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1
《春江花月夜》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诗作。此诗沿用陈隋乐府旧题,运用富有生活气息的清丽之笔,下面好范文为你带来一些关于春江花月夜这首诗相关内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春江花月夜唐代: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
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
可怜楼上月裴回,应照离人妆镜台。
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
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
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斜月沉沉藏海雾,碣石潇湘无限路。
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
译文春天的江潮水势浩荡与大海连成了一片,一轮明月从海上升起好像与潮水一起涌出来。
月光照耀着春江随着波浪荡漾千万里,所有地方的春江都有明亮的月光。
江水曲曲折折地绕着花草丛生的原野流淌,月光照射着开遍鲜花的树林好像细密的雪珠在闪烁。
月色如霜所以霜飞无从觉察,洲上的白沙和月色融合在一起看不分明。
江水和天空变成了一种颜色没有一点微小的灰尘,明亮的天空中只有一轮孤月悬挂。
江边上是什么人最初看见了月亮,江上的月亮又是哪一年最初照耀着人们?
人生一代一代地无穷无尽,而江上的月亮一年一年地总是相似。
不知道江上的月亮在等待着什么人,只见长江不断地一直运输着流水。
游子像一片白云缓缓地离去,只剩下思妇站在离别的青枫浦不胜忧愁。
谁家的游子今晚坐着小舟在漂荡?什么地方有人在明月照耀的楼上相思?
可怜楼上不停移动的月光,应该照耀在离人的梳妆台。
月光照进思妇的门帘卷不走,照在她的捣衣砧上拂不掉。
这时互相望着月亮可是不能音信,我希望随着月光流去照耀着您。
鸿雁不停地飞翔而不能飞出无边的月光,月照江面鱼龙在水中跳跃激起阵阵波纹。
昨天夜里梦见花落闲潭,可惜的是春天已过了一半自己却还不能回家。
江水带着春光将要流尽,水潭上的月亮又要西落。
斜月慢慢下沉藏在海雾里,碣石与潇湘的离人距离无限遥远。
不知道有几人能趁着月光回家,唯有那西落的月亮摇荡着离情洒满了江边的树林。
注释滟(yàn)滟:波光荡漾的样子。
芳甸(diàn):芳草丰茂的原野。甸,郊外之地。
霰(xiàn):天空中降落的白色不透明的小冰粒。形容月光下春花晶莹洁白。
流霜:飞霜,古人以为霜和雪一样,是从空中落下来的,所以叫流霜。在这里比喻月光皎洁,月色朦胧、流荡,所以不觉得有霜霰飞扬。
汀(tīng):沙滩。
纤尘:微细的灰尘。
月轮:指月亮,因为月圆时像车轮,所以称为月轮。
穷已:穷尽。
江月年年只相似:另一种版本为“江月年年望相似”。
但见:只见、仅见。
悠悠:渺茫、深远。
青枫浦上:青枫浦 地名 今湖南浏阳县境内有青枫浦。这里泛指游子所在的地方。
浦上:水边。
扁舟子:飘荡江湖的游子。扁舟,小舟。
明月楼:月夜下的闺楼。这里指闺中思妇。
月裴回:指月光偏照闺楼,徘徊不去,令人不胜其相思之苦。
离人:此处指思妇。
妆镜台:梳妆台。
玉户:形容楼阁华丽,以玉石镶嵌。
捣衣砧(zhēn ):捣衣石、捶布石。
相闻:互通音信。
逐:追随。
月华:月光。
文:同“纹”。
闲潭:幽静的水潭。
复西斜:此中“斜”应为押韵读作“xiá”(洛阳方言是当时的标准国语,斜在洛阳方言中就读作xiá)。
潇湘:湘江与潇水。
碣(jié)石、潇湘:一南一北,暗指路途遥远,相聚无望。
无限路:极言离人相距之远。
乘月:趁着月光。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2
【摘要】张若虚以一首《春江花月夜》,在唐诗史上“孤篇横绝,竟为大家”。这篇千古佳作,不仅意境优美,犹如一幅淡雅的中国画,而且超越时代,表现了对人生短促的惆怅伤感和对宇宙亘古的哲理思索。它以月亮作为诗歌的主线,借此探索人生哲理,在天地间营造出一种神秘的意境,使诗歌在永恒与瞬间的矛盾之中带着淡淡的伤感,使美丽的月夜带着发人深省的生命哲学意味。本文通过对月亮这一意象和此诗蕴涵的意境和哲理的分析,探究其阔大的空间渲染出的神秘感对此诗蕴涵的宇宙人生哲理的深化作用。
【关键词】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月亮;神秘
一、张若虚及《春江花月夜》简介
张若虚是初、盛唐之交的一位诗人,历史上没有确切的记载,生平事迹不详,大致与陈子昂同时活跃在诗坛上,与包融、贺知章、张旭并称“吴中四士”。他的诗作今仅存两首,一首是五言排律《代答闺梦还》,这首诗以纯粹的描写思妇和征夫相隔两地、天各一方的哀怨悲苦之情为主,成就很一般,但它的这种情感却在一定程度上预示了其代表作《春江花月夜》的思想倾向。
《春江花月夜》本是乐府旧题,据《旧唐书·音乐志》记云“《春江花月夜》、《玉树花》、《堂堂》,并陈后主所作。叔宝常与宫中女学士及朝臣相和为诗,太乐令何胥又善于文咏,采其尤艳丽者,以为此曲”,它的产生及功用是以艳情女色为描写中心的典型的宫体诗。陈后主之作今已不存,现存的有七首,收入郭茂倩的《乐府诗集》中。在这些作品中,如杨广的“暮江平不动,春花满正开。流波将月去,潮水带星来”、张子容的“此夜江中月,流光花上春。分明石潭里,宜照浣纱人”等,显然已经改换了传统宫体诗的描写方向,集中于春江花月夜清丽景象的描写,表现出净美纯洁的格调,这就为张若虚之作提供了最初的设色布景之雏型。
张若虚的这首诗,情景理交融,诗人把对春江花月夜的描绘和男女相思离别之情同对于人生真谛、宇宙奥秘的思索紧密联系起来,使诗的思想内涵更为丰富深刻,富有哲理意味。这首《春江花月夜》就像人的青春时代,充满了激情,健康向上,抒发了对青春、爱情、人生奥秘和大自然美景如梦如痴的陶醉和热情追求,对于宇宙意识即超越时空的永恒观念的领悟。
二、清新雅致的诗魂——月亮
月亮给人的美感既是具体的,又是抽象的。自古以来,诗人们依月亮这一独特的美感特征,去创造自己的“月景”。“别后唯所思,天涯共明月”(孟郊《古怨别》),“何处遥望君,江边明月楼”(王昌龄《送胡大》),“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将“月”推上了中国古诗创作的最高峰。
月亮这一意象,是全诗的灵魂,不仅展示了自身的美妙,而且表现了月光照耀下的一个春天江边美好的夜景,展现出一幅充满人生哲理与生活情趣的画卷。诗人下笔就写月亮的升起:“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一直到“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在这个过程中,展现了江流之美,花林之美,都因为有了明月的光辉。当月亮映照它们的时候,反过来,又以它们映衬月亮之美。
诗人着力写了思妇的相思,月的徘徊,象征思妇内心无尽的痛苦;月光照在捣衣砧上拂去又来,表现了相思之愁不能排遣;“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则是思妇万般无奈之下将痴情寄托于月亮。这些在诗中的表现上都是次要的,诗人主要是以月亮意象来表现人生随时光流逝而渐逝:“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先生对此赞道“更绝的宇宙意识!一个更深沉,更寥廓更宁静的境界!”。
诗人发出“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的询问,是人类对时间永恒、生命渺小的无限感慨。他从夜空中的月亮想到了时间的无限,进而感慨人生的有限,人生的无穷是因为代代传衍,相对来说是在变化之中,江月却年复一年还是那种模样。
为什么《春江花月夜》能够达到如此的艺术境界呢?闻先生认为,这是由于“在神奇的永恒面前,作者只有错愕,没有憧憬,没有悲伤”,作者与宇宙意识的关系,是平等的、和谐的、亲密的、自由的,是一种知心朋友的关系。闻先生说“这是一番神秘而又亲切,如梦境的晤谈”,因此,他高度地赞扬《春江花月夜》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
三、千古绝唱——月永恒,意无穷
对生的崇拜,对死的抗拒,是人类生活的永恒主题。月亮在人类这一永恒的生命主题中,既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又是人类获得精神力量的源泉之一。在生命的长河中,人类面临许多无法逃避的现实,生与死、离与聚、残与圆、永恒与短暂,它们在人类历史上反复上演,面对这无法抗拒的自然法则,人们困惑、痛苦,难以解脱,诗人们便将目光投向月亮,从哲理的高度接受这一法则,诠释这一法则。
人生的追求应该是什么样的呢?曹操说“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虽然表现了对人生短暂的无奈,但更要努力突破天命的限制,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以月亮为抒发感情的基础,表达了人世间分别的痛苦,相聚的困难,但缺少了张若虚那种将离愁别绪与宇宙奥秘相统一的气魄。张若虚将人生宇宙的哲理寄托于月亮这个意象,对此作出了更深层次的解释。
从古到今,月亮就是这样缺而又圆,圆而又缺,它化成了美好圆满的爱情,温馨的故乡,也化成了劳燕分飞天各一方的离恨,远别故乡久不得归的别绪。正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月亮圆而又缺的规律,嫦娥奔月的爱情离奇传说,月光清冷的色彩,孤悬中天的寂寞形象,经过世世代代的文化积淀,使月亮成了离人情感的呼应,游子思乡情结的归化。
四、探究《春江花月夜》的“神秘”诗境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营造了一种“空无”之境,借助空间的旷远,使诗歌产生一种能渗入天地宇宙的伟大的神秘。比如诗的起首五联,迎面而来的便是浩荡无垠的春江潮水和更显浩瀚辽阔的大海,这里不仅有一种月光下的朦胧之景,还有水天一色、江海相汇的空旷阔大的虚幻之境。宋初林逋的《山园小梅》有十分著名的句子“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表现了朦胧的神秘之美,与《春江花月夜》一对比,就凸显了张若虚在保留了静默与黯淡的神秘性的基础上,又努力营造出一种空间的神秘。正像闻一多所说,当诗中的“抒情主人公”顺着“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这流畅的旋律而一层层的追问下去,“他得到的仿佛是一个更神秘的更渊默的微笑,他更迷茫了,然而也满足了”,这份神秘同此诗所营造的一种阔大的空间无疑是分不开的。
世界是神秘的,生命更是神秘的。这在艺术作品中往往能得到充分的体现,无论是一首诗、一幅画还是一首乐曲,命运感无所不在,伴随着它的是“神秘”。所谓的生命意识或者命运意识,就是对以人为主体的宇宙中的生命现象的命运关注,这种关注最容易在人与天地自然迎面相对之际产生,在这种神秘感中,我们才进入到无限的生命之中,触及生命的奥秘,感受探寻这种奥秘所产生的喜悦与哀愁。
正是这种神秘感,才把这首原本艳丽的辞曲引向探索大自然的奥妙与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上。在五种意象自由从容的转换之间,自然也蕴涵着“明月照高楼”式的闺思母题,但诗的本质却在于更深的层次,在于它把人间真情置于对天地宇宙的询问之中。这种立足于个体生命有限性和人类生命无限性,以及永恒和瞬间的矛盾之上的生命体验,以淡淡的感伤升华出博大的空明,使良辰美景式的春江花月夜蕴含着发人深省、又带着神秘感的生命哲学意味。
五、结语
优秀的文学作品中往往蕴涵着对人生的感悟和对社会的哲思,阅读这类作品使人直观社会,领悟人与自然、社会、宇宙的关系,唤起清醒的宇宙意识。这在《春江花月夜》中体现无遗,诗中的时间不能确定何年何月,空间也不能确定何处,因而被抽象为一种宇宙意识。在诗人笔下,宇宙、自然、人类、生命、青春、爱情,这一切统一成不可分割的有机的整体,它们有着那么多的奥秘,令诗人无限神往和留恋;又有着那么多的缺憾,令诗人难免感叹和伤感。在这种深刻的宇宙意识当中,作者把男女爱情相思描写得多么纯洁美好和神奇浪漫,于是,这首《春江花月夜》终于摆脱了千百年来痴男怨女只会卿卿我我的小家子气而具有了大家风范。它的似水柔情,它的逸怀浩气,使得诗歌的境界格调大为提高;它对自然美的赞叹,对人生宇宙奥秘的追寻,对青春爱情的渴求,充分表现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生命价值的肯定,预示了悲壮雄浑的盛唐气象的出现。这首七言歌行,不但极为成功地尽情讴歌了男女爱情同时又洗尽铅华,而且极富创造性地把美好爱情的相思和宇宙人生的哲理融为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创造出一个景、情、理水融的宁静悠远的意境。它在历代的同类诗中显得那么超凡脱俗,说它是“诗中的诗,顶峰上的顶峰”,是一点不为过的。
【参考文献】
[1]程千帆.张若虚《春江花月夜》的被理解和被误解[J].文学评论,1982,(4).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3
此诗所带给我们的感受可以说是无与伦比的美丽,词音妙语,韵调优美,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完全沉浸在春江花月夜下的美景之中,作者思绪的飞扬,让读者也不禁进入那个如梦似幻的梦境,思绪同那古老的心灵一道飞升,跨越时空,没有了自我,所见的只有当空的皓月,波光辉耀的水面,如烟似雾笼罩的花朵――这正是这首诗提供的审美情境,充分激发了我们的审美,使我们得到无比的快悦,身心仿佛给春江花月夜下的美景洗去了尘世的污染,情逸神荡,爽朗无比。
他的诗的第一个层次,描绘出了一幅明丽动人的春江花月夜景***。前人虽然也写了许多同名的诗作,但在张若虚面前,都相形见绌。在诗人的笔下我们分明感觉得到那颗跳荡的心。他惊叹道,大江今天涨潮了,与东海潮水都齐平了吧!紧接着仿佛看见它们托着一轮明月,缓缓上升,那是何等壮观,又是何等的庄严肃穆!天上洁白晴朗,江中波光滟滟,千里万里,横无际涯,真是一个光明世界呀!久之,他才收住雄视万里的目光,向脚下求索,见江流宛转,花林如雪;那光从天上泻下,却不见滚动;沙滩也分辨不出,原来都溶入了那上下一片的洁白之中了。月天和江天都一尘不染,唯独皎皎一轮明月悬挂其中,光照人间,高洁耀眼;月明星稀,略有雄踞之意,但又无比亲切!
楼头明月总在怨妇心头眼底徘徊,照着早已懒用的妆台明镜。月明之夜,离愁别绪更加萦怀,使人无法排遣。而那一轮明月偏又浸透玲珑、照亮砧石,况且帘卷不去、手拂不开。此时远行的人儿只在思念之中,只能彼此瞩望而无法相依相诉,就是有再多的相思情怀之语,说来他也无法听到。多想随这笼天罩地的月光飞流到他身边去照耀他啊!可是即使像鸿雁那样高飞远举,也不能把这寂寞楼头的相思明月带给他,何况这春江里只有跃浪的鱼儿激起几个漩涡儿呢!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最神奇的就是这白云一片,悠悠来去,使万丈沟壑一线飞渡,从江月清景、人生感慨一下子滑向野浦扁舟和明月楼头,一笔带出离人怨妇的主题。有人对此诗的主题多有非议,殊不知几千年中国历史上男人不是服徭役兵役,就是为生计而奔波,离人怨妇,正是社会底层的生活现实。“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4
一、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整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笔者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笔者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被卖去的黑奴,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后,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二、音乐与文学的整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笔者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笔者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笔者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三、音乐与美术的整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笔者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四、音乐与***治的整合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5
2、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____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江碧鸟逾白,山青花欲燃。____杜甫《绝句二首》
4、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____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5、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____杜甫《登高》
6、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____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 惠崇春江晓景》
7、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8、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____白居易《暮江吟》
9、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____杜甫《旅夜书怀》
10、***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____《沁园春·长沙》
11、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____李之仪《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1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____王维《使至塞上》
13、借问江潮与海水,何似君情与妾心?____白居易《浪淘沙·借问江潮与海水》
14、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____柳宗元《江雪》
15、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____叶绍翁《夜书所见》
16、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____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17、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____孟浩然《宿建德江》
18、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____白居易《忆江南·江南好》
19、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____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其一》
20、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____王维《汉江临泛 / 汉江临眺》
21、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____李白《渡荆门送别》
22、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____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3、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____钱起《省试湘灵鼓瑟》
24、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____刘禹锡《竹枝词二首·其一》
25、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26、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____王湾《次北固山下》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6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唐·李白《月下独酌》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唐·李白《关山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唐·张九龄《望月怀远》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
唐·白居易《暮江吟》
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
唐·李商隐《霜月》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唐·杜牧《泊秦淮》
独上江楼思悄然,月光如水水如天。
唐·赵嘏《江楼有感》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7
1 音乐与历史、地理学科的综合
不同的历史时期,会产生不同的音乐,如欧洲音乐的发展就可以分为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民族乐派时期等等。不同时期的音乐风格各异,这与当时的历史背景有着很大的联系。我在教学中注意把历史知识贯穿到音乐欣赏教学中,让学生既复习了历史知识,又掌握了音乐知识。如讲“美国音乐”这节课,我讲了美国的历史: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是一个移民国家,而且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大量的非洲黑奴被卖到美洲,大量黑奴被卖到美洲,也把黑人音乐带到了美洲,美国于1776年***后,所以黑人音乐就成了美国音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来自欧洲、非洲等不同国家的人聚集在一起,使美国音乐形成了丰富多彩、风格各异的特点。美国音乐在黑人音乐、欧洲音乐的基础上经过长期的发展,到20世纪才具备了独特的风格,并取得了与西方音乐文化同样重要的地位。
又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了各地民歌的不同特点,也结合各地的地理特点来讲,比如:南方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自然景观秀丽,音乐风格便也委婉秀丽;西北地区石山峥嵘,蓝天下一望无垠的黄色土地,气候寒冷,所以民歌的音调也高亢、嘹亮,质朴中带着严峻和深沉。
2 音乐与文学的综合
文学与音乐是姐妹艺术。在音乐教学中适当加入一些文学知识,有助于学生正确理解音乐作品。在欣赏《春江花月夜》时,我布置学生在课前找到唐朝诗人张若虚的同名诗歌《春江花月夜》进行学习,再找到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的音响资料进行课前欣赏,并指导学生在预习时做到:一边朗读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一边欣赏民族管弦乐《春江花月夜》。正式上课时,我制作了包含张若虚《春江花月夜》诗歌的投影片,一边讲解乐曲所描写的意境,一边让学生欣赏音乐,还一边让学生观赏那些景色优美的投影片。学生在欣赏过程中由于做到了眼、耳并用,对《春江花月夜》所描写的艺术意境就有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有闻一多先生高度评价的“诗中的诗,高峰上的高峰”的唐朝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对音乐欣赏相衬托,学生就做到了既较好地理解了音乐作品的意境,又对唐诗《春江花月夜》有了音乐上的理解。课后,我布置学生根据《春江花月夜》优美的音乐意境写一首诗或散文。从学生交上来的作业看,有不少文章、诗歌写得相当不错,既有诗歌的优美,也有音乐的韵味。
如,我在上欣赏课《十面埋伏》时,为了把这场战争讲得更精彩一些,我引用了项羽的《垓下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把项羽在这场战斗中面临失败的焦虑及儿女情长很好地表现出来。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乐曲最后两段“项王败阵”与“乌江自刎”中所表现的苍凉、悲哀与明朗欢快交替的情绪,我把李清照的《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抄写在黑板上,学生就容易理解这两个乐段中“明朗欢快”的情绪是为了表现楚王项羽的最后英姿,以及后人对楚王项羽的较高评价。这节欣赏课引用了两首古诗,增进了学生对乐曲的理解。又如,在欣赏马思聪的《思乡曲》时,我把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用小黑板写出来,让一个学生一边听《思乡曲》,一边朗读《乡愁》。名曲配名诗,可谓是珠联璧合。学生在欣赏过程中,既得到了美的享受,又复习了初中时所学的那首著名诗篇。
再如,我在讲“中国民歌”时,讲到陕北民歌“信天游”,有不少同学对“信天游”不太了解。我给同学们演唱了一段“信天游”――“对面(价)沟里流河水,横山上下来些游击队”,然后举了初中课本贺敬之的《回延安》这首诗的例子,告诉同学们这就是用“信天游”形式写成的诗歌。这样,同学们就很快掌握了陕北民歌“信天游”这种民歌及用“信天游”格式所写的诗歌形式。
3 音乐与美术的综合
音乐与美术也是姐妹艺术。人们常常把音乐称作“凝固的画面”,把美术称为“流动的音乐”。在音乐欣赏课中,加入一些美术作品,对加深对音乐作品的理解是有很大帮助的。在欣赏《伏尔加船夫曲》时,我把列宾的油画《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欣赏这幅世界著名的油画。学生通过听音乐、看油画,就能更深地理解音乐作品的意义了。
又如,在欣赏鲍罗丁的《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时,我向学生展示了一幅美丽的大草原风光摄影。然后,让学生看着那张美丽的草原风光***片欣赏《在中亚细亚草原上》。学生欣赏作品之后,得出了这样的结论:管弦乐《在中亚细亚草原上》是一幅人与自然和谐、东西方音乐融合的交响音画。
4 音乐与***治的综合音乐作为一种文艺手段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8
[中***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3-0-02
《春江花月夜》一题最早由陈后主所作,但原作已无从考证,且根据《春江花月夜》一题在《乐府诗集》中的记载,共有七篇在录。而超越既往,成为经典的只有张若虚所作的《春江花月夜》一首。全篇共计252字,情景交融,极其唯美浪漫,所触皆为传统文化中寓意颇深的物象――以春、江、花、月、夜为主,加以与人的联系。其中春字共出现四次,主要说明所处的季节是极易情感萌动的;江字共出现十一次,通篇以江上的见闻来引出作者的所感所想;花字共出现两次,一次是实际的盛开,一次是梦中的凋零,对比表现出作者睹物生情,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月字共出现十四次,月自古以来寄托着思念与乡愁的寓意,在文中以表作者的思乡之情;夜字同花字一样,共出现两次,雨夜给人悲凉幽寂感,作者笔下的月夜以浪漫烘托出恬静凄清的气氛。张若虚在创作的过程中,从多个方面来体现了《春江花月夜》的艺术美学价值。
一、由“意境”来分析
全诗以“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为首句,其中“连”字经过作者的构思炼意,写出了春江之水宽阔延亘,令人不由得以为它是和远方的大海相连,突出了春江在面积和气势上的雄浑,景外之景的联想给读者生成意境的空间,虽然作者只写到连海平,但能更加能使人感到空间的深远与无尽。另一个“共”字写出了月亮在江面波浪上升起,像是划开天地的神祗,进入一个浩瀚无边的视野,萌生自身的渺小感和对万物的敬畏感。两句十四个字,把这种自然和时空虚实交织的意境展现得淋漓尽致。接下来的“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中,作者随着江水涌动起伏的波光来引出望眼所到之处尽是明月洒下的光辉,用一个“无”字来从侧面写出月色皎洁,虽未写实月光究竟能照及何处,但用“何处”二字反衬出无处不在,意境尽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作者以人和江月相比,对人生的世世代代变换更迭引发短短的几十年只是须臾间的联想,饱含对生命终有尽的伤怀与世事有定律的感慨,而这轮明月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照耀着这奔腾不息的江流,不曾改变。改变的只是生命的流逝,岁月的变迁,将意境带来的特殊美感即历史感、人生感再次得到升华。但作者并没有继续道来,只是简单地一笔带过,但却给人留下无尽的遐想,在心中思考出无数的答案,但哪一个才是正确的呢?也许都是正确的,也许又都是错误的吧。作者将眼前看到的景象引向看不到的景象,不得不说是体现了意境的绝妙。给人想象空间让人在回味无穷中继续沉思。
二、由“飘逸”来分析
《春江》在描写中不仅有着恢弘的气势、深远的意境,也有着飘逸的超凡脱俗之感,二者相融使得诗篇有一种清新的美。如“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中,作者的思绪仿佛带着作者向下去追逐流水,曲折宛转地环绕着芳草萋萋的原野,已然忘却了自己,尽情地感受着与自然的交融与和谐,忽而又向上如月光一般映照着繁花似锦的树林,看着它们那像雪珠一般闪着光。月夜下的景观美轮美奂,飘渺瑰丽,令作者不知是在梦境还是在亲眼看着自然的造化在眼前流淌,这两句诗充满意气风发的美感,让人倍感盈空之势。再如“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一句,“流”和“飞”二字,尽显飘逸的内涵。在明亮度甚至可以明察秋毫的夜里,作者宛如自身和流霜齐飞,尽情感受着月夜下的浪漫与空旷之感,这是怎样的一种惊心动魄!忽而又随霜月落下,与沙滩、天地融为一体,都成为这皎洁的光芒,又显示出一种自由与超脱。“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这两句,作者通过炼字,突出了“一”字和“孤”字,将颜色的纯净和清新淋漓尽致的描写出来,夜里的江天如何一色?空中为何又只能看到一轮圆月?因为万里晴空中没有一丝云翳,连璀璨的群星都被月亮的光芒所遮掩,白色苍茫中,只剩下纯洁素雅的月光,这种在简单中包含着神韵的描绘更给人以壮观而又清新自然的飘逸之感,一切都浑然天成,如同清水芙蓉一般毫无矫揉造作的装饰与映衬的累赘。
三、由“空灵”来分析
天地苍茫是本诗营造的另一种氛围,作者不断地将视点在天地之间反复,流畅自如,这是因为张若虚将自己的思想与天地的动静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塑造出一个恬静幽寂的环境,这在“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中表现得较为明显。不知道在这片大地上,到底是谁守在江畔,却无意中第一个望见了这轮明月呢?而明月又是什么时候第一次照耀到了人呢?这就像一幅画卷,画中有江有陆,有人有月,却寂寥无言,好像整个世界只剩下了人和月相顾而视,默默凝望,各自怀着满腔情愫,却又无从道起,不想打破这悠远静谧的夜,而下句的“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更是以动写静的典范,在这一幅画面中已经没有了人,空留下月亮和流水,营造出无人胜似有人之境,这便是空灵的最高境界。明月洒银辉,长江送流水,一动一静和作者的思想感情交织在一起,寓情于景,令人顿感诗情画意的同时却没有世俗的扰乱,明明只是江上月景,但又包罗宇宙万象,空灵清透,仿佛时间在此凝固,仿佛一切与尘世无关,仿佛这就是永恒。紧接着,作者写出一句“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再次引人入境,用悠悠而去的白云引出思妇的孤独,从而又引向世界的虚空寂寥。
四、由“隐喻”来分析
在诗篇中,春花秋月皆成借物抒情的物象,作者用隐喻的方式,用实景实物引出精神心灵上的所想,比直接写出更能引起读者的共鸣,“月”便是各种隐喻的载体,作者提到过各种形态的月,初升之月、高悬之月、偏斜之月、将落之月,情感也寄托在其中不断变换。“可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人妆镜台”,作者将高悬之月赋予了人的情感,它照耀着孤独的思妇那无心使用的梳妆台,好像在刻意提醒她。但即使思妇精心装扮后,又有谁能去欣赏她的美呢。连原本没有感情的月亮都不忍看她的孤独,每天陪伴着她苦苦的等待,这更使她增添对远方未归之人的牵挂与思念.
五、由“应感”来分析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9
描写春天的古诗和描写春天的名句
春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春雨——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春花——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
春夜——更深月夜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春水——春水碧于天,画船听雨眠。
春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春光——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春景——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春游——东风知我欲山,吹断檐间积雨声。
春思——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春寂——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春愁-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春梦——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江南数千里。
春恨——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
春归——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春日迟迟,卉木萋萋。仓庚喈喈,采蘩祁祁。
迟迟:缓慢。卉木:草木。萋萋:草茂盛的样子。仓庚:莺。喈喈:鸟鸣声众而和。蘩:白蒿。祁祁:众多。
《诗经·小雅·出车》
时在中春,阳和方起
阳和:春天的暖气
《史记·秦始皇本纪》
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
汉乐府古辞《长歌行》
阳春白日风在香
晋乐府古辞《晋白绮舞歌诗三首》
阳春二三月,草与水同色
晋乐府古辞《盂珠》
春晚绿野秀,岩高白云屯
秀:秀丽。屯:驻,聚集。
南朝宋谢灵运《入彭蠡湖口》
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
变鸣禽:鸣叫的鸟换了种类。两句写冬去春来,鸟儿已经替换了。
南朝宋谢灵运《登池上楼》
喧鸟覆春洲,杂英满芳甸
覆春洲:落满了春天的沙洲。杂英;各种各样的花。芳甸:郊野。
南朝梁谢眺《晚登三山还望京邑》
寄语洛城风日道,明年春色倍还人
洛城:洛阳城。风日:春光风物。道:说。
唐杜审言《春日京中有怀》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海曙:海上日出。梅柳渡江春:梅柳渡过江来,江南一片春色。淑气:春天的和暖气息。转绿苹浪:使水中苹草转绿。四句意谓:彩霞伴着朝日在海面升起,梅花绿柳把春意带过了江面,黄鸟在和煦的春光中歌唱,阳光催绿了苹草。
唐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
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唐贺知章《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线。不知细对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林花扫更落,径草踏还生
唐孟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二月湖水清,家家春鸟鸣
唐盂浩然《春中喜王九相寻》
闻道春还未相识,走傍寒梅访消息
唐李白《早春寄王汉阳》
寒雪梅中尽,春风柳上归
唐李白《宫中行乐词八首》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
唐李白《落日忆山中》
东风洒雨露,会人天地春
唐李白《送祁昂滴巴中》
咸阳二三月,宫柳黄金枝
唐李白《古风》
春草如有情,山中尚含绿
唐李白《金门答苏秀才》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唐刘Y虚《阙题》
飞雪伴春还,善庭晓自闲
唐刘Y虚《积雪为小山》
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意为:道路被白云遮断,春景与青青的流水一样绵延不断。
唐刘Y虚《阙题》
芳树无人花自落,春山一路鸟空啼
唐李华《春行即兴》
肃肃花絮晚,菲菲红素轻。 日长雄鸟雀,春远独柴荆
前两句形容花色红,柳絮素。后两句谓日色渐长.春色淡远,唯听鸟雀调嗽,无人来往,独有柴门而已,
唐杜甫《春运》
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
唐杜甫《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
林花著雨燕支湿,水荇牵风翠带长
燕支:胭脂。荇:荇菜,一种水生草本植物。
唐杜甫《曲江对雨》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
唐杜甫《腊日》
江汉春风起,冰霜昨夜除
唐杜《远怀舍弟颖观等》
春城而色动微寒
唐杜甫《遣闷戏呈路十九曹长》:"江浦雷声喧昨夜,春城而色动微寒。"
朝来新火起新烟,湖色春光净客船
朝:早晨。
唐杜甫《清明二首》
恰似春风相欺得,夜来吹折数枝花
唐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东风好作阳和使,逢草逢花报发生
阳和:春天的和暖之气。
唐钱起《春郊》
燕子不归春事晚,一汀烟雨杏花寒
汀:水岸平地。
唐戴叔伦《苏溪亭》
诗家清景在新春,绿柳才黄半未匀
半;多数。未匀:参差不齐。
唐杨巨源《城东早春》
长江春水绿堪染,莲叶出水大如钱
唐张籍《春别曲》
有时三点两点雨,到处十枝五枝花
此是清明时节的景色描写。
唐李山甫《寒食二首》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两句写白雪等不及春天到来,已穿树飞花装点早春之景。
唐韩愈《春雪》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天街:京城里的街道。草色遥看;春草始生,微微露出一点细芽,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似不见。绝胜;远远胜过。
唐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芳菲:美盛的花草。
唐韩愈《晚春》
洛阳东风几时来,川波岸柳春全回
唐韩愈《感春五首》
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唐杜牧《怅诗》:"自是寻春去校迟,不须惆怅怨芳时。狂风落尽深红色,绿叶成阴子满枝。"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一夜风:一夜春风。
唐王涯《春游曲》
飒飒东风细雨来,芙蓉塘外有轻雷
飒飒:风声。唐李商隐《无题四首》
寒随一夜去,春还五更来
唐史青《应诏赋得除夜》
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
唐丘为《题农父庐舍》
不觉春风换柳条
唐韩辍痘奕粘手钆泄佟罚"年年老向江城寺,不觉春风换柳条。"
春风贺喜无言语,排比花枝满杏园
唐赵嘏《喜张h及第》
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不知园里树,若个是真梅
若个:哪个?
唐·东方虬《春雪》
马踏春泥半是花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烟水初销见万家,东风吹柳万条斜
见:显现。
唐·窦巩《襄阳寒食寄宇文籍》
庭前时有东风入,杨柳千条尽向西
唐·刘方平《代春怨》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篇10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九龄《春江花月夜》
楼观沧海日,门对浙江潮。——宋之问《灵隐寺》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山水绕城春作涨,江涛入海夜通潮。——陈子澜《恩波桥诗》
浮天沧海远,去世法舟轻。——钱起《送僧归日本》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大月光团圆。——黄遵宪《八月十五日夜太平洋舟中望月作歌》
千岩万壑不辞劳,远看方知出处高。溪涧岂能留得住,终归大海作波涛。——李忱《瀑布联句》
俯首无齐鲁,东瞻海似杯。——李梦阳《泰山》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乐府《长歌行》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元稹《离思》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李白《渡荆门送别》
城阙天中近,蓬瀛海上遥。——李隆基《送玄同真人李抱朴谒灊山仙祠》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君不见走马川行雪海边,平沙莽莽黄入天。——岑参《走马川行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潘阆《酒泉子》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鹊楼》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海岳宴咸通。七载秉钧调四序,一方狱市获来苏。——李忱《句》
披襟眺沧海,凭轼玩春芳。积流横地纪,疏派引天潢。——李世民《春日望海》
口衔山石细,心望海波平。——韩愈《精卫填海》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李白《行路难》
海水无风时,波涛安悠悠。——白居易《题海***屏风》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曹操《观沧海》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李白《将进酒》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海上涛头一线来,楼前指顾雪成堆。——苏轼《望海楼观景》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春江花月夜张若虚1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