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的诗10篇

乡愁的诗篇1

关键词:乡愁诗 阅读 写作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一种传统情结,乡愁文化浸润着汉文化的特色,而乡愁诗更是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骊珠。

1.读乡愁新诗:物已契合,领悟情感

几度夕阳红,多少月明中。在时空的隔离带,天空牵系了多少望乡的眼眸,脚下疯长了长长的乡愁绿草地。对故乡、故国的思念,总是缘于对故乡物、故乡人、故乡事的长相思、长相忆,魂牵梦绕难割舍。正如台湾散文家刘墉在《童年的故事》所感喟的:故乡,这是一个多么熟悉却又遥远的名字,她可以指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块土地,更能指儿时的竹林、草原和小溪、蝉鸣和鸟语的地方……

王国维说:“一切景物皆情语也。”对故乡的思念,乡愁,必须有一个沾染了故乡乡风土气的具体的物,故乡,一草一木总关情。“诗言志”。诗歌主要特征就是表达诗人的情感,这种情感的表达主要依赖于诗中的具体形象。这“形象”就是诗歌中的“意象”,“意”指诗人的主观情感,“象”是客观存在的事物。诗歌中的“意象”是注入诗人主观情感的客观事物。哲学家用三段论说话,诗人则用形象和***画说话。

指导学生阅读乡愁诗,体会诗人灵魂深处的乡愁,关键是要引导学生注目、联想、想象诗中所采撷的意象、风物。

乡愁诗人或离乡或去国,衔着故乡的叶笛吹箫着月白风情、孤影阑珊的思乡心曲。他们中以台湾诗人余光中、席慕蓉两位影响最大,拥有广大的读者群。余光中享有“台湾诗坛祭酒”之称,席慕蓉本是画苑才女,诗画双璧:他们的乡愁诗最具代表性,道出了千万游子沧桑心曲。他们的乡愁诗几乎无一例外是通过轻灵婉转的意象、纤淡的画面意境而深深地定格在读者的情感河床上。

余光中的乡愁诗:

《布谷》:阴天的笛手 用叠句迭迭地吹奏 嘀咕 嘀咕 嘀咕苦苦呼来了清明 和满山满谷的雾 那低回的咏叹调里 总是江南秧田的水意 当蝶伞还不见出门 蛙鼓还没有动静 你便从神农的古黄历里 一路按季节飞来

席慕蓉的诗也飞出不尽乡愁:

《乡愁》: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惆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别离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除余光中、席慕蓉的领头、扛鼎之作,像《乡色酒》、《三个月亮》也流传甚广。

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在余光中的《乡愁》中,诗人却采撷了和自己的生活经历、特定年代人们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物什――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这四种形象。以时间的变化为顺序,分别对比人物的四个阶段,把诗人肺腑深处的呼唤、乡愁投射于具体的物象上。

他的另一首乡愁诗作《布谷》比《乡愁》还要乡愁。看,无论是物象的撷取,还是乡愁的缠绵绯恻,如泣如诉,都有过之而不及。“布谷”这个“阴天的笛手”、“清明”时节、“江南秧田的水意”……都是作者故乡江南(湖南衡阳)的风物。自然是一件件风物手有余温、却遥不可及,让人乡愁顿生、霪漫。

读乡愁新诗,把握了意象,一切美的情感都如春水方生一盈漫起来,放电影一般在读者的面前闪现,故乡的一景一物都会在读者的眼目中灵动起来,不用讲学生就懂了,就得到了灵魂的静化、升华,甚至会产生跃跃欲试的写作冲动。

2.写乡愁新诗:采撷物象,点化乡愁

“君从故乡来,应知故乡事”、“亲不亲故乡人”、“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乡愁诗最能感动人心,而且对离开画***时代不远的中学生更是易学善写。诵诗、作画、吟诗,常常是诗歌教学最理想的方式,乡愁诗由于她的绘画美,更能让学生接受,在仿的基础上写出乡土味十足的乡愁新诗来。

都说:诗歌最爱少年。让少年爱上“缪斯女神”,老师是“红叶”、“冰人”,要激发学生写作的兴趣,指导学生在读的基础上无拘无束、情趣盎然地写,从最基础、最好学的写起。

乡愁的诗篇2

[关键词] 《乡愁》;俄罗斯;钢琴音乐

音乐是电影里的重要元素,在电影里起到加分的作用。俄罗斯的电影很多人都不熟悉,但塔可夫斯基的《乡愁》,很多人都不陌生。这部电影很有名,除了电影本身的高水准,电影中的钢琴音乐也很有特色。对生命的思考和对电影本质的追求的导演不多,塔可夫斯基不仅是这不多中的一个,还将这种追求做到了极致。这样的电影也最容易让观众在情感上与导演进行交流,产生精神上的强烈共鸣。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厚重神秘的,他的电影里的音乐是充满哲理意味的,每个音符每一段旋律都有特别的意义,也有着特殊的使命。《乡愁》里的音乐不是一般的动听,也不是一般的美,音乐是讲述者电影之外的故事,十分奇妙。本文将深刻分析《乡愁》里的钢琴音乐,一起进入《乡愁》里的别样的诗情画意。

一、塔可夫斯基与《乡愁》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是俄罗斯电影史上非常有名的导演,他也被认为是继爱森斯坦之后的天才导演,同时也被称为是20世纪最伟大的导演之一。作为一名电影导演,只有七部作品,似乎有点不可思议。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求质不求量,七部电影作品,《安德烈・卢布廖夫》《镜子》等。虽然数量上是很少,但是部部都是精品,都被奉为经典之作。塔可夫斯基的电影,着眼于追求生命的真谛以及作为个人在社会上的精神寄托。塔可夫斯基曾经在专业的电影学校学习过,有非常丰富的电影理论知识。在正式拍电影之前,塔可夫斯基曾经拍过一些短片,最著名的就是《压路机与小提琴》,这部作品在1960年还获得了纽约学生影展中的一个奖项。短片的成功算是小试牛刀,真正让塔可夫斯基名声大振的是他导演的处女作――《伊万的童年》,这部作品在国际电影节,威尼斯电影节上一举折桂,让人见识到了他的才华。

成名之后,塔可夫斯基并没有在各种名利中放弃自己对电影本质和生命本质的探索和追求。在他接下来的作品中,他将更多的心血和精力放在了对人的内心情感的挖掘上,入木三分。不得不说,塔可夫斯基的电影是厚重的,带着对生命的敬意和执著的专业精神,让人可敬可叹。某种意义上,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追求的更多的是电影的艺术价值和人文价值,商业成分几乎是没有。在这点上,塔可夫斯基坚定不移,也做出了很多牺牲。这种坚持是对电影本质的尊重,也是对祖国的一份挚爱和家乡的拳拳之情。他除了自己拍电影,还曾经与外国电影导演合作,在异国的天地中,让他有了更多的感悟和更多的灵感。《乡愁》是塔可夫斯基电影生涯里非常重要的作品,这部电影的艺术品位和质量水准都非常高,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电影本身的价值,在忧伤氛围下表现出电影最大的美感。这部电影承载了塔可夫斯基最为最基本的人对道德的责任和感悟,闪耀着最光辉的人性之光。

二、影片《乡愁》的钢琴音乐

提到电影《乡愁》,就不能不提到电影里的钢琴音乐。音乐越来越成为影视作品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对于渲染电影的气氛和烘托情节都具有巨大作用。《乡愁》这部电影的基调是悲伤,悲伤的情绪最适合用音乐来营造了。音乐融入电影里,不仅能增加电影的可看性,也能升华电影主题,也能表达出导演的诉求。塔可夫斯基虽然是导演,但在音乐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对自己的电影十分严格,但这也保证了电影音乐的质量。《乡愁》里的电影音乐大致可以归纳为两类,第一种是显而易见的钢琴音乐,选用的钢琴曲也是著名钢琴家如贝多芬的古典钢琴音乐。除此之外,电影里还洋溢着另外一种音乐,那就是有着俄罗斯特色的民谣两种音乐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浑然天成,很好衬托出电影的风格和主题。音乐很好的烘托出了电影男主人公表戈尔恰可夫的人生各种际遇,他是一名诗人,诗人总是多愁善感,对生命有诸多感悟,对生活十分敏感。他孤身一人在意大利游荡,郁郁不得志,在游荡中舒放着自己的灵魂。在电影的很多场景中,电影音乐都会突出强调出来。很多人对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都不陌生,在《乡愁》电影中,这部钢琴篇章中的“欢乐颂”的调子不止一次响起过,让电影中的人物,也让银屏之外的观众感受到丝丝安慰。男主人公本来有一颗破碎疲惫的心能感受到一点温度,对人生和生命有了新的感悟和认识。这是电影的魅力,更是电影音乐的魅力。

(一)威尔第《安魂曲》

电影里有很多表现俄罗斯旖旎的平原风光的画面,静谧恬淡,让电影充满了诗情画意。在这样美好的画面之下,配上悠扬独特的俄罗斯民谣,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的完美。俄罗斯的民族韵味自然而生,一点都不突兀。除了俄罗斯民谣之外,在电影中,还有非常有名的钢琴曲参与其中。《安魂曲》是威尔第的作品,威尔第是意大利有名的作曲家。这首曲子带有意大利风味,但与电影很贴切,也与主题相互呼应。电影的故事发生在意大利,用意大利人的曲子作为电影音乐,也十分应景。

这首世界闻名的《安魂曲》,威尔第创作于19世纪中叶,曲子具有浓郁的怀旧风味,这是威尔第专门为自己的好朋友同时也是诗人曼佐创作的。这首钢琴曲除了作曲者本身的故事之外,曲子同时还有其他的意味。曲子取名为《安魂曲》,是希冀所有的亡灵都能得到上帝的宽恕,既然已经失去了生命,那就不要再受到来自心灵的折磨。由此可见,这首曲子还带有强烈的宗教烙印,但是威尔第并没有落入宗教曲的窠臼,而是在宗教曲的基础上进行有限的创新。曲子的调子难免世俗,但也脱俗,在悲壮中能细腻地感动聆听者。

俄罗斯民谣和威尔第的钢琴曲不止一次在电影中响起,可见音乐在电影中的作用有多大。《安魂曲》在电影结尾处还特别突出的出现,这是为了与男主人的故事相得益彰,让音乐的故事性更好地融入电影里。《安魂曲》充满了悲剧意味,但这也是让观众能在巨大的悲恸中感悟到生命的无常,更能珍惜生命,也能在现实生活的艰辛万苦中依旧有生活的勇气和希望。这也是电影传达出的深刻主题。在电影的结尾,导演有意无意地重现了电影开头的意大利美景和俄罗斯的原野风光,配上俄罗斯极大难度的女声吟唱,让电影有了新的意味,也有了新的高度。

(二)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欢乐颂

除了威尔第的《安魂曲》,《乡愁》这部电影中,还有一首不得不提的钢琴名曲――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这首钢琴曲是电影中最重要的钢琴音乐,奠定了电影的基调。巧合的是,这首曲子也在电影中出现了两次,都与男主人公身边的故事有关。音乐出现的场景刚好也是电影的重中之重,也是电影的高潮部分。在《第九交响曲》第二次出现时,导演采用的办法是让这首曲子重复响起。很多人都感到匪夷所思,甚至难以理解。事实上,这就是导演的高明之处,也是电影技巧最突出的地方。《乡愁》,从电影的名字中就可以看出电影的主题和电影大致的走向,这也是导演塔可夫斯基电影的基本理念。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大部分都是受着各种各样的苦难,无法在现实生活中得到解脱和释然,导演通过电影中的钢琴音乐如泣如诉地表达了这一观点和理念。除此之外,电影里的男主人公和所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普通人一样,相对于这个冷漠的社会,谁都是弱者,《第九交响曲》很好地表现出了这一主题。

贝多芬是世界有名的钢琴家,除了贝多芬的作品感动人之外,贝多芬自身的故事也同样十分励志。众所周知,贝多芬耳朵是有问题的,但是他为了理想,为了心中的信念,坚持不懈地音乐创作。他的作品或激昂,或悲伤,都表达出强烈的对生命的不屈服和对自由的无限向往。在这点上,事实上,与电影所要反映的主题是十分吻合的。我们都喜欢听有故事的音乐,贝多芬自身的故事已经足够动人,运用进电影中,更具有看头,也让电影中的音乐充满了味道。导演塔可夫斯基挑选了这首《第九交响曲》,是深思熟虑的结果。男主人公戈尔恰可夫刚认识多米尼克的时候,进入他的房间,导演采用的是这首钢琴曲的前半部分,音乐充满激情,高昂激劲,表现出音乐独特的生命力。但是当《第九交响曲》第二次响起的时候,电影中呈现出来的确是这首曲子的后半部分,与男主人公自焚这一悲惨境遇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是生命的礼赞,更是电影主题的凸显和升华。

电影音乐除了展现电影的主题风格之外,对电影故事主人公的心理塑造同时也起到非常大的作用。《第九交响曲》是充满力量,充满活力的钢琴曲,不得不说,贝多芬将英雄身上具有的抗争性和热情都挥洒在了自己的音乐中,这是难能可贵的。影片中的人物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总是在被动中跟着命运沉浮,受尽了人生的磨难。电影中人物的言行,事实上也是导演塔可夫斯基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想。这样的感情寄托可以通过电影画面和电影叙事展现,同时也可以运用电影音乐来烘托。《第九交响曲》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不仅很好地展现了电影的可看之处,也为电影自身的风格增添了色彩。

三、结 语

人性的思考和生命的感悟一向是许多导演在追求电影艺术过程中不可避免会涉及的内容。塔可夫斯基的电影迸发出强烈的哲学意味和随处可见的淡淡忧愁,塔可夫斯基有七部作品,但最让人印象深刻的还是《乡愁》,将悲情情怀达到了极致。塔可夫斯基除了对生命和人生的探讨,同时还对社会道德和时间的流逝都十分关注,运用巧妙梦幻的镜头传达着自己的情感诉求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出电影本身的价值,在忧伤氛围下表现出电影最大的美感。这部电影的艺术品位和质量水准都非常高,这部电影承载了塔可夫斯基思想中最基本的人对道德的责任和感悟,闪耀着最光辉的人性之光。电影的钢琴音乐很显然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音乐与电影达到了高度的融合,电影成就了音乐,音乐也成就了电影。

[参考文献]

[1] 黄文达.诗意何为――塔尔科夫斯基电影观[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 .

[2] 郭威.电影《潜行者》中的声音――兼及塔尔科夫斯基的音乐与音响美学 [J].四川戏剧,2009(04).

[3] 刘宣杞.《乡愁》――仿佛梦境,仿佛倒影[J].东方艺术,2011(07).

乡愁的诗篇3

一、教学目标 :

1、把握诗歌的形象,领会其象征含义。

2、品味诗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3、领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

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中出现的形象,领会象征含义。

2、领悟作者在诗歌中表达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通过有感情地诵读,把握诗歌的内在旋律与节奏美,认真体味诗歌蕴含的深沉情感。

2、探究欣赏法 对诗歌形象的象征含义及诗歌的主题进行探究。

3、比较阅读法 将同类题材诗歌进行比较,从而更全面地理解诗歌。

四、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六、教学步骤 :

(一)导入 :

乡愁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古代的诗词里就有许多关于“乡愁”的 诗句,同学们可以说一两个吗?

如: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月是故乡明

每逢佳节倍思亲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现代诗歌,题目就叫做“乡愁”,让我们一起来体味作者在诗中所表达的浓浓的思乡情。

(二)作者简介:

余光中(1928~)当代诗人和诗评家。湖南衡阳人。现居台湾。1946年考入厦门大学外文系。1948年发表第一首诗作,次年随***队赴台。1953年10月参加《创世纪》诗刊,致力于现代主义诗歌创作。主要作品有《乡愁》《白玉苦瓜》《等你,在雨中》等,诗集《灵河》《石室之死》等,诗论集《诗人之境》《诗的创作与鉴赏》等。其中《乡愁》一诗,因为形象而深刻地抒发了游子思乡的殷切感情,而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赞赏。他的诗,兼取中国古典文学与外国现代文学之精神,创作手法新颖灵活,比喻奇特,描写精神深刻,抒情细腻缠绵,一咏三叹,含蓄隽永,意味深长,韵律优美,节奏感强。被尊为台湾诗坛祭酒。他的诗论文章,视野开阔,富有开拓探索的犀利朝气,强调作家的民族感和责任感,善于从语言的角度把握诗的品格和价值,自成一家。

(三)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在划分诗的重音时,对于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意象,一般要重读,另外,对这些意象加以修饰的词语,能够表现诗歌感情的形容词也应该重读。2、学生集体朗读,自评。(对于节奏和重音提出朗读的问题或优点,强调读出节奏与重音,把握好语速和语调。)

3、个别学生朗读,学生评价。(要加感情)

4、全班有感情地再次朗读。

5、听示范朗读,并投影出诗节奏、重音的划分。

6、配乐,学生朗读,进入诗歌的情境。

(四)研读、赏析诗歌:

1、思考:乡愁是一种抽象情感,作者通过哪些具体可感的事物来表达这种欲说还休、难以言尽的情感?

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2、思考:作者以什么变化组诗?

明确:全诗以时间的变化组诗,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四个人生阶段。

3、你能说说看随着时间的推移,诗人都有着哪些具体的乡愁?(板书)

学生思考并明确: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全班朗读,感受乡愁的味道。)

总结:余光中《乡愁》一诗的构思特点:作者在这首诗里,设置了四个时段,将乡愁浓缩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等形象(意象) ,通过四个时段和空间的变化,逐层推进,使意象次第放大,将乡愁诠释为亲情、爱情和思家爱国之情,感情由淡而浓,主题由浅入深,在一咏三叹之中,将乡愁渲染得异常浓烈。

4、思考:“乡愁”应该是一样很有份量的感情。同学们找找看诗歌中形象的前面都用了哪些修饰语,它们有着什么样的特点,它们又突出了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着什么表达效果?

学生思考、讨论并明确:“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5、教师总结《乡愁》诗的形式美。

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音乐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全班带有深情地朗读这首诗,并试着背诵。

(五)拓展延伸,比较阅读:

1、学生欣赏余光中另一首表达乡愁的诗作《乡愁四韵》。(罗大佑演唱)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各有什么特点。

学生讨论并明确,教师补充:

相同处:① 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②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处: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六)课堂小结:

今天的这堂课,我们深深地被作者那段乡愁所感动,希望同学们能明白,不管你将来在世界的哪个角落,你的心中都要有着祖国,有着故乡。最后,让我们在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这首歌中结束这堂课。

(七)布置作业 :

1、背诵这首诗。

乡愁的诗篇4

关键词:《乡愁》 母爱主题 文学作品

引言

乡愁是当代台湾文学创作中的一种重要的主题,在台湾的现代作家中出现了很多以乡愁作为创作基点的作家,余光中就是其中一位。余光中是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作家,是著名的散文家和诗人,海外时对故乡的怀念成为他创作作品中一个永恒的主题,对故乡的怀念,也是对生活在故乡中的母亲的怀念,是对祖国的怀念。《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这首诗作中,那种淡淡的乡愁不仅是感动同样离乡的游子的颂歌,更是一首对母爱进行赞扬的伟大诗篇。

一、余光中的简介

余光中是一个情感十分丰富的诗人,而且也是复杂多变的人,因此在他的创作过程中也基本是多元化的,实现了一种巨大的转变,先是西化的,然后不断回归。在台湾早期的诗歌创作及乡土文学的论战中,余光中的作品都有一种十分强烈的西化的味道,他自己也是主张西方创作风格的,这与他的生活环境以及阅历有关,有一种无视读者以及脱离现实的倾向。余光中是福建籍人,在1949年时随父母迁居到香港,1950年又迁到台湾,后来又到美国进修,在海外游学以及生活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比较重要的创作风格。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他开始意识到民族意识的重要性,开始意识到在创作过程中加强民族意识的运用的作用,因此将创作的基点转向了大陆,表达了自己对祖国、家乡以及母亲的思念之情。乡愁诗是在这个时间中余光中进行创作的主要出发点和落脚点,对乡土文学的重视也表明了他回归到东方的一种轨迹。

余光中的文学语言十分繁复善变,他希望在中国的文学世界中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力量。诗歌是他的一种主要创作方式,从诗歌的艺术上来看,余光中是个“艺术上的多妻主义者”,也就是说他的创作风格比较多变,不像其他的作家或者诗人一样,他的诗歌风格也会因为题材的变化而变化,表达的是作者自己的意志以及自己的理想,对于那些表达理想的诗歌,一般说来创作风格都会比较铿锵,而对于表达乡愁或者对祖国以及母亲的思念时,一般都会显得比较委婉一些。余光中是一个驾驭文字的高手,他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对文字的运用十分恰当,一生创作了很多著名的作品,比如《乡愁》《蓝色的羽毛》《钟***石》《敲打乐》《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其中最著名当属《乡愁》。余光中先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热爱中国,《乡愁》正是这样一首表达了他的创作理念以及创作目的的作品,他不仅是我国文坛上的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更是一位驾驭文字的高手。

二、《乡愁》的主题以及创作风格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从这首诗歌中可以看出,作者表达了一种对家乡以及对母亲的怀念,同时还表达了一种希望祖国统一的感情。在余光中的乡愁诗作中,表达了我国古典诗歌中的民族感情传统,是一种具有民族历史感的创作方式。作为一个漂泊在海外的台湾人,面对大陆与台湾之间的分离问题,作者也希望可以实现两岸的统一,也希望可以回到祖国的怀抱中。在这部诗作中,作者用一种温婉的语言表达方式,对于自己对祖国的深深思念进行了表达。同时,在创作过程中,他积极地应用各种比喻,将乡愁比喻成为邮票、坟墓等,表达了对母亲的一种怀念以及对社会变迁过程中游子的绵长乡关之思,作者借用不同的意象对乡愁进行具体化,有助于作者的情感表达,对于作者的乡愁以及对母爱主题的揭示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余光中的代表作品《乡愁》是我国民族传统的乡愁诗在新的时代和特殊的地理条件下的变奏,具有以往的乡愁诗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作者自身对中国传统的文化是十分热爱的,正是这种热爱,使得作者的情感变得日益丰富,他说:“蓝墨水的上游是汨罗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传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三、对《乡愁》中永恒的母爱主题的解读

对于《乡愁》这首诗歌,乍一看仅仅是表达了一种对家乡的怀念,是一种想念家的味道的感情表达。但是这首诗中所包含的主题远远不止这些,还包含了对目前的思念以及一种永恒的母爱。这首诗歌中母亲出现的次数最多,从年少时对母亲的思念,一直到最后母亲去世之后对母亲永恒的怀念,他想要表达的是一种永恒的母爱。

在这首诗歌中的第一段写道: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那个时候的乡愁被作者比喻成为一张邮票,一张载着他的梦想的邮票,将他带到了国外,他在国外求学与生活,但是对家里的母亲是十分怀念的,这一枚小小的邮票,包含了很多的母爱。余光中从小就离家,与家人之间的交流几乎完全是依靠书信方式,这个时候乡愁就寄托在了邮票上。在思念家乡的过程中,最想念的也就是母亲,但是由于隔着千山万水,余光中对母亲的思念以及体会到的母爱就是在那一封封家书上。他收到母亲写给自己的书信,那上面是母亲的嘱咐以及叮咛,是母亲对自己的关爱,这种母爱是一个做母亲的与生俱来的一种本能,余光中思念母亲,母亲在中国也一样思念余光中。他对母亲的思念就是他每次打开信箱时的激动心情,作者在描述“邮票”这个词语时采用了叠词“小小的”,叠词加强了表达效果,对于作者想要表达的那种乡愁的情感有十分强烈的体现。

在第三段中,作者又提到了母亲,这个时候他将这种愁比作是一座坟墓,生老病死是人生中的宿命,母亲去世之后,作者对母亲的思念就变成了一种永恒的思念,一种没有尽头的思念。这种思念与之前的想念是不同的,因为他再也见不到母亲。以前的怀念总还是有希望的,作者还可以回到祖国,回到家中,回到母亲的怀抱中,但是母亲去世之后,作者便再也没有希望见到母亲的面容,再也没有希望听到母亲的声音。正是那一座低矮冰冷的坟墓,让作者和母亲永远分开,这种距离是永恒的,是一种阴阳相隔生离死别的悲痛。隔着坟墓的距离比隔着千山万水的距离要远得多。在这个时候描述对母亲的思念时,他使用的叠词是“矮矮的”,通过这个叠词的运用,表达了作者的一种悲痛的心情。他知道母亲也希望回到大陆,作者也希望将母亲的坟墓转回到大陆,但是最终没能成功,母亲去世之后,留给作者的一种乡愁,成了一座坟墓。作者的诗歌写到这里,读者也许会思考,人世间除了生离死别还有什么感情令人难过与感伤呢?作者在最后笔锋一转,将乡愁进行了升华,当时的“我”与大陆是分开的,这个时候的乡愁就上升成为了一种家国的思念,母亲去世了,但是母亲的含义却得到了升华,这不仅仅是作者对母亲的思念,更是所有与大陆分隔开来的生活在台湾的人对大陆的思念以及对两岸统一的一种渴望和期盼。

“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祖国母亲的一种思念,就是那一湾海峡,就阻隔了自己与大陆之间的联系,没有祖国母亲对每一个中国人的大爱就没有每个家庭的小爱,这其中的母爱不仅是针对每个人各自的母亲,还针对每个人共同的母亲,即祖国。作者在对母爱进行描述时说道:“鸟倦飞之后就有了落叶归根的愿望……浅浅的一层海水,虽然比纸都还要薄,但是就是跨不过去。”作者对祖国母亲的赞美不仅在这首诗歌中有所体现,在很多其他诗歌以及散文作品中也有表述。从诗歌的开头到结尾,作者对母爱的理解以及对乡愁的体会也得到了提升,从对自己母亲的怀念,上升成为对祖国母亲的想念。在最后一段中,作者同样使用了叠词“浅浅的”,表达了自己希望可以早日回到母亲怀抱中的一种愿望。正是这种永恒的母爱以及对母爱的体会和追求,才使得作者可以在创作过程中结合自己的人生经历进行情感的抒发,表达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以及思母之情。

结语

余光中是我国台湾文坛上的一位代表人物,是一位杰出的诗人以及散文家。他一生创作了很多作品,风格比较繁复,针对不同的写作背景往往会采用不同的写作风格来表现。在当前流传的很多作品中,都体现了作者的一种强烈的个人情感的表达。《乡愁》是余光中的一部代表作品,其中不仅表达了作者对故乡的怀念,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一种思念。作者将乡愁具体化,在自己不同的人生阶段中乡愁都有不同的寓意,比如小时候的乡愁是一枚邮票,后来母亲去世之后,乡愁变成坟墓,再后来乡愁又转变成为海峡两岸之间的距离。余光中在创作《乡愁》时采用了比较温婉的写作手法,将乡愁这种朦胧的情感体现得十分细致。总之,这首诗歌在创作过程中一步步加深,一步步深入,使得作者的感情得到了十分细腻的描述,从距离的跨度到时间的跨度,这其中不仅是作者的人生变迁,也是作者情感的变化。语

参考文献

[1]杨帆.大爱轻言,大爱永恒――试析余光中乡愁诗中的爱国情怀[J].才智,2010(03).

[2]古远清.关于《台湾当代新诗史》撰写及余光中评价问题――回应台湾高的批评[A].中国新诗:新世纪十年的回顾与反思――两岸四地第三届当代诗学论坛论文集[C].2010.

[3]徐学.余光中“适度散文化”的诗歌理论与实践[A].2005海峡两岸台湾文学史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

[4]章亚昕.漂泊的身世与超越的情怀――论台湾创世纪诗社的创作心态[J].淮南师范学院学报,2001(01).

乡愁的诗篇5

关键词: 怀乡诗 意象 涵义 形成过程

在古典诗歌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被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同一个时代的诗人,由于大的生活环境相同,由于思想上和创作上相互的影响和交流,总有那个时代惯用的一些意象和词藻。诗人往往要借助这些惯用的具有特定内涵的意象和词藻来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了解这些代表意象的常见涵义及形成过程,对理解诗歌有很重要的作用。常见反映羁旅怀乡主题的意象如下。

一、月

月亮是独特的,原因在于它的浪漫传说与永恒。不管时空的流转,古今共一轮圆月。因为“隔千里兮共明月”,常借“明月千里寄相思”,所以月常寄托诗人的思乡怀人之情。尤其在一个人静静的对月、赏月的时候,最容易触发乡愁。南唐后主李煜的《虞美人》:“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望月思故国,表现了亡国之君特有的伤痛。唐代李益的《从***北征》:“碛(沙漠)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茫茫沙漠中几十万战士一时间都抬头望着东升的月亮,抑制不住悲苦的思乡之情。杜甫的《月夜亿舍弟》:“戍鼓断人行,边雁一秋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浓浓的乡情凝结在月亮之上。

二、青山

“智者乐水,仁者乐山”,青山因其地理自然特点,能够寄托诗人思乡之情。雄浑沉稳的青山给游子的视觉冲击非常强烈,让游子感到无比亲切,诗人经常通过登高或者远眺的方式抒怀,所以当游子远眺青山时会想到山脉连接的那一段自己遥远的家乡。而“青”也包含着万古长青之意。人事往来成代谢,青山却容颜不改。青山深隐旷达、山色亘古不改,万古长存。王昌龄《送柴侍御》:“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戴叔伦《题稚川山水》:“行人无限秋风思,隔水青山似故乡。”远行之人看着他乡青山,遥想故园风景。另外,诗人的小我境界是怀乡,大我境界是思念故土、或者思念故国。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青山阻隔了作者眺望故国的视线,同时也是触动诗人愁绪的意象。

三、风雨(或者风)

风雨这一自然现象进入诗人的思维情感世界之后便不再是自然界的物象,它成了点染诗人情感的意象。而思乡主题的诗歌一般都浸渍着离愁别绪,所以诗人通过感受风雨的凉意,来表达内心的离愁别绪。因为风雨给诗人的冲击力之大,所以该意象就成了触发乡情的载体。另一个原因是,风雨过后是一片惨景,落花、落叶等更让诗人伤感。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西风成了断肠人的思想载体。纳兰性德的《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风声吹起了诗人的羁旅乡愁。白居易的《阴雨》:“望阙云遮眼,思乡雨滴心。将何慰幽独?赖此北窗琴。”雨滴打在诗人心中,便是浓的化不开乡愁。

四、鸿雁(飞鸟)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奋力飞回故巢,而且它能穿越广阔的南北距离,所以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和羁旅伤感之情,因此诗人常常借雁抒情。杜甫《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借归巢之鸟,衬托自己有家不能回的苦闷。张乔《江上送友人南游》:“何处积乡愁,天涯聚乱流。”“潇湘见来雁,应念独边游”,借鸿雁传达辗转流离的离愁别绪。

五、船

船象征游子的漂泊,所以是羁旅怀乡诗的常见意象。中国古典诗歌中用以表现“漂泊”之感的意象很多,如浮萍、飞蓬、孤雁、杨花、柳絮、孤云、浮云、沙鸥等。而一叶扁舟,天水茫茫,愈发比照出人的渺小。张继《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船中的旅客不禁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半夜钟声,又远远来叩旅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的幽寂清冷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和萦绕在心头的缕缕乡愁。

像这样的意象还有很多,本文只是从常见常用的意象中选取了几个加以分析。另外,意象也有时代特点,不同时代诗人们所选的意象也不尽相同,这一点我们也要了解。

参考文献:

乡愁的诗篇6

【关键词】美丽 哀愁 冬至 全唐诗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抒发思乡之情是一个恒久的文学主题。在中国古代,由于山川的阻隔,行旅的艰难,游学游宦的人们都有着浓重的思乡情结,尤其是每逢佳节倍思亲,渴求合家团聚,共享人伦之乐,在冬至这个传统的节日里同样如此。

《全唐诗》中记载了唐代诗人许多冬至思乡的诗歌,其中杜甫、白居易、杜牧等人的冬至思乡诗,已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将人们普遍具有的思乡情结表现得淋漓尽致。从总体来看,《全唐诗》中的冬至诗主要有以下内容和特点:

1.直抒胸臆,流露出真挚的思乡情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形象生动地体现了逢佳节之际,异乡异客的思乡情结更为浓烈。在冬至这个特殊而又传统的节日里,一些文人墨客直抒胸臆,抒发自己对故乡及亲人,朋友那份特殊而又真挚的情感。如: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白居易《邯郸冬至夜思家》

在冬至这个重要的节日里,白居易远离亲人,逢佳节而无限感伤。白居易的诗通俗易懂,从本诗的题目我们可以看出这是一首冬至思乡诗。“抱膝灯前影伴身”,形影相吊,孤独寒冷。诗人用简短的文字描绘了一幅“家人共思”的感人场面,“还应说着远行人”,由于诗人离家远行,家人一定也在盼望、等待、祝福、思念。画面朴质而感人,让人深切感受到诗人那份真挚的思乡之情。

2.思乡之情及内心忧愁难以排遣,寄托于亲人、朋友。当人内心的愁苦忧愁难以排遣,我们往往会找人倾诉,说出自己的苦闷。当一位游子远离家乡,孤身在外,思乡之情尤其强烈,在特殊的情境之下会情不自禁地想起自己的亲人朋友,寄托自己的情感,宽慰自我。在冬至诗的思乡情结中也有所出现,如:

远信初逢双鲤去,他乡正遇一阳生。

樽前岂解愁家国,辇下惟能忆兄弟。

旅馆夜忧姜被冷,暮江寒觉晏裘轻。

竹门风过还惆怅,疑是松窗雪打声。

――杜牧《冬至日遇京使发寄舍弟》

作者身居他乡,适逢冬至节,“樽前岂解愁家国”,可见诗人内心充满忧愁,家愁、国愁相揉合,借酒消愁也难以排解心中苦闷。这时唯能想起自己的兄弟,“辇下惟能忆兄弟”,可见愁之急,思家,思亲之切。

3.即景抒情,因异乡之景而生思乡之情。思乡情结是一种对故乡的特殊情感,情真意切,在冬至思乡诗多数以直抒胸臆,抒情为主,然而也有一些通过描写异乡之景,异乡之境,由眼前之景上升为抒发对故乡之景热爱眷恋之情的。如:

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

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

有烟栖菊梗,无冻落衫枝。

昔日能寻径,临风尚覆棋。

鸟声浑欲啭,草色固应知。

与看平湖上,东流或片澌。

――陆龟蒙《江南冬至和人怀洛下》

作者选取冬至这一节日,整首诗重在通过今昔景物的对比,如将“昔居清洛涯,长恨苦寒时”与“自作江南客,昔逢下雪时”进行对比,突出景物反差之大,更能凸显对之前生活环境的喜爱之情,以及无限眷恋之情。然而全诗对自己内心情感描摹很少,从所写对比中,我们依然可以清晰了解诗人的情感,那浓厚的思乡情结。

4.仕途坎坷,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古人非常重视功名利禄,希望踏上仕途,实现自己的伟大理想,然而众多有志之士,仕途坎坷,壮志难酬。在此情形之下,在冬至这个传统节日里,有志之士的思乡之情更为强烈。如:

冬至至后日初长,远在剑南思洛阳。

青袍白马有何意,金谷铜驼非故乡。

梅花欲开不自觉,棣萼一别永相望。

愁极本凭诗遣兴,诗成吟咏转凄凉。

――杜甫《至后》

乡愁的诗篇7

一、怀想、记录和见证

诗意的获得离不开想象力的发挥,但仅凭想象力的写作,也可以就是一堆天马行空的语言残渣,抽去了花哨的修辞,我们从诗里到底能得到什么?面对这一问题,或许不少诗人和读者都曾有过困惑,但如何解决,至今依然是个未知数。所有诗歌的想象要真正生动有力,它必须得像人一样有血肉之躯,那样方可鲜活起来,也更富有立体感,否则,无细节支撑的想象只能是扁平的,无力的,可给我们视觉之见,但无心灵的共鸣和震撼。

之所以有如此感言,实在是因当下不少诗人有着太多仅凭想象就睥睨一切的傲气,没有与现实经验的有效对接,那样的想象力写作是走不远的。为此,我才看重一些诗人在日常生活与行走中完成的诗意转换,那需要耐心、毅力和不懈的精神关注,也即时常保持一种观与思的状态,方可将被多数人忽略的俗世生活提炼成富有思想寄托的真诚之言。诗人在感知时代的微妙变化时,他需要调动自己敏感的天性,那样视野才会放开,眼光才更趋专注,笔底文字才可起波澜。这种精神实践给诗人的是一种反作用力,而提醒给读者的,则是透过文字表象解读内在人文精神的自觉。谭仲池带着行动感的写作,除了在应证诗歌的抒情本质之外,其文字的确是带着浓郁的人文色彩,无论是见闻的记录,还是怀古的凭吊,我们皆可从中真切地感受到那种敞开胸怀接纳世界的宏阔愿景。他越过了先入为主的概念写作,运思于现场,下笔即含磅礴气势。所以,其诗有魂魄,也见重量。

将行走变成诗性文字,可能门槛并不高,而一旦用双脚丈量的距离要达到某种精神的宽度时,就需要诗人注入独特的情思。境界如要让人有信任感,姿态不是决定因素,文字本身才是王道,或轻逸,或厚重,或推陈出新,或锦上添花。诗人写长城:“今天我来了/就站立在残留的城墙前/是站在历史烽火的岁月台阶上/头上正燃烧着炽烈的太阳火焰/脚下的骆驼草 砾石/沙粒都在急促地呼吸//从它们的生命气息里/我听到了遥远古战场/铁马和将士的呐喊/我感受到了秦月汉关的寒冷悲伤/还有戈壁对春风/对雨雪的深情渴望//很多时候 跋涉在风霜雨雪里/更觉得磨难 承担与坚毅/在铸炼我的成熟 勇敢 坚强/可此时 望不尽的苍茫 沙漠 滚动/已让我感触到了/从未有过的渺小 狭隘和惆怅……”(《汉长城之叹》)由景及人,最终落脚到反思自我,这是诗情延伸的智慧之音。他写耳中的王屋山:“我听到清泉在石缝里弹琴/唤醒了李白的梦/他兴奋地与仙女一同扫落花/然后便挥笔/在山顶的石头上写诗”(《王屋山》),这是由景观进入幻想的世界,浪漫的画卷在奇思妙想里徐徐展开,一条通往王屋山的遐想之路就此联结上了诗情画意的氛围。他写秦皇岛看海:“伫立海岸 任海风/轻抚我脑海里的江南风景/和衣袖里带来的湘江之滨/新柳的翠绿/大雁又开始南飞/头顶上的天空依然用寒冷的语言/给我讲述大海的苍茫 古典 遥远//尘世和大自然的颠簸 默契 繁衍/让山海 土地 古寺和飞鸟/创造了无数的人间奇迹和神话/本不存在的仙山和长生草/都让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四次扬帆拜海 始终没有/找到去蓬莱的路……”(《秦皇岛怀想》)这是由景联想到了历史和人物,没有人陪衬的风景是自然的,而加入了历史人物的景观,也就带上了人文色彩,诗意也由此开始。这些行走于现场的细节,在经验的转化中获得了某种情感认同,诗思的触景生情也就理所当然了。

诗人之所以专注于那些带有人文气息的景观,或者即便是自然之景,诗人也要在诗中为其赋予人文色彩,这不是一种美学惯性使然,更大的可能则是诗人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于常人,他所持守的观念和站立的高度,都决定了其要挖掘行走的自然之景中更为内在的精神。比如诗人在观杜甫草堂时,一开始并未发思古之幽情,而是移步换景,让色彩进入我们的眼帘:“疏雨如丝/打湿了花溪的曲径/出墙的修篁 撑开绿色帐篷/轻滴着晶莹的水珠”,此后才有诗人自己的参与,他将自我置于景观中,切身感受历史古迹所承载的厚重。“柴门敞开着/野石上雕刻的文字 睁着眼睛/细数地上脚印的深浅/在感知心灵的颤动//茅屋在凝重的雨雾里喘息/枯萎的野草编织的屋盖/不朽的门柱 寂寞站立的书柜/却仿佛在等主人归来//主人去了何方/我问曾经栖息诗歌 太阳的木床/我问秋风吹破的窗帘/我问清夜徘徊院庭的月光//诗人的心没有被花影陶醉/诗人的情不曾在酒杯前淡忘/诗人的血伴着冻死骨哭泣/诗人的泪几度望断天边归雁/诗真人当哭/草堂春不尽/点点滴滴游人意/怅然睹物不思归//我站在草屋前庭唤一声/碧水绕园起翠微/我扶着门木楣 朝远望/人世多么需要为百姓鼓与呼的好诗人//呵 天地如梦/诗心如月/草堂如云/丹花如灯”(《杜甫草堂》)。诗人以杜甫的人生经历和作品总结入诗,试***展现诗圣的人格和诗品,其魅力随着诗人情感的铺垫而逐步提升乃至定格,这种诗性的行走与驻足,真实可感,诗心与诗魂融合在了一起,隐秘之困也逐渐得以解开。

与《杜甫草堂》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的,是诗人对欧阳修的怀想。他通过拜谒欧阳修祠,又找到了另一种行走之诗的书写维度。“康熙 乾隆用袖中的锦绣山水/曾经给这个书生写诗/诗刻在历史天空的愁云苦雨中/石碑便变得苍老/就连自己的身影也已经模糊//我在祠堂的走廊徘徊/想听墙边蟋蟀和老砖的低语/弯曲的幽径从后山的森林走来/拖着一条被岁月坎坷撞伤的木船/停泊在我的怅惘里//别惊忧老人的思绪/苏醒的石砚在案头轻吟/我知道墨写的字有血有胆/也有灵魂 你听桌上的茶壶里/正传来灯光与黑暗对话的声音”(《欧阳修祠》)。这样的写法看似古典,其实诗人在诗中渗透进了我们习焉不察的现代感,那些心理抒发不是一般的独白或倾诉,而是带着力量感的审视之言。尤其是诗的最后,思绪飘出了祠堂,与更广阔的天地接续,既有庄严的仪式感,更让诗歌达至了一种思想和精神的标高。

除此之外,像《大明寺幽思》《瘦西湖》《布达拉宫》《雅丹地貌的梦境》等诗作,都是谭仲池行走与凭吊的记录,这是诗人进行文化传承的方式,而且这种方式对于当下时代来说至关重要,因为它留给了我们更多诗性的想象空间,也让我们知道俗世的名利相比于那些历经千万年的不朽之景,又是多么渺小和无足观。从这个角度来说,谭仲池的行走书写是在为山水大地立传,也是在给人文古迹作注脚。当他的行走构成一种体系时,就不是散乱的旅行日记,而是在见闻感知中嵌入了哲思,让历史也获得了现实感。他不仅是作文字的记录,而是让这记录有着更多延伸的意义和价值,以引起我们对自然、社会的人文思索,这也是进入、观察和理解世界的另一条通道。

二、乡愁的体验与诗韵

谭仲池的行走和记录,是他抒发诗情的见证,更是其感受世界和理解乡愁的重要方式。而乡愁,是诗人诗歌写作的关键词,也是我们理解其人其诗的入口。他笔下的乡愁不是狭义的思乡之愁,不是异乡人流浪在外的孤独之情,而是更为广义的对中华山川河流、一草一木的爱与依恋。在关于乡愁主题的每一首诗里,谭仲池都以博爱之胸怀容纳自然风光和历史气韵,但字里行间隐隐的又有着怀旧的淡淡忧伤,有一种不舍的意味蕴藏其中,体现出了诗人在这个时代对过去简单和纯粹生活的怀念之意。

诗人热爱生活,因此下笔皆直抒胸臆,几乎不绕舌,也不以隐喻的拐弯抹角来刻意营造晦涩之境。在对乡野生活的回忆中,诗人放下身段,以平视的姿态书写他眼中的所见之物事,不虚饰,不夸张,平实朴素的笔调能呈现出高洁的诗意与永恒的人性之美。在诗中,一切景语皆情语,所有文字的推动,都离不开情绪流的激活,可能很多诗就是在情绪的激发之下一气呵成,往往容不得诗人有更多字斟句酌的打磨,因此,诗人的话语方式一直是散文化的,真正讲究直白其心。在诸多表达宁静氛围的诗作中,他以静制动,以柔克刚,在轻与重的较量中为乡愁书写赋予了一种必然的张力。这是他乡愁诗的亮色:不过分低沉,即便是有失去的困惑,最后也不会落于失意和绝望上,诗人仍然是从容应对,以期获得改变的机遇。

在大气象的书写中,谭仲池一般是先勾勒出大致结构与模糊画面,然后再将其精细化,所有的意象和词语都要在其自然安排下归位、定格。比如,他以南水北调工程为切入口,罗列了自我和他者所能记起的各种乡愁意绪,“乡愁 是祖祖辈辈的回忆/是沉默无语的老屋/是挂在枝头的红樱桃/是窗外雨打芭蕉的眷恋//乡愁 是父母带着儿女走过的小路/是幼时上学读的第一本书/是爬在篱笆上吹响喇叭的牵牛花/是从手中飞向云霄的纸风筝//乡愁 还是门前那座山 那条河/那株柳 那座坟 那块石/那汪塘 那口井 那丛修竹/和小狗小猫亲切的呼叫”,这样的罗列会将我们带向远方,而所有的乡愁此时都可能内化为我们心间的怅惘和幽思。就如同诗人在诗的最后点题所概括:“乡愁 是苦涩 酸楚 甘甜/乡愁 是清澄 透明 纤秀/乡愁 是古琴 箫声 棋盘/乡愁 是祖国母亲的秀发 眼波 小夜曲”(《南水北调话乡愁》),乡愁至此变成了一种格调,一种促使我们记住的感受和认知。诗人以回忆的方式细数了人生流转的各种可能,其实这才是乡愁的本质。

由此,诗人才会提醒自己和更多的人“记住乡愁”,它是我们保留自我最好的方式,这是心灵秘密,也是化不开的一种怀思情结。“我知道 屋檐下挂着的红辣椒/水缸里盛满的山泉/家门口池塘传来的鸭叫/碗里飘出的团年饭的酒香/那都是我童年点点滴滴的甜蜜/幼时念念难忘的歌谣//我终于 背起行囊走进了摩天高楼/走进了灰暗与云彩对话的时空/脚下街道纵横不断的车流/载着喧嚣和浮华在奔跑/夜晚窗外 闪烁的霓虹灯光/早已赶走了我眼前萤火虫宁静的岁月/我的心里 逐渐变得空荡和落寞/我的眼前 没有了绿色和清澈/在再也闻不到泥土草味的日子里/我的头发也开始稀疏和飞霜/那座在风雨中走过的石拱桥/那块曾滴着相思雨的青瓦片/那棵亮着红灯笼的樱桃树/那支在牛背上吹响的牧笛/已然变成了我深深的眷恋/无边的惆怅”。在这种对比式的书写中,过去的美好虽历历在目,却再也找不回来了,变化的不仅是岁月流逝的沧桑,还有人在现代社会的孤寂和落寞,这一切都指向了对乡愁的重新发现:“那是我剪不断的乡愁啊/你是父亲给我翻开的蜡黄书页/母亲手中长年发温的针线/也是奶奶纺车的缠绵叮嘱/也是爷爷棋盘上睿智的目光//那是我终身守望的乡愁啊/你是我古老乡村最珍贵的记忆/我的幼时心灵最温馨的回望/也是我生命旅途最初的火把/也是我心底深处最难舍的感伤//乡愁 在滋养人类生命的血脉/乡愁 在恒久书写古今天地人的奥秘/没有乡愁 会失去我们所有的寄托/记住乡愁 世界永远年轻 和谐 美丽/留一分淡淡的乡愁在心中/常有一片浓浓的青葱在眼前”(《记住乡愁》)。诗人从集体主义的乡愁转向对个体自我乡愁的探究,这样的文字显得更真实,更接地气。尽管诗句最后的升华,似有拔高之嫌,但也不无内心对岁月流逝的慨叹与感喟。

除了现实中的乡愁,诗人也有他想象中的乡愁,那种虚构是浪漫主义的温情展示,也是这片土地可入诗的古老命题。“青蛙瞪着大眼不再敲鼓/蟋蟀将着触角不再跳跃/小鸟收拢了翅膀/站在绿枝上沉默/月光洒在蔗林里/泥土是绿的 绿色的蔗笛在吹奏着//我是蔗地的主人/在把甜蜜收割/从绿色的海洋深处/拔出支支欢乐的歌//在那些霜色的日子/父亲支撑不住困乏的身子/弯曲成一支苦闷的辛酸曲/倒在蔗地的一角 从此/留给我一支忧伤浮沉的歌//我也有了儿子/今宵 他正在蔗林卧着/我陪他折一支蔗笛/他用小嘴巴吻着/一支甜甜的歌/拉开了他金色童年的帷幕//父亲 你该笑了吧/在我们世代耕耘的土地上/如今 长出了千支万支甜美的歌/歌声捎着新生活的芬芳/正飞向月光照耀的每一个角落”(《月光里的笛声》)。初读这首诗,我很快想到了郭小川的《甘蔗林――青纱帐》,似乎带有***治抒情诗味道。其实,它只是一幅诗人勾勒出的遥远的风情画,和那种浓郁的乡愁比起来,这样的风情画更是倾注了淡淡的思乡意绪,直入心脾,也沁人肺腑。

谭仲池的乡愁书写里,虽然给人的感觉总是向上的,但也藏有隐蔽的忧思,那是诗人将自己置于其中,用心在感受,用力在书写,当用情至深或用力至强时,一种生命力得以在字词间落实。风景可能会慢慢消逝,瞬间的感动也易速朽,唯独历史所遗留下来的那一道道符码,能穿透单调的线性时间之墙,而成就一段古今佳话,一种人文魅力。因此,记录不仅是诗之常态,它也是诗的伦理和道义。诗之美感的获得,在于诗人用心去捕捉那现实世界里每一个值得存留的记忆瞬间,包括悲欢爱恨与离愁别绪,那是诗人永恒的乡愁母题。

像诗人的《故乡的湖》《边城》《水之乡音》《大山的琴弦》等作品,都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乡愁之诗。当然,这诗与思的起承转合在诗人这里已逐渐臻至化境,他在一种自如的表达里,以散文化的笔法留存了所有关于乡愁的体验,却又将诗意在古典与现代的融合里不断推至更理性、智慧的境界。

三、现实之思对接传统之美

真正的乡愁书写,能让诗人用情投入,以魂入诗,这样的写作一定是本色的。谭仲池的诗歌美学,可能不是一味地追求先锋与前卫,他就是坚守传统浪漫主义的抒情,带着自己所钟情的怀古之意,这也是同一代诗人的诗学风貌。他诗歌里的“大”,一方面是公共层面的抒情,另一方面,他所要寻求的文学味道皆趋于昂扬,富有理想主义精神和集体主义色彩。我们完全可以理解诗人何以热衷于大词与大意象,以及怎样处理大转型年代的社会疑难问题。有时,当浪漫主义诗情勃发,诗人一般就借助于传统文化和古典修辞,以此抵达一种美妙超然的境界。

以境界为上,这本是古典诗词的追求,谭仲池虽写新诗,然而,他的审美相对来说还是趋近传统,且是古典传统中的豪放派。我们读他的诗作,皆能快速地感触到他用词和表达的激昂,温润中透出风度,和谐里带着深沉。这一切都可能缘于诗人对古典文化的传承,这是一种人文修养的体现,更是一种诗学直觉的实践。他常在诗中化用经典诗词名句,这种嫁接和转化仍然建立在诗写的现代性上,传统只是一种资源,一种可以借鉴的文学来历,诗人清楚此点后,就可以拓展创新的空间,放飞想象的翅膀,去寻求现实和传统碰撞、对接的那种丰富性与时空感。

在谭仲池的诗歌中,他或多或少地在翻新古典的基础上肯定诗的突围与变革,尤其是在憧憬中对梦想气质的守护,更加深了诗人对传统认知的自觉。一首《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就是向传统和古典的致敬之作。诗人用词抒情皆在于力道,化古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以古意对接当下,以当下引出传统,传统是我们需要回归之处,那是一片丰饶的资源。“盛夏的风 从烟波浩淼的湖面/荡起一片清凉 冰轮浮在波浪上沉思/在用圣洁和宁静梳理我的思绪/把帆影和渔火/一齐引向 古楼灯笼的光影里/我沿着清辉搭起的浪桥/去寻觅一个神圣的灵魂/把汨罗江紧紧地搂在怀中/朝着遥远的苍穹呼唤/归来哟 哀民生之多艰/九死而不悔 上下求索的诗人啊/你《离骚》的热血情肠/融化了多少世纪的悲凉。”诗人以大气的开场白接续了屈原的风骨,对浪漫主义诗思的强调与实践,似乎让他走出了一条“天问”式的新路。接下来,顺着屈原开创的浪漫之风而流露了另一种异样的诗性格调:“站在岸边 我又看见孤舟上/杜甫支撑着消瘦的影子/在凌波放歌/把满腔的酸楚/倒下江中起伏的惆怅/高举着酒杯 泼一地胆汁的李白/以楚狂人的风流 面对君山挥手/让诗心植入远古湘竹的泪斑/最是范仲淹读懂了洞庭湖的云气/浪涌 肝胆 文心 才用自己的血性/写下流传千古的绝妙华章”,唐宋诗文大家们皆悉数登场,为诗人的书写营造氛围,生动、雅致而不乏精彩和神韵。诗人似从想象中走出来了,进入到了另一片诗意的开阔地,在诸多典故与史实的交叉融合中,出示了别样的旷达之感。“苍生忧乐 人世进退/庙堂江河 君民社稷/一草一木 一石一花/无不怆然如静影/无不坦荡如沉璧/字字句句似照天火焰/驱散尘土 抑扬丽韵/若行云排空 尽卷雄风/鬼神为之哭泣/天地为之动容/江色澄明初见月/日夜乾坤壮忠魂/今宵 我欲问巴陵胜状/可是当年情怀 是否仍能/窥看滕子京的勤勉守望/沐一川暮雪 任清风月白盈袖/满月缤纷拂路 听渔歌互答……”古意流淌,古风荡漾,大开大阖,纵横捭阖,这种回归梦想式的写法,确有激扬文字的大气魄。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作为诗人的谭仲池也不例外。他走过华夏的很多名山大川,也观过不少历史遗迹,它们正属于诗的选择,气质相联,血脉相通。古往今来,对于山水诗情的主题,世代皆有人吟过,写过,体悟过,传诵过。谭仲池在书写这方面主题时,也习惯性地嵌入历史细节,以增加诗的厚重气质。比如,他写水与诗歌的自然交融时,思绪自然地飘向了历史现场,传统与古典之美也就翩然而至:“秦观也惊叹郴山的深邃温柔/停泊在津渡的乃声/又撞伤了湘女弱小的肩膀/原本布满愁云的江面/泛起了暮雪风寒/蓑笠翁把钓竿 横在脚下/在细数孤雁鸣落的秋声/就看见柳公酿制的蛇酒/竟洗瘦了小巷深处的兰草//灵渠流着秦始皇的沉吟/唤醒了漓湘两江的惆怅/一条又一条无语的小溪/在凝重和葱郁的岁月中穿行/去抒写天地人和的妙章……”(《水与诗之美灵》)这就是一幅生动的古典画卷,只不过诗人将其用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可能少了些视觉效果,但更多了与历史对话的人文底气。

现实与传统的对接,就是依赖于一种底气,这是诗性的底气,会让诗歌不至于太偏离人文中心,而滑向不知所云与晦涩难懂。在浩瀚的古文明中,诗人只是撷取那自由的一脉,它可能是碎片化的,不成体系的,但仅以此佐味笔下的文字,也会让大气的书写得以出彩,让诗歌的表达保持修辞难度与美学风采。谭仲池曾为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写过一首诗,那集束性的演示中,更透出了诗人的古典素养,这不仅是诗词的,也是历史的、文化的。他在写湖北时,抓住黄鹤楼这一能代表武汉的标志性建筑,生发出了更多精彩的诗思:“如果我能遇见黄鹤/我想与它谈论天地 人伦古今/如果它问我家乡的气候还如火炉/天空的雾霾还如当初吗/我会颤抖着沉默/不能让黄鹤失望太多”(《湖北黄鹤楼》)。这一带有民间色彩的古代神话想象,却在诗人笔下引出了现代性的追问与反思,这可能正是诗歌书写在当下所应获得的古典情怀。

乡愁的诗篇8

一、把握诗人思乡怀人的情感,加深了解诗人情感的思路

在把握诗人的情感之前,我们首先明白这类诗歌的分类,它们可以分为(1)羁旅愁思,如,温庭筠《商山早行》。(2)思亲念友。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边关思乡,如,范仲淹的《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4)闺中怀人,如,李白《乐府》(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

鉴赏示例:如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情感思路是:这是一首七绝诗词。凉秋夜半,霜气迫人,月亮下去了,耳听几声乌鸦的惊叫,眼看江岸的丹枫和江中的渔火,使船上的旅客不禁引起了乡愁,久久不能成眠,而寒山寺的夜半钟声,又远远传来叩人的心扉。这首诗描写了水乡秋夜幽寂清凉的环境,抒发了羁旅者的孤独凄凉的感受和萦绕心头的缕缕乡愁。

又如,温庭筠的《商山早行》。“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槲斗落山路,枳花明驿墙。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这首诗的情感思路:首联表现了“早行”的典型情景,抒写了出门在外的作者罹故乡的感情。颔联历来脍炙人口,诗人将六种典型景物组合在一起,构成山间早行特有的画面。颈联写刚上路时见到的景物,尾联写旅途的景色,使诗人联想起了昨夜在梦中出现的故乡景色,从而将“早行”之景与“早行”之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充分体现了诗人怀乡之恋情。

二、鉴赏思乡怀人诗词中的意象,了解诗人心中的各种情感

在中国古代诗词中,诗人常用一些特定的事物来表达主题思想及感情,这些事物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诗人赋予了某种特定的内涵,就是我们常说的寄托意义。只要看到甲的形象,就会联想到乙的寄托意义,甲乙两者是联在一起的。譬如:松柏寄托坚强,月亮寄托相思,杨柳寄托惜别,秋风寄托悲凉,春风寄托喜悦,荷花寄托高洁,寄托归隐等等。诗人借助这些具有某种特定内涵的事物,表明自己的心迹或某种情感。

(一)掌握抓意象的特点。例,王湾《次北固山下》“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对于这首诗,自先抓住物象组合所体现的特征,分析寓于景物形象中的思想感情。关注诗歌的有效信息——诗歌的题目,点题句,作者,注析,表达感情的最重要的语句,找到理解的切要点,“次”:驻扎,停泊。“客为诗人”。第一句点题,联系注释,可推知洛阳是故乡。“客路”自己要走的旅途,“行舟”“乡书”“归雁”这些意象表达了身在江南旅途,而神思在洛阳故乡,表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感情。又如,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一首散曲小令,曲牌名为“天净沙”,题目是“秋思”。这是抒发天涯旅人的代表作。这首小令共描绘了三幅画面,且这三幅画面均由一组名词短语构成,特色十分明显,第一组画面:枯藤,老树,昏鸦,给人的感觉是灰暗、苍凉,孤寂、萧瑟。第二组画面:小桥、流水、人家。又给人以“温馨”的感觉。第三组画面: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让人觉得冷清、凄凉、路途遥遥。这又都围绕着一个“愁”字。第一组从正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二组从反面衬出游子的乡愁,第三组直接点出浓郁的乡愁、乡情、乡思。

(二)抓意象的特殊内涵。分析古代诗歌可以从这些事物特有的内涵入手。例如,对月思亲而引发离愁别绪,思乡之愁。如李白《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以下是诗中常见的意象。1.哀鸿——比喻哀伤苦痛流离失所的人。2.芭蕉——常常与孤独忧愁,特别是离情别绪相联系。如,李清照“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舍情”。把伤心、愁闷一古脑儿倾吐出来,以芭蕉为闷悱。3.白云——望云思友,见月怀人,这是古代诗词中常用的手法。杜甫《恨别》:“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这两句也是借白云明月,寄托对友人的怀念。4.李白《送友人》:“挥的自兹去,萧萧斑马鸣”。从以上描述的意象中,反映出诗人的各种情感。

三、鉴赏思乡怀人诗句的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诗词的艺术水平

我们阅读古诗词,要了解诗人,例如(1)以景衬情。在诗歌中,以景传情达意的往往具有一定的固定性,如:以“故乡明月”,传达“乡民情”;以“松风山月”,传达“隐逸情”;以“寒林残月”,传达“诗人的忧愁”;以“中秋圆月”,传达“相思情苦”;以“昔荣今非,几度夕阳红”,传达“对世事沧桑的感叹”;以“空城落花”传达“对国势衰危的哀叹,一腔的爱国情”等等。

例(2)即事写情。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谁家玉笛暗飞声?”诗人的故园情思是一首《折杨柳》引发的,先写笛声满城飞扬,再写故园之思深浓,“事”与“怀”结合紧密,自然恰当,形成情境交融,十分确切生动。

乡愁的诗篇9

关键词:《乡愁》与《听雨》;结构;意象;相似相异

中国分类号:10-03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3-2111[2008]09-015-04

作者:王志清,南通大学文学院教授;江苏,南通,226019

《乡愁》与《听雨》,何其相似乃尔!

初读余光中的《乡愁》时,笔者就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宋末蒋捷的《虞美人・听雨》词。随着阅历的增长,越发坚定了这种认识:《乡愁》具有明显的仿写《听雨》的痕迹,具有让人直往《听雨》上联想的相似性。虽然,我们不能硬性强迫余先生承认他的《乡愁》就一定是仿写《听雨》的,而我们这样比照,也主要不是为了确证这种仿写的主观性。然而,余光中的《乡愁》即便不是仿写,甚至是作者连《听雨》都没有读过的纯属偶然之作,而二者的比较研究也就更有意义了。为了对比解读的方便,我们将二作品抄录如次: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蒋捷《虞美人・听雨》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后来呵/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我在外头/母亲呵在里头/而现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我在这头/大陆在那头

――余光中《乡愁》

《乡愁》与《听雨》二者的相似,是显见的客观的事实。关键是,我们如何来透过二者外在的相似性,而在深层次上寻绎和揭示其同中之不同、不同中之同呢?

一、从所表达的意旨上看

从创作的发生看,身世之感的抒写是二作品最一致的地方。虽然家国和身世的差异乃有天壤之别,然而,相同的是:蒋、余二人,漂泊的身世相同,又均处少壮已逝的晚境,特别是所抒发的情感和意旨相同,都是一种揪心的痛楚,都是沧桑之变而后引发的故国之思。因此,人逝物非,心情不再,是二诗人创作时的共同心理状态。

以蒋捷观,他年青时曾贵为一介公子,生当宋、元易代之际。词人少年进士,过了几年官宦富贵生涯,但宋朝很快就灭亡。宋亡后保持气节,隐居竹山不仕。其一生饱经战乱流离之苦,颇富忧患意识。因此,其存词九十余首里,多写人生遭际,多表达故国之思,不是“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剪梅・舟过吴江》)的叹息,就是“此际愁更别。雁落影,西窗愁月”(《秋夜雨・秋夜》)的悲慨,要么是“凄凉一片秋声”(《声声慢・秋声》)的哀鸣……蒋捷的一生是在颠沛流离中度过的,其《虞美人・听雨》,将其一生遭际压缩在五十六字中,自我人生历程高度概括,极写生命体验和人生况味。宋末之际风雨飘摇,蒋捷经历了颠沛流离的丧乱,身处国破家亡的末世情境,词人以少年欢愉来反衬,突出老年凄凉,“而今听雨僧庐下”,“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切皆空,万念俱灰,唯有苦雨,唯能听雨,淅渐沥沥,点滴不尽。在蒋捷之前写听雨的词里最著名的是晚唐温庭筠便漏子》,词云:“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北宋万俟永的《长相思雨》,也写听雨,“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此二人的词都是写男女相忆之情,远不及蒋词感情深怨沉郁。蒋捷暮年听雨,包含着历尽劫难而的无奈和执著,其所听哪里是雨呵,那是雨水和泪和血的混合,是他滴滴不尽的苦泪和心血。

而以余光中观,其诗也是实写其一生的经历的,他自己就曾经说过,他的这首诗是“蛮写实的”:小时候上寄宿学校,要与妈妈通信;婚后赴美读书,坐轮船返台;后来母亲去世,永失母爱。诗的前三旬思念的都是女性,到最后一句我想到了大陆这个“大母亲”,于是意境和思路便豁然开朗。余光中《乡愁》也是传统主题,他把乡愁以清晰的时间流程组合:“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以不同时期的不同之“隔”,聚焦人生,浓缩经历,而其乡愁在反复的咏叹中逐渐深化和升华,情感极其深婉沉郁,虽然他的人生际遇迥异于蒋捷,但是他重在表现身世之叹的意识和自觉与蒋捷同。台海之隔,为经历了离乱之丧的余光中提供了忧患的情氛和激发。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在南京生活了近10年,抗战中辗转于重庆读书。而他的“母乡”加“妻乡”的常州,又给他增添了牵心挂肚的眷念,他说:“常州给我的安慰与影响,从小就充满女性的娴雅与柔美。这一切,加上江南的水乡,历史与传说,莺飞草长,桥影橹声,妩媚了、充盈了我的艺术感性。我的江南是以常州为典型,更以漕桥为焦点的。我的《乡愁》一诗里,邮票与船票的另一端,袅袅牵动我年轻心灵的,正是永恒的常州母亲、常州新娘。”他的被他视之为“诗余”的散文里也常有这样的表述,如《记忆像铁轨一样长》中,余光中充满深情地写道:“那是大一的暑假,随母亲回她的故乡武进,铁轨无尽,伸入江南温柔的水乡,柳丝弄晴轻轻地抚着麦浪。”故乡留给余光中的是柔情和爱情的甜美。而余光中自1949年21岁时负笈台岛,就一直为“一湾浅浅的海峡”所隔。离开大陆20多年,一水之隔则恍若隔世。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使他的回归似乎成为遥远的梦。这种漂泊感而生成的“过客”心态,生成了强烈的失落感,也生成了深厚“中国情结”。因此,他在20世纪60年代起就在诗中文中不断地重复怀乡的情绪和主题,其1966年2月漂泊在海外时所写的《当我死时》,就很有代表性:

当我死时,葬我,在长江与黄河/之间,枕我的头颅,白发盖着黑土/在中国,在最美最母亲的国度/我便坦然睡去,睡整张大陆/听两侧,安魂曲起自长江,黄河/两管永生的音乐,滔滔,朝东/这是最纵容最宽阔的床/让一颗心满足地睡去,满足地想/从前,一个中国的青年曾经/在冰冻的密西根向西t望/想望透黑夜看中国的黎明/用十七年未餍中国的眼睛/饕餮地***,从西湖到太湖/到多鹧鸪的重庆,代替回乡目

乡愁成为一种纠缠不休、排解不了的情结,始终困扰着他,而且,越缠越甚,他说:这许多年来,我所以在诗中狂呼着、低呓着中国,无非是一念耿耿为自己喊魂。“烧我成灰,我的汉魂唐魄仍然萦绕着那片厚土”。余光中的“乡愁”不只是纯粹的时间和空间的距离之“隔”,而是沧桑巨变后的、日历久弥新的一种情感的渴望,是日渐炽烈的民族眷恋。其笔下之乡愁,具有鲜明的地域感和时代感,是对包括地理、历史和文化在内的整个中国的眷恋。诗人的这种独特的生命、生存和生活体验,带有极其普遍的意义,概 括和包容了所有海外游子的思乡深情,极其自然地把个人的忧思提升到民族统一的渴望。因此,《乡愁》已经成为整整一个历史时代的海外华人的普遍感情的准确而生动的概括。

概言之,余、蒋二作,均写一种故国之思,写一种乡关之愁,二者同中之不同的是:余愁在一个“隔”字,蒋愁在一个“丧”字;蒋词偏于故国之思,余诗偏于故园之恋;蒋词表现的是灰心和疼心,余诗反映的是忧心和揪心;蒋词多悲悯,余诗多缺憾;蒋词绝望而无奈,余诗守望而不失望;蒋词重在“黍离”的现实感上,余诗则有一种“蒹葭”的迷蒙感。因此,皆为饱经离乱痛楚之人,而成易代沧桑之感也。

二、从表现方法看

余光中的《乡愁》在表现形式上,与《听雨》相同,也采用了类似“复沓”的写法,这是诗经中最常见的写法,是人类童年时代说特有的“童趣”化表达,也是中国民歌的常见写法。在表达上,其共同点:都是突出人生一阶段自有一阶段的心情和状态;都是从现时的视角而对历时的流程以逐一观照,重在现时感受;都是在近义反复和逐层递进中展开各个时段的画面的。

蒋词采用三部曲式的线性历时结构,纵深发展,词人以“听”来聚焦,以“雨”来关联,以“听雨”背景和情节的相似性,来整合各自然段,来偕同不同时空、不同境况、不同心态的表达。于是,少年、壮年、暮年三个代表性时段,歌楼、客舟、僧庐三个典型性地点,以及三个时段而构成的三种情状,在形式上具有了颇具戏剧性的三幅画面,形成了三个循环反复的乐段,形成了语词似有参差而在感觉上则齐整且近似的句段。蒋捷“听雨”的三段式转换,再配以淅淅沥沥的雨声,复沓的音乐效果十分强烈。因为阅尽世间沧桑,深味悲欢离合,其实,雨还是那雨,因为境况的不同,所听得的感觉自然不同。不同者,心也,耳也,“一任”两个字,写现在时的窘况和感受,使复唱在推进中出现了情绪高潮,“雨”声也就愈发的黯然伤感了,那是在冷漠孤独的痛苦的心声。

《乡愁》同样采用“复沓”的方式表现。在形式上,《乡愁》属于自由体,但四节之间却相当均衡对称,而每节之内又有长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在外形整齐中又有参差之美;每节都用“乡愁是……”来复唱,又用“这(外)头……在那(里)头”的四次重复,加之“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强调了每一“隔”的近似性,加剧了“隔”的连续性。“一枚”、“一张”、“一方”、“一湾”,这些数词都出现在同一位置上,使那些被数词所修饰的中心词具有了统一性的意义,也强化了诗的音韵之美。从思想上看,既表现了突破“隔”的渴望,也流露出始终置身于“隔”的无奈。因此,虽然此诗的复沓不同于传统诗歌的表现,需要句式、内容的复沓,只是在近义反复、逐层递进中,形成了一种复沓的效果,成为事实上的复沓,形成了大体相同的整齐和工稳形态,诗歌的结构寓变化于统一之中,既有各小节的均衡、匀称,又有小节内长短句的变化,使诗的外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以大体相同的诗句和格式,反复咏叹,使情感逐层加深,表现出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美,又使全诗显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恰到好处地表现了跌宕起伏的乡愁深情。

三、从结构形式看

余光中的《乡愁》在结构上,也与《听雨》相同,均采用了“蒙太奇”的组合并置。二作品所表现的时间的跨度大,内容包涵广,感情蕴藏也深。一生经历这样大的跨度,通过并置式的赋陈,都是纵深感的发展,而不是平面的。每一个自然段,既各自***,又是浑然有机的一个整体。

《听雨》三个时期,三种心境。少年、壮年、晚年三个人生阶段,以几十年时间和几千里空间的跨度,构成了三幅象征性的画面,而三幅画面则在同样的“听雨”背景和情节中展开,以时空的跳接来组合,以镜头的形式将不同时段的不同人生境况以切换和叠加。《听雨》词中从少到老,在环境、生活和心情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三个极端对比的生存时空,三个截然不同的生存状态,画面与画面的并置叠加,不同境遇、不同况味的不同感受,而由于整个时空统一于淅沥不断的雨声之中,使虚构的三个时空具有了内在逻辑联系,具有了“类”的比较性,也具有了一定意义的逼真性。第一幅画面听雨歌楼,展示其少年风流浪漫,色调轻艳迷离;第二幅画面听雨客舟,交待多事之秋的中年,人在羁旅漂泊中,色调慷慨苍凉;第三幅画面听雨僧庐,具象暮年而今,词人困顿于僧庐,色调灰暗惨淡。此僧庐听,含满腔旅恨,万般愁苦。整个一首词,画面简洁,结构严谨,高度概括,形成了极其鲜明的画面与画面之间的相互映照和对比,一生的悲欢歌哭,融汇其中,艺术地概括了作者的人生道路和情感历程。词人从少年风流,到壮年飘零,再到晚年孤冷,是其个人经历的凄凉走向,也是一个历史时代由兴到衰、由衰到亡的嬗变轨迹的寓意,很能引发读者的同情和和沉思。

《乡愁》诗的结构是由四幅画面并置组合的。诗以时间为顺序:即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而现在;以感情为线索:家一母亲一妻子一祖国;以“隔”为中心话题:一“隔”复一“隔”,此“隔”非彼“隔”。四幅鲜明而又很生活化的画面,其并置方式与蒋词同,都是从少到老,都是在环境、生活和心情等方面发生了巨大变化了的画面,而其空间的“隔”和时间的“隔’嘟因此而有了“类”的意义,“隔”也是四幅画面并置的逻辑联系,画面也统一在“隔’,字中。第一幅画面:幼年求学,母子分离,借书信以慰别情;第二幅画面:成年后,告别新婚妻子,离乡背井,天各一方:第三幅画面:生离死别,母子不得相见;第四幅画面:隔于一湾海水,有国家不能归。其“隔”只能靠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来维系,更添加了“隔”的痛苦和无奈。而这种“这头”―“那头”的“隔”和“隔”的组合,创造出一种时间和空间的张力感,不仅仅各幅画面里,而且各画面与画面之间,都弥漫着浓浓的愁思。换言之,《乡愁》的四幅画面,四幅画面形成的距离感,是诗人绵绵不绝的愁丝来缳系的,是诗人渴望消除“隔”的强烈愿望。

此二作品的共同点是: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并置,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对比,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层递,单向的推移,形成了时空的纵深,进而造成了幽远深邃的意境,造成了丰富含蓄的内蕴,诱发读者以多方面的联想。

四、从意象选择和组合上看

西方美学家托马斯・芒罗指出:“诗的价值并不存在于表现抽象观念的诗行或散文诗中,而在于通过意象的美妙编织,能唤起情绪和沉思。”余光中对诗歌的结构是比较考究的,也是很自觉的,他自己就曾经写文章来阐述:“所谓意象结构,是指一首诗内的许多意象,或因类似而相属,或因相反而对照,或因联想而相应,总之应该此呼彼应,有机发展,成一系统。”在意象的运用上,二作品明显差异。而在意象的结构上,二作品又具有很一致的地方。

《听雨》的三幅画面均以意象化词语连缀而成,含蕴深厚。词人借“听雨”寄寓人生历程风雨凄厉之意,实属妙手偶得。“听雨”的中心意象,派生和繁衍出一连串的子意象, 而这些子意象,均含有寄托,富有象征,具有诗意的“符号性”,构成了三幅具有象征意义的画面。三幅画面的“歌楼”、“客舟”、“僧庐”,暗喻人生主要行迹,也暗喻了截然不同的生活境况和生命状态。此三幅画面,则由一个“听雨”的中心意象所串联,成为一个浑然的整体。不变的是“听”,所变的是环境、年龄、状态、境况、心态等。“少年听雨”的画面,由“歌楼”、“红烛”、“罗帐”等绮艳意象交织而成,传达出春风骀荡的欢乐情怀,着力渲染的是“不识愁滋味”的快活时光。诗人巧妙伏笔,以逐笑生涯,来反衬坎坷遭际,也与以下的两个时期形成强烈的反差。因此,作者越是渲染此时之无愁,越见“而今”之愁甚;越是表现此时生活灯红酒绿的优越,也越是反衬而今凄风苦雨的悲凉。“壮年听雨”的画面,聚焦于“客舟”,而“江阔”、“云低”、“断雁”、“西风”等衰飒意象,具象出在风雨飘摇中颠沛流离的悲凉心境。“而今听雨”的画面,镜头拉近,回到了“而今”这一中心视点,这是此词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此词发生的灵感触发点。画面中刻意凸现出僧庐之冷寂与鬓发之斑白,借以展示晚年历尽离乱后的憔悴而又枯槁的身心。“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画面中突现出的形象:一个白发老人独自在僧庐下倾听着夜雨。处境之萧索,心境之凄凉,在十余字中,一览无余。“悲欢离合总无情”,是追抚一生经历得出的结论,蕴有无限怅触,不尽悲慨。“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流露出无限的怅惘和无奈,少年的欢乐和壮年的愁恨,已如雨打风吹去。彻夜听雨本身,秋意凄凄,情怀也凄凄,更让人感受到其中包含了他那“欲说还休”的情感调节和心理控制。

还有一点绝不可疏忽的是,词中的三个时期的“听”雨状态以“上”、“中”、“下”来概括,匠心十足,寓意极其深刻。“上”至“中”而“下”,色调也随之发生相应的变迁,实际上是情绪的变迁,是生活状态的变迁。这种演变,意味着饱经忧患,也饱含痛楚。

《乡愁》的中心意象不曾有“现成词”出现,可概括成一个“隔”字。此“隔”既是一个实在的时空距离,也是一个心理动作,是心理的阻隔,是突破阻隔的意愿。一个“隔”的中心意象派生出子意象是: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都是消解“隔”的外在形式,又是不断生成“隔”的内在逻辑。余光中从生活的深切体验中,将极难捕捉的乡愁情绪具象化,并实现了诗人通过意象以传达微妙隋感的美妙编织。四幅画面均在“隔”中,或者说,“隔”是四幅画面的中心情节。不变的是“隔”,变的是所“隔”的内容和形式,还有心境。这种“隔”,诗人以“这头―那头”来重复,《乡愁》四段,重复语“这头……那头”,加剧了“隔”痛苦和无奈,也让人听出了诅咒“隔”的话外音。诗人一直无法消除的“隔”,一直被“隔”折磨而苦恼,虽然所隔的内容不同,方式不同,状态不同,而每一‘隔”的缺憾程度均不同,其缺憾情绪在不断地强化,在复沓中递进与加深。

诗人将意象放置在广远的时空中展示,一生经历,半世颠沛,而意象与意象之间并置而互摄,生成了演绎性的陈述。这种类似蒙太奇的排列组合,使四个不同的时空表现出一种互相关系着的而又正在进行着的状态,而画面与画面之间让人感觉到有着一种情韵的弥漫,一种气息的流动。而画面与画面的切换,“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也是意象与意象的替代,具有引起视觉联动的功能,让人的感觉与情绪在获得显在语言的支持的前提下而超越了抽象的思想与词汇。笔者曾在拙著《盛唐生态诗学》里说过:“中国诗歌重视物象自身的语言,重视物象与物象之间的空间语言,重视‘唤起某种情绪’的既定语境。”《乡愁》四幅画面形成了四组意象群,展现的虽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片断场景,而意象与意象之间连成一体,通过特定的联想以跳接,形成了诗的艺术“留白”,形成了“唤起某种情绪”的既定语境。而意象以及画面联系之间所形成的“虚空”,则引发出无尽联觉。故而,此“虚空”并非物理意义上的没有,而是情境意义上的“潜有”。字面上“无”,乃含蕴其中之“有”,是一种意义延伸或孳生的“虚空”,具有潜在的语言内涵绘画性效果尤其强烈。因此,实有与空有之间形成了“显在语”与“潜在语”的交响,生成了巨大的艺术容量。

二作品都是通过意象和意象化及象征手法的使用来表现情感的,于意象的摄取和变化中蕴含人生的经历和变化,形成了工整美、错综美和秩序美。“由此看来,经由意象的组合,意境的创造,诗能在我们心目中唤起画面或情景,而收绘画之功。另一方面,把字句安排成节奏,激荡起韵律,诗也能产生音乐的感性,而且像乐曲一样,能够循序把我们带进它的世界。”

五、从所采用的语言上看

《乡愁》用语,在余氏诗歌中似乎属于一个另类。余氏之诗,多磅礴之气,多铺排之势,多华采之饰,也有缠绵悱恻的,如《等你,在雨中》、《碧潭》、《春天,遂想起》等,但是,却实在找不到像《乡愁》诗那样纯用口语表现的。诗中“这头那头”的口语重复,大类民歌的体式,坦率明净,读来并不感到让人不耐烦的累赘,更非诗人的词穷。诗人有意为之,也是诗人童心萌发发来的奇特措词,具有一种孩童般的执着趣味。诗人把深切的思念和激烈的心绪,出之以简练而浅近的文字之中,使很深邃浓郁的乡愁具有了单纯美、朴拙美和丰富美。

乡愁的诗篇10

忧愁类意象:所谓“忧愁类意象”是指诗人用来表达忧愁、悲伤心情或渲染凄冷、悲凉气氛的客观物象,或睹物愁生,或寄愁与物,或借物抒情。常见的这类意象有细雨、烟雾、梧桐、杜鹃、鹧鸪、寒蝉等,或细雨烟雾愁断肠,或杜鹃鹧鸪啼凄凄,或梧桐叶落透悲意,或寒蝉凄切悲凉情,均是具体诠释。

细雨蒙蒙,烟雾无边,寄托诗人无边的愁绪和郁闷的心情。秦观的“无边丝雨细如愁”和崔颢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就带了这种情感。

古语有“一叶落而知秋”,说的便是梧桐叶落。以梧桐写悲秋,是古人常用的手法。2004年福建卷的诗词鉴赏题为朱淑真的《秋夜》,其中就写到了“梧桐”这一意象:“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此诗中,凉床、月影和梧桐,共同营造出孤寂的意境。李清照的“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也道出了晚年的凄凉。

杜鹃,因为杜宇的凄惨,杜鹃啼血就成为了凄凉、哀伤的象征。2004年全国卷Ⅱ诗词鉴赏题考查的是晏几道的《鹧鸪天》:“十里楼台倚翠微,百花深处杜鹃啼。殷勤自与行人语,不似流莺取次飞。”表达的是作者漂泊在外的思归之情,古诗词中出现的“鹧鸪”这一意象,也经常透出悲凉之意。比如,李白的《越中览古》:“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思念类意象:指诗人用来抒发思乡怀人的感情或离愁别绪的意象。这些意象已经成为思乡或惜别的代名词,或借月托雁寄乡思,或别时长亭柳依依,或借浮云漂泊喻游子。

皓月当空常常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唤起诗人的怀远之念。如,李白的《静夜思》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再如,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均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

雁是一种候鸟,秋时大雁南飞,常常引起在外游子的思乡之情和羁旅伤感。张九龄的“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就是一例。2004年湖北高考语文卷出示了王湾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诗人漂泊流浪,到底不清楚何时重返故乡,只好寄希望于春光中北归的大雁为自己传书了。归雁这一意象,写出了作者的思归之情。

在古典诗词里,柔弱的杨柳摇摆不定的形体,最能传递亲友离别时依依难舍之情,所以杨柳常常与离情相关联。这一意象,源于《诗经》中的《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声》中,也通过“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传达了思乡之情。

长亭、南浦为古人送别之场所,因此也是送别诗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江淹的“送君南浦,伤如之何”和李叔同的“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亦是借此传达别情的经典。浮云因为漂泊不定,往往让人联想到在外的游子,李白的“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表达出了游子之情。

节操类意象:所谓节操类意象是诗人用来表现自己高尚品质的物象,或赞美,或自况,通常借松梅竹菊寓高洁。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乡愁的诗10篇

学习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二年级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中国古代寓言故事的成语。

学习

理论力学答案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理论力学答案10篇,内容包括理论力学课外作业加答案详解文库,理论力学10题多选题。形考任务1试题及答案题目顺序是随机的,使用查找功能(Ctrl+F)进行搜索一、选择题“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思想

学习

立冬的古诗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立冬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立冬的古诗李白,立冬的古诗杜甫。【唐】李白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关于立冬节气的古诗词2咏廿四气诗&m

学习

泪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泪作文10篇,内容包括泪作文10篇,泪作文。“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当我明白了学习的重要性,想好好学习,却发现时间已经被我挥霍掉很多时,面对着不满意的分数,泪——滑落了。这时的泪是感知之泪,我感知时间的无情,感知岁月的匆匆,我学会

学习

小学语文试卷分析10篇

阅读(41)

本文为您介绍小学语文试卷分析10篇,内容包括小学语文试卷分析及答案,分析语文试卷怎么分析。一、考试结果全班共有32位同学,全部参加考试,总分1498分,平均分57.3分,及格率89%,优秀率为14%,成绩不太理想。二、试题特点这次试卷分为基础知识、积

学习

青春那些事儿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青春那些事儿10篇,内容包括青春的那些事儿,关于青春那些事儿。林静,《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的男主人公,他从容不迫,气定神闲!成熟睿智英俊,大学毕业后出国留学,回国后做了一名检察官。几乎是个完美型男人。林静是女主角郑微小时

学习

田园风光的古诗10篇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田园风光的古诗10篇,内容包括田园风光的古诗句,田园风光的古诗简笔画。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后期资助项目(11FZW009)作者简介:刘蔚,博士,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海学刊》杂志社副研究员210013对于中国古代文学研究者来说,田园诗的名称

学习

国庆促销活动10篇

阅读(49)

本文为您介绍国庆促销活动10篇,内容包括国庆节促销活动方案范文大全,国庆节日促销活动方案。1、活动方式:免费刮刮卡,2、欢乐港澳游3、活动时间:2010.9.5——2010.10.314、活动地点:活动所在地惠普生的各个销售网点参与活动的要求5、各经销

学习

社保补缴申请书

阅读(47)

本文为您介绍社保补缴申请书,内容包括要求公司补缴社保申请书,劳动仲裁补缴社保申请书怎么写。凡同时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本人自愿,可按个人身份参加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补缴在原单位工作期间的基本养老保险费:1.6月30日前曾经与城镇企业(包括

学习

断翅的蝴蝶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断翅的蝴蝶10篇,内容包括断翅的蝴蝶丁薇,断翅的蝴蝶电视剧。或许,失去了那对美丽的翅膀,你可以活得更好。拥有了飞机的人们,照样可以飞上蓝天,穿梭在层层叠叠地白云之间,幻想着自己那对薄如蝉翼又轻灵的翅膀与大自然亲切地交谈。

学习

武汉理工大学专业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武汉理工大学专业10篇,内容包括武汉理工大学的专业排名2015,武汉理工大学艺术专业。二、招生计划与范围2017年我校面向河北、山西、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西、广东等12个省(区)计划招生235人,分

学习

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中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10篇,内容包括如何登录教师培训管理平台,全国小学教师培训管理平台。一、构建农村中小学教师远程培训研修文化的必要性进入“十二五”规划,对农村中小学教师实施远程培训,已经成为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农

学习

我爱祖国十月的花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我爱祖国十月的花10篇,内容包括我爱祖国十月的花的文案,我爱祖国十月的花朗诵配动作。有56种芬芳——啊,这芬芳在我心中四季难忘,从春天北方的桃花吐艳,到严冬海南的稻花飘香,从炎夏荔枝满树的福建山村,到秋天葡萄成熟的吐鲁番果

学习

医生科室工作总结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医生科室工作总结,内容包括科室医生工作总结简短精辟,医生科室工作总结。一、***治业务学习本人积极参加各项业务培训,不断吸取新的医疗知识,自己的业务水平也慢慢的有所提高,现在掌握了农村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和***方法。在

学习

赞美黄河的诗句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黄河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关于借用古人的诗句来赞美黄河,赞美黄河壶的诗句。派出昆仑五色流①,一支黄浊贯中州②。吹沙走浪几千里,转侧屋闾无处求③。注释:①派:别支,支流。②中州:古豫州为九州之中,故称中州。③屋闾(lǘ):指倾泄

学习

立春的诗词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立春的诗词10篇,内容包括10首立春诗词,立春祝福语诗词。4、《春运》(杜甫)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5、《相思》(王维)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6、《春晓》(孟浩然)春眠不觉晓,处

学习

赞美父亲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父亲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父亲节赞美父亲的诗句,赞美父亲是最基层清官的诗句。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学习

关于星星的诗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星星的诗10篇,内容包括关于星星的诗小学生,关于星星的诗30字左右。4、微微风簇浪,散作满河星。(查慎行《舟夜书所见》)5、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曹操《观沧海》)6、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秦观

学习

关于春花的诗句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春花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待到春花烂漫时诗句,春末的春花盛开诗句。兴来无远近,欲去惜芳菲。南望鸣钟处,楼台深翠微。作者于良史,唐代诗人,历史文献关于他的记载很少。只知道他天宝十五年(756)前后在世,曾经当过徐州、泗州、濠

学习

关于感恩的诗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感恩的诗10篇,内容包括晚辈感恩前辈的诗,催人泪下的感恩诗。母别子,子别母,白日无光哭声苦。关西骠骑大将***,去年破虏新策勋。敕赐金钱二百万,洛阳迎得如花人。新人迎来旧人弃,掌上莲花眼中刺。迎新弃旧未足悲,悲在君家留两

学习

屈原的诗句10篇

阅读(43)

本文为您介绍屈原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屈原廉洁的诗句,屈原的怀沙诗句。4、世溷浊而不清: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谗人高张,贤士无名。出自:屈原《楚辞》5、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出自:屈原《离骚》6、魂兮归来!去君之恒干

学习

李白的诗风10篇

阅读(42)

本文为您介绍李白的诗风10篇,内容包括李白浪漫主义诗风的表现有哪些,李白著名的诗一百篇。李白成为一个伟大的积极浪漫主义诗人决不是偶然的。盛唐时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富庶和在时代精神孕育下形成了他的豪迈性格,炽烈感情,对自己才能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