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示人多的成语10篇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1

1、众喣漂山: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2、人多手杂:指动手的人多。也只人头杂的场合,东西容易散失或丢失。

3、熙熙攘攘:熙熙:和乐的样子;攘攘:纷乱的样子。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4、精耕细作:指农业上认真细致地耕作。

5、人千人万:形容人多。

6、阅人多矣:形容人阅历多,跟各种各样的人打过交道,一眼就能看出人的好坏以至于他的前程。

7、贪生怕死:贪:舍不得。贪恋生存,畏惧死亡。指对敌作战畏缩不前。

8、亚肩迭背: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

9、羽毛丰满:小鸟的羽毛已经长全。比喻已经成熟或实力已强大。

10、逐队成群:形容人多。

11、十夫楺椎: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12、杀人如麻:如麻:象乱麻一样数不清。杀死的人多得象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13、摩肩接毂:肩挨着肩,车轮挨着车轮。形容人多拥挤。

14、七嘴八张:形容人多语杂。

15、一手一足:一个人的手足。指单薄的力量。

16、三人为众:数目达到三人即可称为众人,已不算少数。

17、众喣飘山:众人吹气,可以移山。比喻人多力量大。同“众喣漂山”。

18、人心叵测:叵:不可。人的心地不可探测。形容人心险恶。

19、磕头碰脑: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

20、谋道作舍: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21、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

22、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23、骈肩叠迹: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

24、一字之师:改正一个字的老师。有些好诗文,经旁人改换一个字后更为完美,往往称改字的人为“一字师”或“一字之师”。

25、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

26、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27、众口纷纭: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28、为善最乐: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29、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30、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31、众人广坐:犹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32、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33、张袂成阴:张开袖子能遮掩天日,成为阴天。形容人多。

34、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35、熊罴百万:熊罴: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勇猛的武士成千上万。形容***队人多将广,英勇善战。

36、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37、屦贱踊贵: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

38、山***上,应接不暇:山***: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39、龙多乃旱:喻人多互相依赖,反而办不成事。

40、人多嘴杂: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41、肩摩袂接:人肩相摩,衣袖相接。形容人多拥挤。

42、熙来攘往:形容人来人往,非常热闹拥挤。

43、人浮于事: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44、众擎易举:擎:往上托。许多人一齐用力,容易把东西举起来。比喻大家同心协力就容易把事情办成。

45、张袂成帷: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

46、井底蛤蟆:指井底的癞蛤蟆,比喻没有见识的人。

47、门庭若市:门前和院子里人很多,象市场一样。原形容进谏的人很多。现形容来的人很多,非常热闹。

48、踵接肩摩: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49、杀人如草:形容杀人多,极轻视人命。

50、鱼龙混杂:比喻坏人和好人混在一起。

51、阴阳怪气:形容态度怪癖,冷言冷语,不可捉摸。

52、聚蚊成雷: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53、人多口杂: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54、以一奉百:奉:供养。用一个人生产的物品供养一百个人。指生产的人少,消费的人多。

55、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56、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57、袅袅娉娉:袅袅:柔美貌;娉娉:美好貌。形容女子姿态柔美。

58、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59、口多食寡: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60、僧多粥少: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61、三夫成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62、掎裳连袂:裙子牵住裙子,袖子连着袖子。形容人多。

63、身单力薄:人少力量不大。

64、失惊打怪:形容神色慌张或动作忙乱。也指大惊小怪。

65、人多阙少: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66、门单户薄:指家道衰微,人口不昌盛

67、肩摩踵接: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多而拥挤。

68、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69、掎裳连襼:牵裙连袖。形容人多。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2

关键词:附加成分;复数;对比

Abstract: complex is all languages have a common language, Chinese and Uighur is no exception. Chinese belongs to the Sino-Tibetan language family, is an isolated language typical; Uygur language belonging to the Altai language family, is an agglutinative language type language. These two languages belong to different language families, and thus the expression forms are not identical. In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grammar nature, applying the theory of contrastive linguistics, compare these two languages in the expression of the complex meaning of grammatical aspect, analysis of usage and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Uygur language suffix " are " additional component " -l alpha r/-l ɛR".

Keywords: additional ingredients; complex; and the contrast

[中***分类号] G63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语附加成分是***语语法研究中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它是***语形态变化的重要标志,也是***语语法的主要标志手段之一。

汉语“们”是词的后缀,***语“-lɑr/-lɛr”是语法构形附加成分。有的人认为汉语“们”和***语表示“-lɑr/-lɛr”的作用、意义一样,即都表示名词的复数意义。但我们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发现汉语词缀“们”和***语的复数附加成分“-lɑr/-lɛr”所表示的意义有所不同。

1.汉语的复数后缀“们”

1.1“们”是现代汉语中一个非常重要而独特的词缀

汉语“数”的范畴只限于一部分人称名词和代词,而且和复数相对的不是“单数”而是“不计量数”,有些名词后面即使不加“们”,也可以表示复数的概念。比如“学生”既可以表示单数,又可以表示复数,是一种不计量数。再比如:

桌子上的词典里没有我要的。

我书包里有好多书。

公园里的花儿开了。

上面这些例子中的“书”、“花儿”、“词典”这些名词后面没有加表示复数概念的后缀“们”,但依然表示复数意义。

1.2汉语表示“数”范畴的词缀不是只有一个“们”

过去人们认为“们”的应用范围只限于大部分表示人的名词,来表示复数概念。陈小红(2005)在自己的文章中说,“们”绝不是一个只表示普通意义上的复数概念的词缀。因为它在表达复数概念时在词汇语义和句法结构乃至音节上都受到许多限制,一般指人的普通名词后加“们”表示“群体”,名词加“们”之后不再受表示确定数目的修饰。例如:

孩子们都去了北京。

姑娘们都来自湖南。

上面这些例子所表达的意思就是整体多数意义。

1.3此外,汉语中有些文学作品有拟人的用法,在名词后面加上“们”表示复数的意思。例如:

天上的星星们就眨起了眼睛来。

春天来了,地下的虫子们都活跃了起来。

但这种表达不多见,一般在文学作品中多用之。

1.4代词表示复数的时候,人称代词后面可以添加表示复数意义的后缀“们”。例如:

2.***语中的复数附加成分“-lɑr/-lɛr”

2.1***语数的范畴由“单数”和“复数”构成,其应用范围很广,除专用名词、抽象名词和植物名词外,其他名词基本上都有“数”的形态变化。例如:

汉语 维语

不计量数复数 单数 复数

工人 工人们iʃtʃi iʃtʃilɑr

词典 luʁɛt luʁɛtlɛr

老虎 jolwɑsjowlɑslɑr

***语单数是零形态,原形名词含有单数意义,复数有专门的词缀“-lɑr/-lɛr”,其应用范围很广,且含有一些附加意义。因此在这部分对比中以***语复数的意义及运用为主,表示可数事物名词的“全部”或“唯一群体”时,***语用复数“-lɑr/-lɛr”来表达,汉语用限定语和总括词“都”、“全”或者用表示多数的词语来表达。例如:

这些楼全是去年盖的。

bubinɑlɑrboltursilinʁɑn.

这些都是我的书。

bulɑrniŋhɛmmisimeniŋkitɑbim.

表示不可数名词的种类或“大部分”、“方方面面”等意思时,***语用复数附加形式表达,汉语用词汇方法表达。例如:

我们班大部分学生参加了这次会议。

sinipimizdikikøpsɑnliqoquʁutʃlɑrbuqetimqijiʁinʁɑqɑtnɑʃti.

***语在表示估计年龄、时间、地点时,在名词后加复数附加成分“-lɑr/-lɛr”,而汉语则在名词前后加“大概”、“左右”、“一带”等词表示。例如:

我那时有20岁左右。

mɛnʃutʃɑʁlɑrdɑ20jɑʃlɑrdɑidim.

他现在可能已到兰州一带了。

uhɑzirlɛnʤolɑrʁɑbɑrʁɑndu.

行了,行了,把我的手放开。

boldi,boldi,qolumniqojwitiŋlɑr.

***语在对同等排列的几个名词进行概括、总和时,使用复数形式“-lɑr/-lɛr”;汉语是在这些名词后加“等”来表示。例如:

今天的会议我们班的吐尔逊、艾热提、阿丽亚等同学都参加了。

byɡynkijiʁinʁɑbizniŋsiniptintursun,ʁɛjrɛt,ɑlijɛlɛrqɑtnɑʃti.

我去过阿克苏、库车、和田、喀什等地。

mɛnɑqsu,χotɛn,qɛʃqɛrlɛrɡɛbɑrʁɑn.

***语领属性人称范畴由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等附加成分构成,并且有单数和附属的区别。例如:

我哥哥(ɑkɑm)你哥哥(ɑkɑŋ)你们哥哥(ɑkɑŋlɑr)

2.2***语动词有人称、数、时、语态、体、式的语法范畴

动词的人称、数和时态在语法形式上是同步体现出来的。动词的人称和数必须与行为动作主体的人称、数保持一致。人称分为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数分为单数和复数。如:

我写了mɛn jɑzdim(第一人称)

你写了sɛn jɑzdiŋ(第二人称)

你们写了silɛr jɑzdiŋlɑr(第三人称)

***语在数词后附加tʃɛ-或者先加“-lɑr/-lɛr”然后再加时位格“-dɑ/-dɛ”附加成分时,表示约数。例如:

约五个(bɛʃlɛrtʃɛ)四十来个(qirqlɑrtʃɛ)

四点钟左右(tøtlɛrdɛ) 百来个(jyzlɛrdɛ)

3.***语复数“-lɑr/-lɛr”和汉语中“们”的相同点

3.1两种不同的语言在某些语法范畴的表达上总是有相同之处

***语复数词尾“-lɑr/-lɛr”与汉语复数词尾“们”在语法意义上有一些相同点。

当出现修辞上的拟人表达手法时,***语和汉语复数词尾的意义和用法都是相同的,可以附着在指物的名词性词语后面。拟人的用法多见于文学作品,这一特点在童话、小说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例如:

小兔子们(tuʃqɑntʃɑqlɑr)老虎们(jolwɑslɑr)

蚂蚁们像托运工一样勤奋地工作者。

小草们跟着风起舞。

3.2***语中受数量词修饰的名词后不附加复数词尾,汉语也一样。

汉语名词加“们”后不再受一般数量词修饰,但有时可以受表示不确定数的数量形容词“许多、好些、那群、这些、那些”等的修饰。这一特征,***语和汉语的表达形式也是相同的。

4.***语复数“-lɑr/-lɛr”和汉语复数“们”的区别

4.1汉语“们”只使用于指人的名词和人称代词。例如:

“同学们”(sɑwɑqdɑʃlɑr)、“朋友们”(dostlɑr)、“你们”(silɛr)、“我们”(biz,bizlɛr)、“咱们”( biz,bizlɛr)、“他们”(ulɑr)表示人物的集合数量,但不使用于一般非指人的名词,不能有“书们”、“花们”、“桌子们”、“学校们”、“农村们”之类的用法。但***语可以说“ki-

tɑblɑr”、“ɡyllɛr”、“pɑrtlɑr”、“mɛktɛplɛr”、“jezilɑr”。但有时候在书面上可以用物称代词“它”之后有“它们”这种非指人意义。还有修辞上如果将物拟人化,也可以加“们”,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们”与“-lɑr/-lɛr”在运用上有所不同,缀加“们”对于汉语人物集合量的“复数”是充分条件,而并非必要条件。

4.2***语复数表示两个或更多个同类事物

这是***语复数词尾最基本、最典型的意义。复数概念是在原形词干上附加词尾“-lɑr/

-lɛr”表示的。名词复数附加成分“-lɑr/-lɛr”的构成是:末尾音节是后元音时,一般在名词词干上加“-lɑr”;末尾音节是前元音时,在名词词干上加“-lɛr”。例如:

mɑʃinilɑr ɑnilɑr ɑlmilɑr

mɛktɛplɛr iɡizlɛrqɛlɛmlɛr

但汉语中没有元音和谐律的问题,汉语的复数词缀“们”加在词语后也表示两个或更多个同类事物。有“不止一个”或“多数”之意。例如:“他们”、“姑娘们”、“孩子们”。

***语的复数词尾附加在表示身体部位名称的某些名词词干上,突出强调名词所指物体的整体性。例如:

qizlɑrniŋtʃirɑjlirietʃilipkyldi.

putlurum,bɛllirimɑʁiriwɑtidu.

而汉语说成“脸们”、“腰们”是不成立的。

4.3汉语的“们”除拟人用法外,一般不能加在指物的名词、代词后,只能附加在指人的代词或名词后面。***语中,复数附加成分“-lɑr/-lɛr”可以附加在表示不可数事物或抽象概念的名词词干上,表示品种、种类或总括。但在汉语中不能成立。例如:

(ɡyʃlɛr)各种肉,但不能说成“肉们”。

(sulɑr)各种水,但不能说成“水们”。

4.4***语的复数附加成分“-lɑr/-lɛr”不只限于用在指人或物的名词后,还可用在形容词的后面。汉语中则不能成立。例如:

(jɑχʃilɑr)好人们,但不能说成“好们”。

(iɡizlɛr)高个儿们,但不能说成“高们”。

这里的形容词“好”、“高”在***语中已经名词化。汉语则须在表示人的形容词后附加“的”字,构成“的”字短语后,才能成立。例如:

小的们不懂事,你就原谅他们吧。

kitʃiklɛriʃuqmɑjdu,sizulɑrniɛpuqiliŋ.

5.结论

本文对比研究后发现,在复数的形式和用法上,***语和汉语的相同点少,不同之处多。***语的复数附加成分“-lɑr/-lɛr”使用范围广,表达意义丰富,语音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同时,***语的复数和单数在意义上和形式上有着严格的限制,不可混用,这同现代***语的名词有单复数严格对立的形态表示法相一致。而汉语的“们”受语法规则的限定,使用范围较窄,但意义范围却较广,复数含义要用复数形式表示。再者,汉语的复数形式还可表示单数意义,这都是***语中所没有的语法特征。这些不同之处使双语学习者有一定的难度。运用对比语言学的相关理论,从语法意义上对***语和汉语复数的异同进行对比研究,可以帮助双语学习者较为全面地理解和掌握两种语言,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参考文献

[1]朱林清:说“观众们”之类,语文教学论坛,1985(3)。

[2]刘珉:共时对比语法,乌鲁木齐:***人民出版社,1991。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3

【关键词】语,名词,单复数,对比

语分属不同的语系,二者在名词“数”的表达方式上也各有特点,因此,我们认为对语名词数的表现形式进行对比分析,并对其差别进行归纳,不但能够帮助学生消除在学习过程中的困惑,也能够给教师在教学上提供一定的借鉴。

一、语单数的意义和用法

(一)表示一个或单个事物。例如:

1、这个人我不认识。

2、这本书好看。

(二)表示事物的集合或事物是一个整体。例如:

3、这儿已经成了绿洲。

4、塔克拉玛干沙漠是世界第二大沙漠。

(三)对于一些抽象的名词或是不可数名词维语用单数。例如:

5、语言是交际工具。

6、这么脏的水怎么能喝呢?

二、语复数的意义和用法

维语通过词形变化来表示复数,在名词后加 而汉语没有词型变化,它是通过句法成分、词所处的语境等表达复数意义的。

(一) 表示两个或者超过两个的同类事物,维语在名词后加复数词尾,汉语通过语境来表达复数。例如:

7、 这些花真漂亮。

8、 那些楼房很高。

(二) 表示群体意义的时候,维语在名词后加复数,汉语用“类”、“众”、“群”、“们”等词表示复数意义。例如:

9、 鸟类是人类的朋友。

10、 阿里木赶着羊群向村子走去。

11、 这里的老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

(三) 汉语中在名词前加数量词或名词后加量词可以表示复数。如“马匹”、“车辆”、“船只”、“书本”、“纸张”等,但是表示器物类的量词就不行,如“饭碗”、“酒瓶”、“水杯”等,维语在名词后加复数形式。例如:

12、 车辆都准备好了。

13、 我们要节约纸张。

14、 一张张桌子摆的很整齐。

(四) 表示很多或所有事物时,维语可以用复数表示或者在单数名词前加( ) 等,而汉语也在名词前加“全(部)”、“都”、“所有”、“很多”、“许多”等词表示。例如:

15、 他写过很多诗。

16、 人全部到齐了。

17、 你有多余的书请给我吧。

(五) 表示整个家族或是带有家族意义的概念时,维语用复数表示,汉语则在姓后加“家”或在表示人的称呼后加“们”。例如:

18、 现在,李家已经乱成了一锅粥。

19、 张家的人很霸道。

20、 阿里木江们很快就赶过来了。

(六) 维语中表示不确定的时间、地点、年龄时,在名词后加复数形式,汉语则在名词前后加“大概”、“大约”、“前后”、“一带”等词表示。例如:

21、 这个孩子大约5岁。

22、 我是12点左右到阿克苏的。

23、 他们走到吐鲁番一带了。

(七) 表达对多个并列意义的名词进行概括时,维语用复数形式,汉语则在名词后加“等”表示。例如:

24、 参加今天会议的人有教师、医生、记者等。

25、 这次他去了库尔勒、乌鲁木齐、伊利等地。

(八)维语中有些复合名词自身就表示复数,如:(山河

),(议论 ),(铺盖 ), 像这样的名词接不接复数形式都一样。而这些词在汉语中也表示复数意义。例如: 26、 碗筷已经摆好了。

27、 祖国的山河壮丽。

(九)在维语中有些由 构成的约数词修饰名词时,名词表示复数意义,该名词接不接复数词尾都可以,汉语名词前加这样的约数词也表示复数。如“上千”、“几十个”等。例如:28、 上千人在街上游行。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4

关键词:形态语言 非形态语态 词缀 后缀 表人后缀

1. 引言

众所周知,英语和汉语是属于完全不同语系的两种语言,英语是形态语言,汉语是非形态语言。词汇形态学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语言形式的对比,而对于语言形式如此迥异的英语和汉语来说,两者在语言形式上更多的是差别。比如,英语的构词手段丰富多样,有派生、复合、拼合、截短等等。其中,词缀作为一种构词手段十分活跃。而古汉语极少有词缀,也就不存在前缀、中缀和后缀的归类。但是现代汉语由于吸收了其他语言中词缀的优势,产生了不少的词缀,其中又以后缀最为丰富。通过比较分析,我们发现英语和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具有相同的语法功能,但在语义功能上又有所区别。

2. 英汉后缀

英语词缀是与某个词根结合构成另一个词的一个或一组字母,如-un,-er等。它的分类较汉语复杂。从性质上来说,它有派生性词缀和屈折性词缀。从结构上来说,它有前缀、中缀、后缀。英语后缀的定义十分简单,由定位性来决定。附加在一个词后的一个或一组字母即为后缀(suffix)。它绝大多数是粘着性词缀,如-er,-or。还有少数像-man这种过渡性的词缀,如chairman,postman。

汉语是表意语言,它不受主谓一致或支配关系的语法约束,因此也就不存在屈折性词缀。也有语言学家说汉语中没有屈折或派生语素,因此汉语没有屈折和派生可言。(胡壮麟2003:58)但是,一般认为,现代汉语中所有的词缀形式属派生性词缀。与英语不同的是,这些派生性词缀大多数是自由语素,本身有***的词义,可做***的语法成分,如“夫”、“家”等。但是当这些词与其他词结合用作词缀时,原实词的词义弱化,如“子”(妻子,嫂子),并不具有“儿子”这个含义。

汉语关于后缀的定义考虑的因素比较多。赵元任先生(1968:219)对汉语后缀的定义是:“汉语中的后缀是虚语素,多数是轻音,出现在词末,标示该词的语法功能。”这在指出了词缀的意义虚化、位置固定、标示词性的特点之外,还提出了词缀在语音形式上多为轻音的特点。但是,这些特点不是适用于所有词缀。轻音不是汉语词缀的特征。许多词缀都不发轻音。汉语中表示人的词缀,除虚词语素“阿”(阿姨)和“老”(老王)外,多为实词语素。所以,这个定义可以更加简化。我们根据许余龙先生鉴别一个汉语语素是不是后缀的办法:看它是不是一个出现在词末并标示语法功能的虚词素。(许余龙1992:135) 这里主要依据的是词缀的定位性和意义虚化。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能产性强,使用广泛,同时又跟英语中同类性质的后缀在语法和语义方面存在异同点,具有进一步研究的价值。

3. 英汉表示人的后缀的语法功能比较

就语法功能来说,英汉两种语言中表示人的后缀可以就表示意义和标示词性两个方面比较。前者两种语言基本趋同,都是表示具有某种特征或从事某种职业等属性的一类人。

英语中的表示人的名词词缀:-an American,Canadian;-ant occupant,habitant;-ent student;-ar beggar;-ard dullard,drunkard;-arian vegetarian;-crat technocrat;-ee employee,interviewee;-eer mountaineer;-er teacher,farmer;-ese Chinese,Japanese;-eur entrepreneur,connoisseur;-ian grammarian;-ician physician;-icist phoneticist;-ist socialist;-logist geologist;-orinventor,operator;-ster gangster;

汉语中,表示人的后缀主要有:子:妻子,败家子;头:丫头,对头;者:笔者,读者,劳动者;人:夫人,媒人;师:教师,律师;士:护士,女士;亲:父亲,母亲;夫:丈夫,农夫;丁:园丁,家丁;员:雇员,职员;手:帮手,凶手;汉:懒汉,门外汉;鬼:酒鬼,冒失鬼;迷:歌迷,电影迷;生:医生,研究生;家:行家,作曲家;郎:新郎,女郎;棍:赌棍,恶棍;分子:积极分子,知识分子。

由此可见,现代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表示人的名词词缀构成的新词较多,能产性强,数量较大,因此在两种语言中的贡献和地位不容忽略。

其次,不少学者如王力、马庆株等认为词缀可以表示词性。而笔者认为,汉语词缀在本质上不标示词性。因为现代汉语中的词缀构成的不仅仅只是一类词而往往是几类词,如典型的词缀“儿”主要构成名词,但是也出现在其他词类中,如动词“玩儿”、代词“这儿”、量词“份儿”。所以语法功能上表示人的后缀、甚至其他后缀都不具有表示词性的特性。但是,英语中表示人的后缀明显有标示词性的功能,如我们一看到“or”、“er”结尾的词,就可以判定该类词为名词。在这点上,英汉又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

4. 英汉表示人的后缀的语义功能比较

英语是一种极强地体现逻辑思维能力的语言,其词缀功能主要为表义性,而汉语是一种极强地体现形象思维能力的语言,其词缀功能主要为修饰性。具体来说,英语的后缀改变词性或词义,往往赋予原词新的含义,传递新的信息。汉语的词加上后缀词义很可能没变,而词的感彩或修辞作用更加突出。但是英语表示人的后缀也是具有修辞的语义功能的。(汪榕培:2002)只是程度上有差异,它不如汉语的后缀表达得充分、普遍。

英语的后缀在表义的同时,也有一些具有修饰性,表达用词者的态度或感彩。如上面提到的-crat,常表示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员、成员、信奉者等,如bureaucrat官员,meritocrat精英领导成员。-or表示的身份地位较高的人,如doctor,professor。-ee可褒可贬,但是一般表示被动含义。因此,英语的这类后缀也具有同汉语相似的修辞功能,只是它不如汉语的后缀表达得充分、普遍。因为语言是人们思维的产物,它表现了人们的感彩和主观态度。

1) 汉语表示人的后缀的分类更详细,英语相对笼统。

汉语特定的后缀区分不同的感彩,即针对不同的人使用不同的后缀。如表示一类人,表褒义的用“家”:教育家、画家、歌唱家;表中性的用“员”或“手”:教员、歌手;表贬义的用“匠”:教书匠、画匠等。英语中-er主要是从构词的灵活性来说,体现的使用者的感彩并不强。-er构成词语生动活泼,带有浓厚的口语色彩,如footballer,third-placer等。而且它的适用范围特别广,可以随意构成新词,如buyer,face-savor,second-guesser,two-termer。再如-ist,英语中只要是研究语言的人都可以称为linguist,并不像汉语那样强调有研究成果和贡献的该领域专家。

2)汉语表示人的后缀的修辞功能强,英语相对较弱。

总的来说,汉语的这些词感彩是十分鲜明的,或贬或褒。举例来说,带“鬼”字后缀的多为贬义词,反映作者或讲话人对某人的强烈的蔑视态度,如酒鬼、冒失鬼;带“迷”字后缀的名词,表示沉醉于某一事物,近乎于失去自我约束的一类人,如球迷,戏迷等。而美国英语中的-nik戏谑地表示“爱好、沉醉于某事的人”,多用于口语俚语中,如:filmnik影迷、jazznik爵士乐迷、computernik计算机迷。但是,-nik比“迷”的语义范围要广一些,往往可以用来泛指“人”,并不具备强烈的感彩,如popcornik卖爆玉米花的人,tigernik(动物园里)老虎饲养员,nogoodnik无能之辈。这里英语修辞功能相对就弱。

结束语

英汉表示人的后缀,就表示意义的语法功能来看是趋同的,而英语的后缀还具有标示词性的功能。在语义功能方面,英语表示人的后缀也具有同汉语相似的修辞功能,只是程度上有差异,分类也相对笼统。其根本原因应归结为两种语言所属的不同语言体系。作为形态语言的英语,词缀体现的主要是其形态构成。而表意语言的汉语,词缀主要体现词的意义和感彩。

参考文献:

[1]Chao,Y.R.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Berkeley:1968.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5

关键词:网络符号 中国手语 象形 会意 形象思维

网络符号是指网民在网络交流中所使用的各种与自然语言相对的非语言符号,以表情符号为主,多是以象形、会意的手法形成。广义的网络语言包括网络符号。中国手语①从造词法来说可分为象形类手语词、指事类手语词、会意类手语词和形声类手语词。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是视觉符号,在表情达意、形成原因及发展前途方面,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有许多相似之处,也有不同的地方。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形成特点之比较

都是视觉符号。人类使用的符号从不同角度可以分出不同的类别。就交际形式来说符号可分为听觉符号、视觉符号和触觉符号。就语言性质的各种表达手段来说,自然语言是典型的听觉符号,盲文是触觉符号,而手语和网络符号是视觉符号,靠视觉来接收和理解。网络符号虽然不是***的语言,但在网络交流中和语言形式互相补充,共同完成表情达意的功能,而手语在国际上已被许多语言学家视为***的语言,这样,在表情达意方面,它们就有一些不同于有声语言的特点,比如形象性强,多用象形、会意等方法创造表达单位。手语符号的创造者主要是聋人,网络符号的创造者则是网民。

都通过象形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象形法网络符号。符号从形式和所指对象的关系上看大致有三种:一是肖似性符号;二是标志性符号,如表示火的烟;三是象征性符号,如语言。网络符号基本上是肖似性符号,即符号形式和它代表的东西有某种程度的相似性或同一性。网络符号的象形是以人们日常口语交际中的非语言形式为基础,是对日常非语言形式的模拟,是一种“似真性”。网络符号象形的实现途径有两种:一种是把标点符号、特殊符号、数字和字母等组合在一起,模拟人或事物的各种表情和特点,通过象形法创造了许多具有感情色彩的符号,以形象、简约、生动地表达网民的思想情感。如:

*-( 闭着眼睛的独眼巨人(希腊神话)

(^@^)幸运的小猪 =^.^=猫咪

--<-<-<@玫瑰花

另一种是***形类符号。这是网络运营商开发的更为形象便捷的网络交际符号,其特点是用卡通形象模仿现实中人的表情、动作或事物,借此传情达意。这又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用事物的形状表示一个名词,如用一个红色的心形***案表示“红心”,红色嘴唇表示“唇”,一个人形的***案嘴角上翘表示“微笑”,嘴角向一方下垂表示“傲慢”,嘴角向两方下垂表示“通过”。二是用***形表示短语的意思,红色的心中间裂开表示“破碎的心”;一朵带有绿叶的红色花骨朵代表“红玫瑰”,红色花骨朵下垂是“凋谢的玫瑰”等。

2.象形法手语词。象形法和会意法是中国汉字的两种造字方法,由东汉的许慎第一次提出。这种创造表情达意单位的基本手段,可用于许多方面。象形法指模拟事物原型的一种方法,象形类手语词就是模仿事物的整体或部分外貌,从而体现出事物的形状、特征,以表达出某种含义。如“雨”字,表达时五指弯曲,模拟下雨的形状;“网”字,两只手掌伸开叠放在一起组成网状***形;“牛”字,蜷起中间三个指头,伸直拇指和小指比画牛头的形状;“椅子”,右手掌竖起,左手弯曲成90度,指尖顶住掌心,模拟出椅子的形状等。

另一类象形手语词是通过聋人的表情直接代表的,不是手势的模拟。如当聋人叙述同高兴、生气、沮丧、哭、笑等感情活动有关的事情时,他们往往只用手势打出事件本身,而表示各种感情的词仅用面部表情表现出来。如说“我很高兴地去公园”,聋人往往只用手势打出“我去公园”,同时脸上呈现出很高兴的表情就行了。

都通过会意来创造符号传情达意。1.会意法网络符号。会意法网络符号可分为键盘类网络符号和***形类网络符号两类。键盘类网络符号中,一类是通过脸谱表情加上表示动作的符号来表示一件事情,如:

y(^_^)y 举双手胜利,“y”是高举的手,“^_^”是一张喜悦的脸。

另一类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如:

{{{(>_

>"

***形类网络符号是通过一幅具体的***形表示一个比较抽象的含义,如用一个头像的嘴巴上贴着封条表示“保守秘密”之意,一个黑框眼镜的头像表示书呆子,两个小qq并肩而立,嘴对着嘴飞吻表示爱情等。

2.会意法手语词。会意法在创造汉字中意指合并几字形为一字形,并把几个字形的意义相加从而形成新意。会意类手语词是通过模仿事物的外形、动作,以引申、借代等方式来表现具体含义。

如手语中的“笔记本电脑”的打法是,双手横伸,掌心相贴,右手打开90°,然后双手前伸,掌心向下,手指弯曲做打字状。“乘公共汽车”的打法是一手轻握拳举在头旁边,前后轻轻摆动,表示乘车时手握拉环的样子。以上说的是有形事物用会意法表示,一些抽象的词语用手语表示,如“中央”,双手搭成“中”字形,一手伸出拇指,坐于另一手掌心上象征居中。“***”双手握拳交叉贴于胸前,然后向两侧用力挥动,并放开五指象征原来双手被镣铐锁住,现在打碎了束缚,争得了自由。“啰嗦”是用一手或双手伸拇指、小指,抵在下颚转动,表示说话多之意。“活泼”双手握拳,在头两侧轻轻晃动,脸上呈活泼状。“长见识”是用双手五指撮合放在眼睛下方,然后张开五指,表示眼界大开之意。“我服了(或我输了)”是用双手五指张开,手背朝外,分别放在胸前,然后外翻,手心朝外,做投降状。

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形成原因比较

网络符号与中国手语都采用象形、会意法创造符号来表情达意,起到了言简意赅、形象生动的特点。分析其形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都是视觉符号,是形象思维的结果。语言和思维有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思维的工具,思维离不开语言,必须在语言材料的基础上进行。对思维的分类虽有不同意见,但都包括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形象思维又叫做感性思维,是与抽象思维相对的一种初级思维方式,它直接对应于事物本身,以反映事物本身特点为基础。形象思维所反映的对象是事物的形象,其表达的工具和手段是能为感官所感知的***形、***像、***式和形象性的符号,具有形象性、非逻辑性、粗略性和想象性等特点。中国古老的象形造字法就是与形象思维紧密相连的。健全的成年人主要是用抽象思维,聋哑人由于听觉损坏,他们通过视觉、触觉等去接收正常人用听觉得到的信息,用手势表达意思,只能表达一些比较形象化的词语,这就逐渐形成了他们形象思维发达、抽象思维滞后的特点,而形象思维的发达又反过来促使他们创造更多的象形性的符号来表达思想。

网络交流的对象虽然大多是正常人,抽象思维发达,但由于网络交流的双方看不到对方的表情,听不到对方的声音,正常的交流手段无法使用。尤其是正常交流中的非语言交际无法实现。而据统计,在信息传递中,非语言交际占55%,这就大大制约了网络交流的效果。此外,还有其他因素制约着网络交流,如许多网民受教育程度偏低,喜好用轻松、简单、形象的表达方法;网络符号产生初期,许多网民在网吧上网,还要考虑费用等因素。这一切促使网民不得不想出一些形象、快捷的符号来代替现实交流中的肢体语言,网络符号应运而生。这种符号是通过想象创造出来的,主要是模拟事物原形,具有形象、粗略和非逻辑性等特点,所以是对形象思维的运用及结果。

都是为了表达需要随机产生的,具有随意性特点。聋人无法学习有声语言,在聋校产生之前,也无法靠学校的方式习得手语,而日常生活又需要和其他聋人及听人交流,交流的需要迫使他们要表达自己,于是根据身边所能了解的事物用手指比画出它们的形状,随机创造出一些表意符号来传情达意。后来人们对其进行了搜集和整理,把它们变成了聋校用来教育聋哑学生的语言材料。

网络的出现是网络语言和网络符号产生的前提和基础,网络语言的特点介于口语和书面语之间。它的实现手段是键盘和屏幕,接近于书面语;它的表达内容通俗明了,接近于口语。它是网民在上网过程中为了表达的需要随机创造并流传开来的一种特殊语言现象,没有网络就不会有网络语言及网络符号。

都受汉民族文化影响。中国手语分为两类:自然手语和手势汉语。手势汉语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一种用于课堂讲授的聋人语言,是聋人和听人交流所用的表达手段,它是依托于汉语的。自然手语是聋人之间交流的手段,虽然它的产生不完全依赖于汉语,但生活在汉文化圈里的聋人,在他们创造手势符号的时候,必然受到汉民族文化的影响。而中国网络符号,除了个别来自其他语言之外,大部分是在汉语的基础上创造并运用的,在其创造和运用的过程中,自然受汉民族文化的影响。

表达范围简单有限。由于这种用象形和会意创造出来的网络符号和手语符号,其形体和意义紧密相连,一些抽象的意义无法用具体的形体来表现。此外,虽然可以用借代法表达一些新意,但可借代的东西有限,一些抽象的意义也无法借代。这样就制约了它们的表意范围,只能局限于一些具体可见的词义之内,许多抽象的含义就无法表达了。

对网络符号和中国手语的展望

网络符号除了键盘符号和***形符号外,最近又出现了一种flash符号,它采取flash动画的形式,现场再现要发出的言语行为,既有音效又有视觉效果,有的还配以文字,表意性强。网络符号正在逐渐向其他非面对面领域扩展(如一些私人信件、日记、留言册,甚至小学生的作文等),成为这些领域言语交际形式的一部分。虽然有这样广阔的前景,但网络符号还不能称为语言,因为每一个符号所表示的意义还没有完全确定,使用主体和使用范围有限,不符合语言符号的特点。

随着聋哑人受教育机会的增加,学习手语的兴趣增长,以及对手语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这些都将推动手语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手语符号的表意性将会更加规范和科学化。现在,许多语言学家已经将手语看做***的语言,不久的将来,手语可能会成为***于有声语言的一种新的语言。

研究意义

本文只是粗浅分析了网络语言和中国手语从形成到表现的异同,许多方面需要进一步的挖掘和研究。比如,既然中国手语和网络语言有这么多相似点,而聋人上网的机会又非常多,那么如何把这两种表达手段有机结合起来,相互吸取有用信息,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课题。

注 释:

①文法手语和自然手语都采用象形法和会意法创造词语,本文不对这两种手语进行区分,统称为中国手语。

参考文献:

1.刘海燕:《网络语言》,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2年版。

2.吕明臣:《网络语言研究》,吉林:吉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3.赵锡安:《中国手语研究》,北京:华夏出版社,1999年版。

4.叶蜚声、徐通锵:《语言学纲要》,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5.胡明扬:《语言学概论》,北京:语文出版社,2000年版。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6

关键词:中日;敬语;异同

一、敬语的定义

敬语[Honorific,respectword],含恭敬口吻的语言,就是指对听话人表示尊敬的语言手段。通过尊人与谦己两种表达手段,来表示对他人的谦恭以及礼貌。敬语体系发达,是汉语与日语语言体系的共同特征,两国敬语间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发展过程中也曾互相影响,有着许多的共通之处。

二、日语敬语的用法

日语的敬语分成:敬他语、自谦语、郑重语和美化语4种。

(1)敬他语,这是为了尊敬对方或者话题人物而使用的描述对方或者话题人物的行为的语言。A名词,表示尊敬的接头词和结尾词,用接头词お(后加和语词)和ご(御)(后加汉语词)接在与对方有关的名词前面,以此表示尊敬。B动词,常见的尊敬语动词和自谦语动词。敬语句形是用固定的句形表示的敬他语。如,お+和语动词(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第一中止形)+になるご(御)+汉语动词(さ变动词词干)+になる。お+和语动词(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第一中止形)+なさる ご(御)+汉语动词(さ变动词词干)+なさる 这里要注意なさる(连用形)+ます时,变成:なさいます,其否定形是:なさいません。请求用なさい或なさいませ。

(2)郑重语,这一类敬语不是对话题人物的尊敬,也不是对自己的自谦,而是用郑重地说话来表示对听话人的尊重。也是表示自己有高雅教养的表现。郑重语的最基本的表现是「です和「ます。其他还有「ござる「まいる「いたす「おる等。

(3)自谦语,这是用自谦的语言描述自己和自己一方的行为动作,用来表示对对方和话题人物的尊敬。自谦句形如お+和语动词(五段动词或一段动词第一中止形)+するご(御)+汉语动词(さ变动词词干)+する。「ここでおれします。“在这里(与您)分手吧。”「では、ご案内しましょう。“那么,我来(给您)领路吧。

(4)美化,并不表示敬意,只是使语言表达显得文雅一些而已 一般都是名词 而且大多是与日常生活有关的词语 常见的美化语有:お茶 お天 お手洗い おトイレ おビル おタバコ お祝い お金 お子 お寺 お花 おみやぎ ご走。

三、汉语敬语使用

敬语伴随汉语发展的整个历程。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敬语以其不同的语言文化形态在人们的日常交际中发挥着重要的表敬功能。敬语是构成文雅谈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展示谈话人风度与魅力必不可少的基本要素之一。主要在以下几个场景使用,

(1)相见道好。人们彼此相见时,开口问候:“您好!”“早上好”。在这里一个词至少向对方传达了三个意思:表示尊重,显示亲切,给予友情。同时也显示了自己三个特点:有教养、有风度、有礼貌。

(2)偏劳道谢。在对方给与帮助、支持、关照,尊重、夸奖之后,最简洁、及时而有效的回应就是由衷地说一声“谢谢”。

(3)托事道请。人生在世,不可能“万事不求人”。有求于他人时,言语中冠以“请”字,会赢得对方理解、支持。

(4)失礼致歉。现代社会,人际接触日益频繁,无论你多么谨慎,也难免有失礼于你的亲友、邻里、同事或其他人的时候。但倘若你在这类事情发生之后能及时真诚地说一声“对不起”,“打扰您了”,就会使对方趋怒的情绪得到缓解。

四、中日敬语的异同

由于中日两国的历史和文化渊源,两国语言和文化既有互相渗透的一面,又有明显区别的一面。中日敬语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较大差异。

首先,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在汉语中,表示第一人称的“我们”被广泛运用于各种场合,但“我们”没有自谦之意。在日语里,第一人称表示自谦之意的词就比较多了。比如表示“我”的“わたくし”,表示“我们”的“わたくしども”。第二人称代词,在汉语中,第二人称的“你们”是不表敬意的,需要表示敬意时,通常使用“您”。在日语里,第二人称表示敬意的词也比较多。比如表示“您”的“あなた”“おたく”,以及复数的“あなたがた”等。第三人称代词,在汉语中,第三人称代词“他她”也是没有敬意的,需要表示尊敬之意时,一般使用“这位”来代替。在日语里,第三人称中表示敬意的词就更多了。

其次,称谓,第一一般称谓,在日语里,对不认识的人,在打招呼或请教对方时,一般说“あの、すみませんが”而没有类似“同志”这样的说法。在知道对方姓氏、职位后,也像汉语一样,在姓氏后加上其从事的职业,或所处的职位名称。第二亲属称谓,日语和汉语的亲属称谓在敬语表达方面有相似之处,但也各具特色。似之处为,即使对方是没有亲属关系的人,也能以亲属称谓敬称。但日语的亲属称谓没有汉语分得细。日语里的亲属称谓有“内外”的分别。在称呼对方时,无论是自己这一方的亲属还是他人的亲属,都可以用敬称,而向外人提起自己的亲属时,都要用自谦的形式以示对外人的尊敬,而涉及到外人的亲属时,则要用尊敬的形式来表达敬意。

最后,词汇,汉语主要通过词汇来表达敬意,常用的有“请”、“特意”、“特地”,还有用接头词来表现的如“贵”、“令”,以及通过“请允许我”这样的句型来表达谦恭之意。 日语拥有比汉语多的敬语词汇,比如“いう”这个词,如果用在自己或者属于自己这一边的人身上,则用表示谦恭的“もうしあげる”,如果用在形容他人说话时,则用表示尊敬的“おっしゃる”。类似的还有表示吃饭的“たべる”“いただく”“ めしあがる”等。

参考文献:

[1]佐藤亨.汉日敬语的比较分析[D].山东大学.2006年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7

关键词: 英汉 数字 模糊语义

一、引言

人类语言中存在着数量众多的模糊性词汇或表述,用以表达一些灵活的不明确的意义。一个很普遍的例子就是表示时间的词汇。根据Channell 1994年所做的实验,大多数受试者并不清楚两个数字区间的界限。比如对“six or seven hours”的理解,有百分之八十的受试者认为是多于七小时,而百分之四十二的人认为是少于六小时,因此很难界定它的具体时间,即这一表述具有模糊性(Channell,1994)。此外,一些表示年龄的词汇,像childhood,youth,old等,其意义也没有一个确切的界限,一百个人可能会有一百种不同的理解。

作为观念和符号的结合,数字的基本功能是计算,毫厘分明、精确严谨,是实数;还可以表示事物的数量或顺序。但在人类日常生活的语言世界里,数字在文化语境的影响和制约下,已不仅仅只是人们印象中的表示精确数量和顺序的符号。实际上数字已失去其精确的指称意义,向模糊语义转化,表示非精确的数量、不确定的概念,以及作为一种修辞手段等。

尽管东西方对数字的文化观念有所不同,但对数字模糊语义的修辞功能的理解大体上是相同的,本文将主要探讨如下三种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表现形式。

二、英汉数字模糊语义

(一)数字本身具有模糊含义

英汉语中很多数字除了可表示精确数目外,还具有模糊性,表示非精确的数量,或极言其“多”,或极言其“少”,但究竟多或少到什么程度则是指代不清的。

汉语中“三”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通常引申为数量多或次数多,比如“三番两次”、“三令五申”、“三思而后行”。在这里“三”是泛化的虚数,与其所代表的精确数目无关,而表示笼统的、无须言明或无法言明的多数。

请看下面的例子:

1)一日不见如隔三秋:a short separation seems like a very long one.

2)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The wisdom of the masses exceeds that of the wisest individual.

英语中则有“Where three know it,all know it.”的表达,意指“三人知,天下晓”;“by twos and threes”可译为“三三两两地”,其用法与汉语用法有异曲同工之妙。

和“三”一样,“七”在英语中也常指“多”的意思,如:

1)A fool can ask more questions than seven wise men can answer.(一愚发问,七智结舌。)

2)in the seventh heaven(极其幸福快乐)

3)Keep a thing seven years and you’ll find a use of it.

如果不了解数字的模糊表义功能,很可能会轻易将例3理解为“东西存放七年,总会派上用场”。但其实“seven”在这里并不是表示实际意义的数目,而是表示一个不确定的、含糊的数目,可译为“东西放着,总会派上用场”。汉语里此种用法不多,但我们也常听说“七年之痒”以及“七尺男儿”等表达。同样,这里的数字也是起着模糊表义功能,而非指代严谨的数目。

“九”在汉语中多表示“多数或无限”的模糊概念。如“九死一生”,表示多次接近死亡;“九牛一毛”,表示极多数中的极少数;“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形容天之高远。在英语中“nine”也表示多的意思。如“A cat has nine lives.”(猫有九命),“nine”在这里是虚指,比喻猫的生命力很强;“A nine-day wonder”指“昙花一现”或只引起人们短暂注意的人事物。

通过数字表达模糊语义或概念,可使语言凝练生动、生辉添色,达到言简意赅的效果。

(二)相邻数字传递模糊语义

当几个相邻或近邻数字并列使用时,数字本身的精确含义也会表现出模糊性。

宋朝理学家邵雍(邵康节)在他的《蒙学诗》里巧妙运用1到10这几个数字,传递给我们安静、清新的意境,但它们并不表达任何精确的含义。

1)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2)我还要待十天、半个月。(I am going to remain ten or fifteen days.)

英语中,当两个数字中间加了“and”,“or”或其他一些词的时候,比如“one or two days”,“eighty or a hundred people”,“two by four(微不足道的)”,还有“three score years and ten(一辈子)”都表达模糊语义。

3)They are still at sixes and sevens about this question.(对这个问题,他们还是七嘴八舌地争论不休。)

4)那大王已有七八分醉了,呵呵大笑……(《水浒》第5回)

The bandit chief was almost drunk and laughingly replied...

从字面来看,“七八分”指的是百分之七十或八十,但Jackson选择使用“almost”来翻译却表述得更精确易懂,很明显他深谙模糊数字表达的精髓。但赛珍珠在下文中对“三回五次”的翻译却有待商榷。

5)三回五次,留得宋江,就山寨里吃了一日酒。(《水浒》第36回)

Three times and five times,they did try to stay Sung Chiang and so he feasted for a day in the lair...

比较而言,若将“三回五次”翻译成“several times/ over and over again/ time and time again”这样的模糊表达会更自然更精确。

(三)整数目词表达模糊含义

汉语中有许多四字成语或俗语常由整数目词:“十,百,千,万”构成,这些数目词在成语中却失去了原始数量意义。其语义具有模糊性,以极言其数目之多,程度之深,尤其在文学作品中对这些数字的巧妙运用会增强语势,使表达更加生动,也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如:

1)十全十美(to be perfect in every aspect)

2)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Of all the trades and professions in the world,each produces its own topmost master.)

3)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A hundred mountains and no birds,A thousand paths without a foot print.)

英语中整数目词同样也可以用于夸张、比喻等辞格,表达模糊概念。但由于受不同的历史文化、社会习俗、等因素的影响,这种模糊数词与汉语中的不尽相同。

1)Thanks.

Thanks a million.

2)There were many things to do. 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There were a thousand things to do. And we only had three weeks left.

3)Hamlet:I loved Ophelia,forty thousand brothers could not,with all their quantity of love,make up my sum.(我爱Ophelia,即使四万个人把他们的爱加起来,也抵不上我对她的爱情。)

从模糊数字的使用频率看,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汉语中“十”、“千”、“万”用得最多,而英语中“ten”、“hundred”、“thousand”、“million”则极为常用。再有就是西方人往往在整百整千的数目上加个尾数“one”,以言其多,具有模糊性。如:one hundred and one thanks(十分/万分感激),a thousand and one ways(千方百计)。但这些差别并不影响模糊数字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及其修辞功能。

三、结语

综上所述,模糊数字作为汉英模糊语言中一个特殊的领域,在修辞方面它们比精确数字有更丰富的表现力。模糊语义的数字都不再是表示具体数目的实数,而成为表示模糊语义的虚数,表达了新的含义,泛言其数量之多、程度之大、范围之广、时间之长、距离之远等概念。正是数字语义的模糊性启发读者联想,有着渲染气氛、增强语势的修辞作用。而英汉两个民族各自不同的数字习惯表达法起到了异曲同工之效,显示出浓厚的民族文化特征。

参考文献:

[1]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2]孙静,秦莉.试析英汉数字语义模糊性的美学特质――格式塔―美学视角[J].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5,12(6).

[3]伍铁平.模糊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徐宜良.英汉数字模糊语义的对比研究[J].语言应用研究,2007,(3).

[5]Jackson,J.H.译.水浒传[M].Shanghai Commercial Press:Shanghai,1937.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8

关键词:柳州方言 得 用法

柳州市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的中北部,市辖6县4区。柳州方言在《中国语言地***集》中归属西南官话桂柳片。

柳州方言中的“得”读作[t31]。“得”在柳州方言中的用法主要有四种,可以作动词、动相补语、助动词和补语标记。不同用法的“得”在柳州方言中的读音一致。

一、动词“得”的用法

动词“得”表示“得到”“获得”的意思。柳州方言中动词“得”的用法与普通话中动词“得”的用法同中有异。相同的是动词“得”后都可以带上名词性宾语。如:

(1)你得东西没有?

(2)我们去柳城得了好多桔子回来。

有时宾语部分可以省略不说,直接用动词“得”。如“刚才发试卷,你得了没有?”“得了。”问句和答句中的“得”都省略宾语“试卷”。

与普通话中动词“得”用法不同的是,柳州方言中动词“得”后还可以带谓词性的宾语。如:

(3)去年我得上大学了。

(4)他得当兵了。

这里的动词“得”主要表示自己的心愿得以实现,或者说得到某种机会。比如:例(3)是说话人自豪地告诉别人自己去年上大学了。例(4)是说他当兵的愿望得以实现了。动词“得”后带谓词性宾语的情况一般用于表述已经发生的事情,即已然事件。

二、动相补语“得”的用法

动相补语“得”表示动作的完成,语义上相当于“好、到、完”等。“得”作补语,用于说明前一动作的结果。如:

(5)老百姓把竹子砍得以后摆成竹筏。

(6) 驾照领得了。

(7)读得两年书回来再工作。

例(5)句中的“得”相当于“好”的意思。例(6)句中的“得”相当于“到”的意思。例(7)句中的“得”相当于“完”的意思。句中“得”的实义还比较明显,并不是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从结构形式上看“V得”可以带宾语也可以不带宾语,宾语可以是名词也可以是数量名短语。因为动相补语“得”表示动作的完成,对比之前情况发生了变化,所以动相补语“得”所在的陈述句末尾大多可以带上表示新情况出现的语气词“了”。

(8)论文我才写得几句。

例(8)中“得”表示“完”的语义相对较弱,我们可以用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了”去替换“得”,语义基本不变。这说明在柳州方言中,动相补语“得”有进一步语法化为动态助词“了”的可能。由于柳州方言中已有发展成熟的表示完成态的动态助词“了”,而且使用频率和范围都比较广,因此,柳州方言中动相补语“得”进一步发展成为表完成态的动态助词的可能性不太大。

在日常交际中,为了使语言表达更加简洁,有时候补语“得”前的动词可以省略。比如:

(9)(问)你得了没有?(答)得了,得了。

(10)你得没有,车子马上要走了啵。

例(9)是问做什么事情做好了没有。比如收拾东西,“你得了没有?”就是问你收拾好东西了没有。“得了,得了。”则是回答“收好了,收好了”。例(10)“得”后的“了”可要可不要,表义上没有区别。

三、助动词“得”的用法

柳州方言中,助动词“得”可以表示普通话中“能、能够”、“允许、许可”的意思。表示“能够”的意思,结构一般为“V得”,常常与副词“还”在一起搭配使用。如:

(11)香蕉还放得几天。

(12)蚂蟥听没得水响。

例(11)是说香蕉还比较新鲜还能够放几天。动词V以单音节动词居多。否定式是在“V得”中间加上“没”变为“V没得”,如例(12)。

表示“允许、许可”的意思,结构一般为“得V”,用于表述将然事件,也就是动作V在说话这会儿还没有实现,一旦满足了某种客观条件就可以发生。

(13)(会开完了)得走了啵!

(14)我哏子这样做,得咩?得。

例(13)是说原先受到开会纪律的制约不能离开,但是会议结束,受制约的因素不存在了,可以走了。例(14)疑问句中“得”表示“许可、可以”的意思,可以用于是非问也可以用于反复问。肯定回答是“得”,否定回答是“没得”,相当于普通话中的“不可以,不行”。

在普通话中,“得”一般不能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可能义。虽然在普通话中我们会见到“不得入内”“不得有误”之类表示否定的“不得V”形式,但是从“不得”的表义来看,通常不是表示可能,而是表示禁止,并且带有较强的文言色彩。柳州方言中“得”作为助动词放在动词之前表示可能义的用法其实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了。如:

(14)先为之极,又焉得立?(《左传・闵公二年》)

东汉时期,表示可能的“得”字开始用于动词之后。唐宋时期,“得”紧接动词之后表示可能的用法就相当普遍了,由以前的主要用在动词之前变为主要用在动词之后。由此可见,柳州方言中表示可能的“得V”的用法有可能是先秦用法的遗留。在语言发展过程中,柳州方言也受到了唐宋时期表示可能的“V得”的影响。柳州方言中表示可能义既可以用“得V”也可以用“V得”,只不过柳州方言对“得V”和“V得”的使用做了一个语义上的分工,表示“能、能够”的用“V得”,表示“允许、许可”的用“得V”,这样就形成了一种互补分布。

四、补语标记“得”的用法

柳州方言中“得”做补语标记的用法跟普通话中的补语标记“得”用法一致。可以放在动词和状态补语、可能补语、程度补语之间。

(一)状态补语

(15)他家吃得咸,我家吃得淡。

(16)衣服穿得烂去。

(二)可能补语

(17)拿得动。

(18)咬得动。

柳州方言中,可能补语的否定形式就是将结构中的“得”换成“没”就可以了。比如“拿没动”“咬没动”“提没起”“跑没远”“读没下去”。

(三)程度补语

柳州方言中的程度补语比较少。在日常会话中,柳州人大多会借助状态补语的描述来表达程度。

柳州方言中,有些含有“得”的同一结构形式可以有多种语义理解。比如下列一组结构:“吃得――得吃”。

“吃得1”表示某一事物客观上能够食用,也就是“可以吃”,比如“桌上的饭吃得”。主语一般是受事。“吃得2”表示某人主观上具备某一超常能力,也就是“能吃”,如“他算吃得了”,说明他的食量大。主语一般是施事。“吃得3”表示某一食物值得吃,比如“这家螺蛳粉还吃得啵”。 结构“吃得了”和“吃得饭了”中的“吃得”表示“吃完了”的意思。

“得吃1”表示客观条件允许“可以吃了”,存在情况前后的改变,比如“粽子现在得吃了啵。”意思是粽子现在煮好了,可以吃了。用于表述将然事件。“得吃2”表示获得了某一机会,比如“我昨天得吃了块芝士蛋糕。”用于表述已然事件。

类似结构的还有“洗得――得洗”、“穿得――得穿”、“改得――得改”等。

另外“得了”在柳州方言中也有好几种理解,比如:“把这个吃完得了。”中的“得了”表示“算了”,表达一种勉强同意的意思。“得了,得了,没讲哏这么多。”中的“得了”用于结束谈话。“你得了没有?”“得了,得了。”“得了”表示事情做好了、做完了。

参考文献

[1]刘村汉.柳州方言词典[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

[2]吕叔湘.现代汉语八百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3]张华文.昆明方言“得”字用法[J].方言,1991(2).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9

关键词:方言;语法特征;构词法;程度表达形式

中***分类号:H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4)01-0000-01

词是一定的语音形式跟一定的意义相结合,并且可以***运用的最小的语言单位,对于词而言,它是语言系统中最重要的单位之一,因此,在构词法上也具有多种类型,在光山方言中,“子”尾、重叠都是较有特色的构词法。

一.构词法

(一)“子”尾

在光山县方言的语素后加“子”尾构词是光山方言的一个特征,加上“子”尾后读音常常较轻,在表示人的时候,往往有一种轻视和看不起的意味在里面,在指物的时候,则与普通话中的词尾表示的感彩相同,往往是中性词。如:

表人时:傻子 呆子 二流子 半吊子 痞子 瞎子 聋子

表物时:桌子 椅子 凳子 刀子 板子 筷子 苍蝇子

透过例子我们不难看出,表人时的傻子、呆子、半吊子(也是傻子的一种),往往带有一种蔑视的感彩在其中,而表物时的桌子、凳子、苍蝇子则跟普通话中的词尾表示的感彩相同,往往不带任何感彩,是一种中性词。

(二)重叠

在现代汉语中,重叠词往往是指由词根重叠而成的词,这类词往往只是为了满足音节上的需要,并没有产生附加语法意义,属于语法上的重叠(构形)变化,没有产生新词。在光山方言中,往往也用这种重叠的语法形式来表达程度的加深和情感的变化。

在光山方言词的重叠中,名词、动词、形容词、拟声词都有重叠的现象,但归结起来,这些重叠现象大都是表示程度的加深或感情的变化,如在表示程度加深方面:

A 走――走走玩――玩玩蹦――蹦蹦

B 直蹦直蹦 直写直写 直哭直哭 直跑直跑

C 尖尖的 厚厚的 白白的 笨笨的 饱饱的

D 白茫茫 轻飘飘 圆滚滚 黑抹抹 胖乎乎

在上述的4组例子中,我们对其稍作分析便可以发现,这些词的重叠在一定程度上都表示了程度的加深,如走,单独使用的时候只是表示行走,走路,但是在重叠以后,走路的意味被加重了,此外还有直写直写,强调了写的程度,比单独的使用一个写要强烈的多。

二、程度的表达形式

任何一种语言,都具有一定的表达形式,汉语也不例外,汉语的表达形式包含多种,在词汇、语法甚至是句子中都常常有体现,在本文中,我们选取的是光山方言在句法上几种具有特色的程度表达形式。

(一)用程度副词来表达程度

1.老

老与我们普通话中的常用用法有所不同,在普通话中,老常常与名词搭配,如老人、老头等,在光山方言中,老作为一个表示程度的程度副词,常常起到了修饰作用。如:老长 老远 老重 老大(形容很大) 老低 老笨 老傻 老轻 老呆 老热

在光山方言中,这种用“老”来修饰和限制的词还有很多,它们往往都是表达程度较重,比较的成分较多,如“老远”其实就是相当于我们普通话中的很远很远,它的使用往往都是在日常交际中,使用的时候也很少带有感彩,大部分都只是用来单一的修饰程度,一般为中性词。此外还有一部分人除了使用“老”以外,还在使用“多”,这里的“多”与我们平时在普通话里使用的并不一样,在普通话中,我们常常把“多”与“少”相对,在光山方言中,“多”往往也是用来修饰的一个程度副词,如:

(1)你知道从这到那有多远吧!

(2)老李在单位多吃得开!

在这两个句子中,“多远”、“多吃得开”与我们常说的意思不同,此处的“多”可以翻译成“很”,往往表示“很远”、“很大”,这时候“多”的用法跟“老”的用法大致相似,都是用来修饰的程度副词,且往往都表示的是中性词。

2.很

副词往往用来限制、修饰动词、形容词性词语,表示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程度副词“很”在普通话中往往也是表示修饰和限制的作用,在光山方言中,“很”也可以和普通话一样作状语和补语来表达程度。如:

(1)很好 很漂亮 很喜欢 很劳累

(2)好得很 美得很 快得很 慢得很

在光山方言中,第一类的用法往往都是用在书面语中,第二类往往用在口头语中,不仅仅是单音节,双音节也可以用,在动词后面往往还可以接宾语,如:烦人得很 干净得很 好瞧得很 放心得很 能耐得很

除了此种用法,“很”还能放在一些单音节或双音节形容词或一些形容词性的词组后面,表示达到了很高的程度或程度过头。如:

大很了 小很了 少很了 咸很了 早很了

客气很 老实很 高兴很 勤快很 干净很

在这两组例子中,第一组例子表示程度超过了一定的限度,比一般的“很大”“很少”程度还要高,如“咸很了”往往就表示的是比一般的咸要多很多,此外,这种用法,往往必须要和“了”搭配使用,不然是不成立的。在第二组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组可以看成是上面补充结构的一种省略形式,但是它的后面就不一定非要加上“了”来表示程度。

(二)用特定的结构来表示程度

1.XX要命

“XX要命”与“XX死了”的使用用法有些类似,二者都表示对修饰词程度的加重,但是“XX死了”在与形容词或者动词相搭配的时候中间往往可以不加“得”,但是在“XX要命”的使用过程中,往往都需要在“XX”后面加上一个“得”来表示程度的加深。如:

多得要命 美得要命 感谢得要命 爱得要命 苦得要命

忙得要命 少得要命 坏得要命 多得要命 蠢得要命

在这些词中,只有跟“得”连用才符合日常使用规律,来表达相应的情感和程度的加深。

“XX要命”与“XX要死”在与用上往往有一些细微的差别,在我们的日常使用中“XX要命”可以表示否定的评价也可以表示肯定的评价,而“XX要死”在很多情况下表示的是一种否定的主观评价,前面的动词和形容词往往也是表示贬义。此外,“死”在表示程度的时候还可以直接修饰形容词,构成“死+X”形式。如:死重 死懒 死犟 死冷 死笨

2.XX多了

“XX多了”,往往也是用来修饰程度的程度副词,“多了”往往在修饰的过程中表示所修饰的内容比之前的要好很多,与之前的单独一个“多”来修饰还是有区别的,“XX”多了在修饰的过程中“XX”大部分是形容词,动词和其他类型的词较少,如当“XX”为形容词时,如:好多了 优秀多了 大方多了 聪明多了 勇敢多了 伟大多了 少多了

这类词在修饰的时候,放在句子使用时往往都含有一种比较的成分在其中,如“你比她好看多了。”往往就是对说话人所说的对象进行比较,从而得出的一个程度较之前或被比较对象较深的结论。

对于任何一种方言来说,它都必然会有区别于普通话的特点,而光山方言也不例外,在对其进行简单地分析之后,其语言特色更加突出,在语法上的一些特征也为大家所了解,这对光山方言的发展和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对我们更进一步地了解方言及其语法特征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 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增订四版,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2] 李宇明.论词语重叠的意义[J].世界汉语教学,1996,(1).

[3] 汪国胜.湖北大冶方言的语缀[J].方言,1993,(3).

表示人多的成语篇10

【关键词】体态语 成语 文化

一、引言

起源于西方的体态语言学研究在我国越来越受重视。体态语(body language)又称身势语、肢体语言、形体语言,是非语言交际的一种形式,它是通过人们交际时的姿态、动作、表情及相隔的距离等来传达信息的。与有声语言相比,体态语更具有人类共通性的一面,但往往又带有十分明显的民族、文化的特征,尤其是当许多形体动作渐渐成了特定的程式化的规则之后,更能反映出它们所处的社会文化背景。各语言中都存在大量的反映人们身体动作、面部表情、服饰容貌的表达法,这些描绘体态语的表达法由于其生动形象而往往能在语言中固定下来,渐渐地转化为成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本文拟对它们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它们的异同点及其反映的文化内涵。

二、从非语言交流手段的普遍性分析相似性

非语言交流手段的普遍性,即其为世界上绝大多数民族所接受和具有相同理解的国际性。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面部表情,作为表达情感的交流手段,基本上是相同的。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丰富多彩、生动活泼,为各类文章增色不少。在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可以找到反映各类体态动作的成语。如反映面部表情的,在英语中有(pull)a long face(形容忧郁的面孔),grin from ear to ear(咧嘴大笑);汉语中有“愁眉苦脸,和颜悦色,嘻皮笑脸”等。又如反映手部动作的,英语中有hand in hand(手拉手),heavy-handed(笨手笨脚),give someone a hand(帮助别人);汉语中有“毛手毛脚、手舞足蹈、手忙脚乱”等。

由于生活环境中存在许多相似之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也会有许多共同的经历,不同的语言中自然有相似的表达来反映人们生活环境和经历的相似之处。在汉语里有“马脸、好斗的公鸡、母老虎”等说法,英语中也同样有horse-faced、fighting cock、tigress,且它们所表达的含义几乎一致。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也是如此,遇到开心的事,英语说crack a smile,汉语是“绽开笑容”,两者是十分相像,burst one’s sides与“笑破肚皮”反映了人们对异常可笑之事的反应十分相似。

以上所讨论的是英汉语中体态动作有关的成语的相同或类似的一面,但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说,它们更多的是反映出不同文化的种种差异,我们的所有动作,如果有意义,就是习得的,既然是习得的,就自然不可避免地打上文化的烙印。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正是人们在劳动实践和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提炼出来的思想结晶,是人们对体态语所表达的信息的高度抽象概括,它就像一面镜子,可以鲜明的折射出语言的使用者所赋予它的民族的、文化的特征。

三、从非语言交流手段的非普遍性分析差异性

非语言交流手段更经常地表现为非普遍性。英汉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在较大程度上表现出两种文化的差异,主要是在生活习惯、宗教文化、生活环境各个方面,同时表现在不同的思维方式上。下面,笔者将从来源、内容、结构等方面对英汉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所表现出的差异进行分析。

1.从来源上看,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主要涉及宗教、文学、风俗习惯等方面。英语文化受基督教影响很深,成语中最典型的手势便是cross one’s heart(在胸口划十字发誓),以及cross one’s fingers or keep one’s fingers crossed(将食指与中指交叉以祈求好运),两者均来源于基督教传统的划十字方式,而在中国,佛教的影响则远远超过了其他宗教,于是汉语中有“菩萨低眉,金刚怒目,拈花一笑,五体投地”等成语,同样表示祈求好运或发誓,汉语中的成语有“双手合十,指天发誓或对天发誓”。

英汉语中都有相当数量的成语来源于神话传说或文学作品,如英文里形容人咧着嘴傻笑的样子是to grin like a cheshire cat,直译为“像柴郡猫一样的笑”,源自lewis carroll的alice’s adventure in wonderland;汉语中也有很多描写体态动作的成语来源于诗歌、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作品,比如“三緘其口”(语出《太公金》“故金人三緘其口,慎言语也。”)等等。

从体态语往往可以看出各民族的传统习惯。据说,昔日在美国海***里,为了检验一个水兵是否喝醉,常用粉笔在甲板上画条直线,让水兵沿直线走,能笔直走说明没醉,走起来东倒西歪表示醉了,人们把这种走粉笔线的方法称作to walk the chalk(line),表示笔直地走,或转义为循规蹈矩;汉语中“拱手听命、叩头如泥、打躬作揖”等成语也体现了一些汉民族的传统礼节,还有像“龙马精神、龙眉凤目、龙行虎步”等成语也反映了汉文化一些特有的概念:龙、凤等。

2.从内容上看,体态语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不表达意义的,如点头表示同意,摇头表示否定;一种是表示感谢的,如“涕泗交流”表示愤怒,“膛目结舌”表示惊讶。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汉语成语中出现的表示感情的体态动作较多,且往往表现一种情感有多种体态动作,如表现惊讶的“大惊失色、目瞪口呆、膛目结舌、面如土色”等,表示愤怒的“怒发冲冠、愤然作色、横眉怒目”等。英语成语中表现感情的也不少,但相比而言,表达意义的体态语比汉语成语要多一些。如:act out(比手划脚表达之),close/shut one’s eyes(闭目不见,刻意忽略),cool one’s heels(苦苦等待)等等。

3.从结构形式来看,英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长短不一,不像汉语那样排列整齐规则,汉语成语往往非常注重平仄押韵,念起来朗朗上口,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更是如此,如表示满足高兴的“眉开眼笑、扬眉吐气、展眉舒目”,表示吃惊、羞愧的“目瞪口呆、面红耳赤、愁眉苦脸”,还有描写形体动作的“指手画脚、眼疾手快、蹑手蹑脚”等等,这种差别反映了英汉两种语言结构的不同,除了语言本身的因素之外,我们也可以看出不同的思维方式的影响。汉语中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比较注重动作或表情的整体综合效应,在表达某种情感时,常常是几个体态动作同时出现;而英语里则很少有两个以上的体态动作同时出现的成语,这一点可以说与两种文化所体现的不同的思维方式特征也是相符的。中国式的思维模式强调辩证思维,以整体性为基点,偏向把事物作为有机整体进行统一的直觉的综合,汉语成语以不同身体部位的体态动作同时出现来强调整体效果是符合这一思维方式的。而西方思维方式则以个性为基点,观察事物采用焦点视方式,所以,英语成语多以单一部分的单个动作为准,强调突出重点。

本文对英汉语中体态动作有关的成语进行了对比分析,从中可以看出不同的民族在用体态来传情达意方面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但也存在许多不同的地方,这些相同或不同之处在描述体态动作的成语中均有反映;造成差异的原因除了语言本身的因素之处,还与民族的文化传统及思维方式均有关联。通过对比分析,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英汉语中英汉民族文化、传统、思维模式各方面的异同点,这对于我们学习、掌握英语和更好地与英语文化的民族进行跨文化交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表示人多的成语10篇

学习

美丽邂逅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美丽邂逅10篇,内容包括美丽的邂逅短文,美丽邂逅歌曲。我一直认为自己早已把感情封存,可当你爱的温暖拂过我心底的冰点才发现自己手中仍握着情感的尾巴。当你把爱的温暖洒满我整个世界,用你那暖暖的情怀唤醒沉睡中的我,心灵深处

学习

柳永雨霖铃10篇

阅读(21)

本文为您介绍柳永雨霖铃10篇,内容包括柳永雨霖铃被誉为千古绝唱,柳永雨霖铃最出名的一句。北宋词至柳永而一变,成为慢词的大家,开启了宋词新天地。前代的词,基本都是令词,而柳永所写,则多是慢词长调,善于化时曲为新声。柳永创作了大量篇幅较长

学习

赞美父亲的诗句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赞美父亲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父亲节赞美父亲的诗句,赞美父亲是最基层清官的诗句。3、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4、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人类灵魂的工程师。5、教师的春风,日日沐我心。6、一位好老师,胜过万卷书。

学习

威尼斯之旅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威尼斯之旅10篇,内容包括威尼斯之旅原声,威尼斯之旅电影。一个人漫步在威尼斯的大街小巷,欣赏沿途的特殊风光。一座城,仿佛浓缩了整个欧洲的味道,文艺复兴,旅游胜地,经济中心,一系列能够形容一座城市价值的词语都可以应用到这座古

学习

田林四小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田林四小10篇,内容包括百色田林四小,田林四小。坚持生态优先、适地适树、奖惩并重三个原则,同时各村自选地块必须栽植成片林30亩(树种不限)。同时以一道、三河、三片、六小区为重点(一道即330省道及乡村道路完成植树任务4.4万株

学习

列夫托尔斯泰穷人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列夫托尔斯泰穷人10篇,内容包括列夫托尔斯泰的穷人的时代背景,列夫托尔斯泰写穷人的历史背景。“恩。”渔夫的眉头皱成了“川”字,“上帝保佑我们,我们一定得熬过去的!别担心,以后再勤快些吧。”渔夫一边说,一边在胸前画着十字。

学习

给女朋友的留言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给女朋友的留言10篇,内容包括给女朋友的留言文案,女朋友留言暖心句子。3、我知道你还是爱我的,给我一次机会同时也给自己一次机会。给我一次补偿你的机会好吗?4、你还是不肯相信我,我已经努力了,让你相信我,但是,我真的很失败。得

学习

龙之传人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龙之传人10篇,内容包括龙的传人电影,龙传人的美文。有了这一次的巨动,人类非常不安,朝庭那类也在侧查此事,就是没有结果,几天之后也就放手不管,随便编了个理由敷衍人民,人民也就不再多问,一切就顺其自然,后来果然也没有什么事再发生

学习

热血教师电影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热血教师电影10篇,内容包括励志电影热血教师,热血教师电影合集解说。南风与北风都想让行人脱掉大衣,采取的方法不同而收到的效果也很不同。故事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亲切的语言、耐心的态度、真诚的关怀远比责骂与惩罚要好

学习

科技书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书10篇,内容包括科技书籍摘抄,科技书内容简介。二地方高校***书馆纸质科技期刊资源现状纸质期刊的特点,是通过文字传播最新信息,其周转快、内容广泛、新颖,发行与影响面广,能及时反映国内外科学技术的新成果、新动向。其作

学习

尽志无悔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尽志无悔10篇,内容包括尽志而无悔原文,尽志无悔对应的观点。碧海里不留一朵浪花,但我已游过,终无悔。在中华上下五千年中,有多少英雄一生努力,可是依然没有得到成功的倾慕,但他们依然向着他们的梦,奋斗努力,至死不放弃。为的只是一

学习

找骆驼10篇

阅读(39)

本文为您介绍找骆驼10篇,内容包括找骆驼范文,找骆驼文章大意。我好像听明白了,这么多年来我们依旧还不是可以不断找到水源的骆驼。反观,日本新一代球员已经是天生的一群骆驼了,曼联队签下个把亚洲籍球员不算惊奇,令我们感慨的是,弗爵爷不单是

学习

今晚月亮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今晚月亮10篇,内容包括今晚月亮更圆,发今晚月亮的文案。月光是洒在地上的可是不知用什么方法才能收藏所以,借着皎洁的月来做照明器又不知如何才能记下些不朽的篇章因为人的才能不能用斗量我就这点皮囊

学习

比尾巴课件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比尾巴课件10篇,内容包括比尾巴课文导入课件,比尾巴公开课一等奖课件。认识“比、尾”等11个生字和提手旁、八字头2个偏旁;会写“长、比”等4个字和竖提1个笔画。2.朗读课文,读好问句的语气。背诵课文。3.模仿课文一问一答的

学习

祝福成语大全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祝福成语大全10篇,内容包括十句祝福成语大全,祝福成语大全集。2、喜鹊喳喳喜事来,金榜题名遂心愿。父母亲人笑开颜,山窝飞出凤凰来。不负多年苦读书,认真思考填志愿。祝你宏***得大展,锦绣前程在眼前!3、【多年的寒窗苦读,终于赢

学习

成语文化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成语文化10篇,内容包括成语文化分类集锦,成语文化小知识大全。(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安徽淮南232001)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累积和沉淀,包罗万象,蕴涵丰富。高中语文课本上说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看上去,一条小小的成语

学习

关于秋天的成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天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关于秋天的成语及句子,秋天的成语四字成语。秋风瑟瑟、层林尽染、果实累累、秋收冬藏、秋雨绵绵、落叶知秋一日三秋、雁过留声、秋风送爽、春秋鼎盛、春去秋来、金风送爽秋风习习、秋阳杲杲、北

学习

水的成语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水什么多成语,水相关的成语。3、悬河泻水: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4、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

学习

形容高兴的成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高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十分高兴的成语,形容高兴的成语二年级。3、酒酣耳热: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4、心痒难挠: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5、怫然不悦: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6、欣喜若狂:欣

学习

虎字开头的吉祥成语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虎字开头的吉祥成语10篇,内容包括虎字开头的成语大全100个,虎字词开头的吉祥成语。送你虎年第一场雨:早晨是细雨,先把福气淋。上午是小雨,浪漫添喜气。中午是大雨,祝福很密集。傍晚是暴雨,年薪马上提。最后下冰雹,原来是红包。虎

学习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桃花源记中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桃花源记的成语有哪些,桃花源记中的成语及意义。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指的是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

学习

根据意思写成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根据意思写成语10篇,内容包括根据意思写成语非常有趣的练习,根据意思写成语的诀窍。读后续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已经给出的前文,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和提示将文章补充完整。读后续写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输入信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