鸟鸣涧王维10篇

鸟鸣涧王维篇1

关键词:天机清妙;道家思想;《鸟鸣涧》

唐朝繁荣的社会经济,宽松的文化氛围,***治上长期统一,社会环境相对安定给了唐朝的文人们极大的创作热情。唐代疆域辽阔,国力强盛,交通发达,国内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儒、道、释三家的思想都十分活跃。唐代的佛文化传承于隋代,并形成了许多宗派;唐朝王室自称为太上老君后裔,自***后即尊崇道教,规定道教为三教之首。由于***正统的扶持,道教的文化思想深入人心,许多文人都受道家影响很深。后来,随着“三教合一”,儒道释三家渐渐地融合,佛教吸收儒学精神,渐趋势中国本土化;道教受到儒学影响,主张“贵儒”又“尊道”。王维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中,偶然提出了一个关于山水审美活动中“天机清妙”的命题:“当待春中,草木蔓发,春山可望,轻鲦出水,白鸥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斯之不远,倘能从我游乎?非子天机清妙者,岂能以此不急之务相邀?然是中有深趣矣。无忽。”[1]p929如何理解“天机清妙”?我们将要从王维本身的思想和背景出发。

王维虽然被称为“诗佛”,但当时儒道释三家有合流的倾向,王维思想中也有很深的道家文化,“天机”一词最早就来自于道家。《庄子・大宗师》云:古之真人,其寝不梦,其觉无忧,其不食甘,其息深深。真人之息以踵,众人之息以喉。屈服者,其嗌言若哇。其耆欲深者,其天机浅。庄子这段话是赞扬“真人”纯任自然,无欲无忧,及其自在。道家思想中的“天”与崇尚自然,反对人为的思想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再看《庄子・逍遥游》中的一段:“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故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圣人”、“神人”、“至人”即为庄子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即达到“本真”,无所凭借“以游无穷”,把握天地间的大美。“天机”就存在于本真之人,在《庄子》这里,天机就是纯自然的力量,顺应自然就是顺应天机,即“归真”。后人对庄子的“天机”说有很大的发展,“天机”一词可以用来阐释自然大法、天道、天理、自然奥秘、人的天赋秉性等。陆机《文赋》中写道:“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不可遏,去不可止。藏若影灭,行犹响起。方天机之骏利,夫何纷而不理。”将“天机”引入文学创作中的灵感,刘勰则用“夫神思方运,万途竞萌,规矩虚位,刻镂无形,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才之多少,将与风云并驱矣”。“神思”在其主要的意义上也与“天机”类似。

傅绍良先生把先秦到盛唐中国山水诗的发展随着审美意识的嬗变分为三个阶段,第三阶段即唐代,他将这一阶段用“归”字来概括,一曰“归心”,即自我回归于真我的本然状态;一曰“归物”,即自然回归于本然的状态。[2]这个“归”字无疑与庄子所倡导的“真”不谋而合。要“归”向何处?自然是归向自然了。王维将“天机”运用到山水审美和文艺创作中,就是主体在观照山水景物时,运用直观,运用感性思维而非理性思维,使主客体达到高度的冥契合一,即以主体的“天机”通悟自然的“天机”,主客律动,甚至于主客界限消融,以至于达到王国维所说的“无我之境”,亦即归真。这与西方美学家克罗齐所提倡的“直觉说”有相通之处。

王维说只有裴迪这样的“天机清妙者”才可与他同游,他自己不也正是个天机清妙者吗?赵殿成在《王右丞集笺注》里这样评价王维:“右丞崛起开元、天宝之间,才华炳焕,笼罩一时;而又天机清妙,与物无竞,举人事之升沉得失,不以胶滞其中。故其为诗,真趣洋溢,脱弃凡近,丽而不失之浮,乐而不流于荡。”[3]从中我们不难看出其为人本真、洒脱。那么,具体来说,如何才能达到本真呢?庄子主张“心斋”、“坐忘”。“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庄子・齐物论》)坐忘的过程,正是美的关照过程,审美主体把自己的情感移向关照的对象,自己与对象不再感到有任何距离而成为主客合一的状态。闻一多曾指出:“王维独创的风格……最富于个性,不是心境极静是写不出来的,在静中,使人便觉得一切东西都有了生命。”这就是内在生命和自然高度契合的无为状态。诗人在这样的境界中感悟到了宇宙自在的不受外力干扰的生命轨迹。“我”和“物”就在相忘中达到了“真”以及“和”。中国人讲究“和”,家和万事兴,和谐等都蕴藏着中国的“和”文化。“和”与“真”实际上是相通的,只有“真”才能达到“和”,也只有“和”才能显示“真”。

现在以《鸟鸣涧》为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是一首非常简单的五言绝句,而在这寥寥数语之中,一个深广的意境已经浮现。意境的营造与诗中所蕴含的“真”与“和”的思想是分不开的。这首诗在三个层次上表现了不同层次的“和”:较低层次的形象思维上的“和”;较高层次上审美主体客体关系的“和”;最高层次上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和。

一、形象思维上的“和”

诗中的意象只有“人”“桂花”“夜”“春山”“月”“山鸟”“涧”几个,每一句的分布十分均匀,分别是两个,两个,两个,一个。这样一种排列就给人明朗悠闲之感。且这些意象都是以“静”为特征的,让人不由得联想到这样的画面:山谷空旷,幽涧波明,莽原草长,整个山林显得静谧安详。万籁都陶醉在夜的色调、夜的宁静里了,春山空旷辽阔,越发显出了春山夜色的静谧和空寂。这时,朦胧的月儿慢慢升起,皎洁、幽柔的清光洒向莽莽丛林之中、粼粼涧溪之上,悄无声息地辉映着近树远山、清涧幽谷。月亮在丛林的婆娑中“静”而不寂,它时而钻进云层,时而探出脑袋,栖息的山鸟被破云而出的月光惊醒了美梦,偶尔呢喃几声,和着春天山涧小溪细细的水流声,更是将这座寂静山林的整体意境烘托在读者眼前。

二、审美主体客体关系的“和”

首联第一个字,“人”就出场了,审美主体在开篇提出其实是很违和的,但是紧接着,一个“闲”字又将“人”的气息消匿了。先显后隐,形成了一种趣味。而后视线转向了桂花,这两者之间的转换是始料未及的。但是细细一想,也觉得有理。古代神话说月中有桂,所以桂往往成为月的代称,如月魄称桂魄。因此桂花与月是互相照应的。然而在黑夜里,诗人又何以能看见桂花落下呢?做诗人无法看见花落的推测原因有三:一是光线不足;二是桂花很小;三是花落速度快。那么“桂花落”就恰好照应了“人闲”,闲到了忘我的地步,即使“闲花落地听无声”,“我”的内在生命已经达到了和外在自然生命相契合的程度。桂花自然的凋落,就像我自己的凋落一样,清晰可感。这里的“花落”和颈联“月出”也相关照,一落一出,就形成了一个“圆”,自然运动的轨迹就是如此圆满。

如果说王维给“花落”是一个特写镜头的话,“夜静春山空”就是一个全景镜头。由近而远,视野顿时开阔,仿佛整个宇宙自然都毫无遮蔽地展露在我们面前。一个“空”字点明了“无我之境”,然而此时的山并不空,而是审美主体的空和虚无,既有审美主体又没有主体,是因为主体已经消融在这个寂静广大的宇宙之中了,没有地方可以找到“我”,而“我”又无处不在。这正是王国维“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的体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我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到颈联我们才看到“月出”,但其实月光早已渗透在花、夜、山之中了。月色温柔又怎么会“惊”了山鸟呢?倒不如说山鸟的羽翼振动搅扰了沉睡的月光。一个“时”字说明鸟鸣的不连续,更烘托了画面的动感以及浩然宇宙的寂静。与王籍“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这寂静之中有着永恒的生命。从“月”到“春涧”,视线由上而下,与先前的由近到远,从视觉过渡到听觉,从最初的静到动又到静,共同构成了一个大“圆”,形式上的“圆”照应了作为统摄的“和”的思想。

三、自然哲学意义上的“和”

鸟鸣涧王维篇2

《鸟鸣涧》是王维的名作,诗曰: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评论家们常引僧肇《物不迁论》中“必求静于诸动,故虽动而常静”的话来解读此诗,认为“此诗写一种极静极幽的境界,却采用以动形静、以有声形无声的辩证手法”(马茂元选注《唐诗选》)。这当然是极有见地的,不过,如果我们承认“诗无达诂”的话,那对此诗的理解还可以更宽广些。

首句“人闲”,有异文作“人间”,抛开版本的因素不论,作者似有意将首两句写成对仗,故本文取前者。至于“桂花”是否为月光的代称,历来也有争议,考虑到第三句对“月出”的点破,则第一句不应先有月光的来临,因为诗的前二句与后二句显然有一个时间上的先后关系。另外也有学者考证出确实有春天落花的桂树品种,这样一来,诗中的时令物候也不存在矛盾,退一步说,即使春天不会出现“桂花落”的景象,这也不成为一个问题,至少在王维那里不是问题,他既然能画雪里芭蕉,为什么不能写春天桂花落呢?芭蕉在佛教中是种别具象征意味的植物,而王维这里所写的春桂也不妨作如是观。

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前二句重在对静与空的表达。桂花本为极细小之物,桂花夜落而能为人感知,足见人心之安闲与夜之静谧,“夜静春山空”更是补足了这个意思,诗人还在空间上点出了“空”字,由此,这山谷就给人留下了安静空灵的印象,而诗中之人也正以“闲”的状态呼应着是时是地的环境。可以说,在诗的前二句里,人的心灵与外物是同归于寂的,夜静、山空最终都指向心灵的静与空,然而,这一和谐的状态却被打破了。

后二句中,由于月的出现,此前的静与空统统消失。月光洒满春涧,照亮一切景物,山不再“空”,鸟鸣断续,叫声回荡山谷,夜亦不再“静”,尽管有人会说这是以动衬静,类似于“鸟鸣山更幽”(王籍《入若耶溪》)的表达法,但无论如何,这只受惊的鸟确是叫了,而且还叫了数次(“时鸣”)。因而,我们可以说这首诗实际上写的是从空到满、从静到动的变化过程,当然,静也是一种空,是声响上的空,是故我们也不妨说,此诗表现的是诗人对“空”的领悟。

如果诗中之人的心灵与那个自然是相通的,那此时的他一定无法再继续“闲”下去,或者说,他的心从一开始就没有做到真正的“闲”。正因为他的心没有完全死寂,他才能感知到月出鸟鸣,才能觉察出自然的律动,这情形像极了佛经里一个人们耳熟能详的故事。《坛经・行由品第一》载,六祖慧能在广州法性寺听印宗法师讲《涅经》,“时有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已。惠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惠能的话就好像是专为这首诗中的人而发:不是月出破坏了空,也不是鸟鸣搅扰了静,一切的变化不过是心灵悸动的体现罢了。如果诗中之人就是王维自己的话,那他应该算是一位“仁者”,做“仁者”没什么不好,仁者活在人间,心中不能忘情,因此才能保持一份生机。

对“空”的向往终归失败了,正所谓“念念说空,不识真空”(《坛经・般若品第二》)。从这种意义上说,《鸟鸣涧》终究还是一首人间的诗,而王维的另一首名作《辛夷坞》则是一首超越的诗: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胡应麟在《诗薮・内编》卷六中感叹:“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他举为例证的王维两首五言绝句即是《鸟鸣涧》和《辛夷坞》,“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后人循着这条思路,对《辛夷坞》中的佛理进行过许多精彩的阐发,但胡应麟所说只是他的阅读感受,并且这感受还颇为玄妙,至于诗中到底体现了哪些“禅宗”意趣,则并未明言。

辋川有王维的别墅,那原是宋之问的庄园,说它是庄园或许并不恰当,因为它没有人们想象中的高墙大院,而是一个相对开放的区域(参陈铁民《辋川别业遗址与王维的辋川诗》),在那里,王维能够看到渔夫樵子,偶尔遇见田夫野老。现实中的辋川不是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但在《辋川集》中,王维却反复说着“空山不见人”(《鹿柴》)“深林人不知”(《竹里馆》)“隔浦望人家”(《南》)“涧户寂无人”(《辛夷坞》)“畏有山僧来”(《宫槐陌》),他有意将他人排除在外,从而让辋川别墅变成一个无人打扰的、寂静空灵的场所,可以说,王维在这组诗中所写的环境已经不纯是自然的,他因心造境,构建出一个能够承担其理念的地方。他在写作《辛夷坞》时,是否真切地看到了辛夷花的开落已不再重要,甚至那几句诗也可视作是其《寄崇梵僧》 “落花啼鸟纷纷乱,涧户山窗寂寂间”的翻版。

萧驰先生推断王维这类山水小品的写作“应当与其在修禅中的某些觉受有关”(萧驰《佛法与诗境》),笔者也认为在这些诗歌中,诗人的觉受是第一位的,而作为触发觉受的媒介――自然景物则是次要的,这是我们解读《辛夷坞》的一个前提。五祖弘忍曾说:“大厦之材本出幽谷,不向人间有也……故知栖神幽谷,远避嚣尘,养性山中,长辞俗事,目前无物,心自安宁,从此道树花开,禅林果出也。”(释净觉《楞伽师资记》)“道树花开”不禁让人联想到幽谷中的那株辛夷树,因此,弘忍的这段话可能就是《辛夷坞》的一个写作起点,而此诗的出现也并非仅仅是为了唱和裴迪的同题诗作。

与创作起点往往不只一个相似,一首诗的意旨归宿也常是多向的,这应当成为我们解读《辛夷坞》的又一个前提。辛夷树说不上高大,但辛夷花色泽鲜艳,香气浓郁,它们绽放枝头,是对生命力的最好展示。正是得益于生机的存在,自然万物以及人的心灵世界才能丰富多彩,这就是佛家所说的“色”。《维摩诘经・入不二法门品》云:“色即是空,非色灭空,色性自空。”果然,辛夷花都凋谢了,繁华终成过眼烟云,从开到落的生命历程象征着从色到空的转化,“空”才是“色”的本质。而更加值得玩味的是“纷纷开且落”一句,它要表达的不是单向地从开到落,而是开与落的循环往复,花开花落,周而复始,用《心经》里面的话说,即是“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与《鸟鸣涧》相比,《辛夷坞》对空、色的理解显然更进了一步,“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苏轼在《送参寥师》中的这句诗堪称是对《辛夷坞》的最好评价。在前诗中,诗人执着于对空的追寻,因为他还没忘情,也不明白“色即是空”,所以他失败了,而在后诗中,色与空不再对立,当他领悟到这一点时,他便超越了对空的迷惑,“万念俱寂,身世两忘”。方东树说王维的诗“高华精警,极声色之宗,而不落人间声色,所以可贵。然愚乃不喜之,以其无血气无性情也。……称诗而无当于兴观群怨,失之旨,远圣人之教,亦何取乎?”(《昭昧詹言》卷十四)方氏中诗教的毒太深了!对于这样的批评,王维应该会觉得欣慰,因为他想要的恰恰就是“无血气无性情”。

鸟鸣涧王维篇3

关键词:王维;鸟鸣涧;禅;山水田园

王维,唐代著名诗人,字摩诘,原籍太原祁州。他的诗歌,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歌的集大成者。他从小就深受佛教的影响,并擅长作画,这使得他的诗歌中蕴含了无尽的禅意与画境。在《东坡志林》中,苏轼也曾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洁之画,画中有诗。”①对于王维诗中的禅意,《而庵说唐诗》中说:“诗总不离乎才也:有天才,有地才,有人才。吾于天才得李太白,于地才得杜子美,于人才得王摩诘。太白以气韵胜,子美以格律胜,摩诘以理趣胜。太白千秋逸调,子美一代规模。摩诘精大雄氏之学,句句皆合圣教。”②

一、“人闲桂花落”中的“闲”之疑

《鸟鸣涧》是王维的名作,“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这首五言绝句,语言简单明了,“桂花”“春山”“鸟”“春涧”等意向也是生活中极其常见的,意向之间的连接融合也是直观明朗。但是,就是这样一首脍炙人口、简单明了的五言绝句,却引来了历代学者无数的争论和探讨,到如今也是莫衷一是。在诸多的争讨中,笔者今天主要从“人口桂花落”中的缺口字谈起。

关于缺口里的字,如今一般有两种不同的看法:第一,朱东润先生认为缺口里的字应为“间”;谢孟、潘慧惠先生却认为缺口里的字应为“闲”字,应解释为为:闲,寂静的意思。

那如今在流传的版本中,有哪些情况呢?笔者发现,主要有以下三种:

人f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版《王右丞相集笺注》卷十三

人g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备要》校刊本《王右丞集笺注》卷十三

人e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引自《四部丛刊》《须溪先生校本唐王右丞集》

这三种版本分别作“f”、“g”、“e”。那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三个不同的字,首先得理清“f”、“g”、“e”三字之间的关系。

“f”,《说文・门部》:“f,隙也。从门从月。”本义指门缝,然而门缝有间隙,因此引申为两物之间的间隙。后来意义由具体引申到了抽象,凡两事、两时之间的间隙也用“f”,又从空间引申到了时间,可表闲暇。可见,古“f”字意宽,本有“g”字义。《汉语大词典》中,亦说“f1【jianL】”【《V》古{切,去M,。】亦作‘g1’”。“e”字本义为用于遮拦阻隔的栅栏,古代常假借为“f”。《汉语大词典》有“e1【xianB】【《V》糸f切,平山,匣。】《说文解字注・门部》亦有:“e古多假借为清f字。”“g”字,《汉语大词典》中,标注“g1【jianL】【《篇》居{切】‘间1’的繁体字。同‘f1’;g2【jianL】【《篇》居e切】‘间2’的繁体字。同‘f2’。”由此可见,有“f”、“g”、“e”混用的情况。

那《鸟鸣涧》中的“人口桂花落”,缺口字究竟应当是“f”、“g”、“e”中的哪个呢。笔者认为,当为“f”“e”,即简化为“闲”。而不当理解为“g”,即简化为“间”。

首先,王维在诗文的创作中极其喜用“闲”字。笔者统计,在《王右丞集笺注》中,王维共用“闲”字44次。如《赠祖三咏》中的“闲门寂已闭,落日照秋草”,《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中的“秋色有佳兴,况君池上闲”,《新秦郡松树歌》中的“为君颜色高且闲,亭亭迥出浮云间”等。由此可见,王维对“闲”字是情有独钟。而“闲”,也是王维自身性格的很大特征,也是后代人对他比较多的概括词。《西清诗话》云:“王摩诘诗,浑厚闲雅,覆盖古今,但如久隐山林之人,徒成旷淡也。”《诗人玉屑》亦说:“为诗欲清深闲淡,当看韦苏州、柳子厚、孟浩然、王摩诘、贾长江。”③。王维生性本是一个“闲”人,作诗吟咏又喜用“闲”字。“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人“闲”,此等闲人,也许正是王维。在寂静的夜空中,带着一颗虚空闲静的心,关照万物,自然万物也带上一种闲淡之姿。读之,已感受到一股浓浓的“闲”味,那王维心中之“闲”,更无须多言。若用“间”,此等韵味,完全无法带出。再者,如是“间”,这与王维自身的秉性和创作习惯也不大相配。

其次,要明晰一句诗中的用字,当然离不开这首诗的整体大背景。中国诗歌,历来讲究对偶,力求诗句的工整,五言绝句也不例外。“人口桂花落,月静春山空”,从五言绝句讲究对偶的特征,可以得出,缺口字与“静”是相对的。那是“间”与“静”相对好,还是“闲”与“静”相对更为恰当呢?在《王右丞集笺注》中,笔者并未发现,王维并未有将“间”与“静”相对的例子。“闲”与“静”的相对,倒是有几例。

青檀日何长,闲门昼方静。

――引自《林园即事寄舍弟沈》

己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寂与静意义相类)

――引自《饭覆釜山僧》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引自《冬晚对雪忆胡居士家》

闲居日清静,修竹自檀栾

――引自《沈十四拾遗新竹生读经处同诸公之作》

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

――引自《红牡丹》

从诗句讲究对偶的特征,可以看出“闲”与“静”的相对,比“间”与“静”的相对更为常见,也更为恰当和合理。而从另一层面,“人口桂花落,夜静春上空”整句诗意义的完整性和韵味来说,“闲”比“间”也更为精妙。葛兆光先生,在《唐诗选注》中,说到:“这首诗的核心在一个“闲”字一个“静”字,王维崇信佛教,而佛教正讲究由闲入静而达到无欲无念。在闲适心境中,人对自然微细的变动既敏感又安详,恰如《祖堂集》卷三所引《乐道歌》所说‘兀然无事坐,春来草自青’,所谓‘人闲桂花落’即是在人安闲***时体察到的花开花落,这个意思李嘉佑诗‘闲花落地听无声’(《送严员外》)、宋王安石诗‘细数落花因坐久’(《北山》)曾说到,王维自己的《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坐久落花多’也曾说到;而在极静谧的时候,常常又会听到自然极细微的声音,就像王维自己形容的‘夜静群动息,蟪蛄声悠悠’(《秋夜独坐怀内地崔兴宗》)似的秋夜蛰声,这种细微的声响更增加了四周的静谧感,所以王维曾多次写到过鸟鸣涧一类的意境,像‘谷鸟一声幽’《过感化寺昙兴上人山院》)、‘谷静泉愈响’(《奉和圣制玉真公主山庄》)、‘谷静唯松响’(《过感化寺》)等等,当然后两句还令人想到曹操《短歌行》里的‘月明星稀,乌鹊南飞’。”④

再次,文学作品来源于创作者的内心,是创作者内心情感的表现。《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⑤王维,字摩诘,素有“诗佛”之称。摩诘,取自佛经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维摩诘居士。维摩诘是梵文音译,意译为“净名”或“无垢称”。天宝年间,禅宗极盛,而王维的母亲崔氏曾师事大照普寂)禅师三十余年,王维及他的弟弟王绪“俱奉佛,居常蔬食,不茹荤血,晚年长斋,不衣文采……在京师日饭十数名僧,以玄谈为荣。”⑥在如此样充满禅宗气息的社会、家庭环境中生活的王维,从小思想上就受到禅宗极大的影响。《孟子・万章下》云:“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⑦他的诗歌创作,自然带有极大的佛教色彩,有逃不掉的禅宗韵味。《空同子》云:“王维诗,高者似禅,卑者似僧,奉佛之应哉,人心系则难脱。”⑧王维的世界观深受禅宗哲学影响,他着意追求闲静空寂的意境。据笔者统计,在他的诗歌创作中,直接用闲、静、空(另除天空、空中等意)、寂字共计约140次。而字面没有出现,实际描绘的是闲静空寂意境的诗句还有不少。可以这样说,王维诗歌艺术的主要特色就体现在闲静空寂上。《鸟鸣涧》这首五言绝句,刻画了一个极其幽静的境界:客观世界是夜静山空,在这静谧的夜空中,还有内心比这静夜更加虚空的闲人。因为闲,所以他能有时有心地去眼观月光洒落大地,他的主观世界是清闲无为。而世界时如此的寂静,以至于原本无声的月洒大地,却惊起了山中的鸟儿。以动衬静,微妙地点缀出夜山谷的万籁无声,反衬出广大夜空的无比沉寂。正如,葛兆光先生所说,这首诗的核心在一个“闲”字一个“静”字,写出了人心的“静”境,佛教讲究由闲入静而达到无欲无念,这也勾勒出了诗人的心境和禅宗的信仰。由清闲无为看桂花飘落的人,进而参照这冷清寂静世界的万事万物,从而蕴含出了“月出惊山鸟,时鸣深涧中”以动衬静、无声胜有声的美妙禅境。“人闲”既指周围环境的寂静,但更多的是指诗人内心的静,这与禅宗“住心观静”是相通的。“人闲桂花落”中用“闲”来写“人”,同时与后面的“桂花落”也相呼应。人无心而闲,花无心自落,讲的都是大自然的规律,没有外在的侵染,是一片自然之象。人虽无心而闲,但“花落”、“山空”、“月出”、“鸟鸣”,都是人在这寂静的春夜中所看到的种种物象,都是寂静的。从闲心出发,当然万物都带有一股闲意。明・吴宽《书画鉴影》云:“右丞胸次栖脱,中无障碍,如冰壶澄澈,水镜渊停,洞鉴肌理,细现毫发,故落笔无俗尘气。”⑨用这句话来形容是再恰当不过的,《鸟鸣涧》中“人闲桂花落”的“闲”字,能带出这诸多禅境。而如若用“间”字,则禅理尽除,说的太透,反而失去禅理所讲究的悟了。若用人间,则整首诗歌所营造出来的画面,没有一个主观的人参与其中,显得死板而且冷清,更无所谓禅理中的悟性了。“王维之笃于佛,染于禅,与禅宗关系深契,曾为慧能与净觉禅师作过碑铭。在一些文章中,王维表述了他以佛禅的中观思想方法来看事物的认识,如说:‘心舍于有无,眼界于色空,皆幻也。至人者不舍幻,而过于色空有无之际。故目可尘也,而心未始同,心不世也。’(《荐福寺光师房花药诗序》)在有无、色空之间,王维不取边见,而是亦有亦无、即空即色,视万物如幻如梦。王维即是以这种眼光来进行诗的创作的。这种思想方法渗透在诗的艺术思维中,产生了空明为幻、似有若无的审美境界。”⑩“闲”似乎比“间”,更能体现禅意,与整首诗的意境也更加吻合。

二、浅谈王维诗歌中的禅意

经过上面的分析,从《鸟鸣涧》整首诗的语言的运用、意向的选择、以及整体的构***,不难看出王维诗歌是极其讲究禅味的。胡应麟云:“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读之身世两忘,万念皆寂,不称声律中,有此妙诠。”B11其实,禅始终影响着王维的文学创作,他的文学作品无论诗还是文,都浸染着禅意和禅味。

在中国,禅宗与道教相比是悲观的,因而更符合那个时代文人学士在现实生活中理想无法实现抱负无法伸展的悲惨命运,更能体现他们的命运被时代社会所遥控而难以主宰的现状。禅宗的本质,是通过自身醒悟而明心见性,也就是使人从现实中走出来,走入一个虚幻的世界,在虚幻的世界中寄寓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因而得以从有限走向无限。士大夫之所以被禅宗所吸引,都是因为他们在现存的封建秩序中自我得不到体现,他们渴望逃离现实世界,但传统文化的束缚,使他们无法完全逃离现实的土壤。而禅宗那种既在孤峰顶上远离了人世,但是却并未完全脱离现实的处世态度,受到了既有出世修养,又有入世精神的士大夫的一致推崇。在士大夫那里,禅更是一种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这样的生活方式与生命情调让他们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自由和放纵。王维,也是这众多追求禅宗的士大夫中的一员。在理性上,他完全无法与显存的秩序抗衡,而禅宗在理性上也并不主张反抗,而是主张“净心”、“觉悟”。与其说王维选择了禅宗,不如说是王维的生存现状迫使他不断向禅宗靠拢。

禅学,作为王维世界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他的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意为‘功德丛林’、‘思维修’”。“其意是止散乱人,专注一境”。12

禅学,推崇“无念”,追求的是一种心空的境界。心空,自然无欲,而心空,则自然万事皆空。禅宗主张顿悟成佛,杜绝凡尘中的一切杂念,***人定,静思冥想,在一刹那间,妄念俱灭,一顿即至成佛。“在‘真如’呈露的刹那,修持者感受到一种奇妙、愉悦的心理体验:物我的境界消失了,自己仿佛融入大自然之中,心灵静谧安祥,而又生机勃勃,这就是所谓禅悟”。13王维的许多山水田园诗,正是这种禅学思想的集中体现。这种“悟”由王维引入山水诗中。使得谢眺等人因朴素而尚显粗陋,肤浅的审美方式,变得生机勃勃而又韵味无穷了,在很大程度上也大大拓宽了山水诗歌的表现力。

如《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这首诗中前六句描写的是,独自一人入云峰,在小径上遍寻无人,去不知何处传来隐隐钟声。往下走,更是凄清。泉水拍打着危石,似乎发出阵阵呜咽。太阳照耀青松,本应是一幅温暖的画面,可无奈周围的环境太过冷清,以至于阳光的映射也无法驱散丝毫的寂寥,有的仍是透骨的含义。而所有上述诗句描写,并非只是描写事物本身,“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一句,点明了真正用意并非描写环境本身,而是为了阐明一个深刻的道理。在西方一个水潭中,曾有一毒龙藏身,害人无数,佛门高僧以无边的佛法制服了毒龙。使其离潭而去,永不伤人。由此告知世人,佛可以制毒龙,亦可抑制世人心中的欲念。“安禅:佛教徒坐禅时心灵空静安详,进入境界,称为‘安禅’。安禅是梵文的音译与意译的结合,东汉安世高曾译《安般守意经》,‘安般’即音译,‘守意’即意译,前者又与‘安静’的‘安’混为一谈,后者则又与‘禅那’的‘禅’互通,于是又合成了‘安禅’一词。”14因此诗中“安禅制毒龙”是诗人内心想法的自然流露,也是体现出诗人对禅意的感悟。《过香积寺》这首诗采用由远到近、由景人情的写法,前七句是写景,但处处透露出诗人内心的情感,最后一句点出文意,流露出诗人向佛的心迹。

再如王维的《终南别业》诗: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兴事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首诗是蕴涵着禅悟体验的。“兴事每独往,胜事空自知”,兴致来时常常独来独往,欣赏时间美景只求愉悦身心。“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仿佛告诉人们一切都在生生灭灭,穷尽复通。兴致使然,因而独往观水,但却不经意间竟来到了“水穷处”。本来这是一件极其扫兴的事,但由于诗人内心的豁达,于是选择了观云。其实,世间万物,并无好坏喜乐之分,一切皆在人的心境。只要心中无悲,用一颗豁达乐观的心去参照这个世界,那自然万事万物都会有无限的生机。所谓的悲,也消化在了人的心中。这是王维获得的顿悟,也是本诗的禅意所在。因为有所顿悟,王维顿感释然,禅悟体验o诗人带来了无限的快意。一句“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表现了作者“彻悟后无挂碍的人生态度”。禅家最高的悟境是“默语无际,不言言也”。诗家最高的化境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终南别业》这首诗,王维将悟贯穿于其中,短短40字却道出了人生的一大真理。

纵观王维的诗歌,不难发现,体现禅宗妙悟的山水诗比比皆是。《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鸸”,宋叶梦得《石林诗话》说“此两句好处正在添漠漠阴阴四字”,清人施补华《岘佣说诗》也说:“不知无此四字,便成死语,有此四字,乃现活相。”15《山居秋暝》中的“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开篇就用一个“空”字统领全篇,表现了自己对世界的态度,他相信万事万物都是虚假的,一切都是空的,是虚幻的。“空”字,是整首诗的基调,也是全诗的大前提。因为内心的“空”,所以,“明月”“清泉”原本单调乏味无生命的事物,在诗人空寂的心里,也能感受到一种。相信,只要用“空”的眼光和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目空一切。那所谓的快乐或悲伤,得意或失意,应该都不存在了吧。因此,在诗歌的最后一句,他道出了“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种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而追求永恒快乐的态度。

《沧浪诗话.诗辨》中曾说:“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16由于王维在诗理与佛理中穿梭自如,因而他的山水诗具有特殊的审美关照。他的山水诗起于山水之意,而收于禅境,专注于用自己的心去观照这个世界,而在顿悟之中收获禅机。把简单的山水万物,延伸为以禅趣为主而又有清幽情怀的空灵禅境。王维正是吸取了禅家的悟空之学,从禅宗中找到精神上的安慰,从而得以摆脱苦闷,保持心境的宁静。山水的蓬勃生命力不经意间感染了诗人,而诗人在其中更是感受到了禅趣。王维与山水与禅趣合而为一,却又不露痕迹,正如王士祯在《带经堂诗话》中所说王维的五言绝句“妙谛微言,与世尊拈花,迦叶微笑,等无差别”。17“王维的山水诗充满了生活的爱意。

王维以眼前景所构成的静谧世界,充满了自由、和谐、友爱和潇闲,日照松间,泉流石上,虎兽心善,鸟禽天真,在深层次上象征了没有纷争竞斗的社会理想,诗人把对生活和人世的爱意浓浓地瀑泼出来,同时也充满了辩证的深意。诗人的无我之心深契山水自然的意志,发掘出自然山水其本身所包含着的哲意禅理:静中蕴动,以动写静;空中有色,以色见空;瞬间永恒,以瞬间里感受永恒。这是只要对王维诗略略留心者都会发现王诗中的这些耐人寻味的‘理趣’,这也是其诗厚重高华气象的奥妙之一”。18(作者单位:西南大学)

注解:

①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5页

②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16页

③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页

④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4页

⑤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9页

⑥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5052页

⑦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42页

⑧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61年版.116页

⑨ 《王右丞集笺注》,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134页

⑩ 张晶,《禅与诗三题》见于《中国古典诗学新论》.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

B11 胡应麟撰,《诗.薮>.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页

B12 徐小跃撰,《禅与老庄》.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页

B13 陈洪撰,《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页

B14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2页

B15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3页

B16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页

B17 王世祯著,《带经堂诗话》’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年版,44页

B18 王志清,《直彻心源的生命感动》,J南通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

参考文献:

[1] 王维著赵殿成笺注,《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75页

[2] 葛兆光撰,《唐诗选注》[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4年版,114页

[3] 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M].北京:中华书局.1986年版.269页

[4] 《旧唐书》.卷一百九十下《王维》[M].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版.5052页

[5]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版,242页

[6] 张晶,《禅与诗三题》见于《中国古典诗学新论》[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78页

[7] 胡应麟撰,《诗.薮》[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119页

[8] 徐小跃撰,《禅与老庄》[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82页

[9] 陈洪撰,《佛教与中国古典文学》[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73页

[10] 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20页

鸟鸣涧王维篇4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静夜思》)

2、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3、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王维:《山居秋瞑》)

4、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塞下曲》)

5、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独酌》)

6、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李白:《古朗月行》)

7、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鸟鸣涧王维篇5

关键词: 小学古诗教学 意境 教学方法

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词无疑是难点,能够让学生走进古诗的意境就很不容易,更不要说完成群文阅读的任务了。对于古诗而言,群文阅读主要难在内容繁多,时间很紧,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既让学生得意境之真趣,又收方法之功呢?

一、见“文”亦见“生”

在指导学生进行古诗的群文阅读时要涉及文本的组合与议题确定,要有效解决好这个问题,就要见“文”亦见“生”。

(一)引领学生对文本的关联度进行关注

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就可以选择“竹里馆”、“鹿柴”这样的古诗同时进行群诗的阅读教学,可以设计这样的议题: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这三首诗组合在一起是合理的,因为它们的写作者都王维,而且均为山水诗,都运用了以动衬静这种写法,都体现了恬淡祥和的特点。这样组合起来进行教学,学生不仅会对以动衬静这种写法有深入、全面的认识,而且会对山水诗有系统的认识,进而对诗人王维有深入了解,深刻地理解诗人恬淡祥和的风格特点,学会以诗读人。

(二)注重学生的可接受程度

选择议题时应该对文本的内在特性有所关注,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学生的可接受程度,即我们提供给学生的教学内容学生能否理解。前面选择的这三首古诗,有着共同的特点:王维的诗、山水诗、衬托写法。但是这里又有一个选择,是让学生感受王维山水诗所表现的静美呢?还是以衬托作为主要问题呢?经过分析,不难看出,如果从可接受的角度看,衬托写法更容易为小学生所接受。第一个问题的涉及面较宽,不易把握,运用衬托手法就可以让学生在学习时有具体的着力点。运用此法,学生理解古诗就容易了,甚至可以走进作者的精神世界。衬托这种手法有比较广的涵盖面。例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这是在用声音衬托寂静,“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这是在用光衬托深幽。从知识本身来说,显得比较深奥。特别是手法之间的差别,小学生理解起来不太容易。教师需要采取深入浅出的方法,只交代以动衬静这个比较浅显的写法,这在小学生的可接受范围内。

二、“意境”与“方法”要兼顾

(一)引导学生品悟古诗意境

1.运用想象

引导学生领悟古诗的意境,就一定要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样才能进入古诗的意境中,体悟古诗的意境。如果无法进入意境、体悟到古诗的意味,就永远不会真正读懂古诗。在古诗的群文阅读过程中,看似阅读的量明显增加了,但是,还是那个重点。还是以前面的例子为例,虽然阅读的中心议题是了解以动衬静的写作方法,但是,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不是用语言直接讲给学生,而是在引导学生品味意境的过程中让他们自然而然地发现。教学“鸟鸣涧”这首诗时,教师巧妙设计了一个问题:从哪些词句中你可以感受到静谧之美?然后让学生默读、思考,主要引导学生抓住“空”“惊”这两个词进行想象。“空”这个字可以让学生感受到在春山的月夜中,那独有的静态之美,“惊”这个字无疑会令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会体验到月亮的皎洁光芒让静谧的山林在一瞬间所发生的突然变化。体悟至此,学生就好像进入其间一样,甚至连小鸟的“惊动”“惊醒”与“惊喜”学生都感受得到。这个时候,这“惊”与“鸣”山林的静幽被打破了,变得活跃起来。这样的想象,为下面引导学生理解以动衬静的写法打下了良好基础。

2.引导朗读

对于群文阅读,采用比较多的方式是默读、跳读等方式,这样做是为了节约时间思考,一般不采用朗读的方式。然而,古诗阅读却有特殊之处,特别是古诗的群文阅读,必要的默读当然需要,但是朗读是重点。只有经过朗读,学生才会有所感悟理解。朗读的作用主要是能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逐渐展开想象的翅膀,进入诗的意境。例如,教授“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就可以先让学生朗读,使学生通过想象进入“夜静春山空”的意境之中;用朗读的方式处理后面的两首古诗,这样,古诗意境就会得到有效凸显。

(二)在提炼统整中彰显群文阅读的作用

1.借助于提炼

“互文共现”是群文阅读的重要作用,“互文共现”就是引导学生阅读时进行联系与比较,寻找文本特性,这种特性可以是主题、表现手法,相同内容的不同表达也在此范围内。可以说,联系比较策略,是让学生学会群文阅读的主要手段。教学“鸟鸣涧”的群诗过程中,指导学生通过朗读想象、感受诗的意境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在诗中,诗人所渲染的是春夜山中的静美之景,但是写了花落、月出与鸟鸣,这是为什么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激烈地讨论起来,很快,他们就发现了作者的写作艺术:以动衬静。只有动的衬托,春夜山中的静谧才突出,才有了美的效果。实际上,这一过程就是提炼的过程。

2.借助于统整

群文阅读教学的主要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逐渐形成统整能力,通过对群文的系统感悟、分析,学生会逐渐了解统整,并会在阅读过程中逐渐养成统整的习惯,形成统整的能力。以“鸟鸣涧”的群诗教学为例,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提炼出第一首诗的“以动衬静”的手法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要求学生系统阅读这三首诗,寻找其中的共同点:山水诗、安宁之美、以动衬静手法,在此基础上,教师交代诗人的生活背景,引导学生用联系的观点审视古诗,对诗人王维有比较全面的认识。这样,由一首诗到一组诗,由一组诗到诗人,再到诗人的同类诗;通过统整,学生对诗人的人文情怀与性格特征等有了深刻认识。

三、引导学生拓展延伸

(一)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

例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小池”这两首古诗时,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展开想象,进入诗中的意境,引导学生通过联系、比较体悟到诗人杨万里笔下的荷花那种不同凡响的美。有了这个基础,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在内容上延展:利用***书、网络查找作者的其他有关荷花的诗,进行分析比较;也可以以荷花为主题查找其他诗人的古诗。这样,就达到了以一点成线、以线成面的延展目的。

(二)让学生在方法上延迁

例如,在教学“鸟鸣涧”这部分群诗的最后阶段,教师可以再一次把在课前诵读的诗句呈现给学生,启发学生思考,从中领悟“以动衬静”的写法。一旦又一次地诵读这些诗句,学生就会发现,尽管是早已熟悉的,但还是有新的收获,体验到古诗写作方法上的独到之处。成功的感觉会令学生做深入思考,逐渐养成思考诗句写法的习惯,在联系与比较中学会鉴赏诗句。

参考文献:

[1]孙芳铭.祖国壮丽河山的赞美诗――浅析几首古代诗词[J].江苏教育,1982(09).

[2]单晓婷.肩膀[J].新少年,2009(06).

[3]段永明.古代诗词之“情趣”[J].新语文学习(小学高年级版),2012(12).

[4]郭素花.如何正确指导小学生进行课外阅读[J].河南教育(基教版),2014(Z1).

[5]胡明亮.古诗教学应注重“读”的训练[J].黑龙江教育,2001(09).

[6]董庆佳.引入多元智慧理论探索古诗教学新模式[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08).

[7]张大秀.优化古诗教学,培养学生能力[J].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2(10).

[8]张俊英,李家根.小学古诗教学探讨[J].教学与管理,2002(11).

鸟鸣涧王维篇6

《唐诗纪事》中有关“推敲”的故事,似乎也跟以动衬静的诗歌艺术相关。从动静的角度来赏析“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贾岛《题李凝幽居》)所描述的情景,正可看出用“敲”字的妙处。诗的开头两句“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首先点明了李凝幽居环境的荒僻寂静。而月夜来访的僧人敲门而待主人迎接,似比直接推门而入更合乎情理。静夜的敲门声显得格外响亮,也传得格外悠远,惊醒了池边树上的宿鸟,于是一阵骚***啼。否则,谁能在夜间轻易地发现树上静静栖宿的鸟儿?故而不用“敲”字,则“鸟宿池边树”一句令人莫名其妙,且呈现出一片死寂,了无生趣;一用“敲”字则境界全出,笃笃的敲门声和宿鸟的惊动声,正反衬出月夜的安谧和环境的幽静,引人无限遐思。

唐朝诗人中能自觉运用以动衬静手法的颇多,尤其值得关注的是有“诗佛”之称的王维,他在不少诗中创造了“静”的意境,以动衬静的手法,用得可谓出神入化,自然而然。在《酬张少府》一诗中王维有言:“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一个“惟好”,可见他对“静”这一境界的热衷和追求。他所谓的“静”,既指外界环境的安静,也指内心情感的宁静,应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学佛参禅的王维热切地向往着“静”,这种思想倾向在他的诗歌创作中有着充分的体现。

从王维一些脍炙人口的诗篇中,可以细细品味出那种“静”的意境和以动衬静的妙用。先来看一看《鹿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体会一下诗中所写的环境,其特点可用“空”和“静”两个字来概括。由环境的“空”和“静”,又可体会到诗人内心的“空”和“静”。从某种意义上说,诗中描写的环境其实是诗人心境的外化。诗人内心的感受通过那些具体的景象而得以表达。“空”在首句“空山不见人”中就已点明,而“静”则浸透在全诗的字里行间。诗中虽没出现“静”这一字眼,但句句都在写“静”,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不见人影的空山,照入深林的日光,静默伏地的青苔,构成了一个空明静寂的世界,却又不显得死气沉沉。如此奇妙的诗境,还应归功于“但闻人语响”这一神来之笔。空山中偶尔传来的“人语响”,恰恰反衬了山林的长久空寂,它不仅没有破坏这里的“静”,反而增添了“静”的内涵和意蕴。没有这一“响”,诗中描写的不过是阒寂无人的荒山野林,而有了这一“响”,呈现眼前的便是宁静美好的人间仙境。王维对以动衬静手法的巧妙运用于此可见一斑。

再来读一读王维的《辛夷坞》: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乍一看,这首诗描写的是自然界的花开花落,再寻常不过了。但深入体味,就会发现那花仿佛开落在诗人心上,花开有声,花落亦有声。――那山中花儿开落的情景,应是诗人心境的外化吧,所以,山中的静就是诗人内心的静,花的寂寞就是诗人的寂寞。沉静寂寞的诗人听到了花开花落的声音,并用他的生花妙笔把自己的感觉传递给读者。诗中画面显得幽静之极,寂寞之极,也生动之极。诗人是怎样把这画面写活的呢?一句“涧户寂无人”,先写出整个环境的沉寂静穆,在这大背景上,一丛红色的花儿纷纷开了又落了,真是有静有动,有色有声,画面顿时灵动起来,境界瞬间美妙无比。其实,花儿从开到落的过程是缓慢的,甚至是不易觉察的,“纷纷开且落”的情形不可能在短时间内看到。但这并不影响诗人作如此这般的描写,因为他是以我笔写我心,而且有意要用一用以动衬静的手法。

最后来品一品王维的《鸟鸣涧》: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王维篇7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典雅》;禅宗

王维的山水诗歌一向为学者所称颂,其诗最大的特色即“诗中有画”,诗句描绘了生动逼真的山水风光,营造出清幽绝俗的意境,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的人生哲学。本文主要是从《二十四诗品》中的《典雅》一品入手,分析王维山水诗歌中的典雅这一审美意境的体现,同时探讨诗人创作时形成这一诗风的渊源。

一、《典雅》一品之解读

司空***的《二十四诗品》中《典雅》章这样写道:“玉壶,赏雨茅屋,坐中佳士,左右修竹。白云初晴,幽鸟相逐,眠琴绿荫,上有飞瀑。落花无言,人淡如菊。”三句话分别代表着典雅的三种境界。第一种境界是玉壶沽酒,在春雨霏霏的日子里,与文人雅士一起赏雨于茅屋之中,左右修竹围绕。这是得意时的典雅,得意而雅致,实属不易,那是张扬时的收敛。第二种境界中有幽静的环境,闲适的人。在晴朗的日子里,抱琴而沉眠与绿荫之下,白云卷舒,群鸟相逐,瀑布飞泻而与岩石的冲击声、鸟鸣与琴声相互和鸣,是何等的雅趣!这是闲适时的典雅,是一种审美的取向。最后一种境界表现了一种风格与心态,花落而无言是一种命运的安排;人淡如是一种选择,就像选择了清冷的秋天,在霜雨中显现自己的清逸一样,当理想与现实格格不入时,人选择了淡泊,那么富贵浮云,无关名利,坦然接受生活给予的种种烦忧,保持一份恬淡的心境,这是典雅的风骨,是典雅的升华,最能体现一个人的高洁品格。这段诗论,以典雅的语言,列举了一系列典雅的形象,形象地呈现了作为中国古典美学重要范畴的“典雅”的含义。它包含了以下三层含义:艺术形式上的朴素性;艺术意境上气韵的生动性;审美趣味上的超俗性。茅屋、修竹等这些自然的景观无一不是按照自身的生命节奏自由自在地呈现着、运动着,无言而生动,平易却尽显高古超凡的风韵。这三方面的美学意义,构成了“典雅”这一美学范畴,突出而集中地体现出中国古典文化的审美理想

二、王维山水诗之“典雅”

王维重视自我在体验自然的过程中所获得的超脱世俗的愉悦和对理想的追求,所以其诗突出特点是主客一体的艺术表现手法,营造出有着无限意味、有说不出的美的意境。王维摆脱了尘世的纷杂,走进大自然,在这个没有干扰的世界里享受心灵的静美。王维在自己的诗中也多次写到了自己闲居***的乐趣。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静谧的空林,***的诗人,幽独的情怀。闲居***,焚香诵禅成为诗人在这个尘世中的精神寄托,他将身心寄托于佛教这个精神王国和清幽寂静的山水之中,与山水融合在一起,形成无欲无求、冲淡宁静的生命情调。而这种情调不期然而然融入山水诗中,形成了清幽淡远、深邃含蓄的诗歌意境。诗人以闲适心情,去观照自然万物,书写于笔端,勾画出精美、澄旷的境界。如: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

诗人用心来欣赏这自然中隐含生机的空静之美,那空山青苔上上的一缕夕阳,那清泉石上的一抹月光,那静谧夜晚弥漫的桂花飘香,不受人为因素的干扰,自由自在,没有孤独,没有寂寞,只有一片空灵的寂静。这种对自然永恒之美的感悟,正是诗人的真性情与自然之真的相融、相痛,也是诗人冲淡、自由、超脱的生命情调的外露,不加雕饰,自然天成。王维的山水诗用朴素、自然、简单的事物名词,组成了一幅幅静美的自然之景,没有华丽、浮夸的辞藻,“空林”、“幽篁”、“空山”、“春涧”等词语相互组合,直白地描写了景象,整首诗读起来却给人一种空灵清妙之感,这种朴素的艺术形式正是《典雅》一品的体现。而诗中的自然之物组成的山水之景体现出的充满自然生机的空静之美正是《典雅》一品在诗歌意境上的体现。同时王维诗歌中所描写的闲居***、弹琴吹箫的乐趣即在审美趣向上的超俗性,也就是典雅的体现。

三、王维山水诗“典雅”之探源

王维山水诗中“典雅”体现在诗歌清幽单元、深邃含蓄而又富有自然生机的意境之中,以及诗人在诗中所体现出的超脱世俗、冲淡自由的人生态度。王维的这种典雅诗风的形成自有其社会背景和主观内因存在。

王维的山水诗内容上多表达了适意自然、远离世俗的人生态度,这与当时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有着很大的联系。隐居对盛唐士人一生的出处行藏有着重要作用。入仕之后的隐居是伴随着士人面对现实的失意和矛盾而来的。其中一种人因理想与现实的不一致,辗转于精神的失意,以诗抒郁闷,另一种人则是寄情自然,随缘任性,过着隐居的生活,摆脱世俗中的种种矛盾、缓解失意,置身于自然之中以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追求超脱的精神享受。这就是王维的隐居生活,体现了“人淡如菊”的高洁品格。当时隐居风尚中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的诗歌创作。士人对于儒释道的接受并不是从思辨的角度,而是把它们当作既有的文化成果来接受,表现为儒家的人生态度、道家的生活情趣、佛教的行为方式。他们有着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自由舒展的生活方式,注重心性。从士人对这三家的接受取向来看,都是基于理想人格、精神自由的追求,而与儒家之入世、老庄佛禅之出世的终极要求、理论归宿有着很大的距离,也并不顾及各家的最终指归。这样的人生哲学影响着王维山水诗歌中体现的“典雅”的人生态度与追求。

王维受其母亲的影响,从小接受佛教熏染,广泛涉猎佛家经典,成年后追随禅师修习禅法,晚年更加笃信佛教,归心于佛,留下的作品中大多呈现受佛教思想影响的痕迹。其中禅定思想对于王维诗歌创作有着重要的作用。禅定是佛教最常见的修炼方式之一。修习禅定有六法:静、止、定、观、觉、同。静、定、止、观是对修习的要求,觉、同则是修习时的心理体验,此时的修习者思绪空明静寂,感觉会发生极大的变化,比平时任何时候都要敏锐,耳朵可以捕捉到极其细微的声响,眼睛可以看到极其细微的变化。王维的诗歌往往能在最细微的地方表现最独到的诗意。他的诗歌中有最细微的观察,如“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有着最神奇的听觉,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鸟鸣涧》)。这些最细微的感觉营造了王维山水诗歌中富有生机的空静之美。

盛唐时期的隐居风尚影响了王维山水诗歌中远离尘世题材内容的选择,流露出超凡脱俗、开阔心境、随缘任性的人生态度,而佛教禅宗中的禅定思想则影响着诗歌清幽淡远而又饱含生机的意境的营造。这两者对王维山水诗歌“典雅”诗风的形成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项目名称:浙师大实践教学成果。指导老师:首作帝

鸟鸣涧王维篇8

山: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唐李白《独坐敬亭山》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

水: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朱熹)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刘禹锡)

山水:

日照香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唐李白《望天门山》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

田园:

昼出耘田夜积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荫学种瓜。(范成大)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鸟鸣涧王维篇9

一、摘 录 春 景

阅读是鉴赏的基础,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首先一定要先让学生沐浴在春光水色的诗的王国之中,翻阅大自然这部词典,凭他们敏锐细腻的目光搜索,并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行吟一番春景。

看看同学们交上的摘录本,听听他们的交流,就是扑面而来的明媚的春光:甲同学:“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如果在晴好的日子随朱熹大人踏青,随处都可以感受到温柔的春风,目睹百花争妍的风光;

乙同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写了春天的小雨珍贵得像奶油一样,春天的小草还刚刚探出头来呢;

丙同学:“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冬去春来,似乎听到谢灵运大诗人家的园林在不觉之间传来的春鸟招人喜爱的歌声;

丁同学:“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今晚不是萤火虫提一盏灯来,却是不知趣的小飞虫来探头探脑;

戊同学:“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先生认为春天到了,江水变暖了,这是小鸭子们最先作的勇士般的试探才感知到的……

“春到人间万物鲜”,春花春鸟,春草春虫,春风春雨,春日春夜,无处不是春,无时不是春。让学生在诗海时撷取一朵朵春的浪花,闻闻春的芬芳,吟诵有关春的诗句,人似微醉。

二、体 会 春 情

欣赏了春景,还要善于探究和体会诗人们的种种情怀。王国维云:一切景语皆情语。春景是客观存在的,但诗人们写诗讲究通过借景抒情、寓情于景、以景喻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等的手法来表达自己主观的情。带着小小的课题,不妨让同学们自个儿轻叩一位位诗人的心扉,听听春天带给诗人们的不同的感受吧!

小李同学从两首同是春雨的题材入手,他比较了杜甫的《春夜喜雨》和杜牧的《清明》两首诗,他说:前一首诗通过写春夜的雨来透露无限喜悦的心情,因为诗人听到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想到春雨在滋润着万物,不由满心欢喜地叫好,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以后春色满城的美景;后一首诗呢——清明本是个家人团聚的日子,但行人在孤身赶路,而且纷纷的雨在淅淅沥沥地下,春衫尽湿,还要冒雨趱行,心情就显得凄迷纷乱极了,简直像断了魂一样。同是春雨,然而一喜一悲,迥然不同。作为老师,可以追问一下,那是什么缘故呢?可借此点出:即使同处春天,由于诗人的处境、心情不同,感受就不一样;它可以给人喜悦,也可增添愁怀,用来衬托生离死别之苦、羁旅行客之愁。

其他同学也纷纷列举春天带来的不同思绪,如杜甫的《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作者由春望所见,看到国都沦陷,城池残破,乱草遍地,林木苍苍;诗人寄情于物,好像花也溅泪,鸟亦惊心,表达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忧国思家的感伤情怀。孟郊的《登科后》中由自己因进士及第,“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人逢喜事精神爽,诗人一朝金榜题名,心中真有说不尽的畅快,其神采飞扬的得意之态,心花怒放的欣喜之情真是按捺不住啊。而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一句由潇潇春雨引起了诗人对花木的担忧,隐隐表达了惜春之情。金昌绪的《春怨》中女主人公竟要打起枝上的黄莺来了,因为小黄莺吱吱喳喳的叫声把她和在辽西的那位相会的好梦给搅了。杜甫在《蜀相》中借“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的锦官城寄托对三国时蜀相诸葛亮的哀思。

喜春悲春,伤春爱春,惜春怨春,春情绵绵。通过举例,要让学生明白,每个人眼里的春天是不同的,春天一旦染上了诗人的主观色彩,那就是“我”的春天,与众不同的春天。

三、鉴 赏 春 意

春景春情春意浓。“君子之学,不仅要入乎耳,还要著(明晓)乎心。”如同品茗,这第三道茶的滋味非尝不可。古人十分重视诗歌的意境,因而在写诗时特别讲究“言有尽意无穷”的空白艺术。准备一堂课,挑选一些以春天为背景的古诗,就炼字、语言、想象、意象等不同侧面作一番导游,指导学生进行古诗意境鉴赏,展开充分讨论:

1、古人作诗就有诗眼之说,“眼乃神光所聚”。因此,诗歌的语言,讲究一个“炼”字,一字出而境界生。在鉴赏古诗时,要引导学生咬文嚼字,非要仔细推敲一番不可。举王安石的《泊船瓜州》一首让学生品评一番:“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这个“绿”字的运用可见作者炼字所费的心血。据说他的草稿在这个字上圈改多次,先后用了“到”、“过”、“入“、“满”,最后才定为了一个“绿”字。试问:这个“绿”字妙在何处呢?通过师生交流,大家认为这个“绿”字有动态美、色彩美,把看不见的春风转换成醒目的视觉形象,充满春意,写出了江南春早的景象,同时都包含了“到”、“过”、“入”、“满”等字的意思;还可再让他们评评韦应物的《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让学生想想这个“横”字又好在哪里呢?你想: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野渡口,本来行人不多,此刻更是无人。因此连船夫都不在了,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水急舟横,由于渡口在郊野,自然无人问津。

2、要悟透诗的意境,那还必须把握意象,因为它是寄托诗人情感和表达主旨的客观物象。如王维的《鸟鸣涧》一首:“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春夜山中的花落、月出、鸟鸣的意象,构成了美丽静谧的意境。老师应带着学生想象一番,在这春山中,万籁都陶醉在那种夜的宁静色调里了,因此当月亮升起,给这夜幕笼罩的空谷带来皎洁银辉的时候,竟使山鸟都惊觉起来,无怪乎苏轼高度评价王维的诗,说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了。

3、阅读鉴赏时,还要通过诗人留下的空白来驰骋想象,丰富形象,使之成为更完整更生动的意境。试看2001年上海高考题——王驾的《雨晴》一首:“雨前初见花间蕊,雨后全无叶底花。蜂蝶纷纷过墙去,却疑春色在邻家。”这首诗就提供了读者想象的余地。诗人雨后漫步小园,看到花事已了,花光春色全给一场苦雨给闹杀了,多么扫兴啊!望着“纷纷过墙去”的蜂蝶,满怀着惜春之情的诗人,刹那间产生出一种奇妙的联想,似乎春天有脚,她不住自家小园,偏偏跑到一墙之隔的邻家小园里了。古人所谓“神来之笔”就是指这种最能表达诗人独特感受的新鲜生动的诗句吧!那就可让学生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来写一段素描或写意文字。

鸟鸣涧王维篇10

关键词:王维;山水诗;艺术;自然

我国的山水诗起源很早,但直到晋宋之际,完整的山水诗才冲破玄言诗的樊篱而蓬勃兴起。到了盛唐,以王维、孟浩然为代表的山水诗派,成为万汇毕集的盛唐诗流中的一股清泉。王维在山水诗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达到了出神入化、妙意天成的艺术境界。其最大特色是由形入手而求神似。严羽说:“诗之极致有一,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谢榛说:“诗无神气,犹绘日月无光彩。”他们都把“传神”作为诗歌创作的最高艺术标准。王维的山水诗能以情致见长,韵味取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王维诗中表现的是心中的山水,赋予山水以人的情思。“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辛夷坞》),芙蓉花是诗人自身的写照。“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竹里馆》),孤芳自赏的高人雅士就是诗人的自画像。“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这是形象化、艺术化了的禅宗空寂观的表现。“山川秋树苦,窗户夜泉哀”(《哭褚司马》);“野花愁对客,泉水咽迎人”(《过沈居士山居哭之),这两首诗都是哭友人之作,诗人真挚的感情使山水动了情,与自己共鸣同悲,才出现了树苦、泉哀、花愁、水咽的感觉。高明的艺术家需要敏锐的感受力,他们感受的往往是人们心有所感却难以捕捉和表达的。如:“轻阴阁小雨,深院昼慵开。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书事》),诗人置身于朦胧碧绿的氛围中,那苍苔的绿色,仿佛向诗人袭来,这种感觉是多么微妙传神。再如:“轻纨觉衣重,密树苦荫薄”(《苦热》);“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境中”(《敕借歧王九成宫避暑应教》)等。这些诗句都经过了诗人主观情思的熔铸,妙造自然之趣,情韵悠长,诗味隽永。

其次,王维山水诗能刻划出山水的性格。“在艺术中有性格的作品,才算是美的”。如:“千山横黛色,数峰出云间”(《崔濮阳兄季重前山兴》),“大壑随阶转,群山入户登”(《韦给事山居》),“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送梓洲李使君》)。万象纷呈的群山,有的壮阔、有的幽秀、有的空旷、有的雄奇,各个具有丰富的个性特征,给人以不同的审美感受。

同是山涧的飞瀑流泉,在诗人笔下却情态各异。如:“瀑泉吼而喷,怪石看欲落”(《燕子龛禅师》),状出急瀑飞泉不驯服的性格。“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过香积寺)),幽咽泉水的低唱反衬出深山古寺的静寂幽深。再如:“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垂直升腾的孤烟,雄浑的落日正是塞外的典型风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送刑桂州》),《红楼梦》中香菱也说,“这‘白’、 ‘青’两个字,也似无理,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尽”,一语中的。第三,王维山水诗还表现在他善于表现画面的动态美。古人说:“全篇工致而不流动,则神气索然。”“形体虽具,不可无啼声”。可见要传景之神需写其动。如:“太乙近天都,连山到海隅。白云回望合,青蔼入看无。分野中峰变,阴晴众壑殊。欲投入处宿,隔水问樵夫。”(《终南山》)白云在山顶飘动,时开时合。弥漫于山间的青蔼时有时无,山岭时阴时晴。诗人和樵夫隔水问答,回声在谷中回荡,更衬出终南山之空旷深广。

王维山水诗的艺术特色还体现在表现手法的提高与丰富方面。

首先,他的山水诗具有自然天成的本色。《文心雕龙·原道》云:“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赉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鳇。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如:“冬中余雪在,墟上春流驶。风日畅怀抱,山川好天气”(《晦日游大理苇卿城南别业四首》),“清浅白石滩,绿蒲向堪把。家住水西东,浣纱明月下”(《白石滩)等,都是用自然之语绘自然之景,达自然之情,不假雕饰而意到辞工。

其次,王维山水诗构***独具匠心。“诗不患无景,而患景烦”,这是山水诗景物取舍的经验总结。如:“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飞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静”是春山的主要特征,仿佛听得见桂花落地之声。月亮一出惊醒了栖息熟眠的山鸟,它们时而发出一声声的呜叫,增添了春山的静谧。又如:“吹箫凌极浦,日暮送夫君。湖上一回首,青山卷白云”(《欹湖》)用景物的描写烘托出悠悠的别情,幽咽的箫声伴随着他渐行渐远,消失在湖口,只见那青蔼的山峰上卷着多情的白云。景物简明而和谐,画外的景色却引人遐想。纸墨尽处,余味无穷。

王维山水诗长处还表现在构***经营位置。如:“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新晴晚望》),“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桃源行》),“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淇上即事田园》),“山下孤村远树,天边独树高原”(《田园乐》)等,克服了平面***的呆板,成为活生生的立体***画。第三,山水景物的开铺设色也很有特色。马克思说:“色彩的感觉是一般美感中最大众化的形式”。如:“荆溪白石出,天寒红叶稀”(《山中》)“绿艳闲且静,红衣浅复深”(《红牡丹》),“古壁苍苔黑,寒山远烧红”(《河南严弟见宿弊庐访别人赋十韵》)。在王维诗歌的调色板上,色彩是如此丰富,准确地再现出自然界呈现给我们的五彩缤纷的色彩。

色彩不仅要丰富,还要和谐。“设色不以深浅为难,难于设色相和。和则气韵生动,否则形迹宛然,画无生气”。“相和”就是指颜色调配得和谐,铺什么彩设什么色要和诗歌表现的客观环境及作者的情致协调一致,融合无间。如:“清冬见远山,积雪凝苍翠”(《增从弟司库员外觫》),“青草肃登陂,白云移翠岭”(《林园即事寄舍弟觥》), “连天凝黛色,百里遥青冥”(《华岳》)。

王维山水诗的语言,不钩奇抉异而又洗脱凡近,“语淡而味终不薄”(沈德潜《唐诗别裁集》)。

如:“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辉”(《送别》),“带”字状树木依依不舍,挽留行人。“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归嵩山作》),“满”字写出了落日余辉洒遍大地的美景。“青菰临水映,白鸟向山翻”(《辋川闲居》)“翻”字状出了白鸟在山中翱翔的雄姿。这些字俗字见奇,常字见新,朴字见色。王维山水诗语言的功力还表现在炼字的工稳上。如“青山横苍林,赤日围平陆”(《冬日游览》)的“横”“围”;“月迥藏珠斗,云消出绛河”(《同崔员外球宵寓直》)的“藏”,“出”;“槐色阴清昼,杨花惹春暮”(《送邱为往唐州》)的“阴”、“惹”等等。这些字贴切稳妥,出人意料之外又在常理之中,使景物生姿添色,让诗意醇厚隽永,成为“一字见境界”的典范。

王维的山水诗,既有精细的刻划,又注重完整的意境;既有明丽的色彩,又有深长隽永的轻微;既包含哲理,又避免了枯淡无味的表述,而且风格多变,极富艺术创作性。苏轼在《书摩诘蓝田烟雨***》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的创作正是在诗情和画意的互相渗透和发生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典诗歌艺术,不愧为百花争艳的盛唐诗坛的一支奇葩。

参考文献

[1][梁]刘勰著,1958.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2][宋]严羽著,1961.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3][明]谢榛,四溟诗话;[清]王夫子.姜斋诗话(合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1.

[4]彭定求等校点,全唐诗[G].北京:中华书局,1960.

[5]曹雪芹,高鹗著;启功、张俊等整理,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5.

鸟鸣涧王维10篇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鸟鸣涧王维10篇

学习

硬件设计论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硬件设计论文,内容包括硬件毕业设计论文,如何写好硬件设计论文。质量管理体系国际标准将过程定义为:一组将输入转化为输出的相互关联或相互作用的活动[7]。过程方法是指组织内各过程的系统的应用,连同这些过程的识别和相互作

学习

春联上下联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春联上下联10篇,内容包括最简单的春联上下联,春联上下联民间。含义方法区分:每副对联都有自己特定的含义,在写对联的时候普遍把含义深刻的作为下联,上联的价值更多是在引导作用上。上下联基本属于因果关系,因是上联,果是下联。时

学习

夏日荷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夏日荷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夏日荷花诗词,夏日荷花的唯美诗句。四时田园杂兴(其一)〔宋〕范成大梅子金黄杏子肥,麦花雪白菜花稀。日长篱落无人过,唯有蜻蜓蛱蝶飞。篱落:篱笆。蛱蝶:蝴蝶的一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宋〕杨万里毕

学习

宝宝营养不良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宝宝营养不良10篇,内容包括儿童营养不良知识大全,宝宝营养不良食疗法。第三,纠正宝宝偏食、挑食、吃零食等坏习惯。这样身体里就会缺少很多的营养,引起了身体营养的不平衡,就会出现营养不良。注意事项:平时不要给宝宝吃太多的零

学习

房子考察报告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房子考察报告,内容包括房产考察报告怎么写,住宅基地调研报告怎么写。当时,灾区大规模的帐篷安置阶段已经结束,各个对口援建省市积极执行中央关于援建100万套活动板房的决定。活动板房开始从各条公路源源不断地运往灾区。一进

学习

饰品调查报告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饰品调查报告,内容包括饰品市场调查报告范文,饰品调研报告五大要素。本文就装饰材料课程特点与市场调查环节结合进行探讨,以期达到探索其实践规律,更好指导课程教学。一、建筑装饰材料课程特点建筑装饰材料是建筑装饰工程的物

学习

无烟日宣传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无烟日宣传10篇,内容包括无烟日宣传活动策划方案9篇,无烟日宣传主题2021年活动感悟。3.吞云吐雾中把健康赶跑,一吸一抽中把肺部熏黑,一明一暗中把疾病唤来,一熄一灭中把身体摧垮,世界无烟日,为了您的健康,请远离香烟!愿您无烟日拥

学习

高中英语手抄报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高中英语手抄报10篇,内容包括高中英语charge一词多义手抄报,高中英语手抄报全国一等奖。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片(2)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片(3)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片(4)字少画多的英语手抄报***片(5)字少画多的英

学习

经典一句话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经典一句话10篇,内容包括很经典的一句话十个字,一句话经典的语录精选15篇。3、话说出去之前你是话的主人,说出去之后你便成了话的奴隶。4、各位!今天是我太太30岁生日10周年纪念日!5、一个成熟的人往往发觉可以责怪的人越来越

学习

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论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施工技术质量管理论文,内容包括施工质量管理论文,施工质量管理方面论文题目。1施工质量管理的必要性房建施工技术与工程质量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因房建工程涵盖的施工环节较多,而施工技术对每一施工环节都具有较大的影响,为此,

学习

初一语文教案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初一语文教案10篇,内容包括初中语文教案100篇,初一语文教案模板。教学目标1.积累字词,以课本“读一读,写一写”中的为主。?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文中描写卡拉玛姐妹优美舞姿的语句。?3.培养学生自主、合作、

学习

污染处理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污染处理10篇,内容包括污染环境案例注解,地面污染怎么处理。目前我国水污染的特点是:各类工业与大型企业密集在城市,排入城区河段的污染物数量极大,故一般流经城市的河流污染都很严重;海洋污染,其中以石油污染最为突出;污染物种类

学习

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内容包括期中考试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八年级上家长会班主任发言稿。二、班主任讲话。上课能够认真听讲的孩子有:上课能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有:能把自己东西整理好的孩子有:能认真完成作业的同学有:字写得好的

学习

别样的幸福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别样的幸福10篇,内容包括别样幸福34集,幸福美文精选100篇。1990年夏天,年轻的我走出了南京师范大学的校门,带着对生活的憧憬和对教师职业的热爱,走上了教育工作岗位,实现了当一名人民教师的夙愿。二十四年的教学历程,我体验过一

学习

王维送别10篇

阅读(36)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送别10篇,内容包括王维送别诗,王维送别诗大全100首。送别诗在王维诗歌中占有不小的比重。据赵殿成《王右丞集笺注》所辑,王维现存诗四百二十余首,送别诗有七十余首之多,并且也很出色,有着不容忽视的思想与艺术价值。送别时

学习

王维的边塞诗10篇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的边塞诗10篇,内容包括王维的边塞古诗大全,王维的边塞诗10首。战争类的边塞诗在王维所创作的诗词中占据主体地位,有描写危险战争场面的,体现边关战士勇敢杀敌、不惧生死,想要报效国家的英雄气概.比如从***行燕支行等,这

学习

浅论王维诗与禅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浅论王维诗与禅,内容包括王维诗中有禅的诗句,王维诗中的禅趣。唐代诗坛上,受佛教思想影响最大的诗人莫过于王维。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太白五言绝,自是天仙口语,右丞却入禅宗。”王维在世时。他的友人苑成就称他是“当代诗坛

学习

王维山水诗与禅

阅读(44)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山水诗与禅,内容包括王维的山水诗全集,详解王维山水诗。【摘要】王维是中国文坛上不可多得的多面手,除了绘画和音乐外,他的诗歌也享誉古今。尤其是山水诗,具有很高的美学价值。它们别创新声,在审美追求上与禅宗多有会通之处

学习

留住一声鸟鸣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留住一声鸟鸣,内容包括留住一声鸟鸣,一树鸟鸣全文。盛夏的清晨,因为昨夜的一场细雨的淋沥,雾迷神爽,娇滴如荷。倏然闻得一声鸟鸣,清清的,脆脆的,像穿石绕树的山村小溪,又似纯真少女那清亮的声音,不沾风尘,远离躁动,让我有一种回归童年

学习

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

阅读(56)

本文为您介绍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内容包括王维辋川集诗句介绍,王维辋川集原文。作者简介:张瑜(1987—),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河河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学。《辋川集》是王维的重要代表作,人们对其诗作中

学习

探析唐代山水田园诗人王维的山水画作

阅读(37)

内容王维对于水墨山水画的贡献是将诗意融入画中,体现独特的文人气质和诗人的情怀,并开创了与前人山水画不同的“破墨”一体,将山水画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在探析诗人王维山水画作的时候就形成了用山水诗解读山水画的方法,借助王堆的坎坷不

学习

重读王维《使至塞上》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重读王维《使至塞上》,内容包括王维使至塞上原文,王维使至塞上赏析。一、首联“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