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1
以下是出自伊索寓言故事的成语。
爱慕虚荣 :爱,喜好的意思。慕,羡慕 ,虚荣就是本身不存在的好的事物。喜欢名利和荣耀,羡慕钱财。聚精会神:集中注意力地看,借以形容专心致志,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样子。不寒而栗:天不寒冷而发抖,形容非常害怕、恐惧。标新立异 :标,提出、写明;异,不同的、特别的。意为提出新奇的主张,表示与众不同。不屈不挠:屈,屈服;挠,弯曲。意为在压力、困难、威胁面前不屈服,表现十分顽强。半途而废:意为事情没做完就停止,不能善始善终。比喻做事有头无尾,不能坚持到底。不学无术:学,学识、学问;术,技术、智术、技能,意为没有学问因而没有办法,借以形容没有学问,没有本领。不求甚解:意为读书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释上过分深究,只求领会文章的大意,多指读书、学习不认真,只求懂得大概,不求深刻理解或不深入了解情况。
(来源:文章屋网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2
关键词:文化翻译观 中西寓言故事 翻译
1、引论
1.1 本课题研究现状及趋势,研究本课题的实际意义和理论意义
寓言是富于启发性的故事形式,篇幅短小精悍,常常以人、动物或其他非生物作为主角,寓意深刻。寓言是各种精神文化成果的重要载体、展示各民族文化特征的橱窗。
目前国内学者中西方寓言故事的研究,有不少是研究各自的体裁、文化内涵、写作手法及艺术特点的,如宋苗(2003)的硕士论文“先秦寓言的文化内涵”、吴秋林(1985)的“论寓言的本质”;也有进行中西寓言比研究的,如曹文心(2001)的“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比研究、蓝开祥(1985)的“东西辉映的先秦寓言与伊索寓言”。将寓言与翻译相结合的研究,特别是中西寓言之间的翻译研究相较少,有周燕、向晓红(2002)的“寓言与翻译”。从文化翻译观进行中西寓言翻译的研究目前国内还没有。因为寓言有着深刻内涵的文化载体,所有在将中西方寓言互译时,就不能光考虑语言层面上的转换,还要将文化因素考虑在内。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认为,翻译应该以文化作为翻译的单位,不能单单停留在语篇层面;翻译等值就是原语与译语在文化功能上的等值。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有利于将各自的文化因素通过翻译带给其目标读者,因此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本研究旨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分析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文化因素,找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得翻译的寓言故事在各自的目标读者中产生和源语目标读者同样的效果,以此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1.2 本研究的基本内容
本研究旨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指导下,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包括题材、形式、特点、传统、主人公角色以及带有各自深刻文化内涵的因素。此部分会分别从中国古代寓言故事如《庄子》、《韩非子》等和西方寓言故事中的《伊索寓言》、《拉封丹寓言》中挑选经典的寓言故事进行比分析。接着探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并选择有代表性的寓言故事进行分析。在翻译寓言故事的过程中,译者必须了解语篇中中西民族文化所体现的文化内涵,正确理解原文所包含的文化语义,分析隐含在原文背后的文化因素,做精准有效的翻译。最后,根据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其中最重要的两种翻译策略“归化”和“异化”的运用会分别得到详细的解说。另外其他一些翻译原则如等值原则、替换原则、直译原则、意译原则会得到具体而详细的阐述和说明,辅以具体的寓言故事翻译例子。总之,研究目标是找出合理的翻译策略和手段,使得翻译的寓言故事在各自的目标读者中产生和源语目标读者同样的效果,以此促进中西方的跨文化交流与合作。
该研究要从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着手,找到中西寓言故事比与翻译的切人点,结合具体而经典的寓言故事的翻译及其分析,探讨出影响寓言故事翻译的各种文化因素,使目标读者读译文时达到和源语读者读原文时的同样效果,从而通过分析和翻译中西寓言故事,在中国和世界之间架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1.3 课题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本研究以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作为指导,进行中西寓言故事的比与翻译研究。首先比较中西寓言故事的共同点和不同之处,接着探讨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的内涵和理论意义,以及其寓言翻译的指导作用。然后探究中西寓言故事翻译中的各种文化因素,如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最后根据Susan Bassnett的文化翻译观,探讨具体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过程中所要遵循的翻译标准、可以采用的翻译策略和手段。
本研究拟采用定性分析和比分析的方法,以“文化翻译观”作为理论指导,以具体的翻译个案作为研究象,从而找到切实可行而有效的翻译中西寓言故事的策略和方法。
2、寓言的特性
历史习俗、思维方式、宗教传统、价值观及审美观以及地域环境等,在中西寓言故事的翻译中有着重要的影响。翻译寓言应注意它的三种属性和五个特点。
2.1 寓言的属性
寓言的三种属性是:
2.1.1 语言属性(以连贯的语言信息为其结构)
2.1.2 逻辑属性(归纳事实,构成判定)
2.1.3 文艺属性(文艺小品)
2.2 寓言的特点
寓言有五个特点:群众性、判断性、教诲性、精炼性和形象性。
2.2.1 群众性:寓言主要是人民群众自己创造的。一部分是传统的民间故事(如:“愚公移山”、“铁杵磨针”);另一部分才是历代哲学家、统治者、文人、学者或其他有识之士所总结出来的(如“孔子劝学”、“伯乐教人”)。
2.2.2 判断性:寓言传说总是明确告诉人们一个事实,并通过这一事实阐明一个真理,说明一种认识或得出一条经验。如“鹬蚌相争,渔人得利”之类。
2.2.3 教诲性:教诲性应当说是寓言最本质的特点,它客观现象、人情事理进行深入剖析,以此告诉人们什么是真善美,什么是假恶丑,要学习什么,防范什么,应当做什么和坚决不做什么。有的寓言是消极的警告,有的是积极的教诲。该类型寓言又可分为以下几类:
(1)倡导类:提倡积极努力学习(如“无钱之市”),业精于勤(如“学以砺身”),实事求是(如“鲁侯养鸟”)、讲求效率(如“宋人刻楮”)。与此同时亦告诫人们:戒主观片面(如“宋人燕石”),戒自不量力(如“夸父逐1日”)、戒贪婪(如“鳏鱼贪食”)、戒轻信人言(如“燕人还国”)、戒目光短浅(如“反裘负刍”)等。
(2)辨证真理类:如“楚人矛盾”(Self contradiction):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A spear-maker of Chu, conculrenfly an armorer,whilepraising the invulnerability of his armor,declared that
there was nothing that his spears could not pierce,Butwhen he was asked,“What if your spears were used a-gainst your own armor?”He could not 8nswe广invulnerable armor and allpiercing spear cannat stand together。
(3)***治、经济、信息与致富类:如“以鱼喻君”(Thesovereign analogous to a fish),提倡民主思想:
孔子谓子夏日:“商,汝知君之为君乎?”子夏曰:“鱼失水则死,水失鱼,犹为水也”。
“Shang”,said Confucius to Zi Xia, “Can you tell mehow the sovereign of a state is a sovereign?”“The fish outof water must perish。”replied the disciple,“Where as thewater without the fish continues to be the same element。”(孙贵定译《中国寓言》)
(4)精炼性:由寓言而生成的成语,一般只有短短的几个字,但在极其简练的文字里,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寓言的文字简练精辟,也体现了便于记忆、使用、流传的客观需求。如“屠龙之技”,它的整个寓言只有25个字,而其短小精悍的寓意却指明了学习要有目的性、计划性和针性,反浪费光明和金钱的重大意义。
朱浮漫学屠于支离益。殚千金之家,三年技成,而无所用其巧。
(5)形象性:寓言并不以理论形式表达思想,而是通过事物的形象和具体特征、行为或话把若干含义描绘、烘托出来。寓言具有十多种修辞手段,诸如:明喻、暗喻、拟人、夸张、反语、警句、双方、照、影射、弦外有音及幽默讽刺等等,从而形成并具备强烈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3、翻译寓言的原则
在英汉寓言的翻译中,不论它源于历史典故或传统故事等等,大体可以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3.1 等值原则(套用):汉语成语和外语成语的深层、修辞层和表层完全吻合,也就是二者的内容和形式都相等,如:
知足常乐:Content is happiness。
人孰无过:To error is human。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As you sow,so you reap
3.2 替换原则(借用):深层吻合,修辞层和表层不吻合,也就是二者内容相等。形式不等,此时借用义同形异的成语译成,如:
因噎废食:The scalded dog fears cold water
得不偿失:Give a lark to catch a kite
曲突徙薪:Prevention is better than cure
3.3 直译原则: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外语一般词语,不仅符合原意,而且切近原始形象,并推敲出道德结论,增译于后,使之尽可能接近外语成语的形式,易于大家接受,如:
舌存齿亡:flexible tongues and hard(firm)teeth havedifferent lasting
3.4 意译原则:即解释性意译,如果勉强直译将会有损原意时,可将汉语寓言成语译成一般的外语词语或词组,如:
齐人捉金:A man may be belinded by the lust of goldand turned into a thief
亡铁疑邻:Groundless suspicion often cofirms itself towrong an innocent
总之,在翻译过程中,还可用加词、减词、省略、改动、引申、倒反(将肯定译为否定)、加注、推演等方法灵活处理。
4、结语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3
下面就以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揠苗助长》一文为例来谈谈寓言的教学。
一、剖题激疑,整体感知
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是文章内容或者思想的高度概括。阅读教学从题目入手有助于对文章的总体把握,破题、整体感知文章,然后品读、深入理解文章,最后归纳、总结,符合在阅读中走一个来回的阅读规律。为学生提供阅读实践,对阅读经验的积累和能力培养大有裨益。寓言故事大多以事情为题,题目多为四个字,高度概括。因为这些故事多为编造的,这些题目除了提示故事情节外,还极具喜感,所以,从题目入手就可以整体把握故事梗概,从题目入手可以激发学习兴趣。《揠苗助长》一文的题目就具备这样的特点。故事的情节在题目中集中反映出来——一个人通过揠苗的办法来帮助禾苗成长。现实中有这样傻的人做这样傻的事吗?这是学生心中的疑问。所以,在寓言教学的第一个环节,从题目入手,理解诸如“揠”、“助”这样的关键词,首先把握寓言题目的字面意思;再次,诱导学生提出问题,比如针对“揠苗助长”提出问题:这个人为什么要“揠苗”,他是如何“揠苗”的,结果怎样呢?为什么会这样呢?学生带着疑问,带着解决问题的欲望,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自然会高涨。
二、品词析句,连点成线
学生在剖析题目的基础上提出的疑问有的是关于故事情节的,有的是关于故事的意义的。这两类问题都是达成寓言学习目标的线索。线索指向目标,文章的语言训练点依靠线索来串联。在《揠苗助长》一文中,有关故事情节的问题是为何、如何、怎样,相应的语言训练点是描写人物“巴望”“焦急”的句子:“他巴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长得快些,天天到田边去看。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长高。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回答“为何”的问题)“一天,他终于想出了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太阳落山,弄得筋疲力尽。”(回答“如何”的问题)“他的儿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禾苗都枯死了。”(回答“怎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从“巴望”体会那个人对禾苗的生长不满意,急切盼望禾苗快点长高的心情。品读句子:可是一天,两天,三天,禾苗好像一点儿也没有长高。(比较:去掉“好像”,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一天,两天,三天”说明什么?);品读句子:他在田边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地说:“我得想个办法帮它们长。”(理解:焦急地、转来转去、自言自语)接着品读句子理解“筋疲力尽”等词语。通过品读来深入理解内容,更重要的是增强语感、学习运用语言,把握寓言这种文体的特点。文章的语言训练点由指向内容理解的为何、如何、怎样等三个问题串联起来,语言训练与内容理解有机结合,语文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和过程、方法目标在教学中相得益彰。
对寓言的解读自然不能停留于文字本身,对文本意义的解读是最终的目标。为什么会“揠苗”会产生这样的结果呢?这个问题是寓言与生活相连接的线索。
三、还原生活,明了事理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4
[关键词] 寓言教学 价值观 思想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0-030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影响是广泛而深刻的,要注意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因此,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分挖掘语文教材的教学资源,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教材中的寓言故事,对培养学生正确的思想价值观具有独特的优势,现进行具体分析。
一、 寓言故事的教学价值
(一)饱含人生哲理
寓言是一种文学载体,其创作的初衷就是为了教育。这是一种特殊途径的教育。寓言故事本身具有丰富的道德内涵,并可以随着主流价值观的流变而不断地进行改编,以适应时展的需要。其实,每一部文学作品都包含了作者的价值观。比如,徐友凤从社会学的角度,通过对寓言故事《龟兔赛跑》中隐藏的不公平竞争机制进行剖析,说明制度化的教育在遵循一种文化标准的同时,也将其他文化给予否决的道理。在课堂上,通过寓言故事把人生道理传递给学生,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深思的问题。
(二)对学生思想成长的影响
寓言本身特有的故事性与小学生的思维特点具有一定的契合性。7-12岁的小学生,他们的思维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由于生活环境、遗传因素、教育等方面的不同,他们认知发展水平、思考能力有很大的不同。寓言是“理性的诗歌”“穿着外衣的真理”,蕴含了生活的真谛与人生的真理。寓言的教学从简短精练的故事开始,再上升到蕴意深刻的哲理,能帮助学生尝试认识自我、认知世界,扩大他们的思维空间,促进他们思想认识和态度价值观的形成。
二、寓言教学培养学生思想价值观的策略
(一)重在明理
寓言的语言浅显易懂,教学时需要理解的字词句比较少,重在通过读懂故事理解其中的道理。寓言教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明理的过程。教师要通过引导学生拨开故事的“外衣”去认识寓言的精神内涵。寓言还有一个共同特性,就是形式比较固定,一般前面讲述故事,最后提示它的寓意。教学时,教师既要重视对故事的引导,更要重视对寓意的理解感悟。对寓意理解感悟的过程,就是学生明理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要结合具体的课文内容,找到相类似的寓言,进行类群文阅读,让学生尝试写一写寓言的寓意。这样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发展规律,加深对社会人生的认识。
(二)理解价值观
寓言故事本身就是一种价值取向的包容,不管是褒扬式还是惩罚式,都传递一种正面的向上的价值观。因此,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地保证价值观的单一化,不必进行多角度的解读,这是由学生的认识与思维特点确定的。随着年龄的增长与阅历的增加,他们自然会理解寓言故事存在的一些思想冲突。例如,《螳螂捕蝉》这则寓言故事的教学,如果不分主次,就引出“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就有可能适得其反。有的学生可能会认为黄雀早晚还是会被吃掉,那为何不放弃捕蝉而保全自身?也有的学生认为,这就是一种生物圈的循环而已,生态的平衡就要遵循这种规则。而这个寓言的含义是要讽刺那些只顾眼前利益,不顾身后祸患的人。
教材中的寓言都传递一种主流价值观。教师在进行解读的过程中要注意主流价值观的引导,预防出现思想失范的情况。
(三)传递正能量
语文教材所选的寓言故事,传递更多的是正能量。比如,《画龙点睛》,教育学生要在重要的时段下工夫努力学习,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狐狸和葡萄》,尽管寓意在于讽刺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的道理,但也能让学生从中学习到最终吃到甜葡萄的猴子相信自我,达到目的道理;《蝉和狐狸》教会学生,聪明的人要懂得在别人的失败中吸取教训,不要被眼前的利益与虚荣诱惑,时刻保持警惕。这些课文无不反映出正能量。有的寓言本身传递的价值观与社会价值观或多或少存在一种不协调,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并传递给学生予正能量。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选编寓言故事本身有其重要的思想价值观,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资源,营造适合学生学习与成长的教学环境,帮助学生学习新知,领悟寓言的深刻道理,形成积极向上的思想价值观。
[ 参 考 文 献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5
[关键词]寓言教学;三重境界;学生立场
[中***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10-0030-01
寓言是一种借助简单的故事揭示深刻哲理的文体,深受小学生的喜爱。苏教版教材选编了不少的寓言故事。对寓言的教学,应该紧扣寓言的文体特点,从学生心理和认知需要出发,历经三重境界,穿越寓言的表层直抵内核,提升课堂教学的整体效益。
一、第一境界:以学生立场,浸润幻真交融的寓言世界
寓言常常以故事为外壳,用看似怪诞的情节和不可思议的现象来揭示道理。因此,寓言教学应将学生的身心浸润在幻想和真实情境的交融中,感知寓言的大意。因此,教师可以采用生动活泼的形式,或直观演示,或角色扮演,为学生深入浅出地理解寓言的哲理奠定基础。
如,在教学《蜗牛的奖杯》时,教师先引导学生借助课文中的插***,提炼出“勉强”一词,感受蜗牛将头伸出来时的吃力,强化学生对蜗牛内心痛苦的感知。随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前后对比:现在这只如此吃力的蜗牛,与之前的状态一样吗?学生迅速联系前两次描写蜗牛飞行的语句,在整合对比中感受蜗牛的变化。最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思考:蜗牛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在学生畅所欲言之后,教师顺势揭示寓言蕴含的哲理。
正是在步步为营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沉入故事中,逐步体会故事的深刻内涵。面对着离奇失真的情节,教师不破坏学生对寓言故事的笃信心理,而是让学生的身心融入文本的内蕴中,从而悦纳寓言的道理。
二、第二境界:以作者立场,感知语言裹挟的鲜明主旨
寓言这种文体具有鲜明的讽刺性和哲理性。寓言教学的核心并不在于情节的梳理、人物形象的体悟,而要将理解寓言的道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进入中年级之后,教师可以淡化对情节的感知,让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揣摩作者的表达意蕴,从而理解作者言语表述的主旨。此为寓言教W的第二重境界。
如,在教学《揠苗助长》这则寓言时,教师没有着力引导学生对故事发展的情节进行感知,而是引领学生紧扣课文中再现人物的语言,深入人物的内心世界中。如,从“巴望”感受农夫内心的焦虑和迫不及待;从“终于”“筋疲力尽”感受到农夫绞尽脑汁,并为之付出巨大的辛劳。这些词语虽然与情节的发展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却形象而生动地再现了人物的内心状态。正是农夫的焦虑、急迫和过分的渴望,导致他失去理智,这正是“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的真正源头。
这一案例中,教师紧扣描写人物的关键词语,穿越了文本表面的樊篱,洞察出故事最后结果的根源所在,使学生逐渐理解了作者想要展现的主旨,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三、第三境界:以辩证视角,探寻寓言故事的真相所在
进入高年级之后,学生的心智水平有了较大的发展,他们能够更加深入、多维、全面地看待周围的现象,能够脱离成人的指导, 依照自己的视角和思想来洞察这个世界。在这种状态下,寓言教学就应朝着第三重境界进发,探究寓言故事背后的真相。
如,在教学高年级寓言故事《螳螂捕蝉》时,很多学生都会产生这样的疑惑:为什么在关键时刻,少年就能看到“螳螂捕蝉”的情境呢?于是,教师顺应着学生的思维,引导他们进行讨论:“这位少年给大王讲述的内容究竟是真是假?自然界中真的上演过这个故事,而且恰巧就被少年看到吗?”学生在深入细读故事之后,从课文中提炼出相应的核心语句:“谁来劝说,我就处死他。”“转了三个早晨。”“少年终于被吴王发现了。”并猜想道:其实少年早就在心中有故事想要讲述给吴王听,但由于吴王的“死命令”,他不能力劝,只能巧谏,所以借助这个生动形象的故事来进行劝说。由此可见,这个故事并不一定真实发生过,最起码绝不是少年口中所说“这两天看到”的。其实,这个故事是真是假,对感知这个寓言来说,已经完全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少年的机警与智慧。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教学的重心放在对文本故事荒诞情节背后真相的探寻上,为学生进一步整合课文内容、体悟人物形象,尤其是理解故事背后蕴藏的道理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6
《亡羊补牢》选自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第十二册第二单元《寓言二则》中的一则。这个寓言故事内容浅显易懂,故事情节简明有趣,但寓意深刻。选这篇课文的主要意***是让聋哑学生了解寓言表达上的特点,把握故事内容,结合生活实际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情分析]
聋哑学生已经适应了寓言故事,课堂表现良好。每个活动聋哑学生都能积极地参与。聋哑学生学会了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
[设计思路]
聋哑学生是未成年人的一部分,因此,要以人为本,一切为了每一位聋哑学生的发展,让聋哑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注重教师与聋哑学生的交往互动,为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提供了时间与空间,从而使教师和聋哑学生实现知识共享、教学相长,达到共同发展。
[活动目标]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意***和我们班聋哑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活动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亡羊补牢”的寓言故事,以及这个成语的意思。
2.理解《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体会寓言所蕴含的道理,懂得做错了事要及时纠正。
[重点难点]
根据教学目标和本课的内容、特点,我确定了本课的重难点:
引导聋哑学生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基础上体会寓意,并能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感想。
[活动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1.谈话,出示***片
师: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什么,你们看,看到这些***片,你想起了什么?
生:坐井观天、拔苗助长、自相矛盾。
师:它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生:……(略)
师:对,像这样的小故事中蕴藏着一个大道理的故事,我们就称它为寓言故事。
2.解题“寓言”
“寓”就是“寄托、包含”的意思;“言”就是“讲道理”的意思。
二、初读解题
1、“亡羊补牢”是个成语,你们知道“亡、牢”的意思了吗?
生:①“亡”是丢失的意思,因为被狼叨走了,养羊人的羊丢失了。②“牢”是指羊圈,羊圈就是羊住的地方。
2.用一句话完整地说说“亡羊补牢”的意思。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晚。
3.看了课题,从“补牢”这个词,你们能猜出丢羊的原因吗?
生:因为羊圈破了个窟窿,羊被狼叼走了。
三、精读课文,理解内容
1.亡羊(第一至第四自然段)
(1)那养羊人共丢失了几只羊?请找出句子读一读。
(2)读一读,出示句子:
(3)读懂:
(4)思考:
(5)演示:让学生自己选择角色来演示。看了他们的演示,你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6)归纳:
(7)小结:
(8)想象:养羊人不听街坊的劝告,不修羊圈,结果养羊人丢失了两只羊后,他心里会怎么想,怎么做呢?请愿展开你们的想象。
2.补牢(第五自然段)
(1)齐读第五自然段。
(2)说明(出示挂***):
(3)思考:养羊人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师板书:后悔 赶快堵)
(4)演示:指名学生演示这个片段,可适当增加一些内容,比如养羊人的心理活动,可通过语言、动作来表现。
(5)小结:
3.体会寓意:
4.讲故事、说成语:
四、明理
1.同学们,对正在修羊圈的养羊人,你心里有什么话想对他说?
2.在我们的生活中,也常常发生类似的事情,联系学习,联系实际,联系身边的事情,联系自身的实践,谈一谈你的感想。
3.小结:这些都可以用一个词语来概括――“亡羊补牢”。
五、拓展
“亡羊补牢”这个故事原来出自于一个八字成语,后面还有四个字,你们知道吗?(出示: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师板书:为时不晚)
六、总结
我们祖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像这样的故事很多,课后希望你们多去看看寓言故事,下节课,我们要举行一个寓言故事交流会。
板书设计:
亡羊补牢
想法 做法 结果
已经丢 不补 又少
后悔 赶快堵 再也没丢
为时不晚
教学反思:
《亡羊补牢》是一个寓言故事,文章短小精悍,了解故事,读懂寓言所蕴涵的道理,这既是寓言学习的主要目标,也是寓言学习的方法。在教学时我把学习的目标与方法清晰地教给聋哑学生,而且在教学过程中扎实进行,即使聋哑学生不能理解,也一步步地引导聋哑学生,让聋哑学生发现答案。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7
【关键词】寓言故事 英语教学 运用 对比
寓言故事是含有讽喻或明显教训意义的故事。它的结构简短,多用借喻手法,使富有教训意义的主题或深刻的道理在简单的故事中体现。初中英语教学中,有关老师注重学生对单词的记忆、语法等的学习,内容比较繁琐枯燥,没有一种应用英语的听说练习环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难免会缺乏动力和兴趣,从而阻碍学生学习英语,不利于英语教学。
教学有法,然而教无定法。而英语教学中注重改革创新,积极采用寓言故事教学法,带领学生学习有趣的寓言故事,从中巩固单词和语法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动力,最终促进学生学习。
一、故事教学的优点
1.故事教学促进培养学习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采用寓言故事教学法,能蛴行Т俳孩子培养学习兴趣。学生对鲜艳的插***、卡通的道具、莫测的情节及教师的讲述表现出浓厚的兴趣,然后在教师重复故事的讲解中不断锻炼自己的听力和语感等,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注意力集中,从而帮助孩子学习。
2.故事教学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寓言故事教学法能够帮助学生培养语感。寓言故事来源于生活。在讲课中,教师可以帮助学生从生活中获得灵感,模仿各种动物的声音和姿态,用形象的动作来表演寓言故事,朗读寓言故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语感获得培养。
3.故事教学有利于文化渗透。英语学习是一门语言学习,是一种文化学习。中西文化不同,学生在学习英语中肯定会比较困难。而寓言故事属于英语文化中的一部分,它也包含许多常用单词和句型等。英语课堂上通过寓言故事教学法有利于西方文化的渗透,带领孩子领略文化魅力,从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听说能力。
4.故事教学促进合作学习。寓言故事教学中,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小组讨论,分工合作,练习故事情节,通过这种合作方式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锻炼他们的听说能力和人际沟通能力等,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提出有效方法促进寓言故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
针对当前有关初中英语教学现状,英语教师都在注重改革创新,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把握寓言故事的特点,促进寓言故事教学。
1.培养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英语朗读能够有效促进学生听说英语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培养不同形式的朗读方式,比如我们常进行的老师领读,学生跟读;或者用播放软件反复播放一段课文录音并跟读;小组合作练习,分工合作,一个小组成员朗读,另一个小组成员负责评分等等。学生通过不同形式朗读方式,提高英语语感,提高自信心,才敢于说英语,才能学好英语。
2.针对知识点展开讲解。初中英语教学注重英语运用能力的培养,孩子能够谈论如何到达目的地,能够谈论自己的日常生活,能够有效地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等,了解朋友及家人的生活。所以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才可以针对知识点进行讲解,给学生创造一个环境,带领学生学习。比如在操练句型 How do you get to school? I ride my bike.
How long does it take? It takes ten minutes.
How far is it from your home to school? It’s about 10 kilometers.时,让学生首先学习相关交通工具,然后让学生结合自身情况进行回答,让学生结合汉语回答英语,从而促进孩子的学习。
3.复习运用。这一年龄段的孩子普遍存在健忘的毛病:对于课文中的生词和句型,他们有较强的短时记忆能力,可老师们都很明白,过两、三天或一个多星期之后,遗忘程度是百分之九十。初中学生喜欢在有趣的活动中学习,寓言故事往往有趣生动,学生记忆比较深刻。因此,在有效时间内通过复习寓言故事,学生能够很快的想起故事情节,然后一连串的想起其中的单词、句型等知识点。
4.选择情节感强的故事。在选择寓言故事进行授课时,应该选择情节生动、吸引力强的故事,如果学生对所学内容感兴趣,就会孜孜不倦、乐在其中,越学越爱学。故事情节的扑朔迷离、耐人寻味的故事结局,都能极大地满足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应该结合先进科学技术,将故事画面、声音和故事情节展现给大家,充分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帮助孩子学习。
三、小结
英语语言是一门艺术。有关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需根据寓言故事的特点,结合学生的性格特点,也就是备课时既要备教材,也要备学生学情,将二者联系起来,在英语教学中运用寓言故事,吸引学生学习兴趣,培养他们的语感,促进他们合作学习。为了促进寓言故事在英语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应该注重改革,培养各种形式的朗读方式,针对知识点展开讲解,复习运用,帮助孩子记忆,选择情节感强的故事等。相信教师通过这些方法能够促进英语教学,帮助学生学习英语,最终有利于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8
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24课。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文中生字,联系上下文与生活经验(或借助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体会关键词句表情达意的作用。
(2)把握故事内容,能讲述故事主要情节。
(3)感悟故事蕴含的道理,懂得做事要脚踏实地,不可急于求成;初步学习阅读寓言的基本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成语,认识寓言
师:课内外你积累了哪些成语?
师:成语的内容丰富多彩,有的是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故事,有的是一个千古流传的神话故事,还有的是一则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这节课咱们来学习寓言两则(板书:寓言两则),“寓”和“则”是生字,要能读准,一起读。
师:以前学过寓言吗?学过什么寓言呢?
(生回答)
师:谁能说说寓言类的文章有什么共同的特点?(生说,师相机点拨)“两则”是什么意思?
师:先学第一则寓言故事。(板书:揠苗助长)谁会读?(指多生读之后齐读)
【设计意***:从回顾成语开始切入寓言故事教学,旨在渗透寓言故事是成语的来源之一;调动学生学习寓言的经验来认识寓言的文体特点,教给孩子从文体特点入手的阅读方法】
二、指导读书,讲述故事
(一)读准读顺
师:这个小故事讲了什么内容呢?请竖起小耳朵,听一听这个故事。(师配音讲《揠苗助长》故事)
师:现在你们应该知道“揠”的含义了吧。“揠苗助长”也可以叫作什么?
师:你们觉得这个故事有趣吗?想不想像老师这样讲给别人听呢?
师:要讲好这个故事就要读熟、读好这个故事。现在大家轻轻地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读书、圈画,师出示生字词:宋国、焦急、筋疲力尽、兴致勃勃、纳闷、枯死)
(师指生读)
师:词语能读得正确流利,相信你们把它们带入课文也能读得这么流利。
(指生分节朗读课文;师相机评价或正音)
【设计意***:把初读训练落到实处;把“寓识于读”与集中识字结合起来,强化了认读感知训练】
(二)读懂读好
师:读书不仅要正确流利,而且要有感情。你们觉得怎样读才能有感情呢?
师:老师读书有个小窍门:读到谁时想象自己就是谁,特别是那些描写人物怎么想、怎么做、怎么说的关键词句,要一边用心想象体会一边尽力读得符合当时的情景。大家愿意试试吗?用这种方法自由朗读课文。
(生练读课文,师巡视、倾听、指导)
师指生分节朗读,相机指导:
第一节
师:这节共有两句话,每句话分别有个词语写出了农夫的心情,看谁是火眼金睛能发现它们?(生说,师板书:巴望、焦急)
师:猜猜“巴望”是什么意思,想象一下农夫“巴望”禾苗长快些会有怎样的表现。(生回答)
师:再来读第一句,看谁能把农夫“巴望”禾苗长得快些的心思读出来?(生读)
师:现在你们都是田里的小禾苗了。你们真的一点也没长吗?为什么不快一点长呢?(生想象说)
师:可是农夫总觉得你们一点儿也没长,心里十分焦急。大家看“焦”字底下的这个偏旁叫四点底,就表示“火”,农夫心里就像烧了一把火那么急。谁能把第二句农夫焦急的心情读出来?(生读)
第二节
师:是呀,这么焦急的农夫终于想出了办法,谁能读好第二节呢?(生读后师相机评价)
(师抓住重点词语指导)
师:(板书:终于)从“终于”这个词,你知道了什么?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此时此刻心情怎样?会有什么表现?(生描述)
师:结合刚才的想象,把农夫心情的急切读出来。(指生读)
师: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________(生说,师板书:筋疲力尽)
师:“筋疲力尽”是什么意思?你能做做“筋疲力尽”的样子吗?
师:看插***,农夫身体上是筋疲力尽的,心里却很________猜猜看,他是怎么想的呢?(生回答)
第三节
师:是呀,你们猜透了农夫的心思了,相信你们一定能把第三节读好。
(师指生读后相机评价并板书:兴致勃勃)
师:最高明的朗读就像替人物在说话。“兴致勃勃”提示了农夫说话时的语气神情,所以你读书时要能让别人听得到农夫的兴致勃勃。谁愿意再试试?
师:农夫这“兴致勃勃”的两句话,用了两个感叹号。农夫都在感叹什么?
师:是呀,农夫觉得累有所值,所以兴致勃勃,我们一起读读吧。(师生齐读第三节)
师:禾苗真的能长一大截吗?一起读第四节。(生读,师板书:枯死)
师:如果你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眼前枯死的禾苗会有怎样的表现呢?(师让学生读出自己内心的感觉)
【设计意***:从教学策略考虑,抓住关键词句或推想或想象,让平面语言立体形象起来,激活学生情感体验,通过感情朗读转化为动感灵性的言语,实现言与象互转;从教学流程考虑,从自主朗读到教师抓“点”导悟再到感情朗读,层层推进,意、言、法兼得】
(三)讲述故事
师:同学们能够抓住农夫怎么想、怎么说、怎么做的关键词句,已经能把故事读得很有感情了,现在请大家再抓住这些词句把故事讲出来。(师指生讲述故事,引导学生评哪里讲得最精彩)
【设计意***:讲故事的过程同时也是重构文本语言的过程。学生除了讲之外还要借助动作、语调、神态等辅助手段来展示自己对故事的理解或感悟,达到“多重记忆”“立体积累”的效果】
三、究因明理,观照生活
师:细心的同学会发现,在农夫将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时候,太阳公公是怎样的表情?从太阳公公的表情里,你能猜到他在想什么吗?
师:小鸟看到农夫拔禾苗,也叫喳喳地飞走了。如果你就是那飞走的小鸟,你在说什么呢?(师相机板书:急于求成)
师:可惜呀,你们说的农夫并不知道,好心却办了傻事。(师板书:好心办傻事)生活中,你或者你周围的人做过揠苗助长这样的傻事吗?(生说)
师:读了这个故事后,知道你或你周围的人傻在哪里了吗?
师:是的,这个故事警醒了一代又一代人,故事的题目也就成了大家常用的成语。
【设计意***:借助插***将理性僵化的寓意总结趣化为童话式的内心表白,这才是真正的心灵感受;有了切身感受后,观照生活的得失成败,获得新的经验才真正达到教育和改造生活的目的】
四、总结课堂,适度延伸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9
我在进行寓言教学时曾一度陷入“生吞活剥、讲故事、背寓意”的不良模式。其实寓言的寓意包含在它的生动鲜明的语言文字中,只有当学生品味了语言、感受了形象,才能真正领会它的寓意。所以寓言的教学,应当以文本为依托,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和感悟,引导学生通过寓言故事本身的分析去揭示和“消化”寓言的真正用意,让寓言故事的教学充满情趣和语文味。下面,我就谈谈自己在教学《揠苗助长》时的一些尝试。
一、在品味用词中把握语文味
师: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
生:他种了禾苗后十分焦急。
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农夫的焦急?
生: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
生:还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师:你有过这样的心情吗?
生:我很盼望每天只有一小时,这样星期天就能快点来到。
师:再想象一下,他看着禾苗会怎么想呢?他可能会对禾苗说些什么呀?
生:农夫在田边走过来又走过去,嘴里不停地说:“禾苗啊禾苗,你怎么老不长啊,真急人啊!”
点评:寓言最大的特色在于它是集精华于最少文字的极短篇,精炼的叙述加上生动的对话,使我们用较少的时间即可领悟人生的道理。鉴于此,寓言教学应紧紧抓住文本语言,细细咀嚼与品味作者字字珠玑的语言技巧和魅力。
在本片段中教师以小见大,紧紧抓住了“巴望”“天天”来体会农夫当时迫切希望禾苗快快成长的心情。学生进而揣摩文本语言,将文字符号还原成语言形象,转换成生活画面,进行语言文字的品析和运用。
二、在感悟形象中把握语文味
师:农夫是这么的着急,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长大。于是他开始想办法了,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
生:拔苗!
师:他是怎么拔的?同桌议一议
生:他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我觉得他很傻,禾苗应该在土里自己长大的呀。
师:想一想,他累成什么样了?
生:累得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
师:刚才农夫还是筋疲力尽的,现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长高了,就特别高兴。
师:书中有一个词表达出了他当时的心情——
师:那好,让我们把他兴致勃勃说的话读出来。
点评:小学生思维具有很大的具体形象性。所以,寓言教学要重视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感受寓言形象。
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课文中“将禾苗一棵一棵地往上拔”“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等句子来理解“筋疲力尽”,抓住“兴致勃勃”来体会农夫当时自以为是的可笑心理,感受到农夫的“傻”。教学中引导学生对故事中的人物形象展开讨论,把握人物的心理活动,有机会对人物的做法和心理活动发表见解,自由地进行评论。在师生对话、生生对话、师生与文本的共同对话中,自然而然地揭示了寓意。
三、在体悟寓意中把握语文味
师: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同桌想象一下,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师引导:“儿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
儿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儿子:爸爸,我告诉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营养的,现在根都死啦,再浇也没有用啦。
农夫:哎呀,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呀。以后种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训啦。
师: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他事情也一样,都急不得。
点评:揭示寓意是寓言教学的一个重点,同时也是一大难点。寓言中所讽刺、批评的真正对象,不在寓言本身,而是现实生活中的人或者现象。揭示寓意的过程就是把寓言中的形象转移到现实生活中去的过程,就是把故事中描写的动植物转移到社会或把此人此事转移到彼人彼事中去的过程。
在本片段中,教师通过角色的扮演,把学生置身于当时的场景中,亲身体验,从而让学生懂得事物发展都有客观规律,违反事物的发展规律急于求成,反而会把事情弄糟。
四、在拓展延伸中把握语文味
师:面对那枯死的禾苗,你会怎样指出拔苗人的错误呢?
生:老伯伯,你错在不按庄稼生长的规律办事,庄稼生长靠它自己,怎么能把它往高里拔呢?
师:面对田里枯死的禾苗,面对人们的教育,如果你是那个拔苗人会怎么想?
生:我会这样想,我真是太不该了,怎么能不顾庄稼生长的规律瞎干呢?
师:我们这里有这样的拔苗人吗?比如为了急着把事情办快一些,而用一些蠢办法呢?
生:我爸爸厂里有个工人,加工一种零件,本来要6套工序,可他嫌麻烦,减了一道,结果成了废品。
师:从这则寓言,你会告诫自己和他人该怎么接受拔苗人的教训呢?
生:不管做什么事,都要按规律办,不能一味求快,好心办坏事。
点评:教师设计一个教学活动,让学生指出农夫的错误,并联系实际说说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样的拔苗人。这一活动,不仅让学生加深了对寓意的理解,还培养了学生语言表达和交际的能力。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产生个性化的理解。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篇10
1.充分感悟寓体,让认知得到升华
寓言是通过角色出人意外的语言、行为、思想方法,构成一个完整的耐人寻味的小故事,要儿童能概括出寓意,就必须充分地感受寓体形象,再现寓体生动的情境,让学生仿佛看到寓言中的角色。可以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通过画面展示来创设寓言情境,在儿童进入情景之后,可通过扮演角色来强化情境。还可以通过抓关键词句感悟形象。如《揠苗助长》可以抓“巴望”,形象体会农夫内心的焦急;抓“一棵一棵”,具体体会农夫的“认真”。通过抓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比较、深入揣摩,农夫荒唐可笑的内心和行为得以充分展现,为理解寓意奠定了基础。
如教学《狐狸和乌鸦》这则寓言,通过扮演角色,引导学生体验乌鸦眼睁睁地看到狐狸把自已嘴里的肉衔到洞里去了的极其懊恼的情绪,得出不该听狐狸奉承自己的花言巧语的判断,让学生进一步明确乌鸦错在哪儿,狐狸狡猾在哪儿,从而揭示出“不能听别人的讨好奉承的话”的教训,这样揭示寓意,学生的抽象思维活动伴随形象、伴随情感进行,得出的概念也才是有血有肉的,寓意才能真正为学生所理解、所接受。Www.133229.CoM
2.抓住关键词句,给概括寓意一个台阶
多数的寓言故事,总是由一种思想或行为造成了某种不良后果。从故事的发展中,我们得出了教训,受到了教育,说明了道理。因而,抓住故事中的变化,抓住变化过程中的关键词句,也可以给学生启示,从而引导学生从感性的事件上升到理性的推而广之,完成思维的提升,实现寓意的理解。
《守株待兔》一课,故事非常短小,但是要让学生理解到“种田人是存在侥幸心理,把偶然当成了必然。”这样的深刻道理还是比较难的。一位教师在教学时这样设计,取得了异想不到的效果。
在引导学生了解了故事,进行了讲故事的练习之后,老师巧妙地抓住了“一天,每天,整天,一天一天”联系故事来思考。学生很快地理解到了——这个种田人是把“一天”的事情当成了“每天”都可能发生的事,所以,结果一无所获。寓意就在理解几个词语之间的联系的过程中,迎刃而解了。
3.展开想象的翅膀,从现象走近本质。
在寓言故事中,作者常会有意或无意地留下一些空白,这就为给读者提供了很好的想象空间。如《猴子煮瓜》这则寓言最后以猴子的一句话结尾:“为什么听别人的意见,有时对,有时就不对呢……”这里就是一个空白处,老师在教学时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想象:谁能解答小猴子的疑问呢?又如《渔夫和小鱼》这则寓言我们可以这样引导学生:渔夫把小鱼带回了家,可小鱼还是不想死,带着最后一线求生的希望再次请求渔夫,他会怎样请求呢?结果又会怎样?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合理地利用这些空白,设计一定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想象,通过想一想,说一说,写一写等活动,使学生对寓意能有个性化的理解。另外,寓言故事一般都写得比较简短,我们还可以让学生对这些简单的故事进行扩写,也能起到启迪思维、加深寓意理解的作用。
4.多元化理解寓意,让思维走向开放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出自寓言故事的成语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