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意经验10篇

生意经验篇1

[关键词]自然连续性;活的生物;交互作用;生成性价值;生态美学

[中***分类号]B83-09;B712.51;Q14-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848(2014)04-0079-20

[作者简介]艾 莲(1973―),女,四川金堂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副研究员,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四川成都 610072)曾永成(1941―),男,重庆潼南人,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主要从事美学和文艺理论研究。(四川成都 610106)

杜威(John Dewey)把艺术看做自然发展的顶峰,实际上也就把他关于艺术的美学看做是自己哲学的最后完成。他在论及对艺术的理解时认为,必须经过从“大地”到“山峰”这个迂回的道路,这也适用于对他的哲学的理解。这就是说,要完整地把握他的经验论哲学,就必须了解他的美学,而要理解他的经验论美学,也必须把握他的哲学,因为后者是前者这个“顶峰”的“大地”基础。他自称为“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的哲学,本来就充盈着深邃的生态思维意蕴,富有强烈而鲜明的生态精神。这样的意蕴和精神贯注在他的经验论美学中,使之成为人类美学史上空前全面而深入的生态内涵,因而可以说是生态美学最早的一种较为完整的形态。这里,我们不可能也没有必要全面论述杜威哲学的内容和意义,而只是从其哲学中充分体现了生态精神而且与其美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四个基本范畴――自然、人、经验和价值――入手,对其哲学的生态思维加以阐释,以了解其美学的生态意蕴的哲学基础。

一、作为世界总体存在并在连续性的运动中发展生成的“自然”

杜威把自己的哲学称为“经验的自然主义”(或“自然主义的经验论”)和“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可见其自然主义的本色。因此,“自然”就成了他的哲学的基础性范畴。要理解他的哲学的根本精神,首先必须懂得他所说的“自然”的含义。

在《在经验中的自然》一文中,杜威指出,“‘自然’(nature)一词有许多的意义”,其中一个意义指的是科学所研究的“题材”。“它已不再是指使事实成为事实的这种固定的本质或‘实有’而言。反之,它的意思是指一连串联系着的变化的条理。”“‘自然’的另一个意义是属于宇宙论方面的。这个字眼用来表示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表示作为实际的和潜伏的知识与探究题材的整个事实总体。”①这里说到了“自然”的三层含义:第一,指的是具体实在的自然事实,即“科学所研究的题材”,这是自然而然的具体存在;第二,指的是自然的秩序和规律,即自然事物的“一连串联系着的变化的条理”,也就是自然而然的所以然;第三,指的是自然存在的总体,即我们所面对并生活其中,包括我们自己在内的“这个世界,这个宇宙,表示作为实际的和潜伏的知识与探究题材的整个事实总体”。杜威经验论的前驱詹姆斯(William James)曾说:“我宣布,所谓自然秩序――它构成了这个世界的经验――只是总体宇宙的一部分。在这个可见的世界之外,还有一个延伸看不见的世界。对此,我们现在还没有任何确定的了解,只知道我们现在生活的真正意义正在于我们与这个看不见的世界的关系。”②这段话有助于理解上述第三层含义。

这个“自然”,就是我们生活的世界中的各种事物及其所构成的总体,就是存在世界的本身。在此之外,没有过去的哲学说的“理念”、“物自体”、“绝对精神”或者其他什么“超验”的东西,它就是自然而然、自在天然的存在。以这样的自然观念为基础,哲学从天上降到了我们人类由以产生和生存的“大地”。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杜威的自然主义乃是一种真正脚踏实地的“大地哲学”。

这个包罗万象、涵盖一切的自然,就是杜威的哲学视野和理论生长的基础与根源。在这个自然世界中,没有物质与精神、存在与意识、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此岸与彼岸等的分隔与对立。可以说,这一切的二分,都不过是自然这个整体世界之内不同存在形态之间的区分和关系而已。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杜威不仅超越了近代哲学的形而上学观念,也超越了古典哲学的自然观。他说自己的哲学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而把它称为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就体现了这一根本精神。

杜威的自然因此不再只是作为人所面对的客观对象而存在,而是把人包含在自然之内,人作为自然发展的一种高级形态而与自然融为一体。作为“活的生物”的人是从这个自然母体中生成的一个部分。人在自然内部的交互作用中生成之后,继续在与自然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作为自己生活世界的经验,并有了自己的历史,这历史与自然是相连续的。经验也产生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经验活动的一切式样都是自然界的某些真实特性之显著地体现”①。通过经验,自然向人的感官和心灵现身,被人所感知和认识,在成为人的探究对象的同时,也为人提供生长发展的资源和力量,并且还在与人的互动中变化、发展。人,包括人的身体和心灵,以及人的经验,说到底都是自然本身运动的产物和具体形态,是自然的一部分。在论及反省的问题时,他说:“一个自然主义的形而上学必须把反省本身当做是由于自然的特性而发生于自然以内的一件自然的事情。”②他又说:“意识并不是一个***的境界,而是自然界达到了最自由和最主动的境界时所具有的明显的性质。”③这就是说,人的理性对经验的反省以及人的意识也是属于自然的;整个的人,无不在自然之内。

杜威把自然世界分为三个层次的“场地”:第一层是属于物理的,第二层是属于生命的,第三层是属于生命个体之间结合、沟通和共同参与的。④这三个层次大体对应着通常所说的物理的无机界、生物的有机界和人类的社会,这一切构成了自然的总体。相对于具体存在的人,它们不仅都是与人发生交互作用的环境的构成部分,而且也构成人的存在的三个层次。

自然的目的性也是杜威所重视的问题。在论及工业对自然的影响和伤害时,杜威指出:“从宇宙间摒除了目的与形式对许多人来说似乎是理想与精神的枯竭。当自然被看成一套机械的相互作用时,它似乎失去了所有的意义和目的。其光荣没有了。本质差异的消除剥夺了它的美。否定了自然中向往和渴望理想目标的固有倾向,就将自然和自然科学同诗歌、宗教以及神圣事物的联系除去了。”⑤显然,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看待自然的目的性。对于旧的自然目的论,杜威不予认可。他认为,那种预设的、有限的目的只会限制人们控制自然的想象力的空间。杜威更倾向于认为自然有可控的目的,这个目的是开放的,而不是预设的、固定的,是在自然化的智慧指导下的行动过程中逐步实现的;甚至可以说,这个进化发展的过程就是目的,而具体的目的是要按照实际条件的变化加以调节的。因此,杜威实际上是倾向于自然应该是有目的的,认为这个目的才赋予自然以深邃的意义和美。由此可见,自然的目的性是与自然的审美性质密切相关的。

在杜威看来,自然是一个很复杂的存在,其间秩序与混乱共存,动荡和稳定同在,偶然与必然互补,生命与死亡交替。他说:“我们是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之中,它既有充沛、完整、条理、使得预见和控制成为可能的反复规律性,又有独特、模糊、不确定的可能性以及后果尚未决定的种种进程,而这两个方面(在这个世界中)乃是深刻地和不可抗拒地掺杂在一起的。它们并不是机械地,而是有机地混合在一起,好像比喻中的小麦和稗子一样。我们可以区别它们,但我们不能把它们分开来,因为它们和小麦与稗子不同,它们是在同一个根上长出来的,品质有缺点,这是它们又有优点的必要条件;真理有其实用性,这是产生错误的原因,变化使得永恒有意义,而规律性使得新颖的东西成为可能。一个完全都是惊险事物的世界就是一个不可能进行冒险的世界,而只有一个有生命的世界才包括死亡。”①正是由于这样复杂的动态结构,自然才是一个尚未终结的过程,也才有变化、更新和发展的运动,从而为人类的创造和理想提供了各种可能。杜威说得好:“一个纯粹稳定的世界不容许有幻想,但也就不会有理想了。”“存在的动荡性的确是一切烦恼的根源,但同时它也是理想性的一个必要的条件;当它和有规则的和确定的东西结合在一起时,它就变成一个充足的条件”,而且,“美感对象的理想意义也适用于这个原则而不是例外。”②

如上所述,这个包罗万象、变动不居、处在尚未完成的动态过程之中的自然,并不是各种事物和实体的堆积,而是一个运动中的有机整体。而造成自然的有机整体性的则是贯穿在杜威整个自然主义哲学之中的自然连续性。杜威认为:“在自然中并没有孤立无关的事情,彼此间的交互作用和联系又不是笼统的和完全相同的。”③在论及“自然界这种精密的连续性”时,杜威说:“一个东西很明显导致另一个东西,而后者又很精致地保持和利用以前所曾发生过的事情。”④这就是自然连续性的表现。这种连续性既是与自然本身同在的本性,同时也是自然变化发展的根源。

受达尔文生物进化论的深刻影响,杜威十分强调对自然的连续性的“设定”。他说:“当我们认为自然是由许多事情构成而不是由许多实质构成时,它的特点就是具有许多历史过程(histories),即由始到终进行着的变化的连续。”⑤这里说的“事情”(或事件)就是有因有果、内在联系的过程。尽管杜威本人没有对自然的连续性作过专门系统的论述,但这一原则性的思想却贯穿在他几乎所有的重要著作中,它的身影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从分散于各处的论述中可以看出,这种连续性乃是作为过程的自然的重要本质,它造就了自然的有机整体性、自然变化的秩序和自然自身的生成发展性。

概括起来,自然的连续性的意义有这样一些层次和方面。第一,具体的自然事物并不是孤立的、互相隔离的,而是相互联系的。这种连续不仅是时间上的,也在空间之中,不仅是历时态的,也是共时态的,不仅是静态的,更是动态的,并因此使自然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第二,这种连续性使自然有了自己的内在秩序和因果关联的规律,成为一个变化和发展的过程,赋予了自然界以自我生长性这样的生命特质,使自然具有生态进化的特质和趋势,从而在自然的连续运动中,有了有机体和人,因为“以单个的、分立的形式实现的连续性是这种生命的本质”⑥。第三,这种自然的连续性贯穿在自然环境、人的身体和人的心灵之中,使其成为具有生命整体关联的存在,而且使人成为身心一体、追求行动的“活的生物”,使心灵具有能动的、现实的作用和能量,甚至连人的想象也是“自然的一个工具”。第四,在自然的连续性中不仅生成了人的身心整体结构,也生成了人的身心结构与自然对应的关联。由于“身心的结构就是按照它存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结构发展出来,所以身心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它的某些结构部分和自然是吻合的、一致的,而且也发现自然的某些方面和它本身是吻合的、一致的”,这样就出现了“自然、生命和心灵之间彼此适应的情况”①。第五,正是在自然的连续性所造成的互动共生关联中,才有了人与环境之间互动共生的交互作用,也才有了经验,并使自然自身在经验中显示出自己的存在和特性,使人能够运用自己的理性、智慧和行动去“调适”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第六,自然的连续性造成的变动对人展开了不同的情境,刺激、启示和促进人在对情境的探究中改变和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并以其在这个过程中达到的效用而生成工具性的意义和价值,使任何出现在自然之中的事物和行动都成为自然进化和发展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第七,自然的连续性还造就了经验的连续性,使自然能够在检验中现身,并进而使经验在连续中成为一个认识世界、探究意义和创造价值的过程。现实与理想互动,能够通过创造性的行为推动人的成长和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第八,正是在自然的连续性的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验中有了审美的经验,审美的经验再发展为“一个经验”,这就有了艺术。“艺术既代表经验的最高峰,也代表自然界的顶点。”②

从以上的概括中可以看到,杜威的自然主义又被称为“进化自然主义”,应该说是很中肯的。值得注意的是,杜威所揭示的自然连续性中的“进化”,并不是那种直线型的发展,也不局限于对物质生产和生活水平的追求,其最高理想是人性的全面发展和丰富,是人与自然宇宙的协调与和谐。

杜威对心灵的自然本性的论述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值得充分重视。杜威说:“心灵不再是从外边静观世界和在自足观照的快乐中得到至上满足的旁观者。心灵是自然以内,成为自然本身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了。心灵之所以是心灵,是因为变化已经是在指导的方式之下发生的而且还产生了一种从疑难混乱转为清晰、解决和安定这样指向一个明确方向的运动。”③这样认识心灵,实际上就具有恩格斯说的“自然界的自我意识”的意义了。

与古典自然主义对自然的那种诗意和伤感的态度不同,杜威的自然观念经过了科学的洗礼。诚如坎贝尔(James Campbell)所说:“在杜威那里我们没有看到他对自然的赞誉。”④比起前辈如爱默生(Ralph Waldo Emerson)等超验论的自然主义者对自然的诗意的态度来,杜威对自然的态度更倾向于科学的冷峻。在杜威看来,无论是自然之恶还是自然之善的观点都是可疑的。但是,自然在其连续性的运动中最终生成了有机体和人,它作为人的环境,在给人带来灾难的同时更多地为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条件,使人能够以其创造性的劳作,调适自己与自然的关系,这又不能不说自然中蕴藏着为人的大善,并因此成为人类唯一可以依靠的存在。正因此,杜威早在1884年就在《新心理学》中谈到,自然这个“经验的母土”是“人类这个巨人得到力量和生命”的源头,他把自然比作母亲。他说:“自然是人类的母亲,是人类的居住地,尽管有时它是继母,是一个并不善待自己的家。文明延续和文化持续――并且有时向前发展――的事实,证明人类的希望和目的在自然中找到了基础和支持。”⑤这就是说,自然乃是人类能够创造文化和文明的现实基础。

基于上述认识,杜威提出了“忠实于我们所属的自然界”这个体现了鲜明科学精神的命题。他说:“作为它(指自然)的一部分,无论我们是多么微弱,也要求我们培植我们的愿望和理想,以致我们把它们转变为智慧,而按照自然所可能允许的途径和手段去修正它们。当我们尽量运用我们的思想而把我们微薄的力量投入这种动荡不平的事物均衡状态之中时,我们知道,虽然宇宙在残害我们,我们仍然是可以信任它的,因为我们的命运总是和存在中一切好的东西相一致的。”这就是说,自然中有与人一致因而值得信任和依赖的东西。“这样的思想和努力乃是产生更好的东西的一个条件。若就我们而论,它是唯一的条件,因为它是唯一在我们力量范围之内的东西。”这就意味着,既然自然生成了人,自然是人的生命之母,就应该相信自然是我们的生存基础。同时,如果“期望宇宙符合和满足我们一切的愿望,这是一种自我中心的表现,把我们自己跟宇宙分割开来了”。我们应当“诚意地提出要求,如要求我们自己一样,就会激起我们一切的想象力,而且从行动中索取一切技能和勇气”。①这就是说,人类必须依赖自然,可以和应该对自然加以改造,但是应该“诚意地提出要求”,而不能过分。只有这样,人才可以想望从自然得到更好的东西,并从中获得实现这更好的东西的一切技能和勇气。

杜威在这里要求的“忠实于自然”和对自然“诚意地提出要求”,体现了他说的对自然界的虔敬。针对人类对自然为所欲为的自我中心观念造成的后果,杜威还明确提出,人在按照自己的尺度去改造自然时,必须尊重自然和宇宙的尺度,这是人不可超越的尺度。为了适应和把握这个尺度,人的智慧也应该自然化。既然不仅人的身体,而且人的理性、知识、意识、智慧即整个心灵都来自与自然的连续性之中,人就必须按照自然提供的可能的条件和自然本身的尺度去“修正”它。人是追求价值的,而“价值的基础与实现价值的努力都是在自然界的范围以内的”。②这样一种洋溢着科学精神的自然虔敬的观念,比起那些诗化自然观深刻得多、“自然主义”得多,因此所具有的现实意义也巨大和切实得多。在杜威看来,这种观念本身也是自然教给人的,或者说是人从自然那里学习到的。这就意味着,自然界乃是人类建设生态文明所必须具备的生态智慧之源。在这一点上,我们应该永远怀抱对自然的虔敬、诚意和忠实。当杜威把艺术看做自然发展的顶峰时,他的奠基于科学的自然主义仍然洋溢着审美的和诗意的韵致,自然之魅被赋予了更多现实和理性的力量。

二、作为自然界的一部分并在行动中运用智慧探究成长的“人”

杜威论自然,关注的是人的根基和出处。从根本上说,杜威的哲学乃至整个实用主义哲学关注的中心都是人以及人的生活与活动,这正是“自然主义的人文主义”的落脚点所在。正如刘放桐所说:“总的说来,杜威等实用主义哲学家最关注的是处于现实生活中、或者说处于一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生存和命运。如何通过人本身的行为、行动、实践来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其所面对的世界(自然和社会环境)之间的关系,排除人所面对的各种困惑、疑难和障碍,由此使人不仅得以继续生存下去,而且还能求得发展,这些就是他们的哲学最关注的根本问题。实用主义正是由此被称为是关于人的实践和行为的哲学。”③

在人的问题上,首先面对的就是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在论及经验与自然的关系时,杜威指出:“我们需要根据一种实践上的连续体来形成一种自然论和一种关于人在自然中(而不是人对自然的联系)的理论。”①这种“人在自然中”的理论,就是杜威的自然主义的人论最重要的观点。同对自然的认识一样,杜威对人的认识也是植根于那个时代的科学成就之上的。他说:“仅仅在近一百年的实践内(事实上比这还少一些),生物学、文化人类学和历史,特别是关于‘物种’方面的历史这类科学已经发展到了这样一个阶段,把人类和他的业绩完完全全置于自然界以内了。”②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把人“完完全全置于自然界以内”,这就是杜威自然主义人论的根本点。

在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哲学中,人不是作为与自然相分隔和对立的存在来对待的。他以彻底的自然主义观念看待人,把人看做自然的一部分,并且是由于自然的连续性而从自然之内生成的一个有机的部分。他说,科学的实际发展已指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而并非与自然对抗的,这是“人在自然中的联系(而不是人对自然的联系)”。③而现代哲学“不幸地”“建立了一个能知的中心和主体以与作为所知的‘自然’相对抗。所以‘能知者’实际上变成了自然以外的东西。”“这种在自然之外的能知‘主体’,与作为‘客体’的自然世界相对抗。”④反对和消解这种二元分隔对立的传统哲学,把人从超然于自然之上的绝对主体拉回到自然的大地上来,还人以生态本性的本来面目,乃是杜威的自然主义人论的根本精神所在。

这个在自然之中与自然联系的人,乃是一个“活的生物”:作为生物,人是来源于自然并生活在自然之中的;而作为“活的”生物,人又是有意识、有目的、有智慧且能动活跃的生命力量。《艺术即经验》全书就是从“活的生物”这个概念开始的。这一概念明确地表达了他源自达尔文的生物学观念,指出了人首先是自然生成物的根本性质。作为“活的生物”的人,在具有一切“生物”的生态本性的同时,还具有行动、实践、想象和创造的特征,而这两个方面都表现为人与环境(自然的和社会的)之间的交互作用所形成的经验之中。“没有什么经验之中人的贡献不是决定事物实际发生的因素。有机体是一种力量,而不是一种透明物。”⑤这就是对作为“活的生物”的人的积极能动性的明确肯定。概而言之,所谓“活的生物”就是行动的人。刘放桐指出:“在实用主义的各种意义中,我觉得只有对行动、行为、活动、过程的强调,也就是对现实生活和实践的强调才是他们共同的理论取向,因而也只有这种意义才是实用主义的根本意义。”⑥正是行动使人成为人,正是在行动中人才把自然连续性中的生命精神发扬到了更高的水平,使自己不仅得以生存,而且能够发展。

人是生活在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经验之中的。经验作为人的生活世界和存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中介。“在一个经验中,在物质上与社会上属于世界的事物与实践通过它们进入了人的环境而变化,而同时,活的生物通过与先前外在它的事物的交流而得到改变与发展。”⑦由于自然的连续性,人的身心结构就是按照它存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结构发展出来的,所以身心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它的某些结构部分和自然之间是吻合和一致的。“每一个这样的有机体总是在一个自然的环境中存在着,而它和这个环境总是保持着某种相适应的联系的。”①人在经验中与自然打交道,并且调适和改变自己与自然的关系。人的独特之处,就在于他既处在与自然和生物的连续之中,又超越于其他生物。他追求生命的意义,他有心灵和想象,在顺应世界的同时,他还要按照自己的需要和目的,利用自然提供的条件,去努力改善世界。杜威说自然是人的“母亲”,有时又是“继母”,生动而又准确地说明了自然对于人的两面性的关系。一方面,自然作为人的母亲为人提供了生活和发展的条件和基础;另一方面,人必须积极努力,甚至备尝艰辛,通过自己不倦探究的行动,才能从自然之中满足自己的需要。在这个过程中,人有时还要遭遇自然的严厉教训和残酷折磨。

杜威特别强调人的内部自然与作为环境的外部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由于这个联系,人与他所生活的世界乃是一个整体。他指出:“生活并不是一种在有机体的表皮下面进行着的东西。它总是一种包含很广的事情,它包括这个有机体以内的东西跟空间和时间上外在的东西之间的联系与交互作用,以及和外边更远些的高等有机体的联系与交互作用。”②又说:“生物的生命活动并不只是以它的皮肤为界;它皮下的器官是与处于它身体之外的东西联系的手段,并且,它为了生存,要通过调节、防卫以及征服来使自身适应这些外在的东西。”③这些论述一再强调的就是:人作为“活的生物”是与它的环境相互依存并息息相通的,与环境一起构成一个整体性的生命存在,生命体的活动都是在这个整体中各种因素的相互作用中进行的。

杜威在《哲学的改造》中说:“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行为、有活动。为了使生命继续存在,这种活动必须是持续的,与环境相适应的……它对环境有影响,同时也影响了自己……为了保存生命,周围环境的某些因素就要改变。生命形式越高,它对环境积极地改造就越重要。”相对于野蛮人对环境的随遇而安,文明人更加积极地改造环境,这种改造乃是生命的内在力量的展示,并也因此“使经验变成了首先是做的事情”。④经验虽是“做”与“受”的交融,但没有做就没有受,没有做就没有经验。杜威极为重视人的行动(实践)对于人的本质意义。他说:“人做的什么,他就是什么。”⑤在杜威看来,处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之中的人,必定是一个行动的人、做事的人、有所为的人,而不是抽象的或者只有意识的人。没有作用于环境的行动即“做”,就没有经验,人就不成其为“活的生物”。“做”对于人的进化,包括人的经验能不能具有审美的性质,能不能掌握和创造艺术,都极为重要。杜威主张,人生的意义应从静态的认识和观赏转向动态的创造和体验,并不断地创生达到艺术境界的新经验,也使自己的本质在其中得以提升。

人既然是自然的一部分,他的行动也就不能随心所欲,而是既受自然的激发推动,也受自然的深刻制约。对于如何控制人与环境的关系,杜威在《一个共同信仰》中作了更为具体的阐释。他指出,应对“顺应”(accommodation)、“适应”(adaptation)、“调适”(adjustment)这三个表达人与环境关系的词的词义加以辨别。他认为,“顺应”“主要是消极的,它会沦为宿命论的认输或屈服。还有另一种面对环境的态度,也是特殊的,但更积极。不是调整我们顺应环境而是调整环境使其满足我们的需要和目的。这种态度我叫做‘适应’”。“现在这两种态度合起来我称之为‘调适’”。①只有在“调适”中,人的能动性和创造性才充分表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对自然的尊重,也就是要在自然界许可的尺度之内,尽力发挥人的能动作用。

在《经验与自然》中,杜威很欣赏他认为是“我们最伟大的美国哲学家”贺尔姆斯(Jesse Helms)的观点,即“我们不想把我们的生存视为一个外在的小神灵的存在,而是在这个宇宙以内的一个神经中枢”。杜威认为这“意味着一个跟宇宙融会一体的境界,而这是要保持下来的。这个信仰亦即它所激起的在思想上的努力和奋斗也是这个宇宙的动作,而它们,无论是多么的微小,在某种方式之下,也推动着宇宙前进。”②在这段话中,杜威不仅告诉我们人应该怎样认知自己的生态本性,认识到人的尺度“不是衡量宇宙的最后尺度”,还提出把“推动宇宙前进”、“跟宇宙融会一体的境界”作为人的最高理想。为此,人必须对自然怀有虔敬和忠诚之心,应该敬畏自然的尺度,从而将自己的智慧自然化。

人不仅与自然相融合和统一,他自身也是一个身体和心灵相结合的有机整体,即是一个身心整体的存在。杜威说:“如果人是在自然以内而不是在自然之外的一个小神灵,而且他是在自然以内作为能量的一种式样,跟其他的式样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那么交互作用乃是每一种人类关系所不可避免的特性。思维,甚至哲学的思维,也不例外。”③在论及感觉时又说:“感觉的性质之中,不仅包括视觉与听觉,而且包括触觉与味觉,都具有审美性质。但是,它们不是在孤立状态,而是相互联系中才具有的;不是作为简单而相互分离的实体,而是在相互作用中具有的。”④这是说的各种感觉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进一步还有感觉与其他心理机能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性,肉体之身与心灵的整体性,人的存在与自我的整体性,以及人与环境直至宇宙之间的整体性。在这样一个多层次的,即在空间上连续又在时间上连续的整体性中,人与他所在的世界就有了在审美经验中融为一体的可能,并从中获得生命的最高意义。正是由于这种植根于自然连续性中的身心一体性,人的心灵才能操纵自己的身体去实现自己的目的,在现实中产生理想,又用自己的行动把理想变成现实。

从自然中生成的人,首先是以个体的形态而存在的,这种个体的个性及其自由应该受到充分的尊重,但是任何个体的人都是存在和生活于自然和社会之中的。因此,在杜威那里,个体的人不仅与自然紧密结合着,还在人际交往和社会关系中与社会紧密结合着。作为社会存在物的人,只有在社会中才能真正成为人。“个人主义”观念在杜威思想中经历了一个重大的发展进程,其间 “个体”的概念发生了“一个非常的***”,“个体的概念完全改变了”。他说:“个体不再是完全的、完善的、已完成的、为一个完整的形式的烙印所结合起来的各个部分所组成的一个整体。所尊称为个性的东西,这时候便是一种运动着的、变化着的、分散着的、而且尤其是首创的东西,而不是一个最后的东西。”“只有心灵的变异具有社会性,用来产生更大的社会安全和更丰富的社会生活时,个体化了的心灵才能够不从一种轻蔑的意义上来认识。”①作为自然一部分的人,同时也是生活于社会之中的。“以单个的、分离的形式实现的连续性是这种生命的本质”。②这就是说,“人类和其他事物一样,同样也表明了既有直接的独特性,也有联系、关系的特性”。③“没有任何人和任何心灵仅通过独处而得到***”。④人是社会存在物,个体的生存离不开社会,也只有在社会中才能够实现其意义和价值,这就决定了个体的社会化的必要性。杜威深刻而严厉地批判了现代“商业文明”造成的“经济个人主义”对个性的压抑和抹杀,提出应当“形成一种新个性――既有内在的整合,又具备在个性赖以存在的社会中发挥作用的被释放了的功能”。这就是他的把个人与社会、个性与社会性融合起来的“新个人主义”的主张。坎贝尔认为:“杜威的经过重构的个人主义并没有忽视个体性。他没有忽视多样性的现实;但是他关注的重点在于这种多样性如何有利于共同的利益。”“在杜威看来,自我的实现源于对社会的积极参与,尤其是参与解决社会问题的创造性的事业。”⑤杜威这些对于人的个性与社会性的关系的思想,无疑是十分深刻而精辟的。

在杜威看来,人性不是不可改变,而是具有可塑性。在《人性改变吗?》中,杜威针对那些主张人性不变的观点明确指出:“人性的确改变”⑥;“文明本身便是人性的改变之结果。”他认为:“关于人性的无限制的可塑性的看法是正确的。”⑦在他看来,正如自然本身在其连续性中生长发展一样,从自然界继承了这种生成性本质的人也具有可塑性。基于这种可塑性,人才在与环境的交互作用的经验中得以成长、发展和进步。在这里,造成这种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人在探究性的情境中发挥“理智”和“智慧”对不断改善的目的的追求。正是出于对人性可塑性的认识,杜威才把“生长”确立为自然发展的最高目标,把自己对于价值的终极关怀寄托在这种可变的“生长”之上。这实际上就揭示了人和人性的生态生成性的本质。

最后,涉及美学,杜威不仅把作为自然发展顶点的艺术归根于人与自然环境交互作用形成的“一个经验”,从而把艺术看做人对自然能动作用的产物,而且还认为人是“使用艺术的存在物”,这无疑是一个关于人的极为重要的观点。杜威认可柏格森(Henri Bergson)把人叫做“制造工”的观点,认为人是制造工具的动物。杜威强调人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应该运用智慧找到与目的一致的工具和方法,而艺术正是以目的与方法高度一致为特征的。人应力求使自己的行为和活动艺术化,因此人就成了使用艺术的存在物。他说:“那种将人看成是使用艺术的存在物的观念,既是构成人类与人类之外自然之区别,也是构成人类与自然联结之纽带的基础。一旦艺术作为人的独特特征的观念被确认,那么,只要人类没有完全堕落到野蛮状态,不仅继续使用就艺术,而且发明新艺术的可能性就会成为人类的指导性思想。尽管由于在艺术的力量被充分认识之前所建立的传统阻止人们对这一事实的认识,科学本身却是一个产生和使用其他艺术的核心艺术。”⑧把人看做“使用艺术的存在物”,表达了杜威对人的理性、智慧和能力的最高期许,也体现了他希望把艺术带到生活的一切领域,特别是带到改变世界的行动之中的希望。通过艺术这个“人类与自然联结之纽带的基础”,人类与自然的协调及和谐的理想最终会变成现实。人不仅有理想,而且是“力行的理想主义者”,他要在实现理想的行动中实现自己的可能。在此,可以看到杜威对于自然发展和人性全面生成的热忱信念。

对于人的能动性,杜威既高度重视而又处处警惕。比如,他在指出人对“主观主义”的认识所具有的***作用的同时,还警告人们在实践中避免主观主义。他指出:“这样经常地强调改变我们自己而不注意改变我们在其中生活的这个世界,在我看来,就是‘主观主义’中值得我们反对的东西的实质。”“这丝毫也不意味着,改变个人的态度,改变‘主体’的性向并不重要。反之,在任何改变环境条件的企***中都包括有这一类的改变。但是把改变自我当做是一个目的来加以培养和珍视和把改变自我当作一个手段,通过行动来改变客观条件,这两者是截然不同的。”①这就是说,人在重视改变客观世界的同时,也要重视“改变自我”,而不能固步自封,应当永远保持一种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尽管杜威的民主主义观念已经超越了流行的民主***治模式,他仍然清醒地指出:“作为生活方式的民主主义不能站着不动。如果它要继续存在,它亦应往前走,去适应当前的和即将到来的变化。”②在流行的民主模式遭到尖锐质疑的今天,杜威对于民主主义的这种开放心态是十分可贵的,其中蕴含着对于人性进步的深沉关怀。

三、在人与环境交互作用中生成并作为人的生命存在的“经验”

生意经验篇2

[关键词]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 基本经验 发展

[中***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3)15-0066-02

每个公民都是生存于国家这个社会共同体中间的,这就要求每个公民都需要具有与这个国家相符合的公民意识。改革开放至今,特别是随着改革的深入,社会利益变化由此引起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巨大变化,这也使得每个公民开始逐渐重视公民的个体价值和利益,并且在现实社会中越来越加以强调。

一、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经验及启示

1.要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坚持主体性原则,重视大学生个体在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作用和价值。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过程中大学生不仅作为客体接受公民意识教育和培养,而且主动获取关于公民的认识和观念,最终才能内化。现阶段各高校在研究和观察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思想意识形成规律方面已经取得了值得继续发扬的成功经验,于是开始关注大学生个人发展需要,并开始重视让大学生在公民意识培养的过程中能够按照国家和社会要求进行自我教育。随着经济、社会及文化的发展,特别是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大学生面对各种各样的复杂环境,这就要求不仅要强调学校的作用,更要强调大学生主体的***能力,使其发挥主观能动性,这是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2.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一定要遵循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规律,在此基础上针对大学生自身特点及所处环境特点进行培养机制的建立及发展。只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遵循这一规律,才能实现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价值,也才能使得大学生有效地内化国家及社会要求的公民意识。公民意识培养的基本规律是建立在公民意识内在矛盾基础上,这就是社会要求的现代公民思想意识与社会成员思想意识之间存在的矛盾,体现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上就是国家、社会要求的公民意识与大学生思想意识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也贯穿于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始终。这样就要求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遵循这一规律,注意大学生群体的特点,这也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须在现阶段仍继续遵循的基本经验和启示。

3.随着时展,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方法应不断创新。公民意识培养方法是为了使得公民能够将公民意识内化为自身意识的手段和行为,这种培养也是解决上述基本矛盾的根本手段。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最为常用的方法是理论教育法、实践教育法、形象教育法、典型教育法、隐性教育法、自我教育法等等。现阶段这些方法的选择和应用要注意综合运用,以便产生合力和整体效益。这要求进行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时,方法上既要有针对性也要有创新性。互联网的运用等就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创新的体现,这是现阶段培养需要借鉴的经验。

4.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环境逐渐优化。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3]公民意识的形成受到环境的影响,使得公民在潜意识中形成公民意识,所以环境的建设和优化十分重要。培养环境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形成的外因,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不可缺少的条件,不具备一定的外部条件,事物也不会发展变化。[4]因此,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中,要重视培养环境的优化和有效利用,这样才能增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效果。这里边的环境不仅指宏观环境,如***治、经济、社会及文化制度等,还有微观环境,如学校、家庭和社会环境等,优化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的经验就是充分发挥环境的积极因素。

二、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根本途径

1.开辟各种途径进行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在此基础上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构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1)积极发挥思想***治教育理论课在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训中的作用,这也是我国社会主义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教育、民族精神及国家安全意识教育、法纪意识教育、开拓创新观念教育等等,这些都是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通过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和活动来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这对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具有潜在的巨大价值和巨大影响力,校园文化活动可以将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掩藏其中,通过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为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开展。(3)通过大学生多种社会实践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内化。大学生社会实践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有效手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和价值。这些实践活动包括青年志愿者活动、社会调查和参观考察等等,这样的公民意识培养才更加具有影响力,以便促进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效果更为有效地发挥。[5]在此基础上对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内容进行调整,并且一定要使得其与时俱进。

2.加强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科学管理。(1)在思想***治教育机构中成立公民意识教育的***部门,并能够成立公民意识教育的领导机构,在此基础上构建和完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相关规则和制度,并要成立专门机构来执行,开展有系统的、有保障的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2)加强高校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学习等管理,这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重要途径。这就要求一是在学校的日常管理中要将大学生的主体地位加以体现,培养其民主责任意识和法治意识;二是学校相关管理制度和规章的出台要广泛征求大学生的意见,潜移默化培养其具体的公民意识;三是在学校管理中,要发挥学生自治组织的作用,并在学生自治组织内部施行民主管理,这样可以逐步培养大学生的民主意识。

3.创新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方式与方法。(1)显性与隐性方法相结合。强调上述显性研究方法如课堂教育等外,还需要结合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日常管理等隐性教育,这样才能更好地进行公民意识培养。隐性教育更加有利于公民意识的内化。(2)个性与共性相结合。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要注意公民意识培养的共同性,还要发挥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自身特殊性,发挥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3)自律与他律相结合。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不仅是一个公民意识内化的过程,还是外部教育强制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自律与他律相结合。(4)传统和现代方法相结合。传统教育包括课堂教育等,而现代教育则包括网络教育等,这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这就需要把传统教育手段融入现代教育之中,这样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7](5)实践教育与理论教育相结合。理论教育是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的主要途径,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实践教育的重要性在逐渐增加,可以更加有效地促进公民意识培养效果。[8]

现阶段全球化的快速发展,使得大学生逐渐接触更多的信息,使得其公民意识的培养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越来越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因此,要在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中更加注重公民身份意识与内涵的教育,这种教育基础下能够使学生公民意识觉醒、内化,让大学生认同公民身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等。此外,还要逐渐增加宪法意识和权利意识教育以及大学生参与意识的比重,这也是公民意识逐渐发展的要求,[9]是公民意识现代转型的需要,也是目前我国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一直所欠缺和存在的问题。

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需要建立相关的培养机制,进行科学合理的培养。大学生公民意识培养机制就是公民意识受到内部或者外部因素影响而形成的运转方式。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形成要通过内化和外化两个过程:内化就是将公民意识的相关内容内化到个体意识之中;外化就是将外部的公民意识要求转化为个人的行为及习惯。[10]这就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并且在***策制定上予以更多的倾斜和重视。

[ 参 考 文 献 ]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0.

[2] 宋新海.公民意识的养成及其当代意义[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9,(2):149.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

[4] 赵家祥,聂锦芳,张立波.马克思主义哲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153.

[5] 詹木生.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的理性思考[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5):169-171.

[6] 龚建萍.高校德育中的大学生公民意识培育[J].思想***治教育研究,2009,(2):89-91.

[7] 谢安国.当代大学生公民意识现状成因及教育对策探析[J].兰州学刊,2009,(9):163-165.

[8] 李尚旗.大学生公民意识教育及其路径选择[J].学校***建与思想***治教育,2010,(2):36-38.

生意经验篇3

关键词:心灵;自然连续性;生态整体性;审美经验;节奏;身体美学

中***分类号:1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604(2012)05—0006—07

在为《人的问题》文集写的前言中,杜威说:“哲学中发展起来的心物区分论,把所谓观念的和精神抬高到存在的顶点,而把所谓物质的和世俗的东西则降到最低的地位,这种理论是阶级的、经济的和***治的区分之反映”。这种区分在美学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审美和艺术被认定为属于高高悬浮于物质生活之上的精神世界。传统哲学中这种物质和精神分离、心灵和肉体对立的二元论,是杜威哲学着力批判并力求解决的问题。杜威的经验论美学使审美和美学从精神的山顶落到了物质的大地之上,这对人而言,就是从心灵(精神)回到了作为肉身的身体存在,回到心灵与肉身相互交融共生的生命真实之中。这个回归,对于流行的传统美学观念来说,乃是一个具有返本归真意义的拨正。流行的传统美学极力宣扬审美和艺术的精神性,而把身体的因素加以驱逐,甚至简单地归之于粗俗的。由此出发,人类审美生活中那许多有身体参与并首先给身体以愉悦的活动形态,更是一直被视为娱乐而排除在审美之外。这种把审美悬置于精神领域的观念,使审美脱离了存在于自然连续性中的生命本源和生态根基,遮蔽了自己的理论视野,更不能正确认识审美的生态本性和生态功能。为了纠正这种传统的偏向,有必要深入理解杜威经验论美学关于审美中心身关系的论述所具有的生态内涵。

一、从心灵和自然界的连续性认识心灵与身体的整体关联

要讨论心灵与身体的关系,首先得明白什么是心灵。杜威从与“感触”的区别来说明心灵的特征,认为感触是一切有主动性的动物都有的“精神物理”的能力,但还不是心灵。“‘心灵’也是一个有感触的动物所具有的一个附加的特性,这时候,他已经达到有了语言、有了互相沟通那样一种与其他有生命的动物交互作用的组织状态。于是感触所具有的各种性质就变成对外在事物的客观区别,对过去和未来的事物都有着重要意义的了。事物有着这样一种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下,有着质的差别的各种感触不仅仅为机体所享有,而且对于可观的差别也有着重要的意义;事物的这种状态就是心灵。感触不再只是被感触到。它们具有意义而且产生意义;它记录过去和预测未来。”这段话既说明了心灵的生成,更说明了心灵的特殊内涵:第一,它能区分各种事物及其性质;第二,它把握了事物的意义,因而能够进行价值判断和选择;第三,它能把握事物的变化与发展,因而可以“记录过去和预测未来”。具备了这几个特殊内涵,心灵就成了人的生命的罗盘,也就是人的灵魂。

在《确定性的寻求》中,杜威对心灵做了更为明确的解释。他说:“心灵不再是从外边静观世界和在自足观照的快乐中得到至上满足的旁观者。心灵是自然以内,成为自然本身前进过程中的一个部分了。心灵之所以是心灵,是因为变化已经是在指导的方式之下发生的而且还产生了一种从疑难混乱转为清晰、解决和安定这样指向一个明确方向的运动。”

杜威从自然的连续性来认识身心结构的生成。他说:“身心的结构就是按照它存在其中的这个世界的结构发展出来,所以身心就会很自然地发现它的某些结构部分和自然是吻合的、一致的,而且也发现自然的某些方面和它本身是吻合的、一致的。”这样就出现了“自然、生命和心灵之间彼此适应的情况”。正是在自然的连续性中,才生成了身心之间密切关联、共生共融和相互统一的结构。

但是无论是神学还是哲学的传统中,心灵都往往被看作是肉体之外的***的存在,由此产生了各种独尊精神而鄙视身体的学说。杜威认为,“传统的关于心灵和心的认识器官的理论断绝了心灵及其器官和自然界的连续性。从这个字面的本意来讲,心灵及其器官是超自然的或在自然以外的。于是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心身问题”。

从心灵生成的自然连续性观念出发,杜威在早期著作中就阐明了心身统一的观点。在《心灵与身体》中,他阐释了复杂的神经系统中纤维和细胞的关系,并进而得出结论说:“心理与生理有着同质的关联。精神与神经系统有着怎样的关系,它就与神经系统的所有部分都有着相同形式的关系。大脑和脊髓都是精神器官,脊髓与神经纤维的外周末梢也都是精神器官。毫无疑问,大脑与精神生活有着最为密切、最有影响力的关联,但这个关联和‘神经系统任意其他部分与精神的关联’是同质的。这使得我们只有以下唯一的取舍:要么身体与心灵没有任何关系,要么心灵通过神经系统出现在身体的每个部分。这意味着,精神根植于身体之内”。由于“精神在身体中的固有性”,“因而精神根植于身体,指导身体朝着某个特定目标前进。精神不仅是固有的,而且是目的论地固有的”。

杜威还说:“我们的结论是:心灵内在于身体之中,内在地指导它朝向某个目标。为了这个目标而选择某些活动,回应某些活动,克制另一些活动,调节和整合复杂的整体,如此这般借助于最简单、最经济的途径来实现被选中的目标。所以我们发现,在最简单的神经活动中,蕴含着某些超越于物质之上的范畴。”“在神经活动中,我们发现了目的论范畴。”这就是说,精神的调节作用乃是一种“目的性调节”。从精神与自然的连续性的观念出发,杜威进一步指出,神经活动的目的性的根源在于自然的目的性。“不仅神经系统的结构是如此,从而产生目的论行为,并且自然结构本身也是如此,从而产生这个特殊种类的目的论行为。”“自然界自始至终都是目的论的。”在杜威看来,精神活动作为一种最经济的调节活动,使人的行动能够更加有效地达到目的。他在另外的地方说得更明白:“生物学的观点使我们确信,心灵,不管它可能是其他任何东西,至少它是一种便于我们为生活过程中的目的而控制环境的器官。”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这实际上就是自然界本来通过复杂的信息交换进行的“目的性调节”在生物进化中达到的高度敏捷化而经济有效的机制。

杜威还阐释了精神活动中各种专门化器官相互分工而又依赖的关系。他说:“有时,也许会发现某个部分在单独发挥作用;但我们总会发现(除非这是一个病态行为),这个部分有着相对依赖性。允许特殊部分运作一定数量的原创和自主活动,是事先声明目标的最佳途径。明显的依赖性恰恰证明了生命的彻底目的论性质。依赖性表明了劳动的分界,目的是为了使整个任务,使生命的发展更加经济。”这种依赖性当然也存在于心灵与身体之间。

但是,“心灵不仅指导和聚焦于生命活动,而且还将把这些活动转变为超越它们的东西。可以说,心灵遵照身体的暗示实现自身。心灵不仅内在于身体,构成身体的整体与目的;而且还超越了身体,它依照心理目的而改变身体活动”。因此,心灵在内在于身体的同时还具有对身体的超越性。对心灵与身体之间的这种内在性和超越性,杜威做了更充分的论述。他说:“心灵内在于身体,因为心灵把身体当作其器官工具。”“身体之所以是心灵的器官,是因为心灵通过器官报答并实现了自身的本质。”“身体作为心灵的器官,正是由于心灵使身体成为其器官。……身体作为心灵的器官,是心灵自身的激活与创造活动的结果。简言之,心灵内在于身体的原因不在于它是纯粹作为肉体的身体,而是由于它的超越性使它在身体中表达并展现了它的本质。”在杜威看来,“心灵是一个活生生的力量,已经并继续把身体构建为它自身的机制。”“心灵构建了一个机制,通过那个机制,心灵能够直接认知自身知识的片段并把它们把握成为一个表征整体,而不必费力地去收集与拼凑那些片段。通过那个机制,心灵可以直接行动。事实上这是精神的自动机制,永不停息,不知疲倦地去实践与心灵需要相符合的要求。”

诚如杜威在《新伦理学》中所说:“心灵既不是相互隔开的盒子,也不是各自***的权力部门。”对于人这样的“活的生物”来说,心灵存在于肉体之中并且赋予肉体以灵魂,引导和调节这生命的感受和行动,驱使生命通过行动去实现自己的发展。尽管杜威对于自然界本身的目的性的认识后来有所变化,但是心灵的目的性却是它的本质所在,这是杜威所明确肯定的。正是这样一种身心统一论,构成了他的经验论美学中心理学的重要内容。

二、“活的生物”与环境交互作用生成的经验是身心结合的产物

心灵存在于“活的生物”的身体之中,它的内在性、依赖性和超越性等特征必然要深刻影响经验的形成,并在经验中表现出来。

杜威说:“经验是实实在在的,而不是抽象的。心理生活是经验最充实、最深刻、最丰富的证明。”精神就活动在经验的心理生活之中,“在别的地方是找不到精神生命的。”针对传统学说主张心灵是从物理的和社会的事物世界以外去观察或把握对象的东西的观点,杜威明确指出:“心灵是一个参与者,与其他事物交互发生作用,而当这种交互作用是在一种明确的方式之中被控制着的时候,心灵便认知了这些事物”。作为有机体的人是通过经验来认识事物和环境的,心理生活在经验之中,而经验作为“做”与“受”的统一是以“做”即行动为前提的。“如果我们用排除改变环境的动作的办法来解说‘心理’一词,单纯心理的东西在实际上就不能解决疑难,澄清混乱现象。至多只能产生一种安定感——这是逃避现实世界,培养幻想所获得的最好结果。”在经验与行动的这种关系中,身体与心理和心灵之问的密切联系就表现出来了,因为行动离不开身体,它是身体受到心灵的驱动而发生的。由于行动对环境的改变,心灵也会发生变化。这是因为,“只有当间接地改变了一个人和他的环境的实际关系时,才能改变一个人的欲望和意向本身”。在改变环境的行动(实践)中,心灵就是这样互动共生的。

思维是心灵的重要功能,它不仅离不开大脑,也联系着大脑之外的身体和身体的行动。杜威说:“思维就是在有意地指导下从有问题的情境向安全可靠的情境实际过度的过程。并没有一种分割的,独自具有思维功能的‘心灵’;对思维的这种看法势必要假定有一种超自然的神秘力量干预者自然以内的事情。思维乃是在促使有问题的情境过渡到安全清晰情境时所采取的一系列的反应行为中的一种方式。”思维尚且如此离不开身体,何况心灵中的其他因素。

正是在人的实践和行动中,心灵与身体相互融合而形成的生命的整体性才最充分地表现出来,心灵的能动超越性也必然展示在经验之中。杜威在《哲学光复的必要》中说:“人所必须解决的问题是适应他周围所发生的变迁以便使这些变迁朝着为他将来的活动所需要的方向走。如果人的生活是由环境来供养,那它只能是环境的平平稳稳的发散。人必须奋斗,就是说必须利用环境所给予的直接支持,去间接地造成别种变迁。从这种意义上来说,生活是通过控制环境来进行的。它的活动必然要改变他周围的那些变化,它们必然使有害他的事件变成无害的事件,使无害的事件变成有助的因素或变成新面貌的苞蕾。”自然中的可能性是多种多样的,为了发展自己的生命,人就得通过选择和行动去实现其中对自己有利的一种。使可能性变成现实,必须通过“操作”。杜威说:“我们实现这种可能性时不是通过一个外在地对自然加以思考的心灵,而是通过一种在自然以内所进行的操作;这种操作使得自然产生了许多新的关系而这些新的关系优势在产生心得个别对象的过程中所概括出来的。自然具有可理解的条理的程度要看借我们自己外部操作去实现包括在自然中的潜能的程度而定。”毫无疑义,操作绝不是心灵独自可以进行的。

在这里,杜威再次强调了心灵与自然的连续性。在谈到人对自己与环境的关系进行控制的能动性时,杜威说:“很清楚,我们在有意识的控制方面,在以对事物之联系的知觉去指导行为方面,还未达到充分发展的水平。我们不可能把有机的生命和心灵同自然界分割开来,而不同时也把自然界同生命和心灵分割开来”。它强调的依然是生命、心灵和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与心灵联系在一起的不仅是作为人的肉身的身体,还包括那个与这个肉身只隔着一层皮的自然。在杜威看来,经验就是人与自然交互作用的结果,在心灵的带领下,人不断扩展着自己与自然交互作用的广度和深度。这样看来,整个经验都弥漫和渗透着心灵的神韵,这神韵又内在于身体与自然的肉身。在心灵与自然的连续性中,作为“活的生物”的人的身体,正是由于心灵而成为自然发展的最高峰。心灵使人从动物中提升起来,它的超越性的内涵绝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以其固有的对于身体的内在性来与身体发生更加密切有机的关联。这使人想起惠特曼的诗。这个旷古未有的身体的歌者在一首题为《我歌唱带电的肉体》的诗中写道:“肉体若不是灵魂,灵魂又是什么?”所谓“灵魂”是与肉体一起生成的,它引导了肉体的生成,并且灌注于肉体及其行动之中。

三、审美经验和艺术是心身互动融合生命状态的生动表现

既然一切经验都是渗透着心灵因素的身体的体验,那么作为把生命内涵表现得最完满生动的审美经验和艺术就更应该是这样的了。

杜威认为“艺术由生命过程本身所预示”,又说“审美的重现,是生命的、生理学的、功能性的”,那么,作为审美经验的集中表现的艺术也就必然最充分而生动地蕴含和表现了生命过程中心身交融统一的关系。由于各种原因,人常常不能发现一个经验所表现的意义。“冷漠与迟钝在对象外建了一个外壳,将这种表现藏起来。熟悉导致不关心,偏见使我们目盲;自负使人倒拿望远镜,将对象的重要性看小,而将自我的重要性夸大。艺术解开了隐藏所经验事物之表现性的外衣;它催促我们不再处于日常的松弛状态,使我们在体验我们周围世界的多样性质与形式的快乐中忘却自身。”杜威说“艺术解开了隐藏所经验事物之表现性的外衣”,这可以说是有关艺术中身体与心灵关系的一个隐喻。所谓“外衣”是有意用来表现心灵的,但它可能只是一种外在的装点和伪饰。艺术的形式对其生命意蕴的表现是直接的,是无伪的,这就像的身体对心灵的表现一样。从古代希腊到文艺复兴直至近代的造型艺术,不但身体的表情性越来越重要和直接,而且不绝如缕地高唱着身体之歌——这些身体之歌表达着心灵的生命追求。且看雕塑《拉奥孔》和罗丹的《思想者》,不仅身体的姿势,就连每一条肌肉都以其特殊的张力触目惊心地表达着人物的心灵。艺术的这种表现性说明,它的表现性必须以物化的“身体”——一种类生命的形式——为直接的载体和媒介。正是艺术的这种类似生命形式的特征表明了身体及其类似物对于审美表现的重要意义。正是因为艺术有身体,才使审美具有知觉性。

经验中心灵和身体的统一性还在情感中得到更为充分而生动的体现。杜威说“经验是情感性的”,而情感作为一种心理现象,或者源于身体,或者作用于身体,从而影响到身体的状态,乃至引起身体的行动。更重要的是,情感还总是要表现于身体,从面部肌肉的结构变化到肢体的运动都是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在这里,情感不只是心灵与身体之间的中介,还是一种能量的组织和转换,是艺术和审美的目的所在。杜威说,跟物质的东西的通过相互作用构成新东西不同,“情感的奇迹在于,类似的东西在经验中发生,却没有物质的运输和装配过程。情感是运动和粘合的力量。它选择适合的东西,再将所选来的东西涂上自己的色彩,因而赋予外表上不同的材料一个质的统一。因此,它在一个经验的多种多样的部分之中,并通过这些部分,提供了统一。当统一像这样被描绘时,经验就具有了审美的特征,尽管它主要不是一种审美经验”。这样的能量输送和组织,作为生命力的兴奋和调适,既需要心力也需要体力。就审美活动所追求的美感而言,无论是哪一种品格的美感——从优美感、崇高感、悲剧感、滑稽感到荒诞感——没有不与生理一身体的反应互动共生的。真正打动心灵的东西,必然也渗透和撼动身体。所谓“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描述的就是这种情景。

作为审美经验的艺术还以鲜明的个性为其特征。杜威说:“心灵在一种个体化的样式中有时也起一种建设性的作用,每一种发明,每一种艺术,无论是技术方面的、***事方面的和***治方面的艺术的改进,都是起源于一个特殊的革新者的观察和才能”;“从消极方面来讲,个性意味着某些应被克服的东西,但同时,从积极方面讲来,它又指在制度和习俗中的变化源泉而言”。从经验的角度看个体,“所尊称为个性的东西,这时候便是一种运动着的、变化着的、分散着的、而且尤其是首创的东西”。这种个性,绝不会只是心灵的孤立的存在,而必须表现于身体,也受到身体的影响。任何个性作为鲜活的个体独有的特征都有其感性的表现,因而也必然是身体的。

在论述作为艺术的“一个经验”的生长过程时,杜威就说:“经验过程就像呼吸一样,是一个取入与给出的节奏性运动”。他还谈到了节奏使经验成为整体的作用。他认为“审美性质的一般条件是客体性,意思是,它属于物理的物质与能量的世界”,进而就提出了“什么是那些深深地扎根于世界本身之中的艺术形式的形式方面的条件”的问题。从有机体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这一根本的生命事实出发,他的回答是:“我们周围世界使艺术形式的存在成为可能的第一个特征就是节奏。在诗歌、绘画、建筑和音乐存在之前,在自然中就有节奏。如果不是这样的化,作为形式的一个基本特征的节奏就将会仅仅是添加在材料上的东西,而不是材料在经验中想着自身的顶点发展的运动”。节奏是艺术形式的“第一个特征”,它的根源在自然之中。杜威说:“人对自然节奏的参与构成了一种伙伴关系:就要比为了知识的目的而对它们的观察都要亲密得多,这迟早会引导人将这种节奏强加到尚未出现的变化上。”比如在原始的舞蹈和绘画中通过对节奏的强调而使“动物生命最根本的本质得以实现。”“由于节奏的适应与和谐,“仿佛自然赋予它自然王国中的自由一样”。个体生命还可借此扩展到宇宙,使自己好像生活在宇宙的整体之中,从而产生对于宇宙的一种神秘的归属感,达到一种似乎“天人合一”的境界。这里杜威所说的使“动物生命最根本的本质得以实现”的节奏,对于艺术的审美性质具有多重的意义:首先,节奏直接表现出生命活力的动态而有秩序的本质;其次,节奏使生命的能量在运动中得到组织使之能够以最生动强烈的方式表现出生命的本质;最后,节奏在最感性的层次上体现出作为艺术的“一个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从而能够表现出最深层的自然意蕴,把人这个特殊的“活的生物”与自然之间相互沟通,趋于适应与和谐。

节奏对于艺术的这种具有本体意义的重要性,由于节奏也通过节奏,身体与心灵之间互动共生的融合和统一关系就表现得更为深刻和真切了。对于从自然中生成并且是自然的一部分的人,节奏活动是贯穿于生理的和心理的活动之中的,因而也是身体与心灵共有的运动特征和生命元素。在构成人的生命系统的生理的、心理的和意识的三个基本层面中,节奏作为普遍的中介把三者贯通起来,互动共生,相互交融,使“活的生物”成为身心共融的生命整体。这种身心共融的整体性,和由此生成的身心互动成长的共生性,正是生命发展到高级水平的生态特征。审美经验和艺术作为自然的顶峰,无疑是这种生命水平的最好表现。这样的艺术,就必然不仅作用于我们的心灵,也作用于我们的身体——一句话,要作用于我们心身共融的生命整体。

四、心身共融的整体观对于美学生态化调适的重要意义

在杜威的意识中,审美经验中心灵和身体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直接影响着经验的生命内涵及其表现品质,决定着经验是否具有审美性质。他说:“正是这种在制作或感知时所体验到的生活的完满程度,形成了是否是美的艺术的区分。”“只要在生产行动不能成为使整个生命体具有活力,不能使他在其中通过欣赏而拥有他的生活,该产品就缺少某种使它具有审美性的东西。不管他对于特殊的、有限的目的来说如何有用,它在最高的层次——直接而自由地对扩展与丰富生活做出贡献——上没有什么用处。”这里说的“生活的完满程度”和“使整个生命体具有活力”,都与身心关系的这种生态整体性直接相关——既是它的原因,也是它的表现。正是心身一体的生态整体性,赋予了人的感觉和肉体以特殊的意义,特别是在审美中,离开或者背离了这种整体性,就不能正确认识感觉和身体的地位和作用。正如杜威所说,即使拿五官感觉来说,由于“五官是活的生物藉以直接参与他周围变动着的世界的器官。在这种参与中,这个世界上的各种各样的精彩和辉煌以他经验到的性质对他实现”。

但是,流行哲学和美学的心身分离论造成了美学理论中许多有违审美实际的褊狭和谬误。杜威批判了人类社会中等级区分的制度造成的身体与心灵相分离而使感觉肤浅化的现状,说“在这种状况下,感官和身体就获得了一个坏名声”,以至于出现了“将感官的与的等同起来,将的与的等同起来”这种扭曲的道德理论。杜威的心身一体共融的观点,以其互动共生的生态整体性纠正了这种褊狭,这对于美学理论的建构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从这种心身关系的生态整体观出发,就可以看到,人作为“活的生物”而成为审美主体,乃是以身心整体的活动投入审美经验和艺术的创造和欣赏之中的。因此,审美关系绝不只是一种精神关系,审美活动也绝不只是一种精神活动,而应该也本来就是一种包括了身体和心灵在内的生命整体的关系,因此也就是一种物质与精神相综合的全面的关系。质言之,审美活动乃是人以其生命整体而与其自然和社会环境的整体之间发生的以节奏为中介的全面关系,是人这个小宇宙与他生存其间的自然大宇宙之间的具有节奏感受的经验活动。

第二,对于心身关系的这种生态整体性,杜威特别强调它的自然连续性。从这个观念出发,就必然开启了认识审美和艺术的“生物学遗传”即其自然生成本源的窗口。这样一来,不仅达尔文的进化生态学,而且他关于动物美感的观点,都会在此敞亮其对于美学的重要建设意义。通过这个窗口,审美和艺术源于自然和生物进化的生态根基展示出来,自然界作为审美活动的本体基础的大情境得以展开,审美价值的生命生成性内涵在与自然的进化生成本性的联系中得以彰显。因此,美学就回到了它植根其中并在此发育生长的生命家园。

第三,由于心灵对身体的内在性和超越性,这就理所当然地应该恢复身体在审美生活中的基础地位,在此基础上也重视心灵对于身体的积极作用。这样一来,美学研究对象的范围必然得到扩展,原来那许多突出身体参与而具有自娱性质的审美活动,像杜威为之抱不平的那许多“大众艺术”,也该受到重视,并且作为艺术巅峰得以存在和生成的大地而具有其特殊的意义。杜威的美学方法所强调的“迂回”的路径,说的就是从这些“大地”艺术出发去认识山峰。杜威美学所展示的从“一般经验”到“审美经验”和作为“一个经验”的“艺术”再到“美的艺术”的思维线索,以及他的几乎覆盖了人类所有生活领域的“大艺术观”,还有他的关于把人类各种活动都艺术化的理想,就会从这个空前广阔的美学视野生发出来。至此,美学才真正回到了柏拉***说的“涵盖一切”的学问的境域。这个研究对象范围的扩展,还必然带来对审美活动的本体特征和生态本性的更为真切的认识,以至触及整个美学基本理论结构的改造。

第四,对心身关系的生态整体性的肯定,有助于更加深入而全面地认识审美和艺术的功能。流行的美学把审美的功能仅仅限定在精神一心灵的领域,这肯定有违审美生活的事实。审美对于身体的作用和身体在审美中的作用,不仅充分表现在原始时代的艺术活动中,在现代艺术的活动中也是不容轻视的事实。在中国古代审美文化中,音乐、舞蹈和诗歌、书画的活动不仅愉悦性情,而且有助于美体健身,这已经是一个传统,至今还在发扬光大。杜威自己从事“压力山大技巧”的训练而恢复健康的经历也是很好的证明。在论及心理的功能定位时,杜威说:“越是低级的功能,其定位越是完善而详尽。功能的范围越宽广,必然性程度越高,它的定位就越完善,空间越是确定。因此,呼吸、消化、吞咽等必要的只含有间接心理意义的生命活动,拥有相当确定而彻底的定位中枢;而高级活动,如行走、说话、阅读和写作等诸多更为复杂的活动,拥有更不确定的定位中枢”。循着这个思路,人们津津乐道的通过审美实现“人的自然化”,不是也应该在向“低级的功能”的沉潜和积淀中才可能真正实现吗?如果说艺术和审美要为人的生命的生态优化做出贡献的话,那么就必须始终坚持身心关系的生态整体性的原则。

生意经验篇4

论文摘要:认知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哲学基础,随着研究的深入,认知语言学也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本文综合论述了认知语言学的哲学基础,旨在进一步强调哲学对认知语言学发展的重要性及对语言教学的指导作用。

0 引言

认知语言学是近十几年来国际理论语言学界新兴的一个语言学学派或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其成熟的标志是第一次国际认知语言学会议在德国杜伊斯堡的召开和1990 年《认知语言学》杂志(Cognitive Linguistics)的出版。认知语言学是在反对以生成语法为首的主流语言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在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上都与主流语言学有很大差别。传统的客观主义哲学观与人类对范畴的认识不相符合,也无法建立起一个有效地解释人类认知和语言的意义的理论,因此认知语言学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之上要提出自己的新的哲学观点——经验现实主义。

1 认知语言学哲学基础

客观主义认为,人的语言和思维中所运用的符号对应于外部世界的实体和范畴,符号通过与外部世界的事物之间约定俗成的对应关系获取意义。这样形成的符号体系是外部世界的再现(representation),是客观现实的映射。客观主义这还将人的心理活动中包含想象色彩的成分全部剔除在外,比如隐喻、借代、主观意象(mental imagery)等都不应该进入人的概念领域(realm of concepts)。总之,客观主义者认为人的理性虽然来自对物质世界的感知,但理性不受人自身的生物功能和外部世界特性的制约,人的思维和推理是大脑中概念和理念(ideas)之间的关系运算,是绝对抽象的,无形体的(disembodied)。他们错误地将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截然分开,认为理性、思维、观念、理解是自主的,不受人的生理和物理环境的制约,人类心智是脱离主体的,超验的,不依赖认识主体的身体经验及其与客观世界的相互作用。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研究的深入,人类学、心理学、语言学等对“概念范畴”(conceptual categories)进行了广泛和深入的研究,并提出了关于范畴、意义、思维和推理与以前不同非客观主义(non-objectivism)的观点。他们称之为经验现实主义或简称经验主义(experiential realism, experientialism)。这里的经验是指由人的身体构造以及与外部世界互动的基本感觉——运动经验和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有意义的范畴结构和意向***式。经验主义认知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思维是不能脱离形体的(embodied),即用来连接概念系统的结构来自于身体经验,并依据身体经验而有意义;(2)思维是想象的(imaginative),因为那些不是直接来源于经验的概念是运用隐喻、转喻和心理意向的结果,这种想象力也不是脱离形体的,因为隐喻、转喻和意向都是以经验为基础的;(3)语言符号不是对应于客观的外部世界,而是与认知参与下形成的概念结构相一致。意义与推理也是基于以上概念结构与认知模式;(4)思维具有完型特征(gestalt properties),学习和记忆的认知过程依靠完型结构,而不是抽象符号的机械运算。

在经验现实主义哲学观里,意义被视为是最关键的,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词语(linguistic expression)和词语所传达的概念是怎样获取意义的。经验现实主义认为,意义和意义的结构都产生于我们的生活经验,包括身体经验、社会经验和文化经验等。我们生活于其中的世界和我们作为生物体的特殊身体构造决定了有些经验是先于概念的产生就有自己的内在结构的。概念之先结构主要包括两类:一为基本层次结构,一为意向***式结构。认知模式与这两种概念之先结构相映衬,并由此获得自己的意义。

生意经验篇5

关键词:杜威;经验;主动性;连续性;交互性

中***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5-0165-02

20世纪初,美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杜威,曾在其众多的教育著作中,都提到了“经验”一词,杜威对经验概念的理解与传统哲学中的经验概念截然不同,这也为他的教育观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此,对杜威“经验”概念的研究历来经久不衰,下面我将从四个方面来论述杜威的“经验”概念。

一、经验的内涵

何为经验?杜威认为经验是“有机体与环境的互动过程,就是人和环境打交道的自然的社会的过程”[1]。也就是经验是一种主动与被动相结合的过程――“从主动的方面看,经验是尝试;从被动的方面看,经验是经受”。[2]经验的这两个阶段既包括活动本身,还强调活动对人所带来的结果。同时,杜威理解的经验也是“它和与它类似的生活和历史一样,总之包括各种能经验的过程”。[3]这个过程在它自身里面含有结合和组织的原理,是一个运用感性和理性的智慧过程;这个过程也是指导人们要学会反思,反思内化于自己的经验,内化的经验也就是人们从实践当中学习和感受到的,从而突出了实践的重要性。

二、经验的外延

“在外延上,经验包括了时间上人类古往今来的一切文明成果,空间上,包括了人类生活所需的感官、心智,及其得以延伸的手段和工具”[4]。经验不再是人们一般认为的直接经验,而是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为一体。首先,经验不仅仅是一种认识,它还含有理性的因素,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伴随着行为或行动的理性认识和实践行动,除此之外,经验还涵盖着人们经历某事时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等情感的、意志的非理性因素。其次,杜威将其“经验思想”运用于教育中,提出了“教育即经验改造”、“从做中学”等教育思想,在这些思想中,杜威指出,理性不再是经验以外的东西,而是包含于经验之内,正是思维和理性使得经验得到持续不断地改造,所以学生在学校里学的不仅仅是客观的书本知识,而是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各种因素;所以,学生主动性的充分发挥是杜威“经验改造”的最高追求,也是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所在。

三、经验中人的主动性

杜威的经验思想否定了传统意义上老师拿着教材向学生灌输知识的这样一种场景。他提倡:老师应以指导者代替权威者的角色,要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学生经验和知识的组织,从而使经验的改造和学生的成长更有成效地连接起来,促进学生持续性地发展。这里的经验概念不仅指人的被动方面或主观感受,还包括了人的主动性。人在经验的过程中,不仅受着环境的塑造,还存在着对环境的主动改造。因此,杜威对经验的改造不仅克服了传统经验缺乏科学的狭隘性,***了经验,也克服了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的分离,使经验真正回归生活世界,回归到人们的生活之中。

四、经验的衡量标准――连续性和交互性

理解了杜威阐释的什么是经验后,我不禁产生了一个疑问:人类的所有经验是否都有教育价值?――也就是衡量经验的标准是什么。杜威说,“连续性和交互作用彼此积极生动的结合是衡量经验的教育意义和教育价值的标准”[5]。这里的种种情境不仅仅是过去的经验,也包括从过去经验中采纳的值得今后教学借鉴的某些因素,同时这些经验根据实际需要,被教育者不断地改造、吸收和扬弃,这就是连续性的经验,它具有生成性和方向性。

生成性指连续性的经验随着时间的推进,这些经过实践检验过的经验,会重新在教育者和学生大脑中生成,生成的经验对未来更具指导性和价值性;方向性就是经验的生长方向,它可以朝好的方向发展,也可以朝坏的方向发展。那么,对未成年者来说,其经验的生长和改造到底由谁指导?“教育者的任务就在于看到一种经验所指引的方向。”[6]这里教师扮演的角色就是儿童的指导者和引路人,他们能用其较为丰富的见识去引导学生组织经验的各种条件,创造一些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创造性的经验情境,帮助未成年者更好地成长。“因此连续性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经验的连续性不仅仅是涉及时空的,也存在一个经验的内容与方向的连续性问题”。[7]

经验的交互性,指有机体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人本来就是社会性的产物,既需要适应周围的环境,但也不能被周围的环境完全束缚,就是人也具有主观能动性,能够创造性地改造环境。因此,我们的教育应该把人当作真正的人来对待,这意味着教育者应遵循未成年者的身心发展规律,时刻关注他们的兴趣和需要,从而更好地发挥未成年者参与教育过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是素质教育与传统教育的区别所在,“传统教育的问题,不在于它着重控制经验的外在条件,而在于对也能决定要有什么样的经验的内在因素太少注意”。[8]

同时经验的交互性也强调经验过程中“客观条件”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某些可能的限度内可由教育者加以调整的客观条件,“它包括同个人发生交互作用的各种资料,而最为重要的是个人所参与的各种情境的整个社会的结构”。[9]因此,教育者要时刻注意自己的语调、手势以及可能给未成年者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客观因素。这也提醒所有教育者,不要随意选择教育影响物,其选择的基础就是随时随地观察和了解学生的内在需要和能力。

综上所述,杜威的“经验”概念具有丰富的内涵,它包括知情意行诸多方面,是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同时经验对教育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虽然其不直接等同于教育。因为“教育是在经验中、由于经验和为着经验的一种发展过程”。[10]这启发教育者们教育不是简单的经验积累。这也是杜威提出“教育就是经验的改造或改组”[11]的基础。但是“经验的改造”具有连续性和交互性,即随着人们一天天日新月异的经验改造,每个人生长和改造的目标会更有目的性,会朝着更好的方向生长,从而人们的经验和人生才会更加丰富和饱满。

参考文献:

[1][2]杜威.民主与教育[M].薛绚,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127.

[3]杜威.经验与自然[M].傅统先,译.商务印书馆,1960:10.

[4]张云.经验・民主・教育――杜威教育哲学[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79.

[5][11]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M].王承绪,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279,359,284-286.

[6][8][9] John Dewey, Experience and Education(1938),1950:29- 33,39,43-44.

[7]Israel Scheffler,Educational Liberalism and Dewey's Philosophy,From Dewey on Education:101-102.

生意经验篇6

·约翰·杜威。自然界经验经验自然主义约翰·杜威的经验观不同于现代英国经验主义的经验观。他并没有将经验视为流行病学的理性经验,而是将其视为人类历史意义上的人类行为对自然的实际力量,andlifeculture 在里面 他的 意见 这个 地基 属于 经验 谎言 在里面 这个 相互的 混合 和 相互作用 之间 成年男子 和 这个 环境 和 经验 像 这个 转化 武力 属于 自然界 是 这个 方法 和 后果 属于 人类 存在物 离去 深的 进入 自然界 和 转化 自然。 在里面 这个 过程 属于 转化 自然、经验本身因其与重要方法的内在统一而获得成长和丰富。Therefore,经验是人们的生活和实践, 和 富有的 经验 是 这个 膨胀 和 加深 属于 人民的 生活。 在…上 这个 原因 属于 经验主义的 自然主义 杜威 批评 这个 二元论 和 理性主义 属于 传统的 哲学。 他 相信 那个 符合事实的 哲学的 研究 必须 回来 到 生活 经验承担起促进经验增长和丰富人生意义的新使命。

Dewey。nature。experience。经验自然主义。

20世纪上半叶是现代西方哲学全面反思传统哲学的时代,也是新哲学理论建构的时代。哲学家们一方面批判传统的哲学二元论以及由此产生的理性主义和独断论,另一方面,他们试***在生活和实践的基础上建立一个超越二元论的统一体。约翰·杜威是最典型的思想家之一。他以改造传统哲学为使命。在杜威看来,为了改变传统哲学探索存在的方式,

必须首先改变传统哲学一贯关注先验领域的信条,使哲学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体验中。然而,现代哲学的经验论并没有改变传统哲学的探索模式。一般来说,现代哲学中的经验概念有几个特点:第一,经验仅限于认识论,认识论只是主体与认知客体之间的中介和纽带。第二,经验仅限于心理学,心理学是通过主体的各种心理要素的集合。第三,经验仅限于过去的时间,第四,经验仅限于偶然事件。第五,经验仅限于感知,这与思想有根本的不同。杜威认为,真正的经验与自然、实践和生活密切相关。杜威首先批判了现代哲学认识论将经验与自然完全分离的观点。自培根和笛卡儿以来,心物二元论已成为认识论的前提和基础人类的认知是通过经验和进一步的理性思考来感受外来事物的过程,而经验是人类感官对外来事物刺激的直接感受。特别是在现代英国经验主义中,经验已经成为一切知识的源泉和基础,“我们所有的知识都是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最终来自经验”。洛克进一步将经验分为外部经验和内部经验。外部经验主要是感觉,这是冷、热、苦、甜等概念的来源。内部经验主要是反映,反映是感知、思维、认知和推理等概念的来源。然而,感觉和内省都认为经验主要与主观和心理有关。这一概念与二元论相结合,二元论将经验与自然分离,无法获得关于自然和外来物体的普遍必然性的知识。贝克莱的存在就是被感知和休谟的怀疑论否定了自然知识的客观有效性。尽管康德的哲学在现象的范围内解决了知识的有效性问题,但经验所触及的范围仍然局限于感觉的限度。为了理解感觉之外的自由事物,我们必须依靠经验之外的其他方式。在杜威看来,这种基于心物二元论的经验观淹没了经验本身的内涵和价值,割裂了经验与自然的自然连续性,甚至成为掩盖自然本来面目的屏障。他的首要任务是恢复经验与自然的连续性,使经验成为人们改造和享受自然的有力工具。杜威认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不是笛卡儿以来现代哲学所认为的主客体、精神与物质、心与物的平行线关系,而是一种交融与塑造的关系彼此经验是二者统一的有机协调。杜威将达尔文的有机体理论和物种连续性的观点应用于他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研究“有机体与环境地区”(而不是主客体或心与物的范畴)表达人与自然的统一。在他看来,正如达尔文所理解的,无机自然和人类社会之间没有绝对的对立。它们具有连续性。人和人类社会是自然发展和进化的结果。人与自然关系最基本的事实是“有机体生活在环境中"

电子商务活动是一个与环境相互作用、相互建构的过程。"生命是在一个环境中进行的。它不仅存在于环境中,而且也因为环境而存在,并与环境相互作用。生物的生命活动不仅受其皮肤的限制。其皮下器官是与身体外部事物连接的一种手段,为了生存,它必须通过调节来适应这些外部条件n、 防御和征服在任何时候,生物都会受到周围环境的威胁。同时,在任何时候,它都必须从周围环境中吸收一些东西来满足自己的需要。生物的经验和命运注定要与其周围环境进行交换,而不是外部的,而是最内在的方式。“4也就是说,环境不是生活现实的外部。生命本身是环境的一个组成部分。皮肤不是隔离人和环境的屏障。皮肤和人体上的任何器官都是环境的延续。在环境中生活和生活意味着人的有机体必须制造通过人类行为与环境中的其他元素(阳光、空气、水、植物、动物等)进行的持续交换。从这个意义上说,人在环境中,环境也在人中。

有机体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关系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写照,体验是人在自然中的活动方式和实践方式。杜威强调“经验不仅是关于自然的,而且发生在自然中。经验不是经验,而是自然。”5也就是说,经验不是纯粹主观的,经验总是自然和事物的经验。一方面,经验是人类的经验,它受到人类经验模式的制约,而经验模式又受到交往和习俗的力量6的制约。另一方面,经验是自然的经验,而经验的主体不同于其他有机形式(习俗、习惯、权威、宗教等)是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自然界中各种物理和化学的变化。因此,杜威认为经验与自然有着天然的联系。体验不仅是一种占领自然的方式,也是一种探索和深入自然的实用手段,“它深入自然,并通过它无限扩张”。7这样,经验不再是传统哲学所描述的覆盖自然的屏障,而是人们的透入(penetrate)在杜威看来,经验和经验方法的称谓并不是传统哲学中本体论和方***的区别,而是经验与经验方法的统一。经验本身包含着经验方法“经验是接触自然、揭示自然秘密的唯一途径”杜威认为,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方法是科学家探索自然的一种手段。自然科学家从直接经验出发,通过实验、推理、微积分等过程,获得自然界的客观规律这些定律随后被直接用于经验验证。正是通过经验的方法,自然成为一个可以被认识、发现和探索的对象,自然对人类的丰富意义才得以真正揭示。

经验与经验方法的统一使经验具有动态性。在英国经验主义中,经验是通过将事物投射到感官中而形成的感官经验。这种经验是静态和被动的,而杜威的经验作为人类实践的一种方式,是动态和主动的。这种对经验的理解受到黑格尔逻辑的启发。黑格尔的逻辑学是思想本身发展的过程,是自我统一的过程,表现为内容与方法的统一。“方法不是外在的形式,而是内容和概念的灵魂”。9在黑格尔中,内容是指思想走向绝对真理的整个逻辑体系,方法是“对思想各个环节(矛盾)发展的具体认识”,10也就是说,思想不仅是自身运动的整体,而且是思想发展过程的各个环节。只有通过每一个环节,绝对观念才能充分发展,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理解自己的真理。因此,黑格尔的方法有两个特点。一方面,从它的直接性来看,它就是它自己。另一方面,与整体理念相比,它具有阶段性,与自身不同。在杜威看来,经验与经验方法的关系类似于思想内容与方法的关系。从认识论的角度看,经验不是连接和沟通主体与客体的中介。经验类似于寻求真理的活动。在这项活动的过程中,经验和经验方法是内在统一的。经验不仅是结果,也是过程。经验方法在经验过程中是积极的。因为经验方法是经验中固有的,所以经验和经验方法可以获得内在统一,体验结果与体验过程可以统一。经验具有成长性和开拓性,能够不断探索和深入自然。

。“我们利用过去的经验在未来构建新的、更好的经验。因此,经验本身就包括引导自己提高自己的过程。”。这种体验不是主体对客体的理解,而是人们具体的生活实践。在杜威看来,人在世界上并不是孤立存在的。与其他生物一样,人类也是世界上的“活的生物”(creature)。12“活的生物”(生物体)与世界(环境)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构成了生物生存和自然发展的基础,经验发生在人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它一方面与生命活动改变环境有关,另一方面也与环境对生命的作用有关。杜威强调,任何生命活动,甚至是对环境的适应,都内在地包含着改变环境的行为。发生这种行为是因为人们发现自己生活在一个不稳定的世界。构成环境的要素是动态的、复杂的,因此环境本身是动态的、多变的。环境的变化迫使生命不断调整其生存方式和转换方式。在这种互动过程中,生命改变了环境,环境塑造了生命。杜威把这个过程表述为做(doing)和受(undergoing)的统一:“活的生物”根据他们自己的生活结构,他们在环境中行动。这些行动改变了环境,使他们不得不承担这些行动的后果。环境的变化迫使生命调整自己的行为。这种“行为和经验或举止之间的密切关系构成了我们所谓的经验”。它在交织中人类开启并实践了他们的一生和历史。因此,体验是建立在生命与环境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基础上的生命活动和生命状态,在体验过程中,人们不仅要行动,还要承担。在行为和举止上,它们也包含着各种情感和情绪。虽然

的经验包括两个方面:做和接受,但这并不意味着杜威的经验主义像英国经验主义一样将二元论作为自己的哲学范式。在杜威看来,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是一种原始的、混沌的状态,即人类认识世界之前的状态。在我们认识这个世界之前,人类的生存活动(生命)已经发生了。这种对经验的理解受到威廉·詹姆士的影响。在詹姆士看来,整个世界是一个统一的“纯粹经验”世界。这种体验并不是基于洛克和休谟的二元论的主观的、缺乏连续性的体验,而是包括一切活动——流变状态意识中的事物整体体验及其关系,主体与客体、物理与心理只是纯粹体验的两个方面,“一端成为知识的主体或载体,一端成为认识者,另一端成为已知的客体”。这种经验只是一个模糊而混乱的世界。詹姆士称之为“意识流”或“主观生活之流”。在此基础上,杜威说:“经验是一个有两套含义的词,詹姆士称之为经验。“体验的范围涵盖了人类生活和历史的所有领域。它不仅是人们适应和改造多彩自然的有效手段,也是人们在应对自然过程中情感、道德和认知活动的体现。”体验“指被人们观察、恐惧和渴望的耕地、播种、收获的果实、昼夜、春秋、干湿、冷热的变化。它也指种植和收获,工作和快乐快乐、希望、恐惧、计划、求助于魔法或化学、沮丧或兴高采烈的人。“总之,经验是我们的生命,是我们创造的文化。

·杜威的经验概念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古希腊经验概念的发展。在古希腊,经验概念与人们的个人经验和生存实践密切相关。亚里士多德在人们对本草的理解始于感觉记忆“从记忆中积累经验”。对同一事物的反复记忆最终产生了这种体验的潜力。。。从经验中获得的许多关键点使人们对一种事物产生一种普遍的判断,而技术正是由此而产生的。亚里士多德并不把感觉等同于经验。感觉是认知的起点,经验是个体的知识。通过经验的积累,个人知识可以上升为作为普遍知识的技术。经验作为个人知识,不能从书本上获得,只能从个人实践中获得。此外,从词源学的角度来看,从个人实践中可以获得经验,经验具有验证、尝试和经验的意义。它不仅包括人们体验对象时的一系列动态行为,还包括这些行为发生时的各种心理感受。很明显,古希腊的经验观与现代英国的经验论是完全不同的。经验不是感官接触物体时产生的感官印象,而是人们的生活经验和从中获得的知识。英国经验主义正是因为它不把经验当作生命和经验,而是在二元论的基础上把它当作感性认识,模糊了经验原本丰富而复杂的内涵。

应该说,古希腊的经验观和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更接近。当我们谈论工作经验、学***验和宗教经验时,我们指的不是英国经验主义中的感官经验,而是与我们的实践和活动相关联的生活实践。在认知活动中,,主体和客体必须首先被设定为二元并被划分,经验是主体知道客体的媒介,客体中介是主体被动接受客体信息的反映方式。它解释了认知活动是如何可能的。在日常生活中,主体并不首先知道客体。主体与客体是相互建构、不可分割的。杜威对经验的理解揭示了主客体分离前的经验模式。它不是一种理论活动,而是一种实践活动。它不是思维中的一系列形象,而是人们在特定环境中的生存活动。

的一个简单例子可以说明杜威的经验概念:谁比居住在城市中的居民和游客对城市有更多的经验?当然,他是这个城市的居民。这并不意味着他去过更多的地方,或者有很多关于这个城市的***片,而是因为他住在这个城市。他依赖城市,与城市互动,融入城市,甚至融入城市。游客们可能已经游览了更美丽的城市风景,看到了更多关于城市的***片,但我们只能说他们所拥有的只是城市的印象。杜威的经验观与现代英国经验主义的经验观之间的差异就在这里。现代英国经验主义将经验等同于主体对客体的印象,而杜威将经验等同于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互动。真正的体验是生活、实践,以及行为和举止的不断融合和转变。杜威认为,当经验扩展到生活时,哲学研究也有了新的契机,即“借助哲学研究生活经验”。18这种新的哲学研究也需要一种新的研究方法,即经验方法。在

之前,我们已经解释了经验和经验方法的内在统一性。由于《中介》19贯穿了体验的整个过程,经验方法使体验具有增长的力量。这种方法在自然科学中很常用。杜威认为,经验方法具体包括这样一个过程:首先,认识到在确定一个物体之前的选择性行动。第二,提出获得关于对象的结论以供他人验证的过程。最后,将结论返回到日常生活中,以确认结论的有效性。将经验方法应用于哲学,将使哲学以开放的态度接受任何有用的经验或观点,从而消除哲学的任意性。然而,

从古希腊到现代的传统哲学研究并不是从经验本身出发,而是从认识中选择一个对象作为世界的基础或哲学思维的原始建构。杜威在传统哲学中将这种思维方式称为非经验方法。所谓非经验方法,是指不是从直接经验出发,而是从反思的结果出发来思考哲学问题。传统哲学中精神与物质、精神与物质、主体与客体的区别是反思的结果。传统哲学接受这种反思的结果作为哲学的前提,认为精神或物质都是世界的起源,从而引发了二元论哲学的永恒争论。在杜威看来,只要传统哲学把反思性的东西作为哲学的前提,二元论哲学的争论就永远不会结束,因为它的反思方法受到认识论门槛的限制,不能触及人类的生活实践。杜威特别指出了传统哲学的弊端:(1)传统哲学的结论与日常经验相分离,无法得到验证。(2) 传统哲学由于采用了非经验的方法,无法像自然科学那样拓展和丰富其结论的意义。(3) 更重要的是,由于哲学家们否认他们的决定的起源或基础是选择或反思的结果,传统哲学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模式,即武断的“理智主义地区”。因此,要改造传统哲学,不仅要改造传统哲学的经验观,把经验放在生存实践的基础上,而且要把经验放在生存实践的基础上在哲学研究中运用实证方法。经验法是公正对待“经验”的包容性统一的唯一途径。只有它将这个统一的整体作为哲学思想的出发点。其他方法从反思的结果出发,但反思将体验的对象和体验的活动和状态分为两部分经验主义方法不仅可以从根本上改变传统哲学的二元论,而且可以在广度和深度上拓展经验的内容,使哲学研究能够立足于更广阔的视野。杜威认为,经验方法与非经验方法的区别在于原始经验与反思经验的区别。原始经验是指粗糙的、宏观的、不精细的经验,即与人的生存实践有关的直接经验活动;内省经验是一种精细的、微观的、演绎的经验活动。它是认知活动中的理性活动,包括概念、分析、判断、推理等理性活动。前者是人们的日常生活,后者是人们的理性生活。杜威认为,原始经验是直接和主要的经验,而反思经验是第二和次要的经验。然而,原始体验和反思体验之间的差异并不是本质的区别。“这种差异是我们因最少的偶然反思而体验到的与我们因持续和规范的反思性讨论而体验到的之间的差异”。换言之,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原始体验是一种瞬间的反思,而反思体验是一种持续的、规范的反思活动。此外,杜威认为原始经验和反思经验之间也存在着连续性。一方面,通过原始经验获得的材料构成了反思性经验判断、推理和思考的对象。正是以这些材料为对象,我们才能理解对象。另一方面,需要对反思经验的结果进行验证和确认回归原始经验,使原始经验中的事物“通过这种方式或方法获得丰富和扩展的力量”。可以看出,杜威的原始经验是普通的日常生活,因为在杜威看来,原始经验不是经验本身,而是经验自然,自然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对的。在原始经验中,自然以其最自然的外观与经验互动,从中获得的反射经验应返回原始经验进行测试。在这个过程中,经验本身扩大了它的意义。因此,内省体验不仅是原始体验发展的高级阶段,也是原始体验产生意义和整合自身的一个环节。它们在内部是统一的,相互之间是连续的。

,我们可以从原始经验和反思经验的角度进一步看到自然科学研究与哲学研究的区别:自然科学研究中的经验方法从原始经验出发,通过原始经验获得二级反思经验,反思经验的结果应该在原始经验中再次得到验证。哲学研究采用非经验的方法。它不是从最初的经验开始的,而是从内省的经验开始的。它把内省经验的产物作为整个世界的绝对基础。哲学的最初基础或起源,无论是观念、主体、意识、绝对精神,还是实体、存在、物质和精神,都是反思的产物或反思经验的结果。他们不能回到原始经验中去验证,也不能“用精致的二等产品来指出和追溯原始经验中的某些东西”。因此,我们发现在自然科学研究中,经验具有实验性质。它是人们探索自然的典范。从反思活动中得出的结论是错误的,是可以纠正的。任何结论都应通过原始经验不断检验。从反思活动中得出的结论将成为我们进行控制的基础日常事物是指在日常事物中扩展使用方法的手段和工具。然而,传统的哲学研究并不具有这样的实验性质。非经验方法将哲学思维固定在反思经验上,使哲学在于反思,通过逻辑演绎成为纯粹的理性认识,冷静的分析使哲学成为自身的真理,实践和情境的任何偶然变化都与之无关。哲学世界是一个超验的世界,一个哲学家用哲学术语思考的世界,一个不需要普通人理解的世界。因此,哲学远离自然和生活,更不用说指导人们的生活实践了。

·杜威对传统哲学的分析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哲学的初衷。在这里,首先要解决的是哲学是如何起源的。哲学起源于巴门尼德还是柏拉***的思想?显然不是,他们只是后来奠定了哲学思考的基本方式。哲学是由高山学校的基础决定的吗?不,他们只是确定了后来哲学思考的对象。此外,无论是米利都学派、巴门尼德还是柏拉***,它只在特定的社会和情境中决定了这种哲学思维。事实上,哲学有一个更古老的来源。梯利认为,“哲学思想的萌芽已经出现在神话的概念中,即对神话作出某种解释的欲望”。罗素还认为神话和宗教对古希腊哲学的产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系谱学和创世说是古希腊人试***用理论解释自然和世界的尝试。那么为什么人们要解释自然和世界呢?因为“人们生活在一个危险的世界,他们必须寻求安全”。人们生活在一个动荡不安的世界。我们必须找到世界的秩序和规律,以便更好地控制世界并获得安全感。在原始社会,由于缺乏工具和技术力量,人们用神话来解释世界,并通过祈祷和祭祀的方式与超自然神和解以获得安全,从而促进了宗教的出现。后来随着人们技术水平的提高,人们发现用工具和技术面对体验世界更加安全,这促进了科学和知识的发展。宗教和科学是人们面对困难时对世界的反应方式,而哲学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称为"科学"的研究","哲学只有在理性取代幻想,,智慧取代想象,抛弃超自然动机作为解释原则,以经验事实作为探索和解释的基础。“31因此,哲学在产生之初就与人们的实际需要密切相关,以丰富人们的经验和知识,提高人们处理危险情况和解决日常生活困难的能力。然而,在后来的哲学发展中,哲学家们逐渐忘记了哲学的目的。哲学已经成为远离生活和实践的理性分析和概念演绎,对人们经验的增长和生活的丰富是无用的。杜威认为,传统哲学的思维方式是人类社会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它的出现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不应将其作为所有哲学的前提。如果哲学研究能够采用实验性的实证方法,不再以反思活动的产物为研究对象,而是以原始经验本身为研究对象,将改变传统哲学中基于理性主义的二元论和教条主义。经验主义方法使哲学不再局限于现代哲学和认识论,而是以原始经验为基础,即回归到前理性和理性的日常生活对哲学的存在和意义进行预认识和反思。当哲学与原始经验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时,任何哲学结论都必须追溯到生活经验或具体情况进行检验。哲学也变得错误和实验性,它将在未来受到考验。但正是在这种思考和测试中,我们获得了在特定情况下处理特定问题的方法。随着形势的不断增多,人们的经验将更加丰富,解决问题的方法将更加多样,人们的生存和实践能力将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将更加丰富和强大,哲学的价值和意义也随之凸显。这种哲学不是先验理性的哲学,而是生命体验的哲学。更准确地说,哲学思考本身不是目的,而是生活体验本身。它面向未来,不断增加新的体验,扩展生命的意义。杜威将他的经验哲学称为《经验自然主义》,旨在改变传统经验观的主观性和认识论特征。在杜威看来,“经验与历史、生活和文化具有相同的意义”。换句话说,体验的过程也是生活本身的过程。同时,通过对经验的概念和方法以及原始经验和反思经验的分析,杜威揭示了经验的内在动态结构。一方面,体验方法与体验的内在统一,使体验成为自身的创造力,体验成为一个活的探究过程。另一方面,原始经验与反思性经验的内在统一也反映了经验的不断成长过程,而经验又显示出其独特性总之,杜威的《经验自然主义》具有存在主义意义,体现了一种生命探索活动。通过这种探索,生活成为一个充满意义的体验过程,并不断创造各种可能性。杜威的哲学转型是在《经验自然主义》的基础上对整个西方哲学体系的重构。哲学必须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回归生活经验,承担起关注时代问题、指导生活实践、丰富生活意义的使命。

1Cornel West,《美国哲学评估》,英国帕尔格雷夫·麦克米兰,1989年,第88页。

2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68页。根据现代语法,翻译将“bottom”改为“de”。

3洛克:《人类理解论》,关文运译,第68页。

4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12页。

5杜威:《经验与自然》,译本。傅统先,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大学,2005年,第3页。

6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12页。

7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3-4页。

8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p。1.

9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5年,第427页。

10黑格尔:《小逻辑》,贺麟译,第422页。

11John Dewey,《哲学的重建》,New York:亨利·霍尔特公司,1920年,第95页38

12杜威:《艺术即经验》,高建平译,第3页。

13John Dewey,《哲学中的重建》,第86页。

14威廉·詹姆士:彻底的经验主义,庞景仁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年,第2-3页。

15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8页。

16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8页。

1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彭吴寿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年,第1-2页。

18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26页。

的19个“中介”是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一个概念,它指的是真理在充分展现自己时所经历的中间环节。黑格尔认为,这些中介并非毫无意义,而是绝对真理不可或缺的环节。这是指经验方法在整个经验中的作用。

20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21-23页。

21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7-16页。

22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9页。

23杜威对原始经验和反思经验的区分来自于威廉·詹姆士的感性经验和概念经验之间的区别。杜威进一步将它们系统化,并分别应用于莱西玛·钱和认知领域。

24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5页。

25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6页。

26杜威:《经验与自然》,傅统先译,第6-7页41

27梯利:《西方哲学史》(第一卷),葛力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5年,第20页。

28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钱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36-38页。

29《约翰·杜威:确定性的寻求》,傅统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页。1.

30罗素:《西方哲学史》,何兆武、钱龙译,导言,第1页。

生意经验篇7

体验学习的意义和引导 福建省安溪县剑斗中心学校 苏武德 《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体验学习,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在“课程目标”中提出“注重情感体验”;在“实施建议”中提出,编写教材要“注意为学生设计体验性活动专题”,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评价要根据“语文学习具有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体验学习竞引起如此重视。它和语文学习关系到底有多密切? “体验”一词,在《辞海》中解释为“亲身经历、以认识周围的事物”;在《教育大词典》中解释成“体验、体察、专察,在实践中认识事物”;在心理学中作为重要概念,通常表示人们在经验获得及行为变化过程中的心理感受、情感体验、认知顿悟、反省内化等心理活动。有些心理学家认为、“体验状态是一种多水平要素的整合。有感觉水平、认知水平和意志水平。”“内心体验具有加工、深比扩展和升华的功能”。我国一些教育专家也认为:“体验是以亲身经历、实践活动为基础,又是对经历、实践和感受、认知和经验的升华,这种升华是对感受的再感受。对认知的再认知,对经验的再经验。”可见,体验既有情感的刻骨铭心,又有知识的深刻烙印,还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和语文教学的三维目标是吻合的。体验学习,是为了更好的落实三维目标,培育学生的语文素养。 那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体验学习呢? 课文特点不同,体验学习的方法也应不同,有时以一法为主,有时多法综合应用 。 整体感受法。就是整体阅读,在多角度、全方位地观察、认知、探究其中事物或现象的过程中、获得多元知识和整体性感受体验的过程。这种方法适合人物形象丰满、意境悠远、意象丰富的课文,如《荔枝》《燕子》等课文。 角色体验法。就是深入课文的某一角色,进行角色感受、角色体验,进而理解课文。它适合角色意识很强的课文,如 《倔强的小红***》《丰碑》等。对反面角色,一般不要引导学生体验。如,《狼和小羊》,不要引导学生从狼的角度体验狼的凶狠,而应从小羊的角度去体验狼的凶狠和小羊的弱小无助。 模拟体验法。就是再现课文描述的情景,让学生在再现情景中体验。它适合像《捞铁牛》《田忌赛马》这类课文。如,《捞铁牛》一文,就可以引导学生模拟捞铁牛的实验,让学生在模拟中体验怀丙的智慧,体会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伟大。 联想体验法。就是在阅读中想开去,回忆相关知识、过去有关事物或某段生活经历.触发对课文所描写的事物或生活经历的感悟,从而使认识深化、情感升化、经验提升。课文描写的情境距离学生比较远,或要说明的道理不大容易体会,可以用联想体验法来加深理解。如《挑山工》《桃花心木》蕴涵的哲理不容易体会,可以借助生活经验体验、理解。 想象体验法。就是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表象或经验,对课文描写的人物形象或意境展开再造想象,还可以就课文的描述进行创造想象,从而使人物形象更鲜明、意境更丰富 。课文描写生动、意象丰富的课文可以在想象中体验。如《月光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月光下的大海,从而体验贝多芬的不平静的内心。 移情体验法。就是学生在情绪、情感及理智上位移到他人(包括拟人化的事物)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站在他人的位置上设身处地分析问题,移情性理解他人的心理感受和情感,从而在态度、情感上引起一致的反应的过程。哲理性课文,情景交融的散文,可以用移情体验来理解课文。如《跳水》,对站在桅杆顶端横木上摇摇摆摆的儿子,船长为什么威胁开***、命令跳水?他当时是怎么想的?他儿子怎么想?要求学生把自己想象成船长或孩子,想象他们当时会是怎么想的,从而体会到船长处理紧急事件的的智慧。 高峰体验法。就是少年儿童获得的体验达到全身心醉神往状态,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称此为高峰体验。学生会对和自己经历相近的课文、能激起强烈共鸣的课文和自己向往已久的事物产生高峰体验。如,有的学生对父母之爱体会最深,或渴望父母之爱已久,《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类课文会引发他们的高峰体验;又如,有的同学特别喜欢风景名胜,对景物描写逼真、意境悠远的课文,如《桂林山水》《五彩池》一类课文产生高峰体验;又如,……高峰体验不可能每个同学每节课都有,但可以通过老师的努力,尽可能多地让学生获得高峰体验。 期待体验法。就是学生在学习、探究过程中,争取成功,并通过积极尝试成功、自主成功和屡屡成功,激起新的更多更大成功欲望的体验过程。各种类型课文、在不同教学环节都可以应用期待体验法。 体验学习,除了根据课文特点外,创设适宜体验学习的氛围,从语言文字入手“披文以入情”,也是非常重要的。这里不再赘述。

生意经验篇8

一、德育中经验的重要性以及对于物品的忽视

相较于智育教学,德育更多的是提供一个关于道德价值的方向,学生需要接受的并不是某种知识,而是一种道德价值,其中并不存在绝对标准,而相反是一种在一定范围内的相对标准,因而德育不能如同智育可以被格式化形成某种标准,其内容中所蕴含的价值体系决定了德育教学中决不能单向传播,而必须在交互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在大体方向上自为的形成内在的价值体系,这就需要经验的转化,而理论的直接灌输所缺少的就是经验的基础。杜威认为,教育应该被认为是经验的继续改造,教育的目的和过程是完全相同的东西,如果在教育之外另外设立一个什么目的,例如给它一个目标和标准,便会剥夺教育过程的许多意义,并导致人们在处理问题时依赖于虚构和外在的刺激。德育需要学生的体验和经验的获得,在经验基础之上塑造为一种价值观而达到德育本身的目的。

对于经验的获取,通常来自于两个渠道:与有生命个体的双向度互动以及与无生命个体的单向度互动。而从对于人的影响程度上看,有生命个体的双向度互动的影响程度往往大于无生命个体的单向度互动,但并不能因此便忽略了无生命个体的作用,因为从数量上看,无生命物体与人的相遇频度远远超出了有生命个体与人的相遇频度。无生命个体具体来说就是在人的日常生活中与人被动相遇的各种物品,人在与物品相遇的过程中,看似物品是被动相遇的、没有回应能力的因而对于人没有影响,然而事实上物品对于所产生的是一种源于物品却发自于人的无意识的影响。关于无意识影响,诺丁斯认为无意识影响就是在相遇后没有反思,或在记忆中被忘却了。由于人的生活世界是被不同的不可计数的物品所组成,因而几乎时时处处都在与物品相遇,而这种相遇是零碎的、未经反思的,它所能留下的影响并不是深刻的,并不能促使人去追根溯源,但只要相遇就有了某种意义,那么它就人的自我关系产生了影响。

事实上,无意识影响往往作用于人的潜意识,比那些人可以意识到的东西更具有影响力。弗洛伊德曾经在分析一个关于自己的梦的时候,指出其中看似无法解释的场景实际上来源于他自己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无疑看到的物品的无序组合。因而对于这样偶然的与物品的相遇而产生的影响作用于人们潜意识中,这种影响也可以算作一种有别于人为目的性经验的无意识经验。对于这种经验的重视并不完全在于它的频度和数量之多,而更在于它与未来经验的联系。正如杜威所说:“人的生死是不由自主的。同样,经验的生死也是不由自主的。每种经验完全不受愿望或意***的影响。每种经验都在未来的种种经验中获取生命力。”无意识的经验既然不能被人所完全认识,同理也不能被人完全抛弃,因而对于未来的经验获取存在着潜在的导向,其重要性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大于人为的可意识的经验。但人们对于物品对人的影响却往往不够重视,尤其在德育教学中拘泥于理论的灌输,而忽略了在德育中意识形态之外的、能够表达意识形态的实体――物品对于人的无意识影响。

二、与物品相遇的形式

以及对人的可能影响

物品与人相遇的形式主要有两种:物品与人的直接相遇和多件物品组成环境与人的间接相遇。

(一)物品与人的直接相遇

诺丁斯节选了巴什拉尔的一段话:“当一个诗人擦一件家具时,当他用毛纺布蘸着香蜡擦桌子时,这些东西在他手下生出美丽的色调,他创造出了新的物件;他提升了物品人一般的尊严;他将它正式当作了家庭的一员。”这里包含着物品与人的直接接触的两个阶段。首先,物品与人的直接相遇首先是建立在人与物的物理的接触之上。接触首先给人带来了某种感官上的感受,而这个感受作为人与物品相遇的短暂中的人的一个情绪上的首要判断标准。一个质地柔软的物品能让人不自觉的增加与它的相遇时长,一个表面光滑的物品不会让人拒斥,一个尖锐或是有潜在的威胁的物品会自然而然的让人躲避和畏惧,触觉引发了一种情绪,而这种情绪就给人带来了某种无意识的影响。而人的情绪在这种无意识影响下自觉的归类为积极情绪和消极情绪,积极情绪带来兴趣而消极情绪带来抵触。

而兴趣正是学生的内在需求的外在表现,在德育过程中学生是处在被动的位置,他们对于需求的表述,按照诺丁斯的观点,是需要被教会如何表达的。因此,教育者需要在学生外显的兴趣中发现学生的对于德育的需求。人在本性上并不是天生就排斥道德的,而是需要引导向道德的,道德上的满足也可以作为满足人的一种需要。

将内在的需求转化为能力,而能力所发挥的持续作用积累为一种经验,在经验的获取中得到某种引导而与未来的经验产生联系,这就是杜威所说的“经验的连续性”。而福禄培尔涉及的恩物的意义就在于此。他认为,上帝是自然及其规律的创造者,每个儿童如果使用这些***形构成的玩具,就等于模仿上帝把自然重新创造一遍。而这种人与物品的直接相遇,缩小了物理距离,在表面上看物品并不会有所回应,然而由于经验的连续性,物品对于当下经验的影响成为了未来经验的回声,“因为每种经验对于获得未来经验的客观条件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各种态度会造成一定的偏好和厌恶,使它有助于决定后来经验的性质”。而福禄培尔就希望儿童在特别选定的恩物中获取一种被设定方向的经验,将这种特定范畴的经验转化为他所喜欢儿童具有的能力。因此,教育者必须将物品看做在德育教育中的范畴的限定,特别是与人直接相遇的物品可以作为对学生德育的直接教材,这并不是一种对于学生的反民主的压迫,教育者并没有强制性的逼迫学生接受某种价值观,而是通过提供材料而让学生自主进行体悟。

(二)物品组成环境与人的间接相遇

环境除了人的参与,主要是由不同的物品组成,物品与物品之间微妙的连结产生了一种静默的互动,而这般互动结为一种意境,而在此意境之下对与人也产生了一种潜移默化的无意识影响。环境作为意境的载体,人无时无刻不在环境中活动,同时也无时无刻不收到意境的无意识影响。在德育教育中同样也需要以物质为基础创造一个适当的德育空间,让学生潜移默化的受到德育环境的熏陶而自发的产生符合德育目的的价值观,这个过程就涉及复杂的物品挑选和物品摆放问题。

苏霍姆林斯基就极为重视这一点,他在作为校长的经验中发现“学校的物质基础(我们把学生周围的一切陈设也包括在内),首先是一个完备教育过程必不可少的条件;其次,它又是对学生精神世界施加影响的手段,是培养他们的观点、信念和良好习惯的手段。我们把孩子周围的一切都利用来服务于对他进行的德、智、体、美诸方面的教育。”例如帕夫雷森中学的少先队室的程设。在少先队室中放着少先队大队的什物用具(大队队旗、中队队旗、领巾、鼓号等),保存着孩子们入队时写的决心书总卷。“有时,有的父亲出席儿子入队仪式时会拿出他在二三十年前写的决心书给儿子和全大队看。家长对儿子和所有孩子的祝词会使孩子们感到十分激动,触动孩子的内心深处。”

这样的物品放置设计创造了一个自然而然的、饱含情感的德育环境。在少先队室中,首先队旗的放置表明了少先队室的性质和主题,规范了一个大体的德育方向和范畴,但却是一种不明示不强加的暗示。其次古巴、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过赠送的少先队领巾和鼓号为学生创造了想象的空间,关于少先队的德育教育不仅仅局限在这一间房间里,而是通过想象的领域将空间扩展到了不同的国度中,把关于少先队的价值教育范围扩大而不使学生感到压抑和闭塞。再者,将摆放学生的决心书一方面通过这件物品来时时刻刻提醒着学生履行决心书上的诺言,不将写决心书当做一种没有意义的形式,而是将精神上的承诺实体化。而另外一方面,决心书的多年保存在将零碎的时间延长而形成一个多年的时间概念,父子相承为物品添入了感彩,而少先队室不再是一个空洞的意识形态灌输教室,而是一个充满了人性情感的、主动的、开放的原地,学生在这样一个空间内一方面被想象地域之广阔的宏大叙事所感染,而另一方面为父子情感所推动。物品承载着不同的含义而相互呼应,物品与物品之间微妙的感应为这个由物品组成的环境人为的创造了一种贴近自然人性本身的德育意境。而学生在这样的德育意境里,能够有足够的空间参与到德育的内涵里,促使他们主动的汲取德育的内容,获得相关的经验,内化为相关德育目标的价值观。

三、综述

生意经验篇9

数学验证是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它是学生在面对新的数学知识时,凭借已有数学材料和知识经验,形成符合一定规律和事实的猜测后,通过设计有效的数学活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完善自己的猜测,并用数学推理的方式,证明自己的猜测是否正确,从而形成新的数学知识的过程。数学验证素养是数学推理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影响着学生数学推理水平的高低。数学验证素养包括验证意识、验证策略、验证方法。

那么,如何来提升小学生的数学验证素养呢?

一、培养学生进行数学验证的意识

意识是一种内在的形式,学生数学验证意识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在研究过程中,笔者主要通过经典熏陶、活动感染等形式,对学生进行数学验证意识的培养与强化。

1.以经典故事促意识形成

很多数学发现都是起于伟大的猜想,成于科学、严谨的数学验证。在教室中开辟“数学王国”,定期张贴数学名人的故事,通过阅读经典让学生感受在数学中规律与定理的发现过程中,数学验证的重要作用。通过阅读经典和交流感受,促进学生对数学验证活动的认识,提高数学验证意识。

2.以开放教学促意识强化

日常教学中采用开放式的教学模式,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造进行数学验证的机会,在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数学验证思想的强化。数学验证不仅是一种数学方法,其实质是探究性学习的一种,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它更应该成为学生学习数学的一种重要方式。所以,在日常教学中,要善于发现教材中适合运用“猜想――验证”方法教学的内容,并在教学中尽可能发挥其在数学验证上的作用,把数学验证过程做足、做实。通过让学生自主设计与参与验证活动,在经历验证过程中,强化只有科学的数学验证,才能对猜想进行有效证明的意识。

二、引导学生掌握数学验证的策略

此外,学生要设计或参与数学验证活动,还必须掌握一定的数学验证策略。实践证明,“猜想前置――推理显性――方案设计――活动验证”,这样的数学验证策略是比较适合小学生的。

例如: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断:

环节一:教师发给每位学生一个平行四边形,问:你觉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如何计算的?

学生1:(7+5)×2=24平方厘米 【注:(底边+斜边)×2】

学生2:5×7=35平方厘米【注:底边×斜边】

学生3:3×7=21平方厘米【注:底边×高】

环节二:师问:观察这些做法,你看懂了什么?看懂了哪种做法?

生答:……

环节三:师问:你打算怎样来证明“底×斜边”和“底×高”哪个正确呢?

生答:……

环节四: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运用学自己设计的活动进行验证……

这个教学片断,四个环节紧密相连,环环相扣,完美地印证了“猜想前置――推理显性――方案设计――活动验证”这一数学验证策略的有效性。

三、帮助学生学会数学验证的方法

从方***的角度来说,决定一个数学验证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是数学验证方法。对小学生来说比较有效的验证方法有举例验证法、推导验证法、类比验证法、操作验证法、资料检索法等。在数学验证方法的教学上,教师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方法的运用要注意针对性

推导验证法适合应用于知识连续性较强、难度低的新知探究。如:教学“体积单位间的进率”验证“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时,学生已经掌握体积计算的方法,借用长度单位的进率,结合体积计算的方法,很容易就能推导得出“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操作验证法就比较适合应用于空间与***形方面的探究学习。例如:《圆面积的计算》、《圆锥的体积计算》等知识的探究,都比较适合运用操作验证法。

2.方法的运用要注意迁移性

数学知识是举一反三的,它的旁通性决定了方法的可迁移性。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触类旁通,总结经验,灵活运用各种数学验证方法。

3.方法的运用要注意层次性

生意经验篇10

当学生进入课堂之时,都是带着各自不同的经验而来的,教师要善于挖掘学生的已有经验储备,从中择取合理的部分加以充分利用,帮助学生剔除或者修正不恰当的经验,在完善、提升经验的过程中形成数学知识的“嫁接”,从而让经验的根须更加扎实稳固,为学生的后继数学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让经验显现出来

学生所携带的“经验”通常都是隐性的,教师要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的这些经验能够在课堂上充分表露出来,帮助学生沟通已有经验与未知新知之间的联系。

如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认识三角形”一课,面对这个新知,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储备中有哪些相关联的内容呢?通过思考和梳理,我形成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1.情境导入(如***1)

2.变式引导(如***2)

这个问题用到了以前学过的什么知识?

3.生成新知(如***3)

构造三角形,同时揭示新知内容:“怎样画三角形的高”。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通过情境的渲染,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已有知识经验中的相关内容“直线外一点到该直线的距离”,在帮助小士兵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将经验外显出来,帮助学生形成合理的迁移,促进学生已有经验与新知内容之间的主动建构,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让经验沉淀下来

学生已有的经验体系通常都是感性的或是局部的,不够深入具体也不够全面透彻。教师要通过新知的学习为学生创造出将经验进行补全和完善的机会,使得学生的已有经验变得更加完整、清晰并具有可拓展性。

如在教学“认识小数”一课时,由于小数在生活中的广泛运用,学生对此并不陌生,但是学生对小数部分意义的理解都是似是而非的。因此,“认识小数”的教学既要尊重学生的已有经验的积累,又要注意对已有经验的甄别和筛选,帮助学生将经验进一步充实与沉淀。

1.源于生活

出示超市购物场景,给出货物价格,说一说对小数有哪些认识。

2.点拨探究

(1)写一写:自己创造出几个小数,并把它写下来。

(2)读一读:将学生创造的小数选一些板书,让学生尝试着读一读。

(3)想一想:这些小数都包含着哪几部分?在读、写小数时要注意些什么?

3.回归生活

在生活中你还见到过哪些小数?你是怎样理解这些小数的?课后跟随家长到生活中去搜集更多的小数,了解它们的含义。

本节课以学生较为常见的超市货物价格为导入,将学习的中心落在关于小数具体的意义上,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初步感受小数中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的不同意义。这样的设计对学生已有经验基础的薄弱环节起到了很好的填充和完善作用。

三、让经验更新起来

对于那些片面的或者错误的经验,教师要引导学生“先破后立”、“破而立新”,在经验的更新迭代中,学生的经验从散乱走向有序,从稚嫩走向成熟。

如在初步接触小数除法时,学生普遍存在“大除以小”的现象,即在解决问题时总是用较大的数去除以较小的数而罔顾题中的数量关系。对于该类错误,教师既不能简单地归因为“粗心大意”,也不应当粗暴地通过反复强调和机械训练来弥补,而应该从更新学生的已有经验结构入手,帮助学生从源头上克服思维惯性。

1.强化比较

从计算法则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比较,认识到整数除法和小数除法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并运用表格的形式帮助学生形成清晰的认知。

2.引入生活

结合购物、植树、课外实践等具体形象的生活场景,帮助学生在生活实际中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并检验计算结果的合理性。

3.适当抽象

在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中,适当帮助学生抽象出相应的数量关系,指导学生学会运用数量关系来理解题意和解答问题。

生意经验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生意经验10篇

学习

幼儿园见习报告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幼儿园见习报告,内容包括幼儿园见习心得体会及收获,幼儿园见习工作总结。(一)封面指定封面样稿见后。(二)目录指定目录样稿见后。(三)内容提纲(见习报告具体内容字号、字体按以下格式)1见习基本情况(四号黑体,间距段前段后一行)1.1****

学习

达达里昂10篇

阅读(21)

从镜头中,笔者对里昂的杀手身份产生了怀疑:这样卖萌的大叔倒是符合了电影的中文译名这个杀手不太冷。里昂举手投足间总是略显迟缓甚至是笨拙,这和他的杀手身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谁能想到一个将敌人性命玩弄于鼓掌之间的冷血杀手,却会独自坐

学习

又是艳阳天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又是艳阳天10篇,内容包括又是艳阳天原唱,又是艳阳天伴奏。她微微涨红了脸蛋,有些嗫嚅:我,我觉得哎,我不去,你自己去吧!我嘴角噙着一丝不屑而又无奈的笑不用做了,先出去透口气,待会儿我教你写,这么简单&hel

学习

这些年错过的爱情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这些年错过的爱情,内容包括这些年错过的爱情原唱,这些年错过的爱情电视剧。桌垫下的老照片无数回忆连结今天男孩要赴女孩最后的约又回到最初的起点呆呆地站在镜子前笨拙系上红色领带的结将头发梳成大人模样穿上一身帅气西装

学习

爱的旅途第二部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爱的旅途第二部10篇,内容包括爱的旅途完整版的,爱的旅途变身合集。我一直认为在爱情里,安全感是最重要的,所以,男友一直挑健美型。而与现在的他交往,实在是个例外,究其原因,是那次旅行经历使然。1年半前,我俩和我的一位女友一起去

学习

幼师消防演练总结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幼师消防演练总结,内容包括幼师消防演练总结,幼儿园老师消防演练总结。消防知识教育宣传11月6号11月10日消防周,xx市xx中心幼儿园组织全园幼儿开展安全教育课,介绍火场逃生知识,消防安全标志认识,开展消防知识宣传,观看消防安全

学习

我的至爱婶婶10篇

阅读(29)

记忆的潮水拍打着生活的堤岸,总能抹去些什么,但是那晚的情景却又怎么抹也抹不掉,反而越久越清晰。heybabyIhatetoleaveyou只是你不懂得我的难过手机来电铃声一再响起,且不停。喂,你是?我不悦地问..

学习

月夜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月夜作文10篇,内容包括月夜作文300字,月夜即景作文五年级。是你,你说你要“举杯邀明月”,只有天际的一轮圆月才读得懂你的情思。别人都以为豪放不羁,写出“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的你,还会有什么让你眉头紧锁?他们不知

学习

本人由于个人原因辞职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本人由于个人原因辞职10篇,内容包括因个人原因辞职能领取失业金吗,因个人原因辞职怎么写。一)分析要辞职的原因,辞职前要慎重考虑。辞职的原因分为两种,一种是给自己的,自己为什么想要辞职;一种给是企业负责人的,告诉企业你为什

学习

可怜天下慈母心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可怜天下慈母心10篇,内容包括可怜天下慈母的心,可怜天下父母心完整版。这可能是我们生活中常常忽略的小事。嘴上说虽然是小事,可有没有人肯帮着她们呢?

学习

世界遗产的导游词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10篇,内容包括我国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世界遗产的导游词作文。请大家看看我的左边,这就是黄山其中一绝——奇峰。大家看看这座山峰多高啊!这就是天都峰,是七十二个山峰之中最高最险的一个,一会儿我们爬的时候一定

学习

差旅费用报销制度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差旅费用报销制度10篇,内容包括差旅报销大发票怎么贴,事业单位差旅报销标准。1差旅费的概念差旅费属于费用类目,差旅费是行***事业单位和企业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支出项目,主要包括因公出差期间所产生的交通费、住宿费、伙食费

学习

催奶的方法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催奶的方法10篇,内容包括给羊催奶方法,催奶妙招土方法。据了解,催***师的工作,主要是通过一些推拿按摩手法,配合相应的中药调理,来解决产妇下奶困难的问题。在网页搜索中输入“催***师”,出来的不少都是提供催***师培训的机构。

学习

大年三十作文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大年三十作文10篇,内容包括大年三十优秀作文通用,以大年三十为主题的作文。

学习

工作经验交流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工作经验交流,内容包括个人工作经验交流汇编8篇,个人工作经验分享100例。有5位班主任代表,徐瑞丽、李文、顾雯、马福刚等,他们结合自己的管理经验作了精彩深入、热情洋溢的发言。他们一方面总结了自己从事班主任工作的切身感

学习

养蚕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养蚕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养蚕简单心得体会,养蚕农户养蚕心得。二、加大宣传。注重总结技术培训,利用科技之冬,科技大集。3月下旬至4月上旬利用牡市广播电台、**市电视台宣传发展**养蚕业,投入3000余元。全年发放蚕业技术资料

学习

面试经验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面试经验10篇,内容包括教资面试经验,管理经验面试。赶紧调整找工作的思路,并不局限于学校这个选择层面上,不作茧自缚。于是就南下广东,在广州与深圳两地奔走,既在网上投简历,又是在报纸上筛选求职信息,当然也会去人才市场。其中的

学习

续合同时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续合同时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续签合同工作总结及计划,签合同工作总结范文。在当今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建筑企业的竞争是很激烈的,工程施工的质量与经济效益涉及到公司的生存,因此加强施工管理显得十分重要,一定要树立“干好现场

学习

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债委会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债委会运行困难建议,债委会工作规程。具体目标:2016年6月底化解村级债务总额30%以上,力争达到50%,其中负债50万元以下的村实现零债务;2016年12月底基本完成村级债务化解工作,省级中心村实现零债务。

学习

家庭教育经验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家庭教育经验10篇,内容包括家长家庭教育经验,纪琼家庭教育经验。二、强化建设,充分发挥家长学校阵地作用家长学校是家庭教育的重要阵地,多年来,我们一直致力于家长学校主阵地建设,积极创建全市幼儿园、中小学、镇村及社区家长学

学习

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10篇,内容包括最新学生意外伤害处理办法原文,学生校园意外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一、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领导小组成员学生意外伤害事故处理领导小组:实小平安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成员同安全工作

学习

生技工作经验总结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生技工作经验总结,内容包括工厂技工实习经历怎么写,生技主管项目经验。(1)自我性总结是对自身社会实践进行回顾的产物,它以自身工作实践为材料,采用的是第一人称写法,其中的成绩、做法、经验、教训等,都有自指性的特征。(2)回顾性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