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荷花的作文10篇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1

在高一上学期执教记叙文写作时笔者坚持双管齐下,既注重引导学生多观察、多体验生活,也努力做到以读促写,通过名作学习提高写作能力,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将通过解析名作引导学生掌握景物描写的一些经验整理出来,供各位方家批评指正。

本次课的教学目标是指导学生掌握记叙文中景物描写的方法和技巧。考虑到同学们平时的观察训练与日常写作,笔者将课堂重点确立为:通过阅读名作,分析和概括出名作的景物描写技巧,并借鉴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进而将教学目标分解为两项:一是如何写景,即引导学生从名作中分析出景物描写的方法与技巧。二是如何景中传情,即教会学生把握景物描写与情感表达的关系。

一、向名作学***物刻画的方法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眼目。”如何将眼前景化作笔底文字,是需要一定技巧的。上课伊始,笔者用PPT演示了一幅荷塘***,让学生作口头描写,字数不作要求。同学们完成得比较轻松,但大多数都很概括和空泛,谈不上生动和具体。接着笔者向同学们展示了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中一段关于月下荷塘的景物描写: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虽然沪教版教材将该文放在高三学习,但课外阅读广泛的学生已经早有涉猎。即使有学生没看过,单就这一段文字而言,在理解上也不会存在太多障碍。学生齐读之后,对比自己的口头作文,都感觉大相径庭,一致认为朱自清描写的荷叶、荷花比自己描写的美。于是笔者启发同学们思考:这段文字美在哪里?学生都积极思考踊跃发言。有的说这段描写形象生动;有的说描写细腻传神;还有的说感觉意境很美,有一种静谧的美。笔者对他们的回答都给予充分肯定,紧接着引出下一个问题:这段文字描写得这么美,作者有什么方法和技巧吗?之后笔者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尽可能地去发现作者写景的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充分讨论后每个小组派代表发言。

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笔者对他们进行了必要的启发,比如我问:“该段文字中,作者描写的对象是什么呢?”学生答:“荷叶、荷花”。又问“那么作者是如何描写荷叶荷花的呢?”学生根据笔者的启发,经过讨论,发现了朱自清在这段文字中的描写技巧:有的说写荷叶主要是描绘形状,写荷花主要是描写颜色;有的说描写的角度多,如视觉和味觉;有的说用了比喻和拟人修辞;还有的看到了动态、静态描写等。笔者很为学生们的发现而高兴,并及时地把他们的发现书写在黑板上:

1.绘形、着色

2.视觉、味觉

3.比喻、拟人

4.动态、静态

在互动的过程中,笔者又给学生补充讲解了“通感”这种在景物描写中具有特殊作用的修辞格,并引导学生大胆联想,对该段文字进行续写。比如写完动态、静态的荷叶荷花之后,还可以按照作者的思路,继续往下补充,增加别的角度和环境条件。比如“下了一阵小雨,雨滴打在荷叶、荷花上,……”再如“一阵秋风吹来,万木萧条,……”可见,只要用心,描写的角度是可以多方位展开的。学生都感觉老师说得有理,有一种跃跃欲试的心情。

然后,笔者要求学生再做进一步分析研究,逐句地,从朱自清绘形、绘色,描写视觉、味道,描写动、静态中再发现一些具体的东西。眼光犀利的学生经过老师提醒,马上发现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些非常细小的规律,即写景顺序问题。“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先交代环境或位置;“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接着交代描写对象“荷叶”,且前有修饰语;接下来“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是用比喻修辞对荷叶作形象、细致的刻画。接下来也是如此,“层层的叶子中间”是交代位置;“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引出描写对象“白花”,前面也安排有修饰语;然后用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再用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三个比喻连用叫博喻)等作精细的描写。同理,作者在写“清香”的时候也是使用了这样的方法。于是笔者在黑板上板书了朱自清写景的一个规律:先交代位置或环境,接着引出描写对象,再用各种修辞多方位展开描写。

据此发现,笔者当堂布置了作业:选取校园一处景物作描写,如校园垂柳、路旁梧桐等。由于学生掌握了规律,写起来一点也不困难,不少学生写得非常出色。

二、从名作学***中传情的方法

成功的景物描写并非简单地描摹物象,而是深刻地反映作者的思想感情。日本人遍照金刚《文镜秘府论》南卷“论文意”云:“景语若多,与意相兼不紧,虽理道亦无味。昏旦景色,四时气象,皆以意排之,令有次序,令兼意说之,为妙。”为了使学生认识景物描写的深层意义,笔者又进行了如下安排。

笔者先让学生根据上段的景物描写大胆猜测一下朱自清在写这一段景物时的心情。学生大都能感受到作者此时内心的一丝迷茫、一丝困惑或淡淡的喜悦。然后笔者抓住时机告诉学生:如果写景仅仅是为了写景,那么写景本身就失去了意义;高明的作家都会根据主题表达的需要来确定自己景物描写的感情基调,景物描写要为传达情感服务。为使学生很好地理解这一点,笔者提供了一组名作片段,做成PPT展示如下:

而我这里的荷花,不但红色浓,而且花瓣多,第一朵花能开出十六个复瓣,看上去当然就与众不同了。这些红艳耀目的荷花,高高地凌驾于荷叶之上,迎风弄姿,似乎在睥睨一切。(季羡林《清塘荷韵》)

那是满地的新荷,圆圆的绿叶,或亭亭立于水上,或婉转靠在水面,只觉得一种蓬勃的生机,跳跃满池。绿色,本来是生命的颜色,我最爱看初春的杨柳嫩枝,那样鲜,那样亮,柳枝儿一摆,似乎蹬着脚告诉你,春天来了。荷叶,则要持重一些,初夏,则更成熟一些,但那透过活泼的绿色表现出来的茁壮的生命力,是一样的。再加上叶面上的水珠儿滴溜溜滚着,简直好像满池荷叶都要裙袂飞扬,翩然起舞了。(宗璞《西湖漫笔》)

每天清晨经过荷塘,总能看见一池荷韵。从冬日的衰落到春日的绿意,繁盛、凋零,一如人生的起落。当风低水皱,湖闲雨轻的日子,清荷亭亭,绿裙裾上青玉滚滚,水生秀色;抑或刀风烈日,如丹青杰作的风荷依旧清色冰姿,气宇凌仙。年年荷花都能从丝毫不见生机的枯萎中复生,而我的师长却不能了,那一个年轻的身影走进了翩翩的荷叶间,稍不留意便无迹可寻,只余下清香袅袅。(许瑜萍《又是清荷盛开时》)

这些片段虽然描写的对象都是荷叶、荷花,但每一位作者笔下所呈现的文字却不一样。笔者让学生齐读,然后比较这几段文字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经过讨论,学生认为几组片段的作者不同、主题不同、情感不同,所以景物描写就不一样。笔者赞同他们的看法,并与其一同对这组片段进行细致的分析,发现这三个片段所着力表现的主题不一样,分别表现荷花的高傲、生命力的顽强和怀念恩师。笔者告诉学生,同样的景物,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来写就有不同的结果,因此我们会看到景物不同的品性。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情人眼里出西施”、“一切景语皆情语”。进而向同学们强调在作文中进行景物描写的时候,必须要根据主题确定一个感情基调。描写色调的明或暗,所着的颜色是亮丽还是深沉,全都由情感基调来决定。感情基调定好后,再用朱自清教给我们的方法对这个描写对象进行多方位、多角度地精雕细刻。

结合以上分析,笔者强调了作文中的景物描写要求,即带着感情观察,带着感情取景,带着感情行文。

作文教学旨在全方位培养学生的逻辑分析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记叙、说明等基本表达方式长期以来都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强调:“进一步提高记叙、说明、描写、议论、抒情等基本表达能力,并努力学习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经过这样一堂写作课,同学们基本掌握了景物描写的方法,并为进一步深入体验生活、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提供了借鉴。课后,笔者将学生这次的作文结集为《杨柳集》,许多同学的文章都写得有情有韵,不仅景物描写生动具体,而且积极运用各种表达方式与修辞手段,语言表达能力得到全面提高。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2

一、主体与背景的转换

在摄影学中,主体是照片内容的中心,必须占据突出的位置,背景是画面上主体后面的景物,它是画面的有机组成部分,是用以衬托主体和渲染画面气氛的陪衬物; 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的原则是:主体要求突出鲜明,背景要能突出主体,丰富主体的内涵;处理主体与背景关系的方法是:运用景深使主体清晰,背景残缺不全,或模糊不清;陪体、背景的清晰度不超过主体①。

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是描摹景物的高手,写了在特定的环境下的荷塘,月色朦胧,荷姿绰约。荷塘是月下的荷塘,月色是荷塘的月色,两者水融、难以拆分。而朱自清偏偏要拆分景物,要“拆开来看,拆穿来看”②,先写月下的荷塘,荷塘为主体,月色为背景;再写荷塘的月色,月色为主体,荷塘为背景,足见作者写法的细腻高超。这种拆法把背景与主体巧妙地转换,以虚衬实,以虚补实,暗合了摄影技巧。

且看第4自然段对月下的荷塘的描写 。以荷塘为主体,月色为陪衬,笔下的荷塘清晰突出。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多层次、多角度地去描写荷塘的景色。先从荷叶写起,再写荷花、荷香、荷波,以及荷下的流水,逐一写来,层次井然。那些神奇美妙的比喻,联想奇妙,情趣雅致,形象而贴切,耐人寻味,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美的享受。字面上,并不见月色,但月色却隐于背后,虚化为背景,但那些关于荷塘的描写,怎能离开月色,哪一样景物不与月色相关呢?写荷花“正如一粒粒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荷花像珍珠,像星星,只有月下的景物,才有这般晶莹可掬的闪光;整个荷塘的情景,不用比喻难以描摹,作者比道:“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这个比喻,取其光亮、神速,这光亮,把月光写进去了,可谓不是月色,全是月色。

第5自然段写荷塘的月色。作者调换光圈,将荷塘化为背景,月色成为主体。荷塘变得模糊起来,虚化起来,月色渐渐清晰。然而月色是难以孤立地存在的,对它的描摹需要借助于陪衬物来表现。朱自清将荷塘与月色,背景与主体,融汇得自然天成,恰当地表现了背景与主体的关系。“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作者轻轻地揭开浮在荷塘上的月色,让我们看清了月色的面容,原来是荷塘上轻浮着的“雾”,是挂在叶子和花上的那一层“牛***”,是笼着轻纱的“梦”。荷塘作为背景,躲在月光下作陪衬,它是朦胧的,模糊的。这幅以月色为主体、以荷塘为陪体的摄影作品,为我们描绘出了一种如仙似梦的美景。

月下的荷塘清幽高雅,荷塘的月色素淡朦胧。作者拿着摄影机不断地调整光圈,变换景深,时而把荷塘变为主体,满塘的荷花立刻变得熠熠生辉,变得灵动起来。而月光则缄默不语,巧妙地为荷塘作陪衬;忽而月光成为画面的主角时,她在荷塘上如仙女般翩翩起舞,尽展风姿,而荷花甘作绿叶,变得朦胧模糊。作家把同一个景物“拆开来拆穿来分作两次描写,并不是生硬地割裂描写对象”③,而是在主体与背景的转换中,对荷塘与月色两种意向进行多角度、多层次的描写,从而使得这幅“摄影”作品,内涵丰富、细腻。

二、黑白颜色的搭配

彩色摄影是以五彩缤纷的大千世界为摄影对象,一般来说,它力求真实、清晰地再现社会与自然。黑白摄影与彩色摄影相比,有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它借助于黑灰白影调的搭配,产生不同的层次、光感,具有深刻的艺术感染力,更能反映作者的超跃现实的审美理念,与作者的内心距离更近。

《荷塘月色》是一幅黑白摄影佳作。作者把画面定格在夜晚,月色朦胧,荷香四溢,这就为作品奠定了写景抒情的基调。写荷塘的全景,先写树,那些“远远近近,高高底底”的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树多而茂密,其颜色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在夜间这些自然景物是黑色的;那些小路,“漏着几段空隙”,被月光所笼罩,它的亮度以灰白为主;而树缝里漏着一两点路灯光,则可以用白色处理了。在这幅***画中,影调以黑白为主色,灰为过渡色。影调朦胧模糊,有梦幻般的感觉。

与写全景不同,对于塘中月色的特写,精致细腻,它的影调结构清晰和谐。请看原文: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文中的白色调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月光;黑灰色调是那些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的“参差的斑驳的黑影”,还有那些“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作者用了一连串的修饰词来描绘光、影之美:“参差的”、“斑驳的”、“稀疏的”、“倩影”。“参差”言其形态多样,“斑驳”言其颜色深浅不一,而其中又特写杨柳的影子,有弯曲之美,稀疏之美。这样的光与影的形态和色彩的搭配,是多么美妙,像一幅版画一样和谐、优美。所以作者说:“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这光与影的组合便是摄影学中的影调的结构,文中黑白影调的结构安排精致,线条清晰,整体上和谐、优美。

黑白摄影滤去了红、绿、蓝等色彩,只留下黑、灰、白,形成一种超越现实的空间。在此文中,作者正是借荷花的“出淤泥而不染”,借月色的高洁来表达自己对现实黑暗的不满,对美好自由的理想社会的追求,在这样的美景下作者的苦闷得到了暂时的解脱,觉得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但作者又怎能完全排遣得开呢,这幅黑白摄影作品又折射出了作家的彷徨与苦闷。

以上是对《荷塘月色》写景艺术的一点探索,当然,朱自清不是纯粹的摄影大师,我们只是尝试着以新的视角来解读这篇文章。

参考文献:

①《中国摄影手册》,中国摄影出版社,(393-394)。

②马焯荣《论朱子清的散文》,职教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转载。

③朱自清《山野掇拾》,职教语文教学参考第一册转载。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3

“风”作为一种常见自然现象,在作家作品中并不新鲜,而在朱先生的写景散文中尤为常见。《绿》、《春》、《匆匆》等无不有风。“微风”“轻风”“清风”“小风”比比皆是。尽管它们风力小,轻柔,但它们的作用却丝毫小觑不得。它们不仅是构成美景佳境的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而且能在其中担当重要作用,使那风光更旖旎,景色更诱人,在不知不觉、潜移默化中将人们送进微醉微醺的艺术境地。

在《荷塘月色》里,“风”是作者写景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可以看成是整个景动感的灵魂。

作者在写景时,先用细致的工笔和一连串精妙的比喻着力刻画了荷叶和荷花的形、神、色:“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朱先生这一番令人神往的描绘,让我们切实感受到了荷叶、荷花的美。但若仅此而已,它们给予我们的美感还是零散的。虽也很美,但却只能说它更多的是美在了朱先生高超的语言功力之下。我以为文中景的“大美”境界是源于一掠从天而降的“微风”:“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正是“风”的构思大大地提升了景美的程度,也正是“风”让整个荷塘有了动景。“风”为我们制造了叶动花颤,带来了醉人荷香,让我们见到了本难望见的田田荷叶下的流水,叶与花、形与神、色与香浑然一体。那零散的美感在微风中化合了,人们也不知不觉地全身心地沉醉在这美景佳境之中。这样的“微风”真可谓是聚美的磁铁,是色、香、味酿成的琼浆,是催人入醉的最后一滴佳醇。

朱先生散文里的“风”总是那么的美妙和及时,它常常出现在对自然景物从形、色、神等方面细加描绘之后。一股风力就将一切景物统摄在了一个运动节奏之中,并夹带着从这些景物中摄来的味与声,让读者从视觉、嗅觉、触觉感受到的美的诱惑,在通感中融会、凝聚,形成一股合力,使你一下子身不由己地被摄进他所创造的艺术天地里去。

从文章的结构上看,《荷塘月色》里的“风”又是转换层次的潜流,组接画面的针线。

在这篇散文中,朱先生着力描绘的是荷塘月色,而荷色与月色又是分别在第四、第五两段文字中各有侧重地得以描绘的。那么文章是如何由对荷色的描写过渡到对月色的描写的呢?文章衔接过渡非常自然,这一切都还得功于“风”。如果没有写荷色时的那一掠从天而降的“微风”,田田的荷叶就不会“宛如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也就更不会让人联想到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可叶下的流水偏又被遮住了,寻觅不着,倒是那叶上“如流水一般”的月光却在引人注目地“静静地泻”着:“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于是,朱先生便顺势展开了第五段对月色的描写。在这两段之间“微风――波痕――叶下的流水――叶上如流水的月光”的转换,恰如一道脉脉的流水,承载着作者的文思,由荷色向月色漂流而去。而这流水的源头正是那一掠适时而至的“微风”,是它将荷色与月色融成了一个整体。这一转换过渡真可谓不露形迹、天衣无缝。

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说过:“把田园木石写美了是比较容易的,任何一个平凡的文人也会编造些‘天朗气清,惠风和畅’这类的句子。把任何景物都能恰当地、简要地、准确地写成一景,使人读到马上能似身入其境,就不大容易了。”朱先生此文里的“风”,不仅能令人“似身人其境”,而且能给人那么多的回味和思索,就更不容易了。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4

一.创设情境

课前几分钟,我先创设情境,播放CCTV的《请你欣赏》,为学生营造和谐而快乐的氛围,让他们沉浸在对自然的审美中,使他们充分感受大自然的美,进而激发他们热爱大自然,抒写大自然的兴趣。

二.故事引领

在探究“为什么写景要抓住特征”这个问题时,我讲了一个故事:17世纪的德国哲学家莱布尼茨有一次和国王谈论哲学时指出:万物莫不相异,田地间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东西,国王不信,派宫女到花园里去找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结果谁也没有找到,因为粗看起来似乎完全一样的树叶,实际上的大小,厚薄,色泽,脉纹等方面都各不相同。这样导人,形象的说明了世上即使表面相同的东西也会有很细微的差别,把握景物的独特之处,才能真正把握它们的形象。

三.实物演示

为了使同学们明白“什么是景物的特征”,我选择了一幅睡莲***,一副荷花***,让学生思考“这两幅***有什么不同?什么是景物的特征?”这两幅***片很有可比性,这样学生在欣赏、观察、对比中就可以明白:景物的特征就是某处景物在形态,布局,格调,氛围等方面区别于他处景物的地方。

四.范文赏析

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怎样才能抓住景物的特征”,我用多媒体出示了《雨中登泰山》和《黄山记》中的两组例子:一组是缔中登泰山》中作者从不同角度描写紧十八盘的,一组是《黄山记》中作者从不同角度写松树的。

接下来让学生欣赏并思考:两组句子分别写了哪些相同的景物?相同的景物在同一作者的笔下为何会有不同?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注意什么?

选这两组例子就是要学生在分析对比中明白“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道理,进而得出结论:要写出景物的特征,首先得仔细观察,并注意观察点的变化。

接下来我又出示了《荷塘月色》和俪中登泰山》中的两段描写:“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但是把人的心灵带到一种崇高境界的,是那些“吸翠霞而夭矫的松树……都让你觉得他们是泰山的天然主人,好像少了谁都不应该似的。”然后让学生品读范文,对比思考:作者为什么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写出景物的特征,除了仔细观察外,还得具备什么能力?

学生探究合作,得出结论:两位作家能把景物写得如此生动,是因为他们能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调动多种感觉写出了景物的独特之处。因此,要写好景物,还要善于联想和想象,并能调动多种感觉,运用多种修辞手法。

最后我又出示了《荷塘月色》和《荷花淀》中描写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几组例子,让学生朗读、品味,然后思考:朱自清和孙犁笔下的景物各有什么特点?同样是对荷叶、荷花、荷香及周围环境的描写,为什么会有如此的差异呢?

这两篇文章同样是写荷塘,作者情感不同,写作目的不同,表现出来的特征也就不一样。朱自清的《岢塘月色》贯穿全篇的情感基调是淡淡的哀愁及淡淡的喜悦,所以他笔下的景物中带着朦胧,在月色下,荷叶像“的裙”,荷花如“明珠”如“星星”,荷香是“缕缕的”,雾是朦胧的;而孙犁的《荷花淀》是写抗日根据地人民美好心灵及对敌的乐观顽强的,所以他笔下的荷叶是“铜墙铁壁”,荷花是“监视白洋淀的哨兵”,荷香是“新鲜的”,雾是“透明的”等等。这样学生在对比品味中就可以明白:写出景物特征,要善于使客观景物与主观情思互相交融。景物要能写活,必须有作者自己独特的感受,“一切景语皆情语”。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5

《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孙犁是一位以写冀中农村人民抗日斗争而著名的小说家。他的作品具有浓郁的冀中平原的泥土气息,在艺术上,独有一种清新、真挚、自然而又明丽的风格,其作品素有“诗体小说”的称誉。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荷花淀读后感,请您阅读。

荷花淀读后感1翻开久置书架上的一本书,扑面而来的是那浓厚而唯美的乡村气息。读起第一章,仿佛已走进那美轮美奂的水乡,看到白洋淀中淳朴善良的女人,为她们的传统美德而赞叹。这,就是孙犁的《荷花淀》。

很早以前,就听说孙犁的文章有诗意又有地道的乡情,小说人物传神,形象美好。读此本《荷花淀》,使我真正感受到孙犁文章的美:诗美、乡美、人美。

作者用清新、脱俗的笔墨描写了白洋淀——这个位于抗战前线却宁静、美丽的水乡。这里有一群女人,她们的代表人物是水生嫂。水生嫂是小说的线索人物。她勤劳能干,在月下织苇席,不一会儿就织出一大片;她体贴用心,为丈夫参***而担心和不舍,却又识大体顾大局地为丈夫准备行李;她乐观向上,虽丈夫参***后未找到他,却随后又调侃地说笑起来;她勇敢,在遇到敌人时,宁愿跳水也不愿意投降……正如孙犁在《关于写作》一文中写的“她们在抗日战争年代,所表现的识大体,乐观主义以及献身精神,使我衷心地佩服到五体投地的程度。”

而读这本书第三遍,再看到作者对水生嫂的描写时,我想起了乡下姑姑家边一个阿姨,一个地道的乡村妇女,今年也不过三十七八的样子,长得不算清秀,但也耐看,个子不高,见她穿的最多的是一件普通的蓝白色棉绸上衣。她的声音也许是因为长期农作,而有些沙哑,但脾气却很好,我和堂姐常去她家里玩。曾经她还送给我她自己用衣服边角料做的紫色荷花包,但以前搬家的时候无意弄丢了。前几日去她家玩,因为熟悉,就没大没小地说:“你脾气这么好,还这么心灵手巧,真难得哈哈……”那个阿姨一笑,“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嘛!”想到这里是她从小生活、眷恋的地方,我点头说:“长江水养育了长江人的好脾气,也培养了人们的心灵手巧。”堂姐笑着望着正缝衣服的她,半晌,她又抬起头来,用指尖轻轻一弹我们的额头,“你们两个丫头呦……”

我几次想把作文的主角给她,想表达我对这个阿姨的赞美,却写不出来,因为我觉得没有什么华丽的词句来修饰她。而现在,我明白了,我想写的就是她那不加修饰的淳朴,不加修饰的美。这是孙犁在书中告诉我的。

经典时能经过时间冲刷的,而《荷花淀》堪称经典。它描绘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感动的故事,在抗日年代,这些人无论男女老少,都是怀着强烈的名族尊严,谱写了一章辉煌。

诗文绘乡,乡土育人,贵人有乡情。《荷花淀》,这本灌注了孙犁对家乡全心全意的爱和赞美而成的一本经典,用诗情画意打动了我,用对乡村人民的歌颂,打动了岁月……

荷花淀读后感2读罢孙犁的《荷花淀》,就仿佛有一股清新的泥土气息朴鼻而来,一幅幅淡雅、幽静的画面展现在眼前,使人感到“诗体小说”的诗意:用诗一样的语言,创造了诗一样的意境。

作品第三节,写水生嫂深夜编席。“她坐在一片洁白的雪地上,也象坐在一片洁白的云彩上”。两个比喻,既写出了夜的深远,又表现了水生嫂勤劳、朴实的品质。作者让画面随人物的视线推移:“她有时望望淀里,淀里也是一片银白世界。水面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叶荷花香”。写银白的淀,使画面淡雅,写轻纱般的雾,又使画面静中有动,而荷叶荷花香更使这宁静优美的意境增添了色彩和质感,这是作者通过周围的景物抒写了自己美好的感情、愿望和理想。不仅如此,这幅画还隐寓着作品中人物的心理。景色是平静优美的,而水生嫂的心情却不平静。夜这么深了,丈夫还没回来,她正在焦急地在等他呢。可见水生夫妇的笃深情意和恩爱,这与后面描写夫妻话别场面相照应,突出了人物性格的形成和发展,表现了水生嫂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可是,日寇的侵略破坏了这美好的生活,这就奠定了水生嫂最后决定参加抗日斗争的思想基础。这一段的景物描写把写景、抒情、心理刻画融合在一起,象一曲随风飘来的乐曲,又象涓涓流水奏出的完整的乐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言尽而意无穷。

这夜景的描写作者抓住了“静”,文中对中午的描写却抓住了“动”。“这风从南面吹来,从稻秧上苇尖上吹过来,水面没有一只船,水象无边跳荡的水银。”廖廖几笔勾勒出了中午的荷花淀动态中的静美,衬托出荷花淀的明朗。景物描写的明快节奏使我们从中看到了这群年轻妇女装了一肚子的不快,那跃腾的浪花正暗暗反映出这群妇女乐观的精神。

淀上风光的描写,词浅意深,意境优美。可以想象:一群妇女坐在小船上,身后是一望无际的荷花淀,近景远景层次井然,线条分明。让这群妇女处在这种特定环境中,从她们身上,我们可以看到根据地人民群众的精神风貌;同时从稻秧、芦苇、浪花的起伏跳跃,我们仿佛听到这幅画面外的风声、水声,那就是当时风起云涌的抗日的时代潮流。一处景物的描写,竟然能反映如此深刻的内容,可见作家笔底的功力的深厚。

倘若我们对文中的几段景物描写对比嘴嚼一番,会从中获得无限美好的享受。它们的构***不同、意境不同,那诗一样生动而凝炼的语言,创造了画一般美的充满诗情的意境。孙犁“诗体小说”的风格,我们从中可见一斑。

荷花淀读后感3夏日的五六点光景,沿着天边微白的亮,我顺着一条青石砖的小路走近了荷塘。

曲曲折折的荷叶,小心地呵护几颗晶莹的露珠,清凉的晨风吹着整个荷塘舞了起来。这像是一次清晨的舞会,碧绿的荷叶自愿充当伴舞的使者,一倾一转都衬着美丽的新娘。它们中间有的优雅地展开粉色罗裙,有的害羞的还不敢自由的起舞,就仅仅露出了白皙的脸庞,像是一位刚出水的美人,亭亭玉立,在荷花中央荡着兰州,转身对你回眸一笑……

我像是听见了荷花深处的鸥鹭拍着翅膀飞走了,整个荷塘都从睡梦中醒来,抖去惺忪的睡意,精神抖擞地望着荷塘的边缘,像是在等候着什么。到底是谁,谁惊扰了它们的清梦?拍水声由远而近,一滴水快速地和水花溅在空中又迅速的落下,却从不见有间隙,都和着一种急速的拍子快速前进,就在荷花的边缘,我看见一只小巧的木舟快速地驶了进来,船上人的黑发被风吹乱,不一会儿就消失在了荷花深处……

可水面还是异乎寻常地热闹,几个女人的小舟后面还有一艘硕大的日本***船,他们笔直地向荷塘开来,却又迫于水面低下,在荷边停了下来,朝着荷塘随意地放了几***,又惊起一排鸥鹭凌空而去。女人们在荷塘里,手扶着小舟的边缘,船上空无一人,只有一只来时摘下的莲蓬,稳稳地睡着。***船想要掉头走了,然而却又有一排***声响起,有的打中了船,有的打伤了***船上的日本人。船开始进水了,船上的人设法抽走已经进仓的水。又是一排***声,又有几个日本人应声倒下,野鸭都扑棱棱地飞走了。这一片荷花动了起来,***声一次比一次紧,比一次急,像急促的鼓点,又像滚坡的大石。***船上的人也备好架势开***,然而却看不见到底是谁在开***,谁在射击,只能胡乱地打到荷叶上,荷叶微微抖了一下便也就又和刚才一样,一声一声***声比暴风雨来的还猛,十几分钟后,***声总算歇了,一片沉寂,几名战士从荷叶下露出头来,这些战士当中也有几个女子的丈夫,然而他们并没有嬉笑,女人们又上了船,轻轻地拍着水面离开了荷塘,剩下一片静静的荷花……

又看见了荷塘上空一片广阔的水田,那淀中的女人们在快速的弯腰,插秧。又望见了旁边水田中的我和奶奶,奶奶的秧苗已经快要插到尽头,而我的一排秧才插了寥寥几行。她们的秧横竖都成直线,被风吹着轻轻地舒展身体,像一道亮丽的风景。我插的秧横七竖八,歪歪扭扭,像一堆乱草。望望她们,腰上别着几个秧团子,一只手按着团子底部,另一只手取下一小撮秧苗,伸长手臂插入田中,一取一插,一插一取,连续动作成百上千次,腰却一直是弯着的。我试着按着这种办法插秧,却不一会儿就完全累的趴下了,腰又酸又痛,赶紧站起身伸了一个懒腰。再过几日,这里的田全被她们有生命的颜色装点完了,一片绿色。过了几个月,秧苗已经长大了,一片金黄,风吹着热浪一层一层涌,女人们的背影又消失在田野中,只听见刷刷的镰刀声,荷香夹着稻香飘到了我的鼻中。

我眼前的景色渐渐褪去了,剩下一片美丽的荷塘。我突然坐正了身子,感觉到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情怀。我一直以为***,国家的存亡离我们很远很远,那是历史的走廊的最后一节,而我们走在充满阳光的外廊。那是经历了几十年沉下的历史。就像一本发黄的教科书,如果不被翻起,将永远被少年遗忘在历史的角落。我原本以为爱国,为国捐躯是一种男子汉所特有的行为,却从不明白女子一样可以惊天动地。哦,不,不是惊天动地,是普普通通的生活着,本本分分地为共产主义提供资本,也为他们创造机会,那是一种天不怕地不怕的气概,是一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是伟大亦是平凡。

九十年的风风雨雨,我们拼搏而又神气的走过了,那一路的腥风血雨,艰难困苦都让我们的先辈挡去了,留下了一个像血一样热情,莲一样清白高雅的中华大地。我们的生活多美啊,她像春天一样绚丽。也许我做不了像他们一样伟大,但是先辈们的精神早已融入我的血液,我将为国贡献出我全部的力量。当我听见山区小学堂书声琅琅,看见荒废的土地变成田野,街边不再有蓬头垢面的异乡人,我将多么自豪,多么大声说:“我有一个强大的祖国!”

我回头又看了一眼荷塘,晨间的阳光照在荷花上,我的脸上,一种别样的温暖袭上心头。我伟大的母亲啊,你多像这一池的荷花,而我就将永远像露珠一样,陪伴你度过每一个寂寞的黑夜。最终,化为雨点,投入你永恒的芬芳中。

荷花淀读后感4老实讲,知道孙犁并不是从这篇《荷花淀》而得知的。初中的时候,一位好友曾介绍我去看孙犁的《铁木前传》,说这部作品甚至可以和海明威的《老人与海》有的一拼。由于当时的一些原因,错过了一本好书。所以,这次碰到他的代表作《荷花淀》,我认真仔细地阅读了一遍。结果让我有些吃惊,这篇处处洋溢着人性美的文章,让我情不自禁的读了第二遍。

且先不谈他的文学造诣,让我佩服的是他的文学审美角度,独树一帜。抗战时期,当别人都在壮怀激烈时,他却以人性的角度去处理激烈的抗日题材,包蓄了人情味,写得那么柔和,那么美。

在学习孙犁的作品时,我还特地去查找了一下他其他的一些作品阅读。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长篇小说《风云初记》中的一段话,精妙地概括他作品特点:“写抗日战争,却没有多少刀光剑影,而且竟用了好几百字,细微入微地描写那样的时空里,一朵瓜蔓上的稚花如何静静地开放自己。”可以想像,那将是怎样的一个场景——大概只能用“奇特”来形容了吧!

再回过头来说说他的文学造诣吧!很高!这是发自内心由衷的赞叹。他的文字没有张爱玲的“冷傲孤寂”,也没有徐志摩的“煽情精致”,但却有一种小家碧玉的亲切,清新可人。

在整篇《荷花淀》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文中的第三节,尤其是那句“水面上笼起一层薄薄透明的雾,风吹过来,带着新鲜的荷花,荷叶香”。品读那细腻温情的文字,不禁让我想起《荷塘月色》中的那句“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渺茫的歌声似的”。那刻,好像真的屡屡清香随风扑面而来……或许,这就是他的文字传神,清秀飘逸的独特风格吧!

而且文中人物的刻画细腻生动,个性鲜明,语言对白质朴,处处流淌的是贴近生活,真实感人的生活场景……

《荷花淀》是“荷花淀派”的一个缩影。它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和乐观的***精神,情节生动,语言清新,朴素,又富有节奏感。抒情味尤浓,富有诗情画意。荷花淀作品绝对称得上是“诗体小说”!

荷花淀读后感5初春,姥爷便开始忙乎起来。年过八旬的他还拥有一口湖,他在湖里栽种莲花,在初春时就忙着在湖里填肥了。

姥爷其实是希望我随他一道去的,他想把这口湖留给我照料,姥爷并没有什么亲戚,但这口湖是他一辈子的心血,姥爷舍不得它。

但那时我是怕姥爷的,我还记得姥爷呵斥舅舅时的样子;姥姥护着舅舅被姥爷鞭打时的样子;舅舅跪在姥爷面前的样子。于是我开始躲着姥爷。

气温转热了,房梁上去年的新燕已经有了它们的孩子,每天正忙于照料燕雏,姥爷出去的次数更频繁了。

某个晌午,我正在捉母鸡,旺哥惶惶张张跑来,冲姥姥耳旁说了什么,姥姥手中的竹篮瞬间倒地了。

从那以后我就没见过我的姥爷了,姥爷成了儿时的一个踩破的梦,是破碎的,也是虚无的。

七月的中旬,天气已经十分燥热了,赤脚在石子路上走是刺痛的了。

舅舅带着我一大早便出发去姥爷的荷花淀了,清晨时露水还尚在,空气微微湿润,清凉的风带着露水扑在脸上,舒服极了!舅舅抑郁的心情也大为好转。

我伏身在船上,看着老大的太阳慢慢爬上来,舅舅在船头驭船,望着太阳,紧皱的眉头终于舒展开来了。

很快的,便划到了湖中心,那里,荷花正迎着太阳绽放开来,碧绿碧绿的荷叶中,还含着昨晚的露珠,晶亮晶亮的。

荷叶,荷花,在荷花淀中交错着,缠绕着,延伸着……

我伏在船上,手拨弄着清澈的湖水,看着水底的鱼从指间缓缓游过。

太阳已升得老高了,周围也嘈杂起来,我摘了一顶荷叶顶在头上,阻挡着炎热。

并剥下一颗一颗饱满的莲子塞进嘴里,那莲子的芬芳就从我的齿间溢出,扩散开来。看着我吃得不亦乐乎,舅舅也终于绽开了那久违的笑颜。

黄昏,那金黄金黄的鳞片仿佛镶嵌在荷花淀上,闪烁着亮光,荷叶,荷花也都涂上了金色。

舅舅背着手中拿满莲子的我,往回走。

我相信姥爷,一定在荷花淀中微笑着,他一定原谅了舅舅,他一定还在荷花淀中的,只是我看不到他。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6

一、抓文眼,理情调之基

《荷塘月色》以其善于设境造情见称,是成功运用情境设置技法的经典之作。文章第一句开宗明义,“颇不宁静”就为全文定下了情感基调。它如同一支乐曲的主旋律,在全曲中回荡。教学中,我们抓住这一点进行讨论分析,让学生在阅读时仔细品味它的跳跃和变化牵动全篇景物而随之幻化出来的美学内蕴。在文中,作者正是通过极度的宁静来抒写内心的不宁静。要把握这一点,我们引导学生联系文章写作的时代背景:1972年7月,正值“4·12”反***之后,***形势急转直下,中国处于白色恐怖之中,作者和当时许多正直的知识分子一样,歧路彷徨,苦闷莫名。他既对现实憎恶不满,又不敢起而抗争,所以借赏景来排遣郁闷,躲避现实的溷浊。因此,文中所表现的情感,无论是独对美景暂得片刻宁静的欣悦,还是终于不能忘情而无法挣脱的哀愁,都只是淡淡的,整个景物描写的色彩,作为上述情感的直接体现,也体现出空朦冲淡的影调,如梦如诗,叫人回味。

淡淡的情思定下了,作者接着以对比的手法勾划幽僻的小路由于月光改变了本来的面目,并由此引出自己的独特感受:“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这世界与其说是真实的自然世界,不如说是作者自身情感世界的外化。正因为在这样的世界里,正是在这样的情绪笼罩下,作者第一次使自己的主观感觉与客观景物之间产生了相互的投照,创造出一种孤寂清冷、物我合一的艺术氛围,把景与情的距离大大拉近了,为下文景物描写的情景交融作了必要的准备和铺垫。课堂教学中,我们善于这样启发诱导学生科学思维、讨论分析问题,他们就会感受到语文学习,蕴味无穷。

二、抓主体,明情感之谐

文章的4~6自然段描写何塘月色及其背景,是全文主体部分。教学中,我们善于引导学生抓住这主体,体会情景交融的特点。文章以“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作为感情楔入点,自然过渡,在原先淡淡的哀愁之上平添几分淡淡的喜悦,使景和情又深入了一层。这淡淡的喜悦和淡淡的哀愁,给优美的荷塘披上了一袭朦胧的轻纱,在月色映照之下,作者把我们引入到一个晶莹纯洁、白壁无瑕的梦幻世界。荷塘月色的安谧、神秘、淡雅、柔和,又很好地表现了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和感受。这些情中幻景、景中生情的笔法,以致读者分不清哪是具象的景,哪是抽象的情,只能在这种景与情的水融中悄然陶醉。朦胧的景色与淡淡的喜悦、哀愁相互叠印,虚实相生,构成了一幅充满诗情画意、和谐自然的风景***。课堂教学中,我们注意诱导学生这样去阅读思考,理解文章的情致,学生定会觉得语文课文里充满情味,叫人难忘,从而对语文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

三、抓细节,品点睛之妙

情景交融借助于精镂细刻的细节描写,没有成功的描写,情感就会失去依托,美景也就被剥去了外衣。《荷塘月色》之妙,在于那精确细微的描写。作者既极尽铺排张扬之能事,调动对比、映府、比喻、排比、比拟、通感等多种手法来敷彩着色,又独擅点睛之妙,每每在关键处轻轻一落笔,即现盎然生趣,勃勃欲飞。文中写月下荷塘,先以“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像亭亭的的裙”,描出了大致轮廓;然后以白花“零星地点缀”于其间,略添几分颜色;接着以拟人手法述其状态,“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并兼之“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一连串比喻似斜风细雨,迎面铺洒而来,给人无限的美感;写到此,作者兴犹未尽,调动通感手法将“缕缕清香”和“渺茫的歌声”嫁接在一起,令人赏心悦目之余,兼及舒鼻娱耳,使画面仙气缭绕,于醇厚的品质中飘逸超拔之美。这是铺排之功用,我们在教学中重视引导品味,必能让学生产生身临其境之感。那么,点睛之笔呢?最妙的莫过于描摹月色之际,先叙“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然后翻腕信手一点:“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这化遗憾为至境、变腐朽为神奇的笔法在文中还有很多。如果在教学中不注意让学生反复阅读理解这些点睛之笔,作者心灵上的寂静、淡淡的哀愁是无法体会得到的,学习语文的趣味也就不能感受得到了。

四、抓层次,析造势之美

作者在文中描写景物,之所以能多姿多彩又不显得杂乱无章,是因为他的描写善于分层与造势。作者没有从单一、呆板的平面来构***,而是通过缜密的艺术设计,将各个画面分解组合,使之成为既相对***又相互联系的层次丰富的立体挂***。一方面,注意描写角度的变化,描写对象各具风采,可以成为***的片断;另一方面,它们之间又有着和谐自然的内在联系。这些以作者活动视线的转移为径,以作者的感情变化为纬,将不同层次的描写交织联络起来,使得文章富于造势,层次分明,立体感强。例如,勾勒月下小径,以对比之法逐层调色:白天“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没有月光的晚上“阴森森的”——“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不是淡淡的”。描绘月下荷塘,由近而远:荷叶——荷花——微风的传导——荷香——波痕。摹写荷塘月色,注意了角度的转换:月光自上而下“泻”,青雾自下而上“浮”,叶子与花则直接描写其“洗”、“笼”;光与影间则描写其“画”、“奏”;写荷塘大背景更是从色、姿、形、光、声等几方面细细描绘,并从方位、距离、高低几个不同角度来渲染,令人目不暇接。文章以远近高低的不同层次去描写,又以色姿形光声来造势,寂静中写出了热闹,热闹中蕴藏寂静,给人一种恬静柔和、冲淡空朦之感。在教学中,我们教师要引导学生作分析品味,学生才会感受到语文之美,对语文学习才会产生兴趣。

五、抓暗示,赏主旨之蕴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7

本文我以朱自清的散文《春》《荷塘月色》为例,对语文课散文这一类体裁的教学提出一些粗浅见解。

一、《春》的审美情感在课堂教学中的渗透与运作

美学原理上讲:“美感是在接触到美的事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欣赏与评价。”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苏轼曾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赞美山水田园派诗人王维的诗。而朱自清的散文却是“文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文是理性的,画是可感知的。除了用感官感觉外,还可以牵动一个内在的因素――情感。通过借助外在的艺术审美情感,开启内在的极为丰富的情感世界。情感是非智力因素,素质教育要求注重智力因素的培养。感情是每个人都有的,如何调动、激发兴趣,这是个普遍的问题。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要获得大面积的丰收。布鲁姆说:“学生中智力因素和学习速度上的差异始终是存在着的,但时间能消除这种差异。要相信绝大多数都能学好。”要让绝大多数人学好,就要打破沉闷呆板的教学氛围。老师的课堂视野要宽广,不要只盯着几个好学生,要更多地关照学困生的情感方向,这样才能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朱自清的散文无一处不给人以美的享受。在设计课堂导语时,调动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如:冬天带着凛冽的寒风向我们走来,人们裹着厚重的棉衣,仍难抵挡刺骨寒风的侵袭。人们的活动空间被缩在户内。英国诗人雪莱说:“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听,春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万物复苏,大地吐绿,冰河开始流动,河岸柳枝抽出嫩嫩的绿芽,随风摇曳。小草偷偷地从地里钻出来,满山遍野的野杏花开了,绘成一个粉色的山谷。春天来了,春天真的来了。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脱去厚厚的棉衣,在草地上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打几个滚……你们眼里的春天是什么样的呢?

(一)整体感知

现在让我们一起去感受朱自清笔下的春天。(组织观看《春》的电视散文)用饱含激情的言语开启人们渴望春天的情感,接着把人们的意念带到优美的散文中。

“美感是对美的对象的认识,从而感到一种快慰与自由的喜悦。这种认识必然要带有鲜明的情感体验与情感态度。不首先感知美的外貌特征,色彩、线条是不能得到情感体验的,引不起美感的。”而美感是与听觉、视觉不可分离的。所以我们要借助电教辅助教学,通过看录像、投影、听录音给学生一个整体的直观形象的体验。感官上的刺激,触动情感去认识,去欣赏。在美的欣赏中进行理性认识,思维活动。这一过程是由初步感知―具体感知―精读―理解―分析构成的。从整体感知转入探究、训练阶段。通过对段、句词的精读逐步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中心思想、写作特点,明确各部、各段之间的联系,为培养分析能力打好基础。理解分析能力是感知的审美情感完成后获得的。

整体感知后,迅速理清作者思路:围绕一个“春”字写了盼春―绘春―赞春三个部分。绘春作者又描绘了春草***、春花***、春风***、春雨***、迎春***五幅***景。这几幅有意境的***画的审美过程,就是一个审美体验的过程。

(二)文中有画,画中有诗

能绘出影像的是画,透出神韵的是诗。好的文章,总是诗、画相辅相成、浑然一体的,给人以美,牵动人的情感。朱自清的散文却与诗画有异曲同工之妙。他的散文有画的色彩美,有诗的韵味美,后者融入前者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读其文,有一种审美的情趣融入其中。“文中有画”,画能给人以感官上的美,“画中有诗”,诗意,用杨朔的话来说,就是使人“动情的事”。作家把自己感到动情的事传递给人们引起共鸣,深谙比喻技巧,把难状之声、难描之形、难绘之景、难传之情表现得声如耳闻,形如目睹,情同身受,出现一个幽深迷人的意境。

1.文中有画

《春》是一幅清朗明丽的山水画,远处可见缤纷的花色,近处可听蜜蜂的低吟,上有蝴蝶的飞舞,下有野花的眨眼。“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桃、杏、梨花的开放,连同飞动的想象,“闭上眼,树上仿佛是桃、杏儿、梨儿。”春华秋实的景象从一幅动的、立体的***画中溢了出来。

分析几幅***景时,着重展示春雨***和春草***作为例子分析,这两幅***中正面描写“草”“雨”的特点,侧面描写人的活动。再美的***景,如果缺少人的活动就会显得单调、乏味。而作者加入人的活动,这种缜密精巧的构思无疑是他文章之美的因素,春草***,钻、嫩、绿、满――草的特点,坐、躺、滚、踢、提――是人的活动,春雨***:形,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状,斜织、薄烟。景,树叶绿、小草儿清。灯、人、房屋是人的活动,使得画面完美、生动。文中有人的情致,读文的人自然也会介入自己的情感,这就是文中有画。

2.画中有诗

作者在“春”中寄情于景,凭借精妙的比喻勾画出一幅幅春天的美丽形象。春天是抽象的,无形、无声的是“空灵”之物,然而他用实质之物比“空灵”之物,从而托出“空灵”之物的形象,却是出神入化。其中潜隐着一种缠绵、含蓄、委婉、深沉的感情。如春风***中的“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母亲和孩子有着特殊的感情,借助这一感情来描摹难以言状的春风“暖”的特点,让人感触到春风暖暖的柔情。结尾作者写道: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领着我们上前去。刚落地的娃娃的新,小姑娘的容颜的美,青年健壮的力量活脱在我们眼前,使人从感官上可触、可嗅、可视、可听,使抽象的春天有形、有色、有声、有神、有情,散发出诗意的光辉,抒发了作者对春天无限热爱的强烈感情。

二、《荷塘月色》的审美情感赏析

(一)月光下的荷塘,美丽动人

1.静态荷花,宁静优雅

朱自清一支妙笔,向来是写景高手。他先是描写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令人想到亭亭玉立的旋转飘逸的裙摆,把张开的碧绿荷叶比喻成的裙,可见叶子的自然舒展,清纯之美扑面而来;接下来对荷花的描摹更是妙手得来,美不胜收,连用两个拟人,“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一词尽显荷花体态的轻盈柔美,“羞涩”一词逼真地描写了荷花含苞待放的状态,这种欲开未开的状态好似脉脉含羞的少女,营造了一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含蓄之美;紧接着又连用三个比喻,“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描摹了月光笼罩下荷花的特点,它们有晶莹可掬的光华,还有荷叶映衬下忽明忽暗的闪光,又有纤尘不染、美丽清纯的天然丽质。

2.动态荷花,风姿绰约

朱自清曾说,若能将静态的变成动的,那当然更乐意。作者描写完静态荷花之后,借助一缕微风,运用通感的修辞手法,描摹了风姿绰约的动态荷花。钱钟书说过,通感是“一种感觉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领会到属于另一种感觉的印象”,即感觉的转移。作者写道:“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此句将本属于嗅觉的淡淡荷香超越了本身的局限,而让读者领会属于听觉的渺茫歌声的印象,实属写景中的高手,此中意蕴真可谓妙不可言。由于微风的到来,作者抓住叶动花颤的特点,让荷塘形成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遮住了脉脉的流水,尽显了荷叶荷花的风姿绰约之美。

(二)荷塘上的月色,朦胧雅致

作者描写月色时,先写月光如流水般倾泻在花叶上的情景,一个“泻”字动感十足,极有神韵,将月光映照、一泻无余的景象写得极为生动、传神,“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此句虚中有实,极为贴切地描摹了月光下荷花飘忽不定的情状,写出一种如梦如幻、素淡朦胧的意境。接着又写多姿的月影,有“参差”“斑驳”的灌木的“黑影”,又有“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这些月影又像是“画在荷叶上”,真可谓光影交错,美丽繁杂,尽显月色的朦胧雅致之美。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8

关键词:荷塘月色;莲花;意象传承

中***分类号:I20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3)08-0164-02

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是“颇不宁静”的。然而这种“不宁静”,却被那半亩荷塘里一池月光的幽雅暂时暗暗掩过。众多读者在朱自清先生清丽如洗的妙笔之下,仿佛流连于“另一个世界里”的清梦,“且受用了这无边的荷香月色”。而至于朱自清先生内心的“荷塘”,虽低回曲折,怅惘反复,却又似另有所寄。在文章的结尾,抒情主人公忽发思古之幽情,于“树上的蝉声和水里的蛙声”喧扰之外,独自回到魏晋南朝那个名士风流的江南故地去了。

于是我们看到,在文篇的末尾,主人公“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同时朱先生引用了两首和莲有关的的古代诗赋,一首是梁元帝萧绎的《采莲赋》,一首是南朝乐府名篇《西洲曲》。然而许多读者在品读作品时并不太注意朱先生在文末所注引的这两首诗赋,即使有读者注意到,大抵也附和了教科书的意见。《荷塘月色》是朱先生在北大任教期间的作品,写于1927年7月左右,而朱先生又是曾经参加过“”的爱国知识分子,加之朱先生引用《采莲赋》的作者梁元帝萧绎,又是这样一个颇有文学才华但又治国无术,对父亲梁武帝见死不救,妻子与人私通,晚年又先后丧失5个儿子这样颇具坎坷和争议的亡国之君。所以部分学者认为这是朱先生引用这两篇诗赋是借古今对比,隐秘地表达对社会***治环境的不满、彷徨与失落之感;还有学者以为朱自清先生是借花草美人表达了他对南方***战友和***形势的关心;甚至有学者把朱先生在《荷塘月色》开篇所设定的文眼“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直接跟当时“四一二”白色恐怖的***治气氛联系在一起,变成了***解***治的工具;还有学者认为,朱先生对萧绎《采莲赋》和南朝乐府诗《西洲曲》的引用,是朱先生无意中在现实世界中的一次自由而超俗的精神畅游,文末了朱先生对江南生活年少青春、自然和谐的憧憬,又是对毫无生活情调、对自己一切心理活动漠不关心的局外人似的“妻”的生活态度的否定。

其实,如果我们继续细细品读《采莲赋》、《西洲曲》和《荷塘月色》的文本,便会发现这两首诗赋中所形成的莲花意象,美人和莲花\荷塘情景描述中自然和人物的融合,与朱先生在文中所倾力描摹的莲花意象实质上是一脉相承、似断实续的。在为人们所津津乐道的那段荷塘景物描写中,对莲花神韵的把握根本上与美人的喻体或明或暗地相关。其莲花意象都通过鲜明神圣的恋爱乃至的仪式美感,渲染出艺术家们自在多情的江南幻梦。

萧绎《采莲赋》:“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素,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菊泽未反,梧台迥见,荇湿沾衫,菱长绕钏。泛柏舟而容与,歌采莲于江渚。歌曰:‘碧玉小家女,来嫁汝南王。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因持荐君子,愿袭芙蓉裳。’”

梁元帝萧绎出生在传统文学世家,酷爱藏书写文,同父亲梁武帝萧衍,其兄梁简文帝萧纲,昭明太子萧统共称为“四萧”。而萧绎作为“四萧”中最出色的文人,著有《金楼子》。作为南朝辞赋家的代表人物,萧绎的著名代表作就是这篇《采莲赋》。《采莲赋》属宫体文学范畴,内容是写一群美丽绰约正值花季的少女在风和日丽的暮春季节到荷塘采莲过程中游玩嬉戏,以及由荷塘美景引起少女对心上人的思念,属于以物抒情,以状物传神小赋。《采莲赋》开头:“紫茎兮文波,红莲兮芰荷。绿房兮翠盖,素实兮黄螺。”荷花淡紫色的茎干,船体波动下产生的水纹,红色的莲花,亭亭玉立,而绿色的荷叶仿佛高大的绿伞,遮盖着绿色的花蕊,一副出淤泥而不染一样的莲花形态和犹抱琵琶半遮面的美人一样煞是迷人。“夏始春馀”说的是当时的季节,比喻少女其年轻娇柔的年龄,“叶嫩花初”一句以花叶的形态比喻青春美貌,脱俗淡雅。“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想纵情任性,又担心船摇晃的太剧烈,把衣服弄湿,更怕因为剧烈的晃动直接导致翻船。荷塘和情景的描绘反而把少女的神态心情刻画得惟妙惟肖。“故以水溅兰桡,芦侵罗荐”:湖水缓缓的溅在船桨和船舷上,芦苇也像和丝绸的裙子亲热一样。“荇湿沾衫,菱长绕钏”:都是美人和荷花融合的情景。“莲花乱脸色,荷叶杂衣香”:莲花的粉嫩的颜色和美人妆容的色彩,害羞和情窦初开的神情融为一体,衣服和荷叶的眼神和形态也相互融合,衣服上美人的香味和荷塘中荷叶,荷花、莲子的清味浑然一体。荷塘采莲***中一个冰清玉洁的美人形象就在和大自然的契合中形成了,在妙不可言的美感效应下,使人有美不胜收的自然和谐之感。

本文前后都是对荷塘景色和采莲过程的描写,其中贯穿青春年少的男女嬉游打闹的情景,最后以采莲歌曲结束。看似仿佛与“采莲”的主题活动无多关联,但是这些场景的融入都是是整个采莲过程中的动态渲染。

《西洲曲》:“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西洲在何处?两桨桥头渡。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树下即门前,门中露翠钿。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鸿飞满西洲,望郎上青楼: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卷帘天自高,海水摇空绿。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西洲曲》是南朝乐府民歌中最为出名的抒情诗,抒写了女子对爱人的漫长等待,含蓄而内心又浓烈似火的思念。的最大特色是不是少女第一人称来叙述,而是让这位少女的情郎用“忆”的方式来抒写。“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梅花纷纷落下,引申为想起当时两小无猜的美好时光;折枝赠予情郎,引申为姑娘的情意如同梅花,经冬不谢,情意悠远。“单衫杏子红,双鬓鸦雏色”:单薄的薄纱衣衫像杏子那样通透红亮,头发的颜色有如小乌鸦那样黝黑。这是作者通过服饰色彩的搭配来透露出女子对爱人的等待和渴望。女子穿“红杏”那样通透鲜艳的衣衫,一头乌黑的秀发,以自己最娇艳动人的一面来等待自己的爱人,也只有热恋中的女人才会如此专注自己的妆容,在不经意之间把女主人公的心意表露出来。“西洲在何处”到“海水摇空绿”,是这首诗写得最具特色所在,主要续写男子对“梅”的“忆”。因为他想去但是却不能过去,所以才引出他的回忆,这是很自然。“日暮伯劳飞,风吹乌臼树”:通过对自然景色中分析,说明了季节已经到了夏天,同时这样的描述有又从侧面显示出女子的寂寞和空虚。只是空有“伯劳”、“乌臼”,而女子的爱侣却迟迟不知道归期。“树下即门前,门中露崔钿”一句把女子在门附近徘徊,想看又不敢看看的心理描写的惟妙惟肖。一个“露”字将女子对爱人的期盼与爱慕表现的淋漓尽致。

“开门郎不至,出门采红莲。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置莲怀袖中,莲心彻底红”:作者通过“莲子”“莲心”与“怜子”“怜心”的谐音表达出女子与爱人之间真挚纯洁的爱情,无法克制的思念。“忆郎郎不至,仰首望飞鸿”:女子怀念自己的爱人而爱人久久不归,抬头看天,大雁都会来了,但还是不知道心爱的人在何方,只有寄望雁能把爱人的书信带到他身边。“楼高望不见,尽日栏杆头。栏杆十二曲,垂手明如玉”中,以“尽日”这样夸张手法表现主人公长期等待爱人的心情。“海水梦悠悠,君愁我亦愁。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女子只能将自己对爱人的情义和期待全部托付给“南风”,期盼着爱人能够通过“南风”知晓女子对他的期盼与牵挂,更盼望能够早一点与爱人相聚。

朱先生在《荷塘月色》也在文中写到“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的裙”,写“层层的叶子中间……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一个片段更为明显地将莲花与美人联系在一起,通过对荷花、荷叶的描绘,将它们比作一个个亭亭玉立的,自然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莲花美人”的这样自然与心境融合的生动***画。再比如,写叶子底下“脉脉的流水”,写风中的莲叶“更见风致”了,写月光下的莲叶像“笼着轻纱的梦”,等等,用对写美人的笔墨来勾勒莲花的风貌气质,使荷花都成幻境中的美人,带有梦幻飘渺感觉的莲花意象。他在文末所引用的古诗赋,实质上是对中华民族文化中“莲花美人”意象的传承与发展,无论这是出于自觉的艺术追求还是潜意识的艺术灵感。

之所以细品《采莲赋》、《西洲曲》两首诗赋,就是要找到它们与《荷塘月色》相似的意象、相似的情怀以及相似的情感脉络。在《荷塘月色》的文后,朱先生注明了写作此文的时间和地点:“一九二七年七月,北京清华园”。我们知道,朱自清先生祖籍是浙江绍兴,少年时又长期生活在扬州,自称扬州人,而浙江绍兴与江苏扬州在古代文化地理中是属于典型的江南文化的。作为一个南客北上的游子(1925年朱自清先生北上清华大学任教),一个深受传统江南地理文化浸润的儒雅文士,朱先生的“江南情节”在他的作品和书信中都多有流露。我们品读《荷塘月色》的写作,虽然明写清华荷塘,但实写的却是江南的荷塘情景,是“江南情节”里的美人意象与名士风流。这些内在于文本的情感投射,不能不说是朱先生个人爱情生活与社会***治氛围压抑下的个人潜意识。从朱先生引用的两首诗赋看,这种意味就更加明显了。无论是《西洲曲》还是《采莲赋》,其莲花意象都通过鲜明的恋爱乃至的仪式美感,渲染出文人雅士自在多情的江南幻梦。这种源自于先民对莲花生殖崇拜的混沌信仰,经《诗经》、《楚辞》中对莲花意象的意蕴拓展和文化升华,变成了***的文化审美原型。加上东汉佛教文化的传入(佛教文化有深远的莲花崇拜),魏晋南朝的士人南渡、帝国偏安,对莲花美人的涵咏便与文人洁身自好的儒士情节联系在一起了。而同为江南文士,同样身处社会动荡的覆巢之下,通过散文这种最具个人性情的文体来缓释个人的压抑情绪,对朱自清先生来说,是再自然不过。

每个个人的心思都是极其复杂的,何况是朱自清先生这样的艺术大家。对于朱先生在散文开头所流露的“颇不宁静”的怅惘情绪,由于关涉全篇主旨与朱先生个人隐秘的情感,历来都是是诸多读者、学者和论者所争论的焦点,本文的主旨就是为朱自清先生的这篇名作提供一个新的阐释角度,以期从一个侧面看到“新青年”骨子里的江南文士遗风。

参考文献:

〔1〕李延寿南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姚思廉梁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3〕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2002

〔4〕王仁俊补梁书艺文志[M]上海:上海***书馆藏稿本

〔5〕钟仕伦《金楼子》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4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9

在朱自清去游荷塘之前,其心境并不佳,时代的忧伤和现实的苦闷使他“心里颇不宁静”,感觉自己不是个“自由的人”。我们常认为作者是为了排解苦闷心情而选择了夜游荷塘,荷塘美景又使他内心恬淡,暂得宽余。这种解读也是顺理成章的,不过,情与景是互为因果的,优美的景致的确能使人心情愉悦,反过来说,也正是因为人有了好的心境,才有可能将自己与自然美景融为一体,进而发现与众不同的美妙意境。

在调整好心境的前提下,朱自清在“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田田的叶子”尽收眼底,心境也就显得更为开阔,更为纤尘不染。平日里感觉再寻常不过的荷叶,此时看来却如“亭亭的的裙”,满池荷叶如无数身材修长的美女翩翩起舞,增添了不少灵动之美。我觉得此境与“接天莲叶无穷碧”相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月光下的荷花也绝不是“映日荷花别样红”那种绚丽耀眼的效果,而是“零星地点缀着”的,“袅娜”的,“羞涩”的,如“明珠”、“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其淡淡的色泽,其优雅的神态,可谓妙绝。人行荷塘上,如在画中游。当然,这画只能是淡雅古朴的中国画。

当微风吹来时,月下荷塘又显示出了动态之美,形成了“凝碧的波痕”,飘来了“缕缕清香”,且这“清香”如“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荷香属于嗅觉,歌声为听觉,微风送来的“缕缕清香”与远处高楼上传来的“渺茫的歌声”确有相似之处,二者都是隐隐约约、若有若无、时断时续,所以构成了一种特殊的比喻——通感。其实,这种手法在古诗中也常见,如“风来花底鸟语香”、“鸟抛软语丸丸落”等,其表达效果与平铺直叙相比自然要更好一些。

月光、荷塘、气息……一切都是那样的宁静、淡雅,使人如置身于飘渺的仙境一般,心如止水,泰然自若,确实能“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不过,荷塘的优雅在白天是感受不到的,这都是因为塘上的月色在起着调和与渲染的作用。在朱自清看来,这月光“如流水一般”,是“泻”在荷叶与荷花上的,月色与荷塘相融为一体。塘中的“青雾”浮起得正是时候,与月光融合,笼罩了整个荷塘,于是,“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中洗过一样”,不但给人以清新之感,也照应了前文“流水”的比喻,更为后文“笼着轻纱的梦”蓄势,雾如“轻纱”,叶子和花如“梦”,飘渺、和谐、幽静。

虽然这晚的月光“不能朗照”,却也是“别有风味”,因为淡淡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所以“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像是“画”在荷叶上,明暗掩映,错落有致,亦真亦幻。这又是一幅淡雅的中国画,与之前那幅相比,更为朦胧,更多了一种神秘的感觉。

当然,荷塘也不是一个孤立的境界,它的四周是隐约朦胧的,是优雅恬静的。那些树在淡淡的月光下看得并不真切,如一团团“烟雾”,透过树梢,还可看见“只有些大意”的隐隐约约的“远山”,昏暗的灯光如“渴睡人的眼”。这种幽暗或许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但应该不像他在文章开头时所说的那样“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了。作者完全用一种欣赏的心态和眼光来看待这一切,因为风中流动着缕缕清香,身上披着一袭轻柔的月色,白天的疲惫早已抛到了九霄云外。

不难看出,这篇文章在景物描写上的特点在于将描写荷塘和描写月色巧妙地结合起来,突出了优雅、朦胧、幽静之美。集中写荷塘时,并没有写月色,但处处写的都是月色下的荷塘;集中写月色时,并不刻意提及荷塘,但所写全是荷塘上的月色。就连写荷塘周边的景象,也离不开荷塘与月色的影子,这一切都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共同营造出了绝妙的境界。

余光中先生在谈及朱自清散文时,也提到过其中的景物描写,特别是对《荷塘月色》中比喻手法的运用,他毫不客气地用“肤浅”、“庸俗”、“俗滥”等词来评价。或许余光中先生有他独特的见解,但是,我觉得这种评价是不太妥当的。就拿“刚出浴的美人”这一比喻来说吧,古人常用“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来形容清纯美丽的女子,朱自清先生在此处反其道而用之,又何尝不可呢?孙绍振教授认为此类“女性拟人格”是一种历史现象,是“当时的文化氛围使然”。这是有道理的,不过,现在看来,朱自清先生的描法及其营造出来的优美意境是不受时代局限的,时间证明了这一切。

描写荷花的作文篇10

民俗以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为荷花的生日。这一天人们都要走出家门,泛舟池水,或观荷,或赏荷;或怡情,或逸兴。历代文人为我们留下了很多吟咏荷花的对联。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

这是济南大明湖小沧浪亭的一副对联,由清朝著名的文人刘凤诰所撰。

刘凤诰在他的这副对联里,只用了四个数字“四、三、一、半”,以及“荷花”“柳”“山色”“湖”等寥寥几物,便把济南泉城的特点,把济南大明湖荷香四溢、湖光扶柳的秀丽景色,展现在人们面前。

荷花为泉城增添了几分妩媚,几分娇艳。

苏州拙***园内有一个大岛,岛心处便是“荷风四面亭”。一到夏季,此亭的四周密布荷叶,绿意盎然;站在亭中,眼前背后,都是红荷白莲,亭亭玉立。游人栖息于此,恰是进入荷花的世界。此处被江南文人视为赏荷的绝佳之地。

“荷风四面亭”巧妙地借用了刘凤诰的对联,来描绘眼前的荷花美景:

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

无独有偶,云南河西县溶湖风景区,1942年曾建有一亭,掩映在柳风荷香之中,该亭也借用了刘凤诰的对联:

亭不在高三面荷花四面水,湖虽云小一堤杨柳半堤烟。

这两副吟颂荷花的对联与刘凤诰的对联相比,大意相同,文辞略有改动。只是溶湖的那副荷花亭联不光融合了刘凤诰的景语景意,还渲染了周敦颐《爱莲说》中的荷花情结,让人观景之余,得到心灵的净化与洗涤。

据说闻名中外的九江烟水亭,曾经是三国时周瑜的点将台,周敦颐也曾在这里讲过学,清末江西瑞金著名的文人陈炽应当地人之请,为之撰写过一副跟荷花有关的对联:

胜迹表宫亭,况恰当芦阜南横,大江东去;

平湖波烟月,谁补种四周杨柳,十里荷花。

此联借“芦阜南横”“大江东去”“四周杨柳”“十里荷花”等物象的描绘,营造了烟水亭的佳丽胜景。更巧以“况恰当”“谁补种”二句以成佳构,畅想历史,环顾四周,使得联内景色不虚,触之有物。荷花伴着流水,悠悠长长,站在亭内,可神思驰骋于联外,而发怀古之幽情。

荷花在这些对联里,大都被当作一种“物象”来描画。也正是通过这样的一些物象,撰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人文景观敬仰的情感意象,才得以生动具体的表达。

当然,作为一种花朵,作为一种植物,荷花自有其魅力。杭州西湖的这副对联,就是荷花妩媚身姿的真实写照:

转载请注明出处学文网 » 描写荷花的作文10篇

学习

高二教师工作总结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高二教师工作总结,内容包括高二教师个人总结,高中教师学年工作总结范文。高二一年的教学极其紧张,因为要在学期结束末,把整个高中的课程学习完毕。虽然,自己已经教过几遍,但是还是有很多难题。但是,作为***员,***员的先锋模范带头

学习

计件工资制度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计件工资制度10篇,内容包括计时与计件工资制度的区别,计件工资的七种方案。公司认为:高某的工作岗位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制度,并非实行计时工资制度,因此高某要求计算加班时间无依据;高某的工资待遇已按每月实际工作量计发,高某现

学习

给老师的信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给老师的信10篇,内容包括写给老师的信十篇,给老师的信歌曲。我是您刚从小学送走的六年(1)班中您非常喜欢的一个学生,王柏寒。现在,我已经是一个中学生了。经历小学到中学的变化,难免有些不适应,上了中学,科目变多了,课程更紧了,并来

学习

关于友情的文章10篇

阅读(30)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友情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友情意难平的小文章,发人深省的文章友情。2、Butsuchassociationsoftenexcludestudentsfromotherpartsofthecountry,andthusdonotpromotefriendshipinabroadsens

学习

考核工作开展情况报告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考核工作开展情况报告,内容包括部门关于落实考核的工作汇报,考核落实情况汇报。二是由主要内容和文种组成,省略发文机关。用介词“关于”引领。既然情况报告是以反映和说明清况为主,那么就应该把主要情况概括到标题中。一般是

学习

日出即景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日出即景作文10篇,内容包括日出即景优秀作文手写,日出即景习作范文。我看见大海上出现了一道红影,我往香港元朗区的流浮山上看,太阳已经在山边露出了小半边脸,深红的,可爱极了。慢慢地,太阳渐渐上升,出现了半个头,从小半圆变成了大

学习

薄的组词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薄的组词10篇,内容包括薄的组词2个字,薄的组词带拼音。漓的组词有:1、漓俗:浮薄的风俗。2、漓滑:浮薄狡诈。3、漓薄:酒不浓。4、漓漓拉拉:形容液体不断滴落。5、淋漓尽致:形容文章或说话表达得非常充分、透彻或非常痛快。(来源:文章

学习

应用写作课程总结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应用写作课程总结,内容包括应用写作教程笔记,应用写作学习与总结。一、对自主―合作学习模式优势的总结1.学习时间上确保课内与课后学习相结合。自主―合作学习模式可以很好地将课内学习与课后学习有机结合在一起,真正有效地

学习

关于家乡变化的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关于家乡变化的作文10篇,内容包括关于家乡变化主题作文范文,家乡的变化作文500字。1中原家园情结对于中原乡土作家来说,中原的乡土家园是非常重要的地方,是他们心中不可抹去的文化情结,并且会慢慢积淀成为一种心理记忆,在他们的

学习

电工基础课件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电工基础课件10篇,内容包括电工基础知识免费下载pdf,电工基础知识100课ppt。关键词:电工基础;改革;Multisim软件;仿真1概述《电工基础》是机电类和电气类专业中的一门实践性与应用性都较强的专业基础课程,强化这门课程建设,对培养

学习

工程部档案管理

阅读(31)

本文为您介绍工程部档案管理,内容包括工程部档案管理方法,工程部档案管理员。1.对于新建项目量典.CFC项目和办公楼二装项目分别以建设、施工、监理、勘察设计各方主体单位分类别建立了日常资料归档盒,工程上的进度资料也及时按类装盒并建

学习

急诊医生工作总结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急诊医生工作总结,内容包括急诊科医生工作总结范文,急诊医生个人半年总结。二、重视业务学习,不仅多次组织科室人员的技能培训,使每个人都能熟练掌握各项急救操作,而且从未放松“三基”的学习,在医院组织的“三基”考试中取得了

学习

想着你睡不着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想着你睡不着10篇,内容包括想着你睡不着的故事,想着你睡不着歌曲。想你了,树都睡不着在寒冬的夜里默默守候思念的叶子,在暗夜里飞飞不到的远方是比远方还要遥远的梦的故乡、终会有一天风不能阻雨也不能挡我要越过千山涉过万水

学习

李嘉诚名言10篇

阅读(33)

本文为您介绍李嘉诚名言10篇,内容包括李嘉诚生日名言,香港李嘉诚名言。3、你要相信世界上每一个人都精明,要令人信服并喜欢和你交往,那才最重要。4、我们中国人有句做生意的话:未买先想卖,你还没有买进来,你就先想怎么卖出去,你应该先想失败会

学习

日出即景作文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日出即景作文10篇,内容包括日出即景优秀作文手写,日出即景习作范文。我看见大海上出现了一道红影,我往香港元朗区的流浮山上看,太阳已经在山边露出了小半边脸,深红的,可爱极了。慢慢地,太阳渐渐上升,出现了半个头,从小半圆变成了大

学习

6年级多彩的活动作文10篇

阅读(27)

本文为您介绍6年级多彩的活动作文10篇,内容包括多彩的活动作文200字,一次多彩的活动作文600字。“青春聚力・精彩南博”公益骑行暨“我为南博文明形象代言”活动2015年5月24日,分别由五华、西山、盘龙、官渡、呈贡及昆明市青年志愿者指导

学习

描写夏天的文章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夏天的文章10篇,内容包括描写夏天的文章名家名篇,描写夏天去北戴河的海鲜大餐文章。遥远而深邃的夜空,挤满了斑斓的星点,远处是几点隐约可见的灯光,十分昏暗。连绵起伏的山脉在夜色中只留下一段蒙的曲线。只有半山腰上那一

学习

描写冬雪的诗句10篇

阅读(45)

本文为您介绍描写冬雪的诗句10篇,内容包括描写冬雪的诗句大全100首,描写冬雪的诗句。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卢梅坡)雪似梅花,梅花似雪,似和不似都奇艳。(吕本中)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唯有暗香来。(王安石)赏读:

学习

科技馆作文10篇

阅读(26)

本文为您介绍科技馆作文10篇,内容包括游玩科技馆的作文,科技馆之行作文。作文zuowenku.net

学习

作文之星10篇

阅读(25)

本文为您介绍作文之星10篇,内容包括班级之星作文,东方之星作文。远处,一辆航天局的车正向发射中心开来,里面载着参加星际旅行的宇航员。他的名字叫小刚。四周,成千上万的群众来为他送行。小刚,21岁,中国人,是一名优秀的航天员,心理素质极好,累计

学习

考验作文10篇

阅读(24)

本文为您介绍考验作文10篇,内容包括成功的考验作文800字,在考验中成长作文。六年级的毕业生,确实是非常辛苦.每一天不是上语文课,就是上数学课;不是上数学课,就是上英语课.不像我们以前一至五年级,上完音乐课又有美术课上了.看!那些作业

学习

七年级作文题目10篇

阅读(23)

本文为您介绍七年级作文题目10篇,内容包括七上期末作文常考题目,七年级作文题目我的老师。二*繁星三冰心诗四首四诺曼底号遇难记五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诵读欣赏古代诗词三首泰戈尔诗三首写作有感而发语文实践活动我爱文学苏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