厄从社会学角度入手对社会资本进行系统研究时,此概念才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布迪厄提出了“场域”、“资本”以及“惯习”概念。所谓“资本”就是“积累的(以物化的形式、具体化的、内深化形式的)劳动。当这种劳动在私人性即排他的基础上被行动者小团体占有时,这种劳动就使得他们能够以物化的或者劳动的形式占有社会资源”。[1:190]他将资本分为经济资本、文化资本、社会资本和象征资本,其中文化资本以身体化、客观化以及制度化状态存在。此后,美国当代著名社会学家、新制度经济学派代表科尔曼在《社会理论的基础》一书中指出自然人从一出生就拥有遗传天赋形成的人力资本、土地和货币等构成的物质资本、所处社会环境构成的社会资本这三类资本;著名社会学家林南则认为社会资本可以定义为“在目的性行动中被获取的和/或被动员的、嵌入在社会结构中的资源”。[2]在这一概念中,“资源”是中心词,占据重要位置,所有行动者都会采取行动来获得有价值资源,以促进自我利益。个人的目的性行动则分为同质性互动与异质性互动,“前者以拥有相似资源――可以包括财富、声望、权力和生活方式――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为特征。后者描述的是拥有不同资源的两个行动者之间的关系”[2]。
通过社会资本理论,不难发现特级教师从一个平凡的、默默无闻的毕业生,自步入教师岗位后,能在短短数十年间成为“师德的表率、育人的模范、教学的专家”[3],就说明特级教师一定善于积累社会资本为自己的成长服务。本文以社会资本理论入手,拟结合人民教育编辑部汇编的《名师人生》一书中43位特级教师为分析对象,总结其何以有效调配各项资本,并凭借资源谋求同质性和异质性互动时实现资本的多重转换,实现自我专业发展。
二、特级教师专业发展的社会资本分析
通过对特级教师的成长历程进行梳理,可以得出特级教师之所以专业发展优于其他教师就在于他们有意识并善于应用各种资本,妥善为自己的发展服务。
1.学习和教育科研:文化资本的积聚
布迪厄指出文化资本表现状态有三种,一是身体化状态,表现为心智和肉体相对稳定的性情倾向,这种文化资本多是在耳濡目染中获得;二是客观化状态,表现为文化商品,它们是理论的印记;三是制度化的状态,意指社会对资格的认可,特别是颁行的资格证书和文凭。该书中的名师大都是初中、中师毕业,但这不意味着他们就此止步,而是积极谋划后期的文化资本再积累。这些特级教师或因深感理论水平过低或放弃多年爱好,如李吉林放弃了年轻时打球的爱好,婉言拒绝了邀请和疗养等,利用空闲时间阅读了文学、心理学、教育学、美学等方面的书籍;或萌发继续求学之路,如邱学华就为了研究小学教育,决定报考大学深造,并一举考进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此,他遇到了刘佛年、沈百英、张耀翔等知名教授,广览了小学算术教学方面的藏书,尝试编出了大学用书。正是在求学过程中有幸遇到大师,结交今后课程论等方面的同学,为他今后更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张思明因家庭原因放弃进入大学,但在继续深造的坚强意志的引导下,他在首都师范大学数学系完成了在职硕士学位。[4]
这43位特级教师大都来自普通之家,有些还在幼年遭遇变故,他们的家庭并未给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带来更多资源,但是他们凭借坚强的学习信念,不断求学的决心,或进入大学深造,或放弃其他爱好,在多年的学习和研修基础上最终奠定了坚实的文化资本。
2.提升和内化:同质性互动
《名师人生》中列举的特级教师进入的学校并不是该地区首屈一指的小学,初次踏入教师岗位也并非完全如鱼得水,他们能将文化资本的基础迅速扩展,就在于他们通过不断学习后,善于应用同质性互动。他们有些接触了教学经验更为丰富的老前辈而深受启发,如支玉恒受到了斯霞、袁、杨再隋等名师的提携和帮助,教学、为人等更进一筹;吴正宪在教学改革之路上蹒跚摸索时,有感于特级教师马芯兰教改,便一头扎进了马老师的课题;有些则与先进思想进行同质互动,如张天孝听区内一位校长谈到上海崇明区的“三算结合”后,突发灵感,建议领导依托进修校在本地区开展“口算、笔算、珠算结合”的教学实验。[4]以此为基础,张天孝发表了一系列颇具影响的文章;李元昌颇为崇拜陶行知,故在与知名教育家陶行知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互动的基础上实现了自己的提升。李元昌论学问、声望等远不及陶行知,但是他们选择了共同生活方式,也就是回归到乡村中,力***在乡村这篇土地中实现自己的教学梦,并力***通过语文学科入手探索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服务的途径。陶行知所走之路就是很好的探索,通过相似路径实现的同质性互动推动了李元昌自身的提升和内化。[4:78]
特级教师通过与自己力求达到的榜样,或感悟的教改思想等进行同质互动,通过内化思想和行动可以进一步促进自己的不断提升,一步步向特级教师迈进。
3.拓展和延伸:符号资本的运筹
布迪厄认为符号资本指的是一种受到社会认可的,能够生产、再生产和长期积累的声誉、名声、精神、特殊性或神圣性等以符号方式存在的稀缺资源。《名师人生》一书中的教师在还没有成为特级教师之前,大都秉持着以学生为本,爱每个学生的心,与学生融为一体。在教学中,他们不盲从于固有教学模式,均讲求教学艺术,践行教学改革。也正是他们敢于作为、敢于试验的精神,支撑了他们最终教学改革小有声势,使得他们获得了一定荣誉和声望。这些符号资本使得他们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使得更多学者、领导等对他们赋予更多支持和帮助,也进一步参加省级、部级课题,参加省级、部级以及世界级研讨会等。如张桂蕊成为县级教学能手后,成为其前进的“鞭子”,他更加竭尽全力、踏踏实实地向上攀升;成为特级教师后,她又参加了省级重点课题,参加国际学术研讨会等。
由于符号资本的获得,使得特级教师获得资源、同伴、前辈等的更有力的帮助或推动,促进了他们的进一步发展。
三、注重教师发展中社会资本积累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有好的教师,才有好的教育。提高教师地位,维护教师权益,使教师成为受人尊重的职业。严格教师资质,提升教师素质,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教师队伍何以实现专业发展?特级教师的专业发展之路可以为广大教师所借鉴。特级教师通过文化资本的积累、同质性互动以及符号资本所带来社会资本、经济资本的相互转换,实现了自身专业发展。今后,广大教师在专业发展时要善于利用社会资本理论,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努力:
1.注重文化资本的积累
长期以来,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虽一直提倡“教师要成为学习者”,要通过科研、培训、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优化教师的业务水平。但是很多教师一旦踏入工作岗位后,大多忽视了后期文化资本的再积累。《名师人生》中的特级教师他们虽然前期学历不高,但其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学习、教育科研等积极进行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这就说明“学历低的教师也有可能成为优秀教师,高学历教师未必能成为优秀教师”,[5]关键在于踏入教师岗位后是否注重后期文化资本的积累。因此,无论教师本人还是学校管理者等都要注重教师踏入工作岗位后文化资本的再积累,打消“高学历就是好教师”的狭隘观念,创造有利条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多学习、多探索、多研究,通过“教学做合一”实现教师专业发展。
2.重视符号资本的延伸
特级教师是国家为了表彰特别优秀的中小学教师而特设的一种既具先进性、又有专业性的称号。因此,特级教师是模范,是一种学术和师德的代表。特级教师所拥有的符号资本就是他们所拥有的声望、荣誉,因此要广泛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重视和利用特级教师的符号资本并不是侧重于“宣传和介绍特级教师的生平、事迹和工作成就,展示特级教师在学科教学案例,建议和反思当下特级教师制度”,[6]而是要利用特级教师的榜样力量对其他教师进行熏染,或是成立特级教师讲学团巡回讲学,或是实行当地教师与特级教师结对子互相帮助,或是建立特级教师互动网站,实现特级教师***互动来帮助急需提升的教师。
3.强调教师的同、异质互动
当下,特级教师虽是教师中的优秀代表,但是特级教师作为经验丰富的教学、学术能手,其富含的优秀资源、教学经验等大都仅是局限于书本、经验的介绍,忽视了其与其他正处于发展期的教师的同质互动,也更忽视了特级教师与其他领域的异质互动。特级教师作为一个优秀教师群体,要继续保障其与相似经历的同质群体进行互动,也要注重与处于发展期的教师进行互动。此外,还要注意的特级教师除要与教育界的专家、学者以及相关领导,学校的正处于发展的教师等进行同质互动,还需要进一步扩大社会资本互动的范围,实现异质互动,也即实现特级教师与社会其他行业的互动。只要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也只要那样才能将社会不同领域的资源吸纳到学校中,有利于教师的发展,有利于学校拥有教学名师。更多的只有这样才能将特级教师所蕴藏的社会资本扩展到不同领域。
特级教师通过各种社会资本的积累,促使其最终成为教师中的佼佼者。其他教师要想不断发展,就必须不断借鉴社会资本理论,娴熟地应用社会资本来促成自己的专业发展。
――――――――
参考文献
[1] 布迪厄.布迪厄访谈录:文化资本与社会炼金术.包亚明,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
[2] 林南.社会资本――关于社会结构与行动的理论.张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3] 特级教师评选规定.人民教育,1993(Z1).
[4] 人民教育编辑部.名师人生.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一级教师论文例6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2002年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2003年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级教师论文例7
台湾对学生的管理称为班级经营,大陆相对应称之为“班级管理”、“班级文化”、“班主任工作”等。有台湾教育专家认为,管教学生或班级经营的能力,是教师专业知能之一。①。班级经营策略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教师应通过训练获得有效的班级经营技巧。台湾教育界为了适应新形势变革,将以班级经营为核心的专业知能作为师范生教师专业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从课程设计、教学策略和实习制度等方面着重培养师范生班级经营能力。
一、课程设置: 班级经营理论学习和访谈感悟。
台湾对师范生班级经营专业培训一向比较重视。1989年,师院进修部正式开设班级经营课程。1995 年,公布“师资培育法及相关法规选辑”,订定各类教育学程之科目与学分,班级经营列为中小学教师教育学程的“教育方法学课程”必修学分之一。台湾师范院校都设有“班级经营”课程,作为师资生教育课程必修课。由于班级经营理论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等学科知识,为了提升理论学习,台湾教育专业课程开设较多。教育基础课程有教育哲学、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人类学等科目,教育方法学课程有教学原理、班级经营、教育测验与评量、辅导原理与实务等。教育课程的比例大约占总课时的 40%,并具体规定修完一定的教育课程的学分,才能取得教师资格。这些教育课程的开设,有利于从理论上更好地学习与开展班级经营。班级经营课程主要有两大核心: 班级经营理论建构和学生实务经验的开展。各师范院校在实施班级经营的课程架构上有分歧,教师取舍课程的内容差异很大,但大多数教学内容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指导。例如单文经主编的《班级经营理论与实务》,该书包含所有班级经营的重要科学理论,又有许多配合理论的案例与班级经营技巧,是多数师范院校首选的参考书之一。实际上,各院校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都较为灵活多样。
师范生在进行理论学习中也有许多实践操作的活动。此外,还组织优秀导师访谈报告或采访,通过访谈问题的拟定,让学生了解班级经营的各项操作实务,帮助掌握班级经营的重要内涵。通过学生访谈报告,帮助了解未来教学环境,熟悉班级经营中的教师角色,学习和了解许多优秀教师经营班级的策略与方法,从经验中分享,这对还没有走上工作岗位的师资生具有相当的帮助,有助于师资生建构班级经营能力。报告访谈之后,要求师范生撰写心得体会,结合班级经营策略与方法给师资生布置相关作业,如教室布置成果、班规拟定与发表、班级经营计划书的拟定。有台湾学者认为,班级经营是每一位教师的必修武功。②不管是级任导师还是科任教师都要掌握班级经营技巧,所有教师都要有做导师的准备,提升教师班级经营的专业知能,既需理论学习也要求有实践锻炼。
二、实习培训: 班级经营技巧实践和观摩。
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或师资培育中心学习称为师资生,到学校实习称为实习生。台湾师范生在师范院校毕业,或在一般大学毕业且修完教育学分( 或修满教育学程) 后,经过教师资格初检合格者,才能申请实习教师资格,发放实习证书,联系学校实习。台湾教师实习最初为一年,实行师资培育改革后,2002 年调整为一年或半年。实习包括四个部分: 行***实习、教学实习、导师实习和研习活动。实习期间,以教学实习( 教学效能) 及导师实习( 班级经营) 为主,行***实习及研习活动为辅。
在实习阶段,每位实习生都安排有两位指导教师,一位是实习学校的教师,另一位是师培中心指定分配的指导教师。为了培训实习生班级经营的知能,实习学校一般指派担任导师三年以上的有经验的导师指导,师生共商实习目标、重点、活动、方式和进度。实习生实际上重点跟随实习学校教师学习,尤其要随班学习指导教师的班级经营管理。通过随班观摩其指导管理学生的方式,观察指导教师的一言一行。例如观察指导教师每天去教室与学生一起用餐,观察指导导师班级经营的绝招: 包括维持中午吃饭秩序、吵架等处理方法。很多实习生回顾自己在实习阶段,得到实习辅导教师帮助很大,收获很多,尤其在班级经营方面终生受益。如认为辅导教师的班级管理应成为师资培育必修课程,教师给予学生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较多。“我觉得师院的辅导老师给师院生的指导偏重班级经营方面的指导”。“我觉得小学的指导老师在教导我们班级经营方面,则先看我们如何应付处理小朋友争吵,然后,再把他的处理方法告诉我们,然后再用自己如何安抚小朋友的方法让我们了解。”③台湾实习时间较长,导师实习时间得到保证,观摩一段时间的指导教师班级经营技能后,必须亲自带班管理学生,组织一些班级活动。实习后,还要撰写报告、心得、体会、感悟、收获、反省等,强调实践反思和应用,从中吸取经验与教训,将发现的教育实际问题提炼升华,促使理论与实践呈交替前进、螺旋上升的态势,提升班级管理理论和业务水平。[论文=格式]
三、研习活动: 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
知能提升台湾班级经营的理论研究始于 20 世纪八十年代。教育专家在班级经营方面逐渐形成独特的理论基础和学科领域,形成一批班级经营研究群体和丰富的研究成果。他们既从理论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也进行一系列具体实践活动。这些最新研究成果通过研习会、工作坊等形式,直接应用到师资生的培养和人才培养中,协助师资生更好地进行良好的班级经营,提高教学效能,发展职业技能。台湾的师资培育机构、研习所都不定期地开办研习活动,如台湾师大教育研究中心、屏东师范学院、台北市教师研习中心等,不仅招收在职教师,也针对职前教师开展培训学习。如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院于 2012 年 1 月举办“师资生暨初任教师主题讲座———未来会在学校中遇到的大小事”。从实施内容看,学校通过调查发现初任教师面临的问题中,以对学生管教最为棘手。由此,“邀请专家与师资生交流有关学生辅导与管教的问题”,“协助师资生在辅导管教问题上做一较为深入的探讨。”④师范生参加研习活动,颁发证书,与学分、成绩挂钩并存档。
台湾师范生实习期间需要参加一些研习活动。实习生在实习中面对问题最多的是如何进行有效的班级经营,针对实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求参加各种教育机构研习会,规定参加教师进修机构研习不少于 7 天,参加师资培育机构的研习或座谈每月至少 1 次。有的学校要求实习生定期参加研习会。例如,台湾大学师资培育中心实习教师统一在实习学期中每月的最后一个星期五返校,参加实习教师座谈会或参加相关的研习活动。一些院校还通过自办实习辅导杂志,交流实习消息和指导实习。如台湾大学的《台大教育实习辅导通讯》、东吴大学的《中心通讯》等。⑤台湾积极推进“小班小校”、“零处罚”、“友善校园”等改革,传统的体罚管教方式受到社会谴责,要求教师善于运用心理与辅导、教育性管教措施,对教师专业素质提出更高要求。师范生通过参加研习班活动,能够接受最新研究成果,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和理念,从而既使理论获得提升,实践操作也得到指导。
四、资讯网站: 班级经营辅导和交流立体平台构建。
台湾***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科学技术,开设资讯网站,为师范生提供班级经营方面的丰富教学资源。台湾***书馆、电子期刊网站实行全民免费,有关班级经营方面的学术著作很多,研究论文也多,可以直接上网络查询。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情况,调控学习进度,自行安排学习时间,这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台湾教育网站较多,其中许多专设有班级经营辅导的网站,既有台湾***门、师范院校、中小学设立的,也有民间教育组织或教育作坊建立的。
学生通过这些网络资源的应用,可以咨询相关有经验的中小学教师,也可以咨询教育专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获得各种班级管理信息。同时,不断学习、反思,提升师范生班级管理知能。影响较大的班级经营网站有: ( 台湾) ***爱的教育网、台北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所、台北市立师范学院教育心理与辅导研究所、***治大学教育系( 所) 教育心理与谘商组、台中师范学院谘商与教育心理研究所、班级百宝箱等等。这些网站的开通,为学生提供一个辅导和交流的互动立体平台。学生可以将自己在班级经营中遇到的问题,通过网络应用来进行探讨。
五、资格检定: 班级经营专业知能考核和评量。
台湾教育专家认为,教师的专业程度如何,教师的班级经营与管教措施是观察的重要指标。⑥为了提升师资培养的质量和水平,考核和评价体系相应地应进行一系列调整。师范生所修课程中有相当比例为教育学程之类课程,而且规定一些课程必修才能毕业。这些考试既有理论也有实践操作考试,如要求师范生写“班级经营计划、班规制定”等。实习成绩由指导教师和师培中心指导教师共同评定。其中,教学实习占 50%,导师实习占 30%,其他占 20%。最终确定实习成绩要结合整个实习阶段的表现来评定,实习生的班级导师带班情况是评定的一个重要指标。教师资格审定也进行改革,由过去登记制改为检定制。2002 年,台湾进一步修改法规,废除了教师的初检和复检制度,改为教师资格检定制。台湾《师资培育法》规定,教师资格取得程序改为三个阶段:职前教育、实习与教师检定。职前教育指在师范院校学习完毕,成绩合格,修完学分,发放实习教师资格证,才能参加教师实习。实习一年或半年,评量合格,才能参加全国教师资格考试。通过后,才取得教师资格证书。师范生毕业后,必须参加统一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才能获得相应的合格教师证书。在台湾的教师资格检定考试中,有一门必考课为“课程与教学”,设有“班级经营”领域的考试内容。例如,2008年台湾教师资格考试中有一问答题为“认识学生、记住学生的名字是班级经营的重要工作,试列举五种在开学两周内认识学生的有效方法。”类似的班级经营理论和实践操作的题目所占比例较大。教师任用方面,由原来的分发制改为聘任制,这对师范生各方面素质要求很高。其实,师范生掌握的专业知识,一般而言从事中小学教学没有问题,而掌握班级经营的技能和水平则确有一定难度。因此,聘用教师要综合考核素质。台湾在教师教学专业评鉴指标的建构中,“班级经营”也是重要的层面。教师效能评鉴中的十三个指标,除了教学知能、人际关系、个人表达能力、专业成长的能力属于个人能力培养,其余九个几乎都涉及班级经营方面的成长和素质要求。可见,班级经营的能力是考量一个教师的重要尺度。
大陆与台湾文化同根同源,在教育发展历程中面临的问题有许多相似之处。海峡两岸应该取长补短,互相借鉴学习,以期少走弯路,提高师资水平,提升教育品质。台湾比大陆较早经历现代化发展、社会转型、经济结构变迁,许多方面走在前面,在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发展上又稍具超前性,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台湾在师范生教师专业中,对班级经营能力的培养形成完整培养系统,构成理论 + 实践 + 培训 + 反思+ 实践的良性循环。同时,对班级经营的研究累积不少有效的策略、技巧等成果,对提升师范生班级经营的实际效能有积极推动作用。这些经验和成果,都值得大陆地区学习借鉴。新时代教师不仅要掌握渊博的知识,还要懂得管理的技巧,不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更多的需要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台湾教育界人士认为,具备一定的管理能力,才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和谐的班级文化和学习环境。可见,优秀的教师也是优秀的管理者、经营者。不管是刚走上讲台的新手,还是教学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都必须具有班级管理的专业和知能,通过提升专业能力,保证教学活动顺畅高效的进行。未来教育的发展取决于师范毕业生的素质,改革现有的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势在必行。当前,应改革和调整师范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和训练出高素质、专业化的新型教师。
注释:
①单文经: 《班级经营策略研究》,台北师大书苑,1994年,8 页。
②林进材: 《班级经营》,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年,23 页 ~ 26 页。
一级教师论文例8
李__,陕西宝鸡人,1964年生,大专学历,中共***员,小学高级教师,1985年参加工作,先后担任过初中、小学数学教学,从1992年起,潜心研究小学数学教学。她忠诚***的教育事业,始终以一个优秀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师德高尚,爱岗敬业,勤奋努力,成绩卓著,深受学生的爱戴、家长的欢迎和社会各界的广泛赞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她努力探索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在教中研,研中改,积极实践新课程标准,形成了“趣、实、活、新”的教学风格,被誉为“小学数学教坛上的一颗明星”。
她对本职工作精益求精,勇于开拓创新,探索出了“自学点拨式”课堂教学模式,该模式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合作学习的教育理论”,树立了“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意识,构建了“学生先自学,教师后点拨”的教学模式,创设了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促进了学生全面和谐地发展,教学效果非常显著,得到上级主管部门的高度评价并大力推广应用。多年来,她所带班级学生的数学及格率均达96以上,优秀率均在95以上,一直稳居同级同科第一或全县第一,先后有60多名学生在县级以上数学竞赛中获奖或发表了数学小论文。20__年所代六年级四班68名学生在全县毕业会考中数学及格率96.92,优秀率87.69,平均分94.415,综合成绩93.71,再次名列同级五个教学班第一。
她坚持走“科研引路,教改助教”的路子,截止目前有80多篇教研论文在国家、省、市、县20多家教育教学刊物上发表或获奖。其中《联想转换“五技巧”》、《加强小学数学中的素质教育》、《实践新“课标”做到“四转变”》、《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等发表在《中小学数学》、《甘肃教育》、《兰州教育》、《平凉日报》、《平凉教育》、《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小学骨干教师部级培训论文集》等刊物上;《我是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的》荣获第二届全国教学与管理优秀论文评选二等奖,《试论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荣获甘肃省20__年优秀论文一奖,《增大学生学习的自由度》荣获平凉市素质教育有奖征文二等奖;《分数、百分数应用题编题训练》、《转“差”贵在“五心”》等入选《中国教育丛书》、《教坛群英论文集》、《中国素质教育论文集》等书;20__年4月她出版了个人第一部教研专著《学步集》,全书分为上、下篇,上篇收录研究文章40篇,以解题方法的研究为主,兼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作业训练、“差生”转化、课程标准、教学模式等方面的研究;下篇收录20例教学设计,全是示范课教案;从这些文章和教学设计中,可以反映出她超前的教育理念,先进的教学思想,灵活的教学方法,独特的教学思路,鲜明的教学风格,可以感受到她敢于创新的精神,严谨务实的教学态度和热爱工作、热爱学生的品质。她的这些论文或总结教学经验、或研究教材教法、或进行学法指导、或指导教研教改,都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一级教师论文例9
关键词:
骨干教师;教研成果;凝结式提炼
根据钟祖荣教授对教师发展阶段的划分,市级骨干教师处在“发展期”和“创造前期”,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发展诉求是总结和提炼教学经验和思想,开展教育研究或实验,全面提高教改和教科研能力。针对这一诉求,笔者在2015年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即在培训过程中以成果提炼为目标,在为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的基础上,通过设计“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等契合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内在规律的干预手段,帮助他们将成功的教学经验、散在于日常教学中的教学实践智慧凝结为可视化的成果。实践表明,凝结式成果提炼策略在帮助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
一、骨干教师教研成果提炼的困境
“教师成为研究者”这个理念看起来很美,但操作起来却并不容易。在对100名北京市语文学科骨干教师关于教研成果提炼所遇困难的问卷调查中,笔者发现,教学任务繁重、工作琐事太多、没有时间和精力坐下来提炼成果等是骨干教师面临的最突出的问题;理论基础薄弱、缺少发表渠道也相对比较突出;而书面表达对语文骨干教师来说并不是突出困难(认为有困难的人占39%,没有困难的占61%)。骨干教师已有的成果现状是怎样的呢?笔者对2015年北京市语文骨干教师研修班中23位学员的原有教研成果进行整理分类后发现,骨干教师已有教研成果呈现出“一多一少”两个突出的特点:一是教学经验描述类、教学设计类成果多,分别占全部成果的43.5%%和30.4%。二是有理论支撑的教研成果少,如借助一些理论观点解释教学案例,或对语文教学有比较系统的阐释和思考的案例分析与教学论文,则仅分别占21.7%和4.3%。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是骨干教师教学成果提炼所面临的更深层的困境。基于此,笔者在语文市级骨干培训班特别应用了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为骨干教师提供专时专用的写作时间保障,通过设计具体的干预工具,帮助骨干教师突破成果提炼困境,促进经验型成果向理论型成果的提升与转化。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在骨干教师培训中的应用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理论依据
骨干教师的成果提炼有怎样的自身规律?吴欣歆在《“金字塔”模型:破译骨干教师专业成长的“密码”》一文中指出,教师的专业成长是自下而上的过程,即从最原始的经验积累出发,逐渐从沿着现象探寻理论,走向依据理论分析现象;逐渐从感性的判断发展为理性的分析,进而在经验、现象、理论之间建立联系,建构教学理论,形成教学信念。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正是遵循教师专业发展的自下而上的内在机制,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本次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目标定位就是针对上述教师成果的原有发展阶段,设计相应的干预工具,帮助教师成果升级。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具体干预工具的设计
为了达到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升级的目标,本次培训专门设计了“教师论坛”“自选导师”和“主编面对面”三个干预工具,针对教师教研成果提炼中的具体问题进行多角度、多渠道的干预。“教师论坛”组织骨干教师通过讲座以自己擅长的口语表达方式向同行介绍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对教学经验进行初步的梳理与提炼,形成讲座提纲、幻灯片等成果。“自选导师”针对理论补给的个性化需求,让教师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在导师帮助下形成有理论支撑的总结与案例。“主编面对面”则邀请杂志编辑介绍杂志的特点,鼓励教师根据杂志的具体定位发表自己的成果,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干预工具的运用
1.“教师论坛”———先讲后写
“教师论坛”遵循的是“先讲出来,再写出来”凝结机制。骨干教师将自己在某方面的成功教学经验、教学设计、课例进行梳理,制作成讲稿或幻灯片,向全体学员做微讲座。通过论坛交流,教师们一方面对自己已有的成功经验与做法进行了梳理,另一方面通过与同行切磋碰撞提升写作动机,拓展写作思路。论坛的直接成果是讲座的讲稿或幻灯片,拓展成果是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相应的教研论文。“教师论坛”推动了骨干教师成果凝结过程,A老师在做了“语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实践与思考”的讲座后一个月就将同题论文初稿交给了指导教师。B老师在高中文言文教学方面经验独到,其讲座“考据、揣摩、文化浸濡———中学文言文学习”得到同行们的高度认可。B老师在讲座基础上撰写了论文《词语考据与专题研习———在文言文教学中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策略探究》,论文获得项目优秀成果奖。在23个微讲座中(每人一个),直接从讲座中提炼或在此基础上深入思考形成的论文共有16篇。
2.“自选导师”———理论补给
“自选导师”是骨干教师通过聆听专家教授讲座,选择与自己教学领域相关的讲座教师为论文导师,在导师帮助下从理论上对自己成功课例或某一领域的成功经验进行解释,进而凝结成果。专家讲座在本次研修中被赋予双重功能:一是作为拓展理论视野的手段;二是为成功的教学案例或教学实践提供理论支撑的手段。通过聆听讲座,自主选择论文指导教师,迈出成果凝结的第一步;成果凝结的下一步即在指导教师的陪伴下撰写及修改论文。C老师曾经让学生以一名战国时代的新闻记者身份,选择站在秦国、燕国、齐国等某一诸侯国的立场上,写一则有关荆轲行刺秦王的新闻。学生们的热情高涨,作品别具意趣。这是一次成功的读写练习。听了“叙事学理论浅析与应用”讲座后,C老师很受启发,在指导教师的帮助下,依据叙事学理论提供的叙述者立场、叙述视角转换等概念框架总结出该练习背后蕴含的读写知识能力训练点,并在后续成果中阐明了这类读写训练对学生领悟读写知识,提升读写能力的意义。Z老师是一名教学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手头积累了一批成功的教学设计与案例。此次研修,Z老师希望自己在成果凝结中有所突破:我想把自己那些比较满意的案例总结概括一下,提炼出符合教育学规律的特色。指导教师认真归纳、提炼Z老师发过来的教学设计,发现其对基于学情分析的教学设计很有心得,可以作为提炼成果的一个线索。经过反复打磨,多次修改,最终完成了论文《从学生的疑点走向教学重点》。Z老师说:“通过这次论文撰写,我突破了自己的瓶颈,懂得如何提炼自己的教学设计的路径了。”
3.“主编面对面”———动机唤醒
许多语文教学期刊是一线教师的良师益友,但在这些期刊上发表文章却常令教师望而却步。因此,设计与杂志主编的面对面活动,邀请语文期刊编辑介绍杂志的定位、专栏的特点,帮助教师祛除杂志的神秘感和距离感,也就成了笔者帮助市级骨干教师凝炼教研成果的一个重要工具。从编辑角度给予的具体写作指导建议则能有效帮助教师突破写作瓶颈,唤起骨干教师凝结成果的主动意识及发表欲望。H老师由于担任行***管理工作,自己的教学研究成果一直作为原始积累沉默着,“主编面对面”活动有效地撬动其专业思维,唤醒了他的发表动机。H老师的《鲁迅〈忆韦素园君〉三则注释的补注》这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就这样在尘封中被唤醒,并顺利发表,成为H老师的显性成果。Z老师在教学中积累了很多有价值的问题,并随时做了记录,但是要使自己的文章达到期刊发表的水平,Z老师感到有差距,但又说不清问题出在哪里。通过编辑老师用具体案例说明,Z老师理清了自己文章需要改进的问题,诸如标题含混、表义不清楚,需要换成醒目的具体的标题;文章思路缺乏内在逻辑性,行文需要以现象陈述———问题分析———理论提升———问题解决这种符合认知规律的逻辑展开等。有了上述具体指导,Z老师的教学实践智慧很快就变成显性成果。培训结束后,S老师利用寒假,结合自己给高三学生改议论文的经验撰写了《议论文论述跑题现象例析》并投了稿,送完这届高三毕业生,利用暑假,S老师又开始思考上述问题,打算进一步修改文章。培训虽然结束,但是很多老师像S老师一样开始走在教师成为研究者的路上。
三、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成效
(一)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转化的困境
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的干预下,培训结束时23名骨干教师每人形成一份教研成果。将结业成果与原有成果对比分析,我们看到,结业成果中经验型成果比例和理论型教学成果比例发生了巨大转变,由原来的经验型成果占主导转变为理论型成果占主导。其中,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在结业成果中所占比重升幅最大,由原来的21.7%上升至65%;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成果也由原来的4.3%提升到9%。而以经验描述、教学设计为主的教研成果则由原来的约74%下降至26%,经验描述型成果全部升级为上一层级成果类型。可见,本次培训中运用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有效解决了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的困境,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骨干教师效果显著
数据显示,经过干预,骨干教师教研成果由经验型向理论型成果转化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有理论支撑的案例分析”,而对语文教学进行理论建构方面的“教学论文”虽然有提升,但不够显著。这一现象引起培训者的思考。一方面教师原有成果中“经验描述”类成果数量比较大,在下一级没有发展成熟的情况下很难跳跃到更高一层级的成果类型。这也从侧面证明教师成果提炼路径是遵循自下而上的规律。另外,本次培训班中,新晋级为市级骨干的学员占总数的80%,这些市级骨干教师主要还处在钟祖荣教授所定义的“发展期教师”,其在教学上的特点是经验丰富,有一定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特色,但还不够系统深入,其在教研成果提炼方面,需要经历由经验向理论发展的过程。由此我们得出结论,凝结式成果提炼工具对处在“发展期”阶段的市骨教师提炼成果的效果显著。通过分析,笔者发现,凝结式教研成果之所以能取得比较好的成效,主要原因,一是由匡正转向陪伴———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扭转原来的论文指导方式。以往的成果指导是基于结果的修改,指导教师主要是在文字、结构、论文规范上做指导。这种指导是匡正式的,不能深入了解文字背后教师的想法。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的方式是培训者在论文指导中基于对教师教学经验的理解,通过教师将自己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来了解教师的教学经验,提供建议,进行碰撞,是基于陪伴的过程式指导。二是由经验总结转向观点提炼———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破解骨干教师成果提炼中的难点。骨干教师提炼成果难点在于如何将经验凝结成观点,原有的成果或者仅停留在经验描述上,或者观点与经验之间脱节。指导教师帮助骨干教师在经验与观点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一方面通过帮助骨干教师梳理成功教学案例,提炼成功经验,并提炼出符合教育规律的原理。另一方面通过新理论、新知识的介绍,丰富教师原有的教学经验,使教师的做法有了理论或原理的依据。
四、凝结式教研成果提炼应遵循的原则
(一)凝结式成果提炼应遵循自下而上的教研成果生成的规律
“自下而上”是指教师成为研究者的理论生成的路径,“教师论坛”“自选导师”“主编面对面”三个成果提炼工具设计与实施的背后遵循的是由经验到理论的路径。“教师论坛”尊重教师自身教学经验、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发挥教师善于表达的优势,将教师的教学经验凝结为讲座,帮助教师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在此基础上,经由“自选导师”,挖掘成功经验背后的理论依据,在经验与观念之间搭建恰当的桥梁;最后再经由“主编面对面”,促进其教学成果凝结固化与外化。这是一条由经验向理论提升的自下而上的路径,也是教师成为研究者的专业化发展路径。
(二)凝结式成果提炼应以教师为中心,充分发挥教师作为研究者的自主性
首先培训成果目标定位并没有统一硬性规定一定要写哪一类,而是以教师为本,基于教师原有的成果基础,促进其向上一级成果类型发展。其次,“教师论坛”的选题及最终成果撰写的选题都依据教师自身教学经验及教有所长的兴趣点。再次,本次培训改变了以往培训中随机分配指导教师的做法,采用“自选导师”的方式,而“自选导师”的前提是教师通过聆听讲座,主动思考自己成功的教学实践经验与讲座者理论之间的契合点,这是促进教师成果凝结的关键一步。
作者:卢杨 单位:北京教育学院教师教育人文学院
一级教师论文例10
为了能更好地适应学校教育教学类课程改革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根据学校要求修订了“语文教学论”教学大纲。修订后的新大纲有了以下变化:
1.新大纲在确定课程目标时,更加关注学生教学能力的培养。课程目标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目标接轨,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进行设置。改变了以前只重知识传授的目标指向,更重视教学能力培养和教学方法的训练目标。
2.教学内容的确定以学生教学能力形成为核心,以传授最新教育理念为出发点。改变了章节式教学结构,以专题形式呈现教学内容,共设16个理论教学专题和一个教学能力训练的实践专题。每个理论专题在1-3次课内完成,实践专题(20学时)可以集中进行,也可以在理论教学过程中适当安排。修改后的大纲将理论教学重点放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核心——最新语文教学理念、阅读教学、写作教学、教学设计、说课与评课等方面,并在学生实践专题中完成学生讲课、说课的实践和指导。这样的改变力***通过“语文教学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学会基本的教学设计,能进行不同类型文本的教学,初步形成一定的教学能力。
(二)改革“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
“语文教学论”作为必修课,多年来的教学传统是以教师讲授为主,辅以教学录像示范教学,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理论学习多,课堂研讨和教学实践少。2013年课程改革后,实行分班授课,教学方法上也有了较大的改变,基本上是三线并行:课前5分钟练习、教师授课与案例分析、学生小组合作学习与教学实践。
1.课前5分钟练习,让学生初次体验登台讲课的感觉。每次正式上课前,按照学号每班一个学生讲课5分钟,教师点评。教学内容自选,要求讲课内容要有知识性,讲课结果作为平时作业成绩记录在案。目的是让学生体会在讲台上讲课的感觉。
2.教师授课,理论讲解与课例观摩并重。教师按照教学大纲要求讲授课程内容,课上注重联系学生学习语文的经验,并辅以教学录像和文字课例观摩分析,学生观摩后评课并写出课评,作为平时作业成绩。
3.小组合作学习,由合作探究到真实的教学实践。在学期后半段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利用课外时间,每周一次在教师能力训练中心共同备课,学生各自分工合作,最后每组指定两人分别做讲课和说课,所有人的活动按照参与情况赋分,作为平时成绩计入期末总分,整个活动过程在教师指导下进行。在课程结束时,每个学生都有机会走上讲台进行短时训练,每组推荐的优秀者可以模拟授课50分钟,其余学生观课、评课。这样做既能让学生得到锻炼,同时也便于教师发现问题,并及时指导。
(四)继续推行双导师制
双导师制是廊坊师范学院师范生培养的特色手段,开始于2011年。学生从一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20人左右为一组,接受由中学优秀教师和校内导师合作进行的教师职业能力训练。训练内容按顺序有两个学期的基本功与教师入门、两个学期的校外见习、两个学期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基本功和教师入门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教师职业特点,形成教师最基本的板书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校外见习是对教师教育和教学活动的全面认识和了解,包括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班级管理等内容。教学训练和微格教学则是侧重学生的实践过程,是教学理论的运用,也是教学能力形成的重要环节。从教师素质和教育理念到教育教学见习再到模拟教学,有计划有步骤地系统培养了学生的教师素质和教学能力。三年来,通过不断摸索与实践,师生共同努力,导师制也显现出较好的效果,当然也存在一些问题。学校对学生参与导师制的要求也有了提高,由自愿参加变为必须参加,并要求校内外导师要加强合作,共同实现培养目标。
二、课程改革效果调查分析
为了能更科学有效地进行课程改革,更好地培养学生教学能力,课题组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师范生进行了调研,调研内容包括2010、2011级语文教育类课程的设置与教学调查,2010、2011、2012级导师制辅导调查等,参加调查的学生有558人次。
(一)语文教学类课程调查结果及分析
1.对“语文教学论”课程改革的认可度较高。对于“语文教学论”的教学内容,2011级和2010级有18.4%的学生表示很满意,有76.9%的学生表示比较满意,但有5.3%的学生表示不太满意。不满意主要表现在课程内容过于理论化、趣味性不足、实用性不够强几方面。对于“语文教学论”教学方法表示很满意的学生是16.8%,比较满意的学生是69.5%,另有13.7%的学生表示不满意。不满意集中体现在理论讲授多、学生实践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比较少、教学方法比较单一几个方面。
2.对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强烈的期待与选课结果的背离。调查结果显示,2011级和2010级学生有66.25%的人表示想选择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如果把教师教育模块内的课程作为自由选修课,有81.4%的学生想选修学习。但事实情况是,学生在选择模块课程时更多地选择了文学模块和语言模块,而非教师教育模块。调查分析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学生认为教师教育模块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相比趣味性和专业性不足。文学类课程因有作品赏析和作者生平经历而显得有趣味,语言类课程更是学生心目中当然的专业课,而教学类课程是边缘性课程,不受重视。第二,学生对教师教育模块课程缺乏充分的了解。由于是新调整的课程,学生选课时对每门课程的内容不是很了解,担心这些课程理论性强而实践性弱,也担心在能力方面得不到很好的锻炼。所以选课时只有部分有兴趣的同学选择,造成每学期都不够开课人数的状况。第三,考研方向影响课程选择。三年级和四年级是学生考虑考研问题并开始进行准备的时候,他们在选择课程模块时,一般会选择和自己的考研方向一致,这样有利于积累知识,有助于考研。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考研方向以文学和语言为主,教育教学方向的考生比较少。
3.对课堂教学实践的渴望。2010级和2011级平均有71.9%的学生认为,实习前非常有必要进行试讲。在学生建议的内容中,“实践”都排在建议的第一位。他们建议:教师教育模块课程要增加实践课,要理论联系实际;“语文教学论”教学内容要增加实践环节,要多使用案例,联系语文教学实际,必要时要安排到中学进行试讲;“语文教学论”的教学方法要增加学生活动,要在学生讲课实践过程中指导学生,增加师生间的交流互动。这种现象充分体现出学生对教学实践有非常强烈的渴望。他们对于教学理论没有什么兴趣,而对于教学实践活动却非常积极。
(二)导师制调查结果分析
1.参加导师制的目的明确指向获取教学经验。2010级95%、2011级97.1%、2012级96.3%的学生都以获取教学经验作为参加导师制的目的。另外,最希望得到指导的内容位列前三的是教学方法与技巧(46.2%)、教学经验(34.23%)、学生管理与沟通(23.05%),还有获得教学实践机会也是学生非常看重的方面。这几方面也都侧重于教学与管理的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这个结果与语文教学类课程调查结果互相印证,说明学生对教学实践机会和获取教学经验有非常强烈的渴望。
2.学生参与导师制积极性高,但活动主动性差。2010级自愿参加136人,2011级68人,2012级全员参加113人(学校规定)。每次都能按时参加导师组织的活动的比例为67.7%,有时不参加活动的比例为31.06%,只有1%的学生从不参加活动。但是,能主动到中学向校外老师请教的只有19.05%,不去主动请教的有57.8%,偶尔会去请教的有23%。与他们希望获取教学经验的愿望相比,获取锻炼机会的行动却显得非常被动。
3.导师制指导内容设置满意度较高。对导师制设置的指导内容表示很满意的三个年级平均是23.5%,比较满意的平均是59.1%,不满意的平均是17.56%,这是由于个别教师指导不力造成的。对于辅导收获的大小,平均有19.18%的同学表示收获很大,收获比较大的占39.54%,一般的占33.25%,没什么收获的占8.04%。
4.导师制存在的问题相对比较集中。一是学生真正实践机会很少。在“教学训练与微格教学”阶段,多数指导教师没能很好地组织小组内的模拟教学活动,学生进行试讲的比例只有22.4%。二是部分指导教师没按要求开展活动,主要表现为活动内容没有规划,活动次数不足或没有活动。三是对学生没有严格管理,学生是否按要求参加活动,教师并没有严格要求,基本凭学生自觉自愿。四是学生对导师制辅导内容和要求缺乏必要的了解,以至他们不知道自己每学期应该做什么。
三、改进措施与改革前瞻
(一)改进教师教育模块选课方式
为了让学生能更好地了解教师教育模块课程对他们教学能力形成的意义,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模块课选课之前,应该集中对模块课程进行详细说明,内容包括课程设置的目的、课程的主要内容、授课的主要方法、学生学习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授课教师的基本情况等。另外,选修课程的选择方式不应该是单一的模块或自由选修,可以尝试多种方式。
1.模块选择与自由选择相结合。模块课设置初衷是为了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未来规划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但现实是学生在三年级选课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还比较茫然。考研还是就业?做教师还是考公务员?当这些问题还没有确定答案的时候,学生的兴趣和课程的特点对课程选择就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模块课程的缺点是选择一个模块就要放弃其他模块,为了弥补这一缺陷,可以采用模块选择和自由选择相结合的方式,即学生选定一个模块之后,其他模块课程可以任意选择自己感兴趣的课程。
2.模块课程与限选课程相结合。教师教育模块有些课程对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比如“教师技能训练”。因此,无论教师教育模块是否能正常开课,无论学生选择哪一个模块,这门课程都应该作为必选课,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得到教学技能的系统训练,这也是此次教师教育类课程改革的目标。3.重新组合模块选修课程。取消模块限制,在三个模块课程中任意选修认为对自己有帮助的课程,每学期每个模块选修课程不少于1门。这样既可以满足学生未来需要,又可以兼顾学生学习兴趣,无论考研还是就业,都可以找到适合自己的课程学习内容。
(二)课堂教学增加学生实践比例
“语文教学论”在原有改革的基础上,要给学生更多实践机会。
1.增加小组合作的内容,丰富合作活动的形式。学生按照每7人一组的标准进行小组合作,合作分为三种形式:一是课堂上分组进行中学语文教材分析,学会备课。二是以小组为单位备课讲课,小组合作准备1课时的教学内容,推荐本组同学进行说课和模拟讲课。三是每个学生另外准备15分钟课程进行视频录制,同组同学模拟中学生配合课堂互动,录制的教学视频经过教师评判赋分,作为课程成绩的一部分。这个活动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模拟授课,且大家互为师生,真切体会语文教学中师生之间角色的不同特点,思考语文教与学的规律。
2.增强教学视频观摩后现场评课的力度。结合所讲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增加中学语文教学视频观摩的次数,并由学生和教师进行现场评课,评课内容结合语文教学理论,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教学理论在教学实践中进行印证。这样既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针对性,又可以加深学生对语文教学理论和教学实践的体会。
3.学生讲授和讨论“语文教学论”课程内容。对“语文教学论”中的某些内容,可以让学生备课讲课,学生在这个过程中会思考关于语文教学的问题,在查阅资料的过程中开拓自己的视野,也锻炼讲课能力。对于某些新的有争议的观点,可以组织学生讨论。
(三)进一步加强校内外沟通与合作
双导师制的实行为师范生教学能力的形成提供了更多的平台,学生受益匪浅,但也存在多种问题。为了能提高导师制的辅导效果,应该进一步加强校内外的沟通与合作。
1.对学生进行导师制宣传与说明。有些学生对导师制的要求并不明确,更没有认识到导师制的重要意义。因此,校内导师应对所指导的学生进行导师制的宣传和说明,介绍每一学期的指导内容、目标和要求,学生可以按照要求评价校外导师指导的质量,以便改进存在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