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课件篇1
1.品味语言,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2.学习衬托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难点】:围绕文章如何塑造藤野先生这一“伟大”形象梳理课文,体会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设想】:
1.本文篇幅较长,是用早期白话写成的,又有很多含义深刻的语句,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要求学生课前要做好预习,要多读课文。课上时间不可能通读,只能是有重点地朗读。
2.本文知识点众多,学习时不求面面俱到,但重点是必须完成的,难点是必须要突破的,通过研讨学习一定要让学生情感上有触动、思想上有收获、语文能力上有提高。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鲁迅先生在他诸多的老师中,只写过三位:一位是他的私塾老师寿镜吾先生;一位是他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还有一位就是他青年时期的老师章太炎先生。在这三位中鲁迅最倾注深情的就是藤野先生了,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藤野先生》。
二、整体把握:
在阔别20年后鲁迅曾这样饱含深情的评价藤野先生,课本37段,我来读一下。(ppt显示)
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藤野先生在鲁迅心中的地位,就应该是――生答“伟大”。一个普通日本教师何以受得起鲁迅先生这么高的评价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集中探讨的问题。
三、请大家自读6―23段,结合具体的语句做批注: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
(ppt显示)
示例: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从头到末”“不但……连……也都……”“一一”“一直”这些加点词看出藤野先生是真正关心我,他为我修改讲义,不是心血来潮,而是自始至终的认真,直到为我改完了三科。并且取得了“在中间”这一对外国留学生来说很不错的的成绩。平淡的叙述下是对藤野先生强烈的感激与崇敬,读此段除了重读加点词外,还要读出举重若轻的感觉。
小结:文章选取了6件典型事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但在我们看来藤野先生做的这些都是教师的本分啊,怎么就“伟大”了呢?
四、请大家注意,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没有写藤野先生,文中还写了哪些人哪些事呢?这与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跳读课文其他段落做批注。
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见到藤野先生的原由;
途经日暮里水户――作者学医的主要动机;
初到仙台受优待――正面衬托;
匿名信事件――反面衬托;
看电影事件――告别的直接原因。
(ppt显示)
助读资料:
鲁迅到日本去的时候,日本的国力正是逐渐强盛,独霸东亚的野心也日渐膨胀,又刚刚在甲午海战中歼灭了中国的北洋水师,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有的报纸就公开宣称:“西洋人视中国人为动物,实际确乎不得不产生动物、下等动物的感觉,因此,他们(指中国人)在生理上已失去人类的资格。”因此,鲁迅在这个时候去日本留学,便不可避免地受到种种歧视和轻蔑。
藤野先生在日本并非著名学者,其言其行也许并非楷模,但是,在对待鲁迅,其实也是对待中国人的态度上,确实难能可贵!须知,那是在中国在甲午海战惨败之时;是在日本独霸东亚的野心日渐膨胀,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一股鄙视中国人的风气之时;是在日本人视中国人为“猪头三”、“下等动物”之时。
(ppt显示)
课中微型讲座
衬托,烘云托月
衬托是一种写作手法。
正衬:用类似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反衬:用相反或相异的事物衬托所描绘的事物。
衬托的作用:能突出主体或渲染主体,使之形象鲜明,给人以深刻的感受。
小结:表面上看似游离的成分实际是紧扣主题的,体现了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正因为有了这些背景的衬托,有了这抹心灵的底色,在鲁迅心中藤野先生的形象才像黑暗中的蜡烛一样闪耀着“伟大”光芒。
藤野先生课件篇2
1 一张一弛,点拨适度
教学中,教师要紧扣教学目标筛选有价值的,又容易被忽视的词句、重点语段进行点拨。因为这些词句“不仅有显隐题旨之功,更有聚光、凝神之能,而且能起到制约全文各部分的作用”。学生搞懂了这些词句,对理解文章有重要作用。如教小说《孔乙己》,我就从课文中找出可以把学生引到深处的东西,选择“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这个句子进行点拨,紧紧抓住“唯一”一词,启发学生思考,立片言以居要,使学生深刻认识到孔乙己在短衣帮和长衫主顾中的特殊性,突出他是一个可怜可笑可悲、迂腐寒酸而又正直善良的旧时代的小知识分子。
另外,我会在每一课选择一个重点段进行点拨教学,引导学生反复阅读、多方训练综合分析。这样做意义很多,抓住了重点段落,就抓住了主题,就突出了重点,就突破了难点,也就能带来牵一发动全身,以少胜多的效果。课堂点拨力求点拨出语文味来,即真正使学生嚼出一点味道来或者把学生引向语文审美阅读的轨道,使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教朱自清的《春》,老师推敲那句“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通过咬文嚼字,深究一番,嚼出了一些味道来:春天来了,春日融融,春水涣涣,山也变得明朗润泽了。还有的老师紧扣“太阳的脸红起来了”一句设疑点析:春天来了,太阳给人什么感觉?“红”字变动词有何含义?这句话的弦外之音是什么?由生活经验入手,启动学生的审美想象,比较自如地让学生联想到春天的色彩,欣赏了桃杏艳红、百花争妍的美,产生了明媚春光的那种温暖、欣悦的感受。
我在教学《藤野先生》一文时,依据课文的内容,设计了通过集体讨论的方式,明确事件的内在联系,从而明确主题,进而培养爱国主义情感。上课前,让学生细读课文,列出文中所学事件,要求他们用简洁的语言说出来。学生通过阅读找出了不同类别的事件。老师接着提出问题:“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有的学生回答为:以藤野先生其人为线,全文写见藤野学生的原因――与藤野先生的交往――与藤野先生惜别――别后忆藤野先生。支持这一观点的学生过半。亦有学生反驳:以爱国的情感为线索,学医为爱国、弃医从文亦是爱国。赞成这一观点的近半。教师适时调解:写藤野先生与爱国是否冲突?二者有无交点?学生们马上做出反应,二者并不矛盾,因为爱国而学医、因学医而见藤野先生、因爱国而弃医、因弃医而别藤野先生!他们立即明白了二者的关系。教师趁机点明,本文有两条线索,一条明线即藤野先生其人,一条暗线即鲁迅的爱国情感。至此,文章的主题也水到渠成。写学医弃医,表达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怀念之情,也更深刻、含蓄地表现出作者的赤诚爱国情。本课是在学生恍然大悟的感慨声中结束的。因为鲁迅的文章大多含蓄难懂,加之本篇幅较长,主题较深,情节简单,很难吸引住学生。应如何短时高效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本人思量了许久,后来本人避开了对文章深层主题――爱国的教学,转向事例的分析,让学生对事例自行剖析,抓住典型事件的作用,扣住文章线索的基础上完成。这样,就实现了难文浅教,使学生能理解文章的精髓,加上关于文章的线索之争是学生自发的,他们对这一问题的探讨和解答后的收获都比较突出。
2 趁热打铁,点拨适时
课堂点拨关键是教师能明察学生思维的火花,及时加一把火。适时点拨一方面是在学生遇到疑难时,采用艺术化的点拨,及时解决学生的疑难问题。另一方面是学生在遇到疑难、把握不准时,教师及时指点思考分析的途径,拨通知识理解上的关卡,拨繁为简,化难为易,使学生的研讨活动得以继续进行。
藤野先生课件篇3
关键词:质疑;以学导教;思辨能力
今天的课堂上,更多的教师习惯于抓住课文的重点,通过教师设疑的方式来达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限制了学生的思维,不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因此,我们应尽力突破“教师问,学生答”的教学模式,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变教师“自我设疑”为学生“主动质疑”,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思辨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并以学生的质疑推动教师的教学,真正做到以学导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学生对文本的阅读有自己独特的感悟,每个学生思维的角度和能力各有差异,这就决定了他们提出的质疑问题各不相同。这些质疑问题闪耀着学生智慧的火花,反映了他们质疑、探究的精神。如果教师认真思考,并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一定会在教学上有新的收获。下面仅从学生的质疑中列举一二,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巧用质疑组织课堂教学
有学生在预习《藤野先生》一文时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鲁迅先生用“伟大”一词对藤野先生进行了高度的评价。我认为藤野先生确实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但用“伟大”评价似乎太过了些。该怎么理解这一评价呢?
站在教师的角度看,对藤野先生的评价用“伟大”一词非常合适,而学生在预习时因为对当时的背景缺乏必要的了解,所以会有此疑问。在翻阅学生的预习质疑本时,看到了这一质疑问题,我灵光一闪,重新进行了备课,就以此质疑导入教学,以期待一石激起千层浪,看到课堂上学生思维的跳跃。一上课,我表扬了提问的学生,然后向全班出示了该质疑问题:“你认为用‘伟大’评价藤野先生合适吗?说说你们的理由。”
很快全班分成两大阵营,并各自从文中找理由。反对者认为,藤野先生为“我”添改讲义、纠正“我”解剖***中的错误、关心”我“的解剖实习等事件体现了他为人正直、治学严谨、教学认真的品质,但是我们现在的很多老师也会这样对待学生,所以用“敬佩”评价更合适。而支持者从文中找了不少细节来佐证藤野先生无愧“伟大”的评价,比如,“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一一订正,这样一直到教完他所担任的全部功课……”这样的细致入微及持之以恒,估计能做到的教师不多。还有学生结合文中写到的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认为当时很多的日本人极度轻视中国人,一个日本的教师能毫无狭隘的民族偏见,如此尽心地对待一个与他素不相识的别国的学生,这样的老师值得用“伟大”来评价。
面对议论纷纷的学生,我适时补充了一些背景材料。最终大家商议的结果是:藤野先生当得起“伟大”这一评价。原本生硬的背景介绍就这样自然地流入课堂,流入学生的心中。
《藤野先生》一文已执教多次,而这一次的课堂呈现最为精彩。学生的质疑代表了部分学生心中的疑惑,以此导入课堂,更容易激起学生参与学习的热情,而教师根据学生的质疑及时进行二次备课,正体现了“以学导教”的思想。学生永远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法应不时根据学情而改变。巧用质疑组织课堂教学,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善用质疑培养思辨能力
在学习《与朱元思书》一文时,有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与朱元思书》一文开头部分用“奇山异水,天下独绝”总领全文,但下面分写部分却先写“异水”再写“奇山”,前后不一致。把总领句改为“异水奇山,天下独绝”,是不是更好?
说实在的,这个问题也是自己以前阅读时心头闪过的一个小疑惑。当时的念头是,这也许是古人写此文时一时的疏忽而已,于是就把这个问题搁在一边。现在有学生提出,我就让学生分组讨论,说不定学生会给出合理的解释呢。几分钟讨论后,学生有了自己的看法。一种和我原来的想法差不多,认为作者当时写作时没想那么多,现在看来,改为“异水奇山,天下独绝”更好。
另一种观点认为,作者这样写是有意而为之。先山后水是人们通常惯用的顺序,作者也许原本也想按这样的顺序先写山后写水,但当时作者正乘船随江流漂荡,水离他的视线更近,而富春江的水实在太奇异了,所以作者的眼光不自觉地被水牵引住了,这样写更能突出水的奇特。
学生的这两种解释似乎都能自圆其说,他们也为此在课堂上争论不休。最终的解决方案是你认为哪种合理就支持哪种说法。
这一场辩论似乎无果而终,但我却从中看到了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思辨能力就是在这样的碰撞中得到锻炼和发展。问题的答案是什么已经不那么重要了,重要的是学生在思考,在学习,他们的各种能力在不断的提高。真希望这样的争辩可以更多些。
三、利用质疑激发学习兴趣
学了郭沫若的《雷电颂》后,有学生发现了这样一个让他感到困惑的问题:文中写屈原在东皇太一庙痛斥众神像,说到河伯时,用了“哼,还有你这河伯……哦,你河伯,你是我最初的安慰者”这样一句话,话中用了两个感彩截然不同的叹词“哼”和“哦”。“哼”表示蔑视和贬斥,而“哦”通常表示的是一种赞同和褒扬之情。屈原对河伯的态度到底是怎样的?
这的确是一个好问题。提问者能从细微处质疑,从两个叹词中感受到屈原对河伯截然不同的两种态度。从文中看,屈原对云中君、东君、湘君等众神像进行痛斥、抨击,而河伯也是其中的一个神像,屈原也应加以痛斥。为什么同一句话中前后句态度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上网搜索了一下,发现答案五花八门。于是我告诉学生,想要正确了解情况,我们有必要去看一下郭沫若的剧本《屈原》全文。带着寻根究底的渴望,我和学生课后去看了《屈原》这部剧本。在第四幕发现有一个敢于仗义执言的钓者,他曾在《九歌》中扮演河伯,亲眼目睹了屈原受人陷害的经过。这样一来,学生就自然明白屈原为什么对河伯会有这样截然不同的态度。前一个河伯是指神像,而后一个河伯是指扮演河伯的那个钓者。
《雷电颂》是郭沫若历史剧《屈原》中的节选部分,现在因为学生的一个质疑问题,激起大家求知的愿望,引领大家去看了原文,这不能不说是解决了这个质疑问题之外的一大收获。原本很难想象会有学生愿意去看《屈原》整个剧本,现在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就产生了解决问题的需要和动力,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生的质疑确实带给自己很多的思考。亚里士多德有句名言:“思维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学贵有疑”,“疑”是思之始,是学生进行学习、主动求知的动力。而学生能主动地对学习内容进行质疑问难,这就从根本上改变了他们在课堂上的配角地位,由机械被动的应答,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究,思维当然会变得格外活跃。所以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大胆地见疑求异,要敢于疑课本之说,疑教师之解,疑权威之言,在提问中探幽索微,寻求真理,掌握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提高认知水平。
参考文献:
[1]韩红艳.学贵有疑:论质疑能力的培养.小学教学参考,2008(33).
藤野先生课件篇4
第一次翻开《朝花夕拾》,看到鲁迅先生亲笔写的小引,书中的文章都是鲁迅从记忆中超出来的,环境不同,表达的情感也有些不一。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先生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地描绘了清末民国初期的生活画面,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对往日亲友和师长的怀念之情。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守旧势力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朝花夕拾》共收入10篇作品。包括:对猫的厌恶和仇恨的《狗·猫·鼠》;怀念长妈妈又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阿长与<山海经>》;批判封建孝道观念的《二十四孝***》;表现封建家长制阴影的《五猖会》;描绘迷信传说中的勾魂使者《无常》;写童年之事又反映封建不良反应思想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揭露庸医误人的《父亲的病》;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的《琐记》;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藤野先生》;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范爱农》。《朝花夕拾》将往事的回忆与现实的生活紧密的结合起来,充分显示了作者关注人生、关注社会改革的巨大热情。
书中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莫过于《藤野先生》了。文中具体写了四件事,从不同的侧面表现了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除此之外,鲁迅先生还用白描手法来勾画人物的特征,这些写作手法都令我受益匪浅。如写藤野先生的“黑瘦”“八字须”“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衣着“模胡”,冬天穿旧外套,活画出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又如写“清国留学生”,抓住了盘辫子这个细节,很能反映他们的精神特征。在清末,不少仁人志士剪辫子,表示与清王朝决裂,而这些留洋学生既要学时髦,又要表示忠于腐朽的清王朝,只好盘起辫子。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揶揄的口吻,对他们进行似褒实贬的讽刺,揭示了这些留学生庸俗腐朽的思想本质,也浸透着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作者写道:“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直接抒发感激敬仰之情。再如写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写赴仙台途中深刻的印象,写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写告别藤野先生、弃医从文等,字里行间都充溢着作者忧国忧民的感情。 作者突出地记述了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深情的怀念。
藤野先生课件篇5
(合肥市二十九中学九年级组安徽合肥230000)
让思维的花朵在课堂上争奇斗艳,是教育工作的重要课题和努力方向。教师在教学中注重对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开拓学生的视野,发展健康个性,逐步形成健全人格,是提高课堂效果的主要途径。实际工作中,我们应该善于运用各种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的广阔性。
一、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
在教学中,教师应以学生为中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精心设计各类主题活动,给学生充分的思维训练、技能训练和展示自我的空间与时间,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表演、表现自己,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者为参与者。例如在《藤野先生》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感悟鲁迅先生强烈的爱国思想,学习抓住人物特征刻画人物的写法,我们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贯穿整个教学始终,要求学生对在与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几件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品质?描写过程中运用了哪些手法?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和“学跳舞”的用意是什么?为什么对“日暮里”和“水户”印象深刻?等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积极发言,这样就能引领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分析,课后共同探究,从而更进一步地理解文章内容和含义,领会作者写作方法,潜移默化地使学生的自主能力得到有效提升。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各种回答,哪怕是不正确的,在讲台上的我们都要学会倾听,这样可以帮助我们抓住启迪学生思维的契机,引导学生的思维走进一个体验、探究、发展的世界。同时,应多给学生一些鼓励,确保其拥有课堂上的存在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思维潜能。
二、培养学生的学习乐趣。
兴趣是思维的基础。只有有了兴趣,人的大脑才能处于兴奋之中,人的思维潜能才能被挖掘出来。重视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怀着极大的兴趣参加知识的获取过程,是我们教师达到教学目的的主要途径。首先,要引导学生“入境”。刚上课时,我们可以通过故事导入、歌曲导入、实物导入、***片导入等方式,让学生尽快“入境”,心灵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时机。比如,在上《怎样写好细节描写》的作文课时,先向学生展示一组幽默诙谐的***片,对***片中突出的、令人发笑的部分进行讲解,突出是细节是令人发笑且深思的根本之所在,并将这样的道理引入至写作当中,使得学生理解细节描写在写作中的重要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状态下接受、理解所教授知识;其次,要善于运用不同的教学形式。教学中,应结合实际,运用多样化的教学形式,让学生保持对课堂的新鲜感。课堂上,可以开展一些竞赛的形式,如:朗读比赛、演讲比赛、故事大赛、知识竞赛等,适当给予获胜的同学奖励,或者组织学生模仿老师提前备课,然后在课堂上讲课,锻炼学生的能力,开发其思维潜能。同时应注重对多媒体的运用,借助幻灯、录音、录像、电脑等现代化教学手段,运用音乐、影视、***片等艺术资料,创造一个宽松、和谐、活跃的课堂气氛,丰富和深化教学内容,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思维;最后,要鼓励学生课堂质疑。“读书无疑须教有疑,有疑却教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和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善于激发学生质疑问难,培养学生敢提问题、会提问题的能力,着力让学生养成“好问”的习惯,进一步拓宽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其学习乐趣。
三、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
藤野先生课件篇6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的“课程目标”要求学生“能调动自己的语言积累,推敲、锤炼语言,表达力求准确、鲜明、生动”。在作文中,为了使人物个性更加鲜明,人物形象更加丰满,文章更加生动真实,就应该学会巧妙运用细节描写。细节是构成艺术作品的细胞,正是一个个鲜活生动的细节为艺术作品的生命增添了不朽的魅力。因此,平时训练学生写作的时候,应该要求学生注重细节描写。怎样才能让学生写出生动逼真的细节来呢?我的做法是:
一、引导认识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含义
在上课时要注意讲授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何特点。只有对细节描写有了认识,熟悉并领悟了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才会借鉴模仿。如鲁迅《藤野先生》中“添改讲义”就是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讲授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认识“添改讲义”这一细节描写,明白作者运用“添改讲义”这一细节具体、形象地反映藤野先生对“我”学习的关心。藤野先生将“我”所抄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我”拿下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这寥寥几笔,深刻地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这显然要比“工作负责”一类抽象的词语具体形象得多,也比一些平淡乏味、不着边际的描写更深刻生动。因此,我在讲授课文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细节描写片段的分析讲评,引导学生认识细节和细节描写,进而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和种类,使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其实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认识到细节描写的种类,常用的有人物细节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以及场景描写细节、事物细节描写等。
在教学中,我首先引导学生学会仿写课文中的细节。围绕本课(或某段)中心去发现细节在语文教科书的课文中,有很多细节描写值得我们指导学生进行仿写。如《背影》“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袄,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这是《背影》中父亲爬月台为我买橘子的细节描写。 这一细节先描写了父亲的穿戴,说明父亲当时处境很糟糕,并呼应开头,同时与父亲为“我”做的紫皮大衣形成鲜明的对比,体现了父爱子的感情,且为下文出现的背影做铺垫。衣服的颜色给我一种悲凉、压抑、饱经沧桑的感觉。而后面的一系列动作的描写:“蹒跚地走”,“慢慢地探”,“穿”,“爬”,“攀”,“缩”,“微倾”等,说明父亲老了,年迈体衰,行动笨拙,使“背影”成为焦点,更加强烈地烘托出父亲爱儿子。最后写我的眼泪流下来,这是感激之泪。但我又赶紧拭干了泪,说明了“我”爱父亲,怕父亲看见我流眼泪而担心,这一细节刻画了我与父亲互相怜爱的情景。在课后,我要求学生仔细观察身边某一个人跑步时时候的神态、动作等方面写一段话。我要求学生留意生活中的人物的一些举动选择有意思的写下来,例如一个人生气时的样子,突出表现人物某方面的特点。
二、引导感悟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
一些看似简常、实则含义深刻的生活细节,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饰物,虽说简单,但把它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就能产生不同寻常的作用。一个好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在你的笔下“活”起来。就拿《藤野先生》来说,添改讲义,本来是一件容易被人忽视的小事,藤野先生这样做,意义就不寻常了:老师“从头到末”地为学生“添改”讲义,这已经是很不简单了;作为一位教授解剖学的老师却“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就是更显得难能可贵了。而且在中国人民备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情形下,一位外国学者竟能如此将心血倾注在一个弱国学生的身上,这不仅充分表现出藤野先生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还表现了他的性格的正直刚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和支持。鲁迅正是在文章关键之处,不露痕迹地运用这一细节,成功地刻画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深沉地表达他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在讲课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相关文段,体验、感悟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使人物性格鲜活丰满、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真实性的作用。
其次,从写作技法中找细节。细节描写往往运用对比、象征、拟人、比喻、夸张、简笔勾勒等方法,因此在阅读时要注意课文中哪些地方运用到这些技法进行描写,辨别这些描写是否是细节。例如运用反复。读过契诃夫小说《变色龙》的读者,一定会记得奥楚蔑洛夫身上穿的那件大衣,因为小说反复四次描写那件大衣,这是作者用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的一个精心设计的“道具”。小说开头与“巡官奥楚蔑洛夫穿着新的 ***大衣……穿过市场的广场”,显示出他一副威严的神态。当他要教训放出狗来到处乱跑的“混蛋”时,听人 说“这好像是席加洛夫将***的狗”,于是马上来了个大转变:“席加洛夫将***?哦!叶尔德林,替我把大衣脱 下来。”后来,他再次表示要惩处狗主人时,忽又听得狗是“将***家的”,他又变了:“哦!……叶尔德林老 弟,给我穿上大衣……好像起风了……”这里大衣一“脱”一“穿”,活画出奥楚蔑洛夫掩饰心虚胆怯的尴尬 情状和媚上欺下,凌弱畏强的丑态。最后一次写大衣在小说结尾,当他确切知道这是将***家的狗并向首饰匠训斥一通之后,“紧裹大衣,接着穿过市场广场,径自走了”。这条变色龙又恢复了他那耀武扬威的常态。如此反复描写,把这条沙皇鹰犬的性格刻划得入木三分。讲完课后,我让学生练习写“妈妈笑了”片段,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修辞方法去练习。
其三,让学生对文章的细小地方进行细读。如借用标点。鲁迅的小说《故乡》塑造了一个深受剥削压迫的淳朴农民的典型形象――闰土。小说在闰土的语言细节描写中,巧妙地借用标点符号,来表现闰土这二十多年来的变化。共有六句,其中却有了9个省略号,给人印象特 别深的有两处:
(1)见到“我”时,“闰土态度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老爷!’……”
(2)当“我”问他景况时,“他只是摇头,‘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 ……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不好’”。
第一句写闰土的变化,一声“老爷!”破坏了他们往日的黄金般的友谊,在他们感情之间,“已经隔了一 层可悲的厚障壁了”。一个省略号,真实而细腻地表现了闰土矛盾、痛苦的心理及令人为之惋惜的悲哀的变化 。第二句分明是写闰土性格变化的社会根源,省略号显示了他的声音低微,又断断续续,正是“饥荒,苛税,兵,匪,官,绅”把他折磨成一个“木偶人”,使他走向痛苦的深渊。这省略号里,浸透了闰土的血泪,包含了人生的辛酸
三、 教会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细节描写素材
写文章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要反映现实生活就得认识社会生活,要认识社会生活就得去认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观察是认识的前奏,没有观察体验生活就不可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所以说,好文章要有好片段,好片段来自于鲜活逼真的细节,逼真的细节从生活中来,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
以同学刻苦学习的神态来说,各人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皱紧眉头沉思,有的咬住笔头冥想,有的则双目凝视、全神贯注,即使同一个人也因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因此,要想写好具体生动的细节,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尤其是重点描写对象。只有这样,生动传神的细节才能汇聚于笔下。如何进行细节观察呢?我要求学生把握四个要领:一是观察要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观察要抓住特点,做到典型生动;三是观察要力求细致,做到准确具体;四是观察要理解透彻,做到把握本质。按照上述四个要求,调动各种感官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细节加以整理、提炼。现实生活的现象成了生动形象、具体鲜活的细节描写素材,这样的素材积累丰富了,就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藤野先生课件篇7
关键词:课堂气氛;思想感情;求知欲望;感情朗读
中***分类号:G62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1-063-01
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中有境,入境始以亲”。小学生感性经验不足,知识水平有限,往往难以直接入境。因此,在语文教学中,应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教材内容,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学习情境,使学生在心情欢畅,精神饱满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一、创设语言情境,诱感
教师结合教材抓住有利时机,运用生动感人的语言进行描述,既能渲染课堂气氛,又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思想感情和求知欲,同时,还能强化感知,使学生与作者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如教学《凡卡》一课,凡卡告诉爷爷学徒生活中所受的苦,这一段以后,教师根据文中两个省略号省去的内容,满怀深情地进行描述:“看到这两个省略号,我们仿佛看到凡卡正张开双臂向乡下爷爷发出哀求:‘救救我吧!亲爱的爷爷!’这两个省略号正像两串泪珠,一滴,两滴……掉在信纸上。”这段语言描绘配以恰当的动作,创设了一种催人泪下的气氛,一下子抓住学生的心,把学生引入悲惨的情境之中,为深入了解课文内容创设了条件。
二、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求知欲
在语文课堂上针对学生求知欲望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抓住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所要接受的信息不相适应而产生的失衡心理,可设置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的疑问,可把学生引入到一个“别有洞天”的境地。使教材平中见奇,使知识产生诱惑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心理的强烈刺激。如教学《十里长街送***》这课时,可针对“一位满头银发的老奶奶……焦急而耐心地等待着。”一句话设问:“焦急是什么意思?耐心是什么意思?”学生回答后师再追问:“这样焦急而又耐心是不是矛盾的?”学生茫然,教师可再追问:“谁能从课文描写的人物和场面仔细想一想,说明焦急和耐心在文中并不是矛盾的。”这里的设问和追问就是悬念,它造成了学生经验体系中新旧知识的冲突,激起了学生思维内部的矛盾,此时,学生大脑皮层优势兴奋中心迅速形成,解疑活动在智力活动中异常的活跃的状态下开始了。
三、创设***画情境,激发思维
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根据课文内容来制作***片在恰当的时机展示出来,结合学生质疑问难的提出,能使学生产生一种如身临其境的感觉。例如《跳水》一文中的重点是在最后两节,主要说明船长当机立断,沉着果断,教学时应围绕这个重点,创设***画情境,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可播放轮船在海上而孩子追猴子到桅杆上的画面,然后进行下面描述性的提问,同时,画孩子追猴子而追到桅杆的横木上的情境***,师述:“孩子气极了,抛开了桅杆走上了又高又窄的横木上,这时甲板上的人都惊呆了,孩子听到叫声,在横木上摇摇晃晃的,多危险啊!用什么办法来救孩子呢?大家快想想办法吧!”这样的***画这样的提问将有利于调动孩子动脑筋,想办法,当学生想出许多可能或不可能的解救办法后,再回到课文中认识船长临危不乱,当机立断的品质。
四、创设表演情境,加深理解
对童话、寓言故事或人物对话为主的课文,采用组织学生表演的方式,可调动学生的各种器官参与教学活动。如教学《寒号鸟》这课时,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情绪很高,都兴致勃勃地进入了自己的角色,朗读寒号鸟和喜鹊的对话,读得十分投入,接着让学生带动作和表情来读,学生纷纷找出描写喜鹊和寒号鸟的动作、表情的句子,进一步加深理解,整个课堂以指导学生“表演”为中心,在积极创造和自觉尝试的气氛里,通过体会课文的情境、演示情境的活动,达到了深刻理解教材内容的目的。
五、创设争议情境,提高鉴赏
《在仙台》反映的是藤野先生的内质美,这种内质美藏在语言之中,小学生不容易感受到,为帮助学生鉴赏这种美,可设计两个问题让学生进行争议:(1)从衣着穿戴来看,藤野先生衣着“模糊”的原因何在?学生通过争议,不仅理解藤野先生生活检朴,不讲究穿戴,潜心研究医学的内质美,而且培养了学生由表及里的分析能力。(2)藤野先生说:“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难好看一些,然而解剖学不是美术,实物是那样的,我们无法改变它。”当鲁迅先生不服气心里想着:“***还是我画得不错。”到底是谁的看法对?鲁迅把这一细节写出来的目的是什么?通过争议,让学生把藤野先生严谨治学,尊重科学的形象展示了出来,同时也把鲁迅崇敬藤野先生的情感美挖掘了出来。
藤野先生课件篇8
一、创设情境鼓励发散
实践证明,从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心理素质入手,积极创设情境,加强发散思维、直觉思维训练,由传统的封闭型静态化的教学模式,向开放型的动态化、议论模式教学转变,这是改革阅读教学的重要途径,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之一。因此,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首先要创设一种无顾虑、愿意发言、喜欢与老师、同学交流见解,勇于思考、敢于创新的情境和境地;要想方设法把学生真正引入教学过程,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应在知识上、感情上进行传递和交流,特别要注意形成学生自己积极参加获得知识和能力。参与知识的发展和创造的局面。
1、让学生讲
阅读教学的开始,应让学生先去读、思、讲。讲让学生运用已知去探求未知,找出疑难,尽可能自己解决疑难。在此基础上进行散发性汇报。先通过大脑思维,把初读结果归纳,用口头表达出个人的不同见解,这个过程既是自学、想象、表达综合能力的训练、又是发散求异思维训练。初读时主要汇报对词语、结构及内容的理解。在此过程中,教师要积极肯定学生的自我探索效果,要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出问题;讲不同看法,只要不离开问题,发散量越大越好,对学生所答,只要有一点道理,就给予肯定,使他们感到动脑筋的乐趣,产生了与众不同的见解后的兴奋。
2、让学生议
在课堂上鼓励学生议,是学生主体活动活跃的表现形式,议论能力培养过程也是发散思维的过程,此时,教师要不怕乱,允许学生自由发言、发问。
通常议论的形式,我是以读来过渡到议的,开头由两人的交头接耳过渡到三三两两的议论,由三三两两的议论到全班性的议论,整个议论提倡是自觉的,所谓自觉是指学生由读生思,思而想议,议中求异,议而求解。在议论的过程中,教师是不把自己的观点或答案强加于学生身上,也不忙于“集中”。议论的内容多种多样,这是根据课文的特点选择:(1)围绕课后的问题议,如《奴隶英雄》,斯巴达克是一个怎样的人?说出根据。(2)围绕中心议:如《我的战友》,为什么说是一位伟大的战士?(3)围绕重点训练项目议:如《草原》,哪些是看到的?哪些是想到的?两者间有什么联系?
3、由教师引
每次培养学生讲、议时,教师都先要注意引导确立探索目标,有机地安排发散,集中过程,关键时刻——学生呈现出求知心理状态时,启迪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排除思维过程中的障碍或指点线索。例如,我在教学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语文课本第十二册《在仙台》一课时是这样处理的:首先放手让学生自学,之后由学生汇报过程中讲了开头是鲁迅先生在仙台受到的是“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接进行引疑:“课文在物以稀为贵后,为什么扯到白菜上去了?”鼓励学生思维的散发,有的学生说:“这是用实际东西说明”。有的说:“这是前面概括讲,后面用具体说明的表现手法。”此时我进一步导:“从白菜、芦荟这一部分能看到物以稀为贵。”有的说:“还有一层,地点不一样,一个是北京到浙江;一个是从福建到北京,地方特产也物以稀为贵。”这样引导学生从不同的内容、从不同角度去理解。在学生汇报课文后半部分写了藤野先生几件小事后,我以引疑:这部分与前部分的物以稀为贵又有什么联系呢?有的说:“前面是交待了当时的情况背景。”有的说:“还是用对比的方法写藤野先生真正关心鲁迅。”有的说:“前面鲁迅受到日本职员物以稀为贵的优待是假的,吃的并不好,藤野先生关心鲁迅才是真的,进一步说明了物以稀为贵的意义。”有的还说:“第一段太重要了,如果没有它,就突不出藤野先生的品质。”不难看出,学生的思维角度打开了,同时也有了浓度。此时我才小结:“大家都说得很正确,我们思考问题要注意事物的前后联系。”是这样,整个教学过程不仅引导学生进行发散性思维,而且也教给思维的方法。
二、不求统一鼓励求异
藤野先生课件篇9
一、引导认识细节描写,理解细节描写含义
老师在上课时要注意讲授课文中的细节描写,让学生明确哪些是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何特点。只有对细节描写有了认识,熟悉并领悟了课文中的细节描写,学生才会借鉴模仿。如鲁迅《藤野先生》中“添改讲义”就是一个经典的细节描写。老师讲授课文时,要引导学生在阅读分析中认识“添改讲义”这一细节描写,明白作者运用“添改讲义”这一细节具体、形象地反映藤野先生对“我”学习的关心。藤野先生将“我”所抄的讲义“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我”拿下打开看时,很吃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这寥寥几笔,深刻地表现了藤野先生对“我”的关爱和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这显然要比“工作负责”一类抽象的词语具体形象得多,也比一些平淡乏味、不着边际的描写更深刻生动。因此,老师要在平常讲授课文过程中通过对具体细节描写片段的分析讲评,引导学生认识细节和细节描写,进而了解细节描写的含义和种类,使学生认识到细节描写其实就是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细节描写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的描写之中;认识到细节描写的种类,常用的有人物细节描写(肖像、语言、行动、心理等)以及场景描写细节、事物细节描写等。
二、引导感悟细节描写,体会细节描写作用
一些看似简单平常、实则含义深刻的生活细节,一个手势,一句话语,一个眼神,一个表情,一个饰物,虽说简单,但把它们放在一个特定的环境里,就能产生不同寻常的作用。一个好的细节描写,不仅能够增强文章的真实感,更重要的是能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使人物在你的笔下“活”起来。就拿《藤野先生》来说,添改讲义,本来是一件容易被人忽视的小事,藤野先生这样做,意义就不寻常了:老师“从头到末”地为学生“添改”讲义,这已经是很不简单了;作为一位教授解剖学的老师却“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就是更显得难能可贵了。而且在中国人民备受外国列强欺凌的情形下,一位外国学者竟能如此将心血倾注在一个弱国学生的身上,这不仅充分表现出藤野先生对工作极端负责的精神、一丝不苟的教学态度,还表现了他的性格的正直刚毅——对被压迫民族的同情和支持。鲁迅正是在文章关键之处,不露痕迹地运用这一细节,成功地刻画了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深沉地表达他对藤野先生真挚的怀念。在讲课中,老师要引导学生通过品读思考相关文段,体验、感悟细节描写的作用,体会恰到好处地运用细节描写能起到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使人物性格鲜活丰满、惟妙惟肖,增强文章的生动性、形象性和真实性的作用。
三、教会仔细观察生活,积累细节描写素材
写文章是为了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要反映现实生活就得认识社会生活,要认识社会生活就得去认真观察体验社会生活。观察是认识的前奏,没有观察体验生活就不可能写出反映现实生活的好作品。所以说,好文章要有好片段,好片段来自于鲜活逼真的细节,逼真的细节从生活中来,细节就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之中。 以同学刻苦学习的神态来说,各人就有不同的表现,有的皱紧眉头沉思,有的咬住笔头冥想,有的则双目凝视、全神贯注,即使同一个人也因环境的不同而表现各异。因此,要想写好具体生动的细节,就必须深入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人和事物,尤其是重点描写对象。只有这样,生动传神的细节才能汇聚于笔下。如何进行细节观察呢?我要求学生把握四个要领:一是观察要明确目的,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观察要抓住特点,做到典型生动;三是观察要力求细致,做到准确具体;四是观察要理解透彻,做到把握本质。按照上述四个要求,调动各种感官作深入细致的观察,并对观察到的细节加以整理、提炼。现实生活的现象成了生动形象、具体鲜活的细节描写素材,这样的素材积累丰富了,就为写好文章奠定了基础。
四、指导恰当选用细节,揭示和深化主题
传神的细节,犹如人体身上的细胞,没有它,人就失去了生命;文章少了细节,人物形象就失去了血肉和神采。然而,并不是所有生活细节都具有价值,也不是只要写得“细”就可以了。例如我班的一个学生写的《忆老师》,文中有一段这样的话:“我常常想起林老师……他工作认真负责,勤奋努力,生活勤劳俭朴,态度和蔼可亲。他很关心我的思想进步。一天,我犯了错误,林老师把我叫到房间里。一进门,他就把外衣搭在衫架上,眼睛盯着我,额角上裸露着几条青筋,严肃地指出我的错误。他说着说着,竟然忘了吃饭,桌上的菜都凉了。总之,林老师是位好老师,我常常想念他。”这段话有刻画描写的句子,甚至连老师衣衫放在那里的细节都写了。可是写得好、写得具体了吗?该生写的都是流水账,“胡子”、“眉毛”一把抓,形容词堆砌了不少,这样一来,除了“认真负责”、“勤奋努力”等抽象词语之外,林老师还会给人留下什么深刻的印象呢?这段文字虽然运用了细节,写到了老师的一些行动细节和说话神态,但是由于没有做到有所舍弃地选择细节表达人物个性特征,所以这样的细节描写是失败的。精彩的细节描写应服务于表现人物、表达中心、深化主题。因此,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细节描写时,要让学生围绕主题和中心选用细节,要精选那些特别能表现人物性格特点和表达中心、揭示主题的细节,避免简单凑合地事无巨细、不分主次地滥用乱用细节。指导学生选择和运用细节描写要注意几点:一是选择细节要真要细,确保细节的真实性。二是选择细节要精要新,确保细节的典型性。三是精心锤炼词语,确保细节的形象性。四是巧妙运用修辞,确保细节的生动性。
藤野先生课件篇10
关键词 武陵藤茶;显齿蛇葡萄;绿枝扦插;快繁技术;规范
中***分类号 S663.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3)24-0049-03
The Specification for Seedling of 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et Gilg
Yu Jian-ping 1 Yu Hao-xiang 2 Fan Jia-you 1 Wu Gui-xiang 3 Liu Ying-jun 3
(1 Institute of Biochemistry and Nutrition,Guizhou University,Guiyang Guizhou 550025; 2 School of Pharmacy,Guiyang Medical College;
3 Guizhou Jiangkou Fanjing Mountains Yunfeng Wild Plant Development Co.,Ltd.)
Abstract The specification for 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et Gilg seedling was formulated,using 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et Gilg green branch cutting fast asexual breeding seedling technology,successfully seeded 2 hm2 in Heping Town of Jiang koucounty peace,nursery could be successfully seeded more than 1.2975 million plants per hecbare,asexual reproductive survival rate was more than 85%,qualified rate was more than 81%,and character was stable in order to provide the basis for a scientific way for 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et Gilg resources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n industrialization.
Key words Wuling Tengcha;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et Gilg;green wood cutting;rapid propagation technology;specification
藤茶(Ampelopsis megalophylla Dielset Gilg)亦称白茶,系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的嫩茎叶经加工而成。根据民间长期饮用及课题组研究证实,藤茶具有解酒醒酒、清热润肺、平肝益血、消炎解毒、降压减脂、消除疲劳等功效,尤其针对烟酒过度、油腻过多、肝火过旺引起的身体不适、消化功能障碍等症,具有独特的保健作用。民间常用于高血压病、感冒发热、心脑血管疾病、皮炎、湿疹等疾病的防治[1-3]。
课题组已通过藤茶食品新资源申报试验,长期饮用藤茶无毒副反应,藤茶不含有咖啡因一类具有兴奋作用的化合物,故对于睡眠质量不高且又喜欢饮茶而不敢饮茶者,藤茶也许是一种理想的代用品。
为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藤茶资源,使藤茶资源开发利用走上产业化、标准化、科学化的轨道,在对贵州武陵藤茶进行资源调查、野转家种植、良种选育、栽培繁殖试验和大面积及产品加工研究的基础上,对贵州武陵藤茶的育苗技术进行了研究,并制定该规程。
该规程规定了贵州武陵藤茶育苗地和环境条件的定义、育苗地的选择要求、环境空气质量、灌溉水质量、土壤环境质量等内容[4-7]。按照GB/T 19630.1-19630.4-2005 有机产品标准规范,运用农业综合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根据该规范,2011年首次采用藤茶无性快繁繁殖技术,在江口县和平镇成功育苗2 hm2,经专家组现场验收,苗圃可成功育苗达129.75万株/hm2以上,年繁殖藤茶种苗达259万株以上,在国内遥遥领先。研究的绿枝扦插快繁育苗技术,无性繁殖成活率达85%以上,成苗合格率81%以上,性状稳定,该成果获得2012年铜仁科技进步三等奖。
1 贵州武陵藤茶育苗技术规程说明
贵州武陵藤茶规范化育苗技术研究选用武陵藤茶(显齿蛇葡萄)为研究材料,2008—2012年对贵州江口县藤茶进行了资源调查、野转家种植、良种选育、繁殖栽培试验,大面积示范(仿野生栽培、棚架栽培等)及原产地环境条件考查与检测,经过分析总结,制定出贵州武陵藤茶育苗技术规程。
2 贵州武陵藤茶育苗技术规程
2.1 范围
该技术规程规定了贵州武陵藤茶育苗要求的园地选择与相关的技术要求。该技术规程适用于贵州武陵藤茶的快繁育苗。
2.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该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适用于该标准,然而,鼓励根据该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该标准。具体引用以下标准:《GB/T 19630.1-19630.4-2005有机产品》《GB 3095-2012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T 3838-2002地表水环境质量》《NY/T 394-2000绿色食品肥料使用准则》《NY525-2002有机肥料标准》《GB 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 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物最高允许浓度》《GB 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T 6920水质pH的测定玻璃电极法》《GB/T 7485水质总砷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8170数值修约规则》《GB/T 15262环境空气二氧化硫的测定甲醛吸收一副玫瑰苯胺分光光度法》《GB/T 15432环境空气总悬浮颗粒物的测定重量法》《GB/T 15433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石灰滤纸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4环境空气氟化物的测定滤膜氟离子选择电极法》《GB/T 15435环境空气二氧化氮的测定Saltzman法》《GB/T16488水质石油类和动植物油的测定红外光度法》《GB/T 17134土壤质量总坤的测定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分光光度法》《GB/T 17136土壤质量总汞的测定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7土壤质量总铬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38土壤质量铜、锌的测定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GB/T 17141土壤质量铅、镉的测定石墨炉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NY/T 395农田土壤环境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6农用灌溉水质量监测技术规范》《NY/T 397农区环境空气质量监测技术规范》。
2.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该规程:藤茶。藤茶原植物为葡萄科蛇葡萄属植物显齿蛇葡萄[Ampelopsis grossedentata(Hand-Mazz)W.T.Wang][3]。武陵藤茶:产于贵州省江口县武陵山山脉特定地域环境中的显齿蛇葡萄植物。
2.4 育苗地环境条件
影响藤茶育苗成功的因素主要有自然环境、母本选择、扦插技术及苗圃处理等。
2.4.1 地域。东经108°30′~109°06′,北纬27°27′~27°58′,海拔300~900 m。
2.4.2 气候条件。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特点是四季分明,无霜期长,雨量充沛,水热同期,光热同季,受梵净山的影响,小气候特点突出。年均气温16.2 ℃,年平均日照时数1 257.3 h,无霜期270~310 d。年均降水量1 369.6 mm,年均相对湿度81%。
2.4.3 土壤条件。要求有机质含量≥1.6%,pH值5.5±0.1,具有土层厚度的砂质土壤。土壤质量应符合GB15618-1995规定的2级标准。
2.4.4 地表水质量。符合GB/T3838-2002的规定。
2.4.5 空气质量。符合GB 3095-2012 规定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2级标准。
3 要求
3.1 苗圃地选择
武陵藤茶育苗苗圃地应选择在生态条件良好,远离污染源,并具有可持续生产能力的农业生产区域。
3.2 育苗地空气环境质量
武陵藤茶育苗地的选择要考虑环境空气质量,其应符合表1的规定。
3.3 育苗地农田灌溉水质量
武陵藤茶育苗地农田灌溉水质量应该要符合表2的相关规定。
3.4 育苗地土壤环境质量
武陵藤茶育苗地土壤的质量应该要符合表3的相关规定。
4 检验规则
4.1 育苗地环境
贵州武陵藤茶育苗地必须符合该规程环境条件要求,育苗地海拔300~700 m。
4.2 采样方法
环境空气质量监测的采样方法按NY/T 397执行。灌溉水质量监测的采样方法按NY/T 396执行,土壤环境质量监测的采样方法按NY/T 395执行,检验结果数值修约按GB/T 8170执行。
5 育苗方法
根据藤茶生物学特性,育苗采用扦插育苗模式。按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种植技术标准进行。
5.1 苗床准备
选择排灌方便、土质肥沃的砂质壤土耕地,深耕细锄开厢,厢宽1.2 m,厢沟宽40 cm,沟深30 cm;施腐熟农家肥240~300 t/hm2,腐熟农家肥按NY/T394-2000的规定执行。首先应将起垄苗床洒水,塑料黑膜全厢面覆盖(覆膜时做到实、紧、严,以控制杂草的生长和保持土壤温度)。
5.2 母本选择
选用茎粗0.2~0.5 cm当年生健壮藤茶枝条作扦插材料,当年生绿枝繁殖力强,扦插易成活;选择的插条应以早晨采集为好,并要求粗壮,芽节充实,新梢上部节位的副芽刚萌动的插条成活后生长快。
5.3 扦插时间
扦插时间为10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旬,气温不低于10 ℃时开始扦插为宜。
5.4 扦插前插条处理
为提高扦插的成活率,扦插前插条最好用萘乙酸(NAA)、生根粉(ABT)等处理(提高成活率),药剂随插随醮(3~5 s),并用清水冲洗。
5.5 扦插方法
扦插枝长12~20 cm,每枝需2~3个节;上部在节上2 cm处剪成平口,枝下端斜口(45°左右),两端口距节0.5~1.0 cm;剪枝时要求修枝剪要快,剪口要平整,以避免造成组织损伤使枝条腐烂;插条要随剪随扦,并将基部浸入清水中遮荫待用[8-9]。地上枝留1~2个节,扦插时先用木棍或竹签打孔,扦插后压实。扦插时直插与斜插均可,绿枝插入孔内深度5 cm左右,地面留5 cm左右。
插后及时进行浇透水,并视温度情况加盖遮荫网或加棚覆盖以提高温度。绿枝扦插的关键是保持苗床的温度、湿度以及苗床土壤的通气性,忽视任何一项措施,将导致扦插失败[10-11]。
5.6 扦插密度
扦插株、行距5~10 cm×10~15 cm,扦插密度以120万~150万株/hm2为宜。
5.7 苗床管理
应保持苗床不渍水,无杂草,扦插苗成活萌芽后施腐熟农家肥(按NY/T394-2000的规定执行)水1次。
6 种苗分级
1级苗:长度在25 cm以上,茎粗为0.7 cm以上,不定根数达8~12根;2级苗:长度在16~25 cm,茎粗为0.3~0.7 cm,不定根数达5~8根;3级苗:长度在8~16 cm,茎粗为0.2~0.3 cm,不定根数达2~5根;不合格苗:茎粗低于0.2 cm的苗为不合格苗。
7 病虫害防治
按照GB/T 19630.1-19630.4-2005 有机产品标准规范,运用农业综合防治方法进行病虫害防治。
8 参考文献
[1] 闫猛,郁建平.二氢杨梅素对大鼠肾结石抑制作用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3,32(3):247-250.
[2] 潘人琦,郁建平.二氢杨梅素解酒作用的研究[J].山地农业生物学报,2012,31(3):247-249.
[3]贵州植物志编辑委员会.贵州植物志(第三卷)[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6:155-156.
[4] 郑小江,向班贵,刘美安,等.藤茶种植技术规程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4):693,710.
[5] 陈志翔,樊庆.茶叶种植现状与栽培管理技术措施[J].大科技,2013(8):276-277.
[6] 茶叶优质安全高效种植技术[J].四川农业与农机,2012(5):45.
[7] 侯伸桂,黄生艳.乌龙茶无性繁殖技术[J].云南农业科技,2009(6):33-35.
[8] 郑小红,刘美安,刘金龙,等.优质高产藤茶新品种——绿凤的选育[J].作物杂志,2005(4):62-63.
[9] 郑道君,刘国民.中国藤茶资源的研发概况[J].农业网络信息,2006(6):136-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