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泊的心篇1
邻里乡亲和睦相处,仿佛是桃花源里人家。
记得当年离开家乡时,心里特别的纠结,剥离的痛几乎让我窒息。那棵老桂花树默默无语,门前的小池塘也本着脸,忧伤得让人要流泪。
离开贫穷的故土,曾是多少人的梦,而我在别离的一刻,心里却如此的受割离的煎熬。在外漂泊的十几年里,
我的心总是飘着的。在漂泊的日子里,再好的菜肴,吃不出家乡菜的那种口感;再好的酒,拉不近彼此之间的距离;再近乎的谈吐,都好像隔着一层冰冷的玻璃。我无法让飘着的心踏实起来。红尘茫茫,大千世界有太多的繁华,而我的世界却异常的冷清。一首《我的中国心》的旋律无数次在我的脑海里回荡,小爱大爱超乎寻常的相似。
有时我也在想,这大概是人老了,
感觉迟钝了,才会有这种迷茫。有时我又觉得不完全是这样。有些东西是与生俱来的,不是随随便便讲割舍就能割舍得了的。只有那些无法割舍的东西,才是无污染的,也只有这些东西才真正拥有生命的绿色。它绿得让人感动,绿得让人一辈子铭记。
人老了,总是喜欢怀念。
怀念往事,怀念故人,怀念旧时家园,怀念旧时月亮,,怀念那纯真年代。
怀念,能让
漂泊的心篇2
初春的中原大地,到处洋溢着一种清新和谐的气息。河南新郑,被一种独有的浓浓民族情包裹着。轩辕黄帝故里公园,癸巳年黄帝故里拜祖大典活动在吉祥隆重的氛围中盛重举行……
“我是第七次来参加拜祖大典活动了,每一次都有新的感受,每一次都能得到新的收获,不管正在干什么,只要身体允许,我每年都要来的。”满脸释放着兴奋、几乎是手舞足蹈地向记者表述心情的是来自英国南威尔斯华人联合会的郑先生。郑先生是当地的第二代华侨,70多岁的年龄看上去只有50岁左右。他是在英国做餐饮事业的,祖籍福建。他告诉记者,当年为了生计,他的父辈漂洋过海,离开了故土家园。父亲临终时叮嘱他:我们的根在中国、在中原,不管在外多少代,都一定要找我们的根。也许是为了完成父亲的嘱托,了结在外漂泊的游子的夙愿,每年农历的三月初三,他都会随着当地的华侨组织来新郑祭拜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黄帝。
不难理解,像郑先生这样心系祖根的海外游子在拜祖大典活动中的那份激动,让在场的记者们心中热乎乎的,眼睛湿润润的。说话间,来自台湾的林女士挤了过来。60多岁的林女士是上世纪40年代随父母到台湾的,老家在豫北新乡。林女士告诉记者,她的父母都是医学工作者,离开大陆前曾经在河南郑州附近的驻***医院工作过。去世前总是对子女们唠叨,生前没能到他们曾经生活、工作过的地方,尤其是黄帝故里再走走看看,实在是遗憾啊!死后要埋在老家的祖坟才算是能闭上眼了。为了完成父母的遗愿,从事经贸工作的她和做教育工作的姐姐,在父母去世10年后的2006年的春天,带着父母的骨灰参加了新郑黄帝故里拜祖大典后,让两位老人魂归祖坟。林女士说,我们这样才算是真正地找到了家,父母才算是真正地回家了!
回家了……是啊!看着这些从几十个国家和地区会聚在我们共同的始祖留给我们“家”的地方,那么凝重而虔诚,祭拜、倾诉、回归,从这些在外漂泊了多年的游子们的眼睛里和交谈中,让记者感受最深的就是“家”的概念。家,是温暖的心灵归宿之地;家,是滋养生命延续的不竭之源;家,是漂泊四方的心魂不停地追溯之根!
漂泊的心篇3
腾格尔,中国流行音乐领域的元老级人物,实力派歌手。他的嗓音高亢浑厚,素有“北方狼”之称。很多人都被腾格尔“刀割般”的歌声迷倒,他的《天堂》、《蒙古人》、《小河淌水》、《父亲和我》、《怀念战友》、《大男人》、《家园》等一首首极富激情、震撼人心的歌曲充满了对土地的热爱,对生命的诚恳,把人们带到了有着"蓝蓝的天空、洁白的羊群"的大草原,让人们仿佛置身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聆听那天籁般美妙的声音!
前一段时间,媒体纷纷传闻著名歌手腾格尔结婚了,而且新娘比他小18岁。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因为腾格尔的歌声,大家都认为长发飘飘的他粗犷、豪放,甚至充满了游牧民族的浪漫漂泊的基因,他的爱情必定是惊天动地的。然而,记者在采访他时,他对记者说他们的生活是充满了平静的幸福。他新婚的妻子则说腾格尔是一个非常细腻、非常体贴的人,全然不是人们所想的那样。
在腾格尔新婚妻子珠拉泡的花旗参茶的香气中,我听到了他们爱的故事……
那双清亮的大眼睛让腾格尔心里咯噔一响
腾格尔自1985年闯入歌坛,就以其独特的气质和歌声赢得了人们的喜爱。作为中央民族歌舞团的一名歌唱演员,他的事业一直是顺风顺水,但是他的感情生活却多遭磨难。自从多年前因为种种原因离异后,他就不再考虑感情的事,他让自己的内心长满了荒草。随着他年龄的日渐增大,朋友们都劝说他应该考虑婚姻大事了,开玩笑地说他再不结婚,真的就是一只来自北方的孤独的狼。他却总以缘分不到,心态不对等借口来搪塞。他想或许这辈子就与音乐为伴了,古人是梅妻鹤子,他就歌为妻琴为子好了。然而,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的世界全改变了。
1997年夏天,腾格尔到内蒙古阿盟演出,他演唱的几首歌都获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唱一首就有人献一次花。当他唱完最后一首歌时,那开阔雄浑的歌声刚结束,掌声更热烈了,一个个子高高的女孩马上跑上台去给他献花,特别大的一束花,散发着浓郁的芳香。腾格尔一接过来,就觉得要陶醉了,不禁轻轻地对着那个女孩说了一句:“谢谢!”女孩望着他笑了一下。他看到的是一双清亮清亮的大眼睛,他心里咯噔一下,似乎好久好久没有看到这么亮的眼睛了,完全没有一点杂质,就像内蒙古的天一样。女孩或许是第一次这么近地接触到自己喜爱的歌星,有些紧张,没有说什么,低着头,红着脸跑下了台。可那笑却掉进了腾格尔的心里,荡漾了好久。
第二天,当地***府请腾格尔这些参加演出的演员们去当地的风景名胜玩,由当地歌舞团陪同。腾格尔一上车,就感觉昨晚那个献花的女孩也上了车,但是他笑自己:怎么会呢?这么巧。
他们去了当地最有名的旅游胜地--北寺。这里风景特别美,绿树葱茏,寺庙就被绿树环绕着,各个蒙古包也点缀其中,平添几分情趣。腾格尔在寺庙中参观着,忽然发现旁边的女孩就是昨晚献花的,平时为人十分内敛的他居然主动和人打起了招呼说:“真巧,是你。”那女孩笑了笑说:“今天我们歌舞团的人是来作陪的。
腾格尔这才知道她是歌舞团的舞蹈演员,他想其实早应看出来,一般的女孩哪有这么高挑挺拔的身材,还有那宽阔的前额。他也笑了:“正好,你来当我的免费导游。”于是,女孩就非常热情地给他讲解起来,他们时而用普通话,时而用蒙古话交谈。腾格尔感觉十分的亲切,女孩叫珠拉,是内蒙古阿盟人,19岁。虽然和珠拉刚认识不久,而且他又比她大了18岁,但腾格尔却觉得她就像老朋友一样,很聊得来,好像是他很久以来就在等待的人。
腾格尔走的时候,抄下了珠拉的电话,也给珠拉留下了自己的***码,他说:“有事给我打电话,没事也给我打电话。”珠拉笑了,腾格尔感觉那笑容就和当地蔚蓝蔚蓝的天空一样美好。
5年相思,沉淀出最美的爱情
回北京以后,腾格尔又陷入了繁重的演出任务之中,但是在演出的间隙,他忍不住想起那双眼睛。他忍不住给她打电话,虽然只是问好,但是听到她那熟悉的声音,他就觉得疲惫一扫而光了。
这年冬天,他去呼和浩特参加内蒙古春节晚会,他又看到了同来参加晚会的珠拉。他欣喜万分,赶紧跑上去打招呼,和她聊起来。晚会结束了,他要回北京了,珠拉也要回阿盟,腾格尔忽然有些不舍得。回到北京以后,他老是想起珠拉,他想自己是不是坠入情网了?他从来没有如此思念过一个人。他想了很久,答案是肯定的,他在恋爱。
一年以后,又是夏天,腾格尔又去阿盟演出,虽然参加演出的次数不计其数,去外地也是家常便饭,但这次他却莫名的兴奋,也有些紧张。到之前,他没有打电话告诉珠拉。到了阿盟以后,一下车,他就买了一大束鲜花去看珠拉,到了歌舞团的宿舍,他敲开了珠拉的门。门开了,他看到了珠拉,珠拉亮晶晶的眼睛依然是那样纯净。腾格尔说:“上次是你送花给我,这次应该是我送你花。”珠拉接过了花。过了一会,腾格尔说:“我一直都在想念你,我很喜欢你。”珠拉害羞地低下了头,不吭声。腾格尔以为她有顾虑,忙说:“我不会勉强你,我会慢慢地等。”珠拉点点头:“我一直把你当做大哥哥,现在我觉得有点突然。”
从那以后,腾格尔几乎每天都给珠拉打电话,问问工作上的事,聊聊音乐舞蹈之类。他们共同的话题特别多,聊起来总没有完,珠拉渐渐把腾格尔的电话当成了自己生活的一部分,到了这个时候就会自然而然地等电话。
有一次,连着两三天没有接到腾格尔的电话,第一天珠拉感到很奇怪,第二天还没有接到,一打过去都是关机,她感到很担心,到了第三天,还是没有电话,打过去还是关机,她忽然感到害怕起来,忍不住胡思乱想起来:他是不是病了?或者他变心了?她被自己的想法弄得六神无主。终于电话通了,她一看正是腾格尔的电话,她一下就哭了,说:“你怎么不给我打电话,我还以为你出事了,你知道吗?我担心得要死。”腾格尔忙说:“傻丫头,别着急。我去部队演出,在一个哨卡,没有信号。”珠拉说:“我好想你,真的。我想我是爱上你了。”腾格尔一听,高兴地说:“这是我听到的最好的消息。”
他们终于相爱了。尽管两颗心贴得很近,可在空间上,俩人还是分隔千山万水,腾格尔说:“我很想你能在我身边,当然即使你丢掉工作,我可以养活你,但是你现在还很年轻,我希望你有自己的事业,而不是成为我的附属品。”
于是,腾格尔开始为珠拉设计未来的人生道路,经过他们的一再商量,决定让珠拉考中央民族学院。腾格尔到处为珠拉找辅导书,珠拉也非常认真。
2000年9月,她终于考上了,靠自己的努力来到了北京,来到了腾格尔的身边。2002年夏天,她毕业了,分配在中央歌舞团,和腾格尔成了同事。
2002年底的一天,腾格尔从外地演出回来,看着来接他的珠拉说:“我们认识有5年了吧,感觉认识很久很久了,让我们结婚吧,我很想有个真正属于自己的家。”珠拉点点头。于是,俩人拿了结婚证。然后,他们去澳大利亚度蜜月。在悉尼,一切都是那样美好,湛蓝的天空,空气清新,呼进去的仿佛都是甜丝丝的,他们逛着著名的歌剧院,感觉特别美妙,来到歌剧院外面,腾格尔忍不住放声高歌,那嘹亮的歌声,吸引了很多游客。腾格尔说:“虽然我以前也来过悉尼,但是从来没有今天这么好的感觉,你知道吗?这一切都是因为你,因为你在我身边,我感觉安定,如果说以前的心是漂泊的,现在它沉静下来了。”
回来以后,腾格尔就写了一首歌,就是专门献给他的妻子珠拉的――《爱你的日子》。他要用最美的音符来歌唱自己的爱情。
18岁的年龄差是最好的感情粘合剂
腾格尔虽然比珠拉大18岁,在有些人看来,似乎年龄相差太大,但珠拉从来没有感觉他们之间存在交流上的问题,这与腾格尔的经历有关。他交的朋友几乎都是比他小的,都是性格很阳光的那种,他的乐队平均年龄比他小10岁,他已经习惯和比他小的人在一起合作,他知道他们的思维方式,也很了解他们所关心的东西。尽管他看上去比较持重,但他心态非常年轻,甚至比年轻人更有活力。
确定关系以后,珠拉带着腾格尔回家。腾格尔开始有些担心珠拉的父母嫌自己年纪太大。谁知,父母一看就非常满意,妈妈悄悄对珠拉说:“小伙子长得挺精神的,不错,一看就是稳重可靠的人,年纪大点好,会疼人。”
结婚以后,珠拉更体会到了长辈说这句话的含义。有一次,珠拉感冒了,浑身乏力,她躺在床上,一点也不想动。腾格尔演出回来以后,在门口轻轻说:“老婆,我回来了!”平时,珠拉都会马上上前,递上拖鞋,给他换下外套,然后泡上一杯茶。这次只是有气无力地哼了一声。腾格尔马上察觉到了妻子的异样,他一下冲到卧室,一看珠拉的样子马上说:“啊,你病了,别动。”说完,他用手摸了一下珠拉的头:“这么烫!得马上上医院”说完,他马上为珠拉穿上衣服,背着她下楼,开车往医院跑,珠拉从来没有看过他这么着急过。到医院后,他忙上忙下,挂号,找医生,急得满头大汗,珠拉心疼地说:“不要这么着急,我没大事。”腾格尔说:“我只是想你快点好,不愿意看到你难过的样子。”和珠拉一起看病的一位女病人感慨地说:“你老公对你多好啊。”
珠拉到北京多年了,每年和父母见面的次数不多,尽管腾格尔对她很好,她还是忍不住思念母亲,有时她就呆呆地坐在窗前,望着远方。腾格尔看见了,就知道她想家了,他就一声不吭地把电话拨通,说:“珠拉,来,给妈妈说几句话。”珠拉接过电话,话筒里是妈妈熟悉的声音,她感激地看了看腾格尔,腾格尔挤挤眼睛,在她耳边轻轻地说:“听到妈妈的声音是不是就感觉舒服一点。”逢年过节,腾格尔总是催珠拉赶紧给她的父母买东西,他的口头禅是:“妈妈带大你不易,对他们要好一点。”
作为一名舞蹈演员,珠拉也有自己的生活,腾格尔给她相当大的空间,很少干涉她。有时她情绪低落,腾格尔也会想方设法地安慰她,讲个笑话,或者是给她买上一件喜欢的东西,珠拉的注意力马上就转移了,很快脸上露出了笑颜。
腾格尔每年外出演出的时候很多,每天他都会给珠拉打电话,每次回来前他都会在当地为珠拉精心挑选礼物,水果啊,小玩意啊,小首饰什么的。有一次,珠拉在穿一件低领衬衣时无意中说:“要是有条红色的玛瑙项链就好了。”在一旁的腾格尔听到了,没有吭声。过了两天他去演出了,再过几天他回来了,一进门,他就说:“珠拉,把眼睛闭起来。”珠拉纳闷地闭上了眼睛,就感觉腾格尔拿了一个东西挂在她脖子上。“好了,你可以睁开眼睛了。”腾格尔把珠拉拉到镜前说。到了镜前,珠拉睁开眼睛一看,忍不住惊喜地叫出来了:“啊,太美了!”珠拉的脖子上正是一条散发着优雅光彩的红玛瑙项链,正是她想要的。珠拉摸着这条晶莹的项链,疑惑地说:“你怎么知道我就需要这样的项链呢?”腾格尔得意地笑了:“当然,我是你的老公嘛。”后来,珠拉才知道,腾格尔为了买这条项链,在拉萨的各个工艺品店转了好久,才挑到了这条项链。
在很多人眼里,腾格尔是一个内向、不善言谈的人,其实与他熟悉的人却知道他非常的有趣。他经常和珠拉开玩笑。因为腾格尔演出很多,珠拉也经常参加团里的演出活动,他们在一起的时间并不是很多,有时腾格尔去演出了,珠拉还没有回。腾格尔很细心,每次离家时,都会在他们家那张独特的木桌子上留下一些字条,上面写有很多笑话,这些都是他到各地演出时收集过来的,也有从书和杂志上看来的,林林总总,珠拉从来没有看过这么多笑话,每次都被逗得哈哈大笑。珠拉开玩笑地对腾格尔说,以后有一天腾格尔凭这些笑话纸条也可以出一本笑话大全了。
漂泊的心篇4
与艾芜在云南一带漂泊的情形相似,现代文学的另一位大家沈从文也曾在湘西一带的荒烟蛮雨间漂泊。而且也是在背包里挟带着几册书走上漂泊之路的。
这种现象,集中出现在“五四”前后时期,形成了中国现代文化史上一个令人瞩目的奇异景观:茅盾、夏衍等人在广州、武汉、上海这些都市之间迁徙,郁达夫等人在日本和南洋一带辗转,在美国的康奈尔大学、波士顿等文化山水中有胡适、老舍、冰心等人漂泊的身影,在法国巴黎、马赛这些人文流域听得到巴金、李健吾们跋涉的履声……
之后,他们带回了西方的文学、哲学、经济学等文化新思潮,衰老的古中国又一次焕发出青春,开始进入了现代社会的大门。
从骨子里来说,这是一次更广泛更深刻的文化漂泊。这些文化人“脚踏东西文化”,从一个大陆到另一个大陆,从一个体系到另一个体系,没有束缚、没有尊违、没有终止。从一本书到另一本书,这种精神的探询和浪游体现出一种智慧的美和水一样的流动力度。这种现象,还可以上溯到清末的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文化巨子以及孙中山等人物,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他们都是漂泊者,在他们身上折射出近代中国文化不拘一格、无所囿禁的精神光芒。
这种漂泊,就是心灵的多元追求,就是居无定所的探询。它或许在路上会偶遇三五同伴,暂时走过同一段路程,但不久又各自星散而走上另一些不知名的高地;它或许会在途中的一些驿站作短暂的休憩,会在某一处徘徊一番,但它的精神永远在前方召唤,从而踏上陌生之地。它不同于旅行者,旅行者是揣着货币上路的,一路不愁吃住,一心只是观光。漂泊是一种彻骨的生命追觅,有时甚至是衣衫褴褛,在生死线上挣扎。但唯有这种漂泊,才怀有悲壮色彩,不拒新、不囿旧。一旦这种漂泊停止,精神文化就会失血,留于苍白、呆滞。
沈从文后来到了北京,漂泊在中外各种新书籍新文化里,留下了他的《湘行散记》、《长河》等一部又一部崭新的书籍。但他的漂泊终于停止,在一种大形势的压力下,他终于结篱而住,沉寂了。这种因漂泊终止而暗淡的现象,并不止于沈从文,上推可以到康、梁,下沿可以到“***”。
漂泊的心篇5
贴在语言和天际的边缘飘荡
延续一个思想老人
绵延的颤音
漂浮一个灵感少年
跳跃的闪光
心灵博大无涯的浪迹
飘向去过或是没有去过的地方
统统的翻滚在我的梦里
在我原始的激情
在我升华的追求
在我惊世骇俗的豪迈
在我叛经离道的奔放
久久的飘远了
飘逝的语言潜入空虚的上苍
感觉溶解思维
飞扬的文字伴着岁月的***腾坠落
沉淀荷溏孤月的倒影
吻合地角天边的平静
倾听那大海
声声消魂的回荡
(2)
一叶梦帆回荡
凝固了一块幽灵的化石
一块化石的幽灵
笼罩了生命的河床
英雄的诗史
漂浮的泡沫
寻找的不是已知的神龛
寻找的是看不见的灯光
难渡的不是茫茫的沧海
难渡的却是苦苦的心脏
在人欲横流的漩涡里
价值的时间不会漫长
一个性格坚定着
一个命运沉浮着
只有过程的过程是战神的意志
没有答案的答案是懦夫的彷徨
化石的梦幻
把未知变成已知又把已知变成未知
梦幻的化石
把善良变成邪恶又把邪恶变成善良
飘向心灵吧
飘向那注定要变成化石的心脏
肉体的过程与灵魂的过程是一样的虚无
摇曳在心灵深处的宇宙
倾注了无穷的生命
爱情的生命
飘向那永恒的死亡
(3)
死亡的化石
浓缩了记忆的波浪
记忆的波浪
荡漾着天使的波光
在记忆的波浪里我是
太阳枯萎的花环
月亮凋零的玉片
大漠干涸的泪泉
长风锈蚀的雕像
创世纪的洪峰
飘泊我末世的孤独
人类的化石
已停滞在年老的码头
无法飘越恐龙的寿命
化石的人类
自从飘出童年的港湾
就把世界的罗盘埋葬
主义的光环
失去了敬畏自然的恐惧
人性的方舟
换来了粉饰文明的肮脏
生存
早已把自由的彼岸
钉在地狱的十字架上
孤独
一个飘泊的善良
(4)
漂泊吧漂泊
把海漂泊成沙漠
把沙漂泊成
漂泊的人
漂泊的心
漂泊的忧愁
漂泊的沧桑
在压抑丑陋的牢房里感受漂泊的精美
在死囚绝望的离别中领悟漂泊的期望
一块巨石化了
一翎浮游的飘叶
一缕青烟散了
一堵无边的高墙
漂泊的背影
就是那只无名的梦帆
在心魂沉寂的死灰中
看清了
什么是惊涛骇浪
夜里
大海中的灯塔熄灭了乌云的眼睛
荒野干涸的裂缝睁开天边的霞光
我的漂泊
我的畅想
毁灭之舟
生存之桨
悲剧麇集的废墟
未来孤独在远方
飘
久久的
飘
漂泊的心篇6
相遇与分离,就像微风浮起的涟漪,相互交替。我们就这样在命运的安排下不停上演着聚散离合。
没有相遇就没有分离,没有分离就不会缅怀相遇。
漂泊中,我们遇上了谁,又将离开了谁。或聚或散或分或合,羁绊与陌生人不停地更替。
时间把我们的记忆迅速拉长,变形,破碎。我们的心四处漂泊,企***拼凑生命里遗失的碎片。拾到的太多,扔掉的也太多,却始终得不到完整的答案,所以我们继续漂泊。
回不去的叫做家乡,到不了的叫做远方。命运指引着我们漂泊的方向。它领着我们遇见了一个又一个的自己,同时它又牵着我们不停地与自己分离。
这个星球,湛蓝的旷野,总以为我们的力量无比强大,可以随心所欲地驰骋。实际上我们却是静止的,只是脚下的世界在转动罢了。一切相遇与分离,谁也无法预见,谁也无法改变这看似偶然的必然。我们的自信在命运的面前是如此渺小。我们不得不面对毫无准备的相遇,也不得不经历随之而来的分离。相遇与分离,我们视它为生命里重要的符号,而在命运的眼里只是个玩笑。
谁也逃不出命运的玩笑。
谁也跳不出相遇与分离的轮回。
我们只好顺着时间的流漂泊。
树似屏风惹斜阳,离别的哀愁在氤氲的空气中弥漫。人们总希望在日落前把夕阳从熟悉的湖水里打捞起,挽留散落的结局。殊不知,有些东西就像手里的细沙,越是想握紧,它溜走得越快。
漂泊的人无论如何挣扎也逃不出命运开的玩笑。一声叹息浸透了整朵晚霞,只留一抹清瘦的身影,独自等待靛蓝的夜幕降临。
蓦然回首,才发现是相遇与分离斜织着我们的一生。而人生,则是一壶难以入喉的漂泊。
(指导教师周宇翔)
点 评
本文有三个亮点:1.抒写人生感悟,以漂泊为线索,由相遇到别离,由现实到记忆,由故乡到远方,由过去到未来,层次分明,思路清晰,更体现出作者的构思之巧。2.写漂泊存在于人生的全过程,不停留在简单的叙述之上,写出了深刻的感悟:“谁也逃不出命运的玩笑”“谁也跳不出相遇与分离的轮回”“我们只好顺着时间的流漂泊”“蓦然回首,才发现是相遇与分离斜织着我们的一生”,这样的立意充满哲理,提升了文章的价值,让人看到了作者的思考和理解,大气而厚重。3.语言简练,有文采。以短句为主,具有现代意识,如“一壶漂泊,浪迹天涯难入喉。”“树似屏风惹斜阳,离别的哀愁在氤氲的空气中弥漫。”这样的语句意蕴深厚,富有诗意。
漂泊的心篇7
一
他乡的天空
文/卞毓方
(1)村口往东南,是一条暗灰的沙砾路。路的右侧,呈斜面坐落三幢农舍。
(2)第一幢,树篱紧贴道边,蓝砖蓝瓦,色调爽朗而澄静。楼作两层,屋顶向上攒聚成复瓣,若从高空俯视,俨然一朵含苞欲放的蓝玫瑰。透过树篱的缝隙,瞥见院里有柔碧的草坪,有娇媚的盆花,有帆布躺椅,还有一只系着铁链的狗,隔着篱笆向窥视者发出狺狺的短吠。闻声,主人从躺椅抬起头,冲我送来一抹抱歉的微笑。那一刻,我瞅见他左手捧着一册书,右手擎着一朵花,书已半展,想必耽读有时;花犹带露,显系摘下不久。此情此状,若醍醐灌顶,甘露洒心,顿时想起近年的一句流行词:“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
(3)这词是从荷尔德林的诗中摘出来的,荷诗原题《在柔媚的湛蓝中》,国内至少有三种汉译,我曾比较的,也就这一句,分别是:一、“功德圆满,而人却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之上”;二、“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三、“劬劳功烈,然而诗意地,人栖居在大地上”。瞧,三种译介,关于主体部分的表述――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惊人一致,差别仅仅体现在缀前四字的推敲,是译者的偶然巧合?不,只能说是英雄所见略同,心有灵犀一点通。
(4)第二幢,略为偏后,黄墙红瓦,楼依然作两层,带阁,造型有点像反置的L。也有篱笆,不,栅栏,木质,高逾一丈。这是对生存空间的保护,是个人尊严、生命尊严的外化。栅栏爬满南瓜藤,随处悬垂着乍金犹黄的果实。无疑,这瓜是没人偷的,或不怕偷的。院内无人,凉亭支着一副画架,画布上是一幅未完成品,油彩斑斓,似火树银花,又似落英缤纷。猜想主人是一位艺术家,至少是位乡村艺术家,昨夜与朋友高歌狂饮,纵论创造与美学,今朝霞染轩窗,犹自梦迷黄粱。多想他这时――恰恰是这时――“吱呀”一声推门出来,于是主客双方同时用异质的语言招呼“早上好”。哦,在这样的时空,这样的萍水相逢,套用康德的话,连“早上好”一词,也会升华为某种形而上的命题。
(5)才要迈步,身后“咕咚”一响,回头,一个又大又圆的南瓜,自栅栏的高处坠落,砸在草坡上,然后,通灵一般,直滚到我的脚边。啊,是感激我目光的抚爱吗?是唤醒我乡居的甘美吗?还是代表宿酲未解的主人殷勤送行?
(6)我把它捧起,掂了掂,好重的分量――果实成熟,是该向大地谢恩的时候了。在朝阳一面的瓜棱,留有一处叶形的光斑,不,是太阳的热吻;我也学阳光之多情,搂着它亲了又亲,火辣辣地。末了,仍把它搬回栅栏,搁在一蓬雏菊旁,等待它主人大呼大叫的发现。
(7)第三幢,又稍稍错后,平房,粉墙青瓦,没有篱笆,也没有栅栏,仅有一丛芭蕉掩映,蕉分窗而荫绿,花覆圃而流丹,撇去屋顶双天窗、双排气孔的造型,就情调而言,宛然故国江南的遗梦。宅之右角有一树老榆,粗可十围,铁干铜枝,碧叶虬结,繁荫匝地。榆下有一亩方塘,水清见底,水面嬉戏着三四只野鸭。屋主或许是华侨,我想。也不排除是受过东方文化洗礼的德国佬,我又想。法兰克福的歌德故居,二楼主厅,不就名为“北京”,厅中陈列着中式的家具、壁挂、风琴?焉知眼前这扇饰以铜环的红漆大门启处,不会走出一位当代西方的陶渊明?
(8)路的左侧为原野,一马平川,一望无际,乍一看,和故国没有什么两样。区别,或者说差异,当然有,主要体现在色彩丰富,层次分明。比方说,同样是麦子、向日葵、葡萄、蔬菜、花卉、牧草,这里一畦一畦,穿插生长,所以一眼望去,从金黄到翠绿,从姹紫嫣红到鲜青嫩碧,纵横有序,赏心悦目。最让我感动的,是刈后的牧草,不是东一堆西一垛地随便乱码,而是用机器捆扎成一个又一个的圆柱体,排兵布阵般撒放在原野,如此一来,那失魂丧魄的枯草,仿佛又集体还阳,焕发出雄赳赳气昂昂的神威。
(9)视野的尽头,为绿树遮掩的地平线,居中,电视塔一般,耸起一座教堂的钟楼。荷尔德林的诗是怎么说的?“在柔媚的湛蓝中/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燕语低迥,蔚蓝萦怀。”由于距离过远,燕儿飞翔我无法看清,遑论呢喃,眩目只有蔚蓝、蔚蓝、蔚蓝,纤尘不染的蔚蓝,一碧如洗的蔚蓝,吸一口气令人清爽百倍精神百倍的蔚蓝;蔚蓝的晴空映天使笑靥如花,笑语如铃,是轻盈可在针尖上蹁跹的那一族。
1.本文有大量的描述,其深层意蕴虽源于感悟,但浅层的“看”也非常重要,请通读全文简述“看”在文中的作用。
答:
2.第7段中作者写道:“焉知眼前这扇饰以铜环的红漆大门启处,不会走出一位当代西方的陶渊明?”请问作者想象中“当代西方的陶渊明”应该是个怎样的人?
答:
3.文章前后都引用了荷尔德林的诗,后一处引“在柔媚的湛蓝中/教堂钟楼盛开金属尖顶/燕语低迥,蔚蓝萦怀。”有何用意?请简要作答。
答:
4.题目是“他乡的天空”,可文章重墨写的却是“三幢农舍”,有人认为这是文不对题?你是怎么看的?
答:
二
年轻需要漂泊
文/肖复兴
(1)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2)寒假的时候,儿子从美国发来一封Email,告诉我利用这个假期,他要开车从他所在的北方出发到南方去,并画出了一共要穿越11个州的路线***。刚刚出发的第三天,他在德克萨斯州的首府奥斯汀打来电话,兴奋地对我说这里有写过《最后一片叶子》的作家欧・亨利博物馆,而在昨天经过孟菲斯城时,他参谒了摇滚歌星猫王的故居。
(3)我羡慕他,也支持他,年轻时就应该去远方漂泊。漂泊,会让他见识到他没有见到过的东西,让他的人生半径像水一样蔓延得更宽更远。
(4)我想起有一年初春的深夜,我独自一人在西柏林火车站等候换乘的火车,寂静的站台上只有寥落的几个候车的人,其中一个像是中国人,我走过去一问,果然是,他是来接人的。我们闲谈起来,知道了他是从天津大学毕业到这里学电子的留学生。他说了这样的一句话,虽然已经过去了十多年,我依然记忆犹新:“我刚到柏林的时候,兜里只剩下了10美元。”就是怀揣着仅仅的10美元,他也敢于出来闯荡,我猜想得到他为此所付出的代价,异国他乡,举目无亲,餐风宿露,漂泊是他的命运,也成了他的性格。
(5)我也想起我自己,在比儿子还要小的年纪,驱车北上,跑到了北大荒。自然吃了不少的苦,这一切不仅谱就了我当初青春的谱线,也成了我今天难忘的回忆。
(6)没错,年轻时心不安分,不知天高地厚,想入非非,把远方想像得那样好,才敢于外出漂泊。而漂泊不是旅游,肯定是要付出代价的,品尝人生的多一些滋味,也绝不是如同冬天坐在暖烘烘的星巴克里啜饮咖啡的一种味道。
(7)但是,也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漂泊,需要勇气,也需要年轻的身体和想像力,便收获了只有在年轻时才能够拥有的收获,和以后你年老时的回忆。人的一生,如果真的有什么事情叫作无愧无悔的话,在我看来,就是你的童年有游戏的欢乐,你的青春有漂泊的经历,你的老年有难忘的回忆。
(8)一辈子总是呆在舒适的温室里,再是宝鼎香浮,锦衣玉食,也会弱不禁风,消化不良的;青春,就应该像是春天里的蒲公英,即使力气单薄、个头又小、还没有能力长出飞天的翅膀,借着风力也要吹向远方;哪怕是飘落在你所不知道的地方,也要去闯一闯未开垦的处女地。这样,你才会知道世界不再只是一间好看的玻璃房,你才会看见眼前不再只是一堵堵实心的墙。
(9)尽人皆知的意大利探险家马可・波罗,7岁就曾经随其父亲和叔叔远行到小亚细亚,21岁独自一人漂泊整个中国。美国著名的航海家库克船长,21岁在北海的航程中第一次实现了他野心勃勃的漂泊梦;奥地利的音乐家舒伯特,20岁那年离开家乡,开始了他维也纳的贫寒的艺术漂泊;我国的徐霞客,22岁开始了他历尽艰险的漂泊,行万里路,读万卷书……当然,我还可以举出如今被称为“北漂一族”那些生活在北京农村简陋住所的人们,也都是在年轻的时候开始了他们的最初漂泊。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那么,哪怕那漂泊是如同舒伯特的《冬之旅》一样,茫茫一片,天地悠悠,前无来路,后无归途,铺就着未曾料到的艰辛与磨难,也是值得去尝试一下的。
(10)我想起泰戈尔在《新月集》里写过的诗句:“只要他肯把他的船借给我,我就给它安装一百只桨,扬起五个或六个或七个布帆来。我决不把它驾驶到愚蠢的市场上去……我将带我的朋友阿细和我做伴。我们要快快乐乐地航行于仙人世界里的七个大海和十三条河道。我将在绝早的晨光里张帆航行。中午,你正在池塘洗澡的时候,我们将在一个陌生的王国的国土上了。”
(11)那么,就把自己放逐一次吧,就借来别人的船张帆出发吧,就别到愚蠢的市场去,而先去漂泊远航吧。只有年轻时去远方漂泊,才会拥有这样充满泰戈尔童话般的经历和收益,那不仅是他书写在心灵中的诗句,也是你镌刻在生命里的年轮。
5.“年轻需要漂泊”,既是标题,也是作者思想主张。结合文章内容,请你简要概述年轻漂泊的意义。
答:
6.第8段多处运用了比喻修辞,请分别指出“处女地”、“玻璃窗”的本体是什么。
答:
7.作者说“只有年轻时才有可能去漂泊”、“才敢于外出漂泊”,可见“年轻”和“漂泊”是互为条件,请细读全文,找出二者关系。(从文中摘取句子作答)
答:
8.文章通篇强调年轻人应该“漂泊”。那么,什么是“漂泊”?请谈谈你对“漂泊”的理解。
答:
三
远方,有一颗漂泊的心
文/马卡丹
(1)友人从遥远的北国,寄来一张明信片,画面上一匹骏马扬鬃,驰骋在无垠的草原和高远的蓝天下。友人说她又要远行了,不知道哪里才是终点,也许是属马人注定要漂泊吧,也许……
(2)友人与我同年,都属那独往独来、萍踪无定的马,总是在庸常的生活中渴望着漂泊,在漂泊的旅途中渴念着家。经历了漂泊途程的风霜雨雪,我们相聚在那个秋日的郊外,蓝天、白云、银杏,飞翔的叶片从银杏枝头飘落,林间小径上满目是耀眼的金黄,那场景美得令人心颤。连叶片也思念着家了,我们还要在漂泊的旅途中越走越远么?那一刻家的感觉在心头风起云涌,我们相对久久无语。
(3)这以后在庸常的生活中我们鸿雁传书,一度度诉说着对漂泊的向往。不是没有电话,声音透过电波已无法传递流浪的质感,还是让心在笔尖上驰骋,一如马蹄踏踏掠过草原,带给自己摆脱平庸的快乐。记不清几度鸿雁往来之后,友人又一次远行了。她说她已了无牵挂,影子就是她的家,带着影子带着家走在路上,她不会再有家的渴念。望着鸿雁飞来的远天我默默祝福,哪一片星空下,此刻跋涉着她孑然的身影?
(4)友人是川妹子,川妹子的心性往往是高蹈飞扬,一次次地走在流浪的路上,她果真不会再有家的念想?总疑心她也是客家的后代,清代初期的“湖广填四川”,她的家乡会理城不是涌入过大批的客家人么?永远的漂泊,永远的“客而家焉”,她的骨子里难道没有客家先人的基因?可是,客家人的漂泊是无奈的呀!或迫于战乱,或迫于人口的繁衍,流浪只是为了生存。一程程远离家园,一次次回望故土,在频频回望中脚步却越行越远,在越来越远的行走中回望得更为急切。这才是客家人哪,他们何曾停止过对家园的念想?哪怕这家园早已虚无飘渺,那也是他们心中的***腾。而她……
(5)川妹子却告诉我,她难道不也是为了生存么?衣食无缺的只是身体,心的生存难道不需要更为广阔的天地?漂泊不是旅行,忍饥受冻跌打损伤时时有之,可在身的煎熬中心灵却无拘无束自由而通透,她已经习惯了让心在大地上流浪,在笔尖上流浪,怎么还能把一颗自由的心,重新放进金碧辉煌却是憋闷窒息的珠宝盒中呢?
(6)我无语。我是一个客家后人哪,为什么却没有了先人跋涉前行的勇气?从漂泊中归来,每日里单位与家两点一线往返,宽慰我的是哲人或诗人的警句:当我走遍世界寻找我的家,最后却发现家就在我最初出走的那个屋檐下;当我走遍世界寻找我的心,最后却发现心只在我的胸腔里。
(7)我明白、明白,可是,我的心仍然想要从胸腔跃出!
(8)我无法像友人那样,让双足重踏漂泊之旅,那就在庸常的生活中让心再度出发吧:当静夜来临的时候,当繁忙劳作的间隙,请让我释放我的心,静静地体味心的漂泊。
(9)人生,在心的漂泊中才会有足够的厚重。
(10)何况,心的漂泊旅途中,我一定能感应到、感应到――远方,那一颗漂泊的心……
9.文中说友人与我都属“马”,又说我是“客家的后人”。这“马”与“客家人”在文中有何作用?
答:
10.明明是写友人,可文中却处处有“我”,请简要地说说“我”在文中的作用。
答:
11.第5段是转述友人的话。主要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方法?表现了友人怎样的理想追求?
答:
12.文章结尾处说“人生,在心的漂泊中才会有足够的厚重”。此句有何含义?请谈谈你的理解。
答:
四
流浪的河流
文/吴梦川
(1)河流在大地上流浪,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
(2)8年前,当我由蜀地人秦塞,落户古城汉中时,曾固执地把自己称为异乡人。我先上电大,在一个叫芦家沟的地方,和一条唤作冷水的河流度过了两年相依相亲的幸福时光。
(3)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河上没有浪花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也无小舟自横,它那么安静,从不弄出一点声响来;它更像一道无名的野水,有点荒凉,但却是清澈的、快乐的、自由的,并由此显出清秀和灵气来。
(4)每当黄昏来临时,我便独自一人越过校园的红砖墙,绕过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走向冷水河;红艳欲滴的夕阳正缓缓坠下,鹭鸶翩翩飞过平野田畴,薄薄的雾霭浮起来,罩住烟树远村,然后是淡淡的一弯弦月升起来,在湛蓝的苍穹撒下清凉的光浑……
(5)这异乡的美景使我着迷,也在我的心头扯出淡淡的乡愁。我想起了青绿的巴山蜀水,想起了嘉陵江汹涌澎湃的涛声。我在沙滩上久久徘徊,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
(6)我不知道冷水河的源头在哪里,我只听说它发源于溶洞,是地下水,冰冷冷,所以叫做冷水河;我不知道它流向何方,我只凭着主观臆想,认定它先经芦家沟流入汉江,然后汇入长江,最后经东海融入太平洋。这是理论的路线,也是现实的途径,嘉陵江走的也是这条路径,它们在长江融为了一体,它们殊途同归。
(7)这一结论让我觉得羞惭,异乡人的称谓立即变得矫情、可笑。河流是一个整体,它拒绝人类用条块划割的方式把它们分解得支离破碎,它蔑视所谓的地域观念和乡土意识,那是人类为了自己的生存需要强加给它的。
(8)事实上,水是一个整体,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级,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河流只有长到海洋那么强壮时才算成熟,河流只有在抵达海洋的那一瞬间才能完成它的生命过程,海洋也仅仅只是一种生命形态。
(9)水的成长方式从一开始便呈现出智慧的思考,即如何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这是生存的智慧,是流浪的目的,也是河流的精神内核。真的,在大地上,我再也没有见过像河流这样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如此紧密和谐统一起来的强大的生存了。
(10)我想,人类对于流浪的诱惑多半源于远方的诱惑,他们看到河流流向不可知的远方,远方就成了希望和桃花源的象征。于是他们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流浪,走向远方。
(11)河流启发了人类的流浪意识,遗憾的是他们只学会了流浪的形式而非实质,他们便只能无谓地颠沛流离,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疲惫而艰辛,却找不到生活的目的和方向;于是一代代人重复祖先的模样叩问苍天,问他们从哪儿来向哪儿去,问上苍能解决什么问题?何不去问问河流,河流会用感性的流动方式告诉人类:强大的生命源自强大精神内力,内心的虚弱贫瘠必然会导致生命的衰竭。
(12)人类常常太看重物质的力量,当然,这也不能全怪他们,谁也不能否定物质的力量,而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
(13)我感谢河流,感谢大地上所有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河流,那些流动的水,因为日夜奔腾而永远不会腐烂的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
(14)那才是我永恒的故乡。
13.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修辞方法,请从文中摘引概括、举例说明其中的四种来。
答:
14.作者说“人从河流那儿学会了流浪”,但人为什么“在死亡后寂灭”,没有像“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呢?请简要作答。
答:
15.文章末段说“它们让我明白了生命的意义,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这其中“世俗的枷锁”指的是什么?
答:
16.文章所以耐读、富有意蕴,因其恰当地运用某种艺术手法。本文最主要的艺术手法是什么?请作出简要的赏析。
答:
参考答案
1.文章从“村口往东南”看的起始写起,通过移步换景依次描述了别致新巧、风光无限的“三幢农舍”,最后收笔于“视野尽头”。如此写首尾圆合、思路一贯。
2.熟悉、热爱中国文化,喜欢田园生活,追求桃花源般的安静闲适、自由和谐,乐度与世无争生活的陶渊明式的外国人。
3.强调足以使作者“萦怀”的“蔚蓝”,因为这个“蔚蓝”既是自然的天空,又是心灵的净土,还是精神的寄托。“蔚蓝”是自然与社会、客观与主观美好的融合,是愉悦身心、激励情志的理想家园。
4.不是文不对题。作者所描述的虽然是地面的景致,但这些景色流光溢彩、充满生机,高雅脱俗、别有情趣,堪称诗意生活美好的家园、精神的乐土、心灵的殿堂、理想的天空。而且结尾又以天空点题,怎能说文不对题呢?
5.①可以见所未见,让生命半径更宽更远;②可以品尝人生的更多滋味,体味人生真谛;③可以丰富人生经历,老年有得回忆;④可以张扬梦想、放逸心灵,充实自己的“史记”。
6.处女地:指可以磨炼青春意志,培育思想才干,让年轻人在勤奋中成长、在奋斗中创业的场所;玻璃窗,温暖、安宁,舒适、敞亮,永远供人享乐的美好环境。
7.年轻,就是漂泊的资本,是漂泊的通行证,是漂泊的护身符。而漂泊,则是年轻的梦的张扬,是年轻的心的开放,是年轻的处女作的书写。
8.为了实现心中的梦想,凭借自己或借助外力,年轻人积极主动地接受磨炼、奋战艰辛,勇敢地闯荡他乡,丰富人生经历、体验生活甘苦、创造人生价值的过程。
9.马,是为强调年轻人应该像马那样“独往独来、萍踪无定”,敢于漂泊;客家人,是以我为比衬,进而突出友人执着于漂泊,赞颂她敢于活出自我、追求精神生活的品格。
10.作用主要有二:①用第一人称便于叙述,通过“我”来见证友人的执着漂泊,显得真实可信;②意在对比,以“我”的“庸常”,来衬托凸现友人的崇高理想追求。
11.主要运用了反问和比喻修辞。表现了友人宁愿躯体经受苦痛煎熬,也要使心灵自由放逸、精神漂泊驰骋,决不过那种虽然衣食无忧、庸常享乐,但身心遭受束缚、蜗居一隅的生活。
12.人生应该有所追求,除了为“庸常”的“吃小米”而劳作外,更应该有自己的精神追求,有足以使身心愉悦的奋斗经历和理想寄托;惟其如此,你的人生才能丰富厚重、多姿多彩,具有意义。
13.对比:①“河流最终在大海里永生,人却在死亡后寂灭”;②排比:“河上没有浪花漩涡,没有惊涛拍岸,没有虹桥卧波”;③拟人:“这条异乡的河便用凄清的沉默包容了一个异乡人的孤独和忧伤”;④比喻:“河流只是水的一个成长阶级,就像人类要分幼年、青年和老年一样”(或“从此挣脱世俗的枷锁,奔向浩瀚真实的心灵”);⑤借代:无形无踪的精神总是无法给急功近利的人带来直观的好处,它只会潜藏在平凡的身躯和褴褛的衣衫里;⑥移就、夸张、顶针:“冷水河很瘦,瘦得只有细细的一脉,不堪一握”。
14.因为人只是学会了河流的流浪形式,而没有学会其实质;人不能像河流一样做出智慧的思考和行动,即:使弱小的个体变成强大的整体,把个体的生命意识和整体的生存信念紧密和谐地统一起来,进而形成强大的存在。
漂泊的心篇8
2、漂泊在异国他乡的人,灵魂都是无处安放的。
3、淅淅沥沥下着雨的城市,戚戚沥沥漂泊着的灵魂,周五啊,好不容易的休假,也不开心。
4、灵魂再漂泊,我都在岁月里伴你,伴两岸的涛声相念不倦,伴无尽的东流长梦不醒。
漂泊的心篇9
个人资料:
姓名:...
性别:女
生日:...
学历:...
身高:...
籍贯及居住地区:...
婚姻状况:...
工作单位:...
月收入:....
个人介绍:
我是一个再平凡不过的女人,有一点点的漂亮,温柔中带点倔强,安静而不懦弱,我就像一叶小舟在大海漂泊,历经这么多年好想找一个宽阔安全的港湾停泊,永不再漂泊,但是这个梦想很快,破灭了,我带着一颗疲惫受伤的心又漂泊在一望无际的大海中,独自承受着风吹浪打。我相信缘分,我相信会同样有一颗漂泊的心也在寻找着她的真爱,我希望这个真爱是安全的,能为我挡风遮雨,当我伤心时能为我抹去心里的伤痛,在我高兴是能与我一起分享喜悦。
对方条件:
居住地及户口:...
年龄:38—48
婚姻状况:不限,
学历:不限
经济条件:有住房,月收入XX元以上。有稳定的工作环境;
漂泊的心篇10
【论文摘要】:在眼下韩剧大行其道的时候,港剧《金枝欲孽》从2004年的香港一直热播到2006年的内地,引发了此起彼伏的收视狂潮,其漂泊与宿命的主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共鸣。
漂泊是人类永恒的命运,是个体生命在广阔宇宙中的孤独无依与渺小脆弱,是永不满足、永远追求的流浪精神的映现,也是女性特有的意识深处对"家园"的深切渴望与对命运无常的宿命认定的纠结。宿命,则是每一个生命个体在现实生存中的无奈感受。漂泊与宿命构成了《金枝欲孽》的两大主题。
一、永无止尽的漂泊
面对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很多人都会在特定的某个时刻产生一种危机意识,认识到个体生命的渺小和孤独,无所归依,无根无凭。《金枝欲孽》则充满了这种不知所往、不知所终、无所归依的生命悬浮意识和无根感。紫禁城里的女人们,上至皇后、贵妃,下至贵人、答应,都有意无意的在一种寻找、期待与渴慕的状态中挣扎。女人的内心缺乏安全感,看重安定的归宿和生活的保障。于是,她们以青春为资本在有限的年华里不断地寻找和争取,在困境中苦苦挣扎,在寻找的路程上辗转流连。
她们柔弱的肩膀无法承担更多生存的重压,她们的天性以及几千年积淀下来的集体无意识的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这些女性的词典中最常被使用的词语便是安全、归宿和保障等等。而安全、归宿、保障之类,说到底只是寻一个依靠而己。心灵的依靠,是爱情;物质的依靠,是权力。剧中的女人便在争取与抓紧男人、权力、财富以及爱情的道路上漂泊着。
福雅,一个美丽、温婉、善解人意的女子。她的轻笑,宛如微风吹皱一池春水,有着与世无争的柔和与安静。她是被皇上冷落的贵人,宫房冷清,无人问津,连院落都疏于打扫。她的乐趣是在风和日丽的时候放风筝,做窗花,折纸鹤,全然生活在一个被遗忘的角落。直至福雅服毒自尽时吐露真心,观众方才明白,曾经的福雅也处在权力争夺的巅峰。"福雅不是不会斗,入宫之前,福雅学的就是斗。"从小与亲人失散的福雅,被宫里的徐公公收养之后,就开始学习后宫的生存处事之道,可谓深谙尔虞我诈的明争暗斗。入宫不到一年,福雅就升为贵人,得尽万千宠爱,一时风头无两。可是,她却突然得了心悸病并因此失去了大好前程。临死前,她对孙白杨说,"多亏了这些毒药,让福雅得上这个久治不愈的心悸病,才能经常见到大人……七年前遇见大人,我就对自己说,为了心中所爱,我甘愿放弃宫中的名利,甘愿做一个弱者……"
福雅无意在***治上或经济上要求什么,只是个人化地追求自己情感的归宿,只在乎自己精神的寄托,她在寻觅可以托付终身的情感,在自己的世界里固执地等待与坚守着那份情感,跨一步,是梦想的终结,退一步,是被动地沉沦。追寻爱情的过程,是她获取自身存在真实感的过程,是浮浮沉沉如流水般漂泊的过程。同时,这份爱情也是她不知何去何从的生命在不断前行中的短暂停顿。正如王安忆所说"爱情其实是我们在漂泊无定的生涯中所攀附的立足之地,我们为我们疲惫紧张无根无望的灵魂寻找的归宿,它带有岸的面目。"[1]
尔淳,柔弱的外表,含情脉脉的双眼,一副我堪尤怜何况他的情态。尔淳聪明机警,城府极深,惩戒淑宁,铲除玉莹,斗跨如妃,她轻而易举的扫清了上位的障碍,在短短数月内就成为贵人,还怀上龙胎。然而,在荣华富贵面前,只看到尔淳独倚阑干的寂寞神伤。
在尔醇的内心深处,最渴望的是与失散的姐姐重聚,是找回童年的记忆、回到自己的家乡。"一个没有过去的人又怎么会有将来呢?"尔醇的无根性是她漂泊的原因与体现。贯穿整个剧情,尔醇从未放弃的,不是对孙白杨的爱情,不是对权力的追逐,不是对养父的报恩,而是寻根。寻根,是在路上的灵魂试***在无边的迷茫中抓住一点切实的东西,是无所归属的孩子想要寻一个强大的依托。换句话说,是一个人来到这个世界上,想知道自己在时间上的位置,在空间上的位置;在漫长的漂泊的历程中,在广阔的宇宙当中,要寻找自己的那一点印迹。不愿停顿也无法停顿的在路上行走的人们一面留连和踌躇,一面也在苦苦寻找,不只是寻找前行的方向,也在寻找最初的来路。"起源对我们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使我们至少看见一端的光亮,而不至陷入彻底的迷茫。"[2]尔淳要寻找姐姐,寻找家乡,正因为在路上跋涉的迷茫,所以要寻找生命另一头的光亮,而这寻找的历程也正是我们不断前行,无法停歇的过程。尔淳抱着寻根的梦想最终逃出了紫禁城,剧中的结尾是她在茫茫道路上渐行渐远的背影,这暗示着寻根作为一种理想,只是一个方向,它永远没有尽头,我们的灵魂永远在漂泊的行程中漫游,永远不会有真正停歇的时候。
无论是深夜独酌的如妃,凭栏远望的尔淳,还是倚窗惆怅的玉莹,对花自怜的安茜,都充满了孤独与无助。而孤独的症结在于灵魂深处的漂泊,在路上的不满足和追寻,这些孤独的感慨、孤独的怨艾都是她们漂泊的命运、漂泊的心态的写照。
不只是她们,还有你,我,每一个人都是孤独的。在漂泊的路上,大家都是同路人,没有选择。我们向前走,寻找着精神的栖息地,但是前方只是一个方向,没有终点,"往彼端去是危险的,停在半途是危险的,向后瞧望也是危险的,战栗或不前进,都是危险的。"[3]我们只有行走,始终漂泊。
二、无从逃避的命运
如妃和安茜闲聊时说道:"你我二人共侍一夫,是亲伦,却又不幸钟情于同一个人,是情敌。其中,到底是谁亏欠了谁,根本已经无法计算。既然天意弄人,要怪,不如怪天……天下憾事,往往都离不开去感叹"如果"这两个字。如果当初,不是本宫对你逼婚,患难见真情,可能也不会发生在你和孔武身上;如果不是皇后有此恶行,你也不会为了复仇而弃爱;如果本宫可以在进宫之前就认识孔武,那么宫里根本就不会有钮祜禄如月这个人,而个人的命运也会面目全非。"
如妃的话里蕴含了"命定"的无奈。因为人的性格和意志并不是完全自在自为的,它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客观力量的制约和决定。于是,客观力量的强大与个人主观力量的有限就不成比例,因此,小人物的命运都有基本上被框定的倾向。当然,主客观统一的命运观是包容性很大的矛盾体,它可以从人生的成功者中得出与命运抗争的伟大,也可以从失败者中感叹向命运妥协的无奈。很显然,《金枝欲孽》旨在表现后者,但也并非只是哀伤屈从命运的凄凉,也突出了人在既定命运中的主观能动性。
既然个人命运受到客观力量的种种框定,个人意志无法与之对抗或加以根本改变(对于封建社会的女子来说更是如此),那么对命运所抱的态度就变得比个人努力更为重要。这也是"命定"意识的延伸和命运观的一部分。虽然身为皇上的女人,她们有着相同的命运,却在这样的宿命中有着不同的选择。
"就算有多么不如意的事,也要对自己讲:我忍得住!就算有多么大的挫折,也要对自己讲:我撑得住!就算有多么伤心绝望,也要对自己讲:我看得开!"这是安茜身为宫女的生存哲学,无论是如妃的逼婚,还是尔醇的责难,对于命运给予的灾难,安茜很少甚至始终是抱着一种顺应和承受的态度,几乎没有怨艾或是激愤。尽管身份卑微,但安茜一直坚守着自己的原则,就算再急需银两,也拒绝偷运宫中物品;就算如妃再威逼利诱,也不会出卖别人来换取自己的幸福。安茜是心地善良、恬淡隐忍的,虽然她连生死都在主子们的一念之间,她仍然在命运的股掌间选择了一条自己想要走的路。
"紫禁城真的有冤魂那又怎么样?人世间有什么地方是没有冤魂的,冤魂也由是人变出来的!活着的时候斗不过我,难道当了鬼反而有这个本事?怪力乱神,迷惑人心,这些对本宫来根本是废话连篇!你要是有本事就尽管出来吓唬人,本宫就是要你看看,在紫禁城里,到底是怕你的人多,还是怕我钮祜禄·如玥。"电视剧以如妃的狠毒开场,她一出现便使计杀死新得宠的陈妃,并对陈妃沾血的诅咒不屑一顾,狠得如此嚣张,如此让人不寒而栗。因为被皇后迫害以至胎死腹中,如妃带着仇恨选择了斗,与人斗、与天斗的她不信命运只信自己。如她所说:"皇宫这个地方本来就是鬼神处处,本宫从来都不怕,因为本宫一直以来靠的都是自己。"
因为要靠自己,要保护自己、保护孩子,斗成了如妃的本能。她会对下人漫不经心的说:"后宫日子无聊,本宫喜欢的就是斗!",她会向皇后挑战"人老了就要认命,诡计技穷就要认输,你放心,这个后宫一向都是您跟我在斗,以前是,现在是,以后也会是"。即使在有机会挣脱皇宫得桎梏时,她仍然选择留下"本宫也想看看紫禁城外的生活,本宫不选择出去,并不是不愿意,只是没这个本事,本宫16岁那年进宫,这十几年来,只学会了一个求生的技能,就是谋算人心以及争斗竞逐……这里就是本宫的家,也是我钮祜禄·如玥的坟墓"。
尽管她们都只有一个命运--用自己的青春与美貌争夺皇上的宠信,终老于这个缺失了自由与温情的红墙之内。但她们仍可选择是如福雅般与世无争,如安茜般执著隐忍,还是如如妃般斗争到底。一方面,剧中充斥着个体生存的无奈感,即每个个体都被框定在一定的范围内生存,其命运无出其右,个人再怎么挣扎与向上攀援,也只是在这种"类"的系统中活动,让人觉得命运似乎是一只可以无限伸缩的巨大手掌,永远罩在你的头上,无法摆脱。另一方面,却也给了剧中人选择的余地,不同的选择会带来不同的人生体验,不同的喜怒哀乐,为自己的生活在通向最终命运的过程中变换一点色彩。这样的命运观让《金枝欲孽》哀而不伤,失望中缀着希望,这也是作品的独特魅力之所在。
走出《金枝欲孽》,漂泊的无边与宿命的无奈在我们的心中萦绕不散,当看到剧终时随风飘散的丝怕,一切又仿佛回到最初,是开始,也是结束,人类本身就是精神的漂泊者,像大海中的一叶孤舟,从一个地方漂泊到另一个地方,支撑我们的只能是心中的信念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王安忆.《心灵世界-王安忆小说讲稿》,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