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空结雨中愁篇1
一个女人,如果有诗中传承下来的某种气质,就是惹人爱怜的美人了,这种气质就是丁香。我们如果仲春时路过一树或一丛丁香,那么浓重热烈的芬芳气味四合而来,但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
其实丁香花并不是真就这么愁怨的,花期一到,就一点都不收敛,那细密的花朵攒集成一个个圆锥花序,同时绽开,简直就是怒放。如此繁盛怒放的花树,是怎么引起了古人愁烦的?
李写下“丁香空结雨中愁”时,不仅接续了李商隐的愁绪,而且请来了雨,让丁香泛出暗淡的水光,深植于长江边的霏霏细雨中。这位皇帝还把写愁的本事传给了儿子李煜,他写愁的诗句甚至比乃父更有名。
李、李煜写出那些闲愁诗(也是亡国诗)的时代,也是成都产生花间派的时代。那些为成都历史打上文化底色的词人用“诉衷情”“更漏子”“杨柳枝”这样轻软调子的词牌铺陈爱情与闲愁。“偏怨别,是芳节,庭下丁香千结。”
那时候长江南北战云密布,偏安一隅的成都很休闲。休闲文人们还赋予了丁香爱情的意义:“豆蔻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什么意思?一来是诗人格了一下物,看到丁香打开花蕾(所谓“丁香结”),花瓣展开,这种两性花露出的花蕊,也就是雄蕊与雌蕊的组合都是那么相像“同心”,并从此出发联想了爱情(所谓“同心”)。但这种地方性流派审美生发出的意义,却在后来浩大的诗歌洪流中不甚彰显,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化不能顺利进入或上升为全国性的主流。当然,李白、坡们是例外,因为他们无论地理上还是文化视野上都超越了地域局限。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2
到了近处,有现代诗人戴望舒的名诗《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一个女人,如果有了从诗中传承下来的某种气质,就是一个惹人爱怜的美人了――这种气质就是丁香。虽然,我们如果路过一树或一丛盛开的丁香,那么浓烈的芬芳气味就会四合而来,但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联想,却是深长悠远的哀愁与缠绵。或者,怀着诗中那种薄薄的哀愁,在某个园子中经过了一树丁香,可能会想起丁香诗,却未必会认识丁香,即使认识,也未必会驻足下来,好好看看那树丁香。我甚至想,如果有很多人这么做过,这样的丁香诗就不会如此流传了。
从李煜父子到花间派的丁香
暂且抛开眼前的丁香花不谈,还是说丁香诗,某种象征性意义的固定与流传,在李商隐和戴望舒之间,还有一个连接与转换,那就是五代十国时南唐皇帝李Z多愁善感的名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其实,丁香花并不是真的这么愁怨,花期一到,它一点都不收敛,那细密的花朵攒集成一个个圆锥花序,同时绽开,简直就是怒放。我在植物园看一株盛花的火棘时,突然就被一阵浓烈的花香淹没了,但我知道,火棘没有如此的香气,环顾四周,果然见到一株纷披着满树白花的丁香。说纷披,其实是指那些缀满了顶生与侧生的密集花序的枝子,都沉沉地弯曲,向着地面披垂下坠。如此繁盛怒放的花树,是怎么引起古人愁烦的呢?待我走到那树繁花前,众多蜜蜂穿梭其间,嗡嗡声不绝于耳,我只在蜂巢旁才听到过这么频密的合唱――同时振翅时发出的声响。这么热闹的场景,这么强烈的生命信息,怎么和一个“愁”字联结起来?!
但是,诗人们却不管这个,只管按照某种规定的路径,“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就这么一路写下来。
所以,李Z写下“丁香空结雨中愁”时,不仅接续了李商隐的愁绪,还请来了雨,让丁香泛出暗淡的水光,深植于长江边的霏霏细雨中了。这位皇帝还把这种写愁的本事传给了儿子李煜,而李煜写愁的词句甚至比其父更有名:“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风向东流。”这对李姓父子身逢乱世,却不是文有长才,更富***治韬略与***事禀赋的曹操父子,所以强敌环伺时,身在龙庭却只好空赋闲愁,只好亡国,只好“流水落花春去也”,只好“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于是,这就要说到成都这个城市了。李Z、李煜写出那些闲愁诗也是亡国诗的时代,也是我们身居的这个城市产生“花间派”的时代,是那些为成都的历史打上文化底色的词人们用“诉衷情”、“更漏子”、“菩萨蛮”和“杨柳枝”这样轻软调子的词牌铺陈爱情与闲愁的时代:“花落子规啼,绿梦残窗迷”、“偏怨别,是芳节,庭中丁香千结”……
那时候,长江南北战云密布,偏安一隅的成都却很休闲。休闲的文人们还赋予了丁香爱情的意义:“豆寇花繁烟艳深,丁香软结同心。”什么意思?一来是诗人格了一下物,看到丁香打开花蕾(所谓丁香结),花瓣展开,这种两性花露出的花蕊,也就是雄蕊与雌蕊的组合都是那么相像――“同心”,并从此出发联想到了爱情(也是同心)。但是,这么一种地方性流派审美生发出的意义,却在后来浩大的诗歌洪流中不甚彰显,因为这个地方的文化,从来不能顺利进入或上升为全国性主流,当然,李白们、坡们是例外,因为他们无论是地理上还是文化视野上,都超越了地域的局限。所以,后人评花间词说:“嗟夫!虽文之糜,无补于世,亦可谓工矣。”
再后来,好多很好描写了成都的诗文,都是外来的杜甫们写下的,成都太休闲,不要说修都江堰这等大事,连写诗这样不太劳力费神的事,都要外地人代劳了。
丁香,生存空间被压缩的本土植物
人们常说,一个城市是有记忆的。大凡记忆必有载体作依凭。城市最大的记忆承载体,当然是它的建筑。成都与中国大多数城市一样,要靠老的街道与建筑来负载它的历史记忆与文化意味已是不可能了。一个城市中,始终与一代一代人相伴,却比人的生存更为长久的,就是植物,是树。对成都来说,就是那些在这个城市出现时就有了的树:芙蓉、柳、海棠、梅、槐……这个城市出现时,它们就在这座城里,与曾经的偏安王城,曾经的勾栏瓦舍,曾经的织锦铸钱的作坊,曾经的草屋竹篱一起,构成了这个城市的基本风貌,或被写进诗文而赋予意义,或者在某一深院,在某一街口,一株老树给几代人共同的荫庇与深长而具体的记忆。
但是,在今天的城市布局中,这些土著植物的地盘日渐缩小,而从外地,从外国引进的植物越来越多。我不反对引进这些植物,比如立交桥下那些健旺的八角金盘就很美观,而且因其生长健旺也很省侍弄的功夫;池塘中和芦苇和菖蒲站在一起的风车草也很美观;街道上一排排刺桐与庭园中的洋紫荆,也不可谓不漂亮,只是它们突然一下子来得太多太猛了,大有后来者居上的意思。在我看来,其实在成都这个非热带城市,没必要一条街一条街载满连气根都扎不下来的小叶榕――它们挤占了原来属于芙蓉的空间,属于女贞和夹竹桃的空间,当然,还有属于丁香树的空间。
这几日,正是丁香盛开的时节,城中却几乎看不到成气候分布的丁香了,这种漂亮的芬芳四溢的土著植物,差不多已经从街道上消失了,退缩到小区庭园与公园聊作点缀。前天,在从什邡回来的路上参观三星堆博物馆,在博物馆园子里,看到几丛很自在,很宽舒地生长着开放着的丁香,虽然那里在地理上还属于成都平原,但毕竟是在别的行***区划的地盘上。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3
在中国诗里,雨总是如此多情,它是诗人涂抹自己浓烈感彩的一种符号。荣格说,“雨”是包含着集体无意识的一种原始意象。是啊,雨在诗中最能燃起轻愁,尤其这江南小巷畔的暮春之雨。戴望舒《雨巷》中雨的底蕴的确是丰富、复杂、斑驳和陆离的。
一、暗示一种情绪
“哀怨渐生小巷里,苦闷总在雨声中”,雨一旦入诗,它往往是人生失意及其所伴生的忧郁伤感情怀的心灵寄托。白乐天在《长恨歌》中不是写道“玉容寂寞泪阑千,梨花一枝春带雨”吗?你瞧瞧,因了梨花带雨的比喻,在朦胧婉约的古典意境中,连杨玉环的忧郁和感伤也显得如此美丽,魅力无穷。再看戴望舒的《雨巷》,―条“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把作者凄迷、怅惘的心情,传达得淋漓尽致,而其妙意,全出自此“巷”中的“雨”意,可谓摄人魂魄!这正应了一句古诗:“江山惨淡真如画,烟雨空自一奇”。这种带有朦胧婉约意韵的艺术空间的造成,正与中国传统美学的雾中看花的审美习惯相吻合。宗白华先生说:“风风雨雨,也是造成间隔的条件,一片烟雨迷离的景象是诗境、是画意。”雨的意象在其中所起到的媒介、点化和濡染的作用,委实不可小觑。因此,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从古至今的诗人们,总是“自移一榻西窗下,要近丛篁听雨声”,“檐前偏爱枕边听”了。在这里,迷烟雨,不仅是一幅美丽的自然***画,而画中隐隐传来的雨声更是动人的天籁。同时,它也恰恰是人们丰富而多情的心灵的对象化,是其生活理想、憧憬与追求的生动而形象的写照。唯其如此,诗歌中的雨的意象,才能带有明丽清秀、洁净晶莹、形神兼备的古典美学风韵。雨的意象,透过诗作定的空间感和时间感,所汇聚的即是诗人波澜壮阔、斑驳绚丽的情感世界,而且正是它,赋予了《雨巷》中雨的意象以眩目的美丽光环。
二、提供一种背景
雨意愈是凄凉,它所反映的诗人愈是郁闷。雨,成为诗人情感活动的“场”,并构成抒情背景。这背景愈是萧索凄凉,它所反映的诗人的悲哀沉痛愈是深刻和细微。于是在这一意义上,诗人笔下的雨的冷暖常常不是或不只是温度意义上的感觉,而是或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情感表现。古典诗词中常常写到“寒雨”“冷雨”“凉雨”,往往喻示着诗人内心的压抑与悲凉、矛盾与痛苦。凄风苦雨为诗人的生命悲凉提供了广阔而深邃的心灵抒情空间。“凄风苦雨”一旦与诗人的愁苦心境相遇,它就成为一种悲凉无奈的标签。雨水中汇聚了诗人的泪水,雨声在倾诉着诗人的哀愁。在哀愁的诗人看来,雨水仿佛是天的泪水,而泪水长流恰如雨水滂沱。因此,有“天人同泣”、“雨泪同滴”的说法。这样一来,“愁―雨―泣”便构成了传统文学中雨的意象的典型抒情形式与审美内涵。戴望舒的“愁”是什么呢?联系写作背景,可以是理想幻灭的阵痛(当时大***失败),可以是可遇而不可求的苦闷(这里“占娘”可能真是作者暗恋的某个红颜),也可以是可望而不可即的惆怅(美好的东西总让人有距离感、无力追逐感)。而这种阵痛、苦闷、惆怅,完全通过雨的描写来表现,增添了一种迷幻和忧郁的色彩。此外,“雨”还给诗中“丁香姑娘”设置一个梦幻般的背景。“楚雨含情皆有托”,作为中国文学中传统的抒情意象,“雨”淅淅沥沥地不知打湿了多少诗歌啊!
三、衬托一个人物
我印象里的雨,总是和江南的女子联系在一起的。滴水的飞檐,涟漪阵阵的河道,长着青苔的石桥,婉约油亮的青石板小巷子,随着“笃笃”扣击路面的音律,走过一位娉娉婷婷的江南女子,她必定是撑一把古朴的油纸伞,而那素净的伞架必定是竹子做的,朴素的伞面也必定带着怀古情节,她轻握着它,在细若琴弦的雨中渐近或渐远,青丝和肩头不经意间被雨水濡湿了,心灵却因为这份濡湿而温润鲜活起来。这温和的江南雨已成了诗人心头的揉弦。没有什么比雨更能让“丁香姑娘”显得“哀怨又彷徨”了,也没有什么比雨更能让“这女郎”染上“丁香一样的颜色”,着上“丁香一样的芬芳”,带上“丁香一样的忧愁”。贾宝玉曾言,女儿是水做的。雨也即是水,让”丁香姑娘”穿雨而行,岂不更能勾勒出她“冷漠、凄清、惆怅”的艺术形象?面对《雨巷》,读者脑里总会浮起一个“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姑娘”,她在风雨中独步、彷徨。雨洒在她瘦弱的身上,雨老是停不下来,像忧伤、像幸福笼罩着心灵。雨,既润泽了诗人的彩笔,又潮湿了读者的思绪。雨滴在雨巷中,也滴在诗人的心湖,溅起一圈又一圈的涟漪,那波动的只是哀怨吗?雨巷中的雨幕,围起一片朦胧,很多东西,你很难看得清楚。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4
香
愁
——读《雨巷》有感
乐山一中高一(16)班
王嘉奇
手卷珍珠上玉钩,依然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题记
悠长寂寥的雨巷,颓圮的篱墙。冷冷的哀怨的蒙蒙细雨,安静的下着。青年独自彷徨在雨巷,等待一位姣好的姑娘,她是有着丁香一样的颜色,撑着油纸伞,步履轻盈,默默彳亍着。擦肩而过的一瞬,飘散了她带着忧愁的芬芳,看清了她太息一般的眼光。她梦一般飘过,渐渐离去,雨中曼延开来的淡紫色,渐渐消散……这姑娘显然受到命运的打击,令她惆怅,凄清。叹息迷茫。但她没有颓唐。她是冷漠孤傲的但仍然那么妩媚动人。丁香姣好,但易凋谢。这个丁香一样的姑娘,是做着脆弱的梦的姑娘,染着淡淡的哀愁。
姑娘出现了,但她的步履,她的颜色,连同她的太息与忧伤,就如梦幻般可望不可及。诗人执著追求着但又无法把握住。在我看来姑娘就是作者的梦想化身。理想如此美好,作者如痴情男儿守望追求向往的女孩一样,极度地憧憬着却又得不到她,不能实现他的梦想。“丁香体柔弱,乱结枝犹坠”,“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正如诗中所描绘的,丁香自古就被人们当作愁晶作为伤春的对象。诗人美好的理想是很难实现的,丁香和自己一样充满了愁苦和惆怅,给人以短暂的希望,一展花枝后匆匆散落。这倏忽即逝的梦想,。像梦一样从身边飘过去了,留下来的,只有诗人自己依然在黑暗的现实中彷徨。
这首诗是现实的黑暗和理想的幻灭在诗人心中的投影,但我仍然能品出希望的味道来。丁香花在风雨侵蚀中没有低下高贵的头,而是忍受着落到头上的磨难,充满了顽强的生命力。这连绵的阴雨,寥寥无光的雨巷,再怎么的“悠长、悠长”,终会有走出去的一天,终会有临到开阔光明之地的一天。
不如,将此诗改一改:
收起油纸伞,并肩
行走在明耀,明耀
又开阔的大路
我伸手拉着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5
????
????蓦然回首,想起了戴望舒的那首《雨巷》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
??她是有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踟躇着,
??冷漠、凄清,又惆怅。
??
??她静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
??像梦中飘过
??一枝丁香地,
??我身旁飘过这女朗;
??她静默地远了,远了,
??到了颓圮的篱墙,
??走尽这雨巷。
??
??在雨的哀曲里,
??消了她的颜色,
??散了她的芬芳,
??消散了,甚至她的
??太息般的眼光,
??丁香般的惆怅。
??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飘过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6
丁香,因花朵细小如丁,气味芳香而得名,此外,它还有紫丁香、紫丁白、华北紫丁香、百花结、百结、素客、情客等别名。丁香是我国的传统名花之一,也是世界著名的园林花卉,其花朵玲珑精致,如果把一朵丁香花比作一个结,那么满树的丁香花就是“ 树百枝干万结”,非常壮观。其香气袭人,色彩虽不那么艳丽,倒也素雅别致。欣赏丁香可在春季明媚的阳光下,可存和煦的春风中,可在朦朦的细雨中,或热情洋溢,或优雅娴静,各有风姿。丁香的花期很短,几天的功夫这些淡雅的小花就随风飘落,如果气候温暖,到了晚秋,有些丁香还会再度开花,但无论花序的大小还是花朵的数量都不能跟春天的丁香花比,但在瑟瑟的秋风中能看到娴静的丁香花,也算是别有番情调吧。
存诗人笔下,丁香是一种带有淡淡忧愁的植物,像李口的“青乌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李商隐的“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李清照的“揉破黄金万点轻,剪成碧玉叶层层。……梅蕊重重何俗甚,丁香千结苦粗生,熏透愁人千里梦,却无情。”而现代文学家戴望舒的《雨巷》则把丁香花写到了极致“……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
丁香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历史,不少民族都有借助丁香表达爱情的习俗,如云南的崩龙族和傣族每逢春暖花开之际,都要举办一次传统的“采花节”,身着节日盛装的青年男女争相上山采摘丁香花,赠送给自己的恋人,表示对爱情的坚贞不渝,因此在这些地区丁香花又被称为“爱情之花”。有些地方还把丁香花作为定情或催办婚事之物,在男女双方定亲之后,如果女万同意出嫁,就托人送去一束丁香花给男方,男方收到花束之后就要将其放在即将成亲的新房里,不等花朵凋谢,就要确定结婚的吉日。
丁香还与佛教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我国的西北地区,佛教徒常将其称为“菩提树”,这是因为原产千印度的菩提树是热带树种,只能在气候较为温暖的地区生长,而我国西北的青海、甘肃等地是干燥寒冷的高原气候,菩提树在这里很难生长,佛教弟子就用“暴马丁香”替代菩提树,因此暴马丁香又被称为“西海菩提树”,相传在藏传佛教大师宗巴喀诞生以后,其出生的地方就长出了一棵白旃檀树(暴马丁香树),该树生有约10万片叶子,每片叶子上都有尊狮子吼佛的形象,就连树皮上也会出现许多天然的神像和字迹,故名“衮木(意思是十万神像)”。佛门弟子就把这棵神奇的暴马丁香称为“菩提树”。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7
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 让课堂绽放创新之花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学生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中华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站在科学技术的制高点。古希腊哲人普鲁塔戈曾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把需要被点燃的火把。时代在呼唤创新式人才,课改将提倡创建开放式课堂!
树立开放教学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开放式课堂教学,要促使学生萌发创新意识,形成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学生日后成为创造型人才所必备的博大的人文精神。我在教《石钟山记》时,通过文中苏东坡探究石钟山命名原因时,黑夜驾舟寻访石钟山,大胆否定前人假说,探访自己认为的石钟山命名原因这一事;让学生感受到苏轼不拘泥于前人,永远创新探索的高尚人格,为学生日后发挥创新能力备下深厚的人格底蕴。
创造良好的教学氛围,激发创新精神。开放式课堂中,学生在无拘无束的学习空间,任思维纵横千里,任情感涌动激荡,发出绮丽的创新火花。
在教学《项链》一课时,我鼓励学生课下阅读文章,画出“玛蒂尔德”的命运曲线,上课时评比。学生主动熟悉课本,查找与课本内容有关的知识。上课时,学生们根据自己的理解争先恐后到黑板上来画曲线,相互修改,积极发言,画出的曲线不仅符合教学要求,而且许多的讲解有创意让人惊喜。
开放教学过程,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开放式的课堂是师生互动,心灵对话的舞台。在这里,老师不再是“老师”而是“朋友”,是“导演”。师生在这里共同学习,共同交流,用心灵去编织课堂,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心灵去感悟文本,用心灵去超越课堂,思维在对话中碰撞,智慧在对话中生成,心在对话中放飞……(手势)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疑问往往是一系列积极思维的开端,是创造发明的起点。我在教〈雨巷〉这首诗时,"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学生质疑:“作者为什么要提到丁香?”于是我展示了美丽素雅的丁香花***片,提供与丁香有关的诗句——“丁香空结雨中愁”,学生品味出丁香情结--美丽、高洁、愁怨。经过探讨,学生发现,作者原来是用丁香这个意象来表达愁情。当评析作者,即丁香先生的形象时,有一名学生说“作者对时局很失望,忧愁即是代表。”这个回答片面,当时我没有直接否定他的回答,而是鼓励他和其他同学一起分析文章,让他在分析中认识错误。最后学生发现到,丁香姑娘已经消逝了,作者还在雨巷中徘徊,仍希望飘过丁香姑娘,可见作者有对理想幻灭的失望,更有地理想的执著追求。可见作者有对理想幻灭的失望,更有地理想的执著追求。这样做,不仅使他提高了自学能力,更重要的是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后仍敢于发表见解。
这样的课堂充满生命的气息,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的综合,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能力的潜意识得到了开发。
创设开放性的练习。在这里,学生打破了书本的局限,发展自己求新求变的创新思维,发扬敢疑、敢想的创新精神。在这里,教师变成了探险队长、突围队长,打破常规,运用一些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来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我在教〈装在套子里的人〉时,课后给学生留的思考是:“主人公—别里科夫如果结婚,生活会是如何呢?”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展开想象,佳作迭出。
在这里,课本只是学生学习的工具,学生会走出文本,超越文本,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
这样的课堂,多了一些轻松,多了几分幽默,多了一些欢声笑语,多了几许神采飞扬。拥有理想的课堂,(快)将会拥有辉煌的人生,将会享受教育的诗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努力吧!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永不懈怠我们的追求。我深信,终有一天,我们会“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音要调起来)”。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8
人去楼空空寂寂
你走了,带了那千丝万缕的情意绵绵,含着那辛酸、苦楚的泪,你没有回头。我知道,你不忍回首,“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我的心,是秋日里的一道风景——凄凉也。到今夕,惟有那空空的旧迹撩人心思。
旧日思情情切切
是因为曾经的“一起伤心同流泪”,面对着冷月才会余恨悠悠;是因为曾经的“你若烦恼我担忧” ,听着寄雨却还添悲泪一痕;是曾经的“盈盈烛泪因谁泣”,你去后我才会“离未动身问归期”。我的情,是冬日里的一道风景——眷恋。
多情伴我咏黄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寂寞惆怅,在雨的哀曲里,我结识了,丁香一样的你,歌兮,舞兮,别兮,悲兮。共有的多愁,共叹岁月的沧桑,却已是“不语婷婷日又昏”。我憔悴,你道是“憔悴花遮憔悴人”,啊,怀念,我的诗情,是春日里的一道风景——娇艳。
两行热泪肝肠裂
我喜欢你的“醒时幽怨同谁诉”,我赞叹你的“衰草寒烟无限情”。不一定离别就在风雨中,不一定落泪是悲痛。总要有“风抽芭蕉”的凄苦,总要有“雨打窗棂”的悲凉。你是船,只属于远方。
共进考场,你我共惜,听到了么?友。
抛不完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
人去楼空空寂寂
你走了,带了那千丝万缕的情意绵绵,含着那辛酸、苦楚的泪,你没有回头。我知道,你不忍回首,“玉烛滴干风里泪,晶帘隔破月中痕”,我的心,是秋日里的一道风景——凄凉也。到今夕,惟有那空空的旧迹撩人心思。
旧日思情情切切
是因为曾经的“一起伤心同流泪”,面对着冷月才会余恨悠悠;是因为曾经的“你若烦恼我担忧” ,听着寄雨却还添悲泪一痕;是曾经的“盈盈烛泪因谁泣”,你去后我才会“离未动身问归期”。我的情,是冬日里的一道风景——眷恋。
多情伴我咏黄昏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寂寞惆怅,在雨的哀曲里,我结识了,丁香一样的你,歌兮,舞兮,别兮,悲兮。共有的多愁,共叹岁月的沧桑,却已是“不语婷婷日又昏”。我憔悴,你道是“憔悴花遮憔悴人”,啊,怀念,我的诗情,是春日里的一道风景——娇艳。
两行热泪肝肠裂
我喜欢你的“醒时幽怨同谁诉”,我赞叹你的“衰草寒烟无限情”。不一定离别就在风雨中,不一定落泪是悲痛。总要有“风抽芭蕉”的凄苦,总要有“雨打窗棂”的悲凉。你是船,只属于远方。
共进考场,你我共惜,听到了么?友。
你我的友谊,是夏日里的一道风景——出泥的莲花不染尘。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9
总有几场不大不小的雨,淋湿这季的思绪,空中清澈而悠长的淡淡花草味道,于润泽的气息中飘来。这素雅的芬芳,如此亲切而自然。清新飘逸的婉约,柔媚而气质的优雅,这五月的芳菲,才真真切切地占尽了人间的万般风情。
远处,一抹紫色在视线里闪熠。五月里的丁香灿然开放,路边,坡上,窗前。你见或者不见,丁香花依旧独自美丽,独自芬芳,不炫耀,不张扬。
淡色或凝重的紫色,是种都市化成熟的色彩,红色与蓝色的调和晕染,沉稳灵动。不似红色那么火热,却可以象红色那样蕴藏一种热情,亦不似蓝色那样纯净,但依然可以如蓝那么悠静的抚慰一种孤独。如聆听和体味悠然的岁月带给心灵的细微感触,将时光深处,尽可能将走过的一路所及一切,融入情感和心脉。这是一种沉静的淡雅,细腻而唯美,或抑是一种神秘的浪漫,清婉却飞扬。
倘徉于丁香花间,紫色的花束,像极一串紫色不规则的风铃,又宛如密密麻麻连缀在一起的紫色盘花扣。细风吹过,素淡的花串随风摇曳,幽馨的暗香随处飘荡。一种浸染着柔意的温暖,从五月的初始,到五月的末梢,或脉脉相依,或有意无意地荡开一怀涟漪。
对面两个年轻女孩的说笑声从丁香丛中传来,“谁能找到五瓣丁香,就能得到幸福。”原来,青春和浪漫是可以在岁月的间隙肆意曼舞的,在心的最深处,缱惓成多年以后的一脉柔情,久久挥之不去。有过多少人曾经似年轻的女孩那样寻找过五瓣丁香,那许许多多的五瓣丁香在记忆深处翩跹,飞舞,旋转直至远去。
那时,素颜如花的时光里,总有许多可圈可点的忆事。教室的后窗,正对着涌路,那里有一排排的丁香树,阳光和熙的五月,丁香便茂密的开了起来。朦胧的紫色,浪漫的白色。和两三个好友偷偷从后窗溜出去,隐秘在丁香丛中,寻找五瓣丁香。也是源于那样很美的传说,如果能找到五瓣丁香,就能得到幸福。于是在丁香花开的季节,总要情不自禁的寻找,情愿相信如此美丽的传说。而寻找,本身也是一种希望,一种美好。
也许那样年纪,幸福是一种目标,达到了,就是幸福。就如年幼时,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时,就是幸福。
参加工作以后,办公室的窗外,曾经也是丁香树。每年到了五月,丁香花浓郁的幽香在花丛中荡漾开来,弥漫在空气中,和着初夏土地散发的泥土的气息。从窗口望去,紫色与***白色间杂,一簇簇的花团,相依相扶,仿佛浣纱女子轻盈的身影,婀娜款款。一脉情愫,犹然地坠入顾影自怜的梦里,把心绪渲染成镜花水月般的空灵。
遇见斜风细雨的日子,紫色与白色的花团团簇簇,如烟似雾,丁香若拥着水晶梦幻的仙子,玲珑韵致,温柔而甜蜜,沁人心脾的幽香,远远近近地飘荡。忽然觉得,丁香和微雨连在一起,确实是一种朦胧的美,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色彩却清晰,安静。
忽然明白“丁香空结雨中愁”诗句的意境,在那边,那淡淡的,浅浅的思绪,是表达离别和清愁的另一种情怀或方式。而这边,是心与心相融,弥足珍贵的温暖,是愁肠挂肚,百转千回之后的幸福。
多年之后,那排丁香树已经被砍掉,随之种了另外一种花树,花开的时候,也很漂亮,只是多了几分陌生感,这种陌生感源于对丁香久远的情结。再见别处的丁香花开,那淡淡的一袭紫色花香,依旧是等待我的一处风景,依然可以在时光的尽头,心生暖意和眷念。
丁香空结雨中愁篇10
一、落寞翅膀飞向理想天空的诗意之美
在《时光的碎片》中,处处散发着一种人类伤感甚至悲情的情绪意味,而在这种悲情伤感的情绪表现之中,又往往渗透着理性的思索。情与理的这种结合,构成了唐象阳诗歌创作的一个重要艺术特点。唐象阳的诗遵循情是基础的艺术原则,创作技巧上让思理在情的基础上展开。彰显了他悲悯艺术的诗歌风格。陆机《文赋》说:“诗缘情而绮靡”,就指的是诗因情而发。在唐象阳《时光的碎片》这本诗集中,到处都可以触摸到诗人心中那种温热伤感的情感火花和毛羽。诗人深沉的叹息和幽幽感伤从诗意的文字里流溢,萦绕心扉,挥之不去,让人久久不能从诗人的意境里拨出来。在《遗落的誓言》中,诗人感叹爱情的誓言已经遗落,冬季老村渡口的苦苦等待,换来的是“旅程不改”“方向已变”的口信;在《静静的栈桥》一诗中,栈桥旁的静静守候与相思,犹如古代巫山神女般的坚贞,同时亦不免有着湘妃的彷徨:“当有一天我在沧桑中摇曳/你呵——/归航时是否依然”;《情人节》,暴露了恋人间的虚荣与虚伪,展现了对美好爱情的向往与憧憬:“我们的爱情,如此黑暗地/回到了诗歌,也回到了伤感”;没有爱情的婚姻,虚伪的可怕,夫妻间“似近非近”“似远非远”的距离令人尴尬,在感性与理性的纠结中不明去向,“向前走抑或向后退/都是一种错误”,令人痛苦,没有选择的选择只能是坚忍的“咬咬牙”,然后是“长嘘一声叹息”,无奈而又悲壮(《一声叹息》);“线断了/我也走了/或许你只是我来世的女人”,绝望中的期冀,似乎又是对自我的安慰(《遥望》)……这是中国式婚姻现实的无奈,不是诗人个人的能力所能改变的。不能改变,就只能在内心里期望,于是在几乎绝望的情境中诗人透露出坚定的希望:即便沧桑,依旧等待;即便爱情黑暗的回到伤感,依旧有梦;即便婚姻不幸,也能“咬咬牙”;即便此生无缘,也能“在我来生的天涯海角/等你后世的地老天荒”(《遥望》)这是诗人站在人类的高台上对美好爱情的呼唤……在雾霭笼罩,满是阴郁,情感低沉与令人窒息的心境下,悲哀现实中的那抹希望最能触痛人的心潮,引领人走近悲壮的美。诗人为我们做到了。
以上这些诗篇,情感流泻起伏,悲情浓厚,而在另一些诗篇中,则更多地表现着诗人对爱情的理性思索和对人类情感的追问,自然也就真实蕴含着对生命的淡淡的感伤:“隐隐约约/她们就一个个站在面前/没有走远”(《阅读往事》)这样的“阅读”,既有对过往美好华年的回忆,也暗藏了时光流逝的忧伤,“爱情是怎样的难解和独特/每一个故事因不同的幸福开始/又结束于同样的苍白与虚伪”的结论,则是沉静中对情的思考与感叹。同样的思考在《这个冬天》里也有体现,“爱情,究竟适合生长在怎样的季节”,随后“在一望无际的人世间/我就用这简朴的虔诚/爱你到枯萎”展现的是对过往美好坚定的守护,是心潮跌宕后归于的平静;在《有雨的日子》里,作者明明白白的表示他“幻想一种至高的爱情”,他理解恋爱时的疯狂是“理智洞开的一个天窗”,作者站在生命的角度,对爱情进行冷静的思考。在这部诗集中,诗人的抒情很多都带有这种知性的意味,其知性的思索在一定的程度上化解了低郁的心境,使人进入理性澄明的天空。
这种思考不仅体现在爱情上,同样也体现在对人生的理解上,通过对“岁月的残酷”的深深感受,开始了对人生“聚不是开始/散不是结束”的哲理解读,形成了“只有守望一份美好心情”才能将“岁月的寒流”“流放于青山之巅绿水之上”(《感爱春雨》)的人生观。在组诗《岁月的痕迹》之《过去的风景》中,“现实中的浮华”与“风光”无关的领悟以及“在四季的风景中/淡然笑对枯荣”的人生姿态,让我们看到了诗人的通达,看到了“落寞的翅膀飞向理想的天空”。《淡泊》与《佛门》展现的是更高一个层次的思想境界,脱离了小我的情情爱爱、缠缠绵绵,而进入到了一个大我的状态。当然,悲情达到理性的转变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是在漫长的回味中慢慢实现的,《星月幽幽》《今夜,旧梦依稀》《走进九月》《秋天的思念》《把往事搂进胸怀》《岁月的痕迹》《回首岁月》……均是对过往的回忆、思念、追寻与感慨,淡淡的忧伤郁结在心头,吞不下,吐不出,悠悠扬扬,即使有了哲理的思辨,这种忧伤依旧细细流淌,成就了此诗集的情感基调,也体现了诗人的生活基础与人生阅历。
诗情与诗思的慢慢转变是诗人思想日臻成熟的表现,诗人也在后记中指出此诗集“收集的作品跨越的时间比较长”,由此,也可以印证诗歌情感与诗歌哲思转变的事实。从痛苦叹息到忧伤怀念再到理性通达,体现了思想的飞跃,是落寞的翅膀飞向了理想的天空。
二、古典意象融入现代诗篇的美学价值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丁香空结雨中愁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