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基础课件篇1
河北建材职业技术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0
摘 要:《电工基础》是机电类和电气类专业中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所以强化这门课程建设,对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电工基础教学过程中应用Multisim软件进行电路的仿真,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形象,使课堂的实验演示更加方便,该软件的使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改革和补充。
关键词 :电工基础;改革;Multisim软件;仿真
1 概述
《电工基础》是机电类和电气类专业中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强化这门课程建设,对培养实用型专业技术人才、提高其实践操作能力必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高职高专院校的课程改革应当以培养学生创新创造能力、激发其发展潜能为目标,以行业科学技能和企业生产先进水平为标准,不断突出其先进性、规范性和实用性。在高职学生的《电工基础》教学实践环节中应用Multisim软件操作电路的仿真,可以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变得更生动、形象,使课堂的实验演示更加方便,该软件的使用是对传统教学方式的有益的改革和补充。
2 Multisim软件简介
Multisim是美国国家仪器(NI)有限公司推出的以Windows为理论基础的实操仿真工具。该仿真工具涵盖电路硬件描述语言输入和电路原理***的***形输入两种方式,极具仿真分析实用能力。工程技术人员能够使用Multisim软件进行交互式地构建电路原理***,在此基础上对电路进行实践性仿真。它的突出特点包括:第一,电路***输人方式直观。构建电路***所需电路元件、电路仿真所需虚拟仪器设备均可从该***界面工作平台上直接选取;第二,电路元件库丰富;第三,虚拟仪器相对充足;Multisim软件不但能够提供11种常见常用的测试用仪器仪表,并且均与实物相类似或均可以多台仪器仪表同时调用;第四,分析方法相当完整。Multisim软件提供15种常见常用的仿真电路实用分析方法;第五,操作简单,易学易用。
3 电路仿真应用实例
Multisim软件的应用非常丰富,简单来说可以测量电流、电压、功率等物理量,复杂的可以利用它本身提供的虚拟仪表做各种测量和分析。下面的实例是利用波特***示仪测量和显示电路的频率响应,进而分析串联谐振的频率和特点。下面的实例是应用波特***示仪来测量及观察串联谐振电路的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实验步骤如下:
3.1 在Multisim软件中绘制电路***,如***1所示。
3.2 计算电路的谐振频率。该电路的谐振频率
3.3 仿真过程。点击绿色三角符号,开始仿真。双击波特测试仪,在右侧的模式中选择幅值,拖动鼠标,观察幅频特性曲线,如***2、3所示。***2中,当频率为2.4MHz时,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0.166倍,***3中,当频率为2.515MHz时,输出电压为输入电压的0.968倍,接近于1,说明此时所有的电压都加在电阻的两端。然后在右侧的模式中选择相位,拖动鼠标,观察相频特性曲线,如***4、5。***4中,当频率为2.4MHz时,输出电压的相位超前输入电压相位的80.418度,***5中,当频率为2.515MHz时,输出电压与输入电压的基本上同相,即电阻两端电压与输入电压同相。幅频特性和相频特性相结合,说明此时电阻电路两端电压与输入电压大小相同,相位相同,电路发生了谐振,说明该电路的谐振频率为2.515MHz。
3.4 仿真效果分析。通过仿真软件可以很形象地看到谐振电路的特点,它不仅可以弥补实验仪器的不足,使实验变得更加方便、快捷,而且通过该软件的使用,使设计电路变的更加简单。
4 结论
Multisim软件仿真电路在高职《电工基础》教学中的应用,能够不断启发和拓展学生专业学习、研讨的视野,能够使高职学生从传统验证性思维模式逐渐过渡并能实际做到对电路的分析、设计、排故。仿真软件可以给学生提供多次尝试的机会,在尝试的过程中学生从中学会分析电路的方法,提升他们学习好《电工基础》课程的信心,同时不断提高他们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但是仿真软件也有自身的局限性,那就是不能得到动手能力的锻炼。因此,在电工基础的教学中不能仅仅使用该软件,而是要配合着理论学习以及实验训练。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操作与仿真”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注重提供学生可持续发展必备的知识,虚实结合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完成知识、技能的学习。
参考文献:
[1]白菊蓉.Multisim应用于电路分析实验教学的研究[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6,11(1).
[2]张赞.Multisim在电工学理论教学中的应用[J].科技教育创新,2011(24).
电工基础课件篇2
关键词:电工基础;电类专业培养;非电类专业培养
中***分类号:TM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08-0092-02
《电工基础》课程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在2009版本科生培养方案中首创的面向所有理工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该课程融合了2005版培养方案中面向电类专业的《电路基础》课程和面向非电类专业的《电工技术》课程,旨在体现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理念。通过两年的教学实践,我们对《电工基础》课程的设置有了进一步的认同,并切实体会到该课程在保证学生电路基础理论的扎实和电路知识体系的完整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所有理工类专业的教学内容相同,无法体现该课程与后续各专业课程的联系,这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我们在对各专业院系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并结合国内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在教学实践中融入了相关的内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一、电类专业培养
在2005版培养方案中,我校面向电类专业开设了技术基础课《电路基础》,其主要教学内容为:电路理论及分析方法、复杂电路分析、特殊电路研究,其特点为重理论连贯性及严谨性、重实践技能。国内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与其类似,如浙江大学将《电路基础》课程分为甲、乙两部分,甲部分遵循从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采用先静态、后稳态、再动态的教学体系,系统而全面地介绍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定律;乙部分作为甲部分的深入与拓展,介绍电路原理课程与相关专业课程的边缘知识。在2009版培养方案中,为使电类专业的学生掌握后续专业课程必备的电路、磁路知识,除开设了公共平台课《电工基础》之外,还开设了专业基础课《网络与系统分析》。作为《电工基础》课程的拓展与延伸,《网络与系统分析》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动态电路的复频域分析法和状态变量分析法、恒定磁通磁路的计算和铁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为使学生对动态电路的分析方法有更系统、完整的认识,我们在《电工基础》课程中讲授动态电路的时域分析法时,引入了该方法与后续课程中复频域分析法的联系,并重点强调了复频域分析法中必须掌握的《电工基础》课程的内容:基尔霍夫定律、电路元件伏安关系、节点电压法、戴维南定理等。为使学生更好地掌握实际电路器件——变压器,我们在《电工基础》课程中讲授互感电路时,引入了空心变压器的电路模型,如下***所示没有***。空心变压器是由具有互感的两个线圈构成的,其中,R1、R2为两线圈的电阻,L1、L2为两线圈的自感,M为两线圈之间的互感,US为正弦电压源,ZS为电源内阻抗,ZL为负载复阻抗。通过分析电路方程,得到了空心变压器的等效电路,并重点强调了空心变压器与后续课程中铁心变压器的联系。
二、非电类专业培养
在2005版培养方案中,我校面向非电类专业开设了技术基础课《电工技术》,其特点为重工程应用性、重知识覆盖面。根据面向专业的不同,《电工技术》课程分为A、B、C三个系列。其中,《电工技术A》面向机类(机械、动力、核工程等),其主要教学内容为电路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工业常用电器及其控制与应用;《电工技术B》面向近机类(船海、材料、化工等),其主要教学内容为电路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电工技术C》面向计算机技术,其主要教学内容为电路基本理论及分析方法、电工电子新技术。国内其他高校的培养方案与其类似,如浙江大学的《电工电子学》课程,遵循强弱结合、模数结合、电测结合的教学体系,重点介绍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分析方法,以及电工和电子技术的基本应用。在2009版培养方案中,面向所有非电类专业均开设公共平台课《电工基础》,该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对电路的分析计算需要大量的数学知识,如果只是单调地介绍理论知识,这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适当地介绍相关的专业实例,既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又能使学生认识到《电工基础》课程的重要性,从而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以材化专业为例。我们在了解其后续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根据学生的反馈:想听与化学电源相关的知识、化学仪器上的电路、大规模输电知识、实际的电路器件、集成电路等。综合课程的需求和学生的兴趣,我们在讲授理想电路元件时引入了实际电阻器、电容器及电感线圈的电路模型,并重点介绍了实际的化学电源,包括干电池、蓄电池、纽扣电池、燃料电池等,既丰富了课堂的教学,也拉近了与学生的距离。通过与各专业院系的深入沟通,我们体会到非电类专业的《电工基础》课程应兼顾理论连贯性和工程应用性,因此我们在以板书为主讲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借助丰富多彩的多媒体课件大量介绍应用实例。例如,在讲授谐振电路时介绍了RLC滤波器,若电容电压为输出,则通过低频信号、抑制高频信号,此为低通滤波器;若电感电压为输出,则通过高频信号、抑制低频信号,此为高通滤波器;若电阻电压为输出,则通过频带信号、抑制其他信号,此为带通滤波器;若电抗电压为输出,则抑制频带信号、通过其他信号,此为带阻滤波器;在讲授暂态电路时介绍了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当占空比为50%的矩形脉冲作用于RC电路时,若时间常数远小于脉宽,则电阻电压与输入电压微分成正比,此为微分电路;若时间常数远大于脉宽,则电容电压与输入电压积分成正比,此为积分电路,微分电路输出尖顶脉冲,积分电路输出锯齿波。
《电工基础》课程是面向所有理工类专业的公共平台课,为了兼顾电类、非电类完全不同的教学要求,我们与各专业院系进行座谈,了解后续专业课程对《电工基础》的理论需求,在学生中进行问卷调查,掌握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所在,建立《电工基础》教学内容与后续专业课程的联系,并将这种联系贯穿于教学实践,既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提升了课程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陈希有.电路理论基础(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付永庆.电路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电工基础课件篇3
关键词 Proteus仿真软件;电工技术;中职
中***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7)01-0032-02
1 引言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是中职院校中电气、机电类专业尤为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该课程可为后续深入学习电子技术等课程打下坚实基础。由于电工技术基础课程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但中职学生通常素质较差,因此,该课程教学效果欠佳,不仅教师教得费劲,学生也不能良好地吸收知识,严重影响了后续课程的学习效果。中职院校教师需深入探究该课程,以提高教学质量[1]。为了使学生能更好地掌握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知识,增强教学效果,本文主要探讨Proteus仿真软件的课堂教学效果,以促使学生能更直观地进行仿真训练,从而有效理解难懂的理论教学,并融会贯通,以增强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教学效果。
2 中职院校学生、就业现状分析
学生现状 电工技术基础课程涉及的知识面较广且难度较高,教学内容通常抽象、难懂,要求学生具有较高的逻辑思维以及抽象思维能力,因此,学生学习该课程较为困难,不易掌握,如何让中职学生更轻松地理解这门课程就成为现在教学的难题。传统的教学方法通常是以“教师主讲,学生听”的方式进行,让学生被动接受晦涩难懂的知识,学生在不能理解该课程时,仅学习皮毛,如定义、名称之类,不能将该课程在实践中运用自如。
就业现状 由于社会快速向信息化、科技化发展,因此大量需求各方面的高技能人才,这要求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还需具备较强的创新、动手能力。电工技术基础同样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不仅可以提高动手能力,也能培养创新能力,是一门尤为重要的基础课程。
3 Proteus仿真软件在中职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目前常用的电路仿真软件较多,如早期的EWB系列、Multisim系列以及Proteus系列等。EWB系列具有占用系统资源较小、简单方便的优点,在此基础上进行升级后就是Multisim系列。EWB系列、Multisim系列在目前的电路、电工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较广,但也存在一些缺点,如仿真功能弱、互动性差等。Proteus系列在教学中通常用以实现微控制器系统软件及硬件仿真,虽然功能更强大,但初学者较难上手,不过在初学者加强对Proteus的练习后,自然可以得到解决。
Proteus系列具有实现电子电路交互式仿真的巨大优点,且交互性更强,电路的运行也可更直观、形象地展示于学生面前[2]。在教学时,教师可带领学生进入Proteus实验室,每位学生平均分配一台电脑。教师可在课堂上对学生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的连接、调试等进行指导,并激发学生利用该软件学习电工技术基础课程的兴趣,加深对课程的理解。
4 Proteus仿真软件概述
Proteus仿真软件是一个将实物仿真与电路分析相结合的平台,具有强大的仿真、分析功能,将多种功能集于一身。该软件具有较多的性能特点,主要有:
1)具备>27 000个仿真元器件;
2)不仅具备多样激励源,还支持信号以文件形式输入其中;
3)具备多种虚拟仪器,且软件的面板操作更加逼真;
4)具备更加生动的仿真显示;
5)具备高级***形仿真功能;
6)具备单片机协同仿真功能。
5 Proteus仿真软件在中职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的应用
在对学生进行电工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会用到较多基础元器件知识,如电阻器、电容器、电感器等,也会用到较多基础理论知识,如直流电路、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等。仅靠教师进行枯燥乏味的讲解,学生很难对这些知识进行深刻理解,但通过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则可较好地解决这些问题[3]。下面将举部分实例来说明在中职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Proteus仿真软件的情况。
在基尔霍夫定律教学中的应用 上课时先指导学生学会对Proteus仿真软件的基本操作,然后让学生根据教材上的电路***开始操作:将基尔霍夫定律的验证电路绘制于Proteus仿真软件的原理***编辑窗口上,并显示出各支路中的电流值,通过在Proteus仿真软件电路***中三个支路上的电流,使每个元器件上的电压能一目了然地呈现于学生面前,再指导学生对电路***进行分析。
首先计算电流,可根据电流流入为正、流出为负来计算,也可以电流流入为负、流出为正计算,得出电流的代数和为0;然后对右回路各元器件的电压代数进行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其和依然为0。因此,通过运用Proteus仿真软件可得出结论:流入流出一个节点的电流代数和在任意时刻均等于0,将回路内各段电压闭合的代数和也恒等于0。
为巩固该结果的可信度,可让学生再次使用Proteus仿真软件对电阻、电压源的数值进行改变,并再次观察,得出同样的结果。当学生基本理解定理后,可在电路***上人为设置障碍,如阻值增大、短路、开路等,并让学生采用Proteus仿真软件对其数据进行分析、计算,自行找出故障原因,以对该课程进一步理解。
电容的充放电及电感的电磁效应电路仿真
1)电容的充放电电路仿真。与课本上的电容充放电仿真电路***像对照,运行Proteus仿真软件,闭合课本***中的SW2,保持断开SW1,可看到正在对电容充电的电池,AM1上出现逐渐减小的电流读数,而VM1上则出现逐渐增大的电压读数,同时可于C1上查看到正负端电荷累积。将SW2断开,并闭合SW1,可观察到电容的放电情况,发现AM2上流过的电流以及被点亮的灯泡,且AM2的x数在逐步减小,灯泡也逐渐变暗,直至放完电荷,灯泡完全熄灭。通过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观察这一充放电过程,可更灵活、深刻地理解该知识点。
2)电感的电磁效应电路仿真。与课本上的电感的电磁效应仿真电路***相对应,并运行Proteus仿真软件,可发现电流变的读数快速增加,增加至某一值后点亮灯泡,同时电流表的读数继续增加。随后读数的增加幅度逐渐变缓,直至稳定下来,灯泡则被持续点亮。如电感值为1000 H时,则可长时间达到稳定值,且稳定值与灯泡的电池内阻、电阻均存在一定关联。Proteus仿真软件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电感器的特性。
作业巩固 当学生对课堂上所学的电工技术基础知识有初步理解后,则可给予他们作业习题对其基础知识进行巩固。但既往学生完成习题后,不能自行检查对错,仅能在交给教师后由教师来检查。有Proteus仿真软件后,学生可将题目在Proteus仿真软件中进行检测,自行检查,这种方法比让教师来检查更能巩固知识,并进一步提高动手能力。
教学效果评价 教师可在学生进行仿真操作时观察其熟练度以及对知识点的理解度,根据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进行量化评分。同时,教师可根据学生对Proteus仿真软件的\用熟练程度进行评价。Proteus仿真软件使抽象的概念、理论知识变得形象、具体,学生也更易接受,理解难点。当学生能够顺利理解难点后,会更愿意去主动学习,把学习过程当作有趣的游戏,从而显著提高教学质量。另外,学生通过Proteus仿真软件获得更加扎实的理论基础与动手能力,也进一步提高了自身创新能力,成长为符合社会发展需求的技术型人才。
6 结语
Proteus仿真软件能对电工技术基础的理论环节进行仿真,将难以理解的知识通过实践变得更易吸收,同时也缩短了从理论到实践的过程,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能从学习实践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增强学习自信心。另外,在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Proteus仿真软件时需注意以下几点。
1)教师需在进行演示教学前就画好相关电路,并进行完整演示,使学生在课堂中能看到教师熟练讲解、操作,并以教师为榜样进行实践操作,避免让学生看到不完美的操作效果,打击其学习积极性。
2)在Proteus仿真软件的电路仿真实验中,需注意指导学生首先学会如何在软件中快速查找实验电路***所需元器件,以加快学生绘制实验电路***的速度,节省学习时间,并快速连接虚拟仪器,进入仿真实验,体会由仿真实验带给学生的成就感、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积极性。
综上所述,在中职电工技术基础教学中应用Proteus仿真软件,具有较大的教学意义,其教学效果较传统教学方法更好,并能克服传统教学带来的课堂枯燥无味、难于理解的弊端,让学生亲自实践,激发其学习兴趣,开拓思路,提高学习分析能力及动手能力。
参考文献
[1]黄山,吴飞青.Proteus软件在《电工电子学》实验中的应用[J].电子制作,2012(8):99-100.
电工基础课件篇4
关键词:电脑美术; flash; 信息课; 中学美术创作; photoshop; 电脑绘画
中***分类号:G633.95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4)06-006-002
Flash是信息课上的一个教学重点,经过进一步的提高,用于中学美术,使美术创作变得更简单高效。
运用软件进行电脑绘画,还可以为他们运用更专业的电脑绘画软件打下基础,实现电脑美术教学的最优化,为素质教育开辟一片崭新的天地。
电脑美术是利用电脑进行美术活动,电脑美术通过应用软件,可以达到许多传统绘画类似的效果,如油画、水彩、国画等等,电脑应用软件还具有许多新的表现方法,和传统美术相比,它的艺术魅力别具一格,具有方便的复制、导入资料***片、修改功能,使得美术创作变得简单高效,在初中阶段的美术教育中,有一部分电脑美术的内容。在初三年教材里有Photoshop的应用、数码摄影等等,这些课程的学习往往是理论居多,很少有实际的上机练习,学生实际运用电脑进行美术创作比较少,究其主要原因是缺乏对美术绘画软件的深入学习、掌握,所以无法用软件去表现作品,那么用什么方法可以让学生在短时间内精通一两个电脑软件,并用于电脑绘画呢?由于我曾经兼职过一段时间的信息技术教师,对于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内容有一定了解,我觉得,信息技术课上学生学习的一些软件可以用在电脑美术创作上,如果在信息技术课学习内容基础上再略加提高,完全可以运用这些软件绘制出精彩的电脑美术作品。
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中,有一个软件学生学习的比较深入,掌握的比较熟练,这就是矢量动画软件flash,这款软件是用来制作动画的,网页上有很多这样的flas,因为这个软件制作简单高效,在初中二年级信息技术课程中就教授了这门课,内容主要是flas的制作为主,兼有简单的电脑绘画操作,学习过程中,学生对于这个软件有了较为深入的认识,对于软件的界面,工具栏,菜单栏,***层,舞台等基本都已熟悉,为以后将软件应用于绘画打下了基础。
该软件在信息技术课上的学习与美术相关的内容如下:①用笔刷工具绘制简单的花卉,在这一操作学习中,学生通过工具栏的笔刷工具,移动鼠标,完成植物树干和树枝的描绘;②基本型的运用,在flash工具栏中,有一些经常使用的形状,例如圆形,方形这些***形可以直接画出来,在这些***形的基础上,还可以进一步的加工变形成其他的形状,例如通过鼠标的拉动,将圆形变形成椭圆,信息课上学习的是将圆形通过拖动变形成三瓣的花朵,在完成绘制后,可以把花朵连续的复制,形成一个花园,非常的快捷,体现了电脑绘画的优势。flash信息课教学中,学生还学习了颜色的表现方法,最为简单的是平涂及简单的色彩颜色渐变,在作业过程中,学生通过颜色工具表现的效果非常出色,完成的效果类似于传统绘画的勾线平涂,富有装饰性。
所以,通过信息技术课上flash的学习,学生已经对于这个软件有了比较系统的认识和掌握。运用flash作画完全不成问题,但是,要想让学生在此基础上画出更为丰富的画面效果,如卡通,国画效果,以及场面复杂的画面,还是比较困难的。
在初中美术教育中,如前面所述,电脑软件的学习操作很少,如果单独学习一门专业绘画软件,如photoshop、paint等很费时间,往往事倍功半,所以,如果在flash基础上再经过一些简单的提高,就能画出出色的美术作品,事半功倍,那么,初中阶段学生的flash还有哪些需要在原有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提高的内容呢?
在我指导学生用flash作画的实践中,我觉得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用线绘制轮廓的训练,在flash绘画的过程中,如果遇到比较复杂的***形,那么,原来学习的flash基本***形变形法是不能完成的,就需要应用flash中的线条工具,它可以绘制各种***形,例如人物,动物等等,可以说,没有任何限制,在指导学生用线造型的教学中,可以通过鼠标的点击勾勒出基本型,再在基本型的基础上进行切割,轮廓的细化,还可以拉动轮廓局部变形,这种绘制的步骤和我们传统绘画素描的绘画步骤很相似。而初中的学生有着美术基础,领悟这种操作是非常快的,在兴趣小组的课程里,或者是课后的指导中,由于有了以前信息技术课的基础,学生两三节课就可以掌握,结合导入参考的***片素材,可以快速高效的完成画面轮廓的绘制,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兴趣也非常高,造型也很准确、高效,体现了美术基础和电脑软件相结合的优势。
第二,需要在原来基础上提高颜色的应用,其实,这也只要在原有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上稍加提高就可以了,在flash的颜色面板里,有颜色变化的选项,只需在渐变颜色条里输入渐变的色彩,就可以绘制出色彩的明暗变化,透明效果及晕染效果。这些色彩的变化对于表现类似国画的效果以及动漫非常合适,学生也运用这些效果结合上面的轮廓表现的方法,以及笔触的变化绘制了许多的美术作品。
以上所述Flash是信息技术课上操作内容比较多的一个软件,还有一个软件在信息技术课上也有涉及,那就是photoshop,photoshop在信息技术课上只做了简单的描述和操作,学生只是有了一个简单的认识,包括界面,***片的导入及简单的***片修改,在这基础上,我指导了一些学生通过简单的学习,掌握了应用photoshop将素材***片修改成油画、水彩画、版画等效果的方法,尤其是应用photoshop将照片修改成黑白版画,让版画教学更加有趣,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应用于中学美术,有很大的挖掘潜力,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一是硬件的问题,由于在美术教室里是没有配备计算机的,所以,对学生的软件美术提高教学需要借用计算机房,这就要和信息技术老师协调好机房的使用,或者在课间指导学生操作,让他们回去在自己家的电脑上继续练习,如果能与信息技术结合开展社团活动,则是一个比较好的方案,对于美术老师来讲,在传统绘画的基础上,也要不断提高自己的软件水平,才能指导学生的软件绘画学习。还有,如果能够配备打印机,手绘板、高精度鼠标等硬件,可以使电脑美术创作更加的方便快捷,这也需要学校大力支持。
学生运用电脑软件绘画完成后,它的展示形式与传统绘画以及信息技术课的要求是不一样的,传统绘画是手绘的,电脑绘画则是采用打印的形式,而运用flash作画的过程中,如果结合软件的动画编辑功能(信息技术课学过),还可以实现电脑动画,这也是现代美术的一种重要形式。
电工基础课件篇5
关键词: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 课程体系 教学改革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理工科非电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也是大多数非电类专业学生学习电工基础理论和技术的主要窗口。本课程的中心任务是:使非电类学生获得电工电子学科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习后续课程及将来从事工程技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打下基础。“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关于电学科的综合性、导论性、实践性的课程。在当前“加强基础,拓宽专业”的教学思想主导下,它的重要作用更显突出。这门课程的建设结果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基本技能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和电机及电气控制等,内容非常多。同时对于非电专业来说,该课程不是他们的专业基础课或者是专业课,有被淡化的趋势,学时越来越少,再加上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单一,以及实验条件的限制,该课程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境况。同时多年来本课程的实验教学环节存在着严重不足,直接影响着课程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制约着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改革措施
本次教学改革的目标就是改变这一“难教、难学”状况,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出掌握扎实的基本理论、先进的专业知识,能够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更应能够进行自主学习和创造性工作的适应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宽口径人才。
1.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体系脱胎于电类专业的几门专业课程的简化、压缩,具有内容多、信息量大、知识面广等特点。我们结合各专业的情况和电工电子技术的新发展优化课程体系,整合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
我们在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对教学内容作了适当的调整,压缩了电路基础部分,着重强调电路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分析方法,对解题技巧等方面予以弱化,对一些经典定理,不再进行数学推导而直接加以引用,如电路理论中的戴维南定理、叠加原理等。对半导体器件、二极管、三极管、各种门电路、触发器等电子元器件重点放在其特性及功能上,弱化其内部结构。对于电机及控制部分,重点介绍三相异步电动机及其控制电路。
在讲述基础理论时教师应兼顾介绍实际元件的建模背景及电路的实际应用,在讲述学科主要内容时兼顾介绍学科发展历史和前景及电学方面的新技术,注重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及工程实践能力。例如在讲述电感元件时,介绍实际电感元件不同情况下的模型,在讲授桥式电路的求解方法时,引入传感器的概念。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等手段,介绍许多实际案例,像收音机电路、单片机的复位电路、车床的电机控制电路等。同时及时介绍电工学的新技术新方法。
2.利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所学知识的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的动力之一。学生只有对电工电子技术感兴趣,才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从而学好电工电子技术。
首先在教学中教师应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该课程的“有用”,使学生真正懂得电工电子学的知识与当今科技的发展尤其是社会的需求的紧密联系,特别是对他们自身专业及综合科学素养方面的“有用”之处,使学生发挥出积极性。
在教学中,我校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仿真软件的优势,将大量“枯燥”的知识以***片动画等形式展现给大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讲授电容器知识前,为了使学生对电容器这一基本元件有更深刻的印象,先通过有动态效果的电容器动画,以及背景知识的介绍,使学生被精美的动画所吸引,激起想深入了解电容器结构与工作原理的欲望。此时还可以向学生提出问题:在生活中使用收音机收听节目的时候,调台的旋钮为什么改变位置就能接收不同的电台节目?我们到底调的是收音机内部的哪个部件?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让学生到互联网上自行查找元器件资料,自己设计电路,自行仿真,既增强了学生的使命感、成就感,又培养了学生的文献查阅能力综合设计能力。
3.教学课件及题库建设。
经过两年的努力,我们开发出了满足教学要求的多媒体课件。课件的特点:大量信息、知识通过***像、声音、动画等媒体,以各种形式呈现在学生面前,产生动静结合的画面和智能性启发诱导功能,使教学内容表现得丰富多彩、形象生动,使电路理论直观化、具体化,富有感染力。
依照最新版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要求,我们建设了课程题库。目前题库中共有各种类型考题3000余道,其中70%为基本题,20%左右为提高、综合题,10%左右为较高难度和高深度试题。题库能够自动生成试卷,并满足不同测试标准的要求同时能够使考试结果客观地反映出测试者的不同水平。
4.改革实验教学,开发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实验教学是高等教育中一个重要的教学环节,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从来都是“车之双轮,鸟之双翼”,也是培养学生应用能力的必要途经。我校目前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的特点是:学时少,实验资源有限。根据这种情况,我们应用EWB仿真软件开发出了二十多个仿真实验,既有验证性试验,又包括大量的综合性、设计性试验,弥补了硬件实验的不足,同时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综合性、创造性能力。
近年来“电工电子技术”课程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长足的进步。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正在逐年稳步提高,但目前还存在一些不足,与重点院校和省、部级精品课程还有一定差距。课程改革是一项长期艰苦的工作,需要全体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长期不懈的努力。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课件篇6
关键词:微电子;EDA;整合;实践教学
The combination of EDA and the courses of microelectronics
Zhang Zhenjuan, Shi Min
Nantong university, Nantong, 226019, China
Abstract: EDA integrat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uter technology, intelligent technology and so on many kinds of applying subject. EDA is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actice, electronic technology, computer ability and comprehensive abil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importance of introducing advanced EDA tools in microelectronics professional course according to its feature.The teaching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is presented in the combination of EDA and the courses of microelectronics.
Key words: microelectronics; EDA; combination; practice
进入21世纪,信息科学和技术发展方兴未艾,依然是经济持续增长的主导力量。微电子技术是当今世界发展最快的技术之一,是信息化产业的基础与核心技术。而EDA(Electronics Design Automation)技术是随着集成电路和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应运而生的一种高级、快速、有效的电子设计自动化工具,它利用软件来仿真系统的硬件工作过程,使产品的开发周期大为缩短,性能价格比大幅度提高。我校在第二届教职工代表大会上提出了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作为高校,教育的基本方针是“提高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要为社会培养知识、能力、素质全面发展的综合型创新人才。微电子专业是一个工程性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这就要求教学应定位于使本专业毕业生具有较高的工程素质、较强的实验技能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些素质和能力需要通过实践教学体系来培养。但是,一方面学生实验经费有限,一方面又要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这就形成了矛盾,并且从企业反馈的信息来看,我们培养的微电子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弱,一些EDA工具软件不会使用。将EDA技术引入到微电子专业教学中能很好解决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将传统经典理论与新知识、新技术很好地融会贯通,加强应用技能的培养和使用现代设计方法,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开辟具有现代化实验条件的实验室,增加反映最新电子技术发展的实验内容,帮助学生适应信息社会对人才的新要求,并和企业最新技术实现无缝对接。
1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引入EDA技术的重要性
1.1 提高学生的知识层次和技能水平
EDA技术是现代电子设计发展中必不可少的,EDA技术广泛应用于科研工作和企业新产品的研发中,并广泛用于专用集成电路的开发,同时,全国各种电子技术设计竞赛将EDA技术作为选手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在实验教学中引入EDA有利于学生掌握EDA这种工具,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知识层次,提高学生就业率,为今后较快胜任工作打下基础。
1.2 缓解实验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压力
EDA技术是用软件的方式来设计硬件,这种硬件设计软件化可以大大简化电子系统的实验,并可根据学生的设计不受限制地开展各种实验,既可实现规定功能的硬件系统又可达到课程的教学目的。这样,学校无形中增加了许多实验设备,大大缓解了实验设备和经费不足的压力。
1.3 有利于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和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
EDA涉及电子、通信、计算机、自动化等电子信息类专业课,辐射面很宽,同时它又是一门发展迅速、工程性强、须紧密结合技术发展前沿的现代电子设计技术课程。这就要求教师有宽广的知识面和工程项目经验,并能结合当前与今后的发展趋势编写相应的EDA教材包括实验教材,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同时引入EDA到电子技术实验实践教学中,将促进教师对该项新技术的学习和掌握,有利于教师在不断的学习过程中提高科研水平。
2EDA技术与课程内容整合的教学设计
将EDA技术全面与微电子专业课程紧密结合,设计的EDA实践教学首先应做到系统全面性,同时兼顾集成电路工艺仿真和器件仿真,在实践教学体系中兼顾专业基础、工艺制造、集成电路设计,强化理论基础、综合素质、创新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经受了融合理论、实验、技能和设计的系统技术训练。与此同时提高EDA工具的先进性,集成电路设计的发展依赖于先进的EDA工具,摒弃目前高校实验室中旧的EDA设计工具,采用新的和产业接近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高校实践教学环节与当今IC产业发展脱节的问题。
2.1 EDA技术与微电子专业课程内容的整合
根据我校人才的培养目标,电子信息学院对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进行了改革,解决基础与发展、基础与应用、理论与实践、重点内容和知识面的矛盾。现已整合为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每门课都配置了相应的实验课、实践课,其中的实践环节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设置系统规划,各有侧重。在专业基础实验课程中,主要安排对模拟和数字基础内容进行验证,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应用方法以及实验技能。在理论课程和实验课程结束后安排1~2周的实践教学环节,提出设计任务和要求,运用EDA软件进行系统的集成。在专业课程中,为使学生更好地接近工程设计,专业课程基本上都设置了一定学时的实验课,这些实验课采用了EDA的一系列软件进行仿真,巩固理论知识。同样在课程结束后开设了实践环节,与专业基础课相对应,实践环节着重实战演练,真***实弹进行相应的练习,例如针对集成电路工艺这门课,在32总学时中设置了6个学时的实验课,课程结束后开设了微电子工艺课程设计,这样既学习了理论知识又掌握了EDA软件和实践技能。
2.2 EDA课时与理论课时的整合
电子工程系近2年由学院带队去兄弟院校,如山东大学、苏州大学实地调研,调研他们微电子专业在课程设置、教学计划修订、实践实验环节等诸多方面的情况,调研他们设定这些内容的可行性及合理性,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合理地配置每一课程的EDA课时与理论课时,例如硬件描述语言这门课程总学时为32学时,其中理论课时与EDA课时各占一半,这是基于语言课程要以具体操作为主的考虑。
2.3 EDA资源整合
相同功能的EDA软件和硬件开发系统种类繁多,如数字系统设计工具有Maxplus Ⅱ,QuartusⅡ等,模拟电路设计工具有Pspice,Hspice等,系统建模与分析工具有Matlab和Opnet等,版***设计工具有Cadence,Synopsys,Zeni和Laker,集成电路封装与多芯片组件有Ansys,Autocad等。另外我们引入新技术,将半导体器件与工艺技术(TCAD)纳入微电子专业课程实践体系中去,将SOC/SOPC等先进技术引入实验课堂,提高学生的电子线路系统设计能力。这样无论是在专业基础课方面,包括电路、模拟电子技术及数字电子技术,还是专业课程方面,包括半导体物理实验、集成电路工艺、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封装等,这些课程都与EDA密切联系,将EDA融入到微电子专业几乎每一门课程中去,这样不仅可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同时也巩固了学生的理论知识,也为今后同学们就业打下基础。
2.4 EDA模块整合及教材编写
EDA技术涉及知识面较宽,应用领域广泛。不同的课程可能运用了相同的EDA开发工具,例如数字电子技术与复杂数字系统这两门课程都应用QuartusⅡ开发工具。我校电子工程系对每门专业课程都指定了课程负责人,要求课程负责人全程负责。课程负责人不仅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的制订、本课程教材的选订、本课程的教学,而且负责本课程EDA实践环节教学指导书的编写、EDA教学内容的设计。教师依托学校EDA实验中心,要在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的需求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及时修改不断完善教材的内容,同时系内经常组织课程负责人之间互相探讨,以整合的方式进行整体教学设计,在相同的EDA模块上体现各自课程的特点。
3EDA在微电子课程体系中的实施
在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中,为提高学生对电子电路的分析和设计能力,在各时段各课程都整合了EDA开发工具。电子技术基础及模拟集成电路设计课程运用了电路仿真软件:CADENCE,HSPICE,SPECTRE-VERILOG,集成电路CAD、集成电路原理等课程运用了CADENCE,HSPICE,LAKER,数字电路及硬件描述语言、复杂数字系统设计等课程采用了MODELSIM,NC-VERILOG,半导体器件及集成电路工艺、微电子材料制造设备等课程运用了TCAD开发工具。通过对微电子专业课程体系的系统规划,我们借助于EDA的系列工具和半导体专业实验室,从专业基础课到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使学生经受了融合理论、实验、技能和设计的系统训练,让微电子专业学生掌握先进的EDA工具及集成电路设计的流程和基本的设计方法,培养一批综合素质高、专业基础知识扎实、动手操作能力强、具有创新意识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电工基础课件篇7
【关键词】中职 电子技术基础 教学情境 有效性
【中***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3)08C-0147-03
电子技术基础课是电工电子类专业的技术基础课程,该课程涉及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子元器件的焊接工艺和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等知识和技能,是学生学习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和保证,在专业学习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目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以教师为中心,教师通过在课堂上抽象的讲课,传授学科知识。这种教学方式由于效率低下受到质疑。另一种是以学生的做为主,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动手做,在做中学。这种教学方式是教育界倡导较多的,但是其有效性同样遇到了挑战。
一、目前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存在的问题
用行动体系课程代替学科体系课程,实现“以能力为本位,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目标,是目前中职教育课程改革的主流。现代职业教学理论认为,由实践情境构成的以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隐性知识的自我构件,是培养职业型人才的一条主要途径。以学生的做为主的课程有两种主要模式:一是任务本位课程,强调以工作任务为中心,从学生就业岗位的工作中选择课程内容;二是在任务本位课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以工作任务为课程设置与内容选择的参考点,以项目单位组织内容并以完成项目活动为主要学习方式的项目课程。就任务本位课程来看,强调学生从工作任务中归纳知识,学生通过完成一定的工作任务实现自我“适度、够用”的知识构建。具体到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需要完成的常用任务有直流稳压电源、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声光控开关、电子门铃,等等。表面上看,每一个工作任务的确包含丰富的电子技术知识,在这些电子器件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从解决“怎么做”(经验)和“怎么做更好”(策略)的指引下,自我构建包括理论知识的隐性知识体系。但目前情况是,大部分中职学生,对电子技术基础课在专业学习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充分;相反,由于相当多学生在初中没有打好数学和物理基础,导致他们对电子技术基础课中电路的组成、分析和计算存在畏惧心理,他们几乎不会主动尝试理论知识的学习。所以实际教学中,学生往往为制作电路而制作电路,他们做的就是不断地将教师提供的电子元器件插到电路板的元件孔中,焊接完成。教学过程更多训练的是学生识别、检测、焊接电子元器件的技能,丰富的电子技术知识距离学生很远。
根据加涅智慧技能的学习理论,在各种水平的学习中都包含着不同的智慧技能,每一级智慧技能的学习要以低一级智慧技能的获得为前提,最复杂的智慧技能则是把许多简单的技能组合起来而形成的;辨别技能作为最基本的智慧技能,按不同的学习水平及其所包含的心理运算的不同复杂程度依次分为:辨别―概念―规则―高级规则(解决问题)等智慧技能。当然,识别、检测、焊接电子元器件的技能也是技能,但这个技能绝不是中职电子技术基础教育教学的最终目标。现代动态的教育观认为,目标外显的以就业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绝不是一种等同于一般职业培训的纯功利性的教育活动。作为一种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依然高举着教育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大旗。因此,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应该实现被教育学生的包括操作技能和理论知识的双重构建立。
“按照工作过程来序化知识,即以工作过程为参照系,将陈述性知识与过程性知识整合、理论知识与实践知识整合,课程着眼于动态的行动体系的隐性知识的生成与构建。”这个理论很容易理解,但操作起来却不容易。因为我们目前使用的工作任务往往并不以教学内容的需要进行工作过程的组合,这使我们的教学陷入怪圈:如果强调知识的关联性,工作任务就没办法连续;反之,强调工作任务的连续性,又不能兼顾知识的关联性。以教学项目“直流稳压电源”为例,这个工作任务可以分解为几个小任务:把220V交流电降低为合适的交流电;把合适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把直流电中的交流成分滤掉;稳定输出的直流电压等。从任务的构成来看,一个个小任务都是紧密关联的,具备很好的连续性;而工作任务里包含的相关理论知识却是:变压器的变压原理、二极管的整流原理、三极管的放大原理、电容器的滤波原理、稳压管的稳压原理等。这些通过工作过程整合到一起内隐在任务中的过程性知识就是离散的。目前通过工作岗位整合的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内容,除了直流稳压电源工作任务外,还包括功率放大电路、信号发生器、声光控开关、电子门铃等工作任务,各工作任务之间一样没有联系,一样是离散的。这些离散的理论知识,如果教师带领学生学习,那么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也只能是离散的,很难形成系统性;同时教师在工作过程中讲授理论知识,将会打断学生制作器件的连续性,学生也不会聚精会神地听,所以,教学效果很难做到“好”。
二、有效教学情境设计改进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
现代情境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对理解和学习而言非常重要。事实上,正是情境赋予了学习的意义,学习应该是情境的。目前中职学生大多是从初中考入的,入学年龄普遍16~17岁,在自己“动手”实践,掌握职业技能、习得专业知识,从而构建属于自己的经验和知识体系的过程中,还需要教师更多的帮助。教师作为学生行动的总设计师,应该综合考虑学生的职业岗位需要及认知特点,找出合理的教学资源,构建有效的教学情境。教师创设的教学情境应能做到将学生的行动和内隐的理论知识相互关联、前后呼应。比如将电子技术基础的理论知识与208HAF型收音机电路(***1所示)相结合。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具有“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特点,一个小小的收音机内不仅包含了丰富的电子元器件,还有信号接收、电压放大、功率放大、信号转换及输出等电路,与电子技术基础课中大部分理论知识相关联。可以以“208HAF型收音机电路”作为整个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的联系体,既让学生完成一个个小电子电路的制作,又能使小电路中隐藏的丰富理论知识相互联系,便于教师教学。
课程开发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课程内容选择的标准,二是课程内容排序的标准。以208HAF型收音机电路为主线的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仍以工作过程导向进行课程开发,课程内容应包括二极管、三极管等常用电子元器件,基本电子电路,常用电子仪器仪表,电子元器件的手工焊接技术等。课程内容排序遵循由表及里、先易后难的标准。整个教学由两条主线构成,一条是采用小组工作的形式用任务驱动教学法完成收音机安装、检测及调试,学习包括收音机内部所有元器件的检测方法、电路焊接方法、电路检测方法、整机电路调试方法、电子仪器仪表的使用方法等;另一条是用案例教学法,以理论教学为目标,凭借收音机内部元器件、电路为案例,完成本课程涉及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基本放大电路、放大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电路中的反馈及其作用、集成运放及其应用等理论知识的学习。通过学习和训练,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电子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用项目教学法教会学生为自己的收音机设计、制作出直流稳压电源,实现整体的飞跃。具体操作如表1所示。
以208HAF型收音机为主线的中职电子技术基础课教学,实现了集理论教学、小组工作、实验操作、实习技能之大成的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案例教学、项目教学的“一体化”教学情境设计,使教学与实际职业情境、生活情境紧密联系,是具有实践意义的、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思想相适应的学习情境设计。208HAF型收音机电路内包含着丰富的电子电路知识,根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原则,教师还可以适当增减。
【参考文献】
[1]姜大源.职业教育学基本问题的思考[EB/OL].(2010-01-03)[2012-12-11].http:///jyky/
ShowArticle.asp?ArticleID=2961
[2]黄艳芳.职业教育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
[3]张建虹,王屹.第五届广西中等职业学校教学改革成果汇编[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0
[4]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开发指南[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5]刘占山,维吉尼亚・贝蒂,赵为根,等.需求导向的职业教育探索与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电工基础课件篇8
目前,高校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课程一般有两种模式:
①“基础应用型”模式。该模式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或称“计算机基础知识”、“程序设计基础”)和“电算化会计”(或称“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计算机会计学”、“会计应用软件”)两门课。如上海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会计学专业就是这种“基础”+“应用”的模式。
②“系列应用型”模式。该模式是在设置系列计算机课程的基础上再设置“电算化会计”课程。例如,中国矿业大学会计学专业设置“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会计实务电算化”两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又如,上海财经大学会计学系教学改革设想中打算开设“计算机应用基础”、“计算机语言”、“数据结构”、“数据库系统”。四门计算机系列课程和“电算化会计”、“电算化会计决策与控制”、“电算化审计”三门计算机应用于会计的课程(***教育司编《会计学专业主干课教学大纲》p16)。当然,其他高校设置的课程名称可能有所不同,但均可体现一组“系列”课程和一组(门)“应用”课程的模式。无论是“基础应用型”模式,还是“系列应用型”模式,它们均***于会计系列课程之外。
突出的问题有以下三点:
1、各门计算机课程内容与会计系列课程内容脱节。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教计算机课程的老师不懂或很少懂会计专业知识而会计专业课程教师又不懂或很少懂计算机知识;二是现行会计课程教材(除“电算化会计”外,下同)不反映计算机应用知识,也不要求专业课老师补充讲授计算机应用知识;三是计算机数量配备不足,无法做到两类课都安排机时。
2、单一的“电算化会计”课程,解决不了会计专业学生应具备的计算机能力问题。1995年4月27日,***印发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管理办法(试行)》,提出了会计电算化知识培训的三种证书、即初级证书、中级证书和高级证书,从能力要求看,可概括成以下三种能力。
(1)初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计算机和会计核算软件的基本操作”能力。这种能力包括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微机基础知识及基本操作,有关汉字系统及应用软件操作,会计电算化基本知识和会计核算软件基本的工作原理五个方面,笔者简称为“操作能力”。
(2)中级证书要求会计人员具备“对会计软件进行一般维护或对软件参数进行设置”能力。要使***评审通过的通用会计软件更好地满足各个企业的不同要求,需要用户自已定义参数,如建立科目代码、设定计算公式、定义分配方法和结转方法等,这称为系统软件的维护或参数设置,笔者简称为“设置能力”。
(3)高级证书要求一少部分会计人员具备“进行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开发与维护”的能力。会计软件的系统分析是指为了开发出用户所需的会计软件,必须了解和描绘用户对会计信息系统的要求,明确系统具备的功能,改进现有系统模型,形成系统的逻辑模型的过程。它是系统开发和系统维护的前提。分析、开发和维护的能力。笔者称为“开发能力”。
目前,高校“电算化会计”课程按***教学大纲要求,“培养学生具有组织和开发会计信息系统的能力”,包括开发工具、开发方法、开发系统(工资、固定资产、材料、销售、成本核算系统)和电算化审计五个方面。学生学完这门课后,仅仅是对部分会计核算程序进行初步的设计。当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在已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不会操作现行会计软件;在未实现会计电算化的企业,他们仅靠学校掌握的“电算化会计”知识,无法开发成套的会计核算系统软件。事实上,从国外会计电算化发展现状看,无论定点开发还是开发通用软件均有专门的公司从事这种业务。要求我们现在的教学能使学生具备完全的软件开发能力也是不现实的,仅能提“初步的开发能力”或具备“开发软件的基础”。这种单一能力距离国家要求会计人员应具有操作能力,设置能力和开发能力还很远,则高校改革教学,培养会计专业学生会计电算化系统能力迫在眉睫。
3、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比较狭窄,就目前而言,我国会计实际工作中的电算化仅仅体现在会计核算上,虽然会计管理的软件已在开发,但应用的不太多。而西方国家早就从会计核算电算化转向会计管理电算化了。仔细分析我国会计核算电算化的现状不难发现,绝大部分会计人员是“傻瓜”操作员,是计算机的“奴隶”,他们对会计软件不能运用自如。反省一下高校会计教学,会计课程和计算机课程两层皮,使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显得很窄。因此,只有在各门会计课程上都用上计算机,才能开拓计算机在会计中的应用领域,才能克服“傻瓜”操作员的缺陷,自主地运用计算机会计信息系统,使计算机不仅在会计核算上,而且在会计管理、分析、预测、决策等方面有所突破和发展。
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实现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
二、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基本要求
1、两类课程安排相协调。会计教学计划必须按教育、教学规律制订,充分反映知识平铺、交叉、循序渐进的要求。计算机的系列课程应先于会计系列课程,同时会计系列课程的电算化,首先是已学计算机课程知识的直接应用,然后是后继计算机课程知识的追加应用。例如,在第一、三、四、五、六学期分别安排“计算机基础”、“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高级程序设计语言”、“微机数据库管理系统”、“电算化会计”课程与此相适应,在第二、三、四、五、六、七、八学期,分别安排“基础会计”、“财务会计(上)”、“财务会计(下)”、“成本会计”和“财务管理”、“管理会计”和“高级会计”、“审计学”、“会计实务考核”课程。其中,“基础会计”课程首先是直接运用“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完成规定任务,如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各种记帐凭证、各种明细帐等,待“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学完后,再运用word编制“基础会计”课程中的成本计算公式、编排有关***形,并登记帐簿。
2、计算机知识运用时分合结合。平时,各门会计课程运用计算机知识是单项的,分散的。一般难以整体运用。因此,有必要在最终将两类课程知识进行综合运用。笔者认为,在第八学期学生即将走上社会前设置“会计实务考核”课程,一方面进行手工操作,综合各门会计知识,另一方面进行计算机操作。综合各门计算机课程知识集中运用于会计,这种分合结合的方式反映了会计学科系统性和综合性的基本特征和要求。
3、列人教学计划,教师引导,指导为主。将计算机课程知识应用于各门会计课程,并不是要增设新课程,而是对已学知识的串用。为了保证串用的成功,首先要在教学计划上加以反映。例如,在教学计划实践环节分别设置“基础会计电算化”、“财务会计电算化”、“成本会计电算化”、“财务管理电算化”、“管理会计电算化”、“会计实务考核电算化”等电算实践项目,并相应确定一定的机时。其次,将各门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问题编写成“电算化指导书”,每门指导书中列示若干个电算实践项目。提出具体应用要求;同时,为了便于学生操作。还应编制“电算化操作手册”,向学生提供详细操作步骤和范例。这样,教师在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过程中主要起着引导、指导、布置、检查和考试验收等作用,学生的自觉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会充分得到发挥。
三、会计系列课程电算化的具体设计
下面以会计主干课程为例对会计课程计算机应用进行设计。
(一)基础会计电算化
l、将已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知识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1)用wps打印出试算平衡表。材料明细帐、应收帐款明细帐、成本计算公式(含分子、分母两行排列格式)、生产成本明细帐和各种记帐凭证;(2)用***文混排系统spt进行成本数据的***像编辑;(3)用cced打印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
2、将后续“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知识追加应用于“基础会计”课程。内容包括:①成本计算公式的编写;②***形编排;③帐簿登记。
(二)财务会计电算化
将“办公自动化软件基础”课程中word、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会计”课程,内容包括:外币核算、坏帐核算、存货实际成本计价法、存货计划成本计价法、存货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折旧方法、工资结算和工资附加费核算、长期借款、应付债券、销售业务、利润分配、资产负债表和损益表编制。
(三)成本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成本会计”课程。内容包括:要素费用的分配、辅助生产费用的分配、制造费用的分配。产品费用在完工产品和在产品之间的分配、品种法成本计算、分批法成本计算、分步法成本计算、成本分析。
(四)财务管理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财务管理”课程。内容包括;货币资金最佳余额确定、企业客户信用等级评估、应用帐款最佳余额确定、存货最佳额确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和经营杠杆、对外投资决策、筹资***策的选择评价、资金成本计算及应用、财务比率综合分析、财务计划编制。
(五)管理会计电算化
将“高级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知识、excel知识应用于“管理会计”。内容包括:成本性态分析、本量利分析、目标利润的敏感性分析、利用经营杠杆进行利润预测、边际利润最大的产品组合、销售顶测分析、投资决策评价方法的分析、内含报酬率敏感性分析。
电工基础课件篇9
[关键词]模拟电子技术基础 教学方法 探讨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处于各专业教学的中间环节,是学生对电子线路认识和理解的基本素质形成和培养的关键性课程。深入探讨其教学方法并有效实施,对学生掌握一定的线路知识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近几年来,我一直担任模拟电子技术基础的教学与研究,在平时的教学中,我注意增强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实验中注重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整体把握课程内客,并精选教学内容
要明确本课程在整个教学计划中的地位和作用、基本要求、基本内容和本课程与后续课程的联系。在分立元件构成的电子线路和集成电路构成的电子线路上,集成电路的应用范围迅速扩大。集成电路是在分立元件电子线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而从事电子技术工作必须熟悉分立元件电子线路。所以选择授课内容时,应以分立元件构成的单元电子线路为基础,以“分立元件电路为集成电路服务”的原则来突出集成电路,为进一步学习、研究和应用集成电路打好扎实的基础。如在讲解反馈放大电路时,由结合分立元件电路转为结合集成运算放大器讲解,引入集成比较器、集成功率放大器、集成三端式稳压器等内容。结合典型电路讲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基本分析方法,并下力气讲清楚,应贯彻“管为路用”原则,淡化半导体器件内部物理过程和集成电路的内部电路,重点讲清楚器件的外特性应用。
(二)教学应有侧重点,以应用为目的
高职教育要突出理论知识的应用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所以,教学内容上要突出高职教育的特点,主动适应社会实际需要,注重应用性、针对性。将知识点与能力点有机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基础理论要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需、够用为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有很强的实用性,其技术更新的速度非常快。因此,授课时不能再按以前的方法讲授:先讲元器件的工作原理、外特性参数,然后分析单元电路及中规模、大规模集成电路的内部结构,再讲元器件的具体应用。过去对模拟电子技术基础偏重过细的计算,而对运用讲得偏少。特别是模拟集成电路的运用,学生毕业后工作有很难适应之感。传统的教学模式重在细节,而忽略了整体概念,不利于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因此授课时应有侧重点,着重于新的思想、方法和应用,着重于所谓粗线条分析。应与实际电路相结合,让学生对电路的应用有更清楚的认识。
(三)对学生进行适当的读***训练
读***即是阅读一些典型***例,弄清其信号通道、元件作用、电路功用及一些特殊环节的工作原理。《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内容抽象,且很多概念有***性,重复记忆少,学生难学易忘,并且往往是学完以后还不知这些知识用在何处,怎么联系。而一张综合电路***通常包含好几个单元的概念,覆盖面广,综合性强。读懂一张***可以帮助学生把各单元的知识,甚至其他学科的知识纵向、横向地联系起来,使知识系统化。同时,读***还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及分析判断能力的重要方法。实践证明,读***训练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综合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课程一个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它为教学双方提供了广阔的学习空间。
(四)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主现能动性,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学生一般都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上课时应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上课时,应先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并积极思考,与教师一起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提高兴趣,增强学习的主动性。比如在讲一个新电路时,可以从一个熟知的电路人手,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问题,形成一个指向明确、思路清晰、具有内在联系的问题链引导学生不断地解决问题,不断地改进、完善,从而使一个原本简单、熟悉的电路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新功能和新特点的新电路。授课以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为线索,会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在以后工作中是非常重要的。
(五)让学生讲究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
《模拟电子技术基础》要求学生既要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又需要学会分析电子线路。要使学生尽快适应电子技术基础的学习,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关键还要教给他们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他们的自学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我要求学生课前进行预习,把不懂的内容记录下来。听课时,有重点地听课,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其次,要求学生会记笔记,教会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新知识。再者,要求学生课后复习,巩固课堂所学知识,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使之掌握得更牢固。
电工基础课件篇10
关键词:电路原理;教学;改革
中***分类号:TM1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32-0121-02
一、电路原理课程的现状
1.电路原理课程的发展。大学阶段的电路原理课程的学习中,学生需要学习掌握电路的基本理论和定律,具备***分析计算的能力和设计电路、开展实验的初步技能,为后续的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测控仪表、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等专业课程打下基础。近年来,电路技术的应用领域迅速扩展,如纳米电子学等新学科的兴起,新的元件如无源的电路第4类基本元件(忆阻器)的发现[1],电路理论的内容不断充实,从线性、非时变、无源、双向和二端元件电路发展到非线性、时变、有源和多端元件电路,电路的超大规模集成推动电路系统体积不断缩小,电路原理课程产生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从上世纪末形成的电路原理课程教学体系却基本上处于稳定状态。这种教学体系已经显现出一些不适合课程内容发展的情况。在教学中,仍按过去电路的特点分为强电电路和弱电电路,与新出现的强电电路的信号处理管理(如电脑控制下的UPS供电电路)等新发展不适应;授课中强调理论知识教学,学生更善于列方程求解理想电路,缺乏对元件建模背景的分析,实际应用能力培养不足。2011年***电子电气课程基础课程教指委《电子电气课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一书中,详细介绍了国内外课程现状及其相互比较,并建议电路课程今后应着重总结教学内容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经验,处理好电路类课程基本理论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2]。我们认为,电路原理课程发展至今,最重要特征更加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2.电路原理课程特点。电路原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理论性强、实践性强和创新空间大。①理论性强:课程中基础知识点多,经典理论多,数学推导多。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路原理课程在后续专业课程的基础性地位,对课程内容的掌握程度直接影响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效果[1]。②实践性强:掌握了电路原理课程内容,我们可以通过设计电路模型,对任何实际的电路进行分析研究,并通过研究结果指导工程实践,解决实际需求。课程的这一特点,决定了电路课程的学习必须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促进。③创新空间大。电路设计中,采取不同的连接方式,同样的电路元件可以构成不同的电路,发挥不同的作用。课程的这一特点,扩充了电路设计的创新空间,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为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观能动性提供了条件。
3.课堂教学的特点。①学生学习特点。一些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运用重视不够,更多采取考前题海战术的方式取得学分,未建立起通过学习扎牢基础、促进今后学习和提升运用能力的目的。②教师授课特点。由于电路原理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教师不得不用更多时间向学生讲解基础知识,确保理论的完整性和系统性,而在有限的教学时间中,运用能力的培养就相对弱化。
根据电路原理课程的发展特点,我们在课程的教改中,需要体现电路原理课程的特点和当代大学课堂教学的特点。
二、电路原理教学方法改革
法国***治家托克维尔在他那本经典的代表作《旧制度与大***》中提出,深刻的改革是有充分准备的人们自行动手从事的全面改革。可以说,课程教改需要合适的条件环境,目的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切实可行的具体措施。由此,我们可以尝试提出以下三项原则:在教育目标方面,以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培养目标的原则;在条件环境层面,依靠现代科技手段促进学习的原则;在具体措施层面,促进学生主动学习为主的原则。把握这三条原则,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理论和实践的结合,更好地推进电路原理课程教改。
1.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学习和实例分析相结合。针对课程理论性强的特点,必须强化理论的系统学习,需要通过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理解基本原理,从而建立起电路原理的基本知识框架,为运用知识开展实践和后续课程的学习提供基础。但是,理论学习时,必须重视理论与实践转化的过程。对于初学者来说,从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到实例运用,有一个逐渐深化认识和转化适应的过程,教师必须在讲授理论知识时,引导学生进入这个渐变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理论讲解中,有针对性地开展实例分析,特别是对于教学难点和重点部分,有针对性地选择工程实例开展教学,以元件为载体讲解基础知识,以工程模型为依托阐述基本原理,从而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客观的工程实例间建立联系,让学生在促进理论知识的深入理解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提升知识的运用能力。
2.教学方式上注重内容讲解和仿真软件辅助相结合。随着大学教学条件的改善,大学课堂教学中,过去采取的“教师板书―学生记录”方式已转变为“多媒体展示+教师板书―学生纪录”方式。这种变化,由于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将教师从繁复的板书中解脱出来,可以将更多的课堂时间用于内容讲解,课堂教学效率有了很大提高。但是,即使采取教师课前发放多媒体课件内容的方法,学生在课堂上的主要学习方式仍然是记录,这种教学方式的变化,其实质仍然是理论学习的经典方法――教师讲解、学生记录,没能更好满足现代教育更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这一要求,也不能适应电路原理课程实践性强的特点。基于基础条件的提升,多媒体教学手段的普遍运用,在课堂教学中使用仿真软件开展分析具备了推广条件。很多教师已经在探索,在电路原理课程的课堂讲解中,运用仿真设计开展辅助教学。运用仿真设计辅助教学就是配合理论知识的讲解,利用多媒体教学设备,通过电路仿真软件设计相应的电路模型,计算测试结果,并指导学生观察和总结的过程。仿真设计本身属于一种模拟试验,使用仿真软件辅助教学,其实质就是理论教学与模拟实践的结合。使用仿真设计辅助教学,可以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在学习中,已经从传统的被动听理论讲解转变为主动观察模拟试验,教学的实践性特征明显增强,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从传统学习方式向现代教学学习方式转变。
3.教学实践中注重电路实验与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相结合。实践是提高工科专业课程教学效果的方式,更是工科专业教育的最终目的。通过实践教学既可以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又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电路原理课程的实践主要采取实验课的方式。按实验的内容分,可以分为验证性实验、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三种。验证性实验就是通过实验对理论进行验证,教师根据课程内容设计实验,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重复实验过程,通过对实验结果的观察,验证课程中基本理论,在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的实验结果间建立联系,深化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主要是为了提升运用能力,学生根据实际问题自主设计实验,并在教师的帮助下开展探索性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对设计进行不断优化,找到解决实际问题的设计方案,从而提升运用理论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电路实验是电路课程学习的重要环节,是体现教育理念中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体现,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手段,更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重要途径。电路实验对于电路原理课程这一实践性强的课程具有重要作用,但是,当前电路实验存在以下不足:一是由于课时限制,以及扩招后学生数量增多,实验设备、场地相对不足,学生进行电路实验的课时不能满足教学的需要。二是由于电路实验是在既有设备、元件的基础上进行,受学校实验条件的限制,大多数情况下只能开展验证性实验,实验课具有的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作用发挥不足,不能很好满足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需要。解决这一问题,一方面需要不断加大投入,提升实验室的装备水平,充实实验室师资力量水平,满足设计性实验和创新性实验的要求。另一方面,需要引入仿真软件模拟实验,以最便捷的方式提高实验效果。使用仿真软件模拟实验,就是在实验中,采用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路设计实验,通过软件分析实验结果。实验中,学生可以开展验证实验,利用无形的电路模型开展电路分析,迅速得到实验结果,提高实验效率。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开展设计性实验和创新实验,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创新空间。学生针对需要解决的问题设计电路,并实时调整设计方案,比较便捷地修改电路,从而解决实际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实验灵活性的增加可以促进学生主动性,实验趣味性的增加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有效发挥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这一方式具有容易设计、容易修改、容易实现等优点,有效规避了传统物理实验存在的受设备条件限制严重、实验存在安全风险的问题,可以用最少的代价开展科学研究,从而拓宽学生视野、开拓学生思维、锻炼实践操作能力,适应理论结合实际的发展需要。
通过对电路原理课程和大学教学特点的分析,笔者提出了以坚持依靠现代科技手段、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提升学生主动性原则,在电路原理课程教改中,提出了教学内容中注重理论知识学习和工程实例分析相结合、教学方式上注重知识讲解和仿真软件辅助相结合和教学实践中注重电路实验与仿真软件模拟实验相结合的建议,以不断推进教学改革并提升教学成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