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方皋相马篇1
有一天秦穆公召见伯乐,问他:“爱卿,你的孩子们也都长大了,他们中是否有可以培养成相马高手的好苗子呢?”伯乐回答说:“其实寻找良马还是有一定的技巧规律的,普通的良马可以从它的外貌体型、筋肉骨骼等方面看出一些特点。至于那些能力尤其出众的良马,它们的特殊气质则是若有若无、时隐时现地从它们的一举一动中不经意间表现出来的。相马的人在观察时稍不留神就可能错过这些瞬间,把它们和普通的良马甚至普通的马混为一谈。我的孩子在相马这方面的才能都很平庸,只能教会他们怎么去分辨普通的良马,却无法教会他们怎么挑出更优秀的千里马。但是大王您也不要担心,我有一个一起砍柴挑菜的好朋友叫九方皋(ɡāo),他相马的才能不在我之下,恳请您召见他。”
穆公听了很高兴,当即召见九方皋,并让他去四处寻找千里马。三个月之后,九方皋回来复命,说:“大王让我找的马我已经找到了,就在一个有沙丘的地方。”秦穆公问:“这马是公是母,皮毛是什么颜色的?”九方皋回答:“好像是匹黄色的母马。”秦穆公马上派人去取,结果手下人只牵回来一匹黑色的公马,九方皋说正是这一匹。秦穆公很生气,对伯乐说:“先生举荐的人连马的毛色和公母都分不清,又怎么能指望他会分辨良马的内在气质呢?”伯乐长叹一声,说:“这正是九方皋比我强千万倍的地方啊。他看马注重的是先天的气质禀赋,只看最紧要的而忽略无关大旨的细枝末节,毛色、公母这种表象只要稍加观察,人人都能分辨,却与马的能力无关。像这样排除其他无关因素的干扰、直指本质的观察力,正是他成为一流的相马者最可贵的品质啊。”
这匹马后来经过事实的检验,果然是一匹天下难得一见的良马。
虽然说九方皋连马的颜色、性别都分不清带有夸张的成分,但是我们在认识一件事物时确实可以像九方皋相马一样,避开纷繁复杂的表象的迷惑,先抓最本质的特征,这样不仅事半功倍,而且有助于更深刻地看清细节。
【原段呈现】
秦穆公谓伯乐曰:“子之年长矣①,子姓有可使求马者乎②?”伯乐对曰:“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③。天下之马者④,若灭若没,若亡若失。若此者绝尘弥辙⑤,臣之子皆下才也,可告以良马,不可告以天下之马也。臣有所与共担薪菜者有九方皋⑥,此其于马非臣之下也。请见之。”穆公见之,使行求马。三月而反报曰⑦:“已得之矣,在沙丘。”穆公曰:“何马也?”对曰:“牝而黄⑧。”使人往取之,牡而骊⑨。穆公不说⑩。召伯乐而谓之曰:“败矣!子所使求马者,色物、牝牡尚弗能知,又何马之能知也?”伯乐喟然太息曰:“一至于此乎!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若皋之所观,天机也。得其精而忘其粗,在其内而忘其外。见其所见,不见其所不见;视其所视,而遗其所不视。若皋之相马,乃有贵乎马者也。”马至,果天下之马也。
(选自《列子》,中华书局2007年版)
【注释】
①子:尊称,相当于“您”。
②子姓:您的家族。姓,标志家族系统的称号。
③良马可形容筋骨相也:一般的好马可以从形体外表、筋肉骨架上观察出来。形容,形体外表。相,仔细观察。
④天下之马者:天下最好的马。
⑤绝尘:不扬尘土。形容跑得快,灰尘来不及沾到马蹄上。 弥辙(zhé):没有车辙。形容拉的车速度极快,车轮碾过没有留下痕迹。弥,本指消除、停止,这里指没有。
⑥与共:一起。 担(mò)薪菜:担柴挑菜。,绳索。
⑦反:同“返”。
⑧牝(pìn):雌。
⑨牡(mǔ):雄。 骊(lí):纯黑色的马。
⑩说:同“悦”。
败矣:坏了,糟了。
喟(kuì)然:叹气的样子。 太息:长叹。
一至于此乎:竟达到了这样的程度!
是乃其所以千万臣而无数者也:这正是他之所以比我高明千万倍的地方。
【作品简介】
《列子》是道家的重要典籍。列子是战国前期的思想家,是老子和庄子之外的又一位道家思想代表人物。
【博闻馆】
九方皋相马篇2
关键词:如皋 地名 通名 专名 词汇
地名就是一个地方的名称,而名称要用一定的语言形式来表达。语言形式的选取不仅受制于特定时代特定语言的语音、词汇、语法以及修辞等多种因素,而且还反映出某一地域在特定时代的地理风貌、历史文化、风土人情以及人们的生活情感等多个方面的内容。因此,地名是文化语言学研究的重要课题。
如皋位于长江三角洲北翼,江苏省南通市下辖的一个县级市,南临长江,与张家港市隔江相望。如皋地区地名丰富多样,且具有地域特色。目前学界对如皋地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名称的搜集和罗列,如《如皋县地名录》,并未分析如皋地名的内部结构和用词特点;另外也有论文如《南通地名的语言学分析》,以南通地名为研究对象,而如皋地名只是其一部分,其论述并未充分展开。本文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在文化语言学的视域下,从语言和文化两个方面对如皋地名进行较为系统全面的研究。限于篇幅,本文在时间上仅以2013年3月为限,空间上以如皋市***区为限,对此一时空下所统计的街道、镇、居、村的名称做静态的研究(其中不包括行***区划名称),而不进行历时的梳理和溯源研究。
一、如皋市***区地名的音节结构分析
音节构成是地名的语音形式,笔者分析发现,如皋地名都是双音节和三音节的。
双音节:下原、九华、郭园、石庄、长江、吴窑、江安、搬经、磨头等。
三音节:龙游河、二百亩、车马湖、杨花桥、张八里、宋家桥、草张庄等。
表1:如皋市***区地名音节结构统计表
音节数
数量及
百分比 双音节 三音节
数量(共361个) 332 29
百分比(100%) 92% 8%
从上表可以看出,如皋地名中没有单音节词,双音节词占绝对优势,还有少量三音节词。究其原因,除了词汇自身双音化的发展趋势之外,行***干预也在其中起了不少规范作用。自2013年如皋行***区划调整后,其地名也有很大的变化,且四音节词和五音节词在区划调整后已经不存在了,如“大石家庄、东平北小圩”等。另外,音节结构的简洁明了也能够方便人们记忆和转述。
二、如皋市***区地名的通名系统和专名构成
通名是普通名称的简称,与其相对的概念就是专名,即专有名称的简称。专名具有特指性,而通名则具有类别性。如:“海”“湖”“河”就是通名,但是“黄海”“鄱阳湖”“黄河”就是专名,指特定的水域。下文将分别从通名和专名这两个角度,对如皋市***区地名词汇进行分类整理和归纳。
(一)如皋市***区地名的通名系统
1.如皋市***区地名的尾字统计
首先,将如皋市***区的地名尾字先整理出来(去掉行***区划名称)。经统计,如皋市***区的地名尾字一共有155个,下面将尾字出现的频次列出(括号内的为出现出现频次):
庄(44) 桥(24) 园(12) 港(10)
南(9) 东(7) 堡(7) 圩(6)
出现频次为5的尾字有5个:
河 西 华 池 北
出现频次为4的尾字有5个:
新 明 湾 窑 甸
出现频次为3的尾字有13个:
青 坝 兴 龙 徐 口 建 江 杨 李 石 头 阳 马
出现频次为2的尾字有30个:
定 行 巷 庙 里 洋 岱 楼 林 宗 平 王 案 刘 进 市 埭 心 黄 群 富 山 经 夏 岸 房 陈 海 堰 原
出现频次为1的尾字有93个:
官 长 水 星 郊 鹤 民 殷 勇 井 垛 厦 实 姚 墩 生 门 风 余 济 陆 邬 塘 设 胜 闸 沙 亩 丰 福 零 洲 湖 路 腰 敢 峰 梓 殿 旦 著 冒 狄 韩 沈 张 户 高 联 团 九 柴 杜 严 作 中 通 葛 络 利 许 界 上 全 冯 鲍 正 埠 蔡 炎 篱 书 亮 洪 凌 云 荡 光 树 甲 舌 码 屏 渔 扇 防 家 柳 田 元 城 安 蒲
通过以上尾字的统计,我们可以很清晰地看出如皋地名尾字的使用频率及其分布情况,为通名的统计奠定基础。以上这152个地名尾字并不都是地名通名,其中一部分汉字成为了通名用字。
2.如皋市***区地名的通名统计
表2:如皋市***区地名中的通名汉字及出现频次
(a:居委会;b:村委会;c:镇;d:街道)
如皋市***区地名中的通名汉字及出现频次
序号 通名 频次 用例 所在街道、镇
1 庄 44 许庄(a) 如城街道
2 桥 24 十字桥(b) 磨头镇
3 园 12 茄儿园(a) 丁堰镇
4 港 10 纪港(b) 城北街道
5 堡 7 冯堡(a) 东陈镇
6 圩 6 夏圩(b) 丁堰镇
7 河 5 龙游河(b) 如城街道
8 池 5 石池(b) 东陈镇
9 湾 4 徐湾(a) 东陈镇
10 窑 4 薛窑(a) 长江镇
11 甸 4 谢甸(a) 搬经镇
12 坝 3 宏坝(a) 如城街道
13 口 3 闸口(a) 石庄镇
14 江 3 长江(a) 长江镇
15 阳 3 天阳(a) 磨头镇
16 巷 2 顾巷(b) 城北街道
17 庙 2 孔庙(a) 如城街道
18 洋 2 贺洋(a) 如城街道
19 岱 2 顾岱(b) 白蒲镇
20 林 2 桃林(a) 城南街道
21 市 2 黄市(a) 江安镇
22 埭 2 鄂埭(b) 江安镇
23 群 2 周群(a) 江安镇
24 山 2 土山(b) 搬经镇
25 岸 2 雪岸(a) 东陈镇
26 堰 2 丁堰(c) 丁堰镇
27 原 2 下原(a) 下原镇
28 水 1 秀水(a) 如城街道
29 郊 1 西郊(a) 如城街道
30 井 1 八角井(b) 城北街道
31 垛 1 狮垛(b) 城北街道
32 墩 1 十里墩(a) 城北街道
33 门 1 鹿门(a) 城北街道
34 塘 1 马塘(a) 城南街道
35 闸 1 永平闸(a) 长江镇
36 沙 1 中心沙(a) 长江镇
37 洲 1 杨洲(a) 长江镇
38 湖 1 车马湖(a) 长江镇
39 路 1 新路(b) 白蒲镇
40 殿 1 蒋殿(a) 白蒲镇
41 团 1 六团(b) 江安镇
42 埠 1 唐埠(b) 石庄镇
43 荡 1 蔡荡(b) 下原镇
44 树 1 野树(a) 下原镇
45 码 1 杨码(b) 九华镇
46 防 1 营防(a) 九华镇
47 家 1 陈家(b) 吴窑镇
48 城 1 如城(d) 如城街道
据上表,可以将如皋地名的通名分为以下三类:
1.自然地理实体通名:
港 河 池 湾 甸 口 江 阳 洋 林 山 岸 原 水 墩 塘 沙 洲 湖 荡 树
2.聚落通名
庄 园 堡 巷 岱 市 埭 群 郊 团 家 城
3.人工建筑地物通名
桥 窑 庙 井 垛 门 闸 殿 埠 码 防 路 堰 圩 坝
由此可以发现,自然地理实体通名最多,有21个,占总数的43.75%;人工建筑地物的通名有15个,占总数的31.25 %;聚落通名最少,有12个,占总数的25%。
(二)如皋市***区地名的专名构成
如皋市***区地名中的专名,体现着人们对通名的认识和理解。
1.对通名特征的认识和理解。通名的特征大多数是用名词表示的,因此这类地名常见的是用“名词+通名”的形式来表示。名词主要是姓氏、动物、植物、地理地貌、人工地物等。
动物+通名,如:马塘、龙桥、龙河、狮垛等。
姓氏+通名,如:顾庄、纪庄、戴帷⑹庄、康庄、王庄、夏庄、张庄、邹庄、周庄、章庄、鲍庄、夏堡、冯堡、曹堡、邓园、郭园、杨家园、姚家园、钱园、赵园、姜园、顾桥、陈桥、田桥、杨花桥、孔庙、洪桥、朱家桥、朱窑、吴窑、徐湾、宗岱、顾岱等。
植物+通名,如:茄儿园、花园、柴湾、桃林、藕池等。(例外:“林梓”是采用“通名+植物”的形式)
地理地貌+通名,如:海坝等。
人工地物+通名,如:车马湖等。
2.对通名性质的认识和理解。人们对通名性质的了解主要表现在对大小、长短、高低、形状、色彩、多少等直观感受上,所以这类地名常见的形式是“形容词+通名”。如:秀水、长巷、宏坝、八角井、野林、十里墩、红桥、三桥、小马桥、三河、四圩、明池、环池、塘湾、塘堡、三洞口、桥口、闸口、平田等。
3.对通名方位的认识和理解。如皋地名中有很多包含着对通名方位的认识,只有准确的方位,才能标志出正确的地名。在如皋市***区地名中,方位词与通名的组合主要有两种形式:“方位词+通名”和“通名+方位词”。其中,以“东、西、南、北”这几个方位词居多。
方位词+通名,如:西郊、南庄、北庄、南东城、北园、西庄等。
通名+方位词,如:城南、城北、城东、城西、营西、镇南、林上、堰南、郭南等。
4.对方言词的描述。如皋地名中有的使用了方言词汇,这些方言词的融入使得地名更为生动形象。如“柴湾”:据传该地原是一片荒野,芦苇(方言芦柴)丛生,通扬运河流至此地,绕了一个大湾,柴湾由此得名[1](P56)。
“大明”之名取自境内一出名的木质桥梁――太平桥,后因方言关系,人们将“太平”误为“大明”[1](P108)。
三、如皋市***区地名的构词方式分析
如皋地名的构词方式可以分为“专名”式、“专名+通名”式等。
(一)专名式
地名中只有专名部分,没有通名与之组合。如皋专名式地名较多见于名词,动词、形容词较少。其中名词以数词、量词、人名(包括两个姓氏的缩略)、植物等居多,如:十里、二百亩、张八里、刘亮(纪念刘亮***)[1](P56)、万富(纪念杨万富***)[1](P60)、文著(纪念医生文著)[1](P169)、刘杨(纪念刘亮、杨万富***)[1](P56,P60)、申徐(申家庄、徐家庄的缩写)[1](P120)、仙鹤(长有一棵扁柏树,形似仙鹤)[1](P73)、铁篱(四周栽满铁篱笆树的庄园)[1](P73);动词主要与抗日战争、***战争、新中国的成立、等有关,如:建设(打垮***派,人民得***,立志重新建设家乡)[1](P138)、勇敢(如皋人民在***的领导下,对敌斗争勇敢顽强)[1](P183)、胜利(建立***根据地,发动群众,开展游击战争,对敌斗争节节胜利)[1](P195)、跃进等;形容词主要体现人们的美好愿望和对生活的憧憬,如:永丰、永福、光明等。
(二)“专名+通名”式
1.单纯词充当专名
在单纯词充当专名中,单音节词占绝大多数,多音节词未发现。例如:马塘、龙桥、龙河、狮垛、顾庄、纪庄、戴帷⑹庄、康庄、王庄、夏庄、张庄、邹庄、周庄、章庄、鲍庄、夏堡、冯堡、曹堡、邓园、郭园、钱园、赵园、姜园、顾桥、陈桥、田桥、孔庙、洪桥、朱窑、吴窑、徐湾、宗岱、顾岱等。
2.合成词充当专名
在充当专名的合成词中,偏正式充当专名的数量最多,所占比例最大,主谓式最少。
a.主谓式:龙游河等。
b.并列式:车马湖、杨花桥、张杨园等。
c.偏正式:天河桥、平园池、八角井、复兴庄、十里墩、花园桥、新王庄、宋家桥、蔡埠庄、三洞口、永平闸、朱家桥、杨家园、姚家园、十字桥、草张庄。
d.附加式:茄儿园、小马桥等。
四、从地名用词看如皋文化
(一)通名用词别具一格,反映如皋江海文化
如皋市***区地名的通名复杂多样。据上文统计,自然地理实体通名居多,有21个,占总数的43.75%。其中与江、河、水有关的通名占绝大多数。这些通名反映了如皋临江濒海的特征,并且水已经深深融入如皋的历史社会文化中,如:龙游河、龙河、纪港、焦港、秀水、石池、中心沙、藕池、丁堰、新堰等。其次,聚落通名和人工建筑地物通名也种类繁多,分别占总数的25%和31.25%,这反映了如皋历史悠久,人口众多。单就以“庄”为通名的地名就有44个,如:高庄、陈庄、黄庄、周庄、章庄、任庄、刘庄、卢庄、叶庄、鲍庄、石庄、钱庄等;以“堡”为通名的地名有7个,如:夏堡、李堡等;以“园”为通名的地名有12个,如:郭园、姚家园、钱园等;以“桥”为通名的地名有24个,如:陆桥、顾桥、田桥、朱家桥、沈桥等。
(二)专名用词丰富多样,反映如皋地方风貌
如皋市***区地名的专名丰富多样,主要以姓氏、植物、方位等为专名。在如皋地名中,有很多以姓氏为专名的地名,这反映了如皋人民对宗族的尊崇和强烈的认同感、归属感,如:顾庄、纪庄、戴帷⑹庄、康庄、王庄、夏庄、张庄、邹庄、周庄、章庄、鲍庄、夏堡、冯堡、曹堡、邓园、郭园、钱园、赵园、姜园、顾桥、陈桥、田桥、朱窑、吴窑、徐湾、宗岱、顾岱等。同时,如皋是远近闻名的花木盆景之乡,物产丰富,从专名的用词上就可见,如:茄儿园、花园、柴湾、桃林、藕池等。如皋地处长三角区,为冲积平原,不同于山地,因此专名中多采用“东、西、南、北”等方位词充当,如:西郊、南庄、北庄、北园、西庄、城南、城北、城东、城西、营西、镇南、林上、堰南、郭南等。
注释:
[1]如皋县地名委员会:《江苏省如皋县地名录(内部资料)》,1983年版。
参考文献:
[1]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如皋县志[M].香港:香港新亚洲出版社有限公司,1995.
[2]如皋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如皋指南[M].扬州:广陵书社,2009.
[3]陈萍,邓红学,周骥.重庆地名的词汇特点论析[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12).
[4]周文德.重庆市***区地名通名初探[J].重庆与世界,2010,(11).
[5]朱培培,陈莹,程诗涵,朱兰香.南通地名的语言学分析[J].语文学刊,2010,(8).
九方皋相马篇3
关键词:皖西皋陶墓;旅游资源开发;中华皋陶文化园
皋陶,又名咎繇,是古代东夷部落少昊氏的首领。生于尧帝之时,卒于夏禹之前,活到106岁。历经尧舜禹三世,呕心沥血辅佐尧舜禹。皋陶被孔子尊为上古四圣之一,和尧舜禹齐名,因其没做过帝王,所以在多数人的心里,只知尧舜禹而不知皋陶。他是舜帝执***时期的士师,相当于国家司法长官,被史学界和司法界公认为“司法鼻祖”。皋陶最终病死六安,墓葬六安。夏禹怀念皋陶的功绩,“封皋陶之后于英、六”。从此皋陶氏后人宗族支系,在六安、英山乃至江淮大地繁衍,六安也被称为“皋城”。唐玄宗以李氏始祖皋陶为荣,于天宝二年(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一.研究的意义
通过对皋陶墓“中华皋陶文化园”的景观规划,有两个方面的意义:首先,从精神层面讲,皋陶倡导知人安民,能哲而惠,创建了五典,五刑,提出了九德。这些成为后来孔子儒家思想的基础,与今天的“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着历史渊源关系。另一方面,从物质层面讲,作为一个上古遗迹,简陋残破,与古皋城的称号不符,与当前六安市经济繁荣和城市建设欣欣向荣的发展现状不相符。此外,现在各个城市都在发掘自身的历史文化价值,明确的城市文化形象定位会带动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将文化价值变成物质价值,也给当地人民带来相应的经济收益。例如,与“皋陶墓”相似的陕西黄陵县“黄帝陵”、 湖南炎陵县“炎帝陵”等,这些都是深度挖掘地区自身文化历史价值、重塑城市形象的旅游开发规划典范。
二.设计理念
“中华皋陶文化园”位于六安城东7.5公里,南邻312国道,中有皖西大道穿其而过。以皋陶文化广场为载体,打造休闲、文化产业、旅游产品一条街;以杭淠干渠为纽带,联接皋陶文化园至东城都遗址公园,古跑马埂文化生态旅游。使“中华皋陶文化园”集祭祀凭吊、皋陶文化研讨、司法博物馆、姓氏博物馆参观休闲、文化旅游产品开发、商务会议、购物及高品位人居于一体,精心打造高质量、高品位的以皋陶文化为核心的新城市综合体。
三.旅游景观规划建设目标
遗冢的保存现状——皋陶墓为圆形土冢,周长97米,高6.2米,墓顶平面直径4米,上有黄连木一棵,形同华盖,墓前有清同治年(1869年)安徽布***使吴坤修手书“古皋陶墓”碑刻一块,碑高1.82米,宽0.92米。
以中华皋陶文化园目前能开发利用的现状,项目的建设目标:(1)突出皋陶陵墓、祭祀大殿、种德寺建设,展示皋陶法治思想和中国司法制度演变轨迹,展示皋陶后裔各姓氏分支分布网络。以皋陶文化为桥梁,提升六安现代化中等城市文化品位和知名度。(2)创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品牌,使该项目成为集祭祀、凭吊、观光、休闲、购物、文化娱乐为一体的主题文化旅游景点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3)突出司法博物馆的建设,让历史文化资源得到充分的展示,确立六安中国司法文化的发源地的地位,建设全国司法培训中心,把六安市办成中国司法文化的学习和研究基地。(4)利用3.5公里长的杭淠干渠,联接皋陶陵墓通往东城都遗址,倾情打造仿古风情河道游。(5)中华皋陶文化园建设分四块:一是皋陶文化广场,二是墓祠区,三是博物馆区,四是旅游休闲水景区。
四.旅游景观规划设计总体构思
(1)广场区。该区位于“皋陶文化园”东南角,是文化园区的核心部分,大门两边采用汉唐建筑风格,规模宏大,规划严整,运用对称手法,打造成汉厥式入口,以夯石堆砌而成,营造一种庄重威严的气氛。入口进入皋陶文化广场,通过规则铺装、草坪,使其主题、核心功能更加突出,场中央竖立4排文化***腾柱,将皋陶文化以现代造型手段表现出来。在设计中充分结合环境,结合现代人的审美情趣和本土文化要求,运用空间异形的手法,体现浓厚的皋陶文化情愫。广场西临杭淠河,以水路乘船沿河观光到东城都遗址后,可沿西周时期1.5公里跑马埂从陆路返回;也可仍坐船返航。将形成皋陶文化园的祭祀、观光、休闲游——3.5公里仿古风情河道游——东城都遗址公园怀古游——1.5公里西周跑马埂一日游。此线路将成为六安市乃至安徽省吸引海内外游人观光、旅游、凭吊、休闲的一道靓丽而又独特的风景线。(2)墓祠区。区内主要包括祭祀广场、皋陶墓、皋陶祠、种德寺等建筑。皋陶文化广场通过貌似琴弦的拱桥可直达祭祀广场,广场两边竖立文化蕴含厚重的乌木文化柱。(3)博物馆区。区内主要包括司法博物馆、种德楼、司法培训中心等建设项目。(4)旅游休闲水景区。水景区主要以旅游休闲为主,包括会宾楼、休闲、曲桥、水榭、沿河仿古旅游产品门面房、停车场等基建项目。区内地势蜿蜒,中心区阶梯层层叠水,巧妙利用山坡地理条件,将叠水之外布置为浓密葱郁的“绿壁”,由花叶艳山姜、南洋杉等植物组成,将水暴露于阳光之下,尽显水态活力。会宾楼位于叠水之下,环境优雅,外形独特,是游者休息进餐的好地方。中心绿化成为各种形态路面和水面的枢纽和交汇处,浅滩河道配合局部的点景,从而达到景中有物、物中有景、环抱围合的优质生态。总之,让人与自然、历史相谐相融,从而达到“天、地、人”的合一。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汉代《史记》中华书局 2005年03月
[2] 郝文婷《中国司法鼻祖——皋陶》***府法制 2010年29期
九方皋相马篇4
小杨是刚刚毕业的中职生,由于赚钱少,迟迟不愿意上班,就在社会上游荡。一天,他与几个朋友闲逛时,苦于手头紧,便产生了抢劫的邪念。他们将一名骑摩托车的人拦截后,对其拳打脚踢,搜身后,得到3元5角人民币,并迅速逃离现场。这些人当晚被派出所抓获。后经法院审理判决,小杨等犯抢劫罪,被判处有期徒刑4年6个月,并处罚金1000元。听到这个消息,人们议论纷纷,就因为3元5角钱判了四年多,是不是处罚太重了?
事实上,抢得的3元5角钱只是犯罪的表象之一,与判刑不存在必然联系。小杨被判刑的根本原因在于他的行为本身已经构成了抢劫罪。这是3元5角钱背后的行为本质。其受到的处罚正是对其本质的犯罪行为的处罚。
【主题解读】
现象与本质,是一组辩证关系的关键词,从哲学解释上来看,现象反映本质,本质决定现象。不同的现象可以具有共同的本质,同一本质可以表现为千差万别的现象,甚至以假象的形式表现。
这一组关键词涉及的范围很广,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事物都需要我们去认知和辨别。我们所遇到的人和事,往往不是表面上看到的样子,成语中的“声东击西”“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等,都说明现象有真假之分。现象由本质决定,而要看清本质,则需要提高认知水平,需要知识和阅历的积累。
2011年的辽宁高考作文试题,材料中的教授用一个蜡制的仿真苹果迷惑学生,大部分的学生都说闻到了苹果的香味,说的就是这些学生由假象得出了错误结论,没有看清其本质是一个假苹果。这就提醒我们不要轻易被表象迷惑,要善于辨知“蜡苹果的味道”。
【素材集锦】
心理篇:表象可以让人“提前”自杀
美国的《生物心理学》杂志曾发表过心理学家克拉特的一个心理学试验例子。该试验起源于一则法律诉讼:
在美国的一所大学里,有几个大学生搞了一次恶作剧。在一天深夜,他们用一个布袋将一个朋友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装进了袋子,然后抬到一个火车站。他们选择了一条早已废弃的铁道,将这位可怜的朋友横放上去,然后几个人蹲在一旁看笑话。
这时,不远处传来了火车出站的隆隆声,大地在轻轻颤抖着。只见横放在铁道上的朋友开始挣扎起来,他当然不知道自己躺的这条铁道已经废弃,开来的火车只是从他身旁的铁道开过而已。
火车越来越近,当火车离这位朋友尚有近百米时,恶作剧的几个人发现,那位可怜的同伴静止不动了。等火车开过后,恶作剧者惊恐地发现:他们闯下了大祸――被捉弄的这个朋友已经死亡。
对于这个案件的诡秘之处,克拉特用小白鼠的实验作了解释:把小白鼠丢入一个大水池中,只留一个出口可以爬上。小白鼠依靠叫声和胡子定位了出口,很快就爬了上来。克拉特又把小白鼠的胡子剪掉后丢入水池中。小白鼠失去了定位器官,只好在水池中间打转,虽然小白鼠会游泳,但还是很快就淹死了。几次试验都是这个结果。克拉特把这定义为“危险下的提前自杀”。
感悟:在危险逼近、觉得自己无法逃脱的情况下,小白鼠和那位可怜的朋友活活吓死(自杀)了。而事实上并没有危险,或者是还有逃出的希望,但是在表象的迷惑下,他们最终丢了性命。这与其说是心理试验,不如说是人生的教训。
历史篇:“蒸子而食”背后的真实
春秋战国时期,鲁国的鲁哀公对庄子夸耀说鲁国儒士很多,满街都是头戴圆形礼帽、脚穿方头礼鞋、身佩美玉的翩翩儒士。庄子不以为然,冷笑道:“未必也。”他建议下一道旨令,凡是没有真才实学的人,不准穿儒士服,否则抓起来关大牢。鲁哀公于是下了这道命令,之后再派人上街查看,找了半天才找到一个穿儒士服的人。
还是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的宰相管仲临死前,劝说齐桓公一定不要重用易牙、竖刁、常之巫、卫公子启方这四人,齐桓公不解地说:“这四个人这么忠心,易牙把自己的儿子蒸了给我吃,竖刁为伺奉我而甘做太监,常之巫帮我占卜生死祛病除灾,卫公子启方即使父亲病故也不愿离开我去奔丧,这样忠心的人缘何不用?”管仲说:“对自己不好的人是不可能对他人忠心的。”齐桓公却不听。管仲死后,齐桓公生病,这四人趁机切断了齐桓公与外界的联系,密谋夺权,最后齐桓公惨死宫中。
其实,齐桓公死于认知水平的低下,没有看清四人忠心表象背后隐藏的罪恶之心。
感悟:我们常被各式各样的现象所迷惑,如果只是用眼睛来观察,所得到的东西往往不靠谱。要透过现象认识本质,就要提高自己的认知水平,善于总结经验,思考问题背后的实质。人生阅历足够丰富的人,往往会比普通人看得更深刻、更透彻。
自然篇:对太阳远近的认知
人类认识自然其实就是一个由现象到本质的过程。
《列子》中记载着一个有名的故事:孔子东游时看到两个小孩在争论,一个小孩认为早上和傍晚的太阳离地面最近,因为此时它看上去较大;而另一个小孩却说中午的太阳离地面最近,因为此时太阳最热。二人争论不休,便让孔子作评断,孔子想了很久,也不知道谁说的对。
其实,我们所谓的常识并不一定准确。远不一定小,近不一定大。两个等大的圆如果其中一个外边有一个较大的同心圆,而另一个内有一个较小的同心圆,看起来前者会较后者小些。同样,“近者”不一定“热”,“远者”不一定“凉”。比如一个在火的上方,一个在火的旁边或下面,冷热和距离并不成正比。
近代科学认为,早晚的太阳看起来比中午的太阳大,那并不是因为它真的变大了,而是因为太阳升起和落下时是在地平线附近,这个时候地面上有许多熟识的东西(如山川、房屋、树木)和它作比较,所以它就显得大一点;而中午时,太阳当空,只有宽阔无比的天空作背景,所以它就显得小了。中午阳光比早晚热是由于中午阳光直射,阳光在大气里走过的路程较短,热量被吸收少。
感悟:从人类发展的轨迹来看,人的认知能力确实是不断向前的,不断由现象引发对本质的揭示,但是如今很多科学家们对人类的认知充满了忧虑,比如人类已经熟知并掌握了核能的本质,但是这个探究出来的本质所引发的祸患又用什么来避免呢?
智慧篇:相马
伯乐晚年的时候,把自己毕生相马的经验写成了一本书,名为《相马经》。这本书***文并茂地介绍了各种类型的好马。伯乐有个儿子,为人愚笨,他熟读了这本书,以为自己已经学到了父亲的本事,于是就拿着《相马经》到处去寻找千里马。有一次,他在路上看见一只癞蛤蟆,觉得与《相马经》中对千里马的描述十分相符,于是很高兴地带着癞蛤蟆回家了。他对父亲说:“我找到了一匹千里马,和你书上画的好马差不多,头颅高高隆起,眼眶深陷,背脊缩着,只是蹄子不像。”伯乐听后哭笑不得,只能说:“这马太喜欢跳了,不适合拉车。”
伯乐老了,不能再到处去相马了。秦国国君秦穆公召见他,希望他能够推荐人来代替他去找千里马。伯乐推荐了九方皋。秦穆公为了试探九方皋的本领,派他去找好马。三个月后,九方皋回来报告说:马已经找到了。秦穆公问他是什么样的马,他回答说是黄色的母马。可派人牵回来时,却发现是黑色的公马。秦穆公很生气,认为九方皋连马的颜色和雌雄都分不清,怎么能相马呢!但是,伯乐却赞叹说:“这是他比我高出千百倍的地方。他只看到了精,而忽略了粗;只看到了所需要看的,而忽略了他所不需要看到的。”后经仔细观察,这匹马确实是天下无与伦比的好马。
感悟:凡事只有抓住根本,才能事半功倍。伯乐的儿子根据细枝末节寻马,却找到一只蛤蟆,沦为世人笑谈。九方皋相马虽然不辨公母,混淆五色,但他看到的却是千里马的内在精神,注重它的本质。正因为九方皋抓住了相马的根本,知道千里马的本质在其精神和机能,而非皮毛颜色等表象,所以才能找到真正的千里马。
【例文导读】
感动的背后有什么?
刘敏
江苏扬州人王文清,正在被当作一个典型树立。
媒体上介绍的事迹是,王文清坚持无偿献血18年,累计献血超过8万毫升;22年间,他救助了200多名贫困人员,累计捐款超过50万元。王文清被发现后,“中国好人”“献血大王”是加之于他的称呼,他也正在获得来自各方面的荣誉,“十大扬州好人标兵”,“中国网事・感动2010”年度网络人物……
无偿献血、扶贫助困,王文清近20年一直自愿并坚持做的事情,无疑对社会、对他人是有益的。8万毫升血相当于15个成年人血液的总和,哪怕是放在18年的时间里看,这仍然是一个惊人的数字。
一个公民在不断地贡献自己的血液,哪怕出于自愿、基于善心,是不是就意味着负责向公民采集血液的血站,可以不断地、无限地采集呢?并非如此。
我国献血法规定,两次采集间隔不少于6个月,每次采集血液量一般为200毫升,最多不得超过400毫升,并且严格禁止血站超量、频繁采集血液。这就是说,以18年计,血站对一个公民的血液采集上限是14400毫升,8万毫升的采集量无疑大大超标。
献血都有凭证,并非不能查对。在王文清献血的这18年里,相关血站有没有提醒,有没有告知,又有没有劝阻呢?在这里,劝阻不是对一个人善心善举的打击,而是真正为公民负责。
在有关王文清的多篇事迹报道里,我没有发现对他的职业以及收入情况的详细介绍。从只言片语的描述中,我们所知道的是,王文清一直“蜗居在单位30平方米的宿舍里”“一张床、一张桌子、一台旧电视、一辆电动车是他的全部家当”“在慷慨捐助他人的同时,王文清12岁的女儿却总是穿着别人送的旧衣服”。
因此,我们大致可以判断,王文清在帮助贫困的草根人群的同时,他自己也是一个草根。为了帮助他人,他将自己以及家人的生活水准降到最低,为此还需要接受他人的帮助与救济。草根帮助草根,贫弱救济贫弱,这样的故事,令人感动之余,是否也令人心酸与不忍呢?
九方皋相马篇5
[禹之母……之女]也,观於伊而得之,(娠)三【11上段】 (年)而画(?)於背而生,生而能言,是禹也。契之母,有娀氏之女【10】也,游於央台之上,有燕衔卵而措诸其前,取而吞之,(娠)【11下段】三 (年)而画(?)於 (膺),生乃呼曰:【中文大学藏简】“钦(?)!”是契也。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也,游於串咎之内,冬见芺攼而荐之,乃见人武,履以祈祷曰:帝之武,尚使【12】 是后稷之母也。三王者之作也如是。子羔曰:然则三王者孰为 【13】[ii]
该简当中有一地名“串咎”,原考释云:“地名,史籍未载。今按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於成纪,蛇首人身。’自注:‘按伏牺风姓,出《国语》。其华胥以下,出《帝王世纪》。然雷泽,泽名。即舜所渔之地,在济阴。成纪,亦地名,按天水有成纪县。’华胥生庖牺‘履大人迹于雷泽’,和简狄(引者按,当是姜原之误)生后稷的得孕方式相同。‘串咎’或可读为‘串泽’。‘泽’从睾,‘睾’与‘皋’为通假字,如《战国策·秦策三》‘则成皋之路不通’,《史记·范雎蔡泽列传》‘睾’作‘皋’,即‘皐’。‘泽’亦可通假为‘睾’,《隶释·楚相孙叔敖碑》‘收九睾之利’,洪适释:‘泽去水而为睾。’依华胥得孕的传说模式,此‘串咎’读为‘串泽’。周本在西戎,西戎有串夷之国。《诗·大雅·皇矣》:‘帝遣明德,串夷载路。’毛传:‘徙就文王之德也。串,习。夷,常。路,大也。’郑玄笺:‘串夷,即混夷,西戎国名也。’”
按,以上考释不确。所谓“串”字原篆作“”,实为“玄”,张富海先生已详论之。[iii]除张文中所列举出的证据之外,今可补充一条证据,郭店简《老子》甲有“是胃(谓)玄同”语(简28),“玄”字作“ ”,亦可与该字比较。以此为线索,笔者以为地名“玄咎”当读为“玄丘”。上古音“丘”为溪母之部字,“咎”为群母幽部字,两字声纽同为喉音,韵则不远。典籍中“丘”及从“丘”声之字可与“区”及从“区”声之字相通,如《荀子·大略》:“言之信者在乎区盖之间。”杨注:“《汉书·儒林传》疑者丘盖不言。丘与区同也。”《诗·鄘风·载驰》:“载驰载区。”《释文》驱作駈,云:“字亦作驱。”《诗·齐风·还》:“并驱从两肩兮。”《释文》:“驱本又作駈。”而从“区”声之字又可与从“咎”声之字相通。如《左传·哀公二年》:“吾伏弢呕血。”《释文》:“呕本又作咎。”又典籍中“丘”可通“***”,如《山海经·西山经》:“鸟多尸***。”郭注:“***或作丘。”“***”从“九”声,而同从“九”声之“氿”可通“晷”、“厬”。如《诗·小雅·大东》:“有洌氿泉。”《释文》:“氿字又作晷。”《尔雅·释水》:“氿泉穴出。穴出,仄出也。”《说文·厂部》氿作厬。《尔雅·释水》:“水醮曰厬。”《说文·水部》引厬作氿。又典籍中“丘”可通“皋”,如《韩诗外传》九:“皋鱼。”《说苑·敬慎》:“丘吾子。”而典籍中“皋”及从“皋”声之字与“咎”及从“咎”声之字亦多可相通,其例甚多,兹不赘举。[iv]可见“玄咎”可以读作“玄丘”。
地名“玄丘”见於典籍。而且往往是与殷祖契母简狄之受孕有关,如:
《史记·三代世表》褚先生引《诗传》曰:“汤之先为契,无父而生。契母与姐妹浴于玄丘水,有燕衔卵坠之,契母得,故含之,误吞之,即生契。”
《列女传·契母简狄》:“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当尧之时,与其妹娣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过而坠之,五色甚好。简狄与其妹娣竞往取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宋书·符瑞志上》:“高辛氏之世妃曰简狄,以春分玄鸟至之日从帝祀郊禖,与其妹浴於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五色甚好,二人竞取,覆以玉筐,简狄先得而吞之,遂孕,胸剖而生契。”
《太平御览》卷三七一引《帝王世纪》:“简翟浴玄丘之水,燕遗卵,吞之,剖背生契。”
《太平御览》卷八五引《帝王世纪》:“有燕飞而遗卵,简翟与妹竞取,覆以玉筐。”
典籍中又记有简狄之受孕是与“瑶台(或九成之台)”有关。如:
《吕氏春秋·音初》:“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之九成之台,饮食必以鼓。帝令燕往视之,鸣若谥隘。二女爱而争搏之,覆以玉筐。少选发而视之,燕遗二卵,北飞,遂不反。”
《楚辞·离骚》:“望瑶台之偃蹇兮,见有娀之佚女。”王逸《注》:“有娀,国名。佚,美也。谓帝喾之妃,契母简狄也。配圣帝,生贤子,以喻贞贤也。《诗》曰:有娀方将,帝立以生商。《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美女,为之高台而饮食之。”洪兴祖《楚辞补注》:“娀,音嵩。李善引《吕氏春秋》曰:‘有娀氏有二佚女,为九成之台。’《淮南子》曰:‘有娀在不周之北,长女简狄,少女建疵。’《注》云:‘姊妹二人在瑶台也。’”
《楚辞·天问》:“简狄在台喾何宜?玄鸟致贻女何喜?”王逸《注》:“简狄,帝喾之妃也。玄鸟,燕也。贻,遗也。言简狄侍帝喾於台上,有飞燕堕遗其卵,喜而吞之,因生契也。”洪兴祖《楚辞补注》:“《诗》云:‘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玄鸟,鳦也。汤之先祖有娀氏女简狄配高辛氏,天使鳦下而生商者,谓鳦遗卵,简狄吞之而生契。为尧司徒而有功,封之於商。”
《汉书·杨雄传上》:“初累弃彼虙妃兮,更思瑶台之逸女。”颜师古注:“虙妃,古神女。有娀女,即简狄也。”
《宋书·乐志》“昔有娀氏有二女,居九成之台。天帝使燕夜往,二女覆以玉筐,既而发视之,燕[cj1] 遗二卵,五色,北飞不反。”
除此之外,晋代王嘉《拾遗记》中则记简狄之受孕是与“桑野”有关。
商之始也,有神女。简狄游於桑野,见黑鸟遗卵於地,有五色文,作八百字。简狄拾之,贮以玉筐,覆以朱绂,夜梦神女谓之曰:“尔懐此卵,即生圣子,以继金徳。”狄乃懐卵一年,而有娠,经十四月而生契。祚以八百叶,卵之文也,虽遭旱厄,後嗣兴焉。
由上引资料可以看出以下两方面的问题:首先,与简狄受孕有关的地名,或称“玄丘”,或称“瑶台(或九成之台)”,或称“桑野”,但每次仅只提到一地,从未见两地或三地并提者。其次,说简狄在“瑶台(或称九成之台)”受孕者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出现了,这与简文云:“契之母,有娀氏之女也,游於央台之上,有燕衔卵而措诸其前,取而吞之”是相吻合的。而有关“玄丘受孕”的传说是在西汉以後才出现,在时间上要晚得多。至於“桑野”,则晚至晋代。因此,就时间上来讲,在战国时期人们的思想观念中,简狄之“瑶台(或称九成之台)受孕”的传说恐怕要比其他两种传说要更符合当时的实际一些,尤其是这一传说在《楚辞》当中出现两次,而本简则亦是战国楚简,可见,这一传说在当时的楚地当中是广泛流行的。
简狄既是在“瑶台(或九成之台)”受孕,那麽,在汉代以及後世文献中为何又突然产生了所谓“玄丘受孕”的传说呢?笔者以为,这一传说也许并非就是汉代人凭空捏造出来的,而是有其典籍依据的,其来源就正是简文所说的“后稷之母,有邰氏之女也,游於玄咎(丘)之内”。也就是说,汉人误将有关后稷之母姜原的事蹟安到了简狄的头上了而已。至於《拾遗记》所载之“桑野”,则不知其所出。
《诗·商颂·玄鸟》:“天命玄鸟,降而生商。”也许汉人以为“玄鸟”是与“玄丘”有关,故而是有意将“玄丘”与简狄受孕的传说联系在一起的。
简文云“游於玄咎(丘)之内”,一般认为,既称“内”,则“玄咎”应该是一种较封闭的建筑,如果“玄咎”是地名,则不大可能称“内”。其实,“内”有时候不一定就是针对某种封闭性的建筑而言的,而只是与“外”相对的一个概念。如“一国之内”,再比如《释名·释州国》:“雍州在四山之内。”我们现在还经常说“山内”、“山外”。这些“内”只能是就某一区域或范围而言的。所以,若从这方面来看,“玄丘之内”也是可以理解的。
最後,笔者对简文“冬见芺攼而荐之”一句谈一点自己的粗浅认识。张富海先生将其断句为“冬见芺,攼而荐之”。在这里,张富海先生在文章中的意见有三处是可取的,首先断句正确;其次将“攼”读作“搴”;再次,关於“芺”字的解释。皆可信从。但是他对“荐”字的解释则似可商榷。其文云:“简文此节谓:姜原游於玄宫,竟於冬日见可食之芺,於是拔取之,而进献於上帝。”并引《左传·隐公三年》:“苟有明信,涧、溪、沼、沚之毛,苹、蘩、蕰、藻之菜,筐、筥、錡、釜之器,潢污、行潦之水,可荐於鬼神”来解释“荐”字。也就是说,他认为“荐”字在这里用为“进献”之义。笔者以为,“攼(搴)而荐之”与前文简狄之“取而吞之”无论是在句式上还是在思想性上都是一致的。句式上自不必多说。单从思想性上来讲,笔者以为简文在此所要表达的是简狄与姜原的一种“无意识”行为,即她们事先并不知道上帝的降临。事实上,很多有关“感应”的传说所反映的都是当事人事先并不知道会发生什麽事情,而等到事後才逐渐明白过来是怎麽回事。姜原在“攼(搴)而荐之”之际,既然并不知道上帝的降临。所以也就无从将“芺”“进献”给了上帝。那麽,“荐”字该如何理解。我认为当“藉垫”讲。即姜原於冬日看到“芺”,感觉特别稀奇,拔取之後将它藉垫起来,表示爱惜。《宋书·符瑞志上》及《太平御览》卷八五引《帝王世纪》在讲到简狄得燕卵之後“覆以玉筐”,其“覆”字用法可以参考。《史记·周本纪》:“飞鸟以其翼覆荐之。”则,“覆”与“荐”本就是同一种类型的行为。
[i] 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二)》,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12月第1版。
[ii] 原竹简在编联上存在问题,释文是根据北京大学陈剑先生的调整意见写成的。陈剑:《上博简〈子羔〉、〈从***〉篇的拼合与编连问题》,简帛 研究 网站2003年1月5日。
bamboosilk.org/Wssf/2003/chenjian01.htm
[iii] 张富海:《上博简《子羔》篇“后稷之母”节考释》,简帛研究网站2003年1月17日。
bamboosilk.org/Wssf/2003/zhangfuhai01.htm
九方皋相马篇6
关键词: 唐代漠北; 铁勒诸部;羁縻府州
Abstract: The Tiele was one of the major ethnics in ancienttimes of our country .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habitation of different Tiele tribes far in northernChina was the key area where the dynasty established the prefecture of Jimi, whi ch formed part of the northern territory of the Tang Dynasty. In the 20th year o f the imperial title of Zhenguan, the 12 tribes of 9 Tiele families surrenderedto the dynasty. In September of the same year, the sheiks of those tribes went p ersonally to Chang’an to have an audience with Emperor of Taizong and requestedagain to “send imperial governors” over there. In January of the 21st year, t he court of Tang officially established the prefecture of Jimi, which pided in to 6 governorates and 7 states, totaling 13 executive offices. By June in the 3r d year of the imperial title of Yonghui(652 AD), two more governorates and fivemore states were added, totaling 8 governorates and 12 states together with theformer ones. However, between the 4th year of Yonghui and the 14th year of Tianb ao, most executive offices of the prefecture of Jimi migrated along with their r espective Tiele tribes to the north of the circuits of Longyou, Guannei and Hedo ng.
Key Words: Mobei in the Tang Dynasty; the Tiele tribes; theprefecture of Jimi
铁勒是我国古代北方重要民族之一,曾是中国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尤其是在唐代,漠北 铁勒诸部分布地是唐王朝建置羁縻府州的主要地区,成为唐朝北部疆域的组成部分。随着时 间与***局的变化,一些铁勒部落从漠北迁居漠南(后也有回迁漠北者),若干著名人物登上 唐帝国的***治舞台。那么,唐代铁勒族羁縻府州究竟何时创建?分布在什么地方?何时何因 发生过移徙和变化?对于这些问题,我们有必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探讨。
一、 铁勒族群的渊源与分布
1. 铁勒族群的渊源
关于隋唐时期铁勒族群的渊源,依据历史文献记载和近现代学者研究,其祖先乃秦汉时期的 “丁零”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敕勒”族,亦称“高车”,至隋时始称“铁勒”。隋代, 铁勒发展为一个庞大的族群,共有40余个不同名称的游牧部落。他们“虽姓氏各别,总谓为 铁勒”。[1] 卷84《北狄列传铁勒》正如北方民族史前辈学者林教授指出: “当隋朝统一中国时,我国北方的铁勒各部日益强大起来,成为隋唐时期我国北方草原历史 文化的主要民族。”[2] 27
2. 漠北铁勒诸部的分布
南北朝时期,铁勒诸部原分布在南临大漠、北至贝加尔湖周围、东达黑龙江上游、西达阿尔 泰山的地域,受柔然汗国的役属。自突厥于公元552年崛起于金山(今阿尔泰山)、吞灭柔 然汗国后,漠北铁勒诸部又被突厥汗国役使,铁勒诸部遂为后者的属部。史载:“初,突厥 既强,敕勒诸部分散,有薛延陀、回纥、都播、骨利干、多滥葛、同罗、仆固、拔野古、思 结、浑、斛薛、奚结、阿跌、契、白等十五部,皆居碛北,风俗大抵与突厥同。薛延 陀 於诸部为最强。”[3] 卷192《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至隋代,随着突厥 的向西扩 张,一些铁勒部落迁徙至阿尔泰山右侧的西域地区。公元583年,突厥汗国因内部矛盾而分 裂为东、西两个部分,铁勒诸部也就分属不同的突厥***权。漠北铁勒诸部主要役属于***厥 汗国。
漠北铁勒诸部的分布地约略如下:薛延陀部(姓一利氏),在乌德犍山(今蒙古国杭爱山 脉)东段南侧;回纥部(先曰袁纥,亦曰乌护、乌纥,隋曰韦纥,后称回纥,姓药葛罗氏) ,居薛延陀北、娑陵水(今蒙古国色楞格河)上;都播部(亦曰都波),其地北濒小海(今 蒙古国库苏古尔泊);骨利干部,居瀚海(今俄国贝加尔湖)北;多滥葛部(亦曰多览哥、 多腊葛),在薛延陀东(北),濒同罗水(今土拉河);同罗部,在薛延陀(东)北、多滥 葛之东(今土拉河以东、肯特山以西);仆固部(亦曰仆骨),在多滥葛之东(今鄂嫩河流 域),地最北;拔野古部(亦作拔野固、拔曳固),漫散碛北,地千里,直仆固、邻, 即今鄂嫩河与克鲁伦河间地;思结部,在薛延陀故牙(今杭爱山脉东南、鄂尔浑河上游); 浑部,在诸部之最南(今蒙古乌兰巴托市南方);斛薛部(斛萨部),居多滥葛北(今鄂尔 浑河下游);奚结部,在同罗北(今肯特山以北、石勒喀河傍);阿跌部(一曰诃跌,或作 跌),故地相当今鄂尔浑河之东;契部(亦曰契羽),在多滥葛之南,即今乌兰巴 托 东南;其后,一支徙焉耆西北鹰娑川(今中国***开都河河谷);白部,居鲜卑故地(今 中国呼伦贝尔市、蒙古国东部苏赫巴托省),直京师东北五千里,与同罗、仆固接,避薛延 陀,保奥支水冷陉山。[3] 卷192《唐纪八太宗贞观元年》 俱罗勃部(或作掘罗 勿),故地相当今石勒喀河之北。
二、 漠北铁勒诸部羁縻
都督府、州的建置
***厥汗国于贞观四年(630)灭亡后,唐朝扶持薛延陀部建立对漠北的统治。薛延 陀汗国成为唐朝管理北疆漠北地域的藩属实体。贞观二十年(646),薛延陀汗国解体,漠 北铁勒诸部向唐廷提出“乞置官司”的请求,遂在漠北正式创建羁縻都督府和羁縻州。
1. 唐武德元年至贞观二十年初漠北铁勒诸部
入唐以后,漠北铁勒诸部依旧被***厥汗国役使。***厥的始毕、处罗、颉利可汗频繁征调 漠北铁勒诸部兵马,南扰中原地区。贞观二年(628),颉利可汗的无厌征赋引起铁勒诸部 的不满而武力反抗,接连击败前来镇压的突厥***队,致使突利可汗、欲谷设、拓设连吃败仗 。即所谓“颉利***乱,薛延陀与回纥、拔野古等相率叛之”。[3] 卷192《唐纪八 太宗贞观元年》贞观四年(630)初,唐朝***队平定***厥汗国。从此,漠北铁勒 诸部摆脱 了***厥的统治。
还在贞观二年,漠北铁勒诸部奋起反抗***厥统治之际,唐朝在漠北册封一个薛延陀汗国, 管理漠北铁勒诸部牧民。即“突厥北边诸姓多叛颉利可汗,归薛延陀,共推其俟斤夷男为可 汗。夷男不敢当。上方***颉利,遣击将***乔师望间道赍册书拜夷男为真珠毗伽可汗,赐以 鼓。夷男大喜,遣使入贡。建牙于大漠之[北]郁督***山下,东至,西至西突厥,南 接沙碛,北至俱伦水;回纥、拔野古、阿跌、同罗、仆骨、诸部皆属焉。”[3] 卷 192《唐纪八太宗贞观二年》 ***厥汗国于贞观四年解体后,薛延陀汗国就成为唐朝管 理北疆漠北地域的惟一藩属国2。铁勒诸部牧民进入一个相对安定的时期。
但是,也有少数铁勒部落度漠内迁。贞观四年(630)三月,思结部四万余人在其酋长率领 下度漠归降。[3] 卷192《唐纪九太宗贞观四年》 贞观六年(632)十一 月,“契 酋长何力帅部落六千余家诣沙州降,诏处之于甘、凉之间,以何力为左领***将***。”而以 契何力之弟沙门为贺兰州都督府都督,率部落游牧於甘州、凉州。[3] 卷194《唐 纪十太宗贞观六年》、卷196《唐纪十二》、卷197《唐纪十三》贞观十年(636)春正 月 ,原***厥拓设——阿史那社尔率众万余家归降,唐太宗委任社尔为左骁卫大将***,“敕处 其部落於灵州之北,留社尔於长安,尚皇妹南阳长公主,典屯兵於苑内。”因阿史那社尔曾 经“建牙於碛北,与欲谷设分统敕勒诸部,居官十年,未尝有所赋敛”。[3] 卷194 《唐纪十太宗贞观十年》 依此判断:迁居灵州北境的拓设部众应包括一定数量 的铁勒人口。
贞观十五年后,薛延陀贵族频繁攻击漠南地域的突厥诸部,引起北疆的激烈武装冲突和局 势动荡。[3] 卷196《唐纪十二太宗贞观十五年》唐朝在漠南地区击败薛延陀 武装,并组织指向漠北的 进攻。[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十九年》 贞观二十年春正月,夏州都督府 都 督乔师望、右领***大将***执失思力等大破薛延陀骑兵。后者“部内骚然矣”,部族间矛盾日 益激化。[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所谓“薛延陀多弥可汗 ,性褊急 ,猜忌无恩,废弃父时贵臣,专用己所亲昵,国人不附,多弥多所诛杀,人不自安。”同年 六月,唐朝***府***在李道宗、阿史那社尔、执失思力、契何力等将***指挥下自南向北分道 并进,回纥、仆固、同罗诸部自北而南共攻之,击杀多弥可汗。此役也,***府***追击薛延陀 余寇,“前后斩五千余级,虏男女三万余人”。诸将“各遣使招谕敕勒诸部,其酋长皆喜, 顿首请入朝。……回纥、拔野古、同罗、仆骨、多滥葛、思结、阿跌、契、跌结(按当作 ‘奚结’)、浑、斛薛等十一部各遣使入贡,称‘……奴等各有分地,不从薛延陀去,归命 天子,愿赐哀怜,乞置官司,养育奴等’。”[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 年》 唐太宗于是年八、九月亲赴灵州城(今宁夏吴忠市西侧),接见铁勒诸部代表。 [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 由此,掀开了漠北铁勒诸部历史的新纪元 。
2. 唐贞观二十一年(647)铁勒诸部羁縻府州的创建及增置
唐朝中央***府满足漠北铁勒诸部的强烈请求,于贞观二十一年(647)正月正式创建漠北地 域的都督府和州两级行***单位。贞观二十年十二月,漠北铁勒十二部酋长亲赴京师长安城, 朝觐皇帝。唐太宗“赐宴於芳兰殿”,盛情款待各部首领。并命令职能机构对他们在京期间 的生活给予周全的安排,即“命有司厚加给待”《资治通鉴》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年(646)。史 载来到京 师长安城朝觐皇帝的铁勒十二部首领是:回纥俟利发吐迷度、仆骨俟利发歌滥拔延、多滥葛 俟斤末、拔野古俟利发屈利失、同罗俟利发时健啜、思结酋长乌碎,以及浑、斛薛、奚结、 阿跌、契、白诸酋长。。
经过近1月的酝酿、斟酌、查考、定名和协调,唐廷于次年正月作出决定,创建漠北铁勒诸 部所在地域的行***管理实体。即6个都督府级***区、7个州级***区,共计13个行***单位。 依据太宗皇帝的诏令,以回纥部置瀚海都督府、仆骨部置金微都督府、多滥葛部地置燕然都 督府、拔野古部置幽陵都督府、同罗部置龟林都督府、思结部置卢山都督府;以浑部置皋兰 州、斛薛部置高阙州(永徽元年更置稽落州,三年废之) 、奚结部置鸡鹿州、阿跌部置鸡田州、契部置榆溪州、思结别部(阿布思部)置林州、 白部置颜州。诏书同时宣布,“各以其酋长为都督、刺史,各赐金银缯帛及锦袍”。漠 北行***区划方案公布伊始,铁勒诸部首领非常高兴,欢呼鹊跃,歌舞於长安街衢。正如史载 “敕勒大喜,捧戴(冠袍)欢呼拜舞,宛转尘中。”为庆贺北疆漠北地域府州两级行***建制 的成立,唐太宗特在天成殿大摆宴席,招待铁勒诸部首领,设十部乐而同庆。并批准诸部酋 长提出的三项建议,其一是“请予回纥以南、突厥以北开一道,谓之参天可汗道,置六十八 驿,各有马及酒肉,以供过使”。其二是“岁贡貂皮以充租赋”。其三是“仍请能属文(之 )人,使为表疏”。随后,逐一得到落实。[4] 卷199下《北狄列传铁勒》、 卷195《回纥列传》从此,“於是北荒悉平”, “岂如今日绥之以德,使穷发之地尽为编户乎”,漠北铁勒诸部生活地带成为唐朝直辖领土 。[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此后几年间,漠北地域的羁縻府州续有增设。贞观二十一年(647)八月,骨利干部遣使归 降。唐朝“以骨利干[部]为玄阙州,拜其俟斤为刺史”。骨利干部游牧于瀚海(今贝加 尔湖 )之北,史称:“骨利干於铁勒诸部为最远,昼长夜短,日没后,天色正曛,煮羊脾适热, 日已复出矣。”[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十月,奴剌 部啜匐俟 友帅其所部万余人内附。贞观二十二年二月,唐廷在结骨部地区建置坚昆都督府,委任结骨 部俟利发失钵屈阿栈为右屯卫大将***、坚昆都督。以坚昆府隶于燕然都护府。史称:“结骨 自古未通中国,闻铁勒诸部皆服,二月,其俟利发失钵屈阿栈入朝。其国人皆长大,赤发绿 睛,有黑发者以为不祥。……失钵屈阿栈请除一官,‘执笏而归,诚百世之幸’。”[ 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二年》 与此同时,唐廷又以阿史德时健俟斤部落置 祁连州,隶于营州都督府。[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是年三月 ,唐廷又析“分瀚海都督(管内)俱罗勃部(亦作掘罗勿部),置烛龙州”。[3]卷 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贞观二十二年(648)六月,唐廷“以白[别]部 为居延州”。[3] 卷199《唐纪十五太宗贞观二十二年》贞观二十三年正月,以 拔悉密部落置新黎州,任其吐屯肥罗察为刺史。[3] 卷199《唐纪十五太宗贞观二 十三年》 唐高宗永徽元年(650)九月,安置车鼻可汗余众(葛罗禄)於郁督***山,置 狼山都督府,以统之。[3] 卷199《唐纪十五高宗永徽元年》先前逃逸的薛延陀 首领率 残部归降 ,唐廷置溪弹州,以安恤之。经过5年多的流窜之后,另一薛延陀残部於永徽三年(652) 六月归降,唐廷“发薛延陀余众渡河,置祁连州以处之”。[4] 卷199下《北狄列传 铁勒》。
迄永徽三年(652)六月,除薛延陀部的祁连州南迁渡河,隶于灵州都督府;阿史德时健部 的祁连州隶于营州都督府之外;薛延陀部的溪弹州、骨利干部的玄阙州(龙朔中更名余吾州 )、结骨部的坚昆都督府、俱罗勃部的烛龙州、白别部的居延州、拔悉密部的新黎州、车 鼻可汗余众(实为葛逻禄部)的狼山都督府,共有2都督府、5州,均分布在漠北地域。通 前总计,在漠北建置8个都督府、12个州。
此外,贞观六年(632)十一月建置在河西凉州的契部落的贺兰都督府,尚未计入在内 。
3. 燕然都护府的成立及职能
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唐廷在漠南的“古单于台”(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南部狼山山 区)建立燕然都护府,诏命扬州都督府司马李素立,担任燕然都护府都护。燕然都护府的职 掌是“统瀚海等六都督府、皋兰等七州”。史载:李素立出任燕然府都护,对铁勒诸部“抚 以恩信,夷落怀之,共率马牛为献;素立唯受其酒一杯,余悉还之”。因此深受敬重。 [3] 卷198《唐纪十四太宗贞观二十一年》
随着漠北地域羁縻府州的增置,其统管的府州数量也在增加。迄永徽三年(652)六月, 燕 然都护府下统府州之数增加2都督府、5州,加上其他13个府州,共计8都督府、12州 。
三、 唐前期漠北铁勒诸部
及其府州的移徙
永徽四年以后,铁勒族若干部落随形势的变化而分别度漠南迁,其羁縻行***机构也随 之移徙,甚至自行废止。迄天宝十四年,南迁的铁勒部落主要分布在河东、关内和陇右三道 之境,羁縻府州也主要移入上述三区。
1. 永徽四年至垂拱元年(653—685)的铁勒诸部羁縻府州
永徽四年后的30余年间,碛北地域虽曾出现过短时的***,但***治形势基本稳定。[ 3] 卷200《唐纪十六龙朔元年》 开耀元年(681)七月,……薛延陀各部牧 人相继来 降。唐廷整合薛延陀诸部,建置达浑都督府及管内五州(姑衍州、步讫诺州、溪弹州、鹘州 、低粟州,祁连州可能在是时撤销),安置在“河曲”夏州都督府夏州宁朔县地界。[ 5] 卷43下《地理志七下》
在此还需指出,《旧唐书地理志》称:贞观“二十年,铁勒归附,於(灵)州界置皋兰州 、高丽、祁连三州,并属灵州都督府。永徽元年,废皋兰等三州。”无论3州的建置之地、 时间和废年,都非史实,不可采信。在薛延陀一支残部建置祁连州,如前所述是在永徽三年 。皋兰州是贞观二十一年建立于漠北浑部居地。至于“高丽州”,未见其他史籍记载,应属 何部不明?当属误载。[4] 卷38《地理志一灵州大都督府》
及至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六月,受突厥叛乱势力的迫胁与煽诱,同罗(龟林都督府)、 仆固(金微都督府)等部落亦叛。唐廷遣左豹韬卫将***刘敬同征发河西骑士,“特敕左补阙 乔知之摄侍御史,护其***事”,出居延海(今内蒙古额济纳旗境)以讨之。击溃同罗、仆固 等部叛众后,因碛北形势不稳,遂“敕侨置安北都护府於同城,以纳降者。”[6] 卷 21 4《陈子昂:燕然***人画像铭并序》 此后,漠北铁勒诸部牧民追随安北都护府,接踵南迁 , 进 入居延海绿洲及河西走廊甘、凉二州之境。史载:“以同城权置安北府。此地逼碛南口,是 制匈奴要冲,国家守边,实得上策。臣在府日,窃见碛北归降铁勒(原文误作突厥)已有五 千余帐,后之来者,道路相望。又甘州先有降户四千余帐,奉敕亦令同城安置。”[6 ]卷211《陈子昂:上西蕃边州安危事三条》 是年,铁勒九姓的一些部落取道居延海附近南 迁河 西,于此可见一斑矣。其时,究竟有哪些部落追随安北府南迁了呢?据《旧唐书地理志》 《新唐书地理志》载:浑部(皋兰都督府,初作皋兰州)、思结部(卢山都督府)、契 部(贺兰州都督府)、回纥部(瀚海都督府)、思结别部(亦称阿布思部,林州)以及 部落名称失传的金水州,追随安北府度碛南移至河西地区。[4] 卷199《铁勒传》, 卷195《回纥传》 正如《资治通鉴》称:“初,突厥默啜之强也,迫夺铁勒之地,故回 纥、契、思结、浑四部度碛,徙居甘、凉之间,以避之。”[3] 卷213《唐纪二十 九玄宗开元十五年》
2. 垂拱二年至开元四年间(686—716)部分铁勒羁縻府州的南迁
开元元年(713),控制漠北地域的突厥叛乱集团内部矛盾激化。此时,铁勒若干部落南迁 至灵州之境。包括多滥葛部的燕然州(即燕然都督府的降级与更名)、奚结部的鸡鹿州、阿 跌部的鸡田州、俱罗勃部的烛龙州,侨居灵州的回乐、温池二县地界。以及一些浑部牧民组 成的东皋兰州(侨治鸣沙县)、佚名部落的燕山州(侨治温池县)。《旧唐书地理志》称 :“开元初年(原文误作‘废’),复置东皋兰、燕然、燕山、鸡田、鸡鹿、烛龙等六州, 并寄灵州界,属灵州都督府。”[5] 卷43下《地理志七下》 开元三年(715)正 月,西突厥 十姓降者前后达万余帐。同时,突厥首领默啜之子婿——原高丽莫离支高文简为首的高丽余 众、铁勒跌部(即阿跌部)都督跌思泰亦率部众自突厥来降(案:贞观二十一年在阿跌 部置鸡田州,已移至灵州地界。此当是另一支阿跌部落,何时置为都督府,史书失载),“ 制皆以河南地处之”。河南地,即“河曲”之地,相当今内蒙古鄂尔多斯高原和后套平原。 [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三年》 同年秋天,思结部(此乃思结 别部,即 阿布思部)也在首领——囗囗都督府都督磨散带领下,南迁降附(按:思结别部于贞观二十 一年置林州,是时早已移至甘凉之地,此当是另一支思结部落),唐廷“悉除官遣还” [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三年》,游牧在中受降城之傍。
开元四年(716)六月,铁勒九姓的拔野固部袭斩突厥可汗默啜,来献。是“时,默啜北击 拔野固,大破之於独乐水,恃胜轻归,不复设备,遇拔野固迸卒颉质略,自柳林突出,斩之 。时大武***子将郝灵荃奉使在突厥,颉质略以其首归之,与偕诣阙,悬其首于广街。”此后 ,“拔野固(幽陵都督府)、回纥、同罗(龟林都督府)、(颜州)、仆固(金微都督 府)五部皆来降,置於大武***北”。除回纥只是其部分人口之外,其他四个部落随即居於今 山西北部,即“散居太原以北”[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四年、五年》。 然而同年九月,先年安置在“河曲”的跌思泰、阿悉烂等部降户复叛,欲 归突厥叛 首——毗伽可汗,先后摆脱并州都督府长史王、郭知运等将的拦截,叛归漠北。[3 ]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四年》
3. 开元五年至天宝四载(717—745)间部分铁勒羁縻府州的移徙
开元六年(718)二月,唐廷“移蔚州横野***於山北,屯兵三万,为九姓之援。以拔野固都 督颉质略、同罗都督毗伽末啜、都督比言、回纥都督夷健颉利发、仆固都督曳勒 歌等各出骑兵,为前后左右***讨击使,皆受天兵***(大使)节度。有所讨捕,量宜追集;无事务归部落营生,仍常加存抚。”[3] 卷211《唐纪二十七玄宗开元六年》不难看出,五 个铁勒部落首领均被委任为都督府都督。其后,仆固部在都督勺磨率领下西迁“河曲”北部 ,其他铁勒部落也有进入河曲者,“及跌部落散居中受降城侧”,从事畜牧业。其后迁居 夏州朔方县界,出现了仆固州都督府(仆固部)、宁朔州都督府(部落不详)、安化州都督 府(部落不详)。[5] 卷43下《地理志七下》 而拔野固、同罗、、回纥诸部仍 留居“在 大同(***)、横野***之侧”[4] 卷93《列传第四十三王》。 阿布思部(思结 别部)也于开元三年秋天度漠南迁,游牧在中受降城侧近。[7]
开元十五年(727)九月,河西凉州都督府的铁勒四部出现***。移居甘、凉诸州的 铁勒部落——回纥、契、思结、浑四部,早在武则天垂拱二年(686)就因突厥默啜“迫 夺铁勒之地”,离开漠北而南迁河西走廊。至此时,河西节度使王君诬陷“四部难制, 潜有叛意”,于是,瀚海府大都督回纥承宗流放氵襄州、 皋兰州刺史浑大德流放吉州、贺兰府都 督契承明流放藤州、卢山府都督思结归国流放琼州。唐廷任命回纥部另一酋长——回纥伏 帝难为瀚海府大都督。[3] 卷213《唐纪二十九玄宗开元十五年》 回纥 承宗被流 放后,其族子——瀚海府司马回纥护输纠合***众,为承宗报仇,在甘州城南的笔驿埋伏, 袭杀河西节度使王君。[3] 卷213《唐纪二十九玄宗开元十五年》
此后,回纥部徙返漠北地域游牧,与唐朝中央***府依旧保持***治隶属关系。开元 二十九年七月,突厥叛乱首领——登利可汗去世后,其内部争权斗讧。唐玄宗“上以突厥内乱, 癸酉,命左羽林将***孙老奴招谕回纥、葛逻禄、拔悉密等部落”。[3] 卷214《唐纪 三十玄宗开元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八月,回纥等三部联兵,“共攻(突厥) 骨咄叶护,杀之。共推拔悉密酋长为颉跌伊施可汗,回纥、葛罗禄自为左、右叶护。突厥余 众共立判阙特勒之子为乌苏米施可汗,以其子葛腊哆为西杀。……朔方节度使王忠嗣盛兵碛 口以威之,乌苏惧,请降,而迁延不至。忠嗣知其诈,乃遣使说拔悉密、回纥、葛逻禄使攻 之,乌苏遁去。忠嗣因出兵击之,取其右厢以归。”此时,铁勒九姓的同罗部在首领阿布思 率领下,度碛南迁归唐。(笔者按:这支同罗部落与开元四年迁至大武***侧近的同罗有别) 对于阿布思的归降,“上厚礼之,赐姓名‘李献忠’,累迁至朔方节度副使,赐爵‘奉信王 ’”。[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十一载》 同年,相次降唐的还 有突厥西 杀葛腊哆等突厥贵族,及其部众千余帐。回纥叶护骨力裴罗遣使入贡,唐廷赠爵奉义王。 [3] 卷215《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元载》
天宝三年(744)秋八月,拔悉密攻斩突厥之乌苏可汗,传首京师。“於是突厥大乱, 敕朔方节度使王忠嗣出兵乘之。至萨内河山,破其左厢阿波达干等十一部,右厢未下。” 值此突厥势力衰微之际,铁勒回纥部在唐廷支持下始在漠北地域确立其统治地位。史称:“ 会回纥、葛逻禄共攻拔悉密颉跌伊施可汗,杀之。回纥骨力裴罗自立为骨咄禄毗伽阙可汗, 遣使言状;上册拜裴罗为怀仁可汗。於是,怀仁南据突厥故地,立牙帐於乌德犍山,旧统药 逻葛氏等九姓,其后又并拔悉密、葛逻禄,凡十一部,各置都督。每战,则以二客部为先。 ”于是,在唐朝的支持下,藩属——回纥汗国成为统治漠北地域的***治实体。[3] 卷 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三载》 直到公元9世纪中叶,回纥汗国解体。
天宝四年(745)正月,回纥怀仁可汗最终歼灭突厥残余势力,“击突厥白眉可汗,杀之, 传首 京师。突厥毗伽可敦帅众来降。於是,北边晏然,烽燧无警矣”。“回纥斥地愈广,东际 室 韦,西抵金山,南跨大漠,尽有突厥故地。怀仁卒,子磨延啜立,号葛勒可汗。”[3 ]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四载》
4. 天宝五年迄安史之乱间(746—756)铁勒羁縻府州的流徙与废罢
天宝五年之后,迁居漠南的铁勒诸部仍保持羁縻府州建制。此期,铁勒的同罗部分为 两支,即阿布思系同罗、河东北部同罗。八载(749)五月,同罗部由酋长阿布思(李献忠 )统领参加攻取吐蕃石堡城的战役。[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八载》阿 布思(李献忠)于天宝元年归降后,官至朔方节度副使, 史称“献忠有才略,不为安禄山 下,禄山恨之。”天宝十一年(752)三月,安禄山“至是,奏请(李)献忠帅同罗数万骑 ,与(之)俱击契丹。献忠恐为禄山所害,白留后张,请奏留不行,不许。献忠乃帅 所 部(同罗)大掠仓库,叛归漠北。禄山遂顿兵不进。”[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 宗天宝十一载》阿布思系同罗从此复迁回漠北。至十二载(753)夏五月,阿布思被回纥 攻 破,失众,“安禄山诱其部落而降之,由是禄山精兵,天下莫及”。阿布思本人则于同年九 月被北庭节度使程千里擒获。十三载(754)三月,阿布思被押送至京师,“献於阙下”, 斩之。[7] 而河东北境的同罗部(亦包括该地铁勒九姓的其他部落),自天宝十载 (751) 二月安禄山兼任河东节度使后,被其控制。史称:安“禄山养同罗、奚、契丹降者八千余人 ,谓之‘曳落河’,‘曳落河’者,胡言壮士也。及家僮百余人,皆骁勇善战,一可当百。 ”[3] 卷216《唐纪三十二玄宗天宝十载》 因此,这两支同罗人后参加 安史之乱,成为叛***的重要力量。
其他的铁勒部落则忠于唐室,为唐朝***治和***事的巩固、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 :迁居河西的浑部始终效忠唐廷。天宝十三载(754)三月,皋兰都督府都督(开元十五年 前为皋兰州)浑惟明,因***功加授云麾将***(武散官,从二品上)。[3] 卷217《唐 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三载》十四载(755)十一月,安禄山发动叛乱,浑释之 时任朔方 ***右武锋使,追随节度使郭子仪东征,攻拔静边***城、马邑城,开东陉关。而仆固部出身的 仆固怀恩时任左武锋使,也参与东征。史称:仆固“怀恩,哥滥拔延之曾孙也,世为金微都 督。释之,浑部酋长,世为皋兰都督。”浑释之之子——中郎将浑在“九门城之战”中射 杀叛将李立节。[3] 卷216《唐纪三十三玄宗天宝十载》仆固怀恩是唐 肃宗、代宗时期的著名***事将领。
5. 安北都护府的移徙及管理职能的变化
作为唐朝北疆漠北地域的高级******管理机关,安北都护府在其存在期间曾经三更其名、八 迁其治。安北都护府起初称“燕然都护府”,创建于贞观二十一年(647)四月,以统管碛 北地区的六府七州。其治所在“故单于台”(今乌拉特中旗驻地西南、狼山北麓),即《元 和郡县***志》所载:张仁愿于景龙二年所筑西受降城东北40里处。[4] 卷195《回纥 传》
唐高宗龙朔三年(663)二月,燕然都护府自碛南“故单于台”迁往碛北的回纥部居 地,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哈尔和林西北、鄂尔浑河西侧。因在回纥部建立的***权机关称作“ 瀚海都督府”,燕然都护府作为上级***府既已迁来此地,依照以驻地的名称作为自身专名的 原则遂改称:“瀚海都护府”。此乃北疆漠北最高******机关的第一次更名。[8]卷73 《安北都护府》瀚海都护府仍旧管辖碛北的铁勒九姓及其他部族之地。[4]卷194《 突厥传上》 总章二年(669)八月,瀚海都护府再度更名为:“安北都护府”。此乃第二次更改其名称 ,安北之名遂于此年起用。安北府仍旧以回纥部的瀚海都督府为治所。[4]卷5《 高宗本纪》,卷194《突厥传上》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安北都护府自碛北回纥部向南迁至同城镇。同城故址,位 于今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驻地西南500余里、额济纳河古河道傍。当时,铁勒九姓的回纥 、思结、契、浑诸部追随安北府南迁,进入碛南的甘、凉二州地界。安北府其时主要管理 迁入河西一带的铁勒诸部,并与留在碛北的其他蕃部保持联系。武则天长寿二年(693), 安北都护府撤离同城镇,再度向南迁至“甘州删丹县西南九十里西安城”。[9]卷4《 天德***》西安城,故址在今山丹县西南。
唐中宗景龙二年(708),安北府由西安城向东北迁入新竣工的西受降城(今内蒙古 乌拉特中旗南境的奋斗古城)。[9] 卷4《天德***》唐玄宗开元十年(722),安 北都护府 再度由西受降城移至中受降城(今包头市南、黄河北岸的敖陶窑古城)。[9] 卷4《 天德***》唐玄宗天宝八年(749)、十四年(755),安北都护府先后移驻横塞***城、天 德***城。 据《元和郡县***志》载:天宝八载,朔方节度使张齐丘在木剌山可敦城创立横塞***(故城在 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温根镇南),遂迁安北都护府治此。横塞***使郭子仪兼任安北府副都护 ,处理府中常务;都护一职仍由朔方节度使担任。时过五年(天宝十四载),安北府随着横 塞***移至大同川西岸新建的***城——天德***城(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北部乌梁素海东缘土城 子古城)。[5] 卷37《地理志一》 唐肃宗至德二载(757),安北府改称:“镇北 都护府”。此乃其第三次改名。[5] 卷37《地理志一》,卷40《地理志四》
唐乾元中(758—760),镇北都护府又随天德***使迁回西受降城,其所属***马则“权 置永清栅(今乌梁素海东南岸)”。是时,镇北府已有名无实,“都护”仅具虚衔而已。 [9] 卷4《天德***》 安史之乱后,节度使司体制已推广至全国各地,原有的都督、都 护府建制则失去其主导地位。镇北都护府也不例外。迄唐德宗兴元元年(784),镇北都护 府就最终被撤销。
综上可知,永徽四年迄天宝十四年间,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随部落各自南迁,分布 在陇右、关内和河东三道北部。回纥(瀚海都督府)、契(贺兰都督府)、思结(卢山都 督府)、浑部(皋兰都督府,初为皋兰州)四部徙居陇右道的甘、凉之间;薛延陀(达浑都 督府)、跌(阿跌部,跌都督府,初为鸡田州)、思结别部(阿布思部,囗囗都督府, 初为林州)、仆固(金微都督府)、同罗(阿布思系)五部亦曾移至关内道北部;拔野固 部(幽陵都督府)、回纥别部(回纥都督府)、同罗部(龟林都督府)、部(都督府) 、仆固部(金微都督府,后移往关内道)四部则迁入河东道北境(仆固部除外)。安 北都护府曾三更其名,梗概如下:燕然都护府(647—662)——瀚海都护府(663—669)— —安北都护府(669—757)——镇北都护府(758—784)。以“安北都护府”之名沿用达88 年,故常以“安北府”称道。其治所8次迁徙,次序如下:故单于台、回纥部(瀚海都督府 驻地)、同城镇、西安城、西受降城、中受降城、横塞***城、天德***城、西受降城。[ 10] 安北都护府的职权在第四次迁治前处于全盛期,安史之乱后则为衰亡期,至兴元元 年终止。四、 结语
漠北铁勒诸部所在地是唐朝建置羁縻府州的主要地区,成为唐朝北部疆域的组成部分。贞观 二十年六月,铁勒九姓十二部归降唐朝。同年十二月,诸部酋长亲赴唐都长安城朝谒太宗皇 帝,再次“乞置官司”。贞观二十一年正月,唐廷正式创建漠北地域的都督府和州两级行*** 单位,凡6个都督府级***区、7个州级***区,共计13个行***单位。迄永徽三年(652)六 月,次第增置2个都督府、5个州。通前共有8都督府、12州,均分布在漠北地域。永徽 四年后,漠北铁勒诸部羁縻府州随部落各自南迁,曾经分布在陇右、关内和河东三道之域。 安北都护府作为唐朝管理北疆铁勒诸部与其他部族地方的******机关,在其存在期间曾经三更 其名、八迁其治。安北府的职权在第四次迁徙前处在全盛期。
[ 参 考 文 献 ]
[1]魏征,等.隋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3.
[2] 林.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新论[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7.
[3] 司马光.资治通鉴[M].北京:中华书局,1956.
[4] 刘,等.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5] 欧阳修,宋祁.新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6] 董诰,等.全唐文.北京:中华书局,1983.
[7] 王义康.阿布思考略[J].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2001(3):35—39.
[8] 王溥.唐会要[M].北京:中华书局,1955.
九方皋相马篇7
关键词:新型港口,折扇,地理位置的优越性,江长流,树长绿,人长寿
如皋港是一个新型的港口城市,它位于长江下游的北岸。南依长江,东临苏通大桥,西靠江阴大桥,由原来的长江、江防、长青等多镇集结而成,像一把打开的折扇,几年之内,绘出了让世人震惊的、最新最美的***画。
扇把处是原来的长青乡,由长江主流和支流围合而成,支流的宽约300米,长约30公里,两端与万里长江通流,现在已成为内河,人们亲切地称之为“长寿河”,是港城内最亮眼的水域。将发展成为生态旅游的主线。
内河外的扇围处,由原来的长江、江防、九华、五接、张黄、石庄、郭元等多镇围合而成,长江、江防两镇是这把折扇的中心,折扇展开后,与南通市相连成为卫星城。沿江高速、宁通高速东西穿城而过,如果说内河是一环线,那么它们分别是港城的二环线和三环线,宁通铁路可作为四环线。折扇的南北向中心处,有高速公路穿过内河上的长青大桥和江边的皋张汽渡与全国卫生城市张家港相接。与扇骨平行的南北向高速公路还有数条。遥空俯视,整个公路分布如网,托起港城这颗东方明珠。沪通铁路的建成,将如虎添翼。上海航空港就在身边,是因为公路的便捷。从江边布局看,发达的造船业在此已经开花结果,是良好的开端。熔盛船厂,几年之内,就打造成为中国第三、民营第一的“造船工业城”,以焯成为首的五家石油化工业已在此落户,来自上海的电气、污水处理厂紧跟而上。一个以船舶修造、石油化工、现代物流为龙头的产业链在此地拉开序幕。码头林立,国家一类开放口岸终于建成,临江型城区分布已成格局。
如皋港是中国少有的地理优势城,它将上海的外滩、柳州的内城、南京的江心洲、上海的崇明岛、香港的香港岛等一些地理优势特征集结于一身。柳州的柳江U字型环于城内,十几座大桥显示着各种文化形态,如皋港城如何将水岸文化规划通过桥连接呢?南京的江心洲是葡萄生态园,以红色养生与***的***葡萄比美,而港城的长青岛,特有的土壤,造就了西瓜生态,有人已将它称之为“长寿果”,我们将如何与***哈蜜瓜比美呢?这些仅仅是一个比对。如何充分发挥如皋港的地理优势,彰显地方个性文化,以高远的目光,把如皋港打造成极具品位的世界性品牌城市,文化构建尤为重要。
放眼全球,我们看世界地理特征。新加坡是个弹丸之国,环河与马来西亚相隔,地处马六甲海峡北岸,为亚洲、大洋洲和印度洋、太平洋的十字路口。加拿大的经济核心在它的东南部,圣劳伦斯河穿过拉布拉多岛,与美加边界的五大湖相连.形成发达的水系网.港口城市哈利法克斯、魁北克、蒙特利尔、多伦多和首都渥太华均沿河而建。论文格式。将美国的资金和技术与本国的资源有机结合,成为后起的发达国家。
就如皋港江岛河陆的亲密关系而言,我们看一下日本,日本的本州岛与四国岛之间是赖户内海,打造两个优良海湾——伊势湾、大阪湾,加上本州的东京湾,形成三湾一海地区,是日本经济的核心工业带,也是世界著名的工业带。比较而言,日本的四国岛临太平洋,风高浪急,不宜建港,但赖户内海起了屏障作用,港口和城市多建在里面的海湾处。而如皋港的长青岛省掉了这个屏障作用,可以直接将港口建在大江边,因为长江对太平洋来说,本身就是避风港。这些地理特征与水结缘。水造就了城市和港口。哈得逊河造就了纽约,泰晤士河造就了伦敦,圣劳伦斯河造就了多伦多,长江造就了如皋港。港城以原来的长江、江防两镇为港区的核心,由此全面展开,高楼如林立,宅区如棋眼,城镇化推进日新月异。以“江长流、树长绿、人长寿”的理念,在“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口号下,建设自己美好的家园。
所谓'江长流',我以为要处理好物质流与文化流的辩证关系。审度如皋港的区域地理环境,建设好海上贸易的现代物流系统至关重要。上海港是世界最大的集装箱港口之一,与南通港、张家港、如皋港等港口在长江下游担当起世界海上贸易的主要角色,因为世界贸易百分之七十以上是通过海上贸易实现的。世界最有航运价值的河流是莱茵河和长江,一个是欧洲门户,一个是东方之门。在这大门口,如皋港与上海港、南通港的关系是***与协作的关系,是集中与分散的关系,是支线与总线的关系。它们一起构成长江入海口的水上贸易链。如皋港建造了几十个万吨以上和千吨以上综合性码头和专业性码头,已经成为苏北乃至江北的现代物流的海上贸易集散地。论文格式。“江长流”的第二层含义是文化流,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生态旅游文化,一是水岸市民休闲文化。回顾20世纪80年代,上海至武汉的客轮红极数载,人涌如潮。90年代后,由于速度跟不上时代的节奏,被公路、铁路、航空所代替。但游轮业兴盛起来,成为新一道靓丽风景线。审度如皋港地理环境,值得一提的是如皋港这把折扇的线坠,如几枚宝石般的岛屿镶在长江之中。是沿江与内河文化旅游的链接点,这条水域线将与陆域形成呼应关系。可谓一线环绕,两岸繁荣;数岛连珠,江水长流。由此建起诸如水上公园、江滩湿地、渔翁垂钓、古渡春柳、桥亭对语、郊野怡然、长寿之村等一系列反映江海文化的主题项目。从而彰显水上观光的魅力。
所谓'树长绿',不是指一般意义上的绿化覆盖率,而是深层的自然与人文的关怀,是一种生态文明。是人类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的一种文明形式,从生态环境上讲,是最大的民生问题。审视自然地理环境,如皋港地处江海平原,没有大山,一望平川,是一个非封闭性的自然环境。这种地形特征,水网绿带显得尤为重要,如皋港位于北纬32度,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年平均温度14度左右,年降水量1056毫米左右。气候温和,舒适宜人,雨水充沛,湿度适中,是理想的人居之地。鉴于这样的地理环境,花木生长不是问题,将常绿和落叶花木因地制宜,有选择的应用是必须的,将艺术的对立统一规律巧妙地应用到人文景观中也不是问题,如何将城镇居民的“水泥森林”绿色人性化,尤其彰显地方特色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是城镇规划中最深度文化的问题。人们的生活空间已经不仅仅是物质空间,更重要的是精神空间。‘树常绿“的理念,不仅在户外,更重要的是在室内。随着家居装修的普及,空气净化格外重要。被称为“中国花卉盆景之都”的如派盆景,将发挥极大的作用,同时提升人们的生活品位和生活质量。
所谓“人长寿”,我以为这是如皋最有特色的文化之一。这里从地理学的角度谈几句。如皋长寿文化,不仅反映在自然地理环境的优越性上,主要还是反映在人文地理环境上。如皋有着上千年深厚的长寿文化的历史积淀,与高寒地区、偏僻地区的长寿村有着本质的区别。是非封闭地理环境下的长寿文化,对今天开放式社会生活有着特殊的意义。论文格式。所以最受世人关注,被称为“世界长寿养生福地”。如皋谚语:“善者寿、智者寿、勤者寿、乐者寿”,“家有一老,胜过一宝”,“秋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处方”。。。这些反映了多种文化层面,对构建本地特色文化产业链有着重要意义。
通过对如皋港地理环境的透视,我们认为作为一个新型的港口城市,有这样一个得天独厚的良好环境,在其发展推进的过程中,每一个系统工程的规划建设必须立足至高点,放眼全球,要有至少百年甚至千年的长远眼光。不能今天修路,明天拆桥;今天现***绩,明天无胜迹。过去人们都说南京马路宽,可现在不宽了。民国时拓的路、种的树,现在看只有50年的眼光。我们还要比着看,看看张家港还有什么问题,看看浦江,还有什么新创,看看香港,还有什么设想。努力把如皋港打造成世界特色都市。
参考文献
【1】如皋港城市建设纪要
九方皋相马篇8
一、纠正错误方法,树正确观念
现今独生子女普遍,家长应正确对待孩子的行为,纠正错误的教养方式,树立正确的观念,不能抱有“他打你一拳,你也还他一拳”的错误心理。幼儿的成长离不开家庭,家庭对幼儿个体的身心发展的影响是通过家长的教养行为来实现的。因为父母在家庭生活中的表现一般是最坦率而无掩饰的。幼儿模仿性强,辨别力差,家长一些不良的、错误的言行对幼儿的发展有很大的消极影响。如,家庭中父母“过度关心、过度替代、过度教育、过度要求”等错误的教育方式,结果使一部分幼儿成为依赖性强,缺乏最起码的生活自理能力,缺乏道德约束力,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胆怯、粗暴。因此家长必须在孩子面前以身作则,树立榜样,使他健康成长,避免出现心理畸形。
二、家园联动,经验共享
由于幼儿园、家庭密切联系,使原来的家庭配合幼儿园教育变成为家园同步教育、共同教育。这不但对幼儿的德育发展水平有明显的提高,而且对改变家长的教育方式也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孩子与家长在共同的生活中,互相学习;家长与教师在互相沟通中,同步教育孩子。但对于家长来说,他们毕竟不是专业的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对孩子进行品德教育有着一定的难度,因此,通过家长会、家园联系窗、组织相关的专题讲座,向家长宣传幼儿早期德育的重要性,是行之有效的方法。
三、创设宽松、和谐的精神环境和丰富多彩的物质环境,陶冶幼儿的道德情操
首先,每天幼儿入园时,园长、一名教师和保健老师都站在大门口迎接幼儿,互相问好,遇到有幼儿生病时,亲切询问耐心指导。教师之间互助友爱,同事之间谁家有困难互相帮助。班上有哪个孩子生病了,教师打电话问候安慰,条件许可时让幼儿也说一句安慰的话;有公益活动,教师带头给灾区捐钱捐物,积极参加助残活动;让大班的孩子帮助小班的孩子学穿衣服,扶着小班的孩子爬楼梯;让小班的孩子把自己喜爱的玩具送给大班的孩子玩;让快上一年级的孩子把***书送给小班的孩子看。通过营造愉快和谐的校园氛围,给孩子爱的熏陶,养成好的德育行为。再次,在***书角里多放一些《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白雪公主》等经典童话故事,让幼儿明白谦让、勇敢团结等道理。在区域角里,可以种些花草,饲养一些小动物,让孩子定时给花草施肥、浇水、拔杂草,学着喂养小动物,如给小兔子喂青草,给小鱼喂小虫子等,关心小动物,让抽象的道德情感变得具体生动,培养孩子爱护自然、关爱生命、勤劳勇敢、善良等的良好品质。
四、打破常规领域和思维模式,渗透德育内容
说到德育教育,我们就会想到社会领域。其实,社会领域不是实施德育教育的唯一途径,我们可以渗透到其他领域中。如语言领域中有一个绘本阅读《彩虹的尽头》,故事中鸭妈妈说它的宝贝就是鸭宝宝,我就因势引导孩子们“你们是谁的宝贝?”,同时播放了班中孩子们与妈妈的照片,让孩子感悟妈妈对孩子的爱。因为这是一个半日开放活动,我还利用这个难得的机会让孩子尝试在集体面前大胆向妈妈示爱。孩子们一句句“妈妈,我爱你!”“妈妈,你也是我的宝贝!”让孩子们理解了在接受爱的同时也要付出爱,学会感恩、去爱别人;在科学和艺术领域中,和孩子们一起制定爱护和正确使用操作用具,学习分享、合作和互助的规则等都是渗透了德育教育的内容。
五、充分挖掘各种资源,培养幼儿良好德育行为
九方皋相马篇9
曹秀先学识渊博,著述甚富。他的书法取法钟、王,自成一家。据史书记载:曹秀先“博极群书,工于诗文,尤善书法”。其书法高古,纯写中锋力透纸背,人得片楮以为宝。石刻碑版甚多。尝进所刻敬恩堂、移晴堂书课,赐御临黄庭坚尺牍著《赐书堂集》。乾隆皇帝曾封三位书法家为“天地人”,他们分别是张照(得天)、曹秀先(地山)、王杰(伟人)。乾隆皇帝特别赏识曹秀先的书法,曾御书“大手笔”三字赐之。
曹秀先的书法作品近年来逐渐传诸于世。2000年,一副由曹秀先手书的木底青花瓷嵌铭楹联,在江西吉安市郊的一村民家中发现。这副嵌铭楹联用行书写就:“一榻清风书叶舞,半窗明月墨花香。”嵌铭楹联采用樟木材质,面饰黑漆,其间以青花瓷烧制的联字一一镶嵌其中。上联、下联木质底板均高138厘米,宽26厘米。下联中还嵌有约5厘米见方的“曹秀先”三字落款,以及两方约3厘米见方的篆书印章。这副青花瓷嵌铭楹联笔法灵动,法度整然,疏朗匀称,处处显现出潇洒遒劲的艺术风骨,当为曹秀先书法作品中的上乘之作,也是研究我国青花瓷工艺发展的一件珍贵文物。
2004年,央视《鉴宝》栏目中亮相由一名张姓收藏家珍藏的一副曹秀先手书木刻楹联。楹联长130厘米、宽25厘米,为金丝楠木制作。上联是“书田菽粟皆真味”,下联是“心地芝兰有异香”,在下联的左下角有款识“曹秀先”及其印鉴。中国楹联协会副会长刘育新先生当时给这副楹联的估价是4万元人民币。刘先生当时在节目中评述如下理由:“第一,它的年份好,200多年了;第二,是名人所作;第三,它的上联是‘书田菽粟皆真味’,就是书籍和粮食都有美好的味道,下联是‘心地芝兰有异香’,美好的心地和美好的香草的气味都是同样值得人崇拜,值得人效仿的。其内容是向上的;第四,其书法非常美,非常好;第五,制作比较精美,而且还泥金了;第六,曹秀先作品传世比较少,很少见;第七,保存得好,就是品相好。综合起来这七个条件,所以它绝对值4万元钱。”
在四川眉山三苏祠(北宋著名文学家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的故居),珍藏有一件曹秀先行书东坡题跋轴,水墨纸本,纵120厘米,横55厘米。书法内容为苏轼《书临皋亭》摘句:“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洄。重门洞开,林峦坌(bèn)入。当是时,若有思而无所思,以受万物之备。”曹秀先书法的文字与苏轼《书临皋亭》原文略有出入:将苏轼原文中的“东坡居士”“白云左绕”“重门洞开”“若有思而无所思”分别书写为“东坡先生”“白云左右绕”“八闼洞开”“若有思而无思”。
北宋元丰二年(1079年)十二月,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市)团练副使。元丰三年二月,苏轼到达黄州贬所,居住于黄州城南的定惠院;四月在黄州太守徐君猷的安排下,迁居“临皋亭”。临皋亭本是黄州城南门外长江边上的一个年深月久的驿站,是预备给江上过往的官员、差役住宿用的。苏轼当时的生活境况之差可想而知。然而苏轼乐观旷达、随遇而安,在临皋亭居住了4年。从《书临皋亭》这则题跋,我们可见苏轼恬淡闲适、怡然自得的心境,“若有思而无所思”的神情,全然忘却了他所处的恶劣环境。明代王纳谏(字圣俞)在万历三十九年(1611年)编选的《苏长公小品》中评论《书临皋亭》:“味若有思而无所思一语,对境寂然。”
九方皋相马篇10
薛涛是一个带有传奇色彩的唐代女诗人。她聪慧美貌,博识多才,与卓文君、黄蛾和花蕊夫人并称为“蜀中四大才女”。薛涛的父亲薛郧在朝廷当官,学识渊博,把这个唯一的女儿视为掌上明珠,教她读书、写诗。薛涛天分很高,从小就能出口成章。由于薛郧为人正直,得罪了当朝权贵,被贬四川,因此一家人跋山涉水,从繁华的京城搬到了遥远的成都。没过几年,薛郧去世,那时薛涛年仅十四岁,母女俩的生活立刻陷入困境。无奈之下,薛涛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十六岁时成了一名乐伎。
后来,西川节度使韦皋慧眼识人,将薛涛留在府衙,既佐客侑酒,又兼理文案,故薛涛被时人称为“女校书”。薛涛与当时的许多大诗人都有来往,其中不乏像自居易、刘禹锡、杜牧这样的诗坛领袖。她最有名的《十离诗》便是在此期问写下:事实上,薛涛一生作诗五百余首,然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的仅有九十余首,令人十分惋惜。在依附于西川节度使的生涯中,薛涛先后与中书令韦皋、段文昌以及诗人元稹发生隋感上的交汇,而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她与元稹的―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
元和四年(公元809年),正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奉命出使地方。与元稹一见面,薛涛就被这位年仅三十―岁的年轻诗人俊朗的外貌和出色的才情所吸引。尽管已经步入中年,但薛涛的爱情之火一经燃烧,就极为炽烈。两人流连在锦江边上,相伴于蜀山青川,度过了一段幸福的时光。然而好景不长,就在同一年,元稹调离川地。劳燕分飞,两情远隔,薛涛只能用―首首诗来寄托相思之情。她对当地造纸的工艺加以改造,将纸染成了桃红色,裁成精巧的窄笺用来写诗,人称“薛涛笺”。
才子多情也花心,分手是预料中的事,不仅因为两人相差了十一岁,更重要的是,薛涛是乐伎出身,相当于一个风尘女子,对元稹的仕途只有负作用,没有正能量。在经历了一次次无疾而终的恋情之后,薛涛逐渐厌倦了世间的繁华与喧嚣。她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隐居于成都浣花溪畔,准备安度余年,孰料新的节度使依然以随时供驱使的诗伎视之,强令薛涛赴宴。悲愤莫名的薛涛尽毁诗稿,在暴风雨之夜走向死亡……
民族歌剧《薛涛》的作曲家林戈尔现任四川音乐学院院长,创作过各种题材、体裁的音乐作品千余部(首),主要作品有音乐会歌剧《娥加美》、民族歌舞剧《九寨仙踪》、民族歌剧《卓文君》、交响诗《凉山音画》、管弦乐套曲《风花雪月》、弦乐套曲《康巴风隋》等。《薛涛》在借鉴史实的基础上,对故事做了一定的艺术处理,并融入了中国传统音乐,尤其是四川本土音乐元素,从各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弱女子追求灵魂自由,与苦难的命运抗争,直到沉人波涛、涅重生的经历,塑造了一个完整而丰满的艺术形象――四川的文化名人薛涛。
此次演出是音乐会版,精选了歌剧中的《暗夜》《芙蓉花开》《十离诗歌》《满目的诗稿词笺》等二十一首精彩的唱段,包括了独唱、对唱、齐唱、合唱等多种艺术形式。比较特别的是,薛涛的扮演者并不是某一个特定的人,而是由大家轮流扮演,因此,便出现了音色和风格各异的“薛涛”,或温婉可人,或风姿绰约,“总有你喜欢的那一款”。
一开始,我还有点担心现代歌剧的音乐会怪异、刺耳、不协和,但事实是,音乐非常优美动听。音乐会由一曲齐唱《序歌》拉开帷幕:“洪流滚滚,世间起波澜;雾霭沉沉,透不进亮光。忍辱、抗争、彷徨、张望,命运折断了高飞的翅膀,平静淡泊竞成为一种奢望。像风一样追逐自由的方向,像火一样燃烧爱情的热望。”寥寥几笔,就将薛涛一生的命运概括了出来,让现场观众仿佛穿越到薛涛生活的年代。