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文化10篇

成语文化篇1

成语与文化

李***华

(安徽省淮南第一中学 安徽淮南 232001)

 

成语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文化的累积和沉淀,包罗万象,蕴涵丰富。高中语文课本上说成语是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看上去,一条小小的成语轻于鸿毛,实际上,挖掘成语背后的中华文化却是重于泰山。通过成语,我们可以以小见大,可以管窥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感受传统文化的点点滴滴。

一、成语中的民族精神

文化是一个范围极广的概念,成语中所包涵的中华文化也绝非三言两语就能说个一清二楚。下面我们选择几个角度,略作探究。

首先,成语中包含着我们的民族精神。例如:光明磊落、刚正不阿、舍生取义、大公无私、持之以恒、锲而不舍、澹泊明志、一清二白等等。表现中华民族崇高精神、美好品质的成语数不胜数,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成语,看到我们民族延续了几千年的正直和善良、勤劳和勇敢。我们要学习成语,我们更要继承成语中所折射出的先辈们的精神和气节。

二、成语中的礼仪习俗

除了传承不息的民族精神,我们中国还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我们也可以从成语中看到中国古人的礼仪习俗。例如八拜之交、明媒正娶、火树银花、披麻戴孝这几个成语。

八拜之交,指异姓结为兄弟或姊妹。俗称拜把子。这个成语可以看到古人朋友相交的一种礼节。(八拜,古代世交子弟谒见长辈的礼节。)

明媒正娶,旧指经媒人和父母商定,以传统形式迎娶的婚姻。这个成语中我们可以看到古代的婚姻习俗,一定要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自由恋爱、私定终生是不合礼仪不被认可的。(明,光明正大;正,合乎当时礼仪。)

火树银花,形容灯光和焰火绚丽灿烂,多指元宵节晚上的灯市。从唐代起,我国就有元宵节夜晚观灯的习俗,火树银花这个成语正是这样一个古老习俗的见证。(火树,缀满灯彩而火红的树;银花,闪闪发光的银白色的花形灯盏。)

披麻戴孝,旧俗子孙为直系尊亲或臣子为君主服重孝,要穿粗麻布服,腰系麻绳等。这里面体现的是中国古代的丧葬习俗。

三、成语中的衣食住行

礼仪习俗和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而古人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在成语中也处处有所体现。例如布衣黔首、纨绔子弟、粗茶淡饭、酒足饭饱、登堂入室、钩心斗角、车水马龙、同舟共济这几条成语。

四、成语中的科学技术

也许有人会觉得衣食住行太平常太普通了,那么,你也可以试着从成语中了解中国古代先进的科学技术。例如斗转星移、沧海桑田、锦上添花、炉火纯青这四条成语。

斗转星移,北斗转了向,星辰移了位。指季节或时间的变换。这说明古代中国人已经很注意观察天象,具备一定的天文知识。(斗,北斗;星,星座。)

沧海桑田,大海变桑田,桑田变大海。古人用沧海桑田比喻世事变化巨大,但这其实已折射出古人对地质结构变化、海陆变迁情况的了解,是地理方面的知识。(沧海,大海;桑田,农田。)

锦上添花,“锦上添花”今常用于赞誉那些好上加好、美中更美的事物。其实这个成语体现的是我国古代的织锦技术。锦是以彩色的丝线织成各种花纹的织品,花纹精致,色泽艳丽。锦已经很美丽了,再在上面加织花朵,就叫“锦上添花”,这实在是很高超的纺织技术。

炉火纯青,最早是指古代冶炼青铜的火候。先秦有书记载,铸造青铜器时,火的颜色从黑浊——黄白——青白——青,到纯青之时才够火候才能铸铜。而这里记载的颜色变化完全符合合金光辐射的规律。炉火纯青,这个成语说明我国很早就有了通过光的颜色来测试高温的技术。

五、中英成语交流

成语里的文化内涵极其丰富,以上我们只是就几个方面列举一些小例子,探究得也很浅显,只能说是管中窥豹、略见一斑而已。其实不只我们中国有成语,外国也有成语。中外成语各有千秋,各自蕴含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如果交流各国成语,探究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异同,那一定也是妙趣横生的事情。

我们来看几则英语成语: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箭双雕)pour oil on the flame (火上浇油)as poor as a Church mouse(一贫如洗)All  roads  lead  to  Rome(殊途同归)love me, love my dog(爱屋及乌)。

不同的国家和民族,有不同的历史传统和文化底蕴。反映在成语里,自然也会形成各自不同的特色。比如我们刚才看到汉语的“爱屋及乌”,在英语中表述为“Love me, love my dog ”,即“爱我及狗”。因为狗在西方文化中是一个忠诚、可爱的小伙伴,而在中国成语中却常常是无耻、势利的代名词,比如狗仗人势、狗急跳墙、狐朋狗友、鸡鸣狗盗、狗咬吕洞宾、狗嘴里吐不出象牙等等。

又比如“龙”这个形象,在中国文化中是尊贵、大气、威严、神圣的,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我们都自豪于我们是龙的传人。关于龙的成语也不胜枚举,龙飞凤舞、龙凤呈祥、龙马精神、龙腾虎跃、龙盘虎踞、藏龙卧虎、画龙点睛、乘龙快婿、鱼跃龙门等等,实在太多了。而在西方人的眼中,龙,英语的“Dragon”,被认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和攻击性的庞然大物,是妖怪,是恶魔。

成语文化篇2

成语中国虎文化联系

一、成语与文化的联系

1.成语的价值与意义

汉语成语是汉语的精华之所在。成语是语言的一个组成部分,语言是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各个时代的人们都应用语言进行交际,其中一些最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现象经引用或反复加工,便逐渐趋于定型,凝结为成语而流传下来。“一定的民族语言都会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与其文化传统密切关联。”“成语是历史的产物”是人们认识的结晶“是汉语中历久不变的钻石”,承载了极其丰富的文化信息。

2.成语与虎文化间的关系

在灿烂的中国文化中,虎文化一直是人们所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人们敬虎,爱虎,并通过成语这一语言形式,将其承载,传播,使虎文化在中华民族历史长河中不断流传,永葆活力。虎文化在浩瀚的文化海洋中只是一个门类,但就是这种常见的动物,在与人们的想象力和情怀结合之后,便有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巨大的物质能量,这是令人惊叹不已的。虎自古就是中华民族的***腾崇拜物之一,至今在我国许多民族的故事传说、语言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存留着一些崇拜虎的遗迹,如在彝族信仰中,母虎、公虎和幼虎都是推动地球运转,使太阳发光,创造人类的巨灵。“虎”字在《说文解字》中描述为“山兽之君。从虍(虎文也。凡虎之属皆从虍),虎足象人足。凡虎之属皆从虎。”如虓:虎鸣也。一曰师子。从虎九声。虩:《易》:“履虎尾虩虩。”恐惧。一曰蝇虎也。通过这些现象,我们不难看出“虎”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力量以及勇猛。下面让我们从词汇层面,通过对含有“虎”字成语的分析,来展现中国虎文化的内涵与魅力。

二、虎字成语的文化内涵

1.“虎”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

长期以来,“虎”一直是权力和力量的象征,它的形象也一直为人们所敬畏。如我们所熟知的成语:虎头燕颔:旧时形容王侯的贵相或武将相貌的威武。《后汉书·班超传》“燕颔虎颈,飞而食肉。”虎步龙行/龙行虎步:原形容帝王的仪态不同一般,也形容将***的英武姿态。出处:《宋书·武帝纪上》“刘裕龙行虎步,视瞻不凡,恐不为人下,宜早为其所。此中的虎无不是指代着帝王将相或是英雄豪杰,体现着强大和权威,以及我民族对于权威的认同和敬畏。

2.“虎”象征***人的勇敢和坚强

虎是高尚威望的象征,虎的形象威风凛凛,因此自古以来就被用于象征***人的勇敢和坚强,如虎将、虎臣、虎士、虎师、虎威、虎步等词语,读上去就有一种不凡的气势。如龙精虎猛(释义:比喻精力旺盛,斗志昂扬。出处:陈残云《山谷风烟》第二一章“大家一夜没睡觉到如今还是龙精虎猛,表现了兄弟姐妹们对地主的仇恨。”)龙骧虎步(释义:龙高大的马,古称八尺以上的马为龙;骧马高扬着头的样子。象龙马昂首,如老虎迈步。形容气慨威武雄壮。

3.“虎”代指危险凶恶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释义:焉,怎么。不进老虎窝,怎能捉到小老虎。比喻不亲历险境就不能获得成功。出处:南朝·宋·范晔《后汉书·班超传》“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虎踞龙盘(释义:形容地势雄伟险要。同虎踞龙蟠。出处:晋·吴勃《吴录》“刘备曾使诸葛亮至京,因睹秣陵山阜,叹曰‘钟山龙盘,石头虎踞,此帝王之宅。’”

三、联系文化研究成语

联系文化来研究成语,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际应用价值。在理论上,“语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文化得以构建和传承的形式和手段;文化有无时无刻地不对语言有制约作用和决定性影响。”离开了文化的虎字成语,就像一张挂起来的虎皮一样,空有其表,虽然让人敬畏,崇拜的精神已经不在了。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一是可以使中国人特别是年轻人更深刻地了解自己民族的成语,抓住民族文化的特点和精髓;二是可以帮助学习和研究汉语的外国人,从文化的角度掌握中国成语,扫除学习汉语的文化障碍,有利于东西方沟通交流。

四、结论

虎文化是我们民族灵魂中的一部分,我们敬虎,爱虎,更将它与我们语言中的奇葩——“成语”巧妙融为一体,使成语成为虎文化的一个载体。二者相辅相成,使它们在中华千年文明中源远流长,不断丰富。我们在研究成语与中国文化的时候一定要将二者紧密联系,通过成语深化对中国文化的认识,通过文化从内涵上真正理解成语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侯志超.汉语成语的文化特色.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吴积才.中国虎文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

[3]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09.

[4]陈残云.山谷风烟.人民出版社,1979.

成语文化篇3

《音乐之都维也纳》一课,张老师检查大家的课文朗读。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老师说:“世界都市维也纳是一个风景秀丽的游览胜地,希望大家关注文中的重要词语,把此地优美的景色通过自己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的朗读轻重得宜,疾缓有致,读得如痴如醉,犹如天籁之音。

是什么让听者对如此都市心驰神往,好似神游呢?我想:大概是学生读出了这三个成语的味道吧!果不其然,张老师投以该生赞许的目光:“你读得很出色!文中“山清水秀、风景如画、波光粼粼”这三个成语的画面之感全被你读出来了!”真是英雄所见略同!

课堂上刮起的成语之风,风波并没有停歇。当学生读完第四自然段,张老师引领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维也纳一天离不开音乐的画面时,学生的回答更是让听者瞠目结舌。

课堂上的答案真精彩!“如果我来到街头巷尾,我可能会听到优雅轻快的圆舞曲,也会同时看到姑娘们裙角飞扬,也许我也会情不自禁地随之起舞!”“如果我来到波光粼粼的多瑙河旁,或许会听到优雅轻快的华尔兹圆舞曲,会听得如痴如醉。河两旁绿草如茵,身临其境,我肯定也会有跳舞的冲动!”“我来到人们漫步的地方,人们翩翩起舞,我也会陶醉其中!”

我微笑着,成语不重多少,关键的是学生能准确地理解运用。一百多年的传统,让维也纳一天也离不开音乐,人们的生活也也离不开音乐的文字。我们的课堂上,成语成为学生说话表达的自由元素,学生所积累的成语一个个脱口而出,妙语连珠,似一幅幅画面从师生的口中不断流泻!成语的味道,在此弥漫,成语的力量,在此迸发!构建和谐语言生活的梦,在此演绎!这节课,师生们让我进一步走进了成语世界,感受到成语的魅力,让我有了更多的体会:这就是我们应极力追求的课堂,文化的课堂,成语的课堂!

一、挖掘教材,积累成语

教学《珍珠鸟》,教者展示鸟儿的音频和***片后,让学生说出关于鸟儿的成语,“鸟尽弓藏、鸟语花香、惊弓之鸟”等。其后,教者再补充“一石二鸟、百鸟争鸣、笨鸟先飞、小鸟依人”等等。这样的教学环节,优美的音乐声中展示鸟的世界的画面,让学生认识鸟儿,感受自然之美。再以关于鸟的成语带学生进入成语的世界,进入鸟的世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只只可爱的鸟儿不经意间闯入了学生的视线,鸟儿和孩子都在快乐地成长!如此积累成语的方法,不仅在课本中,在观看影视中、课外阅读中和别人交流中,大家都要加以关注,练习积累成语这一文化瑰宝。我想,一个人对成语的占有量越大,他的语文素养也不会太低。

二、利用成语,披文入情

《桂花雨》一课中,当桂花如雨般落在作者的脸上,钻进脖子里,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时,教者及时提供下列表达开心的成语,“喜笑颜开、欣喜若狂、心花怒放、前仰后合、欢呼雀跃、翩翩起舞”,让学生带上表情和心情美美地朗读课文。学生在朗读过程中,根据对成语的感悟,头上语言形象,感受语言情感,个个跃跃欲试,又是蹦又是跳,开心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样的教学,组织了课堂气氛,学生在愉快的表演朗读中,不仅增加了学生的成语积累,成语的利用更是让“桂花雨”在学生的心里也下起来了:“好香的雨!”利用成语,朗读传情,表情相映,快乐的心情无以言表!

成语文化篇4

关键词: 日本文化 日语语言 形成过程

语言是文化的精髓,颇受文化影响,反过来服务于文化,日本民族在漫长历史中创造了自己的语言――日语,本文通过探视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了解中国文化、西方文化、美国文化在日本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影响,从多个角度了解日语语言的形成、日语和日本文化之间的关系,求教于同行大方之家。

一、日本文化特点之一是全方位、多层次地引进和吸收

纵观日本文化发展史,充满东方特征,具有独特韵味。是传统日本文化和外来文化在接触、交织、融合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古代日本文化经历了“绳文文化”、“弥生文化”、“古坟文化”三个时代。在以日本关西近畿地方为中心的大和发现的上古文化遗迹,被认为是弥生文化的铜铎文化圈、古坟文化的中心地。日本有关学者把它看成日本文化的发祥地。汉字传入以前,日本并没有汉字和文字语言。据《日本书记》和《古事记》记载,汉字大约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入日本,到5世纪左右太刀铭、钟铭碑文等金石文中已经有日本人撰写的汉字。隋唐时代是日本吸收中国文化的高峰,多次派使节来中国,尤其公元7世纪的“大化革新”,中国传统文化被大批量引进日本,“大化革新”是日本文化发展的里程碑。到了公元7、8世纪,日本人撰写的汉诗、汉文已很多,汉字已被日本知识阶层所掌握。引进汉字以后,日本人没有把汉字当做唯一文字,而是大胆创新,模仿汉字的偏旁部首创造了假名,分析汉字意思,再次组合,形成了不少合理的词,如将中国的“粉身碎骨”变成“粉骨Z身”等。汉语中“胃、肠、肺”等表示内K的词在没有引入日语之前,表示内K的词只有“肝、肠”。值得一提的是日本人创造出汉语词汇,反过来又被中国采用,如“神经”一词,充分体现两国语言的交流史。

因文化、背景的不同,有些经过日本人多年使用的词汇具有特异性。如日语中“麻雀”一词,是(打麻将的)麻将,不是家雀的(麻雀)。家雀的麻雀,日语是“雀”。再如日语中“麻药”一词是大麻、***等意思,汉语的“麻药”,日语是“”等。汉字不仅对日语文字形成、日语语音、词汇生成和语法体系建立有极大影响,还是日本文化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到了近代,日本提出“文明开发”,西方文化融入日本传统文化中,日本在***后不久接受了西方文化,直接步入近代文明,使日本很快成为世界五强之一。外来语词汇涌入日本,早在室町时代末期,葡萄牙人为了推广基督教,就来到了日本,于是和宗教相关的词汇立刻融入日语中,如“面包、蛋糕、纽扣、香烟、天主教”等。

江户时代,基督教被禁止,日本实行闭关锁国***策期间断绝了和葡萄牙、西班牙人的交往,幕府只允许荷兰在日本的长崎做贸易,“背包、八音合、咖啡”等荷兰语不断涌入日语中。江户时代中期,有学者成功将荷兰语译成日语,如“酒精、镜头、霍乱、圆规”等。江户时代末期,英、法、德等国文化涌入日本,大量外来语出现在日语中,要追赶西洋文化的日本,学到了各国的长处。医学、哲学、登山运动等词汇主要来自德国,如“病历、主题、纲领”等。艺术、时装、烹饪、外交等词汇来自法国,如:“画室、素描、裤子”等。与音乐相关的词主要来自意大利,如“歌剧、大提琴、节奏”等。与基督教传教士有关的词来自葡萄牙,如“基督、弥撒、鸡蛋糕”等。由于从欧洲采用了大量语言,日语变得丰富起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日本经历了第三次国际文化浪潮。日本社会生活的所有领域都受到了西方,特别是美国文化的影响,美式英语大量涌入日本,外来语词汇的80.8%来自英语,如“钢笔、时髦、领带、水桶、小麦面粉”等。因地理位置、气候、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日本文化和中国文化及西方文化间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这种文化的吸收在世界历史上是不多见的。

日本经历了大化革新前后对隋唐文化、明治时期对西欧文化、二战后对美国文化的吸收,是外来文化吸收的三大高潮,既坚持了本土文明的主体性,又坚持全方位、多层次地引进和吸收,形成了由表及里的“和汉”、“和洋”文化。

日本著名学者上山春平采用弗洛伊德的深层心理学,解剖日本文化,认为构成日本文化表层是适应“大众社会”、“信息化社会”现状的具有国际特色的文化,有着浓厚的“欧洲色彩”,中层为“中国文化”,里层为绳文文化,即日本本土文化或原生文化――在日本文化模式构架中起决定作用。

二、日本文化特点之二是混合性

混合性的最好例证莫过于日语语言,日语词源之一是混合性,除汉语外,包含数十种语言的大量外来语。有人预言,“再过一百年,会有一半是欧美语”。另外,在信仰上,日本人既敬日本的神,又敬中国、印度和南方的神。在节日上,日本人既过中国和西方的节,又过日本的节。在食物、住宅、服饰等文化生活方面,亦是如此。日本人在文化上不走极端,而以平和心态将多种文化融合在一起,形成文化的混合性和语言中的混合语。

三、结语

分析日本文化可得知:它是在不断摄取外来先进文化的营养中成长起来的,但绝不只是外来文化的单纯“堆积”,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同时使之“本土化”,形成特有语言。当社会危机发展到必须变革的关键时刻,日本人总是先吸收外来的先进文化,文化在文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是无与伦比的。有了先进文化,就有了丰富语言,语言是文化的集中体现。日本在短时间内取得成功,跻身世界经济强国之列,已经引起世界各国的热切关注,经济发展必然带来文化兴旺、语言发达。通过探视文化渊源了解日语语言,不失为捷径之举。

参考文献:

[1][美]赖肖尔.当代日本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

[2]汤因比.历史研究(上).上海人民出版社,1966.

[3]上山春平.照叶林文化.日本文化的深层.日本:中公新书,1969.

[4]本尼迪克特.菊与刀.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5]范崇利.日本概观.外文出版社,2001.

成语文化篇5

【关键词】俄语成语;俄罗斯;民族文化

中***分类号:H3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5)10-0234-01

9世纪上半叶在第聂伯河中游和伊尔门湖地区出现的早期国家组织,后来成为基辅罗斯的基础。基辅罗斯时期,在东斯拉夫部落联盟的基础上,形成古罗斯部族,为俄罗斯人、乌克兰人、白俄罗斯人的共同祖先。9-12世纪古罗斯为封建国,中心在基辅。1240年至1480年被蒙古勒粗人征服。俄罗斯人民进行了240年的斗争,于16世纪初完成了俄罗斯最后的统一,中央集权国家形成,开始实行沙皇专制制度的统治。1917年十月***胜利,成立了俄罗斯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同这一历史时期有关的成语有:

Адмиральский час(海***部午饭时间;到了吃饭时间)(玩笑)成语出自18世纪被得大帝时期,那时海***部都是11点开完会后吃午饭。

Во всю ивановскую(喊声传遍伊万广场;拼命地喊)一说源自伊凡大帝的钟,又称钟王,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官内。另一种解释为:旧时莫斯科的伊万广场,沙皇时代在伊万广场上宣布圣旨。

Юрьев дено――圣尤里节(旧俄历11月26日)。俄国在15―16世纪时,每逢尤里节农奴可以从一个农奴主转到另一个农奴主。1497年法典规定,此节前后各一周是农奴转移期间。1580-1590年问的“禁年”令废除上述规定,沙皇把农奴的这一点自由的权利也给剥夺了。

Делу время,потехе час(工作和娱乐各有其时,但以工作为重),该成语是沙皇阿列克谢.米哈依诺维奇亲笔书写在猪鹰法规里的,意为娱乐不要耽误国事。

Мамаево нашествие(马迈入侵;一群不速之客、不受欢迎的人突然来到)(不满,讥讽)。马迈(?-1380),金帐汗国的***事首领,13世纪中叶率***大举进攻罗斯。1378年在沃扎河畔、1380年在顿河畔与罗斯***队会战,被莫斯科大公德米特里・顿斯科伊击败。后在卡法被杀。

一、成语与文学艺术

俄语成语部分来自俄罗斯和外国的文学艺术作品,特别是人人皆知的文学名著。此类成语可分为以下几种:

(一)源自俄罗斯文学艺术作品名称。Ананасы в шанмпанском(美好的生活) 诗人谢韦里亚宁写的诗歌,名为《香摈酒中的菠萝》(1915)

Витязь на распутье(不知选择哪条路)(口语)出自19世纪俄国画家瓦斯涅佐大画作――《叉路口骑在马上的勇士》。

Горе от ума(聪明反被聪明误)俄国诗人格里鲍耶陀夫写的诗歌喜剧名《聪明误》。

(二)引自作品内容。А был ли мальчик?(真有此事吗?)源自高尔基的长篇小说《克里旭・萨姆金的一生》。

А Васька слушает да ест(不理睬别人的责备,依然做自己的事)(书面语)源自克雷诺的寓言故事《猫和厨师》。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ый восторг(好发号施令) 源自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菇的小说《魔鬼》。

(三)成语与民歌、民间故事及传说。Аника-воин(阿尼卡战士;自吹自擂的人,冒充的英雄好汉)(俗语,讥讽),俄罗斯民间故事:故事中的Аника是个自吹不怕死和战无不胜的人,但最终死在强敌的手里。

例如:Эх!Вы,Аника-воины !Со стариками,с бабами Вам толтко воевать . Верёвочкой горезавивать(把痛苦丢开)(俗语),源于民间故事:一个农夫和痛苦在一起,痛苦折磨着农夫。一次,农夫把痛苦骗到口袋里,用绳子扎紧,丢到海里。

За семью замками(严密地保藏起来)(口语),源于民间故事,其中的人物把东在七道门后,七道门上了七把锁,以防别人进到藏宝的地方。

(四)语与生活习俗。Бить баклуши(不干正经事,游手好闲)(不满);Баклуша原意是“制作木勺、木碗的原木粗坯。”

(五)与生、轻、病、死有关的成语。Отдать концы(死了;跑掉)(俗语,讥讽),该成语源自船员用语:当船要离岸时,要把拴在岸上的缆绳解下来,抛到船的甲板上去。

参考文献:

[1]申伟,林春泽.俄语先例现象研究的反思与展望[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

[2]曾婷,姜宏.俄汉时间成语研究[J].中国俄语教学,2014(02).

成语文化篇6

[关键词] 整合资源 优化环境 生成文化

伴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语文教学及课程改革不断受到关注,改革固有的教学模式弊端,更新科学的学生观、价值观,创造科学、开放、和谐、多元的生本课堂文化,成为众多语文教学改革者不懈追求的目标。而语文课程资源的整合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的新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并指出“语文课程资源包括课堂教学资源和课外学习资源”,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课程资源的概念在新课程理念中明确提出,让老师们在教学实践中深深地认识到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重要性。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创造生动有效的语文教学实践的形式,凸现语文课堂的生本文化特质,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整合语文课程资源,灵活巧妙运用教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整合艺术科、信息技术科等资源,丰富课外学习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开放性的课堂文化;优化师生动态环境资源,创设能激发自主学习的教学情境,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如何理解“整合”这两个概念?所谓“整合”,是指综合、融合。整合语文课程资源使教学系统中的各要素及其成分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使各要素整体协调、相互渗透,加强语文课程和其他课程、现实生活的联系,使语文课程成为源远流长的一汪清泉,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提高在生活实践中获取信息、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

新课改所追求的课堂,是充满生机和个性的生本课堂,教学资源的整合,打通了课程之间、书本和世界间的界限,关注学生的独特生命体验和个性发展,拓宽他们获取知识的途径,增加各资源间的互动,给学生以主动探索的时间和空间,从而使课堂达到生本化。

一、整合语文课程资源,奠定厚实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强调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语文课本是我们最主要的学习资源,精选了国内外各个时期的优秀作品,无论内容、形式都属于具有典型意义的,熔铸着作者独特的视角和生命体验,静态的文字的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精彩的世界。如此丰厚的学习资源,需要巧妙地整合利用,用创造性的教学活动来开发,才能发挥它的厚重的育人能量。

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教材进行适当的加工处理,灵活、巧妙地运用,使之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服务。对于那些对培养学生的态度、情感与价值观有明显作用的素材,要注意用足、用够,使其在教学中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细读课本,我们发现精读课文之间、读本课文之间无论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存在着某种联系,可以进行横向或纵向比较。沟通课与课之间的联系,能事半功倍地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创新性思维品质――变通性。如在讲授郁达夫的《故都的秋》时可与川端康成的《春》、纪伯伦的《秋》及郁达夫的另一作品《北平的四季》进行比较阅读,寻找共性,分辨差异,再回顾朱自清的《春》,不仅能培养学生分析感悟对于渗透在情景之下的深厚情感,还能进行散文阅读知识的串联,形成阅读散文的系统知识。

增强教材的板块意识,挖掘教材体现的人文精神,通过巧设问题来探讨主题,往往能增强学生的思辨能力,同时也无形中落实了情感目标。如笔者在教学“必修五”“直面人生”中的“生存选择”板块时,节选了《报任安书》和《渔夫》,板块建议的教学方式为“问题探讨”,两课的主题思想内容为探讨司马迁和屈原面对生存问题截然不同的选择:司马迁隐忍苟活,只为创作经典著作《史记》;屈原***治失意,志向难酬,以自投汨罗江保持节操。

为更好地落实探讨生死抉择这个难题,布置学生课外探究题目(分组完成,二选一):

A.查找历史上一些著名人士面对此问题的态度和选择,分类整理,书面得出探究结果,可以谈认识、抒发感情、表明志向。

B.编写课本剧并表演(假若司马迁与屈原在汨罗江边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

结果,这个环节激发了学生的兴趣,选择A的同学引经据典,侃侃而谈,让人激情澎湃;选择B的学生,表演生动,想象丰富又合情合理,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教材资源可以分解、也可以重组,要坚持尊重、用好、创新的基本原则,一切教学设计都要为学生着想,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使之呈现厚实的课堂文化。

二、整合学科综合资源,呈现开放的课堂文化

新课改提倡跨领域学习,深入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内容,与其他课程相结合,整合课程资源,是各学科课程共同的需要。《语文课程标准》就提出:“高中语文课程,应注重应用,加强与社会发展、科技进步的联系,加强与其他课程的沟通,更新内容,以适应现实生活和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要达到这一目标,需要加强语文学科与非语文学科整合的研究和实施。通过将不同学科整合在语文课程的学习中,构成互动资源网,使语文教学有更为广阔的空间,为学生提供更丰富、优质的学习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在教学中,我们创造性地整合了艺术科、信息技术、研究性学习学科资源,为学生创设了一个多彩的的语文学习“乐园”,呈现出多元的课堂文化。

语文学科与美术、音乐学科之间有许多空域,有效的利用三者之间的空域,可以为各自学科起到辅助作用,促进学科之间的交融与课程间的整合。

原始艺术中,诗歌、音乐、舞蹈是三位一体地结合在一起的。诗歌都合乐,可以唱,具有音乐的节奏。在现实生活中,音乐以她扣人心弦的节奏,跌宕起伏的旋律,情理交融的歌词,时时处处的拨动听者的心弦,触动听者的灵魂。因此合理的在语文教学中运用音乐元素,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感悟情感,塑造品质。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一些手段完成语文和音乐的相互渗透,以达到情感培养目标,如用音乐烘托、铺垫情感,渲染情感;通过音乐欣赏,来释放情感;甚至可以借助优秀的音乐作品来充当时尚的“例子”,作为语文课堂知识学习的素材。在教学诗歌鉴赏时,音乐往往扮演着引路人的作用,引领学生走入诗人所描写的意境,烘托气氛,尤其是充满浓烈思想感情的感怀伤别之诗,师生情绪浓烈;在教学戏曲之时,往往与音乐课教师达成共识,将教材中互为补充的素材共享共学,如《长亭送别》、《雷雨》、《西厢记》、《牡丹亭》等;在教学修辞方法、表达技巧等专题时,优秀的流行歌曲歌词就是最好的教材,比如说周杰伦、林俊杰等众多学生追捧的歌星的作品(不一定他们作词)都非常成功地运用了比喻、拟人、化典、想象等技巧,以此为素材,既吸引学生眼球,又高品质完成了教学目标,可谓一举两得。美术亦如此,不少诗歌与美文,都兼具画面感,将文字与画面整合,表达事半功倍。

加强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整合,利用网络,丰富语文课堂的材料,增强语文课堂的生动性,来已为广大教师普遍接受和熟稔应用,就不再赘述。除此之外语文学科充分地与其他学科相整合,如科学、英语、综合实践活动等。只要教师善于整合,那么语文课堂将会擦出更灿烂的火花。

构建语文文化课堂,可以充分利用校园文化建设,通过校本研训逐渐形成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品质。整合优化、生成创造,科学合理地开发利用校本资源,为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开辟了广阔的空间,丰富了学生的学习过程,开阔了学生的视野,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我校坚持科技、传媒特色教育,开设了文化、科技、传媒特色校本课程,长期开展各种形式的主题活动。通过整合语文课程和选修课、主题活动等实践,让学生走进诸子百家、唐诗宋词、小说传奇、神话世界、外国文学、现代诗歌等经典作品,最大限度地感受语文的文化魅力,不仅能节约师生大量的时间,更有利于增强语文教学的有效性、开放性,将语文的阅读与表达将结合,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优化动态环境资源,生成和谐的课堂文化

学生、教师,教学方式、教学程序、课堂环境,组成了课堂教学环境,有形的、无形的,但都是动态的、发展的,可以预期却不能设定。只有整合,合理优化这些紧密相连的资源,才能使课堂灵动、活泼、个性又民主平等,生成理想的和谐课堂文化。

每一个学生都在不断地成长,并拥有独特的个性和具体的生活经验和才能,这些潜在都是宝贵的教学资源。所以,课堂教学不仅是要把学生看成教学的主体,更要视为教学资源,是语文课堂文化的动力之源、能量之源。就如《语文课程标准》所言,“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造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他们是受教育者,也是教育者,依靠学生的内驱力,发展他们的学习天性,释放学生的个体潜能。这,既是教学目标,又是教学过程。

在教学中,笔者着眼于把学生的个性差异当作教育资源来整合开发。笔者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智能因素选择学习方法,设定探究方式;也让个性各异的学生在这个生本化的课堂,进行各种观点碰撞,展现自我,个性得到张扬。倡导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去获得独特的感受、独特的体验和独特的理解。如15分钟早读课的高效应用:考虑到高二年级的课程设置和学生课外阅读的实际困难,笔者给学生重新安排了任务:轮流演讲,主题为“阅读经典,分享感悟”,要求学生个个参与,人人有事做。具体流程:学生课外阅读自选作品――演讲――其他同学质疑、点评――教师点评――学生听录音,写感受。学生在讲台上都能侃侃而谈,作品涉及古今中外,雅俗共赏,都比较真实而翔实的展示了自己的阅读成果,有些甚至泛着些许深度的思考光辉,鼓动着其他同学去阅读他推荐的作品;学生间的点评有的很犀利,有的很平和,有从主题、构思、文笔着手评价的,也有从演讲的风度、语音上挑刺或赞扬的,评价的标准也越来越高。学生们积极肯定的反思验证了此举的准确性。

语文课堂就成为一种引力巨大的学习场,学生之间智慧和知识的“广博性”相互感染,在分享同伴学习成果的同时,每个学生心里又充满了对学习的渴求和内化的强大动力。这样学生独特的个性资源,就生成独特的课堂文化,学生作为教育本体,受到高度尊重,学习的兴趣如同生命,孜孜勃发,掌握知识,培养技能,体验成功,在自由的探索中张扬个性,弘扬崇高与练达,在自由的氛围中放飞梦想。

教师优化动态环境资源就要善于创设能激发学生学习欲望的教学情境,包括物理情境和心理情境。在教学实践中,结合文本的文体特征、主旨、艺术特色等具体特点,可以通过生活问题、实物演示、画面再现、音乐渲染、语言描述等营造一种可供学生产生共鸣、积极探索的创造氛围,通过设计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感悟、思考、提炼。

相比有形的物理情境,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更能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教师要***思想,转变观念,课堂上建立师生平等的民主气氛,尊重和关爱每个学生,为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创造一个氛围,使他们敢于质疑,勇于争论,从而也激发他们主动参与的热情和表现欲望。让学生在民主开放的课堂中改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改要我学习为我要学习,主动去发现问题,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并在亲身实践中体验情绪。自由开放的课堂空间使学生保持愉快而兴奋的心境,自主明确学习目标,大胆设想,积极地通过书本认证或相互认证自己的见解,寻求达到学习目标的方法,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沂水春风》这堂不朽的语文课至今仍令我们语文老师神往:师生围坐一起,和谐、畅快、轻松在谈论理想,不落窠臼,不入俗套,曾皙说:“暮春,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咏而归”。夫子发表观点:“吾与点也。”何等诗意,何等惬意,这是我们课堂教学文化的极品,也应该成为我们语文老师所追求的目标吧。

四、整合社会生活资源,拓展多元的课堂文化

课程回归生活,生活回归课程。生活中的生动场景,是语文课程资源的丰富材料。当社会成了学习资源时,学习场所就可以无处不在,学习活动也不局限于学习书本,举行“记者招待会”、采访活动、课本剧、讲座、电影、参观游览等活动方式等都可成为学习活动。

美国教育家杜威就认为,教育即生活。意味着课堂教学既需要关注个体的日常生活,又需要去建构一种新型的教学生活,把生活情境融入教学情境,拓展多元化的学习路径,创造多元的课堂文化。

整合社会生活资源,就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语文,体验生活,积累语文课程素材;充分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学资源,把生活场景移入课堂,进行语文内容的情境整合,再现生活,以培养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更有价值知识铺平道路;在生活中实践,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拓宽了语文学习的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生活这个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提高自己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陶行知先生说过:“社会即学校。”我们捕捉社会的新发展以及大家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巧妙地将其融入校本资源之中,使之成为活的教材,让学生既增长见识,活学活用,又飞扬创造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如每年的感动中国人物评选活动,不仅其人物成为重要的社会精神资源,可以作为青少年的学习楷模,而且每则颁奖辞概括感动事迹精准,且颇具文采,成为每位语文教师必备的最佳学习资源,常取来反复琢磨、推敲,交与学生研究学习。

任何一种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的方法都是多种多样的,思路都是不拘一格的。在整合利用校本资源的研究过程中,我们要把握好适用、适度原则,把握好资源整合优化的尺度,以熟悉的教材和教学为主阵地,因地制宜地进行课程资源创新,应用于实践,呈现生本的课堂文化,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参考文献:

[1]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3]中学新课标资源库(语文卷)[M].北京: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

成语文化篇7

关键词:成语;文化差异;翻译策略

随着经济的全球化,跨文化交际日益频繁。跨文化交际的成败取决于译者对两种文化熟悉的程度。而了解两种不同文化远远难于掌握两种语言,这给我们对外宣传中国文化带来了严峻的挑战,而这一问题在英汉成语翻译中显得尤其突出。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洁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懂得意思。(吕叔湘,1998:160)汉语成语多为四字词组,英语成语的词数虽然与汉语成语不同,但是其基本特点与汉语成语类似。请看英语词典对英语成语(idiom)的解释:idiom:phrase or sentence whose meaning is not clear from the meaning of its inpidual words and which must be learnt as a whole unit。根据其个别单词意思不清、必须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学的短语或句子。(李北达,2002:734)

由于忽视成语负载的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的错误俯拾即是。以《中国日报》上的一段文章为例:

Washington said it opposes Taiwan independence.But it has eaten its words while offering military support to the island.Washington also promises it adheres to the one-China policy position.But its promises appear faint,given its increasingly upgraded relations with Taiwan.(Wu Yixue,1994: 6) eat one’s words的意思是:承认错误admit what one said was wrong,因此这段文章的汉译为:华盛顿曾说反对***立。但是它在***事上主动支持台湾岛, 已经承认自己说错话。华盛顿也承诺坚持一个中国***策的立场。但是如果与台湾的接触有增无减,华盛顿的承诺就显得含糊其辞。很明显,该作者把eat one’s words误解为go back on one’s word;break one’s word/promise“自食其言/轻诺寡信”了。

上述错误是单纯理解成语的字面含义、忽视其承载的文化所致。像国内的权威报纸《中国日报》都出现如此严重的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失误,一般的对外宣传资料就可想而知。因此,很有必要做英汉成语比较与文化翻译策略之研究。

一 汉英成语表达差异溯因

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的主要载体,无论是汉语成语,还是英语成语,都是语言的精华,反映一国的文化。人类对许多生活经验具有同样的感受,所以不同的文化有不少的重合处(cultural overlaps)。在英汉两种语言中,用同样的方式表达同样意思的成语不乏其例。但是,不同民族具有不同的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这些文化差异导致英汉成语表达法的不同。

1 地域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地域文化指的是由所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对同一种现象或事物采用不同的言语形式来表达。(朱耀先,1997:8)

中国是个内陆国家,千百年来以农业为主,人与土地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因此产生了许多与农耕有关的成语(谚语、习语),如:瓜熟蒂落,瓜田李下,等等。英国是个岛国,为了生存,不得不与气候恶劣的海洋环境抗争。在征服自然的过程中,形成了许多源于航海或与海洋有关的成语,如:weather(ride out)the storm安然度过了风暴。因此,就产生下列成语说法的差异。

汉:挥金如土(throw money like mud)

英:spend money like water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动物的喜好有所不同。汉文化中带“狗”字的成语几乎都含有贬义,而英语文化中的dog多带褒义。例如:

汉:狗尾续貂(patch up a sable coat with a dog’s tail)

英:write a deplorable sequel to a masterpiece(给名著写可悲的续集)

英:Love me, love my dog

汉:爱屋及乌

在汉英语言中,牛与horse几乎代表近似的文化概念,所以汉语成语喻体用牛,英语成语喻体用horse。

汉:任劳任怨(老黄牛)(work like an old cow)英:work like a horse(像马一样工作)

不同的生活环境使人们对植物的喜好也有所不同。例如:

汉:雨后春笋(spring up like bamboo shoots after a spring rain)

英:spring up like mushrooms(像蘑菇一样生长)

2 历史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历史文化指的是由特定的历史发展进程和社会遗产的沉淀所形成的文化。由于不同的民族具有不同的历史和社会遗产,因而也具有不同的历史文化,而历史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体现为历史典故。历史典故是民族历史文化中的瑰宝,它具有浓厚的民族色彩和鲜明的文化个性,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最能体现不同文化的特点。英汉两种语言中有大量由历史典故形成的成语。汉语古典成语多出自像“四书”、“五经”、《红楼梦》等之类的古典名著,例如:“东施效颦”、“名落孙山”等。英语典故成语多来自《圣经》,希腊罗马神话,莎士比亚等的名著,例如:Achilles’heel(唯一致命弱点)、meet one’s waterloo(一败涂地)、Penelope’s web(永远完不成的工作)、a Pandora’s box(潘多拉盒子:灾难、麻烦、祸害的根源)等。这些成语结构简单,却意义深远,往往是不能单从字面意义去理解和翻译的。

翻译这类成语,必须首先考虑历史文化的转换,不能把汉语成语所负载的历史文化原封不动地翻译到英语中去。比较下列成语的表达差异。

汉:骑虎难下(unable to get off the back of a tiger)

英:have/hold a wolf by the ears(抓住狼的耳朵,放也不是,不放也不是。)

汉:胸有成竹(visualize a bamboo to be painted)

英:have a card up one’s sleeve(袖中藏牌)

3 宗教文化差异对成语的影响

宗教文化是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指的是由民族的宗教信仰、意识等所形成的文化,表现在不同民族在崇尚、禁忌等方面的文化差异。儒教、道教、佛教是中国的三大宗教,这三大宗教在中国民众中有深远的影响。英美人多信仰基督教,认为世界是上帝创造的,世上的一切都是按上帝的旨意安排的。对于中西宗教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汉英成语翻译时应该予以注意,否则就会导致文化失真。

汉: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红楼梦》)Man proposes, Heaven disposes.(杨宪益译)

英:Man proposes, God disposes.(Hawkes译)(谋事在人,成事在于上帝。)

汉:五体投地(lie down, head, feet and hands touching the ground)

英:take off one’s hat to sb.(向某人脱帽致敬)

龙在古代是汉民族的***腾物,是神的化身,中国人喜欢称自己是龙的传人,因此有许多关于龙的成语。如:龙飞凤舞,龙腾虎跃,望子成龙等。而西方人则认为龙是邪恶凶残有鳞的怪兽。公元700年盎格鲁-萨克逊人在关于“奥武尔夫”事迹的叙事诗中,主人公奥武尔夫打败妖怪格化代尔后,与恶龙展开殊死搏斗,最后同归于尽。因此,“龙”和dragon所代表的文化概念在中西方是互相冲突的。因此,翻译有关龙的成语,应该回避dragon这个词。

汉:车水马龙(Carriages run like water and horses like dragons.)

英:an endless stream of traffic(川流不息)

二 英汉成语翻译的策略

所谓直译,就是把源语(source language)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原原本本地保留在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中的翻译方法;所谓意译,就是在目的语中舍去或转换源语的语言形式和文化形象的翻译方法。异化翻译法(foreignization)和归化翻译法(domestication)是美国翻译理论家Lawrence Venuti(1995)为了描写翻译策略而创造的两个术语。异化翻译法是故意使译文冲破目的语常规,保留原文中的异国情调。Venuti把异化翻译法归因于十九世纪德国哲学家Schleiermacher的翻译论说“译者尽量不惊动原作者,让读者向他靠近”。归化翻译法旨在尽量减少译文中的异国情调,为目的语读者提供一种自然流畅的译文。Venuti认为,归化法源于这一著名翻译论说,“尽量不干扰读者,请作者向读者靠近”。(张美芳,2003:2)

一般认为,直译与意译侧重语言层次的处理,而异化与归化侧重文化层次的翻译。因此,在汉英成语翻译中,直译与异化,意译与归化还是有区别的。

例如:三个臭皮匠,合成一个诸葛亮

直译:Three despised cobblers equal Chu Ko-liang (采取完全相同的表达形式。)

异化:Three despised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 combined equal Chu Ko-liang the mastermind(在直译基础上,加上传输文化必需的内容。)

意译:draw on collective wisdom(采取不同的表达形式,虽意思相同,但不是成语,造成文化失真。)

归化:Two heads are better than one. (套用对等的英语成语,使译文意明、流畅,可读性强。)

1 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对于英美人能够理解的中国文化,在汉英成语翻译中,我们采用异化策略,英美人确实能够理解其意思,例如:掩耳盗铃plug up one’s ears when taking away a stolen bell。但是,这样的英语是负载着中国文化的英语,显得不伦不类。如果采用异化策略英译汉语成语,这与其说有利于中国文化的传播,还不如说会导致文化的失真。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产生意义,负载中国文化的汉语是地道的汉语,负载英国文化的英语是地道的英语。例如:

原文:我常常觉得在别人的喜庆中锦上添花容易,在别人的苦难里雪中送炭却很困难,那种比例,大约也是八九与一二之比。不能雪中送炭的不是真朋友,当然更甭说那些落井下石的人了。

译文:How easy it is to add to somebody’s joy,I often think,and how hard to 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the ratio would probably come to nine to one,too.But those who do not help you when you need it most are not true friends,much less those who hit you when you’re down. (潘绍中,2003:79)

我们可直译“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这些汉语形象,把它们分别译为add flowers to embroidery、remember sb. with charcoal during a snowfall、throw stones on a person trapped in a well,可是,直译的汉语形象却会造成不该有的“异国情调”,误导英语读者离开对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

英汉成语跨文化翻译应采用归化策略,汉英成语跨文化翻译也应如此。例如:The man is the black sheep of his family.如果采用异化手法把这句话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黑色的羊”便会使人觉得莫名其妙,不知究竟是何含义。因为一般中国人并不了解,在西方文化中,喻体黑羊为魔鬼的化身。如果把它翻译为“那人是全家的害群之马”,喻意就一目了然了。既然对于中国人难以理解的英美文化应该采取归化策略,对于英美人士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化也应该如此。如果把“健壮如牛”翻译为as strong as a cow,英美人也会感到莫名其妙,难以接受。

英汉成语翻译采用异化策略的成功例子不能证明汉英成语翻译也应该采用异化策略。有些异化派人物提出质疑,运用反证法举出一些采用异化法从英语成语翻译成汉语的成功例子,来证明应该用异化法把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确实,这样的例子不少。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是金钱(一寸光阴一寸金)、armed to the teeth武装到牙齿(全副武装)、catch (或clutch, grasp) at straws捞一根救命稻草(急不暇择)、shed crocodile tears掉鳄鱼眼泪(猫哭老鼠)、a stick-and-carrot policy大棒加胡萝卜***策(软硬兼施)、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殊途同归)、Rome was not built in a day.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伟业非一日可成)、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一石双鸟(一箭双雕)。有些采用异化手法从英语成语翻译过来的成语被收入汉语成语词典。例如:pull sb’s/the chestnuts out of the fire火中取栗(来自法语:tirer lesmarrons du feu拉丰丹La Fontaine寓言中的用语)give an eye for an eye and a tooth for a tooth以眼还眼,以牙还牙(来自《圣经》)。那是因为这些英语成语所负载的文化具有共性。例如:Time is money.时间、金钱所负载的文化概念对全人类来说都是一样的,这就是某些异族文化被中国文化吸收的原因,但是这样从英美“进口”,经过相当长的时间, 到中国“安家落户”的词语或成语在汉语中所占的比例非常之小,更何况不见得所有中国人已经理解和接受像“大棒加胡萝卜***策”这样的词语。

因此,笔者认为,汉英成语翻译有它的特殊性,应该注重跨文化翻译,一般应该以归化或意译策略为主。

1 采用归化法——从汉语成语到英语成语。

(1)汉英成语具有同样表达法的,不存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之区别。

良药苦口Good medicine tastes bitter to the mouth.

(2)汉英成语表达法大同小异的,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大海捞针(look for a needle in a vast sea)

英:look for a needle in a haystack(在干草堆找针)

(3)汉英成语表达法完全不同的,也应该采用归化策略。

汉:掌上明珠(a pearl in the palm)英:the apple of one’s eye(眼珠)

2 采用意译法——从汉语成语到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有些汉语成语翻译成英语,找不到与汉语成语意思对等的英语成语,或者汉英词典提供的英语成语的意思不尽相同,我们只能采用意译法把它们译为普通表达法的英语。

再以“锦上添花”、“雪中送炭”、“落井下石”的英译为例,我们可在英汉词典找到类似的英语成语,但是文化意义并不对等。如果随便套用,会误导英语读者离开作者的本意去思考。(潘绍中,2003:84)例如:锦上添花:gild refined gold在纯金上镀金(有“多此一举”之意); paint the lily:在百合花上涂上色彩(有“画蛇添足”之意);雪中送炭:help a lame dog over a stile济人之急(通常指金钱上的帮助);落井下石:hit/kick/strike sb. when he is down。(吴光华,1997:2900 &1355)前两个英语成语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只有hit/kick/strike sb. when he is down与原文相符,因此,潘绍中没有采用异化策略来翻译前两个成语,而是采用意译手法把“锦上添花”译为add to somebody’s joy,把“雪中送炭”译为lend a helping hand in times of distress,只是对“落井下石”的翻译,采用了归化策略。

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必须采取意译法。如翻译“自食其言”,应该采用归化策略,译为go back on one’sword。因为英语成语eat (或swallow,take back)one’s words的意思是:(被迫)收回前言,承认说错。(徐元度等,1984:1154)。再如:

“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完全相反的文化概念,如翻译“望子成龙”,应该采用意译法,因为我们不可指望用中国的龙文化去替代英美文化。不过,“龙”与dragon在汉英语言中代表相同文化概念时,就可保留dragon。例如:形容地势雄伟险要,特指南京的“龙盘虎踞”这个成语就可以保留dragon,因为dragon用来表示“凶险”与英美文化不冲突。例如:“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译为:The city,a tiger crouching,a dragon curling,outshines its ancient glories;In heroic triumph heaven and earth have been overturned.(柯平,1996:47)。

2 以直译/异化策略为补充

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不仅是不矛盾的,而且是互为补充的。文化移植需要多种方法和模式。译者既可采用归化的原则和方法,也可采用异化的原则和方法。恰当运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翻译策略,使以英语为母语的读者能从跨文化的角度正确理解汉语成语。

如果是翻译专门向外国介绍中国文化或者帮助外国人学习汉语的书籍,例如:汉语成语故事、双语成语词典等,我们可采用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

(1)采用先直译后归化的方法。例如:

覆水难收There’s no recovering spilt water. (lit.) What’s done can’t be undone. (英语成语) (韦少成,1978:201)。

(2)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es Xi Shi.-The ugly imitates the beautiful in such a way that the ugliness of the ugly.

(3)采用异化手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an ugly woman,knitting her brows in imitation of the famous beauty Xi Shi,only to make herself uglier.

(4)也可采用直译加注释的方法。例如:

东施效颦Dong Shi imitates Xi Shi.(Xi Shi is one of the four greatest beauties in ancient China.Dong Shi, an ugly woman living in the same period and place,was anxious to be as beautiful as Xi Shi by imitating her blindly,but appeared uglier.)

就可读性而言,先直译后归化的译文最佳,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译文其次,异化的译文再次,直译加注释的译文最差。就介绍中国文化而言,四者的排列顺序正好相反。

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作为翻译手段并没有优劣之分,可是把它们当作翻译标准去评判某一译本时,我们常常说这个译本过度直译/异化了,或者那个译本过度意译/归化了。因此,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该认真把握好它们的度。

综上所述,造成英汉成语表达不同的是文化差异。英汉成语翻译时,首先应该考虑的不是文字,而是文化,不单是文字的转换,还有文化的交流,避免受文字的诱惑而掉入文化的陷阱。其次,以归化策略为主,尽量做到文化的对等交流,即把汉语成语译为英语成语。再次,如果没有与汉语成语对等的英语成语,或是汉语成语负载的文化与英美文化相冲突时就只得采取意译法。汉英词典提供的相应英语成语只供参考,词典有解释的责任,没有翻译的义务。采取归化策略选择词典上的英语成语时,必须注意它们的细微区别,否则会造成文化失真。还有,在以专门介绍中国文化为目的的翻译中,可适当采取直译/异化策略或者直译/异化与意译/归化相结合的方法,但是必须考虑文化的可接受性,否则,不仅达不到中国文化的传播,反而会影响文化的交流。最后,我们在翻译时, 必须把握好直译/异化和意译/归化的度。当译者想介绍源语文化时,用异化理论来表达源语文化的风格和形式;反之,当译者打算适应目的语读者时,归化应是第一选择。(熊启煦,2005:342-345)

参考文献

[1] 柯平.第八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参考译文[J]中国翻译,1996,(6):47

[2] 李北达编译.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四版增补本)[Z]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 李学禧.汉英成语和常用语[Z]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78

[4] 吕叔湘.现代汉语词典[Z]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5] 潘绍中.第十五届“韩素音青年翻译奖”汉译英讲评[J]中国翻译,2003,(6):82-85

[6] 王东风.归化与异化:矛与盾的交锋?[J]中国翻译,2002,(5):24-26

[7] 韦少成.实用中文成语,英文成语,英文同义词辞典[Z]香港:实用英文出版社,1978

[8] 吴光华.汉英大辞典[Z]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1997

[9] 徐元度等.综合英语成语词典[Z]福洲:福建人民出版社,1984

[10] 张美芳.翻译策略透视[J]广东外语艺术学院学报,2003,(4)

[11] 朱耀先.浅谈中西文化差异与翻译[J]中国翻译,1997,(4):7-14

[12] WuYixue.China Daily[N]2004-06-11(6)

成语文化篇8

《成语英雄》是继《汉字英雄》之后河南卫视打造的又一档大型原创季播文化节目。节目以绘画猜成语为主要形式,邀请钱文忠、蔡志忠、崔永元三位“成语先生”加盟,厚文化底色、轻娱乐包装,是今年继《汉字英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成功之后的又一档荧屏文化节目。

揭开中国文化密码

《成语英雄》的口号是“揭开中国文化密码”,节目制片人秦峰表示:“成语是中华文化的积淀和先人智慧所成,其蕴含的道理博大精深。我们想弘扬的文化,先哲们都把它提炼成成语,经过时间的大浪淘沙,到今天,它已经是高度浓缩的中华文明的精华。”

秦峰同时表示:“绘画是另一种传统文化形式,它和成语一样是高度凝练的传统文化,而最早的文字就起源于画画,二者高度匹配。”

“成语”+“绘画”的组合使得电视呈现的效果非常好,但节目难度也超过所有人想象。“选手的成语量都非常惊人,但是一跟***结合,问题就来了,比如你只知道怎么用它,也知道它的字面意思,但不知其典故,就没办法看懂***。”著名学者钱文忠表示。他认为,这也折射了现代人对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的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即貌似熟悉,实则陌生。

“我们能做的就是努力消除陌生感,恢复熟悉感,这样文化才能延续。”钱文忠对前几年的“国学热”表示了担忧,“一个事物‘热’说明它来得快去得也快,并且来的时候会对人的肌体造成伤害,就像我们发高烧一样。我希望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保持恒久的温度、温暖,慢慢滋润到大家心里去,《成语英雄》就具有这个功能。”这是钱文忠参加节目以来最大的感受。钱文忠是《成语英雄》节目组邀请到的三位“成语先生”之一,其他两位分别是台湾漫画家蔡志忠以及主持人崔永元。

三位“成语先生”,钱文忠负责剖析成语渊源,讲述成语背后的文化故事。比如在讲到“分道扬镳”时,钱文忠不仅会道出这个成语的典故,还会指出这个成语除了众人皆知的“目标不同,各走各路”的意思外,另一个解释为“实力相当,半斤八两”,为观众打开更深更广的文化视野;蔡志忠负责指导选手画技,通过绘画展现中国传统文化与智慧。如初赛中,蔡志忠会纠正选手绘画中与成语典故不相符合的地方,复赛中,几乎每组落败选手都会得到蔡志忠的一幅亲笔画,彰显人文关怀;崔永元负责挖掘选手背后的故事,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互相辉映。比如在与“男幼师组合”的交流中,崔永元会提到儿童教育、男幼师的困境等现实社会话题。

秦峰表示,三位“成语先生”都是各自领域内出类拔萃的代表,也代表着《成语英雄》对自身文化底蕴的严格要求。

节目样态创新

不同于正襟危坐、说教味浓的传统文化节目,《成语英雄》以画面猜成语的形式,寓教于乐,注重交流,并融入成语故事及选手情感故事,让成语游戏加入真情实感,真正鲜活起来。节目组首创的大型舞台装置“成语桥”增强了节目的视效和品牌辨识度。节目的赛制也相当激烈。50岁的向女士坐在台下感慨良多:“参加这节目不仅需要有大量成语储备,还需要有颗强大的心脏。”初赛中,参赛者两人为一组,一名选手看到成语后开始画画,大屏同时显示选手的作画过程,另一名选手面对大屏需在规定时间内猜出正确成语。如能在规定时间内答对规定题数,进入复赛;反之,则被淘汰。复赛则分七场,比赛形式也由选手作画升级为专家作画,两组选手根据大屏幕出现的专家作画抢答成语,并得到相应分值。五题过后,分值高的选手胜出。每场六对选手分三轮PK,第一轮逐一PK,三胜三负,嘉宾再从三对淘汰选手中选出一对晋级;第二轮四对选手PK,两对胜者进入第三轮,再终极PK选出单场冠***。扣人心弦的赛制和娱乐包装手法,真正把文化与娱乐无缝对接,增强了节目的可看性。

选手以组合形式出现,带来诸多触人心弦的故事,节目的情感表达和人文关怀诉诸其中。82岁的杨老先生和80岁的郭老太太携手相伴走过了60年。老两口为了创造一次“二人世界”,报名参加了《成语英雄》,还特意挑选了唐装以彰显对传统文化的敬意。两位老人默契十足,现场三位“成语先生”都被这种氛围感染。但在节目播出时,老太太因突发疾病已经去世,子女们为了传承对母亲的爱,决定代替父母参加复赛。此举不仅是文化的传承,更是孝道的传承。有人说,《成语英雄》“不是冷冰冰地传递知识,而是在传承文化中感受普通人的情感故事,这也与中国文化的精髓相一致。”

此外,《成语英雄》还打造了同名APP游戏,继《汉字英雄》之后再次启动游戏与文化节目的合作。该游戏包含了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所有成语,以看***、猜***及玩家合作、PK的游戏方式,给不同年龄段的玩家带去文化游戏乐趣,还能让玩家通过游戏体会到中华文化的磅礴伟大。《成语英雄》节目组相关负责人介绍,《成语英雄》APP自开通以来,***量持续攀升,印证了大家对文化和游戏结合方式的认同。

准备的过程就是一场修炼

河南卫视以文化立台,暑期,在做《汉字英雄》时,荧屏上的文化类节目并不多,汉字节目获得观众认可后,出现了多档文化类节目。秦峰不认为标以“文化”字样的节目就是真正的文化节目:“文化类的节目符号和标签没任何意义,是不是文化节目取决于节目本身的承载,还要看平台本身对文化的态度。”

《成语英雄》首个要求是严谨,节目前期有大量的文本准备工作。节目组专门邀请了一部成语词典的主要编委从一万七千多条成语中进行选题和难度分级等工作。秦峰说:“准备节目的过程也是修炼的过程。”

每当选手猜完一个成语,钱文忠便开始履行他的角色职责:这个词出自哪里,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最初的意思是什么,词义演变的路径是什么……他背后是巨大的工作量。钱文忠表示:“节目组的备选题库里有几百上千个成语,而成语词典不止一部,有些解释不一样,甚至是冲突的,对我个人来讲,几乎每一条都核对过。”他坦言,在准备的过程中,自己收获也很大,“这也是对自身成语知识的检阅,觉得还有大量的学习任务要去完成。”

通过高校和相关文化机构等渠道,《成语英雄》吸引到了真正对成语和文化感兴趣的选手,但节目组几乎不会给他们划定范围。“如果有的话,就是一整本《新华成语词典》。”秦峰说。一位来自大连的妈妈带着13岁的女儿参加节目,她告诉记者,母女俩需要把成语词典上的成语全看一遍,不过她的女儿非常乐意这样做。秦峰透露,选手的选拔标准有三个,一是对文化的崇尚感,二是成语积累,三是一定的绘画能力,而对文化的崇尚感是节目组最为看重的素质。

成语文化篇9

【关键词】期待视野 成语翻译 文化交流

【中***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10-0003-02

一、期待视野理论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在众多新锐学派中脱颖而出,把读者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 又称接受理论 (Reception Theory),它研究的主体是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它反对作品中心论和单纯的作家研究,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于文学创作的对象是读者, 因此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和作用才能成为可能。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是接受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期待视野”是读者调动一切的积累,形成在作品面前最高的认识水平。读者在每一次面对一个新的文本时,就将过去的阅读经验重新组织在经验视野中,形成他心目中的文学演变历程的基本轮廓,这一期待视野在遇到新的文本时,便会将个别作品置于所在的文学系列中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并且充实和修改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将读者的视野提高到一个新的地平线。此时,历史文化、审美的积淀已经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被纳入了读者的视野。此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因而在翻译时,译者在接受源语文体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成语的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单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而且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明白其意。作为燕赵文化主题之一的邯郸是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有多达1500 条成语典故出自这里,被称为“成语之乡”,这些成语典故文化是燕赵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应加大对它的宣传力度,使它成为文化宣传中的“绩优股”,充分展示城市魅力和燕赵文化的深层内涵,间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成语典故文化的宣传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更要放眼于海外国际市场,让全世界都能了解成语典故文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然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并且很多国家也视英语为***语言,我们想把成语典故文化推向世界就需要英语这个传播媒介。但是在成语翻译上问题颇多,因为成语在汉语中有着固定的结构,而且大部分的成语中都包含着固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就出自邯郸的成语而言,大都包含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典故,有些成语的地方文化特色浓厚,所以在翻译时我们不只是简单的翻译,同时还要把成语内在的文化因素传达出来,只有这样才是表达完整,西方人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涵义。

可是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们得知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在翻译中涉及到文化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方面,同样在成语翻译中应特别注意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要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充分顾及他们的接受,以他们的接受为最终目标,这正是姚斯接受美学研究中的期待视野。

译语读者对汉语成语典故的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对成语典故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汉语成语典故具有简洁凝炼、节奏明快、结构严谨、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等特点,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译语读者以往的阅读经验、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以及素养等,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第二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汉语成语典故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民族色彩、历史故事性和哲理性,在此种期待下,目的语读者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都应该成为译者考虑的因素;第三个层次为译语读者对成语典故的接受动机与需求等。

译语读者在阅读成语典故译文之前已经具有定向期待,但是他们在阅读成语典故译文时,会遇到定向期待里没有的甚至相反的方面,会有打破定向期待的求新求异的方面,即获得创新期待。期待视野的创造性是期待视野不断拓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译语读者对成语典故的这种创新期待在阅读中能激发追求新意的期待,能缩短并克服与源文本的审美距离,开拓与扩大原有的期待视野。

三、成语典故翻译

1.成语典故翻译的单向对等性

翻译可以说具有单向对等性,其方向是单一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直译与意译两种策略中选择,直译主张在保持源语形式的同时保持意义;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直译的原因在于原语与目标语的对等性和相似性。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 ,由于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性 ,造成了各国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上产生了相似性,因此不同语言间常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词汇、习惯表达等,这是直译的基础。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 ,同时还保留了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和生动形象 ,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感觉汉语文化。如“不耻下问”和“杀身成仁”可分别译为“feel not ashamed to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和“die to achieve virtue”。

2.成语典故翻译的双向沟通性

翻译具有文化交流的功能,要尽可能把源语国家的语言与和文化习惯推介到目的语国家。归化主张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即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作者靠拢读者;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源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源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即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靠拢作者。在翻译成语典故时,要全面、完整地向译语读者介绍其全部意蕴和文化。孙致礼认为,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不宜改变,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特别不宜归化,而要尽可能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别很大,如果一味异化就会远远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译文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过大,造成理解不畅,从而导致翻译失败。为了实现翻译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具有典型文化意象的成语典故过程中,采取异化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会更好的实现翻译双向沟通,即异化翻译在前,完整传递源语文化满足读者的创新期待,意译在后,缩短译文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

邯郸的成语与其历史和文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邯郸气息。以“胡服骑射”为例,该成语中具有中国文化的意象是“胡服”、“胡骑”和“胡射”,如果要完整地传达这三个意象,就需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adopting Hu tribe’s clothing and learning 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异化翻译,具有浓厚的目的语文化气息,并且清楚地告诉目的语读者“Hu tribe’s clothing”和“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是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不仅使他们在对译作的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并且适当拉伸了译作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超越他们的审美经验,打破他们的期待惯性,体会到了因期待视野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带来的审美刺激。读者在接受目标文本时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除了表现在具有期待视界还体现在他们的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期待视界发生在阅读文本之前,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存在于接触文本后的欣赏过程中。在目的语读者接触到“adopting Hu tribe’s clothing and learning 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后,他们会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该短语,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读者的审美距离需要意译“learning from the powerful one”来缩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胡服骑射”翻译成“adopting Hu tribe’s clothing and learning 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 —learning from the powerful one”。

四、结语

每个社会的总体发展历程及其世间百态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每个都有大量与其他民族的成语典故相类似的对应物,但是这种相似毕竟是少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该摆托俗世的困扰和诱惑,尊重源文作者,追求对源文的忠实,再现源文的思想内容和内涵;同时,译者也需了解译文接受环境和译文接受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满足读者的期待,实现翻译单向对等和双向沟通。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0.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1988;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博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成语文化篇10

20世纪60年代,德国学者姚斯的接受美学在众多新锐学派中脱颖而出,把读者的地位提高到空前的高度。接受美学(Reception Aesthetics) 又称接受理论 (Reception Theory),它研究的主体是读者与作品的关系,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并研究对作品产生不同理解的社会的、历史的、个人的原因。它反对作品中心论和单纯的作家研究,强调文学作品的社会效果,重视读者的积极参与和接受,强调了读者在文学活动中的能动作用,由于文学创作的对象是读者, 因此只有在读者的接受过程中, 作品的意义和价值、影响和作用才能成为可能。

“期待视野(expectation horizon)”是接受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是接受者在进入接受过程之前已有的对于接受客体的预先估计与期盼,主要指读者在阅读理解之前对作品显现方式的定向性期待,这种期待有一个相对确定的界域,此界域圈定了理解之可能的限度。“期待视野”是读者调动一切的积累,形成在作品面前最高的认识水平。读者在每一次面对一个新的文本时,就将过去的阅读经验重新组织在经验视野中,形成他心目中的文学演变历程的基本轮廓,这一期待视野在遇到新的文本时,便会将个别作品置于所在的文学系列中去认识其历史地位和意义,并且充实和修改读者的期待视野,从而将读者的视野提高到一个新的地平线。此时,历史文化、审美的积淀已经作为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被纳入了读者的视野。此外,接受者的期待视野不是一成不变的,每一次新的艺术鉴赏实践,都要受到原有的期待视野的制约,然而同时又都在修正拓宽着期待视野。因为任何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都具有审美创造的个性和新意,都会为接受者提供新的不同以往的审美经验。

翻译的最终目的是给读者阅读,让读者接受,因而在翻译时,译者在接受源语文体的过程中,必须考虑到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

二、成语的特点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单精辟的定型词组或句子,而且有些成语必须知道来源或典故才能明白其意。作为燕赵文化主题之一的邯郸是春秋战国时期“七雄”之一赵国的都城,有多达1500 条成语典故出自这里,被称为“成语之乡”,这些成语典故文化是燕赵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强大的吸引力,所以我们应加大对它的宣传力度,使它成为文化宣传中的“绩优股”,充分展示城市魅力和燕赵文化的深层内涵,间接推动旅游业的发展以及整个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对于成语典故文化的宣传我们不仅要着眼于国内市场,更要放眼于海外国际市场,让全世界都能了解成语典故文化,推动世界文化交流。然而,目前国际上通用的语言是英语,并且很多国家也视英语为***语言,我们想把成语典故文化推向世界就需要英语这个传播媒介。但是在成语翻译上问题颇多,因为成语在汉语中有着固定的结构,而且大部分的成语中都包含着固定的历史文化因素,就出自邯郸的成语而言,大都包含了战国时期的文化典故,有些成语的地方文化特色浓厚,所以在翻译时我们不只是简单的翻译,同时还要把成语内在的文化因素传达出来,只有这样才是表达完整,西方人也才能更好地理解成语的涵义。

可是从跨文化交际研究中我们得知中西文化差异较大,在翻译中涉及到文化时我们要充分考虑文化差异和文化冲突方面,同样在成语翻译中应特别注意考虑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底蕴,要以译语读者为中心,充分顾及他们的接受,以他们的接受为最终目标,这正是姚斯接受美学研究中的期待视野。

译语读者对汉语成语典故的期待视野可以具体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对成语典故的艺术形式与审美特质方面的期待。汉语成语典故具有简洁凝炼、节奏明快、结构严谨、形象生动、朗朗上口等特点,这要求译者在翻译时要考虑译语读者以往的阅读经验、审美观和审美情趣以及素养等,在翻译过程中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第二个层次是对成语典故的生活内蕴与思想意义方面的期待。汉语成语典故涵义深刻、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民族色彩、历史故事性和哲理性,在此种期待下,目的语读者的民族心理、文化传统、生活经历、社会地位、价值观和道德观等都应该成为译者考虑的因素;第三个层次为译语读者对成语典故的接受动机与需求等。

译语读者在阅读成语典故译文之前已经具有定向期待,但是他们在阅读成语典故译文时,会遇到定向期待里没有的甚至相反的方面,会有打破定向期待的求新求异的方面,即获得创新期待。期待视野的创造性是期待视野不断拓展的内在动力和源泉。译语读者对成语典故的这种创新期待在阅读中能激发追求新意的期待,能缩短并克服与源文本的审美距离,开拓与扩大原有的期待视野。

三、成语典故翻译

1.成语典故翻译的单向对等性

翻译可以说具有单向对等性,其方向是单一的。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在直译与意译两种策略中选择,直译主张在保持源语形式的同时保持意义;而意译则认为语言有不同的文化内涵和表达形式,当形式成为翻译的障碍时,就要采取意译。直译的原因在于原语与目标语的对等性和相似性。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 ,由于各国在自然环境、社会发展阶段、社会活动等方面存在着相似性 ,造成了各国在文化的某些方面上产生了相似性,因此不同语言间常存在着大量相同或相似的概念、词汇、习惯表达等,这是直译的基础。直译(literal translation)是指不引起联想误会,在保持原文信息的前提下,力求使译文与原文在选词用字、句法结构、形象比喻及风格特征等方面尽可能趋于一致,译文和原文常用相同的表达形式来体现同样的内容,并且产生同样的效果。直译法不仅能够传达成语中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而且能产生较高的文化信息传递的有效度 ,同时还保留了汉语成语的民族色彩和生动形象 ,使英语读者能更好地感觉汉语文化。如“不耻下问”和“杀身成仁”可分别译为“feel not ashamed to learn from one’s subordinates”和“die to achieve virtue”。

2.成语典故翻译的双向沟通性

翻译具有文化交流的功能,要尽可能把源语国家的语言与和文化习惯推介到目的语国家。归化主张在译文中把源语的文化观念 和价值观,用目的语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来替代,特别是把原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用相应的目的语中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来替代,即译者不打扰读者,尽可能让作者靠拢读者;异化偏离本土主流价值观,保留源文的语言和文化差异,主张在译文中保留源语的文化观念和价值观,特别是保留源文的比喻、形象和民族地方色彩等,即译者尽量不打扰作者,让读者靠拢作者。在翻译成语典故时,要全面、完整地向译语读者介绍其全部意蕴和文化。孙致礼认为,语言可以转换,甚至可以归化,但文化特色不宜改变,如果不是万不得已,特别不宜归化,而要尽可能真实地传达出来,因此,文化传真应是翻译的基本原则。但是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别很大,如果一味异化就会远远超出读者的期待视野,使译文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过大,造成理解不畅,从而导致翻译失败。为了实现翻译文化交流的目的,在翻译具有典型文化意象的成语典故过程中,采取异化和意译相结合的策略会更好的实现翻译双向沟通,即异化翻译在前,完整传递源语文化满足读者的创新期待,意译在后,缩短译文与读者间的审美距离。

邯郸的成语与其历史和文化有较为密切的关系,具有浓厚的邯郸气息。以“胡服骑射”为例,该成语中具有中国文化的意象是“胡服”、“胡骑”和“胡射”,如果要完整地传达这三个意象,就需要采取异化的翻译策略“adopting Hu tribe’s clothing and learning 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异化翻译,具有浓厚的目的语文化气息,并且清楚地告诉目的语读者“Hu tribe’s clothing”和“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是源语中的文化意象。满足译文读者的“期待视野”,不仅使他们在对译作的阅读中获得审美愉悦,并且适当拉伸了译作与译文读者期待视野之间的审美距离,超越他们的审美经验,打破他们的期待惯性,体会到了因期待视野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带来的审美刺激。读者在接受目标文本时具有主动性,这种主动性除了表现在具有期待视界还体现在他们的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期待视界发生在阅读文本之前,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存在于接触文本后的欣赏过程中。在目的语读者接触到“adopting Hu tribe’s clothing and learning 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后,他们会理解阐释和想象再创造该短语,但是由于中西方文化存在较大差异,读者的审美距离需要意译“learning from the powerful one”来缩短。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把“胡服骑射”翻译成“adopting Hu tribe’s clothing and learning their cavalry and archery, —learning from the powerful one”。

四、结语

每个社会的总体发展历程及其世间百态总在某种程度上是相似的,每个都有大量与其他民族的成语典故相类似的对应物,但是这种相似毕竟是少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首先应该摆托俗世的困扰和诱惑,尊重源文作者,追求对源文的忠实,再现源文的思想内容和内涵;同时,译者也需了解译文接受环境和译文接受者,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满足读者的期待,实现翻译单向对等和双向沟通。

参考文献:

[1]Baker, Mona. In Other Words: A Coursebook on Translation. London: Routledge, 1992.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0.

[2]Hatim, Basil and Ian Mason. Discourse and the Translator. London & New York: Longman, 1990.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 Prentice Hall, 1988;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4]博仲选. 实用翻译美学[M]. 上海: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8.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成语文化10篇

学习

喇叭花的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喇叭花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喇叭花的作文有哪些,喇叭花的作文大全。喇叭花大家肯定都见过,它的藤蔓是绿色的,花儿有紫色的、粉色的……就像一个个小喇叭挂在一条“线”上,看起来真可爱啊!到了夏天,喇叭花开了,满院子里吹起了小喇叭

学习

谈谈我知道的风俗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谈谈我知道的风俗10篇,内容包括谈一谈我知道的风俗文化,关于风俗习惯的10篇。二、宽容和接受不同文化国际商务谈判中必然要遇到不同文化。不同的文化背景下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是有很大差异的。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容忍分歧和

学习

自主招生的条件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自主招生的条件10篇,内容包括初中自主招生的条件,自主招生简章100条。3、某一两个科目特别强,自主招生主要就是要选拔具有学科特长的学生。总分不算很高,平时考试都是最优秀,理解很独特,或者有竞赛获奖的等等,就可以申请。(来源:文

学习

特殊教育自我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特殊教育自我总结,内容包括特殊教育学习心得范文,特殊教育个人心得体会。人-职匹配理论关注人格特征与个体的职业性质之间的一致性(韩书文,2015)。该理论认为,个体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而每一种职业因其工作性质、环境、条件、方

学习

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10篇,内容包括妇女节以老师为内容的手抄报,妇女节的手抄报内容简单漂亮。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3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420xx妇女节手抄报内容资料5三八妇女节手抄报资料今天是妇女节。是天下所

学习

四月简短美句10篇

阅读(20)

本文为您介绍四月简短美句10篇,内容包括四月简短美句可以直接复制,四月优美的句子摘抄简短。词汇特征大量使用专有名词。新闻报道离不开时间、地点、事件和相关人物,因此国家名称、组织机构名称、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在简讯中频繁使用。

学习

红楼梦中的平儿10篇

阅读(22)

本文为您介绍红楼梦中的平儿10篇,内容包括红楼梦中平儿的事迹,红楼梦中平儿的生存法则。古典名著《红楼梦》,曾因其细腻地刻画了众多类型的人物形象而令文艺爱好者们拍案叫绝。如今,我们试***换一个视角,从现代职场的角度审视,把贾府看作一

学习

某某我想对你说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某某我想对你说10篇,内容包括某某老师我想对你说,某某我想对你说文章。某人,六年级了吧,再过一个月我们就要说再见了,不舍得你是假的,知道你初中不会和我一个学校,得知这个,是高兴,是伤心,还是松了口气。因为种种原因,我可能连初中都

学习

诗歌知识竞赛10篇

阅读(18)

本文为您介绍诗歌知识竞赛10篇,内容包括江苏省中小学诗歌竞赛,第十届江苏省诗歌竞赛。第三轮开始了,第三轮是必答题。到我们了,我们组的分数已经很落后了,于是我选了二十分题,此时,我的心跳个不停,当老师问我诗仙是谁时,我无法形容我当时的喜悦

学习

未来的课桌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未来的课桌10篇,内容包括未来的课桌作文汇编15篇,未来的课桌作文100个字。最后,来看看桌腿里面有什么秘密吧。原来这个大Y字型桌腿是可以展开的,室内体育用具全都内置在其中。你看,Y字的顶端两边各暗藏着一根高密度合金管,伸出

学习

老鹰抓小鸡游戏10篇

阅读(34)

本文为您介绍老鹰抓小鸡游戏10篇,内容包括老鹰抓小鸡游戏过程100字,介绍老鹰抓小鸡这个游戏100字。游戏开始了,他们只听我吹了一声哨子,就玩了起来。没等我做好准备,老鹰就开始抓“小鸡”,“小鸡们”吓得又喊又叫。可有意思了!指导教师崔梅茹

学习

冬季婚礼主持词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冬季婚礼主持词,内容包括冬季婚礼主持词,冬季婚礼主持词大全最新。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在这春光明媚的季节;香车迎淑女,美酒宴佳宾。在这激动人心的时刻!**先生**女士喜结良缘了!!!各位亲友能在百忙之中前来贺喜!我仅代表东道主**

学习

师德学习材料

阅读(19)

本文为您介绍师德学习材料,内容包括教师师德学习材料,师德师风学习材料笔记。2、对学生的思想品德的状况关心不够。3、受不良风气的影响,有的教职工言行不慎,在课堂或公共场所讲一些不利于学生成长的话;有的教职工工作责任心不强,对教学工作

学习

人于动物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人于动物10篇,内容包括养动物的日记十篇,关于秋天的动物作文十篇。近年来,动画行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人加入这个行业中。而Maya软件的出现可以说是到了动画发展的又一个起点。作为动画软件中的佼佼者,Maya的优越性最主要表现

学习

关于秋天的成语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秋天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关于秋天的成语及句子,秋天的成语四字成语。秋风瑟瑟、层林尽染、果实累累、秋收冬藏、秋雨绵绵、落叶知秋一日三秋、雁过留声、秋风送爽、春秋鼎盛、春去秋来、金风送爽秋风习习、秋阳杲杲、北

学习

水的成语10篇

阅读(32)

本文为您介绍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水什么多成语,水相关的成语。3、悬河泻水:悬河:瀑布;泻水:水很快地往下流。河水直往下泻。比喻说话滔滔不绝或文辞流畅奔放。4、一衣带水: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指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距离不远,不足以成为交

学习

文化活动方案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文化活动方案,内容包括精选文化活动方案4篇,廉洁文化六进活动方案。二、活动内容(一)欢歌唱春群众文化活动。从元旦开始,全县各***结合本单位实际情况集中组织开展系列文化活动,除按要求参加全县统一组织的各项活动外,还要立足

学习

形容高兴的成语10篇

阅读(28)

本文为您介绍形容高兴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形容十分高兴的成语,形容高兴的成语二年级。3、酒酣耳热:形容饮酒到高兴的时候。4、心痒难挠:形容高兴得不知如何才好。5、怫然不悦:怫然:忧愁或愤怒的样子;悦:愉快,高兴。愤怒,很不愉快。6、欣喜若狂:欣

学习

贬官文化论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贬官文化论文,内容包括宋朝贬官文化,写贬官文化的文章。中国古代士大夫向来怀揣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但他们在经济上、***治上和心理上对封建王权存在很强的依附性,最终导致“他们所生活和奔走的前途不过是官场、

学习

虎字开头的吉祥成语10篇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虎字开头的吉祥成语10篇,内容包括虎字开头的成语大全100个,虎字词开头的吉祥成语。送你虎年第一场雨:早晨是细雨,先把福气淋。上午是小雨,浪漫添喜气。中午是大雨,祝福很密集。傍晚是暴雨,年薪马上提。最后下冰雹,原来是红包。虎

学习

桃花源记中的成语10篇

阅读(29)

本文为您介绍桃花源记中的成语10篇,内容包括桃花源记的成语有哪些,桃花源记中的成语及意义。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地方。落英缤纷:形容落花纷纷飘落的美丽情景。豁然开朗:形容开阔;开朗指的是开阔明亮。从黑暗狭窄变得宽敞明亮。一下子就明

学习

根据意思写成语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根据意思写成语10篇,内容包括根据意思写成语非常有趣的练习,根据意思写成语的诀窍。读后续写,顾名思义,就是根据已经给出的前文,让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根据要求和提示将文章补充完整。读后续写要求学生在阅读的基础上输入信息,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