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简介:张瑜(1987—),女,汉族,河南省三门峡市人,学生,文学硕士,单位:河河南大学古代文学专业,研究方向:唐宋文学。
摘要:《辋川集》是王维的重要代表作,人们对其诗作中包含的禅宗佛理做了很多研究,本文通过对文本的细读并从文中的一些意象来浅析诗人的创作主旨。
关键词:王维;辋川诗;忧虑
王维是我国文学史上继陶渊明、谢灵运之后以山水田园诗见长的又一大家,因为他精通音乐擅长绘画,这无疑又与他的诗作相映成辉。其著名的《辋川集二十首》是在他隐居辋川别业时写的一组小诗。这组小诗将诗人自甘寂寞的山水情怀表露的极为透彻,在明秀的诗境中处处氤氲着禅宗佛理的气息,然仔细品味便觉其有一股淡淡的忧患、悲伤之情。雅景与忧情交融在一起构成了辋川诗歌的基调,本文便从这组诗歌的字里行间去寻找它的灵魂所在。
一.学者们对《辋川集》的评析
王维在《辋川集并序》中言:“余别业在辋川山谷,其游止有孟城坳、华子冈、文杏馆、斤竹岭、鹿柴、木兰柴、茱萸沜、宫槐陌、临湖亭、南土宅、欹湖、柳浪、栾家濑、金屑泉、白石滩、北土宅、竹里馆、辛夷坞、漆圆、椒园等,与裴迪闲暇各赋绝句云。”[1]一直以来人们对这组诗评价极高,明胡应麟《诗薮》云:“右丞辋川诸作,却是自出机轴,名言两忘,色相俱泯。”,近代大家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世称妙语,亦即此诗之意境”,黄叔灿的《唐诗笺注》中云:“辋川诸诗,皆妙绝天成,不涉色相。”但都是重在强调其意境优美、韵味深远,关于诗的主旨却未做深究。目前学术界对《辋川集》的研究偏重于对其禅理禅趣的探讨。如刘丽的《空寂之趣——读王维》[2]、谢旭斌的《美的邂逅与重构——论王维》[3]等。而方晓峰的《禅意与担忧——王维论析》[4]一方面分析了辋川诗的禅意另一方面又结合当时***治道出了王维当时隐约担忧的心态,分析的十分有理,我在此便是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辋川诗为一个整体来简析这组诗的主旨所在。
二.从文本中读主旨
《辋川集》是以王维在辋川的二十余个游止为题写的一组写景绝句。仔细研读,可发现其感情可分为三个基调:前三首诗表露了诗人入世的忧虑;第四首到十八首展现出诗人出世的淡然自在;最后两首表现了诗人入世的痛苦心情和无法改变现状的哀伤。
《孟城坳》是第一首,也是整组诗的引子:“新家孟城口,古木馀衰柳。来者复为谁,空悲昔人有。”[5]岁月轮回,这里曾经是何等的繁华,而今只余几棵衰败的柳树,我为先主悲伤,而多年后也会有新主替我悲伤吧。时空流转,有如官场,今天我退明***进,其实大家都是过客,都是悲哀。“飞鸟去不穷,连山复秋色。上下华子岗,惆怅情何极”[6],飞鸟无穷、秋色连绵,游荡在华子岗处,惆怅之情也绵绵无绝,直言诗人心中惆怅之情。《文杏馆》中“不知栋里云,去作人间雨”诗人对文杏命运无常的感慨增添了心中的哀伤之感。司马相如在《长门赋》中有“刻木兰以为榱兮,饰文杏以为梁”,《长门赋》是相如受失宠的陈皇后所托之作,曾经有金屋之宠的阿娇今也避居长门宫,世事变幻,翻云覆雨,此时诗人深感忧患与惶恐。诗人本想积极入世做“雪尽马蹄轻”那样的官来兼济天下,然而现实却很残酷,此时诗人倚重的张九龄被李林甫所谗贬出长安,他的前途渺茫,欲罢官又不能……面对这样黑暗的现实,在辋川半隐半官的诗人内心无疑是十非忧惧的。
辋川诗的第四到十八首,诗人准确而又生动的描绘了各处景点的美丽。其感情也由惆怅转为悠然、淡远。既然现实不尽人意,那么就只能避世自保。诗人像陶渊明那样选择了“归隐”,但出于***治上一些迫不得已的原因,又不能彻底的归隐。宇文所安在《盛唐诗》中说:“王维无法以自然的感叹和激情反对宫廷诗的虚假感叹和热情”[7]可见诗人无法把对朝廷的不满言之于口,所以寄情山水,以求心灵出口。
王维说自己“中岁颇好道”,他母亲信佛,自己也与当时许多僧人都有往来:“应门但迎扫,畏有山僧来”。这样的生活环境与人生经历使得其对“道”情有独钟,在辋川诗中也体现出了极多的禅趣。如《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8]这样幽静的环境体现出诗人内心的禅意。又如《竹里馆》“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想照。[9]”在这里诗人与外界环境融为一体,空寂的世界,诗人内心却不寂寞,佛家“禅”里的静与空化在了诗人的心里。他刻意保持着与现实的距离,甚至抛开了田园这种与现实***治联系不太紧密的生活,精心营造出一个与现实隔绝的世界。因为他无法大声疾呼对这个现实的不满,只能在其诗作中摒弃现实社会来委婉表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并非人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悠闲自在。《南垞》:“轻舟南垞去,北垞淼难即。隔浦望人家,遥遥不相识。”[10]诗人在这里遥看世俗红尘,却淡然不识,不是不识,而是不愿意去识。因为诗人醉心山水,无意于朝廷纷争。在《辛夷坞》中“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11]芙蓉花自开自落、高古冠华,无须他人的赞誉与怜悯,正如诗人也不需要世俗的繁扰。芙蓉以及与后两首中“杜若、椒浆、佳人”组成的香草美人的意象让人不得不想到屈原。诗人在此是否在芙蓉和香草美人身上也像屈子那样寄托了渴求贤主与救世济民的愿望?我认为答案是肯定的。这一部分诗作虽描摹了景色之美,显示了诗人已融情山水中,心境似无波澜,然这无波无澜也是十分的无奈。
最后两首《漆园》和《椒园》。“古人非傲吏,自阙经世务。偶寄一微官,婆娑数枝树。”[12]诗中诗人以庄子自喻,庄周不愿出世做官并非因为傲慢,而是自知缺少治理事物的能力,诗人虽为“微官”,但其心里依然向往“婆娑枝树”的现实生活。《椒园》中“桂尊迎帝子,杜若赠佳人。椒浆奠瑶席,欲下云中君。”[13]诗人想到了屈子,欲效仿屈子进入幻想中的仙境,然而他又不能忘怀现实。就像屈子对楚国无望的爱,诗人与现实的联系是终究割不断的。
总的来说,王维在辋川半官半隐的生活,表面上洋溢着宁静与超然,其深处却充斥着诗人对现实社会的担忧与不满。辋川,只是诗人为自己创造的一个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让自己的灵魂栖息其中,借以逃避现实的不安。在这里,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含禅味的悠游自在,但仔细体味,悠游背后的担忧与恐惧正是这组诗中潜含的深意!
三.小结
纵看全篇,《竹里馆》中的幽篁和琴有嵇康的影子,暗示了诗人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欹湖》、《柳浪》中箫与柳的显示出诗人不愿与友人分离;《辛夷坞》、《椒园》中香草佳人意象是屈原的代表;《漆园》中“傲吏”出自郭璞《游仙诗》,用不愿出世的庄子的典故含蓄说明了诗人对人世、官场的不满。在辋川二十景中可以看到诗人自觉的避世,并于悄然中传递出他内心的苦闷与忧惧,不安与担忧的情怀以一直存在。正是:都云禅意深,孰解屈子心?(作者单位:河南大学)
参考文献:
[1][5][6][8][9][10][11][12][13] 王维,王右丞集笺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12, 241-251
[2]刘丽,空寂之趣——读王维[J].宜宾学院学报,2005.01
[3]谢旭斌,美的邂逅与重构——论王维《辋川集》[J].文学界(理论版)2010.06
[4]方晓峰,禅意与担忧——王维《辋川集》论析[J].新乡学院学报,2009.10,95-96
[7][美]宇文所安,盛唐诗[M]贾晋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04.
[14]陈铁民.王维论稿[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370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王维《辋川集》的主旨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