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1
大家好,欢迎来到黄山,我是你们的导游,我负责你们今天的行程安排。
你们知道吗?黄山有四绝:奇峰、怪石、云海和温泉。今天,我就带大家去领略一下它们的风姿吧!
请大家看看我的左边,这就是黄山其中一绝——奇峰。大家看看这座山峰多高啊!这就是天都峰,是七十二个山峰之中最高最险的一个,一会儿我们爬的时候一定要注意安全哦!
大家看,这就是峰顶了。瞧!我们刚刚赶得上看云海,看!云海多漂亮啊!它差不多把整个山都遮住了。
下面是自由观赏时间,请大家细细观赏。但大家要注意不要破坏环境哦!
篇二: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各位游客,大家好!今天我带大家去参观曲 阜 的孔府、孔庙和孔林。我姓孔,大家就叫我孔导吧!
大家跟着我往前走。这就是曲阜的孔林,孔林属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孔林本称圣林,是孔子及家族的墓地。孔林是我国规模最大、持续年代最长、保存最完整的一处氏族墓葬群和人工园林了。现在,请大家自己去看一看,瞧一瞧世界文化遗产吧! 因为是世界遗产,所以大家看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咱们20 分钟再在这里集合。
20 分钟很快地过去了,我们又来到孔府。孔府,旧称圣公府,在曲阜市内孔庙东邻。为历代衍圣公的官署和私邸。始建于宋仁宗宝元年( 公元1038 年) 。为我国仅次于 北京故宫 族府第,号称“ 天下第一家 ”。孔府占地200多亩,有楼轩厅堂463间, 院落 九进,布局分东、西、中三路。好了,就这样,你们自己看吧!欣赏一下!还是老时间。
最后我们又来到了孔庙。孔庙的英文是(Confucius Temple) 。孔庙位于山东省曲阜市南门内,是第一座 祭祀 孔子的庙宇,初建于公元前478 年,以孔子的故居为庙,以皇宫的规格而建,是我国三大古建筑群之一,在世界建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世界文化遗产真有趣!
篇三:世界遗产的导游词
朋友们,你们好!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黄山风景区南边重镇汤口。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的概况。
黄山,位于中国安徽省南部,属中国南岭山脉的部分,全山面积约1200平方公里。黄山山系中段,是黄山的精华部分,也就我们要游览的黄山风景区,面积约154平方公里。它在黄山市境内,南邻歙县、徽州区、休宁县和黟县,北连黄山区;这五个县、区也都属于黄山市管辖。
黄山在中国唐代以前叫黟山,黟是黑样子,因为山上岩石多青黑青黑的,古人就给它起这样一名字。传说咱们中华族的先祖轩辕黄帝在完成中原统一在业、开创中华文明之后,来到这里采药炼丹,在温泉里洗澡,因而得道仙。唐朝著名的皇帝明皇李隆基非常相信这个说法,就在天宝六年(747年)下了一道诏书,将黟山改名黄山。意思是,这座山是黄帝的山。从那以后,黄山这个名字就一直到现在。
下面,我再把黄山“四绝”分别作个介绍。
说起黄山“四绝”,排在第一的当是奇松。黄山松奇在什么地方呢?首先是奇在它无比顽强的生命力,你见了不能不称奇。一般说,凡有土的方就能出草木和庄稼,而黄松则是从坚硬的黄岗岩石里长出来的。黄山到处都生长着松树,它们长峰顶 , 长悬崖峭壁,长在深壑幽谷,郁郁葱葱,生机勃勃。千百年来,它们就是这样从岩石迸裂出来,根儿深深扎进岩石缝里,不怕贫瘠干旱,不怕风雷雨雪,潇潇洒洒,铁骨铮铮。你能说不奇吗?其次是,黄山松还奇在它那特有的天然造型。从总体来说,黄山松的针叶短粗稠密,叶色浓绿,枝干曲生,树冠扁平,显出一种朴实、稳健、雄浑的气势,而每一处松树,每一株松树,在长相、姿容、气韵上,又各各不同,都有一种奇特的美。人们根据它们的不同的形态和神韵,分别给它们起了贴切的自然而又典雅有趣的名字,如迎客松、黑虎松、卧龙松、龙爪松、探海松、团结松等等。它们是黄山奇松的代表。
再说云海。虽然在中国其它名山也能看到云海,但没有一个能比得上黄山云海那样壮观和变幻无穷。大约就是这个缘故,黄山还有另外一个名字,叫“黄海”。这可不是妄称,是有历史为证的。明朝有位著名的史志学家叫潘之恒,在黄山住了几十年,写了一部60卷的大部头书--黄山山志,书名就叫《黄海》。黄山的一些景区、宾馆和众多景观的命名,都同这个特殊的“海”有关联,有些景观若在云海中观赏,就会显得更加真切,韵味也更足了。这些也都证明,“黄海”这个名字是名副其实的。
怪石,是构成黄山胜景的又一“绝”。在黄山到处都可以看到奇形怪异的岩石,这些怪石的模样儿千差万别,有的像人,有的像物,有的有的反映了某些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都活灵活现,生动有趣。在121处名石中,知名度更高一些的有“飞来石”、“仙人下棋”、“喜鹊登梅”、“猴子观海”、“仙人晒靴”、“蓬莱三岛”、“金鸡叫天门”等。这些怪石有的是庞然大物,有的奇巧玲珑;有的***成景,有的是几个组合或同奇松巧妙结合成景。还些怪石因为观赏位置和角度变了,模样儿也就有了变化,成了一石二景,如“金鸡叫天门”又叫“五老上天都”,“喜鹊登梅”又叫“仙人指路”就是移步换景的缘故。也还有些怪厂,在不同条件下看,会产生不能的联想,因而也就有了不同的名字,如“猴子观海”又叫“猴子望太平”便是。
最后,介绍一下温泉。我们常讲的和游览的温泉是前山的黄山宾馆温泉,古时候又叫汤泉,从紫石峰涌出。用它命名的温泉景区,是进入黄山南大门后最先到达的景区。温泉水量充足,水温常年保持在42度左右,水质良好,并含有对人体有益的矿物质,有一定的医疗价值,对皮肤病,风湿病和消化系统的疾病,确有一定的疗效。但是只能浴,不能饮;过云说它可以饮用,是不科学的。
除了“四绝”之外,黄山的瀑布、曰出和晚霞,也是十分壮观和奇丽的。
黄山,山高陂陡,溪流从高山峡谷中奔涌出来,从陡谷悬岩上飞落下来同,就形成瀑布。“山中一夜雨,处处挂飞泉”,就是黄山温存的生动写照。黄山瀑布很多,最壮观的有“九龙瀑”、“人字瀑”和“百丈瀑”。
其实,黄山温泉不止一处。在黄山北坡叠嶂峰下,还有一个温泉,叫松谷庵,古称锡泉。它与山南的宾馆温泉水平距离7.5公里,标高也近,南北对称,遥相呼应。这也够奇的了。不过因为它地处偏僻目前还未开发利用。
现在我们已经到达黄山风景区南边重镇汤口。在这里先向诸位介绍一下黄山风景的概况。
朋友们,你们不远千,甚至万里到这里,就要亲眼看一看黄山的美吗?不就是要感受一次人生快乐吗?是的,黄山是绝美绝美的,可说天第奇山,能够登临它,亲眼看看它,确实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在很久很久前,在漫长地质历史代,大自然的无穷力,塑造了黄山那绝美的风采和种种奇特的景观,令人倾倒,令人心醉。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2
“保护人类的文化遗产”概念,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逐渐成为全球关注的议题。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1972年通过《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公约(Convention Concerning the Protection of the Protection of the World Cultural and Natural Heritage)》以此为契机来保护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1996年世界旅游组织(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确认旅游业中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 Devolopment)与文化的关系,签订《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事业协定》,文化在旅游业的发展获得重视与肯定的价值。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演变,文化已经不再是一个静态的名词,而是随着时间不断变化的动词。文化遗产亦不再只是静态的保存与象征性的存在,而是可以被赋予活动和创意的动态实体。人们可以透过观光旅游、实际体验人类发展历史留下的珍贵价值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2年正式将全球具有普世显著价值的建筑物、纪念场域等收录于世界遗产名录中加以保护和推广。在学术界,世界遗产是一门整合自然学、地理学、地形学、地质学、生物学、生态学、人类学、考古学、历史学、民族学、民俗学、宗教学、语言学、都市设计、建筑学、艺术学、美学、博物馆学和教育学等跨自然和人文领域的新兴学科。除了世界遗产学一门新颖的学科发展外,也有学术期刊(如: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ritage Studies、Journal of Cultural Heritage等)让研究者交流相关研究成果。另外,除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中心外,国际间亦有一些如:世界文化遗产纪念物基金会(World Monument Funds)。在国际间,遗产观光被视为重要的发展内容(Cossom,1989;Zeppel and Hall,1991;Martin and Mason,1992;Waters,1994;Page,1994,引自Carter and Horneman,2001)。1979年,世界旅游组织于第三次代表大会后,决议将每年9月27日定位世界旅游日,1980年首个世界旅游日,世界旅游组织推出“旅游必须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且通过相互的了解促进和平(Tourism’s contribution to the preservation of cultural heritage and to peace mutual understanding)”为主题,不仅展现对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视,也提升了世界遗产观光的发展。后来,世界旅游组织多次以世界文化遗产提出旅游主题,如1985年“青年人观光:透过文化和历史遗产的旅游促进和平和友谊(Youth tourism:cultural and historical heritage for peace and friendship)”、1999年“旅游:为新千禧年保护世界遗产(Tourism:preserving word heritage for new millennium)”。由世界旅游组织历年的旅游主题口号可知,世界遗产观光是全球旅游发展重点。随着越来越多的非***府、非营利组织和各国对世界遗产的重视,也促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从遗产的保护着转变为遗产观光发展的促进者(Manuel,2004)。
从国家经济的成长、人民教育程度的提升,以及国际旅游市场的改变,可以导致许多不同旅游需求的增加,并促进更多元化观光形态的产生。Urry(1990)的旅游研究显示,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占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许多观念影响旅游市场的再结构化,其中包括历史遗迹将发展成为另一种观光重点。据世界旅游组织(1993)估计,文化旅游在全球里边有活动所占比例为37%,且近几年将以15%的年增速度发展(Smith,2003:31、赵红禧,2001:39)。
近年,文化遗产再利用与活化的趋势锐不可挡,以世界遗产作为吸引旅客的诉求更是蔚为风潮,世界文化遗产或者有关世界文化遗产招揽游客的旅游新闻。除了旅游业者的精心策划与和营销以及各国的文化和观光***策也给予世界遗产相关事务和发展极高的关注度。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3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问题分析;对策
中***分类号:F590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6)027-000-01
截至2016年7月,我国共有50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世界自然遗产11处,世界文化遗产31处,它们是人类历史遗传至今的瑰宝。世界遗产地的旅游开发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成为吸引游客的重要力量。但是伴随遗产旅游的开发,不少遗产资源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本文就中国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中存在的几个重点问题做初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一、问题分析
1.对遗产地的开发不当
每一项世界遗产的成功申报都极大的提高了当地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促进了当地的旅游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社会收益。在这样的利益驱动下,很多地方***府忘记申遗的初衷,对世界遗产地开发过分的城市化、商业化。通过盲目架设索道、缆车,盲目修建旅游宾馆、饭店,盲目修建旅游集镇等手段,过度开发旅游资源,超容量运营相关旅游项目,不能按照科学规律合理规划景区的承载力,违背遗产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原则,极大的损害了世界遗产的原始形态。
2.旅游压力巨大
旅游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应该是相互促进的关系,遗产地的保护能促进当地旅游的进一步开发,而旅游的开发则可以促使遗产的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但是,在一些遗产旅游项目上,两者之间的矛盾反而特别突出,很明显的一个就是我国巨大的旅游人口压力与遗产保护之间的矛盾。我国是世界上人口第一大国,遗产地旅游面临巨大的压力。为了迎接蜂拥而入的游客,多数的世界遗产都有超容量的旅游开发,例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在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仅仅6年后就因对旅游资源的破坏性开发而受到黄牌警告,不得不花费数亿元来修缮维护;黄山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严重影响了周围的生态环境;泰山的索道建设、周口店的遗址坍塌以及武当山古建筑肆意修整,都遭到了社会各界的批判。以上种种,给世界旅游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压力。
3.管理体制落后
我国世界遗产现行的管理体制是多部门交叉管理,即多元化和多层次管理。根据遗产的性质不同,分别归林业、文物、旅游、宗教等部门管理。例如,文化遗产类的管理属于国家文物局,自然遗产属于建设部,由于遗产涉及面广,会出现一个地方分属多个部门管理的情况,多头管理弊端非常明显。不同的部门从各自管理的角度和利益出发,会产生许多矛盾,管理混乱,体制落后。
4.法律体系不健全
目前对遗产的保护,大多是把其看成文物或者风景名胜来对待,对遗产地的开发与保护缺乏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指导。
二、对策思考
1.提高认识
要加强对世界遗产的深入了解,加强宣传,让广大群众知道世界遗产对于整个人类的特殊意义,使得保护世界遗产成为每位国人的自觉行为。地方申报世界遗产,不是为了当地的旅游开发,更不是为了利用遗产来获取巨大的经济利益与***治利益,而是为了更好的宣传与保护遗产资源。保护是开发的前提,是我们申遗的目的。当局者要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待遗产旅游的开发与保护问题,积极构建符合道德、文化、法规、经济与社会等多视角的利益分享体制。国家保护为主,全员参与为辅,共同促进世界遗产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调控旅游接待人数
部分热点景区可采取预约购票和游客限流措施。遗产旅游有其特殊性,旅游者的价格调控区间不大,门票调控只是调节旅游高峰期的一个手段,除此之外,还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措施来控制景点人数。例如参照美国黄石公园的预约制度,或利用某些景区季节性的特点,循环开放不同景区,对景区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保养。
3.加快立法工作
现有的法律法规对世界遗产的保护需求与遗产开发的实际要求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得到验证。因此,应该加快立法工作,尽快制定遗产保护的专项法规,通过立法,加强对世界遗产的保护和开发。另一方面,积极加强立法宣传,对损害世界遗产的行为坚决依法查处,做到有法必依。
参考文献:
[1]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上)[N].中国旅游报,2002-12-11.
[2]卢彩萍.处理好保护世界遗产与发展旅游之间的矛盾[J].苏南科技开发,2005,12..
[3]肖芸.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发展[J].旅游管理(人大复印报刊资料),2004,(6):9-11.
[4]陶伟.中国“世界遗产”的可持续旅游发展研究[N],中国旅游出版社,2001.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4
关键词:世界遗产;旅游开发;保护
一、背景研究
世界遗产作为人类共同继承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化和自然资源,其对游客的吸引力也是其它旅游地所无法比拟的,高品位的“遗产旅游”成为人们高质量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同时“遗产旅游”的兴起也给遗产地带来了严重的破坏。截止到2010年8月,我国已有40处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26处,世界自然遗产8处,文化和自然混合遗产4处,文化景观2处,总数位居世界第三。对于这些具有巨大潜在市场的世界遗产地采取何种旅游开发模式才能使得“遗产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关注的焦点。对此,国内各领域的学者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主要包含3个方面的内容。
1.遗产管理的体制――遗产资源经营管理主体的争论
谢凝高认为建立国家遗产管理局统一管理。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体制尚未理顺,法制不够健全,当务之急就是成立国家遗产局,总管各种世界遗产;魏小安等在以往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总结出遗产资源的市场化经营经济发展过程中环境代价最小的一种现实选择,认为管理体制应以地方***府为主,这种模式有助于协调地方与***府之间的利益,更符合中国的国情;王兴斌指出:遗产地的经营只能因地因时制宜,可以探索实行“一区两制”。朱建安从经济学理论角度指出我国的遗产旅游管理模式应废除行***性垄断,给竞争者以竞争压力,依托市场化提供的竞争机制选择合适的竞争者,***府重点执行其规制职能。邹统钎主张遗产型景区管理模式改革的“上统下放”论,即“统一、分级、分步”的改革模式,统一即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委员会统一管理国家的遗产,分级即部级以上的遗产与省级以下的遗产采取不同的管理体制,分步即实行渐进式改革,分两步走。
2.遗产地分区保护模式
周年兴认为分区制是遗产地进行规划、建设和管理最重要的手段之一,通过借鉴了国外分区保护模式的经验,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探讨了适应我国国情的分区模式。郑孝燮指出,保护平遥、丽江这样的世界遗产,根本解决办法是将新旧城市分开发展。通过立法来确定这种模式,在世界遗产周边设立遗产保护区缓冲区有利于保护世界遗产的完整性和真实性。徐嵩龄总结的黄山“山上游,山下住”的模式以及邓明艳提出的“景区旅游,社区休闲”模式不仅减少了遗产地开发破坏的强度,而且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二、我国遗产地开发保护中存在的问题
中国是个遗产大国,在如何处理好世界遗产申报、保护和合理利用开发的关系的问题上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在第31届世遗大会上,遗产管理部门对中国的三江并流、故宫等六处世界遗产进行了审议和评估,虽未被列入濒危世界遗产名录,但给我们的遗产管理工作敲响了警钟,所以对于这些具有巨大潜在市场的世界遗产地采取何种旅游管理模式才能使得“遗产旅游”得到可持续发展成为我国遗产管理工作的重中之重,因此当务之急就是要总结经验教训寻求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平衡点。
三、中国世界遗产开发之路
1.国外自然文化遗产管理的经验
(1)美国
美国是国家公园的首创者,经过10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国家公园的经验,主要有:
①资源的所有权以及保护职能明晰,受法律保障。美国的国家公园多数属国家所有,公园的管理者将自己定位为管家的角色,而非业主的角色,任何机构和个人对遗产只有维护的责任,而没有随意支配的权利。
②遗产保护建立在较为完善的法律体系之上。几乎每一个国家公园都有***的立法,国家公园管理局的设立及其各项***策也都以联邦法律为依据。
③建立了如用地管理分区制度、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总体管理规划一实施计划一年度报告三级规划决策体系等一系列科学的规划决策系统。
(2)日本
日本的公园系统有国立公园、国定公园和都道府县立自然公园组成,对它们的管理由国家环境厅与都道县府***府、市***府以及国家公园内各类土地所有者密切合作进行。在国家公园的保护方面主要采取了以下措施:
①保护公园内环境。为了保持国家公园著名的生态系统和秀丽风光,一方面公园内控制各种人类活动,许多对自然环境有影响的行为都禁止在国家公园内进行。另一方面通过收购公园内的私人土地来强化管理,收购是通过地方***府发行公共债券进行的,债券的偿还由中央***府承担。
②公共设施的提供。允许地方公共团体和个人按照国家公园的使用规划提供服务设施,鼓励提供贴近自然的服务设施。
2.正确认识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对遗产的保护和研究是需要大量投入的,随着遗产数量日益增加,把资源封存起来,仅靠***府出资对遗产实行无偿保护显然是不可能的。网此,遗产的保护要依靠市场――在保护第一的前提下通过旅游开发的形式以取得一定的经济效益,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落实遗产保护的资金问题,正所谓没有开发的保护是没有根基的保护,不是有效的保护。其次,世界遗产作为大自然赋予人类的共同的财富,应具有平等的向公众宣传、教育的社会义务,莫使遗产变遗物,保护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发挥它的作用,所以对遗产进行适当开发以发挥其社会传教功能也是实现遗产价值的不可缺少的一方面。最后,从发展的角度看,世界遗产都是通过漫长的历史时期逐步形成和遗留下来的。保护遗产的真实完整,从自然遗产来说就是保护生物多样性,注重原生性;从文化遗产来说就是要保护文化的多样性,注重原创性;但是不管是原生性还是原创性,它们都没有一个固定的模式。而实际的标准就是任其自然发展,我们所能作的是:对于自然遗产,为其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对于文化遗产,赋予其今天人类的文明。
世界遗产是一种保护性的资源,而非开发性的资源,在遗产的开发、利用和管理中,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原则,把保护高于一切作为所有关涉遗产的其他事业所必须遵循的准则。但是目前我国文化遗产地和自然遗产地景区内的人工化、商业化倾向在不少地方有不同程度的出现,如张家界武陵源风景区是在1992年取得世界自然遗产资格的,然而不到6年时间,该风景区就被世界自然遗产委员会亮黄牌,为了保住“世界自然遗产”的金贵招牌,张家界当地***府花费了比已获得的经济收益高出数倍的代价(10亿元人民币)对景区进行恢复建设,这无疑是一个极为惨痛的教训。世界遗产支持、鼓励文明的旅游,并从真正科学的旅游管理中获取可持续利用的动力,并且遗产也是旅游业得以发展的载体。所以旅游业一定要遵循遗产保护的一切基本准则和客观条件,保护最根本的遗产。
3.中国遗产地开发的可持续战略
针对中国世界遗产地开发现状,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必须运用多种手段和形式,使***府、企业与旅游者在认识和行动上取得一致,形成自觉的珍惜资源、保护生态、改善环境、文明
旅游与依法治旅的社会气氛。
(1)以法规与标准进行管理。当务之急就是由全国人大尽快制订《中国世界遗产保护法》之类的专题性法律,明确遗产地管理机构对遗产地的管理范围及其权利和义务,为遗产地管理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
(2)理顺管理体制,加强遗产地管理机构职能,实现对遗产地的科学化管理。基于邹统钎先生“上统下放”论,即“统一、分级、分步”的改革模式观点和“国遗”项目的出台,笔者认为我国世界遗产管理模式可以采取在对遗产进行分类的基础上依据遗产的类型与级别,设立相应的委托机构实施高度的统一管理,即遗产管理局统一领导下的二级管理模式(见***)。具体实施方案如下:
①根据我国遗产的级别分成已列入世遗名录的遗产和国遗名录的遗产两类,在国家一级设立***的机构,比如成立国家遗产管理局,赋予其对内对外的统一管理权,特别是应赋予其必要的***权,全面负责已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管理,包括遗产的开发、管理、财***等问题,并对资源保护和利用的重大问题进行科学分析和最终决策,该部门由***领导,其活动接受***的全面监督。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设立地方遗产管理局,全面负责已列入国家遗产清单的遗产管理,其主要职能是全面管理所辖地区的部级遗产。国家遗产管理局同时具有监督、指导各地方遗产管理局工作的职能。
②由于自然文化遗产涉及许多学科,科技含量很高,只有在广泛听取各学科专家意见的基础上才能对相应遗产做出正确的评价和鉴定,所以应该成立由建设部、国土资源部、***、环保总局和国家文物局等相部门联合组成的保护遗产专家委员会以对遗产地管理机构及其下属机构的工作提出保护利用的建议,同时也可以对遗产进行第三方***监督。
(3)强化对遗产资源的科学利用。应当建立遗产资源保护和利用的专家咨询指导网络,对各类世界遗产资源分类指导,通过对资源环境及周围生态因素监控,科学地评估遗产地的状况,各地要努力使局部利益服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服从长远利益,妥善处理保护和利用的关系,切实保障世界遗产。另外,应提倡让当地居民参与遗产地的管理、开发规划和开发操作,任何项目没有当地社区和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成功的。
此外,我们也应加强对世界遗产管理保护工作的宣传教育,为遗产保护广泛培养人材,以“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作为自己工作的指导思想,走有中国特色的世界遗产保护和利用协调发展之路。
参考文献:
[1]张晓,郑玉歆:《中国自然文化遗产资源管理》[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7
[2]王兴斌:中国自然文化遗产管理模式的改革[J],旅游学刊2002(5)
[3]魏小安,窦群彭德成:发展旅游和遗产保护能否“双赢”――关于中国遗产资源保护、开发与旅游业发展相互关系的分析(上、下)[J],旅游管理2003(2)
[4]徐嵩龄,中国的世界遗产管理之路――黄山模式评价及其更新(上、中、下)[J],旅游学刊,2002(6);2003(1);2003(2)
[5]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府定位研究[J],旅游学刊,2004(4)
[6]邓明艳:世界遗产资源保护性开发模式新思考[N],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4(5)
[7]周年兴,自然遗产地保护分区模式探讨――以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例[J],中国园林2003-7
[8]谢凝高:保护自然文化遗产,复兴山水文明[J],中国园林,2000(2)
[9]邹统钎:《旅游景区开发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08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5
[关键词]真实性;旅游研究;价值
[中***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12)04-0011-10
1961年,历史学家布尔斯延(Boorstin)以一部《镜像:美国伪事件导览》(The Image:A Guidr toPseudo-events in Amertca)拉开旅游中“真实性”(authenticity)问题的帷幕;1973年,社会学家麦坎内尔(MacCanneu)的“舞台真实”(stagedauthenticity)掀起轩然***,评论性、追随性与拓展性文章翩翩而至,影响力远及社会学之外。而今观之,旅游中的真实性研究犹如一场旷日持久的思辨,“客观真实性”、“主观真实性”、“建构真实性”、“后现代真实性”与“存在真实性”接踵而来。此番解读视角的推陈出新,却导致真实性内涵在主、客观之间来来回回,悬而不决,以至有学者断然提出应终止对之的追求与研究。究竟何谓“真实性”,它是既定的真理性“存在”,还是人类感知的“幻像”?假如“真实性是人类永恒的执迷”这一预设成立,那么,真实性既是哲学命题,亦是实践问题,其内涵在实践中不断衍生,而所谓的“真假”之辨,也越来越难以盖棺定论;与此同时,研究者亦身陷“是与真实性决裂,还是预言旅游者下一轮的真实性诉求”的尴尬境遇。针对真实性研究的重重问题,本文以“authenticity”一词的中文翻译为引,以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为参考,且评且议,进而尝试解答“真实性的旅游研究价值何在”这一问题。
一、Authenticity:真实性、原真性或本真性?
戈龙博(Golomb)曾言,“由于多语境与多层面的运用,authenticity是个难以定义的概念”。这亦导致authenticity中文对译的混乱。目前,学界对之有“真实性”、“原真性”与“本真性”三种译法。尽管徐嵩龄等早就呼吁应规范对authenticity的翻译,但从目前看来,学者对三种译法的选择,往往出于学科偏好与主观判断,随意性较强。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6
[关键词]遗产旅游;遗产原真性;旅游价值观;旅游者原真性偏好
[中***分类号]F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5006(2008)04―0035一08
1 引言
很欣喜看到,“原真性”概念正进入我国旅游研究领域。这一概念起自文化遗产科学,是现代遗产保护科学的灵魂、基本观念和准则。它因20世纪五六十年代“文化和遗产旅游”(cultural and heritagetourism)的兴起而进入旅游领域。这有力地证明了旅游科学与遗产科学之间的联系。
我国是一个文化和自然遗产大国,其旅游业基本是依托于遗产资源的遗产旅游。文化和自然遗产就其物质性态、内在价值和产权属性而言,属于一种特殊性质的资源。因此,我国旅游研究一定要注意与遗产研究的衔接和协调,其中,最重要的有两类协调:一是旅游经济学与遗产经济学的协调,尤其是制度层面――即旅游经营制度与遗产管理制度――的协调;二是旅游景点的规划和设计与遗产保护科学的协调,尤其是价值观层面的协调。回顾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围绕遗产旅游的多次论争,无不发生在旅游界与遗产界之间,无不与“制度”和“价值观”这两大主题有关。令人高兴的是,近些年来我们已经看到我国旅游研究向遗产研究的接近和接纳。在遗产旅游制度方面,张朝枝进行着有意义的探索。在遗产旅游的价值观方面,现正出现对“原真性”概念的关注。周亚庆等人对国际和国内这一研究方向的综评,就是一个证明。可以预期,对这一概念的讨论和阐释,将会成为我国文化和遗产旅游研究中极具理论和实践意义的热点。很期望我国在这一问题上能有自己的创见和知识贡献,从而有助于协调旅游活动与遗产保护的关系,建立和发展在文化和遗产旅游规划和设计方面的价值观共识,将这一旅游提升到新的文化层次。
自20世纪50年代旅游开始作为新兴产业发展以来,文化和遗产旅游一直是世界旅游业的主体。它主要依托于遗产文化,同时也利用当代文化。在遗产文化中,它既依托物质类文化遗产,又依托非物质文化遗产,还依托包括生物、生态、地理、地质资源在内的自然遗产。这些自然遗产旅游与生态旅游,或因其中包含原住民社区,或因自然遗产具有文化、宗教符号价值,因而亦有着相当的文化内涵。“原真性”进入旅游科学领域,发端于文化遗产界对当时文化和遗产旅游中“非原真性”(inauthentic)现象的批评。波斯汀(Boorstin,1961)是将“原真性”概念引入旅游界的第一人。他是获得普利策奖的美国历史学家。此后相继进入这一批评阵营的代表性人物中,麦坎奈尔(MacCannell,1976)是美国景观建筑学家,赫温森(Hewinson,1987)是英国文化历史学家,罗文赛(Lowenthal,1993)是英国文化遗产专家。正是遗产界的这种持之以恒的批评,推进着旅游界对原真性概念的思考和研究,促进这一概念在旅游科学中的生根和发展。20世纪60年代开始的这一论争,既发生在遗产界与旅游界之间,此后又发生在旅游界之中,并一直延续到本世纪。国际旅游学术界在2000年做跨世纪回顾时,称之为“巨大的论争”(the great debates)。在遗产领域,“原真性”是一个文化价值观概念。进入旅游领域,它又被人们的哲学观丰富着、变化着。因而可以肯定,这一论争仍会继续,其内容会不断更新,从而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内涵。
我国旅游界在原真性概念方面的工作,现尚处于对国外旅游界中萌生的各种观念的介绍的阶段,主要围绕着“客观主义原真性”(objectivistauthenticity)“建构主义原真性”(constructivistauthenticity)“后现代主义原真性”(postmodernistauthenticity)“存在主义原真性”(existentialistauthenticity)等提法。这些介绍较为肤浅,有欠精准:第一,未能与文化和遗产旅游的缘起科学――遗产科学中的“原真性”概念联系起来;第二,未能从国际旅游界的“巨大论争”角度对这些提法的意义与缺失进行认识;第三,未能从国内外文化和遗产旅游实践角度检验这些提法。
本文着眼于“原真性”概念与遗产科学、旅游价值观、文化和遗产旅游之间的关系,并主要讨论4个问题:“authenticity”的中译;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从旅游价值观层面对当代旅游者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偏好进行评论;“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具体处置。
2 为什么应将“authenticity”译为“原真性”
我国旅游学者对“authenticity”的中译,依然采用我国文化遗产界过去沿用的“真实性”。这既不确切,也不贴切。它从一个侧面说明我国旅游界对“原真性”概念的起源学科――遗产科学――的忽视。现在我国愈来愈多的文化遗产研究者接受和采用“原真性”这一译名。
“authenticity”是一个拉丁语系术语。国际遗产界一致认为,将这一重要概念准确地转译为其他语系,是相当困难的。一位长期为国际文化遗产事业服务的日本学者认为,没有一个传统的亚洲术语能与这一拉丁语系的术语完全一致。可见其翻译之难。
“authenticity”是一个多学科使用的术语,如人文科学、法学、哲学、计算机科学等。为了翻译这一术语,首先应理解这一术语的外文原意。国外文献(词典类工具书、国际条法和规则类文件)大体从3个角度阐释“authenticity”一词:
其一是一般性角度。《韦伯斯特大学辞典(第9版)》(Webster’s Ninth New Collegiate Dictionary,1983)“authentic”词条中的解释,包含4个关键词:“authoritative”(权威性的),“fact or reality”(事实或真实),“trustworthy”(值得相信的),“original”(原初的)。
其二是人文科学角度。《维京百科》(Wikipedia)在艺术、考古、文物研究和法学领域,对“authentic”的定义是“the truthfulness of origins, attributions,commitments,sincerity,devotion and intentions;not a copy or forgery”(在起源、特性、承诺、真诚性、信仰和意愿方面的真实,而不是一个伪造或复制)。
其三是文化遗产角度。这见诸《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献》(1994)中的说明:“original and subsequentcharacteristics of the cultural heritage”(文化遗产的原初和后续特征)。
此外,一个概念性术语的准确翻译,应遵循两条原则:①应尽可能贴近它在原语种、原学科中的原意;②应尽可能方便它的回译,确保翻译与回译之间的对应性。
这样,基于上述英文释意和术语翻译原则,可以讨论“authenticity”在遗产领域与文化和遗产旅游领域的中译。
首先应指出,在遗产领域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存在以下3个问题:①中文“真实”一词包含“真”与“实”两层含义。“authenticity”在遗产科学中的核心含义是“真”,而不是“实”。“实”与“实体”相连,也就是与英文的“physical”之义相连。然而,“authenticity”不仅包含“实体”含义,还包含“非实体”含义。②在遗产科学中,“Authenticity”的“真”是与时间相关的,也就是说,是与“original”(原初的)相连的。而“真实”一词不具有明显的时间相关特征。③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将很难做到回译的对称性,因为对应于中文“真实性”的英文术语不是一个,如truthfulness、reality、genuineness等,而且优先选择并非是“authenticity”。
可见,在遗产科学中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并不恰当。它的准确中译,应抓住和突出“authenticity”中的“真的”(real)与“原初的”(original)这两个特征。将它们合成就是“原真性”,即“原初的真”。这既贴近它的英文原意,同时又能保证回译的对应性。应当说,我国遗产界起初将“authenticity”。译为“真实性”,反映着对英文原意的认识缺失。尽管它至今在我国***府的一些遗产文件中仍留有余绪,但我国遗产学术界已愈来愈多地采用“原真性”译法。
旅游科学的“authenticity”是与文化和遗产旅游相连的,并且是由遗产工作者引入旅游科学的,因此,它的中译应当遵循遗产科学中的中译,即“原真性”。如果坚持译为“真实性”,不免会弄出诸如“现代生活是不真实的(inauthentic)”这样别扭的修辞。还应注意,一些采用“真实性”译法的旅游论文中,还使用“存在本真”、“自我本真”等存在主义哲学提法。其中的“本真”来自英文的“authentic”或“authenticity”。显然,这里的“本真”不能用“真实”代替。这说明“本真”与“真实”是不通用的。然而,“原真”是可包容和体现“本真”之意的。综上所述,旅游科学中的“authenticity”应统一规范地译为“原真性”。
3 文化遗产科学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发展
国际遗产界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有一个不断丰富和深化的发展过程。它大体可以以3个里程碑式的重要文献为标志。
“原真性”最早出现于《威尼斯》。这是1964年5月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国际历史古迹的建筑师与技师大会”通过的《国际古迹和遗址保护》(International Chaaer for the Conservation andRestoration of Monuments and Sites)的简称。1965年“国际古迹和遗址理事会”(ICOMOS)成立,《威尼斯》成为其“宪法”。它首次采用“原真性”,只不过这一术语是以定语方式出现的――“hand them on inthe full richness of their authenticity”(使它们(古迹和遗址――本文作者注)能以充分完备的原真性传承下去)。《威尼斯》未对“原真性”进行概念性阐述,而是将它体现和落实于遗产保护的具体操作层面。
第二个重要文献是《关于原真性的奈良文献》(Nara Document on Authenticity,1994),简称《奈良文献》。这是1994年11月由日本文部省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罗马中心(ICCROM)、国际古迹与遗址理事会(ICOMOS)共同在日本奈良召开了题为《与世界遗产公约有关的原真性》的国际专家会议(Conference on Authenticity in Relation to WorldHeritage Convention)通过的。这一会议的背景是:文化遗产的保护应当充分考虑遗产所属的文化的多样性、遗产类型的多样性、原真性信息的多样性,以及原真性认证标准的文化特点和多学科性。这些是《威尼斯》未能涉及的。《奈良文献》吸取了澳大利亚的《巴拉》(The Bum Chaaert,1988)和东亚文化遗产保护的观念。它对原真性概念的贡献在于提出了较为完整的概念框架。
第三个重要文献是联合国世界遗产委员会的《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1972)是不随时间而变的,而《操作指南》(1977―2005)则经常做不定期修改。原真性概念最早出现于《操作指南》(1997),基本是对《威尼斯》中原真性思想的概括。它最新的2005年版本是“第28届世界遗产大会”(中国苏州,2004)后推出的。这一版本接纳了《奈良文献》关于原真性概念的全部思想,并做了更准确和细致的表述和拓展,因而具有里程碑意义。
《威尼斯》、《奈良文献》和《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关于原真性概念的主要内容可以概述于表1。
应当说,《实施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对原真性概念的阐述,反映了国际遗产界的最新共识。这不仅应为遗产界遵循,而且也应为以遗产为旅游目标物的旅游界遵循。如果在遗产地实施一种有违遗产原真性的旅游活动,必然会造成遗产破坏。国内外概莫如此,这是遗产旅游的大忌。
4 对国际旅游界的“旅游原真性偏好”研究的评论
国际遗产界对文化和遗产旅游提出“非原真性”(inauthentic)批评,正是基于上述对遗产原真性的理解。国际旅游界也正是在对这一批评的思考和回应中,发展自己对旅游原真性概念的认识的。在这一论争中,如果说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主要是遗产界的攻击期,那么八九十年代则是旅游界的回应期和自身发展期,尤其是90年代以来。
国际旅游界回应的学术意义在于开辟了对原真性研究的新视角。这就是“旅游者”视角,更准确地说是“旅游者偏好”视角。国际旅游界对旅游者的原 真性偏好,陆续推出多种提法:“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这些新提法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在于:它突出了旅游者的文化和精神追求,并将这一追求上升到哲学、价值观层面;这不仅拓展了旅游者与旅游目标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内容,而且提升了旅游者获得体验的文化和精神层次。可见,原真性概念为旅游科学打开新的文化导向之门,为文化和遗产旅游的规划和设计提供了一个新的价值观基点、视角和平台。并且,同样重要的是,这一研究对未来的旅游文化研究有着先导作用和启发意义。当然,上述研究仍在争议之中,仍需完善和发展。
我国旅游研究者在理解和介绍这些理论进展时,应当注意以下3点:
4.1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之间的关系
上述提法并不能相提并论。它们大体可以分为两个层面:
第一层面是“客观主义原真性”与“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它们分别代表着旅游者原真性偏好的基本要素,或称为原真性偏好的两极。其中,“客观主义原真性”代表着旅游者价值观的知识性偏好,“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代表着旅游者价值观的主体精神偏好。这两类偏好无疑是有区别的。前者着眼于对遗产原真性的追求和欣赏;后者则重视自我参与和体验。同时还应看到,“客观主义原真性”与“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之间并非绝对对立和排斥。它们有一定的交集,就是说,不同偏好的旅游者都接受和推崇“遗产地旅游”。在旅游目标物选择上,“客观主义原真性”与“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之间的差异,与其说表现在对“遗产”原真性的接受与否,不如更准确地说表现在对“赝遗产”或“真赝混合遗产”的接受与否。“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比起“客观主义原真性”能容纳“赝遗产”与“真赝混合遗产”。
第二层面是“建构主义原真性”。它不能***视为旅游者原真性偏好的基本要素,而是“客观主义原真性”与“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这两极偏好的派生物。首先,具有“建构主义原真性”的旅游目标物,不是遗产,不具有严格的遗产原真性;其次,由于它通过复制、仿制或其他技术途径,引入了某些遗产要素和文化成分,因而可以获得一定程度的非物质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的旅游目标物可以为存在主义原真性偏好者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偏好者服务,如果他们追求的体验真的对遗产原真性不讲究的话。这些目标物在一定情况下又能为客观主义原真性偏好者服务。这就是说,当这些旅游者没有条件前往真正遗产地,但又迫切希望获得对这些遗产地的某种知识体验时,“建构主义”景点往往成为他们不得已而求其次的选择,如北京人游世界公园。可见,“建构主义原真性”无论如何不是***于“客观主义原真性”和“存在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之外的旅游偏好需求,而是从属于它们,是第二等的。如果简单化地认为“建构主义者真实性既关注客体的真实性,也强调旅游主体的自身差异会带来不同的体验”,(客观主义原真性与存在主义原真性的)“绝对的客观真实或自我本真都不是最好的选择”,这一评论实质忽视了客体原真性的层次与主体体验的品位,因而是不正确的。
4.2 应从哲学上与文化和遗产旅游多样性上把握对“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的理解
应当看到,“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作为科学概念尚不完善和成熟。迄今的研究多是建立在存在主义者、后现代主义者的一些个人偏好与旅游目标物原真性之间的联系上;并且这些联系多是片段的,甚至一时一地的,尚未覆盖文化和遗产旅游的所有形态和内容。这一情况颇似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在当代环境领域的境遇。作为他们个人在环境领域的表现,既有崇尚自然、主张天人合一的“道”派(Taoists)或生态中心主义者(ecocentrists),也有个人至上的人类中心主义者(anthropocentrists)。他们都不能代表这两种哲学的环境观。它们的环境观,如“环境存在主义”(environmental existentialism)、“后现代环境伦理学”(postmodern environmental ethics)等,是需要通过深入研究才能规范地建立起来。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概念,亦应建立在对存在主义旅游观与后现代主义旅游观的更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基础上。
为此,需要在哲学层面将存在主义(existentialism)与后现代主义(postmodernism)向旅游价值观移植,以建立它们各自对旅游价值观的基本共识,尤其是建立对“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概念的共识。然而,这一工作极为不易。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与其说它们是哲学学派,不如说是哲学运动。运动总是包含各种派别的。就存在主义而言,在探寻问题和主旨上,各派别是相同或相似的,但答案则往往不同,以至对存在主义也难有统一定义。这一特征更体现在后现代主义中;并在相当程度上也表现于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
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的“共识与歧义并存”的特征,在原真性概念上也很突出。这一概念受到的关注度,对它的肯定与否定的争议,以及肯定与否定中的见解多样性,是令人惊叹的。甚至作为存在主义支柱的海德格尔的存在主义者身份也因此受到质疑。
可见,建立“存在主义原真性”共识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共识,不是轻而易举的。这里需要的不是笼统讨论这些概念,而应具体关注以下5个问题:①不同的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派别对原真性概念的认识差异;②原真性概念在哲学中用于“主体”(subiect)、“自身”(self)时与用于“客体”(object)、“他者”(other)时的含义差异;③哲学中的原真性与旅游科学中的原真性的概念差异;④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用于“旅游者”与用于“旅游目标物”之间的含义差异;⑤原真性概念用于“旅游目标物”时,对“遗产及其文化”与“非遗产及其文化”的含义差异,对“静态遗产”(static heritage)与“活态遗产”(1iving heritage)的含义差异。
如果对上述5个问题不做思考,对国际旅游界对这些问题的讨论和争论没有了解,而根据数篇国外文章,侈言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毫不关心旅游客体的真实性”,“完全不把‘不真实’当作一回事”,“它完全抹杀了‘真’与‘伪’的界限,它认为仿真与虚象变得如此真实,比真实还要真实,已达到一种‘超真实’”,这样的表述是轻率的、片面的。我国旅游研究者应当重视来自国外旅游实践的见解,如以色列人对犹太教朝圣旅游(TAGLIT)的讨论,英国人 对历史遗产地旅游的讨论。他们对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原真性概念的评论,对旅游者原真性偏好与旅游目标物原真性之间的关系的辨析,对“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的处理,更有启发意义。
4.3旅游者原真性偏好与其旅游活动的关系
这一关系体现于两方面内容。其一是旅游者如何选择旅游目标物;其二是旅游者如何根据旅游目标物策划他的旅游活动。
首先是旅游目标地的选择。所谓“旅”意味着“外出”,意味着户外、外地、外国。这样做无非是追求自身家庭、本地、本国所没有的事物,或者说追求那些事物的原真性。这些原真的事物,是口传、书面、绘画和音像、复制等不可比拟也不能替代的。即使是复制,原址复制也比异地复制更受欢迎,因为原址比异地更具原真。可见,追求事物的原真性是旅游活动的天性,是旅游者的基本和共同的偏好。这一点,无论是东方还是存在主义流行的西方,无论是发展中国家还是正进入后现代社会的发达国家,无论是“客观主义”偏好者还是“建构主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偏好者,概莫能外。事实上,存在主义者与后现代主义者在选择旅游目标物时,往往与客观主义者一样,总是有一定的或起码的原真性要求,甚至会优先选择原真性丰富的事、物和地方。其后,才是对更深层的知识、文化和精神体验的进一步追求。他们选择旅游,意味着他们在乎旅游客体的原真性。否则,他们就呆在家里好了,完全不必外出。如何综合平衡和协调“旅游客体原真性”与旅游者自身“知识、文化和精神追求”,会因旅游者的价值观偏好而异,因他们个人的文化水平、阅历、身体和经济状况、旅游地社会和环境等因素而异。这应是旅游者对目标地选择的一般状况。比如,具有宗教偏好的旅游者,会优先选择具有原真性的宗教圣地,如耶路撒冷和以色列之于犹太教,麦加之于***教,拉萨之于藏传佛教。到那些地方朝圣,最有利于他们回归自我本真和实现自我体验。轻言“对宗教旅游者,自我本真才最具吸引力”,而否认他们对旅游目标物的原真性追求,是完全背离事实的。
其次是旅游者对目标物旅游活动的策划。这里重要的是应使旅游活动与旅游目标物相协调。所谓“协调”,是指能既满足旅游者偏好,又不妨碍与损害旅游目标物的原真性。这一问题在遗产地旅游中尤应警惕。发达国家的旅游者,尽管很有存在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意识,但会警惕旅游活动对遗产地的破坏。他们的旅游偏好行为,会适应遗产地及其原真性,而不是不分场合地要求满足个人所有的偏好要求。即使如此,像威尼斯这样的历史名城,依然感到后现代主义旅游的威胁。
5 “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处置
在认识了遗产科学中的“原真性”与旅游科学中的“原真性偏好”基础上,可以进而较为具体地讨论原真性概念在文化和遗产旅游中的处置。主要讨论3个问题:①如何识别和营建旅游目标物;②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目标物满足和规范旅游者的不同的原真性偏好;③如何扩展旅游者的原真性偏好的文化范畴。
5.1 如何识别和营建文化和遗产旅游的目标物
文化和遗产旅游是一个从形态到内容都相当宽泛的概念。其中的重点是文化,“遗产”属于文化之中。有历史文化与现、当代文化;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有静态文化(如古迹、遗址)与活态文化;有人类社会文化与自然文化。它们均可构成文化和遗产旅游的目标物。作为旅游目标物,它们是需要识别和营建的。这种识别和营建的基础,是旅游者的原真性偏好。根据“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和“后现代主义原真性”,旅游目标物可以分为三类。
第一类旅游目标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地。它们具有真正的遗产原真性,应仔细加以识别。为了旅游,它也需要营建,但这一营建必须严格遵循遗产保护规则。它的新建和改建部分不能丝毫有损遗产地的原真性;它对被损毁遗产的重建(reconstruction),“只有在完整详细的文献基础上,不能有一丝臆造,方可接受”(《世界遗产公约操作指南》(2005),第86节)。因此,它给予旅游者的应首先是纯粹的遗产原真性体验。
第二类旅游目标物是通过对文化和自然遗产的整体或局部模仿与组合而营造的产物,如北京的世界公园、中华民族园等。这些不是遗产,但与遗产的知识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或程度不等的联系。同时它们又有着为满足新的旅游功能需求而建造的设施。这样,它既能提供类似遗产的某种“舞台体验”,又提供遗产地不能进行的其他旅游活动。
第三类旅游目标物是当代文化娱乐场所,最典型者是美国的迪斯尼乐园(Disneyland)。它们是纯粹的当代文化创意产物。它们可以包含遗产文化要素,也可以完全不包含。即使包含遗产文化要素,也不必拘泥于遗产原真性,而可将这一要素作为符号,进行新的文化再创造。这里的灵魂是“创意”。或者说,只有“创意”才是“原真的”,即“创意原真性”。在此意义上,美国的迪斯尼是“原真的”(authentic),而法国、香港、日本等地的迪斯尼则是“非原真的”(inauthentic)。由此可解释它们在旅游吸引力上的差异。第三类旅游目标物给予旅游者的应是极具个性的独特的当代文化体验。
5.2 如何根据不同类型的旅游目标物,满足和规范旅游者的不同的原真性偏好
上述3类旅游目标物与旅游者的原真性偏好的关系,不是一一对应,而是交互对应。表2概括了不同的旅游偏好者对不同类型的旅游目标物的可接受性及体验满足度。
表2表明,旅游者应根据自己的具体偏好,选择恰当的旅游目标物,而不应将自己的偏好强加于旅游目标物。
这里尤应谨慎处理第一类旅游目标物(遗产地)与旅游者的关系。如果那里能接纳或允许开展旅游者所需求的活动,那么它基本会成为旅游者的第一选择。如果它不能或不允许开展那些旅游活动,勉强开展必然会在物质层面和非物质层面造成对遗产地原真性的破坏。由于遗产破坏大多是不可逆的,遗产地旅游千万要警惕和防止。这也是第一类旅游目标物相较于第二、第三类目标物的特别之处。它的管理应遵循《国际文化旅游》(International Cultural Tourism Charter)。
5.3如何扩展旅游者的原真性偏好的文化范畴
提升旅游的文化和精神层次,是现代旅游业,尤其是现代文化和遗产旅游的发展方向。而这一提升,首先应是价值观提升。它既包括价值观的多样化,又包括价值观的深层化。我们正是从这一角度认识“客观主义原真性”、“建构主义原真性”、“后现代主义原真性”、“存在主义原真性”等提法的意义的。也正是从这一角度,看到仍有进一步发展的必要。发展旅游价值观,意味着扩展旅游者的原真性偏好的文化范畴。
其一是由西方文化价值观向东方文化价值观的扩展,由发达国家文化价值观向发展中国家文化价值观的扩展。前一种扩展是在旅游文化中克服由单一文化主导的弊病,引入更多的历史和民族多样性要素;后一种扩展是在旅游文化中根除帝国主义、殖民主义、霸权主义余孽,注入国际公正、民族平等要素。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7
导游词精典系列魅力江苏:江苏导游词精典
欢迎大家来到江苏,很高兴能为你们介绍江苏,好,现在由我为你讲解吧。
江苏省际陆地边界线3383公里,面积10.72万平方公里,占中国的1.12%,人均国土面积在中国各省区中最少。江苏地形以平原为主,平原面积达7万多平方公里,占江苏面积的70%以上,比例居中国各省首位。2015年年末,江苏常住人口达7976.3万人,居中国第5位。2015年,江苏13市GDP全部进入中国前100名,人均GDP达87995元人民币,高居中国各省市首位。
江苏辖江临海,扼淮控湖,经济繁荣,教育发达,文化昌盛。地跨长江、淮河南北,京杭大运河从中穿过,拥有中原、江淮、金陵、吴四大多元文化,是中国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江苏地理上跨越南北,气候、植被也同时具有南方和北方的特征。江苏东临黄海、太平洋,与上海市、浙江省、安徽省、山东省接壤,与日本九州岛、韩国济州岛隔海相望,已与加利福尼亚州缔结为姐妹省州。
江苏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有小桥流水人家的古镇水乡,有众口颂传的千年名刹,有精巧雅致的古典园林,有烟波浩渺的湖光山色,有规模宏大的帝王陵寝,有雄伟壮观的都城遗址,纤巧清秀与粗犷雄浑交汇融合,可谓是吴韵汉风,各擅所长。
江苏的山虽不高,但多负盛名,其中有常州溧阳南山竹海,南京钟山,镇江北固山、金山,金坛和句容交界处的茅山,南通狼山,苏州天平山,徐州云龙山,新沂马陵山和连云港花果山等。
江苏的水兼江河湖海,中国第一大河长江横穿东西,江面辽阔。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我国第二大淡水湖太湖及第四大淡水湖洪泽湖烟波浩瀚,苏南第二大湖泊西太湖,碧波万顷。连云港的海滨浴场,南通盐城的湿地滩涂则是江苏的沿海旅游资源。江苏的名泉极多,有天下第一泉镇江中泠泉,天下第二泉无锡惠山泉,苏州虎丘的天下第三泉及憨憨泉。
各地区的景点:
南京:中山陵,明孝陵,灵谷寺,秦淮风光带,夫子庙,江南贡院,莫愁湖,燕子矶
镇江:金山、焦山、北固山、茅山、宝华山、南山、伯先公园、英国领事馆、西津渡、蒜山、招隐寺、圌山、五柳堂、五卅演讲厅
扬州:瘦西湖、大明寺、个园、仙鹤寺、扬州汉陵苑、神居山、盂城驿、龙虬庄遗址、镇国寺塔、文游台、古悟空寺
泰州:梅兰芳纪念馆,溱湖,湿地公园,溱潼,古镇,兴化,垛田,风光带
南通:南通,濠河,风景区,南通博物苑,狼山景区,如皋,水绘园
江苏省著名旅游景区
全省有3处世界遗产(其中1处正申遗中)、9项非物质文化遗产、5A级景区15家、4A级景区超100家、2处部级旅游度假区、2处部级地质公园、3处部级自然保护区、16个部级森林公园、5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11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19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28座全国优秀旅游城市、12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45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世界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明清皇家陵寝明孝陵、京杭大运河(正申遗中)
非物质文化遗产:高邮民歌、昆曲、古琴、南京云锦织造技艺、中国雕版印刷技艺、中国剪纸、中国传统木结构营造技艺、中国传统桑蚕丝织技艺、端午节
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太湖、南京钟山、云台山、蜀岗瘦西湖、三山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8
内容摘要:世界遗产的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和核心。旅游开发过程是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过程,其开发初期通常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上,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两者的矛盾会在改革与发展中逐步得到解决。
关键词:世界遗产 原真性 旅游开发
对世界遗产原真性的认识
原真性源于“Authenticity”,意为原本的、真实的、可靠的、非复制的等等。1997年,世界遗产委员会制定的《世界遗产公约实施行动指南》(第10版)指出:“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化财产至少应具有〈世界遗产公约〉所说的突出的普遍价值中的一项标准以及真实性标准”,“要满足对其设计、材料、工艺或背景环境以及个性和构成要素等方面的真实性的检验”。真实性是自然与文化遗产价值的基础,是进行遗产的科学研究、保护与修复规划及登录与管理的依据。
世界遗产原真性是追寻和传承人类的物质和精神家园的根基;是教育和提升现代公民素质的媒介;是可持续发展和代际公平思想的体现。但值得注意的是,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相对性、主观性、动态性。就自然遗产而言,由于受到自然腐蚀、污染、细菌、动植物生长和破坏等客观自然因素以及不科学的发掘与开发、缺乏项目规划、预测与决策失误、公众的忽视、磨损、涂写、走私等主观人为因素的共同作用,使原真性的生态延续更具有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上的相对性。就文化遗产而言,不同地区、国家的文化根基、价值观念、经济基础、制度背景不同,对自然与文化遗产的开发、保护与管理就不同。相对而言,发达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精神层面的作用,发展中国家可能更注重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层面的作用。就口头与非物质遗产而言,它包含了人类无限的情感,在数代人的传承中逐步形成一个民族和社会的文化血脉,它不是原封不动的一种延续,而是一种由时空、文化、情感等因素相互影响的动态发展系统。
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关系
原真性是旅游开发的基础与核心
原真性是旅游开发之本,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与延伸。原真性保护得好,旅游开发会获得持续性的收益,原真性保护得不好,旅游开发只能获得暂时性的收益。旅游开发适度可行,原真性会可持续发展,旅游开发过度混乱,原真性会遭受不可挽回的损失。
旅游开发在本质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回归
这种回归是一种循序渐进的方式,主要表现在:
旅游开发在初级阶段表现为对“原真性”的破坏,是一种“退化”。当生产力处于初级阶段的时候,人们对经济利益的渴求常常超越道义上的底线,人们认识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尚未觉醒,摆脱落后的现实生活的需要常常是第一位的,旅游开发也必然处于一种幼稚的破坏与超负荷的、过度的开发上,其人工化、商业化、城市化现象十分严重,山东的“水洗三孔”、张家界的观光电梯、泰山扩建的索道、武当山遇真宫的大火等事实就说明了这一点。通常的规律是待到开发造成了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破坏的事实,人们才开始将保护提到日程上来。这在本质上是一种观念和行为上的过渡阶段。
旅游开发在未来趋势上是一种“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是一种“进化”。初期的旅游开发带来的直接后果是生态环境和人文环境的破坏。表现为对原真性的一种摧残,如大量修建人工建筑和设施,开发过度过滥,甚至竭泽而渔营造伪文化、虚文化,鱼目混珠。有些破坏是毁灭性的,一旦除名或破坏其后果不可挽回。随着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人们对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的经济作用从觉醒到日益重视,各种破坏性的旅游开发使我国自然与文化遗产陷入了“真实性”的困境之中。究其本质这是一种转型时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认识上的过渡。成熟的旅游开发是原真性的发展和延伸,表现为复兴山水文明,拯救人类精神,延伸传统民间艺术,提升精神境界。这是一种思想的进化,人性的回归,是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共生之本。
旅游开发与原真性保护之间有一定的替代关系且具有不可逆性
旅游开发与遗产的原真性保护是同一问题的两个方面,两者之间的关系随着时间、经济、管理体制、制度等条件的变化可以互相替代,且从发展趋势上看,这种替代具有不可逆性。因此可用无差异曲线表示两者的替代性,其中时间、经济、管理体制、制度等构成了两者关系的约束条件。约束线斜率为Pc/Pd(Pc为原真性保护的价格,Pd为旅游开发的价格),其大小说明国家约束条件的制约程度。
生产力较低下的发展阶段(t1),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足够的财***支持(自谋收入所占比重较大)、多头管理的混乱体制、不完善的法制环境等条件的制约使旅游开发成为遗产经营模式的直接动因。其均衡点为A,说明国家偏好倾向于旅游开发。在生产力比较发达阶段(t2),以美国为例,由于财***拨款与自谋收入的比例从1994-2002年一直维持在10∶1,管理体制上实行国家公园制进行统一管理,法治上有专门的立法和***程序和制度,在***形中表现为其约束线较为平坦,其均衡点B说明***府偏好对遗产原真性的保护。由A到B是生产力发展规律和趋势,具有不可逆性。如下***所示:
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平衡
遗产原真性在旅游开发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历史与现实、开发与保护及市场化进程的快速性和***策约束的滞后性矛盾,而遗产原真性与旅游开发的平衡就是要追求两者共同发展中的双赢。
在尚未形成破坏或破坏较小的地区
规划先行 规划前要成立切实可行、适用性强的综合型策划团队,既有***府***代表把握方向,又要有规划专家学者科学设计,更吸收当地百姓积极参与,要经过多次反复修改论证后再执行。规划中要注重对时间和空间的立体规划,既要考虑近期、中期、长期的渐进发展,又要考虑空间功能的划分,保护遗产的原真性,最重要的是对旅游区与居民区的划分,充分把握“区内景、区外商”,“区内游、区外住”等基本原则;同时还要注重规划区域与周围区域的环境的平衡。规划后在执行中要完善监督和评估机制,对于已不适应的预期规划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以保证规划形成良性循环。
注重***府规制的作用 在我国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世界遗产的原真性具有稀缺性、准公共品、外部经济、信息不对称等方面的特性,决定了***府要对世界遗产进行价格、进入等方面的经济规制和质量、环境及安全等方面的社会规制。这样可以减少遗产资源的交易成本,约束经营者带来的负外部性,改善社会福利。强制性的保护作用可以使遗产的原真性实现可持续发展,并获得经济、社会和环境效益。
加强社区的参与程度 社区是世界遗产的依托,其地域范围和人文内涵都是世界遗产的延伸及附加值,原真性遗产则是社区的核心产品。两者只有互相协调发展才能产生和谐和共生的双赢局面。社区居民在遗产原真性的开发和保护中处于核心位置,因此通过建立社区居民完善的培训体系,构建起社区居民的环保意识、遗产意识、旅游意识、服务意识、安全意识、责任意识等,便会自然转化为一种热情友好亲切助人的态度,这种无形的资源直接创造着世界遗产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在已经形成破坏的地区
制度先行 在我国现行的遗产法律法规数量少、涉及面窄、级别低、与现行市场背景的冲突较多的前提下,更要注重因地制宜地制定世界遗产保护规则,如四川于2001年1月18日出台的《四川遗产保护条例》和福建于2005年5月通过的《武夷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保护条例》,对当地世界遗产原真性的保存和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适度处理好***府规制与市场经营的关系 在已经形成破坏的遗产地,大多是因为***府规制的失灵而导致市场化过度开发。在我国世界遗产完全行***性垄断经营的无效率和低效率状态下,财***困难,举步维艰,即使***府明令规定“不得以任何名义和方式出让或变相出让风景名胜资源及其景区土地”,依然没有抵挡住四川九寨沟等十个景点、桂林阳朔外景区、安徽观音塘景区等出让经营权的风暴。在我国理论和实践上都引发了一场“经营权是否可以转让”的争议。笔者认为,这种矛盾的直接原因是我国现行体制造成的,同时相应的***策和法规十分缺乏并且滞后。我国的经济、***治、财***、法制、机制、公民素质等种种背景均与西方发达国家迥然不同,走“国家公园制”的行***管理模式暂时看来是行不通的。只有充分发挥***府在宏观规划、国有资产监督和管理方面的主导作用,允许经营性项目适度出让管理权和经营权是适合我国的国情的。彭德成概括提出的“整体租赁经营模式、股份制企业经营模式、上市公司经营模式、整合开发经营模式、网络复合治理模式”等为处理好***府和市场的关系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正确引导和规范旅游经营者和旅游者 对于自然遗产,旅游经营者要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避免改造、重建、增加人工建筑,以自然生态为基础,认识到人与环境的持续发展是旅游开发的必然。对文化遗产而言,旅游经营者要处理好修缮与重建的关系。由于自然力、材质、技术和人为破坏等多种原因,修缮是一种必然,但其前提是尊重历史;重建更要严格按照相应的法律条文进行,“纪念建筑物、古建筑等文物已经全部损坏的,不得重新修建;因特殊需要在另地重建或原址复建的,须根据文物保护单位级别,报原核定公布机关批准。”
大众旅游时期的旅游者比较幼稚,以自我为中心,注重享受自然而不注重保护自然;现代旅游者日益成熟,注重亲善自然、追求原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我国旅游者正处于由幼稚向成熟转变的过程之中,因此引导旅游者的正确观念,规范旅游者的合理行为,就成为保护遗产原真性最重要的任务。此外,通过价格规制实行提前预约制来控制旅游者数量,进而控制环境容量,也是在客观上提高旅游者保护遗产的原真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种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吴晓隽.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困境研究,思想战线,2004.2
2.朱建安.世界遗产旅游发展中的***府定位研究.旅游学刊,2004.4
3.徐静.施维克.论旅游规划间的平衡关系,2004
作者简介: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9
关键词:旅游城市;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中***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8937(2015)29-0120-02
由于遗产资源具有的特殊价值,所以对游客有着很强的吸引力,遗产旅游愈来愈热。但是由于自身局限和外部竞争的原因,西部旅游城市遗产旅游发展面临严峻形势。如何采取措施促进遗产旅游升级,已经成为像乐山这样的西部遗产旅游城市思考的重点。基于此,拟借助会展旅游这种新型旅游形式,以乐山为例,探讨会展旅游发展策略,助力西部旅游城市遗产旅游新一轮发展。
1 遗产旅游与会展旅游关系
1.1 遗产资源助力会展旅游
会展活动选择举办城市会考虑城市的方方面面,城市旅游资源和强大的产业基础尤为重要。2014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亚太旅游协会(PATA)2015年会相继选择乐山,就是因为乐山遗产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同时,丰富的遗产资源也会为具体会展活动提供策划创意。以乐山为例,可借助“世界遗产金三角”的名气举办世界遗产管理等学术论坛,又可以根据悠久的佛教文化举办大佛旅游文化节等节庆活动。
1.2 会展活动振兴遗产旅游
会展活动的举办,不仅将促进乐山基础设施建设,为乐山遗产旅游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性保障,还将提高乐山作为会展活动举办地的知名度,增加乐山的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成功塑造乐山作为“国际旅游目的地”的城市品牌形象。同时,大力促进会展旅游的发展,将推动遗产旅游产业结构升级,吸引大量会展人员聚集,有效解决乐山遗产旅游产品结构老化、客源市场萎缩的问题,振兴乐山遗产旅游业。
2 乐山会展旅游发展瓶颈
2.1 会展行业体制滞后,缺乏专业管理机构
行业管理机构欠健全, 缺乏有效的宏观调控和行业自律是目前我国整个会展市场重要的缺陷,对像乐山这样的西部中小旅游城市更是明显。成功的会展旅游发展模式是“***府主导,市场运作”,而乐山的会展旅游依是“***府主办、企业参与”模式。近年来举办的大型会展活动,如“乐山旅博会”、“乐山旅游大佛节”等都是由省市***府、旅游局主承办,行业协会参与甚少,并没有真正充分发挥其协调作用。
2.2 会展基础建设落后,制约会展旅游发展
会展项目开展,需要有大型的、配套设施完备的专业化场馆。像乐山这样的西部旅游城市,其基础硬件设施和服务水平与会展旅游业发展要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乐山大型会展设施缺乏,场馆不够。现有的峨眉山国际会议度假中心是乐山地区唯一能承办国际会议的会议中心,乐山还没有一家大型的现代化国际会展中心。
除此之外,乐山的会展配套设施也跟不上会展旅游的发展。星级酒店、娱乐设施缺乏,旅游休闲度假功能不完善;乐山对外沟通方面,还没有机场,这为众多旅客来往乐山增加了不便。
2.3 缺乏高素质会展人才和专业服务公司
现代会展业是一个涉及面广、专业化程度高的产业,需要既具有现代经营管理知识和策划、公关、组织展览能力,又具备一定的外语水平,还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人才。但是,目前会展从业人员中无论是会展策划和会展高级运营管理等会展核心人才,还是设计、搭建、运输的会展业辅助型人才,还是高级翻译、旅游接待等会展业支持型人才都比较缺乏。
乐山专业的会展服务公司较少,主要会展活动的开展一般由***府委派到下属单位或者是旅游公司、酒店进行协办。举办会展时,很多工作人员都是临时招聘的非专业人才。乐山高校还未开设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无法给予智力支持。
2.4 周边城市竞争激烈,乐山会展压力巨大
国内会展旅游发展较好的一般都是大都市,作为三四线的中小城市,乐山竞争力实力太弱。就省内来说,首府成都凭借自身的优势与努力,会展经济近年来得到迅猛发展,是中国五大会展中心城市之一和中西部地区办展的首选之地,乐山要追赶上成都,任重而道远。
而以科技闻明四川的绵阳,亦是乐山强劲的对手。绵阳产业基础雄厚,会展基础设施较完善。从2003年11月开始,先后成功举办了“第十六届亚洲国际邮票展览”,“中国首次载人航天暨世界航天科技展”。与绵阳的竞争,乐山也是压力巨大。
3 乐山会展旅游发展策略
3.1 总体发展思路
①指导思想。紧紧抓住国家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建设等战略机遇,以建设“遗产会展旅游目的地”为目标,坚持***府主导,创新体制机制;坚持市场主体,建立健全市场体系;发挥资源优势,培育品牌展会,努力推动乐山会展产业健康快速发展。
②战略定位。立足乐山丰富遗产旅游资源,以乐山市的产业基础、区位优势为坚强后盾,重点打造“四川国际旅游交易博览会”等品牌会展活动。按照《四川省商务厅关于清理和规范全省举办展会活动的通知》文件要求,严格控制各类型展会数量。以“少而精”为原则,做精品会展项目,坚决不办主题重复、立项随意、效果不佳的会展活动。
3.2 乐山会展旅游发展策略实施
①设置会展主管机构,规划管理会展旅游。城市会展旅游持续、健康发展需要***府的大力扶持和积极引导。纵观国内外会展旅游发达的国家和城市,都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宏观调控和行业指导。成都是全国最早设立会展业管理专门机构的城市。经过发展,现已成为拥有近50多个部门“并联运行”的会展***务服务体系,建立起了一流的“科学决策和协调服务”机制,得到了国内组展机构的好评。乐山应向其学习,设置相应的会展旅游主管机构,统一规划和管理会展旅游业。
②建设会展基础设施,完善会展配套服务。会展设施建设是发展会展旅游的基础。一方面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一批大型的会议中心、展览中心。目前,乐山旅博会永久场馆正在打造,峨眉山的会展中心也正在筹建;另一方面加强与之相配套的宾馆饭店、娱乐场所等商务设施的建设, 提高接待水平,为发展会展旅游创造良好的条件。同时,构建便捷的交通网络。目前,成绵乐高铁已经运行,乐山、峨眉山的公路标准也已基本到位。应将修建乐山机场提上日程,构筑水陆空交通网络,使国内外游客来去更加自如。
③培养会展旅游人才,竭力提供智力支持。为适应会展旅游业的发展需要,人才的培养是极为重要的。会展人才既要熟悉国际会展惯例,又要精于会展市场开拓,还要善于会展管理。因此,协会应该做好引进工作,高薪聘请会展管理人员来指导;会展企业选派员工到高层次会展公司或高校会展专业学习,提高其工作能力,同时注重人才储备,与本地区旅游院校开展校企合作,加快培养有夯实专业知识和过硬技能的复合型会展人才,以保证会展旅游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④依托遗产资源,打造特色会展活动。乐山的文化积淀深厚,旅游资源丰富。依托自身的“遗产旅游”的特色 ,整合旅游资源,重视遗产文化交流,建议开展以文化交流、学术研讨的会展项目,打造“遗产资源会议-节事的最佳目的地”。一是依托乐山的旅游资源和遗产文化,举办各类型学术研讨会。地貌学术研讨会:鉴于峨眉山引人入胜的地质地貌,和乐山各类型的丹霞地貌,可以举办地貌学术研讨会,吸引国内外的地质科学家和旅游爱好者。世界遗产论坛或世界遗产地保护学术研讨会:乐山是峨眉山-乐山大佛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夹江东风堰水利灌溉工程的所在地。基于此,乐山可以举办世界遗产论坛和世界遗产地保护学术研讨会,探讨世界遗产地保护与开发问题,促进世界遗产旅游的发展。二是举办具乐山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塑造乐山城市旅游形象。乐山先后成功举办了4届“乐山大佛节”。通过举办乐山大佛旅游节,乐山深厚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自然风光以及乐善至美、创新力行的乐山精神,给中外游客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⑤打造乐山“遗产会展旅游”新模式。在会展活动中,积极加入“乐山元素”,营销宣传乐山特色遗产旅游资源。例如,今年在乐山举办的亚太旅游协会年会一改往年闭门会议的形式,举行了PATA-乐山山地旅游示范基地揭牌仪式,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组织国际旅游专家学者、旅游产品经销商体验峨眉山、乐山大佛等精品旅游线路,不仅增加了会展活动本身的趣味性,而且树立了乐山特色的会展旅游品牌。同时,扩大会展活动“影响力”,吸引会展人员及游客旅游参观。例如,今年在乐山举行的“环中国国际公路自行车赛”、“第一届乐山峨边黑竹沟全国户外挑战赛”。除了将他们打造成为极具影响力的赛事,吸引众多游客前去观赛外,还可以将相关的比赛线路进行对外推荐,并举办一些相关配套活动,增加会展活动与市民游客的互动性,扩大了比赛景区的影响力和吸引力。
4 结 语
作为典型的西部遗产旅游城市,乐山会展起步晚,发展速度较慢,但依托丰富的遗产旅游资源,潜力巨大。作为“世界遗产金三角”的乐山,应该在遗产旅游发展背景下,充分发挥世级文化与自然资源优势,借势高铁的发展,将会展旅游作为遗产旅游结构升级的增长点,打造乐山“遗产会展旅游”的旅游新模式,以会展旅游推动乐山遗产旅游的新一轮发展。
参考文献:
[1] 郭彩虹.关于乐山发展会展旅游的初步探讨[J].商场现代化,2008,(10).
[2] 李玲.传统旅游城市会展旅游的开发路径选择-以以肇庆为例[J].旅 游学刊,2013,(4).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篇10
大家好,我是导游小伍,欢迎大家来泰山游玩。
泰山位于中国北部山东省中部的泰安市之北,泰山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海拔:1532.7米。泰山于1987年被列入世界自然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世界第一个自然文化双遗产。是它我国的"五岳"之首,有"中华国山"、"天下第一山"之美誉,它著名风景有天烛峰、日观峰、百丈崖、仙人桥、五大夫松、望人松、龙潭飞瀑、云桥飞瀑、三潭飞瀑、十八盘、南天门、岱庙和天祝殿等。
在泰山的日观峰看日出是壮观而动人心弦的,是岱顶奇观之一,也是泰山的重要标志,随着旭日发出的第一缕曙光撕破黎明前的黑暗,从而使东方天幕由漆黑而逐渐转为鱼肚白、红色,直至耀眼的金黄,喷射出万道霞光,最后,一轮火球跃出水面,腾空而起,整个过程象一个技艺高超的魔术师,在瞬息间变幻出千万种多姿多彩的画面, 令人叹为观止。岱顶观日历来为游人所向往,也使许多文人墨客为之高歌。
在游览泰山时,不要乱涂乱画、乱扔垃圾,我们要保护世界自然文化遗产。
泰山导游词300字(二)
各位游客,大家好!我是你们这次的导游,我叫***,大家可以叫我妍导。今天,我将带领你们游玩世界遗产之一‘泰山’,让我们一起走进神秘的泰山吧!
走进泰山,最醒目的就是高大宽阔的"正阳门".进入正阳们,两扇朱红大门,门上有81个铁制馒钉,有铺首,象征着岱庙的尊严,游客们,你们知道吗?在古时候只有帝王才能从此门进入呐!正阳门高8.6米,上面的五凤楼高11米,共五间,为九脊,单檐歇山顶,覆黄色琉璃瓦,24根明柱,檐下斗拱出三翘四,墨线大点金彩绘,方金龙飞舞,远远望去翘檐翼然 ,翩翩欲飞。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